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賛 (No. 1711_ 圓測撰 ) in Vol. 33

[First] [Prev]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711 [cf. No. 251]
佛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賛

 沙門 測撰 
將釋此經四門分別。一教起因縁二辨經宗
體三訓釋題目四判文解釋
言教起者竊以至理幽寂妙絶有無之境。法
相甚深能超名言之表。然則趣理無方乃開
二藏之説設教有依具現三身之應。可謂泉
水澄清月影頓現諸敵冥動天鼓自鳴。然則
應物有時隨機接引。所以如來説三法輪未
入法者令趣入。故波羅奈國施鹿林中創開
生死涅槃因果。此則第一四諦法輪能除我
執。爲已入者迴趣大乘。鷲峰山等十六會中
説諸般若。此是第二無相法輪。由斯漸斷有
性法執。而於空執猶未能遣。是故第三蓮華
藏等淨穢土中説深密等了義大乘。具顯空
有兩種道理。雙除有無二種偏執此即教之
興也
言宗體者體即總明能詮教體。宗者別顯諸
教所詮。然佛教體諸説不同。薩婆多宗用聲
爲體名等無記聲是善*故。依經部宗相續假
聲離聲無別名句等故。依大乘宗諸教不同
有處唯聲如無垢稱。或有佛土聲爲佛事。有
處但用名等爲體如成唯識。法無礙智名等
爲境有處合説聲及名等如十地經云。説聽
之者皆依二事。謂聲名等如何。諸教有此異
者據實以假從實皆用聲及名等以爲體性。
而諸聖教各據一義故不相違。所以者何以
假從實用聲爲體離聲無別名句等故。以體
從用名等爲體能詮諸法自性差別。二所依
故。假實相藉合説爲體隨闕一種説不成。故
以境從心用識爲體。經説諸法不離識故攝
妄歸眞用如爲體仁王等説諸法性故。所詮
宗者略有三種。一隨病別宗二部別顯宗三
約時辨宗。隨病別宗者謂諸有情由無明故
起貪瞋等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是故如來應
病設藥。蘊等八萬四千法門由此一一隨其
所應。蘊處界等爲所詮宗。部別顯宗者於一
一部雖有諸門究其意趣隨部各別。如法華
經一乘爲宗無垢即以不二爲宗。依涅槃經
佛性爲宗華嚴賢聖因果爲宗。自餘諸部準
上應知。約時辨宗者雖諸聖教部類衆多就
時辨宗不過三種。三種即是四諦無相了義
大乘如深密説。今此一部諸宗之中無相爲

佛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言題目者佛説即
是標能説主。梵音佛陀此翻名覺。具眞俗智
自他覺滿故名爲佛。開敷妙門令衆生解名
之爲説。般若波羅蜜多辨所説法。此土翻爲
智到彼岸。心經正顯能詮之教。盧道之中心
王獨秀於諸般若此教最尊。從諭立名故曰
心也。經有二義貫穿攝持。貫穿所應説義攝
持所化生故。此即依主就能所詮法諭立號
故言佛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第四判文解釋。於此經中總
有三分。初明能觀智次舍利子下辨所觀境。
後以無所得故下顯所得果。所以無序及流
通者於諸般若簡集綱要。故唯正宗無序流
通如觀音經不具三分。觀自在菩薩者就初
分中復分爲二。初標能觀人次辨觀智體。此
即第一標能觀人。若依舊本名觀世音。觀諸
世間稱菩薩名音聲語業。以救諸難因而立
號名觀世音。猶未能顯觀身意業。而今本云
觀自在者内證二空外觀三業。不依功用任
運自在故曰觀自在。今此菩薩實是因位一
生補處。爲已成佛設爾何失。若是菩薩如何
會釋觀音三昧。彼經説曰佛告阿難我今噵
實其事不虚。我念觀世音菩薩於我前成佛
號曰正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
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佛世尊。我於彼時爲
彼佛下作苦行弟子。若是佛者如何會釋觀
音授記。故彼經曰善男子阿彌陀佛壽命無
量百千億劫。當有終極當般涅槃。復曰善男
子阿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星出時。
觀世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結加趺坐成等
正覺。號普光功徳山王如來十號具足。乃至
國名衆寶莊嚴。又無量壽曰觀音菩薩於是
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解曰觀
音名同人異故彼此説互不相違。如法華經
諸佛同號日月燈明。又解觀音自有二種一
實二化。一者實身如觀音經二者化身如無
量壽。如法華論。釋迦如來成道已久就化相
故。今乃成佛雖有兩釋。後解爲勝順諸聖教
不違理故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者 第二辨能觀智於
中有二。初明智體後辨智用。此辨智體行謂
進行是能觀智深即甚深。深有二種一者即
行深。無分別智内證二空離諸分別。無能所
行以爲行相故名行深。故大品曰不見行不
見不行是名菩薩行深般若。二者境深謂二
空理離有無相絶諸戲論。無分別智證此深
境故曰行深。梵音般若此翻名智。言波羅者
名爲彼岸。蜜多名到順彼應云智彼岸到。從
此方語智到彼岸。因智斷障至涅槃城是故
説爲智到彼岸。時謂時分智度論説依有爲
法假説時分。而時數等非蘊處等諸數所攝
法。沙門論亦同此釋。故彼論曰因法假名時
離法無別時。瑜伽等説有爲法上前後分位
假立時分。不相應法行蘊所攝。依佛地論亦
同此説故彼論曰立不相應時節分位。或心
影像總釋意曰。般若有三謂即文字觀照實
相爲顯觀照簡實相等。故言行深般若波羅
蜜多時此中應説
三種般若
照見五蘊皆空者 辨其智用用有二種。一
者自利二者利他此明觀空即是自利。將釋
此文先叙諸觀後依前觀。釋此經文言諸觀
者若夫佛法甚深本唯一味。學者未悟乃成
異説。是故世尊佛地經説佛告妙生譬如種
種大小衆流。未入大海各別所依水有差別
水有増減。若入大海無別所依水無差別水
無増減。如是菩薩未證入於如來清淨法界
大海各別所依智有差別智有増減。若已證
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無別所依智無差別智
無増減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親光釋曰千年
已前佛法一味過千年後空有乖諍。佛滅沒
已一千年後南印度界健至國中有二菩薩一
時出世。一者清辨二者護法。爲令有情悟入
佛法立空有宗共成佛意。清辨菩薩執空撥
有令除有執。護法菩薩立有撥空令除空執。
然則空不違有即空之理非無不違空即色之
説自成。亦空亦有順成二諦非空非有契會
中道。佛法大宗豈不斯矣。問有無乖諍寧順
佛意。答執我勝論甚違聖教佛自許爲解脱
菩薩。況二菩薩互相影嚮令物生解違佛意
乎。故今略述二種觀門。一者清辨依諸般若
及龍猛宗立一觀門。謂歴法遣相觀空門立
一切法皆悉是空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
槃。故般若經曰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
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思益經云以心分
別諸法皆邪不以心分別諸法皆正。又中論
曰若有所不空應當有空。不空尚不得何況
得於空。又中論曰諸佛或説我或時説非我。
諸法實相中非我非非我。如是等文誠證非
一。是故清辨掌珍論曰眞性有爲空如幻。縁
生故無爲無有實不起似空華。二者護法依
深密等及彌勒宗立一觀門。謂在識遮境辨
空觀門立一切法通有及無。遍計所執情有
理無。依他起性因縁故有。圓成實性理有非
無。故深密説依所執故説一切法皆無自性。
寶積經説若撥諸法皆無性者我説彼爲不可
治者。瑜伽等曰依所執性故契經説一切諸
法皆無自性。辨中邊論頌虚妄分別有。於
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故説一
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故契中道。
如是等文誠證非一。是故二十唯識等曰非
知諸法一切種無乃得名爲入法無我。然達
愚夫遍計所執自性差別諸法我無如是乃名
入法無我。叙觀如上今當釋文
言五蘊者所謂色蘊受想行識五色根境及法
處。色方所可知有質礙義故名爲色。苦樂捨
受如次領納違順中境故名爲受。諸識倶想
取境分齊如男女等起諸説故名之爲想。思
等心法驅役於心令造善等名之爲行。眼等
諸識於境了別故名爲識。五種皆有積聚義
故名之爲蘊。如是五蘊有其三種一者遍計
所執五蘊情有理無。二者依他起性五蘊因
縁假有。三者圓成實性五蘊眞實理有故。中
邊曰蘊有三種一所執蘊二種類蘊三法性
蘊。斯取新本。十八空論亦同彼説。故彼論曰
所有三種一者分別二者種類三者如如。於
此三種五蘊之内一一皆有生法二空。言皆
空者顯所證理。即前二空依此諸空分成兩
釋。依清辨宗自有二解一曰三中遣前二性
非圓成實。故中論曰因縁所生法是即説爲
空。一曰三性五蘊皆空。故掌珍曰無爲無有
實不起似空華準此應知。圓成亦遣。依護法
宗三種蘊中但遣所執以辨空性。所引理教
具如上説。或有本曰照見五蘊等皆空雖有
兩本。後本爲正。撿勘梵本有等言故後所説
等準此應知
度一切苦厄者 此即第二顯利他用此有三
種。一曰苦即是厄故名苦厄。六釋之中是持
業釋。有漏諸法無非是苦故世尊説三界皆
苦。然此苦門略有三種所謂苦苦壞苦行苦。
中則有八謂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
不得苦五盛陰苦。廣有苦苦謂二十五有一
一皆有生住異滅四有爲相。故成百苦。二十
五有四人四惡趣四空及四禪梵王六欲天無
想阿那含。擬注一曰苦厄即是四厄。所謂欲
有見及無明。如是四種繋諸有情令受諸苦
猶如車軛。若依此釋苦之厄故名爲苦厄。故
六釋中是依主釋。一曰苦厄別有所目如前
兩釋故六釋中是相違釋
舍利子者 自下第二辨所觀境於中有二。
初約四句以辨空性後依六義以顯空相。前
中有二初標受化人後正辨空性此即標人。
梵音奢利富多羅或云舍利弗多羅。此翻舍
利名鸜鵒弗多羅此云子。母眼青精似鸜鵒
眼故立母名號爲鸜鵒。明度經曰鷲鷺子或
云優娑提舍者從父立號。舊翻身子者謬也。
問此般若是菩薩法何故世尊告舍利子而非
菩薩。答如智度論説舍利弗其人得十千三
昧。於一切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故。世尊説一
切衆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
聞。於十六分中猶尚不及一。又舍利弗年始
八歳凡所立論辭理超絶時諸論師歎未曾
有。愚智大小一切皆伏自餘因縁廣如彼論。
是故此中告舍利子又欲引小迴趣大乘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
此約四句正辨空性於中有二。初約色蘊以
辨四句後類四蘊皆有四句。此約色蘊以辨
四句將釋四句。先辨空性者如前分別。空有
二種。一者生空二者法空。所説生空有其四
種。一者所執我無説之爲空。諸法數中所不
攝故。是故瑜伽菩薩地曰有爲無爲名爲有。
無我我所名爲無。二者生空所顯眞如空所
詮故亦説爲空。三者苦諦所攝有漏別空即
用有漏五蘊爲體故。成唯識第六卷曰。別空
非我屬苦諦故。四者諸法所攝通空非我。即
用諸法以爲體性。故諸經説一切法無我。雖
有四種依三性理攝以爲三。一所執性空二
依他性空三圓成實空。如其次第三性爲體。
法空四種雖無正文以理推徴應有四句。法
空三種準上應知。若廣分別有十八空如十
八空論。依大般若或説十六十七十八乃至
二十。具如彼經。今依三性以釋四句。於四句
中初之二句標宗正説後之二句遣外疑情。
色不異空者標俗不異眞。空不異色者標眞
不異俗。後遣外疑情外人設疑互相依故爲
不異耶。爲相即故名爲不異故作此説。色即
是空空即是色非相依故名爲不異。非相即
故名爲不異。即依此文西方諸師自有兩釋。
一清辨等曰色有三種謂所執等空能遣性體
非三性。今言色即是空者遍計所執本來無
故説之爲空。據實此空亦非是空。故中論曰
若有不空法。則應當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
得有空法。後二性空準此應知爲除有執説
彼空言。依他起性猶如幻等從縁故空。圓成
實性以不起故如似空華自體亦空。有解宗
中更有一釋遣前二性非圓成實。兩宗共許
離有無相絶戲論。故問色空相對爲一異耶。
一體相即便成一執體若異者則是異執。亦
一亦異寧不相違非一非異應成戲論。釋此
四句分別成兩解。一外道小乘多依表門。以
説四句言有無等有所詮故二依大乘有無等
言皆是遮詮。一切諸法不可説故。然一切法
皆有二相。謂即自共。自相唯是現量智得非
假智言所可得故。若假智言所詮得者謂即
共相且如説青。莖葉等相其相各異唯現量
得。由斯假智及諸名言但能詮表青上共相。
而説青時遮黄等故名爲説青。非正表青故
説遮詮。就遮詮中自有兩説。一清辨宗其性
道理不可以名名不可以相相。破而無執立
而無當。所引理教準上應知。二護法宗實有
世俗勝義道理皆離名言。於中眞性對世俗
故説眞性言非無所詮。清辨宗中一師所説
亦同此釋。是故護法破清辨曰。若依眞性説
諸法空便成相符極成之失。於清辨宗遣依
他性護法不許故有差別。由斯道理内宗所
説有無等言皆是遮詮。遠離一異戲論等失。
依清辨宗釋文已訖。二依護法釋四句者色
有三種。謂三性色空亦有三。體即三性是故
無著菩薩辨中邊曰。空有三種一無性空性
非有故。二異性空與妄所執自性異故。三自
性空二空所顯爲自性故。依遍計色對空四
句有其三種。一所執色對所執空以辨四句。
隨情所執根境等色不異所執本無之空。是
故説爲色即是空。本無之空隨情即有故言
空即是色。此是同性相即。標宗二句準上應
知。二所執色對依他空以辨四句。附託依他
所執實色不異依他無實之空。是故説言色
即是空。而彼妄情於彼空處執有實色故言
空即是色。標宗二句準應可知。此是異性相
即。三所執色對圓成實以辨四句。於圓成性
執爲實色不異圓成自性之空。於自性空執
爲實色故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標宗二句
準應可知。此如依他異體相即。依他起色對
異性空有其四句。謂縁生色不異依他異性
之空。然此空性是質礙故。是故説爲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此是同性相即。標宗二句準應
可知。又釋依他縁生之色對二性空有二四
句。對異性故不異前釋。對自性空亦有四句。
謂縁生色用如爲體。然彼空性不異依他。故
成唯識作如是説。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
如無常等性。又中邊云此中唯有空於彼亦
有此。由斯道理依他圓成互不相離。是故説
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縁生空故説相即。
不爾應成違宗失故。此是異性相即。標宗二
句準應可知。圓成實性對自性空有其四句。
謂圓成實是依他起色。實性故名之爲色。我
法二空之所顯故説圓成空。由此道理是故
説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是同性相即。標
宗二句準應可知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者 此即第二類釋四蘊
皆有四句。四句相即準上應知。又解此經自
有兩本一本如上。一本經曰受想行識等亦
復如是。所言等者準下經文有六善巧。謂蘊
處界縁生四諦菩提涅槃。今擧四蘊等餘五
門皆有四句故説等言。六門義別後當分別」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増
不減者 自下第二約六種義以顯空相。於
中有二。初約六義正顯空相後依空相遣六
門法。顯六相中命舍利子如上已釋。六相即
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増不減。然此六相
西方兩釋。一者清辨二者護法。依清辨宗釋
六相者本無今有名生。暫有還無名滅如瑜
伽説
性染不淨名垢離染非垢稱淨如諸
教説
執法有
用曰増妄計法壞名減如攝大
乘論説
三對六相三説
不同。一曰此文約位辨三。謂眞空性離諸相
故。道前遠離流轉生滅。道中即無惑智垢淨。
道後永捨體用増減。一曰此文約性辨三。遍
計所執本來無故不生不滅。依他起性從縁
生故不垢不淨。圓成實性以不起故不増不
減。一曰此説三對六相一一皆通諸位諸性。
總遣三性無所存故。三中後勝。順本宗故。依
護法宗理實空相乃有衆多。謂非一異及有
無等。而經且説三對六者。生滅即是有爲通
相垢淨止辨諸法自性。増減言顯法上義用
理實。三空通有六相經意正顯是自性空。生
法二空所顯眞理通與迷悟爲所依故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者 自下第二依
前空相遣六門法。遣六門法即分爲六。此即
第一遣五蘊門。謂諸法空具六種相是故空
中無五蘊法。五蘊義別如前已釋。此中所説
六門法者總顯二乘通別二境。初三止顯諸
法性故。是故説言三乘通境。依前法性隨根
別説縁生等門。是故後三名爲別境。故法華
曰爲聲聞人説四諦法。爲縁覺人説縁生法。
爲諸菩薩説六度法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者 此即
第二遣十二處故今略説十二處義。三門分
別。一明教興二釋名字三出體性。言教興者
自有二意。所謂悟入生法二空。入生空者如
彼二十唯識論云。依此所説十二處教謂。若
了知從六二法有六識轉。都無見者乃至知
者。便能悟入有情無我。入法空者即此所説
遣十二處顯法空理。清辨護法遣法差別如上
應思。次釋名者先總後別。初即總明十二處
者十二是擧數。處是生長義。謂六根境生長
一切心心所法故名爲處。六釋之中是帶數
釋。後別名者如瑜伽論第三卷説。復次屡觀
衆色觀而復捨故名爲眼。數數於此聲至能
聞故名爲耳。數由此故能嗅諸香故名爲鼻。
能除飢羸數發言論表彰呼召故名爲舌。諸
根所隨周遍積聚故名爲身。愚夫長夜瑩飾
藏護。執爲己有計爲我所及我。又諸世間依
此假立種種名想。謂之有情人與命者生者
意生及儒童等故名爲意。數可示現在其方
所質礙可増故名爲色。數宜數謝隨増異論
故名爲聲。離質潜形屡隨風轉故名爲香。可
以舌嘗屡招疾苦故名爲味。數可爲身之所
證得故名爲觸。遍能任持唯意憶性故名爲
法。第三出體者。眼根者如諸論説。四大所造
眼識所依淨色爲體如説眼根。乃至耳根四
大所造耳識所依淨色爲體。意根通用八識
爲體。色者如集論説四大所造眼根所行二
十五色以爲自性。謂青黄赤白長短方圓麁
細高下若正不正光影明闇雲烟塵霧逈色表
色空一顯色。聲有十一謂若可意若不可意
若倶相違若因受大種若因不受大種若因倶
大種若世所共成若成所引若遍計所執若聖
言所攝若非聖言所攝。香有六種謂好香惡
香平等香倶生香和合香變異香。味有十二
苦酢甘辛鹹淡若可意若不可意若倶相違
若倶生若和合若變異。觸有二十六所謂四
大滑澁輕重軟緩急冷饑渇濁飽力劣悶癢
黏病老死疲息勇。如此五塵廣如雜集。諸
論同異具如別章。法處即用百法門中八
十二法以爲自性。謂心所法中五十一色中
有一。謂法處色不相應二十四。無爲有六
依集論等。八十八法以爲自性。謂四種法
處色及二無爲具如彼説。餘門分別廣如別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者 此即第三遣十八
界此十八界三門分別。一顯教興二釋名字
三出體性。言教興者謂執色心以爲我者及
下根者。是故世尊説十八界。次釋名者先總
後別。總名十八界者十八是數界是種族義
及性別義。一切諸法十八種族及性別故。是
帶數釋準上應知。次別名者六根六塵如處
中説。六識得名有其二義。一者從境名爲色
識乃至法識。隨境立名順識義故。二者從根
名爲眼識乃至意識隨根立名具伏發等五種
義故。此即色之識故名爲色識。乃至意之識
故名爲意識。故六釋中是依主釋。若具分別
如成唯識第五卷説。後明體者眼等十二如
處中説。眼等六識百法門中如其自名。眼等
六識以爲自性。自餘諸門廣如諸論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者 此即第四遣縁生門。然此縁生自有二
種。一者流轉二者還滅。由無明故能起諸行
乃至由生爲縁老死。如是順流五趣四生如
滿月輪始不可知。於空性中無此流轉。故經
説言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由觀智力令無明
滅。無明滅故諸行亦滅。如此乃至由生滅故
老死亦滅。此即輪前還歸涅槃。故名還滅。於
空性中無此還滅故經亦説。無無明盡。乃至
亦無老死盡。如何説此經起門者如法華經。
爲求縁覺故説縁生。而今此縁爲顯法空故
説此門。然此縁生不同常釋故。今略以三門
分別。一釋名二出體三廢立。言釋名者先總
後別。言總名者十二即是總標其數如縁起
經。如是諸分各由自縁和合無闕相續而起
故名縁起。依瑜伽論因名縁覺果名縁生。於
此名中擧數顯宗故六釋中是帶數釋。後出
別名者三際中愚於境不了故名無明。福等
三業遷流造作名之爲行。眼等八識了別境
界故名爲識。相等色等召表質礙故曰名色。
眼等六根生長心等名爲六處。苦等三觸對
前境故名爲觸。苦等三受領順違等名之爲
受。自體等貪染自境故名爲愛。欲等四取執
取境等名之爲取。行識等種能招生等故名
爲有。識等五法本無今有名之爲生。即彼五
法衰變滅壞故名老死。第二出體有其三義。
一引生差別二正出自性三現種分別。引生
差別者無明及行名爲能引能引識等五果種
故。識等五種名爲所引是前二支所引發故。
愛取有三名爲能生近生當來生老死故。生
及老死即是所生。是愛取有近所生故。正出
體者能發正感福等三業爲無明支。即彼所
發爲行支體親生當來第八識種爲識支體。
除後三因。餘因皆是名色支體後之三因如
名次第。即後三種有解名色即攝五種以爲
自性。於中隨勝立餘四種。謂頼耶種名爲識
支立餘三種。謂六處等能潤行等六種種子。
貪欲名愛縁愛復生欲等四取爲取支體。然
此四取如瑜伽論第十卷説。如其次第於諸
欲境及餘四見於諸邪戒及薩迦耶見所起貪
欲爲取支體。經論同異如縁起等。行及識等
六種種子被潤已後轉名爲有。識等五種所
生果法始從中有至本有中未衰變位名爲生
支。至衰變位總名爲老身壞命終説名爲死。
現種別者有其二義。一就實正理門二相從
假説門。相從假説一一皆通種及現行。故十
地論無明有二一者子支二者果支。乃至老
死應知。亦爾就實正理生與老死唯現非種。
識等六支唯種非現無明與行及愛取支皆通
現種。第三廢立有其三義。一約定遍廢立諸
支二約開合分別諸支三約世地辨其同異。
約支廢立者如成唯識第八卷。説問如何老
位不別立支。答非定有故附死立支。問病何
非支答不遍定故老雖不定遍故立支。諸界
趣生除中夭者將終皆有衰朽行故。問名色
不遍何故立支。答定故立支。胎卵濕生六處
未滿定有名色。又名色支亦是遍有有色化
生初受生位雖具五根而未有用。爾時未名
六處支故。初生無色雖定有意根而不明了
名意處故。問愛非遍有寧別立支生惡趣
者不愛彼故。答定故別立不求無有生善趣
者定有愛故。問若爾不還應無有愛。答雖不
現起然如彼取定有種故。又愛遍生惡趣者
於現我境亦有愛故。依無希求惡趣身愛。經
説非有非彼全無。二開合差別有其二義。一
引生相對以辨開合二發潤相對以辨開合。
引生相對如彼論説。何縁所生立生老死所
引別立識等五支。因位難知差別相故依當
果位別立五支。具説如彼。果位易了差別相
故總立二支以顯三苦。具説如彼。發潤別者
如彼論説。何縁發業總立無明潤業位中別
立愛取。雖諸煩惱皆能發潤。無明力勝具足
如彼而發業位無明力増以具十一殊勝事
故謂所縁等廣如經。於潤業位愛力偏増。説
愛如水能沃潤故要數漑灌方生有芽。且依
初後分愛取二無重發義。立一無明三約世
地辨其同異有其二義。一約地辨同異二約
世辨同異。地同異者如彼論説。諸縁起支皆
依自地有所發行。依他無明如下無明發上
地行。不爾初伏下地染著。所起上定應非行
支。彼地無明由未起故。世同異者如彼論説。
此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與
愛取有或異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
十二一重因果足顯輪轉及離斷常。施設兩
重實爲無用。或應過此便致無窮。解曰論依
先申自宗一重縁起破薩婆多兩重縁起。尋
即可知自餘諸門廣如彼説
無苦集滅道者 此即第五遣四諦門。如何
説此四諦門者如法華經爲求聲聞説應四
諦。今此經中爲顯法空遣四諦法。然此四諦
三門分別。一釋名字二出體性三種數差別。
言釋名者先總後別。言總名者四是標數。諦
有二義如瑜伽論。一如所説相不相離義。二
由離此故致究竟意處是帶數釋準前可知。
言別名者諦別不同乃至四種一苦二集三滅
四道。三苦所成名之爲苦。能招後果故名爲
集。集苦盡故名之爲滅。能除能通故名爲道。
第二出體者苦諦即是有漏五蘊能感惑業以
爲集諦。擇滅無爲爲滅諦體。道諦即道無漏
聖道。第三種數別者或二或三。所言二者一
者世俗二者勝義。於一一諦皆具四諦如顯
揚等。恐繁不叙。依勝鬘經亦有二種。一者有
作二者無作。由煩惱障及所發業感分段生。
彼所感果名爲苦諦。能感惑業故名集諦。彼
苦集盡名爲滅諦。生空觀智名爲道諦。無漏
業因無明爲縁感變易生。所招異熟以爲苦
諦。能感惑業名爲集諦。彼苦集盡故名滅諦。
法空觀智名爲道諦。問豈不法執不能發業
亦非潤生。無漏聖道非苦集諦如何經説無
漏爲因無明爲縁。答如成唯識第八卷説。斷
法執及資助縁故説無漏爲因無明爲縁。理
實即前感分段業及所感果由資力故。轉勝
轉妙以爲變易。廣説如彼。所言三者二種四
諦皆具三性。謂所執等如中邊論及成唯識
第八卷中。廣辨其相尋即可知不繁具述」
無智亦無得者 此即第六遣智斷門。如何
説此智斷門者如法華經。爲諸菩薩説六度
法。今此經中爲顯法空遣智斷門。然即智斷
自有兩釋。一曰在因名智即是般若。果位名
得即是菩提。一曰菩提名智涅槃名得。雖有
兩釋後説爲勝。諸部般若皆遣菩提及涅槃。
故菩提涅槃後當分別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
無罣礙者 自下第三顯所得果於中有二。
初正明得果後引例。證成前中有二。初辨觀
有能後顯所得果此即初也。於中有三初以
無所得故者辨空離相。理實空性離六門法。
擧後顯前但言無得。次菩提薩埵者觀人發
意如前所説。菩提名覺薩埵即是所化有情。
上求菩提下化有情發此智悲故名菩薩。後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者辨觀有能。
翻名釋義如上。應知般若名智別境中慧心
言即顯與慧倶心。心有二種所謂性相罣礙
即是惑智二障。總釋意曰眞性空理離六相
故。發意菩薩依彼觀智令慧倶心證空斷障。
非諸執有異生二乘内證二空斷其二障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者 此即第二顯所得果。或有本云遠離一
切顛倒夢想雖有二本後本爲勝。然所得果
有其四種。一無罣礙故無有恐怖者遠離諸
怖畏。怖畏即是五種怖畏。如佛地論第二卷
説。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
惡趣畏五怯衆畏。如是五畏證得清淨意樂
地時皆已遠離。二遠離顛倒者遠離果顛倒。
即是三四七八。三者謂即想見及心。四者所
謂無常爲常於苦爲樂不淨爲淨無我爲我。
七倒不異前三四倒。八倒謂即於前四倒更
加四種。理實佛果常樂我淨執爲無常無我
不淨翻樂爲苦。三遠離夢想者遠離夢想果。
即八妄想其想如夢故名夢想。瑜伽名爲八
種分別。釋彼意曰諸有情類由不了知眞如
空性。由此因縁能生三事。一者根境二我見
慢三貪瞋癡。由貪等故能造諸業能生有情
及器世間。由斯長時轉輪生死故。尋思等生
法空觀斷除惑業證大菩提故。今略述八分
別義如瑜伽論三十六曰。又諸愚夫由於如
是所顯眞如不了知故。從是因縁八分別轉
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云
何名爲八種分別者。一者自性於一切法分
別自性如色聲等。二者差別謂即於彼分別
可見不可見等。三者總執謂即於彼色聲等上
計有情我舍軍林等。四者我分別。五者我所
此二分別於諸有漏有取之上即計爲我惑計
我所。六者愛分別。七者非愛。八者倶相違。
如其次第於妙非妙及倶離事所生分別。三
藏解曰八種皆以無記異熟生慧爲其自性。
或可尋伺以爲自性生三事者。初三分別能
生戲論所依縁事六根六境。次二分別能生
我見及以我慢。後三如次生貪瞋癡。當知此
中所依縁事爲所依故生我見慢。見慢爲依
生貪瞋癡。由此三事能現有情及器世間流
轉品法。四尋等觀具如諸論。此經意曰由般
若故内證法空遠離顛倒八種妄想。四究竟
涅槃者證得涅槃果。涅槃略以四門分別。一
釋名字二出體性三種數多少四問答分別。
第一釋名舊曰梵音名爲涅槃或云泥洹。此
土翻譯名爲寂滅。大唐三藏曰波利匿縛喃
此云圓寂。究竟離障生死喧動故曰圓寂。謂
欲存舊名爲涅槃。第二出體諸説不同。薩婆
多宗有餘無餘皆用擇滅無爲爲體有實自
性。依經部宗煩惱滅處名有餘依。苦果盡處
名無餘依。假而非實自有兩釋。一曰滅諦爲
體惑業滅處滅諦攝故。一曰皆用道諦爲性
於道建立惑等滅故。今依大乘諸説不同。曇
無懺曰四徳爲林玄致爲本。眞諦三藏説大
乘中有四涅槃三是道果本來清淨非道果
攝。又説般若及以大悲爲無住處涅槃自性。
如此等説不可具述。今三藏曰四種涅槃用
如爲體。故成唯識第十卷曰。四種涅槃皆依
眞如離障建立。而涅槃説法身般若解脱三
事成涅槃者擧能成智意。取所成離障眞如
非能成智爲其自性法。數類分別自有兩釋。
一曰初後即是眞如中間二種擇滅所攝。一
曰初一即是眞如後三皆是擇滅所攝。雖有
兩説護法正宗以後爲正。第三種數分別者
略即二種廣開爲四。所言二者一者性淨二
者方便淨。開爲四者自性清淨有餘無餘及
無住處。如成唯識第十卷説。涅槃義別略
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雖有客染而
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徳。唯眞聖者自内
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餘依涅槃。謂
即眞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
寂故名涅槃。三無餘涅槃。謂即眞如出生死
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衆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眞如出所知障大悲般
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
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
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
具四。第四問答。問如何善逝有有餘依。答雖
無實依而現似有。或苦依盡説無餘依。非苦
依在説有餘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問若聲
聞等有無餘依如何有處説彼非有如勝
鬘等
答有
處説彼都無涅槃豈有餘依彼亦非有此亦
勝等
聲聞等身智在時有所知障。苦依未盡圓寂
義隱。説無涅槃非彼實無。煩惱障盡所顯
眞理有餘涅槃爾時未證無餘圓寂。故亦説
彼無無餘依。非彼後時滅身智已無苦依盡
無餘涅槃。廣説如彼。問諸所知障既不感生
如何斷彼得無住處。答彼能隱覆法空眞如
故斷彼時顯法空理。此理即是無住涅槃。令
於二邊倶不住故。問若所知障亦障涅槃如
何斷彼不得擇滅。答擇滅離縛彼非縛故。問
既爾斷彼寧得涅槃。答非諸涅槃皆擇滅攝
不爾性淨應非涅槃。有説。亦是擇滅所攝廣
説如彼。已外問答如理應思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者 自下第二引例證成。於中有
二初正明得果後約用歎勝。此即初也文有
三節。三世諸佛者辨得果人。三世即是過現
未來有爲法也。如其次第曾有現有及以當
有以爲三世。又説如次當不有法正現有法
曾不有法以爲三世。然此三世有其三種。一
種子三世二道理三世三唯識三世。如此三
世諸宗同異具如諸論。如理應思。梵音佛陀
此翻覺者。具有五義故名爲佛如佛地論。言
五義者一具二智一切智一
切種智
二離二障煩惱
所知
三達
二相一切法一
切種法
四具二利自利
利他
五具二譬如睡夢覺
如蓮華開
具此五義故名爲佛。次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者辨能得智如前可知。後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者顯所得果即是菩提。梵音如上。而
翻此言諸説不同。一曰阿之言無耨多羅云
上三名正藐言眞後三名正菩提曰道。總言
無上正眞正正道。一曰阿之言無耨多羅曰
上三名正藐言遍三云知菩提名覺。如理智
縁眞如名正。如量智縁俗言遍。無分別智斷
二無知名知。菩提出睡夢之表稱覺。此四智
是菩提體超二乘果故名無上。今大唐三藏
曰阿之言無耨多羅名上三名正藐名等三又
言正菩提云覺。無法可過故言無上。理事遍
知故云正等。離妄照眞復云正覺。即是無上
正等正覺。問標宗得果但説涅槃。引例證成
唯菩提者。以覺證滅豈不相違。答理實皆通
智斷二徳各據一義。影略互顯此。菩提義略
以三門分別。一釋名字二出體性三諸門分
別。第一釋名梵音菩提此翻名覺。覺有三種
謂三乘智而今且説無上菩提。即眞俗智雙
證二空故名爲覺。第二出體有其二種。一
就實出體四智爲性故。成唯識第十卷曰菩
提即是四智相應心品爲體。二相從假説略
有三門。一智斷分別即用二空觀智。及斷二
障所證無爲。以爲自性故。瑜伽論菩薩地曰
二斷二智名爲菩提。彼説二斷爲菩提者智
之果故。相從假説亦名爲智。三二身分別通
用三身以爲自性。故攝大乘智殊勝體即是
三身。彼曰法身通名智者智之性故似説名
智。三五法分別通用五法以爲自性。佛地經
曰有五種法攝大覺地。所謂四智及淨法界。
彼經眞如爲大覺者同攝大乘。覺之性故。依
智度論覺之境故名之爲覺。故彼論云説智及
智處皆名爲般若。第三諸門分別先釋四智後
辨三身。且説四智五門分別。一標名出體門
二轉識得智門三心所相應門四所縁差別門
五初得現起門。一標名出體門者一大圓鏡
智如依圓鏡衆縁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
諸處境識衆像影現。從諭立號即用第八相
應心品以爲自體。有十一喩如佛地經。二平
等性智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從用立號名平等
智。有十平等如經廣説。第七相應心品爲體。
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從
用立號名妙觀察智。有十種喩如經廣釋。第
六相應心品爲體。四成所作智普於十方示
現種種變化三業所應作事。此亦從用名成
所作智。有十種喩如經廣説五識相應心品
爲體。二轉識得智者佛地第三。有二師説。
一曰轉第八識得大圓鏡智。轉第七識。得平
等性智。轉第六識得妙觀察智。轉五現識成
成所作智。一曰轉第六識得成所作智。轉五
現識得妙觀察智。此不應理非次第故。説法
斷疑則遍觀察非五用故。無性攝論亦有兩
釋。廣如彼説。大莊嚴論同佛地論第二所説。
成唯識第十卷中即同佛地初師所説須會。
三心所相應者一一皆與二十一法心品相
應。謂所遍行別境各五善有十一具如佛地。
四所縁差別者大圓鏡智如佛地論。自有兩
釋一曰縁如一曰通縁一切諸法。雖有兩説
後者爲勝。唯識第十亦同彼説。若廣分別具
如佛地。平等性智佛地唯識皆有三釋。一曰
但縁第八淨識。一曰但縁平等眞如。一曰普
縁眞俗爲境。具如二論。妙觀察智縁一切境
無有諍論。成所作智有其二説。一曰但縁五
種現境。一曰遍縁三世諸法。後説爲正。如彼
二論。五現起差別者依佛地論。大圓鏡智金
剛心時初得現起。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
初地初現觀時最初現行。妙觀察智相應心
品亦在初地。初現觀時最初現行。成所作智
自有二釋。一曰初地已上皆得現行。一曰佛
果方得現行。後説爲正。廣如彼論。依成唯識
大圓鏡智自有兩釋。一曰金剛心時初得現
起。一曰佛果方得現起後説爲正餘如佛地。
三身略以七門分別。第一釋名字。第二出體
性。第三五法攝身。第四常無常。第五形量大
小。第六所化同異。第七依土差別。第一釋名
先總後別。言三身者三是標數身有三義謂
體依聚故。成唯識第十卷曰。體依聚義總説
名爲身。佛地第七亦同彼釋。此即六中帶數
釋也。後別名者一自性法身謂即眞如體常
不變故名自性身。力無畏等諸功徳法所依
止故亦名法身。次受用身能令自他受用種
種大法樂故名受用身。後變化身謂利有情
示現種種變化事業名變化身。第二出體法
身即用眞如爲體。次受用身即用四智自利
功徳。及爲地上所現化相一分功徳以爲自
性。其中同異五法門中當廣分別。第三五
法攝身依佛地論自有兩釋。有義前二攝自
性身中間二種攝受用身。成所作智攝變化
身。經説眞如是法身故。如金光明經
及佛地經等
論説轉去
阿頼耶識得自性身。大圓鏡智轉第八得故
知前二攝自性身。如攝大乘説得自性攝論
莊嚴皆轉第八得圓鏡智
此經
中説成所作智起諸化業。莊嚴論説成所作
智於一切界發起種種無量難思諸變化事。
故知後一攝變化身更勘
説處
平等性智如諸論
説。能依淨土隨諸菩薩所樂示現種種佛身。
更勘
説處
妙觀察智亦如論説。於大集會能現一
切自在作用説法斷疑。如莊嚴
論説
又説轉去諸
識故得受用。故知中二攝受用身。如攝大
乘論説
佛三身皆十義中智殊勝攝故知三身皆得有
智。如攝大乘
中殊勝也
有義初一攝自性身。四智自性
相應共有及爲地上菩薩所現一分細相攝受
用身。若爲地前菩薩等所現一分麁相化用
攝變化身。諸經皆説清淨眞如爲法身。故讃
佛論説如來法身無生滅故。如此等文故知
法身即淨法界。具説如彼。莊嚴論説大圓鏡
智自受用。佛攝大乘説轉諸轉識得受用身。
然説轉去阿頼耶識得法身者。此説轉去第
八識中二障種子。顯得清淨轉依法身。非説
鏡智是法身佛。又受用身略有二種。一自受
用三無數劫修所成故。二他受用爲諸菩薩
受法樂故是故四智相應共有及一分化爲受
用身。經論皆説化身爲化地前衆生現種種
相。既是地前衆生境界故知非是眞實功徳。
但是化用。經論唯説成所作智能起化業非
即化身。但雖三身智殊勝攝法身是智所依
證故。化身是智所起用故。似智現故説假爲
智亦無有過。成唯識論不異前説故不重述。
第四常無常者問受用變化既有生滅。云何
經説諸佛身常。答由二所依法身常故受用
法樂無休廢。故數數現化無斷絶故。如常受
樂如常施食故説名常。莊嚴論説常有三種。
一本性常謂自性身。此身本來性常住故。二
不斷常謂受用身受用法樂無間斷故。三相
續常謂變化身沒已復現化無盡故。具説如
彼。第五形量大小者自性法身由如虚空不
可説其形量大小。就相而言遍一切處。受用
身者有色非色非色諸法無形質故。亦不可
説形量大小。若就依身及所知境亦得説言
遍一切處。色有二種。一者實色二者化色。言
實色者三無數劫修習所生充滿法界。遍實
淨土唯佛與佛乃能知之。言化色者由悲願
力爲入大地諸菩薩衆。現種種身形量不定。
爲化地前所現化身通色非色。非色無形故
無形量。色即不定隨所化故。廣説如彼。第六
所化同異者如佛地論。一切如來所化有情
爲共不共。論有三説。一曰唯共一切功徳行
願同故廣如彼説。一曰不共以佛所化諸有
情類本相屬故。廣説如彼。如實義者有共不
共。無始時來種性法爾更相繋屬。或多屬一
或一屬多。廣説如彼。依成唯識同第三釋。如
論應知。第七依土差別者如成唯識。身有四
種所謂自性受用及變化身。土有四種一自
性土二自受用三他受用四變化土。即前四
身如其次第住四種土。雖自性身與自性土
體無差別。而屬佛法相性異故義説能所。其
變化身非唯住淨亦通穢土廣如彼論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
上呪是無等等呪者 自下第二擧用歎勝於
中有二。初長行廣釋後擧頌結歎。前中有二
初明自利後辨利他。此即初也。所言呪者呪
術之名。明即妙慧證空斷障。言要妙術故以
呪言歎其勝用。神用莫測名大神呪。遣暗除
癡稱大明呪。超過二乘故云無上。越彼菩薩
佛慧均平是故重言名無等等
能除一切苦眞實不虚者 此即第二辨利他
用。依此妙慧令諸有情越生死苦證涅槃樂。
舒舌髮際尚表誠言。況覆三千而語有謬。故
經説曰是眞語者
故説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説呪曰掲諦掲諦波
羅掲諦波羅僧掲諦菩提莎婆呵者 此即第
二擧頌結歎於中有二。初長行標擧後以頌
正歎。然釋此頌諸説不同。一曰此頌不可翻
譯古來相傳。此呪乃是西域正音祕密辭句。
翻即失驗故存梵語。又解呪中説諸聖名或
説鬼神。或説諸法甚深奧義言含多義。此方
無言正當彼語故存梵音。如薄伽梵。一曰諸
呪密可翻譯如言南無佛陀耶等。釋此頌句
判之爲三。初掲諦掲諦此云度度。頌前長行
般若二字。此顯般若有大功能自度度他故
云度度。次波羅等句即頌長行波羅蜜多。此
云彼岸到是即涅槃名彼岸也。掲諦言度度
到何處。謂即彼岸是度之處。故云波羅掲諦。
言波羅者翻名如上。僧掲諦者此云到竟。言
菩提者是彼岸體。後莎婆呵此云速疾。謂由
妙慧有勝功用即能速疾到菩提岸。又解頌
中有其四句。分爲二節。初之二句約法歎勝
後有二句就人歎勝。就約法中先因後果。重
言掲諦此云勝勝。因位般若具自他利二種
勝用。故云勝勝。波羅掲諦言彼岸勝。由般若
故得涅槃勝岸。故言彼岸勝。就歎人中先因
後果。波羅僧掲諦此云彼岸僧勝。此歎因位
一乘菩薩求彼岸人。菩提莎婆呵此云覺究
竟。此歎果位三身果人。覺法已滿名覺究竟。
或可四句歎三寶勝。初之二句如次應知歎
行果法。第三四句如次應知歎僧及佛矣
般若心經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