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仁王般若經疏 (No. 1707_ 吉藏撰 ) in Vol. 33

[First] [Prev]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明凡夫定執有無故名世諦也。次明三諦攝
法文云一切法空諦者。三藏師云諸法本性
爲空諦也。凡夫色麁顯據色爲端名爲色諦。
三乘人修道無漏心名爲心諦。若義論生死
涅槃各有三諦。生死三者天人四大色是色
諦。八識心是心諦。於生死上無涅槃是空諦。
涅槃三者天人眞實色是色諦。二眞實心名
心諦。無生死四顛倒名空諦也。教雖説三理
非三也。我人知見下第三明世諦還歸於空。
衆生品品下第四總結酬上問。衆生品品者
酬前無量品衆生。根者酬上根亦無量。行者
酬上行亦無量。非一非二法門者酬上能化
法門爲一爲二爲無量
大王七佛説摩訶般若波羅蜜我今説般若波
羅蜜無二無別汝等大衆受持讀誦解説是經
功徳有無量不可説不可説諸佛一一佛教化
無量不可説衆生一一衆生皆得成佛是佛復
教化無量不可説衆生皆得成佛 大王七佛
下答中第二段歎教勸修明經功徳。文有六
別。初明諸佛道同。汝等下第二勸持。有無量
下第三別列三番佛。是上三佛下第四總牒
上三佛明説波若分教多少。況復下第五校
量時諸下第六聞法獲益。第一諸佛道同文
云七佛所説我今説波若無二無別者通釋釋
迦爲七佛。明已所説同於六佛顯法眞正。同
無所得故無二無別。第二勸持文云汝等大
衆受持。大智論解受持云。聞而奉行爲受久
久不失爲持。故云受持。讀誦解義可解。第三
擧三番佛化衆生。從無量不可説諸佛是第
一。二從一一佛教化無量不可説衆生一一
衆生皆得成佛已來爲第二番佛。從是佛復
教化無量不可説衆生下第三番佛也
是上三佛説般若波羅蜜經八百萬億偈於一
偈中復分爲千分於一分中説一分句義不可
窮盡況復於此經中起一念信是諸衆生超百
劫千劫十地等功徳何況受持讀誦解説者功
徳即十方諸佛等無有異當知是人即是如來
得佛不久時諸大衆聞説是經十億人得三空
忍百萬億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第四是上三
佛下總牒上三種多佛。一一佛各説八百萬億
偈。顯所説既廣今分教少多有三句。初分經
作八百萬億偈。二於一偈中分爲千分。三於
一分中説一分句義不可窮盡。第五況復下
況信校量。文言一念信超十地者。一念無所
得波若信。勝有所得百千劫修行十地功徳
也。文云諸佛等無有異當知是人即是如來
得佛不久者。佛非當非現破當故云即是如
來。破現故云得佛不久。豈可執當現等當以
爲諍論耶。第六時諸大衆下聞法獲益。文云
十億人得三空忍者。謂空無相無作也。言大
空忍者在十地内本智證如名大空忍。亦云
無所得空故云大空忍。言十地性者在初地
已上聖種性也
大王此經名爲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汝等受
持般若波羅蜜經是經復有無量功徳名爲護
國土功徳亦名一切國王法藥服行無不大用
護舍宅功徳亦護一切衆生身即此般若波羅
蜜是護國土如城塹牆壁刀劍鉾楯汝應受持
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 大王下答問内第三
段定經名字勸持文有三。初總列經名勸人
受持。復有無量下第二顯經功能。從汝應下
第三結勸受持。第一列名内云此經名仁王
問波若者。此經有二名若從能請人爲名名
爲仁王問經。二從功能立目名護國經。道理
通護一切衰惱等事。但護國爲宗故偏名護
國也。第二顯經功能令人樂持。云復有無量
功徳者總顯功徳廣多。下別顯功能有四。初
護國亦護王身二明護舍亦護人身。三即此
下結波若是護國四如城下喩顯護國。城塹
如戒城高顯譬大乘。塹在城下外而復小譬
小乘。皆有防非止惡義。牆壁如定安身之用。
牆廣譬大乘壁小譬小乘。刀劍如智慧鉾楯
如戒定。第三汝應下結勸受持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中四終



仁王般若經疏卷下五
 胡吉藏撰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護國品第五 
正説六品中上來三品明能護般若辨經力
用。生菩薩二利能護佛因果。及知四生相寂
了語因果本來不二。得出世利益已竟於前。
今此一品明所護國土辨世間利益。上空品
初十六國王意欲問護國土法用。佛先答爲
諸菩薩説護佛果十地行因縁。上來三品諸
説觀門明能護般若因而生解。内徳既圓外
化復顯。經之威力使國無災民主獲安故名爲
護。所護是何題名爲國。國者王化封疆名之
爲國。盛辨此義因以標名故云護國品。問何
故弘此經能護國土。答其意衆多今略明三
義故能護國土。一者般若是佛母能生諸佛。
今弘宣般若稱可佛心爲佛神通之所擁護。
能使七難不生萬民安樂。二者大乘經是菩
薩所學。由講此經十方菩薩雲集此土聽受
大乘。以菩薩神通大故能令七難不起。三者
此大乘經是十方護法天龍鬼神等之所愛敬。
由講此經天龍神等悉來聽法。擁護國土能
除七難災障不起故能護國也。此品分爲五
別初明護國行法。大王昔日下第二引昔顯
今明益非虚。大王十六大國下第三勸物修
行。爾時釋迦下第四得益。吾今下第五結。
就第一段中復有四別。初明護國行法。二大
王國土亂時下明七難正壞國土以爲所護。
三從不但護國已下明護餘臣庶等亦名護
福。四從不但護福亦護衆難下明護餘人八
難。就初護國行法中又分爲三。初勅聽許説
二當國土欲下明須護時節。三當請百佛下
正明護國行法
爾時佛告大王汝等善聽吾今正説護國土法
用汝當受持般若波羅蜜當國土欲亂破壞劫
燒賊來破國時當請百佛像百菩薩像百羅漢
像百比丘衆四大衆七衆共聽是經請百法師
講般若波羅蜜百師子吼高座前燃百燈燒百
和香百種色華以用供養三寶三衣什物供養
法師小飯中食亦復以時 初文云告大王者
誡聽也。吾今者許爲正説。汝當受持下勸王
修行也。始是答上空品中問護國土因縁。二
明須護時節。文云當國土欲亂者明七難將起
壞國惱民。故國王修徳攘災令萬民安樂。文
云劫燒未必劫燒也。言賊者有二。一外劫盜
禽獸。二内所作諸煩惱賊。既有二護亦有二。
一外即百部鬼神二内所謂功徳智慧。若内
若外皆是諸佛菩薩神力也。三明行法中又
分爲四別。初從請百佛下列七種福田明福
田闊大。二從百師子下標列六種供養之具明
供養事。三從大王一日二時下第三教其説法
儀式。四從百部鬼神下明諸善神王聞經歡
喜擁護國土。初明七種福田一者。百佛二百菩
薩三百羅漢。此等就入涅槃後故但請像。以
其末世七難急故。若就佛在世時亦請佛菩
薩羅漢等身。四百比丘衆五四大衆。一比丘
二比丘尼三優婆塞四優婆夷。六七衆前四
大衆外更加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爲七也。
七請百法師。法師等七種何故皆百。略擧圓
數以應百部鬼神也。二明六種供養具中一
百師子坐。以佛及法師坐此座上説妙法名
師子座。二燃百燈三百和香四百種色華五
三衣什物。什物者三衣・鉢・坐具・剃刀・褐子・
烏子・刀子・漉水帒・鉢帒・針筒。六小飯中食。
用此六種供養三寶。百高座者以有百法師
故。燈香華各有百者以供養百佛等故。三明
説法儀式
時大王一日二時講讀此經汝國土中有百部
鬼神是一一部復有百部樂聞是經此諸鬼神
護汝國土 文云一日二時講者午前午後也。
四明善神護國土。文云百部鬼神者三藏師
云出金銀仙人義經。此經外國不來。此仙人
領諸鬼神鬼神根本有十部。一一部各有十
部故云百部也。根本十者一大神能化作諸
神。二童子神摩醯首羅兒。犯仙人。仙人法不
殺小兒。故仙人記年十六成大仙必死。此言
不可勉。摩醯力住此兒恒年十四。以小兒爲
部黨害世間小兒。若年十五此兒不復害。三
母神童子乳母也。四梵神摩醯首羅。面上三
目有一切智。若失物咒小兒面更生一目直
往取物得物還失目。五象頭神好障礙他一
切善惡事願令不成就。六天龍神多貪嗔。七
羅羅神好犯人天有善惡二健兒。八沙神食
肉薄福身如沙土。九夜叉神有大神通。十羅
刹神翻名極難。言百部者是鬼神王也。一一
部復有百部鬼神者是前神王眷族也。是諸
鬼神皆欲得人行般若。若不弘宣好爲損害。
由國内講此經諸鬼神等爲聞法故悉來護國
令無七難。由無七難得講得聽。故云樂聞此
經也。明行法竟
大王國土亂時先鬼神亂鬼神亂故萬民亂賊
來劫國百姓亡喪臣君大子王子王王子百官
共生是非天地怪異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時
失度多有賊起大王若火難水難風難一切諸
難亦應講讀此經法用如上説 第二明七難
正壞國土。七難者一鬼神難二賊難三臣君
太子百官難四二十八宿難。大王下三災合
前爲七難。此意由國無三寶復不講讀大乘。
鬼神等無聞正法故惡心滋多惱亂萬民。萬
民復亂及以衰死故外賊來侵國耳。又百部
鬼神樂聞正法由其國中不講經故諸鬼神瞋
忿故起七難惱亂國。二十八宿者角亢弖房
心尾箕是東方宿也。斗牛女虚危室壁是北
方宿也。奎婁胃昂畢觜參是西方宿也。井鬼
柳星張翼軫是南方宿也。一方有七四七二
十八宿也。失度者於上度數錯亂故曰失度
也。日月失度者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
之一。日一日行一度一歳一周天月一日行
十三度十九分之七。行一月一周天。又天道
日月所行乃有無量。大判有三道。謂冬至之
日行於南道。夏至日行於北道。奉秋二分行
於中道。護難法用同上故云如上説也
大王不但護國亦有護福求富貴官位七寶如
意行來求男女求慧解名聞求六天果報人中
九品果樂亦講讀此經法用如上説 大王不
但護國下第三明護臣庶等法用。有九種福
一富二貴官位三七寶如意四行來安穩五男
女六慧解七名聞八六天果九人中九品果
也。九品者九品人上中下各有三品三三合
九種。上品上中下者上品道種性金輪王中
品性種性銀輪王下品習種性銅輪王。中品
上中下者上品鐵輪王中品粟散王下品小國
王。下品上中下者上品刹利大姓中品波羅
門大姓下品居士大家等
大王不但護福亦護衆難若疾病苦難杻械枷
鎖撿繋其身破四重禁作五逆因作八難罪行
六道事一切無量苦難亦講讀此經法用如上
説 大王不但護福亦護衆難下第四明護難。
難有八一疾病苦難二杻難三械難四枷難五
鎖難六撿繋七四重五篇等是。八五逆等是
五逆殺父殺母殺眞人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
僧此八難。又八者三途難即三。四佛前佛
後難五邊地難六聾盲瘖唖難七世智辨聰難
八長壽天難。第一大段明護國行法竟
大王昔日有王釋提桓因爲頂生王來上天上
欲滅其國時帝釋天王即如七佛法用敷百高
座請百法師講説般若波羅蜜頂生即退如滅
罪經中説 大王昔日下第二大段引昔類今。
就中有二。初引帝釋王證成波若能護國土。
如涅槃經引出其事也。二從天羅國下引普
明證波若能護身命。如十王經中説五千國
王集。引此爲證也。就初引天王中有四。一擧
頂生王領奪天國二明帝釋護國行法。三頂
生即退下明頂生退散四如滅罪經下引經證
成。此應名涅槃經爲滅罪經闍王中説也
大王昔有天羅國王有一太子欲登王位一名
斑足太子爲外道羅陀師受教應取千王頭以
祭塚神自登其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少一王
即北行萬里即得一王名曰普明王其普明王
白斑足王言願聽一日飯食沙門頂禮三寶其
斑足王許之一日時普明王即依過去七佛法
請百法師敷百高座一日二時講説般若波羅
蜜八千億偈竟其第一法師爲普明王而説偈
言 大王昔有天羅下第二引普明王爲證。
文有三一明難事。二從普明王白斑足下明
依經修福明護國行法。三爾時法師下聞法
悟解。第一難事者斑足欲破諸國取千王頭
祭塚神文相顯可解。第二明行法中文別有
三。初明普明乞一日暇斑足即許。二時普明
下請法師説法。三其第一法師下就彼一人
明説四非常偈。前二分文相顯可知。就説偈
中有八偈爲四。初兩偈説無常次兩偈説苦。
次兩偈説空次兩偈説無我
劫燒終訖乾坤洞燃須彌巨海都爲灰揚天龍
福盡於中彫喪二儀尚殞國有何常 乾坤洞
然者如造天地。本起經説天地壽二百萬劫
壽盡爲劫火燒盡。七日凝住過七日天下洞
然。劫火去上至欲界第六天一劫火盡。他方
大龍王雨水滅火上至第十梵天盡色界。復
有一劫旋藍風從他方來吹此天雨水。波蕩
至上無色界。復有劫水盡吹水波即作山川。
天地初成未有日月星宿。諸天飛來日月國
土始有也。就初兩偈中初二句就天地。次兩
句約山海次兩句就天龍次一句就陰陽。二
儀者一陰二陽此之二種能生能成名爲二
儀。言尚殞者明此陰陽雖復生長而念念彫
喪故是無常。下一句結無常。無常多種今略
出五種。一滅無常捨現報二壞無常和合破
散。三轉變無常色等變爲異四集相無常無
實生滅也。五自性無常有爲之法平等不住
也。次兩偈明苦即明八苦
生老病死輪轉無際事與願違憂悲爲害欲深
禍重瘡疣無外三界皆苦國有何頼 生等者
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輪轉無際者輪迴即是
行苦。事與願違者即是求不得苦亦名愛別
離苦。憂悲即是壞苦。欲深禍重者論云如大
海水無邊亦無底。能召重苦故云禍重也。瘡
疣無外者貪欲内心生故。瘡疣即身自有故
云無外。三界皆苦者明苦實樂虚。國有何頼
者明依報皆苦也。苦位有四一欲界不淨故
苦二色界退墮故苦。三無色界不安故苦四
二乘不一向寂靜故苦。次兩偈明空
有本自無因縁成諸盛者必衰實者必虚衆生
蠢蠢都如幻居聲響倶空國土亦如 文云有
本自無者明自性本來空也。因縁成諸者明
因縁空也。因縁之法由若空華。但有假名而
無其實也。正觀云因縁生法即是空也。盛者
必衰者此是始終空也。衆生虚妄横計爲有。
諦實而觀始終皆不可得也。實者必虚者衆
生計我爲實。實相刀切身無常即壞。即是實
者必虚也。衆生蠢蠢都如幻居者明生空也。
聲響倶空者明相空。響但有相貎無實故云
相空。聞響者是耳根壞顛倒聽。例如空華旋
火輪等。次兩偈明無我初句就心明無我。心
非形相故言無形也
識神無形假乘四蛇無眼保養以爲樂車形無
常主神無常家形神尚離豈有國耶 假乘四
蛇者約色明無我四蛇譬四大也。無眼保養
以爲樂車者此二句約情明無我。以凡夫無慧
眼保翫此身以爲樂車。如似無目之象但求
食味。樂五陰之車也。不達無我保養四大謂
爲有我。不知此身假合而有似衆木成車。横
計輕苦謂之爲樂名爲樂車。形者四大也。神
者識神也。形神尚離正明無我。豈有國耶者
擧類顯國空也
爾時法師説此偈已時普明王眷屬得法眼空
王自證得虚空等定聞法悟解還至天羅國斑
足王所 第三聞法悟解有二。初明自行次
明化他。自行有二一眷族得解二普明自證
虚空等定。次明化他有五
衆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時到人人皆
應誦過去七佛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中偈句
時斑足王問諸王言皆誦何法時普明王即以
上偈答王王聞是法得空三昧九百九十九王
亦聞法已皆證三空門定時斑足王極大歡喜
告諸王言我爲外道邪師所誤非君等過汝可
還本國各各請法師講説般若波羅蜜名味句
時斑足王以國付弟出家爲道證無生法忍如
十王地中説五千國王常誦是經現世生報
即告九百下一明化餘王。時斑足問諸王下
二明斑足與諸王同聞法獲益。即告諸王下
三明悉放諸王各還本國皆弘此經。以國付
弟下四明斑足出家進行得無生忍。五千下
第五明五千王得益第二引證訖
大王十六大國王修護國之法法應如是汝當
受持天上人中六道衆生皆應受持七佛名味
句未來世中復有無量小國王欲護國土亦復
爾者應請法師説般若波羅蜜經名味句 大
王十六大國下品中大段。第三勸持有三。初
勸十六國王受持。二天上人中下勸六道衆
生受持。三無量小國王下勸諸小國王受持
第三勸持訖
爾時釋迦牟尼佛説此般若波羅蜜時衆中五
百億人得入初地復有六欲諸天子八十萬人
得性空地復有十八梵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
樂忍復有先已學菩薩者證一地二地三地乃
至十地復有八部阿須輪王得十三昧門得二
三昧門得轉鬼身天上正受在此曾者皆得自
性信乃至無量空信吾今略説天等功徳不可
具盡 爾時釋迦牟尼下品中大段第四。明得
益有六種得益不同。初五百億人得初地。二
六欲天八十萬人得性空地在四地已上。三
十八梵天得無生忍及法樂忍在七地以上。
四復有先已學菩薩明初地乃至十地。五八
部神王得十三昧者十一切入也。得二三昧
者八勝處八背捨也。或云一空二無相也。又
轉鬼神身得天身。六現在衆在此會者得自
性信者四不壞信也。又得空信者入初地也。
又十信名自性信種性已上名空信也。吾今
下品中大段第五總結略説如此廣説不可窮
盡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散華品第六。正説
六品爲四。上三品明能護般若第二護國一
品明所護國土已竟。今此品是第三示物供
儀令人供養。十六國王聞上説般若得益衆
多。内心慶喜散華供養因以題名。故云散華
品。問供養多種今何故散華。答供養雖多不
出三種。一敬供養謂香華等二利供養謂衣
服等三修行供養謂六度四攝等。此品多明
恭供養修行供養也。此品文爲六段初明十
六國王聞法歡喜散華供養。時諸國王下第
二發願。佛告大王下第三如來述成。時佛
下第四現神力。佛現神足下第五時衆得益。
諦聽諦聽下第六結
爾時十六大國王聞佛所説十萬億偈般若波
羅蜜歎喜無量即散百萬億行華於虚空中變
爲一座十方諸佛共坐一座説般若波羅蜜無
量大衆共坐一座持金羅華散釋迦牟尼佛上
成萬輪華蓋大衆上 就初散華中有四。初
散百萬億行華者地前三十心華。二復散八
萬四千波若波羅蜜華初地已下十地華。三
復散妙覺華佛地華也四諸天人散天華。就
前三十心行華中有四。初明十六國王聞上
説般若歡喜即散百萬億行華。二華於空中
變成一座。十方佛共坐一座説般若。三無量
大衆共坐一座持金羅華散釋迦上。四金羅
華變成萬輪華蓋大衆也。問何故一時間諸
華變轉自在如此。答以般若故於一無所得
心内作種種名。不可以相心而求。若約勸解
其事衆多不可具出。下云諸華例爾也
復散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華於虚空中變成
白雲臺臺中光明王佛共無量大衆説般若波
羅蜜臺中大衆持雷吼華散釋迦牟尼佛及諸
大衆 第二地上行華文有三。初明散華變
成白雲臺。二明臺中光明王佛説般若。三臺
中大衆持雷吼華散釋迦及大衆也
復散妙覺華於虚空中變作金剛城城中師子
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薩衆論第一義諦時城
中菩薩持光明華散釋迦牟尼佛上成一華臺
臺中十方諸佛説不二法 第三佛地散妙覺
華中文有五。初明散妙覺華二華於空中變
作金剛城。三城中師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
菩薩論第一義諦。四時城中菩薩持光明華
散釋迦佛成一華臺。五臺中十方佛説不二
法也
及諸天人亦散天華於釋迦牟尼佛上虚空中
成紫雲蓋覆三千大千世界蓋中天人散恒河
沙華如雲而下 第四諸大衆天人散華有三。
初散天華釋迦上。二華於空中成紫雲蓋覆
三千大千世界。三蓋中天人散恒沙華。此等
若就事是敬供養。若約行即修行供養。問前
後四番散華變成華蓋等。何故於中有佛説
法有不説法者。答諸佛方便約縁不同不可
定准。第一明散華供養訖
時諸國王散華供養已願過去佛現在佛未來
佛常説般若波羅蜜願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
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羅蜜 時
諸下品中大段第二發願。就文有二。初時諸
天國王願三世諸佛常説般若。二願一切受
持者下願四衆所求如意常行無所得般若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説般若波羅蜜應
説應受是諸佛母諸菩薩母神通生處 佛告
下品内大段此第三如來述成。就文有二。初
述可故云如是如是。二如王所説下勸應説
應受持歎般若諸聖之本。有三句是一切諸
佛母一切菩薩母一切神通母
時佛爲王現五不思議神變一華入無量華無
量華入一華一佛土入無量佛土無量佛土入
一佛土無量佛土入一毛吼土。一毛吼土入
無量毛吼土無量須彌無量大海入芥子中一
佛身入無量衆生身無量衆生身入一佛身入
六道身入地水火風身佛身不可思議衆生身
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 時佛爲王下品中
第四神力。現五不思議即爲五別。第一華變
不思議一華入無量者少能入多。無量入一
者多能入少故皆不思議神力也。二佛土不
思議無量佛土入一佛土能變多土入一土故。
三毛吼不思議少能容多故。四須彌大不思
議多能入芥子故。五衆生不思議無量衆生
入一佛身故。五種神通稱不思議者無得正
觀之異名也
佛現神足時十方諸天人得佛華三昧十恒河
沙菩薩現身成佛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薩
道十千女人現身得神通三昧善男子是般若
波羅蜜有三世利益過去已説現在今説未來
當説 佛現神足下品中大段第五明得益有
二。初別明四種人得益。二善男子下總擧波
若有三世利益。別明四衆内即爲四別。一十
方天人得佛華三昧者。此是華嚴三昧第十
地得之。二十恒河沙菩薩得成佛身。三三恒
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薩道初地以上。四十千
女人現身得神通謂五神通也。善男子下總
擧般若明三世利益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諦聽諦聽下
品中大段第六勸依三慧結勸修行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受持品第七。此品
明十三法師。開而奉行爲受久久不失爲持。
因以題名故言受持品。正説六品爲四。今是
第四明弘經人徳行相貎勸將來依憑學經。
就文有二。初月光疑問從大牟尼下第二答。
初問中有二。初月光從前品生疑。白佛言下
第二正問末代持法人。就前疑問中初覩瑞
疑念。次即發言諮請
爾時月光心念口言見釋迦牟尼佛現無量神
力亦見千華臺上寶滿佛是一切佛化身主復
見千華葉世界上佛其中諸佛各各説般若波
羅蜜 所言月光者性月名波斯匿。而言月
光者當是受法已後更立光字故云月光也。
次發言者見釋迦神力復見寶滿如來化身佛
主復見千葉上佛各各説般若。此三處佛爲
一爲異
白佛言如是無量般若波羅蜜不可説不可解
不可以識識云何諸善男子於是經中明了覺
解如法爲一切衆生開空法道 白佛下正問。
就中有二。初正問所説般若甚深無量。次云
何下結問意。就前正問中有三句歎般若甚
深。一過言説故云不可説言語道斷故。二過
相心境界故言不可解深而無盡故。三過覺
觀故云不可以識識非思慮境界非縁慮之所
達也。云何下次結問意法相如是絶縁忘觀。
云何解了令一切衆生得入空道。開空法道
者達有本空故名開空。即空能通名道故云
開空法道也
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觀門諸善男子爲大法
王從習忍至金剛頂皆爲法師依持建立。汝等
大衆應如佛供養而供養之應持百萬億天華
天香而以奉上 大牟尼下第二佛答有三。初
正答問。佛告月光我滅度後下第二勸持。時
諸大衆及阿須輪王下第三明時衆得益。就
前正答中有三。初略答。善男子其法師下第
二廣答。善男子如是如是下第三總結十三
法師功能。就前略答中有二。初佛答勸修觀
門略歎其徳。文云十三觀門者謂三賢十聖
爲十三。前四忍各有三品以爲十二。寂滅下
忍爲十三。從習忍已下第二辨位。習忍者即
習種性。至金剛頂者即第十地標初擧後中
間十一略具列。依持建立者明十三種合可
依止。汝等下第三勸大衆如法供養。文云應
如佛供養者教其重敬供養也。故二諦品云
一念信般若當知是人即是如來。況十三法
師不應如佛供養也
善男子其法師者是習種性菩薩若在家婆差
憂婆差若出家比丘比丘尼修行十善自觀己
身地水火風空識分分不淨復觀十四根所謂
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無量罪過故即發無
上菩提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淨故得不
淨忍觀門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謂三業同戒
同見同學行八萬四千波羅蜜道 善男子其
法師下第二廣答十三忍。即爲十三段。就初
習忍有三。第一内凡伏忍初習忍十住也。第
二善男子習忍下擧失顯得。更解三十心前
外凡夫十善菩薩。第三是定人者下顯得還
結習忍位也。就初習忍有八句文。初標忍名
位。文云是習種性菩薩也。第二別明四部衆
在家二衆名優婆塞優婆夷。有本云波差優婆
差外國語音不同有此異耳。此間名善宿男
善宿女亦云善男子善女人。出家二衆者一
名比丘此名破煩惱。二名比丘尼此名爲女。
第三修習徳行文云修行十信。十信者即前
教化品伏忍下品十種心。十信者一精進心乃
至第十迴向心。第四作六大觀四大・空・識也。
第五作十四根觀。五情根五受根男女意命
此。十四是生死根本故成實論名往來根。生
死過患故菩薩先須觀之。三無漏根入聖位
非過不須觀之。信等五根不斷善根亦不觀
也。是故二十二根中除八根但觀十四。喜樂
捨意此四雖通漏無漏是染汚根本。所以不
除也。第六發菩提心者智度論云五種菩提。
是第五無上菩提心也。涅槃經四種菩提發
第四上上觀菩提也。大品經三種菩提第三
佛菩提心也。第七常修三界忍者觀三界念
念皆不淨是諸漏本。無一念淨處即得不淨
忍也。以作上來諸觀名佛弟子故云住在佛
家也。第八修六和敬與物同修名之爲和。共
相受徳目之爲敬。三業同修爲三。同戒同見
同學八萬四千度名六。餘經以同利利爲六

善男子習忍以前行十善菩薩有退有進譬如
輕毛隨風東西是諸菩薩亦復如是雖以十千
劫行十正道發三菩提心乃當入習忍位亦常
學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 善男子下習忍内
大段第二更解三十心前外凡十善。擧失顯
得也。就文有六句。初法説明外凡菩薩行十
善由有進退。譬如下第二擧輕毛喩善趣見
理未明。數數退大住小乘。似彼輕毛隨風動
轉不能正住。是諸菩薩下第三合喩。雖以十
千劫下第四明十千劫有所得心行十正道亦
不得進位也。發菩提心下第五明發無所得
心得入習忍位也。亦常學下第六結是不定
人不可名字也
是不定人是定人者入生空位聖人性故必不
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輕佛法經書作反逆罪言
非佛説無有是處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
行始得入僧伽陀位 是定人下習忍位中第
三大段顯得還結習種忍也。就文有三初得
生空位。此人得人空無我解也。亦名假名空。
必不起下第二明離過五逆如前説。六重者
四重加沽酒爲五不説四衆罪過爲六。二十
八輕者出善生優婆塞經。第一不供養父母師
長。二者耽樂飯酒三者不能瞻身病苦。四者
有乞食不能隨多少與而令空去。五者若比
丘比丘尼長老尊宿處優婆塞等不須禮拜問
訊。六者若見四果犯戒生憍慢心。七者月月
不能持六齊受八支戒。八者四十里有講法
處不往聽。九者受招提僧臥具床座。十者疑
水有虫故飮。十一險難之處無伴獨行。十二
無伴獨宿尼寺。十三若爲財命打罵奴婢僮
僕外人。十四若殘食施四部衆。十五若畜猫
狸。十六畜養象馬牛驢一切禽獸不作淨施。
十七若不儲僧伽梨衣鉢盂錫杖。十八若爲
身田作。十九不得自爲身命若作市易斗秤
賣物。一説價已不得前却捨賤取貴。二十若
在非處非時行欲。二十一商賈販賣不輸官
税盜棄而去。二十二若犯國制。二十三得
新果菜不先奉三寶先自受用。二十四僧若
不敢説法讃歎輒便自作。二十五若在沙彌
比丘前行。二十六僧中行食不得撰擇取美
過分而取。二十七不得養蠶。二十八行路之
時遇見病者不住瞻視方便付囑而捨去。佛
法經書作反逆罪言非佛説者。於佛法眞佛
説言非佛説。實非佛説言是佛説者無有是
處。以一阿僧祇者從善趣初心至滿心習種
位合逕一阿僧祇也。始得入僧伽陀位者第
三段結習忍位也。外國名僧伽此方名習種
性。又義翻名爲離著地以不著人我故也。問
習種性更有異名復有別稱。答瓔珞經明有
六名。在性名習種性在信名堅信。在忍名信
忍在慧名聞慧。在定名習相定在觀名住觀。
問云何名十住。答。一名發心住二治地住三
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
七不退住八童眞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
位内王名銅寶瓔珞
復次性種性行十慧觀滅十顛倒及我人知見
分分假僞但有名但有受但有法不可得無定
相無自他相故修護空觀亦常行百萬波羅蜜
念念不去心以二阿僧祇劫行正道法住波羅
陀位 復次性種下第二明中忍文有八句。一
標名二出行徳三滅惑四知俗。五修觀六辨
行多少七修行時節八結名。第一標名文云
性種性也。第二出行徳文云行十慧觀。十慧
即前教化品十止心也。四意止爲四即四念
處。三善根爲七即慈施慧。三意止爲十。三意
止者所謂三世忍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
果忍也。第三滅惑文云滅十顛倒。十顛倒者
常樂我淨四對四依止。三煩惱顛倒對三依
止。過去因忍對因倒未來果忍對果倒現在
因果忍對因果倒也。或可如地持論發心品中
説。十種煩惱爲十倒也。我我所通障十地。性
種人少分滅也。第四知世諦假有非實文云
分分假僞不可得也。第五空觀文云無自他相
修護空觀。觀我人無有自他相故空即三空
觀門。具足未得名修已得名護。第六辨行少
多。文云常行百萬波羅蜜念念不去心者。以
無間修故不去離心也。第七修行時節文云
以二阿僧祇也。第八結名。波羅陀位者此名
性種性。三藏師云義翻爲守護度。所習諸行
能堅守不失也。從善趣初心至性種位時逕
二阿僧祇劫也。瓔珞經有六名在性名性種
性在堅名法堅。在忍名法忍在慧名思惟慧。
在定名性定在觀名行觀。問云何名十行。答
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瞋恨行四無盡行五
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
善法行十眞實行也。位内王名銀輪王
復次道種性住堅忍中觀一切法無生無住無
滅所謂五受三界二諦無自他相如實性不可
得故而常入第十第一義諦心心寂滅 復次
道種下第三明上忍有六句。初標名二行徳
三觀解四爲物受生五修行時節六結位。第一
標名名道種性。第二行徳文云住堅忍中即
前教化品十堅心。十堅者一戒忍二知見忍
三定忍四慧忍五解脱忍六三界因果空忍七
無願忍八無相忍九無常忍十一切法空無生
忍。第三觀解文云觀一切法無三相。所謂
以知五受三界二諦無自他相。如實性者
無所得不二性也。以知諸法無所有故云
不可得。文云常入第十第一義諦者牒前五
受爲五。三界爲八世諦爲九眞諦爲十也。
從前觀向後故言常入第十第一義諦也。心
心寂滅者前觀諸境無生今明能縁之心亦寂
滅也
而受生三界何以故業習果報未壞盡故順道
生故復以三阿僧祇劫修八萬億波羅蜜當得
平等聖人地故住阿毘跋致正位 第四爲物
受生文云而受生三界。何以故下釋受生意。
以業習未盡故地前三賢菩薩爲物受三途
生。以無始願爲因大悲爲縁發願入三途教
化衆生也。第五明修行時節文云三阿僧祇
劫。修八萬億諸度將入初地故云當得平等
聖人地。第六結位阿毘跋致正翻爲不退也。
道種性例前有六名。在堅名堅修在忍名修
忍在慧名修慧在定名慧定在觀名向觀。十
迴向者一離衆生相迴向二不壞迴向三等一
切佛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盡功徳藏迴
向。六平等善根迴向七等觀衆生迴向八如
相迴向九無縛解脱迴向十法界無量迴向
也。瓔珞經名金輪王
復次善覺菩薩摩訶薩住平等忍修行四攝念
念不去心入無相捨滅三界貪煩惱於第一義
諦而不二爲法性無爲縁理而滅一切相故爲
智縁滅無相無爲 復次善覺下次明信忍就
初地又有十段。初標名二歎地功徳三明空
有兩解四滅惑五得二無爲。六解法方便七
明二智成就八進行九結位十以四大藏益
物。第一標名者文云善覺菩薩也。第二歎地
徳行文云住平等忍初地證信空有并觀故云
平等忍。第三明空有兩解文云修行四攝即
有解入無相下即空解。第四滅惑文云滅三
界貪煩惱。第五明得二無爲文云於第一義
而不二。滅一切相是數滅無爲
住初忍時未來無量生死不由智縁而滅故非
智縁滅無相無爲無自他相無相無無相故無
量方便皆現前觀實相方便者於第一義諦不
沈不出不轉不顛倒遍學方便者非證非不證
而一切學 住初忍下未來生死不起即非數
縁滅無爲。無自無他相者由自故有他自無
故他亦無。一無遣自一無遣他二無雙遣故
名無無相也。第六釋法方便文有六子句。一
實相方便二遍學方便三迴向方便四魔自在
方便五一乘方便六變化方便。第一實相方
便者文云於第一義諦而不沈不出。二乘沈
空凡夫沈有動轉顛倒也。菩薩於實相無有
沈出故不顛不倒也。第二遍學方便者文云
非證非不證。菩薩空有並觀齊行不二故云
非證非不證。而一切學者明大小遍學名一
切學也
迴向方便者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薩婆若魔
自在方便者於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動一
乘方便者於不二相通達衆生一切行故變化
方便者以願力自在生一切淨佛國土如是善
男子是初覺智於有無相而不二是實智照 
第三迴向方便者文云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
薩婆若。有三種迴向一迴因向果所有善根
向薩婆若果。二迴果向因與一切衆生共也。
三者迴向無所得故離相也。非住果者不住
人天二乘果。非不住者住初地已上四種果。
調柔果發趣果願智果攝報果。又非住者不
住四果非不住者住薩婆若果也。第四魔自
在方便者文云於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
動。同魔而行佛道魔不能壞。表二義一者欲
引邪入正。二明邪正不二解魔事無所有即
是佛事。四魔者煩惱魔陰魔死魔天魔也。欲
明初地菩薩能降伏四魔故云不爲所動也。
初地菩薩斷初地惑故離煩惱魔得法身故離
陰魔。得道法力故離死魔得不動三昧故離
天魔。若依大集經四諦三空四念處等治四
魔。如此等示行非道通達佛道也。第五一乘
方便者文云不二相通達衆生一切行故。唯
行一大乘不二法門以化衆生也。第六變化
方便者文云願力自在生一切淨佛國土起身
通益物也。願力者是起通心言自在者明其
通體智慧。言生一切淨佛國土者明其通用。
道理亦生穢土略故不説。第七明二智成就
有三意。初法説譬如水下譬説乃至下合譬。
初法説中前明實智後明方便。文言初覺智
於有無相而不二者是實智也
巧用不證不沈不出不到是方便觀譬如水之
與波不一不異乃至一切行波羅蜜禪定陀羅
尼不一不二故而二行成就以四阿僧祇劫行
行故入此功徳藏門無三界業習生故畢故不
造新以願力故變化生一切淨土常修捨觀故
登鳩摩羅伽位以四大寶藏常授與人 巧用
下明方便智。譬文云如水與波不一不異者。
明動義異濕義似行義異理義。言不異者明
波體即水體似行體即理體。合譬中文云乃
至一切行不一者明行相異理。又明諸行體
同義別。言不二者明理行體同。又明諸行體
同其似波水。合前成不一不異之言也。今所
明二智不同他説異實智外別有方便。所言
實智者即方便實也。言方便者實方便也。豈
可言一豈可言異。譬説中自顯也。第八進行
有四子句一明久行故入此門。文云四阿僧
祇得入者過前三忍故云四阿僧祇。二無三
界業報生文云畢故不造新。更不受三界果
報故云不造新也。三以願力受生。以地前
三十心無漏爲因無明爲縁感三界外初地變
易生也。四常修捨觀捨所斷諸煩惱也。第九
結位。鳩摩羅伽者此方名童子地。以生在佛
家亦名離欲地亦名勝惡魔地。初地離五怖
畏過二乘魔也。第十常以四大藏益物。四大
藏者修多羅毘尼阿毘曇雜藏也。亦可。依勝
鬘經一名人天善根藏二聲聞藏三縁覺藏四
大乘藏。亦可。依地持四攝益物爲四藏也
復次徳慧菩薩以四無量心滅三有瞋等煩惱
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徳故以五阿僧祇劫行大
慈觀心心常現在前入無相闍波陀羅位化一
切衆生 徳慧下第二地文有五別。一標名
二智斷三住中忍自行四修行時節五結。第一
標名文云徳慧菩薩。第二智斷文云以四無
量心者。明智也滅三有煩惱即斷也。第三住
中忍中行一切功徳者歎自利行相也。第四
明修行時節者。文云以五阿僧祇者怙前四
爲五也。第五結云入無相闍陀波羅者。此翻
爲度黒闇無復黒闇亦名無畏地。三藏師翻
爲滿足也
復次明慧道人常以無相忍中行三明觀知三
世法無來無去無住處心心寂滅盡三界癡煩
惱得三明一切功徳觀故常以六阿僧祇劫集
無量明波羅蜜故入伽羅陀位無相行受持一
切法 明慧下第三地文有五別。初標名二
忍名三智斷四進行時節五結位。第一標名
者文云明慧道人也。第二標忍名文云無相
忍中行者明信忍上品也。言三明者照三世
無生。故云無來無去無住處。三世不可得觀
盡於縁。心心寂滅縁盡於觀也。第三智斷者
文云盡三界癡煩惱也。第四進行時節者六
阿僧祇。足前五爲六也。第五結位文云入伽
羅陀位者此云度邊地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下五終



仁王般若經疏卷下六
 胡吉藏撰 
復次爾炎聖覺達菩薩修行順法忍逆五見流
集無量功徳住須陀洹位 爾炎地下明四地
文有四。初標名二立忍名三離障四進行。初
標名文云爾炎聖覺達菩薩也。爾炎者此名
智母既進斷思惟故稱覺達。境能生智以境
爲智母也。又解地經名炎地此喩説也。第二
立忍名修行順法忍者順忍下品也。第三離
障文有三子句。一逆見流二住初果三結離
障。初逆五見流者明四地菩薩能滅五見煩
惱習氣故。地經云我見爲首悉皆遠離。攝論
云四地斷倶生身見無明。三藏師云大乘別
有五見。一生滅見准小乘邊見。二四念處見
損正念。正念對治准小乘邪見。三善惡見損
正懃正懃能行一切無分別。菩薩善法若分
別不能懃也。准小乘戒取見。四衆生見是菩
薩對治。菩薩不見衆生異菩薩也。五正法見
正施是對治不見有法也。菩薩行九種道能
逆此五見流始入菩薩須陀洹位。九種道者
一行生死如病服苦藥。二狎衆生如大醫不
計病者惱亂。三促身力如僮僕不避寒苦其
力堪忍故。四入塵欲如商人畏失財爲。利
衆生雖處世樂不多受果報故。五淨三業如
洗衣人未淨不息。六不惱他。七習善根如人
攅火取得火方住。八修定譬有僮僕。九依智
慧如幻師於幻衆中不生眞實。未見所出別
詳。二住須陀洹位者釋有二義。一者就修道
位中二地三地修有漏道厭伏煩惱。四地修
無漏道永斷煩惱初得修無漏名須陀洹。第
二義者三地已還造有漏業初地行施二地持
戒三地修八禪有漏定。四地已上修無漏道
斷三界逆生死流名須陀洹。亦可。此人斷人
相我障因似小乘初果就相似立名也
常以天眼天耳宿命他心身通達於念念中能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