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仁王般若經疏 (No. 1707_ 吉藏撰 ) in Vol. 33

[First] [Prev]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有乘急而戒緩戒急而乘緩倶急倶緩。以其
過去持戒修定故生天。以其過去不修慧故
不得聞經。三途而來受道者以其破戒墮三
途。以其過去世修慧故爲聲光所招。倶急倶
緩可知
爾時十號三明大滅諦金剛智釋迦牟尼佛初
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 爾時十
號者自此下次釋説經時節就中有七段第一
明如來入三昧分第二放光第三現華第四地
動第五疑問第六作樂歎佛并召十方衆來集
第七起定。第一入定入三昧分中爾時者當爾
之時。十號表徳使物歸依。三明表圓鑒三世
精識物機。大滅者歎佛斷徳。表自無縛能解
於他。金剛者歎佛智徳。又爾時者將欲説法
時。十號表名徳遠聞爲物歸信。三明表見衆
生根性。大滅即是涅槃。金剛者非因中金剛
是究竟果地金剛道種智也。釋迦能仁也。諸
佛各以一徳彰號。如彌勒名慈氏。何佛無慈
此即以慈爲名。名曰慈氏。釋迦能仁亦如是
也。初年月八日者此明時節成道三十六年正
月八日説此經。佛成道七年方説餘般若。案
諸文記二十九年至今時應成道後三十六年。
成道生年六十六方説此經也。言方坐十地
者。以其因圓乃證佛果名方坐十地。此乃反
擧昔因非始坐也。又云此是佛十地。初甚深
難知廣明智徳地。二清淨身不可思議地。三
海藏地四神通智徳地。五明徳地六無垢炎光
開相地七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八無礙智慧地
九無邊億莊嚴迴向能照明地十毘盧遮那智
藏地。此出同性經。入大寂室。如來説法先須
入定者。觀機審理所以入定也。欲明如來寂
而常用用而常寂。豈可有入出之殊。八地已
上無出入定。如來豈有入起定耶。正示世人
軌則。如來説般若尚入定思惟。況復餘人不
思而説耶
思縁放大光明照三界中復於頂上出千寶蓮
華華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光亦復爾乃至他方
恒河沙諸佛國土 文云思縁者。最大教起
縁大智明察。故云思縁也。又解思縁者欲説
般若思無相義。縁者縁如法性理也。放大光
明下説經時節中第二明放光。大光明者是
現希有事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令得増益亦
欲令衆生破無明闇得智慧明也。光有二種一
神通光二智慧光。何故放神通光但有縁諸
子散在十方。若不放光召集不知説般若之
因縁所以放光也。分別法相稱物根機故放
智慧光也。照三界中者光之所及也。復頂上
蓮華者第三神力。或覩光而發機或見華而
得益故現華也。上至非想者華所至也此經
明無色界有色也。光亦復爾者同於華也。乃
至他方者非但照此方亦遍十方也。恒河沙
佛國者表化道相通也
時無色界雨無量變大香華香如車輪華如須
彌山王如雲而下 時無色界者有人解云。無
色界雖無麁色有其細色。今解不然。色無色
相而無色不色。故云無色界。色欲諸天既聞
般若歡喜雨華供養。就中有三。初無色界天
雨華二色界天雨華三欲界六天雨華。無色界
雨華中有三子句。初雨無量大香華二香如
車輪三華如須彌山如雲而下
十八梵天王雨百變異色華六欲諸天雨無量
色華其佛座前自然生九百萬億劫華上至非
想非非想天 十八下第二色界天雨百變異
色華。第三欲界天雨華中。初明無量華次明
華生九百萬億劫華次明華所及處也。初放
光欲令衆生破闇得明。次現華欲令衆生修
因得果也
是時世界其地六種震動 是時世界其地六
種者第四神力動地。何故動地。欲動衆生有
所得心令悟無所得般若也。六動者東涌西
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
沒・中涌邊沒。又解如地經説動涌震起撃吼
爲六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終



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二
 吉藏法師撰 
爾時諸大衆倶共僉然生疑各相謂言四無所
畏十八不共法 爾時諸大衆倶共僉然下。
説經時節中第五疑問分。就文有四別。初大
衆同疑。各相謂言下第二發言論辨。前已爲
我等下第三序其疑事。時十六大國王下第
四明如來事不可知。初文云僉然者咸皆然
也。第二論辨各相謂言者互相諮門也。四無
畏者欲出其疑情先擧佛徳故明四無畏也。
一一切智二漏盡三盡苦道四説障道。通名
無畏者十住毘婆娑云不懼外難故云無畏。
十八不共者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
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心七大欲
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
脱無減十二解脱知見無減十三身業隨智慧
行十四口業隨智慧行十五意業隨智慧行十
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
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五眼法身大覺世尊前已爲我等大衆二十九
年説摩訶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天王
問般若波羅蜜光讃般若波羅蜜今日如來放
大光明斯作何事 五眼者如來一眼即究竟
諸道何須此五將境即智故有此五。肉眼者
照金剛已還一切諸法皆盡。天眼者照如來
果第一義諦名爲障外。慧眼者照常無常等
一切法空。法眼者照一切有爲法因果理事。
佛眼者即究竟諸道也。法身者眞法爲體妙
解爲躯故云法身也。大覺者覺中之極名大
覺也。世尊者外國云路伽那伽此云世尊路
伽名世那伽名尊。前已爲我等下第三序疑
事。二十九年已説四般若今復三十年初月
八日放光明與前何異。於王舍城耆闍崛山
説大品至舍衞國説金剛般若天王問般若。
後還王舍城耆闍崛山説光讃般若道行般若
具出光讃般若。今日如來放大光明斯作何
事正出疑情不決辭也。依金剛仙論明八部
般若。此經明五部也
時十六大國王中舍衞國主波斯匿王名曰月
光徳行十地六度三十七品四不壞淨行摩訶
衍化 時十六大國下第四明如來事不可知
文有二初出波斯匿王名。徳行下歎徳。初釋
名者且明二因縁。若依父母立名曰勝軍。與
如來同日而生。後人大雄略能破強敵。凡所
鬥處恒勝父母立字名曰勝軍。二月光者世
人所號也。佛如日光波斯匿王助佛猶如月
光故名月光也。徳行十地下次明歎徳。所言
十地者如上説。六度者一檀捨財爲能。二尸
羅防非爲義。三忍以息瞋爲功。四精進以策
懃爲用。五禪攝心爲徳。六般若觀達無義。具
智度論釋。三十七品者三四二五單七隻八。
名雖三十七以十法爲根本。謂信戒念定慧
精進思惟除喜捨。十中開六合四爲三十七。
開六者分信爲二信根信力。戒分爲三正語・
正業・正命。念分爲四念根・念力・念覺支・正
念也。精進有八四正懃・精進根・精進力・精進
覺支・正精進。開定爲八四如意足・定根・定
力・定覺支・正定。開慧爲八者四念處・慧根・
慧力・擇法覺支・正見也。四不壞淨者信佛信
法信僧信戒不壞也。行摩訶衍化者月光所
弘大乘也
次第問居士寶蓋法淨名等八百人復問須菩
提舍利弗等五千人復問彌勒師子吼等十千
人無能答者 次第問者請決所疑也。居士
寶蓋乃至師子吼等十千人無能答者。如來
放光不知欲説何等法。非下位所知。如來出
定會當自説。所以不答也
時波斯匿王即以神力作八萬種音樂十八梵
六欲諸天亦作八萬種音樂聲動三千乃至十
方恒河沙佛土有縁斯現彼他方佛國中南方
法戈菩薩共五百萬億大衆倶來入此大會東
方寶柱菩薩共九百萬億大衆倶來入此大會
北方虚空性菩薩共百千萬億大衆倶來入此
大會西方善住菩薩共十恒河沙大衆倶來入
此大會六方亦復如是作樂亦然亦復共作無
量音樂覺悟如來 時波斯匿王下説經時序
中。第六明月光及諸天等作樂歎佛召集十
方衆來聞經。就中有三。初月光作八萬種音
樂。二十八梵下諸天作樂歎佛。三彼他方下
明十方菩薩雲集作無量音樂覺悟如來。南
方法戈菩薩者各以一徳彰其號也。入二禪
尚無爲聲判所動。今言覺悟如來者此明有
機感佛耳
佛即知時得衆生根即從定起方坐蓮華師子
座上如金剛山王大衆歡喜各各現無量神通
地及虚空大衆而住 佛即知時下説經時序
中。第七明如來起三昧分。知時者大乘法可
説之時。得衆生根者知物機熟也。即從定起
者明如來善深達縁起善識物機欲現大用故
所以起也。如來三業益物上明放光雨華。是
身業益物也。空品已下吐音陳教明口業益
物也。身口不孤必兼於意業。意業冥加動地
等是意業益物也。將欲現口業所以出定也。
方坐蓮華師子座者。蓮華是濡膬欲現奇特
相也。師子座者如釋論云。非是實師子亦非
木石師子。以如來是人中師子所坐之處若座
若床皆名師子也。如金剛山王者。譬如須彌
山安處大海不爲四風所動。表明如來智慧
安處法性虚空不爲四種邪師所動。故言
金剛山王也。大衆歡喜各各現無量神通者。
上見如來入定廣現神力情疑不決故所以不
喜。今見出定坐師子座將欲説法。決我等疑
生我等解。慶利之深故名喜也。地乃虚空大
衆而住者。有神通者在空中停。無神通者在
地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觀空品第二。上來
至此明序分。自此下明正説分。序義既周。正
宗宜顯所以明正説也。就正宗文中品雖有
六義約爲四。第一前之三品明能護波若亦
名内護。第二護國一品明所護之國亦名外
護。第三散華一品示物供物儀令人供養。第
四受持一品明弘經人徳行相貎。勸將來依
憑學經。就前三品即爲三別。觀空一品明護
果。教化一品明護十地因教物起行。二諦一
品論辨二諦不二。護果内非無因爲成護果
護。因中非無果爲明其因。無分別中因果本
來清淨。爲因縁故作一途説耳。勿作有所得
心定執也。所言觀空者。諸佛菩薩以無相妙
慧照無相妙境。内外並冥縁觀倶寂故言觀
空也。故下文云見境見智非聖見也。又言觀
者無得正觀也。空者諸法實相法性本際異
名也。非二乘所見空也。就此品分爲三段。第
一明申告大衆。第二從爾時大王下三問答
月光諮請明護果之義。第三從佛説法時下
明時會得益。就第一申告中有四子句。初知
十六國王意二吾今下許説三諦聽下勅聽四
時波斯匿王下散華供養
爾時佛告大衆知十六大國王意欲問護國土
因縁吾今先爲諸菩薩説護佛果因縁護十地
行因縁 爾時佛告大衆者將欲爲説所以聖
命也。十六大國王意欲問護國土因縁者。王
者本欲令七難不起妖災消滅。境土清夷萬
民安樂此王者本意。此則生下外護經文即
護國品也。吾今先爲下二明許説。夫欲衞其
内外先立其内行。内行若成外護得備。所以
先明内護也。護佛果者即生此品護果經文。
護十地行者生下教化品護因經文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時波斯匿王言
善大事因縁故即散百億種色華變成百億寶
帳蓋諸大衆 諦聽下三明勅聽許説。將欲
爲説先誡約時衆諦聽者即聞慧也。善思念
之即思慧也。如法修行即修慧也。時波斯匿
王下四散華供養。王言善者述成如來所説
也。順理益物名之爲善。大事因縁者明説
波若言窮理寂。即法華明一大事因縁也。散
華者欲明虔敬於法散華供養也。變成寶帳
者表明於佛田内行因雖小感果乃大。喩若
小華成寶帳也。蓋諸大衆者表慈悲普覆

爾時大王復起作禮白佛言世尊一切菩薩云
何護佛果云何護十地行因縁 爾時大王復
起作禮下品中大段。第二月光諮問護果義。
就中有三問答即爲三別。初一問答明生法二
空本來寂滅與佛果無二。第二問衆生不可得
云何可化。答因縁尚寂何況衆生。第三問智
空。智若是有可辨照用。智既虚寂云何可辨
照。答法尚體空何況於智。初問答中初問後
答。就問中二句。初月光清二一切菩薩下出
所請之事。初請中。大王復起作禮者。月光既
爲扣玄之主。將欲興問先表虔敬也。第二所
請事中初句請護佛果。後句請護十地行
佛言菩薩化四生不觀色如受想行識如衆生
我人常樂我淨如知見壽者如菩薩如六度四
攝一切行如二諦如 佛言云下第二佛答中
二。初總標化四生二從不觀色如下別約諸
科。釋生法二空不可得。同於如義與佛果無
二無別。問月光既稱問護佛果因縁。佛應答
佛果事何故云化四生耶。答諸師云云不能
具出。今云欲示因果不二明衆生畢竟空與
佛無別。故淨名經云。衆生如彌勒如一如無
二。例如涅槃云我者即如來藏義。此經所辨
四生等一切法悉皆是如與佛無異。若知四生
與佛一無二即是護佛果。如此問答豈是世
人所解。自非久種善根多値諸佛了悟一切
法空只可與此文相應耶。所言四生者從母
胎生故名胎生。毘舍佉母生三十二卵名爲
卵生。如菴羅波利婬女名爲濕生。劫初人皆
化生也。二不觀色如下別約諸科。明生法二
空有二。初廣明空是故一切下第二總結。初
明空中四句初明法空。二衆生下明生空。三
六度者明行空。四二諦下明二諦境教亦寂。
初文言不觀色如者諸解非一。不能具出。今
依大智論解。從縁生法體性自無不假智推
方無也。此欲明縁觀倶寂也。故大品云。色尚
不可得何況非色。如體經意應具明四句。今
爲存略故但云不觀色耳。受想行識例爾。三
藏師云若遣色歸如應云觀色如。而文云不
觀色如者。若遣色存如則觀心未淨。今圓觀
不觀色不觀如不見空有不見境智也。下去
諸句例皆爾也。衆生下第二明生空七句。五
陰中生故名衆生空。我者計五陰爲我。人者
假名行人。常樂我淨者明衆生體空也。衆生
顛倒横計於苦無常無我無淨中計常樂我
淨。故言生死空也。今謂衆生我人名顛倒法。
常樂我淨四徳是清淨法。若能體知此二畢
竟空。故云爲如。此中欲明生死涅槃不二。如
者佛性法性正道不二之異名也。知見壽者
意識名知眼識名見色心不斷名爲壽者。菩
薩者大道心名爲菩薩。今謂前明衆生所化
今辨菩薩能化。能所皆淨故云如也。第三明
行空有三句。一六度二四攝三總一切諸行
法。明此等一切菩薩行法皆如故有也。第四
明二諦如者。以空有爲世諦有空爲第一義
諦。故涅槃云第一義諦如即世諦如。佛言如
是如是至後二諦品自當別釋
是故一切法性眞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同
眞際等法性無二無別如虚空是故陰入界無
我無所有相是爲菩薩行化十地般若波羅蜜
 是故下第二總結答上問護果護因。文有
二。初結上生法二空同法性等眞際無二無
別。明四生如與佛如無異即明護果義。是爲
菩薩行化。十地下結答護十地行因縁義明
菩薩觀解即護因義。初結上生法二空。文言
一切法性者實相之異名也。眞實空者非二
乘所解空也來無所從名不來去無所至名不
去。然法性雖無去來。而宛然去來。不生不滅
者法本不生有何滅乎。同眞際者同於諸法
實際也。等法性者釋論云。法名涅槃性名本
分種。等者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安樂性
者即涅槃之異名也。無二無別者有人言。無
人在法外名無二。無法在人外名無別。今謂
不然。明四生與常樂四徳無二無別也。如虚
空者總喩無人法也。是故陰入界無我結上
人無我。無所有相結法無我。是爲菩薩下明
菩薩觀解。即結答上護因問以悟無所得故
能證十地波若也。故金剛般若云皆以無爲
法而有差別。見自他皆無爲即以無爲爲菩
薩體也
白佛言若諸法爾者菩薩護化衆生爲化衆生
耶 白佛言下第二問答。月光重請前義衆
生尚不可得。云何可化就。文有二初問次答。
問中有三初領上義。若諸法爾者牒前也。二
擧疑事。菩薩護化衆生者王雖聞上説四生
同眞際等法性。猶執衆生與佛有異。若如上
解直是護化衆生何關護佛果。三正難若如
上説衆生畢竟空寂。菩薩爲化衆生者王聞
佛上説衆生相寂即作空解。云無能化所化
故生疑也
大王法性色受想行識常樂我淨不住色不住
非色不住非非色乃至受想行識亦不住非非
住 大王下第二答文有五別。初約悟入以
答。若就諸佛菩薩心本無所化及能化。二約
出用隨世諦故有可化衆生耳。三還結歸悟
入。四明邪正二見皆名爲見。五結若能隨俗
名字見。實無所見名正見也。第一就悟入答
者文言法性即色受想行識。問何故就法性
以答衆生無始來著有情深故佛擧性空以
答。法性者第一義空之異名也。就此文有
二初約法明不住。何以故下釋不住義是正
見。初約五陰四徳倶離名言同絶四句顯不
住行。言不住色者知色空不住不但不住色
非色亦不住。亦色亦空亦不住不但不住亦
色亦空亦不住非色非空。言語道斷心行處。
滅故言不住非不住。又言不住非非色者既
言色非色倶不可得住。豈況非非色當有住

何以故非色如非非色如世諦故三假故名見
衆生一切生性實故乃至諸佛三乘七賢八聖
亦名見六十二見亦名見大王若以名名見一
切法乃至諸佛三乘四生者非非見一切法也
何以故下釋上不住義。非色如者非折色
然後始空。色體本來空故云非色如。非非
色如者非離色外別有空色則空也。第二隨
世俗故衆生可化。文有二初擧惑本二能化
由惑故見世諦所化也。文言世諦故三假故。
如來依世諦三假故名見一切衆生即有能化
也。第三還結成上悟入衆生不可得義也。文
言一切衆生性實故。一切衆生即前所明四
生也。性實故一切衆生即體是寂皆性實也。
第四明邪正二見倶是見著。文言乃至諸佛下
此句即通擧凡聖故言乃至。下更分別邪正。
小乘以六十二見爲邪。計諸陰有即常見執
諸陰無即斷見。因此斷常生六十二見。然解
六十二見不同且依釋論明六十二見。歴於
五陰而明神及世間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
色。神及世間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
神及世間亦常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
色。神及世間非常非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
見依色。色上有四句受想行識上亦各具四
句合有二十句。世界無邊無邊亦歴五陰有
二十句。死後如去不如去歴五陰復二十句
合六十句。身即神身異神復有二句合爲六
十二見也。第五結若能隨俗名字見。實無
所見是名正見。文言大王若以名名見一切
法者但有名無實也。乃至三乘諸佛四生亦
但有名字。若能如此見非妄想見名眞實見

白佛言般若波羅蜜有法非非法摩訶衍云何
照大王摩訶衍見非非法法若非非法是名非
非法空 白佛言般若波羅蜜下第三明智照。
文問答爲二。問云波若爲是有法爲是無法。
若是有法可辨照用。般若既非有云何照用。
非非法者應云非有非無。但此經簡略故直
云非非法也。一非非有二非非無摩訶衍既
非有無云何辨照。此即擧體以難用。摩訶衍
即般若也。故下文云能運載名摩訶衍。即滅
爲金剛論其照用名般若。取其運載即是乘
義。故大智論會此二名同爲一也。大王下第
二答。文有六第一約悟入以明法空。第二從
但法集故有下約出用隨俗以答。第三從善
男子見法衆生下擧非顯是。第四從大王是
經名味句下挌量顯勝。第五從大王見境見
智下結上擧非顯是。第六從善男子若有修
習下勸信受持答上問護佛果義。就第一悟入
中即爲二別。初略答二從法性下別歴諸科
廣答。初略文云摩訶衍見非非法法若非非
法是名非非法空。非非法者非有非無也。法
若是有可如有而知法若是無可如無而照。
以法非有非無故聖照一切如虚空矣。今言
見者乃是無見之見非是定性之見。法若非
非法擧法體空寂去離有無名爲中道。若能
知有無性離中何所中。是名非非法空者正
明能觀所觀空。故生法師云。非無有宗宗之
者無相。聖智非無有照照之者無心。故以無
心之智照無相之宗也。境智倶寂也
法性空色受想行識空十二入空十八界空六
大法空四諦空十二縁空 法性下第二別歴
諸科以明空顯護佛果之般若也。文有二初
約法明空顯成實智義。二内空下更擧十二
空結上空義。初約法明空有二。初就色釋空
次從刹那下約心辨空。所言法性者明一切
法本性清淨。即大乘般若體。色受想行識空
者明五陰果報空。十二入是受用空十八界
是性別空。大智度論云。以對病不同説斯三
種。爲疑心數衆生説於五陰。爲疑色衆生説
十二入。爲疑色心等衆生説十八界。六大名
遍到空故阿含經云。六王各諍其大。地云我
能勝載一切萬物故稱爲大。水云我能澍潤
一切。火云我能燒照一切。風云我能生動一
切。空云我能容受一切。識云若無我者色則
敗壞雖復各稱我大識爲主也。故云四大圍
空識居其中。五大就有法以辨空第六空大
就無法以辨空。今言有無者是其相待之名
也。四諦者是境空。十二因縁是義空。生住滅
是三世法空。十二因縁義空者還分折苦集
之境。故過去二因現在三因此五是集。現在
五果未來二果此七是苦諦。故云十二因縁
其義甚深。又十二因縁者明十二因縁本來
寂滅非二乘所知故也
是法即生即住即滅即有即空刹那刹那亦如
是法生法住法滅 是法即生者牒上色等諸
法集起故生。即住者有爲暫時逕停名住。即
滅者不起即滅也。即有即空者集起故即有
自體空故即空。故淨名經云亦生亦老亦滅
此中應廣明三相。復須悉破今不具説。刹那
亦如是下就心辨空。法生法住法滅者釋心
法亦具三相也
何以故九十刹那爲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經九
百生滅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 何以故下釋
上色心空故也。九十刹那爲一念乃至一切法
亦如是。上廣辨其色略辨其心。今就内廣明
其心略釋其色空。聖人善巧廣略互擧。若依
釋論此即是散空也。將欲明空先立其法 法
雖無量不出色心。色法者從細微成麁微從
四微成四大從四大成諸根。此明色法也。九
十刹那爲一念一念中一刹那逕九百生滅。
一念有九十刹那合逕八萬一千生滅。以生
滅折刹那刹那折一念。如是心法不可得此
明心空。以四大分諸根諸根不可得。以四塵
分四大四大不可得。以麁微分四微四微不
可得。以細微分麁微麁微不可得。摧色至於
極微窮心盡於生滅。色盡心窮&MT05424;然無所住。
無住之住不知何以目之。強名爲空。即是護
佛果也。一切法亦如是者結上色心空也
以般若波羅蜜空故不見縁不見諦乃至一切
法空 以般若波羅蜜空故不見縁不見諦者。
上擧法以明智空今擧智以明法空。不見縁
者心空也。不見諦者境空也。又解不見縁者
十二縁也不見諦者四諦也。乃至一切法空
總結釋空也。約法明空竟。内空下次更擧空
結上諸空。上別此總。即顯成總別皆空。若能
了悟諸法本來空是名眞護佛果也。若依大
論明十八空先總問。若廣説諸法無量空隨
諸法亦應無量。略説應一空所謂一切法空。
今何以但説十八空。答若略説即事不周若
廣説即事繁。如服藥少則病不除多則更増
其患。空亦如是。若説一空則不能破種種邪
見及諸煩惱。若隨種種邪見説空則過多。今
説十八空正得其中今辨十二亦如是
内空外空内外空有爲空無爲空無始空性空
第一義空般若波羅蜜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
空 内空者所謂内六入無神我。外空者外
六塵無我所。内外空者内外外合觀皆無我
我所。有爲空者色心因縁和合生諸陰界入
等無所有。無爲空者虚空數滅非數滅也。亦
應有有爲無爲合觀文略故也。無始空者將
明無始故先明有始。涅槃云從冥初生大若
依釋論從世性生覺是名爲始。破此始故名
無始空也。性空者諸法本無衆生計不同。或
謂未來性有乃至性諦如來性等決定是有並
爲此空所破如經説。眼空無我我所何以故。
性自爾乃至意等亦如是。第一義空者諸法
實相不破不壞也。對世諦得名也。是諸法實
相亦不可得何以故。無愛著故。般若波羅蜜
空者涅槃云大空者是波若空也。釋論云十
方倶空名大空也。因空者金剛已還皆悉空
寂名因空。佛果空者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
等空名佛果空也。空空故空者。釋論云空空
者先以法空破内外等法。後以此空破是諸
空是名空空。問空與空空有何等異。答空破
五陰空空破空。如服藥能破病病破已藥亦
應出。若藥不出即復是病。以空滅諸煩惱病
恐空復爲患。是故以空捨空故名空空也
但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
集故有十行故有佛果故有乃至六道一切有
 但法集下答中第二約隨俗故約出用以
答。上辨於空同入於實今辨其有則爲三假
所成名爲有。假義如上説也。法集故有者以
細色成麁色名法集故有。言受集者即是受
假。地等四大攬細四塵成名爲受集。言名集
者即是名假。名字句等攬聲塵成故稱名集
故有。因集故有者煩惱業等從縁集起名因
集故有也。果集故有者五陰等報從結業生
名果集故有。十行故有者從十信至十地從
縁集起。通名十行故有也。佛果故有者菩提
涅槃從因行而得故名佛果故有。乃至六道
一切有者。前列衆内但列五道修羅入鬼道。
今具列諸有故云乃至六道一切有也
善男子若菩薩見法衆生我人知見者斯人行
世間不異於世間於諸法而不動不到不滅無
相無無相一切法亦如也 善男子若菩薩見
法衆生下。答中第三擧失顯得。文有二初擧
失二於諸法下顯得。初擧失者若執我想未
忘著法之心彌動重者。斯人同於世情故不
異世間也。於諸法而不動下次顯得。若折色
得空斯則壞法名爲動也。若能體解色即是
空謂不動也。不到者智度論云平等之法一
切聖人所不能到。善告白佛言乃可餘聖不
能到佛何故不到。佛言乃至佛亦不能到何
以故。佛即平等平等即是佛。佛與平等無
二故名不到也。不滅者法本不然今則無滅。
無相無無相者一切諸法皆是一相所謂無
相。一切法亦如也者明一切法同一無所得

諸佛法僧亦如也即是初地一念心具足八萬
四千般若波羅蜜 諸佛法僧亦如也者類同
上釋。即是初地一念心具足八萬四千波羅
蜜者。是無爲法中而有差別無所得一念具
足一切。今言八萬四千者是一途法門耳。一
念者論初地菩薩以眞如爲心。豈有一念也。
今以借下地之一念況上地之積徳故云一念
也。八萬四千波羅蜜者案賢劫經辨三百五
十度。始從修行度光曜度終至分舍利度爲
三百五十度也。一度中則有六度合二千一
百度。一度中復有十善則合爲二萬一千度
也。以四善根分之即八萬四千諸波羅蜜也。
亦對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即載名摩訶衍即滅爲金剛亦名定亦名一切
行如光讃般若波羅蜜中説大王是經名味句
百佛千佛百千萬佛説名味句 即載名摩訶
衍者。若據其照用目爲般若。論其運載名之
爲衍。能運人向佛故云載名摩訶衍。即滅爲
金剛者能破煩惱名即滅爲金剛。離散亂故
名爲定。能利自他無徳不包故云一切行也。
如光讃者引證也。大王是經名味句下答中
第四校量顯勝。是經者此般若經。名味句者
釋論云一字曰字二字曰名。如菩一字提爲
一字二字不合不得爲名。若合説者始得爲
名。四字成句或三字四字八字皆名爲句。句
下所以名爲味也。百佛千佛説名味句者明
諸佛道同。然諸佛雖殊其説無二。無二之説
即是一也
於恒河沙三千大千國土中盛無量七寶施三
千大千國土中衆生皆得七賢四果不如於此
經中起一念信何況解一句者句非句非非句
故般若非句句非般若般若亦非菩薩 於恒
河沙三千大千國土乃至不如於此經中起一
念信者此正擧校量。初明財施三千後皆得
七賢四果下明法施四果。不如於此經中起
一念信者。無所得般若信勝前有所得財法
二施也。何況解一句者信心尚過。何況解句
義也。言句非句者句無句相故也。亦無非句
相故非非句。又云句非句者文字性離也。非
非句者非前二句也。般若非句句非般若者。
般若是智句是文。文智皆無所有故云般若
非句句非般若也。般若亦非菩薩者人法殊
別也。此是無別之別也
何以故十地三十生空故始生住生終生不可
得地地中三生空故亦非薩婆若非摩訶衍空
故 何以故下釋上人法皆空。十地三十生
空故者分波若爲十分即十地也。一地有三
生合爲三十生也。十地既空所以般若即空
也。亦非薩波若非摩訶衍空故者。非薩波若
者因時非果也。非摩訶衍者照非運義也。亦
者般若但直非非菩薩。亦非果智及乘義也。
空故者如上釋也
大王若菩薩見境見智見説見受者非聖見也
倒想見法凡夫人也見三界者衆生果報之名
也 大王菩薩見境見智下。答中第五結上
擧非顯是。就文有二。初擧非從六識下明顯
是。擧非中見境見智者上明境智倶空。今菩
薩若有見境智之別者非聖見也。見境者是
其塵執。見智者是識執。言見説見受者是其
人執。此等不見人法二空故名非聖見也。妄
執人法惑心翻境名爲倒想見法。違理背聖
名曰凡夫也。見三界者衆生果報之名也。此
三界者器世間。三界報者衆生受用住處名
爲果報也
六識起無量欲無窮名爲欲界藏空惑色所起
業果名爲色界藏空惑心所起業果名爲無色
界藏空 二從六識起無量下結顯是明空義。
就文有二。初明染法空二薩波若下明淨法
空。前中初明分段生死明三界藏空。根本無
明下明變易生死體空。初明分段空者六識
起無量欲者從五欲生遍起煩惱。依欲而生
故名爲藏也。空者即體自無也。惑色所起下
明色界藏空。若論煩惱即色愛住地。從色而
生。色界之中具有五陰。色最強故言色也。若
論其業不動行也。若論果報猶屬分段。惑心
所起業果名爲無色界藏空者。無色界唯有
四衆闕無色界故云心也。若論煩惱有愛住
地若論其業不動行。若論果報猶屬分段。若
論依報欲色二界辨有宮殿住處。無色界唯
心寂漠無宮殿也
三界空三界根本無明藏亦空三地九生滅前
三界中餘無明習果報空 三界空者總結上
三界皆空也。三界根本無明藏亦空者。明變
易生死體空有二。先明因空次明果空。根本
無明藏是因空。無明猶如大地能生煩惱故
名根本也。若論其業即生漏業。若論果報即
變易三界。三地九生滅下次明果空。言三地
九生滅釋有二義。一者八九十地皆有三心。
合九生滅也。第二義者變易三界中各有三
種意生身名三地九生滅。初地至五地名三
昧樂行意生身。六七二地名覺法自性意生
身。八地已上名種類倶生無作行意生身。三
藏師云一見地在初地。二修地在二地已去。
三究竟地在十地。此三地中各有初生。次
住終滿爲九生滅也。言前三界中餘無明習
果報空者上來明五住正使。此言無明習氣

金剛菩薩得理盡三昧故惑果生滅空有果空
因空故空薩婆若亦空滅果空 金剛菩薩得
理盡三昧者十地菩薩照窮因盡故云理盡
也。惑果生滅空者微習故云惑。惑者一切煩
惱。果者是三界與界外一切果也。生滅空者
是無礙道空。故瓔珞經云等覺菩薩與妙覺
佛生滅爲異。此明法身帶於生滅也。有果空
者苦諦無相名有果空。集諦無生名因空自
上來明染法空竟。薩婆若亦空明淨法空。薩
婆若空明智徳空。滅果空者明斷徳空。徳行
雖衆不出此二也。又薩婆若亦空者明菩提
空滅果空者明涅槃空
惑前已空故佛得三無爲果智縁滅非智縁滅
虚空薩婆若果空也 惑前已空故者如來已
出衆惑之外。故云惑前已空又解未斷煩惱
時本來寂滅。故云惑前已空。佛得三無爲果
者總擧三徳也。智縁滅者名數縁滅無爲。非
智縁滅者非數縁滅無爲。虚空者法性虚空
無爲。薩婆若果空者明佛果體空
善男子若有修習聽説無聽無説如虚空法同
法性聽同説同一切法皆如也 善男子若有
修習聽説下。答中第六勸行信受持。護佛果
義。就文有二初正勸信明聽説同如虚空。次
大王下總結答前問。初文云聽説同如虚空
故。大品云聽如幻人聽説如幻人説故。無説
無聽答上問也故。淨名經云夫説法者無説
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也。如虚空法同法
性聽同説同一切法皆如也。如虚空者況上
聽説如虚空也。法同法性者淨名云法同法
性入諸法故也。論其空理絶於聽説故云一
切法皆如也
大王菩薩修護佛果爲若此護般若波羅蜜者
爲護薩婆若十力十八不共法五眼五分法身
四無量心一切功徳果爲若此 大王菩薩修
護佛果爲若此者總結。答上護果義也。護般
若波羅蜜者爲護薩婆若者廣擧其因爲成其
果。欲明因無別因由果故因。果無別果由因
故果。是故護因即爲護果。十八不共法乃至
五分法身者廣擧果徳由因得也
佛説法時無量人衆皆得法眼淨性地信地有
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薩大行 佛説法時無量
人下。品中第三大段明諸人悟道。法眼淨者
小乘見道。初證四諦明白。故云法眼淨也。今
説大乘。何以得小果者。説是其一但受悟不
同所得果異。如淨名云。但佛以一音演説法。
衆生隨類各得解。又釋云如來布慈悲雲雨
實相雨。大根大莖受其大潤小根小莖受其
小潤。悟在物根不在法也。又云始證初地名
見道亦名法眼淨。性地者即十解已上。信地
即十信已下。皆得大空者初地已上二空増
長心&MT05422;大寂名大空也。大行者初地已上八
萬四千諸度行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二終








仁王般若經疏卷中三
 吉藏法師撰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菩薩教化品第

前品依空護佛果。即方便智實智。此品依五
忍十地化衆生。即實智方便故言教化品。前
品非無因爲成其果。此品非無果爲成其因。
又起如幻教迹化如幻衆生。故云教化品。就
此品中分爲二段。初問二答。初問中三初問
十地自利行相。二問利他行化相。三問所化
衆生徳行相貎
白佛言世尊護十地行菩薩云何行可行云何
行化衆生以何相衆生可化 初段中護十地
者牒所修十地位也。言云何行可行者問何
等行法可依之修行成十地得自行。第二問
云何行化衆生者。問菩薩行化用何等法化
衆生。第三問言以何相衆生可化者。問所化
衆生之體相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
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下
名爲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 佛言下第二
答前三問即爲三段。初從五忍是菩薩法下。
説十四忍具足答初問自行。從白佛言云何
菩薩本業清淨乃至諸鬼神現身修行般若答
前第二外化行問。從佛告大王汝先言下竟
品答第三問。就前自行中有二。初略説五忍
明自行體。善男子下第二廣分別十四忍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