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摩訶衍論 (No. 1668_ 龍樹筏提摩多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爲汝分別解説。善
男子十種眞地名爲金剛般若住地。前四十心
名爲頗梨珠隨轉迴向地。汝當應如是知應
如是觀。今此經文爲明何義。爲欲顯示大
士十地。已得眞證域名不退分。自此已前
四十種心。未得證智名爲退分故。二者本
覺大悲自然熏習契經中作如是説。復次佛
子。汝前所問云何名爲節退相者。此事殊勝
不思議中不思議故。愚癡凡夫初發意菩薩等
之所不能知爾時大明菩薩至心勸請。佛即
告大明言。善男子言節退相者。謂信心。發
心住。淨心地。金剛心之此四處皆名爲退分。
各彼中間皆名爲不退分。是故説言節退相
焉。今此經文爲明何義。爲欲顯示佛法大
海。廣大圓滿無邊際故。三者大證得陀羅尼
契經中作如是説。十種安心決定不退無退
失理。今此經文爲明何義。爲欲顯示十住
菩薩。發起隨順法界性中廣大善根故。決
定安住金剛位故。四者五明契經中作如
是説。十種定心非退非進。非來非去非出
非入。圓滿萬徳無所闕失。是故説言自然
住心。今此經文爲明何義。爲欲顯示十住
位中果徳已滿。更無所進復無所退。自然
常住無闕事故。五者菩薩*纓絡大本業契經
中作如是説。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
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
住乃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
正觀現在前。復値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
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已前名
爲退分。今此經文爲明何義。爲欲顯示
勸策下劣懈怠衆生。爲令増長勇猛心故。
今此論中且據本業而作會通。應審觀察。
如本如修多羅中或説有退墮惡趣者
非其實退但爲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
怠者恐怖令使勇猛故故
已説通契經文決疑門。次説讃歎發心功徳
門。此門爲明何義。爲欲顯示發心菩薩遠
離二怖畏。其心決定不動故。云何名爲二種
怖畏。一者下生怖畏。生下劣道極怖畏故。
二者上生怖畏。聞殊勝境其心怯弱極怖畏
故。離此二怖。是故名爲發心功徳。如本又
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
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
乃得涅盤亦不怯弱故。以信知一切法從
本已來自涅盤故者。即是總結二種功徳之
因縁焉。從上已來信成就發心決擇分已焉。
自此已下種種諸門。文相明故不須重釋
釋摩訶衍論卷第七



釋摩訶衍論卷第八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已説解釋分。次説修行信心分
就此分中則有七門。云何爲七。一者能治
所治契當門。二者信心品類分剖門。三者修
行方便善巧門。四者廣釋魔事對治門。五者
讃歎三昧功徳門。六者兩輪具闕益損門。七
者勸劣向勝不退門。是名爲七。能治所治契
當門者。其相云何
本曰 是中依未入正定聚衆生故。説修
行信心分
論曰。言是中依未入正定聚衆生者。即
是所治。所謂所化之境界故故説修行信心
分者。即是能治。所謂能化之教法故。所化
境界其量云何。謂攝二聚之衆生故。云何爲
二。一者邪定聚。二者不定聚。是名爲一。所
以者何。此二衆生皆悉未入正定聚故。言
契當者其相云何。謂二衆生中各契教説故。
契相云何。謂欲邪定聚衆生故説信心門。
彼不定聚衆生故説修行門。所以者何。
進入次第其法爾故。謂未信人先起信故。其
已信人直修行故。復次通利益故
已説能治所治契當門。次説信心品類分剖

本曰 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説信心有
四種。云何爲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眞
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徳。常念親近
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者
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
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
薩衆。求學如實行故
論曰。就此文中則有三門。云何爲三。一者
直問信心品類門。二者直問修行品類門。三
者略答顯示信心門。是名爲三。言直問信心
品類門者。所謂總問信心量故。如本何等
信心故。言直問修行品類門者。所謂總問
修行量故。如本云何修行故。就第三門中
即有三門。云何爲三。一者總答門。二者總
問門。三者廣答門。言總答門者。所謂總答
其所説故。如本略説信心有四種故。言總
問門者。所謂總問其所説故。如本云何爲
四故。就第三門中故有四種門。云何爲四。
一者信本令心平等門。二者信佛欣有功徳
門。三者信法精進修行門。四者信僧令心無
諍門。是名爲四。言信本令心平等門者。所
謂樂信爲自根本眞如理法。由無明力種
種差別。一切諸心皆悉會一令平等故。如
本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眞如法故故。言
信佛欣有功徳門者。所謂樂信無上大覺如
來世尊。欣求所有無量無邊一切功徳故。如
本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徳常念親近供養恭
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故。言信法精
進修行門者。所謂樂信三世諸佛。爲自恩
父爲自恩母爲自恩師。不能改壞不能
生滅。虚空金剛不動軌則。有不可思議中
不可思議殊勝利益。常恒轉轉於一切時
於一切處。修行一切助道品故。如本三者
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故。
言信僧令心無諍門者。所謂樂信一切無
量菩薩僧衆以兩勝行爲自内徳。若遠若近
隨自聞時隨自見時。隨自思時往詣僧所。
至心聽受種種深法種種深經。種種深論種
種深理。種種妙事不斷絶故。如本四者信
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衆
求學如實行故故
已説信心品類分剖門。次説修行方便善巧

本曰。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云何爲五。
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門。五
者止觀門。云何修行施門。若見一切來求
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捨慳貪令
彼歡喜。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
與無畏。若有衆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
便爲説。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
他迴向菩提故。云何修行戒門。所謂不殺
不盜不婬。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遠
離貪嫉欺詐諂曲瞋恚邪見。若出家者爲折
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憒閙常處寂靜。修習
少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
愧改悔。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當護譏
嫌不令衆生妄起過罪故。云何修行忍
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
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云何修
行進門。所謂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
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虚受一
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
徳。自利利他速離衆苦。復次若人雖修行信
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爲
魔邪諸鬼之所惱亂。或爲世間事務種種
牽纒。或爲病苦所惱。有如是等衆多障礙。
是故應當勇猛精進。晝夜六時禮拜諸佛。
誠心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常不休廢。
得免諸障善根増長故。云何修行止觀門。
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
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縁生滅相隨
順毘跋舍那觀義故。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
漸修習。不相捨離雙現前故。若修止者住
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
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
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
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
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
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
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若
從坐起去來進止所作。於一切時常念方
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
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眞如三昧。深伏煩
惱信心増長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誹
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
入。復次依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
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
行三昧。當知眞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
漸能生無量三昧
論曰。就此文中即有五門。云何爲五。一者
總標答前所問門。二者通達總問所説門。三
者略答建立門數門。四者略問廣答散説門。
五者讃歎三昧殊勝門。是名爲五。言總標答
前所問門者。所謂總答彼前問故。如本修
行有五門能成此信故。言通達總問所説
門者。所謂總問其所説故。如本云何爲五
故。言略答建立門數門者。所謂建立大門
數故。如本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
者進門五者止觀門故。何故次第如是。謂
行六度次第法如是故。次就略問廣答散
説門中。故有五門故。故有五門應審觀察。
此五種門中各各具二門。云何爲二。一者
略問門。二者廣答門。是名爲二。如其次第
不亂數量。應審思擇。第一修行施門中。言
云何修行施門者。即是略問門。所謂開問。
故後後諸門應如是知。就廣答門中即有
三種施。云何爲三。一者財物施。二者隨應施。
三者教法施。言財物施者。所謂若有衆生
來到我所乞我所有。則便不疑隨時隨處。
皆悉施與無所顧惜故。何等物名爲財物耶
有幾種物。所謂有二種財物故。云何爲二。
一者内物。二者外物。是名爲二。就内物中亦
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無色。二者有色。言
無色者。則是心識。言有色者。即是諸根。若
有衆生來到我所乞我心識。則便不惜隨
時施與令彼歡喜若有衆生來到我所。隨
其所用乞我一一有色妙根。則便不惜隨
時施與令彼歡喜。是名爲二種内財物。就
外物中亦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有識。二
者無識。言有識者。即是妻子奴婢等類。言
無識者。則是宮殿舍宅衣服嚴具等類。若有
衆生來到我所乞此等物。即便不惜隨時
施與令彼歡喜。是名爲二種外財物。如本
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
自捨慳貪令彼歡喜故。已説財物施。次説
隨應施。云何名爲隨應施耶。謂或有衆生
五根壞失不能具足。或有衆生病苦無量
不得安隱或有衆生其心愚癡不能明了。
行者爾時以賢士。則隨其所應隨其所當。
隨其所宜隨其所用。能善揀擇能善分別。
除彼苦惱令歡喜故。是故説言隨應施焉
如本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與
無畏故。已説隨應施。次説教法施。云何名
爲教法施耶。謂有衆生若時不時若親不
親。若貴不貴若愚不愚。若夫不夫若女不女。
若惡不惡若人不人。如是等類來到我所。
欲求法時則便不惜。發起無量無邊廣大
圓滿大慈悲心。決斷彼疑。分除煩惱徐増
智慧攝取彼人不墮惡道。令到無上大菩
提故。是故説言教法施焉。如本若有衆生
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爲説不應貪求
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迴向菩提故故
已説修行施門。次説修行戒門。就此門中
則有四門。云何爲四。一者建立戒相標宗
門。二者成就戒品勝處門。三者具足戒行不
輕門。四者守護不令誹謗門。是名爲四。言
建立戒相標宗門者。所謂建立十種清淨防
轉戒故。如本云何修行戒門所謂不殺不
盜不婬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遠離貪
嫉欺詐諂曲瞋恚邪見故。言成就戒品勝處
門者所謂若爲具足戒品。常當遠離散亂
雜處。常當親近寂靜勝處。安住其中不
捨離故。如本若出家者爲折伏煩惱故亦
應遠離憒閙常處寂靜故。言具足戒行不
輕門者。所謂修行種種妙行起深信心。不
得輕賤如來所制師母戒故。如本修習少
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
改悔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故。言守護
不令誹謗門者。所謂護持佛眼睛戒。終不
破失具足自利。種種放逸譏嫌衆生。不令
發起妄想過罪。具足利他圓滿莊嚴大覺
海故。如本當護譏嫌不令衆生妄起過
罪故故
已説修行戒門。次説修行忍門。就此門中
即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顯示略忍伏我
門。二者顯示廣忍無我門。是名爲二。言顯
示略忍伏我門者。所謂若有衆生。造作惡
阿世耶之境令惱我心。行者爾時其心能忍
不動惱故。如本云何修行忍門所謂應
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故。言顯示廣忍無
我門者。所謂或有衆生。以飮食衣服等種
種財物。施與我所利益歡樂。或有衆生。以
劍杖等種種怖相來到我所。損滅我依正
令不得自在。或有衆生。以麁惡誹謗等種
種穢語。若遠若近毀嫌於我。或有衆生。以
正住等種種之徳讃歎我身。於如是等種
種事中。其心平等堅固不動。如須彌故。如
本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已説修行忍門。次説修行進門。就此門中
則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通示修行精進
門。二者別釋修行精進門。言通示修行精進
門者。所謂於諸種種妙事其心轉勝。勤欲
精進終不息故。如本云何修行進門所謂
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
故。就別釋修行精進門中故有二門。云何
爲二。一者無障修行精進門。二者有障修行
精進門。言無障修行精進門者。所謂行者
作如是念。我從無始過去時來。唯受虚妄
不實身心。都不能受金剛不壞之身心者
無餘因縁。唯妙行中不勤行故。我若懈怠
如前不行。向未來去。亦復受都無有利
益虚妄身心。無出離期。我自身尚不得出
離都失自利。何況救濟所餘種種有苦衆
生具足利他。作是念已。即便發起大精進
心。修行行因之海。莊嚴滿徳之果。建立兩
利無闕偏故。如本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虚
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
諸功徳自利利他速離衆苦故。言有障修
行精進門者。所謂若有衆生。有無始過去
之餘業障故。爲魔外道及惡鬼神之所惱
亂不能修行。或有衆生。爲現在世種種事
務之所牽纒不能修行。或有衆生。爲一
切諸種種病苦之所逼惱不能修行。如是
等諸衆生雖耳聽聞軌則尊辭。眼中觀見
文教説相。而不能勤修行生厭求心。然若
其心勇猛精進。發起種種勝妙方便。存堪任
心。業障之海漸漸波息。功徳之岳彌彌峯高。
八風不飄。九結不縛故。如本復次若人雖
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
故爲魔邪諸鬼之所惱亂或爲世間事務
種種牽纒或爲病苦所惱有如是等衆多
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
佛誠心慚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常不休
廢得免諸障善根増長故故
已説修行精進門。次説修行止觀門。就此
門中即有四門。云何爲四。一者總標總釋
止輪門。二者總標總釋觀輪門。三者略釋決
擇隨順門。四者廣釋決擇止輪門。是名爲四。
言總標總釋止輪門者。謂止慮知之心。礙
散亂之思。安住於一中寂靜性。不出於一
切境界相。隨順定標陀阿羅觀義故。如本云
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
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故。言總標總釋觀
輪門者。謂明*揀擇因縁之道理。審分別無
常之形相。能善通達能善遍知。隨順觀標陀
阿羅觀義故。如本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縁
生滅相隨順毘跋舍那觀義故故。言略釋
決擇隨順門者。謂定隨時彼觀則順觀隨時
中彼定即順。具足具足不離轉故。如本云何
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雙現前
故故。就廣釋決擇止輪門中*即有四門。云
何爲四。一者成就止輪因縁門。二者直示修
行止輪門。三者修行止輪得益門。四者*揀入
不入分際門。是名爲四。就第一成就止輪
因縁門中。*即有十五種。云何爲十五。一者
住處寂靜因縁。二者獨一不共因縁。三者所
居方善因縁。四者衣服具足因縁。五者飮食
具足因縁。六者結界護淨因縁。七者舍宅造
立因縁。八者言語不出因縁。九者坐像造立
因縁。十者坐其座中因縁。十一者出入時節
因縁。十二者知識善友因縁。十三者印知邪
正因縁。十四者植善林樹因縁。十五者字輪
服膺因縁。是名十五種大因縁言住處寂靜
因縁者。謂若爲修彼止輪門。居山林等空
閑處中。遠離散亂聚落處故。所以者何。散
亂處中彼止輪門難成就故。言獨一不共因
縁者。謂若爲修彼止輪門。一界内中二人
共住不得理故。所以者何。互動煩故。言所
居方善因縁者。謂若爲修彼止輪門。居止
東西之兩方中。南北方中不得居故。所以者
何。有覺輪故。言衣服具足因縁者。謂若爲
修彼止輪門。必當用三種衣故。云何爲
三。一者黄色。二者赤色。三者白色。如是三
衣一時用故。所以者何。毘叉羅虫不能入
故。言飮食具足因縁者。謂若爲修彼止輪
門。必當用乾練伽摩伊陀。耶所餘穀等不
能用故。所以者何。彼伽摩伊陀耶有仙性

復次若無用婆尼羅等故。受用時節唯用自
中。無有定故。言結界護淨因縁者。謂若爲
修彼止輪門。離自居室一倶盧舍量中。誦
一百十遍大神呪。其相云何。謂即誦呪言
&MT04502;&MT01042;咃那羅帝 婆叉尼 阿摩㖿迦陀帝
婆婆阿阿婆婆&T005790;陀 闍佉那 鄔呵伊陀
帝 奄奄奄奄帝 哆跋陀陀㖿 摩那尸只
帝 奢陀尼筏 叉羅尼鳩訶阿訶鳩多㕧
&MT04309;陀陀帝 摩訶伽耶帝 摩訶阿伽耶
帝 鍵多尼 阿羅羅羅*羅羅*羅羅*羅羅
*羅羅阿帝娑婆呵
若誦此呪已訖。即便結界護淨。所以者何。
種種毒類不能入故。言舍宅造立因縁者。
謂若爲造修定舍宅。當具十事。云何爲十。
一者門戸事。唯向東方非餘方故。二者高
下事。東方漸高西方漸下故。三者方角事。於
一方中各一丈故。四者品重事。重十重故。
五者作物事。唯用五種非餘種故。云何爲
五。一者金二者銀三者銅四者鐵五者松木。
是名爲五。六者戸塌事。等其地量無差
別故。七者戸重事。重十戸故。八者戸樞事。
無音聲故。九者壁牆事。其高一丈重十重
故。十者出入事。彼諸戸中各誦呪故。其相云
何。謂若爲出。即誦呪言
&MT01166;㖡帝 摩訶鳩毘那呵 阿羅婆提 陀
陀阿伽度 般枳阿枳尸 遮*娑&T047544;諾帝 
婆枳摩毘摩 婆枳摩阿那 阿那尸枳尼
尸枳*娑婆呵
若此神呪誦一千遍。即便順時皆悉開通。若
爲入時。*即誦呪言
南無喃枳那 南無筏尸陀 南無諵阿帝 
南無諵阿唎那 南無鍵陀尼娑婆呵
若此神呪誦一千五百遍已訖。即便順時皆
悉開閉。言言語不出因縁者。謂若爲修彼
止輪門。於一切時於一切處不出言故。所
以者何。隨其言説心識出故。言坐像造立
因縁者。謂若爲造修定坐像。當具五事。云
何爲五。一者作物事。用松木故。二者高量
事。如自身半不増減故。三者方角事。於一
方中各四尺故。四者方向事。唯向東方非
餘方故五者坐上具事。唯用黄陀羅帝及黄
坐具故。是名爲五。言坐其座中因縁者。謂
若爲修彼止輪門。當具十事坐其座中。云
何爲十。一者足等事。兩膝末中其兩母指。
互相契當令無差故。二者膝等事。兩膝平攝
令無差故。三者腰端事。其腰端直無&MT04310;&MT04311;
故。四者手累事。兩手相對右手爲下左手爲
上。左手爲下右手爲上。經一日已互互易
變不忘失故。亦復其手置根上故。五者頸
端事。其頸之質端直不動定建立故。六者面
端事。其面相貌不仰不俯令平相故。七者
口相事。其口之相不癀不狹開中間故。八
者鼻相事。出其氣息令無差違不出一
故。九者眼相事。其眼根量不上不下平等舒
故。十者止眼事。置其眼處安置大虚空字
輪中。恒不離故。是名爲十。言出入時節因
縁者。謂若爲修彼止輪門。唯用辰及午之
二時。此餘時中不出入故。言知識善友因
縁者。謂若爲修彼止輪門。深智慧人以爲
友故。言印知邪正因縁者。謂若爲修彼止
輪門。隨至像量須金剛印。*即便了知邪
及正故相。其云何。謂*即誦呪言
坦咥咃&T072217;那鄔陀帝 婆羅枳陀尼 遮㕧&T005790;
哆耶 掩阿尸帝那娑婆呵
若此神呪誦四千六百五十遍已訖。即彼像
中付二字輪謂。若邪人付邪字輪。若正直人
付正字輪。以之爲別。言植善林樹因縁者。
謂若爲修彼止輪門人。自室前中植二種
大吉祥草故。云何爲二。一者松木。二者石
榴木。是名爲二言字輪服膺因縁者。謂若
爲修彼止輪門人。必當服&MT01829;字輪而已。
服何處耶。謂方寸處故。以何義故必付此
輪。謂此字輪三世諸佛無量無邊一切菩薩。
大恩師長大恩父母大恩天地大恩海故。此
因縁故爲修止人當付此輪。如是因縁雖
有無量。而今此摩訶衍論中。明第一因縁。
不明餘者。擧初攝後故。如是而已。如本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故
已説成就止輪因縁門。次説直示修行止輪
門。就此門中則有七門。云何爲七。一者存
心決定門。不生不滅。眞空理中其心定故。如
本端坐正意故。二者不著身體門。能善通達
此身空無。其本自性不可得故。如本不依
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
風故。三者不著心識門。能善通達慮知之
心。自性空無無所有故。如本乃至不依見
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故。
自此已下作其身心空無因縁。如本以一
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
隨心外念境界故。四者不著不著門。能遣
之心亦遣除故。如本後以心除心故。五者
集散會一門。攝散動心置一中故。如本心
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故。六者顯示
正念門。顯示諸法唯一心故。如本是正念
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
相念念不可得故。七者不離恒行門。如是定
心於一切時於一切處。常恒相續不捨離
故。如本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所作於一切
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故
已説直示修行止輪門。次説修行止輪得益
門。謂若有人能修此定。漸漸轉轉。竭煩惱
海崩業障岳。入眞如定達一切法到不
退故。如本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
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眞如三昧深伏煩惱
信心増長速成不退故
已説修行止輪得益門。次説簡入不入分際
門。就此門中即有二意。云何爲二。一者入
趣意。二者不入意。言入趣意者。所謂或有
衆生趣入深法心無所疑。或有衆生聞甚
深法。其心決定不生不信。或有衆生聞甚
深法。即便尊重不生誹謗。或有衆生無重
業障。或有衆生無我慢心。或有衆生無懈
怠心。如是六人入佛種性決定不疑。是名
入趣意焉。言不入意者所謂若有衆生此
六相違。永斷絶三寶之種子。決定不疑。是
名不入意焉。如本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
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故
已説略問廣答散説門。次説讃歎三昧殊
勝門。就此門中則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
體大無邊殊勝門。二者眷屬無盡殊勝門。是
名爲二。言體大無邊殊勝門者。修此三昧
通達一切無量諸佛法。同體一相無差別
故。如本復次依此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
謂一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即
名一行三昧故。言眷屬無盡殊勝門者。所
謂即是眞如三昧。能爲一切無量無邊金剛
三昧作正根本。而能出生増長故。如本當
知眞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
量三昧故
釋摩訶衍論卷第八


釋摩訶衍論卷第九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已説修行方便善巧門。次説廣釋魔事對治

本曰 或有衆生無善根力。則爲諸魔外
道鬼神之所惑亂。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或
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
爲惱。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
具足。若説陀羅尼。若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禪定智慧。或説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
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眞涅盤。或令人知
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
辯才無礙。能令衆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又
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准。或多慈愛多
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
於不信。多疑多慮。或捨本勝行更修雜業。
若著世事種種牽纒。亦能使人得諸三昧。
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眞三昧。或復令
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於定
中得自然香美飮食。身心適悦不飢不渇。
使人愛著。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
顏色變異。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
令此心墮於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
能遠離是諸業障。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
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
眞如三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
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若諸凡夫
不習此三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
處。以修世間諸禪三昧多起味著依於我
見。繋屬三界與外道共。若離善知識所護。
則起外道見故
論曰。即此門中自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
略説略示總持門。二者廣説廣示散剖門。第
一門中即有五門。云何爲五。一者衆生勝劣
不同門。二者能作障礙假人門。三者顯示所
作業用門。四者顯示對治行法門。五者顯示
因治之力得益門。是名爲五。言衆生勝劣不
同門者。二種衆生各不同故。云何爲二一者
因縁具足衆生。二者因縁闕失衆生。具衆生
者具五事故。闕衆生者。闕四事故。云何
五具。一者信具深愛樂故。二者人具。能守護
故。三者法具。能善通達邪正區故。四者時
具。隨應當故。五者性具有眞性故是名爲
五。若有衆生具此五事終無障礙。云何四
闕謂與彼前四相違故。若有衆生雖有眞
性。闕此四事終無離障。今此文中取闕應
知。如本或有衆生無善根力故
已説衆生勝劣不同門。次説能作障*礙假
人門。作障假人雖有無量而不出四。云何
爲四。一者魔。二者外道。三者鬼。四者神。是
名爲四。所言魔者。四種大魔三萬二千眷屬
魔衆。言外道者。九十六種諸大外道。九萬
三千眷屬外道。所言鬼者。十種大鬼。五萬一
千三百二種諸眷屬鬼。所言神者。十五大神
五萬一千三百二種諸眷屬神。如是諸類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