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摩訶衍論 (No. 1668_ 龍樹筏提摩多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何義故名爲相應。謂相與力故。如是二法
何故名異。本各別故。如本言相應義者謂心
念法異故。念法之依染。心品之依淨。如是
法各各差別。猶如水火而何故言成
相應義。知相縁相合契同故。云何名爲知相
契同。心品念法不相捨離。和會轉故。云何名
爲縁相契同。如是二品所縁同故。如本依
染淨差別而知相縁相同故故。大本金剛三
昧契經中作如是説。三種相同。異故成同。
若同不同故。若爾何故部宗契經中作如是
説。三種麁染二義故轉。云何二轉。一者相違
轉。二者隨順轉。乃至廣説。逆上順下作如
是説。無別意趣。不相應義相應相違。應審
觀察
已説顯應不應差別門。次説立二礙別障用
門。彼煩惱礙多散動性。是眞如智直寂靜
性如是相違故立爲障。如本又染心義者名
爲煩惱礙能障眞如根本智故。彼智慧礙
溟之性。是作業智聰明之性。如是相違
故立爲障。如本無明義者名爲智礙能障
世間自然業智故。此義云何下顯示其因縁。
應審思擇。二障二礙復有何別。立二障門
據一向斷。立二礙門據斷不斷。應如是
知。應如是觀。從上已來因縁殊勝決擇分
已焉
釋摩訶衍論卷第四





釋摩訶衍論卷第五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自此已下顯示生滅之相差別
本曰 復次分別生滅相者。有二種。云何
爲二。一者麁與心相應故。二者細與心不
相應故。又麁中之麁凡夫境界。麁中之細及
細中之麁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此
二種生滅。依於無明熏習而有。所謂依因
依縁。依因者不覺義故。依縁者妄作境界
義故。若因滅則縁滅。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縁
滅故相應心滅。問曰若心滅者云何相續。若
相續者云何説究竟滅。答曰所言滅者。唯
心相滅非心體滅。如風依水而有動相。若
波水滅者則風斷絶無所依止。以水不滅
風相相續。唯風滅故動相隨滅。非是水滅無
明亦爾。依心體而動。若心體滅則衆生斷絶
無所依止。以體不滅心得相續。唯癡滅故
心相隨滅。非心智滅
論曰。則此文中自有五門。云何爲五。一者
標釋倶成示相門。二者率相屬當假人門。三
者顯示麁細所依門。四者本覺對治次第門。
五者發起問答決疑門。言標釋倶成示相
門者。麁重生滅與心相應故。微細生滅與
心不相應故。云何名爲麁重生滅。當與何
識而相應耶。謂末末故。與分別事識而共
相應故。云何名爲微細生滅。當與何識而
不相應耶。所謂末故與三位本識而不相應
故。馬鳴菩薩依何經本作此解釋。謂楞伽
經。彼契經中如何説耶。謂一本分流楞伽契
經中作如是説。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
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大慧。
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
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
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又一
本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説。大慧。諸識
有二種滅。何等爲二。一者相滅。二者相續
滅。有二種生。何等爲二。一者相生。二者相
續生。有二種住。何等爲二。一者相住。二者
相續住。又大本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説。爾時
文殊師利即白佛言。世尊諸心識法。有幾
無常之相。佛告文殊。若第一有縛細識。有
上品非離生滅。若中有縛細識。有中
品非離生滅。若遠*轉縛細識。有下品非離
生滅。若遍分別麁識。有分離面鏡非離生
滅。如是三本楞伽契經爲明何義。爲欲
顯示麁重微細二種生滅差別相故。於契經
中唯出名字不示其義。以此義故馬鳴菩
薩。分契不契顯示麁細二種生滅。如本復
次分別生滅相者則有二種。云何爲二。一
者麁與心相應故。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

已説標釋倶成示相門。次説率相屬當假人
門。此中假人即有三種。云何爲三。一者不
退凡夫。二者分清淨者。三者滿清淨者。是名
爲三。初人以何相應而爲自境界耶。謂執
相應染以爲自境界故。如本又麁中之麁凡
夫境界故。中人以何等染而爲自境界耶。
謂後二相應初二不相應。及業識之一分以
爲自境界故。如本麁中之細及細中之麁
菩薩境界故。後人以何不相應染爲自境
界耶。謂倶合動相之一分。及獨力業相之全
分以爲自境界故。如本細中之細是佛境界

已説率相屬當假人門。次説顯示麁細所依
門。此中所依即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是
通。二者是別。通者二種生滅。皆以無明爲
所依故。別者二種生滅如其次第。各因及縁
爲所依故。如本此二種生滅依於無明熏
習而有所謂依因依縁。依因者不覺義故。
依縁者妄作境界義故故。今此論文依何
經起。謂楞伽經。彼契經中如何説耶。謂分流
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説。大慧。不思議熏及不
思議變。是現識因。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
是分別事識因。又大本楞伽契經中作如是
説。復次不離染因者。可思議熏不可思議熏。
及可思議不可思議變。復次分離染因
者。種種猛風。妄想現鏡識乃至廣説。何法名
爲不思議熏。所謂即是根本無明。以何義
故名不思議*熏。謂甚深故。云何甚深。謂金
剛已還一切衆生不了此處。是故名爲不思
議熏。如熏變亦爾故大本經中作如是説。
可思議不可思議者。就金剛還上之人故
已説顯示麁細所依門。次説本覺對治次第
門。謂本覺智根本無明爲始。滅相爲終。如
其次第漸對治故。然此中斷不捨無明以
爲其斷。非以斷除而爲斷故。若爾云何斷
義成耶。謂斷煩惱心。斷除不起故。是名本
覺治道次第。如本若因滅則縁滅。因滅故不
相應心滅。縁滅故相應心滅故
已説本覺對治次第門。次説發起問答決疑
門。即此門中自有二意。云何爲二。一者兩
難閉關門。二者開通決疑門。文相可見。本覺
明智斷根本無明。三種細染永滅不起。已三
細無六麁之心亦不能起。三六種心永滅不
起。本覺性智不能自有。所以者何。三六種
非但無明。亦本覺倶。眞妄和合名三六
心故。然若言三六心滅者。本覺同滅無所
有也。豈可得言本覺之心而得相續至
邪定。故言問曰若心滅者云何相續。即
是初關。若言本覺是功徳法非斷之法。常恒
相續無斷絶者。豈可得言三六種心永滅
不起。故言若相續者云何説究竟滅。即是第
二關。自此已下作釋決疑。文相明故不須
重釋
從上已來。生滅之相決擇分已焉。自此已下
顯示染淨相熏相生不斷絶義
本曰 復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
起不斷絶。云何爲四。一者淨法。名爲眞如。
二者一切染因。名爲無明。三者妄心。名爲
業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熏習義者。如
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
有香氣。此亦如是。眞如淨法實無於染。但
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
無淨業。但以眞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云
何熏習起染法不斷。所謂以依眞如法故
於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
眞如。以熏習故即有妄心。以有妄心
即熏習無明。不了眞如法故。不覺念起現
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縁故。即熏習妄
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
苦。此妄境界熏習義即有二種。云何爲二。
一者増長念熏習。二者増長取熏習。妄心熏
習義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業識根本熏
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
二者増長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繋苦
故。無明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根
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二者所起見
愛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云何熏
習起淨法不斷。所謂以有眞如法故。能
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縁力故。則令妄心厭
生死苦樂求涅盤。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縁
故。即熏習眞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前
境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
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
熏習力故。無明即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
起。以心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縁倶滅
故心相皆盡。名得涅盤成自然業。妄心熏
習義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分別事識熏
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隨力所
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二者意熏習。謂諸
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盤故。眞如熏習義有
二種。云何爲二。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
習。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
用熏習者。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
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熏習力故。能令衆
生厭生死苦樂求涅盤。自信己身有眞如
法發心修行。問曰若如是義者。一切衆生悉
有眞如等皆熏習。云何有信無信無量前後
差別。皆應一時自知有眞如法。勤修方便
等入涅盤。答曰眞如本一而有無量無邊無
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恒
河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
惱依無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於無
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唯如來能知故。又
諸佛法有因有縁。因縁具足乃得成辦。如
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人無知不假方便。
能自燒木無有是處。衆生亦爾。雖有正因
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
之爲縁能自斷煩惱。入涅盤者則無是處。
若雖有外縁之力。而内淨法未有熏習力
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盤。若因
縁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爲諸佛
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
涅盤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就故。則値
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盤道。用
熏習者即是衆生外縁之力。如是外縁有無
量義。略説二種云何爲二。一者差別縁。二
者平等縁。差別縁者。此人依於諸佛菩薩等。
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於中若見
若念。或爲眷屬父母諸親。或爲給使。或爲
知友。或爲怨家。或起四攝。乃至一切所作
無量行縁。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衆生
増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此縁有二
種。云何爲二。一者近縁。速得度故。二者遠
縁。久遠得度故。是近遠二縁分別復有二種。
云何爲二。一者増長行縁。二者受道縁。平等
縁者。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脱一切衆生。自
然熏習恒常不捨。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
聞而現作業。所謂衆生依於三昧。乃得平
等見諸佛故。此體用熏習分別復有二種。
云何爲二。一者未相應。謂凡夫二乘初發意
菩薩等。以意意識熏習。依信力故而修行。
未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故。未得自在業
修行與用相應故。二者已相應。謂法身菩薩
得無分別心。與諸佛智用相應。唯依法力
自然修行。熏習眞如滅無明故。復次染法
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乃至得佛後即有
斷。淨法熏習即無有斷盡於未來。此義云
何。以眞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即滅法身顯
現。起用熏習故無有斷
論曰。即此文中自有五門。云何爲五。一者
總標綱要門。二者立名略示門。三者通釋熏
習門。四者分剖散説門。五者盡不盡別門。
第一門中自有六意。云何爲六。一者相待相
成似有意。謂欲顯示染淨諸法。皆悉相待而
得成立。無有唯自建立法故。二者本無性
空非有意。謂欲顯示染淨諸法種種名字。
於本無中權假建立。一切皆悉非自名故。
三者相待相成顯空意。謂欲顯示染淨諸法
由相觀故。從本已來無有自體自性空
故。四者自然虚空無礙意。謂欲顯示一切諸
法。非有非有故自然作空。非礙非礙故常
作無障礙義故。五者非作非造自然意。謂
欲顯示一切諸法。有佛無佛相熏相生無斷
絶義。法爾道理性如是故。六者不守自性無
住意。謂欲顯示一切諸法。作縁起陀羅尼
義故。總標如是等無量義。故名爲總標綱
要門。如本復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
淨法起不斷絶故
已説總標綱要門。次説立名略示門。於此
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淨眞法相
門。二者染妄法相門。所言眞者。自性清淨本
覺藏智。所言妄者。離脱體相本上無明。染妄
門中即有三種。云何爲三。一者無明。二
業識。三者境界。一眞三妄如是四法。能作
熏事本數名字。今此文中擧一。後有并兼
中有。應審觀察。所以者何。一切染法皆悉
有熏習之事故。如本云何爲四。一者淨法
名爲眞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爲無明。三者妄
心名爲業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故
已説立名略示門。次説通釋熏習門。於此
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比量譬喩
善巧門。二者法喩合説安立門。比量譬喩善
巧門者。譬如衣服從本已來。亦無芬香亦
無鄙香一向無氣。而士夫衆入於班多伽
耶娑叉提鄔林時。會末耶提以熏習故而
有穢香。入於梵檀只多那林時。陀摩鍵多
以熏習故而有香氣故。如本如世間衣服
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
故。法喩合説安立門者。勝義道理亦復如是。
自性清淨無漏性徳。從無始來一向明白。亦
無垢黒亦無染汚。而以無明而熏習故則
有垢*黒。無明藏海從無始來一向闇黒。亦
無智明亦無白品。而以本覺而熏習故則
有淨用。如是染淨但是假立。染非實染淨
非實淨。皆是幻化。無實自性如本此亦如
是。眞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
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眞
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故
已説通釋熏習門。次説分剖散説門。於此
門中即有四門。云何爲四。一者黒品相熏
有力門。二者白品相熏有力門。三者發起問
答決疑門。四者擧縁廣説開通門。第一門中
即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總問總答顯宗
門。二者歸總作別散説門。第二門中具此二
門。應審觀察。第四門中自有二門。云何爲
二。一者總標軌則決定門。二者因縁各示生
解門。如其次第説相可見。云何熏習起染
法不斷者。即是總問謂通總問一切黒品相
熏相生不斷義故。自此已下即總答分。就
於即此答説分中。從淨妙藏乃至麁重。背
本向末漸次轉勝説其次第。説相次第應
審觀察。根本無明不能自有。當依眞如方
得止住。所以者何。眞如之性如虚空界。至
部實主於障礙及無障礙中。爲作歸依無
所礙故。如本所謂以依眞如法故有於無
明故。如是無明得自所已。氣力殊勝功能
自在。能熏眞如令作妄法。増不了相加
闇鈍用。譬如愛父生諸男女。如本以有無
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眞如以熏習故則有
妄心故。如是微細業識妄心。因無明故自
體生已。還熏無明能令増長。譬如生子養
能生父。如是熏力更増長故。不能通達平
等如理圓滿一心故。起轉識之惑念。生現
相之妄境。生死之海更深。涅盤之岸彌高。如
本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眞如法
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故。如是境界之風。
還熏現識之海。起七識之波浪。此識樂著
境界之塵。彼境面向識眼之前。遍造諸
之業。具受一切苦報。三有之輪環循。四毒
之賊浪起。如本以有境界染法縁故。即熏
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
心等苦故
已説總問總答顯宗門。次説歸總作別散説
門。就此門中即有三重云何爲三。一者境
界。二者妄心。三者無明。是名爲三。如是三
種各有二故即成六數。如其次第初以爲
後後以爲初漸次顯示。初重云何。此妄境界
有如實熏習之力故。増法執念。有如有
熏習之力故。長人執著。人法二執具足起
故。過於恒沙上煩惱類皆悉發起。是故名
爲境界熏習。如本此妄境界熏習義則有
二種。云何爲二。一者増長念熏習二者増
長取熏習故。中重云何。業識妄心有上熏
之力故。已得出離三乘聖人。而能令受變
易細苦。有下熏之力故。未得出離一切凡
夫而能令受分段麁苦。是故名爲妄心熏
習。如本妄心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爲二。一
者業識根本熏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
菩薩生滅苦故。二者増長分別事識熏習能
受凡夫業繋苦故故。後重云何。無明住地自
體本故。能熏初末令得成就。通達遍故。能
熏事識令得成就。何故唯擧初後中間不
顯。有二意故。云何爲二。一者有成就意。二
者空成就意。云何名爲有成就意。擧邊得
現中有故。云何名爲空成就意。擧中
空無顯邊空故。後義云何。於契經中如是
説故。當何契經。謂熏習經。彼契經中如何説
耶。謂熏習契經中作如是説。轉識現識末那
三識。非從無明而得成就所以者何。根本
無明唯邊成就非中成就。此文後義直釋彼
經。是故明知此義得成。如本無明熏習義
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
就業識義故。二者所起見愛熏習以能成
就分別事識義故故
已説黒品相熏有力門。次説白品相熏有力
門。云何熏習起淨法不斷者。即是總問謂通
總問一切白品相熏相生不斷義故。自此
已下即總答分。就於即此答説分中。自有二
熏。云何爲二。一者無始自然熏。二者始有建
立熏。無始熏者。從無始已來有因果之二
位故。始有熏者。因修力故。有因果之二位
故。本因果者其相云何。謂無始來有三賢
十聖之位故。有三身四徳之果故。始因果
者其相云何。今修行時方乃有無始之十地
故。顯本有之因果故。本因果者次第云何。
從無始來以有十種本覺眞智。及十種如
實法界故。能熏十種枝末無明。以有一種
法界心故。能熏習根本無明故。是名本地。
如本所謂以有眞如法故能熏習無明故。
始因果者次第云何。謂雖未得十信之位。
而以本熏習之力故。則自心中厭生死苦
求涅盤樂。以此力故。即熏習眞如性。自
信佛性入十信位。知心虚妄入十解位知
境界空入十行位。修出向法入十向位。
以如實般若知境界空故。無量方便發起
隨順法界性行。不取涅盤不念生死。入
極喜地乃至金剛。自久遠熏習故。發解脱
道無明頓斷。根本盡故枝末皆無。本末黒品
無所有故。得法身涅盤。成應化業用故。是
名始地。如本以熏習因縁力故則令妄心
生死苦樂求涅盤以此妄心有厭求因
縁故即熏習眞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
前境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
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
習力故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
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縁倶滅故心相皆盡
名得涅盤成自然業故
已説總問總答顯宗門。次説歸總作別散説
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妄
染熏習門。二者淨法熏習門。染法門中即有
二種。云何爲二。一者是麁。二者是細。所言
麁者。即是意識。所言細者。十一末那。意識
熏者其相云何。四十心凡夫及諸二乘。以意
識中本覺智分。熏意識中無明癡分。厭生死
苦欣涅盤樂。漸漸轉勝向佛道故。如本妄
心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分別事識
熏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隨力
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故。十一末那熏
習義者。其相云何。從初聖地乃至金剛。如
其次第。以清淨分熏染汚分。證入無上菩
提道故。以菩薩等斷無明故。如本二者意
熏習謂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盤故故」
已説妄染熏習門。次説淨法熏習門。就此
門中自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總標門。二
者開釋門。總標門者。總標其名。如本眞如
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自體相熏習
二者用熏習故。開釋門中有二門。云何爲
二。一者法身自然熏習門。二者應化常恒
熏習門。所言法身熏習門者。本覺性智從
無始來。圓滿功徳具足智慧。自自作自
無他力故。如本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
來具無漏法故。所言應化熏習門者。如是
本覺發過恒沙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種種業
用。一切衆生諸心相中隨應教化。斷一切惡
修一切善。具百行之因。滿萬徳之果故。如
本用熏習者。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
故。如是二門不相捨離。於一切時於一切
處。常恒熏習起信生解。建立修行造作不
轉。到正後二地。達眞俗境令無礙故如
本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熏習力故能
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盤自信己身有
眞如法發心修行故。由此義故。三身本有
理故顯了
已説白品相熏有力門。次説發起問答決疑
門。此決疑門義理難解文教更閉。作釋非
説無定通人不能明了。是故今更作種
種釋。具足開示曉行者心。如其次第問答
之相應審觀察。一切衆生皆有本覺。有衆生
數而無本覺。皆有理故。所以者何。大覺尊
者如是説故。此義云何。一切衆生從無始
來具足本覺。從無始來無本覺故。若依初
門一切衆生悉有本覺。如是本覺唯是一體
遍諸衆生。一一衆生各有別覺。一切衆生唯
有一覺無別覺故。若爾衆生唯應是一。所
有本覺一故。本覺應非一。能有衆生多故。此
事不爾。所以者何。意趣別故。謂本覺心平等
性故不能異種。一切衆生差別性故不能
同種。不能異種故一。不能同*種故多。若
爾此文云何通耶。謂馬鳴尊者大宗地玄文
本論中作如是説
    譬如虚空中 清淨滿月輪
    獨一無二體 遍現於千器
    本覺亦如是 獨一無二體
    遍於諸衆生 種種心相中
    譬如一段雲 覆彼滿月輪
    千器諸月輪 皆隱沒不現
    無明亦如是 唯一體無二
    遍到諸衆生 能作熏習事
有二義故無相違過。云何爲二。一者自宗
決定。二者引攝決定。言自宗決定者。顯示
同一相續義故。言引攝決定者。顯示差別
相續義故。彼玄文論爲顯初義。是起信論
爲顯後義。以此義故無相違過。是故馬鳴
尊者虚空地地論中作如是説
    譬如以蓮葉 覆一器月輪
    而餘器月輪 終不隱現前
    無明亦如是 覆惑人覺時
    已覺人本覺 終不能隱覆
此文爲明何義。爲欲顯示差別相續之義
故。復次文殊師利論議第一神力殊勝慈悲
圓滿虚空功徳契經中作如是説
    有無量無邊 無明煩惱障
    遍到衆生身 能作障礙事
此文爲明何義。謂欲顯示精進修行之義
故。云何顯示。謂有衆生作如是念。若無明
體唯是一種。遍於一切諸衆生者。無明唯一
衆生衆多。易可斷除。何須敢勞可修行
也。如見世間相。多人作一事。爲難之不
足不勤修行。爲欲對治如是懈怠癡衆生
故。如來説言有無量無邊無明能覆佛性。
以此義故一無明義而得成立。若爾一衆生
煩惱盡時中。餘一切衆生皆悉亦可盡。所以
者何。唯一無明故。若一人斷時餘人不能斷
者。不可得言同一無明。復次有衆生界斷
絶過失故。此事不爾。無明雖一相續別故。
其相云何。頌曰
    譬如夜闇一 遍到十室中
    滅一室闇時 餘滅不可言
論曰。夜闇雖一。而能遍到十室之中。闇一
室一亦不可言。室十闇十亦不可説。於一
室中人以明燈照室之中。闇盡滅無餘。明
圓顯遍照一室中。闇盡滅無餘。九室中闇盡
滅無餘亦不可言。餘九室闇具有不滅。燈
照一室闇不滅者亦不可説。無明煩惱亦
復如是。言夜闇者喩於無明。言十室者
喩衆生身。言明燈者喩於智慧。是故當知。
無明雖一相續別故。斷及不斷各各不同。若
一衆生煩惱盡時。餘諸衆生不能斷者。煩惱
未盡衆生身中本覺佛性。爲無明覆。煩惱已
盡衆生身中本覺佛性。無明所覆已盡出離。
離障佛性爲障佛性。天殊地別。何故今言
同一佛性。不分其體遍諸衆生。本覺佛性
等虚空界。無所不遍無所不至。無所不
通無所不當。平等平等一味一相無有差
別。而無明藏中本覺佛性爲染覆障。法界之
外本覺佛性離染覆者。此倶攀縁慮知之
心現量境界。非是自性中實理心。是故當知
佛性之理。唯是一種等無差別。是故馬鳴尊
者大宗地玄文本論中作如是説
    月輪*現千器 若有濁水器
    現而非分明 若有清水器
    圓*現而明了 晦明雖不同
    唯一滿月輪 本覺亦如是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皆有本覺無捨離時。
何故衆生先有成佛。後有成佛。今有成佛。
亦有勤行。亦有不行。亦有聰明。亦有闇鈍。
無量差別。同有一覺皆悉一時發心修行到
無上道。本覺佛性強劣別故。如是差別。無明
煩惱厚薄別故。如是差別。若言如初者。此
事則不爾。所以者何。本覺佛性圓過恒沙
之諸功徳無増減故。若言如後者。此事亦
不爾。所以者何。一地斷義不成立故。如是
種種無量差別。皆依無明而得住持。於至
理中無關而已。若如是者一切行者。斷一
切惡修一切善。超於十地到無上地。圓滿
三身具足四徳。如是行者爲明無明。如是
行者無明分位非明分位。若爾清淨本覺從
無始來。不觀修行非得他力。性徳圓滿本
智具足。亦出四句亦離五邊。自然之言不
能自然。清淨之心不能清淨。絶絶離離。
如是本處爲明無明。如是本處無明邊域
非明分位。若爾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
是。非中非中背天。非天演水之談足斷
已止。審慮之量手亡而*已住。如是一心
爲明無明。如是一心無明邊域非明分位。
三自一心。摩訶衍法一不能一假能入一
心。不能心假能入心。實非我名而目
我。亦非自唱而契於自。如我立名而非實
我。如自得唱而非實自。玄玄又玄。遠遠又
遠。如是勝處爲明無明。如是勝處無明邊
域非明分位。不二摩訶衍法。唯是不二摩訶
衍法。如是不二摩訶衍法爲明無明
已説有覺門。次説無覺門。何故一切衆生
無有本覺耶。無本覺故。何故無本覺耶。
無衆生故。何故無衆生耶。無所依本覺
故。率此二門應廣通達。如本問曰若如是
義者一切衆生悉有眞如等皆熏習。云何有
信無信。無量前後差別。皆應一時自知有
眞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盤。答曰眞如本
一而有無量無邊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
別厚薄不同故。過恒河沙等上煩惱依無明
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如
是。一切煩惱。依於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
別。唯如來能知故故
已説發起問答決疑門。次説擧縁廣説開通
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總
標軌則決定門。二者縁相散示生解門。於第
一門即有三種。云何爲三。一者法體説。二
者譬喩説。三者契合説。又諸佛法有因有縁
因縁具足乃得成辦者。即是法説。謂諸佛
法當待因縁無自立法。所以者何。以法爾
故。所言因者。本覺性種所言縁者。權實別
用。以此二事故諸法得成立。應審觀察。已
説法説。次説喩説。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
若人無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
者。即是喩説。此中譬喩即有四種。云何爲
四。一者木喩。二者火喩。三者人喩。四者燒
喩。所言木者。喩於染法。所言火者。喩於智
慧。所言人者。喩於衆生。所言燒者。喩於對
治。第一譬喩其意云何。所謂阿梨羅多掩
尸。木即具五事。云何爲五。一者根源深固
無能超過。二者幹枝花葉。乃至果實生利
銛刺。三者香氣極穢。四者毒虫樂著。五者眷
屬無盡。是名爲五。無明染法亦復如是。根
本無明甚深廣大無能過故。一切種種枝末
不覺迷惑過失無有量故。第二譬喩其意云
何。所謂伏火即有七事。云何爲七。一者乾
亡義。能令枯木乃至死故。二者生長義。能
礙寒氣令得生故。三者莫測義。不知所
故。四者隱藏義。不能見故。五者出現義。出
火炎故。六者隨有義。隨木有故。七者隨無
義。隨木無故。是名爲七。本覺般若亦復如
是。熏習染法至盡滅故。受熏流轉故。所
住之處不思議故。無明藏中密隱沒故。具足
出現無所餘故。隨染有無本覺有無故。第
三譬喩其意云何。謂假人者有二種故。云何
爲二。一者婆羅利多提假人。二者那尸阿多
羅假人。彼第一人即知五事。云何爲五。一
者知出火木。二者知鑚轉木。三者知漸頓
時。四者知止住所。五者知成就次。是名爲
五。若第二人不知此事終不得火。修行諸
人亦復如是。亦有方便無方便故。第四譬
喩其意云何。謂火燒木即有三事。云何爲
三。一者捨利作鈍事。謂火燒即諸刺木等
不能害故。二者捨異作同事。謂作鈍*即都
合灰故。三者背末還本事。謂同相*即與地
等故。是名爲三。治道次第亦復如是。謂斷
障故。證得理故。歸一心故。已説喩説。次
説合説。此合説中即有二門。云何爲二。一
者總説。二者別説。言總説者。總所爲故。如
本衆生亦爾故。言別説者。別所爲故。此別
説中即有三門。云何爲三。一者縁闕單因無
力門。二者因闕單縁無力門。三者因縁具足
圓成門。縁闕單因無力門者。譬如雖木中火
性從本已來有伏藏火。而不假方便無以
得火。如是雖無明藏中如來之性。從本已
來有自性清淨心。而不待修行之功無以
得佛故。如本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
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爲縁能自斷煩
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故。因闕單縁無力
門者。譬如有人雖具足方便。而彼木中若
無火性終不得火。如是一切行者。雖具
修行無量方便。而衆生心中若無本覺佛
性。終不得佛故。如本若雖有外縁之力
而内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
生死苦樂求涅盤故。因縁具足圓成門者。譬
如木中有火性亦具方便。火炎出現燒木
無餘。因縁具足者亦復如是。内中有本覺
佛性。外中具修行之功能。圓百行之因。
滿萬徳之果。三智倶行四徳雙開。如本若因
縁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爲諸佛
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
涅盤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就則値諸
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盤道故
已説總標軌則決定門。次説縁相散示生解
門。就此門中即有二説。云何爲二。一者總
説。二者別説。就總説中即有二意。云何爲
二。一者能縁。二者所縁。言能縁者。即應化
身。能爲衆生造作成本覺之境界故。如
本用熏習者故。言所縁者。即衆生界。一切
諸佛所化徒故。如本即是衆生外縁之力故。
就別説中即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有簡
擇縁。二者無簡擇縁。如本如是外縁有無量
義。略説二種。云何爲二。一者差別縁。二者
平等縁故。所言有簡擇縁者。即有二意。云
何爲二。一者能縁之人。二者所縁之境。能縁
人者其分齊云何。所謂發心以爲其初。如來
之地以爲其後。能作此縁。所縁境者其分齊
云何。所謂通於邪定不定二種衆生故。
復次通於正定聚故。如本差別縁者此人
依於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
至得佛於中。若見若念。或爲眷屬父母諸
親。或爲給使。或爲知友。或爲怨家。或起四
攝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縁。以起大悲熏習
之力。能令衆生増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
益故故。自此已下明善根已成熟未成熟
之差別。謂有衆生善根已熟。應化之身即便
應時速令得度。亦有衆生善根未熟。應化
之身時節久遠令使得度。如本此縁有二種。
云何爲二。一者近縁速得度故。二者遠縁久
遠得度故故。自此已下於近遠縁各開二
縁。顯示因果之差別相。云何爲二。一者増
因縁。二者増果縁。増因縁者。彼二種縁各各
増長十地萬行故。増果縁者。彼二種縁各各
増長如來之地圓滿果故。如本是近遠二縁
分別。復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増長行縁
二者受道縁故
已説有簡擇縁。次説無簡擇縁。就此文中
即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是總。二者是別。
總説中言平等縁者。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
脱一切衆生。自然熏習恒常不捨者。即是
慈悲願力縁焉。所謂一切諸佛菩薩。於一切
時於一切處。常恒熏習一切無量諸衆生
中。而能作境。發起伏藏善根之氣常不捨
故。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聞而現作業者。
即是實行。所謂應化上佛。以隨轉自在無礙
之力故。隨時隨處隨宜隨事隨樂。順順如
如顯示八種利益之業。教化衆生無有餘
故。所謂衆生依於三昧乃得平等見諸佛
故者。即是顯示觀佛正法。謂一切諸佛出現
衆生界中。譬如角中毛。重重無數不可説
劫。如是雖有無量無邊。而若不修奢摩他
者終不見佛。是故發心已去一切諸菩薩
等。以三昧力觀見諸佛法性之身。平等平
等無有差別。同一眞如同一法身。異唯見
自。我自無別。是故説言平等見
已説總説門。次説別説門。就此門中即有
二門。云何爲二。一者未入正位。二者已入正
位。云何名爲未入正位。謂十信凡夫一切
二乘三賢菩薩等。未得正體智。未證後得
知。未證如理故。如本此體用熏習分別。復
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未相應。謂凡夫二
乘初發意菩薩等。以意意識熏習依信力
故。而修行未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故。未
得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故。云何名爲已
入正位。謂十地菩薩内得正智外得後智。
一分智用與如來等。唯本熏力自然修行。
増長眞如能滅無明故。如本二者已相應。
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諸佛自體相
應故。得自在業修行與智用相應。唯依法
力自然修行熏習眞如滅無明*故
已説分剖散説門。次説盡不盡別門。此門爲
明何義爲欲顯示一切妄法非道理故無
始有終。一切淨法契道理故有始無終故。
復次爲欲顯示眞妄二法。極相違故不倶
行故。復次爲欲顯示眞妄二法無有勝劣。
其體相等無有廣狹其作業同故。如本復
次染法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乃至得佛
後即有斷淨法。熏習則無有斷。盡於未來。
此義云何。以眞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
法身顯現起用熏習故無有斷故
釋摩訶衍論卷第五



釋摩訶衍論卷第六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從上已來。染淨諸法相熏相生不斷絶義決
擇分已焉。自此已下分明顯示生滅門中三
種大義
本曰 復次眞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
縁覺菩薩諸佛無有増減。非前際生。非後
際滅。畢竟常恒。從本已來唯性自滿足一
切功徳。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
照法界義故。眞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
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
足如是過於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
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爲如來藏。
亦名如來法身。問曰。上説眞如。其體平等
離一切相。云何復説體有如是種種功徳。
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徳義。而無差別之相。
等同一味唯一眞如。此義云何。以無分別
離分別相。是故無二。復以何義得説差別。
以依業識生滅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
本來唯心實無於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
見諸境界。故説無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
慧光明義故。若心起見即有不見之相。心
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若心有動非眞
識知。無有自性。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惱衰變則不自在。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
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
諸淨功徳相義示現。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
念者。則有所少。如是淨法無量功徳。即是
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名爲法身如來之
藏。復次眞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
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蜜。攝化衆生立大
誓願。盡欲度脱等衆生界。亦不限劫數盡
於未來。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而亦不
取衆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衆生
及與己身眞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
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
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眞如等遍一切
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
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
諦境界離於施作。但隨衆生見聞得益故
説爲用。此用復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
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爲應身。
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
不能盡知故。二者依於業識。謂諸菩薩從
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爲報
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
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
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如是功徳皆因諸
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
具足無量樂相故説爲報。又凡夫所見者是
其麁色。隨於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受
樂相故説爲應。復次初發意菩薩所見者。
深信眞如法故。少分而見。知彼色相莊
嚴等事。無去無來離於分齊。唯依心現不
離眞如。然此菩薩猶自分別。以未入法身
位故。若得淨心所見微妙其用轉勝。乃至
菩薩地盡見之究竟。若離業識則無見相。
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問
曰。若諸佛法身離於色相者。云何能現色
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所
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
體無形説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説名法
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
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
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
分別能知。以眞如自在用義故
論曰即。此文中自在三門。云何爲三。一者
顯示自體大義門。二者顯示自相大義門。三
者顯示自用大義門。初大義中即有二門。云
何爲二。一者五人平等門。二者時不轉門。
是名爲二。中大義中即有三門。云何爲三。
一者圓滿功徳門。二者問答決疑門。三者別
釋廣説門。是名爲三。後大義中自有六門。
云何爲六。一者本願無盡門。二者離相不著
門。三者能所平等門。四者無相現應門。五者
隨見麁細門。六者問答決疑門。是名爲六。今
當作釋如其次第分明散説。大聰明者應
審思擇。復次眞如自體相者者。即是總標體
相二義。自此已下別釋散説。初説體大。云
何名爲*五人平等門。謂眞如自體通於五
人。平等平等無差別故。云何名爲五種假
人。一者凡夫。二者聲聞。三者縁覺。四者菩
薩。五者如來。是名爲五。如是五名。人自是
五眞自唯一。所以者何。眞如自體無有増
減。亦無大小亦無有無。亦無中邊亦無去
來。從本已來一自成一同自作同。厭異捨
別唯一眞故。是故諸法眞如一相三昧契經
中作如是説。譬如金剛作五趣像。五人平
等亦復如是。於諸人中無有増減故。如本
一切凡夫聲聞縁覺菩薩諸佛無有増減故。
云何名爲時不轉門謂眞如自體。自然常住
決定不變。三際不動四相不遷。寂滅又寂滅。
眞實又眞實故。如本非前際生非後際滅
畢竟常恒故
已説顯示自體大義門。次説顯示自相大義
門。圓滿功徳門者其相云何。謂眞體中圓滿
一切功徳無所少故。何等功徳。所謂六種
性義功徳。云何爲六。一者大智慧光明義。本
覺般若能除無明之闇夜故。於契經中名
廣大圓滿殊勝般若實智光明性義。二者遍
照法界義。本覺般若照達一法界之源故。
於契經中名周遍通達一法界藏自然性義。
三者眞實識知義。本覺般若遠離虚假之解
量故。於契經中名離妄想解決定了知實
際實性性義。四者自性清淨心義。本覺般若
無量性功徳自然本有非得他力。遠離塵
累契中實故。於契經中名本有明白離邊
中中性義。五者常樂我淨義。本始二覺從無
始來遠離四障。圓滿四種自然徳故。於契
經中名如來正覺自然性徳遠離炎幻不修
行性義。六者清涼不變自在義。二種本覺譬
如明鏡之南北相具隨違故。於契經中名
具足隨順逆違無礙陀羅尼全遍性義。是名
爲六。如本從本已來唯性自滿足一切功
徳。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
界義故。眞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
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廣大圓滿
自性本徳契經中作如是説。自性功徳本數
之名有十七者。於初二中各開二種。於次
二中各開三種。於後二中如其次第開
四三故。復次清淨心地無垢陀羅尼契經中
作如是説。自性功徳本數之名有二十五
者。最後一中開十一故。如是三數別相云
何。馬鳴菩薩摩訶衍論本數名字。爲欲顯
示名略義廣總持相故。是故攝散總立爲
六。復次所依別本總持説故。復次名字數多
迷眞實故。以此義故總立爲六。言十七
者名字云何。一者大智慧義。二者大光明義。
三者遍一法界義。四者照一法界義。五者眞
實義。六者識義。七者知義。八者自性義。九者
清淨義。十者心義。十一者常義。十二者樂義。
十三者我義。十四者淨義。十五者不義。十六
者變義。十七者自在義。是名十七。言二十
五者名字云何。所謂前數不功徳中開八種
故。變功徳中開二種故。言二變者。一者上
流轉變。二者下流轉變。言八不者。中觀論
中如分明説
已説有名數量功徳分。次説無名過量功徳
分。本覺體中自性功徳無量無邊。離於言量
過於心行。以何義故。止於數量作如是
部。本有功徳雖無有量不出三數。故擧
本耳。如本具足如是過於恒沙故。如是無
量無邊功徳各各別別有體相耶。唯一心量
無別法體。唯一心量終不離心。所以者何。
心法雖一而有二種陀羅尼自在用故。云何
爲二。一者自不離彼陀羅尼自在。二者彼不
離自陀羅尼自在。是名爲二。如本不離故。如
是性徳從無始來。一向妙有非遣除法。所
以者何。自性自性非他倶故。如本不斷故。
如是一切功徳唯一自作一。終異自不能
作一。所以者何。一法界故。如本不異故。如
是深理一切菩薩一切二乘一切凡夫。心不
思惟。言不論量。絶之又絶。遠之又遠。如本
不思議故。三人非境當何人之言思境界。唯
大覺者乃自軌則。如本佛法故。如是無量性
之功徳。從具縛地乃至無上大覺智地。具
足圓滿無所少闕。所以者何。如是諸徳從
無始來自然本有。非假縁力而建立故。如
本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爲如來藏
亦名如來法身故
已説圓滿功徳門。次説問答決疑門。就此
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發起略問
難違門。二者發起廣答解釋門。問者難意其
相云何。謂擧説文相違前後雜亂審其理
故。前後之文云何相違。所謂眞如決擇分中
作如是説。心眞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
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
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
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説相。離名
字相。離心縁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
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眞如。自相大義決擇分
中作如是説。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
徳。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
界義故。眞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
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
過於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
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爲如來藏。亦名如
來法身。如是相違故以爲難。如本問曰上
説眞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云何復説體有
如是種種功徳故
已説發起略問難違門。次説發起廣答解釋
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是
總。二者是別。於總門中即有二種。云何爲
二。一者眞如總。二者生滅總。如其次第説
相可見。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徳義而無差
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眞如者。即是眞如總。
謂雖自相大義門中作如是説。具種種徳
過於恒沙。而是生滅門之界量。非眞如門。
眞如門中無差別相。平等平等一相一味。獨
存眞如淨法界故。以此義故無相違過。自
此已下作其縁由決斷疑惑。以無分別離
分別相是故無二者。眞如門中唯有同同
無異異故。自此已下釋生滅總。於此文中
即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是問。二者是答。
有廣略故。二重問答不同應知。初重問答
其相云何。復以何義得説差別者。即是開
問。謂若諸法從本已來。平等平等一味一
相獨存眞理無二體者。復有何法而非平
等。以之爲依建立差別。即是擧異門以疑
異門焉。自此已下發起答説決斷此疑。
文相可見。以依業識生滅相示者。即是總
答。謂眞如門中無過恒沙一切染法以爲所
治。無能治之過於恒沙一切淨法以爲對量。
是故眞如門中作如是説。一切諸法平等平
等。一味一相無有二體等焉。而此生滅門中
所治染法無量無邊。能治之淨法亦無量無
邊。是故生滅門中作如是説。本覺體中具
種種徳。無量無邊過恒沙等焉。即是大意。
次當作釋別別散説。所言依者。即是根本
無明住地。一切染法之所依故。所言業者。即
是業相。所言識者。轉等諸識。生滅相者。門
之總稱。所言示者。相反顯示。此中以字遠
流應至於三字。如是三法功徳之起當縁
由故。已説略説分。次説廣説分。就此分
中即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是問。二者是
答。此中問略答廣應知。此云何示者。即是詰
問。所謂詰問其所由故。自此已下直答此
問。此答釋中即有三種。云何爲三。一者自宗
正理。二者非道邪行。三者具擧對量。是名爲
三。如其次第。説相應觀。以一切法本來唯
心實無於念者。即是第一自宗正理。所謂
法性從無始來唯是一心。無一一法而非
心故。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
説無明者。即是第二非道邪行。所謂總擧
本上之諸無明住地故。自此已下直顯具擧
對量差別。如上所説本覺體中六相功徳。各
各待觀何等過患。以之爲對建立顯示。所
謂根本無明熏習一心之海。發起業等種種
諸識。隱覆般若實智之明。増長愚癡迷亂之
闇。即是不覺無明之界量明以之爲對。一
心之性寂滅無起。即是本覺惠明之安立徳
故。建立顯示。如本心性無起即是大智慧光
明義故故。自此已下顯第二徳。文相可見。
如是妄心起見達境。一向唯轉虚妄境中。
不能通達眞實境界。所以者何。眞僞相違
不契當故。如本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
故。自此已下明遍觀義。而眞實心離轉見
故。通達諸法無所不至。無所不當無所
不盡。所以者何。眞實智見離能見所見之
邊見故。如本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
故。自此已下明第三徳。所謂若心有動轉
相。即是無明熏習氣故。虚妄轉明以之爲
對。心性寂靜無有喧動。正直無有顛倒
之解。即是實智之照。隨順道理無倒建立
顯示。如本若心有動非眞識智故。自此已
下顯第四徳。所謂妄法從無始來。無自體
明以之爲對。自性清淨本有功徳建立顯示。
如本無有自性故。自此已下顯第五徳。所
謂妄法四相之所遷故非常。三種苦倶轉故
非樂。二種自在無故非我。一道清淨無故非
淨。此四種過以爲對量。本覺體中四種功徳
建立顯示。如本非常非樂非我非淨故。自此
已下顯第六徳。所謂妄法燒眞心故。是故
名熱。又是惱亂諸衆生故。是故名惱。破
滅變徳令不作故。是故衰變。由此事故
一切衆生不得自在。是故亦名爲不自在。
待觀此事以爲對故。清涼不變自在之徳建
立顯示。如本熱惱衰變則不自在故。自此已
下顯示無邊功徳相義。所謂若所對治染法
無量無數。以能治之淨法亦無量無邊故。
如本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此
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徳
相義示現故。自此已下結圓滿徳。所謂若
一心法有動轉相更前見境有可縁者。能
見之心所見之境二差別故。本覺功徳則不
圓滿。而本性徳雖過恒沙。唯一心量終無
二體。所以者何。如是諸徳悉皆各各不分
其體。於一法界其量等故。是故圓滿自性功
徳。結縛解脱之二位中。常恒具足名爲法身。
名如來藏。如本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
者則有所少如是淨法無量功徳即是一心
更無所念是故滿足名爲法身如來之藏
故。染淨數量平等決擇依何契經所解釋
耶。所謂文殊師利善巧方便相似譬喩大陀
羅尼經。彼契經中如何説耶。謂彼經中作如
是説。爾時文殊師利承佛神力。即説嗢拕
南頌曰
    譬如阿只多 遮那尸帝樹
    其果多無數 表實有十等
    染淨數量等 亦應如是知
    行者依此喩 可了眞妄理
今此經文爲明何義。爲欲顯示假當待實
眞定頼妄。無有獨孤自立法故。所言表者
喩於何法。謂喩妄法。妄假無實如果外故。
所言實者喩於何法。謂喩眞法。眞實無假
如果中故。云何名爲十種等耶。一者數等
表實。契當其數等故。二者塵等表實。細末配
其數量等無差別故。三者量等表實。稱量
終無差別輕重等故。四者色等表實。挍量
同白色故。五者香等表實熏習其香等故。六
者味等表實。噉食無差別故。七者觸等表
實。觸身等無差別故。八者本等表實。同
依樹木出故。九者倶等表實。一時無前後
故。十者同等。終一味故是名十等。擧喩合
法説相明故不須重釋。復次若鈍根者不
達此事。依功徳黒暗之譬喩應知等意
已説顯示自相大義門。次説顯示自用大義
門。此中六門。如其次第應審觀察。言本願
無盡門者。清淨僧那阿世耶。廣大圓滿無邊
際故。謂諸如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稱
量微塵數劫中。興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
大慈悲心海。修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大圓
滿因海。攝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一切衆生
海。立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廣大誓願海。成
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大自在果海故。所以
者何。以如實知同一無異相續義故。如本
復次眞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
大慈悲修諸波羅蜜。攝化衆生立大誓願。
盡欲度脱等衆生界。亦不限劫數盡於未
來。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故
已説本願無盡門。次説離相不著門。言離
相不著門者。於所作中遠離所作不生著
故。謂諸如來雖發無量無邊大悲攝化一切
恒沙衆生。而諸如來無一一佛而攝生故。所
以者何。如實了知一切衆生及與自身。唯
一眞如唯一法身。無有増減無差別故。如
本而亦不取衆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
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眞如平等故
已説離相不著門。次説能所平等門。言能
所平等門者。人法體用理智平等無差別
故。謂法身應化之三身。及實實假假之二理。
平等一體無差別故。自性本身及枝末身。
一等一體無差別故。能證正智所證如理。
平等一體無差別故。以一體故無有二體。
無二體故亦無一體。無二無一亦無無耳。
以此義故自然本性。具足功徳不假他力。
深極妙契經中作如是説。爾時文殊師
利即白佛言。云何名爲異異異相。云何名
爲同同同相。佛言所言異異異相者。即是無
明。所言同同同相者。即是明法。如是二法
如牛兩角。對治之相非消融體如兩空絶。
是故此二法名曰爲非觀僞法。於此文殊
師利即承佛神力。即從坐起白佛言。世尊
云何名爲非觀僞法。其相可説耶不可説
耶。以何爲門應覺知耶。爾時世尊即告文
殊師利言。我諸一切契經海中作如是説。異
者無明同者明者。爲欲度脱愚癡凡夫權
作此説。而今日爲汝眞實言説。文殊師利。
所言非觀僞法者。同異歸同。同同歸空。空
空歸絶。乃至廣説故。如本以有如是大方
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
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眞如等遍一切處故
已説能所平等門。次説無相現應門。言無
相現應門者。自性身體空寂無像。能現諸
像。譬如兎角自體空無。善能出生一切角
故。謂法身佛唯是一一。唯是寂寂。亦非一
一。亦非寂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滅滅斷
斷唯阿作阿故。所以者何。諸佛如來唯自自
身無他身故。而諸衆生見聞得益。自心量
中獲得利益。法身體中無有關故。如本又
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
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
離於施作。但隨衆生見聞得益故説爲用

已説無相現應門。次説隨見麁細門。就此
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應身用相
差別門。二者報身用相差別門。初門云何。所
謂一切凡夫二乘。不能了達一切諸法唯
一心之量甚深宗故。依遍分別妄想事識。
見應化身作外量解。不能通達無有分
界。分分轉故。如本此用有二種云何爲二。
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爲
應身。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
齊不能盡知故故。次門云何。所謂從
信解乃至金剛一切菩薩。明了通達一切
諸法唯一心量甚深宗故。依彼業識見報身
佛。作唯識解。通達依正無分齊故。如本
二者依於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
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爲報身。身有無
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
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即無有邊
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應常能住
持不毀不失故。自此已下顯示報應之差別
相。所言報者。具勝妙因受極樂果。自然自
在決定安樂。遠離苦相故名爲報。如本如
是功徳。皆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
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故説爲報
故。所言應者。隨順機根而不相違。隨時
隨處隨趣出現。非安樂相故名爲應。如本
又凡夫所見者是其麁色。隨於六道。各見不
同種種異類非受樂相故説爲應故。自此
已下更作重釋明前所説。所謂位位各各
見佛増減別故。此義云何。若三賢位諸菩薩
者。信眞如故。分見報身。觀知色相無分際
量。而此菩薩不能離脱分別之心。所以者
何。以未得入眞如位故。如本復次初發意
菩薩所見者。以深樂信眞如法故。少分而
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無來無去。離於分
齊唯依心現不離眞如。然此菩薩猶自分
別以未入法身位故故。若得十地諸菩薩
者。如其次第轉勝究竟。如本若得淨心所
見微妙其用轉勝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
竟故。若佛果中業識本種無所有故。能見
所見亦復空無。所以者何。一切諸佛眞如眞
如平等平等。法身法身平等平等。無此無彼
無我無他。無大無小無高無下。無無無
有戲論都盡慮知亦空。唯一大空眞如本智。
服遮伽利娑那提衣。於鍵尸多陀摩宮。自
性身坐獨存無二故。如本若離業識則無
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
故。何故應身章中作如是説。依分別事
識而見彼佛。報身章中作如是説。依於業
識而見彼佛爲欲顯示隨識麁細所見佛
身隨麁細故
已説隨見麁細門。次説問答決疑門。於此
有二。云何爲二。一者是問二者是答。答説
分中即有五門。云何爲五。一者法身出現色
相門。二者顯示智身形相門。三者顯示法身
形相門。四者廣大圓滿無際門。五者不可思
議殊勝門。是名爲五。如其次第説相可觀。
問者意樂其相云何。所謂問者作如是疑。
剋其法身眞實自體。湛湛慮絶寂寂名斷。色
相作業由誰而有。無相現應決擇分中作如
是説。法身無相能現色相。若能出現種種
色相。不可言説法身空寂離色像域。如是
疑故發起此問。如本問曰若諸佛法身離於
色相者云何能現色相故。自此已下即決
此疑。言法身出現色相門者。自性法身能
爲色相作所依止。善出色相無障礙故。
所以者何。能依色法所依心法。從無始來平
等平等無有二體。唯一心量故。如本答曰
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所謂從本已
來色心不二故。言顯示智身形相門者。以
智攝色。無一一色而非智故。説名智身。如
本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説名智身故。
言顯示法身形相門者。以色攝智。無一一
智而非色故説名法身。如本以智性即色
故説名法身故。言廣大圓滿無際門者。如
是二身所現色相。等遍一切衆生界一切非
情界一切虚空界一切涅盤界一切如來界
中無所不通。無所不至。無所不當。無
所不會。無所不作。亦無分際。亦無障礙。
純純一一無相亂故。如本遍一切處所現
之色無有分際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
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
際而不相妨故。言不可思議殊勝門者。如
是業用甚深極妙獨尊殊勝。非凡夫二乘之
所能知故。如本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眞
如自在用義故故。如是三種甚深大義。二種
門中云何安立。謂眞如門中三種大義者。唯
各立一。無雙立故。若生滅門中三種大義
者。三種大義具足雙立。無前後故。以之爲
別。是故大印陀羅網譬喩契經中作如是
説。有體大義無相及用。有相大義無體及
用。有用大義無體及相。如是三大有第一
一無第二一。復次有體大義當有相用
有相大義當有體用有用大義當有體
相。如是三大隨有第一一有第二一。不
相捨離故。餘種種相結總持決擇分中自當
理明
已説顯示三種大義門。次説門自入門破異

本曰。 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眞如門。
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
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
迷故謂東爲西方實不轉。衆生亦爾。無明
迷故謂心爲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
無起。即得隨順入眞如門故
論曰。今此論文爲明何義。爲欲對治廣狹
大小諸異執故。云何異執。謂有衆生作如
是執。一法界心是其本法。亦廣亦大。眞妄二
門是其末法。亦狹亦小。爲欲對治此執著
故作如是説。門亦所入。與本量等。復次爲
欲顯示眞如門中。無有爲法差別相故。復
次爲欲顯示空五陰智。如所空陰自體空
無。以此能空所空皆空。爲入眞如平等門
故。復次爲欲顯示生滅門假眞如門實故。
如本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眞如門所
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
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故。以何
義故。譬喩門中東方喩覺。西方喩念。爲欲
顯示本覺般若。出現清淨智慧光明。照耀
幽冥生死暗夜。譬如日輪出現已訖。發淨光
明破世間闇。無明住地出生種種染法眷
屬。隱覆無量無漏之性清淨慧明。譬如日
輪隱沒已訖。發大暗夜障覆分別了知清淨
明故。如本如人迷故謂東爲西方實不轉
衆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爲念心實不動故。
自此已下明得益相。謂有衆生了知心法
無有能起所起別相即得成就眞如隨順。
即得成就眞如得入。無有隨順無得入
故。如本若能觀察知心無起即得隨順入
眞如門故故
已説門自入門破異門。次説對治邪執正解

本曰 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
離於我則無邪執。是我見有二種。云何爲
二。一者人我見。二者法我見。人我見者。依
諸凡夫。説有五種云何爲五。一者聞修多
羅説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虚空。以
不知爲破著故。即謂虚空是如來性。云何
對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體無不實。以對
色故有是可見相令心生滅。以一切色法
本來是心實無外色。若無色者則無虚空
之相。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
離於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眞心無所
不遍。此謂如來廣大性智究竟之義。非如
虚空相故。二者聞修多羅説世間諸法畢竟
體空。乃至涅盤眞如之法亦畢竟空。從本已
來自空離一切相。以不知爲破著故。即
謂眞如涅盤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對治。明眞
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徳故。三
者聞修多羅説如來之藏無有増減。體備
一切功徳之法。以不解故。即謂如來之藏
有色心法自相差別。云何對治。以唯依眞
如義説故因生滅染義示現説差別故。四
者聞修多羅説一切世間生死染法。皆依如
來藏而有。一切諸法不離眞如以不解故。
謂如來藏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云
何對治。以如來藏從本已來。唯有過恒沙
等諸淨功徳不離不斷不異眞如義故。以過
恒沙等煩惱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無。從無
始世來。未曾與如來藏相應故。若如來藏
體有妄法。而使證會永息妄者。則無是處
故。五者聞修多羅説依如來藏故有生
死。依如*來藏故得涅盤。以不解故。謂衆
生有始。以見始故。復謂如來所得涅盤。有
其終盡還作衆生。云何對治。以如來藏無
前際故。無明之相亦無有始。若説三界外
更有衆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經説。又如來
藏無有後際。諸佛所得涅盤與之相應。則
無後際故。法我見者。依二乘鈍根故。如來
但爲説人無我。以説不究竟。見有五陰生
滅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盤。云何對治。以
五陰法自性不生。則無有滅本來涅盤故。
復次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
待。無有自相可説。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
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
説相。而有言説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
以言説引導衆生。其旨趣者皆爲離念歸
於眞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
智故
論曰。即此文中自有四門。云何爲四。一者
顯示根本總相門。二者顯示人見對治門。三
者顯示法見對治門。四者顯示倶非絶離門。
是名爲四。言顯示根本總相門者。無量無
邊過恒沙數一切邪道。無量無邊過恒沙數
一切定執。皆以我見爲自所依。出生増長
更無有餘爲此邪執作根本故。是故無明
住地無邊際契經中作如是説。一切無量種
種虚妄邪論之海。以我見岳爲依而轉。譬
如一切無量無邊。種種林樹種種草木。皆悉
以山爲依而轉故。如本對治邪執者一切
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是我
見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人我見。二者法
我見故
已説顯示根本總相門。次説顯示人見對治
門。言顯示人見對治門者。直爲對治邪定
聚及不定聚一切凡夫謬執過失生勝妙解
故。五種人見治障別相。文相明故不須重
釋。復次無大要故。如本人我見者。依諸凡
夫説有五種乃至廣説。又如來藏無有後
際。諸佛所得涅盤與之相應則無後際故

已説顯示人見對治門。次説顯示法見對治
門。言顯示法見對治門者。直爲對治二乘
衆生實有過失。令得成就法空大理故。二
種法見治障別相。文相明故不須重釋。如
本法我見者依二乘鈍根故。如來但爲説
人無我。乃至廣説則無有滅本來涅盤故故
已説顯示法見對治門。次説顯示倶非絶離
門。言顯示倶非絶離門者。若有衆生除遣
二執證得二空。通達諸法言語道斷心行處
滅。斷斷照寂滅滅慮止無所達故。如本復
次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
無有自相可説。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
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説
相。乃至廣説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故
釋摩訶衍論卷第六



釋摩訶衍論卷第七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已説對治邪執正解門。次説分別發趣道相

本曰 分別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
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略説發
心有三種。云何爲三。一者信成就發心。二
者解行發心。三者證發心。信成就發心者。依
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所
謂依不定聚衆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
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
提。得値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
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
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
因縁故能自發心。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
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
因相應。若有衆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
深厚。雖値於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
或起二乘種子。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
若進若退。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於
中遇縁亦有發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
心。或因供養衆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
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如是等發心悉
皆不定。遇惡因縁或便退失墮二乘地。復
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説有三種。
云何爲三。一者直心。正念眞如法故。二者
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
拔一切衆生苦故。問曰。上説法界一相佛
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眞如。復假求學諸善
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鑛
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
錬終無得淨。如是衆生眞如之法體性空
淨。而有無量煩惱垢染。若人雖念眞如。
不以方便種種修習亦無得淨。以垢無
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爲對治。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眞如法故。
略説方便有四種。云何爲四。一者行根本方
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
生死。觀一切法因縁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
悲修諸福徳。攝化衆生不住涅盤。以隨
順法性無住故。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
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増長。以隨順法
性離諸過故。三者發起善根増長方便。謂懃
供養禮拜三寶。讃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
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増長。乃能志求無
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
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四者大
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
切衆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盤。
以隨順法性無斷絶故。法性廣大遍一切
衆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菩
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