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解脱道論 (No. 1648_ 優波底沙僧伽婆羅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至。有者當往。若無此人。有律師者。我亦當
往。又無律師。誰爲上座。我亦當往。若上座
大僧爲取衣鉢勿與。若餘小者應與。若無人
取下置一處。若見上座應當禮足於一面住。
舊住比丘以坐。以水及澡洗處如法供給。
其消息安其衣鉢。示其便處。訪問僧制。日
將入時周行寺内。若見律師共語諮問所疑
之罪及不犯罪。若見阿毘曇師爲應修慧。當
問陰入界業。若見頭陀人。爲相應慧當問頭
陀功徳。若住於彼日日應往處處諮問。若欲
行當屏牒臥具。禮大僧足白云行去。此是
比丘爲客法用。於彼坐禪人應住親近。禪
師若至雖小亦代取衣鉢。禪師之法可行不
可行。不應即行令去。是先所作應當修行。若
欲教人先取覺。學坐禪人先已行法。看視住
處安置衣鉢。少時消息知識時節親覲禪師
恭敬禮拜。少時靜默當坐。若禪師問所欲。當
隨説所樂。若不問者則不應説。從此已後楊
枝澡洗等。當請依止修所行業。若乞時至。往
問闍梨如法當作。食時若至。爲闍梨洗足及
安坐處授鉢。於其自鉢食。應問闍梨所取多
少。安置自鉢減與弟子。如是攝受如是不難。
爾時食已。取闍梨鉢洗訖。安處知時親覲恭
敬禮拜。少時靜默當坐。若闍梨問隨説所樂。
若不問禮拜闍梨請聽。我説本來所欲。若蒙
聽許。隨意問。闍梨若聽一切當説。若不問
禮阿闍梨。覓時節當説我來因縁。願闍梨
聽我所説。若阿闍梨聽。一切其所樂當説。闍
梨言善哉。如法教誡。應當攝受。是故世尊
説偈
    以時而親近 令心無憍慢
    梵行能護法 譬如樹無風
    念法而修行 及法戲自樂
    法住法分別 當説如實法
    毀法不當行 綺語憂戲笑
    瞋恚勿懈怠 忿恨貪慢癡
    愛染佷戻等 修行悉伏除
    守義不自高 知善誠實語
    爲定實知聞 若人輒放逸
    聞慧不増長 若人知正法
    天人所恭敬 恭敬成信心
    多聞能護法 令得所樂聞
    如是諸功徳 隨法能修行
    能生勝妙解 成就智慧人
    若有如是師 當修不放逸
解脱道論卷第二



解脱道論卷第三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分別行品第六
爾時依止阿闍梨。以數日觀其行。其行相應
行處應當教。於是行者十四行。欲行瞋恚行
癡行信行意行覺行欲瞋恚行欲癡行瞋癡行
等分行信意行信覺行意覺行等分行。復次
愛見慢等種種行可知。於是貪欲意使行性樂
著。無異於是義。由行故成十四人。欲行人嗔
行人癡行人信行人意行人覺行人欲瞋行人
欲癡行人瞋癡行人等分行人信意行人信覺
行人意覺行人等分行人。於是欲欲欲使欲
性欲樂。此謂欲行人。其欲常行増上欲。是謂
欲行。如是一切當分別。爾時此十四人略成
七人。如是欲行人信行人成一。瞋行人意行
人成一。癡行人覺行人成一。欲瞋行人信意
行人成一。欲癡行人信覺行人成一。瞋癡行
人意覺行人成一。二等分行人成一。問何故
欲行人信行人成一。答欲行人於善朋増長
信行欲。親覲功徳故。復次以三行欲及信。
此句成一相。有愛念義。覓功徳義。非捨義。
於是欲者念欲。信者念善。欲者覓欲功徳。信
者覓善功徳。欲者不捨非可愛爲相。信者不
捨可愛爲相。是故欲行及信行成一相。問何
故瞋恚行及意行成一。答瞋行人於善朋増
長智行瞋。親覲功徳故。復次以三行瞋恚及
智成一相。非愛念故覓瞋故捨故。於是瞋人
非安愛念。智者非安行念。瞋恚人覓瞋。智者
覓行過患。瞋人安捨。智者安捨行。是故瞋行
人及意行成一相。等故。問何故癡行人及覺
行人成一。答癡行人爲得善。増長覺行癡。
親覲功徳故。信慧動離故。復次以二行癡
覺成一相。不自定故動故。於是癡安亂故
不安。覺種種覺憶故成不安。癡無所趣向
成動。覺輕安故成動。是故癡行及覺行成一
相。等故。以此方便餘行當分別。如是此成七
人。於此七人云何速修行。云何遲修行。欲
行人速修行。以安可教化。信力故。癡覺薄
故。瞋行人速修行。安可教化。有意力故。癡覺
薄故。癡行人遲修行。難可教化。有癡覺力
故。信意薄故。欲瞋行人速修行。安可教化。
有信意力故。癡覺薄故。欲癡行人遲修行。
難可教化。不安信故。癡覺力故。瞋癡行人
遲修行。難可教化。不安意故。癡覺力故。等
分行人遲修行。難可教化。不安住意故。有
癡覺力故。爾時此七人。由本煩惱成三。欲行
人嗔恚行人癡行人。問此三行何因縁。云何
可知此欲行人此瞋行人此癡行人。云何行
受衣乞食坐臥行處威儀。答初所造因縁。諸
行界爲因縁。過患爲因縁。云何諸行初所造
因縁。於初可愛方便故。多善業成欲行人。
復從天堂落生於此。多起殺割桁械怨業。成
瞋行人。不愛業所覆。從地獄從龍生墮落生
此。初多飮酒離間。成癡行人。從畜生墮落
生此。如是行初造因縁。云何界爲因縁。二
界最近故。成癡行人。所謂地界水界。二界
最近故。成瞋行人。所謂火界風界。四界等故。
成欲行人。如是諸行界爲因縁。云何過患爲
因縁。最多淡成欲行人。最多瞻成瞋行人。
最多風成癡行人。復有説。最多*淡成癡行
人。最多風成欲行人。如是過患爲因縁。云
何可知此人欲行此人瞋行此人癡行。答以
七行可知。如是以事以煩惱以行以受取以
食以業以臥。云何以事可知。欲行人見所有
事。未常見而見既見。恒觀於眞實過患不作
意。於小功徳成不難。不從此欲解脱。既觀
不能捨行。知於餘事。諸如是行欲行可知嗔
行人者。見所有如是事。如倦不能久看。隨
取過患多毀人。於多功徳非不難。從此不
捨。唯以過患得已便。知行餘事亦如是。行
瞋行可知。癡行人見所有如是事。於功徳過
患成信他。聞他人所薄亦薄。聞他所讃歎亦
讃歎。自不知故。以如是行於外事。癡行可
知。如是以事。問云何以煩惱可知。答欲行
人五煩惱。多行嫉慳幻諂欲。此謂五。瞋恚
行人五煩惱。多行忿恨覆慳瞋。此謂五。癡
行人五煩惱。多行懶懈怠疑悔無明是五。如
是以煩惱可知。問云何以行。答欲行人見行
以性。擧脚疾行平。擧脚平下脚不廣。擧脚
可愛行。如是以行欲行可知。嗔恚行人見行
以性。急起脚急下。相觸以半脚入地。如是已
行瞋恚人可知。癡行人見行以性。起脚摩地
亦摩下。以脚觸脚行。以如是行癡行人可知。
如是以行。問云何以著衣欲行人。答欲行人
若捉衣以性。不多見不寛著衣太下。周正圓
種種可愛可見。瞋行人著衣以性。大急太
上。不周正不圓。不種種可愛。不可觀。癡行
人若著衣以性。多寛不周正不圓。非種種可
愛可觀。如是以著衣可知。問云何以食可知。
答欲行人樂肥甜。瞋恚行人樂酢。癡行人不
定樂。復次欲行人。食時自量相應中適取揣
食。亦知氣味不速食。若得少味成*大歡喜。
瞋行人見食。多取揣食滿口食。若得少味太
瞋惱。癡行人見食。不圓小揣食不中適。少
取以食塗染其口。半揣入口。半墮盤器。亂
心不思惟食。如是以欲可知。問云何以事
知。欲行人掃地。平身捉掃箒不駃。不知土
沙。而能清淨。瞋行人若掃地。急捉掃箒兩邊
駃除去土沙。急聲雖淨潔而不平等。愚癡行
人若掃地。寛捉掃箒輾轉看盡處處不淨。亦
不平等。如是浣染縫等。一切事平等作不與
心。是欲人瞋行人。於一切事不平等作不與
心。癡行人亂心多作不成。如是以事可知。
問云何以臥坐。欲行人眠不駃。眠先
臥處令周正平等。安隱置身屈臂眠。夜中有
喚即起。如有所疑即答。瞋行人若眠駃。隨
得所安置。身面目頻蹙。於夜若有人喚即
起瞋答。癡人若眠臥處不周正。放手脚覆
身而臥。夜中若有人喚。應聲噫噫久時方答。
如是以臥可知。問何行何法。用受衣乞食坐
臥行處。若欲行人衣麁不下色可憎。是與
其衣當著。瞋行人衣精細。衣淨潔好色下可
愛。是應當著。癡行人衣隨所得當著。欲行
人乞食麁不淨潔。無美氣味少乞食。瞋行
人乞食肥美淨潔。好氣味如意所得癡。行
人乞食隨所得有節。欲行人臥坐於樹影水
間。於小遠村處。復於未成寺。於無臥具處。
是其當眠坐。瞋行人坐臥樹影水邊成就平
正。於寺已成臥具。具足成其坐臥處。癡行
人依。師親覲當住。欲行人行處。麁飯飮食處。
若入聚落應向日而行。於惡人處。是其當行。
瞋恚行人處。於飯水飮食具足。逐日而入多
信向人處。是其當入。癡行人隨所得處。欲
行人威儀多行脚處。瞋行人依坐臥。癡行人
依行處。於是散向。欲者依可愛境界爲信。
瞋恚者不可愛境界爲信。癡者不觀爲因。欲
者如奴。瞋恚者如主。癡者如毒。貪者少過
患斷無染。瞋恚大過患使無染。癡者大過患
斷無染。欲行人樂色。瞋行人樂諍。癡行人樂
懈怠
  分別行處品第七
爾時依止師觀其所行。授三十八行。當復教
示令二行相應。問云何三十八行處。答謂
十一切入地水火風青黄赤白空處識處一切
入。又十不淨想。膖脹想。青淤想。爛想。棄
擲想。鳥獸食噉想。身肉分張想。斬斫離散
想。赤血塗染想。虫臭想。骨想。又十念。念佛
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死念身念數息念
寂寂。又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觀四大食不
淨想。無所有處非非想處。斯謂三十八行處。
此三十八行處。以九行當知最勝。一以禪。二
以正越。三以増長。四以縁。五以事。六以勝。
七以地。八以取。九以人。問云何爲禪。答謂十
行處成禪外行。又十一行處成就初禪。又三
行處成就三禪。又一行處成就四禪。又九
行處成就四禪五禪。又四行處成就無色四
禪。問云何十行處成禪外行。答除數息及觀
身。餘八念及觀四大食不淨想。是謂十外行。
問云何十一行處初禪所攝。答十不淨想及
觀身。是謂初禪所攝。問云何三行處。三禪
所攝。答謂慈悲喜。問云何一行處四禪所

答謂捨。問云何九行處四禪五禪所攝。答除
空一切入識一切入。餘殘八一切入。及數息
念。問云何四行處四無色所攝。答虚空一切
入。識一切入。無所有處。非非想處。是名四
行。如是以禪可知。問云何以正越。答入行處
成爲越色。除無色一切入。餘八一切入。餘
三十行處。不成爲越色。又三行處成爲越事。
二無色一切入。及無所有處。餘三十五行
處。不成爲越事。又一行處成爲越想受。所
謂非非想處。餘三十七行。不成爲越想受。如
是以越可知。問云何以増長。答十四行處可
令増長。所謂十一切入。及四無量心。餘二
十四行處。不應令増長。如是以増長可知。問
云何爲縁。答九行處爲神通縁。除無色一切
入。八一切入。及分別虚空一切入。餘三十行
不成神通縁。三十七行處成爲毘婆舍那縁。
除非非想處。又一行處不成毘婆舍那縁。所
謂非非想處。如是以縁可知。問云何爲事。答
二十一行處是分別事。十二行處是爲實事。
五行處不應説分別事實事。問云何二十一
行處是分別事。答除識一切入。餘九一切入
十不淨想及念數息念身。問云何十二實事。
答識一切入非非想處。及十禪外行。問云何
五不應説分別事及實事。答謂四無量心。及
無所有處。復次二行處。内營事内事。又二行
處。内營事外事。又一行處。外營事内事。又
二十一行處。外營事外事。又四行處。内營事
内事設外事。又四行處。設内營事設外營
外事。又二行處。設内營事設外營事。設
内事設外事。又一行處。内外營事内事。又一
行處内營事不應説及内事外事。於是二行
處内營事内事者。謂識一切入及非非想處。
又二行處内營事外事者。所謂念數息念身。
又一行處外營事内事者。所謂念死。又二十
一行處外營事外事者。謂十不淨想。四無量
心。四色一切入。虚空一切入。及念佛念僧。
又四行處内營事内事設外事者。謂念戒念
施觀於四大。及不淨食想。又四行處設内營
事設外營事説外事。謂四色一切入。又二行
處設内營事設外營事設内事設外事。謂念
法念寂寂。又一行處内外營事内事。謂爲念
天。又一行處内營事内事外事不應説。謂無
所有處。又二行處過去事。謂識一切入。及
非非想處。又一行處於未來事。所謂念死。又
一行處於現在事。所謂念天。又六行處設過
去事。設未來事。設現在事。謂念佛念僧念
戒念施。及觀四大不淨食想。又二行處。設
過去事。設現在事。設不應説。過去未來者。
所謂念法念寂寂。又二十六行處。不應
三世事。謂九一切入。十不淨想。四無量心。
及念數息念身。無所有處。又四行處動事。謂
火一切入。風一切入。及虫爛想。及念數息。
其處則動。其相不動。餘三十四不動事。如是
以事可知。問云何爲勝。答八一切入四無色
定。是名勝眞實事故。以八一切入是名定勝
故。彼第四禪得勝地故。四無色定成勝。十不
淨想及食不淨想。是名想勝。以色以形以空
以方。以分別以和合。以執著故。以不淨想事
故。以十念處。是名勝念。微細故。隨念故。四
無量心以無過爲勝。受饒益故觀四大。是名
慧勝。以執著空故如是以勝可知。問云何以
地。答十二行處。不生於天上。謂十不淨及
念身食不淨想。又十三行處不生於色有。初
十二及數息念不生色有。除四無色處。餘行
處不生於無色有。如是以地可知。問云何以
取。答謂十七行處。以見應取相。除風一切入
及無色一切入。餘七一切入十不淨想。又一
行處。以觸應取相。謂念數息。又一行處。或
以見或以觸應取。謂風一切入。餘十九行處。
以聞分別應取。又五行處。初坐禪人不應修
行。四無色及捨餘二十三。初學禪人應取。
如是以取可知。問云何以人。答欲行人四無
量不應修行以淨相故。何以故。欲行人作意
淨想非其所行。如痰病人多食肥腴非其所
宜。瞋行人十不淨想不應修行。瞋恚想故。瞋
恚作意非其所行。如瞻病人飮食沸熱非其
所宜。癡行人未増長智。不應令起修行處。
離方便故。若離方便其精進無果。如人騎象
無鉤。欲行人應修不淨想及觀身。是其欲對
治故。瞋行人應修四無量心。是瞋對治故。或
當修色一切入心隨逐故。信行人當修六念
處。念佛爲初信定故。意行人當修觀四大。於
食不淨想。念死念寂寂深處故。復次意行
人於一切行處無所妨礙。覺行人當修念數
息以斷覺故。癡行人以言問法。以時聞法以
恭敬法。與師共住令智増長。於三十八行
隨其所樂。應當修念死。及觀四大最勝。復
説於分別行處我見彼勝。六人於所分別略
而爲三。問若然於初有妨。答二欲行人。謂
鈍根利根。爲鈍根欲人。修不淨觀。爲其欲對
治。是所應教行。修得除欲。利根欲人。初信増
長。當修念處。是所應教行。修得除欲。二瞋行
人。謂鈍根利根。爲鈍根瞋恚行人。修四無
量。是其瞋恚對治。是所應教行。修得除瞋。利
根瞋恚行人。以智増長修行勝處。是所教修
得除瞋。二癡行人。謂無根鈍根。爲無根癡行
人。不應教修行處。爲鈍根癡行人。爲除覺應
教修念數息。如是以略唯成三人。是故無妨。
於是法一切入及數息。以空増長。無妨成一
切行。若已得勝功徳。勝一切行所行之處故
成不妨
解脱道論卷第三



解脱道論卷第四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第八之一
問云何地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
徳。一切入者何義。幾種地何地取相。云何作
曼陀羅法。何修地法。答是心依地相生。此謂
地一切入。心不亂住是名爲修。善樂著地想
爲相。不捨爲味。意無異念爲處。何功徳者。謂
有十二功徳從地一切入是相易得。於一切
時。於一切行。心行無礙。如意神通。履水遊
空如地。受種種色辯。初念宿命辯。及天耳界
辯。隨行善趣甘露爲邊。問一切入何義。答謂
周普一切入。如佛説偈言
    若人念佛徳 生喜充遍身
    觀地一切入 周滿閻浮提
    此觀縁地生 心喜亦如是
修如是觀。見曼陀羅遍一切入。問地幾種。
何地取相可修。答地有二種。一自相地。二造
作地。堅爲自相地界。是謂自相地。若手自
掘若教人掘。造作所成。是謂作地。成四種
色。謂白黒赤及如明色。於是坐禪人。於自相
地不應作意。應除白黒赤。何以故。若觀自相
地。從此不起彼分相。若取白黒赤色。成修
色一切入。何以故。觀自相地離白黒赤。若作
不作當取其相。如明相現當取其相。問云何
名不作地。答處處平坦。離於草莽無諸株
杌。於其眼境當令起心。是名地想。是謂不
作地。若舊坐禪隨樂不樂。即見彼分地相。
住於不退。新學初禪取作地相作曼陀羅。不
觀非作地。問云何作曼陀羅。答若坐禪人欲
於地作曼陀羅。初從當觀寂寂。或於寺舍或
在石室。或在樹下。不住幽闇無日光處非人
行路。於如是處皆遠一尋。洒掃清潔當令地
掃。於處所如明相現時。土色使與地性
得相發起。籌量調適威儀恭敬。取於器物以
水和土。刪去草杌却除糞芥。取其衣帊
漉泥滓。於淨潔地障蔽坐處。遮斷光明安置
窟。不近不遠以規作圓。圓内平滿無有痕
跡。然後以泥泥地不雜餘色。以別色不雜於
地應安。乃至未燥當覆守護。若至燥時以異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