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解脱道論 (No. 1648_ 優波底沙僧伽婆羅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滿。根威儀戒者。以深信應令滿。修行四事
者。以深慧應令滿。於此命清淨戒。是隨從律
儀。何以故。不爲壽命。而斷諸事安者。所作得
身口業威儀。此二種戒是隨從根威儀。何以
故。謂於善以守護心。善守護身口業。修行四
事。是根威儀。何以故。已知集相依處。違厭正
念正定如此。世尊所説。若有比丘。能知揣
食。及知五欲。具足於此律儀及命清淨。是戒
陰所攝。根律儀戒。是定陰所攝。修行四事戒。
是慧陰所攝。何者令受戒清淨。若比丘初受
禪法。於七聚中觀於自身。若具犯波羅夷。斷
比丘法住不具足戒。若住具足戒。當得勝法。
是先師所説。若見犯僧伽婆尸沙。以衆事懺
悔。若見犯餘罪。於其所犯向一人懺。若見犯
邪命。於其所犯作相應懺。如此悔已我不更
作。見如是受持犯根威儀。及修行四事。我不
更作。若受持者當得未來勝上威儀。彼人如
是從清淨戒。所有身口業可作現作。當觀彼
彼作善除惡。當觀朝夕住清淨戒。若如是者
令戒清淨。何戒清淨相者。成相應及諸煩惱
不起退悔。得定成滿。謂清淨相戒。幾行住
者。以二戒住。一稱量犯戒過患。二稱量戒功
徳。何等稱量過患。若人犯戒成非功徳。成諸
惡處畏於四衆。疑難智人有戒棄避。不可教
禪。天人鄙穢。衆所憎薄。思所犯戒。見人讃
歎持戒功徳。心悔不信。於四衆中毎生忿諍。
於其親友多起嫌怨。背有戒人成惡朋黨。不
復堪得殊勝定法。雖假嚴飾而故醜陋。猶如
屎尿人所憎惡。如模範等尠有所堪。如瘀泥
等於現未來無所饒益。常生憂悴。若已作罪
追生慚悔心不安隱。如盜在獄心不樂聖。如
旃陀羅無欲王位。其有聞慧樂説功徳。人
不貴敬。猶如糞火。生不如處死時惛忘。神行
惡道。如此等過是可稱量。若變此惡成戒功
徳。亦可稱量。如是稱量。其犯戒者。心意
屈。情悉退散。其有戒者。唯深精進。倍生信
敬。成精進人。成信敬人。一心護戒如蟻守卵。
如犛牛愛尾。如護一子。如護一眼。如巫師護
身。如貧人護寶。如海師護舶。此諸護中我所
修戒最應敬護。如是受持心被擁衞。安住禪
定戒得守護
解脱道論卷第一



解脱道論卷第二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頭陀品第三
問爾時淨戒坐禪人。心欲成就勝善功徳。又
爲欲得頭陀功徳。當如是成就。何故受此頭
陀功徳。答爲坐禪人性不一種。爲於少欲。爲
於知足。爲於無疑。爲於滅愛。爲欲増長勇猛
精進。爲自少營不受外施。爲於安住。爲斷
所著守護戒善。是諸定衆具。是初聖種。是勝
功徳觀。何者爲頭陀。有十三法二法衣相應。
謂糞掃衣及三衣五法乞食相應。謂乞食次
第乞食。一坐食節量食。時後不食。五法坐
臥相應。一無事處坐。二樹下坐。三露地坐。四
塚間坐。五遇得處。坐一勇猛相應有一種。
謂常坐不臥。云何糞掃衣。答性能受持是謂
爲性。餘亦如是。云何受糞掃衣。斷居士施。
云何受三衣。謂斷長衣。云何乞食。謂斷他
請。云何次第乞食。謂斷超越乞。云何一坐食。
謂不再坐。云何節量食。斷於貪恣。云何時後
不食。謂斷於後望。云何無事處坐。斷聚落住。
云何樹下坐。斷屋舍住。云何露地坐。斷衆覆
處。云何塚間坐。斷餘勝處。云何遇得坐。斷
貪樂處。云何常坐不臥。謂離寢寐。何故受糞
掃衣。見居士衣有求乞等過。復見受持納衣
功徳。我見如是斷居士施故受*納衣。云何受
*納衣功徳。以似居士衣受持無闕。得不由他
失亦不憂。心無貪染盜賊不取。足用常用
少所經營。善人所習是行無疑。勝善相應現
法樂住。令人欣慕使得正受。是*納衣功徳。
佛所稱歎。問*納衣有幾。何人受持。何因而
失。答納衣有二種。一無主守護。二世人所棄。
或於塚間。或於糞掃。或於市肆。或於道路。拾
剪浣染掩緝裁縫成就受持。此謂無主。或
*剪鑿之餘。牛鼠所嚙。或火所燒。或人所擲。
施覆尸衣及外道服。此謂世人所棄。云何受
糞掃衣。若比丘斷居士施。是謂受糞掃衣。云
何失。若比丘受居士施。此謂失*納衣。云何
受三衣。爲有長衣應須淨施守護受著。知是
等過。見三衣功徳。我從今日棄捨長衣故受
三衣。云何受三衣功徳。善人所行離畜遊長。
少於營造約身知足。如鳥飛空無所顧戀。善
人所習是法無疑。問云何名三衣。云何爲受。
云何爲失。答謂僧伽梨。欝多羅僧。安陀會。
此謂三衣。云何受三衣。若比丘不畜盈長。是
受三衣。若受四衣。是名爲失。云何受乞食。若
受他請則妨自業。不爲悦人。不與非法比丘
接膝共坐。知是過患。復見乞食功徳。我從今
日斷受他請。受乞食法。云何乞食功徳。依心
所願進止自由。不希供饍。消除懈怠。斷滅憍
慢不貪滋味。饒益衆生。常於四方心無限
礙。善人所行是業無疑。問請有幾種。云何
爲受。云何爲失。答請有三種。一似食請。二就
請。三過請。除此三種請受乞食。若受三請
是失乞食。云何受次第乞食。若於次第處得
多美味則不重往。若其重往則受常食。若有
疑處亦應遠離。知是過患。復見次第功徳。
我從今日捨非次乞受次第乞。云何次第乞
功徳。以平等心饒益一切。除憎嫉惡斷遊
狎過。不喜喚召不樂多語。遠人宅舍。離於疾
行。如月希現人所瞻仰。善人所行是業無疑。
問云何名次第乞。云何爲受。云何爲失。答若
比丘始行乞食入於聚落。從最後家以爲初
次。此謂次第行乞。云何爲失。謂超越隣比
是名爲失。云何受一坐食。謂於二坐處數坐
數受食數洗鉢。與此相違名一坐食。善人所
行是業無疑。知如是過。見一坐食功徳。是故
應受。我從今日捨二坐食一坐食。云何一
坐食功徳。不多不少不貪不淨施。無諸病惱
起居無妨。自事安樂。善人所行是業無疑。問
云何受一坐食。云何爲邊。云何爲失。答邊有
三種。謂坐邊水邊食邊。云何坐邊。食已猶坐。
受水洗鉢不得更食。此謂水邊。云何食邊。
若於揣食生最後想。若呑不更食。此謂食邊。
若經二坐則失一食。除水藥等。諸佛所嘆。此
謂食邊。云何受節量食。若飡飮無度増身
睡重。常生貪樂爲腹無厭。知是過已。見節
量功徳。我從今日斷不貪恣受節量食。云何
節食功徳。籌量所食不恣於腹。多食増羸。
知而不樂。除貪滅病斷諸懈怠。善人所行是
業無疑。問云何受節量食。云何爲失。答若
飯食應自思惟。所須多少。以爲常准。不
取長食。善知籌量斷無期度。謂節量食。若不
如是此則爲失。云何受時後不食。斷於望想
離於長食。知是過患。見時後不食功徳。我從
今日斷於長食。受時後不食。云何時後不食
功徳。斷所貪樂節護其身。離於宿食息所營
求。無告於他不隨心欲。善人所行是業無疑。
問時後幾種。云何爲受。云何爲失。答時後有
二種。謂不節邊受持邊。云何不節邊。若受長
食得別請罪不當更食。云何受持邊。已食二
十一揣食。不當更受。時後不食則斷於長。
若受長食失時後不食。云何受無事處。國中
喧雜識觸五塵心生染樂。若住閙處去來紛
動。知是過患。復見無事處功徳。我從今日斷
國中住受無事處。云何無事處功徳。離於國
中喧雜識觸五塵心生染樂。若住閙處去來
紛動。見十種語功徳最勝可愛。天人歡喜。不
樂狎俗樂得寂。寂樂少聲從心禪坐善人所
行是業無疑。問云何最後無事處。云何爲受。
云何爲失。答離於國城。栖處郊外。避於邊
遠。取中人四肘五百弓内。是最後無事處。
除國中住。此謂無事處。若住國中則失無事
處。云何受樹下坐。捨於覆處不積畜。修治貪
受求索。知是爲過。見樹下功徳。我從今日
斷於覆處受樹下住。云何樹下功徳。依樂可
愛不交世俗樂離作務與天同止。斷住處
嫉及離愛著。善人所行是業無疑。問何樹可
住。何樹可離。云何而受。云何能失。答於日中
時樹影至處。及無風時葉所墮處。是所可住。
除危朽樹空腐樹鬼神樹。離諸覆處是受樹
下。若往覆處則失樹下。云何受露地住。不樂
覆處及在樹下藏畜物處。知是過患。見露住
功徳。我從今日斷不樂處受露地住。云何露
住功徳。莫往不樂處。斷懈怠睡眠。猶如野
鹿隨意而行無所追慕。善人所行是業無疑。
云何爲受。云何爲失。斷於覆處及在樹下。是
受露住。若住覆處及在樹下。則失露住。云何
受塚間住。若於餘處少行放逸。不起畏惡。知
是過患。見塚間功徳。我從今日斷於餘處受
塚間住。云何受塚間功徳。得死時念。得不淨
相。得非人敬重。不起放逸。伏於欲染。多所厭
患。不懼可畏。觀身空寂。斷計常想。善人所行
是業無疑。問云何受塚間功徳。於何可住。於
何可行。何受何失。答若恒有人常多哭泣。恒
有烟火。若初欲住如是塚間。當先觀察。有餘
靜處。便可往住。若比丘止於塚間。不當作房
及安床座。不從風坐不逆風住。臥時不熟。無
食魚味。不飮乳酪不食麻粹。不觸肴肉。不
住屋中。不安鉢器。若人已去捉持坐具及餘
衣物。往到塚間。當其住處如擲物遠。明相
現時攝諸衣具還僧伽藍。除餘處住。是謂塚
間。若住餘處則名爲失。云何受。遇得處住。
不樂人所貪。不惱他令避。知是過患。見遇得
處功徳。我從今日斷貪住處受遇得處。云何
遇得處功徳。覓知足處。貪於寂靜。斷多*愛
樂。人所敬重。住於慈悲一向斂攝。善人所行
是業無疑。云何爲受。云何爲失。斷貪所止。
是謂依遇。若往樂處則名爲失。云何受常坐
不臥。於所住處睡眠懈怠。知是過患。見常坐
功徳。我從今日斷於惛臥。受常坐不臥。云
何常坐功徳。斷生怠處。除爲身嫉離染觸樂
少於纒睡。常多寂靜堪修禪勝。善人所行是
業無疑。云何爲受。云何爲失。謂斷睡臥。若寢
名失。云何離糞掃衣。於居士施衣芻麻
貝憍奢耶欽婆羅等。以方便受不失納衣。云
何三衣。若畜長衣已過十日。有月望衣。有
功徳衣。又有長衣。爲護臥具敷具覆瘡衣手
巾雨浴衣不受持不淨施。若以方便不失三
衣。云何乞食方便。若僧次食及常住食。行籌
食十五日食。布薩食衆食寺食。以方便受不
失乞食。若見此過亦應捨離。云何次第乞食
方便。見象馬等當門而鬪可羞鄙處。諸如是
等若見宜避。又見旃陀羅覆鉢。學家隨
上闍梨客行比丘。諸如是等方便而越。不失
次第。云何一坐食方便。若正食時見象
牛蛇雨和上闍梨客比丘來。方便而起。起已
更食。不失一坐。若節量食及時後食無方便。
云何無事處方便。或爲受戒懺罪。問法布薩
自恣自病看疾。問經疑處。如是等縁。方便住
聚落。不失無事處。云何樹下方便。若遇雨時
宜入覆處。明相既現還而不失。樹下露住塚
間。遇得此等方便。亦復如是。餘住處可住常
坐不臥無方便。復有一説。若灌鼻時得作方
便。不失常坐。以此十三頭陀。更成八法。如毘
曇中説八頭陀。是時後不食攝。節量一坐。其
所受持成一種類。是無事處攝。樹下露坐塚
間。何故於無事處。若營造房舍樂爲作務。多
所聚蓄愛著住處。非心所樂。作如是意。於樹
下塚間露地淨住。是故成八。於八頭陀復成
三法。一無事處。二糞掃衣。三行乞食。若三清
淨頭陀成滿。故佛爲難陀説。何時見汝成無
事處。受糞掃衣。不時後食。趣養身命。無見所
欲。問誰名頭陀分。頭陀有幾種法。云何三行
人修頭陀行。幾頭陀有時節。有是頭陀説頭
陀。答有十三頭陀。是佛所説。佛所制戒。此謂
頭陀分。此不應説善不善無記。何以故。不善
人與惡欲同故。不除惡欲。共起非法貪樂利
養。是故不善頭陀。幾種法者。謂有二頭陀
法。不貪不癡。如佛所説。若糞掃衣比丘。依少
欲知足樂靜無疑。依於解脱。是謂受糞掃衣。
諸餘頭陀。亦復如是。不貪不癡。以此不貪於
此十三處能除貪欲。以此不癡於十三處能
除無明。復次以此不貪佛之所許。能生厭患。
相似無疑除欲染欺誑以此不癡。相似除身
羸欺誑。此二頭陀法。是不貪不癡。云何三
行人修頭陀行。謂貪癡行人是修頭陀行。嗔
恚行人不能修行。何以故。貪癡行人。而能修
行頭陀。如貪人至愛成不放逸。若不放逸則
能伏貪。如癡無疑。依頭陀受成不放逸。若
不放逸則能伏癡。何故貪癡人修行頭陀。瞋
人受苦更成其惡。如痰病者。若服熱湯轉増
其疾。是故瞋人不當修行。復説瞋人應住無
事處及在樹下。何故住無事處。以無世間苦
故。幾頭陀有時節。三頭陀八月時。謂樹下住
露地住塚間住。是安居時。佛聽覆處。問云
何是頭陀説頭陀。答亦有頭陀説頭陀。有頭
陀不説頭陀。有非頭陀説有頭陀。有非頭陀
不説頭陀。云何有頭陀説頭陀。謂阿羅漢成
就頭陀受。云何有頭陀不説頭陀。謂阿羅漢
不成就頭陀受。云何有非頭陀説頭陀。謂學
人及凡夫成就頭陀受。云何非頭陀不説頭
陀。謂學人凡夫不成就頭陀受。問頭陀何相
何味何起。答少欲爲相。知足爲味。無疑爲起。
復次無所著爲相。無過爲味。不退爲起。云何
初中後。謂受爲初。修行爲中。歡喜爲
  分別定品第四
問爾時淨戒坐禪人。已行頭陀受成就勝善
處。當何所作。答令定起。問何定何相何味何
起何處。何人受禪解脱定。正受何差別。幾
定因可見。以此起定。障定有幾法。幾定功
徳。定幾衆具。幾種定。云何起定。答定者有清
淨心。一向精進與寂靜功徳等。正眞住不亂。
此謂定。復次煩惱猛風無傾心慮。如殿裏燈
光焔不動。如阿毘曇説。若心正住無所攀縁。
亦不動亂。寂靜無著。正定定根定力。此
謂爲定。云何相何味何起何處。心住是相伏
怨是味。寂靜是起。於染不著心得解脱。是
名爲處。何人受定。謂受心數等方便定等。如
手執稱。令心心數等。如鉢中油。念與精進等
行爲定。猶如四馬齊力牽車。思惟等爲定。如
彼箭師注心調直。以除怨故。如藥消毒。如毘
曇説。斂攝是定義。從是定義滿是定義。禪者
四禪。謂初禪等。解脱者。謂八解脱。内有色
想外觀色等。定者三定。謂有覺有觀等。正
受者。謂九次第正受。云何爲禪。思惟事故。思
惟怨故。心喜樂故。離障解脱故。令平等故。方
便發定故。得自在故。不以一義住正受故。
樂起定故。解脱正受者。幾功徳令定得。起見
四功徳令定得起。云何爲四。現見法樂樂住。
以觀樂事。神通現證有具足。何者現見法樂
樂住。謂人得定。能生無漏。心起悦味。受出世
樂。現見法樂樂住。是故世尊説。彼此身從
靜生喜。使得清涼。令漸圓滿具足成就等。
如佛告比丘。我先作尼乾。七日七夜身不動
搖。口不言説默然端住。一向受樂。是謂於
聖法現見法樂樂住。以觀樂事者。謂坐禪人
得心定事。無有蓋纒。調柔堪受持。觀見陰
入界等。自性安樂。是故世尊教諸比丘。應當
修行。如是一切以心依如實知。神通現證者。
已得定人依證五通。謂如意天耳他心宿命
天眼。是故世尊説。已得心定隨宜轉變。如是
一切令得如意。有具足者。已得定人未到無
學。終令不退。由定得報。得色無色有具足。如
佛所説。少修初禪得梵天眷屬。如是種類一
切生彼。如是一切此四功徳。能生彼定。一一
當起。障定有幾者。謂八法。欲欲嗔恚。懈怠
睡眠。調戲疑惑。無明無喜樂。一切惡法是
障法。幾定因者。謂有八法。是因出離不嗔。
明相不亂。一切善法令心歡喜。能生法智。是
爲定因。幾定資者。謂有七種戒。衆具知足。覆
蔽根門。節量飮食。初中後夜而不睡眠。常念
智慧。住處靜寂。定有幾種者。定有二種。一
世間定。二出世間定。聖果所得。謂出世定。餘
名世定。其世間定。是有漏有結有縛。是流
厄是蓋是戒盜見盜。是取是煩惱。此謂
世間定。與此相違名出世定。復次定有二種。
邪定正定。云何邪定。不善一心。是謂邪定。若
善一心。是謂正定。邪定當斷。正定應修。復
定有二種。外定安定。彼彼定初分此謂
外定。性除無間此謂安定。復次定有三種。有
覺有觀定。無覺少觀定。無覺無觀定。云何有
覺有觀。謂初禪有覺有觀。二禪無覺少觀。餘
禪無覺無觀。復次定有三種。謂共喜生定。共
樂生定。共捨生定。初禪二禪謂共喜生。三禪
謂共樂生。四禪謂共捨生。復次定有三種。善
定報定事定。云何善定。聖道學人及凡夫。修
色無色定。是謂善定。聖果學人凡夫生。色
無色界。是謂報定。無學人受色無色定。是
謂事定。復次定有四種。欲定色定無色定無
所受定。謂彼彼行正受行。是謂欲定。四禪是
謂色定。四無色定及善業報。此謂無色定。四
道果謂無所受定。又定有四種修行。謂苦修
行鈍智。苦修行利智。樂修行利智。樂修行
鈍智。此四人一者密煩惱。二者疎煩惱。三
者利根。四者鈍根。於密煩惱人。鈍根苦修
行。鈍智得定。密煩惱利根苦修行。利智得
定。疎煩惱人鈍根樂修行。鈍智得定。疎煩惱
利根樂修行。利智得定。於是密煩惱人。已密
煩惱故。苦折伏煩惱。是故苦修行鈍根人。
以鈍根故。久積禪行覺鈍智。是故名鈍*智。
以此方便。一切應分別。復次定有四種。謂小
定小事。小定無量事。無量定小事。無量定無
量事。云何小定小事。定不隨心所得。定小精
進。此謂小定小事。云何小定無量事。定不隨
心所得。彼事大精進。此謂小定無量事。云
何無量定小事。定隨心所得。彼事小精進。
此謂無量定小事。云何無量定無量事。定已
隨心所得。彼事大精進。此謂無量定無量
事。復次定有四種。欲定精進定心定慧定。
欲定者。依欲修得。謂爲欲定。依精進得。謂精
進定。依心修得。謂爲心定。依慧修得。謂爲慧
定。復次定有四種。有定是佛所得。非聲聞
所得。有定聲聞所得。非佛所得。有定是佛所
得及聲聞所得。有定非佛所得非聲聞所得。
大悲定雙變定。是佛所得。非聲聞所得。學果
定是聲聞所得。非佛所得。九次第定無學果
定。佛所得及聲聞得。無想定非佛所得非聲
聞得。復次定有四種。有定爲起不爲滅。有
定爲滅不爲起。有定爲起爲滅。有定不爲起
亦不爲滅。問云何爲起不爲滅。答欲界善不
善定。此謂爲起不爲滅。四聖道定。是爲滅
不爲起。學及凡夫色無色善定。爲起亦爲滅。
一切果定及事定。非爲起非爲滅。復次定有
四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離於五蓋成就覺
觀。喜樂一心。此謂初禪。離於覺觀成就三
枝。離喜成就二*枝。離樂捨一心成就第四
禪。復次定有五種。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
禪。五禪者爲五*枝。覺觀喜樂一心離五蓋
成就五枝。是謂初禪。離覺成就四*枝。是謂
二禪。離喜成就二*枝。是謂三禪。離樂成就
二分。謂第四禪。所謂捨一心。問何故説四禪
及五禪。答由二人報故。第二禪二種。謂無
覺無觀無覺少觀。問是誰坐禪人。令初禪自
在起第二禪。答於麁覺觀攝念思惟。復知
過患令起無覺觀第二禪。是其修四禪次第。
復有一人已令初禪自在現起第二禪。於麁
覺攝念思惟。唯知覺過患見無覺少觀起第
二禪。是其受五禪次第。是故説於五禪。復
五種定。謂五分正受。喜滿樂滿心滿光滿觀
想。於是初禪二禪喜滿。於是三禪樂滿。於
他心智是名心滿。於天眼通是名光滿。從彼
彼定起觀智是名觀想。復次定有五種。謂五
智正定。此現在樂亦未來樂報。依身智起此
定。是聖所行無煩惱。此定慧人修習此定。寂
寂快樂。猗所得成就無二。不伏生死。此定
寂寂最樂。猗成一性所得。非伏生死我。此定
念入念起依身智起。復次已分別行處已。分
別修行事及下中上。以如是定有多種。可知
一切諸定皆入四定
  覓善知識品第五
問爾時何以起定。答若初坐禪人欲生禪定。
當覓勝善知識。何以故。初坐禪欲生禪定
得最勝定。若離善知識。成不住分。如經中
説。有雲比丘成於退分。如人獨遊遠國。無侶
開示隨意自行。如象無鉤。若坐禪人所修之
行。得善知識説法教誡。令其攝受。示除過
患使得善法。從教修行精勤苦行得最勝定。
如富商主衆所敬貴。如親善人。如親父母。善
知識者。如象所繋令不動故。如御車人使隨
去住故。如人執拕爲得善道。如醫治病爲消
苦楚。猶如天雨潤益諸種。如母養兒。如父教
子。如親無難。如友饒益。如師教誡。一切善法
依是成滿。是故世尊教於難陀。一切梵行所
謂善知識。是故當覓勝善之人爲善朋友。云
何是勝善知識。謂有所成就明了修多羅毘
曇毘尼。是謂所得成就。明了業種。得善神通。
得見四諦。此二種人功徳成就。是所當覓。
若不得二種功徳成就人。以七分成就善知
識。是亦當覓。云何七分。可敬愛可重可貴。
能説忍辱説深語不安非處。云何可敬愛。依
二種行者善説共住樂心解不難。是謂可敬
愛。可重者。戒行寂靜守念成就。不貪欲多
語。是謂可重。可貴者。聞慧功徳成就知坐
禪可重。是爲可貴。能説者。我言可愛可重
可貴。有果如是思惟饒益彼故。尊重法故。於
非可作制伏攝受終不棄捨。是謂能説。忍辱
者。能令無滯綺語總語相。如賢聖故。是謂
忍辱。深語者。通達業處。若分別。想念作意
安著皆。由執相善説如法。不如法煩惱取相。
能令滅盡。是説深語。不安非處者。若於姓
族住處業聚誦著非住可避。若於堪事處行
令得安隱。是住可住。此謂不安非處。以此
七分成就。是善知識可覓。問云何應覓。答若
知某甲住處是功徳成就可重。若有禪師應
當往彼。若自不知餘處同學知。應往親覲。已
知時節如法未説其意。恭敬勞問起居。諮訪
所行。何處國土何處住止。有衆安住。有僧
靜坐。有是禪師。其行若爲以何功徳一切所
貴。應作如是問。同學應答。某國某住某衆
禪坐某禪師。衆所愛重。得聞是已深思隨
喜。當往彼處親覲受行。應整衣服到和上所
自説意樂。和上聽我。我當往彼親覲禪師。和
上應聽答善哉。我亦隨喜。是善人所作。此
謂善人共住善人所行。是隨法修行。若見聞
者得大利益。何況共住。汝當往彼。汝已往彼
愼莫放逸。若是善人可勤修學。若於一時及
一切時等。加信
敬誠當善語守護身口曉解修行。當得成就。
一切依師莫生輕易。如初嫁小女性事舅姑。
應生慚愧聽受教誡。若見弟子無衣服湯藥。
若往彼時如法料理。説法教誡。及至將送
行坐教以善法。彼坐禪人齊整衣服。恭敬圍
遶禮師足下。於行所半路園外諸有水地。往
彼一處衣鉢革屣澡罐禪具。高置一處不使
近水。當浴不聲。若浴竟已。齊整衣服。著欝
多羅僧。衣鉢禪具置右肩上。卷僧伽梨若置
肩上。若入寺舍低蓋繞塔。若見比丘當往
諮問。此處有坐禪人。不有糞掃衣人。不有乞
食人。不有律師。不有者於何處住。從何可
至。有者當往。若無此人。有律師者。我亦當
往。又無律師。誰爲上座。我亦當往。若上座
大僧爲取衣鉢勿與。若餘小者應與。若無人
取下置一處。若見上座應當禮足於一面住。
舊住比丘以坐。以水及澡洗處如法供給。
其消息安其衣鉢。示其便處。訪問僧制。日
將入時周行寺内。若見律師共語諮問所疑
之罪及不犯罪。若見阿毘曇師爲應修慧。當
問陰入界業。若見頭陀人。爲相應慧當問頭
陀功徳。若住於彼日日應往處處諮問。若欲
行當屏牒臥具。禮大僧足白云行去。此是
比丘爲客法用。於彼坐禪人應住親近。禪
師若至雖小亦代取衣鉢。禪師之法可行不
可行。不應即行令去。是先所作應當修行。若
欲教人先取覺。學坐禪人先已行法。看視住
處安置衣鉢。少時消息知識時節親覲禪師
恭敬禮拜。少時靜默當坐。若禪師問所欲。當
隨説所樂。若不問者則不應説。從此已後楊
枝澡洗等。當請依止修所行業。若乞時至。往
問闍梨如法當作。食時若至。爲闍梨洗足及
安坐處授鉢。於其自鉢食。應問闍梨所取多
少。安置自鉢減與弟子。如是攝受如是不難。
爾時食已。取闍梨鉢洗訖。安處知時親覲恭
敬禮拜。少時靜默當坐。若闍梨問隨説所樂。
若不問禮拜闍梨請聽。我説本來所欲。若蒙
聽許。隨意問。闍梨若聽一切當説。若不問
禮阿闍梨。覓時節當説我來因縁。願闍梨
聽我所説。若阿闍梨聽。一切其所樂當説。闍
梨言善哉。如法教誡。應當攝受。是故世尊
説偈
    以時而親近 令心無憍慢
    梵行能護法 譬如樹無風
    念法而修行 及法戲自樂
    法住法分別 當説如實法
    毀法不當行 綺語憂戲笑
    瞋恚勿懈怠 忿恨貪慢癡
    愛染佷戻等 修行悉伏除
    守義不自高 知善誠實語
    爲定實知聞 若人輒放逸
    聞慧不増長 若人知正法
    天人所恭敬 恭敬成信心
    多聞能護法 令得所樂聞
    如是諸功徳 隨法能修行
    能生勝妙解 成就智慧人
    若有如是師 當修不放逸
解脱道論卷第二



解脱道論卷第三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分別行品第六
爾時依止阿闍梨。以數日觀其行。其行相應
行處應當教。於是行者十四行。欲行瞋恚行
癡行信行意行覺行欲瞋恚行欲癡行瞋癡行
等分行信意行信覺行意覺行等分行。復次
愛見慢等種種行可知。於是貪欲意使行性樂
著。無異於是義。由行故成十四人。欲行人嗔
行人癡行人信行人意行人覺行人欲瞋行人
欲癡行人瞋癡行人等分行人信意行人信覺
行人意覺行人等分行人。於是欲欲欲使欲
性欲樂。此謂欲行人。其欲常行増上欲。是謂
欲行。如是一切當分別。爾時此十四人略成
七人。如是欲行人信行人成一。瞋行人意行
人成一。癡行人覺行人成一。欲瞋行人信意
行人成一。欲癡行人信覺行人成一。瞋癡行
人意覺行人成一。二等分行人成一。問何故
欲行人信行人成一。答欲行人於善朋増長
信行欲。親覲功徳故。復次以三行欲及信。
此句成一相。有愛念義。覓功徳義。非捨義。
於是欲者念欲。信者念善。欲者覓欲功徳。信
者覓善功徳。欲者不捨非可愛爲相。信者不
捨可愛爲相。是故欲行及信行成一相。問何
故瞋恚行及意行成一。答瞋行人於善朋増
長智行瞋。親覲功徳故。復次以三行瞋恚及
智成一相。非愛念故覓瞋故捨故。於是瞋人
非安愛念。智者非安行念。瞋恚人覓瞋。智者
覓行過患。瞋人安捨。智者安捨行。是故瞋行
人及意行成一相。等故。問何故癡行人及覺
行人成一。答癡行人爲得善。増長覺行癡。
親覲功徳故。信慧動離故。復次以二行癡
覺成一相。不自定故動故。於是癡安亂故
不安。覺種種覺憶故成不安。癡無所趣向
成動。覺輕安故成動。是故癡行及覺行成一
相。等故。以此方便餘行當分別。如是此成七
人。於此七人云何速修行。云何遲修行。欲
行人速修行。以安可教化。信力故。癡覺薄
故。瞋行人速修行。安可教化。有意力故。癡覺
薄故。癡行人遲修行。難可教化。有癡覺力
故。信意薄故。欲瞋行人速修行。安可教化。
有信意力故。癡覺薄故。欲癡行人遲修行。
難可教化。不安信故。癡覺力故。瞋癡行人
遲修行。難可教化。不安意故。癡覺力故。等
分行人遲修行。難可教化。不安住意故。有
癡覺力故。爾時此七人。由本煩惱成三。欲行
人嗔恚行人癡行人。問此三行何因縁。云何
可知此欲行人此瞋行人此癡行人。云何行
受衣乞食坐臥行處威儀。答初所造因縁。諸
行界爲因縁。過患爲因縁。云何諸行初所造
因縁。於初可愛方便故。多善業成欲行人。
復從天堂落生於此。多起殺割桁械怨業。成
瞋行人。不愛業所覆。從地獄從龍生墮落生
此。初多飮酒離間。成癡行人。從畜生墮落
生此。如是行初造因縁。云何界爲因縁。二
界最近故。成癡行人。所謂地界水界。二界
最近故。成瞋行人。所謂火界風界。四界等故。
成欲行人。如是諸行界爲因縁。云何過患爲
因縁。最多淡成欲行人。最多瞻成瞋行人。
最多風成癡行人。復有説。最多*淡成癡行
人。最多風成欲行人。如是過患爲因縁。云
何可知此人欲行此人瞋行此人癡行。答以
七行可知。如是以事以煩惱以行以受取以
食以業以臥。云何以事可知。欲行人見所有
事。未常見而見既見。恒觀於眞實過患不作
意。於小功徳成不難。不從此欲解脱。既觀
不能捨行。知於餘事。諸如是行欲行可知嗔
行人者。見所有如是事。如倦不能久看。隨
取過患多毀人。於多功徳非不難。從此不
捨。唯以過患得已便。知行餘事亦如是。行
瞋行可知。癡行人見所有如是事。於功徳過
患成信他。聞他人所薄亦薄。聞他所讃歎亦
讃歎。自不知故。以如是行於外事。癡行可
知。如是以事。問云何以煩惱可知。答欲行
人五煩惱。多行嫉慳幻諂欲。此謂五。瞋恚
行人五煩惱。多行忿恨覆慳瞋。此謂五。癡
行人五煩惱。多行懶懈怠疑悔無明是五。如
是以煩惱可知。問云何以行。答欲行人見行
以性。擧脚疾行平。擧脚平下脚不廣。擧脚
可愛行。如是以行欲行可知。嗔恚行人見行
以性。急起脚急下。相觸以半脚入地。如是已
行瞋恚人可知。癡行人見行以性。起脚摩地
亦摩下。以脚觸脚行。以如是行癡行人可知。
如是以行。問云何以著衣欲行人。答欲行人
若捉衣以性。不多見不寛著衣太下。周正圓
種種可愛可見。瞋行人著衣以性。大急太
上。不周正不圓。不種種可愛。不可觀。癡行
人若著衣以性。多寛不周正不圓。非種種可
愛可觀。如是以著衣可知。問云何以食可知。
答欲行人樂肥甜。瞋恚行人樂酢。癡行人不
定樂。復次欲行人。食時自量相應中適取揣
食。亦知氣味不速食。若得少味成*大歡喜。
瞋行人見食。多取揣食滿口食。若得少味太
瞋惱。癡行人見食。不圓小揣食不中適。少
取以食塗染其口。半揣入口。半墮盤器。亂
心不思惟食。如是以欲可知。問云何以事
知。欲行人掃地。平身捉掃箒不駃。不知土
沙。而能清淨。瞋行人若掃地。急捉掃箒兩邊
駃除去土沙。急聲雖淨潔而不平等。愚癡行
人若掃地。寛捉掃箒輾轉看盡處處不淨。亦
不平等。如是浣染縫等。一切事平等作不與
心。是欲人瞋行人。於一切事不平等作不與
心。癡行人亂心多作不成。如是以事可知。
問云何以臥坐。欲行人眠不駃。眠先
臥處令周正平等。安隱置身屈臂眠。夜中有
喚即起。如有所疑即答。瞋行人若眠駃。隨
得所安置。身面目頻蹙。於夜若有人喚即
起瞋答。癡人若眠臥處不周正。放手脚覆
身而臥。夜中若有人喚。應聲噫噫久時方答。
如是以臥可知。問何行何法。用受衣乞食坐
臥行處。若欲行人衣麁不下色可憎。是與
其衣當著。瞋行人衣精細。衣淨潔好色下可
愛。是應當著。癡行人衣隨所得當著。欲行
人乞食麁不淨潔。無美氣味少乞食。瞋行
人乞食肥美淨潔。好氣味如意所得癡。行
人乞食隨所得有節。欲行人臥坐於樹影水
間。於小遠村處。復於未成寺。於無臥具處。
是其當眠坐。瞋行人坐臥樹影水邊成就平
正。於寺已成臥具。具足成其坐臥處。癡行
人依。師親覲當住。欲行人行處。麁飯飮食處。
若入聚落應向日而行。於惡人處。是其當行。
瞋恚行人處。於飯水飮食具足。逐日而入多
信向人處。是其當入。癡行人隨所得處。欲
行人威儀多行脚處。瞋行人依坐臥。癡行人
依行處。於是散向。欲者依可愛境界爲信。
瞋恚者不可愛境界爲信。癡者不觀爲因。欲
者如奴。瞋恚者如主。癡者如毒。貪者少過
患斷無染。瞋恚大過患使無染。癡者大過患
斷無染。欲行人樂色。瞋行人樂諍。癡行人樂
懈怠
  分別行處品第七
爾時依止師觀其所行。授三十八行。當復教
示令二行相應。問云何三十八行處。答謂
十一切入地水火風青黄赤白空處識處一切
入。又十不淨想。膖脹想。青淤想。爛想。棄
擲想。鳥獸食噉想。身肉分張想。斬斫離散
想。赤血塗染想。虫臭想。骨想。又十念。念佛
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死念身念數息念
寂寂。又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觀四大食不
淨想。無所有處非非想處。斯謂三十八行處。
此三十八行處。以九行當知最勝。一以禪。二
以正越。三以増長。四以縁。五以事。六以勝。
七以地。八以取。九以人。問云何爲禪。答謂十
行處成禪外行。又十一行處成就初禪。又三
行處成就三禪。又一行處成就四禪。又九
行處成就四禪五禪。又四行處成就無色四
禪。問云何十行處成禪外行。答除數息及觀
身。餘八念及觀四大食不淨想。是謂十外行。
問云何十一行處初禪所攝。答十不淨想及
觀身。是謂初禪所攝。問云何三行處。三禪
所攝。答謂慈悲喜。問云何一行處四禪所

答謂捨。問云何九行處四禪五禪所攝。答除
空一切入識一切入。餘殘八一切入。及數息
念。問云何四行處四無色所攝。答虚空一切
入。識一切入。無所有處。非非想處。是名四
行。如是以禪可知。問云何以正越。答入行處
成爲越色。除無色一切入。餘八一切入。餘
三十行處。不成爲越色。又三行處成爲越事。
二無色一切入。及無所有處。餘三十五行
處。不成爲越事。又一行處成爲越想受。所
謂非非想處。餘三十七行。不成爲越想受。如
是以越可知。問云何以増長。答十四行處可
令増長。所謂十一切入。及四無量心。餘二
十四行處。不應令増長。如是以増長可知。問
云何爲縁。答九行處爲神通縁。除無色一切
入。八一切入。及分別虚空一切入。餘三十行
不成神通縁。三十七行處成爲毘婆舍那縁。
除非非想處。又一行處不成毘婆舍那縁。所
謂非非想處。如是以縁可知。問云何爲事。答
二十一行處是分別事。十二行處是爲實事。
五行處不應説分別事實事。問云何二十一
行處是分別事。答除識一切入。餘九一切入
十不淨想及念數息念身。問云何十二實事。
答識一切入非非想處。及十禪外行。問云何
五不應説分別事及實事。答謂四無量心。及
無所有處。復次二行處。内營事内事。又二行
處。内營事外事。又一行處。外營事内事。又
二十一行處。外營事外事。又四行處。内營事
内事設外事。又四行處。設内營事設外營
外事。又二行處。設内營事設外營事。設
内事設外事。又一行處。内外營事内事。又一
行處内營事不應説及内事外事。於是二行
處内營事内事者。謂識一切入及非非想處。
又二行處内營事外事者。所謂念數息念身。
又一行處外營事内事者。所謂念死。又二十
一行處外營事外事者。謂十不淨想。四無量
心。四色一切入。虚空一切入。及念佛念僧。
又四行處内營事内事設外事者。謂念戒念
施觀於四大。及不淨食想。又四行處設内營
事設外營事説外事。謂四色一切入。又二行
處設内營事設外營事設内事設外事。謂念
法念寂寂。又一行處内外營事内事。謂爲念
天。又一行處内營事内事外事不應説。謂無
所有處。又二行處過去事。謂識一切入。及
非非想處。又一行處於未來事。所謂念死。又
一行處於現在事。所謂念天。又六行處設過
去事。設未來事。設現在事。謂念佛念僧念
戒念施。及觀四大不淨食想。又二行處。設
過去事。設現在事。設不應説。過去未來者。
所謂念法念寂寂。又二十六行處。不應
三世事。謂九一切入。十不淨想。四無量心。
及念數息念身。無所有處。又四行處動事。謂
火一切入。風一切入。及虫爛想。及念數息。
其處則動。其相不動。餘三十四不動事。如是
以事可知。問云何爲勝。答八一切入四無色
定。是名勝眞實事故。以八一切入是名定勝
故。彼第四禪得勝地故。四無色定成勝。十不
淨想及食不淨想。是名想勝。以色以形以空
以方。以分別以和合。以執著故。以不淨想事
故。以十念處。是名勝念。微細故。隨念故。四
無量心以無過爲勝。受饒益故觀四大。是名
慧勝。以執著空故如是以勝可知。問云何以
地。答十二行處。不生於天上。謂十不淨及
念身食不淨想。又十三行處不生於色有。初
十二及數息念不生色有。除四無色處。餘行
處不生於無色有。如是以地可知。問云何以
取。答謂十七行處。以見應取相。除風一切入
及無色一切入。餘七一切入十不淨想。又一
行處。以觸應取相。謂念數息。又一行處。或
以見或以觸應取。謂風一切入。餘十九行處。
以聞分別應取。又五行處。初坐禪人不應修
行。四無色及捨餘二十三。初學禪人應取。
如是以取可知。問云何以人。答欲行人四無
量不應修行以淨相故。何以故。欲行人作意
淨想非其所行。如痰病人多食肥腴非其所
宜。瞋行人十不淨想不應修行。瞋恚想故。瞋
恚作意非其所行。如瞻病人飮食沸熱非其
所宜。癡行人未増長智。不應令起修行處。
離方便故。若離方便其精進無果。如人騎象
無鉤。欲行人應修不淨想及觀身。是其欲對
治故。瞋行人應修四無量心。是瞋對治故。或
當修色一切入心隨逐故。信行人當修六念
處。念佛爲初信定故。意行人當修觀四大。於
食不淨想。念死念寂寂深處故。復次意行
人於一切行處無所妨礙。覺行人當修念數
息以斷覺故。癡行人以言問法。以時聞法以
恭敬法。與師共住令智増長。於三十八行
隨其所樂。應當修念死。及觀四大最勝。復
説於分別行處我見彼勝。六人於所分別略
而爲三。問若然於初有妨。答二欲行人。謂
鈍根利根。爲鈍根欲人。修不淨觀。爲其欲對
治。是所應教行。修得除欲。利根欲人。初信増
長。當修念處。是所應教行。修得除欲。二瞋行
人。謂鈍根利根。爲鈍根瞋恚行人。修四無
量。是其瞋恚對治。是所應教行。修得除瞋。利
根瞋恚行人。以智増長修行勝處。是所教修
得除瞋。二癡行人。謂無根鈍根。爲無根癡行
人。不應教修行處。爲鈍根癡行人。爲除覺應
教修念數息。如是以略唯成三人。是故無妨。
於是法一切入及數息。以空増長。無妨成一
切行。若已得勝功徳。勝一切行所行之處故
成不妨
解脱道論卷第三



解脱道論卷第四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第八之一
問云何地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
徳。一切入者何義。幾種地何地取相。云何作
曼陀羅法。何修地法。答是心依地相生。此謂
地一切入。心不亂住是名爲修。善樂著地想
爲相。不捨爲味。意無異念爲處。何功徳者。謂
有十二功徳從地一切入是相易得。於一切
時。於一切行。心行無礙。如意神通。履水遊
空如地。受種種色辯。初念宿命辯。及天耳界
辯。隨行善趣甘露爲邊。問一切入何義。答謂
周普一切入。如佛説偈言
    若人念佛徳 生喜充遍身
    觀地一切入 周滿閻浮提
    此觀縁地生 心喜亦如是
修如是觀。見曼陀羅遍一切入。問地幾種。
何地取相可修。答地有二種。一自相地。二造
作地。堅爲自相地界。是謂自相地。若手自
掘若教人掘。造作所成。是謂作地。成四種
色。謂白黒赤及如明色。於是坐禪人。於自相
地不應作意。應除白黒赤。何以故。若觀自相
地。從此不起彼分相。若取白黒赤色。成修
色一切入。何以故。觀自相地離白黒赤。若作
不作當取其相。如明相現當取其相。問云何
名不作地。答處處平坦。離於草莽無諸株
杌。於其眼境當令起心。是名地想。是謂不
作地。若舊坐禪隨樂不樂。即見彼分地相。
住於不退。新學初禪取作地相作曼陀羅。不
觀非作地。問云何作曼陀羅。答若坐禪人欲
於地作曼陀羅。初從當觀寂寂。或於寺舍或
在石室。或在樹下。不住幽闇無日光處非人
行路。於如是處皆遠一尋。洒掃清潔當令地
掃。於處所如明相現時。土色使與地性
得相發起。籌量調適威儀恭敬。取於器物以
水和土。刪去草杌却除糞芥。取其衣帊
漉泥滓。於淨潔地障蔽坐處。遮斷光明安置
窟。不近不遠以規作圓。圓内平滿無有痕
跡。然後以泥泥地不雜餘色。以別色不雜於
地應安。乃至未燥當覆守護。若至燥時以異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