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彰所知論 (No. 1645_ 發合思巴沙羅巴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禀性耽味。嗅香起愛。取&MT03355;便食。亦告餘人。隨
學取食。食段食故身光隱沒。由衆業感日月
便出。照耀四洲。次地味隱復生地餅。其味甘
美色紅如蜜。競耽食之。地餅復隱次林藤生。
競耽食故林藤復隱。有非耕種自然稻生。衆
共取食。此食麁故即餘滓穢。根道倶出。爾時
諸人。隨食早晩。取香稻食。後時有人禀性懶
惰。長取香稻。儲宿爲食。餘亦隨學。香稻隱
沒。隨共分田。慮防遠盡。於己分田生悋護
心。於他分田有懷侵奪。故生爭競。是時衆人
議一有徳。封分田主。衆所許故。謂曰大三末
多王。此云衆
所許
王多有子。相續紹王。嫡子號曰
光妙。彼子善帝。彼子最善。彼子靜齋。是等謂
曰成劫五王。靜齋王子名曰頂生。彼子妙帝。
彼子近妙。彼子具妙。彼子嚴妙。是等謂曰五
轉輪王。嚴妙王子名曰捨帝。彼子捨雙。彼子
捨固尼。彼子固室。彼子善見。彼子大善見。彼
子除礙。彼子金色。彼子具分。彼子離惡。彼子
妙高。彼子定行。彼子甚吼音。彼子大甚吼音。
彼子能安。彼子方主。彼子賢塵。彼子能廣。彼
子大天。此王種族五千相承。其最後子七千
相承。曰阿思摩迦王。最後子八千相承。曰鳩
婁王。其最後子曰具頭王。有九千王。其最後
子名曰龍音。有一萬王。其最後子怛彌留怛
一萬五千。其最後子名瞿曇氏。此即甘蔗裔。
彼子相承。甘蔗王種一千一百數。其最後子
甘蔗種王。名曰増長。即懿師
摩王
王有四子。一名面
光二名象食。三名調伏象。四名嚴鐲。稱釋迦
氏。嚴鐲有子名曰嚴鐲足。彼子致所。彼子牛
居。彼子師子頬王。有四子。一名淨飯。二名白
飯。三名斛飯。四名甘露飯。淨飯王子即婆伽
梵。次名難陀。白飯王二子。一名帝沙調達。二
名難提迦。斛飯王二子。一名阿尼婁馱。一名
跋提梨迦。甘露飯王二子。一名阿難。一名提
婆達多。婆伽梵子名羅睺羅。釋迦種族至斯
終矣。又別種王依法興教。如來滅度後二
百年。中印土國有王。名曰無憂。法王於贍部
提。王即多分中結集時。而爲施主。興隆佛教
後三百年。贍部西北方有王。名曰割尼尸割。
三結集時。而爲施主。廣興佛教。梵天竺國。迦
濕彌羅國。勒國。龜茲音丘
揑巴辣國。震旦
國。大理國。西夏國等。諸法王衆。各於本國興
隆佛法。如來滅度後千餘年。西番國中初有
王。曰呀乞㗚賛普。二十六代有王。名曰祫陀
朶㗚思顏賛。是時佛教始至。後第五代有王。
名曰雙賛思甘普時班彌達。名阿達陀。譯主
名曰端美三波羅。翻譯教法。修建袷薩等處
精舍。流傳教法。後第五代有王。名曰乞㗚雙
提賛。是王召請善海大師。蓮華生上師。迦摩
羅什。羅班彌達。衆成就人等。共毘盧遮那羅
佉怛及康龍尊護等七人。翻譯教法。餘班彌
達共諸譯主。廣翻教法。三種禁戒興流在國。
後第三代有王。名曰乞㗚徠巴贍是王界廣。
時有積那彌多。并濕連怛羅菩提。班彌達等。
共思割幹吉祥。積酌羅龍幢等。已翻校勘。未
翻而翻。廣興教法。西番王種。至今有在。班彌
達等。翻譯譯主。善知識衆廣多有故。教法由
興。北蒙古國。先福果熟生王。名曰成吉思。
二合。始成吉思。從比方王多音國。如鐵輪王。彼
子名曰幹果戴時稱可罕。紹帝王位。疆界益
前。有子名曰古偉。紹帝王位成吉思皇帝。次
子名朶羅。朶羅長子。名曰蒙哥。亦紹王位。王
弟名曰忽必烈。紹帝王位。降諸國土疆界豐
廣歸佛教法依化民。佛教倍前光明熾盛。
帝有三子。長曰眞金豐足。如天法寶莊嚴。二
曰厖各刺。三曰納麻賀。各具本徳係嗣亦爾。
茲是始從釋迦王種。至今王種
彰所知論卷上



彰所知論卷下
  元帝師癹合思巴造
  宣授江淮福建等處釋教總統
法性三藏弘教佛智大師沙羅巴譯
始帝王祖三末多王。是時田分互起侵盜。初
發偸盜。被王推問言不曾偸。始起妄語。王法
誅戮。即有殺害不善法生。爾時衆生造不善
法。命終之後即生傍生。次生餓鬼。漸生地獄。
次無間獄生一有情。時成劫終。如是有情行
諸不善。壽量慚減受用乏少。閻浮提人壽八
萬歳。無間地獄生一有情。是二同時。如是情
世界成。十九中劫器世界成。即一中劫。如是
成劫二十中劫。閻浮提人八萬歳時。始爲住
劫。住劫亦經二十中劫。至十歳時刀兵災起。
唯七晝夜。疾疫災起七月。七日饑饉災起。七
年七月七日多分死歿。餘者相覩起希見心。
互相睦戀遠離殺害。漸生善故。壽量受用復
増益盛至八萬歳。増上之時轉輪王出。依法
化民。下減之時婆伽梵出。拔濟衆生。増減時
間獨覺出世。令諸有情而作福田。住劫亦經
二十中劫。始壞劫初情世界壞。無間獄中無
有情生。先生業盡即生別趣。若有未盡生上
地獄。或別世界地獄中生。無間獄空。如是向
上地獄漸空。生餓鬼趣。如是餓鬼傍生趣空。
人趣之中除鳩婁人。餘共欲天無師法然。獲
初靜慮生初禪天。北鳩婁人生欲界天。獲初
諍慮生初禪天。無師法然獲二靜慮。生二禪
天。從無間獄至梵世空。如是亦經十九中劫。
然後四洲有七日出。初不降雨。藥草叢林悉
皆枯槁。二日出時溝池乾涸。三日出時。殑伽
河等悉皆枯竭。四日出時無熱池竭。五日出
時海水沒膝。六日出時大海亦竭。七日出時。
彼器世界一聚火聳。從無間獄直至梵世。以
火燒壞經一中劫。壞劫總經二十中劫。空劫
亦爾。如是成住壞空即八十劫。總此八十名
一大劫。爲梵衆等壽量之數
器世界壞有其三種。火水風。壞者亦如前説。
如是七次後世界復成。又被水壞至二禪天。
從極光天即生大雲。降注大雨。其器世界。如
水化鹽銷鎔皆盡。彼水自竭。一水災次復七
火災。度七火災還有一水。如是水災滿至七
次。復七火災。後世界成。被風災壞。至三禪
天。其風之力吹散妙高。何況其餘。第四禪天
雖無外災。是等有情生與殿生。命盡殿隱。如
是器情世界。并成壞等。咸皆説已
復次因果相續縁生法者。因縁相藉而生。故
曰縁生。縁生有二。一外縁生二内縁生。外縁
生者。成世界法。如種生芽。如前已説。内縁生
者。如有無明即有行等。名順縁生。如無明滅
即行等滅。名逆縁生。順縁生者有七。復次約
位。約遠續。約連縛。約刹那。約三際。約二重
因果。約三惑等。約位者。於宿生中諸煩惱分
位中五蘊。即名無明。由無明勝故。如是説。已
下皆以從勝爲名。行等諸法各具五蘊。行者。
宿世所造善不善業位間五蘊。識者。於母胎
中正結生時。一刹那位所有五蘊。名色者。結
生識后。六處生前其間五蘊。名者。受想行識
四蘊名。名色者。處胎分位。羯邏藍此云和合
亦云凝滑
部曇。此云
皰結
閉尸。此云
肉團
鍵南此云
堅實
鉢羅奢佉此云肢
體筋力

等五名色。六處者。處母胎中。從眼等生至
三和合。未了別境位間五蘊。觸者根境識三
和合。未能了別苦樂之因。位間五蘊。受者。
已了三受因差別相。嬰兒之時至未起婬位
間五蘊。愛者。即年盛時能了婬慾。未廣追求
位間五蘊。取者。爲得種種上妙資具。周遍馳
求位間五蘊。有者因馳求故積集。能牽。當來
果業位間五蘊生者。由是業力從此捨命。正
結當有位間五蘊。老死者。從當來生名色至
受位間五蘊。一切有部説。約位縁生即是遠
續。連縛亦爾。經部宗者。無約位説。約遠續
者。謂無明與明相違。是心所法發行之因。行
者。所發起業。福及非福不動等業。識者。由業
引令識生。名色者。胎中五蘊。六處者。眼等根
生。觸者。根境識三和合。了別是心所法。受
者。由彼所生苦樂捨等。愛者。貪著樂境。取
者。尋求彼境。有者。由彼發起成當生業。生
者。由業相續結。生老死者。令生彼生究竟轉
死。連縛亦爾
約刹那者。謂由一刹那。十二有支縁生具足。
由貪行殺癡謂無明。斷命即行。於諸境事了
別名識。五蘊同倶總稱名色。住名色根。説名
六處。根境識三和合有觸。因觸爲受。貪即是
愛。與此相應諸纒名取。所起身語二業名有。
如是諸法集起名生。熟變名老。滅壞名死
約三際者。謂無明與行屬過去攝。名曰因支。
識等五支屬現在攝。名曰果支。愛取有三屬
現在攝。名曰未來因支。生老死二支屬未來
攝。名曰果支。過去二支。現在八支。未來二
支。故十二支
約兩重因果者有二。一前際。二後際。前際者。
謂無明是惑。行即是業。彼二因支。由彼所生
識等五支。即是果支。一重因果。現在愛取二
支是惑。有即是業。三當來因。由彼所生。當生
老死。即是果支。一重因果。如是十二有支。兩
重因果
約三惑者。謂無明愛取三即是惑。行有二即
是業。謂之集諦。識等七支即是苦。謂之苦諦。
是順縁生。逆縁生者。無明滅即行滅。無明滅
則了無我智。即是道諦。若無明滅生因行滅。
引業滅故識等五支滅。由是滅故。起發後業
愛取等滅。由是滅故。生老死等皆悉亦滅。即
是滅諦。説四諦已。器情縁生及四諦等。皆五
法攝。一色法。二心法。三心所法。四不相應
法。五無爲法。一色法者。即是色蘊。五根五境
無表色等十一法。言五根者。謂眼根極微如香
荾華。在眼星上傍布而住。耳根極微。如捲樺
皮居耳穴内。鼻根極微如雙爪甲。居鼻頞内。
舌根極微形如半月。布在舌上。身根極微亦
如身量。從頂至足遍在身根。根是塵故不能
縁境。言五境者。色謂眼縁之境。有其二種。一
顯色。二形色。顯色者。有其四種。青黄赤白。
形色者。有十六種。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光
影明暗雲煙塵霧等。二十數聲。謂耳縁之境。
有其二種。一有執因如語等。二無執因如鼓
聲等。有記無記各二爲四。此復可意及不可
意。差別成六。香謂鼻縁之境。有其四種。一好
香。二惡香。等不等故。差別成四。味謂舌縁
之境。有其六種。甘酸苦辛醎淡。觸謂身縁之
境。因觸四大果觸。滑澁重輕冷熱飢渇等。言
無表色者。謂律儀不律儀倶相違色。此是色
蘊。二心法者有六。謂眼耳鼻舌身意識。六即
是識蘊。三心所有法者。有四十六。一大地法
者。有十種。受謂領納。想謂令心執境。思謂令
心運動。作意謂令心縁境。勝解謂令心於境
印可即是令心於所縁境無怯弱義。欲謂希
求。觸謂和合了境。慧謂揀擇。念謂令心於境
明記不忘。定謂令心專注一境。如是十種遍
一切心。名大地法。二大善地法者有十。信謂
令心於境澄淨。不放逸謂恒習善法守護心
性。輕安謂心堪任性。捨謂令心平等。慚謂於
諸功徳及有徳者。恭敬而住。愧謂於罪見怖。
無貪謂不著有漏。無瞋謂於諸有情不樂損
害。不害謂憐愍有情令無損惱。懃謂於善令
心勇悍。如是十種遍諸善心。名大善地法。三
大煩惱地法者。有六種。癡謂愚癡即是無明。
無智無顯。逸謂放逸不修諸善。怠謂懈怠心
不勇悍。不信謂心不澄淨。惛沈謂身心相續
無堪任性。是昧重義。掉擧謂心不寂靜。如是
六種遍煩惱心。名大煩惱地法。四大不善地
法者。有二種。一者無慚。謂於諸功徳及有徳
者。令心不敬。二者無愧。謂於諸罪中不見怖
畏。如是二種遍不善心。名大不善地法。五小
煩惱地法者。有十種。忿謂令心憤發。恨謂於
忿所縁事中。數數尋思結怨不捨。諂謂心曲。
誑謂惑化。嫉謂不忍他徳。惱謂堅執諸罪。由
此不受如理諫誨。覆謂隱藏自罪。慳謂於己
法財令心悋惜。憍謂染著自身所有色力種族
等事。令心傲逸。害謂於他能作逼迫。如是十
種唯修所斷。遍意識地。名小煩惱地法。六不
定法者。有八種。尋謂令心於境麁轉爲相。伺
謂令心於境細轉爲相。惡作謂惡所作業是
追悔義。睡眠謂不能任持身心相續。令心昧
略。瞋謂令心於有情等樂爲損害。貪謂愛著
有漏。慢謂令心恃擧。疑謂令心猶豫。如是八
種於前諸地無有定故。名曰不定。對法集論
五蘊論。説十一善。内了知四諦名曰無癡。
隨煩惱中執不淨爲淨。染汚作意勝解。名非
理作意。邪勝解根本煩惱内。於諸諦理顛倒
推度。染汚慧分。名不正知。隨煩惱内。於諸所
縁不能明記染汚念分。名曰失念。於諸所縁
令心流蕩。染汚定分名曰散亂。對法藏論無
如是説。以上心所。除受想二皆行蘊攝。心所
法竟。不相應行者。有十四種。謂有情相續。律
儀相應。有別物曰得。與彼律儀不相應。有別
物曰不得。諸有情類同作事業。曰衆同分。若
生無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滅。是實
有物名曰無想果。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
名曰無想定。無想者定名。或定無想名無想
定。如下所説。聖者相續想受等滅。是實有物
名滅盡定。有情始生住未死間。名曰命根。先
無今有曰生。令暫時住曰住。轉變曰老。變壞
曰無常。即有爲四相。能詮自體謂曰名身。詮
義究竟謂曰句身。是二所衣謂曰文身等十
四法又義攝内破和合衆。曰不和合。所造業
果於自成熟。猶如負債終不唐捐。物等亦繋。
不相應行。一切有部。色心所三有別物。經部
師説。是彼三法假説分位。除彼受想。四十有
六。心所有法。及不相應。名曰行蘊。無爲法者
至下當知。如是色法即名十界。除無表色。是
眼等十。心法七界。謂六識及意根界。若説處
時。是彼七法。一意處攝。心所有法不相應法。
無爲法無表色等。總名法界。亦名法處。如是
所説。所知五法五蘊。并十二處。及十八界
  道法品第三
復次道者。謂彼少欲知足。具種性者。身心遠
離種種群雜。住近事戒等。應當勤聞。若廣聞
已。思所聞義。思已應修。謂當修止觀。多貪修
不淨觀。多瞋修慈悲觀。多癡修分別縁生觀。
多我修分別界觀。多散亂修數息觀。止觀成
已。修勝解故。如法了解内外身。名身念住。如
法了解苦樂捨等。名受念住。如法了解六識
心法。名心念住。如法了解想行無爲。名法念
住。修此四法。是智資糧。道集資糧已
修加行道。煖位之中。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
不生。已生善令増長。未生善令生。如是四法
名四正勤。文云
正斷
頂位之中。欲善法定。勤樂善
定作意善心定。揀擇善定。如是名四神足。忍
位之中行世正見。澄淨名信。樂修善法。曰進
明記不忘曰念。專注一境曰定。知取捨法曰
慧。修此五法能生善法。故曰五根。世第一位
中修信進念定慧等五。能破相違故曰五力。
此是加行道。見道位中了知四諦。名曰正見。
正語發起。名正思惟。如法正説。名曰正語。捨
不善業。名曰正業。棄捨邪命。名曰正命。希求
善法。名正精進。明記不忘。名曰正念。專注一
境。名曰正定。如是八法。名八聖道支。此是見
道。見道所斷分別煩惱。及得相等。謂欲界苦
諦貪瞋慢無明疑。有身見邊執見。戒禁取見
見取邪見。集滅二諦各除三見。七七十四道
諦所斷。除上二見。欲界四諦共三十二。色界
四諦各各除瞋。共二十八。無色亦然。如是三
界。見道所斷八十有八
修道位中明記善法名念覺支。揀擇取捨名
慧覺支。希求精進名勤覺支。證無漏喜名喜
覺支。身心任性名輕安覺支不爲世法所牽。
無著無礙名捨覺支。令心住境名定覺支。修
此七支名曰修道。修道所斷倶生煩惱。得相
無記有漏善等。欲界之中貪瞋癡無明四。各
具九品共三十六。色界之中第一靜慮除瞋。
餘三各各九品成二十七。如是二三四靜慮
亦爾。色界總有一百八數。無色界亦然。如是
三界修道所斷。總有一百五十二數
次證十無學法者。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
業。正命。正進。正念。正定。正解脱。正解脱知
見。是無學道
  果法品第四
復次果者。如上所説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爲
自解脱輪迴發心。利根極速。三生證阿羅漢。
一生修順解脱分善。名資糧道。二生修順決
擇分善。名加行道。三生亦如沙門證第四果。
鈍根懶惰。即不定故。如沙門者。向預流等。四
者名果。向預流者。加行道前情器所攝。皆苦
自性即是苦諦。復次彼因業及煩惱。是名集
諦。令彼解脱。即是滅諦。復次彼因。即是道
諦。修習純熟。由彼次第證見道時。初觀苦諦。
四法性者。轉變名無常。三苦名苦。實有與我
非一蘊故名空。實有與我別故名無我。現證
四智。次觀集諦。四法性者。如種苦理故因。等
現苦理故集。相續苦理故生。隨順苦理故縁。
現證四智。次觀滅諦。四法性者。苦因滅故滅。
苦果息故靜。超有漏故妙。脱輪迴離。現證四
智。次觀道諦。四法性者。通行義故道。契正理
故如。修無念智故行。現證三智。此十五者名
初果向。第十六者。以彼道諦永超諸有故出。
現證一智。此等十六。是住初果。已證四諦。十
六行相修習純熟。欲界修道所斷九品煩惱
之中斷前五品。即一來向。斷第六品即一來
果。彼一來者。復來欲界受一生故下三品者。
欲界之中一生斷故。現證行相修習純熟。斷
七八品名不還向。斷第九品名不還果。彼不
還者。斷盡欲界一切煩惱。必不還來欲界生
故。現證上界諸地行相。修習純熟。四靜慮四
無色。各九煩惱斷。初靜慮一品爲始。至斷有
頂八品爲終。名阿羅漢向。斷第九品名阿羅
漢果。彼阿羅漢者。三界煩惱斷盡無餘。名阿
羅漢。經云。乾慧地等八者。聲聞資糧道。即乾
慧地。欲愛枯乾根境不偶。是所修善名乾慧
地。種性地者。即加行道。必不成佛。定成聲聞
獨覺種性。名種性地。八人地者。是初果向。
至阿羅漢果。名八人地。具見地者。是住初果。
四諦行相現證見故。名具見地。薄地者。是一
來果。欲界煩惱多分斷故。名曰薄地離欲地
者。是不還果。離欲界中貪欲等故。名離欲地。
已辦地者即阿羅漢。苦已知。集已斷。滅已證。
道已修名已辦地。聲聞地者。即不來不還阿
羅漢。三名聲聞地。辟支佛地者如上所説三
十七品菩提分法。唯自一人欲證菩提。如是
發心修百大劫。以最後身生無佛世。不假師
教成證獨覺。此有二種。一麟角。二部行。麟角
喩者。唯一而居具聖徳行。部行類者。與衆群

究竟正覺者。如上所説三十七品菩提分法。
爲諸有情而成佛故。發起大悲勝菩提心。奉
侍諸佛悉令歡喜。利益他故行六度行。三無
數劫究竟成佛者。釋迦如來昔爲陶師。名曰
大光明。於大釋迦如來之處。始初發心。至初
無數劫。奉侍七萬五千佛。其最後佛名曰寶
髻。第二無數劫。奉侍七萬六千佛。其最後佛
名曰然燈。第三無數劫。奉侍七萬七千佛。其
最後佛名曰勝觀。其六度者。以大悲心於諸
有情所有資具悉皆惠施。爲普度太子時。施
波羅蜜究竟圓滿。未離貪欲。被析肢體心無
少恚。爲忍辱仙時。忍戒二行究竟圓滿。爲婆
羅門子時。視底沙佛住火界定。忘下一足經
七晝夜。旋繞讃曰
    天地此界多聞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等
如是讃已便超九劫。進波羅蜜究竟圓滿。處
圓滿處金剛座。初夜分時降諸群魔。後夜分
時金剛喩定。定慧二行究竟圓滿。如是處金
剛座降魔之前。三無數劫修福智足。奉侍諸
佛。六度雖圓即異生身。坐金剛座。證見修道。
成等正覺。聲聞乘中。因時不説了知諸法無
我空悲施行三輪體空十地行相。果時不説
報身及四智等
正覺法者。六種所攝。謂身智斷。利他大悲徳
具足等。身者有二。一者色身。二者法身。色身
者。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即自性身。度乾闥
婆及苾陵伽故。示現乾闥婆王及轉輪聖王。
即化身。然諸佛等種性身量。壽命國土及根
機等。有種種異。二法身者。有十無學法。諸佛
等同
智者有二。一者遍智。二者正智。遍智者。謂了
蘊界處因果體性。故曰遍智。二正智者。謂知
四諦中無常等法。故曰正智
斷者有二。一斷煩惱障。二斷所知障。斷煩惱
障者。謂對治貪等根本煩惱。及隨煩惱令斷
滅故。二斷所知障。謂對治能障境時。自性無
知之法。令斷滅故
利他者有二。一者於諸有情安置解脱。棄捨
相違令住於道。二者於諸有情安置善趣。棄
捨於惡令住於善。大悲及徳。次下當説
諸聖者等言功徳者。有十一種。謂無諍願智。
四無礙解。六通。四靜慮。四無色。四無量。八
解脱。十遍處。八勝處。三等持等
無諍者。謂依第四靜慮心。願諸有情勿縁己
身生諸煩惱。思惟等持。故名無諍
願智者。謂依第四靜慮心。以願爲先。引如智
起如願了知。故名願智
四無礙解者。一法無礙解。知諸法名故。二義
無礙解。正知義故。三詞無礙解。正知言辭故。
四辯才無礙解。正知正理故。名四無礙解
六通者。一神境通。遊行石壁等無礙故。天耳
通。若近若遠諸異音聲。皆了知故。三天眼通。
能隨所應取被障隔極細遠等諸方色故。四
他心通。能知他心有無欲故。五宿住通。知自
及他宿世事故。六漏盡通。知世出世一切道
故。前五有漏依第四靜慮。第六無漏依第九

四靜慮者。初靜慮具有五支。一尋。二伺。三喜。
四樂。五等持。二諍慮中具有四支。一内等淨。
二喜。三樂。四等持。三靜慮中具有五支。一行
捨。二正念。三正惠。四受樂。五等持。四靜慮
中具有四支。一行捨清淨。二念清淨。三非苦
樂受。四等持
四無色者。修加行時。思無邊空及無邊識無
所有故。以正定時除色依餘四蘊。第四名者
由想昧劣。謂無明勝。得非想名。有昧劣想。名
非非想。如是次第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
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名四無色。若加滅盡定。
亦名九次第定
四無量者。謂慈悲喜捨。四中初二無瞋爲體。
喜即喜受。捨即無貪。所縁境者。欲界有情所
有瞋害。及有欣慰欲貪瞋等。如次對治
八解脱者。依初二靜慮。一内有色想觀諸外
色解脱。不淨想轉作青淤想。以色觀色。二内
無色想觀諸外色解脱。内無色觀。三依後靜
慮淨解脱。身所證具足住。觀一切色作淨光
鮮。如是三種。及四無色定爲次四解脱。滅受
想定爲第八解脱。依有頂心。諸聖者等厭麁
受想。以寂靜定滅心心所名滅盡定
十遍處者。謂周遍觀察地水火風青黄赤白。
及空與識二無邊處。依第四靜慮。縁欲可見
色。於地等處周遍觀察。無有間隙。十中前八
無貪爲體。後二如次空識無色。爲其自性
八勝處者。一内有色想觀外色少。二内有色
想觀外色多。三内無色想觀外色少。四内無
色想觀外色多。内無色想觀外色。青黄赤白
爲四。足前成八八中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
次解脱。後四如第三解脱。若爾八勝處與三
解脱何殊。答前修解脱唯能棄背。此修勝處
能制所縁。隨所樂欲而終不起。修解脱等。一
爲諸惑。已斷更遠。二爲於定。得勝自在故。能
引起無諍等徳及勝神通。由此便能轉變諸
事。起留捨等種種作因故
三三摩地者。謂空無相無願。空三摩地者。謂
空非我二種行相。相應等持。無相三摩地者。
謂縁滅諦四種行相。相應等持。涅槃無相離
十相故。名曰無相。能縁彼定。得無相名。無願
三摩地者。謂縁餘諦十種行相。相應等持。非
常苦因可厭患故。道如船筏。必應捨故。能縁
彼定得無願名。皆爲超過。現所對故。此等功
徳。倶解脱。阿羅漢辟支佛如來共故。名共功
徳。慧解脱者。無三等持及四無量故
如來不共功徳者。有十八種。謂十力四無所
畏。三念住。及一大悲
十力者。一處非處智力。二諸業異熟智力。三
靜慮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
種種勝解智力。六種種界智力。七遍趣行智
力。八宿住隨念智力。九生死智力。十漏盡智

四無所畏者。一正等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
説障無畏。四説道無畏。由有智力於他不懼。
故名無畏
言三念住者謂如來説法。諸弟子等。一向恭
敬能正受行。如來縁之不生歡喜。捨而安住
正念正知。是謂如來第一念住。諸弟子衆惟
不恭敬不正受行。如來縁之不生憂慼。捨而
安住正念正知。是謂如來第二念住。諸弟子
衆。一類恭敬能正受行。一類不敬不正受行。
如來縁之不生歡慼。捨而安住正念正知。是
謂如來第三念住。此三皆用念慧爲體。故名
念住
大悲者。於諸世間晝夜六時。觀察世間孰苦
孰樂。孰應調伏。隨應利樂。故名大悲。大乘所
説。如來十八不共法。三不護等。彼聲聞乘未
曾聞故
  無爲法品第五
復次無爲法者。有其三種。一虚空。二擇滅。
三非擇滅。謂虚空無爲者。虚空但有無還爲
性。由無障礙遍一切處。名虚空無爲色於中
行。其餘所有門窓竅隙。所有明暗等空及阿
伽色等。皆非無爲。二擇滅無爲者。謂無漏智
斷諸障染。見修二道所顯眞理。名擇滅無爲。
三非擇滅無爲者。謂能永礙未來法生。得滅
異前名非擇滅得不因擇但由闕縁。名非擇
滅。此三無爲。一切有部許有實物。經部師説
無有造作。問眞如豈非無爲耶。答彼即無我。
以聲聞乘不説法無我故。人無我者。即無常
等十六行相。三諦行相。即是有爲。滅諦行相
惟擇滅法。非餘法故。如是器精。道果無爲。所
知五者。總攝一切所知法故。情器之法即是
苦諦。成彼之因。即是集諦。道果二法。即是道
諦。擇滅無爲。即是滅諦。虚空非擇二種無爲。
三種非四諦攝。苦集二諦有漏法故。道滅二
諦無漏法故。如是所説。世出世間。有爲無爲。
所知法已
    種相富具足 叡智皇太子
    數數求請故 慧幢吉祥賢
    念住日藏論 起世對法等
    依彼造此論 有情所知論
    機宜有無邊 纂略列爲五
    謂器情道果 并無爲法等
    故今明開示 冏冏曉解者
    惟茲彰所知 解已復示他
    此論文句等 乖義懈怠過
    智者并啓請 惟願垂忍納
    所生諸善根 周遍虚空界
    我共諸衆生 願證無上果
彰所知論者。爲菩薩眞金皇太子求請故。法
王上師薩思迦大班彌達足塵頂授比丘癹思
巴慧幢吉祥賢。時壬寅仲秋下旬有三鬼宿
直日。於大吉祥薩思迦法席集竟。持經律論
妙音并智。師子筆授
彰所知論卷下
  大經云。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重重交
光。歴歴齊現。非法界之現量歟。彰所知論
者。迺先皇裕宗皇帝。聖明觀照。神智叡鑒。
愍邪見之衒惑。傷正塗之壅底。勸請帝師
法王。利樂有情故。闡揚至覺眞理。原始要
終。修習次第之大旨也。弘而密。奧而典。古
錦鈍金。隨器受用。義攝爲五。至當歸一。
所言情器世界者。非若夫群盲摸象之異
執。或言一氣。或曰自然。直指心造。詳明劫
初。羅籠八極之外。剖析隣虚之内。如像臨
鏡。如指在掌。言道法者。以少欲知足。聞思
修慧三十七菩提分爲其因。言果法者。以
資糧加行見道修習無學爲。其果。言無爲
者。四聖諦中之滅諦理也。由其五法總攝
一切所知法故。故曰彰所知論。眞智靈知。
豈見聞覺知之謂乎。深入縁起。窮法實相。
蓋依念處日藏起世對法相應之義。而錯
綜其宏綱也。然則他化天王通力。觀世界
微塵數之雨滴。猶目覩所受用物。聲聞起
神用。觀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菴摩羅果。
況正遍知之妙用。其孰能語於此。盛矣優
曇瑞世。天開玉暦之期。像教中興。時際金
輪之治。欽惟聖制云。皇天之下。一人之上。
西天佛子。大元帝師。璽篆賜玉。寵渥彌隆。
其尊師重道。爲萬世帝王之彜典也。行宣
政院同知廉公。正奉夙承授記。深樂佛乘。
一日以江浙總統沙羅巴大師所譯彰所
知論。傳之前松江府僧録管主八大師。師
續雕大藏聖教。偶其時忻獲至寶。鋟梓隨
函。屬余序其後。辭不獲免。輒述教起之由
致。至於發揚聖教之粹美。則備于公之本
序云。時大徳丙午十月既望。江西前吉州
路官講報恩寺。講經釋克已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