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集菩薩學論 (No. 1636_ 法稱法護日稱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十方佛刹當學般若波羅蜜多亦如是説。乃
至廣如諸法無我。滅業障縛則見諸法自性
無滅。如父子合集經云。佛言。大王。如是六
界及六觸處十八意所伺察。是補嚕沙爲縁
得生。云何六界。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
界識界。云何六觸處。謂眼觸處而見於色。若
耳觸處得聞其聲。若鼻觸處能嗅於香。若舌
觸處悉嘗於味。若身觸處親覺其觸。若意觸
處則知於法。云何十八意所伺察。謂眼見色
已。若生適悦若生憂惱若住於捨。如是六根
各各縁彼適悦等三。是名十八意所伺察。大
王。云何爲内地界。謂於内身所生硬澁髮毛
爪齒等若内地界不生亦無有滅則無集行。
大王。若時女人而於内身如所思惟彼補嚕
沙。彼補嚕沙亦生愛樂。由二和合羯邏藍生。
又復如所思惟相似和合而得生者。無有是
處。若二女人無有是處。二補嚕沙亦無是
處。若彼彼思惟而得生者。亦無是處。自
無實非相應故。云何説此爲堅硬性。大王。此
堅硬性相似而立。畢竟此身潰爛散滅。唯塚
壙間是所歸趣。彼堅硬性從何所來。亦非四
方上下而去。大王。此内地界應如是知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七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八
 *西天譯經 三藏朝散大夫
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
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自性清淨品第十四之二
大王。是外地界堅硬性者。爾時世間初建梵
天所居宮殿。大寶所成。復生他化自在諸天
所居宮殿。皆七寶成。大王。若無地界堅硬性
生。彼何所來。復成大地厚八萬四千踰繕那。
縱廣六萬踰繕那。復生輪圍大輪圍山。堅固
安住同一金剛。復生蘇彌盧山庾健陀山&T058676;
泯陀山伊舍陀山乃至黒山。如是三千大千
世界次第成已。堅固安住。若無地界堅硬性
生。彼何所來。大王。又此世界欲壞滅時。或爲
火焚成爲水漂或爲風吹。而此大地爲火燒
時。譬然酥油其焔彌熾。乃至煤燼不復可見。
若爲水漂如投鹽水中。尋即消壞。若爲毘嵐
風所吹時。彼三千大千世界悉皆散壞。淨盡
無餘。大王。此外地界生時本空。滅時亦空。
自性空故。無有男相亦無女相。但唯言説之
所顯示。如是地界與地界性。皆不可得。如實
正慧而能了知。云何内水界。若此身内所有
執受濕潤等性。彼復云何。所謂涎汗涕唾脂
髓膿血溲便等物。爲内水界。大王。若時忽見
親愛人等眼中流涙。或爲苦惱所逼流涙。或
聞深法信重流涙。或爲寒風所吹流涙。如
是水界從何所來。水相乾時復何所去。乃至
此界壞時遍興黒雲。三十二重彌覆三千大
千世界。於虚空中降澍洪雨。點大如象。晝夜
傾注相續不絶。如是時分經五中劫。其水積
滿上至梵世。大王。此大水界從何所來。又
此世界將欲壞時。有二日出。二日出已。小河
泉源悉皆乾竭。三日出時。無熱惱池流出四
河亦皆枯涸。四日出時。大海水減一踰繕那。
或二或三漸次減少至十踰繕那或二十踰繕
那。次第枯竭至八十踰繕那。有餘水在。或深
一多羅樹。或深至胸臆。或深如牛跡。乃至少
水深一指面。當爾之時。大海中水悉皆乾竭。
淨盡無餘。大王。此水界相。生無所來滅無所
去。生時本空。滅時亦空。自性空故。無有男相
亦無女相。但唯言説之所顯示。如是水界與
水界性。皆不可得。云何身内火界。若此身中
所有執受温熱等性。彼復云何。所謂温暖蒸
熱。咀嚼飮食成熟變壞。使令安樂入熱數者。
名内火界。云何外火界謂不執受温熱相生。
若復有人於曠野中尋求火縁。或以蒿艾。或
牛糞屑。或兜羅綿。引火生已。或燒草木山林
聚落。及餘方處皆爲所燒。大王。如是火界。生
無所來滅無所去。從本已來自性離故。云何
身内風界。輕動等性。彼復云何。謂此内風。或
時上行。或時下行。或住腹間。或脇或背。或發
隱疹。或聚成塊。或如刀裂。或如針刺。出入
息等遍滿身肢。外風界者。謂若此風從四方
來。或緊如箭。或利如刃。若狂暴起。摧折林木
墮裂山峯。若微細起飄擧身衣動多羅樹。名
外風界。餘如前説。云何内空界。若此身内皮
肉血等顯現増長離質礙性。彼復云何。謂若
眼竅耳穴面門咽喉。嚥噉飮食所引滋。味於
腸胃間通徹而出。若時業縁引生六處。諸處
生已圍繞空界。此説名入内空界數。然彼空
界從何所來。若復外所顯現離質礙性。名外
空界。大王。若色變壞一切皆空。所以者何。
是虚空界本無盡故。安住不動猶如涅盤。遍
一切處無有障礙。大王。譬如有人於彼高原
穿鑿池井。於意云何。是池井中所有空相。從
何所來。王言。無所從來。佛言。大王。設使彼
人復填以土。於意云何。空何所去。王言。空無
所去。所以者何。是虚空界無去來故。不住男
相不住女相。大王。外虚空界本來無動。所以
者何。自性離故。如實正慧而能了知
復次大王。云何識界。謂若眼根爲主各別所
縁顯色形色及以表色。名眼識界。若六根爲
主縁於六境各別建立。名六識界。又此識界
不著於根不住境界。非内非外及二中間。然
此識界各各了別彼彼事已。即便滅謝。生
無所來滅無所去。大王。識生時空滅時亦空。
自性空故。不住男相亦非女相。但唯言説之
所顯示。如是識界與識界性皆不可得。如實
正慧而能了知。大王。云何眼處。謂四大種
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所造淨色。若地界清淨
則眼處清淨。若水火風界清淨則眼處清淨。
何以故。由地界清淨眼處得生。是中無有
少法可得。如是乃至由風界清淨眼處得生。
是中無有少法可得。何以故。無主宰故。無
造作故。猶如涅*盤自性淨故。大王。如是眼
處各各尋求。皆不可得。所以者何。由地界
空故則地界清淨。乃至風界空故則風界清
淨。若諸法自性本空則彼界何有清淨。亦無
忿諍。若淨若諍皆不可得。復有何色而可
見耶。當知眼處畢竟空故自性亦空。前際
後際皆不可得。未來所造亦不可得。何以
故。自性離故。若自性無有則無男相亦無女
相。何有愛樂若生愛樂是魔境界。若無愛樂
是佛境界。何以故。若無愛樂則能遠離一
切諸法
大王。云何耳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乃至大
王。諸法解脱決定現前如法界空。不可施設
不可顯示。不可記別無所希望。大王。諸根各
各樂著境界。眼縁色時而生樂著。是故説色
爲眼境界。又此眼根縁於色境有三種相矚。
可愛色起於貪想。不可愛色起於瞋想。非愛
非惡而起捨想。如是乃至意著法處爲意境
界。若彼意處縁可愛色極生樂著。爲彼所牽
引生貪行。不可愛色生於瞋行。於愛非愛起
於癡行。如是聲等三種攀縁領納等相。准前
應説。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譬如有
人於睡夢中與諸綵女共相娯樂。大王。於意
云何。彼夢覺已。憶念夢中綵女娯樂爲實有
不。王言。不也世尊。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
夢執謂爲實爲智者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夢
中所見。衆人綵女畢竟無有。何況與之共相
娯樂。當知是人徒自疲勞。念夢中境不復可
得。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異生眼見色
已。心生愛樂復起執著。爲彼所牽造貪業行。
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刹
那滅謝。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
而住。於死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
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大王識爲其主。業爲
攀縁。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
生琰摩羅界及阿蘇囉若人若天。初識生名。
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
爲死蘊。最初識起名爲生蘊。大王當知。無有
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
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
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
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
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
空。若生生空。了知業縛無有作者亦無受者
但名想耳。復次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與
諸寃對共相鬪戰。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念
夢中鬪戰等事。爲實有不。王言。不也世尊。佛
言。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爲實。爲智
者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寃對。
何況與之共相鬪戰。是人徒自憂惱都無有
實。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異生眼見惡
色即生於惱。厭離破壞毀呰過失造瞋業行。
餘同前説。復次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爲
毘舍遮之所嬈害。心生怖畏癡迷悶絶。大王。
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爲鬼所嬈。爲
實爾不。不也世尊。夢中畢竟無鬼所惱。況癡
迷耶。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異生眼見是
色。癡迷不了造癡業行。餘如前説復次。大王。
譬如夢中得聞衆人美妙謌聲箜篌絃管諸音
樂等。大王。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
所有歌樂。爲實爾不。王曰。不也世尊。佛言。
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爲實。是爲智
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衆人尚不可得。何
況美妙諸樂音聲。是人徒自疲勞畢竟無有。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異生聞可意聲。
聞已適悦復生樂著造貪業行。如是香等各
各三種。准前應知。乃至大王。於此法中善自
安意應作是念。我當云何於人天中爲作眼目
爲大燈炬而作照明。爲作船師令渡彼岸。爲
大商主引至寶處。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安
隱者令其安隱。未涅*盤者令證*涅盤。大王
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凡夫縛著無有厭
足。乃往過去無量世時。有轉輪王名無量稱。
威徳名聞富貴自在。統四大洲獨爲尊勝。隨
所意樂而得受用。一切林樹常有花果。時世人
民安隱無惱。復能降雨衆妙香水。金銀珍寶
種種資具。諸有所須普皆充足。忽於一時昇
忉利天。帝釋天主分座令坐。貪欲無厭欲侵
其位。作是念已即便退沒。群臣圍繞咸共見
之。譬如生酥置熱沙中不得久住。將趣命終。
爾時有王名曰作愛。見是事已而作是言。我
當云何於諸世間善説斯事。時無量稱語作
愛言。汝於未來當如是説。彼無量稱貪無厭
故自取命終。乃至是故大王。諸根如幻境界
如夢。當自安意勿生信順。身如陽焔自性無
有。色受想行自性不實亦復如是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八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九
 *西天譯經 三藏朝散大夫
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
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自性清淨品第十四之
論曰。此説依世俗勝義建立諸法。當如是知。
若時世尊以一切智觀察世間。現證了知依
世俗説則有六趣。若天若人及阿蘇囉地獄
餓鬼傍生。上下種族受報貧富。衰盛苦樂及
以毀譽。色無色等種種相生。若時如來出現
世間。諸衆生等於善逝所。發生淨信樂勝義
説。是時如來爲利衆生如證而説。諸法之實
無有造作。無有分別。無有知覺。無有顯示。亦
無言説。如是諸法一切皆空。若如是者。云何
世尊復説受記無上正等菩提。於此法中以
何爲色。復何名爲受想行識。而能記別無上
正等菩提。由是了知色本無故。則菩提無生。
乃至識本無故亦同是説。於諸法中。皆無所
得。何名爲佛。何名菩提。何名菩薩。何名受記。
若色色空。乃至若識識空。但依世俗刹那建
立。如是言説但名想耳。智者於此勿生瞋惱。
如世尊説。諸法實際畢竟無盡。彼樂變化天
不解深義。執我爲有亦無障礙。世尊復説。諸
法菩提自性離故。若能覺了即是親近無量
菩提。所以者何。若離菩提則無涅盤。若無
涅*盤樂欲則無輪囘可怖。世尊。如樂變化天
所執有我。不可得故。況復實際而可得耶。時
娑婆界主聞佛説已即生領解。説伽陀曰
    如人夢中飢所逼 縱食百味飽何有
    了斯夢相本來空 諸法自性亦如是
    如人善説諸言論 聞已咸生於愛樂
    若言若愛二皆無 是中不得生疑惑
    譬如琴瑟發妙音 彼聲自性無所有
    了知蘊愛亦同然 妙慧推之不可得
    譬如商珂大音響 聞已尋求何所生
    彼聲自性本來空 則了大仙一切法
    譬如上味諸餚膳 食已資身使充實
    如是身味本來無 則了大仙一切法
    譬如天帝現寶幢 諸天咸覩生愛樂
    了知是相本來空 則了大仙一切法
    譬如有人分地界 強名城邑本來無
    亦若身城自性空 則了大仙一切法
    譬如集會人撃鼓 衆共聞已生忻悦
    彼聲自性本來空 則了大仙一切法
    又如撃鼓藉縁生 若無濕潤聲彌震
    尋求是相何所來 則了大仙一切法
    復如撃鼓出洪音 彼無思慮及呼召
    如是分別本來無 則了大仙一切法
論曰。此復明前義。謂眼等諸法自性無有。若
諸法無有則無成辦。若無成辦則無生滅。乃
至眼根所縁三相愛非愛等皆不可得。無有
言説亦無表示。譬如空拳擧示小兒。但誑於
彼都無有實。至於名量亦不可得。此勝義空
決定無有。如人夢中爲彼大仙現威猛相而
斷其首。智者覺已。了知一切皆自識現。由是
解脱。如大樹緊那羅王問世尊言。若所説法
悉皆是空。云何世尊與我受記。我亦不知。
自住樓閣不増不滅。亦不散壞受用無盡。是
相云何。佛言。汝當了知彼一切法自性清淨
法界本空。猶如鏡中現其影像。如造車輪聚
集而顯。我説作業自性亦爾。又如林樹由風
所吹兩相摩撃而發於火。如是思惟。火何所
得。我説作業亦復如是。如説有人壽滿百歳。
應知無有積聚年歳而可見也。又如法集經
説。眼之與色本無有諍。如是耳聲乃至意法
亦無有諍。云何眼色無有所諍。以二和合不相
違故。乃至意法二相和合亦復如是。若不和
合則有所諍。世尊。法無有二。是故不諍。諸法
無二各不相知。由不相知則無分別。若離分
別則無生滅。無有増減。不生愛樂亦無厭患。
不住輪囘不著涅*盤。世尊。若於諸法不樂
不厭。應知則無染淨等相。世尊。若言如是我
知如是我覺。皆是虚妄之所分別。世尊。若復
於此眼等諸法。善了知已。不作是念。我能分
別。當知是人不與物諍則能隨順沙門道行。
爲見法者。爲見佛者。爲見衆生者。爲見空性
者。世尊。見無所見。是名諸法無見。彼經又
云。無所發菩薩問曰。如如空者。於法何説。
佛言。彼如如空不生不滅。若如是者。諸法皆
空。時無所發菩薩言。如是如是。是故世尊説
一切法皆無生滅。世尊。何故復説有爲諸法
悉皆生滅。若如是者。則佛之塔廟決定生
滅。善男子。如來大悲爲除世間衆生驚怖。隨
順宣説生滅之法。是中無有少法可得。況生
滅耶。如般若經云。具壽須菩提。無生法者。
何名無生。須菩提言。舍利子。生無所生是無
生法
論曰。此名積集清淨福行而成菩提。以清淨
慈縁於有情。善觀察已無衆生相。若復供養
十方善逝。彼二足尊已離垢染亦不可見。應
當供養苦惱衆生。是調御師之所教勅。人中
上供而以施之。以大悲心拔除衆苦。獲安隱
樂發生淨慧斷除煩惱。於此正理善了知已。
當離疑惑。如是供養果不難得。了佛正教如
教觀身念八聖道斷諸癡染。當捨己身承事
諸佛。不希世間諸天妙樂。修奢摩他毘鉢舍
那若寂遍寂爲出苦道
云何建立世俗諸法。謂於虚妄處和合相應
凡夫迷倒。謂爲子想依止成就。説勝義空處
則無是相。以一切法本無生故。如無垢稱經
説。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曰。虚妄分別以何爲
本。曰顛倒想爲本。又曰。顛倒想孰爲本。曰無
住爲本。又問。無住孰爲本。曰無住則無本。文
殊師利從無住本則能建立一切諸法。又般
若經云。應當捨家安住勇猛斷除煩惱。心淨
平等修習般若波羅蜜多。又法集經云。善解
空者。心不依止世間所有利衰稱譏忻慼毀
譽。於諸苦惱不生厭患。於諸快樂不生愛著。
不爲世法之所破壞。善解空者。則了空性無
有少法而生取捨。若無取捨則無貪厭。此則
名爲善見空者善知空者。於一切法無有執
著。若無執著。則於諸法無有所諍
論曰。此明刹那心得清淨。謂由我慢輕捨衆
生。了知我見本來無有。彼若一心專注能斷。
是人速疾心得清淨。如是觀察於一切處諸
衆生所。常樂尊重離於攀縁及所分別自他
平等何有相違。如是行學斯不爲難。譬若如
意摩尼寶珠人所愛樂非能自貴。是故於他
當生尊重。謂由顛倒分別執著。於有情邊。而
生慳悋或生毀訾。皆由我慢之所纒縛。以是
縁故。多生讃毀増長熱惱如何鼻燃。是聲無
於讃。何有此妄慧起彼適悦生。何於他言
而生於愛。他喜若生非我有故。常樂平等自
取安靜。解分別縛離讃毀相。如是了知都無
果利。又於財利多生喜惱。慣習慳嫉機巧希
求。順違二種倶獲重罪。隨順正理當起對治。
摧我慢峯心速清淨。離語言過專樂寂默。唯
除教誨相續顯示。了諸妄法無有堅實。生苦
之本不得久住
  正命受用品第十
復次長者。若在家菩薩當樂正命平等受用。
遠離非法邪活命等。如寶雲經説。云何菩薩
於施者所不以身業假現威儀。若擧足時不
詐徐歩。若下足時不作瞻視。現思惟相。云何
菩薩語不矯詐不爲利養。而現細語柔軟語
愛語隨順語。云何菩薩心不諂曲不爲利養。
語現少欲心廣貪求内懷熱惱。云何菩薩善能
捨離。爲利養故而現異相。若見施者終不自
言我乏衣服臥具飮食病縁醫藥願垂惠施。
云何菩薩善能捨離。爲利養故虚言鼓動。若
見施者不作詐言。某甲施主持如是物而施
於我。我以某物而報彼恩。又言。以我少欲持
戒多聞故施。我起悲心而攝受之。乃至身行
惡者。爲利養故奔走往來而破禁戒。若見餘
人同梵行者所得利養。興心損壞。是名菩薩
離於險惡而求利養。云何捨離非法利養。謂
此菩薩不以斗秤而行欺誑。他所委信不生
侵損。云何捨離不淨利養。謂此菩薩於窣堵
波若法若僧所有之物不作互用。若有所得
亦不肯受。云何捨離耽著利養。謂此菩薩所
得之物。不攝於己不自衒富亦不積聚。隨時
而施沙門梵志婆羅門等。或施父母親眷朋
屬。或自受用。若受用時不生染著。若時菩薩
不獲利養。心不生苦亦無熱惱。或復施者無
有所施。菩薩於彼不生瞋心。又無盡意經説。
無有衆生不堪受施如其所許持用施之。有
來乞者。不起惱施。不爲他人逼迫而施。無勞
倦施。無異相施。無輕易施。無背面施。無棄
擲施。無不敬施。無分別施。無不自手施。無
不依時施。無不平等施。無惱衆生施。又如最
上授所問經云。菩薩行布施波羅蜜多時。若
有人求乞所須物。當依我作而給與之。若樂
酒者使生正念。即與其飮後復令斷。如是菩
薩清淨方便攝受衆生。若其内心愛樂不捨。
菩薩即爲種種訶毀。酒之過失如利刀劍。決
定遠離不令相續。如是施者則無過咎
論曰。此説施行清淨漸令趣入。如餘經中廣
明制斷。如虚空藏經云。所謂我清淨施。我所
清淨施。因清淨施。見清淨施。相清淨施。種種
性清淨施。刹那果報清淨施。心等如空清淨
施。乃至譬如虚空無有邊際。菩薩行施亦復
如是。譬如虚空寛廣無礙。菩薩行施廣大回
向亦復如是。譬如虚空無有色相。菩薩如是
離色行施亦復如是。譬如虚空無想無作無
表無相。菩薩行施亦復如是。譬如虚空遍諸
佛刹。菩薩大慈縁諸有情廣大行施亦復如
是。譬如虚空含容一切。菩薩行施攝諸有情
亦復如是。乃至如變化人施變化者。無有受
用亦無分別。意達諸法無所希求。離我我所
自性清淨。以勝智慧斷諸煩惱。以方便智不
捨有情。是爲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猶若
虚空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九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
 *西天譯經 三藏朝散大夫
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
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正命受用品第十五之
論曰。此復明尸羅清淨。如虚空藏經云。遠離
聲聞辟支佛心。於菩提心不生退轉。則於尸
羅而得清淨。善男子。譬如虚空體性清淨。菩
持戒清淨亦爾。虚空無垢。菩薩持戒無垢
亦爾。虚空寂靜菩薩持戒寂靜亦爾。虚空無
壞。菩薩持戒無壞亦爾。又如虚空無能過勝。
菩薩持戒於有情中無有勝者。又如虚空清
淨平等。菩薩行忍於諸有情平等和合清淨亦
爾。譬如有人手持利斧入娑羅林斷其枝葉。
當知彼樹無有瞋恚。不生分別誰能斷者。亦
不分別誰所斷者。菩薩行忍亦復如是。是爲
菩薩最上忍辱猶如虚空。又寶髻經説。身精
進清淨。謂若此身猶如影響。所有言説自性
無記。了知是心畢竟空寂。當以大悲被慈甲
冑。具足諸行深修禪定。於功徳法無令缺減。
以菩提心觀諸衆生無有缺減。樂行布施乃
至方便無有缺減。於慈悲喜捨深心相應無有
缺減。於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無有缺減。於正
正知無有缺減。於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
支聖道無有缺減。乃至於奢摩他毘鉢舍那
無有缺減。捨業煩惱自性無知。修檢其身無
令縱逸。常勤佛事成熟有情。咸得清涼安住
寂靜。善男子。是名菩薩修禪波羅蜜多行清
淨。如是乃至智慧波羅蜜多當如是知
  増長勝力品第十
論曰。此明三種増長勝力。謂於所行行常無
厭足。所度衆生不生懈退。求佛妙智堅固勇
猛。是三種力非諸聲聞所能行故。如寶雲經
説。以諸衆生自性怯弱。唯除菩薩顯現増長。
又如來祕密經説。時阿闍世王復白佛言。世
尊。菩薩具修幾法即能獲得如是勝力。佛言。
大王。菩薩若修十法獲斯勝利。何等爲十。一
者菩薩寧捨身命終不棄捨無上正法。二者
於一切衆生作謙下想不増慢心。三者於彼
劣弱衆生起愍念心不生損害。四者見飢渇
衆生施妙飮食。五者見怖畏衆生施其無畏。
六者見疾病衆生施藥救療。七者見貧乏衆
生惠令滿足。八者見佛塔廟形像圖拭圓淨。
九者出歡喜言安慰衆生。十者見彼負重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