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集菩薩學論 (No. 1636_ 法稱法護日稱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慘道觀所棄屍。唯有骨在風飄雨漬白若珂
貝。我與此身亦復如是。餘如上説。復次善現。
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波羅蜜多行時。向悽慘
道。觀所棄屍。唯有骨在。經&MT01806;多年變異青
色。如泥處地碎末爲塵。我與此身亦復如是。
然此身者法爾如是。本性如是。如是法性曾
無解脱
論曰。以不淨觀對治貪者。則修慈觀對治瞋
恚。此乃平等。若不樂觀衆生者。此或於一飮
食發生愛樂則於他妙樂悕求稱讃。無不愛
樂。慈者度貪欲因縁不著染愛。是義有三種。
無盡意經云。謂初發心菩薩修衆生縁慈。已
習行菩薩修法縁慈。得無生法忍菩薩修無
縁慈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四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五
 *西天譯經 三藏朝散大夫
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
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治心品第十二之二亦名禪定波
羅蜜多品
復有佛縁菩薩縁聲聞獨覺縁衆生縁等。彼
衆生縁者。謂先樂與利益安樂。以禪定意與
彼慈故。或有知識客寄近住。以己聚落如他
聚落。乃至於此一方解脱。如是汝縁十方佛
等亦無厭怠。如金剛幢迴向中説。具足修
習菩薩行者。若所見色對治於愛。如是乃至
聲香味觸法對治於愛。則無罪犯。是淨是善。
最上光潔超諸妙樂。生適悦意起淨信樂。發
生踊躍安住極喜。於分別心不生退惱。心意
調柔諸根猛利常受妙樂。如是迴向一切諸
佛。轉復迴向諸佛般若。而得具足不可思議
佛妙樂行。然未同佛得善攝受三摩地樂。由
是力能展轉得佛無量妙樂。具足無量佛解
脱樂。攝受無量佛神通樂。得善攝受無數諸
佛無著行樂。得佛自在如彼牛王所至遠近
速疾妙樂。畢竟獲得無量佛力了知一切寂
靜無生無滅等樂。於無著行而常等引得諸
如來不二集行無瞋妙樂。是爲菩薩常以如
是善根迴向如來。迴向菩薩者。謂於意樂未
圓滿者。迴向圓滿於一切智。未清淨者。深心
清淨一切波羅蜜多。未成辦者。爲令成辦發
菩提心。猶若金剛令一切智鎧無有退屈。若
令一切智鎧無退屈者。則於菩提妙樂隨所
輕安。於諸善道無所退向。平等安住一切世
間。圓滿大願修習一切菩薩之行。了知菩薩
利根神通。由斯善根證一切智。以如是善根
義故。迴向菩薩。又若學佛教者。一切聲聞辟
支佛等。亦以善根如是迴向。若有衆生一彈
指頃聞佛法聲。及賢聖衆爲作尊重。以此善
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念佛圓
滿迴向。念法方便迴向。尊重聖衆迴向。不離
見佛迴向。清淨心迴向。通達佛法迴向。所修
無量功徳迴向。清淨一切神通善根迴向。斷
諸法疑迴向。是爲於聲聞辟支佛等學佛教
者之所迴向。又彼菩薩亦以善根迴向一切
衆生。所謂遠離地獄道迴向。斷除畜生道迴
向。與琰摩羅界妙樂迴向。斷除墮諸惡趣迴
向。令彼衆生樂欲増長無上菩提迴向。爲令
深心得一切智心迴向。不謗一切佛法迴向。
畢竟成就一切智地迴向。畢竟清淨一切衆
生迴向。以無量智迴向一切衆生。乃至所有
飮食衣服臥具病縁醫藥。於身承事去來坐
立。種種作業住律儀道。於律儀道不生瞋恚。
身語意業如善修作。密緻諸根而或自身消
息。按摩等事。衆味飮食。若開若合。若觀不
觀。若臥若覺。而復自身詣彼承事。菩薩於一
切智縁平等相應者無不迴向。彼一切智心樂
利樂一切衆生。乃至意常救護一切世間。發
起善根遠離憍逸。以要言之。令諸煩惱不復
現前。爲諸菩薩之所守護。決定勤求一切智
道。愛樂親近諸有智者。乃至而能修習一切
善根。速得圓滿相續諸行。以要言之。彼畜生
趣者。或以少飯而能施與。令彼一切得生善
趣。如是利益解脱迴向。彼畜生者。是爲苦海。
是苦所取。是爲苦蘊。是名苦受。是爲苦聚。是
苦遷流。是苦邊際。是苦根本。是苦依處。於彼
衆生不退迴向。又彼一切衆生縁者。謂於衆
生現前作意。由先所作善根發菩提心迴向。
一切智故。不墮輪迴離諸險難得佛妙樂現
前無礙超輪迴海永斷相續照明佛法起大慈
故。如最勝金光明經慈悲藏伽陀云
    是金光明 最勝金鼓 所出妙聲
    遍三千界 能息地獄 及焔摩羅
    乃至人中 貧窮苦等 又此金鼓
    滅除世間 一切障惱 亦願衆生
    得除恐怖 如牟尼尊 寂靜無畏
    如諸聖人 處生死海 修一切智
    如彼所得 勝慧等持 及菩提分
    功徳大海 又此鼓音 願諸衆生
    獲斯梵響 如佛證已 勝妙菩提
    轉淨法輪 住無數劫 説法利生
    滅貪瞋癡 煩惱衆苦 若有衆生
    住於惡道 爲火所燒 身常洞然
    聞斯鼓音 如教誨言 令歸佛寶
    又令衆生 得宿住念 於百千億
    倶胝生中 念牢尼尊 聞甚深教
    又此鼓音 常得近佛 淨脩善行
    遠離罪惡 乃至偈云 又諸刹土
    一切衆生 息除世間 所有諸苦
    又若衆生 身分下劣 根缺減者
    普得諸根 悉皆圓滿 若疾病者
    身形怯弱 隨其方處 無所依怙
    解脱衆病 得獲輕安 根力充實
    又若衆生 王法所加 生種種怖
    及多憂惱 彼諸衆生 苦難若至
    最極惡事 百種怖畏 悉令解脱
    或復捶打 枷鎖繋縛 種種苦具
    逼切其身 又復無量 百千種類
    憂畏愁歎 間擾其心 牢獄繋閉
    打撻楚毒 一切解脱 被臨刑者
    遽活躯命 衆苦雖至 得無怖懼
    又若衆生 飢渇逼惱 令得上味
    美膳飮食 盲者備覩 衆妙色相
    聾者得聞 適意音響 彼裸形者
    得細軟衣 貧窶衆生 得衆伏藏
    倉庫豐饒 衆寶嚴飾 一切衆生
    獲斯妙樂 無一衆生 受諸苦報
    諸相端嚴 人所樂見 飮膳豐饒
    福徳具足 常得受用 無量妙樂
    箜篌簫笛 衆妙音聲 隨彼心念
    應時現前 念水即現 清淨池沼
    金色蓮華 及優鉢羅 遍覆其上
    隨彼心念 應時現前 乃至偈云
    塗香花鬘 和合末香 毎日三時
    從樹而雨 衆生取已 咸生喜悦
    供養十方 不可思議 一切如來
    菩提妙法 諸大菩薩 遠塵離垢
    諸聲聞衆 得離一切 卑下種族
    及八難處 常値無難 最勝中王
    常得親近 諸佛如來 乃至偈云
    願諸女人 得爲男子 剛健勇猛
    智慧聰利 而常修行 諸菩提道
    六波羅蜜 見十方佛 在寶樹下
    處琉璃座 安隱快樂 圍繞恭敬
    聞説妙法
論曰。此略明慈行對治於瞋。以縁生觀對治
於癡今當説是中縁生義。有稻稈經説。云
何内縁生法繋屬於因。謂無明縁行乃至生
縁老死若無無明則知無有行。乃至若無有
生則知無有老死。又若實無明滅則行滅。如
是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又彼無明不念我從
行起。行亦不念我從無明得起。如是乃至生
亦不念我從老死得起。老死亦不念我從生
得起若實無明起者。則行起不可得。如是乃
至生起則老死起亦不可得。應知是爲内縁
生法繋屬於因。復何内縁生法繋屬於縁。謂
地水火風空識等界。和合於内繋屬於縁。云
何地界。謂令此身聚集而轉。堅硬爲性。説爲
地界。又若令身攝持造作。説爲水界。又若令
身煖性現前飮食成熟。説爲火界。又若於身
造出入息。説爲風界。又若於身中有竅隙。説
爲空界。謂此名色猶如交蘆。令五識身相應
繋屬。有漏意識。説爲識界。若非此縁者。則身
不轉。若内不闕地界。如是水火風空識界亦
無闕減。彼彼和合則身定轉故。然此地界不
念我能令身堅聚。水界不念我能令身攝持
造作。火界不念我能令身温煖飮食成熟。風
界不念我能於身作出入息。空界不念我能
於身中成竅隙。識界不念我爲縁生由是縁
故身定得轉。又此地界無我無人無衆生無
壽者無意生無儒童非男非女亦非非男亦非
非女無自在無主宰無此無彼及無所有。如
是水火風空識界亦復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
者無意生無儒童非男非女亦非非男亦非非
女無自在無主宰無此無彼及無所有。復次
無明者。是義云何。謂於此六界之中。起一想
合想堅固想常樂我淨想衆生壽者意生儒童
想自在主宰等想。如是種種無智。説爲無
明。由此無明謂實有境起貪瞋癡。即彼貪瞋
癡境。此説爲行。於事表了。此説爲識。識倶
生時彼四取蘊。説爲名色。又此名色所依諸
根。説爲六處。三法和合。此説爲觸。由觸領
納。此説爲受。受耽著故。此説名愛。愛深廣
故。説名爲取。取能生有。有復生因。由是蘊
起名生。蘊熟爲老。蘊滅名死。癡瞋染著畏死
名憂。追感傷歎名悲。五識相應不常領納名
苦。作意和合極苦名惱。如是引生隨煩惱等。
乃至總略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五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六
 *西天譯經 三藏朝散大夫
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
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治心品第十二之
復次所説眞實行及邪妄行。謂無智無明。由
是無明起三種行。謂福非福不動行等。此説
是爲無明縁行。又此福行非福行不動行等
隨所得識之所招集此説是爲行縁識今詳此處
合有識縁
名色一段經
文梵本元闕
如是名色及名色増長於六處門造
作所起。此説是爲名色縁六處。又此六處六
觸身轉。此説是爲六處縁觸若觸。生時令受
所起。此説是爲觸縁受。若受美味深喜樂著。
此説是爲受縁愛。喜耽味故若處樂色。色離
散時數數追求而不棄捨。此説是爲愛縁取。
如是追求令後有起身語意業。此説是爲取
縁有。若業遷謝令蘊生起。此説是爲有縁生。
又若生已變異令熟及壞滅時。此説是爲生
縁老死。乃至是中由識等自體爲種子。業自
體爲良田。無明愛等自體爲煩惱。以業煩惱
等令識種生者。謂此業爲識種田事。愛爲識
種沃潤。無明爲識種開發。然業不念我爲識
種田事。愛亦不念我爲識種沃潤。無明不念
我爲識種開發。是識種子亦復不念我爲衆
縁所生。然識種子住於業地。以愛沃潤無明
滋長生名色芽。此名色芽非自作非他作非
二倶作。非自在天所化。不由時變。非一因生
非無因生。無不繋於父母因縁和合耽染相
續。是識種子於母腹中生名色芽。然此法爾
無有主宰。無我無取等如虚空。體相幻化因
縁不闕。由五種縁發生眼識。何等爲五。謂眼
識生時。藉眼及色空縁明縁作意縁等。是中
眼識眼爲所依色爲所縁。明爲照矚。空作無
礙。同時作意爲彼警發。闕是縁者眼識不生。
謂若不闕内眼根處。如是不闕色及空明作意
縁等故。彼一切和合則能生眼識。而眼不念
我與眼色爲作所依。色亦不念我與眼識爲
作所縁。空亦不念我與眼識爲作無礙。明亦
不念我與眼識爲作照矚。作意不念我與眼
識而爲警發。如是眼識不念我從縁生。然眼
識生時。實藉衆縁和合而生。如其次第諸根
生識隨應爲説。然無有法從於此世得至他
世。但由業果因縁不闕之所建立。譬如無薪
火則不生。是業煩惱所生識種亦復如是。彼
彼生處相續和合生名色芽。如是法爾無有
主宰。無我無取如虚空等。體相幻化因縁不
闕。應知内縁生法有其五種。何等爲五。所
謂不常不斷無所至向因少果多相似相續。
云何不常。謂若此邊蘊死彼邊蘊生。非即死
邊蘊是彼生邊蘊是曰。不常又不滅於死邊
蘊而起於生邊蘊。亦非不滅於死邊蘊然起於
生邊蘊。譬若權衡低昂時等。是曰不斷。又於
異類衆生身處非衆同分生邊蘊起。是曰無
所至向。又今少作善惡業因。於未來世多獲
果報。是曰因少果多。又若此生作業則未來
受報。是曰相似相續。佛言。舍利子。此縁生者
以如實正惠。常修無我無人衆生壽者。如不
顛倒則不生不滅。無作無爲無對無礙無怖
無奪無勤無懈。觀彼自性無有堅實。如病如
癰如痛如害。是苦空無常無我等性。彼復隨
觀前際不流轉者。謂我於過去世曾有耶。誰
謂我於過去世曾有耶。我於過去世爲無耶。
誰謂我於過去世爲無耶。復於後際不流轉
者。我當未來世爲有耶。誰謂我當未來世爲
有耶。我當未來世爲無耶。誰謂我當未來世
爲無耶。復於現在世不流轉者。我於今有耶。
誰謂我今有耶。云何爲我今有耶。又十地經
説。是中無明愛取。是爲煩惱。流轉不斷行有。
是爲業。流轉不斷煩惱餘支。是爲苦流轉
不斷。復説無明縁行。是曰前際觀待。識及受
等。是曰現在觀待。愛及有等。是曰後際觀
待。此上所説皆名流轉。乃至如是。由繋屬
故則爲流轉。若離繋屬則無流轉。由和合故
則爲流轉。若離和合則無流轉。由是了知諸
有爲中多種過失。是故我今當斷繋屬及彼
和合。然爲化度一切衆生。畢竟不斷諸有爲

  念處品第十
論曰。彼治心業略明縁生對治於癡。次當入
解不淨身念處今當説。如法集經云。復次善
男子。菩薩如是住身念處者。謂我此身從足
足指跟踝腨脛膝髀臗骨腰脊腹肋胸脇手指
肘腕肩臂頸項頭頬髑髏等状。衆分積聚是
即業有。由斯造作種種煩惱及隨煩惱。百千
種類邪正分別。是身唯有髮毛爪齒血肉皮
骨肝膽脾腎心肺腸胃生藏熟藏肪膏腦膜眵
涙涎涕便利不淨多物積聚。以何爲身。由是
觀察身如虚空。則見一切諸法皆空。爲空念
處。了知是身由二種念。所謂流散及不流散。
是身來者。不從前際。去者不至後際。亦不住
二際中間。唯從顛倒和合造作。由斯領受。是
中居處而爲根本。然實無有主宰。亦無攝屬。
但從客塵先所作事。身體形貌受用依止爲
恃處。然此身者。唯有父母赤白和合不淨
臭穢攬爲自體。三毒憂惱常爲賊害。是散壞
法。種種百千病惱窟宅。如寶髻經説。是身
無常而不久住死爲後際。了知此已不應於
身而生邪命。應當以身修三種淨施。何等爲
三謂身淨施壽命淨施。受用淨施。是身無常。
應當往詣一切衆生所親近承事。欲何所作。
或如僕使或如弟子。離諸諂誑身過失等。是
身無常。唯出入息爲壽命因。寧造罪惡。是身
無常。應於愛樂受用不生耽著。一切當捨。復
次善男子。菩薩以身觀身念處。應觀自身及
一切衆生身等同佛身。威神加持得離纒縛。
然觀自身及一切衆生身與如來身無漏法性
彼相無異故。應如是知。又無畏授所問經説。
謂我此身非先所集。漸次散壞。譬若微塵。九
竅流溢如瘡疱門。又諸毛孔有嚩羅弭迦。猶
如毒蛇依止而住。身如聚沫體性怯弱。如水
上泡暫生即滅。亦如陽焔本無有體。身如芭
蕉中無有實。身如幻事爲他教勅。身如惡友
多諸諍訟。是身如猴性唯輕躁。是身如讎常
伺其短。是身如賊機巧貪取。是身如囚常被
縛戮。是身如寃不可愛樂。亦如魁膾能斷其
命。又復此身如空聚落中無有我。如陶家輪
無暫停止。如滓穢瓶不淨充滿。身如癰疽挃
唯痛楚。身如朽宅不久遷壞。身如漏舡無堪
濟渡。身如坏器漸當沮壞。又復此身如河岸
樹必爲駃流之所漂動。身如旅泊多諸艱苦。
身如邸舍妄執主宰。如伺盜者常生暴惡。乃
至是身如癡小兒。要當守護。彼經復説。如是
種種不淨之身。由我慢愚癡妄爲光潔。智者
所觀猶如穢瓶。眼鼻口等眵涕流出。云何於
此多生貪慢。又彼偈云
    如愚癡童子 洗炭欲令白
    設盡此生中 求白不可得
    亦如無智人 洗身欲令潔
    屡加於澡沐 至死不能淨
    菩薩觀於身 九竅瘡疱門
    八十千戸虫 依身而所住
    菩薩觀於身 如刻木衆像
    筋骨假連持 應知無主宰
    菩薩觀於身 或受他飮食
    應知同狐狼 來食自身肉
論曰。由飮食資助成廣大行。如是處處應當
了知。受念處者。如寶髻經説。善男子。菩薩以
受觀受念處了知衆生。依止大悲得如是樂。
若一切衆生無有解脱。應當修習以受觀受
念處。我當被大悲甲攝受調伏一切衆生。悉
以彼樂滅除衆苦。我以大悲令貪行衆生了
知樂受離於貪染。我以大悲令瞋行衆生了
知苦受離諸過失。我以大悲令癡行衆生了知
不苦不樂受捨倶生癡。又彼樂受不壞苦受
不減不苦不樂受離於對治則無無明。若無無
明彼何名受。云何了知一切無常及無我等。
然此樂受即無常性。苦受即逼迫性。不苦不
樂受即寂靜性。由此了知若樂若苦無常無
我等。又無盡意經云。若受苦時當念一切惡
道衆生起大悲心。攝除於瞋離於顛倒分別
受等。又法集經偈云
    説受爲領納 領納復爲誰
    受者離於受 差別不可得
    智者觀於受 住如是念處
    彼相如菩提 光明遍寂靜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