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究竟一乘寶性論 (No. 1611_ 勒那摩提譯 ) in Vol. 31

[First] [Prev]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以爲譬喩。爲清淨彼佛性義故。又復即於此
陀羅尼自在王經中。説如來業已。次説不清
淨大毘琉璃摩尼寶喩。是故經言。善男子。
譬如善巧摩尼寶師。善知清淨大摩尼寶。向
大摩尼寶性山中。取未清淨諸摩尼寶。既取
彼寶。以嚴灰洗。嚴灰洗已。然後復持黒頭髮
衣。以用揩磨。不以爲足。勤未休息。次以辛味
飮食汁洗。食汁洗已。然後復持衣纒裹木以
用揩磨。不以爲足。勤未休息。次後復以大
藥汁洗。藥汁洗已。次後復更持細軟衣。以用
揩*磨。以細軟衣。用揩*磨已。然後遠離銅鐵
等鑛毘琉璃垢。方得説言大琉璃寶。善男子。
諸佛如來亦復如是。善知不淨諸衆生性。知
已乃爲説無常苦無我不淨。爲驚怖彼樂世
衆生。令厭世間。入聲聞法中。而佛如來不以
爲足。勤未休息。次爲説空無相無願。令彼衆
生少解如來所説法輪。而佛如來不以爲足。
勤未休息。次復爲説不退法輪。次説清淨波
羅蜜行。謂不見三事。令衆生入如來境界。如
是依種種因。依種種性。入佛法中。入法中已
故。名無上最大福田。又復依此自性清淨如
來性故。經中偈言
    譬如石鑛中 眞金不可見
    能清淨者見 見佛亦如是
向説佛性有六十種淨業功徳。何謂六十。所
謂四種菩薩莊嚴。八種菩薩光明。十六種菩
薩摩訶薩大悲。三十二種諸菩薩業
已説佛性義。次説佛菩提。有十六種無上菩
提大慈悲心
已説佛菩提。次説諸佛如來功徳。所謂十力。
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已説功徳。次説如來三十二種無上大業。如
是七種金剛句義。彼修多羅廣説體相。如是
應知。問曰。此七種句有何次第。答曰偈言
    從佛次有法 次法復有僧
    僧次無礙性 從性次有智
    十力等功徳 爲一切衆生
    而作利益業 有如是次第
已説一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次説七品具
攝此論法義體相。解釋偈義應知歸敬三寶
者。此明何義。所有如來教化衆生。彼諸衆生
歸依於佛。尊敬如來。歸依於法。尊敬如來。歸
依於僧。依於三寶。説十二偈。初明佛寶。故説
四偈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二
  後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譯
佛寶品第二
    佛體無前際 及無中間際
    亦復無後際 寂靜自覺知
    既自覺知已 爲欲令他知
    是故爲彼説 無畏常恒道
    佛能執持彼 智慧慈悲刀
    及妙金剛杵 割截諸苦
    摧碎諸見山 覆藏顛倒意
    及一切稠林 故我今敬禮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無爲體自然 不依他而知
    智悲及以力 自他利具足
此偈略明佛寶所攝八種功徳。何等爲八。一者
無爲體。二者自然。三者不依他知。四者智。五
者悲。六者力。七者自利益。八者他利益。偈言
    非初非中後 自性無爲體
    及法體寂靜 故自然應知
    唯内身自證 故不依他知
    如是三覺知 慈心爲説道
    智悲及力等 拔苦煩惱刺
    初三句自利 後三句利他
此偈明何義。遠離有爲。名爲無爲。應知又
有爲者。生住滅法。無彼有爲。是故佛體。非初
中後。故得名爲無爲法身。應知偈言。佛體
無前際。*及無中間際。*亦復無後際故。又復
遠離一切戲論虚妄分別。寂靜體故。名爲自
然。應知偈言寂靜。故不依他知者。不依他因
縁證知故。不依他因縁證知者。不依他因縁
生故。不依他因縁生者。自覺不依他覺故。如
是依於如來無爲法身相故。一切佛事無始
世來。自然而行常不休息。如是希有不可思
議諸佛境界。不從他聞。不從他聞者。不從師
聞。自自在智無言之體而自覺知偈言自
覺知故既自覺知已。然後爲他生盲衆生。令
得覺知。爲彼證得無爲法身。説無上道。是故
名爲無上智悲。應知偈言既自覺知已。*爲
欲令他知。是故爲彼説無畏常恒道故無畏
常恒道者。明道無畏是常是恒。以出世間不
退轉法。如是次第又拔他苦煩惱根本。如來
智慧慈悲及神力如是三句刀金剛杵譬喩
示現。又以何者。爲苦根本。略説言之。謂三有
中生名色是。又何者爲煩惱根本。謂身見等。
虚妄邪見疑戒取等。又名色者。是彼所攝所
生苦*芽。應知如來智慧慈悲心等。能割彼
*芽。以是義故。説刀譬喩。偈言佛能執持彼
智慧慈悲刀故。割截諸苦芽故。又邪見疑
所攝煩惱。見道遠離。以世間智所不能知。稠
林煩惱不能破壞。如世間中樹林牆等。彼相
似法以如來力能破壞。彼以是故。説金剛杵
喩。偈言及妙金剛杵故。摧碎諸見山覆藏顛
倒意及一切稠林故。此六種句如來莊嚴智
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中次第顯説應知。
應云何知。彼經中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
知不生不滅者。此明如來無爲之相。又復次
説無垢清淨琉璃地中帝釋王身鏡像現等。
如是乃至九種譬喩。皆明如來不生不滅。又
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清淨法身亦復
如是。不動不生。心不戲論。不分別不分別無
分別。不思無思不思議。無念寂滅寂靜。不生
不滅。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嗅不可嘗。不可觸
無諸相。不可覺不可知。如是等句。皆説寂靜
差別之相。此明何義。明佛一切所作事中。遠
離一切戲論分別。寂靜自然。次説餘殘修多
羅。彼中説言。如實覺知一切法門者。此明如
來不依他故證大菩提。又復次説如來菩提
有十六種。是故經言。文殊師利。如來如是如
實覺知一切諸法。觀察一切衆生法性不淨
有垢有點奮迅。於諸衆生大悲現前。此明如
來無上智悲。應知文殊師利。如來如是如實
覺知一切法者。如向前説。無體爲體。如實
覺知者。如實無分別佛智知故。觀察一切衆
生法性者。乃至邪聚衆生。如我身中法性法
體法界如來藏等。彼諸衆生亦復如是無有
差別。如來智眼了了知故。不淨者以諸凡夫
煩惱障故。有垢者以諸聲聞辟支佛等有智
障故。有點者以諸菩薩摩訶薩等依彼二種
習氣障故。奮迅者能如實知種種衆生可化
方便。入彼衆生可化方便種種門故。大悲者
成大菩提得於一切衆生平等大慈悲心。爲
欲令彼一切衆生如佛證智。如是覺知證大
菩提故。次於一切衆生平等轉大法輪常不
休息。如是三句能作他利益故名爲力。應知
又此六句次第。初三種句謂無爲等功徳。如
來法身相應示現自利益。餘三種句所謂智
等示現他利益。又復有義。以有智慧故證得
第一寂靜法身。是故名爲自利益。又依慈悲
力等二句轉大法輪示現他利益。已説佛寶。
次明法寶
  究竟一乘寶性論法寶品第三
論曰。依彼佛寶有眞法寶。以是義故次佛寶
後示現法寶。依彼法寶故説四偈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亦非即於彼 亦復不離彼
    不可得思量 非聞慧境界
    出離言語道 内心知清涼
    彼眞妙法日 清淨無塵垢
    大智慧光明 普照諸世間
    能破諸曀障 覺觀貪瞋癡
    一切煩惱等 故我今敬禮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不思議不二 無分淨現對
    依何得何法 離法二諦相
此偈略明法寶所攝八種功徳。何等爲八。一
者不可思議。二者不二。三者無分別。四者淨。
五者顯現。六者對治。七者離果。八者離因。
離者偈言
    滅諦道諦等 二諦攝取離
    彼各三功徳 次第説應知
此偈明何義。前六功徳中初三種功徳不思
議不二及無分別等。示現彼滅諦攝取離煩
惱。應知餘殘有三句。淨顯現對治。示現彼道
諦攝取斷煩惱因。應知又證法所有離名爲
滅諦。以何等法修行斷煩惱名爲道諦。以此
二諦合爲淨法。以二諦相名爲離法。應知偈

    不思量無言 智者内智知
    以如是義故 不可得思議
    清涼不二法 及無分別法
    淨顯現對治 三句猶如日
此偈明何義。略明滅諦有三種法。以是義故
不可思議。應知以何義故不可思議。有四義
故。何等爲四。一者爲無。二者爲有。三者爲
有無。四者爲二。偈言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
無。亦非即於彼。亦復不離彼故。滅諦有三種
法。應知者。此明何義。滅諦非可知。有三種法。
何等爲三。一者非思量境界故。偈言不可得
思量。非聞慧境界故。二者遠離一切聲響名字
章句言語相貌故。偈言出離言語道故。三者
聖人内證法故。偈言内心知故。又滅諦云何
不二法者。及云何無分別者。如不増不減經
中如來説言。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
法故。以無分別法故。偈言清涼故。何者是二
而説不二所言二者。謂業煩惱。言分別者。所
謂集起業煩惱因及邪念等。以知彼自性本
來寂滅不二無二行。知苦本來不生。是名苦
滅諦。非滅法故名苦滅諦。是故經言。文殊師
利。何等法中無心意意識行。彼法中無分別。
以無分別故不起邪念。以有正念故不起無
明。以不起無明故。即不起十二有支。以不起
十二有支故。即名無生。是故聖者勝鬘經言。
世尊。非滅法故名苦滅諦。世尊。所言苦滅者。
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恒清涼不變自
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所纒。世尊過於恒沙。
不離不脱不異。不思議佛法畢竟成就。説如
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所
纒。名如來藏。如是等勝鬘經中廣説滅諦應
知。又以何因得此滅諦如來法身。謂於見道
及修道中無分別智三種日。相似相對法應
知。偈言。彼眞妙法日故。何等爲三。一者日
輪清淨相似相對法。以遠離一切煩惱垢故。
偈言清淨無塵垢故。二者顯現一切色像相似
相對法。以一切種一切智能照知故。偈言大
智慧光明故。三者對治闇相似相對法。以起
一切種智對治法故。偈言普照諸世間故。又
何者是所治法。所謂依取不實事相。虚妄
分別念。生貪瞋癡結使煩惱。此明何義。愚癡
凡夫依結使煩惱。取不實事相。念故起於貪
心。依瞋恚故起於瞋心。依於無明虚妄念故
起於癡心。又復依彼貪瞋癡等虚妄分別。取
不實事相。念起邪念心。依邪念心起於結使。
依於結使起貪瞋癡。以是義故。身口意等造
作貪業瞋業癡業。依此業故。復有生生不斷
不絶。如是一切愚癡凡夫。依結使煩惱集起
邪念。依邪念故起諸煩惱。依煩惱故起一切
業。依業起生。如是此一切種諸煩惱染業染
生染。愚癡凡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一實性
界。如彼如實性。觀察如實性而不取相。
不取相故。能見實性。如是實性諸佛如來平
等證知。又不見如是虚妄法相。如實知見。
如實有法眞如法界。以見第一義諦故。如是
二法不増不減。是故名爲平等證智。是名一
切種智。所治障法應如是知。以起眞如智對
治法故。彼所治法畢竟不復生起現前。偈言
能破諸曀障覺觀貪瞋癡一切煩惱等故。又
此得滅諦如來法身。因於見道中及修道中
無分別智。廣説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等。修多
羅中言。須菩提。眞如如來眞如平等無差別。
如是等應知。已説法寶。次説僧寶
  *究竟一乘寶性論僧寶品第四
論曰。依大乘法寶。有不退轉菩薩僧寶。以是
義故。次法寶後示現僧寶。依彼僧寶故。説四

    正覺正知者 見一切衆生
    清淨無有我 寂靜眞實際
    以能知於彼 自性清淨心
    見煩惱無實 故離諸煩惱
    無障淨智者 如實見衆生
    自性清淨性 佛法僧境界
    無閡淨智眼 見諸衆生性
    遍無量境界 故我今敬禮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如實知内身 以智見清淨
    故名無上僧 諸佛如來説
此偈明何義。偈言
    如實見衆生 寂靜眞法身
    以見性本淨 煩惱本來無
此偈明何義。以如實見本際。以來我空法空
應知。偈言正覺正知者。見一切衆生清淨無
有我。寂靜眞實際故。又彼如實知無始世來
本際寂靜無我無法。非滅煩惱證時始有。此
明何義。此見自性清淨法身。略説有二種法。
何等爲二。一者見性本來自性清淨。二者見諸
煩惱本來寂滅。偈言以能知於彼自性清淨
心見煩惱無實故離諸煩惱故。又自性清淨
心本來清淨。又本來常爲煩惱所染。此二種
法於彼無漏眞如。法界中善心不善心倶。更
無第三心。如是義者難可覺知。是故聖者勝
鬘經言。世尊。刹尼迦善心。非煩惱所染刹尼
迦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
觸煩惱。云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
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
可了知。如是等聖者勝鬘經中廣説。自性清
淨心及煩惱所染應知。又有二種修行。謂如
實修行。及遍修行。難證知義。如實修行者。
謂見衆生自性清淨佛性境界故。偈言無障
淨智者如實見衆生自性清淨性佛法身境界
故。遍修行者。謂遍十地一切境界故。見一切
衆生有一切智故。又遍一切境界者。以遍一切
境界。依出世間慧。見一切衆生乃至畜生有
如來藏應知。彼見一切衆生有眞如佛性。初
地菩薩摩訶薩以遍證一切眞如法界故。偈言
無閡淨智眼見諸衆生性遍無量境界故。如
是内身自覺知。彼無漏法界無障無閡。依於
二法。一者如實修行。二者遍修行。此明何義。
謂出世間如實内證眞如法智。不共二乘凡
夫人等應知。此明何義。菩薩摩訶薩出世間
清淨證智。略説有二種。勝聲聞辟支佛證智。
何等爲二。一者無障。二者無礙。無障者。謂如
實修行。見諸衆生自性清淨境界。故名無障。
無閡者。謂遍修行。以如實知無邊境界。故名
無閡。此明何義。偈言
    如實知見道 見清淨佛智
    故不退聖人 能作衆生依
此偈明何義。又依初地菩薩摩訶薩證智。清
淨見道不退地乘。能作見彼無上菩提清淨
勝因應知。偈言如實知見道見清淨佛智故。
此初地證智。勝餘菩薩摩訶薩布施持戒等
波羅蜜功徳。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依如實
見眞如證智。是故能與一切衆生天龍八部
聲聞辟支佛等作歸依處。偈言不退聖人能
作衆生依故
問曰。以何義故。不明歸依聲聞僧寶。答曰。菩
薩僧寶功徳無量。是故應供。以應供故。合應
禮拜讃歎供養。聲聞之人無如是義。以是義
故。不明歸依聲聞僧寶。此明何義。偈言
    境界諸功徳 證智及涅槃
    諸地淨無垢 滿足大慈悲
    生於如來家 具足自在通
    果勝最無上 是勝歸依義
此偈明何義。略説菩薩十種勝義。過諸聲聞
辟支佛故。何等爲十。一者觀勝。二者功徳勝。
三者證智勝。四者涅槃勝。五者地勝。六者清
淨勝。七者平等心勝。八者生勝。九者神力勝。
十者果勝。觀勝者謂觀眞如境界。是名觀勝
偈言境界故。功徳勝者。菩薩修行無厭足不
同二乘少欲等。是名功徳勝。偈言功徳故。證
智勝者。證二種無我。是名證智勝。偈言證智
故。涅槃勝者。教化衆生故。是名涅槃勝。偈言
涅槃故。地勝者。所謂十地等。是名地勝。偈言
諸地故。清淨勝者。菩薩遠離智障。是名清
淨勝。偈言淨無垢故。平等心勝者。菩薩大悲
遍覆。是名平等心勝。偈言滿足大慈悲故。生
勝者。諸菩薩生無生故。是名生勝。偈言生於
如來家故。神力勝者。謂三昧自在神通等力
勝。是名神力勝。偈言具足三昧自在通故。果
勝者。究竟無上菩提故。是名果勝。偈言果勝
最無上故。此明何義。有黠慧人。知諸菩薩功
徳無量修習菩提。無量無邊廣大功徳。有大
智慧慈悲圓滿。爲照知彼無量衆生性行稠
林。猶如初月。唯除諸佛如來滿月。菩薩摩訶
薩。知諸聲聞乃至證得阿羅漢道。少智慧人
無大悲心。爲照自身。猶如星宿。既如是知。欲
取如來大滿月身。修菩提道。而當棄捨初月。
菩薩起心禮拜供養。其餘星宿聲聞辟支佛
者。無有是處。此復何義。明爲利益一切衆生
初始發起菩提之心。諸菩薩等已能降伏不
爲利益他衆生身爲自利益修持無漏清淨禁
戒乃至證得阿羅漢果聲聞之人。何況其餘。
得十自在等。無量無邊功徳菩薩摩訶薩。而
同聲聞辟支佛等少功徳人。無有是處。以是
義故。經中偈言
    若爲自身故 修行於禁戒
    遠離大慈心 捨破戒衆生
    以爲自身故 護持禁戒財
    如是持戒者 佛説非清淨
    若爲他人故 修行於禁戒
    能利益衆生 如地水火風
    以爲他衆生 起第一悲心
    是名淨持戒 餘似非清淨
問曰。依何等義爲何等人。諸佛如來説此三
寶。答曰。偈言
    依能調所證 弟子爲三乘
    信三供養等 是故説三寶
此偈明何義。略説依三種義。爲六種人故説
三寶。何等爲三。一者調御師。二者調御師法。
三者調御師弟子。偈言依能調所證弟子故。
六種人者。何等爲六。一者大乘。二者中乘。三
者小乘。四者信佛。五者信法。六者信僧。偈言
爲三乘信三供養等故。初釋第一義。第一第
四人歸依兩足中最勝第一尊佛。示現調御
師大丈夫義故。偈言依能調故。爲取佛菩提
諸菩薩人故。偈言爲大乘故。爲信供養諸佛
如來福田人故。偈言信佛供養故。以是義故。
説立佛寶。偈言是故説佛寶故。已釋第一義
第一第四人。次釋第二義。第二第五人歸依
離煩惱中最勝第一法。示現調御師所證功
徳法故。偈言依所證故。爲自然知不依他知
深因縁法辟支佛人故。偈言爲中乘故。爲信
供養第一妙法福田人故。偈言信法供養故。
以是義故。説立法寶。偈言是故説法寶故。已
釋第二義第二第五人。次釋第三義。第三第
六人歸依諸衆中最勝第一諸菩薩僧。示現調
御師弟子於諸佛如來所説法中如實修行不
相違義故。偈言依弟子故。爲從他聞聲聞人
故偈言爲小乘故。爲信供養第一聖衆福田
人故。偈言信僧供養故。以是義故。説立僧寶。
偈言是故説僧寶故。是名略説依三種義。爲
六種人故。諸佛如來説此三寶。偈言依能調
所證弟子爲三乘信三供養等是故説三寶
故。又爲可化衆生令次第入。以是義故。依於
世諦示現明説立三歸依。此明何義。偈言
    可捨及虚妄 無物及怖畏
    二種法及僧 非究竟歸依
此偈明何義。法有二種。何等爲二。一所説法。
二所證法。所説法者。謂如來説修多羅等名
字章句身所攝故。彼所説法證道時滅如捨
船栰。偈言可捨故。所證法者。復有二種。謂依
因果二種差別。以依何法證何法故。此明何
義。所謂有道有爲相攝。若爲有爲相所攝者。
彼法虚妄。偈言及虚妄故。若虚妄者彼法非
實。若非實者彼非眞諦。非眞諦者即是無常。
若無常者非可歸依。又復若依彼聲聞道所
得滅諦。彼亦無物猶如燈滅。唯斷少分諸煩
惱苦。若如是者則是無物。若無物者云何爲
他之所歸依。偈言無物故。僧者凡有三乘
人。三乘人中依聲聞僧常有怖畏。常求歸依
諸佛如來求離世間。此是學人所應作者。
究竟故。猶進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所言怖畏者。云何怖畏。以阿羅漢雖盡有
漏而不斷一切煩惱習氣。彼於一切有爲行
相。極怖畏心常現在前。是故聖者勝鬘經言。
阿羅漢有恐怖。何以故。阿羅漢於一切無行
怖畏想住。如人執劍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
無究竟樂。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衆生無
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則求歸依。如是阿羅
漢有怖畏。以恐怖故歸依如來。故彼若如是
有怖畏者。彼人畢竟爲欲遠離彼怖畏處求
無畏處。以是義故依遠離彼怖畏之處。名爲
學者當有所作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
畏之處。是故聲聞法僧二寶是少分歸依。非
究竟歸依。偈言二種法及僧非究竟歸依故。
此明何義。偈言
    衆生歸一處 佛法身彼岸
    依佛身有法 依法究竟僧
此偈明何義。如向所説。諸佛如來不生不滅
寂靜不二。離垢法身故。以唯一法身究竟清
淨處故。又三乘之人無有救者。無歸依者。
以唯有彼岸無始本際畢竟無盡。是可歸依
恒可歸依。所謂唯是諸佛如來故。如是常恒
清涼不變故可歸依。聖者勝鬘經中廣説應
知。問曰。以何義故佛法衆僧説名爲寶。答
曰。偈言
    眞寶世希有 明淨及勢力
    能莊嚴世間 最上不變等
此偈明何義。所言寶者有六種相似。依彼六
種相似相對法故。佛法衆僧説名爲寶。何等
爲六。一者世間難得相似相對法。以無善根
諸衆生等百千萬劫不能得故。偈言眞寶世
希有故。二者無垢相似相對法。以離一切有
漏法故。偈言明淨故。三者威徳相似相對法。
以具足六通不可思議威徳自在故。偈言勢
力故。四者莊嚴世間相似相對法。以能莊嚴
出世間故。偈言能莊嚴世間故。五者勝妙相
似相對法。以出世間法故。偈言最上故。六者
不可改異相似相對法。以得無漏法世間八
法不能動故。偈言不變故。問曰。依何等法有
此三寶。而依此法得有世間。及出世間清淨
生起三寶。答曰。爲彼義故説兩行偈
    眞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佛無量功徳 及佛所作業
    如是妙境界 是諸佛所知
    依此妙法身 出生於三寶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如是三寶性 唯諸佛境界
    以四法次第 不可思議故
此偈明何義。眞如有雜垢者。謂眞如佛性未
離諸煩惱所纒。如來藏故。及遠離諸垢者。即
彼如來藏轉身到佛地得證法身。名如來法
身故。佛無量功徳者。即彼轉身如來法身相
中。所有出世間十力無畏等。一切諸功徳無
量無邊故。及佛所作業者。即彼十力等。一切
佛法自然常作無上佛業。常不休息常不
捨離。常授諸菩薩記。彼處次第有四種法不
可思議。是故名爲如來境界。何等四處偈

    染淨相應處 不染而清淨
    不相捨離法 自然無分別
此偈明何義。眞如有雜垢者。同一時中有淨
有染。此處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信深因
縁法聲聞辟支佛於彼非境界故
是故聖者勝鬘經中。佛告勝鬘言。天女。自性
清淨心而有染汚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
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
染亦難了知。天女。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
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辟支佛等。
唯依佛語信此二法故。偈言染淨相應處故。
及遠離諸垢者。眞如非本有染後時言清淨。
此處不可思議。是故經言心自性清淨。自性
清淨心本來清淨。如彼心本體。如來如是知。
是故經言。如來一念心相應慧。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故。偈言不染而清淨故。佛無量
功徳者。謂前際後際於一向染凡夫地中。常
不捨離眞如法身。一切諸佛法無異無差別。
此處不可思議。是故經言。復次佛子。如來智
慧無處不至。何以故。以於一切衆生界中終
無有一衆生身中而不具足如來功徳及智慧
者。但衆生顛倒。不知如來智遠離顛倒起一
切智無師智無礙智。佛子。譬如有一極大經
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
無不記録。若與二千世界等者。悉記二千世
界中事。若與小千世界等者。悉記小千世界
中事。四天下等者。悉記一切四天下事。須彌
山王等者。悉記須彌山王等事。地天宮等
者。悉記地天宮殿中事。欲天*宮等者。悉記
欲天宮殿中事。色天宮等者。悉記色天宮殿
中事。若與無色天宮等者。悉記一切無色界
天宮殿中事。彼等三千大千世界極大經卷。
在一極細小微塵内。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時
有一人出興於世。智慧聰達具足成就清淨
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内。作如是念。云何如
此廣大經卷在微塵内而不饒益諸衆生耶。
我今應當勤作方便破彼微塵出此經卷饒益
衆生。作是念已
爾時彼人即作方便。破壞微塵出此經卷饒
益衆生。佛子。如來智慧。無相智慧。無閡智
慧。具足在於衆生身中。但愚癡衆生顛倒想
覆。不知不見不生信心。爾時如來以無障閡
清淨天眼。觀察一切諸衆生身。既觀察已作
如是言。奇哉奇哉。云何如來具足智慧。在
於身中而不知見。我當方便教彼衆生覺悟
聖道。悉令永離一切妄想顛倒垢縛。令具足
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内與佛無異。如來即時
教彼衆生修八聖道。捨離一切虚妄顛倒。離
顛倒已見如來智。與如來等饒益衆生故。偈
言不相捨離法故。及佛所作業者。同一時一
切處一切時。自然無分別。隨順衆生心。隨
順可化衆生根性。不錯不謬隨順作佛業。此
處不可思議。是故經言。善男子。如來爲令
一切衆生入佛法中故。無量如來業作有量
説。善男子。如來所有實作業者。於彼一切世
間衆生。不可量不可數。不可思議不可知。不
可以名字説。何以故。以難可得與前衆生故。
以於一切諸佛國土不休息故。以一切諸佛
悉平等故。以過一切諸世間心所作事故。以
無分別猶如虚空悉平等故。以無異無差別
法性體故。如是等廣説已。又説不淨大毘琉
璃摩尼寶珠譬喩言。善男子。汝依此譬喩。應
知如來業不可思議故。平等遍至故。一切處
不可呵故。三世平等故。不斷絶三寶種故諸
佛如來雖如是住不可思議業中。而不捨離
虚空法身。雖不捨離虚空法身。而於衆生隨
所應聞名字章句爲之説法。雖爲衆生如是
説法。而常遠離一切衆生心所念觀。何以故。
以如實知一切衆生諸心行故。偈言自然無
分別故。依此妙法身出生於三寶者。偈言
    所覺菩提法 依菩提分知
    菩提分教化 衆生覺菩提
    初句爲正因 餘三爲淨縁
    前二自利益 後二利益他
此偈明何義。此四種句。總攝一切所知境界。
此明何義。初一句者。謂所證法應知。以彼證
法名爲菩提。偈言所覺菩提法故。第二句。菩
提依菩提分知者。以諸佛菩提功徳能作佛
菩提因故。偈言依菩提分知故。第三句菩提
分教化者。以菩提分令他覺故。第四句衆生
覺菩提者。所化衆生覺菩提故。此四種句次
第不取相。依此行故。清淨菩提出生三寶應
知。偈言所覺菩提法依菩提。分知菩提分教
化衆生覺菩提故。以一句因三句縁故。如來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菩提者。十力
等諸佛如來法。三十二種諸佛如來作業。依
如來業衆生聞聲。依彼法故。得清淨因縁出
生三寶應知。是故偈言初句爲正因餘三爲
淨縁故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二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後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譯
  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論曰。自此已後餘殘論偈。次第依彼四句廣
差別説應知。此以何義。向前偈言
    眞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佛無量功徳 及佛所作業
    如是妙境界 是諸佛所知
    依此妙法身 出生於三寶
此偈示現何義。如向所説。一切衆生有如來
藏。彼依何義故。如是説偈言
    佛法身遍滿 眞如無差別
    皆實有佛性 是故説常有
此偈明何義。有三種義。是故如來説一切時
一切衆生有如來藏。何等爲三。一者如來法
身遍在一切諸衆生身。偈言佛法身遍滿
故。二者如來眞如無差別。偈言眞如無差
別故。三者一切衆生皆悉實有眞如佛性。偈
言皆實有佛性故。此三句義。自此下論依如
來藏修多羅。我後時説應知。如偈本言
    一切衆生界 不離諸佛智
    以彼淨無垢 性體不二故
    依一切諸佛 平等法性身
    知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藏
    體及因果業 相應及以行
    時差別遍處 不變無差別
    彼妙義次第 第一眞法性
    我如是略説 汝今應善知
此偈示現何義。略説此偈有十種義。依此十
種説第一義實智境界佛性差別應知。何等
爲十。一者體。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
相應。六者行。七者時差別。八者遍一切處。
九者不變。十者無差別。初依體因故。説一偈
    自性常不染 如寶空淨水
    信法及般若 三昧大悲等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自在力不變 思實體柔軟
    寶空水功徳 相似相對法
此偈明何義。向説三種義。彼三種義。次第依
於自相同相。如來法身三種清淨功徳。如如
意寶珠虚空淨水。相似相對法應知。此明何
義。思者依如來法身。所思所修皆悉成就故。
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有四種障礙 謗法及著我
    怖畏世間苦 捨離諸衆生
此偈明何義。偈言
    闡提及外道 聲聞及自覺
    信等四種法 清淨因應知
此偈明何義。略説一切衆生界中有三種衆
生。何等爲三。一者求有。二者遠離求有。三者
不求彼二。求有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謗解
脱道無涅槃性。常求住世間不求證涅槃。二
者於佛法中闡提同位。以謗大乘故。是故不
増不減經言。舍利弗。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若起一見若起二見。諸佛如來非
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弟子。舍利弗。是人以
起二見因縁。從闇入闇從冥入冥。我説是等
名一闡提故。偈言謗法故。闡提故。遠離求有
者。亦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無求道方便。二
者有求道方便。無求道方便者。亦有二種。何
等爲二。一者多種外道種種邪計。謂僧佉衞
世師尼揵陀若提子等。無求道方便。二者於
佛法中同外道行。雖信佛法而顛倒取。彼何
者是。謂犢子等。見身中有我等。不信第一義
諦。不信眞如法空。佛説彼人無異外道。復有
計空爲有。以我相憍慢故。何以故。以如來爲
説空解脱門令得覺知。而彼人計唯空無實。
爲彼人故。寶積經中佛告迦葉。寧見計我如
須彌山。而不用見憍慢衆生計空爲有。迦葉
一切邪見解空得離。若見空爲有。彼不可化
令離世間故。偈言及著我故。及外道故。有方
便求道者。亦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聲聞。偈
言怖畏世間苦故。聲聞故。二者辟支佛。偈
言捨離諸衆生故。及自覺故。不求彼二者。所
謂第一利根衆生諸菩薩摩訶薩。何以故。以
諸菩薩不求彼有如一闡提故。又亦不同無方
便求道種種外道等故。又亦不同有方便求
道聲聞辟支佛等故。何以故。以諸菩薩見世
間涅槃道平等故。以不住涅槃心故。以世間
法不能染故。而修行世間行堅固慈悲涅槃
心故。以善住根本清淨法中故。又彼求有衆
生一闡提人。及佛法中同闡提位。名爲邪定
聚衆生。又遠離求有衆生中。墮無方便求道
衆生。名爲不定聚衆生。又遠離求有衆生中。
求離世間方便求道聲聞辟支佛。及不求彼
二。平等道智菩薩摩訶薩。名爲正定聚衆生。
又除求於無障礙道大乘衆生。餘有四種衆
生。何等爲四。一者闡提。二者外道。三者聲
聞。四者辟支佛。彼四衆生有四種障故。不能
證故。不能會故。不能見如來之性。何等爲四。
一者謗大乘法一闡提障。此障對治。謂諸菩
薩摩訶薩信大乘故。偈言信法故。二者横計
身中有我諸外道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
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故。偈言及般若故。三
者怖畏世間諸苦聲聞人障。此障對治。謂諸
菩薩摩訶薩修行虚空藏首楞嚴等諸三昧
故。偈言三昧故。四者背捨利益一切衆生捨
大悲心辟支佛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
薩修行大悲。爲利益衆生故。偈言大悲故。是
名四種障。障四種衆生。爲對治彼四種障故。
諸菩薩摩訶薩信修行大乘等四種對治法。
得無上清淨法身。到第一彼岸。何以故。依
此四種清淨法界修習善法。此是諸佛隨順
法子於佛家生。是故偈言
    大乘信爲子 般若以爲母
    禪胎大悲乳 諸佛如實子
偈言信等四種法清淨因應知故。又依果業
故。説一偈
    淨我樂常等 彼岸功徳果
    厭苦求涅槃 欲願等諸業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略説四句義 四種顛倒法
    於法身中倒 修行對治法
此偈明何義。彼信等四法。如來法身因此能
清淨。彼向説四種法。彼次第略説對治四顛
倒。如來法身四種功徳波羅蜜果應知。偈言
略説四句義故。此明何義。謂於色等無常事
中起於常想。於苦法中起於樂想。於無我中
起於我想。於不淨中起於淨想。是等名爲四
種顛倒應知。偈言四種顛倒法故。爲對治此
四種顛倒故。有四種非顛倒法應知。何等爲
四。謂於色等無常事中生無常想苦想無我
想不淨想等。是名四種不顛倒對治應知。偈
言修行對治法故。如是四種顛倒對治。依如
來法身。復是顛倒應知。偈言於法身中倒故。
對治此倒説有四種如來法身功徳波羅蜜
果。何等爲四。所謂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
羅蜜淨波羅蜜應知。偈言修行對治法故。是
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凡夫衆生於五陰法
起顛倒想。謂無常常想。苦有樂想。無我我想。
不淨淨想。世尊。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者。
於一切智境界及如來法身本所不見。若有
衆生。信佛語故。於如來法身起常想樂想我
想淨想。世尊。彼諸衆生非顛倒見。是名正見。
何以故。唯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
我波羅蜜淨波羅蜜。世尊。若有衆生於佛法
身作是見者。是名正見。世尊。正見者是佛眞
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
如是等故。又此四種如來法身功徳波羅蜜
從因向果。次第而説淨我樂常應知。云何次
第從因向果。謂誹謗大乘一闡提障。實無有
淨而心樂著取世間淨。此障對治。謂諸菩薩
摩訶薩信大乘修行證得第一淨波羅蜜果應
知。於五陰中見有神我諸外道障。實無神我
而樂著取我。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
行般若波羅蜜。證得第一我波羅蜜果應知。
此明何義。一切外道執著色等非眞實事。以
爲有我。而彼外道取著我相。無如是我相虚
妄顛倒。一切時無我。以是義故。説言如來如
智知一切法無我到第一彼岸。而如來無
彼我無我相。何以故。以一切時如實見知不
虚妄故。非顛倒故。此以何義。以即無我名爲
有我。即無我者。無彼外道虚妄神我。名有我
者。如來有彼得自在我。是故偈言
    如清淨眞空 得第一無我
    諸佛得淨體 是名得大身
此偈明何義。得大身者。謂如來得第一清淨
眞如法身。彼是諸佛如來實我。以得自在體。
以得第一清淨身。偈言諸佛得淨體故。以是
義故。諸佛名得清淨自在。偈言是名得大身
故。以是義故。依於此義諸佛如來於無漏界
中得爲第一最自在我。又復即依如是義故。
如來法身不名爲有。以無我相無法相故。以
是義故。不得言有。以如彼相如是無故。又復
即依如是義故。如來法身不名爲無。以唯有
彼眞如我體。是故不得言無法身。以如彼相
如是有故。依此義故。諸外道問。如來死後爲
有身耶。爲無身耶。有如是等。是故如來不記
不答。諸聲聞人畏世間苦。爲對治彼畏世間
苦。諸菩薩摩訶薩修行一切世間出世間諸
三昧故。證得第一樂波羅蜜果應知。辟支佛
人棄捨利益一切衆生樂住寂靜。爲對治彼
棄捨衆生。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悲。住無限
齊世間。常利益衆生。證得第一常波羅蜜果
應知。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信及般若三昧大
悲四種修行。如是次第得如來身淨我樂常
四種功徳波羅蜜果應知。又復有義。依此四
種如來法身名爲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盡未來際。此明何義。信修行大乘。是故諸佛
如來常得清淨法界到第一彼岸。是故説言
廣大如法界修行般若波羅蜜。是故諸佛如
來成就虚空法身。以器世間究竟無我。以修
行虚空藏等無量三昧。以是義故。於一切處
一切法中皆得自在。是故説言。究竟如虚空。
以修行大悲。於一切衆生無限齊時。得慈悲
心平等。是故説言盡未來際。又此四種波羅
蜜等住無漏界中。聲聞辟支佛得大力自在。
菩薩爲證如來功徳法身第一彼岸有四種
障。何等爲四。一者縁相。二者因相。三者生
相。四者壞相。縁相者。謂無明住地。即此無
明住地與行作縁。如無明縁行。無明住地縁
亦如是故。因相者。謂無明住地縁行。即
無明住地縁行爲因。如行縁識。無漏業縁亦
如是故。生相者。謂無明住地縁依無漏業因
生三種意生身。如四種取。縁依有漏業因而
生三界。三種意生身生亦如是故。壞相者謂
三種意生身縁不可思議變易死如依生縁故
有老死。三種意生身縁不可思議變易死亦
如是故。又一切煩惱染皆依無明住地根本。
以不離無明住地。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未
得遠離無明住地垢。是故未得究竟無爲
波羅蜜。又即依彼無明住地縁。以細相戲論
習未得永滅。是故未得究竟無爲我波羅蜜。
又即縁彼無明住地。有細相戲論集。因無漏
業生於意陰未得永滅。是故未得究竟無爲
樂波羅蜜。以諸煩惱染業染生染未得永滅。
是故未證究竟甘露如來法身。以未遠離不
可思議變易生死常未究竟。是故未得不變
異體。是故未得究竟無爲常波羅蜜。又如煩
惱染。無明住地亦如是。如業染。無漏業行亦
如是。如生染。三種意生身及不可思議變易
死亦如是。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譬如取
縁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世尊。依無明住
地縁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
三種意生身。世尊。此三乘地三種意生身
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縁非無縁。
如是等勝鬘經中廣説應知
復次以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中無淨我樂常波羅蜜彼岸功徳身。是故聖
者勝鬘經言。唯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
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如是等故。此明何
義。以如來法身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障智
障習氣故名爲淨。是故説言。唯如來法身是
淨波羅蜜。以得寂靜第一自在我故。離無我
戲論究竟寂靜故名爲我。是故説言。唯如來
法身是我波羅蜜。以得遠離意生陰身因故名
爲樂。是故説言。唯如來法身是樂波羅蜜。以
世間涅槃平等證故。故名爲常。是故説言。唯
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又復略説有二種法。
依此二法如來法身有淨波羅蜜應知。何等
爲二。一者本來自性清淨。以因相故。二者
離垢清淨。以勝相故。有二種法。依此二法如
來法身有我波羅蜜應知。何等爲二。一者遠
離諸外道邊。以離虚妄我戲論故。二者遠離
諸聲聞邊。以離無我戲論故。有二種法。依此
二法如來法身有樂波羅蜜應知。何等爲二。
一者遠離一切苦。二者遠離一切煩惱習氣。
以何義。云何遠離一切苦。以滅一切種苦
故。以滅一切意生身故。云何遠離煩惱習氣。
以證一切法故。有二種法。依此二法如來法
身有常波羅蜜應知。何等爲二。一者不滅一
切諸有爲行。以離斷見邊故。二者不取無爲
涅槃。以離常見邊故。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
中説言。世尊。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
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見
故。以是義故。依如是向説法界法門第一義
諦。説即世間法名爲涅槃。以此二法不分別
故。以證不住世間涅槃故。是故偈言
    無分別之人 不分別世間
    不分別涅槃 涅槃有平等
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若無佛性者 不得厭諸苦
    不求涅槃樂 亦不欲不願
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若無如來藏
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亦無欲涅槃亦不願
求。如是等此明何義。略説佛性清淨正因於
不定聚衆生能作二種業。何等爲二。一者依
見世間種種苦惱。厭諸苦故。生心欲離諸世
間中一切苦惱。偈言若無佛性者不得厭諸
苦故。二者依見涅槃樂悕寂樂故。生求心欲
心願心。偈言若無佛性者不求涅槃樂亦不
欲不願故。又欲者。求涅槃故。求者。*悕涅槃
故。*悕者。於*悕求法中不怯弱故。欲得者。於
所求法中方便追求故。及諮問故願者。所期
法中。所期法者。心心相行。是故偈言
    見苦果樂果 此依性而有
    若無佛性者 不起如是心
此偈明何義。凡所有見世間苦果者。凡所有
見涅槃樂果者。此二種法。善根衆生。有一切
依因眞如佛性。非離佛性無因縁故起如是
心。偈言見苦果樂果。此依性而有故。若無因
縁生如是心者。一闡提等無涅槃性。應發菩
提心。偈言若無佛性者不起如是心故。以
性未離一切客塵煩惱諸垢。於三乘中未曾
修習一乘信心。又未親近善知識等。亦未修
習親近善知識因縁。是故華嚴性起中言。
次有乃至邪見聚等。衆生身中皆有如來日
輪光照。作彼衆生利益。作未來因善根。増長
諸白法故。向説一闡提常不入涅槃。無涅槃
性者。此義云何。爲欲示現謗大乘因故。此明
何義。爲欲迴轉誹謗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
依無量時故。如是説。以彼實有清淨性故。不
得説言彼常畢竟無清淨性。又依相應義故。
説一偈
    大海器寶水 無量不可盡
    如燈明觸色 性功徳如是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佛法身慧定 悲攝衆生性
    海珍寶水等 相似相對法
此偈明何義。以有三處故。次第有三種大海
相似相對法。於如來性中依因畢竟成就相
應義應知。何等三處。一者法身清淨因。二者
集佛智因。三者得如來大悲因。法身清淨因
者。信修行大乘器相似相對法。以彼無量不
可盡故。偈言佛法身故。海相似相對法故。集
佛智因者。般若三昧珍寶相似相對法。偈言
慧定故。珍寶相似相對法故。得如來大悲因
者。大慈悲心水相似相對法。偈言悲攝衆生
性故。水相似相對法故。又修行智慧三昧門
寶相似相對法。以彼無分別不可思議有大
勢力功徳相應故。又修行菩薩大悲水相似
相對法。以於一切衆生柔軟大悲得一味等
味相行故。如是彼三種法。此三種因和合。畢
竟不相捨離。故名相應。後半偈者。示現何義。
偈言
    通智及無垢 不離於眞如
    如燈明煖色 無垢界相似
此偈明何義。有三處次第三種燈相似相對
法。於如來法界中依果相應義應知。何等三
處。一者通。二者知漏盡智。三者漏盡。此*以
何義。通者。有五通光明相似相對法。以受用
事能散滅。彼與智相違。所治闇法能治相似
相對法故。偈言通故。明故。知漏盡智者。無漏
煖相似相對法。以能燒業煩惱無有餘
殘。能燒相似相對法故。偈言智故煖故。漏盡
者。轉身漏盡色相似相對法。以常無垢清淨
光明具足相無垢相似相對法故。偈言無垢
故色故。又無垢者。以離煩惱障故。清淨者。
以離智障故。光明者。如自性清淨體。彼二
是客塵煩惱。如是略説六種無漏智。離煩惱
無學身所攝法。於無漏法界中彼此迭共不
相捨離。不差別法界平等畢竟。名相應義應
知。又依行義故。説一偈
    見實者説言 凡夫聖人佛
    衆生如來藏 眞如無差別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凡夫心顛倒 見實異於彼
    如實不顛倒 諸佛離戲論
此偈明何義。向明如來法界中一切法。眞如
清淨明同相。依般若波羅蜜無分別智法門
等。爲諸菩薩摩訶薩説。此*以何義。略明依三
種人。何等爲三。一者不實見凡夫。二者實見
聖人。三者畢竟成就如來法身。是名三種行
應知。應云何知。謂取顛倒。離顛倒。離戲論。
如是次第。此以何義。取顛倒者。謂諸凡夫三
種虚妄想心見故。偈言凡夫心顛倒故。離顛
倒者。以聖人遠離虚妄想心見故。偈言見實
異於彼故。離戲論者。正離顛倒及諸戲論。以
煩惱障智障及煩惱習氣諸佛如來根本永盡
故。偈言如實不顛倒諸佛離戲論故。自此以
下即依此行。餘四種義廣差別説應知。又復
即依彼三種人依時差別故。説一偈
    有不淨有淨 及以善淨等
    如是次第説 衆生菩薩佛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體等六句義 略明法性體
    次第三時中 説三種名字
此偈明何義。謂向所明無漏法性。如來廣説
種種法門。彼諸法門略説依於六種句義。所
謂攝聚體因果業相應及行偈言體等六句
義略明法性體故。於三時中次第依彼三種
名字畢竟應知。偈言次第三時中説三種名
字故。此*以何義。謂不淨時名爲衆生。偈言
有不淨故。不淨淨時名爲菩薩。偈言*有淨
故。於善淨時名爲如來。偈言及以善淨故以
是義故。不増不減經言。舍利弗。即此法身過
於恒沙。無量煩惱所纒。從無始來隨順世間
生死濤波去來生退名爲衆生。舍利弗。即此
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捨一切欲。行十波
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爲菩薩。
舍利弗。即此法身得離一切煩惱使纒。過一
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淨得清淨。得住彼岸
清淨法中。到一切衆生所觀之地。於一切境
界中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
法中得自在力。名爲如來應正遍知故。偈言
如是次第説衆生菩薩佛故。自此以下即依
彼三時。明如來法性遍一切處故。説一偈
    如空遍一切 而空無分別
    自性無垢心 亦遍無分別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過功徳畢竟 遍至及同相
    下中勝衆生 如虚空中色
此偈明何義。所有凡夫聖人諸佛如來。自性
清淨心平等無分別。彼清淨心於三時中次
第於過失時。於功徳時。於功徳清淨畢竟時。
同相無差別。猶如虚空在瓦銀金三種器中平
等無異無差別一切時有。以是義故。經中説
有三時次第。如不増不減經言。舍利弗。不離
衆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衆生界。衆生界
即法身。法身即衆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
義一名異故。自此已下。即依此三時。明如
來法性遍至一切處。依染淨時不變不異。有
十五偈。此等諸偈略説要義應知偈言
    諸過客塵來 性功徳相應
    眞法體不變 如本後亦爾
此偈明何義。偈言
    十一偈及二 次第不淨時
    煩惱客塵過 第十四十五
    於善淨時中 過恒沙佛法
    不離脱思議 佛自性功徳
    本際中間際 及以後際等
    如來眞如性 體不變不異
初依不淨時不變不異。十一偈者
    如虚空遍至 體細塵不染
    佛性遍衆生 諸煩惱不染
    如一切世間 依虚空生滅
    依於無漏界 有諸根生滅
    火不燒虚空 若燒無是處
    如是老病死 不能燒佛性
    地依於水住 水復依於風
    風依於虚空 空不依地等
    如是陰界根 住煩惱業中
    諸煩惱業等 住不善思惟
    不善思惟行 住清淨心中
    自性清淨心 不住彼諸法
    陰入界如地 煩惱業如水
    不正念如風 淨心界如空
    依性起邪念 念起煩惱業
    依因煩惱業 能起陰入界
    依止於五陰 界入等諸法
    有諸根生滅 如世界成壞
    淨心如虚空 無因復無縁
    及無和合義 亦無生住滅
    如虚空淨心 常明元轉變
    爲虚妄分別 客塵煩惱染
此虚空譬喩偈示現何義。明如來性。依不淨
時法體不變。偈言
    不正思惟風 諸業煩惱水
    自性心虚空 不爲彼二生
    自性清淨心 其相如虚空
    邪念思惟風 所不能散壞
    諸業煩惱水 所不能濕爛
    老病死熾火 所不能燒燃
此偈明何義。如依邪念風輪起業煩惱水聚。
依業煩惱水聚。生陰界入世間。而自性心虚
空不生不起。偈言不正思惟風諸業煩惱水
自性心虚空不爲彼二生故。如是依邪念風
災。業行煩惱水災。老病死等火災。吹浸燒壞
入界世間。而自性清淨心虚空常住
壞。如是於不淨時中器世間相似相對法。諸
煩惱染業染生染有集有滅。諸佛如來無爲
之性。猶如虚空不生不滅。常不變易示現法
體。此自性清淨法門虚空譬喩。如陀羅尼自
在王菩薩修多羅中廣説。應知彼經中言。諸
善男子。煩惱本無體。眞性本明淨。一切煩惱
羸薄。毘婆舍那有大勢力。一切煩惱客塵。自
性清淨心根本。一切諸煩惱虚妄分別。自性
清淨心如實不分別。諸佛子。譬如大地依水
而住。水依風住風依空住。而彼虚空無依住
處。諸善男子。如是四大地大水大風大空大。
此四大中唯虚空大以爲最勝。以爲大力。以
爲堅固。以爲不動。以爲不作。以爲不散。不生
不滅自然而住。諸善男子。彼三種大生滅相
應。無實體性刹那不住。諸佛子。此三種大變
異無常。諸佛子。而虚空界常不變異。諸佛子。
如是陰界入依業煩惱住。諸煩惱業依不正
思惟住。不正思惟依於佛性自性清淨心住。
以是義故。經中説言。自性清淨心客塵煩惱
染。諸善男子。所有邪念。所有煩惱業。所有陰
界入。如是諸法從於因縁和合而生。以諸因
縁壞散而滅。諸善男子。彼自性清淨心無因
無縁故。無和合不生不滅。諸善男子。如虚
空界。自性清淨心亦復如是。如風大界。不正
思惟亦復如是。如水大海。諸業煩惱亦復
如是。如地大界。陰界入等亦復如是。是故説
言。一切諸法皆無根本。皆無堅實。無住無住
本。根本清淨。無根本故。已説不淨時中依無
分別相。自性清淨心虚空界相似相對法。已
説依彼起不正念風界相似相對法。已説依
不正念諸業煩惱因相水界相似相對法。已
説依彼生陰界入果相轉變地相似相對法。
未説彼焚燒死病老等諸過患相火相似相對
法。是故次説偈言
    有三火次第 劫燒人地獄
    能作種種苦 能熟諸行根
此偈明何義明此三法。老病死火。於不淨時
中不能變異彼如來藏。是故聖者勝鬘經言。
世尊。生死者。依世諦故説有生死。世尊。死者
諸根壞。世尊。生者新諸根起。世尊而如來
藏不生不死不老不變。何以故。世尊。如來藏
者。離有爲相境界。世尊如來藏者。常恒清涼
不變故。已説依不淨時不變不異
次説依淨不淨時不變不異故。説二偈
    菩薩摩訶薩 如實知佛性
    不生亦不滅 復無老病等
    菩薩如是知 得離於生死
    憐愍衆生故 示現有生滅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老病死諸苦 聖人永滅盡
    依業煩惱生 諸菩薩無彼
此偈明何義。明此老病死等苦火於不淨時
依業煩惱本生。如世間火依薪本生。以諸菩
薩得生意生身。於淨不淨時畢竟永滅盡。以
是義故。諸業煩惱等常不能燒燃。而依慈悲
力故。示現生老病死。而遠離生等。以見如
實故。以是義故。諸菩薩摩訶薩依善根結使
生。非依業煩惱結使生。以依心自在力生。依
大悲力現於三界。示現生示現老示現病示
現死。而彼無有生老病死諸苦等法。以如實
見眞如佛性不生不滅。是名不淨淨時。
修多羅中依愛無漏業根本煩惱廣説應知。
如如來於大海慧菩薩經中説言。大海慧。
何者能住世間善根相應煩惱。所謂集諸善
根無有厭足故。以心願生攝取諸有故。求見
一切諸佛如來故。教化一切衆生心不疲惓
故。攝取一切諸佛妙法故。於諸衆生常作利
益故。常不捨離樂貪諸法結使故。常不捨離
諸波羅蜜結使故。大海慧。是名諸菩薩摩訶
薩世間善根相應煩惱。依此煩惱諸菩薩摩
訶薩生於三界受種種苦。不爲三界煩惱過
患之所染汚。大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此諸
善根以何義故説名煩惱。佛告大海慧菩薩
言。大海慧。如是煩惱。諸菩薩摩訶薩能生三
界受種種苦。依此煩惱故。有三界。非染煩惱
三界中生。大海慧。菩薩以方便智力。依善根
力故。心生三界。是故名爲善根相應煩惱而
生三界非染心生。大海慧。譬如長者若居士
等唯有一子。甚愛甚念見者歡喜。而彼一子
依愚癡心因戲樂故。墮在極深糞厠井中。時
彼父母及諸親屬。見彼一子墮在大厠深坑
糞中。見已歔欷悲泣啼哭。而不能入彼極深
厠糞屎器中而出其子
爾時彼處衆中更有一長者子。或一居士子。
見彼小兒墮在深厠糞屎井中。見已疾疾生
一子想。生愛念心不起惡心。即入深厠糞屎
井中出彼一子。大海慧。爲顯彼義説此譬喩。
大海慧。何者彼義。大海慧。言極深井糞屎坑
者。名爲三界。大海慧。言一子者。一切衆生。
諸菩薩等於一切衆生生一子想。大海慧。爾
時父母及諸親者。名爲聲聞辟支佛人。以二
乘人見諸衆生墮在世間極大深坑糞屎井
中。既見彼已悲泣啼哭。而不能拔彼諸衆生。
大海慧。彼時更有一長者子一居士子者。名
爲菩薩摩訶薩。離諸煩惱清淨無垢。以離垢
心現見無爲眞如法界。以自在心現生三界。
爲教化彼諸衆生故。大海慧。是名菩薩摩訶
薩大悲。畢竟遠離諸有。畢竟遠離諸縛。而迴
生於三界有中。以依方便般若力故。諸煩惱
火不能焚燒。欲令一切諸衆生等遠離諸縛。
而爲説法。大海慧。我今説此修多羅句。依諸
菩薩心。爲利益一切衆生。得自在力而生三
有。依諸善根慈悲心力。依於方便般若力故。
是名示現淨不淨時。又菩薩摩訶薩以如實智
知如來法身不生不滅故。得如是菩薩摩訶
薩功徳法體。此修多羅句向前已説。自下次
説大毘琉璃摩尼寶喩。佛言。大海慧。譬如無
價大毘琉璃摩尼寶珠。善治善淨善光明。墮
在泥中住一千年。彼摩尼寶經千年後乃出
彼泥。出已水洗。洗已極淨。極淨洗已。然後極
明。即不失本清淨無垢摩尼寶體。大海慧。菩
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如實知見一切衆生自
性清淨光明淨心而爲客塵煩惱所染。大海
慧。諸菩薩等生如是心。彼諸煩惱不染衆生
自性淨心。是諸煩惱客塵虚妄分別心起而
諸菩薩復生是心。我今畢竟令諸衆生遠
離客塵諸煩惱垢。爲之説法。如是菩薩不生
怯弱心。轉於一切衆生生増上力。我要畢竟
令得解脱。菩薩爾時復生是心。此諸煩惱無
有少體。菩薩爾時復生是心。諸煩惱無體。諸
煩惱羸薄。是諸煩惱無有住處。如是菩薩如
實知諸煩惱虚妄分別而有。依邪見念而有。
以正見者。諸煩惱垢不能得起。菩薩爾時復
生是心。我應如實觀諸煩惱更不復生。以不
生煩惱故。生諸善法。菩薩爾時復生是心。我
若自起諸煩惱者。云何而得爲諸煩惱所縛
衆生説法令離諸煩惱縛。菩薩爾時復生是
心。以我不著諸煩惱故。是故得爲諸煩惱縛
衆生説法。我應修行諸波羅蜜。結使煩惱相
應善根。爲欲教化諸衆生故。又復云何名爲
世間。以三界相似鏡像法故。此明何義。依無
漏法界中有三種意生身應知。彼因無漏善
根所作名爲世間。以離有漏諸業煩惱所作
世間法故。亦名涅槃。依此義故。聖者勝鬘經
言。世尊。有有爲世間。有無爲世間。世尊。有
有爲涅槃。有無爲涅槃故。又有爲無爲心心
數法相應法故。故説名爲淨不淨時。此義於
第六菩薩現前地説。彼諸漏盡無障礙般若
波羅蜜解脱現前修行大悲。以爲救護一切
衆生故。不取證。如寶鬘經中依漏盡故説入
城喩。彼經中言。善男子。譬如有城。縱廣正等
各一由旬。多有諸門路嶮黒闇甚可怖畏。有
人入者多受安樂。復有一人。唯有一子愛念
甚重。遙聞彼城如是快樂。即便捨子欲往入
城。是人方便得過嶮道到彼城門。一足已入
一足未擧。即念其子尋作是念。我唯一子。來
時云何竟不與倶。誰能養護令離衆苦。即捨
樂城還至子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
是。爲憐愍故修集五通。既修*集已垂得盡
漏而不取證。何以故。愍衆生故捨漏盡通。乃
至行於凡夫地中。善男子。城者喩於大般涅
槃。多諸門者。喩於八萬諸三昧門。路嶮難
者。喩諸魔業。到城門者。喩於五通。一足入
者。喩於智慧。一足未入者。喩諸菩薩未證
解脱。言一子者。喩於五道一切衆生。顧念子
者。喩大悲心。還子所者。喩調衆生。能得解脱
而不證者。即是方便。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大
慈大悲不可思議。如是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大方便力。發大精進起堅固心。修行禪定得
證五通。如是菩薩依禪通業善修心淨無漏
滅盡定現前。如是菩薩即得生於大悲之心。
爲救一切諸衆生故。現前無漏智通。而迴轉
不取寂滅涅槃。以爲教化諸衆生故。迴取世
間。乃至示現凡夫人地。於第四菩薩焔地中。
爲自利益善起精進。爲利益他。善起堅固心
漏盡現前。於第五菩薩難勝地中。依止五通
自利利他。善熟心行無漏滅盡定現前。是故
於第六菩薩地中。無障礙般若波羅蜜起漏
盡現前。是故於第六菩薩現前地中。得漏盡
自在。説名清淨。是菩薩如是自身正修行。教
化衆生令置彼處。得大慈悲心。於顛倒衆生
生救護心。不著寂滅涅槃。善作彼方便現前
世間門。爲衆生故現前涅槃門。爲菩提分滿
足故。修行四禪迴生欲界。以爲利益地獄畜
生餓鬼凡夫種種衆生。示現諸身。以得自在
故。已説依不淨淨時不變不異。次説依善
淨時不變不異故。説二偈
    佛身不變異 以得無盡法
    衆生所歸依 以無邊際故
    常住不二法 以離妄分別
    恒不熱不作 清淨心力故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不生及不死 不病亦不老
    以常恒清涼 及不變等故
此偈明何義。偈言
    以常故不生 離意生身故
    以恒故不死 離不思議退
    清涼故不病 無煩惱習故
    不變故不老 無無漏行故
此偈明何義。明如來性於佛地時無垢清淨
光明常住自性清淨。以本際來常故不生。以
離意生身故。以未來際恒故不死。以離不可
思議變易死故。以本後際來清涼故不病。以
離無明住地所攝故。若如是者。不墮三世。彼
則不變。是故不老。以離無漏業迴轉故。又
復偈言
    有二復有二 復有二二句
    次第如常等 無漏境界中
偈明何義。常恒清涼及不變等。此四種
句。於無漏法界中次第一一句二二本二二
釋義差別。如不増不減修多羅中説言。舍利
弗。如來法身常。以不異法故。以不盡法故。舍
利弗。如來法身恒。以常可歸依故。以未來際
平等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
以無分別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不變。以非
滅法故。以非作法故
已説不變異。次説無差別。無差別者。即依此
善淨時本際*以來畢竟究竟自體相善淨如
來藏無差別故。説一偈
    法身及如來 聖諦與涅槃
    功徳不相離 如光不離日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略明法身等 義一而名異
    依無漏界中 四種義差別
此偈明何義。略説於無漏法界中依如來藏
有四種義。依四種義有四種名應知。何等
義。偈言
    佛法不相離 及彼眞如性
    法體不虚妄 自性本來淨
此偈明何義。佛法不相離者。依此義故。聖者
勝鬘經言。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
不脱。不思議佛法故。及彼眞如性者。依此
義故。六根聚經言。世尊。六根如是。從無始來
畢竟究竟諸法體故。法體不虚妄者。依此義
故。經中説言。世尊。又第一義諦者。謂不虚妄
涅槃是也。何以故。世尊。彼性本際來常以法
體不變故。自性本來淨者。依此義故。經中佛
告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本際以來入涅
槃故。又復依此四義。次第有四種名。何等爲
四。一者法身。二者如來。三者第一義諦。四
者涅槃。以是義故。不増不減經言。舍利弗言。
如來藏者。即是法身故。又復聖者勝鬘經言。
世尊。不離法身有如來藏。世尊。不離如來藏
有法身。世尊。依一苦滅諦説名如來藏。世尊。
如是説如來法身無量無邊功徳。世尊言。
槃者。即是如來法身故。後半偈者。示現何
義。偈言
    覺一切種智 離一切習氣
    佛及涅槃體 不離第一義
此四種名。於如來法身無漏界中一味一義
不相捨離。是故雖復有四種名。而彼四義不
離一法門。不離一法體。此以何義所證一切
法。覺一切智。及離一切智障煩惱障習氣。此
二種法於無漏法界中不異不差別不斷不相
離。以是義故。大般涅槃經中偈言
    無量種功徳 一切不思議
    不差別解脱 解脱即如來
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言聲聞辟支
佛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故。此明何義。言聲聞
辟支佛有涅槃者。此是諸佛如來方便。見諸
衆生於長道曠野遠行疲惓。恐有退轉。爲
止息故造作化城。如來如是於一切法中得
大自在大方便故。故明如是義。世尊如來應
正遍知證平等涅槃。一切功徳無量無邊不
可思議清淨畢竟究竟。此明何義。依四種義。
畢竟功徳諸佛如來無差別。涅槃相無上果
中佛及涅槃。一切功徳不相捨離。若離佛地
果中證智。更無餘人有涅槃法。示現如是義。
依一切種智。於諸佛如來無漏法界中譬喩
示現。此明何義。寶鬘經中畫師譬喩。示現
具足一切功徳應知偈言
    如種種畫師 所知各差別
    彼一人知分 第二人不知
    有自在國王 勅諸畫師言
    於彼摽畫處 具足作我身
    國中諸畫師 一切皆下手
    若不闕一人 乃成國王像
    畫師受勅已 畫作國王像
    彼諸畫師中 一人行不在
    由無彼一人 國王像不成
    以其不滿足 一切身分故
    所言畫師者 喩檀戒等行
    言國王像者 示一切種智
    一人不在者 示現少一行
    王像不成者 空智不具足
此偈明何義。以是義故。寶*鬘經言。善男子。
諦聽諦聽。我今爲汝説此譬喩。善男子。譬如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悉善知畫。其中或
有善能泥塗。或能磨彩。或曉畫身不曉
手足。或*曉手足*不曉面目。時有國王。以一
張疊與是諸人而告之言。凡能畫者皆悉聚
集。於此疊上畫吾身像。爾時諸人悉來集聚。
隨其所能而共作之。有一畫師。以縁事故竟
不得來。諸人畫已持共上王。善男子。可言諸
人悉集作不。不也。世尊。善男子。我説此喩其
義未顯。善男子。一人不來。故不得言一切集
作。亦不得言像已成就。佛法行者亦復如是。
若有一行不成就者。則不名具足如來正法。
是故要當具足諸行名爲成就無上菩提故。
又此檀等諸波羅蜜一一差別。唯是如來所
知境界。如來知彼種種差別無量無邊應知。
以彼算數自在力等不能思議故。以對治彼
慳等諸垢。是故得成清淨檀等諸波羅蜜。又
以修行一切種一切空智及種種三昧門。於
第八菩薩不動地中不分別一切菩薩地。無
間無隔自然依止道智。修行得無生法忍。成
就具足如來無漏戒。成就一切功徳。於第九
菩薩善慧地中依阿僧祇三昧陀羅尼海門。
攝取無量無邊諸佛之法依止。解一切衆生
根智。成就無量無邊功徳空智。得無生法忍。
於第十菩薩法雲地中依止一切如來現前
蜜智智。成就無量無邊功徳聚。得無生空法
忍。次後得諸三昧。斷一切煩惱障智障。依止
諸解脱門智。成就清淨彼岸功徳。具足得一
切種一切空智。以如是等四種地智中非聲
聞辟支佛地。以彼聲聞辟支佛等去之甚遠。
以是義故。説彼四種成就不差別涅槃界。是
故偈言
    慧智及解脱 不離法界體
    無差涅槃界 日相似相對
此偈明何義。以何等慧以何等智。以何等解
脱。彼三不離法界實體。明彼四種功徳成就
無差別涅槃界。偈言無差別涅槃界故。爲彼
四種義次第故。有四種相似相對法應知。何
等爲四。一者佛法身中依出世間無分別慧。
能破第一無明黒闇。彼光明照相似相對法
應知。偈言慧故。*日相似相對故。二者依智
故。得一切智智知一切種。照一切事放光明
羅網。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智故。*日相似
相對故。三者依止彼二自性清淨心解脱。無
垢離垢光明輪清淨。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
解脱故。*日相似相對法故。四者即此三種
不離法界。不離實體。不相捨離。相似相對法
應知。偈言不離法界體故。*日相似相
故。是故偈言
    不證諸佛身 涅槃不可得
    如棄捨光明 日不可得見
此偈明何義。以如向説無漏法界中無始世
界來諸佛法身中無漏諸法一切功徳不相捨
離。以是義故。遠離如來無障無礙。法身智慧
離一切障。涅槃體相不可得見。不可得證。如
離日光明無日輪可見。以是義故。聖者勝鬘
經言。法無優劣故得涅槃。知諸法平等智故
得涅槃。平等智故得涅槃。平等解脱故得
涅槃。平等解脱知見故得涅槃。是故世尊説。
涅槃界一味等味。謂明解脱一味故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