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究竟一乘寶性論 (No. 1611_ 勒那摩提譯 ) in Vol. 31

[First] [Prev]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以爲譬喩。爲清淨彼佛性義故。又復即於此
陀羅尼自在王經中。説如來業已。次説不清
淨大毘琉璃摩尼寶喩。是故經言。善男子。
譬如善巧摩尼寶師。善知清淨大摩尼寶。向
大摩尼寶性山中。取未清淨諸摩尼寶。既取
彼寶。以嚴灰洗。嚴灰洗已。然後復持黒頭髮
衣。以用揩磨。不以爲足。勤未休息。次以辛味
飮食汁洗。食汁洗已。然後復持衣纒裹木以
用揩磨。不以爲足。勤未休息。次後復以大
藥汁洗。藥汁洗已。次後復更持細軟衣。以用
揩*磨。以細軟衣。用揩*磨已。然後遠離銅鐵
等鑛毘琉璃垢。方得説言大琉璃寶。善男子。
諸佛如來亦復如是。善知不淨諸衆生性。知
已乃爲説無常苦無我不淨。爲驚怖彼樂世
衆生。令厭世間。入聲聞法中。而佛如來不以
爲足。勤未休息。次爲説空無相無願。令彼衆
生少解如來所説法輪。而佛如來不以爲足。
勤未休息。次復爲説不退法輪。次説清淨波
羅蜜行。謂不見三事。令衆生入如來境界。如
是依種種因。依種種性。入佛法中。入法中已
故。名無上最大福田。又復依此自性清淨如
來性故。經中偈言
    譬如石鑛中 眞金不可見
    能清淨者見 見佛亦如是
向説佛性有六十種淨業功徳。何謂六十。所
謂四種菩薩莊嚴。八種菩薩光明。十六種菩
薩摩訶薩大悲。三十二種諸菩薩業
已説佛性義。次説佛菩提。有十六種無上菩
提大慈悲心
已説佛菩提。次説諸佛如來功徳。所謂十力。
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已説功徳。次説如來三十二種無上大業。如
是七種金剛句義。彼修多羅廣説體相。如是
應知。問曰。此七種句有何次第。答曰偈言
    從佛次有法 次法復有僧
    僧次無礙性 從性次有智
    十力等功徳 爲一切衆生
    而作利益業 有如是次第
已説一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次説七品具
攝此論法義體相。解釋偈義應知歸敬三寶
者。此明何義。所有如來教化衆生。彼諸衆生
歸依於佛。尊敬如來。歸依於法。尊敬如來。歸
依於僧。依於三寶。説十二偈。初明佛寶。故説
四偈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二
  後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譯
佛寶品第二
    佛體無前際 及無中間際
    亦復無後際 寂靜自覺知
    既自覺知已 爲欲令他知
    是故爲彼説 無畏常恒道
    佛能執持彼 智慧慈悲刀
    及妙金剛杵 割截諸苦
    摧碎諸見山 覆藏顛倒意
    及一切稠林 故我今敬禮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無爲體自然 不依他而知
    智悲及以力 自他利具足
此偈略明佛寶所攝八種功徳。何等爲八。一者
無爲體。二者自然。三者不依他知。四者智。五
者悲。六者力。七者自利益。八者他利益。偈言
    非初非中後 自性無爲體
    及法體寂靜 故自然應知
    唯内身自證 故不依他知
    如是三覺知 慈心爲説道
    智悲及力等 拔苦煩惱刺
    初三句自利 後三句利他
此偈明何義。遠離有爲。名爲無爲。應知又
有爲者。生住滅法。無彼有爲。是故佛體。非初
中後。故得名爲無爲法身。應知偈言。佛體
無前際。*及無中間際。*亦復無後際故。又復
遠離一切戲論虚妄分別。寂靜體故。名爲自
然。應知偈言寂靜。故不依他知者。不依他因
縁證知故。不依他因縁證知者。不依他因縁
生故。不依他因縁生者。自覺不依他覺故。如
是依於如來無爲法身相故。一切佛事無始
世來。自然而行常不休息。如是希有不可思
議諸佛境界。不從他聞。不從他聞者。不從師
聞。自自在智無言之體而自覺知偈言自
覺知故既自覺知已。然後爲他生盲衆生。令
得覺知。爲彼證得無爲法身。説無上道。是故
名爲無上智悲。應知偈言既自覺知已。*爲
欲令他知。是故爲彼説無畏常恒道故無畏
常恒道者。明道無畏是常是恒。以出世間不
退轉法。如是次第又拔他苦煩惱根本。如來
智慧慈悲及神力如是三句刀金剛杵譬喩
示現。又以何者。爲苦根本。略説言之。謂三有
中生名色是。又何者爲煩惱根本。謂身見等。
虚妄邪見疑戒取等。又名色者。是彼所攝所
生苦*芽。應知如來智慧慈悲心等。能割彼
*芽。以是義故。説刀譬喩。偈言佛能執持彼
智慧慈悲刀故。割截諸苦芽故。又邪見疑
所攝煩惱。見道遠離。以世間智所不能知。稠
林煩惱不能破壞。如世間中樹林牆等。彼相
似法以如來力能破壞。彼以是故。説金剛杵
喩。偈言及妙金剛杵故。摧碎諸見山覆藏顛
倒意及一切稠林故。此六種句如來莊嚴智
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中次第顯説應知。
應云何知。彼經中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
知不生不滅者。此明如來無爲之相。又復次
説無垢清淨琉璃地中帝釋王身鏡像現等。
如是乃至九種譬喩。皆明如來不生不滅。又
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清淨法身亦復
如是。不動不生。心不戲論。不分別不分別無
分別。不思無思不思議。無念寂滅寂靜。不生
不滅。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嗅不可嘗。不可觸
無諸相。不可覺不可知。如是等句。皆説寂靜
差別之相。此明何義。明佛一切所作事中。遠
離一切戲論分別。寂靜自然。次説餘殘修多
羅。彼中説言。如實覺知一切法門者。此明如
來不依他故證大菩提。又復次説如來菩提
有十六種。是故經言。文殊師利。如來如是如
實覺知一切諸法。觀察一切衆生法性不淨
有垢有點奮迅。於諸衆生大悲現前。此明如
來無上智悲。應知文殊師利。如來如是如實
覺知一切法者。如向前説。無體爲體。如實
覺知者。如實無分別佛智知故。觀察一切衆
生法性者。乃至邪聚衆生。如我身中法性法
體法界如來藏等。彼諸衆生亦復如是無有
差別。如來智眼了了知故。不淨者以諸凡夫
煩惱障故。有垢者以諸聲聞辟支佛等有智
障故。有點者以諸菩薩摩訶薩等依彼二種
習氣障故。奮迅者能如實知種種衆生可化
方便。入彼衆生可化方便種種門故。大悲者
成大菩提得於一切衆生平等大慈悲心。爲
欲令彼一切衆生如佛證智。如是覺知證大
菩提故。次於一切衆生平等轉大法輪常不
休息。如是三句能作他利益故名爲力。應知
又此六句次第。初三種句謂無爲等功徳。如
來法身相應示現自利益。餘三種句所謂智
等示現他利益。又復有義。以有智慧故證得
第一寂靜法身。是故名爲自利益。又依慈悲
力等二句轉大法輪示現他利益。已説佛寶。
次明法寶
  究竟一乘寶性論法寶品第三
論曰。依彼佛寶有眞法寶。以是義故次佛寶
後示現法寶。依彼法寶故説四偈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亦非即於彼 亦復不離彼
    不可得思量 非聞慧境界
    出離言語道 内心知清涼
    彼眞妙法日 清淨無塵垢
    大智慧光明 普照諸世間
    能破諸曀障 覺觀貪瞋癡
    一切煩惱等 故我今敬禮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不思議不二 無分淨現對
    依何得何法 離法二諦相
此偈略明法寶所攝八種功徳。何等爲八。一
者不可思議。二者不二。三者無分別。四者淨。
五者顯現。六者對治。七者離果。八者離因。
離者偈言
    滅諦道諦等 二諦攝取離
    彼各三功徳 次第説應知
此偈明何義。前六功徳中初三種功徳不思
議不二及無分別等。示現彼滅諦攝取離煩
惱。應知餘殘有三句。淨顯現對治。示現彼道
諦攝取斷煩惱因。應知又證法所有離名爲
滅諦。以何等法修行斷煩惱名爲道諦。以此
二諦合爲淨法。以二諦相名爲離法。應知偈

    不思量無言 智者内智知
    以如是義故 不可得思議
    清涼不二法 及無分別法
    淨顯現對治 三句猶如日
此偈明何義。略明滅諦有三種法。以是義故
不可思議。應知以何義故不可思議。有四義
故。何等爲四。一者爲無。二者爲有。三者爲
有無。四者爲二。偈言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
無。亦非即於彼。亦復不離彼故。滅諦有三種
法。應知者。此明何義。滅諦非可知。有三種法。
何等爲三。一者非思量境界故。偈言不可得
思量。非聞慧境界故。二者遠離一切聲響名字
章句言語相貌故。偈言出離言語道故。三者
聖人内證法故。偈言内心知故。又滅諦云何
不二法者。及云何無分別者。如不増不減經
中如來説言。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
法故。以無分別法故。偈言清涼故。何者是二
而説不二所言二者。謂業煩惱。言分別者。所
謂集起業煩惱因及邪念等。以知彼自性本
來寂滅不二無二行。知苦本來不生。是名苦
滅諦。非滅法故名苦滅諦。是故經言。文殊師
利。何等法中無心意意識行。彼法中無分別。
以無分別故不起邪念。以有正念故不起無
明。以不起無明故。即不起十二有支。以不起
十二有支故。即名無生。是故聖者勝鬘經言。
世尊。非滅法故名苦滅諦。世尊。所言苦滅者。
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恒清涼不變自
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所纒。世尊過於恒沙。
不離不脱不異。不思議佛法畢竟成就。説如
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所
纒。名如來藏。如是等勝鬘經中廣説滅諦應
知。又以何因得此滅諦如來法身。謂於見道
及修道中無分別智三種日。相似相對法應
知。偈言。彼眞妙法日故。何等爲三。一者日
輪清淨相似相對法。以遠離一切煩惱垢故。
偈言清淨無塵垢故。二者顯現一切色像相似
相對法。以一切種一切智能照知故。偈言大
智慧光明故。三者對治闇相似相對法。以起
一切種智對治法故。偈言普照諸世間故。又
何者是所治法。所謂依取不實事相。虚妄
分別念。生貪瞋癡結使煩惱。此明何義。愚癡
凡夫依結使煩惱。取不實事相。念故起於貪
心。依瞋恚故起於瞋心。依於無明虚妄念故
起於癡心。又復依彼貪瞋癡等虚妄分別。取
不實事相。念起邪念心。依邪念心起於結使。
依於結使起貪瞋癡。以是義故。身口意等造
作貪業瞋業癡業。依此業故。復有生生不斷
不絶。如是一切愚癡凡夫。依結使煩惱集起
邪念。依邪念故起諸煩惱。依煩惱故起一切
業。依業起生。如是此一切種諸煩惱染業染
生染。愚癡凡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一實性
界。如彼如實性。觀察如實性而不取相。
不取相故。能見實性。如是實性諸佛如來平
等證知。又不見如是虚妄法相。如實知見。
如實有法眞如法界。以見第一義諦故。如是
二法不増不減。是故名爲平等證智。是名一
切種智。所治障法應如是知。以起眞如智對
治法故。彼所治法畢竟不復生起現前。偈言
能破諸曀障覺觀貪瞋癡一切煩惱等故。又
此得滅諦如來法身。因於見道中及修道中
無分別智。廣説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等。修多
羅中言。須菩提。眞如如來眞如平等無差別。
如是等應知。已説法寶。次説僧寶
  *究竟一乘寶性論僧寶品第四
論曰。依大乘法寶。有不退轉菩薩僧寶。以是
義故。次法寶後示現僧寶。依彼僧寶故。説四

    正覺正知者 見一切衆生
    清淨無有我 寂靜眞實際
    以能知於彼 自性清淨心
    見煩惱無實 故離諸煩惱
    無障淨智者 如實見衆生
    自性清淨性 佛法僧境界
    無閡淨智眼 見諸衆生性
    遍無量境界 故我今敬禮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如實知内身 以智見清淨
    故名無上僧 諸佛如來説
此偈明何義。偈言
    如實見衆生 寂靜眞法身
    以見性本淨 煩惱本來無
此偈明何義。以如實見本際。以來我空法空
應知。偈言正覺正知者。見一切衆生清淨無
有我。寂靜眞實際故。又彼如實知無始世來
本際寂靜無我無法。非滅煩惱證時始有。此
明何義。此見自性清淨法身。略説有二種法。
何等爲二。一者見性本來自性清淨。二者見諸
煩惱本來寂滅。偈言以能知於彼自性清淨
心見煩惱無實故離諸煩惱故。又自性清淨
心本來清淨。又本來常爲煩惱所染。此二種
法於彼無漏眞如。法界中善心不善心倶。更
無第三心。如是義者難可覺知。是故聖者勝
鬘經言。世尊。刹尼迦善心。非煩惱所染刹尼
迦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
觸煩惱。云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
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
可了知。如是等聖者勝鬘經中廣説。自性清
淨心及煩惱所染應知。又有二種修行。謂如
實修行。及遍修行。難證知義。如實修行者。
謂見衆生自性清淨佛性境界故。偈言無障
淨智者如實見衆生自性清淨性佛法身境界
故。遍修行者。謂遍十地一切境界故。見一切
衆生有一切智故。又遍一切境界者。以遍一切
境界。依出世間慧。見一切衆生乃至畜生有
如來藏應知。彼見一切衆生有眞如佛性。初
地菩薩摩訶薩以遍證一切眞如法界故。偈言
無閡淨智眼見諸衆生性遍無量境界故。如
是内身自覺知。彼無漏法界無障無閡。依於
二法。一者如實修行。二者遍修行。此明何義。
謂出世間如實内證眞如法智。不共二乘凡
夫人等應知。此明何義。菩薩摩訶薩出世間
清淨證智。略説有二種。勝聲聞辟支佛證智。
何等爲二。一者無障。二者無礙。無障者。謂如
實修行。見諸衆生自性清淨境界。故名無障。
無閡者。謂遍修行。以如實知無邊境界。故名
無閡。此明何義。偈言
    如實知見道 見清淨佛智
    故不退聖人 能作衆生依
此偈明何義。又依初地菩薩摩訶薩證智。清
淨見道不退地乘。能作見彼無上菩提清淨
勝因應知。偈言如實知見道見清淨佛智故。
此初地證智。勝餘菩薩摩訶薩布施持戒等
波羅蜜功徳。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依如實
見眞如證智。是故能與一切衆生天龍八部
聲聞辟支佛等作歸依處。偈言不退聖人能
作衆生依故
問曰。以何義故。不明歸依聲聞僧寶。答曰。菩
薩僧寶功徳無量。是故應供。以應供故。合應
禮拜讃歎供養。聲聞之人無如是義。以是義
故。不明歸依聲聞僧寶。此明何義。偈言
    境界諸功徳 證智及涅槃
    諸地淨無垢 滿足大慈悲
    生於如來家 具足自在通
    果勝最無上 是勝歸依義
此偈明何義。略説菩薩十種勝義。過諸聲聞
辟支佛故。何等爲十。一者觀勝。二者功徳勝。
三者證智勝。四者涅槃勝。五者地勝。六者清
淨勝。七者平等心勝。八者生勝。九者神力勝。
十者果勝。觀勝者謂觀眞如境界。是名觀勝
偈言境界故。功徳勝者。菩薩修行無厭足不
同二乘少欲等。是名功徳勝。偈言功徳故。證
智勝者。證二種無我。是名證智勝。偈言證智
故。涅槃勝者。教化衆生故。是名涅槃勝。偈言
涅槃故。地勝者。所謂十地等。是名地勝。偈言
諸地故。清淨勝者。菩薩遠離智障。是名清
淨勝。偈言淨無垢故。平等心勝者。菩薩大悲
遍覆。是名平等心勝。偈言滿足大慈悲故。生
勝者。諸菩薩生無生故。是名生勝。偈言生於
如來家故。神力勝者。謂三昧自在神通等力
勝。是名神力勝。偈言具足三昧自在通故。果
勝者。究竟無上菩提故。是名果勝。偈言果勝
最無上故。此明何義。有黠慧人。知諸菩薩功
徳無量修習菩提。無量無邊廣大功徳。有大
智慧慈悲圓滿。爲照知彼無量衆生性行稠
林。猶如初月。唯除諸佛如來滿月。菩薩摩訶
薩。知諸聲聞乃至證得阿羅漢道。少智慧人
無大悲心。爲照自身。猶如星宿。既如是知。欲
取如來大滿月身。修菩提道。而當棄捨初月。
菩薩起心禮拜供養。其餘星宿聲聞辟支佛
者。無有是處。此復何義。明爲利益一切衆生
初始發起菩提之心。諸菩薩等已能降伏不
爲利益他衆生身爲自利益修持無漏清淨禁
戒乃至證得阿羅漢果聲聞之人。何況其餘。
得十自在等。無量無邊功徳菩薩摩訶薩。而
同聲聞辟支佛等少功徳人。無有是處。以是
義故。經中偈言
    若爲自身故 修行於禁戒
    遠離大慈心 捨破戒衆生
    以爲自身故 護持禁戒財
    如是持戒者 佛説非清淨
    若爲他人故 修行於禁戒
    能利益衆生 如地水火風
    以爲他衆生 起第一悲心
    是名淨持戒 餘似非清淨
問曰。依何等義爲何等人。諸佛如來説此三
寶。答曰。偈言
    依能調所證 弟子爲三乘
    信三供養等 是故説三寶
此偈明何義。略説依三種義。爲六種人故説
三寶。何等爲三。一者調御師。二者調御師法。
三者調御師弟子。偈言依能調所證弟子故。
六種人者。何等爲六。一者大乘。二者中乘。三
者小乘。四者信佛。五者信法。六者信僧。偈言
爲三乘信三供養等故。初釋第一義。第一第
四人歸依兩足中最勝第一尊佛。示現調御
師大丈夫義故。偈言依能調故。爲取佛菩提
諸菩薩人故。偈言爲大乘故。爲信供養諸佛
如來福田人故。偈言信佛供養故。以是義故。
説立佛寶。偈言是故説佛寶故。已釋第一義
第一第四人。次釋第二義。第二第五人歸依
離煩惱中最勝第一法。示現調御師所證功
徳法故。偈言依所證故。爲自然知不依他知
深因縁法辟支佛人故。偈言爲中乘故。爲信
供養第一妙法福田人故。偈言信法供養故。
以是義故。説立法寶。偈言是故説法寶故。已
釋第二義第二第五人。次釋第三義。第三第
六人歸依諸衆中最勝第一諸菩薩僧。示現調
御師弟子於諸佛如來所説法中如實修行不
相違義故。偈言依弟子故。爲從他聞聲聞人
故偈言爲小乘故。爲信供養第一聖衆福田
人故。偈言信僧供養故。以是義故。説立僧寶。
偈言是故説僧寶故。是名略説依三種義。爲
六種人故。諸佛如來説此三寶。偈言依能調
所證弟子爲三乘信三供養等是故説三寶
故。又爲可化衆生令次第入。以是義故。依於
世諦示現明説立三歸依。此明何義。偈言
    可捨及虚妄 無物及怖畏
    二種法及僧 非究竟歸依
此偈明何義。法有二種。何等爲二。一所説法。
二所證法。所説法者。謂如來説修多羅等名
字章句身所攝故。彼所説法證道時滅如捨
船栰。偈言可捨故。所證法者。復有二種。謂依
因果二種差別。以依何法證何法故。此明何
義。所謂有道有爲相攝。若爲有爲相所攝者。
彼法虚妄。偈言及虚妄故。若虚妄者彼法非
實。若非實者彼非眞諦。非眞諦者即是無常。
若無常者非可歸依。又復若依彼聲聞道所
得滅諦。彼亦無物猶如燈滅。唯斷少分諸煩
惱苦。若如是者則是無物。若無物者云何爲
他之所歸依。偈言無物故。僧者凡有三乘
人。三乘人中依聲聞僧常有怖畏。常求歸依
諸佛如來求離世間。此是學人所應作者。
究竟故。猶進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所言怖畏者。云何怖畏。以阿羅漢雖盡有
漏而不斷一切煩惱習氣。彼於一切有爲行
相。極怖畏心常現在前。是故聖者勝鬘經言。
阿羅漢有恐怖。何以故。阿羅漢於一切無行
怖畏想住。如人執劍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
無究竟樂。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衆生無
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則求歸依。如是阿羅
漢有怖畏。以恐怖故歸依如來。故彼若如是
有怖畏者。彼人畢竟爲欲遠離彼怖畏處求
無畏處。以是義故依遠離彼怖畏之處。名爲
學者當有所作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
畏之處。是故聲聞法僧二寶是少分歸依。非
究竟歸依。偈言二種法及僧非究竟歸依故。
此明何義。偈言
    衆生歸一處 佛法身彼岸
    依佛身有法 依法究竟僧
此偈明何義。如向所説。諸佛如來不生不滅
寂靜不二。離垢法身故。以唯一法身究竟清
淨處故。又三乘之人無有救者。無歸依者。
以唯有彼岸無始本際畢竟無盡。是可歸依
恒可歸依。所謂唯是諸佛如來故。如是常恒
清涼不變故可歸依。聖者勝鬘經中廣説應
知。問曰。以何義故佛法衆僧説名爲寶。答
曰。偈言
    眞寶世希有 明淨及勢力
    能莊嚴世間 最上不變等
此偈明何義。所言寶者有六種相似。依彼六
種相似相對法故。佛法衆僧説名爲寶。何等
爲六。一者世間難得相似相對法。以無善根
諸衆生等百千萬劫不能得故。偈言眞寶世
希有故。二者無垢相似相對法。以離一切有
漏法故。偈言明淨故。三者威徳相似相對法。
以具足六通不可思議威徳自在故。偈言勢
力故。四者莊嚴世間相似相對法。以能莊嚴
出世間故。偈言能莊嚴世間故。五者勝妙相
似相對法。以出世間法故。偈言最上故。六者
不可改異相似相對法。以得無漏法世間八
法不能動故。偈言不變故。問曰。依何等法有
此三寶。而依此法得有世間。及出世間清淨
生起三寶。答曰。爲彼義故説兩行偈
    眞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佛無量功徳 及佛所作業
    如是妙境界 是諸佛所知
    依此妙法身 出生於三寶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如是三寶性 唯諸佛境界
    以四法次第 不可思議故
此偈明何義。眞如有雜垢者。謂眞如佛性未
離諸煩惱所纒。如來藏故。及遠離諸垢者。即
彼如來藏轉身到佛地得證法身。名如來法
身故。佛無量功徳者。即彼轉身如來法身相
中。所有出世間十力無畏等。一切諸功徳無
量無邊故。及佛所作業者。即彼十力等。一切
佛法自然常作無上佛業。常不休息常不
捨離。常授諸菩薩記。彼處次第有四種法不
可思議。是故名爲如來境界。何等四處偈

    染淨相應處 不染而清淨
    不相捨離法 自然無分別
此偈明何義。眞如有雜垢者。同一時中有淨
有染。此處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信深因
縁法聲聞辟支佛於彼非境界故
是故聖者勝鬘經中。佛告勝鬘言。天女。自性
清淨心而有染汚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
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
染亦難了知。天女。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
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辟支佛等。
唯依佛語信此二法故。偈言染淨相應處故。
及遠離諸垢者。眞如非本有染後時言清淨。
此處不可思議。是故經言心自性清淨。自性
清淨心本來清淨。如彼心本體。如來如是知。
是故經言。如來一念心相應慧。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故。偈言不染而清淨故。佛無量
功徳者。謂前際後際於一向染凡夫地中。常
不捨離眞如法身。一切諸佛法無異無差別。
此處不可思議。是故經言。復次佛子。如來智
慧無處不至。何以故。以於一切衆生界中終
無有一衆生身中而不具足如來功徳及智慧
者。但衆生顛倒。不知如來智遠離顛倒起一
切智無師智無礙智。佛子。譬如有一極大經
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
無不記録。若與二千世界等者。悉記二千世
界中事。若與小千世界等者。悉記小千世界
中事。四天下等者。悉記一切四天下事。須彌
山王等者。悉記須彌山王等事。地天宮等
者。悉記地天宮殿中事。欲天*宮等者。悉記
欲天宮殿中事。色天宮等者。悉記色天宮殿
中事。若與無色天宮等者。悉記一切無色界
天宮殿中事。彼等三千大千世界極大經卷。
在一極細小微塵内。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時
有一人出興於世。智慧聰達具足成就清淨
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内。作如是念。云何如
此廣大經卷在微塵内而不饒益諸衆生耶。
我今應當勤作方便破彼微塵出此經卷饒益
衆生。作是念已
爾時彼人即作方便。破壞微塵出此經卷饒
益衆生。佛子。如來智慧。無相智慧。無閡智
慧。具足在於衆生身中。但愚癡衆生顛倒想
覆。不知不見不生信心。爾時如來以無障閡
清淨天眼。觀察一切諸衆生身。既觀察已作
如是言。奇哉奇哉。云何如來具足智慧。在
於身中而不知見。我當方便教彼衆生覺悟
聖道。悉令永離一切妄想顛倒垢縛。令具足
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内與佛無異。如來即時
教彼衆生修八聖道。捨離一切虚妄顛倒。離
顛倒已見如來智。與如來等饒益衆生故。偈
言不相捨離法故。及佛所作業者。同一時一
切處一切時。自然無分別。隨順衆生心。隨
順可化衆生根性。不錯不謬隨順作佛業。此
處不可思議。是故經言。善男子。如來爲令
一切衆生入佛法中故。無量如來業作有量
説。善男子。如來所有實作業者。於彼一切世
間衆生。不可量不可數。不可思議不可知。不
可以名字説。何以故。以難可得與前衆生故。
以於一切諸佛國土不休息故。以一切諸佛
悉平等故。以過一切諸世間心所作事故。以
無分別猶如虚空悉平等故。以無異無差別
法性體故。如是等廣説已。又説不淨大毘琉
璃摩尼寶珠譬喩言。善男子。汝依此譬喩。應
知如來業不可思議故。平等遍至故。一切處
不可呵故。三世平等故。不斷絶三寶種故諸
佛如來雖如是住不可思議業中。而不捨離
虚空法身。雖不捨離虚空法身。而於衆生隨
所應聞名字章句爲之説法。雖爲衆生如是
説法。而常遠離一切衆生心所念觀。何以故。
以如實知一切衆生諸心行故。偈言自然無
分別故。依此妙法身出生於三寶者。偈言
    所覺菩提法 依菩提分知
    菩提分教化 衆生覺菩提
    初句爲正因 餘三爲淨縁
    前二自利益 後二利益他
此偈明何義。此四種句。總攝一切所知境界。
此明何義。初一句者。謂所證法應知。以彼證
法名爲菩提。偈言所覺菩提法故。第二句。菩
提依菩提分知者。以諸佛菩提功徳能作佛
菩提因故。偈言依菩提分知故。第三句菩提
分教化者。以菩提分令他覺故。第四句衆生
覺菩提者。所化衆生覺菩提故。此四種句次
第不取相。依此行故。清淨菩提出生三寶應
知。偈言所覺菩提法依菩提。分知菩提分教
化衆生覺菩提故。以一句因三句縁故。如來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菩提者。十力
等諸佛如來法。三十二種諸佛如來作業。依
如來業衆生聞聲。依彼法故。得清淨因縁出
生三寶應知。是故偈言初句爲正因餘三爲
淨縁故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二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後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譯
  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論曰。自此已後餘殘論偈。次第依彼四句廣
差別説應知。此以何義。向前偈言
    眞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佛無量功徳 及佛所作業
    如是妙境界 是諸佛所知
    依此妙法身 出生於三寶
此偈示現何義。如向所説。一切衆生有如來
藏。彼依何義故。如是説偈言
    佛法身遍滿 眞如無差別
    皆實有佛性 是故説常有
此偈明何義。有三種義。是故如來説一切時
一切衆生有如來藏。何等爲三。一者如來法
身遍在一切諸衆生身。偈言佛法身遍滿
故。二者如來眞如無差別。偈言眞如無差
別故。三者一切衆生皆悉實有眞如佛性。偈
言皆實有佛性故。此三句義。自此下論依如
來藏修多羅。我後時説應知。如偈本言
    一切衆生界 不離諸佛智
    以彼淨無垢 性體不二故
    依一切諸佛 平等法性身
    知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藏
    體及因果業 相應及以行
    時差別遍處 不變無差別
    彼妙義次第 第一眞法性
    我如是略説 汝今應善知
此偈示現何義。略説此偈有十種義。依此十
種説第一義實智境界佛性差別應知。何等
爲十。一者體。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
相應。六者行。七者時差別。八者遍一切處。
九者不變。十者無差別。初依體因故。説一偈
    自性常不染 如寶空淨水
    信法及般若 三昧大悲等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自在力不變 思實體柔軟
    寶空水功徳 相似相對法
此偈明何義。向説三種義。彼三種義。次第依
於自相同相。如來法身三種清淨功徳。如如
意寶珠虚空淨水。相似相對法應知。此明何
義。思者依如來法身。所思所修皆悉成就故。
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有四種障礙 謗法及著我
    怖畏世間苦 捨離諸衆生
此偈明何義。偈言
    闡提及外道 聲聞及自覺
    信等四種法 清淨因應知
此偈明何義。略説一切衆生界中有三種衆
生。何等爲三。一者求有。二者遠離求有。三者
不求彼二。求有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謗解
脱道無涅槃性。常求住世間不求證涅槃。二
者於佛法中闡提同位。以謗大乘故。是故不
増不減經言。舍利弗。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若起一見若起二見。諸佛如來非
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弟子。舍利弗。是人以
起二見因縁。從闇入闇從冥入冥。我説是等
名一闡提故。偈言謗法故。闡提故。遠離求有
者。亦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無求道方便。二
者有求道方便。無求道方便者。亦有二種。何
等爲二。一者多種外道種種邪計。謂僧佉衞
世師尼揵陀若提子等。無求道方便。二者於
佛法中同外道行。雖信佛法而顛倒取。彼何
者是。謂犢子等。見身中有我等。不信第一義
諦。不信眞如法空。佛説彼人無異外道。復有
計空爲有。以我相憍慢故。何以故。以如來爲
説空解脱門令得覺知。而彼人計唯空無實。
爲彼人故。寶積經中佛告迦葉。寧見計我如
須彌山。而不用見憍慢衆生計空爲有。迦葉
一切邪見解空得離。若見空爲有。彼不可化
令離世間故。偈言及著我故。及外道故。有方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