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莊嚴經論 (No. 1604_ 無著波羅頗蜜多羅譯 ) in Vol. 31

[First] [Prev]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三
  無著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菩提品第十
釋曰。已説菩薩成熟衆生。次説菩薩得一切
種智。偈曰
    一切難已行 一切善已集
    一切時已度 一切障已斷
釋曰。此偈顯一切種智因圓滿。一切難已行
者。由具足行無量百千種難行行未曾疲倦
故。一切善已集者。由具足聚集諸波羅蜜自
性善根故。一切時已度者。由具足經長時大
劫阿僧祇故。一切障已斷者。由具足斷一切
大乘障謂諸地所有微細障故。偈曰
    成就一切種 此即爲佛身
    譬如大篋開 衆寶無不現
釋曰。此偈顯一切種智果圓滿有三義分別。
至得。二自性。三譬喩。成就一切種者。謂
至得分別。從此已後成就一切種智故。此即
爲佛身者。謂自性分別。即説一切種智爲佛
身體故。譬如大篋開衆寶無不現者。謂譬喩
分別。不可思議菩提分寶皆現前故。已説一
切種智爲佛身。次説此身無二相。偈曰
    白法爲佛身 非無亦非有
    佛爲法寶因 法則善根因
釋曰。白法爲佛身者。轉六波羅蜜等一切善
法爲佛體故。非無亦非有者。此體非無。何以
故。眞如無別故。亦復非有。何以故。自性不
成就故。是名無二相。佛爲法寶因者。佛説一
切法故。及以神通力故。法則善根因者。衆生
爲田善根爲穀。如是法寶於所化衆生田生
長善根穀故。偈曰
    具法亦離法 如藏亦如雲
    生法雨法雨 故成如是譬
釋曰。此偈重顯前義。具法亦離法者。諸佛具
足一切善法故。遠離一切不善法故。如藏亦
如雲者。佛寶如藏法寶如雲。問此以何義。答
生法雨法雨故成如是譬。佛寶能出生法寶。
與大藏相似。法寶能生長一切衆生善根。與
大雲相似。已説佛身無二相。次説是無上歸
依。偈曰
    諸佛常救護 衆生三染汚
    諸惑諸惡行 及以生老死
釋曰。此偈略顯救護義。諸佛常救護者。由畢
竟救護故。問救護何法。答衆生三染汚。謂煩
惱染汚。業染汚。生染汚。諸惑者。即煩惱染
汚。諸惡行者。即業染汚。及以生老死者。即生
染汚。問云何救護。答於此三種衆生一切時
救護不捨。即是畢竟義。偈曰
    諸災及惡趣 身見亦小乘
    如是諸衆生 一切皆救護
釋曰。此偈廣顯救護義。諸災者。謂盲聾瘖瘂
狂亂形殘等衆生。由佛力故。盲者得視。聾者
得聽。瘂者能言。狂者得正。亂者得定。形殘者
得具足。如是救護。惡趣者。謂地獄等衆生放
火照觸。令得離苦不復更入。如是救護。身見
者。謂著我衆生令得人無我解入二乘涅槃。
如是救護。小乘者。謂二乘性。不定衆生方便
引入大乘。如是救護。偈曰
    佛爲勝歸處 無比故無上
    如前種種畏 無不令脱者
釋曰。此偈顯歸依勝。由佛無譬喩故爲無上。
是故如前所説三種染汚衆生及餘災等衆
生。一切皆能救護。偈曰
    諸佛善滿身 一切世間勝
    妙法化衆生 以度悲海故
釋曰。此偈顯歸依勝因。諸佛善滿身一切世
間勝者。此由自利究竟。由力無畏等諸善功
徳自性滿故。妙法化衆生以度悲海故者。善
解教化衆生方便。及度大悲海岸究竟故。偈

    盡於未來際 普及一切生
    恒時利益彼 是説歸依大
釋曰。此偈顯歸依大。大有三義。一者時大。窮
一切衆生生死際故。二者境大。以一切衆生
爲境故。三者事大。恒時作利益救脱其苦令
出離故。已説無上歸依。次説如來轉依相。偈

    二障種恒隨 彼滅極廣斷
    白法圓滿故 依轉二道成
釋曰。此偈顯示轉依有離有得。二障種恒隨
彼滅極廣斷者。此明所治遠離。謂煩惱障智
障二種種子。無始已來恒時隨逐。今得永滅
極者。一切地廣者。一切種此皆斷故。白法圓
滿故。依轉二道成者。此明能治成就。謂佛體
與最上圓滿白法相應。爾時依轉得二道成
就。一得極清淨出世智。道二得無邊所識境
界智道。是名轉依。偈曰
    彼處如來住 不動如山王
    尚悲樂滅人 況著諸有者
釋曰。此偈顯示如來轉依諸轉中勝。何以故。
如來轉依住無漏界處。如山王鎭地安住不
動。如此轉已見於聲聞縁覺樂寂滅人尚生
憐愍。何況遠邊下賤著有苦惱衆生。偈曰
    他利及無上 不轉及不生
    廣大與無二 無住亦平等
    殊勝與遍授 是説如來轉
    顯示十功徳 差別義應知
釋曰。此二偈顯示如來轉依有十種功徳差
別。何等爲十。一者他義轉。謂轉依已爲利他
故。二者無上轉。謂轉依已一切法中而得自
在過二乘轉故。三者不轉轉。謂轉依已染汚
諸因不能轉此依彼依轉故。四者不生轉。謂
轉依已一切染汚法畢竟不起故。五者廣大
轉。謂轉依已示現得大菩提及般涅槃故。六
者無二轉。謂轉依已生死涅槃無有二故。七
者不住轉。謂轉依已有爲無爲倶不住故。八
者平等轉。謂轉依已與聲聞縁覺。同解脱煩
惱障故。九者殊勝轉。謂轉依已力無畏等一
切佛法無與等故。十者遍授轉。謂轉依已恒
以一切乘而教授故。偈曰
    如空遍一切 佛亦一切遍
    虚空遍諸色 諸佛遍衆生
釋曰。此偈顯示佛體一切遍與虚空相似。初
二句直説。後二句釋説。譬如虚空遍一切色
聚。佛體亦爾遍一切衆生聚。若以衆生現非
佛故。言佛體不遍者。是義不然。未成就故。
偈曰
    譬如水器壞 月像不現前
    如是衆生過 佛像亦不現
釋曰。此偈顯示佛體雖遍而衆生不見。譬如
水器破壞不見月像。如是衆生過失不見佛
像。此義得成。偈曰
    譬如火聚性 或然或滅盡
    如是諸佛化 或出或涅槃
釋曰。此偈顯示諸佛教化有出有沒。譬如火
性有時熾然有時滅盡。諸佛教化亦復如是。
有時示現出世。有時示現涅槃。如是已説如
來轉依。次説如來事業恒無功用。偈曰
    意珠及天鼓 自然成自事
    佛化及佛説 無思亦如是
釋曰。此偈顯示佛事無功用。譬如如意寶珠
雖復無心自然能作種種變現。如來亦爾。雖
復無功用心自然能起種種變化。譬如天鼓
雖復無心自然能出種種音聲。如來亦爾。雖
復無功用心自然能説種種妙法。偈曰
    依空業無間 而業有増減
    依界事不斷 而事有生滅
釋曰。此偈顯示佛事無間。譬如世間依空所
作無時斷絶。諸佛亦爾。依無漏界而作佛事
亦無斷絶。譬如世間依空所作有増有減。諸
佛亦爾。依無漏界而作佛事亦有生滅。已説
無功用心不捨佛事。次説無漏法界甚深。偈

    如前後亦爾 及離一切障
    非淨非不淨 佛説名爲如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清淨相。如前後亦爾者。
所謂非淨。由自性不染故。及離一切障者。所
謂非不淨。由後時客塵離故。非淨非不淨佛
説名爲如者。是故佛説是如非淨非不淨。是
名法界清淨相。偈曰
    清淨空無我 佛説第一我
    諸佛我淨故 故佛名大我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大我相。清淨空無我
者。此無漏界由第一無我爲自性故。佛説
第一我者。第一無我謂清淨如。彼清淨如即
是諸佛我自性。諸佛我淨故。故佛名大我者。
由佛此我最得清淨。是故號佛以爲大我。由
此義意。諸佛於無漏界建立第一我。是名法
界大我相。偈曰
    非體非非體 如是説佛體
    是故作是論 定是無記法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無記相。作體者。人法二
相不可説故。非非體者。如相實有故。如是説
佛體者。由此因縁故説佛體非體非非體。是
故作是論定是無記法者。無記謂死後有如
來死後無如來。死後亦有如來亦無如來。死
後非有如來非無如來。如是四句不可記故。
是故法界是無記相。偈曰
    譬如鐵熱息 譬如眼瞖除
    心智息亦爾 不説有無體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解脱相。譬如鐵熱息譬
如眼瞖除者。如是二物熱息瞖除可説非體
非非體。何以故。非體者。由熱瞖無相故。非非
體者。由息相有體故。心智息亦爾不説有無
體者。諸佛心智以貪爲熱以無明爲瞖。彼二
若息亦説非體非非體。何以故。非體者。由貪
及無明息故。非非體者。由心慧解脱有故。是
名法界解脱相。已説相甚深。次説處甚深。偈

    諸佛無漏界 非一亦非多
    前身隨順故 非身如空故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處甚深。諸佛無漏。法界
非一亦非多。何以故。非一者。由前身隨順故。
非多者。由非身故。問云何非身。答如虚空故。
是名法界處甚深。已説處甚深。次説業甚深。
偈曰
    譬如大寶藏 衆寶之所依
    淨界亦如是 佛法之依止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依止業。由清淨法界爲
力無畏等諸菩提分寶所依止故。偈曰
    譬如密雲布 灑雨成百穀
    淨界亦如是 流善熟衆生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成熟衆生業。由從清淨
法界流諸善根成熟衆生故。偈曰
    譬如日月盈 皎淨輪圓滿
    淨界亦如是 善根聚圓滿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到究竟業聚。謂福智由
清淨法界。如此二聚得圓滿故。偈曰
    譬如日輪出 流光照一切
    淨界亦如是 流説化群生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説正法業。偈曰
    譬如日光合 同事照世間
    淨界亦如是 佛合同業化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化所作業。譬如多日多
光一時和合同作一事。謂乾熟等。如是多佛
多智一時和合同作一業。謂變化等。偈曰
    譬如日光照 無限亦一時
    淨界佛光照 二事亦如是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無分別業。譬如日光普
照無有分限亦復一時。如是佛光普照無限
一時亦復如是。偈曰
    譬如諸日光 説有雲等翳
    淨界諸佛智 説有衆生障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不作業。譬如日光雲等
爲翳是故不照如是佛光衆生過失爲障。
濁多故。是故不有所作。偈曰
    譬如滋灰力 染衣種種色
    淨界行願力 解脱種種智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解脱智業。譬如別衣由
滋灰力。有處得種種色。有處不得種種色。三
乘淨界亦爾。由行願力諸佛解脱得種種智。
二乘解脱不得種種智。偈曰
    無漏界甚深 相處業三種
    諸佛如是説 譬如染畫空
釋曰。此偈重顯前甚深義。無漏界甚深相處
業三種者。此無漏界世尊略説三種甚深。一
者相甚深。二者處甚深。三者業甚深。相甚深
有四種。一清淨相。二大我相。三無記相。四解
脱相。如其次第。由前四偈所顯處甚深一種。
謂一多不住故。由第五偈所顯業甚深有八
種。一寶依止業。二成熟衆生業。三到究竟
業。四説正法業。五化所作業。六無分別業。七
智不作業。八解脱智業。如其次第。由後八偈
所顯。諸佛如是説。譬如染畫空者。此無漏界
無有戲論。譬如虚空是故甚深。如是甚深差
別説者。譬如染於虚空畫於虚空。是義應
知。偈曰
    一切無別故 得如清淨故
    故説諸衆生 名爲如來藏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是如來藏。一切無別故
者。一切衆生一切諸佛等無差別。故名爲如。
得如清淨故者。得清淨如以爲自性。故名如
來。以是義故可説一切衆生名爲如來藏。已
説無漏界甚深。次説諸佛變化。偈曰
    聲聞及縁覺 菩薩與如來
    初化退世間 至佛退菩薩
釋曰。此偈顯示増上變化。一切世間變化聲
聞變化能退。一切聲聞變化縁覺變化能退。
一切縁覺變化菩薩變化能退。一切菩薩變
化諸佛變化能退。無有一人變化能退諸佛
變化。是故如來變化最得増上。偈曰
    如是佛變化 無量不思議
    隨人隨世界 隨時種種現
釋曰。此偈顯示甚深變化。此甚深有二種。一
者無量。二者不思議。問此事云何。答隨何根
人隨何世界隨何時節。如其差別。若多若少。
種種變化。如是無量亦不思議。是故如來變
化最爲甚深。自下次説別轉變化。偈曰
    如是五根轉 變化得増上
    諸義遍所作 功徳千二百
釋曰。此偈顯示轉五根變化。此變化得二種
増上。一者得諸義遍所作。謂一一根皆能互
用一切境界故。二者得功徳千二百。謂一一
根各得千二百功徳故。偈曰
    如是意根轉 變化得増上
    極淨無分別 恒隨變化
釋曰。此偈顯示轉意根變化。意根謂染汚識。
由此轉故得極淨無分別智。恒與一切變化
隨行共所作故。偈曰
    如是義受轉 變化得増上
    淨土如所欲 受用皆現前
釋曰。此偈顯示轉義受變化。義謂五塵受謂
五識。由此二轉刹土清淨。所欲現前隨意受
用。偈曰
    如是分別轉 變化得増上
    諸智所作業 恒時無礙行
釋曰。此偈顯示轉分別變化。分別謂意識。由
此轉故諸智所作。一切時變化無有障礙。偈

    如是安立轉 變化得増上
    住佛不動句 不住於涅槃
釋曰。此偈顯示轉安立變化。安立謂器世界。
由此轉故。住佛不動無漏法界。得不般涅
槃。恒起増上變化。偈曰
    如是欲染轉 變化得増上
    住佛無上樂 示現妻無染
釋曰。此偈顯示轉欲染變化。由此轉故得二
種變化。一者得無上樂住。二者得於妻無染。
偈曰
    如是空想轉 變化得増上
    隨欲一切得 所去皆無擁
釋曰。此偈顯示轉空想變化。由此轉故得二
種變化。一者所欲皆得。得虚空藏故。二者
所去無擁。得虚空解故。偈曰
    如是無量轉 如是無量化
    不思議所作 諸佛依無垢
釋曰。此偈總結前義。由無量轉故得無量變
化。如是諸佛不思議業。一切皆依無漏法界。
是義應知。已説諸佛變化。次説諸佛成熟衆
生。偈曰
    令集亦令長 令熟亦令脱
    熟熟不無餘 世間無盡故
釋曰。此偈顯示次第成熟因。未集善根者令
聚集。已集善根者令増長。已長善根者令成
熟。已熟善根者令解脱。使得最極清淨。如是
十方諸佛各各善説。熟已復熟不般涅槃。何
以故。由諸世間無有盡故。偈曰
    難得已具得 處處爲物歸
    希有非希有 由得善方便
釋曰。此偈顯示已熟菩薩行非希有相。難得
已具得處處爲物歸者。無上菩提最上功徳。
此未曾有。今已具足相應。由此相應故能恒
於十方世界爲物歸處。希有非希有者。如是
處處成熟衆生。是爲希有。如此希有亦非希
有。何以故。由得善方便故。善方便者。謂隨
機道即是清淨行。偈曰
    轉法及法沒 得道亦涅槃
    處處方便起 不動眞法界
釋曰。此偈顯示普遍成熟因。轉法及法沒得
道亦涅槃者。謂於一刹那中有處示現轉無
量法輪。有處示現正法滅盡。有處示現得大
菩提。有處示現入於涅槃。此由衆生行不同
故。處處方便起不動眞法界者。若衆生應可
成熟。如來隨彼住處處處教化。然於無漏法
界亦復不動。偈曰
    不起分別意 成熟去來今
    處處化衆生 三門常示現
釋曰。此偈顯示自然成熟因。不起分別意成
熟去來今者。一切諸佛不作是念。我曾成
熟衆生。我當成熟衆生。我今成熟衆生。何
以故。由無分別故。處處化衆生三門常示現
者。雖無功用而一切時。以諸善根於十方世
界。遍以三門成熟衆生。三門者。謂三乘教門
故。偈曰
    如日自然光 照闇成百穀
    法日光亦爾 滅惑熟衆生
釋曰。此偈譬顯自然義。譬如日輪無勤方便
自然放光處處破闇成熟百穀。諸佛亦爾。雖
無功用以法日光處處滅惑成熟衆生。偈曰
    一燈燃衆燈 極聚明無盡
    一熟化多熟 無盡化亦然
釋曰。此偈顯示展轉成熟因。譬如一燈。傳然
衆燈。極大燈聚無量無數而一燈無盡。諸佛
亦爾。一佛成熟化多成熟極大衆生聚無量
無數。然其化力亦復無盡。偈曰
    巨海納衆流 無厭復無溢
    佛界攝衆善 不滿亦不増
釋曰。此偈顯示無厭成熟因。譬如巨海廣納
百川無有厭足亦無盈溢。爲容受故。佛界亦
爾。常攝無量清淨善根。而不滿足亦不増長。
由希有故。已説諸佛成熟衆生。次説諸佛法
界清淨。偈曰
    二障已永除 法如得清淨
    諸物及縁智 自在亦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性義。二障已永除法如
得清淨者。謂清淨相。由煩惱障及智障悉永
盡故。諸物及縁智自在亦無盡者。謂自在
相。由於諸物及縁彼智。二種自在永無盡
故。偈曰
    一切種如智 修淨法界因
    利樂化衆生 此果亦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因義。一切種如智修淨
法界因者。謂爲清淨法界於一切時修一切
種如門智以爲因故。利樂化衆生此果亦無
盡者。謂爲教化衆生於一切時與一切衆生
利樂二果恒無盡故。偈曰
    發起身口心 三業恒時化
    二門及二聚 方便悉圓滿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業義。發起身口心三業
恒時化者。謂起身業口業心業一切時教化
衆生故。二門及二聚方便悉圓滿者。論具足
二門二聚爲方便故。二門謂三昧門陀羅
尼門。二聚謂福徳聚智慧聚。偈曰
    自性及法食 變化位差別
    此由法界淨 諸佛之所説
釋曰。此偈顯示法界位義。自性及法食變化
位差別者。謂自性身食身化身位差別故。此
由法界淨諸佛之所説者。若法界不清淨此
位不成故。已説諸佛法界清淨。次説諸佛三
身。偈曰
    性身及食身 化身合三身
    應知第一身 餘二之依止
釋曰。一切諸佛有三種身。一者自性身。由轉
依相故。二者食身。由於大集衆中作法食故。
三者化身。由作所化衆生利益故。此中應知。
自性身爲食身化身依止。由是本故。偈曰
    食身於諸界 受用有差別
    衆土名身業 一切皆異故
釋曰。食身於一切世界中諸徒衆諸刹土諸
名號諸身諸業。如此諸受用事悉皆不同。偈

    平等微細身 受用身相合
    應知受用身 得是化身因
釋曰。平等謂自性身。一切諸佛等無別故。微
細者。由此身難知故。受用身謂食身。此身與
平等身合由依起故。應知受用身復是化身
因者。由所欲受用一切示現故。偈曰
    化佛無量化 是故名化身
    二身二利成 一切種建立
釋曰。由化身諸佛於一切時化作無量差別。
佛由此化故名爲化身。二身者謂食身化身。
二利者謂自利他利。食身以自利成就爲相。
化身以他利成就爲相。如此二利。一切種成
就故。次第建立食身及化身。偈曰
    工巧及出生 得道般涅槃
    示此大方便 令他得解脱
釋曰。復次化身者。於一切時教化衆生。或現
工巧。或現出生。或現得菩提。或現般涅槃。如
是種種示大方便。皆令衆生而得解脱。此是
他利成就相。偈曰
    應知佛三身 是佛身皆攝
    自他利依止 示現悉三身
釋曰。應知此三身攝一切諸佛身。示現一切
自利他利依止故。偈曰
    由依心業故 三佛倶平等
    自性無間續 三佛倶常住
釋曰。彼三種身如其次第。一切諸佛悉皆平
等。由依故。一切諸佛自性身平等。法界無別
故。由心故。一切諸佛食身平等。佛心無別故。
由業故。一切諸佛化身平等。同一所作故。復
次一切諸佛悉同常住。由自性常故。一切諸
佛自性身常住。畢竟無漏故。由無間常故。一
切諸佛食身常住。説法無斷絶故。由相續常
故。一切諸佛化身常住。雖於此滅復彼現故。
已説諸佛身。次説諸佛智。偈曰
    四智鏡不動 三智之所依
    八七六五識 次第轉得故
釋曰。四智鏡不動三智之所依者。一切諸佛
有四種智。一者鏡智。二者平等智。三者觀智。
四者作事智。彼鏡智以不動爲相。恒爲餘三
智之所依止。何以故。三智動故。八七*六五
識次第轉得故者。轉第八識得鏡智。轉第七
識得平等智。轉六識得觀智。轉
識得作事智。是義應知。偈曰
    鏡智縁無分 相續恒不斷
    不愚諸所識 諸相不現前
釋曰。此偈顯示轉第八識得鏡智。鏡智縁無
分者。於一切境界不作分段縁故。相續恒不
斷者。於一切時常行不斷絶故。不愚諸所識
者。了知一切境界障永盡故。諸相不現前者。
於諸境界離行相縁無分別故。偈曰
    鏡智諸智因 説是大智藏
    餘身及餘智 像現從此起
釋曰。此偈顯示鏡智用。鏡智諸智因説是大
智藏者。彼平等智等諸智一切種皆以鏡智爲
因。是故此智譬如大藏。由是諸智藏故。餘身
及餘智像現從此起者。餘身謂受用身等。餘
智謂平等智等。由彼身像及彼智像。一切皆
從此智出生。是故佛説此智以爲鏡智。偈曰
    衆生平等智 修淨證菩提
    不住於涅槃 以無究竟故
釋曰。此偈顯示轉第七識得平等智。衆生平
等智修淨證菩提者。若諸菩薩證法現前時。
即得一切衆生平等智。若修習此智最極清
淨。即得無上菩提。不住於涅槃。以無究竟故
者。由衆生無盡故無究竟。無究竟故不住涅
槃。由此義故説爲平等智。偈曰
    大慈與大悲 是二恒無絶
    衆生若有信 佛像即現前
釋曰。此偈顯示平等智用。大慈與大悲是二
恒無絶者。諸佛如來於一切時隨逐衆生。何
以故。大慈大悲無斷絶故。衆生若有信佛像
即現前者。如其所信隨彼現故。是故或有衆
生見如來青色。或有衆生見如來黄色。如是
一切此前二智即是法身。偈曰
    觀智識所識 恒時無有礙
    此智如大藏 總持三昧依
釋曰。此偈顯示轉第*六識得觀智。觀智於
所識一切境界恒無障礙。譬如大藏。與一切
陀羅尼門一切三昧門而爲依止。何以故。如
是二門皆從此智生故。偈曰
    恒在大衆中 種種皆示現
    能斷諸疑網 雨大法雨故
釋曰。此偈顯示觀智用義如偈説。此觀智即
是食身。偈曰
    事智於諸界 種種化事起
    無量不思議 爲利群生故
釋曰。此偈顯示轉*前*五識得作事智。彼作
事智於一切世界中作種種變化事。無量無
邊不可思議。如此等業。皆爲利益一切衆生
故。此作事智即是化身。偈曰
    攝持及等心 開法亦作事
    如是依四義 次第四智起
釋曰。攝持者。謂聞法攝持故。等心者。謂於一
切衆生得自他平等故。開法者。謂演説正法
故。作事者。謂起種種化業故。依第一義鏡智
起。依第二義平等智起。依第三義觀智起。依
第四義作事智起。偈曰
    性別及不虚 一切亦無始
    無別故不一 依同故不多
釋曰。此偈顯示諸佛不一不多。不一者。由性
別故。不虚故。一切故。無始故。無別故。性別
者。由無邊諸佛性別。若言唯有一佛而有當
得菩提者。是義不然。故佛不一。不虚者。若
福智聚虚則應餘菩薩不得菩提。由二聚不
虚故。是義不然。故佛不一。一切者。若言唯有
一佛則應是佛不利益一切衆生。由佛建立
一切衆生作佛故。是義不然。故佛不一。無始
者。若言唯有最初一佛。是佛應無福智二聚
而得成佛。是義不然。故佛不一。無別者。若言
有別佛無福智二聚。是義不然。故佛不一。不
多者。由依同故。一切諸佛法身由依無漏界
故。已説諸佛智。次説入佛方便。偈曰
    分別若恒有 眞實則永無
    分別若永無 眞實則恒有
釋曰。若分別自性是恒有。則眞實自性是永
無。由不可得故。若分別自性是永無。則眞實
自性是恒有。由可得故。偈曰
    欲修最上修 不見一切修
    欲得最上得 不見一切得
釋曰。彼如是最上修。彼修不可得。彼如是最
上得。彼得不可得。偈曰
    尊重及長時 觀佛希有法
    縁此速得佛 去佛菩提遠
釋曰。若有菩薩於佛世尊極生尊重及長時
正勤觀佛未曾有法。縁此觀心及長時精進。
而謂我當速得無上菩提。應知如是菩薩去
佛菩提則爲甚遠。何以故。彼有慢故。偈曰
    觀法唯分別 此義如前知
    菩薩無分別 説彼速成佛
釋曰。若菩薩觀一切諸法唯是分別。觀彼分
別亦無分別即得入彼無生忍位。由如此義
説得菩提。已説入佛方便。次説諸佛同事。偈

    應知諸河水 別依亦別事
    水少虫用少 未入大海故
    一切入大海 一依亦一事
    水大虫用大 亦復常無盡
    如是諸別解 別意亦別業
    解少利益少 未入佛體故
    一切入佛體 一解亦一意
    解大利益大 極聚亦無盡
釋曰。別水譬諸菩薩別解。別依譬諸菩薩別
意。一水譬諸如來一解。一依譬諸如來一意。
由諸河水別故水事業亦別。由水少故水虫
受用亦少。何以故。未得同入大海故。諸菩薩
亦爾。由解別故作業亦別。由解少故利益衆
生亦少。何以故。未得同入佛體故。諸水若入
大海。即同一依。即同一體。由水一故事業亦
一。由水大故水虫受用亦大。若諸菩薩同入
佛體。即同一意。即同一解。由解一故作業亦
一。由解大故利益亦大。極一切衆生聚亦無
有盡。如是已説諸佛體用次説一偈勸進悕
求。偈曰
    無比圓白法 衆生利樂因
    樂住無盡藏 智者應求發
釋曰。無比圓白法者。由佛自利成就故。衆生
利樂因者。由佛利他成就故。樂住無盡藏者。
由佛善根無過無上是無盡樂藏故。智者應
發者。有智之人應求如此最勝樂住而發
大菩提心故。菩提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三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
  無著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明信品第十一
釋曰。已説無上菩提隨順。菩提者所謂信。此
信相今當説。偈曰
    已生及未生 正受及似受
    他力亦自力 有迷亦不迷
    現前不現前 聽法及求義
    觀察等十三 分別於信相
釋曰。信相差別有十三種。一者已生信。謂過
去現在信。二者未生信。謂未來信。三者正受
信。謂内信。四者似受信。謂外信。五者他力
信。謂麁信。由善友力生故。六者自力信。謂細
信。由自力生故。七者有迷信。謂惡信。由顛倒
故。八者不迷信。謂好信。由無倒故。九者現前
信。謂近信。由無障故。十者不現前信。謂遠
信。由有障故。十一者聽法信。謂聞信。由聞生
故。十二者求義信。謂思信。由思生故。十
三者觀察信。謂修信。由修生故。已説信相差
別。次説信種差別。偈曰
    可奪間無間 有多亦有少
    有覆及無覆 相應不相應
    有聚亦無聚 極入亦遠入
    復此十三義 分別於信種
釋曰。信種差別亦有十三。一者可奪信。謂下
品信。二者有間信。謂中品信。三者無間信。謂
上品信。四者多信。謂大乘信。五者少信。謂小
乘信。六者有覆信。謂有障信。由不能勝進故。
七者無覆信。謂無障信。由能勝進故。八者相
應信。謂熟修信。由恒行及恭敬行故。九者
不相應信。謂不熟修信。由離前二行故。十者
有聚信。謂有果信。由能得大菩提故。十一者
無聚信。謂無果信。由不能得大菩提故。十二
者極入信。謂功用信。從初地至七地故。十
三者遠入信。謂極淨信。從八地至佛地故。已
説信。種次説信障難。偈曰
    多忘亦懈怠 行迷并惡友
    善羸及邪憶 放逸復少聞
    聞喜及思喜 因定増上慢
    應知此等過 障礙於信相
釋曰。障者相違義。多忘 者。於已生信爲障。懈
怠者。於未生信爲障。行迷者。於正受似受信
爲障。如先所受能受執著故。惡友者。於他
力信爲障。以倒法令受故。善羸者。於自力信
爲障。邪憶者。於不迷信爲障。放逸者。於現前
信爲障。少聞者。於聽法信爲障。不聽了義故。
聞喜者。於求義信爲障。少思惟故。思喜及定
慢者。於觀察信爲障。少修及不細觀察故。問
何障障信種。偈曰
    不厭及不習 有厭亦有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