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莊嚴經論 (No. 1604_ 無著波羅頗蜜多羅譯 ) in Vol. 31

[First] [Prev]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釋曰。菩薩種性。雖有如前過失。若墮惡道應
知於中復有四種功徳。一者遲入。不數墮故。
二者速出。不久住故。三者苦薄。逼惱輕故。四
者悲深。哀愍衆生亦成就故。已説種性功徳。
次説種性金譬。偈曰
    譬如勝金性 出生有四種
    諸善及諸智 諸淨諸通故
釋曰。勝金性者所出有四義。一者極多。二者
光明。三者無垢。四者調柔。菩薩種性亦爾。一
者爲無量善根依止。二者爲無量智慧依止。
三者爲一切煩惱障智障得清淨依止。四者
爲一切神通變化依止。已説種性金性譬。次
説種性寶性譬。偈曰
    譬如妙寶性 四種成就因
    大果及大智 大定大義故
釋曰。妙寶性者四種成就依止。一者眞成就
依止。二者色成就依止。三者形成就依止。四
者量成就依止。菩薩種性亦爾。一者爲大菩
提因。二者爲大智因。三者爲大定因。定者
由心住故。四者爲大義因。成就無邊衆生故。
已廣分別性位。次分別無性位。偈曰
    一向行惡行 普斷諸白法
    無有解脱分 善少亦無因
釋曰。無般涅槃法者。是無性位。此略有二種。
一者時邊般涅槃法。二者畢竟無涅槃法。
時邊般涅槃法者有四種人。一者一向行惡
行。二者普斷諸善法。三者無解脱分善根。四
者善根不具足。畢竟無涅槃法者無因故。彼
無般涅槃性。此謂但求生死不樂涅槃人。已
説無性。次説令入。偈曰
    廣演深大法 令信令極忍
    究竟大菩提 二知二性勝
釋曰。廣演深大法者。爲利他故。謂無智者。令
得大信。已大信者令成就極忍能行不退。已
極忍者令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二知者。謂諸
凡夫及諸聲聞。若得如是彼諸二人。則知自
性性徳圓滿性最爲殊勝。問云何勝。偈曰
    増長菩提樹 生樂及滅苦
    自他利爲果 此勝如吉根
釋曰。如是種性能増長極廣功徳大菩提樹。
能得大樂。能滅大苦。能得自他利樂以爲大
果。是故此性最爲第一。譬如吉祥樹根。菩
薩種性亦爾。種性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二
  無著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發心品第五
釋曰。如説已分別菩薩種性。次分別菩薩發
菩提心相。偈曰
    勇猛及方便 利益及出離
    四大三功徳 二義故心起
釋曰。菩薩發心有四種大。一勇猛大。謂弘誓
精進甚深難作長時隨順故。二方便大。謂
被弘誓鉀已恒時方便勤精進故。三利益
大。謂一切時作自他利故。四出離大。謂爲求
無上菩提故。復次此四種大顯示三種功徳。
第一第二大顯示作丈夫所作功徳。第三大
顯示作大義功徳。第四大顯示受果功徳。此
三功徳以二義爲縁。所謂無上菩提及一切
衆生。由此思故發菩提心。已説發心相。次説
發心差別。偈曰
    信行與淨依 報得及無障
    發心依諸地 差別有四種
釋曰。菩薩發心依諸地有四種差別。一信行
發心。謂信行他。二淨依發心。謂前七地。三報
得發心。謂後三地。四無障發心。謂如來地。已
説差別。次當廣釋。問如此發心。以何爲根。何
所依止。何所信。何所縁。何所乘。何所住。何
等障難。何等功徳。何等自性。何所出離。何處
究竟。偈曰
    大悲與利物 大法將種智
    勝欲亦大護 受障及増善
    福智與修度 及以地地滿
    初根至後竟 隨次解應知
釋曰。菩薩發心以大悲爲根。以利物爲依止。
以大乘法爲所信。以種智爲所縁。爲求彼故。
以勝欲爲所乘。欲無上乘故。以大護爲所住。
住菩薩戒故。以受障爲難。起異乘心故。以増
善爲功徳。以福智爲自性。以習諸度爲出離。
以地滿爲究竟。由地地勤方便。與彼彼相應
故。如此已廣分別。次説受世俗發心。偈曰
    友力及因力 根力亦聞力
    四力總二發 不堅及以堅
釋曰。若從他説得覺而發心。是名受世俗發
心。此發心由四力。一者友力發心。或得善知
識隨順故。二者因力發心。或過去曾發心爲
性故。三者根力發心。或過去曾行諸善根所
圓滿故。四者聞力發心。或處處説法時無量
衆生發菩提心故。又習善根者。或現在如法
常聞受持等故。復次彼四力發心總爲二種。
一者不堅發。謂友力發心故。二者堅發。謂因
等三力發心故。已説世俗發心。次説第一義
發心。偈曰
    親近正遍知 善集福智聚
    於法無分別 最上眞智生
釋曰。第一義發心顯有三種勝。一教授勝。親
近正遍知故。二隨順勝。善集福智聚故。三得
果勝。生無分別智故。此發心名歡喜地。由歡
喜勝故。問此勝以何爲因。偈曰
    諸法及衆生 所作及佛體
    於此四平等 故得歡喜勝
釋曰。四平等者一法平等。由通達法無我故。
二衆生平等。由至得自他平等故。三所作平
等。由令他盡苦如自盡苦故。四佛體平等。由
法界與我無別決定能通達故。已説勝因。次
説勝差別。偈曰
    生位及願位 亦猛亦淨依
    餘巧及餘出 六勝復如是
釋曰。第一義發心復有六勝。一生位勝。二願
位勝。三勇猛勝。四淨依勝。五餘巧勝。六餘出
勝。問此六云何勝。偈曰
    生勝由四義 願大有十種
    勇猛恒不退 淨依二利生
    巧便進餘地 出離善思惟
    如此六道理 次第成六勝
釋曰。生勝由四義者。一種子勝。信大乘法爲
種子故。二生母勝。般若波羅蜜爲生母故。三
藏勝。大禪定樂爲胎*藏故。四乳母勝。大
悲長養爲乳母故。願大有十種者。十大願如
十地經説。發此願勝故。勇猛恒不退者。能行
難行永不退故。淨依二利生者。一知自近菩
提。二知利他方便故巧便進餘地者。得趣上
地方便故。出離善思惟者。思惟住諸地中所
建立法故問云何思惟。答如所建立分齊分
別知故。以是分別亦知無分別故。已説發心。
次説譬喩顯此發心。偈曰
    如地如淨金 如月如増火
    如藏如寶篋 如海如金剛
    如山如藥王 如友如如意
    如日如美樂 如王如庫倉
    如道如車乘 如泉如喜聲
    如流亦如雲 發心譬如是
釋曰。如此發心與諸譬喩。何義相似。答譬如
大地。最初發心亦如是。一切佛法能生持故。
譬如淨金。依相應發心亦如是。利益安樂不
退壞故。譬如新月。勤相應發心亦如是。一切
善法漸漸増故。譬如増火。極依相應發心亦
如是。益薪火熾積行依極故。譬如大藏。
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以財周給亦無盡
故。譬如寶篋。尸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
功徳法寶從彼生故。譬如大海。羼提波羅蜜
相應發心亦如是。諸來違逆心不動故。譬如
金剛。毘梨耶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勇猛
堅牢不可壞故。譬如山王。禪波羅蜜相應發
心亦如是。物無能動以不亂故。譬如藥王。
般若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惑智二病此
能破故。譬如善友。無量相應發心亦如是。一
切時中不捨衆生故。譬如如意珠。神通相應
發心亦如是。隨所欲現能成就故。譬如盛日。
攝相應發心亦如是。如日熟穀成熟衆生故。
譬如美樂。辯相應發心亦如是。説法教化攝
衆生故。譬如國王。量相應發心亦如是。能爲
正道不壞因故。譬如倉庫。聚相應發心亦如
是。福智法財之所聚故。譬如王路。覺分相應
發心亦如是。大聖先行餘隨行故。譬如車乘。
止觀相應發心亦如是。二輪具足安樂去故。
譬如涌泉。總持相應發心亦如是。聞者雖多
法無盡故。譬如喜聲。法印相應發心亦如
是。求解脱者所樂聞故。譬如河流。自性相應
發心亦如是。無生忍道自然而流不作意故。
譬如大雲能成世界。方便相應發心亦如是。
示現八相成道化衆生故。如此等及二十二
譬。譬彼發心。如聖者無盡慧經廣説應知。
已説發心譬喩。次説不發心過失。偈曰
    思利及得方 解義亦證實
    如是四時樂 趣寂則便捨
釋曰。菩薩有四種樂。一思利樂。謂思惟利益
他時。二得方樂。謂至得巧方便時。三解義樂。
謂解了大乘意時。四證實樂。謂證人法無我
時。若人棄捨衆生趣向寂滅。應知是人不得
菩薩如是四樂。已呵不發心。發心者應讃歎。
偈曰
    最初發大心 善護無邊惡
    善増悲増故 樂喜苦亦喜
釋曰。若菩薩初發大菩提心。爾時依無邊衆
生。即得善護不作諸惡。爲此故是人遠離退
墮惡道畏。復次由有善及増故於樂常喜。由
有悲及増故於苦常喜。爲此故是人遠離退
失善道畏。已讃發心。次説因此發心得不作
護。偈曰
    愛他過自愛 忘己利衆生
    不爲自憎他 豈作不善業
釋曰。若略示彼義。菩薩愛他過於自愛。由此
故忘自身命而利於他。不爲自利而損於彼。
由此故能於衆生絶諸惡業。已説得不作護。
次説得不退心。偈曰
    觀法如知幻 觀生如入苑
    若成若不成 惑苦皆無怖
釋曰。菩薩觀一切諸法如似知幻。若成就時
於煩惱不生怖。菩薩觀自生處如入園苑。若
不成就時於苦惱亦不生怖。若如是者。更有
何意而退菩提心耶。復次偈曰
    自嚴及自食 園地與戲喜
    如是有四事 悲者非餘乘
釋曰。菩薩以自功徳而爲自嚴。以利他歡喜
而爲自食。以作意生處而爲園地。以神通變
化而爲戲喜。如此四事。唯菩薩有。於二乘無。
菩薩既有此四事。云何當退菩提心。已説不
退心。次遮畏苦心。偈曰
    極勤利衆生 大悲爲性故
    無間如樂處 豈怖諸有苦
釋曰。菩薩以大悲爲體。是故極勤利他。雖入
阿鼻地獄如遊樂處。菩薩如是於餘苦中豈
生怖畏。因此怖畏而退心耶。偈曰
    大悲恒在意 他苦爲自苦
    自然作所作 待勸深慚羞
釋曰。諸菩薩大悲闍梨常在心中。若見衆生
受苦即自生苦。由此道理自然作所應作。若
待善友勸發深生極重慚羞。偈曰
    荷負衆生擔 懈怠醜非勝
    爲解自他縛 精進應百倍
釋曰。菩薩發心荷負衆生重擔。若去&T049271;緩此
是醜事。非爲第一端正衆生。菩薩應思。若自
若他有種種急縛。謂惑業生。爲解此縛應須
百倍精進。過彼聲聞作所應作。發心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二利品第六
釋曰。已説發心。次説依此發心隨順修行自
他利行。偈曰
    大依及大行 大果次第説
    大取及大忍 大義三事成
釋曰。大依者。依止大菩提而發心故。大行者。
爲利自他而發行故。大果者。令得無上菩提
故。如其次第。大取者。發心時攝一切衆生故。
大忍者。發行時忍一切大苦故。大義者。得果
時廣利一切衆生業成就故。已説次第。次説
自他無差別。偈曰
    他自心平等 愛則於彼勝
    如是有勝相 二利何差別
釋曰。菩薩得他自心平等。或由信得。謂
俗發心時。或由智得。謂第一義發心時。菩
薩雖有此心。然愛他身則勝自身。於他既有
如此勝想。則不復分別何者爲自利何者爲
他利。倶無別故。已説無差別。次説*他利勝。
偈曰
    於世無怨業 利彼恒自苦
    悲性自然起 是故利他勝
釋曰。菩薩於諸世間久絶怨業。是故恒爲成
就他利。自身受諸勤苦。由大悲爲體自然起
故。由此道理則利他爲勝。問如是利他云何
隨順。偈曰
    善説令歸向 令入亦令調
    令成亦令住 令覺令解脱
    集徳及生家 得記并受職
    至成如來智 以是利群生
釋曰。三種衆生。謂住下中上性。菩薩如其所
住而攝取之。以十三種隨順利益。一者善説。
隨教及記心故。二者令歸向。由神通力
故。三者令入。由向已能令信受正教故。四
者令調。由入已斷其疑故。五者令成。由成
熟善根故。六者令住。由教授令心住故。七
者令覺。由得智慧故。八者令解。脱由得神通
等諸勝功徳故。九者集徳。由遍集福智故。十
者生家。由生佛家故。十一者得記。由八地受
記故。十二者受職。由十地受職故。十三者
得如來智。由入佛地故。問如此隨順云何成
立。偈曰
    不倒及不高 無著亦通達
    能忍及調順 遠去亦無盡
    應知此八義 成就彼十三
釋曰。不倒者。若人已住於性。菩薩隨機而爲
説法不妄授故。不高者。彼歸向時不恃神通
而自高故。無著者。彼入正法時不染衆生故。
通達者。斷彼疑網故。能忍者。善成熟彼故。調
順者。隨順教授非不調教授故。遠去者。隨順
生家等非不遠去令他能作故。無盡者。菩薩
利益衆生一切時願無盡故。是名成就應知。
問此隨順云何勝差別。偈曰
    習欲大可畏 有愛動而倒
    樂滅斷煩惱 大悲求佛法
釋曰。習欲者。謂欲界人。大可畏者。身心苦多
及向惡趣故。有愛者。謂色無色界人。動而倒
者。彼樂無常故動。行苦故倒。樂滅者。謂自利
人。斷煩惱者。由煩惱所持則苦不斷爲離苦
故。自斷煩惱而求寂滅。大悲者。謂利他人。求
佛法者。此人常求一切佛法。擬利一切衆生
故。偈曰
    世間求自樂 不樂恒極苦
    菩薩勤樂他 二利成上樂
釋曰。世間愚癡常求自樂。而不得樂反得極
苦。菩薩不爾。常勤樂他而二利成就。更得
第一大涅槃樂。此是菩薩勝隨順差別。已説
利他隨順。次以此行迴向衆生。偈曰
    異根於異處 異作有異行
    凡是諸所作 迴以利衆生
釋曰。菩薩迴向隨眼等諸根行種種處作種
種威儀業行利益衆生。凡是諸行。若事相應
及以相似。彼皆迴向一切衆生。如行清淨經
中廣説。已説迴向心。次遮不忍心。偈曰
    衆生不自在 常作諸惡業
    忍彼増悲故 無惱亦無違
釋曰。衆生爲煩惱所惱心不自在。是故作諸
惡業。菩薩智慧於彼常起大忍増長大悲。是
故於彼不起惱心。亦不欲作不隨順事。已遮
不忍心。次顯隨順大。偈曰
    勝出與寂靜 功徳及利物
    次第依四義 説大有四種
釋曰。諸菩薩有四種隨順大。一者勝出大。於
三有五趣中而勝出故。如般若波羅蜜經説。
須菩提。若色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
能勝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故。二者寂靜
大。隨向無住處涅槃故。三者功徳大。福智
二聚増長故。四者利物大。常依大悲不捨衆
生故。二利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眞實品第七
釋曰。已説隨順修行。次説第一義相。偈曰
    非有亦非無 非如亦非異
    非生亦非滅 非増亦非減
    非淨非不淨 此五無二相
    是名第一義 行者應當知
釋曰。無二義是第一義。五種示現。非有者。分
別依他二相無故。非無者。眞實相有故。非如
者。分別依他二相無一實體故。非異者。彼二
種如無異體故。非生非滅者。無爲故。非増
非減者。淨染二分起時滅時法界正如是住
故。非淨者。自性無染不須淨故。非不淨者。客
塵去故。如是五種無二相。是第一義相應知。
已説第一義。次遮於彼起顛倒。偈曰
    我見非見我 無相非無縁
    異二無我故 解脱唯迷盡
釋曰。我見非見我者。無我相故。何以故。由我
相但是分別故。非無縁者。煩惱習氣所起縁
受陰故。異二無我故者。二謂我見及五受
陰。亦非異此二種而有我相。如是我見但是
迷謬。實無我相可得故。解脱唯迷盡者。若縁
自身起解脱亦唯迷盡。無別有我名解脱者
故。已遮妄見。次訶顛倒。偈曰
    云何依我見 不見苦自性
    迷苦及苦者 法性與無性
釋曰。云何依我見不見苦自性者。咄哉世間
云何依止。我見起種種迷不能了達諸行。是
苦自性而常隨逐邪。迷苦及苦者法性與無
性者。苦謂受彼苦觸。苦者謂苦不斷非我與
苦相應。名爲苦者。迷苦謂不解苦自性。迷苦
者謂不解無我。法性者唯法。由人無我故。無
性者非法。由法無我故。偈曰
    云何縁起體 現見生異見
    闇故不見有 亦復不有見
釋曰。云何縁起體現見生異見者。咄哉世間
云何現見。諸行各從縁起。而依此體横生異
見。謂眼等諸根體非縁起。邪闇故不見有。亦
復不有見者。由無明故縁起之法是有而不
見有。我體不有而復有見問若爾云何得涅
槃。偈曰
    生死與涅槃 無二無少異
    善住無我故 生盡得涅槃
釋曰。生死涅槃無有二。乃至無有少異。何以
故。無我平等故。若人善住無我而修善業。則
生死便盡而得涅槃。如是已遮顛倒。次應説
彼對治。偈曰
    福智無邊際 生長悉圓滿
    思法決定已 通達義類性
釋曰。此偈顯第一集大聚位。福智無邊際者。
由差別無數及時節無邊故。生長悉圓滿者。
菩薩集此大聚到彼岸故。思法決定已者。依
止定心而思惟故。通達義類性者。解所思諸
法義類。悉以意言爲自性故。偈曰
    已知義類性 善住唯心光
    現見法界故 解脱於二相
釋曰。此偈顯第二通達分位。由解一切諸義
唯是意言爲性。則了一切諸義悉是心光。菩
薩爾時名善住唯識。從彼後現見法界。了達
所有二相。即解脱能執所執。偈曰
    心外無有物 物無心亦無
    以解二無故 善住眞法界
釋曰。此偈顯第三見道位。如彼現見法界故。
解心外無有所取物。所取物無故。亦無能取
心。由離所取能取二相故。應知善住法界自
性。偈曰
    無分別智力 恒平等遍行
    爲壞過聚體 如藥能除毒
釋曰。此偈顯第四修道位。菩薩入第一義智
轉依已。以無分別智恒平等行及遍處行。何
以故。爲壞依止依他性熏習稠林過聚相故。
問此智力云何。答譬如阿伽陀大藥。能除一
切衆毒。彼力如此。偈曰
    縁佛善成法 心根安法界
    解念*唯分別 速窮功徳海
釋曰。此偈顯第五究竟位。縁佛善成法者。諸
菩薩於佛善成立一切妙法中作總聚縁故。
問云何總聚縁。答心根安法界。此明入第一
義智故。由此慧安住法界。是故此心名根。問
此後復云何。答解念唯分別。謂此後起觀如
前觀事。處處念轉。解知諸念唯是分別非實
有故。問如此知已得進何位。答速窮功徳海。
謂如是知已佛果功徳海。能速窮彼岸故。眞
實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神通品第八
釋曰。説眞實義已。次顯菩薩神通相。偈曰
    起滅及言音 心行亦先住
    向彼令出離 六智自在通
釋曰。起滅者。謂生死智境。知諸衆生生死故。
言音者。謂天耳智境。隨彼所起言語悉聞知
故。心行者。謂他心智境。能知他人心行差別
故。先住者。謂宿命智境。知彼先住善惡所集
故。向彼者。謂如意智境。隨彼處處往教化故。
出離者。謂漏盡智境。知彼衆生出離應不應
故。如此六智。於諸世界六義差別。遍知無礙
勇猛自在。是名菩薩神通自性。已説自性。次
説修習。偈曰
    第四極淨禪 無分別智攝
    如所立方便 依此淨諸通
釋曰。如所依禪。如所攝智。如所立方便。菩薩
作意修習則得最上神通。已説修通。次説得
果。偈曰
    三住住無比 所住善供養
    令彼得清淨 是説神通果
釋曰。神通有三種果。一勝住果。此住有三種。
一聖住。二梵住。三天住。所得無比無上故。
二善供養果。隨所*住處世間衆生大供養故。
三令他清淨果。能令供養者得清淨故。問神
通有六種業。一自業。二他業。三光業。四戲
業。五化業。六淨業此云何。偈曰
    世生成壞事 見彼猶如幻
    種種他所欲 自在隨意成
釋曰。此偈上半顯示自業。見諸世界及諸衆
生若成若壞。猶如幻故。下半顯示他業。謂動
地放光等事。隨他所欲自在現故。十種
在如十地經説。偈曰
    神光照惡趣 令信生善道
    威力震天宮 動殿令魔怖
釋曰。此偈顯示光業。光業二種。一救苦。二怖
魔。上半偈明救苦。謂下照惡道衆生。令發信
心得生善道故。下半偈明怖魔。謂上照天宮
動魔宮殿令魔驚怖故。偈曰
    遊戲諸三昧 僧中最第一
    恒現三種化 以是利衆生
釋曰。此偈上半顯示戲業。於佛衆中遊戲諸
定最得自在。下半顯示化業。化有三種。一
業化。工巧業處自在化故。二隨化。隨他所
欲自在化故。三上化。住兜率天等勝上化
故。以是三化恒爲利益。偈曰
    智力普自在 刹土隨欲現
    無佛令聞佛 懸擲有佛境
釋曰。此偈顯示淨業。淨業二種。一淨刹土。二
淨衆生。上半偈明淨刹土。由智自在隨彼所
欲能現水精琉璃等清淨世界故。下半偈
明淨衆生。於無佛世界能令聞佛起淨信心
生有佛處故。已説業用。次説相應。偈曰
    成熟衆生力 諸佛所稱譽
    發語無不信 如是説相應
釋曰。神通相應有三種。一成生相應。譬如鳥
翅初得成就。二稱譽相應。常得諸佛之所讃
歎。三信受相應。凡所言説人皆信受。已説相
應。次説住神通具。偈曰
    六智及三明 八解八勝處
    十遍諸三昧 勇猛資神通
釋曰。菩薩住神通具有六種差別。一六智。二
三明。三八解脱。四八勝處。五十遍入。六諸三
昧。如是六義。是分別神通具差別。已説住神
通具。次説神通大。偈曰
    能安不自在 常勤於利物
    行有無怖畏 勇猛如師子
釋曰。菩薩神通有三種大。一自在大。衆生由
煩惱故不得自在。菩薩智力能自在安置故。
二歡樂大。由常勤利益衆生一向樂故。三無
畏大。行三有中得極勇猛如師子故。神通品
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成熟品第九
釋曰。已説諸菩薩神通。諸菩薩云何自成熟。
偈曰
    欲信捨悲忍 念力堅支具
    應知自成熟 此九皆上品
釋曰。菩薩有九種自成熟。一者欲成熟。由悕
求大法故。二者信成熟。由淨心説者故。三者
捨成熟。由滅離煩惱故。四者悲成熟。由憐愍
衆生故。五者忍成熟。由能行難行故。六者念
成熟。由一切受持故。七者力成熟。由皆能通
達故。八者堅成熟。由惡魔外道不能奪故。九
支成熟。由善分圓滿故。如此九種窮最上
位。是名成熟相此九成熟。一一有因有體有
業。今當説。偈曰
    近友聞亦思 勝勇勝究竟
    攝法及受法 説欲成熟相
釋曰。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如法思惟。此三
能起大欲。是名欲因。上大精進一切不思議
處究竟無疑。是名欲體。於大乘法有災横處
則能守護。菩薩所説信心領受。是名欲業。偈

    如來福智聚 淨心不可壞
    速受定智果 説信成熟相
釋曰。婆伽婆如是廣説。是名信因。得不壞
淨。是名信體。得定智果。是名信業。偈曰
    善護於六根 離惡起對治
    樂修諸善法 説捨成熟相
釋曰。以念倚等善護六根。是名捨因。離不
善覺起無間道。是名捨體。一切善法恒樂修
習。是名捨業。偈曰
    見諸衆生苦 哀憐離小心
    受身世間勝 説悲成熟相
釋曰。菩薩見衆生苦。是名悲因。起極憐愍
遠離小乘心。是名悲體。得一切世間勝諸地
不退。是名悲業。偈曰
    持性數修習 極苦能安忍
    善根恒樂進 説忍成熟相
釋曰。持耐忍謂名門數習成性。是名忍因。能
受極風寒等苦。是名忍體。隨勝生處恒修善
法。是名忍業。偈曰
    報淨善隨順 極入善惡説
    能起大般若 説念成熟相
釋曰。得清淨器。是名念因。隨所聞説善惡二
義。聞思修已深了不忘。是名念體。能生
世般若。是名念業。偈曰
    二聚界圓滿 果起依最上
    世間得第一 説力成熟相
釋曰。福智二聚種子充滿。是名力因。能得最
上依止。是名力體。世間第一隨意成熟。是名
力業。偈曰
    深觀妙法理 諸魔不可奪
    能與異部過 説堅成熟相
釋曰。妙法道理作心觀察。是名堅固。惡魔
波旬不能障礙。是名堅體。能與他部而作過
失。是名堅業。偈曰
    所有善根聚 依勤能發起
    離惡及修善 説支成熟相
釋曰。彼成熟善根聚。是名支因。依此因能發
起上精進。是名支體。離諸不善樂修勝善。是
名支業。偈曰
    如此九種物 自熟亦熟他
    増善増法身 如世極親者
釋曰。欲等九物能自成熟亦成熟他。常増長
一切善根及増長法身。由此二種増故。如似
世間第一親者。已説菩薩自得成熟。次説菩
薩成熟衆生。偈曰
    癰熟則堪治 食熟則堪噉
    衆生熟亦爾 二分捨用故
釋曰。二分者。一障分。二治分。障熟須捨。
如癰熟須潰。治熟須用。如食熟須噉。是名成
熟依止。已説成熟依止。次説成熟差別。偈曰
    捨普勝隨善 得常漸爲八
    如此諸成熟 是説差別種
釋曰。成熟他相有八種。一者捨成熟。令滅煩
惱故。二者普成熟。化以三乘故。三者勝成熟。
過外道法故。四者隨成熟。應機説故。五者善
成熟心恭敬故。六者得成熟。令不倒解故。七
者常成熟。令永不退故。八者漸成熟。令次第
増長故。已説成熟差別。次説成熟心勝。偈曰
    利子及利親 利己三利勝
    菩薩利一切 過彼勝無比
釋曰。譬如世人安樂自子安樂自親安樂自
身。此心最勝。菩薩普欲成熟一切衆生。過彼
三心不可爲比。是故菩薩成熟衆生。其心最
勝。問此勝云何成立。偈曰
    世間不自愛 何況能愛他
    菩薩自愛捨 但爲愛他故
釋曰。世人雖欲自愛尚不能自安利處。況能
愛他安他利處。菩薩不爾。捨於自愛但爲愛
他。是故成熟衆生勝過於彼。問用此心勝云
何成熟。偈曰
    身財一切捨 平等及無厭
    所乏令充足 安立於善根
釋曰。此偈顯示檀波羅蜜成熟衆生。檀有三
種。一資生檀。内外身財一切捨故。二平等檀。
於諸施田離高下故。三無厭檀。勇猛恒施不
疲倦故。以是三檀二世隨攝。於現在世皆令
充足。於未來世安立善根。偈曰
    常與性及滿 自樂不放逸
    引入於戒足 二果常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尸波羅蜜成熟衆生。菩薩有
五種尸羅。一者常尸羅。生生常有故。二者自
性尸羅。無功用心住眞實體故。三者圓滿尸
羅。十善業道皆具足故。如十地經説。四者
自樂尸羅。恒自愛樂故。五者不放逸尸羅。念
念無犯故。以是五種尸羅二世隨攝。於現在
世安立戒品。於未來世令依報二果功徳無
絶。偈曰
    不益得益想 極忍解方便
    令彼起隨順 及種諸善根
釋曰。此偈顯示羼提波羅蜜成熟衆生。若他
以不饒益事來向菩薩。菩薩於彼得饒益解
起極忍辱。何以故。由彼隨順令我忍波羅蜜
得増長故。亦以是忍二世隨攝。於現在世令
起歸向。於未來世令種善根。偈曰
    久劫行上勤 利物心無退
    令生一念善 況欲善無量
釋曰。此偈顯示毘梨耶波羅蜜成熟衆生。菩
於億百千劫行最上精進。爲成熟無邊衆
生心無退轉。以是精進二世隨攝。於現在世
但令得生一念善心。況於未來令無量善根
皆得増益。偈曰
    得上自在禪 離染及見慢
    現在令歸向 未來善法増
釋曰。此偈顯示禪波羅蜜成熟衆生。菩薩所
得禪定遠離愛見慢等故自在最上。以是禪
定二世隨攝。於現在世令歸向第一妙法。於
未來世令増長一切善根。偈曰
    知眞及知意 能斷一切疑
    於法令恭敬 自他功徳滿
釋曰。此偈顯示般若波羅蜜成熟衆生。知
者。解法不顛倒故。知意者。了達衆生心行
斷彼疑故。以是般若二世隨攝。於現在世令
向大法深生恭敬。於未來世令彼自身功徳
及他身功徳皆得圓滿。偈曰
    善趣及三乘 大悲有三品
    盡於未來際 如是熟衆生
釋曰。此偈顯示大成熟相有三種。一者位大。
謂窮四位安立善道及以三乘。二者品大。悲
極三品。下者信行地。中者初地至七地。上者
八九十地。三者時大。時節無邊盡未來際。
菩薩如是利益衆生。是名大成熟相。成熟品
究竟
乘莊嚴經論卷第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