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顯揚聖教論 (No. 1602_ 無著玄奘譯 ) in Vol. 31

[First] [Prev+100] [Prev]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熟果及等流果。依眞實見因依處縁依處建
立離繋果。依士用因依處縁依處建立士用
果。依所餘因依處縁依處建立増上果
復次順益義是因義。建立義是縁義。成辦義
是果義。復次建立因有五種相。謂能生因。方
便因。倶有因。無間滅因。久遠滅因。能生因
者。謂生起因。方便因者。謂所餘因。倶有因
者。謂攝受因一分。如眼於眼識。如是耳等於
所餘識。無間滅因者。謂生起因。久遠滅因者。
謂牽引因。又建立因有五種相。謂可愛因。不
可愛因。増長因。流轉因。還滅因。又建立因有
七種相。謂無常法是因相。無有常法得名爲
因。謂若生因若得因。若成立因。若成辦因。若
作用因。又無常法爲無常法因時。與他性爲
因。非己性。亦與後自性爲因。非即此刹那。又
與他性爲因。及後自性爲因時。必已生未滅。
非未生已滅。又已生未滅爲因時。必得餘縁。
非不得。又得餘縁時。必成變異。非未成變異。
又成變異時。必有功能相應。非功能退失。又
功能相應時。必相稱隨順。非不相稱不隨順。
如是七種因相。如其所應建立應知。復次無
爲決擇今當説。頌曰
    心所縁等故 清淨所縁故
    四種離繋故 建立八無爲
論曰。八種無爲。如攝事品已説。虚空無爲者
由心所縁境相相似故立爲常。非縁彼心縁
彼境界有時變異故。由清淨所縁故建立眞
如。由此眞如如清淨時所縁體相。常如是住
故。由四種離繋故。建立餘四無爲。謂非擇
滅等四種。離繋者。謂縁差脱畢竟離繋。簡
擇煩惱究竟離繋。苦樂暫時離繋。心心法暫
時離繋。如是已説一切決擇界事。決擇今當
説。頌曰
    三界應當知 十二相差別
    所治及能治 唯能損伏種
論曰。當知欲色無色三界有十二種相差別。
一多種差別。此復六種應知。謂多種所依。多
種相貌。多種處所。多種境界。多種煩惱。多種
作業。二趣差別。三苦樂不苦不樂倶行差別。
四有難無難差別。謂欲界或有難或無難。上
二界唯有難少功能故。五不清淨處不清淨
身等差別。謂或有處。不清淨身清淨。謂欲界
無難處生。或有處清淨非身清淨。謂色無色
界異生或有處不清淨身不清淨。謂欲界有
難處生。或有處清淨身清淨。謂色無色界已
見諦者。六受用差別。謂欲界受用外門境界
及受用四食。上二界受用内門境界及受用
三食。七善根勝劣差別。八雜惡行不雜惡行
善根差別。九麁重厚薄差別。十生差別。十一
得自體差別。謂於欲界具四種得自體。上二
界唯有一種。由彼界無故。自害亦無他害故。
十二言説差別。謂欲界中具四種言説。色界
無覺無推度故。無色界中一切無有。又此三
界能治所治差別應知。謂欲界是所治。色界
是能治。色界是所治。無色界是能治。又下地
是所治。上地是能治。如是對治唯損伏種。令
其微劣。非是永害以更生故。復次頌曰
    法王海醎味 欲惡趣長壽
    多世界共一 各二種因縁
論曰。何因縁故焔魔鬼王。説名法王。謂由攝
益彼衆生故。由二種因能爲攝益。一令彼憶
念。前生所作。令自訶厭先世惡業故。二令於
地獄卒所不造餘惡業故。從彼*地獄速得
出離。何因縁故諸大海水皆悲醎味。謂由二
因故。一水生衆生福力増上故。令餘衆生不
能趣入。二陸生衆生非福増上故。令彼不得
入取珍寶。何因縁故。於*地獄畜生趣一分
衆生壽量長遠非於欲界所攝善趣。謂惡趣
長壽由二因故。一欲界善法思擇勵力方能
起故。二諸不善法不由思擇任運起故。何因
縁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多世界乃至色
究竟天。而同説爲一世界但至梵世。謂亦由
二因故。一同成壞故。二建立衆會故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八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勝決擇品第十一之三
論曰。如是已説界事決擇。於雜染事勝決擇
中。煩惱雜染勝決擇。今當先説。頌
    意相應四惑 遍行而倶起
    無記最後滅 隨所生彼性
論曰。當知意相應煩惱遍行一切位與一切
有漏善等心。倶時現行不相違故。又此煩惱
皆是倶生。非分別起。是有覆無記性。非不善
性。最後金剛喩定之所頓斷。又此煩惱有四
種。所謂無明薩迦耶見我慢我愛。若生此界
中補特伽羅當知。此意相應煩惱。即是此界
體性所攝。復次頌曰
    一切生相續 現起及與縁
    隨眠境麁重 各差別二十
論曰。若生此界。此地即此界地。一切煩惱令
生相續。又此煩惱雜染。若現行若縁若隨眠
若所縁境若麁重。當知各有二十種相煩惱。
現行有二十種者。一隨所欲纒現行。謂在家
者。二不隨所欲纒現行。謂出家者。三無所了
別。謂處惡説法者。四有所了別。謂處善説法
者。五互増上。謂貪等行者。六皆平等。謂等分
行者。七微薄。謂薄塵行者。八外門纒現行。謂
未離欲者。九内門纒現行。謂由世間道離欲
者。十増上纒現行。謂諸異生。十一失念纒現
行。謂諸有學。十二分別纒現行。謂堅執著者。
十三倶生纒現行。謂不堅執著者。十四觀察
現行。謂喜觀察者。十五不自在現行。謂睡眠
者。十六自在現行。謂覺悟者。十七不可救現
行。謂無涅槃法者。十八可救現行。謂有涅槃
法者。十九取相現行。謂尋思彼隨法而取相
貌者。二十不取相貌現行。謂不尋思彼隨法
不取相貌者。煩惱縁有二十種者。一樂。二苦。
三不苦不樂。四欲。五尋。六觸。七先所串習。
八隨眠。九不親近善友。十不聽聞正法。十一
不如理作意。十二不信。十三懈怠。十四失念。
十五散亂。十六不正知。十七放逸煩惱。十八
異生性。十九由離欲。二十由受生
煩惱隨眠。有二十種者。一不定地隨眠。二定
地隨眠。三隨自境隨眠。四隨他境隨眠。五被
損隨眠。六未被損隨眠。七隨順隨眠。八不隨
順隨眠。九具滿隨眠。十缺減隨眠。十一可害
隨眠。十二不可害隨眠。十三増上隨眠。十四
平等隨眠。十五微薄隨眠。十六有覺隨眠。十
七無覺隨眠。十八生多苦隨眠。十九生少苦
隨眠。二十不生苦隨眠
煩惱所縁境有二十種者。一縁有事境。二縁
無事境。三縁自相境。四縁共相境。五縁現見
境。六縁不現見境。七縁外門境八縁内門境。
九縁自類煩惱境。十縁他類煩惱境。十一縁
自境。十二縁他境。十三縁無境。十四縁有漏
境。十五縁無漏境。十六縁有爲境。十七縁無
爲境。十八縁自心分別境。十九縁憶念分別
境。二十縁事相境。麁重有二十種者。一性
執麁重。二性煩惱麁重。三性業麁重。四煩
惱障麁重。五所知障麁重。六定障麁重。七業
障麁重。八報障麁重。九蓋障麁重。十不正尋
思麁重。十一愁惱麁重。十二怖畏麁重。十三
勞倦麁重。十四食麁重。十五眠夢麁重。十六
婬欲麁重。十七大種乖違麁重。十八時分變
異麁重。十九死麁重。二十遍行麁重。又若略
説了知煩惱由五種相。謂自體相。因相。品類
相。於境心亂相。及果相。復次齊何當説煩惱
隨眠及不善。頌曰
    隨順自生故 種子故事故
    生四過失故 不淨三因故
論曰。由四種因故説名隨眠。一隨順自生故。
謂若煩惱事隨順。此煩惱二種子隨縛故。三
彼増上事故。四生四過失故。四過失者。一不
寂靜過失。二差別過失。三發行過失。四攝因
過失。此中前一由二所顯。三種由四所顯。
問齊何當知不善煩惱相。答由三因故。謂猛
盛故。惱亂有情故。能障礙善故。復次業雜染
勝決擇今當説。頌曰
    業思及思已 差別有十三
    彼果六三位 業決定五種
論曰。若略説業有二種。謂思及思已。此業差
別復有十三種。一身業。二語業。三意業。四律
儀所攝業。五不律儀所攝業。六倶非所攝業。
七福業。八非福業。九不動業。十黒黒異熟業。
十一白白異熟業。十二黒白黒白異熟業。十
三非黒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如是等業當
知有六種果三種位。六種果者。謂可愛果。不
可愛果。清淨果。異熟果。等流果。増上果。三
位者。謂作用位。習氣位。與果位。又如是業有
五種決定。一現法受決定。二生受決定。三後
差別受決定。四受報決定。五作業決定。復次
頌曰
    自業等四種 此先熟亦四
    復九種當知 即二種差別
論曰。如薄伽梵説。摩納婆當知。一切有情自
業所作業爲諍本。從業所生業爲依趣。如是
此業自所作業。四種應知。於自相續能與果
故。能治所治現在前故。從過去世生現世
故。爲未來有故。爲業盡故名業依趣。又此業
報當知四種先後報熟。所謂最先重業報熟。
次最近者。次串習者。後先作者。又不可斷業
當知異熟決定若不定報業。於離欲斷不能
爲礙。又諸外道起如是見説如是論。隨諸衆
生造作諸業。或樂倶行或苦倶行。所受異熟
亦復如是。彼諸外道皆是妄執。何以故。具二
受故。謂諸善業亦受苦報亦受樂報。不善之
業亦復如是。又當知業依二根故成善不善
性。謂依善根故起諸善業。依不善根故起不
善業。又善不善業差別之相。當知由九種因。
一由因及田故。謂由善不善根及尊重等*田
有差別。二由事故。謂由圓滿不圓滿事。三由
方便故。謂由無間殷重方便。四由依止故。謂
由依止或淨不淨。五由作意故。謂由猛利淨
信及増上纒。六由欲解故。謂由迴向願求勝
劣果報。七由助伴故。謂由所餘善不善法之
所攝受。八由多修習故。謂自修行亦教他作
讃歎隨喜。見同法者心生喜悦。九由多人故。
謂與多人共行此業。復次生雜染勝決擇今
當説。頌曰
    命終定不定 中夭由六因
    明了位三心 中有或有無
論曰。有二種命終。一決定。謂北勝上洲。二不
決定。謂餘處。又復中*夭由六種因。一不避
不平等故。二念忘失故。三意瞋忿故。四壽盡
故。五業盡故。六福盡故。又命終時有三種心。
謂善心。不善心。無記心。此在分明心位。若至
不分明位。定唯無記。又命終後。或有中有。謂
將生有色界者。或無中有。謂將生無色界者。
復次頌曰
    依餘有所縁 染汚心生起
    於四種生中 及三界五趣
論曰。依止餘中有縁生處爲境。染汚心生起
令生有相續。又於四種生中受諸生死。謂卵
生胎生濕生化生。又於欲色無色三界中及
地獄等五趣中受諸生死。如是若死若生
若處所已顯生雜染勝決擇。諦事決擇今當
説。頌曰
    當知世俗諦 意解義及説
    淨所縁彼性 方便名勝義
論曰。一切言説及因彼意解所得義。皆名世
俗諦。若清淨所縁。若清淨性。若彼方便。皆名
勝義諦。清淨所縁者。謂四聖諦及眞如。清淨
性者。謂滅諦清淨。方便者。謂道諦。復次頌

    當知是四種 染淨之所攝
    未見未經受 如病病滅因
論曰。當知四諦染汚清淨二法所攝。染汚二
種。若果若因清淨亦爾。如是四諦從無始來
一切有情。未如實見滅道二諦。亦未經受。又
如病病滅及彼二因建立四諦。苦諦如病。集
諦如病因。滅諦如病滅。道諦如病滅因。復次
頌曰
    當知是四諦 各四相四行
    遍知等四種 因果性差別
論曰。當知四聖諦一一有四種相。苦諦有四
相者。一起苦。二内縁苦。三外縁苦。四麁重苦。
初謂生苦。第二謂老病死苦。第三謂怨憎會
苦愛別離苦所欲匱苦。第四謂五取蘊苦。集
諦有四相者。一總愛。二後有愛。三喜貪倶行
愛。四彼彼處喜愛。滅諦有四相者。一愛盡。二
離欲。三滅。四涅槃。道諦有四相者。謂苦遲通
等四種行迹前已説。又一一諦各有四行當
知。如成現觀品已説。又於諸諦有遍知永斷
作證修道因果體性應知。前三是果。修道是
因。謂遍知苦因。永斷集因。及證滅因
云何世俗等説名爲諦。頌曰
    彼覺無乖諍 法爾證亦然
    諦三種唯善 復二種應知
論曰。彼覺無乖諍法爾者。謂世間愚夫等。由
法爾故。於彼諸法覺無乖諍名世俗諦法爾。
證亦然者。謂諸已見諦者。如其法性證無乖
諍。名勝義諦由此道理。薄伽梵説。一切聖
者。以此爲諦故名聖諦。又苦等四諦當知。初
二通善不善無記三性。餘唯是善。又善有二
種謂世間出世間。此復二種謂斷及道所攝。
如是已説諦事決擇。依止決擇今當説。頌曰
    當知七依止 三種所依性
    彼善巧二種 四句等廣説
論曰。當知由三種所依性故。薄伽梵説七種
依止。何等名爲三種所依。一漏盡所依。二功
徳發起所依。三現法樂住所依。又此依止有
二種善巧應知。一三摩地善巧。二三摩鉢底
善巧。此有四句等廣分別。如薄伽梵説嗢柁
南伽他曰
    或有靜慮者 三摩地善巧
    或三摩鉢底 或倶不倶等
云何三摩地善巧非三摩鉢底善巧。謂於空
等三三摩地善巧故。非於勝處遍處滅盡定
等善巧故。云何三摩鉢底善巧非三摩地善
巧。謂於勝處遍處無想定等。若入若出三摩
鉢底善巧故。非於三三摩地善巧故。云何倶
善巧。謂於所説三摩地三摩鉢底差別倶善
巧故。云何倶非善巧。謂於所説三摩地三摩
鉢底差別倶不善巧故。復次三摩地善巧非
三摩鉢底善巧者。謂善了知所入三摩地名
句文差別。故不善了知能入三摩地諸行状
相故。三摩鉢底善巧非三摩地善巧者。謂如
有一能善了知所入三摩地諸行状相。而入
彼定不善了知此三摩地名句文差別。謂我
今入如此如此名三摩地。又有菩薩能入若
百三摩地。若千三摩地等。然彼不能了知彼
定名句文身差別。謂我今入如此如此名三
摩地。乃至未從諸佛及得第一究竟菩薩摩
訶薩所聞。或自未得第一究竟
問云何住定。答謂如有一於能入定諸行状相
善能了取善了取故。隨其所欲住所入定。又
於所入諸三摩地無有退失。如是有二種住。
一安住於定故名爲住。二能不退失故名爲
住。問云何起定。答謂如有一於能入定諸行
状相不復思惟。但以不定地分別相所攝定
地同分作意思惟諸法故。從此三摩地起。或
因隨所作故起。或因決定所作故起。或因期
願所作故起。隨所作者。謂衣鉢衆具業。決定
所作者。謂大小便利供事師長乞食等行。期
願所作者。謂如有一期許爲他隨有所作。或
爲更入餘定故從定起。問云何爲行。答行所
縁境而入於定故名爲行。謂依三摩地所起
麁靜病癰箭無常等行。問云何名状。答若有
將入定者。爾時必有定相生起。由此相故行
者自知。我當不久將入如是如是相定。或復
已入。又教授師亦知。此行者有如是如是相
起。不久當入如是如是定
問云何名相。答相有二種一者境相。二者因
相。境相者。謂分別相由縁此故而入於定。因
相者。謂能入定所有資糧。如隨順言教定具
積集修倶樂欲厭離之心。極善了知亂不亂
相。及不爲他之所觸惱。或人非人或聲所作
或用所作
問云何名調順。答若三摩地爲諸行相之所
拘執。猶如持水法爾被執。不靜不妙非安隱
道。不能證得心定一趣。當知爾時此三摩地
不名調順。不隨意住與此相違名爲調順
聞云何名所行。答謂三摩地境界若過此境
定不能知。如入初靜慮不能知見第二靜慮
等事。如是根度及補特伽羅度亦不知見
問云何引發。答謂能略攝廣文句義。及能發
起諸勝功徳
問何等三摩地名爲可愛。答謂具慚愧愛敬
淨信如理作意憶念正知守護諸根持戒無悔
等。乃至樂爲最後如其所樂入三摩地。當知
翻此名非可愛
問云何可愛不可愛謂慚愧等少分成就少分
不成就。謂具慚愧非愛敬相應等。乃至廣

問云何爲増。答謂三摩地已得増長。問云何
爲減。答謂三摩地得已退失。問云何方便。答
謂趣二之道
問云何奢摩他。答謂無分別影像作意相
問云何執受。答謂由隨一若清淨相或光明
相起執取相
問云何棄捨。答謂於善品已得平等増上捨
相。復次依諸靜慮勝決擇今當説。頌曰
    靜慮數障分 及彼廣建立
    遠離於苦動 後後分勝異
論曰。如上所説四種靜慮。云何唯四不多不
少。由出苦樂事究竟故。所以者何。漸次乃至
第四靜慮憂苦喜樂得超度故
問初靜慮所治障云何。答有五種應知。一貪
恚害尋。二苦。三憂。四犯戒。五散亂
問第二靜慮所治障云何。答亦有五種應知。
一初靜慮貪。二尋伺。三苦。四掉。五定下劣

問第三靜慮所治障云何。答有四種應知。一
第二靜慮貪。二喜。三踊躍。四定下劣性
問第四靜慮所治障云何。答亦有五種應知。
一入出息。二第三靜慮貪。三樂。四樂作意。五
定下劣性
問於諸靜慮有幾支耶。答初有五支。何等爲
五。謂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第二靜慮有四支。
謂内等淨喜樂心一境性。問内等淨以何法
爲體。答以念正知及捨爲體。第三靜慮有五
支。謂念正知捨樂心一境性。第四靜慮有四
支。謂捨清淨念清淨不苦不樂心一境性。問
念正知捨一切處有何故於初靜慮等不説
耶。答初靜慮中由尋伺門所引發故。雖有不
説。第二靜慮中有踊躍自體之所作業。及心
所有少分煩惱所纒覆故。總以内等淨名顯
之。第三靜慮中彼心所有少分煩惱皆遠離
故顯彼自相。故經中説遠離喜貪。初靜慮中
雖離欲貪未離喜貪。第二靜慮中雖離尋伺
貪未離喜貪。第四靜慮中即此捨念極善清
淨顯了。是故於諸靜慮中如其所應彼差別
應知
問何故於四靜慮建立四支五支耶答住所依
故。住順益故。住自體故。復次思惟境界故。受
用境界故。於境不散故。復次順益所依故。増
上心所依故。増上慧所依故復次爲對治三
種惱亂住障故三種惱亂住者。謂染汚住苦
住迷亂住。復次如受用五欲者有三種正所
作事顯彼受用諸欲。一以正方便求所受用。
二求得已正受用。三自在隨轉。如是修靜慮
者。依三種正所作事。如其所應建立支分應
知。復次爲對治自苦行故。修靜慮者建立支
分應知。此復三種對治。一離欲對治。二止息
身心逼惱對治。三外心散亂寂靜對治。問何
故初靜慮中説離欲已復説遠離惡不善法。
答爲顯諸欲自相及顯過患相故。過患相者。
謂彼諸欲起惡行已墮極下處。故名爲惡。違
善法生故名不善復次爲顯能斷煩惱雜染
故。及顯能斷先所積集業雜染故。復次爲顯
斷在家者受用事門所生欲故。及顯斷出家
者於尋伺門所生法故。復次爲顯斷欲尋故。
及顯斷恚尋害尋故。復次爲顯同彼外仙所
得相故。及顯斷彼退已起惡呪故
問何故苦根初靜慮中説未斷耶。答彼品麁
重未遠離故。若初靜慮已斷苦根麁重品者。
與住第二靜慮時應無差別。是故當知初靜
慮中未斷麁重苦品。問尋伺等法於初靜慮
等中能爲順益。攝受自地令得清淨。何故如
來説彼名動。答望他地故説名爲動。非望
自地
問何故從欲界及於初靜慮等中建立後後支
耶。答略有三因謂能治所治故。證利益故。證
自體故。如是三因於四靜慮中五支所攝。如
其所應當知。問第二靜慮望初靜慮有何
勝異。答三摩地圓滿勝異。問第三靜慮望第
二靜慮有何勝異。答順益圓滿勝異。問第四
靜慮望第三靜慮有何勝異。答清淨圓滿勝
異。復次頌曰
    近分喜有動 唯初能盡漏
    亦二種縁聲 八等至捨八
論曰。初靜慮近分喜有動。非如根本靜慮喜。
又初近分未至所攝定能盡諸漏非餘。又初
近分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餘近分唯世間。
由已得初根本無漏靜慮故。非於上地諸近
分定無漏現前。又處定中取外聲時。當知由
二種取。一由了別定所縁境及種種所縁境
意識故。二由此倶生耳識故。八等至捨八者。
謂八種三摩鉢底能捨八事捨。何等八。謂捨
語尋喜樂故。證四靜慮三摩鉢底。捨色空識
無所有處想故。證四無色三摩鉢底。復次頌

    現法安樂住 能入於現觀
    讃説想解脱 四種因當知
論曰。唯諸靜慮是現法安樂住性。具有身心
二種安故。非無色定無身安故。又依靜慮能
入現觀。非無色定。以諸靜慮毘鉢舍那極猛
利故。又修靜慮及諸定者。於無色解脱數入
數出讃説彼相。極寂靜故。又諸外道於無色
定起解脱想故數數讃説。又依有想三摩地
解脱能盡諸漏。乃至無所有處三摩地極猛
利故。是故薄伽梵説。唯依有想三摩鉢底領
解通達。非於餘地。四種因者。謂諸三摩鉢底
能爲現法安樂住等四種依因。如其次第應
知。復次頌曰
    愛味等當知 十種六三種
    退相續障治 各多種差別
論曰。愛味相應清淨無漏三種靜慮。如其次
第有十種六種三種應知。云何十種。謂如攝
事品已説。云何六種。謂六種清淨。一引發清
淨。二上練清淨。三後得清淨。四垢染清淨。五
攝清淨。六堪任清淨。云何三種。謂出世間無
漏。離繋無漏。後得無漏
又從離欲退彼相續彼障治應知。各有多種。
謂或由依止不平等故退。謂如有一遭於重
疾退失於定。如尊者伐勒迦梨説。我今於此
三摩地不能證入。將無於此三摩地由多麁
重故而退失耶。又如有一爲性多麁重。由宿
習故。由此多麁重故退三摩地。或由境界
勝妙故退。謂如有一得勝妙境界現前故退
失定。如聞有外道仙人乃至得非想非非想
處定。由觸可愛妙色少女身故退失彼定。或
由敬養故退。謂如有一現前獲得勝妙敬養
便退失定。如天與等或由輕毀故退。謂如有
一被他瞋毀訶責便退失定。如諸外仙瞋忿
退已行諸惡呪或由憍慢故退。謂如有一因
所得定自擧陵他退失於定。或由増上慢故
退。謂如有一於所未得定起。已得増上慢
故退所得定。或由不作意故退。謂如有一先
由如是諸行状相得入諸定。彼於後時更不
思惟此行状相故退失於定。或由不純熟故
退。謂如有一修習始業創發善品。或由自煩
惱多現在前故退失定。謂如有一愛上靜慮
乃至疑上靜慮故退失定。或由壽盡福盡業
盡故退。謂如有一從上地生處捨命墮下地
生。復次若下品煩惱下品善根補特伽羅。由
多刹那用功方退。由多刹那用功方得入定。
若下品煩惱上品善根補特伽羅。由多刹那
用功方退。由一刹那速得入定。若上品煩惱
下品善根補特伽羅。由一刹那速退失定。多
念用功方能入定。若上品煩惱上品善根補
特伽羅。由一刹那速退失定。由一刹那速能
入定。復次頌曰
    利根及生轉 當知無有退
    依下地發定 離欲後生故
論曰。如是退定利根者無。若轉易生雖鈍根
者亦無有退。又靜慮等定必先依下地發起。
以先於此間入定然後生彼。何以故。要先離
欲者後時得生彼故。如是已説依止決擇。覺
分決擇今當説。頌曰
    依二乘大乘 由二十七相
    正方便當知 建立於覺分
論曰。依聲聞獨覺二乘及依大乘建立覺分。
由二十七種相正方便應知。何等名爲二十
七種正方便。謂繋屬所縁正觀方便。捨離染
汚攝淨方便。修治内心調順方便。引發出世
正法方便。彼無間缺方便。眞實現覺方便。證
餘寂滅方便。入所知方便。入斷方便。通達不
淨無樂有苦方便。學圓滿方便。於境無散觀
察方便。聖教不壞方便。攝智所知彼果方
便。願方便。悲愍有情方便。修治智方便。法現
觀方便。能治所治進趣方便。福徳資糧積集
方便。成熟有情方便。攝一切菩薩道方便。引
發威徳方便。引發言教方便。廣大甚深心積
習方便。遠離匱法業方便。安住有情涅槃二
界方便。復次頌曰
    身等三差別 彼影像隨觀
    由聞等三智 念法無迷惑
論曰。當知身等各有三種差別。身三種者。或
有身分自性不淨如身内分。或有身分相似
清淨如身皮分。或有身分變壞不淨。如命終
已青瘀等身分。受有三種者。所謂苦樂不苦
不樂。心有三種者。謂樂等。受相應法有三種
者。謂黒白雜彼影像隨觀者。如尋思經説於
彼身等影像隨觀。與所知事同分類故。名爲
影像。所言隨者。是相似義。又此隨觀即是
三智。謂聞所生智。思所生智。修所生智。如
是三智由念力故。於彼増上縁修多羅等法
無有迷惑。是故説名念住於身受心法。由念
力住故。復次頌曰
    彼所治九種 作意當知二
    修差別有三 二種無失壞
論曰。當知諸念住有九種所治障。一不厭離。
二不作意。三止觀隨煩惱。四沈下。五不能堪
忍。六於少劣知足。七忘失教授。八違犯戒行。
九棄捨欲樂増上猛利諸妙善軛。又於修念
住有二種作意。謂不緩作意。不染作意。經
言。熾盛者此顯第一。正智憶念除世間貪
者此顯第二。又此第二能除三種雜染。何者
名爲三種雜染。一犯戒因縁心生變悔。由此
障故能令初時心不得定二内心惛略。由此
障故雖已得定心於所縁忘失沈沒。三外心
散亂。由此障故雖證勝法而著世間名聞利
養。或未能證勝進之法心生憂惱。修差別有
三者。修諸念住各有三種。謂於内外倶身等
隨觀。又復於身或唯觀影像。或以影像比類
於身。或復和合總觀。如於身三種如是乃至
於法亦爾。又有二種於諸念住無有失壞。一
初無失壞。謂不散亂。由此力故能善發起。二
後無失壞。謂無増上慢。由此力故善修究竟。
復次頌曰
    爲斷於沈掉 相應道二種
    觀察捨煩惱 及爲盡三愛
論曰。於念住修位中。爲斷沈掉故應修二種
相應道。如比丘尼經及取自心相經説。云何
*比丘尼經説。如彼經言。爲斷沈沒故應當思
惟少分可愛清淨相貌。爲斷掉動故復應略
攝。云何取自心相經説。如彼經言。由不取自
心相故令心沈沒。由取少分可愛外相故沈
隨煩惱暫時斷息。然心未得定復更略攝其
心。見沈沒過復取外相。見掉動過後復更取
自心之相。爾時能斷沈掉隨煩惱心得正定。
略攝其心取自心相。離沈掉故
復次由相應道觀察故。能捨煩惱應知。如鷃
經説。故彼經言。所言鷃者。喩行者心行非所
行處者。喩彼行者思惟可愛境界。被鷂所執
者。喩彼行者爲貪纒所執。鷃怨訴者。喩彼行
者心生變悔。暫放捨者。喩彼行者貪纒暫息。
土塊者。喩五取蘊。大場壠者喩無常觀。窟穴
者喩通達眞如觀。喚鷂子者喩觀察作意。鷂
迅來者喩彼貪纒將現在前。入窟穴者喩思
惟眞如觀。鷂自苦害者喩隨眠斷
復次此相應道當知能盡三愛。謂助伴愛。利
養愛。後有愛。爲對治此故顯我與法無有差
別。復次頌曰
    爲斷増上慢 味所依顛倒
    及三心趣入 修習於念住
論曰。爲欲對治増上慢故。爲欲對治愛味所
依定故。及爲對治四顛倒故。修習念住。爲對
治増上慢者。如經説。唯應於此身受心法若
住憶念。乃至或唯有智。或唯有見。或唯繋念。
此増上慢有二種。謂於未斷身等麁重障起。
及於未圓滿止觀倶品治起。爲對治愛味所
依定者。如經説。無所依止故。爲對治顛倒故
者。如經説。於諸世間無少執取。由顛倒斷故。
更不復執少五取蘊爲常爲樂爲我爲淨。又
爲三心趣入修習念住應知。謂遊行聚落時
心趣於出。住憒閙時心趣遠離。處於靜室心
趣涅槃。又趣出生死趣離煩惱樂寂滅故心
趣涅槃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勝決擇品第十一之四
如是已説覺分決擇。補特伽羅勝決擇今當
説。頌曰
    由根等差別 建立五唯二
    假設五應知 三事成圓滿
論曰。當知由根等差別故建立五種唯二。如
經中説。由縁唯二根故唯二作意可知。縁唯
二作意故唯二修可知。縁唯二修故唯二行
可知。縁唯二行故唯二補特伽羅可知。行者
謂修所引習氣。又假設補特伽羅應知。由
五種因。一由種性故。謂可救不可救。二由
趣入故。謂聲聞乘等。三由學故。謂學無學。四
由得故。謂住四果及三向。五由過失功徳故。
謂有障無障具縛不具縛。又由三事故建立
三滿。一根滿。謂不動法。二定滿。謂得滅定。
三果滿。謂阿羅漢
如是已説補特伽羅決擇。果事決擇今當説。
頌曰
    證轉依不起 二因果無退
    三因故斷常 三果三因記
論曰。由證轉依故諸煩惱不起。當知轉依
説名爲斷。又由二種因故果無有退。謂若未
永害煩惱種子證阿羅漢。不應道理故。若已
永害煩惱種子即應煩惱必定不生。種因無
故。又三因縁故斷是常性。一無戲論故現見
戲論。是無常性二清淨眞如之所顯故。猶如
眞金調柔之性。三煩惱不生性。前後無別故。
又三種果由三因故如來記別。一證淨記別。
謂預流果。由得見道四證淨故。二喜處記別
謂一來果。將得根本定已受少喜故。三隨念
記別。謂不還果。已得根本定現見諸天衆與
梵衆等共興言論隨念所求自乘功徳。未圓
滿故。如是已説果事決擇。功徳決擇今當説。
頌曰
    建立諸功徳 由十七増上
    彼差別無邊 治所治障故
論曰。當知由十七種増上力故建立功徳。一
由愍有情増上故。謂四無量。二由六障淨増
上故。謂解脱勝處遍處。此中解脱爲方便由
餘故成滿。六障淨者。一變化障清淨。由前二
解脱。二最極現法樂住障清淨。由第三解脱
淨與不淨皆清淨顯現故。三往還障清淨。由
第四解脱。四引無諍等聖功徳障清淨。由第
五解脱。五諸漏及有障清淨。由第六第七解
脱。六寂靜最極住障清淨。當知由第八解脱。
三由知時往増上故。謂無諍功徳。四由觀察
所知増上故。謂願智。五由言教増上故。謂無
解。六由六處善巧増上故。謂六神通。六
處善巧者。一引攝善巧。二審聽語言善巧。由
此善巧以彼語言論難折伏爲説正法。三欲
解隨眠善巧。四來善巧。五往善巧。六解脱善
巧。七由他信増上故。謂諸相好。八由三障清
淨増上故。謂四種遍清淨。三障者。謂所依
障。所縁障。心智障。九由一切問記増上故。謂
諸力。十由摧伏一切他論増上故。謂諸無畏。
十一由於所攝衆無偏黨増上故。謂諸不護。
十二由能攝化徒衆増上故。謂諸念住。十三
由於一切時顯現一切智者所作増上故。謂
永拔習氣。十四由於所應化不過時増上故。
謂無忘失法。十五由日夜六反觀察世間増
上故。謂大悲。十六由超過聲聞獨覺増上故。
謂諸不共佛法。十七由成諸如來所作事増
上故。謂一切種妙智。又此諸功徳對治所治
障差別故。當知無邊差別。復次頌曰
    思惟義樂苦 作意及安住
    艱難與相貌 殊特非殊
論曰。彼諸功徳。若所對治。若能對治。皆應思
惟。云何思惟。所謂若義若樂若苦若作意若
安住若艱難若相貌若殊特非殊特
此中思惟義者。謂慧到彼岸義所攝諸句有
五種所爲義。一爲於説者起恭敬義。二爲攝
衆義。三爲於言教起尊重義。四爲敍述事義。
五爲於眞實義教起多所作義
又一切法有三種義。謂能増益義。所増益義。
及法性義。如色有三種能増益色所増益色
及色法性。如是一切處應知
復有三輪理趣義宣説諸法。謂依世俗諦理
趣。宣説作者。宣説作具。宣説作業。如施者施
行受施物者。謂能行施者由此行施及施物
受者。如是一切處應知
復有四種理趣言教義。一差別理趣言教。二
建立理趣言教。三無異理趣言教。四無作用
理趣言教。此中差別理趣者。謂色乃至一切
種智性差別。建立理趣者。謂五種建立。一趣
入建立。二教授建立。三學建立。四證得建立。
五過失功徳建立。無異理趣者。有六種。一有
非有無異。謂色與色空性。如是一切處應知。
二更互無異。謂諸蘊更互相望。如是一切處
應知。三世無異。謂於前際觀中後際。如是一
切處應知。四補特伽羅無異。謂諸有情展轉
相望。五障治無異。謂常無常乃至流轉寂滅。
六文字無異。謂名身等。無作用理趣者。謂三
輪清淨。隨於諸處無有作者眞實可得。無有
作具亦無作業。無有補特伽羅能説無法可
説。無補特伽羅能學無法可學。無補特伽羅
能證無法可證。無補特伽羅能住過失及與
功徳。亦無所住無取無法。如是一切
復有二種無量義。一發起問論無量。二迴向
無所得無量
又爲對治三種處所故。説不應住色義。乃至
不應住一切法義。三種處所者。一執著處所。
二隨轉處所。三戲論慧行處所
復有三種無相義。一無體無相。二非彼體無
相。三不顯現無相。如無相。如是無性無自體
不生不滅無所執著無所爲作無所攝受應知
亦爾
復有三種有所得義。一事有所得。二有所得
有所得。三無所得有所得。如有所得。如是有
執著爲作戲論取見計執應知亦爾
復有三種有所得義。一自體有所得。二不遠
離有所得。三不推析有所得。復有三種無所
得義。一自體無所得。二遠離無所得。三推析
無所得。如無所得。如是空無執著無爲作無
戲論無取無見無計執應知亦爾。復有三種
無所得義。一有性無所得。二彼體無所得。三
不顯現無所得。無所得者。推求諸法不見自
性。非一切種都無所得。然於遍計所執自性
無所得時亦不觀彼依他自相
又復經言。無所得相應故者。若無所得彼相
應耶。應作四句。或無所得非相應者。謂如有
一於廣大事都無所得。或有相應非無所得
者。謂由世間道修諸善法。或無所得亦相應
者。謂由出世間道修諸善法。或非無所得亦
非相應者。謂染汚及無記法現在前
復有五種不正取義。謂補特伽羅不正取。法
不正取。變異不正取。損減不正取。差別不正

復有四種言教義。一言定意不定。二意定言
不定。三言意倶定。四言意倶不定
復有二種所對治義。一解脱門所對治。謂分
別相願。二到彼岸所對治。謂慳悋犯戒忿恚
懈怠散亂惡慧
復有二種空所對治義。謂十六種邪想現行
及十四種相縛
復有二種到彼岸行義。謂世間有所得行。及
出世間無所得行。又復世間到彼岸行但是
相似非眞實。如相似。如是有毒有障無方便
應知亦爾。當知出世間到彼岸行與此相違」
復次若略説慧到彼岸自體義。當知由三種
相。一所依相。二所縁相。三行相。所依相者。
謂菩提心。所縁相者。謂色等法。行相有二種。
謂世間出世間。世間行者。謂無常苦空無我
如病如癰等行。出世間行者。謂無所得相應
行。復有三種波羅蜜多善積集修義。一以一
切智性相應作意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以諸波羅蜜多安住實
際。三於實際而不作證
復次如説此心不可思議故者。何因縁故不
可思議。謂由此所依由此所縁令心安住。此
倶無性故。若是無性即是清淨亦不可思議。
此不可思議若有性若無性。及與彼心若是
異性若不異性故
又復一切戲論行相。三因縁故令心流轉。一
由親近故。二由所縁故。三由建立故。親近故
者。謂得報時執持所依所縁故者。謂領受種
種境界。及起作種種加行。建立故者。謂無始
時來妄想熏習
復有四種分別義。一有分別。二無分別。三二
分別四不二分別
復有四種無分別義。一愚癡無分別。二非情
無分別。三無作用無分別。四法性無分別
復有二種言教義。謂世俗言教。勝義言教。世
俗言教者。謂差別建立二種理趣。勝義言教
者。謂無異無作用二種理趣
復次於勝義諦中不可宣説。於言説中當知
有三種相。一相相。二雜染相。三清淨相
又由三種遍知相現觀諸法。三種相者。一假
立。二了別。三彼唯量。諸菩薩等以何爲樂。謂
衆生攝益爲樂。以何爲苦。謂衆生損惱爲苦。
以何爲作意。謂思惟一切衆生利益事爲作
意。以何爲住。謂以無所分別爲住
復次菩薩摩訶薩有十二種艱難之事。聰叡
菩薩應當了知。一者於違越法式衆生。若罰
若捨。是諸菩薩艱難之事。二者方便現行苦
逼惱事。防護自心令不起煩惱。是諸菩薩艱
難之事。三者無量衆生現前求索現在所有
非法財物。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四者菩薩唯
有一身。無量衆生諸所作事。同時現前請爲
助伴。是諸菩薩艱難之事。五者處放逸處。若
處世間可愛妙定。若生天上令心調順。是諸
菩薩艱難之事。六者常求遍作利衆生事。而
於此事無力無能。是諸菩薩艱難之事。七者
愚鈍諂詐剛強衆生。若爲説法若復棄捨。是
諸菩薩艱難之事。八者常於生死見大過失。
爲利衆生而不應捨。是諸菩薩艱難之事。九
者未證増上清淨意樂多分失念命終。是諸
菩薩艱難之事。十者未證増上清淨意樂。他
來求索最極第一所珍愛事。是諸菩薩艱難
之事。十一者種種意見種種樂欲衆生現前。
若教示若棄捨。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十二者
常行最極不放逸行。而不盡斷一切煩惱。是
諸菩薩艱難之事
若諸菩薩遭遇如是艱難之事。或應觀其輕
重。如其所應建立方便。或應簡擇補特伽羅。
或應勵力攝受隨因縁轉。若發正願或復制
心令不縱逸。或應住心猛利觀察。不生厭倦
而自安忍。或慈悲故心生放捨。或應發起熾
然精進。或復思惟善權方便。如是正對治善
巧。菩薩摩訶薩雖遇如是諸艱難事正現在
前。而無怯怖自正能免
復次有五種眞實菩薩相。由成就此故入菩
薩數。云何爲五。謂哀愍衆生常説愛語。所作
勇決。舒手惠施能善剖析甚深義節哀愍者。
有二種性。一者樂欲。二者正行。言樂欲者所
謂菩薩於諸衆生起利益意及安樂意。言正
行者。謂諸菩薩於衆生所如其欲樂隨力隨
能以身語業而行攝化。是名哀愍。愛語者。歡
喜慰喩宣布恩徳。是名菩薩於諸衆生常説
愛語。所作勇決者。謂威猛無怯成就勝力。是
名菩薩所作勇決。舒手惠施者。若諸菩薩行
廣大施行無染施是名菩薩舒手惠施。若諸
菩薩善能發起四無礙解正方便智。是名菩
薩能善剖析甚深義節自體
復有五種殊特五種非殊特菩薩相。如前攝
淨義品中説
又於功徳事中依止大乘勝決擇。今當説。頌

    種性如來説 多佛一乘
    五種及十種 六六種道理
論曰。*種性差別大乘言教是如來説。於一時
間多佛出世及*一乘性。如其次第五種十種
六種六種道理應知
問云何種性差別五種道理。答謂一切界
差別可得故。無根有情不應理故。同類譬喩
不應理故。異類譬喩不應理故。唯現在世非
般涅槃法不應理故
云何一切界差別可得故。謂佛所説諸有情
界。有種種非一有情界。有下劣勝妙有情界。
有聲聞乘等般涅槃*種性有情界。有不般涅
槃*種性有情界
云何無根有情不應理故。謂不可説由此道
理亦應得有無根有情。何以故。以無根者。如
外地等非有情故
云何同類譬喩不應理故。謂不應言如刹帝
利非刹帝利等種類可轉。及那落迦非那落
迦等趣性可轉。如是般涅槃不般涅槃*種性
亦應可轉。何以故。刹帝利等及那落迦等。
具足一切種類界性及諸趣界性故。般涅槃
不般涅槃二種*種性更互相違故。彼若無有
諸界性者。彼應畢竟不可迴轉。是故同類譬
喩不應道理
云何異類譬喩不應理故。謂不可説如於彼
彼地方所。或先有彼彼金銀銅鐵鹽等物類
*種性後便無有或先無後有。如是般涅槃法
*種性亦應先有後無先無後有。何以故。若有
此理順解脱分應空無果。是故異類譬喩亦
不應理
云何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謂不
應言於現在生雖非般涅槃法於餘生中復可
轉爲般涅槃法。何以故。無般涅槃*種性法故。
又若於此生先已積集順解脱分善根。何故
不名般涅槃法。若於此生都未積集順解脱
分善根。云何後生能般涅槃。是故定有非般
涅槃*種性有情
問云何應知大乘言教是佛所説。答由十種
因故。一先不記別故。二今不可知故。三多有
所作故。四極重障故。五非尋伺境界故。若不
先聞不能如是尋思計度。是故若言是餘所
説。不應道理。六證大覺故。若未成佛能説佛
教不應道理。七無第三乘過失故。八此若無
有應無一切智者成過失故。九縁此爲境如
理思惟對治一切諸煩惱故。十不應如言取
彼意故
問云何應知於一時間有多如來出現於世。
答由六因故。一無量有情同於一時發大覺
願現可得故。二無量有情同修方便菩提資
糧現可得故。三更相障礙不應理故。四菩提
資糧同時圓滿倶出世間。應道理故。五次第
出現不應理故。六畢竟不成不應理故
問何故如來宣説一乘。答由六因故。一即彼
諸法約無差別相説故。二約無分別行相説
故。三衆生無我及法無我平等故。四解脱平
等故。謂差別求者有事虚妄分別煩惱對治
所縁法性不相違故。五善能變化住故。六行
究竟故。復次頌曰
    諸佛妙功能 彼果土清淨
    解脱與法身 等不思無上
論曰。一切如來於一切所作事功能平等。又
彼功能果。佛國土清淨解脱身及法身一切
諸佛皆平等。皆不可思議。皆無有上應知。復
次頌曰
    雖不用加行 先願力所引
    依無爲發起 所作無二相
論曰。依止無爲法身。雖無加行功用。由本願
力之所引故。任運發起一切如來所作佛事。
譬如行者從滅定起。又此所起佛事當知是
無盡相。非生死相亦非涅槃相
云何素怛纜藏。云何毘奈耶藏。云何摩怛履
迦藏。頌曰
    宣説諸事法 別解脱分別
    諸法相十一 是經律本藏
論曰。諸佛世尊唯依攝事顯了諸法。是名
怛纜藏。問何等名攝事。答謂四事九事二十
九事何等四事。謂聞事歸趣事學事菩提事。
九種事者。一假立有情事。二彼所受用事。三
受生事。四彼生已住事。五彼染汚清淨
事。六彼種種差別事。七能説者事。八所説法
事。九衆會事。二十九種事者。謂於遍攝九事
經中依雜染品説有四事。一攝諸行事。二即
於此中次第轉事。三即於此中立衆生想後
轉因事。四即於此中建立法想後轉因事。又
依清淨品説有二十五事。一於所縁境安住
事。二即於此中劬勞事。三心安住事。四現法
樂住事。五出一切苦所縁方便事。六彼遍知
事。此有三種。謂顛倒依處遍知故依有情想
於外有情邪行依處遍知故。内離増上慢依
處遍知故。七修依處事。八作證事。九修習
事。十彼堅固事。十一彼行相事。十二彼所縁
事。十三觀斷未斷善巧事。十四彼散亂事。十
五彼不散亂事。十六不散亂依處事。十七修
習無倦方便不遠離事。十八修習勝利事。十
此堅固事。二十攝賢聖品事。二十一攝
賢聖品所遠離事。二十二眞實通達事。二十
三證涅槃事。二十四於善説法律中所得世
間正見超過一切外正見事。二十五不修習
此退減事。此由於善説法律中不修習故名
爲退減。不由邪見過失故
復次佛世尊爲諸聲聞及諸菩薩説別解脱及
廣分別別解脱相應法。是名毘奈耶藏。此中
由七種相略攝菩薩別解脱應知。一者宣説
受持軌則。二者宣説波羅闍已迦處事。三者
宣説毀犯處事。四者宣説毀犯體性。五者宣
説無犯體性。六者宣説出所毀犯。七者宣説
捨律儀事
復次佛世尊以十一種相顯了分別開示諸
法。是名摩怛履迦藏。云何名爲十一種相。一
世俗諦相。二勝義諦相。三菩提分法所縁相。
四此行相。五此自體相。六得此果相。七此領
受顯了相。八此障礙法相。九此隨順法相。十
此過患相。十一此稱讃相
世俗相者。當知宣説補特伽羅。宣説遍計所
執自性。宣説諸法作用業具等相。勝義相者。
當知宣説七種眞如相菩提分法。所縁相者。
當知宣説一切種所知事
此行相者。當知宣説八觀察行。何等爲八。一
觀察諦行。二觀察建立行。三觀察過失行。四
觀察功徳行。五觀察理趣行。六觀察流轉行。
七觀察道理行。八觀察廣略行。諦者。謂眞如。
建立者。謂若建立補特伽羅。若建立遍計所
執自性。若建立一向分別反問置記論。若建
立隱密顯了記論。過失者。謂佛所説諸雜染
法非一種種差別過失。功徳者。如佛所説諸
清淨法非一種種差別勝利。理趣者。有六種
理趣。如攝事品已説。流轉者。謂三世三有
爲相及與四縁。道理者。謂四種道理。一觀待
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
若由諸因諸縁故。諸行生起及隨顯説。是名
觀待道理。若由諸因諸縁故。諸法若證得若
成滿。若彼已生能起業用。是名作用道理。若
由諸因諸縁故。所立所説所摽擧義。得成立
得正解。是名證成道理。此復略有二種。一清
淨。二不清淨。清淨者。由五種相。不清淨者。
由七種相。五種清淨相者。一現量所得相。二
依止現量所得相。三引自類譬喩相。四成就
相。五善清淨言教相。此中一切行無常性。一
切行苦性。一切法無我性是諸世間現量所
得。如是等類是名現量所得相。若一切行刹
那性。後世有性。淨不淨業不失壞性。此依麁
無常現量所得。依有情種種差別業現量所
得。及依苦樂有情淨不淨業現量所得。由此
現量所得故。比類所不現見法。是名依止現
量所得相。若於内外諸行中引一切世間共
知共得生滅相。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生等
苦相。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不自在相。及於
外事中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興盛衰壞相。如
是等類是名引自類譬喩相。即現量所得相
及引自類譬喩相。此二於所成立一向決定
故。當知即名成就相。若諸言教是一切智者
所説。如言涅槃寂靜。如是等類是名善清淨
言教相。此中有五種相。能表眞實一切智者。
何等爲五。一者若有出現世間一切智者。正
實聲名流布世界。二者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三者成就十力斷諸有情所有疑網。四者自
稱具足四無所畏。不爲一切他論難屈。又能
摧伏一切外論。五者於其法律八支聖道及
四沙門果等可得。如是出現故。妙相故斷疑
故。立破故。道果故。由此五相表是眞實一切
智者。如是於證成道理中。由現量故。由比
量故。譬喩故。成就故。至教量故。由此五相
名爲清淨。七種不清淨相者。一餘分同類所
得相。二餘分異類所得相。三一切同類所得
相。四一切異類所得相。五引異類譬喩相。六
不成就相。七不清淨言教相。若一切法意識
所識性。是名一切同類所得相。若相貌若自
體若業若法。若因若果等。同異之相。或隨一
分更互同異之相。是名餘分同異類所得相。
或決定更互異相。是名一切異類所得相。若
并譬喩有餘分同類所得相。及有一切異類
所得相。由此相於所成立義不決定故。説名
不成就相。若并譬喩有餘分異類所得相。及
有一切同類所得相。由此相於所成立義不
決定故。亦名不成就相。由不成就故。名不清
淨道理觀。此觀不清淨故不應修習。不清淨。
言教相者。謂諸言教自性不清淨應知。法爾
道理者。謂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
安住無變。是名法爾道理。略廣者。謂先説一
句法。後後以無量句展轉分別顯了究竟
此自體相者。所謂能取若行若縁菩提分法
四念住等。是名此自體相。得此果相者。謂若
世間出世間煩惱斷果。及所引發世間出世
間功徳。是名得此果相
此領受顯了相者。謂由解脱智故。即領受此
所得果相。及廣爲他顯説其相。是名<#0583_1/>此領受
顯了相
此障礙法相者。謂若修菩提分法時。能爲障
礙染汚之法。是名此障礙法相。此隨順法相
者。謂即於此菩提分法能爲隨順多所作法。
是名此隨順法相
此過患相者。謂能障礙所有過失。是名此過
患相
此稱讃相者。謂隨順法所有功徳。是名此稱
讃相。隨所有處。諸佛世尊以如是等十一種
相。顯了分別開示諸法。是名摩怛履迦。復次
頌曰
    諸相與斷滅 無失壞方便
    彼二果差別 是諸經略義
論曰。當知諸經義略説有五種。一相。二斷滅。
三無失壞方便。四彼二果。五相等差別。此五
略説如善生經。佛告善生。族姓子。有二種事
倶爲美妙者。是美妙相斷滅有二種。謂欲取
斷滅及依事。取斷滅者。此言兼顯二種無失
壞方便。二種無失壞方便者。謂若落<#0583_2/>鬚髮乃
至趣於非家。若盡諸漏乃至覺受。我生已盡。
乃至廣説。彼二果者。謂無失壞方便果。寂靜
性差別者。謂五種寂靜差別。一諸纒寂靜。二
世間離欲寂靜。三順下分寂靜。四順上分寂
靜。五依事寂靜。爲顯此故。於彼經中説伽他

    諸<#0583_3/>比丘美妙 寂靜離諸漏
    離欲離繋縛 無執受涅槃
    <#0583_4/>任持最後身 摧伏<#0583_5/>魔所使
復次頌曰
    略説瑜伽道 縁所聞正法
    奢摩他與觀 依影像成就
論曰。若略説瑜伽道。當知多聞所攝。正法
爲境界。奢摩他毘鉢舍那爲自體。依止影像
及依止事成就。如薄伽梵説。有五種法能攝
一切瑜伽行者諸瑜伽地。謂持<#0583_6/>住明鏡及與
轉依。當知聞正法是持所縁。是*住止觀。是
明影像。是鏡事成就。是轉依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