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攝大乘論釋論 (No. 1596_ 世親笈多行矩譯 ) in Vol. 31

[First] [Prev]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徳故。遠離惡友故。親近善友故。淨修四梵
行故。遊戲五通故。隨智行故。於住正行不
住正行諸衆生不棄捨故。一向語故重眞實
故。菩提心爲首故。如是諸句皆初句差別應
知。於一切衆生中利樂意者。此利樂意句。有
十六業差別應知。於中十六業者。謂展轉起
行業。不顛倒業。他不請作亦自行業。不動壞
業。無所求業。此有三句不求返報故。於違順
衆生無憎愛故。生生隨逐故。即此類中身口
業有二句。於苦於樂及非二中平等業。不卑
劣業。不退轉業。攝取方便業。厭惡障礙業。此
有二句。無間思惟業。進勝業。此有七句正修
行六波羅蜜。及修行四攝事修行成就方便
業。此有六句親近善丈夫故。聽聞正法故。住
阿蘭若處故。遠離惡覺故。正思惟功徳有二
種。共事功徳有二種。成就業有三種。無量清
淨故。得大威徳故。得勝功徳故。安立彼業。此
有四句。攝衆功徳故。決定教授故。法財二攝
爲一故。無染汚心故。如是句皆句差別。應知
如經偈説
    初句所攝故 由功徳句別
    初句所攝故 由義別句別
釋曰。義依止者。謂一切衆生中利樂意。此句
義有十六業。及餘句顯示。此中利樂意。作何
等業。令入一切智智者。若令諸衆生入一切
智智。此是展轉行。譬如一燈傳然千燈。即是
顯示利樂意。如是等諸句皆與利樂意相應。
自知我爲何價者。自有利樂意。仍是顛倒。
如有人意欲利樂而以飮酒與之。若如實自
知稱己分量教示衆生。不以憍慢故自無所
知。起心利益反成無利。捨憍慢者以捨憍慢
心故。不待勸請自爲説法。牢固意者。不以
衆生顛倒行故。牢固利樂心動壞。非有所爲
作憐愍意者。以不爲利養作利益衆生故。此
利樂愍意云何可知。以順行身口業故。於
中應量而語及先言等是口業。微笑及無限
大悲等是身業。此中應量語者謂唯作法語
故。無限悲者愍三苦故。苦者苦苦故。樂者
壞苦故。不苦不樂者行苦故。非二者不苦不
樂故。不卑劣業者不自卑劣。云我不能成佛。
如此等類。無厭惓意者。若不疲惓則能修佛
道。聞義無厭者。若不多聞則無教化衆生方
便智。一切威儀中者。此句義如淨行修多
羅中説。進勝業者是利樂意。趣向増長因體
故。修成就方便業有六句者。若人親近此行
即得成就。恭敬住阿蘭若處者。由住彼處故
能離惡。覺世間雜事者歌舞雜戲等。成就業
者謂表彼成就相故。威徳者謂六神通。隨智
慧行者。謂隨智不隨識自智慧生故。由此
智慧正證相應。住諸法中安立彼業者。由有
利樂意故。能以利樂安立衆生。於中攝衆者。
於破戒者不捨安立亦不驅儐。令離不善令
與善合。決定教授者。由一向與立教誡。不
自説已後復言我前所説不善故。聞者授教。
財法攝者由誠實告彼等言。以法及衣服等
財利攝故。如言具攝。無染汚心者由攝行菩
提心作衆生利益事。非爲自求供養。但念云
何以此善令衆生正覺無上菩提。如此攝受
故。偈中義亦爾釋應知相竟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五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六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入應知勝相勝語第三
論曰。如此已説應知相。入應知相云何可見。
多聞所熏習依止。非阿梨耶所攝。如阿梨耶
成種子。正思惟所攝似法似義所生。似所取
物有見意言 釋曰。如此等應知相如應得
入。顯示此故入應知相。多聞熏習爲依止者。
謂大乘法所熏身故。非阿梨耶所攝者。謂對
治阿梨耶識故。如阿梨耶識成種子者。如阿
梨耶識爲染法因。此爲淨法因亦爾。故正思
惟所攝者。謂正思惟自性故。似法似義所生
者。謂爲法義相而生故。似所取物者。謂如色
等體故。有見者亦似見體故。即是成立相及
見二識
論曰。於中何人能入應知相。大乘多聞熏習
相續已故。得親近無量出世諸佛故。一向信
解善集善根故。善滿足福智資糧諸菩薩 
釋曰。何人能入應知相者。如此相類中。若
入所有方便。今當顯示。大乘多聞所熏者。爲
離聲聞乘等多聞故。得親近無量出世諸佛
者。過數量諸佛出世皆得現前親近故。一向
信解者。於大乘中決定信解。不爲惡知識之
所動壞故。即此次前所説三因縁中。善集善
根故。名爲善集福智資糧菩薩。復次福智資
糧云何得次第滿足。由因力善友力思惟力
依持力故。於中前二句爲二力。如其數應知
彼正思惟力即是一向信解。此以大乘熏習
爲因。此一向信解即是修行正行。由修行正
行故則得聚集善根。由此正思惟力故得善
具足福智資糧。有此次第由此善具足福智
資糧故。得入菩薩初地。此是依持力
論曰。於何處入即於彼有見似法及義意言。
大乘法相所生中故 釋曰。入如是相此入
行相。今當顯示。意地分別名意言。此意言種
類以大乘法爲因生故。大乘法相所生者。攀
縁所説法故
論曰。信解行地中。見道中。修道中。究竟道
中。一切法唯識隨聞信解故。如理通達故。對
治一切障故。無障礙故 釋曰。何處得入於
信解地中得入。由但聞一切法唯有識。即起
増上信解名爲得入故。於見道中得入。今當
顯示。如理通達者於意言分別中。如理通達
故。云何如理通達。非法非義無能取無所取。
若如此名通達意言分別故。於修道中得入。
今當顯示。對治一切障故者。觀此意言非法
非義無能取無所取時。能對治一切障。此
名修道中得入。究竟道中得入。今當顯示。無
障礙故者。住最清淨智處故。最微細障滅
故。名究竟道中得入故
論曰。何縁得入善根力持故。三種練治心故。
滅除四處故。法義爲所縁故。奢摩他毘鉢舍
那常修正修無放逸等故。無量世界中無量
人道衆生。刹那刹那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是爲第一練治心 釋曰。何縁得入。如
所説善根力持等有八處相應。於中若常修
者一切時作故。善修者恭敬作故。若作如此
相類即是不放逸。於中對治三種退屈心故。
有三種練治心。菩薩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第一甚深寛大難可證得心則退屈。爲對
治此故。有第一練治心云云。又云云故有第
二練治心
論曰。由專心故能行施等諸波羅蜜。我已得
此專心。由此故我修諸波羅蜜當得圓滿。不
足爲難。是爲第二練治心 釋曰。由此意故
施等波羅蜜即得現行者。於中意者謂信及
欲。菩薩於波羅蜜中。信知實有故功徳
故。可得故。此是菩薩信。由信故喜樂修行名
欲。菩薩得此信欲意故。修行六波羅蜜。進趣
圓滿不以爲難
論曰。雖彼有礙善者善法具足已。即於死時
隨所念欲一切具足身。彼時得生。況我此最
勝善無礙善。於彼時一切具足何爲不得。是
名第三練治心。此中有偈
    在於人道中 無量諸衆生
    念念得菩提 故除退屈心
    善心人專意 能行布施等
    勝人得此意 亦能行施等
    善人於死時 隨心得果報
    既有滅位善 果報云何無
釋曰。復次菩薩於諸佛甚深寛大言教中。起
推尋時作思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難可
證得。一刹那心斷已乃得即生退屈。爲對
治此故修第三練治心。況我此最勝善者。況
我於一切十地中。善具足福智資糧故。無障
礙善者。謂心煩惱微細難破。如金剛三摩提
能破此障。此三摩提後出離一切障礙。依止
轉已。於此云何不得。此顯出離障礙。與死無
異故。一切具足者。謂得一切種智故。善根
力持故。三種練治心者。善根不薄少故。菩
薩由有此力。則能三種練治心令不退屈。於
中第二練治心如所練治今當顯示。由此念
故離諸障礙。慳等波羅蜜障無故。滿足波羅
蜜不以爲難。由此滿足故得成菩提。第三練
治心。今當顯示。於中有礙善者謂世間善
故。名爲有礙善。我此無礙善。此善不得成
佛無有是處。此義以偈顯示。偈言故除退屈
心者。謂不令下劣心得住。云我不能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善心者。謂非惡無記心故。
由有無記施故。如有人散漫心行施。外道等
以不善心行施。又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者。此善最勝勝人得此意。亦能行施等
者。於中得專心時。有如是相。能修施等六波
羅蜜。謂得滅慳等障礙心。勝人者最上故。謂
諸菩薩。施等者。謂攝取戒及智波羅蜜等。
隨心得果報者。乃至得非想非非想處果報
故。滅善者滅障礙故。果報云何無者。謂得佛
身故
論曰。遠離聲聞辟支佛思惟故。思惟則滅。於
大乘中一切疑無疑故。邪意及疑則滅。於聞
思法中離我我所執故。法執則滅。現前住
安立一切相。思惟不分別故。則滅分別。此中
有偈
    安立及自住 所有現前相
    一切不分別 智人得勝覺
釋曰。此中論本爲顯四處滅故。於中滅思惟
者謂滅聲聞等思惟故。邪意及疑滅者。謂於
大乘甚深寛大法中。邪意及疑應滅除故。邪
意者誹嫌意及心動搖。惑者疑心故。一切疑
無疑故者。於此大乘中爲安立法相故。説有
三性。所謂一切法無性無生無滅。本來
寂自性涅槃。如是等一切法無所有門。此就
分別性故。若説幻焔夢光影像響水月變化。
此就依他性故。若説眞如實際無相第一義
法界空等門。此依成就性故。於此諸法中一
切邪意及惑不生故。於聞思法離我我所執
故者。此中爲顯除滅法執故。滅除法執者。謂
於法中若聞若思。乃至不令我我所得入故。
現前住安立一切相思惟不分別故者。謂行
者修無分別智時。在正思惟位。滅此等一切
寂靜心分別也。於現前住色等及靜心所有
安立骨鎖等。於此一切所縁相中。不念不分
別時。名入無分別方便。若分別則不得入。此
現前安立偈者。爲顯最後滅義故
論曰。因何入云何入。聞熏習所生正思惟所
攝故。似法及義。顯現有見意言 釋曰。此中
顯示以此入如此入故。於中聞熏習所生者。
聞熏習爲因故。即此入道理。如前所説即是
大乘聞熏習所生。應知成就性所攝故
論曰。有四種求謂名義自性差別。假説相求
 釋曰。此中爲顯示如此入故。四種求者如
論本説。謂名義自性差別等所説
論曰。復有四種如實知。謂名事自性差別。假
相説中如實知。彼自性差別不可得故。菩薩
如是如實爲入意言唯識故修行。於彼似字
義意言中。知彼名字。唯是意言。知彼名所依
義。亦唯意言。即知彼名自性及差別唯是假
相説。是時證得唯有意言。則於名及義自性
差別假相説中。不見有性差別義相。故由四
種求及四種如實知。於彼似名及義意言中。
得入唯識 釋曰。四如實知者。如論説名事
自性差別假説中。如實知。其自性及差別故
者。謂各有自性差別。作如是假説故。名自
性差別假説者。義不可得故。即是知彼名自
性及差別唯是假説者。以彼名字無有自性
及差別故。即能於彼名字自性及差別唯是
假説中。忍受故。若如是知是謂求。若知不
可得名爲如實知
論曰。此唯識觀入何法。似何法入謂入唯量
故。相及見爲二故。種種相故。名義自性差別
但假立。自性差別六種事無事故。爲能取及
所取體而住故。一時似種種相事生故。如闇
中繩似蛇。譬如繩中蛇。是妄以不有故。若
見實義則無有妄。蛇智則滅唯繩智在。若細
分析繩亦不實。以色香味觸相故。於中依止
色等智故。繩智亦得。除滅如是如是。彼似
字及義六種相意言。如蛇智以知彼六種相
無實義。此唯識智亦須除滅。由成就性智故
釋曰。此中問所入法及入譬。唯量者唯識
量故。有相及見爲二者。此顯相及見二識故。
此似相顯現爲因爲住處爲相爲影顯現故。
唯是一識種種相生。非速疾故。次第而生。如
此三種得入唯識。一時似種種相義生故者。
謂似名句味身種種相義生故。彼亦似依名
所目義種種相生故。於中入三性觀以繩譬
顯示。六種義中自在者。謂於名等六種義中
自在言。自在者謂除滅故
論曰。此菩薩如是入似義相意言故。得入分
別性。入唯識故得入依他性。云何入成就性
若滅離唯識想。彼聞法熏習所生意言。是時
菩薩滅離義想。似一切義無有生處故。是故
似唯識顯現亦不得生。即住不分別一切義名
中。正證法界相應而住。是時菩薩於能縁所
縁平等平等無分別智生。即是菩薩入成就
性 釋曰。入似義相意言故者。謂所有義唯
是分別故。如是即入分別性。入唯識故者。此
之意言唯識所攝。得入依他性。似一切義無
有生處者。謂無有似義生種類故。唯識種類
亦不得生。何以故。若起唯識分別時則成義
故。次後得證眞如。此如不可言説。唯内自知
故。是時菩薩能取所取平等。平等無分別
智生者。謂能縁智所縁眞如二法其體平等。
猶如虚空。謂無有能取所取體而住。以不
分別能取所取故。名無分別即是得入成就
性。所言住無分別一切義名中者。謂有何名
有幾種。此名差別以偈中顯示
論曰。此中有偈
    法人及法義 若廣若略性
    不淨淨究竟 是名境差別
釋曰。於中法名者。謂色受及眼如是等。人名
謂佛法愛。及信行法行如是等。復有法
名者謂修多羅等。義名者謂依法所顯義。總
名者如言衆生。別名者即彼衆生各各有
名。性名者謂字本。不淨名者謂凡夫等。淨名
者謂學人。至究竟名者謂所縁通相法。又略
説十種名字。是菩薩攀縁。所謂法名者眼等。
人名者我等。復法名者十二部言教。義名者
即彼十二部言教義。總名者一切法有爲無
爲等。別名者色受等及虚空等。性名者阿字
爲初訶爲最後。不淨名者凡夫等。淨名者見
諦等。至究竟名者通相法爲境。二智所縁。謂
出世智及彼後得智縁一切法。眞如故一切
法種種相故。如於十地中一切義通相縁智
所縁故。如是等諸名。是諸菩薩境界故
論曰。此菩薩如是入唯識故。得入應知相。由
入應知相故。即得入歡喜地。善通達法界得
生如來家。得一切衆生平等心。得一切菩薩
平等心。得一切佛平等心。此即是菩薩得見
道 釋曰。得生如來家者。由佛種不斷故。得
一切衆生平等心者。如自身欲入涅槃。於一
切衆生亦爾。由此心故名一切衆生平等心。
得一切菩薩平等心者。由同得深淨心故。得
一切佛平等心者。由住此位時得諸佛法身。
得法身故即得一切佛平等心。復次一切衆
生平等心者。得自他平等故。如自身欲盡諸
苦。於彼亦爾。一切菩薩平等心者。謂同諸菩
薩得*深淨心作利益衆生事。得一切佛平等
心者。見諸佛法界與己無差別故
論曰。復次何故入唯識觀。爲縁通相法故。出
世奢摩他毘鉢舍那智故。彼後得種種相識
智故。滅有因相阿梨耶識一切因相種子故。
増長得觸法。身種子故。轉依止故。出生一切
佛法故。爲得一切智智故。入唯識觀 釋曰。
奢摩他毘鉢舍那智者。即奢摩他毘鉢舍那
名爲智故。於中有因相。阿梨耶識一切因相
種子滅者於中有相者。即是因縁。謂阿梨耶
識中所有一切染法種子。復言相者爲顯示
即此種子。爲所縁相故。如是説已。即得顯示
此諸種子因果倶滅
論曰。復次彼後得智。於阿梨耶識所生一
切識性相中。由見如幻等故。自然不復顛倒。
是故猶如幻師於幻事中。菩薩於諸相中設
説因果。一切時亦得無倒 釋曰。若無分別
智滅障礙出生佛法者。此後得智復何所用。
無分別智不能説彼因果法。何以故。無分別
故。是故須後得智。説彼因果法。一切時不顛
倒。如幻師於所幻事。阿梨耶識一切所生者。
此等皆以阿梨耶識爲因。一切識性相中者。
謂以識性爲因故。如所幻事。後得智於中不
顛倒説亦不倒
論曰。於此入唯識觀中。有四種三摩提。爲
四種通達分依止。云何可見。由四種求義故。
下品無塵忍得明三摩提。爲暖行通達分所
依止。若増上忍増明三摩提。爲頂行通達分
所依止。由四種如實知故。得入唯識決定塵
無所有。此入眞實義一分三摩提。是順諦忍
所依止。此三摩提最後唯識想除。是無間三
摩提世第一法所依止。應如是見此諸三摩
提。是正位邊應知 釋曰。一切處入眞實時
得通達分。今此中亦顯示通達分善根依止
者。是通達分因故言依止。下品無塵忍得明
三摩提者。謂於無塵中薄少樂欲。顯示無塵
智名明。得明三摩提者。顯示無塵智所依止
三摩提故。増上無塵忍者。此中忍還是彼欲
故。明増三摩提者。顯示増上無塵智名明。言
三摩提者。顯示是無塵智所依止故。順諦忍
所依止者。法無我名諦。於彼無我隨順忍故。
此順諦忍云何成。以決定無別外物故。能取
亦不有。應知住疾利隨順忍時。得此樂欲正
位邊者謂正位時
論曰。如是入地菩薩。入唯識故得見道。云
何發起修道。隨所成立説十地。一切修多羅
攝取現住事通相法爲縁。出世間及後得奢
摩他毘鉢舍那智。無量百千倶胝那由他劫
數習故。爲轉依止得三種佛身故修行 釋
曰。隨所成立説者。謂若爲成立故説。十地
經中諸地故。通相法爲縁者。謂一相縁非句
別縁故。出世者無分別智故。彼後得者謂成
立智。此亦不可説爲世間。何以故。非世間
積習故。亦非一向出世間。以隨順世間行故。
是不可定説一相故。爲轉依止者。由此通相
攀縁智故。得轉依故。爲得三種佛身者。謂令
我當得三種佛身故修行
論曰。聲聞入正位。菩薩入正位。此二有何差
別。聲聞正位有十種差別。與菩薩正位異應
知。一所縁差別。大乘法爲縁故。二住持差
別。大福智資糧住持故。三通達差別。通達人
法無我故。四涅槃差別。攝取無住著涅槃故。
五地差別。依十地出離故。六清淨差別。煩
惱斷及佛淨刹故。七得一切衆生與自身平
等心差別。起成熟衆生行不休息故。八生差
別。生如來家故。九化現差別。佛集輪中一
切時化現所攝故。十果差別。十力無畏不共
佛法等無量功徳果成就故 釋曰。涅槃差
別者。由菩薩攝取無住著涅槃故。聲聞不
爾。清淨差別者。由菩薩滅煩惱及習。并淨佛
土故。聲聞不爾
論曰。此中有偈
    推尋名及義 各各互爲客
    推尋二唯量 二施設亦然
    從此生實知 三分別無義
    若見彼非有 即入三無性
釋曰。如眞實入。此中説偈。推尋名及義各各
互爲客者。名於義爲客義於名亦爲客各別
相故。推尋者。謂應於靜心中見故。推尋二
唯量二施設亦然者。義無有自性及差別故。
即應知自性唯是施設。差別唯是施設故。從
此生實知者。謂於此中如實知故。由四種尋
思爲因故。得四種如實知。三分別無義中
見者。於三種分別無有義中見故。謂名分別。
自性分別。差別分別故。彼非有即入三無性
者。義無所有故分別亦無。何以故。若所分
別義是有。分別可得縁彼而生。由彼義不有
故。分別亦不得有。應知此義故。入三者謂入
三性。於中由見名義互爲客故。得入名義各
異分別性。若見名自性施設差別施設唯見
分別。即得入依他性。即此能分別識亦不見。
即得入成就性。此名三種入
論曰。復有教授偈。如觀行差別論説
    菩薩靜心中 得見其心影
    滅除於義想 但觀於自想
    如是心住内 知所取非有
    即無能取者 故證無所有
釋曰。爲令得入觀故。復説此教授偈。菩薩見
心影者。見彼似法義影唯是自心。何人見謂
菩薩。何處見謂靜心中。滅除於義想。但觀於
自想者。謂於靜心中義想不起。知唯是自心
爲法義相顯現。如是心住内者。若心如是得
住於義無所有中。即是心住於心中。知所取
非有者。謂解知所取義無所有故。即無能取
者。由所取義不有故。則能取心爲能取者。亦
不可得故。證無所得者。既無能取所取。已
即説名爲證眞如。以眞如不可得故
論曰。復有入正位別偈。如大乘經莊嚴論中
所説
    菩薩具滿無邊際 福徳智惠之資糧
    法中思量善決已 則了義類意言生
    彼知諸義唯意言 即住似義唯心中
    如是正證法界已 是故遠離二種相
    以知心外無有他 故得知心亦非有
    智者了知二倶無 即住無二法界中
    智者無分別智力 平等順行常普遍
    所依稠密罪惡聚 如大伽陀拔衆毒
    牟尼善説諸正法 安心有根法界中
    已知念行唯分別 智者疾至徳海岸
釋曰。復有入正位偈。如線莊嚴論中説。若有
最極難知者。彼中顯示於中無邊際者。謂極
難度彼岸故。如言無邊。言説非無有邊。但以
多故得名無邊。此亦如是。何者爲資糧。謂福
徳智慧。於中施等三波羅蜜是福徳資糧。般
若波羅蜜名智慧資糧。精進波羅蜜若爲智
慧精進是智慧資糧。若爲福精進是福資糧。
如是禪波羅蜜亦二種。於中若縁四無量禪
福資糧。餘名智資糧。誰有此資糧。謂菩
薩法中思量善決故者。由依三摩提後力故。
思量諸法得善決定非餘。則了義類意言生
者。謂了知諸義皆以意言爲因故。即住似義
唯心中者。由知彼諸義唯意言故。即此自心
似義而現故。如是正證法界已。是故遠離二
種相者。知自心似義而現已。即於離能取所
取眞如中得證。又復如所入證。今當顯示以
知心外無有他故。得知心亦非有者。謂離心
外無有所攀縁義。彼不有故。能縁之心則亦
不有。菩薩知彼二不有故。即住無二法界。謂
離心及義故。無分別智力者。離分別智力故。
平等順行者。於平等中順行故。見修多羅等
一切諸法平等。猶如虚空故。普遍者。於若内
若外諸法中。如是見故。常者一切時故。所
依稠密罪惡聚者。此諸染法因名稠密。以難
可觀解故。罪惡聚者。即是染法熏習自性
爲體故。牟尼善説諸正法安心有根法界中
者。謂以意安住有根心中。若攀縁彼心眞如。
此是有根心。謂縁如來正説。具足無闕總爲
相應知此即是無分別智。已知念行唯分
別者。住此有根心已。爲欲正説故。於彼後
得智中所憶念義。亦知此憶念行唯是分別
故。由此無分別智及後得二種智故。諸菩薩
疾至佛果彼岸。此等諸偈總集義者。初偈明
資糧道。第二偈義明方便道。第三偈義明後
見道。第四偈義明修道。第五偈義明究竟道。
此釋入應知相竟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六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七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入因果勝相勝語第四
因果位章第一
論曰。如是已説入應知相。説彼因果云何可
見。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
羅蜜。云何由六波羅蜜得入唯識。復云何六
波羅蜜得成彼入果。此菩薩不著福報。不破
禁戒。於苦不動。修道無懈。此等諸障礙因不
行故。心得專一。即能如理簡擇諸法故。得入
唯識。菩薩依六波羅蜜入唯識已。次第清淨
深心所攝六波羅蜜。是故於中雖離六波羅
蜜現起方便。由信解正説故。起愛味隨喜慶
悦意。一切時無間相應熏修。六波羅蜜便得
圓滿
釋曰。若入唯識已。於清淨深心六波羅蜜。即
得現行相應。與此現行相應故名現行相應。
信解正説者。謂與六波羅蜜相應言説。於此
甚深正説中起信解故。起愛味意者。於諸波
羅蜜中見其功徳愛味故。起願得意者。由佛
得到此淨心第一彼岸故。我及一切衆生亦
應當得故生願得心。此攝諸波羅蜜。清淨深
心有何相故。次以偈文。顯示此相
論曰。此中有偈
    圓滿白淨法 及得利疾忍
    菩薩由自乘 深大正説中
    覺知唯分別 得無分別智
    樂欲信解淨 名爲清淨意
    前及此法流 皆得見諸佛
    已知菩提近 得之不爲難
釋曰。於中始從信行地。善集資糧故。圓滿白
淨法。及得利疾忍者。忍有三品謂軟中上。此
中住最上忍故名疾利。此心由所縁故得清
淨。今當顯示。所謂大乘由説甚深寛大故。即
是菩薩自乘。於中甚深者謂法無我。寛大者。
謂虚空器等三摩提。如所思惟淨。今當顯
示。由知一切法唯是分別故。淨心體相今當
顯示。欲及解此二淨故名淨心。於中欲者。已
得勝悕望故。解者信故。淨心相今當顯示。前
者在淨心前故。及此者。即此淨心中故。得見
諸佛此是其相。法流者。謂住定心時今當顯
示。此定心利益於住定時見菩提在近。以得
此能得方便故。得之不足爲難
論曰。此等諸偈。總顯示淨心有七種相。一
資糧二忍三所縁四思惟五自體六勝相七利
益。如偈中次第句句説應知 釋曰。此等偈
中顯淨心。有如是資糧如是忍如是攀縁如
是思惟。如是體性如是表相如是利益。如偈
顯示。即是成立淨心體
成立六數章第二
論曰。何故唯有六波羅蜜。成立對治障礙故。
一切佛法生起住處故。隨順成熟一切衆生
故。對治不發行因縁故。立施戒二波羅蜜。不
發行因縁有二。謂著福報。及著室家。對治
發行退轉因縁故。立忍進二波羅蜜。退轉因
縁有二。謂於生死衆生違背中生苦故。於長
時修善分中疲倦故。對治發行不退中壞失
因縁故。立定智二波羅蜜。壞失因縁有二。謂
散亂及惡智故。對治此諸障礙故立六數 
釋曰。於壞失因縁中。惡智者顛倒取故。如諸
外道以惡智故有所壞失。餘成立散亂等障
礙。對治義皆可知
論曰。前四波羅蜜爲不散亂因縁故。一波羅
蜜不散亂成就。由依止不散亂故。得如理正
覺諸法實義故。一切佛法則得生起。如是一
切佛法生起處故。成立六數 釋曰。一切佛
法住處者。一切佛法以此爲因故成立。第二
六數因縁波羅蜜唯六不増。由依止不散亂
故。得如理正覺。諸法實義故者。由依止禪波
羅蜜故。般若波羅蜜得如實覺了。諸義餘諸
句義可知
論曰。由施波羅蜜故攝受衆生。由戒波羅蜜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