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菩薩地持經 (No. 1581_ 曇無讖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581[cf.Nos.1579(I,15),1582]

菩薩地持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地持初方便處種性品第一第一段有
一十八品
    敬禮過去未來世現在一切佛世尊
有十法。具足菩薩道。摩訶衍攝。云何爲十。一
者持。二者相。三者翼。四者淨心。五者住。六
者生。七者攝。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安立。云
名持。菩薩自種性初發心及一切菩提分
法。是名爲持。何以故。菩薩依種性。必定堪任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種性。名必定持
菩薩依初發心修行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
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
羅蜜修此六波羅蜜。功徳律儀。智慧律儀。菩
提分法。是故初發心名爲菩薩行方便持。菩
薩依行方便。滿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
故行方便名爲大菩提持。非種性人。無種性
故。雖復發心勤精進。必不究竟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是故當知。雖不發心不修行方便
猶得名爲種性持。若有菩薩種性。而不發心。
不修行方便。不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有菩薩種性。發菩提心勤行精進。則能疾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種性名爲持。
名爲長養。名爲因。名爲依。名爲梯。名爲導。
名爲覆。如種性發心。行方便亦如是。云何爲
種性。略説有二。一者性種性。二者習種性。
性種性者。是菩薩六入殊勝。展轉相續無始
法爾。是名性種性。習種性者。若從先來修
善所得。是名習種性。又種性名爲種子。名爲
界。名爲性。又不習者。果細果遠。習者。果麁
果近。菩薩成就種性者。出過一切聲聞辟支
佛上。何以故。有二種淨。一者煩惱障淨。二者
智障淨。二乘種性煩惱障淨非智障淨。菩薩
種性具足二淨。是故一切最勝最上。復有四
事勝於一切聲聞縁覺。一者根勝。二者道勝
三者巧便勝。四者果勝。菩薩性自利根。縁覺
中根。聲聞軟根。是名根勝。聲聞縁覺但爲自
度。菩薩爾自度度彼是名道勝。聲聞縁
覺唯能了知陰界諸入十二縁起是處非處
及四眞諦。菩薩巧便悉能了知一切諸法。是
名巧便勝。聲聞得聲聞菩提。縁覺得縁覺菩
提。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果
勝。有六波羅蜜。是菩薩種性相。令諸衆生知
是菩薩。云何爲六。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
波羅蜜。檀波羅蜜菩薩種性相者。是菩薩性
自樂施。於彼受者以所施物等施不惓。於諸
財物若多若少。等心惠施歡喜無悔。若無所
施心常慚愧。常爲他人歎施功徳勸令行施。
有施者心常隨喜。於諸尊重耆宿福田應
供養者。捨所坐處恭敬奉施。若有人問今世
後世如法事者。悉皆爲説若有王賊水火惡
知識怖。隨力所能施以無畏。受他寄物未曾
差違。若負人債終不抵捍。兄弟分財平等無
二。於諸珍寶深愛著者。教令離貪。尚教他
離。況自貪著。性於好財能捨受用。樂修勝
業報利弘多。於諸酒色歌舞倡伎種種變現
一切戲事。常生慚愧能速遠離。得大財寶猶
不貪著何況小利如是等比。是名檀波羅蜜
菩薩種性相
尸羅波羅蜜菩薩種性相者。是菩薩身口意
業性自柔軟。不増惡行不樂殺生。設作惡業
心生慚愧。能疾悔除不令増長。不以刀杖恐
怖衆生。體性仁賢常懷慈愛。恭敬尊長奉迎
供養。善知機宜所作巧便。善隨人心言常含
笑。舒顏平視先意問訊。知恩報恩。所求正直
不僞不曲。受如法財不爲非法。性常喜樂修
諸福徳。見人修福尚以身助。況復自爲。若有
衆生更相殘害打縛割截毀訾訶責。有如是
等無量衆苦。若見若聞心常憐愍。重今世善
及後世樂。於輕罪中心常恐怖。況餘重惡而
不畏愼若見他人農商放牧書數算計。和合
諍訟。求財守護。出息施與。婚姻集會。如是
一切如法事中悉與同事。鬪亂諍訟互相恐
怖。若自若他無義無益。如是一切不與同事。
善能遮制十不善道。若爲他使隨順其教。已
所宜行諮訪明哲。於諸事業廢我成彼。常懷
悲惻不興怒害。設令暫起尋即除滅。恒修實
語不誑衆生。不離他親及無義語。言常柔軟
無有麁惡於己僮僕尚不麁言。況於他人。於
諸功徳心常愛樂。見人行者隨喜讃善。如是
等比。是名尸羅波羅蜜菩薩種性相
羼提波羅蜜菩薩種性相者。是菩薩性自柔
和。若遇他人不饒益事。不起恚害無反報心。
若他悔謝即受其懺。不懷結恨無復餘想。如
是等比。是名羼提波羅蜜菩薩種性相
毘梨耶波羅蜜菩薩種性相者。是菩薩性自
精進。晨起夜寐不樂習著眠睡偃臥。凡所作
事精勤不捨。能善思惟要令究竟。創始造業
必定堅固。事若未成終不中廢。於第一義心
不退沒。不自輕言不能成辦。於所作事堪能
勇猛。入諸大衆摧伏邪論。善能酬答一切難
問。諸餘苦事悉能堪耐。大方便力終不憂
悔。何況小事如是等比。是名毘梨耶波羅蜜
菩薩種性相。禪波羅蜜菩薩種性相者。是菩
薩於法於義。性善思量無諸亂想。若見若聞
山巖林藪。離諸憒亂隨順寂默即生念言。是
處安樂是處遠離。尋往其所。勤加修學。是
菩薩性薄煩惱陰蓋輕微。至遠離處思量己
利。不爲惡覺之所惱亂。或時暫起尋即除滅。
於怨憎所常起慈心況復餘人。若見若聞衆
生受苦即起悲心。隨力方便度令離苦。性
樂饒益安樂衆生。或有親屬錢財殺縛驅擯。
如是等難悉能安忍。能速受持諸法深義。念
力成就所受專諦。久遠所修悉能憶持。亦令
他人憶念不忘。如是等比。是名禪波羅蜜菩
薩種性相
般若波羅蜜菩薩種性相者。是菩薩於一切
明處一切智處生慧成就。不頑鈍不薄少不
愚癡。諸放逸處悉能思量。是名般若波羅蜜
菩薩種性相
是菩薩種性麁相我已略説。諸餘實義。唯佛
世尊能決定知。種性菩薩具足如是性功徳
者。成就眞實白淨之法。是故名爲難得。名爲
奇特。名爲不可思議。名爲不動。名爲無上。名
爲如來住處正因相應
種性菩薩。成就白淨法者。不爲四種煩惱之
所染汚。若染汚者。白淨之法不現在前。或生
惡道。種性菩薩久處生死或墮惡道。墮惡道
者疾得解脱。雖處惡道不受大苦。如餘衆生
入地獄者。若苦觸身即能厭離。見他受苦能
起悲心。如是種性爲大悲因。是故菩薩雖墮
惡道勝餘一切惡道衆生。云何四種煩惱。一
者久習放逸煩惱數利。二者愚癡習惡知識。
三者尊主王賊怨敵所迫不得自在。其心迷
亂。四者衆具不足常憂身命
種性菩薩復有四法。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云何爲四。一者本無善友諸佛菩薩善
説法者。二者雖値善友佛及菩薩善説法者。
而謬受學。三者雖値善友佛及菩薩善説法
者。不謬受學。而不勤方便。不熾然精進。四者
雖値善友佛及菩薩善説法者勤修方便。而
善根未熟莊嚴未備。久遠已來心不調伏。菩
薩雖有菩薩種性。因縁不具不能得成無上
菩提。離是四法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無菩薩種性。雖有一切諸方便行。終不得
無上菩提
  菩薩地持方便處發菩提心品第二
菩薩初發心。是一切正願始。悉能攝受一切
正願。是故初正願爲自性願。菩薩發心而作
是言。我當求無上菩提安立一切衆生。令究
竟無餘涅槃及如來大智。如是發心求菩
道。是故初發心名爲求行菩薩。縁於菩提及
縁衆生而發心求。是故初發心攝受一切菩
提善根。爲上導爲極巧便。爲功徳具足。爲
極賢善。爲極眞實。於一切衆生悉捨惡行。於
世間出世間正願爲上無上。如是當知。初發
心有五相。一者自性。二者行。三者縁。四者
徳。五者勝。初發心菩薩名爲度。大乘菩提諸
菩薩數。是故初發心度之所攝。發是心已。漸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初發心是菩
提根木。發是心已。見諸衆生受無量苦。而
起悲心欲度脱之。是故初發心是大悲所依。
依初發心建立菩薩菩提分法。及衆生所作
菩薩所學悉能修習。是故初發心是菩薩學
之所依。如是初發心名爲攝。名爲根本。名
爲依
初發心菩薩有二種。一者出。二者不出。出者。
從初發心乃至究竟終不退轉。不出者。則有
退轉退有二種。一者究竟退。二者不究竟退
究竟退者。退已終不復起菩薩之願。不究
退者。退已還起
初發心菩薩有四種縁。四種因。四種力。云
何四縁。一者善男子善女人。若見若聞諸
佛菩薩有不可思議神通變化。彼見聞已即
發是念。是爲大事不可思議。能爲如是諸
變化事。以此見聞爲増上縁故。樂佛大智
發菩提心。二者雖不見聞如上神變。聞説法
者讃歎菩提及菩薩藏。聞則欣慶歡喜信樂。
以此聞法爲増上縁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三者雖不聞法。見法滅相而作是念。無量衆
生當遭大苦。菩薩住世則能除滅。我今當修
提之道。護持正法。爲諸衆生滅無量苦。
以護法爲増上縁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四
者不見法滅。見惡世衆生爲十煩惱之所惱
亂。一者愚癡。二者無慚愧。三者慳嫉。四者苦
惱。五者穢汚。六者煩惱。七者惡行。八者放
逸。九者懈怠。十者不信。見已作是念。大濁世
起。於此惡世尚不能發二乘之願。況能志求
無上菩提。我當發心亦令他發。以濁世中發
心難得爲増上縁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云何四因。一者種性具足。二者諸佛菩薩善
友所攝。三者起大悲心。四者生死苦難行苦。
如是久遠無量諸苦。於此衆苦心不怖畏。種
性具足者。所謂無始法爾。善友所攝者。有四
事。一者善友不愚不鈍。黠慧不邪。二者不教
人放逸。亦不以放逸之具授與他人。三者不
教人惡行。亦不以惡行*之具授與他人。四
者終不斷人上信上欲上受上精進上方便上
功徳令其退下。不以下信下欲下受下精進
下方便下功徳*授與他人。所謂斷無上大乘
令學二乘。斷修慧與思惠。斷思慧與聞慧。
斷聞慧與福業。斷戒與施。如是等斷上功徳
令其退下。以下功徳授令修習。起大悲心者
有四事。或有世界有苦惱處。或有世界無有
苦惱。菩薩生於有苦惱處。見他受苦。或自受
苦。或見倶受。或見生死長久受無間苦。菩薩
依自種性性自仁賢。於四境界起下中上悲。
於無窮生死無間大苦心不怖畏者。有四事。
一者性安隱勇猛。二者黠慧專修思惟。三者
於無上菩提。起増上樂。四者於諸衆生發増
上悲。云何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
力。四者方便力。菩薩自力發菩提心。是名自
力。因他發心。是名他力。先習大乘相應善根。
今少見佛及諸菩薩。或少聞歎説則便發心。
是名因力。於現世中近善知識。聞其説法能
修衆善。是名方便力
菩薩以四縁四因自力因力發菩提心者。堅
固不動決定究竟。他力方便力而發心者。不
堅固動轉不定
菩薩有四事退菩提心云何爲四。一者種性
不具足。二者惡知識所攝。三者於諸衆生。悲
心微薄。四者於生死苦生怖畏心
初發心堅固有二事。出過世間殊勝奇特未
曾有法。一者於諸衆生起親屬想。二者無攝
親屬之過。攝親屬過者。受親屬故心生愛恚。
初發心堅固有二事。於諸衆生起眞淨心。一
者安隱心。二者快樂心。安隱心者。爲諸衆生
除不善處安置善處。快樂心者。貧乏衆生無
所依怙。能以攝法等心饒益。初發心堅固有
二方便。一者淨心方便。二者道方便。淨心方
便者。彼安隱心快樂心日日増長。道方便者
自於日夜成熟佛法。隨其力能依淨心方便。
安樂饒益一切衆生
初發心堅固有二門善法所入。一者自利方
便。發菩提心。二者他利方便。滅除衆苦
初發心堅固有二事。發心成道所攝善法。出
勝一切所攝衆善。一者因勝。二者果勝。彼菩
提因所修善法。是名因勝。無上菩提。是名
果勝。勝於一切聲聞縁覺。是故菩薩因果殊
勝。初發心堅固有二種利益。一者發是心已。
即爲一切無量衆生而作淨施尊重福田。二
者攝取純淨福徳。成就淨福者。二轉輪王
福徳所護。若臥若覺。不爲惡獸惡鬼神等之
所惱害在所生處少病。無病若説法時。身不
疲惓心不忘失。性種性菩薩身口意惡性自
微薄。既發心已轉復輕微。若他所用無驗
呪術。菩薩用之悉皆神驗。已能成就。隨順上
忍。能忍他惱。亦不惱他見人相惱。心生憐愍
瞋嫉隱覆。幻僞諂曲諸上煩惱皆悉微薄。設
起速滅。在所住處無諸恐怖鬪諍飢饉非人
所惱。如是諸難未起不起。設起速滅發心菩
薩或生惡道速得解脱。受苦微少疾生厭離。
於餘衆生能起悲心。純淨福徳之所護故。成
就如是等無量淨福
  *菩薩地*持方便處自他利品第三
云何菩薩行。略説諸菩薩所學。如學而學。
總説是菩薩行。菩薩於何處學。學有七處。云
何爲七。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眞實義。
四者力。五者成熟衆生。六者自熟佛法。七者
無上菩提。云何自利他利。自利他利略説十
種。一者純。二者共三者安。四者樂。五者因
攝。六者果攝。七者此世。八者他世。九者畢
竟。十者不畢竟。純共自他利者有二種。一
者純自利。二者純他*利。違菩薩道者。應知
應斷。順菩薩道者。應當修學。爲已樂故求
財自用。爲祕法故求佛經法守護執持。爲生
天故受持禁戒精進禪定智慧等法。爲世間
貪果故供養佛塔。爲貪利故作求利相。爲欺
彼故無縁自説種種功徳。貪他親附非法攝
受自住禪樂捨爲衆生。是名純自利。應知應
斷。布施忍辱悲心爲首。迴向菩提及欲生天。
自利共他。應當修學。除如是所説。餘
純自利相違者。是名*自利共他。純他利者。
無因無果邪見布施。犯戒違道爲他説法。自
度下地。而以下地淨法*授與他人。菩薩捨禪
願生欲界。自在菩薩十方世界種種變現。教
化衆生。如來畢竟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利益
一切無量衆生。是名純他利。前所説二種
純他利。應知應斷。餘純他利。應當勤學。除
如是所説。餘純他利相違者。是名他利共

安。自他利者。略説五種。一者無罪相。二者攝
受相。三者此世。四者他世。五者寂滅。菩薩所
攝善根。若多若少。修習成就。亦以此善成就
衆生調伏建立。是名無罪相。安自他利菩薩。
以離染汚樂衆具樂住禪樂饒益自他。是名
攝受相。安自他利菩薩。有此世安非他世。有
他世非此世。有此世他世。有非此世非他世。
此四種受四種法。次第隨其所應。云何爲四。
有法現世受樂他世受苦。有法現世受苦他
世受樂。有法現世受樂他世受樂。有法現世
受苦他世受苦。是名此世他世安自他利。涅
槃及涅槃道涅槃分。世間法出世間法。是名
寂滅安自利他。樂自他利者。略説五種。一
者因樂。二者受樂。三者苦對治樂。四者斷
受樂。五者無罪樂。因樂有二種。一者情塵觸
因縁。故樂受生。二者今世後世愛果業。是
名因樂。衆苦息已思惟三種因樂。起身心
受。是名受樂。受樂有二種。有漏及無漏。無漏
者。學無學。有漏者。三界繋。欲界色界無色
界。彼一切三界。隨其所應六入分別。眼觸因
縁乃至意觸因縁生。五識相應。名爲身受。意
識相應。名爲心受。寒暑飢渇種種苦惱。已起
未起對治令息。息已樂知生是名苦對治樂。
滅受想定。是名斷受樂。無罪樂者。有四種。
一者出家樂。二者遠離樂。三者寂滅樂。四者
菩提樂。信家非家出家學道。解脱種種在家
之難。是名出家樂。斷欲惡不善法得初禪離
生喜樂。是名遠離樂。二禪爲首覺觀止息是
名寂滅樂。一切煩惱究竟滅。於一切法。如實
覺知樂。是名菩提樂。因樂者。是樂因非自性。
受樂者。非樂因是自性。對治樂者。非樂因
非自性。而是息苦除苦。斷受樂者。非樂因非
自性非除苦。而所有受是眞實苦。隨住定時
是受滅。無罪樂所攝。最後菩提樂。未來現在
一切煩惱究竟滅。諸餘無罪樂。於彼隨順。是
名無罪樂
是菩薩以安隱樂饒益衆生。非安隱樂如實
知之。隨力方便教令除斷。若苦而後安者。彼
雖憂惱要當饒益。是則菩薩依巧方便。若樂
而後不安者。彼雖憂苦不欲去之。以方便力
要爲除斷。何以故以後必得樂故
是菩薩欲衆生安者欲令得樂。與其安者亦
欲與樂。安者謂因處。樂者謂果處。是故當
知。樂衆生者必先安之。彼愛果業今世後世
因樂所攝。及苦對治樂。斷受樂。無罪樂。決
定以此饒益衆生。亦名爲攝。亦名無罪受樂。
及情塵觸因樂。是染汚有罪不安隱者。不以
饒益教令除斷。若非染汚無罪安隱者。以此
饒益一切衆生。菩薩亦常隨力自行。是名
菩薩安樂自他利因攝。果攝自他利者。略説
三種因三種果。報因報果福因福果。智因智
果。云何爲報。報有八種。一者壽具足。二者色
具足。三者種性具足。四者自在具足。五者
信言具足。六者大力具足。七者人具足。八者
力具足。長壽久往。是名壽具足。顏容端政。
是名色具足。生於上族。是名種*性具足。得
大財大衆大眷屬。是名自在具足。斷事聽訟
制作法度。受與寄付悉從取正。凡所出言人
所信伏是名信言具足。有大名稱大方便大
智慧。種種技藝爲人所重。大衆恭敬尊重讃
歎。是名大力具足。成就丈夫法。是名人具足。
少病少惱有所堪能。是名力具足
云何報因。不害衆生無傷害心。是名壽因。
施燈明淨物。是名色因。捨離憍慢。是名種
*性因。衆具惠施。是名自在因。離口四過。是
名信言因。攝諸功徳立大誓願。供養三寶及
諸尊長。是名大力因樂丈夫法厭女人法。説
丈夫法饒益他人。教令厭離女人之法。是名
人因。衆生所作如法事中。隨其所能悉往營
助。是名力因。如是八種。是名報因。略説報因
有三種勝。令報増上。一者心淨。二者方便淨。
三者福田。淨淨心悕望無上菩提。迴向善根
漸漸増長。信樂修行勝妙純善。見人行者心
生隨喜。日夜念念隨順正法隨覺隨觀。是名
心淨。長夜修習精勤無間。復以此法轉授他
人。見有授者隨喜讃善。見彼受行隨順訓導。
亦以此法而自建立。是名方便淨。略説方便
正起方便果。是名福田淨
云何報果。菩薩壽具足故。久修善法令諸衆
生成就善根。是名壽具足果。菩薩色具足故。
大衆愛樂。衆愛樂故。悉共宗敬樂聽所説。是
名色具足果。菩薩種性具足故。衆所敬重供
養讃歎。言必受行無所違犯。是名種性具足
果。菩薩自在具足故。布施普攝成就衆生。是
名自在具足果。菩薩信言具足故。常以愛語
利益同事。攝取衆生化令成就。是名信言具
足果。菩薩大力具足故。衆生所作悉能營助。
衆生知恩咸來歸仰。凡出言教即皆承用。是
名大力具足果。菩薩人具足故。男相成就堪
爲一切功徳法器。於一切方便一切知見得
無所畏。於一切時自在遊處。一切衆生往來
同事。人間曠野隨意無礙。是名人具足果。菩
薩力具足故。精勤方便。堅固方便。速疾方便。
修善無厭攝人不惓。是名力具足果。菩薩以
此八種報果饒益衆生。自熟佛法隨順功徳。
菩薩住是報果。令諸衆生作所應作。衆生
隨教各修所願。若菩薩雖自有力而彼不從。
不名利他。若自無力而受化者順。亦不名利
他。若自有力受化者順。是二具足則能兼利。
菩薩具足二法能自行佛法。以三乘法成就
衆生。能自究竟無上菩提。衆生熟者令得解
脱。是故菩薩住八種報果。乃能安樂一切衆
生。一切衆生無際生死。從本已來空無義
利。悉令不空獲大果實
云何爲福。云何爲智。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是名爲福。般若波羅蜜。是名爲
智。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各有二分。一者
福分。二者智分。依禪故修四無量等。是名福
分。依禪故修陰界入巧便。處非處巧便。觀苦
習滅道善不善法。有罪無罪法。下法上法。
垢法淨法。及諸縁起。皆能如實分別觀察。是
名智分。依精進故修行施戒四無量等。是名
福分。依精進故修聞思修惠。陰巧便等如
前説。是名智分。如是福智略説六種。廣説
則無量。云何福因智因。福因智因略説三種。
一者得長養福智方便處欲。二者隨順近縁。
三者本習福智近縁者。不住顛倒縁。住不顛
倒縁。習近惡知識。倒説福智倒念倒受。是
名住顛倒縁。與此相違淨分。名住不顛倒
縁。離長養福智方便處欲障不起。是名爲
近。此三因不具者福智不生
云何福果智果。菩薩依福故。爲諸衆生於無
窮生死備經衆苦。隨其所欲攝取衆生。菩薩
依智故。攝受正福種種巧便。爲諸衆生乃至
無上菩提。如是略説福智有四種果。廣説則
無量。若報若報因若報果。一切依福起。福依
起。此二具足最勝最上。得無上菩提。若
福智不具終不能得。是名菩薩因攝果攝自
他利。云何此世他世自他利。現修福業獲
如法財。宿善因縁今受果報。善能轉禪住此
世樂。依於此世爲利衆生。依於諸禪現法涅
槃如實。世間出世間。向現法涅槃有爲法。是
名此世自利。即以此法教化衆生。是名此世
他利他世欲界身財。乃至禪無色生。此世憂
苦。思惟修習彼因。是名他世自他利。此世喜
樂。思惟修身財因。乃至此世退分。禪無色正
受。是名此世他世自他利
云何畢竟不畢竟自他利。欲界身財。有因
有果。凡夫世俗淨。有因有果。是名不畢竟
自他利一切煩惱畢竟滅。八正道及依此生
世俗善法。是名畢竟自他利。畢竟不畢竟有
三種。一者自性。二者退。三者受用果盡。自
性者。涅槃畢竟。一切有爲法不畢竟。八正
道不退。受用果不盡畢竟。餘善有漏法退。
受用果盡不畢竟。是名十種自他利。如是略
説廣説。菩薩應當隨力修學。過去已學。未來
當學。一切十種自他利。是名畢竟不畢竟自
他利
  ◎菩薩地持方便處眞實義品第四之一
云何眞實義。略説二種。一者實法性二者一
切事法性。此二法性以種分別復有四種。一
者世間所知。二者學所知。三者煩惱障淨智
所行處法。四者智障淨智所行處法。云何世
間所知眞實義耶。世間衆事隨順俗數。知見
悉同。謂地即是地。非水非餘水火風。色聲香
味觸乃至苦樂。略説此物。即此*物非彼
*物。如是一切決定意解所行處事。世間本來
自憶想知不從修習。是名世間所知眞實義
也。云何學所知眞實義耶。如世智人依現智
比智。及從師聞思量修學。彼決定智所行處
事。結集建立。是名學所知眞實義也。云何煩
惱障淨智所行處法眞實義耶。一切聲聞縁
覺無漏智。若無漏方便。若隨生世智修行境
界。彼智縁中煩惱障淨。未來世障畢竟
不起。是名煩惱障淨智所行處法眞實義也。
所謂四聖諦苦集滅道。觀此四諦入無間等
*惠及無間等所起智慧。聲聞縁覺見陰離
陰我不可得。諸行縁起生滅和合。陰與離陰。
無我人性修習知見。云何智障淨智所行處
法眞實義耶。智所知礙。是名爲障。彼智障
解脱智修行境界。是名智障淨智所行處法
眞實義也。所謂諸佛菩薩入無我法。入已清
淨。於一切法離言説自性假名自性。離諸妄
想。平等大智修行境界。第一如實無上無邊。
一切法擇永滅不起
又眞實相建立二種。一者有性。二者無性。有
性者。建立施設假名自性。久遠已來世間計
著。一切憶想虚妄根本。所謂是色是受想行
識眼耳鼻舌身意。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法。
乃至涅槃。如是世間假名有自性法。是名爲
有。無性者。色假名。乃至涅槃假名。無事無依
假名。所依一切悉無。是名爲無。如上所説。
有無是二。倶離法相。所攝二法無有二。無二
者。是名中道。離於二邊。是名無上。如是眞
實。是佛世尊淨智境界。是諸菩薩所應修學。
若修學者。名爲大智方便菩薩。當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薩與空解脱相
應。在於生死如實知生死。不於生死無常等
行而生厭離。能成就佛法利益衆生。若不
如實知生死者。不能捨離貪恚癡等一切煩
惱。若不捨離則以染汚受諸生死。以染汚心
受生死者。不能成就佛法利益衆生。若於生
死無常等行生厭離者。是菩薩疾得涅槃。疾
得涅槃者。亦不能成就佛法利益衆生。云何
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空解脱相應
菩薩。則不畏涅槃亦不求涅槃。若菩薩畏
涅槃者。不能滿足涅槃道。以畏涅槃故不
見涅槃功徳利益。不見涅槃功徳利益。清
淨信樂皆悉遠離。若菩薩求涅槃者。多修
習故疾般涅槃。疾般涅槃者。不能成就佛
法利益衆生。若於生死不如實知。則長受生
死。若厭生死。則疾般涅槃若畏涅槃者。不
能滿足涅槃之道。若求涅槃多修習者。則疾
般涅槃。當知是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無大方便。若於生死得如實*知。則於生
死心不染著。若於生死無常等行不厭離者。
不疾涅槃。不畏涅槃者。則能滿足涅槃之
道。深見涅槃功徳利益。若不勤求疾涅槃
者。當知是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
大方便。是大方便依第一空解脱。是故
爲修第一空解脱菩薩最大方便。謂向如來
無上大智故
菩薩地持經卷第一





菩薩地持經卷第二
  北涼中印度三藏
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地持方便處眞實義品之餘
復次菩薩從久遠來入無我法智。離言
語自性。一切法如實知已。無有一法可起
妄想隨事取。隨如取。不如是念。是事是如。但
行其義。行第一義已。一切法如無等等。如實
知見。一切平等。觀平等心。得第一捨。依第一
捨已。一切經論一切巧便。悉善通達。一切苦
難終不退轉。其心堅固身無疲極。所爲巧便
得大念力。於諸巧便亦不自高。法化衆生無
所祕惜。於諸巧便心不怯弱。有所堪能終不
退減。能被具足大堅固鎧。如是如是。生死苦
増。如是如是。堪能増長。無上菩提。如是如是
功徳轉増。如是如是。憍慢慚減。如是如是。
智慧轉明。如是如是彼彼諍訟。犯戒煩惱。皆
悉了知。知已放捨。如是如是。功徳増長。如
是如是。愈更覆藏不令他知。不爲利養菩
薩如是等無量福利。順菩提道悉依彼智。是
故菩薩。已得菩提今得當得。悉依彼智非餘。
若劣若勝如是離虚妄。菩薩有如是等無量
福利。自能成就無上佛法。以三乘法利益衆




生。是名正趣。正趣已。自於身財遠離貪愛。
學離愛已。復教衆生令離貪愛。捨於身財等
心衆生給施所須。善攝諸根。學身口律儀。性
不樂惡仁賢眞實。忍他侵逼及諸惡行。修學
忍已。瞋恨轉薄不惱逼他。一切明處精勤修
學。善爲衆生決諸疑難攝取饒益。亦自攝受
一切智因。内攝其心安住正受。淨四梵處遊
五神通。一切事業悉方便學一切巧便。若
若廢終不疲厭。能善觀察第一眞實。能善修
學第一大乘。終不願求現世涅槃。如是平等
究竟具足。於諸大徳奉事供養。於惡衆生興
大悲心。隨力所能爲除惡行。於己嫌恨不饒
益者。爲起慈心隨力堪任不諂不僞安樂饒
益。令彼結恨過惡自滅。饒益己者。以等以増。
知恩報恩。如法所求皆令滿足。若自無力。彼
雖不請要作方便。心不休息。令彼知我無所
遺惜。是名菩薩遠離虚妄。依第一實智。平等
方便
云何知一切法離於言説。此施設假名自
諸法。所謂色受想行識乃至涅槃。當知
假名無有自性。亦不離彼有。言説行處言説
境界。如是無有自性。如言語所説。亦不一切
都無所有。如是無所有。亦非一切都無所有。
彼云何有有實謗實。此二倶離如是有。是名
第一義自性。離一切妄想。智慧行處。若
隨説有事轉者應有自性。若然者。一法一事
應有衆多自性。何以故。謂一法一事有衆
多名字施設故。亦非多名有決定性。亦非一
名有自性。餘名無自性。是故施設假名。多名
一名悉無自性
復次色乃至涅槃。法若隨名字有自性者。要
先有法而後隨意制名。未有名時彼法應無
自性。若無自性者。無事制名。是義不然。無
名有法。是亦不然。若法本來自性是色。然
後以名字言説攝取是色。若然者應離名有
色。施設衆生應自知。是色不待名知。而衆生
無名則不知色。以是故知一切諸法離言説
自性。如色乃至涅槃亦復如是。復次有二種
人壞佛正法。一者若色等諸法色等諸事。施
設假名説自性自相。於不實法妄想計著。二
者施設假名處假名所依。離言説自性。第
一實義誹謗毀滅。一切都無所有。如前説
建立不實法相過惡者。謂於色等
色等諸事。非實計實。以是過故。破壞正法。又
色等諸法色等諸事。因縁分齊誹謗毀滅。都
無所有。破壞正法。今當説色等諸法事。因
縁分齊。誹謗説言。無有眞實。亦無假名。二倶
不然。如士夫等陰。説名爲人。是則可爾。無
事説人則不應爾。如無事説人。如非無事説
人。如是*因縁分齊色等法建立假名。非是
無事而立假名。是則應爾若但假名而無事
者。則無依處。亦無假名是不應爾。是人聞
難解修多羅大乘甚深空相應義。於如
實説一向不解。作不正思惟虚妄分別。以無
巧便慧作如是説。一切皆是假名無有眞實。
作如是觀。是爲正觀。是等於假名所依悉無
所有。假名亦無。假名既無。假名眞實亦無
所有。眞實假名。是二倶謗者。是名都無。如
是説無者。智慧梵行人。不應共語。不應共
住。是爲自壞亦壞世間。是故世尊。爲是
説。寧起身見不惡取空。何以故。起身見人。
於所知戒不謗一切所知。不因此見墮於惡
道。不壞他信樂。離苦解脱亦不作留難。亦
能建立眞諦正法。不於戒律而生懈慢。惡取
空者。於所知戒又復誹謗一切所知。以是
縁故墮於惡道。亦壞他信樂。離苦解脱
作留難。於戒慢緩謗實法故破壞佛法。云何
爲惡取空。若沙門婆羅門。謂此彼都空。是
名惡取空。何以故。若言此空無彼性。若言此
空有此性。是義應爾。若一切無性。何處何
法空。亦不應言此即此空。何等爲善取空。若
於此物無彼物。故名爲空。此物不空如實
知是名如實不顛倒。空謂色等施設假名。
無有自性。而色等有餘。謂色等假名事因縁
分齊。倶如實知。謂事分齊有事分齊。假名
分齊。不立非實不誹謗實。不増不減不擧不
下。如實如如。離言説自性如實知。是名善取
空。正智所知。我以具足思量結集。説一切法
離言説自性。從佛所聞。一切法離言説自性。
今當説如佛世尊趣有契經説偈顯示
    如以種種名 用説種種法






    此亦無有彼 是法法如是
此偈顯示施設假名名色等諸法以色等名。
宣説諸法。流通言教。説色乃至涅槃。色等
假名。無色等自性。色等法亦無餘自性。此色
等假名。諸法離言説。義無所有。是名第一
義自性法。如世尊義品説
    世間集言説 牟尼悉不著
    不著孰能著 不起見聞
此偈顯示以色等假名施設色等事。是名世
間集言説。此假名。彼事無彼自性。何以故。建
立及謗。無有此見故。無彼顛倒見。是名見不
著。如是不著。誰能起見著於。色等事。若建
立。若誹謗。不起著。正觀境界。是名爲見。聽
知言説。是名爲聞。是故見聞不起染著。
於彼縁中一切捨離。是名不起見聞著
復次佛爲訕大迦旃延比丘説。比丘不依地
修禪。不依水火風。不依空識無所有非想非
非想 非此世非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知
非求非得非覺非觀。不依此等而修禪定。云
何不依地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定。迦旃延。
若地地想除。乃至一切*一切想除。比丘如
是修禪。是名不依地修禪。乃至不依一切
修禪。比丘如是修禪者。釋天大力天梵天悉
來禮敬説偈讃歎
    南無最勝士 南無士之
    今我不知汝 何所依而禪
契經顯示地等假名衆事。於彼地等施設
假名。是名地想。又此地等想。於彼假名事。
建立自性。若一切毀滅。壞第一義攝受誹
謗。是名爲想。若除彼想。是名爲斷。是名爲
捨。當知是名。從諸如來第一義師。聞一切諸
法離言説自性。如是一切法離言説自性者。
一切言説爲何所應。若無言語不能爲人説
言法。既無説亦無聞。無説無聞。彼一切
法離言説自性。無能知者。是故應有言説令
彼聞知。如是如實。凡愚不知。以是因縁起
八種妄想而生三事。一切衆生器世間増。一
者自性妄想。二者差別妄想。三者攝受積聚
妄想。四者我妄想。五者我所妄想。六者念妄
想。七者不念妄想。八者倶相違妄想。是名
八妄想
云何所生三事。一者自性妄想。差別妄想。
*攝受積聚妄想。此三妄想。是妄想虚僞處。
僞攀縁事。由此而生。於色等假名。若彼
處。以名想言語攝受増長。無量虚僞
常行不息。二者彼我我所妄想。此二妄想是
身見。身見爲一切見根本及慢根本。我慢
能生一切諸慢。三者*彼念妄想。不念妄想。
倶相違妄想。隨其所應生貪恚癡。是名八種
妄想生三種事。所謂妄想處虚僞事。身見
我慢事。貪恚癡事。依妄想虚僞生身見我
慢。依身見我慢生貪恚癡。此三種事。一切世
間積聚分。一切熾然
云何自性妄想。於色等假名事。若妄想言
是色。是名自性妄想。云何差別妄想。於
色等假名事。言此是色此非色。此可見此不
可見。此有對此無對。此有漏此無漏。此有爲
此無爲。如是等無量分別於自性妄想處作
差別妄想。是名差別妄想。云何*攝受積聚
妄想。於色等假名事。我人壽命衆生。於彼俗
數妄想於色等饒益。積聚多法。積聚攝受。
因起舍宅軍衆林叢飮食衣服車乘。於彼俗
數妄想饒益。是名*攝受積聚妄想云何我我
所妄想。若彼諸事。是有漏受陰。久遠積習
我我所著。是故無攝受處。習自見處事。以
是因縁。起不如實妄想。是名我我所妄想。云
何念妄想。於彼淨妙及所憙事。縁妄想。云何
不念妄想。於不淨及所不憙事。縁妄想。云
何念不念倶相違縁妄想。於彼淨不淨所喜
所不喜倶離事。縁妄想。彼略説有二事。謂
妄想及妄想依。妄想縁事此二*事。倶從本
各各相因。過去妄想生現在妄想縁事。現
在妄想縁事生現在縁事妄想。不知現在妄
想故。復生未來妄想縁事。縁事生已。必復生
彼縁事妄想
云何知妄想。有四種求。四種如實知。云何四
種求。一者名求。二者事求。三者自性施設求
四者差別施設求。名求者。菩薩於名名分齊
觀名求。如是事事分齊*觀。事求。自性施
設。自性施設分齊*觀。自性施設*求。差別施
設差別施設分齊*觀。差別施設求。彼名與
事。若離相觀。若合相觀。名事合依。自性施





設。差別施設觀。云何四如。實知隨名求如
實知隨事求如實知。隨自性施設求如實知。
隨差別施設求如實知。云何隨名求如實知。
菩薩於名名分齊。求如是名如實知。此名
爲此事立爲想爲見爲流布於色等假名事。
不立色等名者。無有能知色等事者。若不
知者。無思量事。會無思量者。則無言説。如
是如實知者。是名隨名求如實知。云何隨事
求如實知。菩薩於事事分齊。求觀色等假名
事。一切言説事離言説。是名第二隨事求
如實知。云何隨自性施設求如實知。菩薩於
色等假名事。自性施設。自性施設分齊。
求彼自性施設。此自性事。觀自性相如實
知。如化如影如響如焔如水中月如夢如幻。
觀自性相無有眞實。是名第三如實知甚深
義處隨自性施設求如。實知云何隨差別施
設求如實知。菩薩於差別施設差別施設分
齊。求是假名色等事。差別施設不二。觀彼
事非有性非無性。言説自性不可得。亦非無
性離言説自性。而建立性。非有色。第一義
諦故。亦非無色。世諦有色故。如有性無性
色非色。如是可見不可見。一切法差別施設。
皆如是知。此差別施設不二義如實知。是
名隨差別施設求如實知。若彼八種邪妄
想愚癡凡夫。生三種事増長世間。彼四種如
實知不具足者。彼邪妄想煩惱起起煩惱故
受生死。受生死故隨生死生老病死等衆苦
増長。若菩薩依四種如實知。現世知八種妄
想。現世知已。未來依處縁中虚僞事則不
復起。彼事不起者。彼未來縁中妄想不生。如
是彼事彼妄想滅已。一切虚僞亦滅。虚僞滅
已菩薩疾得大乘大般涅槃。現世能得奇特
大士行處。淨智成就一切大自在力。所謂種
種化化神力。種種變變神力。一切智知無所
罣礙隨其所欲存亡自在。得如是等無量自
在。名一切衆生最勝無上。如是一切自在菩
薩。成就五種上妙功徳。一者得第一淨心。寂
滅正受。而不寂滅一切煩惱。二者一切明處
清淨知見増長無減。三者爲衆生故。處在生
死而不疲厭。四者善入如來言説旨趣。五者
善解大乘不從他受。如是五種功徳爲五種
業。一者現世第一樂住。開覺方便。生身心
方便。疲勞悉滅是心寂靜。功徳之業。二者
就一切佛法。是一切明處。清淨知見。功
徳之業。三者成就衆生是於生死而不疲
厭。功徳之業。四者教化衆生起未起疑能爲
開解。護持正法令得久住。有相似法能滅正
法者。善知善説能令除滅。是善入如來言説
旨趣功徳之業。五者降伏一切外道異論。堅
固精進正願不滅。是善解大乘不從他受。功
徳之業。如是菩薩一切所作。皆是五功徳業
之所攝。謂不染汚樂。成熟佛法。成就衆
生。護持正法。降伏異論。熾然精進。正願不
動。彼四種眞實義。初第二是下。第三是中。
第四是上
  菩薩地持方便處力品第五
云何爲力。略説有三種一者諸佛菩薩得自
在三昧。依自在三昧隨其所欲一切堪能。是
名聖力。二者法有大果有大利益是名法力。
三者諸佛菩薩先大福徳方便成就。諸佛
菩薩有倶生奇特未曾有法。是名倶生力。
次此三種力。以種分別。諸佛菩薩有五種
力。一者神通力。二者法力。三者倶生力。四
者共一切聲聞縁覺力。五者不共力。神通
者。所謂六通。一者神足。二者天耳。三者
心智。四者宿命智。五者生死智。六者漏盡
證。是名神通力。法力者。所謂六波羅蜜檀
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
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名法力
是諸法有所堪能。故名法力。云何神足。略説
有二種。一者變。二者化。若以種分別則有無
量。云何變神足以種分別。所謂震動。熾然。
充滿。示現。轉作異分。去來。大小。色像入身。
所往相似。隱顯自在。障他神通。與辯。與念。
與樂。放大光明。如是等比名變神足。震動
者。謂佛菩薩得自在三昧能有所作震動。寺
舍城郭宮殿聚落田宅。地獄畜生餓鬼人天
及四天下。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百三
千世界千三千世界萬三千世界。乃至無數
三千大千世界。皆悉震動。熾然者。身上出火
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入火三昧擧
身洞然。現種種色青黄赤白紅頗梨色。充滿





者。身放光明充滿一舍。乃至充滿無量無數
三千大千世界。示現者。謂安坐去來。現爲
沙門衆婆羅門衆聲聞衆縁覺衆菩薩衆。天
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留羅緊那羅摩睺
羅伽人非人等衆。諸佛菩薩。下至惡道上至
人天。皆悉示現。乃至十方恒河沙刹亦復如
是。過無量恒河沙刹有佛名刹名。悉能示現。
亦説彼佛及國土名號。復過是數隨其所欲
悉能示現。轉作異分者。或變地爲水即是眞
水。如實非餘。變作火風亦復如是。如地水
火風亦復如是即是非餘。如四大色香味
觸。草木泥土變爲飮食衣服瓔珞香華塗香
諸莊嚴具。沙礫瓦石變爲衆寶。雪山王等一
切諸山變爲金色。一切即是如實非餘。好色
衆生變爲惡色。惡色衆生變爲好色。或好惡
色變爲中色。或中間色變爲好惡色。如好惡
色。支節具足。若不具足。若肥若痩。如是等
比所有自相。能變其色自在無礙。非一切變
隨其所欲。來去者石壁無礙。上至梵世乃至
色究竟天。若來若去。悉得自在。周遍十方無
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若化身*若麁四大
身。若來若去。亦復如是。若遠近想。即時往
返。大小者。能令雪山如一微塵。令一微塵如
雪山王。色像入身者。諸沙門婆羅門一切大
衆。若村若城草木叢林及諸山地。一切色像
内身中。時諸大衆。各各自見入菩薩身。
所往相似者。若至刹利衆。如彼色像。身量
脩短音聲語言。悉與彼同。彼之所説。與彼
同説。彼所不能爲其開演。廣説正法令歡喜
已。即於前沒不令彼知。誰出誰沒。爲天爲
人。如刹利婆羅門居士沙門衆。四天王天。
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
在天。梵身天。梵衆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
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
障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
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亦復如是。隱顯者。於
大衆前作百作千。或復過是乃至無量。然後
還沒。沒已復現。自在者。菩薩能令衆生若來
若去若住若語。障他神通者。如來神力悉能
障蔽諸餘神力。亦能令現究竟菩薩一生補
處除如來及等行菩薩。悉能障蔽其餘菩薩。
除上及等亦悉能障。與辯者。無辯衆生能與
辯才。與念者。於法失念能令憶念。與樂者。廣
説正法令彼得聞。隨彼身心攝取饒益得止
息樂。離諸陰蓋專心聽法隨其時節。非究竟
樂四大錯亂能令調適。非人所惱亦令休息。
放大光明者。謂佛菩薩神力放光遍至十方
無量世界。地獄衆生苦痛休息。上至諸天龍
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
伽人非人等。令見光明來至佛所。他方世界
諸菩薩衆悉皆來集。略説十方世界無量諸
佛無量光明。饒益安樂無量衆生。是名轉變
神足。若以種分別則無量無數。除其自性變
爲餘事。是故名爲轉變神足
云何化神足。略説無事化作隨其所欲悉能
化現。是名化神足。是化多種。或化身或化
語。化身者。或似自身或不似。或似他身或
不似。又自身他身相似不相似。化作相似根
及根所依。非作實根。又復化作相似境界。謂
飮食衆寶色香味觸所攝衆具。一切隨意。又
自身相似。或作一身。或作無量。天龍夜叉乾
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
人等。種種色像。人及畜生餓鬼地獄。聲聞
縁覺菩薩如來。如是色像。隨其所應悉能化
作。自相似身。若異自身。名不相似。他天
身等化令相似。是名他相似化。若作彼天不
相似身。是名他身不相似化。如天身乃至佛
身亦復如是。無量身者。謂佛菩薩。於十方無
量無數世界。一時化作種種色像。饒益十方
無量衆生。佛及菩薩雖至餘方。化住如故。或
爲衆生暫現如幻。或作飮食衣服車乘金銀
眞珠琉璃頗梨珂珼玉石如是等物一切化
現。如實不異常得受用。是名化身
化*語者。妙音具足。廣*音具足。或從自身
起。或從他身起。或無所從起。或説正法。或隨
事教責。妙*音者。謂佛菩薩化作口語。其聲
深遠猶如雷震。或復微妙如迦陵毘伽音。可
樂聲。悦樂聲。可愛聲。如是廣化無量音聲。
言辭辯正。易知憙聞。隨順無盡。廣聲者。謂佛
菩薩。化大音聲。令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
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聲聞縁
覺諸大菩薩。無量衆會。乃至一由旬。若内若
外。周遍普聞。若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
界。乃至十方無量世界。亦悉普聞。爲衆生故。
從其自身。以一音聲説無量法。從他起者化
作他語爲人説法。除其放逸。無所從起者。
空中化聲猶如人語。説正法者爲愚癡衆
生演説正法。令得開解。隨事教責者。彼雖不
疑得信樂心而爲放逸。令生慚愧起不放逸。
如是衆多。略説三種。化身。化聲。化境界。是
名化神足。若一一分別則有無量。如是諸佛
菩薩二種神足。能辦二事。一者爲令衆生生
信樂故。神足現化令入佛法。二者攝苦衆生
安隱利益
云何宿命智通。謂佛菩薩自知宿命。如是衆
生是我名字。如契經廣説。知他宿命亦如己
身。自知宿命能令他知。所知衆生本。同事者
亦能令彼自識宿命。彼諸衆生知與菩薩昔
同事已。亦復知餘衆生與己同事。亦復能令
其餘衆生展轉相知。宿命名字名字等種種
因縁。此中應廣説。從今現在及過去世。乃至
無量無數劫事。念念中間。巨細多少次第悉
知。是名諸佛菩薩宿命智通。菩薩自知宿世
行菩薩道未曾有事。能爲衆生開示顯現令
其敬信。愛樂佛法厭離生死。亦爲顯示過去
因果。令計常者遠離常見。謂於過去妄想常
見及以斷見。云何生死智通。謂佛菩薩天眼
清淨過於人眼。見諸衆生死時。好色惡色下
色上色。乃至後生。漸漸増長諸根成熟。身諸
所作善不善無記。天眼光明照見悉知。乃至
化色天細微色。一切悉見。上至色究竟天下
至無擇地獄。於十方世界亦不一一別相方
便。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一切色像。一時普觀。
於彼彼佛刹彼彼如來種種大衆會坐説法。
如是一切悉見無餘
云何天耳智通。謂佛菩薩以天耳聞天人音
聲。聖聲非聖聲。麁聲細聲辯聲不辯聲。化聲
非化聲。遠聲近聲一切悉聞。若作有限方便
者。上至色究竟天。若無限者。乃至上方無量
世界。天聲者。從四天王乃至色究竟。人聲
者。一切四天下聲。聖聲者。謂諸佛菩薩聲
聞縁覺所出音聲。教誡衆生。所謂示教讃喜。
令修善法捨不善法。彼諸衆生無染心者。受
誦論議如法問難。與念教誡及餘一切善語
利益如是等聲。是名聖聲。非聖聲者。謂諸衆
生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從無擇獄上至諸
天。諸方衆生種種諸聲。麁聲者。謂大衆生
聲。大衆會聲。種種苦痛迫切之聲。相呼喚聲。
霆聲。鼓貝聲。細聲者。乃至耳語極微細
聲辯聲者。謂義理可解。不辯聲者。謂義
不可解。如陀彌羅國語。風雨聲草木聲。鸚鵡
鴝鵒聲。拘耆羅*聲。命命鳥等衆鳥之聲。
化聲者。謂神通自在。隨衆生心化作諸聲。遠
聲者。除佛菩薩所住村落城邑中聲。其餘乃
至十方無量世界一切音聲。諸佛菩薩。以天
眼見乃至十方身之所作淨不淨色。見已方
便隨宜利益。以天耳聞口之所行淨不淨聲。
聞已方便隨宜利益。是名略説諸佛菩薩天
眼天耳之所作爲
云何知他心智通。謂佛菩薩以知他心智通。
知十方無量無邊世界衆生煩惱纒心。知離
煩惱纒心。知煩惱相續煩惱使心。知離煩惱
相續煩惱使心。知邪願心。所謂外道心及貪
求心。知下心。謂欲界衆生乃至禽獸心。知
中心。謂色界天心。知上心。謂無色界天心。
知苦相應心。知樂相應心。知不苦不樂相應
心。一念他心智。知一衆生心。隨其所念悉如
實知。一念他心智。知無量衆生心。隨其所念
悉如實知。復次諸佛菩薩知他心智通。爲種
種根力。種種解力。種種界力。至處道力。漏
盡力。隨其所應而作方便
云何漏盡智通。謂佛菩薩煩惱盡如實知。謂
己及衆生。若盡若不盡悉如實知。己及衆生
漏盡方便。已起未起悉如實知。彼諸衆生起
漏盡増上慢。不起漏盡増上慢。悉如實知。菩
薩一切漏盡如。實知而不證漏盡。菩薩不捨
煩惱。具諸有漏事。常行彼事而不染汚。如是
力者。名最上力。又佛菩薩漏盡智通。自離煩
惱。亦爲衆生廣分別説。令其捨離増上慢心。
作是知是漏盡智業
云何法力。謂佛菩薩檀波羅蜜乃至般若
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各有四事。一者對治。二
者成菩提具。三者攝取自他。四者得未來果。
云何布施四事。一者布施對治慳貪。二者成
菩提具。三者以施攝取成就衆生。欲施善
心。清淨心施施已不悔。三時歡喜以自饒益。
是名自攝。彼諸衆生飢渇寒熱疾病所須。衆
難恐怖悉令遠離。以此饒益。是名攝他四者
以是因縁。在在所生。得大財富。得大種性。
得大眷屬。是名布施四功徳力。無餘無上
云何持戒四事。一者受身口律儀對治犯戒。
二者成菩提具。三者受持淨戒。同利攝取成
就衆生。遠離犯戒怨家恐怖臥覺常安。以自
饒益。又持戒者。心不悔恨常得歡喜。乃至心
定諸自利事。是名自攝。普施衆生一切無畏。
是名攝他。四者以是因縁命終生天。是名持
戒四功徳力。無餘無上
云何忍辱四事。一者修忍對治不忍。二者成
菩提具。三者以堅固忍。同利攝取成就衆
生。自身及他度大恐怖。是名自他倶攝。四者
以是因縁。於未來世無有怨憎無別離者。既
無別離亦無憂苦。臨命終時心不悔恨。捨此
身已生人天中。是名堪忍四功徳力。無餘
無上
云何精進四事。一者精進對治懈怠。二者成
菩提具。三者依勤精進。同利攝取成就衆生
精進樂住離諸惡法功徳増長。歡喜悦豫以
自饒益。是名自攝精勤修善。不以身口恐怖
衆生。衆生見已亦樂精進。是名攝他。四者以
是因縁。於未來世能成大人奇特功業。是名
精進四功徳力。無餘無上
云何禪定四事。一者禪定對治煩惱。言
亂覺喜樂色想煩惱悉滅。二者成菩提具。三
者依諸禪定。同利攝取成就衆生。住現法樂
自攝取。其心寂靜離於貪欲。是名自攝。
於諸衆生不瞋不惱。是名攝他。四者以是因
縁。於未來果報生於天上。智惠清淨神通
清淨。是名禪定四功徳力。無餘無上
云何般若四事。一者智惠對治無明。二者成
菩提具。三者布施愛語利益同利。攝取成
就一切衆生。於所知事隨義了知。勝妙饒
益歡喜悦豫。是名自攝普爲衆生巧便説法。
令得今世後世安樂。是名攝他。四者以是因
縁。攝取一切平等善根。於未來世除障作證。
所謂煩惱障及智惠障。是名智慧四功徳力。
無餘無上。是名法力
云何諸佛菩薩倶生力。性識宿命利益衆生。
思惟長夜無間大苦。悉能堪忍饒益衆生。衆
愛樂其心隨喜。生兜率天隨壽命住。有
三事勝蔽諸天人。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
天名稱。生母胎時。奇特光明充滿世界。正
知入胎。住胎出胎。生墮地時。即行七歩擧
手而言。吾當於世爲無上尊。天龍夜叉乾闥
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以天
香花伎樂幢幡。種種嚴飾而爲供養。三十二
相以自莊嚴爲最後身。諸魔怨惡所不能壞。
坐佛樹下慈心伏魔。一一支節有那羅延力。
初弱年爲童子時。一切術藝種種技能。
自然巧便不從師受。坐于道場菩提樹下。無
師自然成等正覺。梵王來下勸請説法。雷霆
震撃發大音聲。不能動亂如來正受。惡獸親
附隨順無畏諸衆生類悉皆供養。如彼猨猴
奉進香蜜。世尊哀受歡喜弄舞。神龍降雨洗
浴其身。若出行時。輒爲止雨。菩薩如是坐
佛樹下。樹爲曲枝隨蔭其躯。成正覺已。於六
年中。天魔波旬。恒求其短不能得便。常得正
念平等安住。一切衆生。種種異知種種異想。
種種異覺。生住滅時念念悉知。如來以倶生
力示現色身及聖威儀。攝取衆生示現身故。
狂者得正。逆胎得順。盲者得視聾者得聽。令
三毒者離欲怒癡。以如是比示現色身。攝取
衆生。是名示現倶生神力。威儀倶生力者。常
右脇臥如師子王。草蓐不亂風不動衣。行如
師子。歩若牛王。先擧右足次左足隨。行處
平正無沙礫瓦石。行時安詳諸根寂靜。若入
門時下門爲高。食無完過口口無遺。如是無
量未曾有事。當知皆是聖威儀所攝倶生神

云何諸佛菩薩不共聲聞辟支佛力。云何共
力。不共力者。略説三種。一者細。二者分別。
三者界。諸佛菩薩。於無量無數阿僧祇衆生。
以無量力方便利益。悉如實知。是名爲細。
一切種神通力法力倶生力。滿足成就。是名
分別。一切世界一切衆生界。是彼力境界。
是名爲界。聲聞者。以二千世界内。國土世
界。衆生世界。爲神通境界。縁覺者。以三千世
界。爲神通境界。何以故。彼自調伏故。
一切衆生。是故唯一三千世界以爲境界。除
此已。諸佛菩薩餘神力。是名共力。聲聞縁
覺。尚不能及菩薩神力。況復人天外道凡夫。
菩薩有三種示現力。一者神足。二者示他心。
三者教誡。此亦神通所攝。隨其所應。謂神
足他心智漏盡智
菩薩地持經卷第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