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瑜伽師地論 (No. 1579_ 彌勒玄奘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100] [Prev]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能爲已生眼識所依。耳等亦爾。非已滅觸能
已生受所依止。亦非已滅能生作意能爲
已生所生識依
復次縁起次第略有四種。一牽引次第。二生
起次第。三受用境界次第。四受用苦次第。無
明縁行行縁識。是牽引次第。識縁名色
色縁六處。是生起次第。六處縁觸觸縁受。
是生起已受用境界次第。受縁愛愛縁取取
有有縁生生縁老死。是受用苦次第。於
此處所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四
復次如佛世尊爲出愛王説經言。彼王
一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有
沙門若婆羅門。來至我所。以不眞實過失
現前呵諫於我。我於爾時其心不悔惱
憂慼。何以故。觀此過失。於我自身都不
故。又有沙門若婆羅門。來至我所。以不眞
實功徳。現前讃勸於我。我於爾時心亦不
歡喜踊躍。何以故。觀此功徳。於我自身
都不見故。彼諸沙門及婆羅門既退還已。我
便獨處空閑靜室。生是心籌量尋伺。我
云何了知諸王眞實過失眞實功徳。若我
知者當其失其徳。誰有沙門或婆
羅門能了諸王眞實過失眞實功徳。亦能爲
我廣開示者。既尋伺已便作是念。唯我世尊
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定當知諸王所有眞
實過失眞實功徳。我今當佛世尊所
問斯義。故我今者來至佛所請決是義
願如來爲我開示。世尊云何諸王眞實過失。
云何諸王眞實功徳。作是請已。爾時世尊。
出愛王曰。大王大王。今者應當知王
之過失王之功徳。王衰損門王方便門。王可
愛法及能引發王可愛法
云何名爲王之過失。大王當知。王過失者。
略有十種。王若成就如是過失。雖大府
大輔佐大軍衆。然不歸仰。何等
十。一種姓不高。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
惡。四猛利憤發。五恩惠奢薄。六受邪佞言。七
所作不思不順儀則。八不顧善法。九不知差
別忘所作恩。十一向縱任專行放逸
云何名王種姓不高。謂有國王隨一下類王
而生非宿尊貴。或雖此王家而生。賤
女之子不相似子。或是大臣輔相國師
官等子。如是名王種姓不高。云何名王不
得自在。謂有國王諸大臣輔相國師群
制。不所欲所應作賚群臣
妙五欲亦不意歡娯遊戲。如是名
不得自在
云何名王立性暴惡。謂有國王諸群臣類或
餘人等。隨一處行少小不如意事。即
便對面擯黜發麁惡言。咆勃忿恚顰蹙而住。
時生憤發設不對面。背彼向餘而作於前
擯辱等事。設不對面亦不彼向餘而作
於前黜罵等事。然唯内意憤恚欝怏。懷惱害
怨恨心。然不長時持憤恚心相續不
捨。復有内意憤恚欝怏。懷惱害心怨恨
。亦於長時憤恚心相續不捨。由
是相對面暴惡。背面暴惡。懊恚暴惡。暫時暴
惡。長久暴惡。如是名王立性暴惡。大王當
知。長久暴惡名大罪。非是餘者
云何名王猛利憤發。謂有國王。諸群臣等
小愆過少違越。便削封祿去妻
。或以重罰而刑罰之。如是名王猛利憤

云何名王恩惠奢薄。謂有國王。諸群臣等供
奉侍衞。雖極清淨善稱其心。而以微劣軟
慰喩。頒賜爵祿酬賞勳庸。不圓滿
常式。或損耗已或稽留已。或推注已或怨
恨已。然後方與。如是名王恩惠奢薄
云何名王受邪佞言。若有國王。諸群臣等實
聰叡聰叡慢。貪濁偏黨不憲式。情
謀叛善政。聽受信用如是輩人所
進諫議。由此因縁王務財寶名稱善政並皆
衰損。如是名王受邪佞言
云何名王所作不思不順儀則。謂有國王。不
究察審究察。不思擇審思擇
諸群臣輩於彼彼務機密事中。不委任
而委任之。堪委任者而不委任。堪驅役
而不驅役。不役者乃驅役之。應賞賚
而刑罰之。應刑罰者而賞賚之。又於群臣
善安處先王儀則。由此群臣處大朝會
餘論未終發言間絶。不敬不憚而興諫諍
旨教而善奉行。不正安住王之教命
是名王所作不思不順儀則
云何名王不顧善法。謂有國王。不他世
亦不曉悟。由他世信不悟。便於
來善不善業愛非愛果。不信解。不信解
故無有羞恥。隨情造作身語意業三種惡
。不時時布施修福受齋學戒。如
王不顧善法。云何名王不知差別忘所作
。謂有國王。於諸大臣輔相國師及群官
。其心顛倒不善了知忠信伎藝智慧差
。以知故非忠信所生忠信想。於忠於
忠信想。無*伎藝所生*伎藝想。有
*伎藝所無*伎藝想。於惡慧所善慧想
善慧所惡慧想。彼由是心顛倒
故。於忠信*伎藝惡慧臣所。敬重
愛養。忠信*伎藝善慧臣所。反生輕賤。又諸
臣等年耆衰邁。曾於長夜供奉侍衞。知
勢無力無勇遂不敬愛。不爵祿
其賞。設被陵蔑捨而不問。如是名
不知差別忘所作恩。云何名王一向縱任專
行放逸。謂有國王。於妙五欲一向沈沒。耽
著嬉戲愛樂受行。不時時勗勵方便
所應作賚群臣。如是名王一向縱任專
行放逸。若有國王。成就如是十種過失。雖
大府庫大輔佐大軍衆。而不
歸仰。大王當知。此十過失。初一是王種姓過
失。餘九是王自性過失
云何名爲王之功徳。大王當知。王功徳者。
略有十種。王若成就如是功徳。雖大府
大輔佐大軍衆。而可歸仰。何等爲
十。一種姓尊高。二得大自在。三性不暴惡。
四憤發輕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直言。七所
作諦思善順儀則。八顧戀善法。九善知差別
知所作恩。十不自縱任不行放逸
云何名王種姓尊高。謂有國王。處在相似
王家而生。宿世尊貴。是相似子。如是名
種姓尊高
云何名王得大自在。謂有國王。自隨所欲
所應作賚群臣。於妙五欲歡娯遊戲。
諸大臣輔相國師群官等所。凡出教命
布無礙。如是名王得大自在。云何名王性
不暴惡。謂有國王。諸群臣等隨於何處。雖
増上不如意事。性能容忍不現擯黜。不
麁言亦不咆勃。廣説乃至不憤發。亦
面而作前事。亦不内意祕匿忿纒。亦
長夜蓄怨憤心相續不捨。不現暴惡
背暴惡。不匿暴惡久暴惡。如是名王性
不暴惡
云何名王憤發輕微。謂有國王。諸群臣等
大愆大違越。而不一切削其封祿
其妻妾。不重罰而刑罰之。隨過輕
而行黜罰。如是名王憤發輕微
云何名王恩惠猛利。謂有國王。諸群臣等正
直現前供奉侍衞。其心清淨其心調順。於
時中正圓滿軟言諭。具足頒錫爵祿
勳庸。而不彼損耗稽留劬勞怨恨。易
供奉承事。如是名王恩惠猛利
云何名王受正直言。謂有國王。諸群臣等實
聰叡聰叡慢。無濁無偏善閑憲式。情
違叛樂修善法。聽受信用如是輩人所
進言議。由此因縁國務財寶名稱善法皆悉
増盛。如是名王受正直言
云何名王所作諦思善順儀則。謂有國王。性
能究察能審究察。性能思擇能審思擇。諸群
臣等於彼彼務機密事中。不委任而不
委任。堪委任者而委任之。不役者而不
驅役。堪驅役者乃驅役之。應賞賚者而正
賞賚。應刑罰者而正刑罰。凡有爲審
思審擇。然後方作而不卒暴。又於群臣
善安處先王儀則。由此群臣雖宴會
終不言間絶餘論。要待言終恭敬畏憚
而興諫諍。如其旨教而善奉行。能正安
王之教命。如是名王所作諦思善順儀則
云何名王顧戀善法。謂有國王。信知他世
信知故便於當來淨不淨業愛非愛果。能
善信解。信解故具足慚恥。而不
身語意三種惡行。時時思擇布施修福受
齋學戒。如是名王顧戀善法
云何名王善知差別知所作恩。謂有國王
諸大臣輔相國師及群官等。心無顛倒
善了知忠信*伎藝智慧差別。若諸群臣忠信
*伎藝及與智慧。若有若無並如實知。於
無者輕而遠之。於其有者敬而愛之。而正
攝受。又諸臣等年耆衰邁。曾於長夜供奉侍
衞。雖勢無力無勇。然念昔恩轉懷
敬愛而不輕賤。爵祿勳庸分賞無替。如
王善知差別知所作恩。云何名王不自縱
任不行放逸。謂有國王。於妙五欲而不
沒耽著嬉戲愛樂受行。能於時時勵方
便所應作賚群臣。如是名王不自縱
任不行放逸。若王成就如是功徳。雖
府庫大輔佐大軍衆。而可歸仰。大王
知。如是十種王之功徳。初一名爲種姓
功徳。餘九名爲自性功徳。云何名爲王衰損
。大王當知。王衰損門略有五種。一不善
觀察而攝群臣。二雖善觀察而攝群臣無恩
妙行縱有非時。三專行放逸不思機務。四專
行放逸不守府庫。五專行放逸不修法行。如
是五種皆悉名爲王衰損門。云何名王不善
觀察而攝群臣。謂有國王。於群臣等
究察審究察。不思擇。不審思擇忠信
*伎藝智慧差別。攝爲親侍加以寵愛。厚賜
爵祿重賞勳庸。最機密處而相委任。數以
軟言現爲慰*諭。然此群臣所付財寶多有
損費。若遇怨敵惡友軍陣彼先退敗。恐
破散爲他所勝。遲留人後北無戀。矯
惡策&MT01802;王政。如是名王不善觀察而
攝群
云何名王雖善觀察而攝群臣無恩妙行縱
有非時。謂有國王。雖群臣性能究察能
審究察。性能思擇能審思擇忠信*伎藝智
慧差別攝爲親侍。而不寵愛。不其量
爵祿。最機密處亦不委任。不數軟言現
相慰*諭後於一時王遇怨敵惡友軍陣。廣
説乃至大怖畏事命難現前。爾時於臣方行
寵愛。廣説乃至數以軟言而相慰*諭。時群
臣等共相謂曰。王於今者危迫因縁。方於
暫行妙行長久心。知此事已。雖
忠信*伎藝智慧隱而不現。如是名王雖善
觀察而攝群臣無恩妙行縱有非時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思機務。謂有國王
和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而不時時
獨處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
和好方便。如是於乖絶所作所成機務
等事。於惠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
軍陣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受大力
朋黨所作所成機務等事。皆不時時獨處
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乖絶
方便乃至攝受強黨方便。如是名王專行
放逸不思機務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謂有國王。寡
事業拙營事業。不事業事業
王門宮門府庫。或於
優伎樂笑弄倡逸等所。或復耽樂博弈戲等
非量損費所有財寶。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
守府庫。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修法行。謂有
國王。於世所知柔和淳質。聰慧辯才。得理
解脱巧便。無害樂無害法。所有沙門若婆羅
。不數往禮敬諮詢云何爲善云何不
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作何等業能致
離諸惡。設得聞已亦不勗勵如説修
。不時時惠施樹福受齋學戒。如
王專行放逸不修法行。若有國王。成
是五衰損門。當知此王退失現法後法義
。謂前四門退現法利。最後一門退後法

云何名爲王方便門。大王當知。王方便門略
五種。何等爲五。一善觀察攝受群臣。二
能以時行恩妙行。三無放逸專思機務。四無
放逸善守府庫。五無放逸專修法行
云何名王能善觀察攝受群臣。謂有國王
群臣等性能究察能審究察。性能思擇能
審思擇。忠信*伎藝智慧差別。攝爲親侍。如
是名王能善觀察攝受群臣
云何名王能善以時行恩妙行。謂有國王
諸群臣善觀察已。攝爲親侍。加以寵愛
其度量厚賜爵祿重賞勳庸。最機密處
而相委任。數以軟言現相慰*諭。彼於一時
王遇怨敵惡友軍陣大怖畏事命難現前。即
便罄竭顯示忠信*伎藝智慧。如是名王能
善以時行恩妙行
云何名王無有放逸專思機務。謂有國王
和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能於時時
獨處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
和好方便。如是於乖絶所作所成機務
等事。於惠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
軍陣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受大力
朋黨所作所成機務等事。皆能時時獨處
。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乖絶方
便乃至攝受強黨方便。如是名王無有放
逸專思機務
云何名王無有放逸善守府庫。謂有國王。廣
事業巧營事業。善持事業善觀事業。善
王門善禁宮門善禁府庫。又於俳優妓
樂笑弄倡逸等所。不非量而費財寶。亦
樂博弈戲等。如是名王無有放逸善
守府庫。云何名王無有放逸專修法行。謂有
國王。於世所知柔和淳質。聰慧辯才。得理
解脱巧便。無害樂無害法。所有沙門若婆羅
。而能數往禮敬。詢云何爲善云何不
善。何等有罪何等無罪。作何等業能致
離諸惡。既得聞已善能勗勵如説修
行。亦能時時惠施樹福受齋學戒。如是名
王無有放逸專修法行。若有國王就如
是五方便門。當知此王不退現法後法義
。謂前四門不退現法所有義利。最後一門
退後法所有義利。云何名爲王可愛法
大王當知。略有五種諸王可愛可樂可
欣可意之法。何等爲五。一世所敬愛。二自
在増上。三能摧怨敵。四善攝養身。五能往
善趣。如是五種。是王可愛可樂可欣可
之法
云何能引王可愛法。大王當知。略有五種
能引諸王可愛之法。何等爲五。一恩養世
間。二英勇具足。三善權方便。四正受境界。五
勤修法行
云何名王恩養世間。謂有國王。性本知
財寶門。爲性謹愼不邪貪著。如其所應
集財寶廣營求。又有國王。性無貪悋
就無貪白淨之法。以自所有庫藏珍財。隨
力隨能給施一切貧窮孤露。又有國王。柔
和忍辱多以軟言諭國界。於時時間
其所應分賞爵祿。終不彼非能業
惡業重業任群臣。諸有違犯可矜恕
即便矜恕。諸有違犯不恕罪。以實以
理治罰。如是名王以正化法養世
。由王受行如是恩養世間故。遂感
世間之所敬愛
云何名王英勇具足。謂有國王。計策無
武略圓滿。未降伏者而降伏之。已降伏者
而攝護之。廣營事業前乃至不甚耽
博弈戲等。又善觀察應與不
刑罰者正刑罰之。應攝養者正攝
。如是名王英勇具足。由王受行如是英
勇具足法故。遂能感得自在増上
云何名王善權方便。謂有國王。於和好
所作所成機務等事。如前乃至於
大力朋黨所作所成機務等事。能正了知和
好方便乃至攝受強黨方便。如是名王善
權方便。由王受行如是善權方便法故。遂
能摧伏所有怨敵
云何名王正受境界。謂有國王。善能籌
府庫増減。不奢不悋平等自處。清正受用衆
雜受用勝妙受用。隨其時候所宜受用。與
諸臣佐親屬受用。在於勝處而爲受用。奏
伎樂而爲受用。無愆失而爲受用
愆失者謂疾惱時。應宜避
宜。於康豫時消已方食。若食未消或食而
利。皆不食。應共食者正現在前。不
獨食精妙上味。詭擯餘人。如是名王正受
境界。由王受行如是正受境界法故。遂能
善巧攝養自身
云何名王勤修法行。謂有國王。具足淨信
戒聞捨慧。云何名王具足淨信。謂有國王
解他世。信解當來淨不淨業及愛非愛果
異熟。如是名王具足淨信
云何名王具足淨戒。謂有國王。遠離殺生
及不與取婬欲邪行妄語飮酒諸放逸處。如
是名王具足淨戒
云何名王具足淨聞。謂有國王。於現法義
後法義。及於現法後法等義。衆妙法門善
聽善受習誦通利。專意研究善見善達。如
王具足淨聞
云何名王具足淨捨。謂有國王。雖慳垢
纒衆中。心恒清淨遠離慳垢。而處居家
常行棄捨手樂施。好興祠福惠捨圓滿。
布施時常樂平等。如是名王具足淨捨
云何名王具足淨慧。謂有國王。如實了
善不善法有罪無罪修與勝劣黒白
廣分別諸縁生法亦如實知。縱令失念
惡貪欲瞋恚忿恨。覆惱慳嫉幻誑諂曲。無
慚無愧惡欲惡見。而心覺悟並不堅住。如
王具足淨慧。如是名王勤修法行。由
行此法行故。能善趣。如是五種能
發王可愛之法。能引諸王現法後法所有
利益。謂初四種能引發王現法利益。最後一
種能引發王後法利益
復次大王當知。我已略説王之過失。王之功
徳。王衰損門。王方便門。王可愛法。及能引
發王可愛法。是故大王應當修學。王之過失
宜當遠離。王之功徳宜當修習。王衰損門宜
遠離。王方便門宜當修學。王可愛法宜
希慕。能引發王可愛之法宜當受行。大
王若能如是修學。當一切利益安樂
復次如生苦。乃至略説五取蘊苦。云何
生苦。當知此苦由五種相。謂衆苦所隨故。
麁重所隨故。衆苦所依故。煩惱所依故。不
所欲離別法故。云何衆苦所隨故苦。謂
那落迦及一向苦餓鬼趣中。若於胎生卵
生時。種種憂苦之所隨逐故。名衆苦所
隨故苦。云何麁重所隨故苦。謂三界諸行
煩惱品麁重隨。性不調柔自在轉
此隨逐三界有情諸行生起。故名麁重
隨故苦
云何衆苦所依故苦。謂衰老等衆苦差別之
所依故
云何煩惱所依故苦。謂受生已。於愛境
瞋境瞋。於癡境癡。由是因縁
蕩身心安隱。故名煩惱所依故

云何不所欲離別法故苦。謂諸有情生者
皆死生必殞沒。所有壽命死爲邊際死爲
。如是等事非其所愛。由此因縁唯受
。是以不所欲離別法故説生爲
云何老苦。當知亦由五相。謂於五處衰退
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氣力衰退故。三諸根
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壽量衰退故」
云何病苦。當知病苦亦由五相。一身性變壞
故。二憂苦増長多住故。三於可意境
受用故。四於不可意境其所欲強受用
故。五能令命根速離壞
云何死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一離別所
愛盛財寶故。二離別所愛盛朋友故。三離
別所愛盛眷屬故。四離別所愛盛自身故。
五於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憂苦
云何怨憎會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一與
彼會生憂苦故。二治罰畏所依止故。三惡
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終怖畏所
故。五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
云何愛別離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謂不
彼會愁惱故。由此因縁愁歎故。
此因縁身擾惱故。念彼衆徳思戀因縁
意熱惱故。應受用等有闕故。如愛別離
。求不得苦當知亦爾
云何五取蘊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謂生苦
器故。依生苦器故。苦苦器故。壞苦器故。行
苦性故
復次依行差別立三士。謂下中上。無
利行利他行。名爲下士。有自利行
他行。有利他行自利行。名爲中士。有
利行利他行。名爲上士。復有四種補特
伽羅。或有惡而非惡。或有惡而
惡。或有惡亦復樂惡。或非
亦非惡。若信諸惡能感當來非愛果報
失念故。或放逸故。近惡友故。造作惡
。是名惡而非惡。若先世來串習惡
故。喜樂諸惡惡欲所牽。彼由近善丈夫
故。聞正法故。如理作意爲依止故。見諸惡
行能感當來非愛果報。自勉自勵遠離諸惡
是名惡而非惡。若性樂惡而不遠離
是名惡亦復樂惡。若有爲性不諸惡
亦能遠離。名惡亦非惡。此中行
亦樂惡者。是名下士。若有惡而非
惡。或有惡而非惡。是名中士。若非
惡亦非惡。是名上士
復有三士。一重受欲。二重事務。三重正法。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有
種補特伽羅。一以非事自事。二以自事
自事。三以他事自事。若行惡行以自
存活。名非事自事。若怖惡行
善行。名自事自事。若諸菩薩名
自事等。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
上士。又諸國王有三圓滿。謂果報圓滿。士用
圓滿。功徳圓滿。若諸國王生富貴家。長壽少
病有大宗葉。成就倶生聰利之慧。是王名
果報圓滿。若諸國王善權方便所攝持
故。恒常成就圓滿英勇。是王名爲士用圓
滿。若諸國王持正法名爲法王。安住正
名爲大王。與内宮王子群臣英傑豪貴國
共修惠施。樹福受齋堅持禁戒。是王名
功徳圓滿。果報圓滿者。受用先世淨業果
。士用圓滿者。受用現法可愛之果。功徳圓
滿者。亦於當來用圓滿淨業果報。若有
國王。三種圓滿皆不具足。名爲下士。若有
果報圓滿或士用圓滿。或倶圓滿。名爲中士
若三圓滿無具足。名爲上士
復有三臣。一有忠信無*伎能智慧。二有忠
信*伎能無智慧。三具忠信*伎能智慧。初名
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若不忠信
*伎能亦無智慧知此臣下中之下。
又有四語。一非愛似愛。二愛似非愛。三非愛
似非愛。四愛似愛。諸有語言辭句善順然非
宜。是名初語。或有語言辭句勃逆然是
宜。是第二語。或有語言辭句勃逆亦非
宜。是第三語。或有語言辭句善順亦是所
宜。是第四語。若有説非愛似非愛非愛
似愛語者。是下士。若有説愛似非愛語
者。是中士。若有説愛似愛語者。是上士」
復有三種受諸欲。或有受欲非法孟浪
集財寶。不安樂正養己身及與妻子
廣説乃至不沙門婆羅門所殖福田
或有欲法或非法孟浪或非集財寶
能以安樂正養己身妻子眷屬及知友等。不
沙門婆羅門所*殖福田。或有
一向以法。及不孟浪積集財寶。能以安樂
養己身。廣説乃至能於沙門婆羅門所
*殖福田。此三種中初名下士。次名中士
後名上士
復有三人。一者有人貪染而食。愛著饕餐乃
至耽湎。不過患出離。二者有人思
擇而食。不染不著。亦不饕餐呑吸迷悶堅
住耽湎。深見過患善知出離。而於此食
斷未知。三者有人思擇而食。不貪染。廣
説乃至深見過患善知出離。又於此食
斷已知。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復依施物説有三人。一者有人所施之物。
但具妙香美妙味之與觸。二者有
施之物。具妙香味而無妙觸。三者有
施之物。具足美妙香味與觸。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依施田説有三人
一者有人於愛於恩而行惠施。二者有
貧苦田而行惠施。三者有人於功徳
最勝福田而行惠施。初名下士。次名中士
後名上士。復有差別。施於所愛名爲下士
於有恩名爲中士。施於貧苦具徳勝田
名爲上士。又依施心説有三人。一者有
將欲惠施先心歡喜。正惠施時心不清淨
惠施已後尋復追悔。二者有人先心歡喜。
施時心淨施已追悔。三者有人先心歡喜。施
時心淨施已無悔。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
上士
復於持戒福業事。建立三人。一者有
但離一分。非一切時常能遠離。唯自遠離不
他離亦不讃美。見同法者心不歡喜
是名下士。二者有人離一切分一切時離。
唯自遠離不他人亦不讃美。見同法者
心不歡喜。是名中士。三者有人一切倶現。
是名上士。又於持禁戒處所。建立三人
一者有人住惡説法毘奈耶中。受持禁戒
二者有人住善説法毘奈耶中。受持禁戒
而有。三者有人即住於此持禁
而不缺漏。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
。又於持戒。建立三人。一者有
活命故受持禁戒。二者有人爲生天
持禁戒。三者有人爲涅槃故受持禁戒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於
別解脱律儀。説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受
持近住律議。二者有人亦能受持近事律儀
三者有人亦能受持苾芻律儀。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於持苾芻律
。説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受具足
。無隨法諸學處支。亦無隨護他人心
。亦無隨護如先所受諸學處支。二者有
人成前三支。無後一支。三者有人具成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有
。一者有人唯成別解脱律儀。二者有
別解脱靜慮律儀。三者有人成別解脱靜
慮無漏三種律儀。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
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
律儀非不律儀攝所受戒律儀。二者有人亦
能成就聲聞等相應所受戒律儀。三者有
亦能成就菩提薩埵所受戒律儀。初名
。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復依習思惟方便。建立三人。一者有
唯得力運轉思惟。二者有人有間運轉。
設得無間要作功用方能運轉。三者有
已得成就任運思惟。初名下士。次名中士
後名上士。又依己得修差別故。建立三人
一者有人已得内心奢摩他定。未増上
慧法毘鉢舍那。二者有人已得増上慧法毘
鉢舍那。未内心奢摩他定。三者有人倶
二種。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又
三人。一者有人已得有尋有伺三摩地
二者有人已得無尋唯伺三摩地。三者有
已得無尋無伺三摩地。初名下士。次名
士。後名上士。又依住修差別。建立三人。一
者有人住染汚靜慮。二者有人住世間清
淨靜慮。三者有人住無漏靜慮。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復次有十種有情衆。於十種法愛樂喜悦。
何等十法。一壽。二色。三財。四友。五戒。六聞。
七梵行。八慧。九法。十生天。何等名爲有情
十衆一傍生。二母邑。三受用欲者。四求所作
者。五出家者。六多聞爲命者。七入證者。八尋
思者。九勤苦者。十棄身者
復次聽聞正法者。略有六種煩惱過失。謂
憍慢過失。不欲過失。不信過失。身心損惱過
失。散亂過失。迷惑過失。由是等諸過失
故。不恭敬殷重聽法。廣説如經。散亂煩
惱過失復有二種。謂説時散亂。説已散亂。迷
惑者。謂顛倒
復次煩惱發業略有三種。一相應發。二親生
發。三増上發。引餘煩惱而發起故
復次非所愛法略有六種。一怨敵。二疾病。三
不可愛境。四生等諸苦。五苦辛良藥。六非串
習善。前四應遠離。後二應修習
復次受用諸欲略有五種。一領納受用。二
攝喜受用。三尋思受用。四貪彼受用。五攝自
受用
復次諸欲過失略有八相。一少味多苦多過
患相。二他所逼切苦因縁相。三雜染受用勝
因縁相。四墮諸惡趣苦因縁相。五尋思擾亂
苦因縁相。六受用磨滅勝因縁相。七喪身磨
滅勝因縁相。八能障善法勝因縁相
復次諸欲因縁略有六種變壞。一他所逼切
變壞。二諸界互違變壞。三所愛有情變壞。四
身變壞。五心變壞。六無常變壞。復次當知諸
欲由五種相似法故得稠林名。一由衆多
相似法故。二由雜穢相似法故。三由
衆生相似法故。四由藏竄相似法故。五由
險難相似法故。我已略説有尋有伺等三地
決擇。其中處處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二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
是已説有尋有伺等三地決擇。三摩呬多
地決擇我今當説。謂補特伽羅多隨煩惱
汚相續。不正證心一境性。云何名爲
隨煩惱。謂有詔誑。矯詐。無慚無愧。不信懈
怠。忘念不定。惡慧慢緩。猥雜趣向前行。捨
遠離軛。於所學處甚恭敬。不沙門。唯
活命。不涅槃而求出家
云何有諂。謂自有過而不大師智者
同梵行所實發露
云何有誑。謂不眞實顯己功徳。彼實無
而欲他諸有智者同梵行等了知有
云何有矯。謂於増上戒。毀犯尸羅。或於
犯軌範。由見聞疑他所擧時。遂用
託餘事。或設外言而相誘引。如經廣
。謂由諂誑増上力故。云何有詐。謂怖
故。或復於彼有悕故。雖重而不
發露亦不現行。非實意樂詐於有智同梵
行所。現行親愛恭敬耎善身語二業
云何無慚無愧。謂觀自或復觀他無
羞恥。故思毀犯。犯已不如法出離。好爲
種種鬪調違諍
云何不信。謂於佛法僧心不清淨。於苦集
滅道不順解
云何懈怠。謂執睡眠偃臥爲樂。晝夜唐捐
衆善品
云何忘念。謂於久遠所作所説。不隨念
隨憶。不根門正知住。云何不
定。謂於定地下至作意亦不
云何惡慧。謂住自見執不平等捨言

云何慢緩。謂不捷利亦不明了。不
能爲。不能身供侍有智同梵行

云何猥雜。謂樂與在家及出家衆共相雜住。
又樂尋思諸惡不善欲尋思等乃至家勢。相
應尋思多隨尋思多隨伺察
云何趣向前行。謂受僧祇或復別人諸衣服
等所有利養。或請僧祇及與別人。皆名
。若諸苾芻於是事最初前行。故名
向前行
云何捨遠離軛。謂於離邊際臥具
衆惡人所習近似寂靜。遠棄捨之
欲樂
云何於諸學處甚恭敬。謂遭厄難寧捨
學處身命。志求身樂及與壽命。不
護所有學處
云何不沙門謂棄捨學處好爲退轉。或
尸羅諸惡法内腐爛。廣説乃至實
梵行自稱梵行。況當求沙門果。證
支聖道
云何唯悕活命涅槃而求出家。謂或
王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爲怨賊之所
逼迫。或爲債主之所逼切。或爲恐怖
逼切。或爲財寶常所匱乏畏不活
出家。不自調自靜自般涅槃而求

知此中依同梵行而共止住有違犯
起最初四隨煩惱。依増上戒違犯
知發起無慚無愧。依増上心及増上慧
知發起始從不信乃至惡慧諸隨煩惱
此中不信及與懈怠依倶違犯。忘念散亂依
増上心違犯而起惡慧。依増上慧
信懈怠増上力故。當知發起慢緩猥雜。趣
向前行。捨遠離軛。忘念亂心及與惡慧増上
力故。當知發起於諸學處甚恭敬
沙門。唯悕活命涅槃而求出家
復有三種補特伽羅。依三處諸隨煩惱
云何三種補特伽羅。一依正法而出家者。二
在居家受用欲者。三正法外而出家者。云何
三處引隨煩惱。所謂最初補特伽羅。依放逸
隨煩惱。此復二種。謂或依内妄
。爲衣服等利養恭敬。自説得勝過人
。或復依他諸有智者同梵行等。以身語
逼迫加害損惱毀辱。當知第二補特伽
羅。依耽欲處隨煩惱。彼由著諸欲
用諸欲。依身語意三惡行。當知第
三補特伽羅。依邪行處隨煩惱。略有
。謂隨逐遠離。隨逐憒鬧。隨逐學處
煩惱。云何隨逐遠離隨煩惱。謂諸外道
逐遠離所有臥具。而爲五蓋蔽其心
或住於苦受身心諸苦惱故。或復遠
煩惱對治。由信等五種根故。彼由
染汚故。住苦惱故。無對治能除
汚苦惱住故。是名逐遠離諸隨煩惱。云
何隨逐憒鬧隨煩惱謂各別執異見異
相違言論。建立自品他品差別。廣起忿
恨乃至誑諂。是名逐憒鬧諸隨煩惱。云
何隨逐學處隨煩惱。謂觀自他現行諸
。無羞恥戒穿戒。是名逐増上
戒學諸隨煩惱。若有止世間等至。於
下劣自爲勝。或於相似自爲勝。心
高擧。是名逐増上心學諸隨煩惱。若
少聽聞不察所有善法。是名逐増
上慧學諸隨煩惱。如是一切總略説名非法
之行不平等行。由善義非法行。非
果義不平等行
復次若觀行者。修十遍處能爲五事。何等
五。謂由習地遍處等乃至白遍處故。
便能引發化事變事諸聖神通。又由習空
無邊處一切處故。便能引發往還無礙諸聖
神通。又由習識無邊處一切處故。便能
發無諍願智無礙解等諸勝功徳。又即由
此識無邊處遍處成滿。便能成辦無所有處
解脱。及非想非非想處解脱。又即由此成滿
故。便能證入想受滅解脱最勝住所攝。又
識無邊處故。無邊無量遍滿行轉。是故此
上不遍處勝處。遍處是諸解脱能清淨道。
又諸解脱由所知障解脱顯。由此聲聞
及獨覺等。於所知障心得解脱
復次略由三相等至者。愛味等至。謂或
得等至出已計爲清淨。可欣可樂可
意隨念愛味。或未證得或已證得。未來
愛味増上力故。追求欣樂而生愛味。或已證
得計爲清淨。可欣可樂乃至廣説現行愛
。若從定出可愛味。若正在
愛味。言愛味者。謂於是中遍生貪著
復次下地諸法。若生上地現在前。上地
諸法若生下地。其離欲者或現在前。若生
上起愛。未離欲定心者。當
此愛是欲界繋。當知此愛或是染汚或不染
汚。云何染汚。若生是心。我今云何當
是廣大喜樂所隨等至。若得證者。我當
是如是愛味。又我云何當上常恒不
。當知此愛是染汚愛。若有心專求
欣樂證入上地寂靜。當知此愛是不染

復有三種諸法斷滅。謂對治斷滅。現行斷滅。
棄捨斷滅。諸煩惱事之所顯現。是初斷滅。諸
行生滅之所顯現。是第二斷滅。若生上地
或入無餘依涅槃界。下地諸行及一切行棄
捨所顯。是第三斷滅
復有三退。一未得法退。二已得法退。三習行
法退
復依世間諸近分定。若方便道。若無間道。若
解脱道。或爲斷滅或爲證得而修習者。彼
所縁或觀過失或觀寂靜。觀下過失
上寂靜。若勝進道。當知彼是遍滿所縁或
無漏縁
復次諸近分攝六種作意。謂了相等乃至加
行究竟作意。此中了相勝解作意。方便道攝。
遠離加行究竟作意。無間道攝。攝樂作意。四
種道攝。觀察作意。勝進道攝
問何縁故説靜慮者靜慮境界不可思議
答修靜慮者已善修治磨瑩其心。有
相威徳勢力。隨爲皆能成辦。非不如
意法性故爾。是故説彼由尋思道不可思

復有二種修靜慮。於一事中倶發變事
勝解神通皆得自在。此二神通互相障礙。而
此二通無偏大者不相映奪。彼後無間一於
此事神通無礙。如其所欲皆能轉變。第二
神通便被障礙。此中因縁云何應知。由
二人勢力威徳皆悉平等倶時發起變現神
。然其所作互不相似。由彼神通所
事。不相似故。於此一事二種神通互相障
礙。爾時有一作是思惟。何因縁故我此神通
今有障礙。將無我定有退失耶。此一定者。
即於此事是餘心。第二定者。即於此事
數數專注心無散亂。所發神通能無障礙
神通力意轉變。若二神通威徳不等。
其勝者所作成辦。若二神通威徳相似。先
作意者成辦非
復有四種修靜慮。一依近分定靜慮
者。二依染汚定靜慮者。三依世間定
靜慮者。四依出世間定靜慮者。於
六作意。謂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修
轉時。當知是初。愛上靜慮廣説乃至疑
靜慮。當知第二。若住餘善世間靜慮。當
第三。謂能引發現法樂住無量作意世間功
。又能引發遊戲神通若順決擇分所攝受
空無願無相解脱門所顯靜慮。當知第四
復次無想等至當唯一有漏。滅盡等至當
無漏。由煩惱相應故。非相應故。
所縁故。非諸煩惱之所故。是出世間
一切異生不行故。唯除已入遠地菩薩
菩薩雖能起出世法現在前。然由方便
善巧力故不煩惱。又此等至當非學
非無學攝。非所行故似涅槃
復次當隨身念。經謂。心清淨行苾芻有
四種隨煩惱。一毀犯禁戒。二散亂尋思。三保
著内身。四保著外境。毀禁戒者。由憂悔門
三摩地能爲障礙。亂尋思者由三種門
一由過去境隨念散亂門。二由掉擧
流散惡見惡聞惡語惡行。唯樂聞思散亂門
三由先串習勢力所持散亂門。保著内身者。
生死厭患。保著外境者。於未來
欣樂門。當知此中爲治初隨煩
故。修一作意。謂正知作意。爲治第
二隨煩惱故。修三作意。謂稱順彼所縁作
意。了別彼相能對治彼尋思作意。彼所依
心調練作意。爲治第三隨煩惱故。應
析積聚作意。爲治第四隨煩
故。應當習不淨作意。又初作意修習
多修習故。能斷忘念。第二作意修習多修習
故。能斷著内身外境二種貪欲。第三作
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惡見等所有散亂。第
四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先所串習勢力
任持所有散亂。第五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
身淨有情想。第六作意修習多修習
故。能斷四貪。所謂色貪觸貪形貪及承事貪。
是作意修習爲依。斷隨煩惱心觸正定
得近分根本勝定。又能證得有喜離喜清
淨安樂。又依是正定心故。如實了知上
地有情無常性。及諸行無常性。云何了知有
情無常住。謂得天眼清淨過人見諸有情
乃至廣説。云何了知諸行無常性。謂能隨
未來過去現在作意縁生智故。此隨身念依
於三處。謂依増上心。増上慧學。修治業地
増上心學處。依増上慧學處。爲
所餘諸結。修念住等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之
所依止。由三因縁一切外道沙門婆
羅門。謂於修治業地資糧圓滿故。於
摩他聚愛味故。於般涅槃愛樂隨逐
心。非煩惱火所生處故。又此修念資糧圓滿
依止故。四果清淨。謂處聚落世法所
煩惱不染。處阿練若空閑所生煩惱不染。
阿練若聚落生煩惱不染。於二處
堪忍淋漏等苦煩惱不染。奢摩他聚
愛味依止故五果清淨。謂四種清
淨靜慮。及寂靜解脱。於般涅槃愛樂隨逐
心。非煩惱火所生處依止故。九果清淨。
謂初三果及六神通。此隨身念當知五種清
淨所攝。謂不定地清淨故。定地清淨故。攝清
淨故。不共清淨故。不共果清淨故。又隨
轉故。彼所攝受故。名隨身念
復次當釋摩訶倶瑟祉羅經有二解脱。一慧
解脱。二心解脱。此中依慧解脱。謂世間慧之
行者。當知即是建立惡行及與善行并彼
因縁。彼體性者。當知即是惡行善行。并彼因
縁善不善等體性差別。如實正智。又依心解
。謂心染淨之所依者。當知即是色等境
界。能取了別彼世間慧。心解脱果。當知即是
彼相應相雜下類雜染出故。即慧解脱増
上力故。出世間慧之所行者。當知即是由
世間慧及心解脱増上力故。如實了知一切
境界。即出世慧心解脱果。當知即是一切種
類雜染出故。此中若世間慧若出世慧。總略
一説名正見。正見因縁。當知即是有
出世聞正法倒思惟。又出世間正見
果相。當知即是前後常故無所對故。若法
所治若有生已無滅所治。若無滅已有生。彼
法名所對。若法所治。若有若無。若生不
生。常時是有。彼法名所對。又即此果由
心解脱増上力故。於自所行及彼所依
清淨者。當知即是由清淨心増上力故。於
諸色根所行境界雜染。及令諸根順
清淨故。又解脱心住者。當知即是壽之與
煖。展轉相依相屬而住。又此世間及出世間
二種解脱果差別者。當知即是於諸受中及
因縁中。有癡愛者後有當生。無癡愛者後
有不生。又彼相雜而相應故。彼能依止心法
清淨。當知即是非現在縁之所染汚
故。即二解脱住差別者。當知即是六寂靜
故。由清淨識沒平等故。非彼所依平等
故。於入定時加行入寂靜故。於出定
加行出寂靜故。次第出故。於在定
三行不行得寂靜故。於遠離出心寂靜
故。謂於三時。一於阿練若與同梵行共相
雜住。二於聚落中與諸在家共相雜住。三
二處行相現行。於親近出心寂靜故。謂
三時。一於有色世間勝定出故。二於
色世間勝定出故。三於出世間有心定
故。又此諸定非唯滅定出已方得。亦先已得
今起現前。此中前二由次第定故。展轉獲
得勝定清淨。後一不次第定故。然由
達無相界故。展轉獲得勝定清淨。又有相定
有相作意出定。若無相定由無相
作意定住定。由有相作意知出定」
復次當釋法因縁經。謂於阿毘達摩阿毘毘
奈耶中。善巧苾芻或鄔波索迦。欲解了
而請問者。當八相而興請問。何等八相。
謂解了事。解了所治。解了果。解了自性。解了
果差別。解了所依。解了功徳。解了證得。解了
事者。謂能解了五取蘊故。解了所治者。謂
愛雜染及見雜染。由愛雜染故於後有滅
欣樂。由見雜染故雖欣樂而不
證。解了果者。謂此三種雜染永斷。解了
自性者。謂八聖支道。此復種種差別。宣説對
治外道諸邪道故。名八聖支道。對治三種
雜染故建立三蘊。謂對治惡行雜染故。對
治諸欲雜染故。對治諸見雜染故。是出世
間有爲所攝。解了果差別者。謂諸斷滅。是出
世間無爲所攝。解了所依者。謂三摩地。此復
四種應知。一由故。謂所有定一切皆
靜慮種*姓。隨宣説諸靜慮支皆能解
了。二由相故。三由所縁相故。四由成辦
因縁相故。解了功徳者。謂滅盡定最第一住。
説名解了功徳。當知此相復有五種。謂滅
事故。寂靜相似影像故。入定因縁故。出定
因縁故。出定功徳故。解了證得者。謂於五取
八種相察諸受。謂觀察自性。觀
現法轉因縁。觀察現法轉滅因縁。觀察當來
轉因縁。觀察彼二轉滅因縁。觀察轉因縁因
。觀察還因縁因縁。及觀察還。此中樂倶
行對治。謂於最勝根本靜慮。苦倶行對治。謂
近分離欲倶行。不苦不樂倶行對治。
謂即於根本靜慮。爲示轉因縁滅故。
即依諸受所有受皆悉是苦。由彼三受
第一義皆是苦故。言相對者。謂有此故
設於彼。是名相對。此中諸受展轉相對。
彼一切苦所攝故。又由此第一義苦
設無智。由此故施設治彼出世之慧
此故施設彼果寂滅涅槃。是故彼彼諸
法。説彼彼諸法相對
復次當。謂勤修習内心寂靜奢摩
他行諸苾芻等。爲除諸隨煩惱。應
五種對治之相。謂遠離闇相。於能隨順擧
歡喜法。發生正擧加行道理。損害諸見諸見
功用諸見所依功用。彼隨煩惱既斷滅已。復
五種持定法。何等爲五。謂諸遠離遠
離處所。順定言説。順無染心資生衆具。從
智者同梵行所。獲得隨順教授教誡
妙言説。於諸世間等持等至。遠離愛味
無漏行如理作意
復次彼勤修習増上心學諸苾芻等。由三因
現行染汚尋思。謂遠離所縁故。厭
患自性故。遠離自性故。由三因縁離自
。謂有對治力根猛利者。能頓遠離。無
治力根處中者如其麁相能漸遠離。無
治力根下劣者。於諸尋思因縁財食深見
過患
復次諸苾芻有六順出離界三摩地
。謂諸苾芻於閑靜室勤修觀行。當
三種補特伽羅有三三摩地。謂勤修習増上
者。於四有情怨行惡行淨行恩行
生縁定。又勤修習趣究竟者。有法縁定。又
勤修習諦現觀者。有法縁定。復次由三種
大性大三摩地。能令速疾通達眞如。既通達
已能盡諸漏。謂由所縁大性故。由精勤大
故。由方便所攝作意大性故。又有二遠
。能令速疾通達眞如。謂於行處離憒
。及於住處惡尋思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三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
復有五種定相違法。一毀犯禁戒。二無無間
加行。三無殷重加行。四有沈沒。五他所擾惱。
復有三種遠離。一住處遠離。二見遠離。三聞
遠離
復次心清淨行苾芻。略有五種等持相違厚
重過失。能爲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貪。四薩
迦耶見。五不能堪忍。有五厚重三摩地相。由
彼於此障礙而住。是故説名厚重過失。云
何五相。一者獲得隨宜資具便生喜足。二
者好樂求諸善法。三於身財顧戀。四
生死及與涅槃太過失最勝功徳。五
加行堪忍勤苦。此中忿者。謂懷忿故。若
他家利養或得而少。或弊或遲或
恭敬。由此便生顰慼憤。從此因縁
恚尋思及害尋思多隨尋伺。彼由此故先
生勝三摩地不生。設彼已生還
復退失。所言慢者。謂懷慢故。慢所制伏。爲
性於法不恭敬。於諸師範尊重福田。不
時時身心卑屈敬問諮請云何爲善云何
不善。亦不求所有善法。由此不
發三摩地。從此因縁起輕慢相應
尋思多隨尋伺。彼由此故先所生如
廣説。言欲貪者。謂懷貪故。多諸愛染。於
身財等深生顧戀。由此於外五妙欲中
散亂。從此因縁欲尋思眷屬尋思。國
土尋思族望家勢相應尋思。多隨尋伺。彼由
此故先所生如前廣説。彼復不淨能爲
對治。應知不淨略有三相。謂糞穢相。彼等
流相。能依所依差別相。薩迦耶見者。謂由
見制伏因縁遇世法。便爲高欣下慼
染。設欲棄捨便爲身見相違而住。又即於
彼世法衆相。親愛恒流之所漂溺。設欲
便爲身見相違而住。又即世法衆相所
生不正尋思之所燒惱。設欲棄捨便爲
相違而住。又即於彼世法衆相追求之
時。種種擾亂散動所逼。設欲棄捨便爲
相違而住。又即由彼身見因縁。恒常執
世法所依無常諸取。由是因縁憂悲等
逼惱。設欲棄捨便爲身見相違而住。
又復即彼爲遣下地垢穢。勤修善時。
彼加行喜樂。於此所治設欲
。便爲身見相違而住。如遣下地垢
。爲上地所有垢穢知亦爾。由此因
故雖是心。我當彼生死涅槃大過
勝功徳。便復顛倒。由此因縁先雖
得諸三摩地。然於生聖諦現觀勝三摩地
生。不堪忍者。謂懷不忍故。雖
得聖諦現觀勝三摩地。不忍蚊虻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