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瑜伽師地論 (No. 1579_ 彌勒玄奘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100] [Prev]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故。勇猛精進修餘三智。謂聞所成智。思所成
智。修所成智。彼爲勤修聞所成智。亦令
智得清淨故求正法。若有説如來所
證法毘奈耶。即便往詣恭敬聽受證得歡喜。
廣大妙善出離所攝。自相高勝故名廣大。自
性無罪故名妙善。涅槃相應故名出離所
。又爲勤修思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淨
故。若知是處有諸苾芻持經律論。而共集
量決擇經律論中深隱要義。則便往
趣請問諸諦。彼則爲其建立諸諦所有自相
證得方便。先未覺悟其覺悟。若已覺悟
開曉令知。即於一義文字差別。方便勸導令
忘失。又於無我相應諸諦證得所依
深義句。以慧通達。廣爲開示空性相應如
來所説微妙法句。由此因縁彼既證得聞思
所成智清淨故。復更勤修修所成智。亦令
此智得清淨故。便於内身循身觀。乃
至廣説修四念住皆應了知。如是名爲
證成辦八聖支道立三智。是名苾芻成
就第二不正智
云何苾芻爲已生所有善法堅住不忘。廣
説乃至攝受任持。謂諸苾芻依財食事。從
清淨信諸施主邊。如量受取衣服等物
任持。何以故。以諸苾芻由此因縁身不
羸頓。心有堪能心無染惱。已生善法不退
増長
云何苾芻爲未生一切善法得生起故攝
受任持。謂諸苾芻年齒耆宿戒行清高。了
涅槃所有喜樂。於諸喜樂最第一。善修
聖道増上慢。若有苾芻能於彼所禮敬
承事善言隨喜。離諸諂曲過心。此能
彼名曰任持。何以故。彼由是正隨轉
時於時時間。從彼獲得能發勝喜教誡教
授。能令未生一切妙善菩提分法速得生起
是四支別分十一。十一與四平等平等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一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聲聞地之五
復次有七種義。一應推義。二應攝義。三應避
義。四應引義。五應遮義。六應持義。七應發
義。復次有七種喜。一聞所引喜。二思所
喜。三修所引喜。四離蓋所引喜。五議論所
引喜。六念自功徳引喜。七於諸下劣
生知足引喜。復次有五種法。一教法。
二行法。三攝受法。四受用法。五證法
復次具三種徳方能善射。一由弓徳。二由
箭徳。三由的徳。弓有二徳。一其性堅牢。
二善作究竟。箭有一徳。善作究竟。中的有
三徳。一究竟工巧。二串習工巧。三師學工巧」
復次如來教有三種。一長時教。二無間教。三
不重説教
復次如來無量法教。皆由三種理趣。一由
差別理趣。二由文差別理趣。三由難釋差
別理趣
復次夫渉道者須五對治。一焔光對治。二
艱險對治。三江河對治。四枯竭對治。五身勞
對治
復次尸羅有二種相。能善趣。一攝受尸
羅。二不缺尸羅
復次諸受欲者於現法中三種義。一追
尋財寶。二守護財寶。三耽著受用。復次壽命
變壞有二種。一麁變壞。二細變壞。變壞分位
亦有二種。一麁。二細。復次智有二徳。一正
行義徳。二自性徳。正行義徳者。謂速疾正行。
決定正行。微細正行。自性徳者。謂是定地不
退轉。是出世間已善修習。於自所行
罣礙。勝餘一切自類善根。勝於一切他
類善根
復次有三顧戀。修四念住能爲對治。一顧
戀助伴。二顧戀利養。三顧戀後有。復次加
行故。現觀故。相續故。欲貪無明對治是加行。
見安立非安立諦是現觀。已離欲未離欲
是相續。又依故地故品故。未定故。已修
得故。所依清淨障故。作意清淨障故。
彼障對治故
復次如六種現觀。謂思現觀乃至究竟現
觀。問思現觀有何相。答若有就思現觀
者。能決定了諸行無常一切行苦。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住異生位。已能證得如是決定
諸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所能如
法引奪。問信現觀有何相。答若有就信
現觀者。或是異生或非異生。或於現法
現法及後法中。終不妄稱餘是大師。餘
法善説餘僧正行。問戒現觀有何相。答若有
就戒現觀者。終不復能乃至故心斷
生命。不與而取。習欲邪行。知而妄語。飮
等酒。諸放逸處。問現觀智諦現觀有何相。答
若有就現觀智諦現觀者。終不復能
諸妄見而有所作。於自所證而有疑惑。於
諸生處而有貪染。現行世相計爲清淨。誹
謗聲聞獨覺大乘惡趣業。何況能造
父母等諸無間業。乃至不第八有。問
現觀邊智諦現觀有何相。答若有就現觀
邊智諦現觀者。終不彼他所詰問而生
怖畏。問究竟現觀有何相。答若有就究
竟現觀者。終不復能於五處。亦不復能
乃至故斷諸傍生命。不與而取。行非梵行
婬欲法知而妄語。蓄積財寶諸妙欲具。而
用之。亦不怖畏記事亦不妄計
所有苦樂自作他作。自他倶作。非自非他爲
因而生。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諸現觀相。問
思現觀何自性。答上品思所成慧爲自性。或
此倶行菩提分法爲自性。問信現觀何自性。
答縁三寶境上品世間出世間清淨信爲
。或此倶行菩提分法爲自性。問戒現觀何
自性。答聖所愛身語業爲自性。或此倶行菩
提分法爲自性。問現觀智諦現觀何自性。答
非安立諦境慧爲自性。或此倶行菩提分
法爲自性。問現觀邊智諦現觀何自性。答縁
安立諦境慧爲自性。或此倶行菩提分法爲
自性。問究竟現觀何自性。答盡無生智等爲
自性。或此倶行菩提分法爲自性
問此六現觀幾欲界繋乃至幾不繋。答一唯
欲界繋。一種一分或欲界繋或色界繋。或無
色界繋。即此一分及餘三此四是不繋。一通
繋及不繋
問此六現觀幾依未至依得。幾乃至依
無所有處依得。答一依非依可得。餘依
一切依得。又三依五依生一種一分亦爾。
問若現觀智諦現觀離衆相故名無分別。云
何依有尋有伺依得。答由彼思惟尋伺
等全分靜慮眞如而入於定。是故雖
尋有伺靜慮得。然是離相無分別。問
此諸現觀。幾縁世俗諦。幾縁勝義諦。答一
世俗諦及一種一分。一無所縁。二縁
立勝義諦及一種一分。一縁非安立勝義諦
及一種一分
問此諸現觀。幾有相幾無相。答四有相。一無
相。一亦有相亦無相
問此諸現觀。幾有分別幾無分別。答如有相
無相。當知有分別無分別亦爾。問此諸現觀。
幾喜倶行幾樂倶行幾捨倶行。答初唯喜倶
行。餘通喜樂捨倶行
問此諸現觀。幾是壞對治。幾是斷對治。幾是
持對治。幾是遠分對治。答二唯壞對治。一通
斷持遠分對治。一通持遠分對治。二非

問此諸現觀。幾是諸纒制伏對治。幾是隨眠
永害對治。答三是諸纒制伏對治。一倶對治。
二倶非對治
問此諸現觀。幾是地地軟中上品煩惱斷對
治。答一。餘隨順此此助伴。非斷對治
問六現觀九遍。謂欲繋見苦集
斷煩惱斷故立初遍*知。色無色繋見苦集
斷煩惱斷故立第二遍*知。欲繋見滅所
斷煩惱斷故立第三遍*知色無色繋見
滅所斷煩惱斷故立第四遍*知欲繋見
道所斷煩惱斷故立第五遍*知*色無色繋
見道所斷煩惱斷故立第六遍*知。下分結
斷故立第七遍*知。色貪斷故立第八遍*知
無色貪斷故立第九遍*知。此六現觀誰得
幾遍*知果。答一得九遍*知果。餘不
。問此諸現觀能爲煩惱斷對治者。爲
已作斷對治耶。爲生耶。答此非未生
生已而非後時。當知煩惱斷時對治
生時平等平等。即於爾時假施設説對治
生已諸煩惱斷。問此諸現觀誰得幾果。答一
一切四果。一得圓滿沙門果。時餘是得
一助伴是得前行。問是諸現觀。幾能轉根。
答除一餘一切
問是諸現觀。幾能引發諸神通等殊勝功徳
答除一餘一切
問思現觀當何業。乃至究竟現觀當
何業。答思現觀當能生正行所攝
清淨品善法業。能生無罪歡喜業。能
一切所疑業。能趣入修功徳業。能
所餘現觀業。能往一切善趣業。信
現觀由意樂故。於三寶中能生不動勝解
業。正行清淨爲業。一分能往善趣業。
戒現觀解脱惡趣衆苦業。現觀智諦現
觀。能得一切沙門果業。能引發一切功
徳清淨業。能引所餘現觀業。能於
感光淨果及異熟業。現觀邊智諦
現觀。能於一切安立諦中。問答善巧爲業。
速疾通慧爲業。能引此後現觀業。究竟
現觀。能引第一現法樂住業。解脱一切
生死大苦業。持最後身業。問思
現觀有幾種。乃至究竟現觀有幾種。答思現
觀當知有無量種。謂契經思。應誦思。記別
思。乃至方廣未曾有法論議思。苦思。集滅道
思。眞如實際法界思。蘊界處等思。聲聞乘等
思。大乘思。如是等類當知差別有無量思
信現觀亦無量種。謂正憶念過去無量三藐
三佛陀及彼法彼僧。如過去未來現在亦
爾。又正憶念此世界中及餘十方無量世界
所有如來及彼法彼僧正憶念有爾所量
亦有爾所信現觀體品數差別。戒現觀亦無
量種。謂隨離十種不善性罪業道差別多
。又隨相續亦有多種。謂預流身乃至阿羅
漢身。獨覺菩薩如來身等無量差別。現觀智
諦現觀亦無量種。謂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
支道支等菩提分法無量差別。如現觀智諦
現觀。當知現觀邊智諦現觀究竟現觀亦爾。
問此諸現觀。由是名是言
故。當是彼自性。當彼自性耶。
答世俗説故當是彼自性。第一義故當
彼自性。何以故。一切法義法爾不可説

問思現觀何因何果如是。乃至究竟現觀何
因何果。答思現觀以佛出世親近善士。聽
聞正法。相續成熟。如理作意爲因。以所作
果。如思現觀。一切現觀當知亦爾。此
中差別者。信現觀亦以餘現觀因。戒現
觀亦爾。現觀智諦現觀亦以思現觀因。
亦以順決擇分善根因。亦以自種
因。現觀邊智諦現觀亦以現觀智諦現觀
因。究竟現觀亦爾
問六現觀七作意。謂了相等。爲六現觀攝
作意。爲七作意攝六現觀耶。答二現觀非
作意攝。一現觀攝樂作意攝。一現觀攝樂作
意觀察作意攝。一現觀遠離作意攝。樂作意
加行究竟作意攝。一現觀*加行究竟果作
意攝。餘作意當知是現觀等流攝。非現觀
。謂了相作意勝解作意
問無邊際智及順決擇分善根何現觀攝。答
諸現觀攝。當知是現觀等流。問諸思現觀
亦信現觀耶。設信現觀亦思現觀耶。答應
四句。或有思現觀非信現觀。謂除寶決
定思。諸餘縁決定思。或有信現觀非思現
。謂縁寶聞修所成信。或有思現觀亦信現
。謂縁寶決定思。除上爾所相。是第四句。
此道理知所餘亦應四句。復有
量一行順前句後句四句等道理。依
聞地決擇道理皆當了知
復次慳之與垢合名慳垢。由八種垢汚心相
。能與其慳安足處。是故説彼名爲
。云何爲八。一於惠施先不串習。於現法
重財食。二於身命極重顧戀不
。三與慳者恒共止住又隨順彼。四見
施田無勝功徳擇福田。五於慈悲
串習。及於彼處勝徳。六以諸財寶
積集。數習彼想故生嬾惰及與懈怠
七執取於見及謂惠捨有彼雜染。八希
財寶而行惠施及迴向於彼
復次有五種行名爲調善。一感財富行。二
感善趣行。三感無苦行。四感自義行。五感他
義行。感財富行者。謂施性福業事。感善趣行
者。謂戒性福業事。感無苦行者。謂修性福業
事。感自義行者。謂聲聞獨覺道。感他義行者。
謂菩薩道。爲彼故應五想。一於諸欲
不淨想。二於自身命速滅想。三於
欲界中怖想。四於諸行中無常想
五於諸衆生哀愍想。復次當醍醐喩
。云何了知契經乃至論義。謂略由五相
一了知假名故。二了知攝受故。三了知次
故。四了知聖教故。五了知依處故。云何
知假名。謂能了知差別法門名想施設
云何了知攝受。謂能了知名身句身文身。由
此宣説差別法門。云何了知次第。謂能了
知從此法門彼法門。從此句彼句
有次第。云何了知聖教。謂能了知如是法
門如來所説或弟子説。或在家説或出家説
云何了知依處。謂能了知如是法門依
説。如是法門依利他説。如是法門乃至
天人利益安樂故説。如是名爲略由
五相知契經乃至論義。云何了知彼彼語
。亦由五相。一了知縁起故。二了知句差
故。三了知次第故。四了知道理故。五了
知略義故。云何了知縁起。謂能了知一分
所化應示現義。乃至一分所化應慶喜
云何了知句差別。謂能了知異門異相訓釋
言詞品類差別。云何了知次第。謂能了知解
釋次第成立次第圓滿次第。云何了知道理
謂能了知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二證成道
理。三作用道理。四法爾道理。云何了知略
。謂能了知此是蘊相應語。此是界處縁起
處非處諦相應語。此是念住等相應語乃至
此是八聖支道相應語。此是業相應語。此是
煩惱相應語。此是増上戒等學相應語。復次
云何知時。謂由五相故。一通達正現在前
雜染故。二通達將現在前雜染故。三通
不染汚位故。四等起對治作意故。五對治作
意故
復次云何知量。謂於所食所飮所噉乃至廣
説。當知此中略説二種斷隨順性。一任持隨
順性。二精進隨順性。任持隨順性者。謂於
食所飮所噉所甞善知其量。精進隨順性者。
謂於若行若住乃至廣説。善知其量。此中云
何於所食等善知其量。謂於受取及受用
皆善知量。於受取中善知量者。謂於
應受。從此應受。此所應受。齊此應受。何
時應受。謂日初分即於此時受用故。從
何應受。謂除五種非所行處。何所應受。謂
清淨物如來所許。除酒肉等所飮不
食物。齊何應受。謂知量而受。勿
損或損於他。於受用中善知量者。謂如
此時中應可受用。於何時中應可
。謂如前説日之初分是受用時。於何處
應可受用。謂於好處或居道場或在
。何所應受用。謂如前説清淨物等。齊
受用。謂善知量應可受用。勿飢惱
順斷。勿諸界起不平等。云何於勤精
善知其量。謂於此時此處此事齊此。應
勤精進。於何等時勤精進。謂於行時
而行。乃至於睡眠而解睡眠。於
何處所勤精進。謂於閑林或在道場。或
内院或經行處應精進。於何等事
精進。謂應勤行勤住乃至勤解睡眠勞
惓齊何應所有精進。謂善知量而修
。勿此故太沈*太擧
復次云何善知刹帝利衆。謂善了知刹帝利
衆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如是食。乃至如
是壽量邊際。如是乃至善知長者居士等衆
云何善知諸沙門衆。謂能善知彼如是名。
此是少年此是長年此是耆年。此持經者乃
至此是能持論者。善知此是瑜伽師等。復次
云何善知我於是中應當往詣乃至應默。
謂若略説爲此應往乃至應默。及如此應
往乃至應默。何所爲故詣在家衆乃至應
默。謂爲求資生衆具。或復爲未信者
信信者増長。或爲問遭重疾病衆苦
。或爲解諸愁憂者。或爲好展轉怨
對互相違者。或爲順他所作事。或復爲
之所勸請。或爲從軌範親教同梵行者
或爲營僧所作事。是故應往乃至應默。
云何了知應是往。謂如聲聞地已説
。云何了知應是住。謂往詣已不
。至内門側伏慢而住。或無疑慮徐入
。至相見處從容而住。先言慰問含笑開
顏。遠嚬蹙方申愛語。云何了知應
是坐。謂佛開許隨其所有如法之座以正
威儀端嚴而坐。云何了知應是語。謂善
知如時如理如量寂靜質直而語。時有
。一者樂聞非不樂聞。不樂聞者。謂如
一或飢或渇或身疲倦。或風熱等之所逼惱
是名初時。二者安住如法威儀非威儀
或復有一雖欲聞威儀。住非威儀者。
謂不立爲坐者。除彼重病。如別解脱
經廣説其相。是第二時。三者其心無
染惱心。染惱心者。謂如一其心
遽於彼彼事増上勤劬。或荒或亂或復渾濁。
或他僕使或作業者。或復殺者敵者怨者。是
第三時。理有三種。謂有求請。如法求請。如
量求請。方爲宣説如法。爲説義利。由
三種相如量。一不亂不雜而有所説
二圓滿文句説諸法。三凡所宣説言詞
重謂重説。所有言詞若諸語言無
義尚不少説。何況多説。當知寂靜亦有
三種。一威儀寂靜。二言音寂靜。三其心寂靜。
威儀寂靜者。謂諸根寂靜無躁擾亦不
高擧支節不動而有所説。言音寂靜者。謂
所説聲太高。亦不太急。心寂靜者。謂
觸惱亦不憤而有所説。況不觸惱。又
染心而有所説。又質直語亦有三種。謂
如時語時乃至寂靜語時。或由宿習方便任
而語。或由現法串習*加行作意而語。
或由愛樂學處思擇力。而自制伏方有
所説。於一切時虚誑。若隱若顯所
二。云何了知應默。謂善了知於五時中
應當默然。一者説者正説語時。若彼聽者故
異言相諠亂。爾時説者宜當默然。二
者説者正説語時。若彼聽者撥言且止吾不
聞。爾時説者宜當默然。三者説者正説
語時。若彼聽者於説者所過心。發
諍言相乖背。爾時説者宜當默然。四者
施主以衣食等來相屈請。爾時受者宜當
然而許可之。五者若有敵論者來現
論。爾時論者宜當默然聽其言説
復次且由三相自了知己所有信乃至是
善男子。一由依處故。二由自性故。三由
故。云何由依處故了知己信。謂如實知
若事是信之所依處。信縁彼生當知彼事決
定是我信所依處。云何由自性故了知己
。謂如實知軟中上品己所有信。云何由
時分故了知己信。謂如實知我於某時
是信。如知信是。戒等辯等爲後皆
了知。此中信是趣入支。戒是入已奢摩他
支。聞是毘鉢舍那支。捨是奢摩他毘鉢舍那
資糧支。内思所成慧及他隨順教授教誡。是
能攝受奢摩他毘鉢舍那支。依止此故證
摩他毘鉢舍那。及能證得諸沙門果。於自所
證諸深細義。若有加而生疑惑。爲
故如自所證彼宣説。又爲伏諸敵論
故須辯。於他身語邪行起時。須
忍辱柔和所攝善男子性。復次由三因縁
生不信。一由知三寶功徳故。二行
道見故。三未諸佛及聖弟子三種神變
其一種調伏
復次由三因縁數往寂靜園林。一放
逸懈怠所拘執故。二多事業故。三信順人

復次由三因縁爲性不詣於他。一性
畏故。二性高慢故。三依文字故。由三因
爲性不近於他。一性不黠利故。二
性非福田故。三無極欲樂故。由三因縁
性不問於他。一於法不善故。二於
不善故。三於二倶不善故。由三因縁
審聽。一多尋伺故。二多物務故。三多諸蓋纒
雜染心故。由三因縁爲性不決定任持
一不聽聞故。二惡聽聞故。三覆慧勝慧
故。由三因縁爲性不察諸法。一樂
戲論故。二愛居憒鬧故。三不審察
故。由三因縁爲性不法隨法行。一由
惜身命。二由即彼増上力故樂著利養
三由著恭敬。由三因縁行利他
之行。一性是下劣種*姓故。二悲微薄故。三
勢力故。如是白品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復次諸聖弟子非一衆多種種遊觀其事可
得。所謂河濱遊觀。山谷遊觀。鬼趣遊觀。如
是等類種種遊觀其事可得。問何因縁故諸
大聲聞已得神通。乃往鬼趣問諸鬼自
先業報。爲自疑。爲益衆生
。若爲自疑者。已得神通道理
若爲益衆生者。當云何饒益衆生。答
益衆生故。謂欲益此諸餓鬼及餘
衆生。何以故。由神通力諸餓鬼憶念宿
。自説先身所作惡業深生厭悔。因爲説
法便能領悟。由此因縁鬼趣。如
説名益諸鬼。已得神通諸大聲聞。聞
説種種所受不可愛果先世惡業。乃還
展轉宣告。他既聞已心生厭患惡修
善。如是説名餘衆生
復次由六種相知欲行諸色名麁。云何
六相説彼名麁。一衆多故麁。二沈重故麁。
三不淨故麁。四堅強故麁。五變壞故麁。六不
心轉故麁。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
。又獨覺地諸決擇文亦不復現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二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一
是已説聲聞地等決擇。菩薩地決擇。我今

謂如立聲聞種性。當知成立菩薩種性
亦復如
復次有十發心。謂世俗受發心。得法性發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