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瑜伽師地論 (No. 1579_ 彌勒玄奘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100] [Prev]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廣説乃至善士
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
來於諸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
有想無想。及以非想非非想處。於此一切有
情類中最尊勝果。此中所有一切種施一切
種戒。廣説乃至一切種同事。若多修習若善
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無量殊勝福徳所
攝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身果
此中所有遂求施遂求戒。廣説乃至遂求同
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
菩提座一切魔怨不惱觸傾動
此中所有此世他世樂施此世他世樂戒。廣
説乃至此世他世樂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
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最勝靜慮解脱等持
等至樂果。此中所有清淨施清淨戒。廣説乃
至清淨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
能感如來四一切種清淨果。謂所依淨所縁
淨心淨智淨。亦感如來三不護十力四無所
畏。三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極清淨果。如是菩
薩施等善法。能感無上到究竟果。當知亦
生死流轉順菩薩行所餘無量無邊可愛
無罪勝果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
云何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嗢拕南曰
  供三寶 親善友 修無量 最爲
云何菩薩於如來所養如來。當知供養
略有十種。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三現
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教他
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大供養。九無染供
養。十正行供養。若諸菩薩親現供養如來色
。是名設利羅供養。若諸菩薩於如來
造一切若窣堵波。若龕若臺若故。制多
新制多所。設諸供養。是名制多供養。若諸
菩薩於如來身或制多所。親面對前現矚現
見而設供養。是名現前供養。若諸菩薩於
如來所若制多所。現前施設供養具時。發
起増上意樂心淨信倶心。作是思惟。若
一如來法性。即是去來今世一切如來法性。
若一如來制多法性。即是十方無邊無際一
切世界所有如來制多法性。是故我今供
如來。即是供養其餘三世一切如來。供現制
。即是供養其餘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
若窣堵波。若龕若臺。若故制多若新制多。當
知是名菩薩倶供現不現前一切如來及以
制多。若諸菩薩於現前一切如來。及以
制多。作如來想。普爲三世一切如來一切十
方如來制多。施設供養。當知是名菩薩唯
不現前佛及以制多。若諸菩薩佛涅槃後。
如來故造立形像若窣堵波若龕若臺。隨
力隨能或一或二或復衆多。乃至百千倶胝
等數。如是菩薩於如來所。設不現前弘廣
供養。當無量大福徳果。攝受無量廣大
梵福。菩薩由此能於無量劫大劫中
惡趣。由是因縁滿無上正等菩提
資糧。此中菩薩唯現前佛及制多。應
得廣大福果。若唯供養不現前佛及以制
。應知獲得大大福果。若倶供養現不現
前佛及制多。應知獲得最大福果。爲無有

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欲供養
唯自手作。不使奴婢作使朋友僚庶親屬
惰諸放逸處而設供養。是名菩薩
自作供養。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欲
供養。非唯自作。亦勸父母妻子奴婢
使朋友僚庶親屬及他國王王子大臣長者
居士。若婆羅門國邑聚落饒財商主。下至
切男女大小貧匱苦厄旃荼羅等及以親教
軌範諸師共住近住一切弟子。同梵行者諸
出家者外道等衆。令如來若制多所。隨
力隨能作諸供養。當知是名菩薩自他咸
共供養。若諸菩薩現有少分可供財物。興
悲愍心。故思施與貧苦少福無力有情。令
如來若制多所。持用供養。願彼當來多
安樂。彼得此物養如來及以制多。菩
薩於斯自無所供。當知是名菩薩唯教
供養。此中菩薩若唯自供佛及制多。應
知獲得廣大福果。若唯教他。應知獲得大
大福果。若能自他倶共供養。應知獲得最大
福果。爲無有上。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
。以諸衣服飮食臥具病縁醫藥供身什物
敬問禮拜奉迎合掌。種種熏香末。香塗香。華
鬘伎樂。幢蓋幡燈。歌頌稱讃。五輪歸命趨
遶右旋而爲供養。或復奉施無盡財供。或復
施末尼眞珠琉璃&T045006;貝璧玉珊瑚&T027012;
碯虎魄金銀赤珠右旋。如是等寶。或復
施末尼環玔寶璩印等諸莊嚴具。乃至奉
施種種寶鈴。或散珍奇或纒寶縷而爲
。是名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財敬供養
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長時施設即
上所陳財敬供養。若多供具。若妙供具。若現
在前不現在前。若自造作教他造作。若淳淨
心猛利勝解現前供養。即以是所種善
。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如是七種。説名
薩廣大供養。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
自手供養不輕慢。令他供養。不放逸
懈*惰不敬而爲供養。不輕棄擲。不
。無雜染心而爲供養。不佛國王大
臣諸貴勝前。爲財敬故詐設種種虚事供養
雌黄塗酥灌洗。不種種局崛羅香
遏迦花等餘不淨物。而爲供養。如是六種。
説名菩薩無染供養。又諸菩薩如是財敬廣
大無染。供養如來及制多時。或自臂力所
集財寶。或從他求所獲財寶。或得衆具自
在財寶。能爲是種種供養已。得衆具自
。菩薩化作化身。或一或二或復衆多。乃至
百千倶胝等數。此一切身皆於如來及制多
。恭敬禮拜。復從是一一化身出多
。或百或千或過是數。此一切手皆持無量
過諸天上妙華香殊勝可愛種種珍寶。奉
散如來及制多所。復從是一切化身。化
出無量上妙音聲。歌讃如來廣大甚深眞實
功徳。復從是一切化身。化出無量最上
最妙環玔璩印寶莊嚴具。幢蓋幡燈種種供
。供養如來及以制多是等類已。得
衆具自在。菩薩所設供養皆屬自心。如
菩薩不更希求如來出世。何以故。由此菩
薩已得入不退轉地。一切佛土往來供養
皆無礙故。又諸菩薩若無自力所集財寶
亦無他求得財寶及無菩薩所獲衆具
自在財寶可供養。然於所有或贍部洲。
或四大洲。或千世界二千世界。或復三千大
千世界。乃至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下中
上品供養如來一切供具。菩薩於彼以
信倶勝解倶心周遍思惟一切隨喜。如
菩薩少用功力而興無邊廣大供養。攝
菩提廣大資糧。菩薩於此恒常無間起眞善
。起歡喜心勤修學
若諸菩薩少時少時須臾須臾。乃至下如
牛乳。普於一切蠢動有情。修習慈悲喜
捨倶心。於一切行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
我想。於其涅槃勝利想。於佛法僧波
羅蜜多習隨念。少時少時須臾須臾。於
一切法生少分下劣忍智信解。離言法性
眞如起無分別無相心住。何況於此若過
若増。如是守護菩薩所受尸羅律儀。於
摩他毘鉢舍那菩提分法精勤修學。亦於
切波羅蜜多及諸攝事正勤修學。是名菩薩
如來所正行供養。如是供養爲最第一
最上最勝最妙無上。如是供養。過前所説
一切種財敬供養。百倍千倍乃至鄔波尼
殺曇倍
此十相。應知是名一切種供養如來
養佛。如是供養若法若僧。隨其所應
知亦爾
是菩薩於三寶所十種相供養時。
如來起六種増上意樂。一者無上
大功徳田増上意樂。二者無上有大恩徳増
上意樂。三者一切無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
中尊増上意樂。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値
遇増上意樂。五者獨一出現三千大千世界
増上意樂。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功徳圓滿一
切義依増上意樂由是六種増上意樂。於
來所若於如來法所僧所。少分思惟而興
。尚獲無量大功徳果。何況其多
復次菩薩成就幾相能爲善友。由幾種相
善友不虚。成就幾相善友性作信依處
復有幾種善友菩薩於所化生善友事
菩薩幾種親近善友。由幾種想善友所
聞正法。由幾種處善友所聞法
時。於説法師異意。當知菩薩成就八
能爲善友衆相圓滿。一者住戒。於諸菩薩
律儀戒中。妙善安住無缺無穿。二者多聞。覺
慧成就。三者具證。得修所成隨一勝善。逮奢
摩他毘鉢舍那。四者哀愍。内具慈悲能捨自
己現法樂住。精勤無怠饒益於他。五者無畏。
爲他宣説正法教時。非由恐怖忘失念辯。六
者堪忍。於他輕笑調弄鄙言違拒等事。非愛
路種種惡行。皆悉能忍。七者無倦。其力
充強能多思擇。處在四衆説正法時。言無謇
澁心不疲厭。八者善詞。語具圓滿不壞法性
言*詞辯了
若諸菩薩具五種相。衆徳相應能爲善友
作不虚。一者於他先欲求作利益安樂。二者
於彼利益安樂。如實了知無顛倒覺。三者於
彼善權方便順儀説法隨衆堪受調伏事中。
有能有力。四者饒益心無厭倦。五者具足平
等大悲。於諸有情劣中勝品心無偏黨
若諸菩薩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
他遠聞極生淨信。何況親覩。一者勝妙。
威儀圓滿威儀寂靜威儀具足。一切支分皆
躁動。二者敦肅。三業現行無掉無擾。三
者無矯。不他故思詐現嚴整威儀。四
者無嫉。終不他説法所得利養恭敬
不堪忍。而常自勵請他説法。復恒勸餘於
彼廣施利養恭敬。無諂僞心。又常於他其
心純淨。見彼説法及得財敬深生隨喜。如
自所獲利養恭敬心生歡喜。見他所得利
養恭敬其心歡喜。復過於是。五者儉約。尠
儲器物得隨捨
善友菩薩由五種相。於所化生善友事
一能諫擧。二能令憶。三能教授。四能教誡。五
能説法。如是諸句廣辯應知如聲聞地教授
教誡。廣説如前力種性品
知菩薩由四種相。方得滿親近善友
一於善友有病無病時供侍。恒常發
愛敬淨信。二於善友時敬問禮拜奉迎合
掌。慇懃修和敬業而爲供養。三於善友
如法衣服飮食臥具病縁醫藥資身什物。隨
時供養。四於善友若正依止於如法義若
合若離。隨自在轉無傾動。如實顯發作
奉教心。隨時往詣恭敬承事請問聽受
若諸菩薩欲法時作五種想。應善友
聞正法。一作寶想。難得義故。二作眼想
能得廣大倶生妙慧。因性義故。三作明想
已得廣大倶生慧眼。於一切種實所知
等照義故。四作大果勝功徳想。能得涅槃及
三菩提無上妙迹。因性義故。五作無罪大適
悦想。於現法中涅槃及三菩提。於
擇止觀無罪大樂。因性義故
若諸菩薩欲善友聞法時。於説法師
五種處異意。以純淨心耳聽
法。一於壞戒不作異意。謂不心此是破
戒不律儀。我今不彼聽法。二於壞
族不作異意。謂不心此是卑姓。我今不
彼聽法。三於壞色不作異意。謂不
心此是醜陋。我今不彼聽法。四於
壞文不作異意。謂不心此於言*詞
藻飾。我今不彼聽法。但依於義
文。五於壞美不作異意。謂不心此
語麁惡多懷忿恚美言説諸法。我
今不彼聽法。如是菩薩欲法時。
是五處作意。但應恭敬攝受正法
説法師嘗見過。若有菩薩其慧微
劣。於説法師心生嫌鄙。不其聽
正法。當知此行不自利退失勝慧
云何菩薩修四無量慈悲喜捨。謂諸菩薩略
三種修四無量。一者有情縁無量。二者法
縁無量。三者無縁無量。若諸菩薩於其三聚
一切有情安立。以爲無苦無樂有苦有樂。於
其最初欲樂者。發起與樂増上意樂。普
十方安住無倒有情勝解。修慈倶心。當
知是名有情縁慈。若諸菩薩住唯法想増上
意樂。正觀唯法説有情。修慈倶心。當
知即此名法縁慈。若諸菩薩復於諸法遠
分別。修慈倶心。當知即此名無縁慈
有情縁法縁無縁三慈差別。悲喜捨三當
知亦爾。若諸菩薩於苦者。發起除苦増
上意樂。普縁十方悲倶心。是名爲悲。若
諸菩薩於樂者。發起隨喜増上意樂。普
十方喜倶心。是名爲喜。若諸菩薩即
是無苦無樂有苦有樂三種有情。隨
次第起遠離癡瞋貪惑増上意樂。普縁
十方捨倶心。是名爲捨。此中菩薩慈等
無量有情縁者。當知其相與外道共。若法
縁者。當知其相與諸聲聞及獨覺共。不
外道。若無縁者。當知其相不一切聲聞
獨覺及諸外道。又諸菩薩三種無量應知安
樂意樂所攝。謂慈悲喜。一種無量應知利益
意樂所攝。是謂爲捨。如是菩薩一切無量。名
哀愍。以諸菩薩成就此故。名哀愍者。此
中菩薩於有情界。觀見一百一十種苦。於
有情悲無量。何等名爲百一十苦
謂有一苦。依無差別流轉之苦。一切有情無
皆墮流轉苦故。復有二苦。一欲爲根本
苦。謂可愛事若變若壞所生之苦。二癡異熟
生苦。謂若猛利體受所觸。即於自體
我所。愚癡迷悶生極怨嗟。由是因縁
箭受。謂身箭受及心箭受。復有三苦。一苦苦。
二行苦。三壞苦。復有四苦。一別離苦。謂愛
別離所生之苦。二斷壞苦。謂由捨衆同
生之苦。三相續苦。謂從此後數數
死生展轉相續所生之苦。四畢竟苦。謂定無
般涅槃法諸有情類。五取蘊苦。復有
。一貪欲纒縁苦。二瞋恚纒縁苦。三惛沈
睡眠纒縁苦。四掉擧惡作纒縁苦。五疑纒縁
苦。復有六苦。一因苦。習惡趣因故。二果苦。
諸惡趣故。三求財位苦。四勤守護苦。五無
厭足苦。六變壞苦。如是六種總説爲苦。復
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
怨憎會苦。六愛別離苦。七雖復希求而不得
苦。復有八苦。一寒苦。二熱苦。三飢苦。四渇
苦。五不自在苦。六自逼惱苦。謂無繋等諸
外道類。七他逼惱苦。謂遭遇他手塊等觸蚊
虻等觸。八一類威儀多時住苦。復有九苦。一
衰損苦。二他衰損苦。三親屬衰損苦。四財
位衰損苦。五無病衰損苦。六戒衰損苦。七見
衰損苦。八現法苦。九後法苦。復有十苦。一
諸食資具匱乏苦。二諸飮資具匱乏苦。三騎
乘資具匱乏苦。四衣服資具匱乏苦。五莊嚴
資具匱乏苦。六器物資具匱乏苦。七香鬘塗
飾資具匱乏苦。八歌舞伎樂資具匱乏苦。九
照明資具匱乏苦。十男女給侍資具匱乏苦。
知復有餘九種苦。一一切苦。二廣大苦。
三一切門苦。四邪行苦。五流轉苦。六不隨欲
苦。七違害苦。八隨逐苦。九一切種苦。一切
苦中復有二苦。一宿因所生苦。二現縁所生
苦。廣大苦中復有四苦。一長時苦。二猛利
苦。三雜類苦。四無間苦。一切門苦中亦有
。一那落迦苦。二傍生苦。三鬼世界苦。四善
趣所攝苦。邪行苦中復有五苦。一於現法中
觸於他他不饒益所發起苦。二受用種
種不平等食界不平等發起苦。三即由
現法苦所逼切自然造作所發起苦。四由
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煩惱隨煩惱纒
諸苦。五由多發起諸身語意種種惡行
當來諸惡趣苦。流轉苦中復有六種輪轉生
不定生苦。一自身不定。二父母不定。三妻
子不定。四奴婢僕使不定。五朋友宰官親屬
不定。六財位不定。自身不定者。謂先爲
後爲僕隷。父母等不定者。謂先爲父母乃至
親屬。後時輪轉反作怨害及惡知識。財位不
定者。謂先大富貴後極貧賤。不隨欲苦中復
七苦。一欲求長壽所欲生短壽苦。
二欲求端正所欲生醜陋苦。三欲
上族所欲下族苦。四欲求大富
所欲生貧窮苦。五欲求大力
生羸劣苦。六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
所欲愚癡無智現行生苦。七欲求勝他
所欲反爲他勝而生大苦。違害苦中復
八苦。一諸在家者妻子等事損減生苦。二
諸出家者貪等煩惱増益生苦。三饑儉逼
所生苦。四怨敵逼惱之生苦。五曠野
嶮難迫迮逼惱之生苦。六繋屬於他
生苦。七支節不具損惱生苦。八殺縛
截捶打驅擯逼惱生苦。隨逐苦中復有九苦
世八法八種苦。一壞法壞時苦。二盡
法盡時苦。三老法老時苦。四病法病時苦。五
死法死時苦。六無利苦。七無譽苦。八有譏苦。
是名八苦。九希求苦。如是總説名隨逐苦
一切種苦中復有十苦。謂如前説。五樂所治
五種苦。一因苦。二受苦。三唯無樂苦。四受
不斷苦。五出離遠離寂靜菩提樂所對治家
欲界結尋異生苦。是名五苦。復有五苦。一
逼迫苦。二衆具匱乏苦。三界不平等苦。四所
愛變壞苦。五三界煩惱品麁重苦。是名五苦
前五此五總十種苦。當知是名一切種苦
前五十五今五十五。總有一百一十種苦。是
菩薩悲所縁境界。縁此境故。諸菩薩悲生
起増長修習圓滿
又諸菩薩於大苦蘊。縁十九苦起大悲
何等名爲十九種苦。一愚癡異熟苦。二行




苦所攝苦。三畢竟苦。四因苦。五生苦。六自作
逼惱苦。七戒衰損苦。八見衰損苦。九宿因苦。
十廣大苦。十一那落迦苦。十二善趣所攝
苦。十三一切邪行所生苦。十四一切流轉苦。
十五無智苦。十六増長苦。十七隨逐苦。十八
受苦。十九麁重苦
四縁故悲名大悲。一縁甚深微細難
諸有情苦境生故。二於長時積習成故。
謂諸菩薩經於無量百千大劫積習所成。三
所縁猛利作意而發起故。謂諸菩薩由
作意悲所執持。爲有情衆苦因縁。尚能
捨百千身命。況一身命及以資財。於一切
種治罰大苦。爲諸有情悉能堪忍。四極清淨
故。謂諸菩薩已到究竟菩薩清淨。若諸如來
已到佛地如來清淨。又諸菩薩由前所説百
一十苦。於諸有情悲心時。則爲習一
切菩薩所有悲心。復能速證悲意樂淨。證
菩薩淨意樂地。於諸有情。獲得菩薩極親厚
心。極愛念心。欲恩心。無厭惓心。代受
苦心。調柔自在有堪能心。諸聖聲聞已得
證入。苦諦現觀已到究竟。於苦深遠厭倶行
心相續而轉。不菩薩於諸有情悲前行
心正觀在百一十種極大苦蘊
菩薩如是以所修修心故。於内外
少分而不捨。無戒律儀而不
學。無他怨害而不忍。無精進而
起。無靜慮而不證。無妙慧
而不入。是故如來若有問菩薩菩提誰
建立。皆正答言菩薩菩提悲所建立
前所説。一一無量皆有無量。菩薩如意
圓徳隨轉。皆能攝受無量愛果。皆無量種
向妙善無罪隨轉。當知菩薩精勤修習如
是無量。能得四種功徳勝利。謂由習此
無量故。先得最勝現法樂住。攝受増
無量最勝福徳資糧。能於無上正等菩提
意樂堅固。爲益諸有情故。於生死中
能忍受一切大苦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一
云何菩薩菩提分法。嗢拕南曰
    慚愧堅力持 無厭論世智
    正依無礙解 資糧菩提分
    止觀性巧便 陀羅尼正願
    三摩地有三 法嗢*拕南四
云何名爲菩薩慚愧。當知慚愧略有二種
一者自性。二者依處。言自性者。謂諸菩
薩於罪現行。能正覺知我爲非法。内生
。是名爲慚。即於其中能正覺知。於他敬
外生羞恥。是名爲愧。菩薩羞恥本性。猛
利。況復修習如是。應知名爲菩薩慚愧自
。言依處者。略有四種。若諸菩薩於所應
隨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一依
。若諸菩薩於不應作隨順建立而生
。當知是名第二依處。若諸菩薩於
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三依處。若諸菩
薩於自所生惡作有依隨逐不捨而生
。當知是名第四依處。如是應知名爲
薩慚愧依處。云何菩薩堅力持性。當知此
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言自性
者。謂能禁制染汚心性。不煩惱自在行
性。堪忍苦性。種種衆多猛利怖畏雖現在
。而正加行無傾動性。性勇相應能正思擇。
是故得堅力持性。如是名爲堅力持性
自性。如是菩薩堅力持性略説應知有五依
。一者會遇生死輪轉種種大苦所化有情
種種邪行。二者爲諸有情故。誓受長時
生死流轉。三者遭遇異論朋黨諍競難詰。及
大衆揚法義。四者誓受一切菩薩所
應學處。五者聽聞廣大甚深難思議。是
堅力持性依處
云何菩薩心無厭倦。當知菩薩由五因縁
普於一切正加行中心無厭倦。一者菩薩性
自有力故無厭倦。二者菩薩即於是無
厭倦心。數數串習故無厭倦。三者菩薩方便
攝受精進勇猛能正隨觀。前後所得展轉殊
勝故無厭倦。四者菩薩成就猛利増上妙慧
正思擇力故無厭倦。五者菩薩於諸有情。猛
利悲心極哀愍心。恒常現前故無厭倦
云何菩薩善知諸論。謂諸菩薩於五明處名
句文身相應諸法。從他善受言善通利。即於
是諸法妙義。或從他所善聽善決。或自
專精善擇善思。如是知法知義菩薩。於
義爲忘失。恒常精勤不加行。又
知所餘新新後後法義殊勝差別。雖
聞思已到究竟。而由此故漸次成熟於此
法義。獲得淨信。由是行相菩薩知
智無量圓滿無顛倒。云何菩薩善知
世間。謂諸菩薩普於一切有情世間。如
了知。如是世間極爲艱嶮甚爲愚闇。所謂
生老及死數數死生。而諸有情於老死
上昇出離不如實知。又諸菩薩如實了
知有情世間有諸穢濁濁世増時。無諸穢
濁世減時。謂依五濁。一者壽濁。二者有
情濁。三者煩惱濁。四者見濁。五者劫濁。如
於今時人壽短促。極長壽者不百年。昔
時不爾。是名壽濁。如於今時有情多分
父母。不沙門若婆羅門。不家長
尊敬者作義利者作所作。於今世罪
及後世罪怖畏。不惠施
。不齋法淨戒。昔時不爾。是名
有情濁。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習非法貪不平
等貪。執持刀劍持器仗鬪訟諍競。多行
諂誑詐僞妄語受邪法。有無量種惡不善
現可了知。昔時不爾。是名煩惱濁。如
今時有情多分爲正法正法。造
衆多像似正法。虚妄推求邪法邪義以爲
故。昔時不爾。是名見濁。如於今時漸次趣
入饑饉中劫。現有衆多饑饉可得。漸次趣
入疫病中劫。現有衆多疫病可得。漸次趣
入刀兵中劫。現有衆多互相殘害刀兵可得。
昔時不爾。是名劫濁。是名菩薩如實了
有情世間。又諸菩薩如實了知諸器世間破
壞成立。如器世間破壞成立差別而知。又諸
菩薩於其世間。於世間集於世間滅。於
趣世間集行。於能往趣世間滅行。於
世間愛味過患及與出離。皆如實知。又諸菩
薩如實了知。眼乃至意諸無色蘊四大造
色成士夫身。唯有爾所假名人性。於中所
有想。或我或有情。此唯有想。於中所有自
號言説。我眼見色廣説乃至我意知法。此亦
唯有自號言説。於中所有世俗語言。謂此長
老。有是名如是種類如是族姓。如是飮
食如是領納。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
住。如是盡其壽量邊際。此亦唯有世俗言
。菩薩於此皆如實知。由諸菩薩如實了
知有情世間流轉差別。若器世間流轉差別
若八種相觀世間義若諸世間所有勝義。是
故説名善知世間
復次菩薩若見年徳倶尊勝者。能正奉迎
座延坐。敬問禮拜合掌慇勤修和敬業。若
年徳倶相似者。能正問訊。酬對歡慰。以
美言共興談論。不等慢而自格量。若見
年徳倶卑劣者。隨力隨能勸修勝徳實。
少徳覆實多過終不擧發令其恥愧。亦不
輕陵令心退沒。知希求若財若法。終不
背面亦不顰蹙。不誤失退榮
是一切劣等勝品諸有情類。若見彼時先
意慰問讃言善來。無倒安處能正隨力攝以
財法。雖尊勝而於有情終不乖戻。不
自珍奇亦不憍傲。所攝有情縱懷資給。有
病無病終不。身業語業無隨順。若
識不識一切等心。爲友爲朋無怨無隙。於
依怙一切有情。隨力隨能作依作怙。不
異門他憂苦彼須臾住不安樂。若
因縁現談謔。稱理而爲非理。
情交極相親密年事斯等無乖隔
亦不共談仁言論。終不他久懷忿
。設復暫起不其諱。若復爲他身語訾
辱。或善思擇。或依正法。或省己過而自開
解。不於他。其心安靜而不輕躁。身語意
業起必審詳。普能遠離十四垢業。藏隱六
。遠四惡友四善友。如是一切應知具
尸佉絡迦契經中説。或爲現法利益
義財位相應。起策具足守護具足平等養命。
諸世間工巧業處皆得善巧。無諂無
性不他。於罪現行深懷慚恥。正行具足
重正行護正行。有寄付深可
。於他財物規度。擧貸他物終不
捍。分所。共財平等無矯。共知。賣
者不識稱寶酬價。無毫釐。於世時務
令儀軌範。爲世間辯正機捷。於所應作
彼彼事中。他正來求皆爲助伴。敦質無
餘縁。善營事業不善。若爲
法治世。不非法責罰。若御
大衆勸捨惡戒善戒。成就八種賢聖
語言。謂於所見問答言見。於聞覺知問答
知。於見問答見。於聞不
覺不知問。答
菩薩成就如是等法。如其世間正所應知。
其世間正所應轉。於彼一切皆如實知。
是故名爲善知世間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
云何菩薩修四依。謂諸菩薩爲求義
他聽法。不世藻飾文。菩薩求
義不文。而聽法時雖常流言音説
。但依於義恭敬聽受。又諸菩薩如實了
闇説大説。如實知已以理爲依。不
耆長衆所知識補特伽羅。若佛若僧所説法
故即便信受。是故不補特伽羅。如是菩
薩以理爲依。補特伽羅非所依故。於眞實
心不動搖。於正法中他縁匪奪。又諸菩
薩於如來所。深殖正信深殖清淨。一向澄
清淨唯依如來了義經典。非不了義。了義經
典爲所依故。於佛所説法毘奈耶
。何以故。以佛所説不了義經依種種門
本性義。猶未決定尚生疑惑。非了義
故。若諸菩薩於了義經決定者。於佛所
説法毘奈耶猶可引奪。又諸菩薩於眞證
智見爲眞實。非聞思。但識法義
證智。是諸菩薩如實了知修所成智所應知
者。非唯聞思所成諸識所能了達。如實知
已聞如來説最極甚深所有法義。終不
。是名菩薩修正四依。依正四依善修習。
故略顯四量。謂所説義。正理。大師修所成
慧。眞實證智。又諸菩薩一切四依爲所依
。精勤發起正加行。故於出要道明了開
示無迷惑
云何菩薩所修菩薩四無礙解。謂諸菩薩
一切法一切異門。盡所有性所有性
修所成滯礙退轉智。是名
薩法無礙解。又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異相
所有性所有性。依修所成
退轉智。是名菩薩義無礙解。又諸菩
薩於一切法一切釋*詞。盡所有性所有
。依修所成滯礙退轉智。是名
菩薩*詞無礙解。又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品
。盡所有性所有性。依修所成無
退轉智。是名菩薩辯無礙解。若諸菩
薩依是菩薩四無礙解。應知獲得無量最勝
五處善巧。一蘊善巧。二界善巧。三處善巧。
四縁起善巧。五處非處善巧。菩薩由此四
種行相。於一切法自能妙善現正等覺。亦
善爲他無倒開示。此上無自能妙善現正
等覺。況善爲他無倒開示。云何菩薩菩提
資糧。當知如是菩提資糧略有二種。一者
福徳資糧。二者智慧資糧。此二資糧廣分
別義。如前所説自他利品。應其相。又
此福徳智慧資糧。菩薩於初無數大劫
者。應知名下。若於第二無數大劫
者。應知名中。若於第三無數大劫
者。應知名
云何菩薩於三十七菩提分法精勤修習。謂
諸菩薩依止菩薩四無礙解。由善方便所攝
妙智。於三十七菩提分法。如實了知而不
證。是諸菩薩普於一切二乘理趣三十七
種菩提分法。皆如實知。謂於聲聞乘理趣
及於大乘理趣三十七種菩提分法。皆如
知。於聲聞乘理趣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如
了知。如聲聞地前所説一切應知。云何
菩薩於大乘理趣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如
了知。謂諸菩薩能於其身循身觀。不
其身別有性。亦不別一切種類都無
有性。又於其身離言説自性法性。如
了知。當知名勝義理趣能於其身
身觀習念住。若諸菩薩隨順無量。安
理趣妙智而轉。當知名世俗理趣能於
其身循身觀習念住。如其身
循身觀習念住。如是所餘一切念住。所
餘一切菩提分法當知亦爾。如是菩薩於
等法。不別苦別集。不別此所
作斷滅。不別此得滅因道。又即於此遠
離言説自性法性。若苦法性若集法性。若滅
法性若道法性。如實了知。當知名勝義
理趣菩提分所依止諦修習。若諸
菩薩隨順無量。安立理趣妙智而轉。當
世俗理趣諦修習
此中菩薩即於諸法分別。當知名止。
若於諸法勝義理趣實眞智。及於無量
立理趣世俗妙智。當知名觀。此中菩薩
略有四行。當知名止。一勝義世俗智前行。
二勝義世俗智果。三普於一切戲論想中無
功用轉。四即於是離言唯事。由無有
分別。其心寂靜趣向一切法平等性一
味實性。由此四行。是諸菩薩止道運轉。漸次
乃至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智見圓滿。此中菩
薩略有四行。當知名觀。謂即四行止道前
行。於一切法離増益不正執邊。遠離損
減不正執邊。及與隨順無量諸法差別。安
理趣妙觀。由此四行。是諸菩薩觀道運轉。漸
次乃至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智見圓滿。是名
略説菩薩止觀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當知略説有十二種
内修證一切佛法。有其六種。依外成
一切有情。亦有六種
云何依内修證一切佛法六種方便善巧。一
者菩薩於諸有情。悲心倶行顧戀不捨。二者
菩薩於一切行。如實遍知。三者菩薩恒於
無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樂。四者菩
薩顧戀有情依止故。不生死。五者菩
薩於一切行。如實遍知爲依止故。輪轉生
而心不染。六者菩薩欣樂佛智依止
故。熾然精進。當知是名菩薩依内修證一
切佛法六種方便善巧。云何依外成熟一切
有情六種方便善巧。一者菩薩方便善巧。能
有情以少善根無量果。二者菩薩方
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攝廣大無
量善根。三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憎背
有情其恚惱。四者菩薩方便善巧。於
聖教處中有情令其趣入。五者菩薩方便善
巧。於佛聖教已趣入者其成熟。六者菩
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已成熟者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以少善根
無量果。謂諸菩薩方便善巧。勸諸有情
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一麨團。施鄙穢田
乃至蠢動傍生之類。作是施已迴求無上正
等菩提。如是善根物田雖下。由迴向力
無量果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以少功力
攝廣大無量善根。謂諸菩薩方便善巧。若
信解受齋戒乃至一月都不食等諸
有情類。爲説八支聖*齋戒法。令其棄捨最
極艱辛感非愛果邪*齋戒。勸
無極艱辛感大愛果正*齋戒。若諸有情
自苦行精勤無懈。起邪方便
。爲説中道二邊使其趣入。若諸有
情求欲生天邪方便。投巖赴火斷飮食
等。爲其宣説無倒靜慮。令彼獲於現法樂
。逮得當來無諸艱苦喜樂倶生天勝
。若諸有情信婆羅門吠地迦呪妄計。精
勤受持讀誦得究竟。淨方便勸令佛聖
受持讀誦思惟其義。又正爲他如是如
是宣揚開示如來所説甚深空性相應妙法
彼發生勇決厭離猛利淨信。但由
一刹那頃厭離淨信倶行善心。尚能攝受不
可稱數廣大善根。況其相續。又諸菩薩世間
所有種種上妙珍寶香鬘諸供養具。起淨信
倶増上意樂。於佛法僧勝解供養。亦勸
是勝解供養。又於十方一切世
界一切供養佛法僧。即以是淨信倶
行増上意樂。周匝普縁深生隨喜。亦勸
是隨喜。又諸菩薩恒常修習念佛念法
乃至念天。亦勸導他六念。又諸菩薩
意言分別禮佛法僧。乃至命終時無虚度。亦
導他此禮業。又諸菩薩普於十方一
切有情一切福業悉皆隨喜。亦勸導他
是隨喜。又諸菩薩普於十方一切有情。入
廣大悲増上意樂。願以自身皆代彼受
切憂苦。亦勸導他此悲願。又諸菩薩過
去現在一切誤失一切違犯。以淨調柔愛樂
順所學戒心。想對十方佛世尊所。至誠
發露悔往修來。亦勸導他是事。如
是數數發露所犯。少用功力一切業障皆
解脱。又諸菩薩已具神通心自在。普
十方佛法僧所及有情處。化作衆多種種
化事。攝受無量大福徳聚。又諸菩薩恒常
習慈悲喜捨。亦勸導他此修習。如
菩薩以少功力攝廣大無量善根諸勝妙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憎背有情。
其恚惱。處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
其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謂諸菩薩
辦如是四種有情義利。當知略説
復有六種方便善巧。一者隨順會通方便善
巧。二者共立要契方便善巧。三者異分意樂
方便善巧。四者逼迫所生方便善巧。五者施
恩報恩方便善巧。六者究竟清淨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隨順會通方便善巧。謂諸菩薩
彼有情爲説法。先當方便隨順。現行軟
美身語。亦復現行近施隨轉。除彼於己所
生恚惱。彼恚惱除便生愛敬。愛敬生已於
法起樂。然後爲其宣説正法。所説正法如
其所宜易入易解。應時漸次無顛倒。能
義利任難撃。於彼有情調伏事中
就最勝欲饒益哀愍之心。爲現神通
心顯説如理正法。或勸請他。或爲化作種
種衆多殊特化事。令彼有情皆悉調伏。若引
義利。極略諸論能爲廣辯。若引義利。極廣
諸論能爲略説。令其受持爲作憶念
問難。彼既於法能受能持。復進爲其廣開
正義。又於入遍縁一切三摩地門。能爲
順教授教誡。攝益有情利行。若諸
有情於佛所説甚深空性相應經典。不
來密意義趣。於此經中説一切法皆無
皆無事無生無滅。説一切法皆等
皆如幻夢。彼聞是已如其義趣
。心生驚怖。誹謗如是一切經典言非
。菩薩爲彼諸有情類。方便善巧如理會
通如是經中如來密意甚深義趣。如實和會
彼有情。菩薩如是正會通時。爲彼説言。
此經不一切諸法都無所有。但説諸法
言自性都無所有。是故説言一切諸法皆
自性。雖一切所言説。依止彼
諸言説轉。然彼所説可説自性。據第一義
其自性。是故説言一切諸法皆無事。
一切諸法所言自性理既如是。從本已來都
所有。當何所生當何所滅。是故説言一切
諸法無生無滅。譬如空中有衆多色色業
受一切諸色色業。謂虚空中現有
種種若往若來若住起墮屈伸等事。若於
諸色色業皆悉除遣。即於爾時唯無
。清淨虚空其相顯現。如是即於似虚
離言説事。有其種種言説所作邪想分別
戲論。似色業轉。又即如是一切言説
邪想分別隨戲論著似衆色業。皆是似
離言説事之所容受。若時菩薩以妙聖智
除一切言説所起邪想分別隨戲論
爾時菩薩最勝聖者。以妙聖智得諸法離
言説事。唯有一切言説自性。非性所。譬
虚空清淨相現。亦非此有餘自性
更尋求。是故宣説一切諸法皆等虚空。又
幻夢非顯現實是有。亦非一切
幻夢形質都無所有。如是諸法非愚夫
言説串習勢力所現如實是有。亦非一切諸
法勝義離言自性都無所有。由此方便
入道理。一切諸法非有非無。猶如幻夢其
性無二。是故宣説一切諸法皆如幻夢。如
是菩薩普於一切諸法法界。不少分
少分。不損減増益。無失壞
若法實有知爲實有。若法實無知爲實無
其所知是開示。當知是名菩薩隨順
會通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謂諸菩薩若
有情求飮食等十資身具。即便共彼立
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及
諸沙門婆羅門等。廣説如前乃至若能受
淨戒。如是我當汝所欲飮食等諸資
身具。如其不能我不汝。如是菩薩若見
有情來求種種田事宅事。諸闤闠事。王事
域事。財事穀事。或有來求諸工業處及諸
明處。或有來求共爲朋友。或有來求共結
婚媾。或有來求共作邑會。或有來求
事業。菩薩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
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説。如是我當
田宅廣説乃至助營事業。又諸菩薩若見有
情有諸愆犯或被擧訟。或作種種不饒益
他所拘。將欲刑縛斷截。撾打毀辱。
迫脅驅擯流移。或他所執欲捶縛賣。菩薩爾
時隨能隨力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
恭敬供養。如前廣説。如是我當方便救
汝令斯難。又諸菩薩若見有情遭遇種
種王賊水火人。及非人不活惡名諸怖畏等
爾時菩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
恭敬供養。如前廣説。如是我當方便救
免斯畏。又諸菩薩若見有情欲所愛會
非愛離。爾時菩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
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説。如是我當
汝所願所愛會及非愛離。又諸菩薩
若見有情爲疾所苦。立要契言。汝等若能
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説。如是我當
汝病苦安樂。彼諸有情既爲菩薩
是立要。於諸善品速疾受學。於諸惡品
速疾除斷。菩薩皆能遂其所願。當知是名
菩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云何菩薩異分意
樂方便善巧。謂諸菩薩與諸有情要契
已。彼諸有情於上所説彼彼事中。不
速疾修行。菩薩爾時於上説彼所求
。皆不施與。唯爲益彼有情故。非餘意
樂而不彼。如是於其諸厄難處。諸怖畏
處。欲所愛會非愛離。病苦所惱諸有情
。權時棄捨。唯爲益彼有情故。非異意
樂而棄捨之。非異意樂而不救拔。如是菩
薩於諸有情。方便現行剛捍業時。唯爲
餘意樂。漸令餘時如其所欲除諸
。修學諸善。是故方便權時棄捨。若諸有情
菩薩所。雖所求亦無衆難。廣説乃至
諸病苦。而與菩薩先爲親厚。菩薩於
宜勸導。斷諸惡法諸善法。所謂令
父母恩恭敬供養。廣説乃至於淨尸羅
隨順受學。若彼有情雖菩薩如是勸導
故肆輕躁而不奉行。菩薩爾時自現憤責。唯
利益憤意樂。於諸所作悉現乖背。唯
利益背意樂。或於一類與世間不
饒益事。唯爲利益損意樂。如是菩薩於
諸有情外所作。與内意樂相不同分。由
是因縁方便安處。令彼有情漸斷諸惡
諸善。是故菩薩如是調伏有情方便。名
菩薩異分意樂方便善巧。云何菩薩逼迫
所生方便善巧。謂諸菩薩或爲或作
國王増上力。於自親屬自臣民
正教誡。如應告言。諸我親屬諸我臣民。若
父母恩報。廣説乃至毀犯戒者。我
其常所給賜衣服飮食。或當捶罰。或
我親屬當與乖離。或我臣民當永驅擯。立
一善巧機捷士夫。於彼事業常令伺察。由
是因。故彼諸有情怖畏治罰。勤斷諸惡
諸善。彼於修善樂欲。由是方便
強逼令修。是故名爲逼迫所生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施恩報恩方便善巧。謂諸菩薩先
有情。隨多少作恩惠。或施所須
或濟厄難。或除恐怖或會所愛。或離
。或療病苦安樂。彼諸有情深知
徳者。菩薩爾時勸令善以受
。告言。汝等非餘世財來相酬遺爲大報
。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廣説乃至
持淨戒。如是乃名大報恩徳。菩薩如
諸有情先施恩惠勸讃善。名大報
恩。由此方便他於善精勤修學。是故名
施恩報恩方便善巧。云何菩薩究竟清淨
方便善巧。謂諸菩薩安住菩薩到究竟地。於
菩薩道已善清淨。先現往生覩史多天衆同
分中。無量有情如是念言。某名菩薩今已生
覩史多天衆同分中。不久當生贍部
得無上正等菩提。願令我等當得
値遇。隨是菩薩所生之處。願令
等亦當往生。如是爲無量有情生正欲
。爲多修習此欲樂故。又是菩薩從覩史
多天衆中沒來下人間。生於高貴或族望
。所謂王家若國師家。棄捨世間上妙欲樂
顧戀清淨出家。令諸有情起尊敬故。
又現誓受難行苦行。爲解苦行有情
所樂故。又證無上正等菩提。令餘有情
所同趣菩提解脱殊勝故。又證無上
正等覺已。未有情即説正法。待梵天王
躬來啓請。爲諸有情於正法起尊敬故。
是念言。當所説法定應殊妙故。今梵王
悕望。世尊説是法故躬自來請。又以佛眼
察世間。勿使有情作是謗。但由梵王
躬來啓請。敬梵王故宣説正法。非有情
自起悲心。乃是爲他之所激發。非自能了
機宜可否。爲彼一類有情如是邪執
先以佛眼察世間。然後爲轉無上法輪
一切世間所曾轉。如是更復宣説正法
立學處。是名菩薩究竟清淨方便善巧
此所説方便善巧。更無餘方便善巧
於此上若過若妙。是故説名究竟清淨
是菩薩所説六種若略若廣方便善巧。能
背聖教有情所有恚惱。處中住者令
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
解脱。除此無若過若増。是名菩薩方
便善巧。云何菩薩妙陀羅尼。當知如是妙陀
羅尼略有四種。一者法陀羅尼。二者義陀羅
尼。三者呪陀羅尼。四者能得菩薩忍陀羅尼。
云何菩薩法陀羅尼。謂諸菩薩獲得如是念
慧力持。由此力持曾聞。未温習
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攝録次第錯綜。
次第結集無量經典。經無量時能持不忘。
是名菩薩法陀羅尼。云何菩薩義陀羅尼。謂
前説。此差別者。即於彼法無量義趣。心
温習善通利。經無量時能持不忘。是
菩薩義陀羅尼。云何菩薩呪陀羅尼。謂諸
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
能除有情災患。諸呪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
。第一神驗無唐捐。能除一種種災
。是名菩薩呪陀羅尼。云何菩薩能得菩薩
忍陀羅尼。謂諸菩薩成就自然堅固因行。具
足妙慧。獨處空閑寂無言説。曾無物見
路而行。知量而食不穢食一類而食。常
極靜慮於夜分中少眠多寤。於佛所説得
菩薩忍諸呪章句。能諦思惟。其呪詞曰
壹胝 蜜胝 吉胝 毘羼底
 鉢陀
膩 莎訶
即於是呪章句義。審諦思惟籌量觀察。彼
是呪章句義。如是正行。不他聞
然通達。了知如是諸呪章句都無義是
圓成實。但唯無義。如實了知此章句義。所
謂無義。是故過此不餘義。齊此名爲
善通達呪章句義。彼於是呪章句義
通達已。即隨此義他聞。自正通達一
切法義。謂於此義是通達。一切言説所
説諸法自性之義皆不成實。唯有諸法離言
自性。是自性義彼於諸法此自性義正通達
已。過此更無餘義可求。由於此義善通達
故。獲得最勝廣大歡喜。由是菩薩得陀羅
。當已得此陀羅尼章句所立菩薩勝
。得此忍故。是諸菩薩不久當淨勝意
已依上品勝解行地勝忍而轉。當知是
菩薩所有能得菩薩忍陀羅尼。此中菩薩
法陀羅尼義陀羅尼。若過第一無數大劫。已
清淨勝意樂地。所得決定堅住廣大。從
此以下或以願力或依靜慮。雖獲得
決定。亦不堅住亦不廣大。如法義二
陀羅尼。呪陀羅尼當知亦爾。能得菩薩忍陀
羅尼。如前所釋。即如是得
若諸菩薩具四功徳。方獲是諸陀羅尼
隨闕一。何等名爲四種功徳。一者於
欲中貪著。二者於他勝事
他榮。三者一切所求等施無悔。四
者於正法中深生忻樂。忻樂法者。於菩薩
藏及菩薩藏摩怛理迦深心愛樂
云何菩薩所修正願。當知此願略有五種。一
者發心願。二者受生願。三者所行願。四者正
願。五者大願。若諸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
最初發心。是名發心願。若諸菩薩願
往生隨順饒益有情諸善趣中。是名受生
。若諸菩薩願能無倒思擇諸法。願於
無量等殊勝善法。是名所行願。若諸
菩薩願當來受一切菩薩善法。攝
一切所有功徳。若總若別所有正願。是名
。菩薩大願當知即從正願出。此復十
種。若諸菩薩願當來。以一切種上妙供
。供養無量無邊如來。當知是名第一大
。若諸菩薩願當來。攝受防護諸佛世
尊所有正法。傳持法眼斷壞。當知是
第二正願。若諸菩薩願當來。從覩吏
多天宮降下如前乃至入大涅槃。當知是
第三大願。若諸菩薩當來。行一切
種菩薩正行。當知是名第四大願。若諸菩薩
當來。普能成熟一切有情。當知是名
第五大願。若諸菩薩願當來。一切世界皆
能示現。當知是名第六大願。若諸菩薩願
當來。普能淨修一切佛土。當知是名
七大願。若諸菩薩願當來。一切菩薩皆同
一種意樂加行趣入大乘。當知是名第八大
。若諸菩薩願當來。所有一切無倒加
行皆不唐捐。當知是名第九大願。若諸菩
薩願當來。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
第十大願
云何菩薩空三摩地。謂諸菩薩觀一切事遠
離一切言説自性唯有諸法離言自性。心正
安住。是名菩薩空三摩地。云何菩薩無願三
摩地。謂諸菩薩即等隨觀離言自性所有諸
。由邪分別起煩惱及以衆苦所攝受
故。皆爲無量過失汚。於當來世不願爲
先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願三摩地。云何菩
薩無相三摩地。謂諸菩薩即正思惟離言自
性所有諸事一切分別戲論衆相。永滅寂靜。
實了知。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相三摩
。問何故唯立三三摩地。無過無増。答法
二種。謂有非有。有爲無爲名之爲有。我
及我所名爲非有。於有爲中無願故可
逆故。當知依此建立無願三摩地。於
爲中涅槃故正樂攝故。當知依此建
無相三摩地。於非有事菩薩不願亦無
。然於非有菩薩如實見爲非有。依
故當知建立空三摩地。如是菩薩於
三種三摩地中。精勤修學。於是建立如實了
知。於餘行相三三摩地。如實悟入。安立理
。如實悟入。修習理趣實了知。謂於
諸聲聞衆。精勤修學及圓滿證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