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瑜伽師地論 (No. 1579_ 彌勒玄奘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100] [Prev]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比度量法亦有可得。如是名依證成道理
尋思慈愍。又即此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
安住法性。謂修慈愍能斷瞋恚。不應思議
不應分別應生勝解。如是名依法爾道
理尋思慈愍。是名勤修慈愍觀者。尋思
六事差別所縁毘鉢舍那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一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二
云何勤修縁起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縁毘
鉢舍那。謂依縁性縁起増上正法聽聞受持
増上力故。能正了知如是如是諸法生故
彼彼法生。如是如是諸法滅故彼彼法滅。此
中都無自在作者生者化者能造諸法。亦
無自性。士夫中間能轉變者轉變諸法。若能
了知如是等義。是名尋思諸縁起義。復審
思擇十二有支若内若外而起勝解。是名
尋思諸縁起事。復審思擇無明支等前際無
知後際無知。如是廣説如前分別縁起支
中。是名尋思縁起自相。復審思擇如是一
切縁生諸行。無不皆是本無今有有已散滅。
是故前後皆是無常皆有生老病死法故其
性是苦不自在故。中間士夫不可得故。性空
無我。是名尋思縁起共相。復審思擇我若
於彼無常苦空無我諸行如實道理。發生迷
惑便爲顛倒。黒品所攝。廣説如前。若不迷
惑便無顛倒。白品所攝。廣説如前。是名尋
思諸縁起品。復審思擇於過去世所得自
體無正常性如是已住。於現在世所得自
體無正常性如是今住。於未來世所得自
體無正常性如是當住。是名尋思諸縁起
時。復審思擇唯有諸業及異熟果。其中主宰
都不可得。所謂作者及與受者。唯有於法
假想建立。謂於無明縁行乃至生縁老死
中。發起假相施設言論。説爲作者及與受
者。有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如是飮食。
如是領受。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
如是極於壽量邊際。又於此中有二種果
及二種因。二種果者。一自體果。二受用境
界果。二種因者。一牽引因。二生起因。自體果
者。謂於今世諸異熟生六處等法。受用境
界果者。謂愛非愛業増上所起六觸所生諸
受。牽引因者謂於二果發起愚癡。愚癡爲
先生福非福及不動行。行能攝受後有之
識令生有芽。謂能攝受識種子故。令其展
轉攝受後有名色種子六處種子觸受種子。
爲令當來生支想所攝識名色六處觸受次
第生故。今先攝受彼法種子。如是一切名
牽引因。生起因者。謂若領受諸無明觸所生
受時。由境界愛生後有愛及能攝受愛品
癡品所有諸取。由此勢力由此功能潤業
種子。令其能與諸異熟果。如是一切名生
起因。由此二因増上力故。便爲三苦之所
隨逐。招集一切純大苦蘊。如是名依觀待
道理。尋思縁起所有道理。復審思擇於是縁
性縁起觀中。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愚癡。
又審思擇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現證
有比度法。亦有成立法性等義。如是名依
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尋思縁起所
有道理。是名勤修縁起觀者尋思六事差
別所縁毘鉢舍那。云何勤修界差別觀者。
尋思六事差別所縁毘鉢舍那。謂依界差別
増上正法聽聞受持増上力故。能正解了一
切界義。謂種*姓義及種子義因義性義。是
其界義。如是名爲尋思界義。又正尋思地
等六界内外差別發起勝解。如是名爲尋
思界事。又正尋思地爲堅相。乃至風爲輕
動相。識爲了別相。空界爲虚空相遍滿色相
無障礙相。是名尋思諸界自相。又正尋思
此一切界以要言之皆是無常乃至無我。是
名尋思諸界共相。又正尋思於一合相界
差別性不了知者。由界差別所合成身。
發起高慢便爲顛倒。黒品所攝。廣説如前。
與上相違便無顛倒。白品所攝。廣説如前。
如是名爲尋思界品。又正尋思去來今世
六界爲縁得入母胎。如是名爲尋思界時。
又正尋思如草木等衆縁和合圍遶虚空。數
名爲舍。如是六界爲所依故。筋骨血肉
衆縁和合圍遶虚空。假想等想施設言論。數
名爲身。復由宿世諸業煩惱及自種子以
爲因縁。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諸界差
別道理。又正尋思若於如是界差別觀。善修
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憍慢。又正尋思如是道
理有至教量。有内證智。有比度法。有成
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如是名依作
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尋思諸界差
別道理。是名勤修界差別觀者。尋思六事
差別所縁毘鉢舍那。云何勤修阿那波那念
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縁毘鉢舍那。謂依入
出息念増上正法聽聞受持増上力故。能正
了知於入出息所縁境界。繋心了達無忘明
記是阿那波那念義。如是名爲尋思其義。
又正尋思入息出息在内可得。繋屬身故
外處攝故内外差別。如是名爲尋思其事。
又正尋思入息有二出息有二。若風入内
名爲入息若風出外名爲出息。復正了知
如是爲長入息出息。如是爲短入息出息。
如是息遍一切身分。是名尋思諸息自相。
又正尋思入息滅已有出息生。出息滅已有
入息生。入出息轉繋屬命根及有識身。此入
出息及所依止皆是無常。是名尋思諸息共
相。又正尋思若於如是入息出息。不住正
念。爲惡尋思擾亂其心便爲顛倒。黒品所
攝。是有諍法。廣説如前。與上相違便無顛
倒。白品所攝。是無諍法。廣説如前。如是名
爲尋思其品。又正尋思去來今世入出息轉
繋屬身心身心繋屬入息出息。如是名爲
尋思其時。又正尋思此中都無持入息者。
持出息者。入息出息繋屬於彼。唯於從因
從縁所生諸行。發起假想施設言論。説
有能持入出息者。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
思其理。又正尋思若於如是入出息念。善
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尋思。又正尋思如是
道理有至教量。有内證智。有比度法。有成
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不應思議。不
應分別。唯應信解。如是名依作用道理。
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尋思其理。是名勤修
阿那波那念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縁毘鉢舍
那。如是依止淨行所縁。尋思六事差別觀
已。數數於内令心寂靜。數數復於如所尋
思。以勝觀行審諦伺察。彼由奢摩他爲依
止故。令毘鉢舍那速得清淨。復由毘鉢舍
那爲依止故。令奢摩他増長廣大。若依止
善巧所縁及淨惑所縁。尋思六事差別
縁毘鉢舍那。於其自處我後當説
復次此中有九種白品所攝加行。與此相違
當知即是九種黒品所攝加行。云何名爲白
品所攝。九種加行。一相應加行。二串習加行。
無倒加行。四不緩加行。五應時加行。六
解了加行。七無厭足加行。八不捨軛加行。九
正加行。由此九種白品所攝加行故。能令
其心速疾得定。令三摩地轉更勝進。又
由此故於所應往地。及隨所應得。速疾能
往能得無有稽遲。黒品所攝九種加行。不能
令心速疾得定。不令三摩地轉更*勝進。
又由此故於所應往地及隨所應得。極大
稽遲不能速疾往趣獲得。云何名爲相應
加行。謂若貪行者。應於不淨安住其心。若
瞋行者。應於慈愍安住其心。若癡行者。應
於縁起安住其心。若憍慢行者。應於界差
別安住其心。若尋思行者。應於阿那波那
念。安住其心。若等分行者。或薄塵行者。應
隨所樂攀縁一境安住其心。勤修加行。如
是名爲相應加行。云何名爲串習加行。謂
於奢摩他毘鉢舍那。已曾數習乃至少分。非
於一切皆初修業。所以者何。初修業者。雖
於相應所縁境界勤修加行。而有諸蓋數
數現行身心麁重。由是因縁不能令心速
疾得定。如是名爲串習加行。云何名爲不
緩加行。謂無間方便殷重方便勤修觀行。若
從定出或爲乞食。或爲恭敬承事師長。或
爲看病。或爲隨順修和敬業。或爲所餘如
是等類諸所作事。而心於彼所作事業。不
全隨順不全趣向不全臨入。唯有速疾令
事究竟。還復精勤宴坐寂靜修諸觀行。若有
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刹帝利。婆羅門等。
種種異衆共相會遇。雖久雜處現相語儀。
而不相續安立言論。唯樂遠離勤修觀行。
又能如是勇猛精進。謂我於今定當趣證。
所應證得。不應慢緩。何以故。我有多
種横死因縁。所謂身中或風或熱或痰發動。
或所飮食不正消化。住在身中成宿食
病。或爲於外蛇蝎蚰蜒百足等類諸惡毒蟲。
之所蛆&T045578;。或復爲人非人類等之所驚
恐。因斯夭沒。於如是等諸横死處。恒常思
惟修無常想住不放逸。由住如是不放逸
故。恒自思惟。我之壽命儻得更經七日六日
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時半時須臾或
半須臾。或經食頃。或從入息至於出息。或
從出息至於入息。乃至存活經爾所時。
於佛聖教精勤作意修習瑜伽。齊爾所時
於佛聖教。我當決定多有所作。如是名爲
不緩加行。云何名爲無倒加行。謂如善達
修瑜伽行諸瑜伽師之所開悟。即如是學
於法於義不顛倒取。無有我慢。亦不安
住自所見取。無邪僻執。於尊教誨終不輕
毀。如是名爲無倒加行。云何名爲應時加
行。謂於時時間修習止相。於時時間修
習觀相。於時時間修習擧相。於時時間修
習捨相。又能如實了知其止止相止時。了
知其觀觀相觀時。了知其擧擧相擧時。了知
其捨捨相捨時。云何爲止。謂九相心住。能
令其心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等住寂止。
純一無雜故名爲止。云何止相。謂有二種。
一所縁相。二因縁相。所縁相者。謂奢摩他品
所知事同分影像。是名所縁相。由此所縁。
令心寂靜。因縁相者。謂依奢摩他所熏習
心。爲令後時奢摩他定皆清淨故。修習瑜
伽毘鉢舍那所有加行。是名因縁相。云何
止時。謂心掉擧時。或恐掉擧時。是修止時。
又依毘鉢舍那所熏習心。爲諸尋思之所
擾惱。及諸事業所擾惱時。是修止時。云何
爲觀。謂四行三門六事差別所縁觀行。云何
觀相。謂有二種。一所縁相。二因縁相。所縁
相者。謂毘鉢舍那品所知事同分影像。由此
所縁令慧觀察。因縁相者。謂依毘鉢舍那
所熏習心。爲令後時毘鉢舍那皆清淨故。
修習内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云何觀時。謂
心沈沒時。或恐沈沒時。是修觀時。又依奢
摩他所熏習心。先應於彼所知事境如實
覺了。故於爾時是修觀時。云何爲擧。謂由
隨取一種淨妙所縁境界。顯示勸導慶慰其
心。云何擧相。謂由淨妙所縁境界。策勵其
心。及彼隨順發勤精進。云何擧時。謂心沈下
時。或恐沈下時。是修擧時。云何爲捨。謂
於所縁心無染汚心平等性。於止觀品調
柔正直任運轉性及調柔心有堪能性。令心
隨與任運作用。云何捨相。謂由所縁令心
上捨。及於所縁不發所有太過精進。云何
捨時。謂於奢摩他毘鉢舍那品所有掉擧心
已解脱。是修捨時。如是名爲應時加行。云
何名爲解了加行。謂於如是所説諸相。善
取善了善取了巳。欲入定時即便能入。欲
住定時即便能住。欲起定時即便能起。或
時棄捨諸三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惟。諸不
定地所有本性所縁境界。如是名爲解了
加行。云何名爲無厭足加行。謂於善法無
有厭足修斷無廢。於展轉上展轉勝處。多
住希求。不唯獲得少小靜定便於中路而
生退屈。於餘所作常有進求。如是名爲無
厭足加行。云何名爲不捨軛加行。謂於一切
所受學處無穿無缺。雖見少年顏容端正
可愛母邑。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於食平等
勤修覺寤。少事少業少諸散亂。於久所作
久所説等。能自隨憶令他隨憶。如是等法説
名不捨軛加行。由此諸法能正隨順心一
境性。不捨其軛令心不散。不令其心馳
流外境。不令其心内不調柔。如是名爲不
捨軛加行。云何名正加行。謂於所縁數起
勝解數正除遣是名正加行。如有勤修
不淨觀者。數正除遣於諸不淨。作意思惟
諸不淨相。由隨相行毘鉢舍那而起作意。
於所縁境數數除遣數數現前。其正除遣復
有五種。一内攝其心故。二不念作意故。三
於餘作意故。四對治作意故。五無相界作意
故。當知此中由九相心住。毘鉢舍那而爲
上首。故名内攝其心。由於最初背一切相
無亂安住。故名不念作意。由縁餘定地境
思惟餘定地。故名於餘作意。由思惟不淨
對治於淨。乃至思惟阿那波那念對治尋
思。思惟虚空界對治諸色。故名對治作意。
由於一切相不作意思惟。於無相界作意
思惟。故名無相界作意。雖遍安立一切所
縁。正除遣相總有五種。然此義中正意。
唯取内攝其心不念作意。初修業者始修業
時。最初全不於所縁境繋縛其心。或於不
淨或復餘處唯作是念。我心云何得無散
亂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無轉無動無
所希望。離諸作用於内適悦。如是精勤
於所生起一切外相。無所思惟不念作
意。即由如是不念作意除遣所縁。彼於
其中修習瑜伽攝受適悦。復行有相有分
別。不淨等境云何而行謂由隨相行。隨尋思
行。隨伺察行。毘鉢舍那行。彼境界而非一
向精勤修習毘鉢舍那還捨觀相復於所
縁思惟止行。由是因縁彼於爾時。於所縁
境。不捨不取。由於所縁止行轉故。不名
爲捨。即於所縁不作相故。無分別故。不
名爲取。即由如是内攝其心除遣所縁。又
於其中不取觀相故於縁無亂。取止行
故。而復縁於所知事相。若於所縁唯數勝
解不數除遣。即不令彼所有勝解後後明淨
究竟而轉。不能往趣乃至現觀所知境事。
由數勝解數除遣故。後後勝解展轉明淨究
竟而轉。亦能往趣乃至現觀所知境事。譬如
世間畫師弟子初習畫業。先從師所受所
學樣。諦觀諦觀作彼形相。作已作已尋即除
毀。既除毀已尋復更作。如如除毀數數更
作。如是如是後後形相轉明轉淨究竟顯
現。如是正學經歴多時。世共推許爲大畫
師或墮師數。若不數除所作形相。即於其
上數數重畫。便於形相永無明淨究竟顯
期。此中道理當知亦爾。若於此境起勝解
已。定於此境復正除遣。非於此境正除
遣。已定於此境復起勝解。於狹小境起
勝解已。即於狹小而正除遣。廣大無量當
知亦爾。於狹小境正除遣已。或於狹小復
起勝解。或於廣大復起勝解。或於無量
復起勝解。於其廣大及於無量當知亦爾。
若諸色法所有相貌影像顯現。當知是麁變
化相似。諸無色法假名爲先。如所領受
増上力故影像顯現。如是一切名正加行。
如是九種白品加行。於奢摩他毘鉢舍那
當知隨順。與是相違九種加行。於奢摩他
毘鉢舍那當知違逆。如是黒品白品差別
建立加行有十八種。如是名爲心一境

云何淨障。謂即如是正修加行諸瑜伽師。
由四因縁能令其心淨除諸障。何等爲四。
一遍知自性故。二遍知因縁故。三遍知過
患故。四修習對治故。云何遍知諸障自
性。謂能遍知障有四種。一怯弱障。二蓋覆
障。三尋思障。四自擧障。怯弱障者。謂於
出離及於遠離勤修行時所有染汚思慕不
樂希望憂惱。蓋覆障者。謂貪欲等五蓋。尋思
障者。謂欲尋思等染汚尋思。自擧障者。謂於
少分下劣智見。安隱住中而自高擧。謂我能
得餘則不爾。乃至廣説如前。應知是名遍
知諸障自性。云何遍知諸障因縁。謂能遍知。
初怯弱障有六因縁。一由先業増上力故。
或由疾病所擾惱故。其身羸劣。二太過加
行。三不修加行。四初修加行。五煩惱熾盛。六
於遠離猶未串習。遍知蓋覆尋思自擧障
因縁者。謂於隨順蓋覆尋思及自擧障處
所法中。非理作意多分串習。是名蓋覆尋思
自擧障之因縁。若不作意思惟不淨。而於
淨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若不
作意思惟慈愍而於瞋相作意思惟。是名
此中非理作意。若不作意思惟明相。而於
闇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若不
作意思惟奢摩他相。而於親屬國土不死
昔所。曾更歡娯戲笑承奉等事諸惡尋思。作
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若不作意思
惟縁性縁起。而於三世諸行計我我所。不
如理想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云何
遍知諸障過患。謂遍了知此障有故於其四
種未證不證已證退失。敗壞瑜伽所有加
行。有染汚住有苦惱住自毀毀他。身壞命
終生諸惡趣。是名遍知諸障過患。云何名
爲修習對治。謂諸怯弱總用隨念以爲對
治。由隨念作意慶悦其心。令諸怯弱已生
除遣未生不生其身羸劣。太過加行。初修
加行用於精進平等通達以爲對治。不修
加行。用恭敬聽聞勤加請問以爲對治。煩
惱熾盛。用不淨等所縁加行以爲對治。若
未串習。即用如是思擇方便以爲對治。謂
我昔於遠離不串習故。今於修習遠離
生起怯弱。我若於今不習遠離。於當來世
定復如是。故我今者應正思擇於其遠離
捨不喜樂修習喜樂。餘蓋覆等非理作意。
用彼相違如理作意以爲對治。應知是名
修習對治。又遍了知諸障自性是能障礙。
是能染汚。是黒品攝。是應遠離。能遍了知
如是諸障遠離因縁。方可遠離故。應尋求
諸障因縁能遍了知於應遠離。不遠離者
有何過患。故應尋求諸障過患。既遠離已
更復尋思如是諸障。云何來世當得不生。
故應尋求修習對治。由是因縁能令其心
淨除諸障
如此中由隨順教有衆多故。毘鉢舍那
亦有衆多。毘鉢舍那有衆多故。令奢摩他
亦有衆多。又復即此毘鉢舍那由所知境
無邊際故。當知其量亦無邊際。謂由三門
及六種事。一一無邊品類差別悟入道理。
正修行者如如毘鉢舍那串習清淨増上力
故。増長廣大如是如是能生身心所有輕
安。奢摩他品當知亦得増長廣大如如身心
獲得輕安。如是如是於其所縁心一境性
得増長。如如於縁心一境性轉復増長。
如是如是轉復獲得身心輕安。心一境性身
心輕安。如是二法展轉相依展轉相屬。身心
輕安心一境性。如是二法若得轉依方乃究
竟。得轉依故於所知事現量智生。問齊何
當言究竟獲得不淨觀耶。乃至齊何當言
究竟獲得阿那波那念耶。答以要言之。修
觀行者於不淨觀正加行中。親近修習。多修
習故。若行若住雖有種種境界現前。雖復
觀察所有衆相。而住自性不由加行。多分
不淨行相顯現非諸淨相。由於不淨善修
習故。於能隨順貪欲纒處法。心不趣入心
不愛樂心不信解。安住於捨深生厭逆。
當於爾時修觀行者應自了知。我今已得
不淨觀。我今已得所修果。齊此名爲於不
淨觀已得究竟。與此相違當知名爲未得
究竟。如不淨觀如是。慈愍縁性縁起界差別
阿那波那念念。當知亦爾。於中差別者。謂
多分慈心行相顯現非瞋恚相於能隨順瞋
恚纒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説。多分無常
苦空無我行相顯現。非彼常樂身見倶行愚
癡行相。於能隨順愚癡纒處法。心不趣
入乃至廣説。多分種種界性非一界性。身
聚差別相想顯現非身聚想。於能隨順憍
慢纒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説。多分内寂
靜想奢摩他想顯現非戲論想。於能隨順尋
思纒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説。問齊何當
言奢摩他毘鉢舍那二種和合平等倶轉。由
此説名雙運轉道。答若有獲得九相心住
中第九相心住。謂三摩呬多。彼用如是
圓滿三摩地爲所依止。於法觀中修増上
慧。彼於爾時由法觀故任運轉道。無功用
轉不由加行。毘鉢舍那清淨鮮白。隨奢摩
他調柔攝受。如奢摩他道攝受而轉。齊此
名爲奢摩他毘鉢舍那二種和合平等倶轉。
由此名爲奢摩他毘鉢舍那雙運轉道。中嗢
柁南曰
    相尋思伺察 隨行有三門
    義事相品時 理六事差別
    初相應加行 次串習無緩
    無顛倒應時 解了無厭足
    不棄捨善軛 最後正加行
    是九應當知 有二品差別
    知自性因縁 見彼諸過患
    正修習對治 令障得清淨
云何修作意。謂初修業者始修業時。於如
是所安立普遍相中。由一境性及淨諸障。離
邪加行學正加行。彼應最初作如是念。我
今爲證心一境性及斷喜樂。當勤修習四
種作意。何等爲四。一調練心作意。二滋潤心
作意。三生輕安作意。四淨智見作意。云何
調練心作意。謂由此作意於可厭患法令
心厭離。是名調練心作意。云何滋潤心作意。
謂由此作意於可欣尚法令心欣樂。是名
滋潤心作意。云何生輕安作意。謂由此作
意於時時間於可厭法令心厭離。於時
時間於可欣法令心欣樂。已安住内寂靜
無相無分別中一境念轉。由是因縁對治
一切身心麁重。能令一切身心適悦。生起一
切身心輕安。是名生輕安作意。云何淨智
見作意。謂由此作意於時時間即用如是
内心寂靜爲所依止。由内靜心數數加行。
於法觀中修増上慧。是名淨智見作意。彼
修行者。於時時間於可厭法令心厭離。
如是於漏及漏處法。能令其心生熱等熱
生厭等厭。何等名爲可厭患處。略有四種
可厭患處。謂自衰損及他衰損。現在會遇
正現前時。如理作意數思惟故成可厭處。
若自興盛及他興盛。過去盡滅離變壞時。如
理作意數思惟故成可厭處。即彼行者於時
時間於可欣法令心欣樂。如是於彼生
欣樂故。能令其心極成津潤融適澄淨。何
等名爲可欣尚處。略有三種可欣尚處。一
者三寶。二者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三者於
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云何隨
念三寶令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善得如
是大利。謂蒙如來應正等覺爲我大師。我
今善得如是大利。謂善説法毘柰耶中我得
出家。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我與諸具戒
具徳。忍辱柔和成賢善法。同梵行者共爲
法侶。我今當得賢善命終賢善殞沒。當得
賢善趣於後世。如是名爲隨念三寶令心
欣樂。云何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
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
於如來應正等覺大師善説法毘柰耶善修
正行聲聞衆中。我得與彼同梵行者。同
戒同學同修慈仁身語意業。同其所見同
所受用。如是名爲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
令心欣樂。謂無悔爲先發生歡喜。云何
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處令
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有力有所堪能尸
羅清淨堪爲法器。得與如是同梵行者
同清淨戒。得與有智正至善士同其所見。
我有堪能精勤修習如是正行。於現法中
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由是令
心生大歡喜。如是名爲於自所證差別。深
生信解心無怯弱處令心欣樂。又由前後
勇猛精進。已得安住所證差別。由隨念此
復於後時所證差別。深生信解令心欣樂。
是名異門。彼修行者於可厭法調練其心。
於能隨順諸漏處法令心不向。違逆棄背
離隔而住於可欣法。悦潤其心。於出於離
所生諸法有親愛故。心趣向附著喜
樂和合而住。如是彼心由厭由欣二種行
相。背諸黒品向諸白品易脱而轉。其心
如是。背諸黒品。由調練心作意故。向諸白
品。由滋潤心作意故。於時時間依奢摩他
内攝持心由生輕安作意故。於時時間於
法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由淨
智見作意故。如是彼心於時時間爲奢摩
他毘鉢舍那之所攝受堪能。與彼一切行相
一切功徳作攝受因。經歴彼彼日夜刹那
臘縛須臾逮得勝進。譬如黠慧鍛金銀師
或彼第子。於時時間燒錬金銀。令其棄
捨一切垢穢。於時時間投清冷水。令於
彼彼莊嚴具業有所堪任調柔隨順。於是
黠慧鍛金銀師或彼弟子。以其相似妙工巧
智。善了知已用作業具。隨其所樂莊嚴具
中種種轉變。如是勤修瑜伽行者。爲令
其心棄背貪等一切垢穢。及令棄背染汚憂
惱。於可厭法深生厭離。爲令趣向所有
清淨善品喜樂。於可欣法發生欣樂。於
是行者隨於彼彼欲自安立或奢摩他品
或毘鉢舍那品。即於彼彼能善親附。能善和
合無轉無動。隨其所樂種種義中。如所信
解皆能成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二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
云何初修業者始修業時。於修作意如應
安立。隨所安立正修行時最初觸證。於斷
憙樂心一境性。謂善通達修瑜伽師。最初
於彼依瑜伽行初修業者。如是教誨。善來
賢首。汝等今者應依三種取相因縁。或見或
聞或心比度。増上分別取五種相。一厭離相。
二欣樂相。三過患相。四光明相。五了別事
相。問若依瑜伽行初修業者是其貪行。由
不淨觀方可調伏。云何教彼取五種相。答
應如是教誨。善來賢首。汝等隨所依止彼
彼聚落村邑而住於中。若聞所餘彼彼村
邑聚落。或男或女先受安樂後遭苦厄。或
彼男女自遭重病命終殞沒。或彼勇女所有
知識親戚眷屬遭如是苦。或彼聚落村邑
邊際喪失財寶。或是他來強敵所作。或火
所燒或水所漂。或由惡作而有喪失。或由
不善修營事業而有喪失。或由不善處分
事業而有喪失。或爲非愛共財得便而有
喪失。或由家火而有喪失。若汝現見非是
傳聞。或即於此村邑聚落。非是所餘村邑
聚落。或非是此村邑聚落。亦非他人。即汝
自身先所觸證猛利樂受。後還退失。廣説如
前。汝既如是聞已見已。應當生起深心厭
患。如是生死甚爲重苦。所得自體極大艱
辛。而於其中有如是等自他衰損差別可
得。謂病衰損壽命衰損。眷屬衰損財寶衰損。
病病法性死死法性。復有一類淨戒衰損正
見衰損。由是因縁彼諸衆生於現法中住
諸苦惱。於當來世往諸惡趣。諸興盛者雖
現法中住諸安樂於當來世往諸善趣。而
是無常。於彼無常現可證得。若有領受興
盛事者。後時衰損定當現前。諸有領受衰
損事者。後時興盛難可現前。諸興盛事皆
是難得易失。壞法如是汝應深心厭患。極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