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No. 1562_ 衆賢玄奘譯 ) in Vol. 29

[First] [Prev+100] [Prev]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修無用故不可修
*説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四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五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智品第七之三
如是已辯諸智差別。智所成徳今當顯示。於
中先*辯佛不共徳。且初成佛盡智位修不共
佛法有十八種。何謂十八。頌曰
    十八不共法 謂佛十力等
論曰。佛十力四無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
名爲十八不共法。唯於諸佛盡智時修。餘聖
所無。故名不共。且佛十力差別云何。頌曰
    力處非處十 業八除滅道
    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盡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 依靜慮餘通
    贍部男佛身 於境無礙故
論曰。佛十力者。一處非處智力具以如來十
智爲性。爲依何義立此力名。佛於經中自作
是説。苾芻諦聽。如來於處如實知處。如來於
非處如實知非處。乃至廣説。知一切法自性
功能理定是有。名爲處智。知一切法自性功
能理定非有。名非處智。此智通縁情非情
境。與一切智皆不相違。恐於略説少功難悟。
故復此中析出餘九。如薄伽梵多界經中自
廣分別。處非處義身等惡行。感非愛果。定有
是處。感可愛果。必無是處。乃至廣説。於彼經
中所未説者我依餘教復略分別。謂諸如來
猶有誤失。諸應分別而一向記。無力無畏三
念住等不共功徳。必無是處諸聖猶起見所
斷惑。覆罪墮惡。必無是處。造無間者現身
見法墮邪性者現入正性。外道法内有眞沙
門。有雖受生而無有死。有不還者復欲界
生。有阿羅漢更受後有。有捨二種識猶現行
處。有十三界有十九蘊有第六世。有第四諦
有第五。必無是處。如來所使有能遮遏。世尊
使者事未究竟。正在慈定滅盡定中。隨信法
行者有能爲損害。北倶盧死墮惡趣中。及有
殀。必無是處。諸行不滅涅槃非常。異
生有能斷有頂惑於一相續二心倶行無漏爲
因招異熟果。五識得與覺支相應。眠夢位中
有生有死。得果退等。必無是處。有五識身無
尋無伺。縁名過未離世爲境。有鼻舌識有覆
無記。有生上界入現觀者。有耳見色有眼聞
聲。舌嗅香等。必無是處。如是等類得非處名。
與此相違皆名是處。豈不處智已知非處。諸
非處智亦已知處。何勞雙説處非處名。雖理
實然而雙説者。爲欲遮止無因論故説是處
名。爲欲遮止惡因論故説非處名。依一智體
雙説無失。寧知於一處非處力中。恐略難悟
析出餘九力。以餘皆有此力義故。謂如實知
惡行能感可愛異熟。妙行能感非愛異熟。必
無是處。與此相違定有是處又如實知順退
分定能逮勝徳。順勝進分能引退墮。必無是
處。與此相違定有是處。又如實知若此品根
能證此果。此根未滿此界已證。必無是處。與
此相違定有是處。又如實知下劣勝解。鄙惡
喜樂能逮勝徳。必無是處。與此相違定有是
處。又如實知諸有情類界性各別而情契合。
必無是處。與此相違定有是處。又如實知趣
生死行能證涅槃。趣涅槃行能招生死必無
是處。與此相違定有是處。又如實知前際有
始必無是處。與此相違定有是處。又如實知
未斷生結死已不生。或彼已生畢竟不死。或
彼不往善趣惡趣必無是處。與此相違定有
是處。又如實知非理作意能得漏盡必無是
處。與此相違定有是處。我於如是一一力中。
擧方隅顯處非處。若盡其事言論無窮。故
應皆名處非處力。恐略難悟別立異名。二業
異熟智力。八智爲性除滅道智。謂善分別如
是類業。感如是類諸異熟果。無罣礙智名業
異熟智力。或説名爲自業智力。謂善分別如
是類果。是自所造業力所招。非妻子等所能
與奪。如是類業必招自果不可貿易。無罣礙
智名自業智力。又佛自説此力相言。苾芻諦
聽。佛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業法受別處別因
別事別果皆如實知。乃至廣説。諸業有三法
受有四。業及法受故名爲業。法受或業之法
故名業法。即是諸業之品類義。此顯如來於
過去等。諸業品類處等差別。及所受果能如
實知。此中別處者是別方所義。知於某處造
如是業。當於某處此業方熟。謂知此業天等
處造。此業當於人等處熟。是名如實了知別
處。言別因者。是別縁義。知如是業遇此縁熟。
或知此業由此縁造。是名如實了知別因。言
別事者。是別物義。知如是業至成熟時。力能
引生色等別物。或即知業自性不同名知別
事。謂知此業此物爲性。餘則不然。是名如實
了知別事。言果別者。是別異熟義。知如是
業定感異熟果。此業不定能感異熟。此業異
熟經爾所時有不爾者。此業異熟尚有所餘
有無餘者。如是等類異熟差別。極細難了而
能了知。是名如實了知別果。三靜慮解脱等
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種種勝解智
力。六種種界智力。如是四力皆九智性。唯除
滅智。謂如實知諸靜慮等自性名得。方便攝
持味淨無漏。順退住進決擇分等無罣礙智。
名靜慮等智力。又佛自説此力相言。苾芻諦
聽。佛於靜慮解脱等持等至。雜染清淨安立
皆如實知。乃至廣説。靜慮等相定品當辯。
雜染謂能障證靜慮等。清淨謂即此諸法清
淨。諸淨法住名爲安立。或順退分名爲雜染。
順勝進分順決擇分名爲清淨。順住分名安
立。若如實知諸有情類能逮勝徳根品差別
無罣礙智。名根上下智力。又佛自説此力相
言。苾芻諦聽。佛於有情諸根上下皆如實知。
乃至廣説。此意顯佛知諸有情諸根勝劣無
有謬誤。雖有中根而待勝劣。是劣勝攝故不
別顯。此中根名爲目何法。謂目信等斷善根
者。總相續中亦有去來信等善法。或目意
等。若如實知諸有情類喜樂差別無罣礙智。
名種種勝解智力。又佛自説此力相言。苾芻
諦聽。佛於有情種種勝解皆如實知。乃至廣
説。此意顯佛知諸有情喜樂種種品類差別。
喜樂勝解名差別故。若如實知諸有情類。前
際無始數習所成。志性隨眠及諸法*性。種種
差別無罣礙智。名種種界智力。又佛自説此
力相言。苾芻諦聽。佛於世間種種界非一界
皆如實知。乃至廣説。種種界者顯各別義。非
一界者顯衆多義。應知此中界與志性。隨眠
法*性名之差別。如是四力並縁有爲。故十智
中唯攝九智。七遍趣行智力。或聲顯此義有
二途。若謂但縁諸能趣道。九智除滅。若謂兼
縁道所趣果。十智爲性。謂如實知生死因果。
及知盡道無罣礙智。名遍趣行智力。又佛自
説此力相言。苾芻諦聽。佛於一切遍趣行中
皆如實知。乃至廣説。此意顯佛能如實知趣
生死行趣涅槃行。趣生死中有趣地獄。乃至
趣天。趣一一中復有多種。趣涅槃行有三乘
別。趣一一中復有多種。依總説一遍趣行名。
八宿住隨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如是二力皆
俗智性。此二力相有差別故。謂如實知自他
過去宿住差別無罣礙智。名第八力。若如實
知諸有情類於未來世諸有續生無罣礙智。
名第九力。又佛自説此二相言。苾芻諦聽。佛
於過去種種宿住一生二生。乃至廣説。佛天
眼淨超過於人見諸有情。乃至廣説。廣*辯此
二如六通中。十漏盡智力。或聲亦顯義有二
途。若謂但縁漏盡爲境。六智除道苦集他心。
若謂兼縁漏盡方便。十智爲性。理應如是以
*辯相中言於盡及爲盡無罣礙。智二種倶名
漏盡智力。又佛自説此力相言。苾芻諦聽。佛
漏盡故於諸無漏心慧解脱。自現通達具證
領受。能正自知我生已盡。乃至廣説。此後三
力即是三通。以六通中此三殊勝。在無學位
立爲三明。在如來身亦名爲力。神境天耳設
在佛身。亦無大用故不名力。且如天眼能見
有情。善惡趣中異熟差別。由此能引殊勝智
生。亦正了知能感彼業。由此建立死生智名。
神境天耳無此大用。是故彼二不立爲力。然
不別説他心力者。義已攝在根等力中。以他
根等中有心心所故。又薄伽梵具一切智。於
工論等亦得自在。而於佛事齊此已成。餘
智於中無別勝用。是故雖有亦不別説。唯依
遍覺十種所知。佛所應爲皆圓滿故。何等名
曰十種所知。謂諸法中因非因義。多分散地
業果差別。定地功徳品類不同。所化有情根
解界異。所治能治因果差別。前際後際經歴
不同。離染不續方便有異。但由覺此佛事已
成。餘設有無不致益損。故唯十種得名爲力。
又佛觀察所化有情。設教應機唯須十智。謂
由初智觀所化生。於諸乘中堪無堪異。由第
二智觀所化生。於相續中業障差別。由第三
智觀所化生。於靜慮等有味無味。煩惱爲障
輕重差別。由知此二因亦知異熟障。由第四
智觀所化生。趣清淨品功能差別。由第五智
觀所化生。於證淨品加行差別。由第六智觀
所化生。於證淨品禀志性別。由第七智觀所
化生。諸所施爲有益無益。種種差別正
修止。由第八智觀所化生。過去世中所集差
別。由第九智觀所化生。當來世中結生差別。
由第十智觀所化生。所證解脱方便有異。於
此十智若隨闕一。便不具足化有情事。多復
無用故不増減。已辯自性依地別者。第八第
九依四靜慮。餘八通依十一地起。欲四靜慮
未至中間并四無色。名十一地。諸勝徳地總
有爾所。已辯依地。依身別者。皆依贍部男子
佛身。唯此堪爲力所依故。如是十智二乘亦
有。何故在佛方受力名。夫受力名謂無礙轉。
佛智於境無礙轉故。得名爲力。餘則不然。以
諸二乘尚不能見諸有情相續順解脱分善。
況復能知所餘深細。如舍利子捨求度人。不
能觀知鷹所逐鴿。前後二際生多少等。大目
乾連不能觀見。業風所引諸鬼差別。是故二
乘天眼通等。觀界遠近與佛有殊。非無礙故
不名爲力。二乘與佛漏盡既同。彼智何縁唯
佛名力。唯世尊有遍達有情。一切漏盡別相
智故。謂薄伽梵於諸有情。一切漏盡品類差
別。智無罣礙。二乘不然。是故力名唯屬於佛。
又唯諸佛智猛利故。如何猛利。佛智力能速
斷煩惱并習氣故。如強弱力補特伽羅。執利
鈍刀斬截草等。諸有情類蘊相無別。佛如何
觀有種種界。諸有情類蘊相雖同。而於其中
非無差別。謂彼諸蘊體雖無異。而有無量品
類不同。佛如量知都無罣礙。故世尊得有種
種界智力。或諸如來名稱高遠。希有智慧妙
用無邊。唯佛能知非餘所測。於餘所了無別
相中。何怪如來能知別相。已辯諸佛心力方
隅。當辯菩薩時亦所成身力。頌曰
    身那羅延力 或節節皆然
    象等七十増 此觸處爲性
論曰。佛生身力等那羅延。有餘師言。佛身
支節一一皆具那羅延力。理實諸佛身力無
邊猶如心力。能持無上正等菩提大功徳故。
大覺獨覺及轉輪王。*支節相連如其次第。似
龍蟠結連鎻相鉤。故三相望力有勝劣。那羅
延力其量云何。十十倍増象等七力。謂凡
象。香象。摩訶諾健那。鉢羅塞建提。伐浪伽遮
怒羅。那羅延。後後力増前前十倍。有説前
六十十倍増。敵那羅延半身之力。此力一倍
成那羅延。有餘師説。此量如千藹羅伐拏天
象王力。此象王力其量云何。三十三天將遊
戲苑。象王知已化作諸頭種種莊嚴。往天宮
所。諸天眷屬數有多千。乘已騰空如持樺葉。
速至戲苑隨意歡娯。天大象王力勢如是。此
力千倍等那羅延。於諸説中唯多應理。如是
身力觸處爲性。此應總是諸觸差別。有説。唯
是大種差別。有説。是造觸離七外有。有説。力
是重劣者是輕。如是名爲佛生身力。佛四無
畏相別云何。頌曰
    四無畏如次 初十二七力
論曰。佛四無畏如經廣説。一正等覺無畏。十
智爲性。猶如初力。二漏永盡無畏。六十智性。
如第十力。三説障法無畏。八智爲性。如第二
力。四説出道無畏。九十智性。如第七力。何縁
諸佛無畏唯四。但由此量顯佛世尊。自他圓
徳倶究竟故。謂初無畏顯佛世尊自智圓徳。
第二無畏顯佛世尊自斷圓徳。此二顯佛自
利徳滿。爲顯世尊利他圓徳。是故復説後二
無畏。第三無畏遮行邪道。第四無畏令趍正
道。謂佛處處爲諸弟子。説障法令斷除即是
令修斷徳方便。又於處處爲諸弟子。説出道
令正行。即是令修智徳方便。此二顯佛利他
徳滿。但由此四隨其所應。顯佛自他智斷圓
徳。至究竟故唯立四種。如何可説無畏即智。
應言無畏是智所成。理實應然。但爲顯示無
畏以智爲親近因。是故就智出無畏體。夫無
畏者謂不怯懼。由有智故不怯懼他。故智得
爲無畏因性。唯佛四妙智是四無畏因。謂諸
如來於一切法一切相妙。智是初無畏因。若
諸如來一切煩惱并習氣斷妙智。是第二無
畏因。唯我世尊由具此故。侵毀不慼供讃不
歡。雖恒違拒而常饒益。雖加斫刺而深憐
愍。雖有殊勝輔翼神通智慧技能而不傲慢。
於欲離背不起瞋嫌。於樂親承不偏憐愛。雖
行攝事不求輔翼。雖行訶責不願乖離。雖暫
驅擯不以麁語。雖永擯黜不令墮邪。雖無所
畏而不麁獷。雖常親愛而不生貪。雖顯自徳
殉名利。雖顯他過不爲恥辱。雖攝門徒不
成自黨。雖訶邪侶不壞他朋。族望有情數來
親附。但示正法不與交遊。此等皆由漏盡妙
智。故此妙智爲第二因。若諸如來知弟子衆。
有損有益妙智。是後二無畏因。或無畏體即
四妙智。怯懼名畏。此即於法無所了達。
恐怖義。智於此畏有近治能。與畏相違故名
無畏。豈不非無智即是畏體。如何説智體即
是無畏。此責不然。智與多法爲近治故如即
無疑。謂智如能近治無智。亦於怖畏有近治
能。故得智名。亦名無畏。如治無智亦能治疑。
故得智名。亦名決定。所治無智雖不即疑而
智無疑。名二體一。如是無智雖與畏殊。而無
畏名即目智體。一善能斷多惡法故。有説。無
智亦攝畏體。故於此中不應爲難。力與無畏
有何差別。此無差別體倶智故。然於智體別
義名力。復依別義立無畏名。謂不屈因説名
爲力。不怯懼因説名無畏。或初安立説名爲
力。立已不動説名無畏。或非他伏説名爲力。
能摧伏他説名無畏。有餘師説。譬如良醫遍
達醫方。説名爲力。善療衆疾。説名無畏。有説
驍健。説名爲力。勇悍不怯。説名無畏。如是二
種義亦有別。謂成辦事義是力義。不怯憚義
是無畏義。佛三念住相別云何。頌曰
    三念住念慧 縁順違倶境
論曰。佛三念住如經廣説。諸弟子衆一向恭
敬能正受行。如來縁之不生歡喜。捨而安住
正念正知。是謂如來第一念住。諸弟子衆
不恭敬不正受行。如來縁之不生憂慼。捨而
安住正念正知。是謂如來第二念住。諸弟子
衆一類恭敬能正受行。一類不敬不正受行。
如來縁之不生欣慼。捨而安住正念正知。是
謂如來第三念住。雖有所化不敬受行。而佛
世尊亦雨法雨。由此方便彼於餘時或餘有
情入正法故。非前説四今復説三。可總説言
念住有七。今三攝在前四中故。謂在縁外法
念住攝。然此三種體通念慧。謂由安住正念
正知。於三境中不生歡慼。不可見有諸大聲
聞。於三境中不生歡慼。便謂此三種非佛不
共法。*唯佛於此并習斷故。善達有情種
別故。或弟子衆隨屬如來。有順違倶應甚歡
慼。佛能不起可謂希奇。非屬諸聲聞不起非
奇特。故唯在佛得不共名。諸佛大悲云何相
別。頌曰
    大悲唯俗智 資糧行相境
    平等上品故 異悲由八因
論曰。如來大悲俗智爲性。普縁一切有情
爲境。作苦苦等三行相故。非無漏智有如是
理。此大悲名依何義立。依五義故此立大名。
一由資糧故大。謂大福徳智慧資糧所成
故。二由行相故大。謂此力能於三苦境作行
相故。三由所縁故大。謂此總以三界有情爲
所縁故。四由平等故大。謂此等於一切有
情作利樂故。五由上品故大。謂最上品更無
餘悲能齊此故。有餘師説。由大加行所證得
故。唯大士身所成就故。入大功徳珍寶數故。
能拔有情大苦惱故。立大悲名。悲與大悲有
何差別。此二差別由八種因。一由自性。無瞋
無礙自性異故。二由依身通餘。唯佛依身異
故。三由行相。一苦三苦行相異故。四由所
縁。一界三界所縁異故。五由依地。通餘第四
靜慮異故。六由證得。離欲有頂證得異故。又
悲爲先離染時得。*唯離染得有差別故。七由
救濟。希望事成救濟異故。八由哀愍。平等
不等哀愍異故。有餘師説。諸佛大悲遠細遍
隨。能普饒益。聲聞等類所起悲心。不能悲愍
色無色界。佛於上界起極悲愍。心過於二乘。
悲愍無間獄。已*辯佛徳異餘有情。諸佛相望
法皆等不。頌曰
    由資糧法身 利他佛相似
    壽種姓量等 諸佛有差別
論曰。由三事故諸佛皆等一。由資糧等圓滿
故。二由法身等成*辦故。三由利他等究竟
故。由壽種姓身量等殊。諸佛相望容有差
別。壽異謂佛壽有短長。種異謂佛生刹帝利
婆羅門種。姓異謂佛姓喬答摩迦葉波等。量
異謂佛身有小大等。言顯諸佛法住久近等。
如是有異。由出世時所化有情機宜別故。諸
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徳深生愛敬。其三
者何。一因圓徳。二果圓徳。三恩圓徳。初因圓
徳復有四種。一無餘修。福徳智慧二種資糧
修無遺故。二長時修。經三大劫阿僧企耶修
無倦故。三無間修。精勤勇猛刹那刹那修無
廢故。四尊重修。恭敬所學無所顧惜修無慢
故。次果圓徳亦有四種。一智圓徳。二斷圓徳。
三威勢圓徳。四色身圓徳。智圓徳有四種。一
無師智。二一切智。三一切種智。四無功用智。
斷圓徳有四種。一一切煩惱斷。二一切定障
斷。三畢竟斷。四并習斷。威勢圓徳有四種。一
於外境化變住持自在威勢。二於壽量若促
若延自在威勢。三於空障極遠速行。小大相
入自在威勢。四令世間種種本性。法爾轉勝
希奇威勢。威勢。圓徳復有四種。一難化必能
化。二答難必決疑。三立教必出離。四惡黨必
能伏。色身圓徳有四種。一具衆相。二具隨好。
三具大力。四内身骨堅越金剛。外發神光踰
百千日。後恩圓徳亦有四種。謂令永解脱三
惡趣生死。或能安置善趣三乘。總説如來圓
徳如是。若別分析則有無邊。唯佛世尊能知
能説。要留命行經多大劫。阿僧企耶説乃可
盡。如是則顯佛世尊身具有無邊。殊勝奇特
因果恩徳如大寶山。有諸愚夫自乏衆徳。雖
聞如是佛功徳山及所説法。不能信重。諸有
智者聞説如斯。生信重心徹於骨髓。彼由一
念極信重心。轉滅無邊不定惡業。攝受殊勝
人天涅槃。故説如來出現於世。爲諸智者無
上福田。依之引生不空可愛殊勝速疾究竟
果故。如薄伽梵自説。頌曰
    若於佛福田 能殖少分善
    初獲勝善趣 後必得涅槃
已説如來不共功徳。共功徳今當*辯。頌曰
    復有餘佛法 共餘聖異生
    謂無諍願智 無礙解等徳
論曰。世尊復有無量功徳。與餘聖者及異生
共。謂無諍願智無礙解通。靜慮無色等至等
持。無量解脱勝處遍處等。隨其所應。謂前三
門唯共餘聖。通靜慮等亦共異生。雖佛身中
一切功徳。行相清淨殊勝自在。與聲聞等功
徳有殊。然依類同説名爲共。且共餘聖。三功
徳中。無諍云何。頌曰
    無諍世俗智 後靜慮不動
    三洲縁未生 欲界有事惑
論曰。有阿羅漢憶昔多生。受雜類身發自他
惑。由斯相續受非愛果。便作是念。有煩惱身
縁之起惑。尚招苦果。況離煩惱具勝徳身。思
已發生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縁
己身生貪瞋等。此皆但以俗智爲性。縁他未
來修斷惑故。非無漏智此行相轉。若無諍體
是智所攝。如何説習無諍等持。此不相違
一相應品。有多功徳隨説一故。如一山中有
種種物。隨擧一種以標山名。理應無諍。是智
所攝護他相續。當來惑生巧便爲先事方成
故。然一切諍總有三種。蘊言煩惱有差別故。
蘊諍謂死。言諍謂鬪。煩惱諍謂百八煩惱。由
此俗智力。能止息煩惱諍故得無諍名。此智
但依第四靜慮違苦因故。第四靜慮樂通行
中最爲勝故。不動應果能起非餘。餘尚不能
自防起惑。況能止息他身煩惱。此唯依止三
洲人身。非北及餘性猛利故。縁欲未起有事
惑生。勿令他惑縁我生故。諸無事惑不可遮
防。内起隨應總縁境故。已*辯無諍。願智云
何。頌曰
    願智能遍縁 餘如無諍説
論曰。以願爲先引妙智起。如願而了故名願
智。此智自性地種性身與無諍同。但所縁別。
以一切法爲所縁故。如何願智能知未來。審
觀過現而比知故。如觀稼穡有盛有微。比知
其田有良有薄。若爾何故立願智名。有學異
生亦能知故。不爾所知定不定故。而聞傳説
諸大聲聞。記未來事有不定者。非起願智有
此謬知。餘俗智觀所記別故。惑彼所記無
不定失。但觀於始不觀終故。如先降雨未至
地間。爲羅怙羅之所承棄。先所懷孕其實是
男。彼於後時轉形成女。王舍城鬼初戰得勝。
後爲廣嚴諸鬼摧伏。人欲相伐鬼先戰故。或
實願智方見未來。然加行時先起比智。觀過
現世准度未來。引願智生方能眞見。即由此
故能知無色。謂先觀彼因行等流。有比智生
引眞願智。或觀欲色死生時心。比度而知所
生從處。引生願智方能實知。或比智知亦無
有失。以證比智所縁必同。若比不知如何能
證。是則願智應不可言。力能遍縁三界三世。
不時解脱諸阿羅漢。欲於彼境正了知時。先
作要期願我知彼。後入邊際第四靜慮。以
爲加行。從此無間。如先願力引正智起。於所
期境皆如實知。邊際定言如後當釋。此願智
力能知過去。與宿住智差別云何。願智通知
自相共相。諸宿住智知共非餘。知共相中亦
有差別。願智明了宿住不然。於現所縁對他
心智。*辯差別相如理應思
*説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五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六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智品第七之四
辯願智。無礙解云何。頌曰
    無癡解有四 謂法義詞辯
    名義言説道 無退智爲性
    法詞唯俗智 五二地爲依
    義十六辯九 皆依一切地
    但得必具四 餘如無諍説
論曰。諸無礙解總説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
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此四總説
如其次第。以縁名義言及説道。不可退轉智
爲自性。謂無退智縁能詮法。名句文身立
爲第一。趣所詮義説之爲名。即是表召法自
性義。辯所詮義説之爲句。即是辯了法差別
義。不待義聲獨能爲覺。生所依託説之爲文。
即是迦遮吒多波等。理應有覺不待義聲。此
覺不應無所縁境。此所縁境説之爲文。文謂
不能親目於義。但與名句爲詮義依。此三能
持諸所詮義。及軌生解。故名爲法。即三自性
説之爲身。自性體身名差別故。三與聲義極
相隣雜。爲境生覺別相難知。故説身言顯有
別體。若無退智縁一切法。所有勝義立爲第
二。義即諸法自相共相。雖名身等亦是義攝。
而非勝義。有多想故。謂有如義有不如義。有
有義有無義。有依假轉。有依實轉。了此無間。
或於後時諸所度量名爲勝義。爲欲顯示義
無礙解。所縁之境非語及名。故此所縁説爲
勝義。謂此但取依語起名。名所顯義非取
爾。心之所行説名爲義。若無退智縁諸方域。
俗聖言詞立爲第三。即能了知世語典語。於
諸方域種種差別。若無退智縁應正理無滯
礙説。及縁自在定慧二道。立爲第四。即於文
義能正宣揚。無滯言詞説名爲辯。及諸所有
已得功徳。不由加行任運現前自在功能。亦
名爲辯。此能起辯立以辯名。了辯及因智名
辯無礙解。即前所説能正宣揚。善應物機不
違勝義。所有言説名應正理。即前所説無滯
言詞。不待處時及有情等。辯析自在。名無滯
礙。即上所言已得功徳。不由加行任運現前。
名爲自在定慧二道。又能所詮相符會智。名
初二無礙解。謂達此名屬如是義。及達此義
有如是名。名能所詮相符會智。達時作等加
行言詞。名第三無礙解。達所樂言説及自在
道因。名第四無礙解。又色等六所知謂義。即
此善等有爲無爲。色非色等差別謂法。即詮
此二言説謂詞。三智即前三無礙解。即縁三
種無罣礙智。名第四無礙解。又達世俗勝義
二諦。名初二無礙解。此即行者自利圓徳。能
善宣説如是二諦。名第三無礙解。於此善巧
問答難通。名第四無礙解。此即行者利他圓
徳。有説愚癡猶預散亂。是於宣辯有滯礙因。
由解脱此三得現法樂住。及由此故利他行
成。此智名爲辯無礙解。若得如是定能宣説。
符會正理無滯言詞。及得現前自在功徳。又
於名等勝義言詞。無滯説中各得善巧。如次
建立四無礙解。前三善巧説名爲因。由境不
同故有差別。第四名果能説無滯。又由四分
別他事成。謂巧於文了達於義。妙閑聲韻定
慧自在。故無礙解建立有四。此即總説無礙
解體。兼顯四種所縁差別。契經略擧此數及
名。諸對法中廣顯其相。又經列此先義後法。
諸對法中先法後義。此爲顯示二智生時。或
義因名。或名因義。故經與論作差別説。謂聽
法者先分別名。既正知名次尋其義。正知義
已欲爲他説。次必應求無滯説智。依此次第
故名在先。然此四中義智最勝。餘是助伴故
義在先。謂於義中若正了達。次應方便尋究
其名。既已知名欲爲他説。次應於説求巧便
智。是故此四次第如是。辯無礙解若縁説時。
何異第三詞無礙解。第三了達訓釋言詞。如
有變礙故名色等。此達應理無滯礙説。有説
詞詮諸法自性。辯能顯示諸法差別。有説於
法直説名詞。展轉無滯分析名辯。縁此二種
三四有別。四中法詞俗智爲性。非無漏智縁
名身等。及世言詞事境界故。法無礙解通依
五地。謂依欲界四本靜慮。上地中無名身等
故。彼不別縁下名等故。詞無礙解唯依二地。
謂依欲界初本靜慮。上諸地中無尋伺故。彼
地必無自語言故。此因非理。所以者何。非發
語智名無礙解。勿無礙解定中無故。由此不
應作如是説。無尋伺故上地中無。無斯過失。
因義異故。何謂因義。謂此意言尋伺二法能
發語故。相不寂靜自性麁動。上無此故寂靜
微細。詞無礙解縁外言詞。亦不寂靜麁動類
攝。是故此解上地中無。初靜慮中亦有尋伺。
故於定内亦有此解。由此極成但依二地。義
無礙解十六智性。謂若諸法皆名爲義。則十
智性。若唯涅槃名爲義者則六智性。謂俗法
類滅盡無生。辯無礙解九智爲性。謂唯除滅
縁説道故。此二通依一切地起。謂依欲界乃
至有頂。辯無礙解於説道中。許隨縁一皆得
起故。通依諸地。亦無有失。然於其中但縁説
者。唯依二地與第三同。有説盡無生非無礙
解攝。以無礙解是見性故。彼説第二或四或
八。第四唯七。准上應知。此四應知如四聖種。
隨得一種必具得四。非不具四可名爲得。隨
欲現起或具不具。有餘師言。有不具得無理
得一必令得四。有説此四無礙解生。如次
習算計佛語。聲明因明爲前加行。若於四處
未得善巧。必不能生無礙解故。理實一切無
礙解生。唯學佛語能爲加行。要待前生久習
名等。四種善巧今乃能修。無礙解名釋有多
義。謂於彼彼境領悟無礙名無礙解。或於彼
彼境決斷無礙名無礙解。或於彼彼境正説
無礙名無礙解。有餘師説。鉢剌底是助聲目
現前義。如鉢剌底日火蝩來。是日火蝩現前
來義。三目無倒毘陀目智。此言意顯於境現
前。無顛倒智名無礙解。四無礙解三乘倶得。
何故經説唯我世尊。獨名成就四無礙解。無
相違失。經自釋故。謂彼經言唯佛無謬。成就
無上故作是説。聲聞獨覺自分境中。智無退
故名無礙解。諸佛世尊於一切法。圓滿知故
名無礙解。有餘師説。無別第四即依前三總
集建立。此説非理。縁法義詞與縁説道智相
別故。此四依地自性所縁。與無諍別。前來已
辯種性依身如無諍説。謂不動種*性依三
洲人身。如是所説無諍智等。頌曰
    六依邊際得 邊際六後定
    遍順至究竟 佛餘加行得
論曰。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種皆依邊際定
得。邊際定力所引發故。邊際靜慮體有六種。
前六除詞餘五少分。及*除此外復更有餘。
加行所得上品靜慮。名邊際定。故成六種。詞
無礙解雖依彼得。而體非彼靜慮所攝。邊際
名但依第四靜慮故。此一切地遍所隨順故。
増至究竟故得邊際名。由此不應亦通餘地。
云何此名遍所隨順。謂正修學此靜慮時。從
初靜慮次第順入乃至有頂。復從有頂次第
逆入至初靜慮。從初靜慮次第順入。展轉乃
至第四靜慮。名一切地遍所隨順。云何此名
増至究竟。謂專修習第四靜慮。從下至中從
中至上。如是三品復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
究竟。如是靜慮得邊際名。此中三乘非無差
別。而各於自得究竟名。此中邊名顯無越義。
勝無越此故名爲邊際言。爲顯類義極義。如
説四際及實際言。如是二言顯此靜慮。是最
勝類定中最極。殊勝功徳多此引生。樂通行
中此最勝故。有言無諍體即是悲。哀愍有情
修無諍故。趣入無諍以悲爲門。如何異悲別
有自體。此説非理。不決定故。謂修無諍非
定由悲。於諸有情拔苦行相。但爲令彼煩惱
不生。寂靜思惟爲門而入。設許決定以悲爲
門。亦不可言以悲爲體。勿慧由定發體即是
定故。若住無諍能息他惑。則應世尊不住無
諍氣嘘。指鬘等縁佛生惑故。實非無諍恒現
在前。以佛世尊具無量徳。隨時所欲起一現
前。寧一切時偏住無諍。佛於聖住多住於空。
先由此門入離生故。能引捨故。極微妙故。最
難修故。是不共故。佛於梵住多住於悲。最能
濟拔有情苦故。無諍不然。故多不起。世尊對
彼具壽善現。饒益他志雖勝無邊。而不恒時
住無諍者。爲欲永拔彼煩惱故。初縱令起後
方調伏。如是可謂眞實哀愍。願智爲先方起
無諍。非起願智無諍爲先。謂要先知諸有情
類。由我安住如是威儀。煩惱便生。餘則不爾。
然後方起無諍現前。願智無縁由無諍起。雖
倶邊際靜慮爲先。加行有殊得有差別。有説
此二展轉相攝。理不應然。行相別故。謂別行
相爲息他惑。起別行相爲了所知。若加行中
爲息他惑。後從定起他惑不生。如是即名無
諍事辦。若加行位爲知所了。後起定時了
所知境。如是名曰願智事成。行相既殊如何
相攝。如是所説無諍智等。除佛餘聖唯加行
得。非離染得。非皆得故唯佛於此。亦離染得。
諸佛功徳初盡智時。由離染故一切頓得。後
時隨欲能引現前不由加行。以佛世尊於一
切法自在轉故。已辯前三唯共餘聖徳。於亦
共凡徳且應辯通。頌曰
    通六謂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盡通 解脱道慧攝
    四俗他心五 漏盡通如力
    五依四靜慮 自下地爲境
    聲聞麟喩佛 二三千無數
    未曾由加行 曾修離染得
    念住初三身 他心三餘四
    天眼耳無記 餘四通唯善
論曰。通有六種。一神境智證通。二天眼智證
通。三天耳智證通。四他心智證通。五宿住隨
念智證通。六漏盡智證通。雖六通中第六唯
聖。然其前五異生亦得。依總相説亦共異生。
如是六通解脱道攝。慧爲自性如沙門果。解
脱道言顯出障義。勝進道中亦容有故。如是
通慧無間道無。此位定遮他心智故。勿阿羅
漢捨無間道。即名亦捨漏盡通故。品類足説。
善慧是通二應非通。無記性故。義各別故。
此彼無違。彼説所知及所通法。擧諸智慧爲
能知通。以顯所知及所通法。雖諸智慧皆能
知通。而且説善勝遍縁故。所知所通雖無廣
陜。而能知外有別能通。故説所知已復説所
通法。此所辯通唯勝定果。通無記慧。與彼何
違。又彼但言通謂善慧。不言唯善。故亦無違。
如説能知謂諸善智。豈惡無記皆非智攝。彼
此通別應作四句。有彼非此。謂除四通所餘
善慧。有此非彼。謂解脱道二無記慧。有彼亦
此。謂即四通。有非彼此。謂除前説。除他心漏
盡。餘四俗智攝。西方諸師説。宿住通六智。謂
俗法類及苦集道。俗智能了過去俗事。餘隨
所應各縁自境。然觀經意唯俗智攝。如説隨
憶無量宿住。謂或一生乃至廣説。非無漏智
此行相轉。他心通五智攝。謂法類道世俗他
心。漏盡通如力説。謂或六或十智。由此已顯
漏盡智通。依一切地縁一切境。前之五通依
四靜慮不依無色。近分中間彼無五通所依
定故。要攝支定是五通依。非漏盡通亦不依
彼。諸地皆能縁漏盡故。不待觀色爲加行故。
前三通境無色不能縁。由此三通但別縁色。
故修他心通色爲門。故修宿住通漸次憶念。
分位差別方得成滿。於加行中必觀色故。依
無色地無如是能。若爾中間及五近分。亦容
縁色應有五通。不爾由前所説因故。謂攝支
定是五通依。若不攝支等持劣故。又彼止觀
隨一減故。若爾何縁有漏盡通。樂苦遲速地
皆能盡漏。故五是別修殊勝功徳。要殊勝地
方能發起。若宿住通不依無色。應不能憶無
色界事。契經何故説佛世尊無上法中。言佛
能憶過去有色無色等事。此是決定比智所
知。非宿住通。故無有失。謂諸外道。若見有情
欲色命終不知生處。執有情類死已斷滅。見
生欲色不知所從。便執有情本無而有。聲聞
獨覺見彼命終。二萬劫中不見所在。便謂彼
歿生於空處。而彼或生上不盡壽命終。如是
乃至八萬劫中不見所在。便謂彼歿生於非想
非非想處。而或生下地經二三生等。見生欲
色時謂所從亦爾。世尊觀彼死時生時。如實
比知所生從處。有盡壽量。有中殀者。雖亦
比知非不決定。故與餘聖比知有別。修神境
等前三通時。思輕光聲以爲加行。成已自在
隨所欲爲。諸有欲修他心通者。先審觀己身
心二相。前後變異展轉相隨。後復審觀他身
心相。由此加行漸次得成。成已不觀自心諸
色。於他心等能如實知。諸有欲修宿住通者。
先自審察次前滅心。漸復逆觀此生分位。前
前差別至結生心。乃至能憶知中有前一念。
名自宿住加行已成。爲憶念他加行亦爾。此
通初起唯次第知。串習成時亦能超憶諸所
憶事。要曾領受憶淨居者。昔曾聞故從無色
歿來生此者。依他相續初起此通。所餘亦依
自相續起。如是五通境唯自下。且如神境隨
依何地。於自下地行化自在。於上不然。勢力
劣故。餘四亦爾。隨其所應。是故無能取無色
界他心宿住爲二通境。即此五通於世界境。
作用廣陜諸聖不同。謂大聲聞麟喩大覺不
極作意。如次能於一二三千諸世界境。起行
化等自在作用。若極作意如次能於二千三
千無數世界。如是五通若有殊勝勢用猛利。
從無始來曾未得者由加行得。若曾串習無
勝勢用。及彼種類由離染得。若起現前皆由
加行。佛於一切皆離染得。隨欲現前不由加
行。三乘聖者後有異生。通得曾得未曾得者。
所餘異生唯得曾得。約四念住辯六通者。約
境約體二義有殊。有説二通即天眼耳。所餘
四種以慧爲性。彼説眼耳通是身念住境。餘
四皆是法念住境。然實六種皆慧爲性。經説
皆能了達境故。由此皆是法念住境。若約體
辯則六通中。前三唯身。但縁色故。謂神境通
縁外四處。天眼縁色。天耳縁聲。若爾何縁説
死生智知有情類。由現身中成身語意諸惡
行等。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有別勝智是通眷
屬。依聖身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
與通合立死生智名。他心智通三念住攝。謂
受心法縁心等故。宿住漏盡經主欲令一一
皆通四念住攝。通縁五蘊一切境故。而實宿
住法念住攝。雖契經説念曾領受苦樂等事。
是憶前生苦樂等受所領衆具。即是雜縁法
念住攝。漏盡如力或法或四。不應定言四念
住攝。若約善等分別六通。有餘師言。六皆是
善而實眼耳唯無記性。餘之四通一向是善。
經主於此作是釋言。天眼耳通無記性攝。是
眼耳識相應慧故。若爾寧説依四靜慮。隨根
説故。亦無有失。謂所依止眼耳二根。由四靜
慮力所引起即彼地攝。故依四地通依根故
説依四言。或此依通無間道説。通無間道依
四地故。此釋不然。六通皆是解脱道攝。眼耳
二識是解脱道。理不成故。應作是説。四靜慮
中有定相應。勝無記慧。能引自地勝大種果。
此慧現前便引自地天眼天耳。令現在前爲
所依根發眼耳識。故眼耳二識相應慧非通。
但可説言是通所引。如契經説無學三明。彼
於六通以何爲性。頌曰
    第五二六明 治三際愚故
    後眞二假説 學有闇非明
論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
明。三漏盡智證明。如其次第。以無學位。攝第
五二六通爲其自性。六中三種獨名明者。如
次對治三際愚故。謂宿住智通治前際愚。死
生智通治後際愚。漏盡智通治中際愚。是故
此三獨標明號。又宿住通憶念前際自他苦
事。死生智通觀察後際他身苦事。由此厭背
生死衆苦。起漏盡通觀涅槃樂。故唯三種
立爲明。又此三通如次能捨常斷有見故立
爲明。又此能除有有情法三種愚故。偏立爲
明。有餘師言。宿住能見過去諸蘊。展轉相因
次第傳來都無作者。由此能引空解脱門。死
生能觀有情生死。下上旋轉猶如灌輪。故不
希求三有果報。由此能引無願解脱門。厭離
爲門歸無相法。故起漏盡無相解脱門。是故
三通獨標明號。此三皆名無學明者。倶在無
學身中起故。於中最後容有是眞通無漏故。
餘二假説體唯非學非無學故。由此最後得
無學名。自性相續皆無學故。前之二種得無
學名。但由相續不由自性。如施設論作如是
言。有等持相應無覆無記慧。不由善故及無
漏故得立聖名。由聖身中此可得故。説名爲
聖。此亦應爾。故名無學。有學身中有愚暗故。
雖有前二不立爲明。雖有暫時伏滅愚暗。後
還被蔽。不可立明。要暗永無。方名明故。契
經中説示導有三。彼於六通以何爲性。頌曰
    第一四六導 教誡導爲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樂果故
論曰。三示導者。一神變示導。二記心示導。三
教誡示導。如其次第。以六通中第一四六。爲
其自性。唯此三種引所化生。令初發心最爲
勝故。能示能導立示導名。三示導中教誡最
勝。定由通所成故。定引利樂果故。謂前二導
呪等亦能。不但由通故非決定。如有呪術名
健馱梨。持此便能騰空自在。或有藥草具勝
功能。若服若持飛行自在。復有呪術名伊刹
尼。持此便能知他心念。或由觀相聽彼言音。
亦能了知他心所念。教誡示導。除漏盡通。餘
不能爲。故是決定。或前二導外道亦能。第三
不然。故名決定。又前二導有但令他暫時迴
心。不能引得畢竟利益及安樂果。教誡示導
亦定令他引當利益及安樂果。以能如實方
便説故。由此教誡最勝非餘。神境二言爲目
何義。頌曰
    神體謂等持 境二謂行化
    行三意勢佛 運身勝解通
    化二謂欲色 四二外處性
    此各有二種 謂似自他身
論曰。神名所目唯勝等持。由此能爲神變事
故。而契經説。神果名神。意爲擧麁以顯細故。
又顯勝等持是彼近因故。然神變事體實非
神。此廣如前覺分中辨。諸神變事説名爲
境。此有二種。謂行及化。行復三種。一者運
身。謂乘空行猶如飛鳥。二者勝解。謂極遠方
作近思惟便能速至。若於極遠色究竟天。作
近思惟即便能至。本無來去。何謂速行。此實
行但由近解。行極速故得勝解名。或世
尊言。靜慮境界不思議故。唯佛能了。三者意
勢。謂極遠方擧心縁時。身即能至。此勢如
意得意勢名。如心取境頃至色究竟故。於此
三中意勢唯佛。運身勝解亦通餘乘。謂我世
尊神通迅速。隨方遠近擧心即至。由此世尊
作如是説。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如日舒光蘊
流亦爾。能頓至遠故説爲行。若謂不然此沒
彼出。中間既斷行義應無。或佛威神不思議
故。擧心即至不可測量。故意勢行唯世尊有。
勝解兼餘聖運身并異生。化復二種。謂欲色
界。若欲界化外四處除聲。若色界化唯二謂
色觸。以色界中無香味故。此二界化各有二
種。謂屬自身他身別故。身在欲界化有四種。
在色亦然。故總成八。雖生在色作欲界化。而
無色界成香味失。化作自身唯二處故。有説
亦化四如衣等不成。非神境通能起化事。要
此通果諸能化心。此能化心有幾何相。頌曰
    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從淨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語通由自下
    化身與化主 語必倶非佛
    先立願留身 後起餘心語
    有死留堅體 餘説無留義
    初多心一化 成滿此相違
    修得無記攝 餘得通三性
論曰。能變化心總有十四。謂依根本四靜慮
生。初靜慮生唯有二種。一欲界攝。二初靜慮。
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如其次第有三四五。無
上依下。下地劣故。上下地繋一靜慮果。所依
行等地有勝劣。一地繋上下靜慮果。地雖等
所依行勝劣。下繋上果下果上繋。如次地劣
勝所依行勝劣如得靜慮化心亦然。果與所
依倶時得故。然得靜慮總有三時。離染受
生加行異故。謂離下染得上靜慮時。亦得
定所引化心果。從上地歿生色界時。及由
加行起勝功徳。但有新得所依靜慮。亦兼得
彼所引化心。依欲界身得阿羅漢。及練根位
得應果時。十四化心一時總得。乃至身在第
四靜慮。得阿羅漢得五化心。無從化心直出
觀義。此從淨定及自類生。能無間生自類淨
定。故唯從二生二非餘。唯自地化心起自地
化事。化所發語由自下心。謂欲初定化唯
自地心語。上化起語由初定心。彼地自無起
表心故。若生欲界第二定等。化事轉時如何
起表。非威儀路工巧處心。依異界身而可現
起。彼必依止自界身故。此無有過。引彼界攝
大種現前爲所依故。謂引色界大種現前。與
欲界身密合而住。依之起彼能發表心。無定
地表心依散地身過。或起依定能發表心。如
依定生天眼耳識。若一化主起多化身。要化
主語時諸化身方語。言音詮表一切皆同。故
有伽他作如是説
    一化主語時 諸所化皆語
    一化主若默 諸所化亦然
此但説餘。佛則不爾。諸佛定力最自在故。與
所化語容不倶時。言音所詮亦容有別。若上
三地所化語時。初定表心現前發者。此心起
位已出化心。應無化身化如何語。由先願力
留所化身。後起餘心發語表業。故無化語闕
所依過。非唯化主命現在時。能留化身令久
時住。亦有令住至命終後。即如尊者大迦葉
波。留骨鎖身至慈尊世。唯堅實體可得久
留。異此飮光應留肉等。有餘師説。願力留身
必無有能令至死後。聖大迦葉留骨*鎖身。由
諸天神持令久住。初習業者由多化心。要附
所依起一化事。習成滿者由一化心。能不附
所依起衆多化事。總有二類能變化心。一修
所成。二生得等。所起化果亦如彼説。修所成
化攝處如前。不能化爲有情身故。生所得等。
於欲界中化爲九處。色界化七依不離根。言
化九等理實無有能化作根。修果無心餘化
容有。修果起表由化主心。餘容自心起身語
表。修果飮食若爲資身。必在化主身中消化。
若爲餘事呑金石等。或即住彼化事身中。或
隨所宜置在別處。餘化飮食隨住所依。修果
化心唯無記性。餘通三性。謂善惡等。如天
龍等能變化心。彼亦能爲自他身化。天眼耳
言爲目何義。爲目慧體。爲目色根。若慧不應
名天眼耳。若色根者不應名通。此前已説前
何所説。謂説根本四靜慮中。有定相應勝無
記慧。名爲天眼及天耳通。此所引生勝大種
果名天眼耳。其體是何。頌曰
    天眼耳謂根 即定地淨色
    恒同分無缺 取障細遠等
論曰。此體即是天眼耳根。謂縁聲光爲加行
故。依四靜慮於眼耳邊。引起彼地微妙大種。
所造淨色眼耳二根。見色聞聲名天眼耳。如
是眼耳何故名天。體即是天。定地攝故。極
清淨故。立以天名。由此經言。天眼耳者無有
皮肉筋纒血塗。唯妙大種所造淨色。然天眼
耳種類有三。一修得天。即如前説。二者生得。
謂生天中。三者似天。謂生餘趣由勝業等之
所引生。能遠見聞似天眼耳。如藏臣寶菩
薩輪王。諸龍鬼神及中有等。修得眼耳過現
當生恒是同分。以至現在必與識倶。能見聞
故處所必具無翳無缺。如生色界一切有情。
能隨所應取彼障隔。極細遠等諸方色聲。故
於此中有如是頌
    肉眼於諸方 被障細遠色
    無能見功用 天眼見無遺
前説化心修餘得異。神境等五各有異耶。亦
有。云何。頌曰
    神境五修生 呪藥業成故
    他心修生呪 又加占相成
    三修生業成 除修皆三性
    人唯無生得 地獄初能知
論曰。神境智類總有五種。一修得。二生得。三
呪成。四藥成。五業成。曼馱多王及中有等。諸
神境智是業成攝。有餘師説。神境有四。即
前行三變化爲一。言變化者。如契經言。分一
爲多。乃至廣説。他心智類總有四種。前三如
上加占相成。餘三各三。謂修生業。除修所得
皆通善等。非定果故不得通名。人中都無生
所得者。餘皆容有。隨其所應本性生念業所
成攝。人由先業能憶過去。於地獄趣初受生
時。唯以生得他心宿住知他心等。及過去生
苦受逼已更無知義。彼憶過去以何證知。如
契經言。彼自憶念。我等過去曾聞他説諸欲
過失。而不厭離。故於今時。受斯劇苦。彼唯能
憶次前一生。餘趣隨應恒有知義。傍生知過
去。如&T045006;聲狗等鬼知過去。如有頌言
    我昔集衆財 以法或非法
    他今受富樂 我獨受貧苦
天知過去。如有頌言
    我施逝多林 蒙大法王住
    賢聖僧受用 故我心歡喜
又契經説。諸生天者初生必起三種念言。我
從何歿今生何處。乘何業故來生此間
*説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六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七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定品第八之一
如是已辯諸智差別。次當分別智所依定。唯
諸靜慮能具爲依。故於此中先辯靜慮。或於
先辯共功徳中。已辯智所成無諍等功徳。餘
所成徳今次當辯。於中先辯所依止定。且諸
定内靜慮云何。頌曰
    靜慮四各二 於中生已説
    定謂善一境 并伴五蘊性
    初具伺喜樂 後漸離前支
論曰。一切功徳多依靜慮。故應先辯靜慮差
別。此總有四種。謂初二三四。豈諸靜慮無如
慈等不共名想。而今但説初等四數建立別
名。此中非無不共名想。然無唯遍攝一地名。
以諸靜慮各有二種。謂定及生有差別故。諸
生靜慮如先已説。謂第四八前三各三。無有
別名總詮一地。諸定靜慮總相無別。謂此四
體總而言之。皆善性攝。心一境性以善等持
爲自性故。若并助伴五蘊爲性。此二既同難
知差別。相雖無別而地有異。爲顯地異就數
標名。故説爲初乃至第四。此中經主自興問
答。何名一境性。謂專一所縁。彼答非理。眼意
二識若同一所縁應名一境性。故於此處應求
別理。謂若依止一所依根。專一所縁名一境
性。豈不一念無易所縁。應一切心中皆有一
境性。理實皆有。一一刹那。心心所法一境轉
故。然非一切皆得定名。以於此中説一境性。
但爲顯示由勝等持。令善心心所相續而轉
故。若爾即心依一根轉。引縁自境餘心續生。
此即名爲心一境性。應離心外無別等持。此
難不然。前已説故。謂先廣辯心所法中。已辯
等持離心別有。謂若心體即三摩地。令心作
等亦應無別。差別因縁不可得故。如是等難
具顯如前。故非即心名三摩地。依何義故
立靜慮名。由依此寂靜方能審慮故。審慮即
是實了知義。如説心在定能如實了知。審慮
義中置地界故。此論宗審慮定以慧爲體。依
訓釋理此是凝寂。思度境處得靜慮名。定令
慧生。無濁亂故。有説此定持勝遍縁。如理思
惟故名靜慮。勝言簡欲界。遍縁簡無色。如理
思惟。簡異顛倒。能持此定。是妙等持。此妙等
持名爲靜慮。此言顯示止觀均行。無倒等持
方名靜慮。若爾染汚寧得此名。由彼亦能邪
審慮故。於相似處亦立此名。如世間言朽敗
種等。故無一切名靜慮失。若善性攝心一境
性。并伴立爲四靜慮者。依何相立初二三四。
具伺喜樂建立爲初。謂若位中善一境性。具
與尋伺喜樂相應。如是等持名初靜慮。頌中
但説與伺相應。已顯與尋亦相應義。以若有
伺與喜樂倶。必無與尋不相應故。爲顯第二
除伺建立。故頌但説具伺非尋。異此應言具
尋喜樂。擧尋有伺不説自成。漸離前支立二
三四。離伺有二離二有樂。具離三種如其次
第。故一境性分爲四種。已辯靜慮。無色云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