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No. 1562_ 衆賢玄奘譯 ) in Vol. 29

[First] [Prev+100] [Prev]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562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本事品第一之一
    諸一切種諸冥滅 拔衆生出生死
    敬禮如是如理師 對法藏論我當説
論曰。諸欲造論。必有宗承。於所奉尊。理先歸
敬。所以經主觀諸世間。皆爲邪師異論所惑。
自師永離一切諸冥。立教不虚。處大師位。成
就尊勝不共功徳。爲縁引發殷淨信心。欲正
流通彼所立教。故先讃禮佛薄伽梵自利利
他圓滿功徳。用標嘉瑞許發論端。此中世尊
智斷二徳皆具足故。自利圓滿。恩徳備故。利
他圓滿。所以者何。一切種冥皆永滅故。智徳
圓滿。諸境界冥亦永滅故。斷徳圓滿。授正教
手拔衆生出生死泥故。恩徳圓滿。聲聞獨覺。
雖破諸冥。而猶未能滅一切種。故不成就一
切種智。未得所有無知差別。不行智故。意樂
隨眠智等&T055626;故。不能如理濟拔有情。自利利
他徳未滿故。雖有聖徳而不名師。唯佛世尊
二徳圓滿。無倒濟拔一切有情。成就希奇廣
大名稱。位居尊極。獨號大師。故先讃禮大師
功徳。以開所説對法藏論。對法者何。頌曰
    淨慧隨行名對法 及能得此諸慧論
論曰。慧者擇法義。淨者無漏義。諸漏名垢。擇
法離垢故名淨慧。何縁得知此無漏慧名爲
對法。以佛世尊恣天帝等所請問故。如契經
言。我有甚深阿毘達磨及毘奈耶。恣汝請問。
此以聖道及聖道果。恣天帝釋隨意請問。恣
筏蹉類請問亦爾。復以何縁唯無漏慧名爲
對法。由此現觀諸法相已。不重迷故。豈不現
觀非唯慧能。是則對法應非唯慧。實非唯慧。
謂及隨行。何謂隨行。謂慧隨轉色受想等諸
心所法。生等及心。此則總説淨慧隨行。無漏
五蘊名爲對法。何故不説受等隨行名爲
法。慧於見等三現觀中。皆有能故。生等及色
有事非餘。受等唯通縁事現觀。受等各有領
納等用。如慧能見應名對法。受等如盲。豈名
對法。不能簡別四聖諦故。以於現覺苦等相
中其見現觀最爲殊勝。於諸諦中。簡擇轉
故。受等雖與淨慧倶行。而慧力持趣彼彼境。
故現觀中非爲最勝。是故成就無漏慧根。説
爲勝義阿毘達磨。爲有世俗阿毘達磨觀彼
説此爲勝義耶。有謂能得此諸慧論。此謂所
得無漏慧根能得諸慧。謂彼世間殊勝修慧
思慧聞慧及彼隨行。非離如是慧及隨行無
漏慧根可能證得。彼是能得此方便故。同無
漏慧受對法名。如慈方便亦名慈等。能得諸
論。謂彼根本阿毘達磨。是無漏慧勝資糧故。
亦名對法。如業異熟。漏等資糧亦名業等。前
諸慧言。亦説生得。離生得慧無能誦持對法
教者。唯生得慧能正誦持契經等法。故彼亦
名阿毘達磨。豈不此論是無漏慧勝資糧故
亦名對法。何故乃名對法。倶舍頌曰
    攝彼勝義依彼故 此立對法倶舍名
論曰。此就依主及多財釋。藏謂堅實。猶如
樹藏。對法論中諸堅實義皆入此攝。是彼藏
故名對法藏。即是對法之堅實義。藏或所依。
猶如刀藏。謂彼對法是此所依。引彼義言造
此論故。此論以彼對法爲藏。名對法藏。即是
對法爲所依義。此論所依阿毘達磨。何因故
説。誰復先説。雖不應問説對法人。佛教依法
不依人故。而欲必以人爲量者。此及前問。今
當總答。頌曰
    若離擇法定無餘 能滅諸惑勝方便
    由惑世間漂有海 因此傳佛説對法
論曰。由離擇法無勝方便。能滅世間引苦諸
惑。故世尊言。若於一法未達未知。我終不説
能正盡苦。世間未滅諸煩惱故。於三有海生
死輪迴。爲令世間修習擇法滅諸煩惱。故言
因此佛説對法。佛若不説。舍利子等諸大聲
聞。亦無有能於諸法相如理*簡擇。是故此論
所依根本。阿毘達磨定是佛説。經主稱傳顯
已不信。阿毘達磨是佛所説。何縁不信。傳聞
尊者迦多衍尼子等造故。不説對法爲所依
故。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汝等從今當依經量。
諸部對法義宗異故。此皆不然。諸大聲聞。隨
佛聖教而結集故。阿毘達磨是佛所許。亦名
佛説。能順遍知雜染清淨因果智故。如諸契
經。若佛所許不名佛説。便應棄捨。無量契經
若不説依非佛語者。毘柰耶藏應非佛説。臨
涅槃時不勸依故。若言亦勸苾芻當依別解
脱經無斯過者。是則應許廣毘柰耶非佛所
説。便非定量。若毘柰耶即是廣釋戒經本故
是佛説者。阿毘達磨廣釋契經。何故偏疑非
佛所説。又即慧蘊。及與隨行。并勝資糧。名爲
對法四依中説智是所依。不説依言。有不成
過 又彼唯説經非定依。而竟不言阿毘達磨
及毘柰耶依有差別。又定應許阿毘達磨是
經差別。故成所依。或應頌等亦非所依。世尊
唯勸依經量故。又今言依。欲顯何義。若顯量
義。理未必然。如何世尊先説四量。而今但説
經爲量耶。或應先時依唯説一。以法等三經
所攝故。或即於彼已遮依人。亦即勸依經之
差別。而今復説有唐捐過。故今言依。應顯別
義謂汝昔來心屬於我。是則依仗補特伽羅。
自今以往無別所依。應唯仗經勿令忘失。又
今言經。總説一切如來聖教。若不爾者。應頌
等教應非所依。而復勸依別解脱者。爲令於
戒起尊重心。以彼戒經不應求義。唯當恭敬
如説而行。毀重戒者不可修治。故重勸依令
堅持戒。是故言依非唯量義。又勸阿難依經
量者。正爲勸依阿毘達磨。是經之量故名經
量。即是衆經所有定義。阿毘達磨能決衆經。
判經了義不了義故。阿毘達磨名能總攝。不
違一切聖教理言。故順此理名了義經。與此
理違名不了義。不了義者恐違法性。依正理
教應求意旨。若異此者如先但説。依了義經。
今亦應爾。唯勸依經。不應言量。所言諸部阿
毘達磨義宗異故。非佛説者。經亦應爾。諸部
經中。現見文義有差別故。由經有別。宗義不
同。謂有諸部。誦七有經。彼對法中建立中有。
如是建立漸現觀等。讃學根本異門等經。説
一切有部中不誦。撫掌喩等衆多契經。於餘
部中曾所未誦。雖有衆經諸部同誦。然其名
句互有差別。謂有經説汝阿氏多。於當來世
成等正覺。非黒非白。非黒非白異熟業等。
無量名句諸部不同。是故不應由義宗異。阿
毘達磨便非佛説。阿毘達磨定是佛説。由佛
攝受三藏教故。如世尊説。老耄出家持吾三
藏甚爲難得。若謂此言依雜藏説。理必不然。
以彼即是經差別故。曾無處説。別持彼故。唯
有處説。持素怛纜及毘柰耶摩怛理迦。而無
別處言持雜藏。亦不可説雜藏即是摩怛理
迦。由別釋故。如大尊者迦葉波言。摩怛理迦。
目何等。謂四念住。廣説乃至八支聖道。
四正行四法迹四無礙解。空空無願無願無
相無相。諸現觀邊。諸世俗智。雜修靜慮。無諍
願智。邊際定智。止觀等法。及集異門法蘊施
設。如是等類。一切總謂摩怛理迦。非雜藏中
此等諸法具足可得。故説雜藏。即是第三非
爲善説。又契經説。於阿毘達磨阿毘毘柰耶
應勤修學。故知佛説阿毘達磨。若爾阿毘毘
柰耶藏。應爲第四。不爾由許毘柰耶藏即是
阿毘毘柰耶故。所有最勝増上尸羅相應論
道。以能現對毘柰耶故。名阿毘毘柰耶。所有
甚深諸法性相相應論道。以能現對法性相
故。名阿毘達磨。或諸契經名爲達磨。論能現
前決擇其義。名阿毘達磨別解脱。本名毘柰
耶律。唯現前廣辯縁起。名阿毘毘柰耶。是
故所言。不成疑難。又佛聖教三蘊所收。猶如
契經。毘柰耶藏阿毘達磨定應量攝。正法滅
經。亦作是説
    阿毘達磨毘柰耶 阿笈摩中要文義
    當有不傳諸弟子 恐聞齊己有輕
又説此法此毘柰耶。此大師教法即對法。現
見經中。有前句事。或時彼事。離前句説。如正
等覺或但言覺。増上尸羅唯説尸羅。諸欲貪
等但説貪等。故知此法即是對法。世尊有處。
亦以法聲方便説有。阿毘達磨。謂若有説隨
順契經。顯毘柰耶不違法性。應隨此等理教
信知。阿毘達磨眞是佛説。謗正法罪深爲可
怖。勿自愛人習語惡行訕謗對法言非佛説。
謗論已了。如上所言。爲令世間修習擇
法。因此佛説阿毘達磨。何等名爲彼所擇法。
頌曰
    有漏無漏法 除道餘有爲
    於彼漏隨増 故説名有漏
    無漏謂道諦 及三種無爲
    謂虚空二滅 此中空無礙
    擇滅謂離繋 隨繋事各別
    畢竟礙當生 別得非擇滅
論曰。説一切法略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
漏。是則總説。次當別解。除道聖諦。餘有爲
法。是名有漏。此復云何。謂五取蘊。色乃至
識。如説云何名色取蘊。謂有漏色隨順諸取。
廣説乃至。識亦如是。何縁取蘊名爲有漏。以
於彼中漏隨増故。有身見等諸煩惱中立漏名
想。令染汚心常漏泄故。與漏相應。及漏境界。
隨増漏故。名漏隨増。隨増眠義後當廣*辯。
由此已遮不同界地及無漏縁。煩惱境界隨
眠有漏。彼此展轉不隨増故。非相對立如是
二名。有漏無漏復有何相。如世尊言。有漏法
者。謂所有色隨順諸取。是能増益諸有取義。
廣説乃至。識亦如是。與此相違。是無漏法。有
漏無漏略相如是。爲廣分別。復作是言。謂於
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色生長現貪或瞋或
癡。或隨一一餘隨煩惱諸心所法。乃至廣説。
復爲何義作如是説。爲別分別順諸取義。若
爾唯應説能生長貪等煩惱。或隨一一餘隨
煩惱。非總相説。能別了知。爲令一切別知義
故。以非一切一切煩惱皆可現行。故唯總説。
或隨一一餘隨煩惱。又諸隨眠行相微細。彼
現行位有不能知。忿等行相麁顯易知。故唯
總説。餘隨煩惱或墮世間。名爲有漏世間所
攝。名墮世間。謂處世間不出爲義。依苦諦體
立世間名。故契經言。吾當爲汝宣説世間及
世間集。又作是言。觀世間集於世間無。是爲
非有乃至廣説。復云何知。諸墮世間皆名有
漏。如契經言。吾當爲汝説有漏法及無漏法。
有漏法者。謂諸所有眼。諸所有色。諸所有眼
識。諸所有眼觸。諸所有眼觸爲縁内所生。或
樂受或苦受或不苦不樂受。如是乃至。*墮世
間意。墮世間法。墮世間意識。墮世間意觸。廣
説乃至。名有漏法。無漏法者。謂出世間意。出
世間法。出世間意識。廣説乃至。名無漏法。依
此聖言。及由正理。有漏無漏法相成立。無法
自制。譬喩論師違理背經。妄作是説。非有情
數離過身中所有色等。名無漏法。此必不然。
違契經故。如契經言。謂於過去未來現在諸
所有色。生長現貪或瞋或癡。乃至廣説。非有
情數。離過身中所有色等。既能生長有情貪
等。云何無漏。所以者何。無比指鬘烏盧頻螺
迦葉波等。縁世尊身生長貪瞋癡等漏故。彼
計於言。非境第七。是依第七。如油於麻爲漏
所依。故名有漏。此不應理。以於去來説起現
故。未曾依去來起現在貪等。是故彼計決定
非善。又上經言。或隨一一餘隨煩惱諸心所
法非隨煩惱。有非心所。爲簡彼故復言心所。
故知復言心所法者。爲顯於言是境第七。又
應滅道是無智依。如言無明以於苦等無智
爲性。此中於言第七聲故。若此於言非許依
者。因何固執。彼定是依。故於色等生長癡等。
非定漏依方名有漏。又一切聲皆應無漏。以
聲定非漏所依故。不應執聲定是無漏。經
言聲體是雜染故。非説無漏名爲雜染。是應
理言。又諸異生身中善識應成無漏。非漏依
故。若言漏分隨逐故者。學位諸識皆應有漏。
又顯色等糞穢酒等非漏依故。應皆無漏。又
阿羅漢身是無漏。不應正理。故契經説。諸所
有苦皆取爲縁。然阿羅漢身定是苦。故契經

    阿羅漢壽終 深生大歡喜
    其猶捨毒器 亦如衆病除
譬喩者説。先業所引六處名壽。此若無漏。
聖不應觀如毒器等。如契經言。諸阿羅漢常
自羞厭訶毀己身。聖者不應羞厭訶毀諸無
漏法。故阿羅漢身定有漏。由契經言。無明所
蔽。貪愛所縛。愚夫智者同感有身。若謂無明
所感身滅。餘明所引身復續生。智者應無無
明貪愛所感有身。便違經説。又諸覺分應成
有果。若阿羅漢身非有者。如病如毒可厭毀
身。而言非彼三有所攝。除譬喩師。誰爲此計。
又眼等法有過離過。體相同故。不應別執。
又譬喩部。異生身中眼等亦非諸漏依止。彼
執五識無染汚故。若阿羅漢無諸取蘊豈不
違經。如説彼觀自五取蘊如癰病等。又彼傳
執。非有情數外法是苦而非苦諦。應執有貪
非貪隨眠。眼非眼界。受非受蘊。如契經言觸
倶生受名爲受蘊。故應諸苦皆是苦諦。由契
經言。若於諸苦。或於苦集。迷惑猶預。是於苦
諦集諦生疑。如是已*辯。譬喩論宗&T055626;於至
理。爲有至教證彼執耶。彼謂亦有。故契經言。
離貪瞋癡則離諸漏。又説有六心栽覆事。所
謂有漏有取諸色心栽覆事。聲等亦爾。彼謂
此中心栽覆事。既説有漏有取諸色。故知別
有無漏諸色。廣説乃至。觸亦如是。彼依義准
妄爲是計。然聖教中。不應依此義准理門起
諸戲論。如契經説。我諸所有觸所生受。一切
皆滅。亦應義准。別有諸受。非觸所生。而不應
許。又契經説。大迦葉波。於施主家心無繋著。
亦應義准餘阿羅漢。於施主家心有繋著。又
彼經中非容義准。無若聲故。由彼不言。謂
若有漏有取諸色心栽覆事。但言有漏有取
諸色心栽覆事。此顯色過。非爲簡色。是故彼
宗亦無至教。雖彼上座誤引經言。若諸苾芻。
有漏有取。彼於現法不般涅槃。又引經言
    眞梵離諸漏 不染於世間
    謂獨覺世尊 自在離諸漏
此於彼義都不相應。我亦不許阿羅漢等有
漏取故。眼等雖名有漏順取。而非取漏。經亦
不言阿羅漢等無順取法離諸有漏。言亦不
染者。謂於世間一切境界煩惱斷。故由契經。
説貪等名。染謂於世間所攝受事及一切趣。
永離貪等。故名不染。由此即釋餘契經言。
佛告苾芻。阿羅漢等於諸世間已得離繋。雖
行世間而能摧伏。不爲世間之所染汚。謂於
世間諸有漏事。不爲一切煩惱所縛。是故説
言。阿羅漢等於諸世間已得離繋。雖行世間
而能摧伏。不爲世間所染汚者。此經意説。阿
羅漢等雖處世間。亦復成就而於世間得對
治故。摧伏世間煩惱染汚。是故彼宗都無至
教。又彼起執依訓詞門。謂與漏倶名爲有漏。
此釋非理。立相異故。如契經言。謂於過去未
來現在諸有色等。生長現愛或恚或慢。乃至
廣説。如何去來與現倶起。又譬喩者。唐攪虚
空。十八界中前十五界一向有漏。經所説故。
謂契經言。有漏法者。諸所有眼諸所有色。諸
所有眼識。如是乃至。身觸身識諸所有言。顯
無餘義。彼言我等不誦此經。非不誦經能成
所樂。欲成所樂當勤誦經。又彼不以一切契
經皆爲定量。豈名經部。謂見契經。與自所執
宗義相違。即便誹撥。或隨自執改作異文。
言本經文傳誦者失。或復一切皆不信受。如
順別處等經皆言非聖教攝。是對法者實愛
自宗。制造安置阿笈摩内。彼由此故背無量
經。違越聖言多興異執。我此論中漸當顯示。
已*辯有漏及有漏因。云何無漏。謂道聖諦及
三無爲。有異釋言。與漏等類故名有漏。如有
種族。復有釋言。爲漏所汚故名有漏。如有
毒食。或有釋言。與漏倶斷故名有漏。如天帝
釋有怛策迦與彼倶墮。如是等類訓釋衆多。
與彼相違名無漏法。道聖諦者。謂非有漏色
等五蘊。三無爲者。虚空二滅所謂擇滅及非
擇滅。此虚空等三種無爲。及道聖諦。由是因
縁名爲無漏。次前已説其道聖諦。後當廣
*辯。於略所説三無爲中。虚空但以無礙爲
性。於中諸法最極顯現。故名虚空。是則無
以爲其相。所有大種及造色聚。一切不能遍
覆障故。或非所障。亦非能障。是故説言無障
爲相。已説虚空。擇滅即以離繋爲性。於四聖
諦各別*簡擇。故名爲擇。即是善慧差別爲
性離繋涅槃是此果故。名爲擇滅。有作是言。
諸所斷法同一擇滅。對法者言。隨繋事別。若
諸所斷同一擇滅。證得苦法智忍所斷煩惱
滅時。餘煩惱滅爲證得不若證得者。修餘對
治則爲無用。若不證得。是則一物證少非餘。
與理相違。有分過故。由是定應計離繋事。隨
繋事量。不違正理。已説擇滅。永礙當生得非
擇滅。擇謂如理勤所成慧。不由此慧。有法永
礙未來法生。名非擇滅。如眼與意專一色時。
於所餘色及一切聲香味觸等。念念滅中對
彼少分。意處法處得非擇滅。以五識身及與
一分意識身等。於已滅境終不能生。縁倶境
故。由彼生用繋屬同時。所依縁故。若法能礙。
彼法生用。此法離慧定礙彼法。令住未來。永
不生故。得非擇滅。此法實有後當成立。隨順
本文次第理故。前説除道餘有爲法。是名有
漏。何謂有爲。應當*辯説頌曰
    又諸有爲法 謂色等五蘊
    亦世路言依 有離有事等
論曰。老病死等災横差別。隱積損伏。故名爲
蘊。爲別戒等故言色等。戒等五蘊。不能具攝
一切有爲。色等五蘊具攝有爲故此偏説。言
有爲者。衆縁聚集共所生故。未來未起。何謂
有爲。是彼類故。亦名有爲。如所燒薪。於未燒
位是彼類故亦名爲薪。或據曾當立名無失。
如琴瑟等名爲有聲。亦如乳房蓮花池等。諸
不生法不越彼類。故名有爲。此有爲法。彼彼
經中。世尊隨義名世路等。彼復云何。謂諸有
爲亦名世路。色等五蘊生滅法故。未來現在
過去路中而流轉故。諸不生法衆縁&T055626;故。雖
復不生是彼類故立名無失。有説。無常之所
呑食故名世路。或名言依。言謂言音。或謂能
説。此則語聲相續差別。依謂名倶義。即具
攝五蘊。如契經説。言依有三。無四無五。由此
善通品類足論。彼説言依五蘊所攝。豈不亦
依無爲起説。何故彼義不立言依。彼義與名
無倶理故。如説言依。謂名倶義。若義與名可
倶説者。立爲言依。以無爲義與有爲名不可
倶説。無倶義故不立言依。墮世離世無倶理
故。或此滅故建立無爲。故契經言。蘊滅名滅。
滅非言依。言依是蘊。復有釋言。若於是處三
分可得。立爲言依。謂依義語。無爲唯義。故非
言依。有説。亦依而&T055626;於語。或名有離。諸趣輪
迴沈溺生死。涅槃永捨故名爲離。是息諸趣
恒流轉義。若已至得定不還來。此有離故説
名有離。如有財者名爲有財。即是有爲有出
離義。一切有爲皆同船筏。是故聖道亦應捨
離。如契經言。法尚應斷。何況非法。或名有
事。事謂所依。或是所住。即是因義。果依於
因。從因生故。如子依母。或果住因。能覆因
故。如人住床。是因爲果所映蔽義。因果前後
故。及細麁性故此有事故。説名有事。喩如前
説。此唯有爲。如是等類。説有爲法諸名差別。
於此所説有爲法中。頌曰
    有漏名取蘊 亦説爲有諍
    及苦集世間 見處三有等
論曰。豈不前説。除道聖諦。餘有爲法。名爲有
漏。何故此中復重説耶。雖前已説。而欲顯彼
差別名想。或爲顯彼名想定義。故復重説。前
説一切有爲名蘊。今説有漏名爲取蘊。義准
無漏但名爲蘊。即諸漏中立取名想。以能執
取三有生故。或能執持引後有業。故名爲取。
蘊從取生。或能生取。故名取蘊。如草糠火。如
花果樹。即有漏法亦名有諍。謂煩惱中立諍
名想。觸動善品故。損害自他故。蘊與諍倶。或
諍蘊倶而得生起。故名有諍。此中意顯蘊之
與諍非隨&T055626;一。餘可得生。及者顯餘有漏名
想。謂或名苦。即五取蘊。是諸逼迫所依處故。
自性麁重不安隱故。或名爲集。即彼種類能
爲因故。能集成故。或名世間。可毀壞故。如世
尊説。性可毀壞故名世間。若爾道諦應是世
間。不爾第二毀壞無故。道諦毀壞性不定故。
世間毀壞性決定故。或名見處。薩迦耶等五
見住中。隨増眠故。豈不有漏一切煩惱皆隨
増耶。豈不諸見漏取諍攝前已説耶。雖有此
理。而彼諸見。於有漏法一切種時相無差別。
堅執無動隨増眠故。體用増盛。爲顯有漏是
能生長。此諸見處。故應重説。貪等癡疑則不
如是。以彼貪等有一切種無一切時。癡一切
時非無差別。疑無差別而不堅執。是故有漏
不説彼處。或名三有。有因有依。三有攝故。等
言爲攝名有染等。如是等類是有漏法。隨義
別名。如上所言。色等五蘊名有爲法。色蘊者
何。頌曰
    色者唯五根 五境及無表
論曰。色謂色蘊。言五根者所謂眼耳鼻舌身
根。言五境者。所謂色聲香味所觸境。謂眼等
所攝所行。及無表者。謂法處色。唯者唯此所
顯。十處一處少分。名爲色蘊。如是諸色其相
云何。頌曰
    彼識依淨色 名眼等五根
論曰。彼謂前説眼等五根。識即眼耳鼻舌身
識。依者眼等五識所依。如是所依淨色爲體。
即此淨色名眼等根。故薄伽梵於契經中説
眼等根淨色爲相。本論亦説。云何眼根。眼識
所依淨色爲性。如是廣説。諸聖教中以根別
識。不以境界。故知彼言顯根非境。有説。彼者
是境非根而無意識縁色等故。名色等識。彼
識所依名眼等過由淨色言所簡別故。若爾
色言應成無用。彼識依淨名眼等根。義已成
故。無識所依淨而非色。爲簡彼故。應用色言。
若謂色言是契經説。契經可爾。不説識依差
別言故。若謂此言是本論説。彼亦同疑應倶
思擇。如是釋者爲遣疑難。須置色言。若識依
言就有財釋。則應淨信名眼等根。故置色
言。爲簡此釋。無有一法以識爲依色而是淨。
可爲此釋。是故色言甚爲有用。由此即釋本
論所言。又於此中前言爲簡耳等四根。彼雖
皆用淨色爲性。而彼非爲眼識所依。故彼四
根非眼根攝。後言爲簡無間滅依。彼雖亦爲
眼識所依。而彼非用淨色爲性。故彼意根非
眼根攝。或復前言。顯同分眼。後言爲顯彼同
分眼。餘根亦爾。若爾淨色相無別故。應不成
五。不爾。功能有差別故。如何得知功能別者。
不共境識所依定故。又因別故。現見別因果
有差別。猶如琴瑟簫笛等聲。然眼耳等所因
四大各有差別。因差別故。眼等淨色體有差
別。體雖有別因無異故。其果淨色應無別者。
此難不然。雖同一相。現見異故。猶如内外大
種差別。若言如聲。因雖有別而相一故。同一
處攝眼等五根亦應爾者。無如是過。聲雖因
別而與一識爲境界故。一處所攝。眼等五根。
別類境識所依性故。又是別依用所顯故。不
應諸根同一處攝。又如識受。雖同了別領納
一相。由因別故。而有六識三受差別。此亦如
是。如彼識受。雖六三異而相同故一處所攝。
眼等亦應一處攝者。受與無爲。何因同處。故
非一處攝。顯自相同有。自相雖異。同處攝故。
已*辯眼等相。色等今當説。頌曰
    色二或二十 聲唯有八種
    味六香四種 觸十一爲性
論曰。言色二者。是二種義。謂顯與形。此中顯
色有十二種。形色有八。故或二十。顯十二者。
謂青黄赤白雲烟塵霧影光明闇。於十二中
青等四種是正顯色。雲等八種是此差別。其
義隱者今當略釋。地水氣騰説之爲霧。障光
明起。於中餘色可見名影。翻此爲闇。日焔名
光。月星火藥寶珠電等諸焔名明。形色八者。
謂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此中正者。謂平等
形。不平等形名爲不正。餘色易了故今不釋。
有説。色有二十一種。空一顯色第二十一。此
即空界色之差別。於顯色中青黄赤白影光
明闇。唯顯可知。於形色中身表業性。唯形可
了。餘色形顯倶可了知。如何一事有二體者。
非宗所許。故無此過。*辯業品中當更思擇。
已説色處。當説聲處。能有呼召故名爲聲。或
唯音響説之爲聲。善逝聖教咸作是言。聲是
耳根所取境界。是四大種所造色性。此聲八
種。謂有執受或無執受大種爲因及有情數
非有情數差別爲四。此復可意及不可意差
別成八。執受大種。謂現在世有情數攝。長養
等流異熟地等。與此相違名無執受。此中執
受大種爲因。聲有二種。謂有情類加行所生。
及餘不待加行所起。其有情類加行所生。復
有二種。一者手等加行所生。二者語表業爲
自性。此語表業復有二種。謂依名起。及不待
名。依名起者復有二種。一者有記。二者無記。
不待名者二種亦然。是有執受大種爲因聲
相差別。其無執受大種爲因聲亦二種。一者有
情加行所起。二者諸界擾動所生。初謂螺貝
鍾鼓等聲。後謂風林河等所發有情數者語
手等聲。餘聲即是非有情數。如是諸聲聞生
悦者。名可意聲與此相違。名不可意。八中唯
有初二應理。以有情數非有情數。即有執受
及無執受大種爲因。聲所攝故。於色等中亦
應可説可意等異。何獨在聲。色等亦應説有
執受及無執受大種爲因。理實應説。然由聲
處自性難知。故但就因説有二種。色等不爾。
是故不説。本論所攝聲相無異。故不應立此
八種聲。豈不有聲用有執受及無執受大種爲
因而得生起。如手鼓等合所生聲無如是聲。
二具四大各別果故。非二四大同得一果爲
倶有因。成過失故。雖有執受與無執受二四
大種共相扣撃而倶爲因。各別發聲彼聲各
據自所依故。不成三體。雖有執受與無執受
手鼓大種相撃爲因發生二聲。而相映奪隨取
一種。其差別相不易可知。是故聲處唯有二
種。已説聲處。當説味處。越次説者。顯彼境
識生無定故。味謂所噉。是可甞義。此有六種。
甘酢醎辛苦淡別故。已説味處。當説香處。香
謂所嗅。此有四種。好香惡香等不等香有差
別故。等不等者。増益損減。依身別故。有説。
微弱増盛異故。本論中説。香有三種。好香惡
香及平等香。若能長養諸根大種。名爲好香。
與此相違。名爲惡香。無前二用。名平等香。或
諸福業増上所生。名爲好香。若諸罪業増上
所生。名爲惡香。唯四大種勢力所生。名平等
香。此雖増上果而亦有差別。故唯大種勢力
所生。亦是有情増上果攝。已説香處。當説觸
處。觸謂所觸。十一爲性。即十一實以爲體義。
謂四大種及七造觸。滑性澁性重性輕性及
冷飢渇。若爾身根應成所觸。此既能觸彼彼
定觸。此故有説。身根唯能觸非所觸。譬如眼
根唯能見非所見。復有説者。無有少法能觸
少法。所依所縁無間生時。立觸名想。若依此
識能得彼境。此於彼境假説能觸。境非識依
故非能觸。即由此因唯説地等名爲所觸。依
彼色等定非所觸。此中意顯依身根識。不縁
彼境而生起故。若彼色等非所觸者。如何華
等由身觸時色等變壞。由彼所依被損壞故。
現見所依有損益故能依損益。非此相違。如
地方所甘澤潤沃稼穡叢林鮮榮滋茂。烈日所
迫。與此相違。故知所依大種被損。能依色等
變壞非餘。如是義言後當廣辯。此中大種至
次當説。今應略釋滑澁等相。滑即是性故言
滑性。如別即性故言別性。訓釋詞者。可相逼
觸。故名爲滑。即是軟煖堪執持義此有澁用。
故名有澁。如有毛者説爲有毛。澁即是性故
言澁性。是力麁燥堅硬異名。能爲鎭壓。故
名爲重。是能成辦摧伏他義。重即是性故言
重性。毘婆沙説。令稱權昇故名爲重。易可移
轉故名爲輕。現見世間。物形雖大。而有輕故。
易令遷動。輕即是性故言輕性。毘婆沙説。不
令稱首墜故名輕。由彼所逼希煖欲生。故名
爲冷。又令凝結及易了知。故名爲冷。是彼損
益疾可知義。食欲名飢。飮欲名渇。豈不欲是
心所法故違觸相耶。以於因中立果名故。無
相違失。如言河樂階隥亦樂。食爲人命。草爲
畜命。餘所未説。悶力劣等攝在此中。故不
別説。悶不離滑。力即澁重劣在軟煖。輕性
中攝。如是其餘所觸種類。隨其所應十一中
攝。何縁滑等展轉差別。所依大種増微別故。
水火界増故生滑性。地風界増故生澁性。地
水界増故生重性。火風界増故生輕性。故死
身内重性偏増。水風界増故生於冷。由是亦
説此所生悶。若爾云何言不離滑。隨一一増。
此有無過。或復悶者。是滑差別。非唯滑性。應
知此因亦有差別。是故滑性。或因水風界増
故起。或因水火界増故生。所以二言無相違
失。風界増故生飢。火界増故生渇餘隨所應
皆當配釋。如是所造。離大種外。別有體性。後
當廣辯
説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一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二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本事品第一之二
於色蘊中已説根境唯餘無表此今當説。頌

    亂心無心等 隨流淨不淨
    大種所造性 由此説無表
論曰。亂心無心等者。等言謂通兩處。即不亂
心及有心位。不善無記名亂心。餘心名不亂。
無想滅定名無心。此能滅心故。雖更有餘無
心果位。而無表色非所隨流。故無心言不攝
於彼。於三性心及無心位相似相續。故名隨
流。淨不淨者。謂善不善。善心等起名淨無表。
相似相續説爲律儀。或非律儀。不善心等起
名不淨無表。相似相續。説爲不律儀。或非不
律儀。若無記心亦爲二種。刹那等起。由此即
説二等起心。然淨不淨二無表色。其隨轉心
或不相似。若淨無表或全無心。因等起心二
各相似。已説亂心無心等隨流淨不淨。復説
大種所造者。有餘隨流淨不淨得。爲簡彼故。
説造色言。此中造者。即表因義。云何知然。如
契經説。色造我見。即是因色起我見義。復言
由此説無表者。由善不善心所等起。諸位隨
流淨不淨色。雖如表業。而非表示令他了知。
故名無表。爲顯如是立名因縁。故言由此説
者顯此。是餘師意。經主不許如是種類無表
色故。以要言之。依止身語表業差別。及善不
善心等差別。所生無礙善不善色。是名無表。
今謂經主。於此頌中。不能具説無表色相。以
説隨流名無表故。彼自釋言。相似相續説名
隨流。非初刹那可名相續。勿有太過之失。是
故決定初念無表。不入所説相中。又相續者。
是假非實。無表非實。失對法宗。又定所發亂
無心位不隨流故。應非無表。若言不亂有心
位中此隨流故無斯過者。淨不淨表業應有無
表相。又謂等言通無心者。此言無用。前已攝
故。亂心等言。已攝一切餘有心位。第二等言。
復何所攝。經主應思。或謂後等攝不亂心。前
無用者。此不應然。無容攝故。何容後等攝不
亂心。遮言理於相似處起。乘無起等。理不及
餘。故非全攝。或可亂心言成無用。又應簡言。
唯淨無表。於無心位隨流非餘。於自釋中亦
不簡別。故於此理經主應思。云何離失説無
表相
    作等餘心等 及無心有記
    無對所造性 是名無表色
已説無表。此中所言大種所造。大種云何。頌

    大種謂四界 即地水火風
    能成持等業 堅濕煖動性
論曰。此諸大種何縁名界。一切色法出生處故。
亦從大種大種出生。諸出生處世間説名界。
如金等礦立金等界名。或種種苦出生處故。
説名爲界。喩如前説有説。能持大種自相及
所造色。故名爲界。如是諸界亦名大種。何故
言種。云何名大。種種造色差別生時。彼彼品類
差別能起。是故言種。有説。有情業増上故。無
始生死未嘗非有。是故言種。或法出現即名
爲有。生長有性。是故言種。即是生長法有性
義。或是生長有情身義。或能顯了十種造色。
是故言種。由此勢力彼顯了故。若爾便有
過之失。一切因縁於果生位。皆有用故。無*大
過失。有大用故。言大用者。謂諸有情根本事
中。如是四種。有勝作用。依此建立識之與空。
乃得説爲有情根本。爲別所餘故復名大。又
於誑惑愚夫事中。此四最勝。故名爲大。如矯
賊中事業勝者。別餘故名大矯大賊。如是此
四因縁中勝。名大別餘。無太過失。有説。此四
普爲一切餘色所依。廣故名大。有説。一切色等
聚中具有堅等。故名爲大。風増聚中闕於色
等。火増聚中闕於味等。色界諸聚皆無香味。
青等聚中闕於黄等。滑等聚中闕於澁等。聲
等不定。是故*唯此四種名大。何故虚空不名
大種。彼大種相不成立故。能損益故。立大種
名。虚空不然。故非大種。豈不虚空有容受故
能損益耶。虚空實無容受之用。非可聚色隨
所住方虚空開避。云何容受。然無對故。不障
彼住。由是虚空無損益用。若爾何意作如是
説。能容受故名曰虚空。此説意言。有虚空故。
令有對色展轉相容以虚空界與虚空相少分
相似。故有此處假號虚空。空界即是咽喉等
穴。能令衆生呑咽飮食。及有轉變便利等事。
以無容受損益功能。是故虚空定非大種。又
諸大種非一非常。自相衆多果別無量。虚空
自性是一是常。相無差別。全無有果。非無別
因生有別果。是故虚空不名大種。若謂餘因
有差別故能助虚空生別果者。即此別因能生
別果。何用執此虚空爲因。有説。虚空其性常
故。法生滅位相無差別。地等不爾。故法不同。
現見大種。種等位中。其相轉變芽等位起。
虚空無爲則不如是。性相常故。作用都無。既
不能生故非大種。又於此中。由大及種二言
具故。*唯四義成。虚空有大而無種義。種與
能生名差別故。有説。虚空亦無大義。體非色
故。造色及餘有爲非色性能生故。是種非大。
如前所説。大種二義互不成故。隨闕一種不
能。生成所造色故。大種*唯四不増不減。毘
婆沙者作如是言。減即無能。増便無用。故
*唯有四。如床座足有説。大種法爾*唯四。有
説。大種於所造色*唯須持攝熟長四業。若減
若増無能無用。云何得知。此四大種恒不相
離。如入胎經及大造經。應了知故。又理應然。
何等爲理。謂石等中現有能攝。生火増墜三
業可得。故知於此有水火風恒不相離。於諸
水中現有持攝。煖性流動三業可得。故知於
此有地火風恒不相離。於火焔中現有任持。
攝聚撃動三業可得。故知於此有地水風恒
不相離。於風聚中現有能持。起冷煖觸三業
可得。故知於此有地水火恒不相離。復云何
知。如是四界。由此因縁恒相隨逐。由此能成
持等業故。謂地等界如次能成持攝熟長四
種事業。由此因縁。於諸色聚。若有持等四
業可得。即知此中有地等界。互不相離恒相
隨逐。爲能持等四業即是界自相耶。不爾云
何。如是四界隨其次第。堅濕煖動以爲自相。
應知此中説性顯體。爲明體性不相離故。云
何應知。地等四種。異堅等相。有持等業。復云
何知。地等四種。相業無異徴審異耶。不見相
業有差別故。我等不見堅等持等相業有異
故。反徴審汝。謂我言離堅等相條然別有持
等業耶。然持等業與堅等相。非離非即。堅等
即是地等自相。無所觀故。持等業用。別有所
觀而施設故。非持自相。説此持業。勿一切法
有持業故。皆名爲地。成太過失是故應知。
地界堅相無別所觀別觀所持説能持業。水界
濕相無別所觀。別觀所攝説能攝業。火界煖
相無別所觀。別觀所熟説能熟業。風界動相
無別所觀。別觀所長羯剌藍等。或復芽等説
能長業。長謂増盛。或復流引。動謂能引大種
造色。令其相續生至餘方。是故持等業非即
堅等相。有説。三時一時異故。知相與業其義
不同。有説。地等有持等業。若地界等有堅等
相。此説不然。風與風界無差別故。長動應一。
風界若以動爲性者。何故契經及品類足論。
皆言風界謂輕等動性。復説輕性爲所造色。
説動爲風。輕爲造色。是顯自相。輕爲風者。擧
果顯因。是風果故。豈不火界亦是輕因。説火
風増生於輕故。雖有是説而火不定。若有輕
性。火増爲因。是處必有増盛風界。或有輕性。
風増爲因。而其中無増盛火界。如葦等花飄
擧輕性。此中火界若増盛者。其中應有熱觸
可得。由此風界遍爲輕因。故別擧輕偏顯風
界。然地等相易可了知。故不須説重等果。顯
對堅等三動難了故。爲地等界即地等耶。不
爾。云何頌曰
    地謂顯形色 隨世想立名
    水火亦復然 風即界亦爾
論曰。地言唯表顯形色處。豈不總地四處合
成。何故但言顯形爲地。此中雖有香味觸
處。而隨世想故作是言。由諸世間相示地者。
以顯形色而相示故。若爾世間相示衣等。亦
以顯形而相表示。如言衣等。白等長等而許
四處爲衣等性。地亦應然。何故唯色。又諸
世間亦於香等施設地名。謂作是言。我今嗅
地嘗地觸地。雖有是事而顯形色。於地水火
能通表示。所以者何。世不多説我嗅於水。亦
不多説嗅嘗於火。雖言觸地等而即地等界。
是故地中雖有香等。而顯形色勝故偏説。又
顯形色表示二界。地等無異是故偏説。若爾
顯形表示衣等。勝香等故亦應偏説。世起想
名無有決定。故對。法者隨世想名。示現地等
衣等差別。又實有物非世共成。世所共成皆
是假有。故於假法應隨世間所起想名差別
而説。由是香等假説爲地。亦無有失。且就顯
形表示地者。作如是説。由諸世間想名無定。
不可以一例餘皆同。已説衣等四處爲性。諸
餘總法如應當知。衣等物中亦有生等。彼物
應以五處爲性。雖非非有。而諸世間不於彼
起衣等想名。若爾聲處應名衣等。以世間説
聞衣等聲。雖亦有聲而非相續。色等恒有故
唯説四。如地但用顯形爲體。水火亦然。隨世
想故。世間現見水青長等。故説顯形爲水自
性。世間見觸水流相已。便作是説。此中水流。
然此流體理非實水。眼等五根境各別故。亦
非顯色。身可觸故。又非形色。八不攝故。非離
顯形有別色處。云何見觸水流相耶。衆水
聚集風力所推。生彼彼方展轉相續。世間於
此起流想名。如是衆水異方生時。於中顯形
爲眼所見。其間濕性爲身所觸。是故顯形及
與濕性。風力所撃展轉相推異方生時説爲
流性。非離此外別有流體。故水流等是假非
眞。世間現見火赤長等。故説顯形爲火自性。
又即色觸轉變生時。名火焔炭。是假非實。無
一實物身眼得故。已説地等與界差別。世間
於動立風名故。風與風界無有差別。由此道
理言風即界。豈不世間於顯形色亦生風想。
世間現以黒風團風更相示故。有通此難故
説言亦。是如地等與界別義。古昔諸師咸作
是説。地於中雜故見如此。爲顯其風即是風
界。故復言爾爾者定義。此二説中前説爲勝。
遍處不淨無差別故。不淨唯縁色處境故。頌

    此中根與境 即説十處界
論曰。已説實物根境無表爲色蘊性。此中根
境亦即説爲十處十界。於處門中立爲十處。
謂眼處等。於界門中立爲十界。謂眼界等。已
立色蘊并立處界。此中色蘊何縁名色。善逝
聖教。且説變壞故名爲色。此説意言。苦受因
故。有觸對故。可轉易故。名爲變壞。由變壞故
説名爲色。苦受因者。色有變壞。能生苦受。如
義品言
    趣求諸欲人 常起於希望
    諸欲若不遂 惱壞如箭中
有觸對者。手等所觸色便變壞。是有對礙可
變壞義。可轉易者。如牛羊等身可轉易。是可
轉變及貿易義。由可轉易故名變壞。云何色
法可轉易耶。謂異相生故名轉易。或能表示
宿所習業。故名爲色。如契經説。此摩納婆。宿
習能招惡形色業。謂多忿恨。或能表示内心
所有。故名爲色。如契經説。具壽。汝今諸根凝
悦定證甘露。豈不此説唯就有見有情數色
訓釋色詞。唯此能表宿所習業及内心故。若
爾無見非情數色應皆非色。無斯過失。*唯
色聚中有此義故。不説諸色皆能表示。且於
一切非色。聚中無能表示。故此釋詞理得成
立。如契經説業爲生因。此説諸生皆因於業。
不言諸業皆是生因。今不應難。業非生因便
爲非業。若不爾者。善逝訓詞亦可爲難。非
一切色皆變壞故。世尊且據有對礙色。説如
是言。有變壞故説名爲色。又作是言。誰能變
壞。謂手觸故即便變壞。乃至廣説。復作是言。
諸習欲者。無有惡業而非所爲。非諸聖者全
不習欲。而竟不爲招惡趣業。故知彼説唯據
異生。此亦應然。不可爲難。或一切色皆能表
示宿所習業。非有情色。亦共許爲宿業果
故。無見諸色云何表示。與有見色不相離故。
非離無見而有有見。有見無見一業果故。由
此無見能表義成。而無受等亦成色過。雖從
業生非恒有故。設恒有者。細難知故。異熟生
色非思慮生無間隨轉。故唯諸色有能表示
宿所習業。若爾聲非異熟生故。應不成色。雖
非業生而能表示宿所習業。如鹽賢等是。所
引證。又聲生因處無心定亦常現有。故於所
釋色義無違。有説。變礙故名爲色。若爾極微
云何變礙。無一極微現在獨住。積集住故變
礙義成有説。亦有獨住極微。然有變礙而不
發識。五識依縁要積集故。如立極微。雖無方
分亦無觸對。而許極微有礙有對有障用故。
應知變礙義亦如是。已滅未生是彼類故。如
所燒薪。彼同分眼。又如世説。急食急行故
名爲馬。而非一切。雖無彼徳而似彼故。種類
義成。但隨少分建立名想。此亦如是。由此即
釋。定不生法住色相故。亦得色名。又如世間
於未有用逆説當有。如言當火今若欻起焚
燒村邏無一得存。亦如世間於用已滅追説曾
有。如言昔火今若欻起焚燒村邏無一得存。
非未有用及用已滅能實焚燒。而相類同説
亦應理。定不生法理亦應然。彼設當生亦應
變礙。是故變礙釋色義成。去來雖爾。無表云
何。有釋。表色有變礙故。無表隨彼亦受色名。
此不應理。隨心轉色不從表生。應非色故。經
主於此誤立前宗。言如樹動影亦隨動。即説
過言。如樹滅時影必隨滅。表色滅時無表應
滅。然非彼喩。所立異故。謂立所依有變礙故
此亦名色。説是喩言。無表所依即四大種。非
彼大種不成就時無表隨轉。故於此中無如
是失。又此相違有不定過。謂不決定此從彼
生。彼若滅時此亦隨滅。如父工匠種等滅時。
非子殿堂芽等隨滅。又如所依金剛喩定。滅
不成就。所生盡智至蘊相續不滅隨轉。又如
無漏倶生所依。生上界時所依雖滅無表隨
轉。若以所依大種變礙。能依無表亦名色者。
眼等五識所依五根。有變礙故。應亦名色。有
釋此言。無斯過失。無表依止大種轉時。如影
依樹光依珠寶。眼等五識依眼等時。則不如
是。唯能爲作助生縁故。經主謂此如影依樹
光依寶言。非爲符順毘婆沙義。由許影等顯
色極微各自依止四大種故。此非本論毘婆
沙説。亦非不順毘婆沙義。此言意説。影等大
種。樹等大種。爲所依故。所以者何。影等大種
生住變時。皆隨彼故。此影光言意表總聚。非
唯顯色。如樹寶言。是故影等影色極微。依
止影等大種而轉。影等大種復依樹等大種
而生。故於此中無不順過。經主復説。設許影
光依止樹寶。而無表色不同彼依。由許所依
大種雖滅而無表色不隨滅故。此難不關毘
婆沙義。能依所依許倶滅故。無表所依大種
若滅。能依無表未常不滅。初念無表可與所
依大種倶滅。第二念等無表云何。第二念等
大種若無。其無表色豈得現有。雖此位中非
無大種。而彼大種非此所依。非生因故。奇哉
如是善解對法。豈不非唯生因大種望所造
色。能爲所依。然更有餘四因大種。望所造色
許爲依故。若彼所依大種滅已。能依無表猶
不滅者。聖生無色無漏無表。既許成就應得
現前。生依二因大種滅已。無漏無表。雖成不
行。故知欲界無表行者。定由所依大種不滅。
此若不爾。彼云何然。由此諸師咸作是説。諸
所造色有二種依。一生起依。二力轉依。聖生
無色。由力轉依大種無故。無漏無表雖復成
就而不現行。由未承奉無倒解釋對法諸師。
致斯迷亂。然眼等識所依五根。雖有變礙而
不成色。由彼種類有別異故。有識種類不依
於色。唯五識身依色而起六識皆用意爲所
依。無色界中意亦可得又於下地眠夢定等。
意用可得無五根用。又理不應。六識自性一
法種類亦色非色。無有無表不依色生。故應
所依有變礙故。能依無表亦得名色。又言色
者。如牛孔雀。依少分類。以立想名。非無差
別。不應爲難。已説色蘊。當説受等。頌曰
    受領納隨觸 想取像爲體
    四餘名行蘊 如是受等三
    及無表無爲 名法處法界
論曰。隨觸而生領納可愛及不可愛倶相違
觸。名爲受蘊。領納即是能受用義。此復三種。
謂樂及苦不苦不樂。能益身心。故名爲樂。能
損身心。故名爲苦。有所領納而非苦樂。名不
苦不樂。如非黒非白。復云何知此別有體。
有説。以能増益損減諸根大種及倶相違。三
用別故。知有三體。或有説者。増貪瞋癡隨眠
別故。知有三體。雖於諸受一切隨増。而由所
縁及相應故。就別相説。又癡雖與三受相應。
貪瞋各二而就多分相應現行故作是説復有
説者。與貪瞋癡行相相似。故作是説。有餘師
説。對法中言。於樂受中貪隨増者。不説樂受
唯能起貪。但説其貪隨樂受起。二受瞋癡應
知亦爾。今正説者。由教及理。知第三受決定
非無。教者如言。由樂斷故。及苦斷故。此中唯
有不苦不樂。理者離受心必不生。離苦樂心
現可得故。焉知離受心必不生。由諸契經同
所説故。如契經説。眼及色爲縁生於眼識三
和合觸倶起受想思。如是乃至。意及法爲縁
生於意識。三和合觸倶起受想思。無第七心
離受而起。故知決定有第三受。又説諸受略
有二種。一執取受。二自性受。執取受者。謂能
領納自所縁境。自性受者。謂能領納自所隨
觸。故世尊言。順樂受觸。順苦受觸。及順不苦
不樂受觸。是樂受等所領觸義領所縁受與
一境法。差別之相難可了知。如契經言。具足
領受。此領受言似依慧説。故彼契經。次後復
説。不受後有。如實了知。雖受亦能領納境界。
而此領納自性難知。故領納觸爲自性受。此
不共餘易了差別。如是諸受。與心等法同
所縁故。異領納故。所縁事別。所領事別由此
觸於受。若時爲所領。是時非所縁。若時爲所
縁。是時非所領。故縁領事別。由此善通如是
文句受樂受時。如實了知受於樂受。乃至廣
説。此中意説。能以覺慧。無倒審知三受差別。
非樂謂苦。非苦謂樂。非於苦樂謂倶相違。餘
亦如是。此中非受領受自性。即受性故。但領
所縁受及餘法。一切皆是心及心所所領受
故。有阿笈摩。能顯此理。如契經言。縁種種
界。有種種觸。縁種種觸。有種種受。縁種種
受。有種種愛種種界者。謂根境識種種性相
有差別故。何故不言縁種種界有種種受。復
何不言縁種種界有種種愛。此亦同疑。故應
倶釋。次第法爾安立無過現見世間。從先種
子生後果時。由花乳等有差別故。果有差別。
如次第生立因果定。倶生因果亦應定立。是
故諸受雖亦因界。而要用觸以爲近因。又如
兩木相磨生火。風爲近縁。如是三法和合生
受。觸爲近縁。故就領觸。爲受自性。非領所
縁。理定成立。此受約世總説爲三。就觸所依
別分爲六。已説受蘊。第三想蘊取像爲體。謂
於一切隨本安立。青長等色。琴貝等聲。生蓮
等香。苦辛等味。滑澁等觸。生滅等法。所縁境
中如相而取。故名爲想。是故此想隨徳立名。
以能取像故名爲想。總別三六如受應知。已
説想蘊。第四行蘊。四餘諸行。謂除前説色受
三。及除當説識爲第四。餘有爲法名爲行
蘊。此有相應及不相應。思等得等如其次第。
契經唯説六思身者。由最勝故。所以者何。思
是業性。爲因感果。其力最強。故世尊言。若能
造作有漏有爲。名行取蘊。若謂唯此名行蘊
者。理必不然。餘行色等所不攝故。應非蘊攝。
若言如此有何過者。則非苦集知斷應無。設
爾何失。違聖教故。如世尊言。若於一法未達
未知。我説不能作苦邊際。未斷未滅。説亦如
是。若謂餘行猶如虚空及非擇滅。無斯過者。
理亦不然。彼是増長我執事故。我執能障苦
盡法故。彼上座説。行蘊唯思。餘作意等是思
差別。復作是言。作意等行。不可離思知別有
體。或離餘行。別有少分思體可得。由此行蘊。
雖非一物而一思攝。是故契經。雖擧一思。而
不違理。復云何知。作意等行。一切皆用思爲
自體。以薄伽梵於契經中説六思身爲行蘊
故。説貪瞋等名意業故。非黒非白。無異熟業。
能盡諸業。此以思名説聖道故。説諸靜慮無
量無色。以爲白白異熟業故。不應異名説異
法故。非一説一。是謬言故。諸薄伽梵終無
謬言。彼上座宗所説如此。理謂不然。前後所
立且相違故謂彼前説行蘊唯思。後言行蘊
非唯一物。何容一思即非一物。唯説六思爲
行蘊故。知作意等思爲體者。其理不然。説法
異故。現見經中。世尊説法有種種異。或擧初
攝後。或擧後攝初或擧初後以攝中間。或擧
中間以攝初後。何等經中擧初攝後。謂靜慮
食。瞿波洛迦。不退墮法。集諦等經。靜慮即是
四修等持。契經中説。若修初靜慮。得現法樂
住。非餘不得現法樂住。擧初攝後故作是説。
由是如來。所説無減。食謂四食契經中説。第
一段食。有麁有細。非餘三食無有麁細。擧初
攝後故作是説。瞿波洛迦。謂彼經説不了知
色。非餘四蘊。已得了知。擧初攝後故作是説。
不退墮法。謂彼經言。預流果人不墮惡趣。非
餘聖者墮諸惡趣。擧初攝後故作是説。集諦
謂彼契經中説愛爲集諦。非餘染法集諦不
收。擧初攝後故作是説。思擇諦中當別顯示。
諸如是等無量契經。皆擧最初以攝於後。由
是如來所説無減。何等經中擧後攝初。謂得
自體識住。讃頌福田等經。得自體者。四得自
體契經中説。生在非想非非想天。非可自害。
非可他害。非不一切色無色天。非可自害。非
可他害。擧後攝初故作是説。識住謂彼七識
住經作如是説。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
淨天。是第三識住。非不少光無量光天亦名
有色身一想異。擧後攝初故作是説。讃頌福
田。謂彼經説
    若於阿羅漢 恒修妙施福
    常爲諸天神 勸讃呈嘉瑞
非於前三修妙施福不蒙天等勸讃呈祥。擧
後攝初故作是説。若謂前三堪應供養故亦
得名阿羅漢者。便成此經非了義説。阿羅漢
名主無學故。何等經中但擧初後以攝中間。
謂讃出家證淨等經。讃出家者。謂彼經説
    諸有出家人 能證預流果
    及阿羅漢果 是名多所作
非出家人。證一來果及不還果。非多所作。但
擧初後以攝中間。故作是説。讃證淨者。謂彼
經説
    諸有於如來 住妙信無動
    及尸羅善淨 常得會嘉祥
非於法僧住信無動不會嘉祥。但擧初後以
攝中間。故作是説。何等經中。但擧中間以攝
初後。謂契經説。若有修習第四靜慮。名得
漏盡。非不七依皆能盡漏。但擧中間以攝初
後。故作是説。諸如是等無量契經。皆擧中間
以攝初後。由是如來所説無減。諸經既爾。
此亦應然。雖復行蘊多法集成。而但擧初説
思無過。何不最初擧作意等。造作有爲。思最
勝故。如心能導三處現前修二法等。心能導
者。如契經説。心導世間。此中非無受想等法。
以心勝故。作如是説。三處現前。謂契經説。信
於三處現在前故。能生多福。此中非無無貪
無瞋正見等。法以信勝故。作如是説。修二法
者。如契經説。應修二法。謂奢摩他毘鉢舍那。
善有爲法一切應修。止觀勝故。作如是説。
如是等經。皆擧勝法以爲初首。此亦應然。又
佛世尊。有餘之説處處可得。如窣堵波諸善
士趣及心解脱斷結等經。窣*堵波者。如契經
説。三人應爲造窣*堵波。此理不應。爲異生
者造窣堵波。非見諦者。當知此經是有餘説。
善士趣者。如契經説。七善士趣。謂趣涅槃阿
羅漢果。非餘聖生非善士趣。當知此經是有
餘説。心解脱者。如契經言。得阿羅漢。其心解
脱欲漏有漏及無明漏。然實解脱一切煩惱
及隨煩惱。當知此經是有餘説。斷結者。謂契
經中言。永斷三結證預流果。非不永斷見諦
所斷一切煩惱。當知此經是有餘説。如是等
經。皆就勝説此亦如是。造作有爲。功能勝故。
云何説此能造有爲。謂有勝能。引生果故。果
雖本有。而少分生此能隨引。故立爲造。彼上
座言。造有爲者謂思能造本無有爲。如織者
言。我持此縷織作裳服。此亦應爾。如是所説。
理必不然。有依無依不同法故。彼意謂思。如
能織者。本無有爲。謂如裳服。裳服所依縷無
所喩。若許未來有爲體有無少分用。造義得
成。上座縷喩。顯有未來。或所立喩有言無義
對法諸師。説假有法本無今有可爲此喩。若
執實體亦是本無。彼定不應立如是喩。又彼
應説假實異相。若有異者。則無譬喩。若無異
者。便似空花。説貪瞋等爲意業故。知作意等
思爲體者。理亦不然。貪瞋邪見。體雖非業。業
資糧故。亦説爲業。如餘資糧亦名彼彼。如戒
經言。見衆聖樂河階隥樂。彼樂資糧。故亦名
樂。又如經説。若有眼根。不調不護。此法能感
非愛異熟。眼根雖是無異熟法。非愛異熟法
資糧故。亦説能感非愛異熟。又如經説。樂談
論等五種退具。實退具者。謂諸煩惱。引退果
故。樂談論等。是彼資糧。亦名退具。又如經

    愚夫著欲而興諍 諸仙無諍由離欲
    是故應除一切欲 猶如麟角獨遊行
耽著境界興諸鬪諍。境實非欲。是欲資糧故
亦名欲。是故經言
    世諸妙境非眞欲 眞欲謂人分別貪
又如經説。増色隨眠。色非隨眠。是彼資糧故
同彼説。又如經説
    女爲梵行垢 女惱害衆生
女實非垢。垢謂貪等。是垢資糧故亦名垢。又
契經中宣説七漏。實漏唯二。餘皆非漏。是漏
資糧故亦名漏。由此等經。證貪瞋等意業資
糧故名意業。而非業體。道理成就。非黒非白。
無異熟業。能盡諸業。此以思名説聖道故。知
作意等思爲體者。理亦不然。如想等名此無
失故。如契經言。修無常想能除欲愛色無色
愛。彼以想名説諸聖道。既許聖道非想差別。
此亦應然。故無有失。又説受意能斷煩惱。故
契經説。修喜覺支依離貪意能破巣窟。聖道
既非受意差別。此亦應然。故無有失。有聞經
説。業縛衆生。謂一切業皆能繋縛。爲遣如是
邪僻執故。説此思業能盡諸業。又顯業勝故
作是説。説諸靜慮無量無色。以爲白白異熟
業故。知作意等思爲體者。此非審察。諸靜慮
等。五蘊四蘊爲自性故。如契經言。此中所有
若色若受。廣説乃至。名靜慮等。非譬喩師業
有色性。爲顯諸業於感異熟力最強故。此中
一切善五蘊法。皆説爲業。又如此中受想及
識。雖説爲業。而體非思。如是此中作意等法。
亦應説業。而體非思。若言受等別蘊攝故無
斯過者。是則成立得以異名説於異法。此既
成立如上所言。説貪瞋等名意業故。謂即是
思理不成立。現見極成異性受等。以業名説。
餘亦應然。由此即破後所説因。不應異名説
異法故。又見異名亦説異法。如言能行具香
等施。施體是思。非即香等。然由香等覺發
於思。故有異名説於異法。非一説一。是謬言
故。諸薄伽梵終無謬言。知作意等思爲體
者。理亦不然。就勝説故。名義相屬不決定
故。所化有情意樂別故。不了義經。現可得
故。非薄伽梵謬説此言。若立行蘊體但是思。
彼顯世尊言有謬失。由許世尊説一法體即
爲非一。復説非一。體即一故。若説行蘊非一
物成。此顯世尊言無謬失。是故彼因有言無
理。又彼所立違於比量。謂行蘊體非唯是思。
立總想故。如法處界。若異此者。應但名思。一
法成故。如受想蘊。此中意顯如外第六法處
界聲立總想故。總攝十一十七處界。不攝多
法。如是行聲。立總想故。總攝四蘊。不攝多
行。故知行蘊體不唯思。若爾如彼應最後説。
思次第中自當顯示。此非文便故應且止。又
以芭蕉喩行蘊故。知行蘊體非唯是思。如説
行蘊喩如芭蕉。此顯多物成行蘊體。又以經
説相應言故。知行蘊體非唯是思。如契經言。
見爲根信證智相應。若信與智倶是思者。是
則思體與思相應。自體相應理不應許。又作
意等不應即是思之差別以契經中離作意等
別説思故。如契經説。彼如是見即如是思。若
彼邪見即是思者。此義應言。彼如是思即如
是思。或如是見即如是見。若作是言。其義何
別。又如經説。彼有如是信欲勤安念智思捨。
名爲勝行。若信等行即是思者説信等已。何
復説思。又此諸法似同時用。如何一思多體倶
起。上座此中作如是釋。爲攝此時所起餘行。
故復擧思。前説信等。爲顯此時所起勝行。如
五濁法及四修行。謂五濁中見雖煩惱。由最
勝故。復更別説。四修行者。如契經言。修身語
意妙行正見。斷身語意惡行邪見。非正邪見
意妙惡行之所不攝。勝故別説。此亦應爾。理
不應然。信等亦應思所攝故。不應別説。豈不
已説。爲顯此時所起勝行。故説信等。雖知已
説。然不應理。一法一時多體倶起。如受想等
不應理故非受想等一法體類樂小等別有倶
時起。是故彼説非佛法宗。又彼彼處若不擧
思。彼彼契經所説應闕。如世尊言。學無學戒
定慧解脱。此契經内。既不擧思。應&T055626;所餘作
意等法。若謂聞者於彼已知。則擧慧等。亦應
無用。是故彼釋。因定不然。喩亦非理。諸見所
持難解脱故。爲顯諸見縛義堅強。故與煩惱
總別顯過。意惡行中邪見最重。爲顯邪見勝
彼貪瞋。理須總別説斷對治。思於信等未見
勝用。何縁此思總別而説。是故彼喩與法不
齊。如前難彼。若執信等思爲自性。思與信
等總別而説。其理不成。彼立見喩。極不相似。
非諸煩惱諸意惡行一切皆用見爲自體。何
得以見總別説故。例思同彼應總別説。又設
許彼作意等法皆思爲性。然所立思。不同邪
見。色界色處。若増上縁。若能作因。若分別
慧。修三摩地。法界法處。行蘊安立。除作意
等。無多思故。又此經中別説何用。謂契經言。
若有所受即有所思。若有所思即有所想。若
有所想即有所尋。彼宗既許尋即是思。擧尋
爲乘。彼上座言。此經非乘若不擧尋。疑思即
是作意欲等。此不應疑。相有異故。彼體即思
相如何異。若爾擧尋則應無用。彼執尋思其
相一故。又作意等既許即思。疑思即彼。復有
何過。是故彼言。都無有義。又彼所言。作意等
行。不可離思。知別有者。於別有智。應正勤
求。豈以無知。令作意等皆離思體無別有性。
又如汝等頻言想識時依行縁相似轉故。雖
不能示二相差別。而汝等宗。許其體異思作
意等。應亦如是。縱汝不知體何妨異。若作意
等體與思異。何故無經説爲行蘊。亦説行故
義已説蘊。謂説尋伺名爲説行。説信欲等名
爲勝行。説諸命根名壽命行。非此等法體非
蘊收。是有爲故。如色受等。無經説彼餘蘊所
攝。而有經中説彼爲行。豈有利根言非行蘊。
又如離愛餘後有因。雖説爲集。不名集諦。而
汝不應許非諦攝。諸因果法皆諦攝故。作意
等行。亦應如是。雖説爲行。不名行蘊。而汝不
應許非蘊攝。一切有爲蘊所攝故。世尊就勝
且但説思。非作意等行蘊不攝。又彼不應作
如是説。世尊無縁説於密語。離思餘法行蘊
所收。如前已論。理極成立。豈非是佛説密語
縁。又行蘊收思外餘法。理實是有。而但説思。
此何密意。若無密意。便謗世尊。言不隨智。若
有密意。即自成立佛密語縁故説四餘行名
行蘊。理教相應義善成立。如是行蘊。非盡有
依。故唯約世總説三種。如前分別色蘊體已。
便約處界二門建立。如是此中辯受想行三
蘊體已。亦應建立爲處及界。謂此三蘊。及無
表色。三種無爲。如是七法。於處門中立爲法
處。於界門中立爲法界
説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二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三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本事品第一之三
已説四蘊自性處界。第五識蘊自性處界。今
當顯示。頌曰
    識謂各了別 此即名意處
    及七界應知 六識轉爲意
論曰。識謂了別者。是唯總取境界相義。各各
總取彼彼境相。名各了別。謂彼眼識雖有色
等多境現前。然唯取色不取聲等。唯取青等。
非謂青等。亦非可意不可意等。非男女等。非
人杌等。非得失等。如彼眼識。於其自境。唯總
取相。如是餘識。隨應當知。有餘師説。誰於法
性假説作者。爲遮離識有了者計。何處復見
唯於法性假説作者。現見説影爲動者故。此
於異處無間生時。雖無動作而説動者。識亦
如是。於異境界相續生時。雖無動作而説了
者。謂能了境故亦無失。云何知然。現見餘處。
遮作者故。如世尊告頗勒具那。我終不説有
能了者。復有説言。刹那名法性。相續名作者。
自意所立。思縁起中。當更顯示。此識約世
總説爲三。就所依根別分爲六。應知即此所
説識蘊。於處門中立爲意處。於界門中立爲
七界。及聲顯一析爲二門。辯一一識體分處
界。七界者何。六識及意。謂眼識界至意識界。
即此六識轉爲意界。此別建立蘊處界門。應
知遍攝諸法皆盡。此中應思。若即識蘊名七
心界。前説識蘊。就所依根別分爲六。今離六
識。説何等法。復名意界。更無異法即於此中。
頌曰
    由即六識身 無間滅爲意
論曰。即六識身無間滅已。能生後識。故名意
界。時分異故別立無失。猶如子果立爲父種。
若爾界體。應唯十七或唯十二。更相攝故。何
縁建立十八界耶。頌曰
    成第六依故 十八界應知
論曰。如五識界。別有眼等五界爲依。第六意
識無別所依。如離所縁識無起義。離依亦爾。
識不得生。爲成此依故説意界。如是所依能
依境界。應知各六。界成十八。如何已滅名現
識依。是現識生隣近縁故。如雖有色而要依
眼眼識得生。如是雖有所縁境界。而後識生。
要依前念無間滅意。是故前言無間滅者。爲
遮前念有間滅心。雖先聞避而未生故。由此
無間。已滅六識。爲現識依。説爲意界。或現在
識正成依用。過去已成等無間縁。亦於現在
能取果故。雖依彼生。而非隨彼。故心依心。不
名心所。心所品類。必隨心故。已釋諸蘊取蘊
處界。當於此中思擇攝義。諸蘊總攝一切有
爲。取蘊唯攝一切有漏。處界總攝一切法盡。
五蘊無爲名一切法。別攝如是。應辯總攝。頌

    總攝一切法 由一蘊處界
    攝自性非餘 以離他性故
論曰。一蘊謂色。一處謂意。一界謂法。此三總
攝五蘊無爲。總是集義。置總言者。令知總
三。勿謂各一。有餘部執。攝謂攝他。處處説
言。餘攝餘故。且如説三蘊攝八支聖道。若攝
自性。慧蘊唯應攝於正見。非正思惟及正精
進。定蘊唯應攝於正定。不攝正念。既契經中
不如是説。故知諸法唯攝他性。此執不然。無
定因故。若攝他性。何因決。定慧蘊唯能攝正
思惟及正精進。不攝正念及與正定。或所餘
法。若言此攝。亦有定因。謂正思惟及正精進。
其性猛鋭相渉般若念定等法。慧相相違。念
渉定相。非思惟等。若爾便成唯攝自性。由不
許攝異相法故。諸法相望。無非異相。若片相
似許相攝者。應許一切攝一切法。豈不如與
他性相應。而非一切一切相應。如是應許他
性相攝。而非一切一切相攝。此不應例。夫相
應者。唯有縁法。異體相望。共一縁轉時依行
相品類等同。此説相應。故非一切。其相攝者。
通一切法。有何定因。此唯攝彼不攝餘法。故
應一切攝一切法。以諸色法及不相應。展轉
相望。無一縁等互相似義。可不相應。相攝不
爾。若攝他性。何故眼等不攝耳等。得等展轉
相望亦然。若爾何縁經説如是。此中相順假
説爲攝。謂正思惟及正精進。倶是慧品。順正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