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倶舍釋論 (No. 1559_ 婆藪盤豆眞諦譯 ) in Vol. 29

[First] [Prev+100] [Prev]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六捨分別行無餘。此六境界。偈曰。欲界六。
釋曰。若縁欲界。此成六捨分別行境界。偈
曰。自四。釋曰。若縁自界。但四捨分別行境
界。無香味故。偈曰。餘界一境界。釋曰。無色
界異下二界故稱餘。此唯一法分別行境界。
説色界相應已。與無色界相應今當説。偈曰。
有四於色邊。釋曰。空無邊入道。説此名色邊。
於中有四分別行。謂色聲觸法分別行。偈
曰。行色。釋曰。此四縁第四定爲境。若人執
如此。則離四爲境界。若人執合第四定爲
境界。於中但一總境界。謂法塵分別行。偈
曰。一行上。釋曰。若道分別行。縁無色界起
但一。謂法塵分別行。偈曰。一於本。釋曰。若
於根本無色界。但一法塵分別行無餘。此行
偈曰。自境。釋曰。但縁無色界。何以故。無色
根本定。不得取下界爲境界故。此義後當顯
説。如此等意分別行。偈曰。諸十八有流。釋
曰。於中無一分別行。是無流故。言諸有流。
何人復幾意分別行共相應。若人生於欲界。
未得色界善心。與一切欲界分別行相應。與
初定二定地。八分別行相應。與三定四定。四
分別行相應。悉有染汚。除縁香味境故。於無
色界與一染汚分別行相應。若人得色界心
未得離欲。與欲界一切分別行相應。與初定
有十分別行相應。有四染汚喜分別行。除能
縁香味境故。有六種捨分別行。未來定爲地。
第二第三第四定及無色界。分別行相應。應
知如前。由此道理。所餘應自隨判。若人已生
定地。於欲界與一捨法分別行相應。謂欲界
變化心。有餘師説。有如此意分別行義。如毘
婆沙師立。於經中見分別行義異於此。何以
故。若人從此地離欲。此人不得縁此爲境起
分別行。是故雖復有流。非一切喜等是意分
別行。若爾以何爲分別行。若有染汚。若意由
彼能分別行於境界故。彼名分別行。云何分
別行。或愛著於境。或憎惡於境。或不簡擇
捨境。爲對治此三故。如來説六恒住法門。如
經言。由眼見色。不生喜心。不生憂心。住捨
心有念有智。乃至由意知諸法亦如此。云何
知如此。諸阿羅漢人。不無世間善縁法喜根。
若有染汚爲分別行。應知此法門爲對治。復
次喜等或三十六寂靜。足由依愛著出離差
別故。此差別是阿毘達磨所説故。此中依愛
著皆悉染汚。依出離皆悉是善。如此有分名
受。應知有無量差別。所餘諸分不復更説。云
何不説由此義故。偈曰。由已説當説。釋曰。此
中有有分。於前已説。有有分於後當説。此中
識者前已説。如偈言
    識陰對對視 或説爲意入
    或説爲七界 謂六識意根
六入者前已説如偈言
    此識依淨色 説名眼等根
行有於業倶舍中當説。愛取於惑倶舍中當

阿毘達磨倶舍釋論卷第七





阿毘達磨倶舍釋論卷第八
  *婆藪盤豆造
 陳*天竺三藏眞諦譯 
  中分別世間品之三
行有於業倶舍中當説。愛取於惑倶舍中當
説。如此縁生。若略説唯三。謂惑業果類。此
三義前已顯。偈曰。於中説諸惑。如種子及
龍。如根樹及糠。釋曰。此惑與種子等。云何
相似。譬如從種子芽葉等生。如此從惑惑業
類生。又如池是龍所鎭住處恒不枯涸。如此
惑龍鎭住生池相續不斷。又如樹未被拔根。
斫斫更生。如此未拔除惑根諸道滅滅更起。
又如樹時時生花生子。如此諸惑數數生惑
業類。又如米爲糠所裹。於生有功能非單米。
如此業爲惑至得糠所裹。於生別生有功能
非單業。如此諸惑應知如種子等。偈曰。如有
糠米業。及如稻并花。釋曰。於前已説惑似糠。
今説業如有糠米。又如稻蕉等以果熟位爲
邊。如此諸業已熟不更生報。又如花於生子
中是近因。如此業於生果報中最爲近因。偈
曰。如熟飮食類。釋曰。如已熟食及飮。一向
爲受用。不可更轉爲生。如此果報類。不能於
別生中更牽別果報。若更牽報無得解脱義。
如此生相續依因依縁生。不過四有。謂中有
生有先時有死有。此四於前已釋。偈曰。於四
種有中。生有必染汚。釋曰。此中幾有定不
定染汚。若一向染汚。唯是生有。由何惑。偈
曰。由自地諸惑。釋曰。若生有在此地。一切
同地惑皆爲染汚。於三界無有一惑由此衆
生不結生。阿毘達磨師説。如此此染汚由大
惑。不由小分惑。由自在故。若此位最昧鈍。
隨有惑先數數起惑最近。是時於此位中此
惑即起爲染汚。由先疾利故。接中有爲必應
知如此染汚不。偈曰。餘三。釋曰。所餘三有。
即中有等。各有三種。謂善染汚無記。於諸有
中幾有於何界相應。偈曰。無色三。釋曰。除
中有所餘有。何以故。無色界非隔別處。爲至
彼故起中陰。於欲色界不數故。則知皆具四
有。如衆生依因依縁生。此義已廣説。若衆生
已生。云何得住。偈曰。世間以食住。釋曰。有
一法世尊自通自知。爲他正説。謂一切衆生
以食爲住。經言如此。此食有幾種。有四種
偈曰。段食。釋曰。段食者有麁有細。細者是
中有衆生食。以香爲食故。及諸天劫初衆生
食。以無變穢流故。此食悉入彼身。如油於
沙。復次若細衆生彼食亦細。譬如髮汚蟲
等。觸食第二。作意食第三。識食第四。此中
段食者。偈曰。於欲界。釋曰。此食於色無色
界無。由離欲此於彼生故。偈曰。以三入爲體。
釋曰。於欲界香味觸入。一切皆名段食。作段
呑故。先以口鼻含之。後分分呑故。影光焔
輝。此等云何成食。由從多故。作如此説。此
等若非所食。能令相續住。亦入細食數。譬如
浴塗等。云何色入非食。若作段食必約於色。
偈曰。非色入由此。不利自根脱。釋曰。食是
何法。若能利益自根四大。色入者於正食時。
不能利益自根及四大。何況能利益餘根及
四大。非自境界故。有時見色即起樂及喜。此
色亦非食。但縁此爲境。能生樂受等觸。以此
爲食非色。復次已得解脱人。謂阿那含阿羅
漢。見可愛飮食無利益故。偈曰。觸作意及
識。三有流通二。釋曰。觸者從三和合生。作
意者是心業。識者是意識。此三若有流必是
食。此三通三界有。云何不立無流爲食。由
立食以能滋長諸有爲義。無流生起能滅盡
諸有。毘婆沙師執如此。復次於經中説食義。
食有四種。爲令已生衆生得住。及爲愈相續。
又爲利益尋求生衆生。無流法不爾。是故非
食。已生者於道中已生衆生。此義易解。何者
尋求生。偈曰。意生尋求生。乾闥婆中有。對
有。釋曰。世尊以此五名。説中陰衆生。何以
故。此衆生從意生故。故説意生。不取不淨及
血所有諸外爲生依故。尋求生者。欲得生未
得故。處處尋求生。乾闥婆者。由食香故。以
香益身行向於道故。對有者。對向生處起故。
如經言。對起有礙害自體。生有礙害世間。由
此經言故。對有名中陰。復有別經言。有衆生
對有結已盡。非生有結。此經中有四句。復次
已生者。謂阿羅漢。尋求生者。謂有愛衆生。
復次幾種食令已生衆生。住幾種食能滋益
尋求衆生生。毘婆沙師説。一切食皆能爲二
事。何以故。段食亦於有愛衆生令得後有。佛
世尊説。有四食爲病根癰刺老死等縁。作意
食亦曾見令現生住。先舊師説如此有一父
遭飢餓難。以滿嚢灰挂置壁上。慰喩二子語
云是麨。二子數思麨嚢。得多時安住。後時
有人。爲開彼知是灰。失先作意即便命終。復
次於海中有多人。船敗見大濤聚。思謂是
岸。隨往趣彼。至已觸之方知是*濤。失先作
意即便命終。於別誦中説。海中有大身衆生。
從水登岸。於沙上生卵。以沙覆之還入海中。
若母於此卵憶念不忘。卵則不壞。母若於中
忘失憶念。此卵即壞。經部解不爾。勿由他食
他食得成。若釋應如此。於中若卵縁母。憶念
不忘。卵則不壞。若忘即壞。有餘師説。此憶
在觸位中。云何説食唯四。爲不如此耶。一切
有流法。必能滋益有。雖然由勝故説。偈曰。爲
此。能依所依二。能引生別。有次第説後。
二釋。曰所依者。謂有根身。爲滋益此身段食
爲勝。能依者。謂心及心法。爲滋益此法觸食
爲勝。如此二食。於滋益現世已生有中勝餘。
復立作意食者。於引後有爲勝。是所引有。
從業所薫修識種子生。如此後二。於引生未
生有爲勝。是前二食如乳母。能將養已生故。
後二食如生母。能生未生故。由勝餘故唯立
四。爲一切所呑分段皆是。食不有分段是所
呑而非段食。此有四句第一句者。若呑此分
段。諸根壞損害四大。第二句者。謂餘三食。第
三句者。是所呑分段能滋益諸根増長四大。
第四句者。除前三句。如此與觸等如理應各
立四句。爲有縁觸等得諸根滋益。及四大増
長。是諸亦非食不。有謂別地及無流。餘句應
思。若人食此食。損食者根大。此物亦是食。
執初至故。何以故。段食於二時中作食
用。若正食時對治本病。若消時増益身大。毘
婆沙師説如此。於何道有幾食。於一切道有
一切食。於生亦爾。於地獄云何有段食。有燃
赤鐵段爲食。錫赤鐵汁爲飮。若能損害物亦
是食。則違前四句。亦違分別道理論。彼論
云。何者爲段食。若縁此分段滋益諸根。増長
四大相續得愈。及識亦爾。廣説如論。由約
能増益食説。故無相違。損害食於地獄中亦
有食相。何以故。此食有能爲暫遮飢渇等病。
復次有別處地獄。如人道有段食故。是故段
食遍五道中。有此義應然。佛世尊説。若有人
施一百離欲欲界外仙人食。若有人施一凡
夫人食。此人在剡浮密林中行。於此前施後
施。福徳百千倍勝。是何凡夫在剡浮密林
中行。餘師説。住於剡浮。或云。是有福凡
夫。此執不然。由説一故。此中何所以。施一
凡夫食福徳。多勝施多離欲凡夫。若施多凡
夫食。此福徳勝施一凡夫。是義可然。有餘師
説。是近佛地菩薩。餘師不説此義。何以故。若
施此菩薩福徳最多。不可稱數。若施此人所
得福徳。乃至施百倶胝阿羅漢。亦所不及。毘
婆沙師説。有凡夫已得四諦觀決擇分能。此
中説名在剡浮密林中行。此名與義不相稱。
又不曾於餘處但假安立此名。謂經及阿毘
達磨藏等中。説剡浮密林中行。必得四諦觀
決擇分能。是故此是自所分別。若爾云何。必
約菩薩正在剡浮密林中行。故説此言。何以
故。此菩薩於是時與凡夫離欲。欲界二義相
應故。於餘仙人分別。令異此菩薩。於無邊衆
生無量倍勝。而報百者。由隨前所立。此義
必應爾。何以故。由除此人於外仙人格量
須陀洹故。若不爾。應以剡浮密林中行*格量
須陀洹説衆生依因依縁生。及衆生得住義
已。衆生死墮義亦已説。謂由福盡。不由命盡
等。此義今當説。爲於何識正起時衆生得死
墮及託生。偈曰。斷接善離欲。退及死託生。
事於意識。釋曰。斷善根。更接善根。離欲
下界。退失上界死生。如此六法。於意識中
成。非於餘識。由説生故。託中有義亦是所
説。若約受死生云何。偈曰。於捨受死生。釋
曰。捨命及受生。此二心在不苦不樂受中。此
受昧鈍故。餘受則明了。於明了識中死生不
成。於此意識中。偈曰。非一無心二。釋曰。死
及生雖復在意識。非一心及無心中。何以故。
若人正在定心無死生義。地非同分故。功用
所成故。能爲利益故。於無心中亦不得死。何
以故。若無心人則無横害。是時依止若欲起
變異。是時隨屬依止心。必定起現前。後方捨
命非餘。若於受生時無心亦不應然。心斷因
不有故。若離上心惑。不得受生故。是故於
中無心不應道理。死有有三種。於前已説。偈
曰。涅槃二無記。釋曰。於威儀心及果報心。
若於欲界中。有果報名捨。若無於威儀心般
涅槃。云何但於無記非餘心中。此無記。隨順
心斷絶。由力弱故。若人正死。於何身。分中
意識斷滅。若一時死。身根共意識一時倶
滅。若人次第死。此中偈曰。次第死脚臍。於
心意識斷。下人天不生。釋曰。若人必往惡道
受生。及人道天道。如此等人。次第於脚於臍
於心意識斷滅。不更受生是名不生。謂阿羅
漢。此人於心意識斷絶。有餘部説於頭上。何
以故。身根於此等處。與意識倶滅故。若人正
死。此身根如熱石上水漸漸縮減。於脚等處
次第而滅。復次若衆生如此次第捨命。於中
多衆生。爲斫末摩苦受所逼方死。云何斫
末摩。偈曰。末摩水等。釋曰。末摩者。於身
有別處。如偈言
    於身有是處 由隨觸令死
    若優鉢羅花 鬚微塵所觸
故知身中有別處若於中被損觸能引令死。
此身分名末摩。此末摩。水風火中隨一大若
起相乖。似利刃斫之。即便破壞。此不如薪
等被斫即斷如被斫即無復動覺。故説名斫。
云何不由地大第四病無故。風熱痰三病。如
次第以風火水大爲上首。與外器世界三災
相似故。是故於内身有三災。此斫末摩苦受
死者。多於此人起。謂能數數行。斫他末摩
事。此人必由斫末摩苦受死。於諸天中無末
摩苦受死。雖然若諸天子應有退墮事。先有
五種小變異相現。一衣服及莊嚴具出不可
愛聲。二身光闇昧。三正浴時水滴住身。四本
心於塵馳動今住一塵。五眼有瞬動。此五
或時不定。復有五種大變異相現。必不免死。
一衣服染著塵穢。二花鬘萎燥。三腋下汗出。
四臭氣入身。五於自坐處不得安坐。如此衆
生世界如此生住退。佛世尊安立。屬三聚攝
衆生。聚有三種。一正定聚。二邪定聚。三不
定聚。於此中偈曰。正定邪定聚。聖人無間
作。釋曰。何者爲正。欲盡無餘。瞋盡無餘。癡
盡無餘。一切惑盡無餘。故名爲正。經説如
此。聖者若此人相續中無流道已生故名聖。
云何名聖。從惡墮法能遠出離故名聖。由至
得必定永離滅果故。如此等人由於惑盡定
故。故名正定。若人已得解脱分能。善根必定
涅槃爲法。云何不立爲正定。此人後當墮於
邪定。此人不由時定定於正中。譬如七勝等。
何者爲邪。地獄畜生鬼神道。説此名邪。此中
作無間業人。於地獄道中定故。説名邪定。若
異二定所餘非定。此義自成。是三聚觀因縁
屬二不屬二
説衆生世界已。器世界今當説。偈曰。此中器
世界。説於下依住。深十六洛沙。風輪廣無
數。釋曰。三千大千世界。諸佛説深廣。謂依
於空住下底風輪。由衆生増上業所生。此風
輪厚十六洛沙由旬。縱廣無復數。堅實如此。
若大諾那力人。以金剛杵懸撃擲之。金剛碎
壞而風輪無損。於風輪上。偈曰。水輪深十
一。復有二十千。釋曰。於風輪上。由衆生業
増上。諸雲聚集雨雨滴如大柱。此水輪成。深
十一洛沙二萬由旬。云何於中水輪不傍流
散。由衆生業増上力故。譬如所食所飮。是諸
食飮若未消時。不墮熟藏。餘師説如此。或如
食道理故。由風所持故不流散。餘部説如此。
復次此水由衆生業勝徳所生。有別風大吹
轉此水。於上成金。如熟乳上生膏。偈曰。水
厚八洛沙所餘皆是金。釋曰。所餘有幾許。三
洛沙二萬由旬。是名金地輪。在水輪上。水輪
并金地輪。厚量已説。偈曰。徑量有三千。復
有四百半。有十二洛沙。水金輪廣爾。釋曰。此
二輪徑量是同。偈曰。若周圍三倍。釋曰。若
以邊量數則成三倍。合三十六洛沙一萬三
百五十由旬。金地輪在水上。於此地中。偈
曰。須彌婁山王。由乾陀羅山。伊沙陀羅山。佉
特羅柯山。修騰婆那山。阿輸割那山。毘那
多柯山。尼旻陀羅山。釋曰。如此等山依金
地輪上住。八大山中央有須彌婁山。所餘山
繞須彌婁住。一由乾陀羅。二伊沙陀羅。三佉
*特羅柯山。四修騰*婆那。五阿輸割那。六毘
那多柯。七尼旻陀羅。此須彌婁山七山城所
圍。最外山城名尼旻陀羅。偈曰。於四大洲
外。復有輪圍山。釋曰。於第七山外有四大
洲。於四大洲外復有鐵輪圍山。由此山故。世
界相圓如輪。於中偈曰。七金此是鐵。釋曰。
由乾陀羅等七山皆金所成。此最外圍山
鐵所成。偈曰。四寶須彌婁。釋曰。約四邊次
第。金銀琉璃頗梨柯四寶所成。諸邊隨能成
寶。類光明故。於諸方中空色顯現似於本寶。
對剡浮洲須彌婁邊。琉璃寶所成由此寶光
映故。見空青色似於琉璃。復次云何如此等
寶得生。於金地上。復有諸雲雨。水滴如車
軸。此水爲種種種子胎藏。有種種威徳差別。
風吹變此水。轉成種種類寶。如此轉變爲生
別種類事總別。由不先有及不並有。道理能
作因縁。不同僧佉外道所立轉變義。僧佉轉
變者。此物先已住。轉成別法。若爾有何失。
此有法不可解。此法已住。由有於中分別諸
餘法。何人説如此。從法有法異。此法類不
異。*唯成異相説名轉變。若爾亦非道理。云
何非道理。此物即是即此不是。先未曾有。此
言説道理。如此方便。金等諸寶已聚集生。有
別風由業威力所起。此風能引取諸寶。集在
一處。即成山成洲。所取處成内外海須彌婁
等山。鐵輪圍爲後。偈曰。入水八十千。釋曰。
於金地上有水。深八萬由旬。此中諸山次第
入中。偈曰。此山出水上。亦八萬由旬。釋曰。
如此須彌婁山。高一十六萬由旬。偈曰。八山
半半下。釋曰。由乾陀羅山。從水上高四萬
由旬。半下須彌婁山。伊沙陀羅山。半下由
乾陀羅山。如此於諸山應知次第半。下乃至
鐵輪圍山半下。尼旻陀羅山。高三百一十二
半由旬。偈曰。高廣量平等。釋曰如諸山從
水上高量。廣量亦爾。偈曰。其中間七海。釋
曰。尼旻陀羅最爲後。於彼中間有七海。遍滿
八功徳水。此水冷美輕軟清香。飮時不
逆。於喉飮已利益内界不損於腹。此七海中。
偈曰。初海八十千。釋曰。由乾陀羅内是第
一海廣。八萬由旬偈曰。説此名内海。釋曰。
海有二種。一内。二外。此二山内海。偈曰。
一邊三倍。釋曰。已説此海廣八萬由旬。若約
乾陀羅内邊數。一一邊三倍。此廣合成二洛
沙四萬由旬。偈曰。餘海半半狹。釋曰。由乾
陀羅。伊沙陀羅。此二山中間是第二海。半狹
初海。廣四萬由旬。半第二廣爲第三由。此半
半狹。應知餘廣量。乃至第七廣一千二百五
十由旬。長量不説。由多量差別出故。偈曰。
所餘名外海。釋曰。何者爲餘。尼旻陀羅鐵
輪圍。二山中間名外大海。此海醎遍滿醎烈
味水。此海約由旬數廣。偈曰。三洛沙二萬及
二千。釋曰。大海量如此。偈曰。於中。釋曰。
有四大洲。對須彌婁四邊。偈曰。剡浮洲二千。
三邊相如車。釋曰。於此海中剡浮洲一邊二
千由旬。三邊等量。其相似車。於此洲中央。
從金地上起金剛座。徹剡浮洲地。與上際平。
一切菩薩皆於中坐。修習金剛三摩提。何以
故。更無餘依止及處能堪受此三摩提。偈曰。
一三由旬半。釋曰。此第四邊廣量三由旬
半。是故此洲似車相。偈曰。東洲如半月。釋
曰。從此洲向東。對須彌婁邊有洲名弗婆毘
提訶出海上。其相如半月。若約邊量。偈曰。三
邊如。釋曰。此洲三邊如剡浮洲三邊。量各二
千由旬。偈曰。一邊。三百半由旬。釋曰。是第
四邊。廣三百五十由旬。偈曰。瞿陀尼相圓。
七千半由旬。釋曰。從此洲向西。對須彌婁
邊有洲。名阿婆羅瞿陀尼洲。邊量七千五百
由旬。此洲相圓如滿月。偈曰。徑量二千半。
釋曰。中央廣二千五百由旬。偈曰。鳩婁八千
等。釋曰。從此洲向北。對須彌婁邊有洲。名
欝多羅鳩婁洲。邊量八千由旬。四角畟方
相似比陀訶。四邊量等。如一邊二千由旬。餘
邊亦爾。無微毫増減。隨諸洲相。於中住衆
生面相亦爾。此四洲中間有諸別洲起。諸
洲何名何處。偈曰。二提訶鳩婁。遮摩羅
遮羅。中間有八洲。捨訶北䐽陀。釋曰。此
有洲。一提訶。二毘提訶。屬東毘提訶。
是彼類故。又有二洲。一鳩婁。二高羅婆。屬
北鳩婁。是彼類故。復有二洲。一捨陀訶。二
欝多羅*䐽陀。屬西瞿陀尼。是彼類故。復有
二洲。一遮摩羅。二阿婆羅遮摩羅。屬剡浮
洲。是彼類故。此諸洲皆是人所住處。唯阿
婆羅遮摩羅一洲。是羅刹住處。偈曰。此中
向北地。九山邊雪山。釋曰。此剡浮洲中。向
北地有三黒山。度三黒山復有三黒山。度三
黒山復有三黒山。此山悉下故名蟻山。九山
北邊有雪山。從雪山向北地。偈曰。香雪二山
間。五十由旬池。釋曰。雪山北邊。香山南邊。
此處最勝。其中有池名阿那婆怛多。從此池
流出四大河。一恒伽。二辛頭。三私多。四薄
搜。此池縱廣各五十由旬。遍滿八功徳水。
非人所行處。若有通慧人乃可得行。此池南
邊山高二十五由旬。北邊山高五十由旬。此
二山雜物所成。從香山北邊最勝處。有巖名
難陀。七寶所成。縱廣各五十由旬。唯是象
王所住處。從此度六國土。及度七重林。七重
河度第七河更有二林形如半月。此林北生
剡浮樹此樹高百由旬。此樹子若熟味美無
等。由此樹最高子味最美。故洲因此立剡浮
名。地獄在何處。其數量復云何。偈曰。向下
二十千。阿毘指廣爾。釋曰。於此剡浮洲。下
二十千由旬有地獄。名阿毘指。深廣各二十
千由旬。若從底向上。四十千由旬。於中苦
受無間故名阿毘指。何以故。於餘地獄苦受
有間。如更活地獄中衆生。身已被斫破及撞
擣。有冷風吹其還生故。名更活地獄阿毘指
中無如此事。有餘師説。於中無樂間苦。故名
無間。何以故。於餘地獄雖無樂果報。不遮等
流果故。偈曰。上有七地獄。釋曰。從此阿毘
指地獄上。有七種地獄。次第重累。一大燒。二
燒。三大叫喚。四叫喚。五聚磕。六黒繩。七更
活。餘部説。此七地獄在阿毘指地獄四邊。此
八地獄。偈曰。八十六園。釋曰。此一切地
獄。各各有十六園佛世尊説
    如此八地獄 我説難可度
    滿極惡業人 各有十六園
    四面有四門 害具及量等
    鐵城所圍繞 六方皆鐵板
    鐵地悉焦熱 猛火恒洞燃
    無數百由旬 遍滿焔交徹
何者爲十六園。偈曰。熱灰及死屍。刃路等烈
江。於彼四方異。釋曰。此八地獄四面。各各
對門有四種園。一熱灰園。深皆沒膝。衆生於
中若下脚血肉即皆爛盡。如臘滴赤鐵上。擧
脚血肉還生。二死屍園。此園死屍遍滿。地皆
是糞。於中有蟲名攘鳩多。身白頭黒口利如
針。破彼衆生皮肉及骨。噉食其髓。三刀刃路
園。有大路遍密有利刀刃。衆生於中若下脚
血肉皆斷壞。擧脚血肉還生。復有劍葉林園。
於中有赤利劍等仗。風吹墮落斫刺彼衆生
身及身分。復有鐵苫摩利林。利刺長十六
寸。於中衆生或上或下。若上刺頭則向下。
若下刺頭則向上。刺彼衆生身血肉皆盡。於
中復有烏色及駮色狗。各取彼衆生食之。復
有鐵觜烏。啄食彼衆生心眼。此刀刃路等三
衆生。同爲杖所害故。合爲一園。四烈灰汁
江園。江名鞞多梨尼。遍滿極熱烈灰汁水。衆
生若入其中。於兩岸上有人捉劍槊叉等仗。
遮斷不令得上。衆生在中或踊向上或沈入
下。或傍迴轉被蒸煮熟。譬如大&T055114;滿其中水
下燃猛火。於中有米豆麻麥等被蒸煮熟。彼
衆生亦爾。此江園似大地獄塹。此四園由方
有異故成十六。是最極殺害困苦事處故名
園。有餘師説。從地獄内出入。彼更沒於苦
故名園。從問更生別問。此地獄卒爲是衆生。
爲非衆生。説非衆生。若爾彼云何行動。由衆
生業。譬如成世界風等。若爾云何大徳達
須部底説偈言
    恒瞋最麁業 於惡起愛樂
    見他苦生樂 必作閻摩卒
是彼獄卒。由王教擲衆生於地獄中。故説彼
爲閻摩王羅刹。非前能作殺害事立爲衆生。
餘部説。彼悉是衆生。若爾此業復於何處受
報。當於此處受報。何以故。彼由宿惡業報
故。於此處生。於中更作惡業。即於中受報。
若爾作無間業衆生。所受果報處。彼在其中
何法遮令不受此報。云何彼在火中而不被
燒。汝作如此思。不業爲彼屬火。故不被燒。
生於此中。與餘不異。云何爲卒。如此八種
説名熱地獄。偈曰。八寒地獄頞浮等。釋曰。
復有餘八寒地獄。一頞浮陀二尼刺浮陀。三
阿吒吒。四阿波波。五漚睺睺香候
六欝波羅。
七波頭摩。八分陀利柯。於此八中衆生極
寒所逼。由身聲瘡變異相。故立此名。此八
是剡浮洲下。大地獄傍。剡浮洲如此廣量。云
何於中得容阿毘指等地獄處。諸洲向下廣。
譬如穀聚。是故大海次第漸深。如此十六地
獄。一切衆生。増上業所起。有別處地獄。由
衆生自業所起。或多人共聚。或二人或一人。
此別地獄差別多種處所不定。或在江邊。或
在山邊。或在曠野。或在餘處。地獄器本處
在下。畜生行處有三。謂地水空。大海爲本
處。從海行於餘處。鬼神以閻摩王處爲本處。
此王處於剡浮洲向下深五百由旬。有大國
土。縱廣亦五百由旬。是鬼神本所住處。從此
本處散行餘處。於鬼神道中。有大福徳業神
通。受用富樂如天上所。餘諸鬼神如餓鬼。本
業經説
復次月日在於何處。住於風中。何以故。是
風於空中由衆生共業増上所生。繞須彌婁
山轉。如水洄澓。能制持日月及星。從此洲
向上。日月行高幾由旬。偈曰。日月彌婁半。
釋曰。與由乾陀羅山頂齊。彼行如此。月日量
云何。偈曰。五十一由旬。釋曰。月輪徑五十
由旬。日輪徑五十一由旬。諸星輪量。若最小
徑一倶盧舍。若最大徑十六由旬。日輪下面。
外邊頗梨抲寶所成。皆是火珠。此寶能炙
能照。月輪下面外邊月愛寶所成。皆是水珠。
此寶能冷能照。由衆生業。於眼身果花穀苗
草藥等損益中。如應有能。於四洲中唯一月
能作損益事。一日亦爾。此一日於四洲爲倶
能作。日所作事不。不爾。云何不爾。於中偈
曰。夜半日沒中。日出同一時。釋曰。若於北
鳩婁正半夜。是時於東毘提訶日正沒。於剡
浮洲日正中。於西瞿陀尼日正出。於餘處例
皆如此。於此洲中由日行有差別。夜刹那有
時増有時減。日刹那亦爾。此中復偈曰。雨際
二後九。夜則漸漸長。釋曰。雨時第二月第
二半第九日。從此去夜漸漸長。偈曰。寒際第
四月夜短。釋曰。於冬時第四月第二半第九
日。從此去夜漸短。偈曰。日翻此。釋曰。是時
夜若増。是時日即減。是時夜若減。是時日
即増。幾量増幾量減。偈曰。日夜長羅婆。釋
曰。夜若増増一羅婆。日増亦爾。此増次第
應知。偈曰。日行南北時。釋曰。若日行剡浮
洲南邊夜則長。若日行剡浮洲北邊日即長。
於白半初。云何見月輪不圓。此有何因。偈
曰。由自影近日。故見月不圓。釋曰。若月宮
殿行近日宮殿。是時日光侵照月宮殿。由此
日影覆月餘邊。是影顯月輪不圓。分別世經
説。如此先舊諸師説。日月行相應有如此。有
時見不圓及半。復次日等宮殿何衆生於中
住。四大天王所部天。此諸天爲唯住此中。更
有別處。若住宮殿唯住此處。若依地住在須
彌婁山諸層中住。此山有幾層。一一層其量
云何。偈曰。山王層有四。相去各十千。釋曰。
須彌婁山。從水際取初層。中間相去十千由
旬。乃至第四層。相去亦爾。由此四層山王
半量。層層所圍繞。此四層次第出。復有幾
量。偈曰。十六八四二千由旬傍出。釋曰。初
層從須彌婁傍出十六千由旬。第二八千。第
三四千。第四二千由旬出。何衆生得住此中。
偈曰。倶盧多波尼。持鬘恒醉神。諸四大王
天。釋曰。有夜叉神名倶盧多波尼住初層。
復有諸天神名持鬘住第二層。復有天神名
恒醉住第三層。如此等皆是四大王天軍衆。
四天王自身及餘眷屬。住第四層。如於四層
中四大王天眷屬住。偈曰。於餘山亦爾。釋
曰。於由乾陀羅等七山小大國土。四大天王
所餘眷屬住皆遍滿。是故四天王天衆皆依
地住。三十三天住須彌婁頂。偈曰。三十三
住頂。縱廣二十千。釋曰。於須彌婁山上。帝
釋及三十三天住此最勝處。此處縱廣云何。
有餘師説。一一邊各八萬由旬。如下際。此名
最勝處。有餘師説。於須彌婁頂中央。一一邊
各二萬由旬。周圍八萬由旬爲最勝處。三十
三天於其中住。偈曰。方角有四峯。金剛神所
住。釋曰。須彌婁四維各有一峯。此峯徑五百
由旬。高量亦爾。有*夜叉神名金剛手。於此
中住守護諸天。此須彌婁頂。偈曰。中央二千
半。高一由旬半。有城名善見。金軟多愛相。
釋曰。須彌婁山王頂。中央有大城名善見。縱
廣各二千五百由旬。高一由旬半。皆金所成。
百一種類寶之所莊飾。城地亦爾。地觸柔軟
猶如綿聚。下足即沒擧足還滿。此城是帝釋
所都之處。偈曰。一邊二百半。皮闍延多殿。
釋曰。天帝釋所住宮殿。在大城中央。名皮闍
延多。由種種寶類所莊飾故。此處最勝。能映
奪諸天宮殿可愛相貌。此殿縱廣各二百五
十由旬。於大城内有如是等最勝可愛相。偈
曰。外衆車惡口。雜喜園莊嚴。釋曰。城外四
面最勝可愛處。有四種園。是諸天所遊戲處
一衆車園。二惡口園。三相雜園。四歡喜園。此
園於外莊嚴大城。偈曰。中二十由旬。四善地
四方。釋曰。衆車等園四方各有別處名善地。
中間相去二十由旬。是諸天最勝希有遊戲
處。如互相妬生可愛想。餘園所不及。大城外
邊。偈曰。東北波利園。西南善法堂。釋曰。天
中有樹。名波利闍多。是三十三天欲塵遊戲
最勝處。樹徑五由旬。高百由旬。枝葉至杪四
邊各出五十由旬。周圍覆三百由旬。住此樹
華開敷時。香順風薫滿百由旬。香逆風薫滿
五十由旬。若順風薫。此乃可然。説逆風薫云
何可信。有餘師説。不過樹界故。故説此言。
何以故。無香得逆風薫故。有餘師説。此一樹
花香威徳有如此事。謂天上調和香風所遮
隔。此香猶相續不斷。餘香若爲風所吹。則漸
歇薄乃至都盡。是故餘香去不得遠。相形比
勝餘樹。故説此言。花香相續。爲依止自四
大能薫餘處。爲但薫風不出餘處。此中無定。
諸師許有二種。若爾云何。世尊説此偈
    花香非能逆風薫 根實諸香亦皆爾
    善人戒香逆風薫 正行芳流遍國界
依人中香氣。故説此偈。何以故。此香是世間
共知。無如此能。彌嬉沙塞部説。此香順風
薫百由旬。逆風薫五十由旬。有諸天集會堂
名善法。對大城西南角。諸天於中坐。論量世
間應作不應作事。四大天王及三十三天。安
立器世其相如此。偈曰。從此上宮殿。天住。釋
曰。三十三天上各有宮殿。所餘諸天依其中
住。何者所餘。謂夜摩兜率多化樂他化自在
梵衆等。如前所説。合有十六處。如此若略
説。合二十二部諸天所。此等皆有別器世
界。偈曰。六受欲。釋曰。於二十二中有六欲
界天。能受用塵欲非餘。謂四大王天。乃至他
化自在天。此六天。偈曰。身交抱捉手。笑相
視爲婬。釋曰。依地住相應故。皆二身交爲
婬。謂四大王天及三十三天。與人道不異。是
諸天由風出故心熱即息。以無不淨故。夜摩
天以相抱爲婬。心熱即息。兜率陀天以捉手
爲婬化樂天以共笑爲婬。他化自在天以相
視爲婬。一切欲天同以二身交爲婬。後相抱
等四。從譬時量得名。分別世經説如此。向上
諸天。如欲塵次第轉勝妙。欲樂亦爾。向上轉
重。於男天膝上及女天膝上。若有童男童女
天生。此童男童女即是二天之子。初生身量
云何。偈曰。譬五年乃至。譬十年初生。生中。
釋曰。次第於六欲天處。第一天新生天子。
如人中五歳童子。乃至第六天新生天子。如
人中十歳童子。此新生天子速得身量圓滿
成就。偈曰。皆具根。有衣色界爾。釋曰。色
界諸天具足身量。衣裳被服自然著體。以慚
羞重故。一切天同中國語。説婆羅門言。於欲
界中此義應知。偈曰。於欲生有三。欲界天及
人。釋曰。云何三有諸衆生。自然至得欲塵。
於自然得欲塵中。作増上自在。如諸人及諸
餘天。諸餘天者。謂前四部天。有諸衆生化
作欲塵。於化作塵中作増上自在。謂化樂天。
有諸衆生他化作欲塵。於他化作欲塵中作
増上自在。謂他化自在天。此生由能受用。
如自然生塵故。由能受用如意自所化作塵
故。由能受用如他化作塵故。約此欲塵故。欲
界生有三。於色界中。偈曰。樂生亦有三。於
三定九地。釋曰。於三定中有九地。是名三
種樂生。何以故。是諸天由離生樂。由定生樂。
由離喜生樂。長時安樂住。無苦長時樂故。故
名樂生。於初定中間生無喜樂故。是樂生應
思。是諸天二十二處。如前所説。從下向上相
去幾許。是一切處不可皆以由旬數量其遠
近雖然。偈曰。如此至彼量。向上例皆爾。釋
曰。從剡浮洲等向上處。從此處向剡浮洲等。
如相去量。從此處向上相去量亦爾。如第四
層。四大天王所住處四萬由旬。從此如向剡
浮洲相去量。從此向三十三天亦爾。從三十
三天向剡浮洲相去量。從此向夜摩天亦爾。
從夜摩天向剡浮洲相去量。從此向兜率多
天亦爾。如此一切廣例皆爾。乃至從善見向
剡浮洲相去量。從此向阿迦尼師吒亦爾。從
阿迦尼師吒向上無復餘處。由此義故。此處
勝於餘處無處勝於此處。故名阿迦尼師吒。
有餘師説。此處名阿伽尼師吒。色聚集住名
阿伽。此處究竟名尼師吒。復有餘師説。此處
名阿迦尼師吒。謂所行究竟。生下處衆生。
爲得往上地見上地宮殿不。偈曰。下天無能
昇。離通慧依他。釋曰。三十三天或由通慧
得往。夜摩天或由依他故得往。謂有通慧人
所引接。或由上天所引接。所餘諸天亦爾。若
諸天生在上地來下界。下地得見上天。若往
上地則無所見。以非其境界故。如不能覺上
地觸。於見色亦爾。是故彼不由自身來。雖然
由作下地化身故來下地故。下地隨意得見。
上地隨意得見下地。餘部説如此
阿毘達磨倶舍釋論卷第八



阿毘達磨倶舍釋論卷第九
  *婆藪盤豆造
 陳*天竺三藏眞諦譯 
  *中分別世間*品之四
復次夜摩等天宮其量云何。上四天如須彌
婁山量。餘部説如此。復有餘師説。向上倍倍
廣。復有餘師説。初定地量。同一四洲世界。
第二定地量。同小千世界。第三定地量。同二
千世界。第四定地量。同三千世界。復有餘師
説。初定等三地量同一千等世界。第四定無
復量。復次何義名小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
世界。偈曰。四洲及月日。須彌婁欲界。梵處
各一千。名小千世界。釋曰。一千剡浮洲。乃
至一千北鳩婁。一千月日。一千須彌婁山。一
千四大王天。乃至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
處。説此名小千世界。偈曰。千倍此小千。
二千中世界。釋曰。更千倍小千世界。名二千
中世界。偈曰。千倍三大千。釋曰。更千倍二
中世界。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此一切。偈
曰。共同一壞成。釋曰。如此等世界同有小大
三災。此大千世界同壞同成。此義後當廣説。
如器世界量不同。於中住衆生身量亦有差
別。不有。此中偈曰。剡浮洲人量。四肘三肘
半。釋曰。剡浮洲人從多身長三肘半。或有人
長四肘。偈曰。後後倍倍増。東西北洲人。釋
曰。東毘提訶人身長八肘。西瞿陀尼人身長
十六肘。北鳩婁人身長三十二肘。若天云何。
偈曰。身量四分増。乃至倶舍半欲界。釋曰。
大王天身長一倶盧舍四分之一。三十三
天身長四分之二。夜摩天身長四分之三。兜
帥多天身長四分。化樂天身長五分。他化自
在天身長一倶盧舍半。偈曰色界。初半由旬
次第。釋曰。色界諸天於初處梵衆天身長半
由旬。從此次第。偈曰。半半増。釋曰。於三處
半半増。梵先行天身長一由旬。大梵天身長
一由旬半。少光天身長二由旬。偈曰。向上從
少光。上身倍倍増。唯除無雲三由旬。釋曰。
無量光天身長四由旬。遍光天身長八由旬。
如此倍増由旬。乃至遍淨天身長六十四由
旬。無雲天倍増減三由旬。身長一百二十五
由旬。從此後福生等天更倍増。乃至阿迦尼
師吒天身長十六千由旬。身量向後有如此
差別。壽量亦有差別不有。偈曰。北鳩婁千
年。於二離半半。釋曰。北鳩婁人定壽千年。
於西東二洲壽量半半減。西瞿陀尼壽五百
年。東毘提訶壽二百五十年。偈曰。此不定。
釋曰。於剡浮洲壽量不定。有時極多有時極
少。多少云何。偈曰。最後十歳。釋曰。此壽漸
減。最後唯有十歳。偈曰。初叵量。釋曰。劫初
生衆生。壽命不可量。由千等數不能計量
故。説人壽已。今當説天壽。若先安立日夜。
方得計諸天壽。天日。夜云何偈曰。人中五
十年。彼天一。日夜。欲下天。釋曰。人中五十
年。於欲界最下天。謂四大王天。是一日一
夜。偈曰。以此彼壽五百年。釋曰。以此三十
日夜立爲一月。以十二月立爲一年。以此五
百年爲彼天壽量。偈曰。向上後倍増。釋曰。
上地諸天倍増爲日夜。以此日夜計彼壽量。
彼壽云何。人中一百年。是三十三天一日一
夜。以此日夜一千年。爲彼天壽量。應知夜摩
天等次第如此。人中二百四百八百十六百。
爲彼一日一夜。以此日夜二千四千八千十
六千。天年次第爲上天壽量。從由乾陀羅。向
上無日月諸天云何安立日夜。用明光事。云
何得成。由花開花合。謂倶牟頭花。波頭摩
花等。諸鳥有鳴不鳴。睡有來去。以此等事
判日夜。用光明事者。身自然光不須外光。
説欲天壽量已。偈曰。色界無日月。由劫判
彼壽。劫數如身量。釋曰。於色界中若有諸
天。身量半由旬。壽量則半劫。若身量一由
旬。壽量則一劫。如此彼身隨由旬數。彼壽
量劫數皆隨身量。乃至阿迦尼師吒天。以
十六千大劫爲壽量。偈曰。無色二十千。劫
後二二増。釋曰。於空無邊入。壽量二十千。
劫識無邊入。更増二十千劫。無所有入。更
増二十千劫。有頂更増二十千劫。此壽量
二十四十六十八十千劫。此中應知。云何
爲劫。爲是別劫。爲是壞劫。爲是成劫。爲是
大劫。偈曰。從少光大劫。從此下半劫。釋曰。
從少光梵處。應知壽量約大劫。從此下半大
劫説名劫。以分別大梵等壽量。云何如此。是
時世間二十別劫成。二十別劫成已住。二十
別劫散集。是六十別劫。於大梵處説名一劫
半。分別如此。已是半劫。謂四十別劫。立爲
一劫。説彼壽量。説善道壽量已。惡道壽量今
當説。偈曰。與欲界天壽。日夜次第等。於更
活等六。壽量如欲天。釋曰。如所説六欲天壽
量。於六地獄日夜。應知次第皆等。六者謂更
活黒繩聚磕叫喚大叫喚燒然。於彼由旬日
夜等。六欲天壽量。應知於彼壽量。亦等六
天壽量。云何如此所説。四天王壽量。於更活
地獄是一日一夜。以此日夜立月立年。以此
五百年爲其壽量。三十三天壽量。於黒繩地
獄是一日一夜。以此日夜於中壽量足一千
年。如此於餘處次第應知。乃至他化自在天
壽量。於燒然地獄是一日一夜。以此日夜於
中壽量足十六千年。偈曰。於大燒半劫。阿毘
指別劫。釋曰。於大燒燃地獄。壽量半別劫。
於無間地獄。壽量足一別劫。於畜生壽量無
定。偈曰。畜生極別劫。釋曰。若畜生中最極
長壽。但一別劫。謂諸龍難陀優波難陀阿輸
多利等。何以故。佛世尊説。比丘有八部龍
名大龍。皆一劫住持於地輪。廣説如經。偈
曰。鬼日月五百。釋曰。人中一月。於鬼神是
一日夜。以此日夜壽量五百年。於寒地獄壽
量云何。偈曰。從婆訶百年。除麻盡爲壽。頞
浮陀二十。倍倍後餘壽。釋曰。約譬喩佛世
尊説。寒地獄壽量如經言。比丘。譬如此中
二十佉梨。是摩伽陀量一。婆訶麻遍滿高出
從。此有人一。百年度除一粒麻。比丘。如此
二十佉*梨。一婆訶麻。由此方便。我説速得
減盡。我未説於頞浮陀生衆生壽量得盡。比
丘。如頞浮陀壽量。更二十倍爲尼刺浮陀壽
量。乃至比丘。二十倍波頭摩壽量。爲分陀利
柯壽量。如此等壽量。爲有未具足於中間死
不。一切處有。偈曰。除鳩婁中夭。釋曰。於
北鳩婁洲。一切人壽量皆定必具壽量盡方
得捨命。於餘處壽命不定。若約別人。於中
間多不得死。謂住兜*帥多天。一生補處菩
薩。最後生菩薩。佛所記。佛所使。信行法行。
菩薩母。轉輪王母。正懷胎。如此等由由旬
量説。處所及身量已由年量。説壽命量已。此
二齊量未説。如此一切用名分別。此名窮量。
亦應顯説。爲説此三。是故初立方便。偈曰。隣
虚字刹那。色名時最極。釋曰。若分分析色極
於隣虚。故隣虚是色極量。時量亦爾。極於刹
那。名量亦爾。極於輕字如伊短音。復次刹
那者何量。若因縁已具足。隨時法得一生。是
時名刹那。復次是法若行度一隣虚。是時名
刹那。復次若有強力丈夫一彈指頃。經六十
五刹那。阿毘達磨師説如此。於此中偈曰。七
隣虚阿羺塵鐵塵水兎羊。牛隙塵蟣虱。麥指
節應知。後後七倍増。釋曰。以隣虚爲初。應
知後後皆七倍増。七隣虚爲一阿羺。七阿羺
爲一鐵塵。七鐵塵爲一水塵。七水塵爲一兎
塵。七兎塵爲一羊塵。七羊塵爲一牛塵。七牛
塵爲一隙光中塵。七隙光中塵爲一蟣。七蟣
爲一虱。七虱爲一麥。七麥爲指一節。三節爲
一指。是世間所解故。偈中不説。若横並指。
偈曰。二十四指量一肘。四肘一弓。五百
倶盧舍。此名阿練若。釋曰。十二指爲一&MT01701;
手。二十四指爲一肘。四肘名一尋。亦名一
弓。五百弓爲一倶盧舍。亦名村亦名阿練
若。偈曰。此八一由旬。釋曰。此八倶盧舍爲
一由旬。説由旬量已。年量今當説。偈曰。百二
十刹那。怛刹那。釋曰。一百二十刹那。爲一
怛刹那。偈曰。六十説名一羅婆。釋曰。六十
怛刹那。説名一羅婆。偈曰。後三三十増。是
一牟休多。及一日夜月。釋曰。三十羅婆。爲
一牟休多。三十牟休多。爲一日夜夜。有時長
有時短有時等。三十日夜爲一月。偈曰。十二
月一年。一年共減夜。釋曰。寒際有四月。熱
際有四月。雨際有四月。如此十二月。立爲一
年共減夜。何以故。有六減夜入一年中。云何
如此
    寒熱雨三際 中月半已度
    於餘半月中 智人知減夜
説年量已。劫量今當説。偈曰。説劫有多種。
釋曰。別劫壞劫成劫大劫。此中偈曰。壞劫地
獄盡。乃至器世滅。釋曰。於諸地獄中。從無
復衆生。乃至器世界滅。是名壞劫。何以故。壞
有二種。一道壞。二界壞。復有二種壞。一衆
生壞。二器世界壞。有如此時。於此時中地
獄衆生。但死無復受生。此時是壞劫之初。是
時世間二十別劫。成已住。此住劫應知已度。
更二十別劫。世間應壞。是壞此時應知次第
復至。若是時於地獄中無一衆生爲餘。由此
時量世間已壞。由地獄壞故。於此時中。若衆
生有定業。必應於地獄受報。未盡業引此衆
生。於餘世界地獄受報。畜生壞劫。鬼神壞
劫。亦應作如此説。住大海畜生先壞。共人
行畜生後壞。復有如此時。於人道中隨有一
人。自然無師法爾。所得修入初定。此人從初
定出。説如此言。善人從離生喜樂最美妙。善
友從離生喜樂微細寂靜。餘人聞此言。復各
修學此定。如此等人捨命後皆生梵處。若是
時於剡浮洲。無一衆生爲餘。由此時量世間
已壞。由剡浮洲壞敗。如此東毘提訶。西瞿
陀尼。北鳩婁壞。亦應作如此説。若是時於人
道。無一人爲餘。由此時量。世間已壞。由人
道壞故。北鳩婁人捨命生欲界天。於自地中
無離欲故。如此於四大王天。修習初定已生
於梵處。若是時於四大王天。無一天爲餘。由
此時量。世間已壞。由四大王天壞故。如此乃
至他化自在天壞。亦應作如此説。若是時於
欲界天。無一天爲餘。由此時量世間已壞。由
欲界壞故。於梵處隨一衆生法爾所得修入
二定。從此定出説如此言。此樂最美妙。
謂定生喜樂。此樂最寂諍。謂定生喜樂。餘人
聞此言。復各修學此定。如此等天。捨命後
皆生遍光天處。若是時於梵處無一衆生爲
餘。由此時量世。間已壞由衆生壞故是時器
世界皆空。從此時初定道所起。能感器世界
業。悉已謝滅。七日次第出。乃至燒大地及
諸須彌婁山無復餘。從此猛火風吹光焔上
燒梵處。如此光焔。應知是初定地同類。何以
故。若災非同類則不能壞。由相應發故。故説
此火能燒。何以故。是欲界火能接色界火故。
此義於餘災。如理應知亦爾。從地獄中。由衆
生死不更生。乃至器世界盡。經如此時説名
壞劫。偈曰。成劫先於風。乃至地獄有。釋曰。
從初風起。乃至於地獄有衆生。是名成劫。何
以故。世間如此已壞。唯空爲餘。於長時住。
乃至後衆生業増上故諸世界器先相初
起。謂於空中有微細風。漸漸而動。是時世
間二十別劫壞已住。此壞劫應知已度。更二
十別劫。世間應成。此成是時應知。次第復
至。從是時諸風漸漸増大。乃至成就如前所
説風輪。如前所説次第事。一切皆成。謂水輪
及大地金輪地輪。乃至諸洲。須彌婁山等。
初成大梵天宮殿。次第乃至成夜摩天宮殿。
從此後風輪起。由此時量應知世間已成。由
器世界成故。是時隨有衆生。應作大梵王。從
遍光天墮於大梵宮殿受生。餘諸衆生從彼
次第墮。有生梵先行處。有生梵衆處。有生他
化自在處。如此次第。乃至於北鳩婁。西瞿陀
尼。東毘提訶。剡浮洲。鬼神道。畜生道。地獄
道處受生。此是法爾。謂後世間壞。先世間
成。是時若一衆生。於地獄處受生。由此時
量。世間二十別劫已成。此成劫應知已度。更
二十別劫。世間應住。此住是時應知次第復
至。偈曰。別劫從無量。乃至成十歳。釋曰。從
世間初成。十九別劫。於無量壽時中已度。此
無量壽衆生。壽命漸減乃至十歳。世間已成
及住。是住初別劫。偈曰。初下一別劫。次上
下十八。釋曰。從此初住。後有十八上十八
下。爲十八別劫。云何如此。從此十歳衆生
壽命。若轉増上乃至八萬歳。復轉減下乃至
十歳。是第二別劫。如此乃至十八。偈曰。後
上一別劫。釋曰。最後一上別劫。即住劫第二
十別劫。如此若下從八萬乃至十歳。若爾増
上至幾量爲究竟。偈曰。乃至壽八萬。釋曰。
過此無復上。於十八劫中。如一上一下時量。
初住下劫時量亦爾。最後上劫時量亦爾。是
故一切時量平等。偈曰。世間如此成。住經二
十劫。釋曰。由此別劫道理。世間二十別劫
成已住。如成住時量。於如此等時。偈曰。劫
成及破壞。壞住皆平等。釋曰。二十別劫世
間成。二十別劫世間壞。二十別劫壞已空住。
雖於此三時無上下量劫。然此劫量皆平等。
若算數平等故。此中由一別劫。器世界成。由
十九別劫。此處成所住。由一別劫。器世界
被離。由十九別劫。器世界空無衆生。如此別
劫。有四種二十合成八十。偈曰。八十名大
劫。釋曰。若大劫其量如此。此劫以何法爲
自性。五陰爲自性。於經中説。由劫三阿僧
祇。諸佛得無上菩提果。此三阿僧祇。於四劫
中爲是何劫。此中所説是大劫。以此偈曰。大
劫三僧祇。釋曰。由三劫阿僧祇。所求佛果
方成。阿僧祇既無數邊。三數云何成。不應如
此知。若爾云何。雖然有六十數處名一阿僧
祇。於餘經中説如此。何者爲六十。有第一數
無第二數。是處名第一。十此第一。名第二
處。十第二處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十
萬名洛沙。十洛沙名阿底洛沙。十阿底洛沙
名倶胝。十倶胝名末持訶。十末持*訶名阿
由多。十阿由多名摩訶由多。十摩訶由多名
那由多。十那由多名摩訶那由多。十摩訶那
由多名波由多。十波由多名摩訶波由多。十
摩訶波由多名欝僧伽。十欝僧伽名摩剡僧
伽。十摩剡僧伽名婆訶那。十婆訶那名摩訶
婆訶那。十摩訶婆訶那名知知婆。十知知婆
名摩訶知知婆。十摩訶知知婆名醯兜。十醯
兜名摩訶醯兜。十摩訶醯兜名柯羅婆。十柯
羅婆名摩訶柯羅婆。十摩訶柯羅婆名因陀。
十因陀名摩頭陀。十摩*頭陀名婆末多。十
*婆末多名摩訶*婆末多。十摩訶*婆末多名
伽知。十伽知名摩訶伽知。十摩訶伽知名絍
婆。十絍婆名摩訶絍婆。十摩訶絍婆名物陀。
十物陀名摩訶物陀。十摩訶物陀名婆羅。十
婆羅名摩訶婆羅。十摩訶婆羅名社那。十社
那名摩訶社那。十摩訶社那名毘休多。十毘
休多名摩訶毘休多。十摩訶毘休多名婆洛
沙。十婆洛沙名摩訶婆洛沙。十摩訶婆洛沙
名阿僧祇。間中有八處忘失
如此大劫。次第數至第六十處。説名一阿僧
祇。度一更如此數名第二。第三亦爾。故説三
阿僧祇。非一切方便所不能數。故名阿僧祇。
衆生先已發願云何復須此最長時修行。方
得無上菩提。如此事云何不應有。何以故。由
大福徳智慧資糧行。由六波羅蜜百萬難行
道。於大劫三阿僧祇中。無上正覺果諸菩薩
方得。若由別方便。有解脱理何用久修此大
難行道。爲他故須如此大功用。云何我等從
大苦流。有能爲拔濟他。由此意故久劫修
行。由他利益。於己有何自利。是己自利。謂
他利益。是己所樂故。君此事今何人能信。
此事實難可信。若人荷負自身爲重。於他無
慈悲。若具智慧慈悲人。此事易信。譬如於世
間有諸餘人。恒習惡過失。於中雖無自利益。
欣樂他損惱事。衆所共見。如此復有餘人。恒
習大悲。於中無自利益。欣樂行利益他事。是
故此事可比。復次譬如世間凡夫。由長時數
習故。於諸行法實非自我。不能了別諸行體
相。於諸行中生起我愛。因此我愛恒荷負衆
苦如此。復有餘人。於長時由數習智慧。於自
相續棄捨自愛。於他増長自愛。因此愛故。爲
他荷負衆苦。是故應知。此義不異。復次有別
性。如此種類起。由他苦故苦。由他樂故樂。
不由自身故。彼不見他利益事異自利益。此
中説偈
    下人求自樂 作種種方便
    中人求滅苦 非樂苦依故
    上人由自苦 樂他得安樂
    及他苦永滅 他苦自苦故
爲於劫上時諸佛出世。爲於劫下時諸佛出
世。偈曰。成佛於劫下。減八萬至百。釋曰。世
間人壽八萬歳時。壽減正發。乃至人壽百
歳。於此中間諸佛世尊出現於世。云何不於
劫上時出。於此時中衆生難教厭離故。云何
不於百下時出。於此時中五濁熾盛。何者爲
五濁。一命濁。二劫濁。三惑濁。四見濁。五衆
生濁。下劫將末命等五最麁最下。已成滓故。
説名爲濁。由前二濁。次第損減壽命。及損減
樂具。復由二濁損減助善。何以故。因此二
濁。有諸衆生。多修習欲塵樂行及自苦行。能
損在家出家助善。由後一濁損減自身身量。
色無病力智念正勤不動。此徳壞故。獨覺於
何時出世。偈曰。上下時獨覺。釋曰。獨覺於
上劫及下劫時。皆得出世。何以故。獨覺有二
種。一部行二犀角喩此中部行者。先是聲聞
或名獨勝。有餘師説。有先是凡夫後成部行
獨覺。若此人於前世。已修決擇分能善根。今
生自然覺悟聖道。云何得知。於本行經中説。
有一山處。有五百外仙。修難行苦行。乃至有
一獼猴。與獨覺共住。後至外仙所。現獨覺威
儀莊飾。五百外仙皆成獨覺。若先是聖人。不
得修難行苦行。犀角喩者。謂獨自住。二種獨
覺中。偈曰。犀角喩百劫。釋曰。足一百大劫。
修行菩提資糧。方成犀角喩獨覺。云何名獨
覺。離師正教。於一自身如理覺悟。故名獨
覺。何以故。諸獨覺但調伏一身。不調伏他故。
云何名犀角喩。於人天道最勝品中。貞實無
等故。何因不覺悟他。諸獨覺非無能爲他説
法。具得四無礙解故。彼亦有能。能憶持往昔
諸佛所説正教。及爲他説故。彼亦非無慈悲
爲利益他。恒現通慧故。不由衆生不感聖果
故不爲説。何以故。是時亦有修世道離欲諸
仙。雖然亦由宿世修習故。由喜樂少求故。是
故不能説正教令他受甚深法。何以故。隨愛
流行世間。難可引濟令其逆流故。爲離雜行
攝部衆故。怖畏散亂雜談説故
復次轉輪王於二時中何時出世。偈曰。減八
萬歳時。無轉輪王生。釋曰。人壽無量時。乃
至壽八萬歳。轉輪王生於世間。不減八萬時。
何以故。若人壽減八萬。是人非此吉祥富樂
器故。由輪成王位爲法故。名轉輪王。此王有
四種。偈曰。金銀銅鐵輪。釋曰。若人以金爲
輪。此人是上上品。以銀爲輪是上品。以銅爲
輪是中品。以鐵爲輪是下品。偈曰。四隨下
次第。一二三四洲。釋曰。若人以鐵爲輪。此人
爲一洲王。以銅爲輪爲二洲王。以銀爲輪爲
三洲王。以金爲輪爲四洲王。分別世中説如
此。於經中由偏顯勝故。但説金輪。經言。若
王生刹帝利種。已受灌頂位。於布薩時。白半
十五日。王從頭次第洗竟持八戒。布薩昇上
高樓。大臣等集皆悉圍繞。於東方有輪寶出
現。千輻具足有轂有輞。一切莊嚴無不圓備。
如善巧工匠所作。一切皆金。來至王所。應知
此王必是轉輪王。若餘轉輪王生亦爾。偈曰。
非二倶如佛。釋曰。於經中説。無處無位。謂
無前無後二如來阿羅呵三若三佛陀出現世
間。有處有位。若一如來二如來。二轉輪王
亦爾。此中是義應思。是所許處。爲約大三千
世界。爲約一切世界。餘部説。諸佛世尊但
一處出餘處則無。何以故。勿許諸佛世尊功
能有闕是一世尊。於一切處具有能故。若於
一處一佛。不能荷負一切受化弟子。餘佛於
中亦無有能。於經中説云。舍利弗。若有一
人。來至汝所問汝言。大徳於今時爲有沙門
婆羅門與瞿曇沙門平等平等於無上菩提
不。汝若被問。當云何答。世尊。若有一人來
至我所。作如此問。我若被問。應如此答。於
今時無有沙門婆羅門與我世尊平等平等於
無上菩提。何以故。世尊。我從世尊吉祥口證
聞此言。證持此言。無處無位。謂無前無後。
二如來阿羅訶三若三佛陀出現世間。有處
有位。若一若爾佛世尊。於梵王經説。此義云
何。經言。梵王於三千大千世界中。我自在成
此言。是不了説義。説何義不了。若如來約自
性心。不作別故意。正説利益他等。於此境
界皆自然成。若如來作別故意境界則隨意
無邊。有別部説。於餘世界各有諸佛如來。何
以故。見多人共倶修菩提資糧。有多佛世尊。
於一處一時出現無如此理。若出現餘處則
無有礙。是故必於餘世界等成正覺。若爾此
義中前所引經云。無處無時。謂無前無後。二
如來出現於世。此義今云何。將此義今應思
量。此經爲約一世界説。爲約一切世界説。若
約一切世界説。轉輪王不應出餘世界。由遮
倶生故。譬如如來。若汝忍如此。此義云何
不忍。諸佛出現世。是大吉祥福。若多佛出多
世界。無有過失。於世間無量衆生。得與大福
徳己利相應。若爾於一佛田。云何二如來不
倶出世。無用故。隨本願故。故諸菩薩發如此
願。於盲世間無將導無救無依。願我於中成
佛。爲眼及依。爲令敬恭及疾行故。何以故。
若一佛則生他極重恭敬。又令他思惟如此。
餘佛最難可得。是故如所立教速疾修行。
大師去已及般涅槃。我等無依止。復次是四
種轉輪王。由金輪等制伏天下。云何能制伏
次第。偈曰。他迎自往彼。爭伏勝。釋曰。若王
得金輪爲具。剡浮洲諸國王。各自來迎候。各
云我等國土。富樂平安豐壤。遍多人衆。皆
屬天尊。願天尊教勅。我等皆是天尊翼從。若
王得銀輪爲具。王自往彼土。諸王皆下心歸
伏。若王得銅輪爲具。王往近彼土。遣使去還
與共討爭。然後諸王方下心歸伏。若王得鐵
輪爲具。王自往彼土。擐甲捉仗示攻伐相。然
後諸王方下心歸伏。一切轉輪王。偈曰。無
害。釋曰。若捉仗制伏他土尚無殺害。何況餘
王。伏天下已。一切衆生住王國土。王悉教
令受持十善法。是故諸王死定生天。經中
説。由轉輪聖王出現於世。世間則有七寶現
生。何者爲七。一輪寶。二象寶。三馬寶。四摩
尼寶。五女寶。六長者寶。七大臣寶。象等諸
寶。是衆生類。云何由他業生。若無一衆生由
他業生。此人先共造諸業。能感互相應報。此
人若受生。餘衆生由自宿業生。與此人相應。
此轉輪王與餘王。爲唯七寶有差別。爲更有
餘差別。有餘差別。謂此四轉輪王有三十二
大人相。餘王則無。譬如諸佛。若爾王與佛何
異。於中偈曰。處正明了圓。佛相餘無等。釋
曰。佛三十二相有三徳。與王相不同。三徳
者。一處極正不偏。二極明了不隱昧。三極圓
滿無減缺。劫初諸人。爲有王。爲無王。無王
雖然偈曰。初生如色界。釋曰。劫初生人。如
色界衆生。各自在住。經中説。劫初生人。有
色意生。具身身分。具根無減。色形可愛。自
然光明。能飛行空中。喜樂爲食。依喜樂於
久長時住。偈曰。衆生漸貪味。爲嬾惰儲畜。
由財雇守田。釋曰。衆生已如此成。地味漸
出。其味甘美勝細蜂蜜。於中有一人貪愛爲
性。聞地味香試取嘗之。遂便噉食。餘人次第
隨學此事。初發段食在於此時。是時諸人由
數習此食。於身生堅重二觸。失先光明。從此
有黒暗起。是時日月出現。由貪味故。是彼地
味次第滅盡地皮乾起。以此爲食。於中起貪
又失此食。次生林&MT01703;以此爲食。於中起貪
又失此食。次生舍利。不由耕種自然而有。以
此爲食。此食最麁變異有殘。爲除此殘生大
小便道。此道與男女根倶生。相貌亦異。是時
彼人互相瞻視。由隨先惑習氣起邪思惟。由
邪思惟羅刹所呑。婬欲變異於心猛盛。即便
犯罪。是婬欲鬼。初發入心在於此時。是時彼
人晩時爲瞑食。曉時爲晝食。相要共取舍
利。於中有一人嬾惰爲性。長取舍利儲宿爲
食。餘人學之亦各儲宿。是時於中即生我所。
因此我所後取舍利。將已即盡不復更生。是
時彼人即共分田。於自分田生重貪惜。於他
所得作侵損事。初發偸盜在於此時。爲遣此
失皆共集聚。其中有一勝人。諸人各以所得
六分之一。共雇此人爲守田主。彼説此人爲
厠知
多羅莎亡履
差多羅莎*未故。得
刹帝利名。大人衆所許。能染世間心。是故初
生名摩訶先摩多王。一切王相傳。此王爲
初。於中若有人心出家外。是人得名婆羅門。
後時有一王。由貪惜財物。於民不行分施恩
事。諸人由貧乏故。多行盜事。王於此罪人好
行刀杖。治罰事初發。殺害在於此時。是
時罪人覆藏説言。我不作此事。初發妄語在
於此時。偈曰。次由十惡増。壽減至十歳。釋
曰。次第由此方便業道増長。故壽命漸減。於
最後時。一切人皆壽十歳。是故一切災横。二
法爲根本。謂貪味及嬾惰。是時人壽十歳。是
別劫出盡。云何出盡。偈曰。是劫由*杖疾。及
餓災故出。釋曰。別劫有三因縁故出盡。一刀
*杖。二疾疫。三饑餓。別劫出盡時。是十歳人
非法欲所染。不平等貪所逼。邪法所遍。是人
瞋毒轉増上。若互相見即起極重瞋殺心。譬
如今時獵鹿人見野鹿。是時諸人隨有所捉
或木或草。於彼人悉成極利刀仗。彼人作是
思惟。我今必應在前。是故更互相殺。由此
皆死。復有別劫出盡時。是十歳人由罪過多
故。鬼神起憎惡心。於彼作諸災横。是故處
處遭阿薩闍病。由此皆死。復有別劫出盡時。
是十歳人由罪過多故。天神龍起憎惡心。不
復降雨。是故處處飢餓窮困。由此皆死。是時
有三糧。一栴遮糧。二白骨糧。三籌糧。名旃遮
糧者。此有二因。今時聚集彼時名旃遮。又奩
子名旃遮。是時諸人飢羸所逼。聚集聚集。皆
飢餓死。又爲護惜來歳糧。及憐愍眷屬。於將
來時藏擧少糧及種子。置奩子中。故名旃遮
糧。白骨糧者。亦有二因。是人身燥澁既久。
死後少時骨即白色。又無食飢餓。取此白骨
煮汁飮之。籌糧者。亦有二因。是時諸人由
次第傳籌。家家分張糧食。今日家主食。明日
婦食。如此次第。復次昔時曾有穀處。開
以籌挑取。隨得穀粒。以多水煮之飮以爲糧。
於經中傳説如此。若人能於一日護離殺生。
或能施一訶梨勒。或於大衆起恭敬心能施
一食。是人於刀*杖疾疫飢餓劫時。不於中
生。刀*杖疾疫飢餓三災起各幾時。偈曰。七
日及七月。七年次第盡。釋曰。由*杖殺害衆
生災。於七日内起。疾疫災於七月七日内起。
飢餓災於七年七月七日内起。是時於二洲
人。亦有似三災事起。瞋恚於彼増長。至重黒
痩惡色。及身羸弱於彼亦起。飢渇亦起。是各
各所説三災。於諸災中應知。次第皆有。偈曰。
散集劫有三。由火水風起。釋曰。於一一定處。
衆生下散上集。故名散集劫。由七日出故有
火災。由大雨水故有水災。由大風相違故有
風災。由此三災。器世界極細分皆盡無餘。此
中有餘外道師執説。如此隣虚常住。於此時
中以此爲餘。云何彼樂執此義。諸餘大物。後
更生時。勿彼生無種子。爲不如此耶。是衆生
業勢力所生風。由功能勝説爲種子。復次災
頭風。亦爲種子因。彌*嬉沙塞部經中説。風
從餘現成世界。引載彼種子來。雖然諸外道
師。不許芽等從種子生。若爾彼執云何。從自
分生。乃至自分從自隣虚生。若爾種子等。於
芽等中有何功能。離安立隣虚無別功能。由
芽隣虚從種子出故。何因彼許如此。從非同
類因果生。此不應理。云何不應理。若爾一切
物生則應不定。是義不然。由功能定故。無
不定義。譬如穀熟等。若是義不然。何以故。
求那法種種不同。踏臘脾&T043584;
法不爾。若物
欲生必從同類物生。譬如從竹笪生從縷衣
生。今不相應義起。此中何義不相應。引不成
就義證不成就義。此中何義不成就。笪異竹
衣異縷。此義不成就。何以故。是竹是縷。如此
聚集故得別名。譬如蟻行。云何得知。於一縷
和合中不見衣故。何以故。於中若衣實有。何
法能障令不顯現。若不具有。但有衣分。此
則非衣。何以故。唯聚集爲衣故。復有何一分
衣異於此縷。若由觀多依和合故衣成。唯縷
和合中已應見衣。時無見有此衣。初中後不
對根故。故知離縷無有別衣。若衣分分次第
對根。不應説由眼由身證得爲有分。由次第
決證有分故。是故衣智但縁分起。譬如火輪。
若縷有別色類事。衣無色等故。則衣不可得。
若衣有種種色等別類。不生別類。此義不成。
於無種種色等別邊。不應見衣。或應即於此
邊見種種色。衣縷有種種事。衣應無種種異。
是故知衣無有別物。復次火光燒照等有差
別。此光於初中後。不應有色觸及事等隣虚。
雖過根若聚集則可證。如彼能作事。眼等諸
根若生膚曀等。則不見散髮等。但見聚髮等。
何以故。一髮等於彼過根故。譬如隣虚。是故
知。汝但於色等假立隣虚名。由此義故。色等
滅時隣虚即同滅。若隣虚是物實異色等。不
應與色同滅。若同滅異義則不成。隨愚智類
不可分別。此物是地水火風。此物中色聲香
味觸。是徳汝執言。諸物是眼耳所證。毛古貝
紅花欝金。若被燒彼智即無故。知彼智但縁
色等起。熟所生徳起時。由形貌相似故。瓶
智更生。譬如色行。何以知然。若人不見形
貌。不能知故。於嬰兒言何足可重。今且止破
彼執。復次於三災中。何災何爲頭。偈曰。三
定二定等。次第三災頭。釋曰。諸災有三。火
災以第二定爲頭。下地燒然。水災以第三定
爲頭。下地爛壞。風災以第四定爲頭。下地散
滅。隨諸災上地説名災頭。何因三定地。由火
水風破壞。偈曰。由等彼内災。釋曰。於初定
地覺觀爲内災。此覺觀能起心燋熱。與外火
同。於第二定喜爲内災。此喜與輕安觸相應。
能令依止軟滑。與外水同。於此定中一切身
強違觸滅故。説是苦根滅處。於第三定出入
二息爲。内災此即。是風於定於三摩跋提。若
如實有此内災。於此定等必有如此外災。云
何無地災。地名器世。此地與火水風相違。不
與地相違。若爾於第四定有何災。偈曰。四無
不動故。釋曰。於第四定離内災故。佛世尊説。
彼名不動。是故於中諸災不起。故彼無災餘
部説。由淨居天威力故無災。何以故。彼無復
能得入無色界及住餘處受生。定於彼般涅
槃故。於彼無災。若爾第四定器。應是常住。偈
曰。無常衆生共。宮殿生滅故。釋曰。第四定
不共一地相應。云何各各地住。與他不共。譬
如衆星。於中若有衆生。生及死墮。宮殿與彼
倶生倶滅故。此地非常住。此三災起次第云
何。若無間。偈曰。七火一水災。釋曰。先七災
由火起。後一災方由水起。如此次第。更七災
由火起。隨七火災後各一水災起。偈曰。七水
災已度。後復七火災。釋曰。由此次第七水災
已度。後復七火災更次第起。偈曰。然後風災
起。釋曰。從此後一風災起。何因如此。於彼
衆生由定勝徳。如自身住差別。所居處亦爾。
此住幾時經五十六火災一風災。若作如此
義。分別立世論。則被隨順。彼論云。六十四
劫是遍淨天壽量
阿毘達磨倶舍釋論卷第九



阿毘達磨倶舍釋論卷第十
  *婆藪盤豆造
 陳*天竺三藏眞諦譯 
  *中分別業品第四
前已説衆生世及器世。差別有多種不同。如
此不同何因所作。非隨一作者。以知爲先所
造。若爾云何諸衆生。偈曰。業生世多異。釋
曰。若世間多種差別皆從業生。云何因衆生
業。欝金旃檀等生極勝可愛。而彼身不爾。是
彼業種類。如此作雜業衆生。彼身有九瘡門。
甚可厭惡。外具生極可愛。以對治此身。諸天
等不造雜業。此二悉可愛。若爾此業是何法。
偈曰。故意及所作。釋曰。經中説。業有二種。
一故意業。二故意所造業。此所造但故意所
作。非身口所作。此二業或成三業。謂身口
意。云何安立此三。爲由依止。爲由自性。爲
由縁起。若由依止但一身業。一切依止身故。
若由自性但一口業。於一切中但口是業故。
若由縁起但一意業。一切皆故意所起故。次
第由此三因安立三業。毘婆沙師説如此。此
中偈曰。故意即心業。釋曰。心業者但故意
故。意何相。謂心思已決。偈曰。故意生身口。
釋曰。如此故意依身口門起。即以身口還顯
故意。應知此名身口二業。偈曰。二有教無
教。釋曰。是身口業。應知一一各有二類。謂
有教無教爲性。此中偈曰。説身有教相。釋
曰。由隨故意。是身如此如此相貌。説名有
教。有餘師説。行動名有教。若身行動。必由
業行動故。行動是身業。對向彼説。偈曰。非
動刹那故。釋曰。一切有爲法。與刹那相應。
何法名刹那。得體無間滅。是名刹那。隨法有
如此名刹尼柯。譬如有杖人。何以故。一切有
爲法。從得體後即不有。是時生是時即壞故。
執此法得度餘處。則非道理。是故身業非行
動。此義亦可然。若一切有爲皆是刹尼柯。汝
今應知。此義成實。謂有爲刹那刹那滅。云何
知。偈曰。最後滅盡故。釋曰。諸有爲法。滅不
由因。何以故。因縁者爲生有法。滅非有法。
若非有此因何所作。此滅既無所有。故不須
因。有法生時次若無滅。後時亦應無有法無
異故。若汝言此法變異方有滅。此法即非此
變異故。是義不然。何以故。此法自體由自
體變異。無如此理。若證見薪等由火相應故。
滅不顯現。善友爲與火相應。薪等滅盡故不
可見。爲自然滅。餘不更生故不可見。譬如與
風相應故燈滅。與手相應故鈴聲滅。是故此
義由比量得成。此中何法爲比量。已説由滅
非因。所作故。復次偈曰。無不從因生。釋曰。
若滅必由因則無滅。無因所生故。刹那生
滅法。如智聲光等。見此滅無因。是故知一切
滅皆不觀因。若有人執由別智故餘智滅。由
別聲故餘聲滅。是義不然。二智不倶起故。疑
智及決智。無道理得倶起。苦樂瞋欲亦爾。若
明了智及聲生。次第不明了智及聲生。云何
不明了等類法。能滅明了等類法。若有人執。
燈光於餘位中無依處故滅。或由隨法非法
故滅。此執不然。何以故。此無不應成因。所
執法非法。爲生滅因無道理。於刹那中起如
此功能。於一切有爲中。可作如此分別餘因。
且置此諍。若言薪等滅以火相應爲因。此執
中熟所生徳。少熟中熟最熟生中。偈曰。生
因成能滅。釋曰。此熟中生因即成滅因。何以
故。由從火相應熟徳生從此不異。後中熟生
時。少熟即滅。是彼生因即是滅因。或此滅
由因不異。是義不然。偈曰。於決無證故。釋
曰。從如此因彼先得生復從此因彼更成滅。
偈曰。於地等寧有。釋曰。於光差別且得分
別彼因有異。於灰汁雪酢曰水地相應故。熟
徳差別生時於中何所分別。是義不然。何以
故。水被煮則減盡。於中火相應何所作。由此
勢力。生長火界。由火界勢力。水聚漸漸減
少。乃至極減位。不更接後相續。於中此事是
火相應所作。是故諸有法滅皆無有因。是壞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