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倶舍論 (No. 1558_ 世親玄奘譯 ) in Vol. 29

[First] [Prev+100] [Prev]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身殺生罪觸耶。曰有。謂發語。頗有
發語誑語罪觸耶。曰有。謂動身。頗有
身不語二罪所觸耶。曰有。謂仙人意憤
布灑他時。若不身亦不語。欲無
無表離表而生。此二如何得業道。於
是難劬勞。已辯虚誑語。當餘三
。頌曰
    染心壞他語 説名離間語
    非愛麁惡語 諸染雜穢語
    餘説異三染 佞歌邪論等
論曰。若染汚心發他語。若他壞不壞倶
離間語。解義不誤流至此中。若以染心
非愛語呰於他麁惡語。前染心語
至此故。解義不誤亦與前同。謂本期心
罵者。解所説義業道方成。一切染
心所發諸語名雜穢語。所以者何。染所
發言皆雜穢語故。唯前語字流至此中。有
餘師説。異虚誑等前三種語所有一切染
心發言名雜穢語。此謂佞歌及邪論等。佞
謂諂佞。如苾芻邪命居懷發諂佞語
歌謂歌詠。如世有人以染汚心諷吟相
調。及倡妓者爲他情染汚心
詞曲。言邪論者。謂廣辯説諸不正見所執
言詞。等謂染心所發悲嘆。及諸世俗戲論言
詞。但異前三染心所發一切皆是雜穢語收。
輪王現時亦有歌詠。如何不是雜穢語收
彼語從出離心能引出離
。有餘師言。爾時亦有嫁娶等所發染言
過輕故不業道。已辯三語。當
。頌曰
    惡欲他財貪 憎有情瞋恚
    撥善惡等見 名邪見業道
論曰。於他財物惡欲名貪。謂於他財非理
欲。如何令彼屬我非他。起力竊心
求他物。如是惡欲名貪業道。有餘師言。諸
欲界愛皆貪業道。所以者何。五蓋經中依
欲蓋佛説此世間貪。故知貪名總説
欲愛。有説。欲愛雖盡名貪。而不
業道。此惡行中攝麁品故。勿輪王世及
北倶盧所起欲貪成貪業道。於有情類憎恚
瞋。謂於他有情傷害事。如是憎恚
瞋業道。於善惡等惡見撥無。此見名爲
邪見業道。如經説。無施與愛樂
妙行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無
此世間彼世間。無母無父。無化生有
世間無沙門。或婆羅門是阿羅漢。彼經
具顯謗業謗果謗聖邪見。此頌擧初等言攝

*説一切有部倶舍論*卷第十六



阿毘達磨倶舍論卷第十七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五
是已辯十業道相。依何義業道。頌曰
    此中三唯道 七業亦道故
論曰。十業道中後三唯道。業之道故立業道
。彼相應思説名爲業。彼轉故轉。彼行故
行。如彼勢力而造作故。前七是業。身語業
故。亦業之道。思所遊故。由能等起身語
業思託身語業境轉故。業業之道立
業道名。故於此中業道者。具顯業道
業業道義。雖同類而一爲餘。於世典
倶極成故。離殺等七無貪等三立業道
此應釋。此加行後起何縁非業道。爲
此依此彼方轉故。又前説此攝麁品故。又
若由此有減有増令内外物有増有減立
業道。異此不然。譬喩論師執貪瞋等即
是意業。依何義彼名業道。應彼師
然亦可言。彼是意業惡趣道故立業道名。
或互相乘皆名業道。如是所説十業道。皆
善法現起相違。諸斷善根由何業道。斷
續善相差別云何。頌曰
    唯邪見斷善 所斷欲生得
    撥因果一切 漸斷二倶捨
    人三洲男女 見行斷非得
    續善疑有見 頓現除逆者
論曰。惡業道中唯有上品圓滿邪見能斷
。若爾何縁本論中説云何上品諸不善根。
謂諸不善根能斷善根者。或離欲位最初所
除。由不善根能引邪見。故邪見事推在彼根
火燒村火由賊起故世間説彼賊燒村。
何等善根爲此所斷。謂唯欲界生得善根。色
無色善先不成故。施設足論當云何通。如
彼論言。唯由此量是人已斷三界善根。依
上善根得更遠説。令此相續非彼器故。何
縁唯斷生得善根。加行善根先已退故。縁
邪見能斷善根。謂定撥無因果邪見。撥
者。謂定撥無妙行惡行。撥無果者。謂定
無彼果異熟。有餘師説。此二邪見猶如
間解脱道別。有餘師説。斷善邪見唯縁有漏
無漏縁。唯自界縁不他界。由彼唯作
相應隨眠。境不隨増。勢力劣故。如是説者
一切縁。隨因亦増。有強力故。有餘師説。
九品善根由一刹那邪見頓斷。如見道斷
見所斷惑。如是説者漸斷善根。謂九品善根
九品邪見逆順相對漸次而斷。如修道
修所斷惑。即下下邪見。能斷上上善根
乃至下下善根。上上邪見所斷。若作是説
本論文。如本論言。云何名微倶行善根
謂斷善根時最後所捨者。由彼故名
善根。若爾彼文何理復説云何上品諸不善
根。謂諸不善根能斷善根。彼依究竟
此言。由此善根斷無餘故。謂若猶有
品善根。餘品善根因斯可起。未彼名
斷善根。斷究竟時方名斷善。故唯説上品
能斷善根。有餘師言。斷九品善終無
出如見道中。如是説者通出不出。有餘師
説先捨律儀後斷善根未易捨故。如是説
者若彼律儀是此品心所等起果。此品心斷
彼律儀。以果與因品類同故。爲何處
能斷善根。人趣三洲非惡趣。亦非天趣
所以者何。以惡趣中染不染慧不堅牢故。
天趣中現見善惡諸業果故。言三洲者。
北倶盧。彼無極惡阿世耶故。有餘師説。
唯贍部洲。若爾便違本論所説。如本論説。贍
部洲人極少成八根。東西洲亦爾。如是斷善
何類身。唯男女身。志意定故。有餘師説。
亦非女身。欲勤慧等皆昧鈍故。若爾便違
論所説。如本論説。若成女根定成八根。男
根亦爾。爲何行者能斷善根。唯見行人非
愛行者諸愛行者惡阿世耶極躁動故。諸
見行者惡阿世耶極堅深故。由斯理趣
扇搋等能斷善根。愛行類故。又此類人如
惡趣故。此善根斷其體是何。善斷應知非得
體。以斷善位善得不生。非得續生替
根得非得生位名斷善根。故斷善根非得爲
體。善根斷已由何復續。由疑有見。謂因果
中有時生疑。此或應有。或生正見定有非
無。爾時善根得還續起。善得起故名續善
。有餘師言。九品漸續。如是説者頓續
。然後後時漸漸現起。如頓除病氣力漸
。於現身中能續善不。亦有能續造逆
。經依彼人是説。彼定於現法
善根。彼人定從地獄歿。或即於
受生時能續善根。非餘位故。言
。謂中有中。將歿時言。謂彼將死。若由
彼斷善根死時續。若由縁力彼斷
生時續。由自他力知亦爾。又意樂
壞非加行壞斷善根者。是人現世能續善根
若意樂壞加行亦壞斷善根者。要身壞後方
善根。見壞戒不壞見壞戒亦壞斷善根者
知亦爾。有斷善根非邪定。應四句
第一句者。謂布剌拏等。第二句者。謂未生
怨等。第三句者。謂天授等。第四句者謂除
前相。已乘義便斷善根。今應復明本業
道義。所説善惡二業道中。有幾並生與
倶轉。頌曰
    業道思倶轉 不善一至
    善總開至十 別遮一八五
論曰。於諸業道思倶轉中。且不善與思從
一唯至八。一倶轉者。謂離所餘貪等三中
隨一現起。若先加行造惡色業不染心時隨
一究竟。二倶轉者。謂瞋心時究竟殺業。若起
貪位成不與取或欲邪行或雜穢語。三倶
轉者。謂以瞋心他生倶時殺盜。若爾
所説偸盜業道由貪究竟理應成。依
異心所作究竟故作是決判知。若先
加行造惡色業貪等起時隨二究竟。四倶轉
者。謂欲他説虚誑言或麁惡語意業道
一語業道三。若先加行造惡色業貪等現前
隨三究竟。如是五六七皆如理應知。八倶
轉者。謂先加行造作所餘六惡色業。自行
倶時究竟。後三業道自力現前必不倶行
故無九十。如是已説不善業道與思倶轉
數有不同。善業道與思總開容十。別據
顯相一八五。二倶轉者。謂善五識及依
無色盡無生智現在前時無散善七。三倶轉
者。謂與正見相應意識現在前時無七色
。四倶轉者。謂惡無記心現在前位。得近住
近事勤策律儀。六倶轉者。謂善五識現在
前時得上三戒。七倶轉者。謂善意識無隨轉
。正見相應現在前時得上三戒。或惡無記
心現前時得苾芻戒。九倶轉者。謂善五識現
在前時得苾芻戒。或依無色盡無生智現在
前時得苾芻戒或靜慮攝盡無生智相應意
識現在前時。十倶轉者。謂善意識無隨轉色
正見相應現在前時得苾芻戒。或餘一切有
隨轉色正見相應心正起位。別據顯相
遮如是。通據隱顯則無遮。謂離律儀
一八五。一倶轉者。謂惡無記心現在前時
一支遠離。五倶轉者。謂善意識無隨轉
正見相應現在前時得二支等。八倶轉
者。謂此意識現在前時得五支等。善惡業道
何界趣處。幾唯成就幾亦通現行。頌曰
    不善地獄中 麁雜瞋通
    貪邪見成就 北洲成後三
    雜語通現成 餘欲十通
    善於一切處 後三通現成
    無色無想天 前七唯成就
    餘處通成現 除地獄北洲
論曰。且於不善十業道中。那落迦中三通
。爲麁惡語雜穢語瞋三種皆通現行成就
相罵故有麁惡語。由悲叫故有雜穢語
身心麁強&T014461;悷不調。由互相憎故有瞋恚
貪及邪見成而不行。無可愛境故。現見
故。業盡死故無殺業道。無財物及女
故。無不與取及欲邪行。以無用故無
誑語。即由此故及常離故無離間語。北倶
盧洲貪瞋邪見皆定成就而不現行。不
我所故。身心柔軟故。無惱害事故。無
意樂故。唯雜穢語通現及成。由彼有時染
心歌詠。無惡意樂故。彼無殺生等。壽量定
故。無財物及女人故。身心軟故。及無用
故。隨其所應。彼人云何行非梵行。謂彼男
女互起染時。執手相牽往詣樹下。樹枝垂
覆知是應行。樹不枝並愧而別。除前地
獄北倶盧洲餘欲界中十皆通二。謂於欲界
天鬼傍生及人三洲十惡業道皆通成現。然
差別。謂天鬼傍生。前七業道唯有處中
不律儀。人三洲中二種倶有。雖諸天
衆無天。而或有時殺害餘趣。有餘師
説。天亦殺天。斬首截腰其命方斷。已説
。善業道中無貪等三於三界五趣皆通
二種。謂成就現行。身語七支無色無想但
成就必不現行。謂聖有情生無色界。成
就過未無漏律儀。無想有情必成過未第四
靜慮靜慮律儀。然聖隨依何地依止
滅無漏律儀。生無色時成彼過去。若未
來世依五地身。無漏律儀皆得成就餘界趣
處除地獄北洲。七善皆通現行及成就。然
差別。謂鬼傍生有離律儀處中業道。若
色界唯有律儀。三洲欲天皆具二種。不
善善業道所得果云何。頌曰
    皆能招異熟 等流増上果
    此令他受苦 斷命壞威故
論曰。且先分別十惡業道各招三果。其三者
何。異熟等流増上別故。謂於十種若習若修
若多所作。由此力故。生那落迦是異熟果。
彼出已來生此間。人同分中受等流果
謂殺生者壽量短促。不與取者資財乏匱。欲
邪行者妻不貞良。虚誑語者多遭誹謗。離間
語者親友乖穆。麁惡語者恒聞惡聲。雜穢語
者言不威肅。貪者貪盛。瞋者瞋増。邪見者増
癡。彼品癡増故。是名業道等流果別。人中短
壽亦善業果。如何可是殺等流。不
壽即殺業果。但言殺人壽量短。應知殺
業與人命根障礙因久住。此十所
得増上果者。謂外所有諸資生具。由殺生
光澤鮮少。不與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
諸塵埃。虚誑語故多諸臭穢。離間語故所居
險曲。麁惡語故田多荊棘磽确醎鹵稼穡匪
宜。雜穢語故時候變改。貪故果少。瞋故果
辣。由邪見故果少或無。是名業道増上果
。爲一殺業感那落迦異熟果已復令
趣壽量短促更有餘。有餘師言。即一殺
業先感彼異熟後感此等流。有餘復言。二
果因別。先謂加行後謂根本。雖復總説一殺
生言。而實通收根本眷屬。此中所説等流果
言非異熟及増上果。據少相似假説
。此十何縁各招三果。且初殺業於
他受苦斷命失威。謂殺生時令
苦故墮於地獄苦異熟果。斷他命
生人中命短促爲等流果。壞他威
諸外物鮮少光澤増上果。餘惡業道
理應思。由此應知善業道三果。謂離
殺等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由此力故。生
天中異熟果。從彼歿已來生此間。人
同分中受等流果。謂離殺者得壽命長。餘
上相違如理應説。又契經説。八邪支中分
色業三。謂邪語業命。離邪語業邪命是
何。雖彼無。而別説者。頌曰
    貪生身語業 邪命難除故
    執命資貪生 違經故非理
論曰。瞋癡所生語身二業。如次名爲邪語
邪業。從貪所生身語二業。以除故別立
邪命。謂貪能奪諸有情心。彼所起業難
禁護。爲正命殷重修故。佛離前別説
一。如有頌曰
    俗邪見難除 由恒執異見
    道邪命難護 由資具屬
有餘師執。縁命資具貪欲所生身語二業
方名邪命。非餘貪生。所以者何。爲自戲樂
歌舞等。非命故。此違經故。理定不
然。戒蘊經中觀象鬪等。世尊亦立在邪命
。邪受外境虚延命故。正語業命翻此應
知。如前所言果有五種。此中何業有幾果
耶。頌曰
    斷道有漏業 具足有五果
    無漏業有四 謂唯除異熟
    餘有漏善惡 亦四除離繋
    餘無漏無記 三除前所除
論曰。道能證斷。及能斷惑。得斷道名。即無
間道。此道有二種。謂有漏無漏。有漏道業具
五果。異熟果者。謂自地中斷道所招可愛
異熟。等流果者。謂自地中後等若増諸相似
法。離繋果者。謂此道力斷惑所證擇滅無
爲。士用果者。謂道所牽倶有解脱所修及斷。
増上果者。謂離自性餘有爲法。唯除前生
即斷道中無漏道業唯有四果。謂除異熟。餘
有漏善及不善業亦有四果。謂除離繋。異
斷道故説爲餘。次後餘言例此應釋。謂
餘無漏及無記業。唯有三果前所除。謂
前所除異熟及離繋。已總分別諸業有
果。次辯異門業有果相。於中先辯善等三
。頌曰
    善等於善等 初有四二三
    中有二三四 後二三三果
論曰。最後所説皆如次言。顯所應
門義。且善不善無記三業一一爲因。如其次
善不善無記三法果數。後例應
知。謂初善業以善法四果異熟。以
不善二果。謂士用及増上。以無記
。除等流及離繋。中不善業以善法
。謂士用及増上。以不善三果。除異熟
及離繋。以無記四果。除離繋。等流云何。
謂遍行不善及見苦所斷餘不善業。以有身
見邊執見品諸無記法等流故。後無記
業以善法二果。謂士用及増上。以不善
三果。除異熟及離繋。等流云何。謂有身見
邊執見品諸無記業。以諸不善等流故。
無記三果。除異熟及離繋。已辯三性
三世。頌曰
    過於三各四 現於未亦爾
    現於現二果 未於未果三
論曰。過去現在未來三業一一爲因。如其所
過去等果別者。謂過去業以三世
各爲四果。唯除離繋。現在業以未來
四果前説。以現在二果。謂士用及増
上。未來業以未來三果。除等流及離繋
後業有前果者。前法定非後業果故。
已辯三世。當諸地。頌曰
    同地有四果 異地二或三
論曰。於諸地中隨何地業以同地法
。除離繋。若是有漏以異地法二果。謂
士用及増上。若是無漏以異地法三果
異熟及離繋。不界故不等流已辯
諸地。當學等。頌曰
    學於三各三 無學一三二
    非學非無學 有二二五果
論曰。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三業一一爲因。如
其次第各以三法果別者。謂學業以
三果。除異熟及離繋。以無學法
亦爾。以非二三果。除異熟及等流。無學
業以學法一果。謂増上。以無學
異熟及離繋。以非二二果。謂士用
及増上。非二業以學法二果。謂士用及
増上。以無學法二亦爾。以非二
。已辯學等。當見所斷等。頌曰
    見所斷業等 一一各於
    初有三四一 中二四三果
    後有一二四 皆如次應
論曰。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三業一一爲因。
其次第各以三法果別者。初見所斷
業以見所斷法三果。除異熟及離繋。以
修所斷法四果。除離繋。以非所斷法
一果。謂増上。果修所斷業以見所斷法
二果。謂士用及増上。以修所斷法四果
離繋。以非所斷法三果。除異熟及等
。後非所斷業以見所斷法一果。謂増
上。以修所斷法二果。謂士用及増上。以
非所斷法四果。除異熟。皆如次者。隨
所應上諸門。略法應爾。因諸業
復問言。如本論中所説三業。謂應作業不應
作業。及非應作非不應作業。其相云何。頌

    染業不應作 有説亦壞
    應作業翻此 倶相違第三
論曰。有説。染業名不應作。以非理作意
生。有餘師言。諸壞軌則身語意業亦不
應作。謂諸所有應是行。應是住。應
是説。應是著衣。應是食等。若不
是名不應作。由彼不世俗禮儀。與此相
翻名應作業。有説。善業名爲應作。以
理作意生。有餘師言。諸合軌則身語意
業亦名應作。倶違前二名爲第三。隨其所
二説差別。爲一業但引一生。爲
多生。又爲一生但一業引。爲多業引。頌曰
    一業引一生 多業能圓滿
論曰。依我所宗應是説。但由一業唯引
一生。此一生言顯一同分。以同分方説
生。若爾何縁尊者無滅自言。我憶昔於
一時殊勝福田一施食異熟便得七返
三十三天。七生人中轉輪聖帝。最後
在大釋迦家足珍財多受快樂。彼由
一業一生中大貴多財及宿生智。乘斯更
餘生。如是展轉至最後身富貴
究竟果。顯初力故作是言。譬如
人持金錢一。展轉貿易得千金錢。唱
是言。我本由一金錢故獲大富樂。復有
説者。彼於昔時一施食。爲多勝思
天上。有人中。刹那不同熟有
先後。故非一業能引多生。亦無一生多業
引。勿衆同分分分差別。雖但一業引
同分。而彼圓滿許多業。譬如畫師先以
一色其形状後填衆彩。是故雖同禀
人身。而於其中支體諸根形量色力
莊嚴。或有前多缺減。非唯業力能引
滿生。一切不善善有漏法有異熟故皆容
引滿。以業勝故但標業名。然於其中業倶
有者能引能滿。隨業勝故。若不業爲
者。能滿非引。勢力劣故。如是二類其體
是何。頌曰
    二無心定得 不引餘通
論曰。二無心定雖異熟而無勢力引
同分。以諸業倶有故。得亦無
衆同分。以諸業一果故。所餘一切皆
引滿。薄伽梵説。重障有三。謂業障煩惱
障異熟障。如是三障其體是何頌曰
    三障無間業 及數行煩惱
    并一切惡趣 北洲無想天
論曰。言無間業者。謂五無間業。其五者
何。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羅漢。四者
破和合僧。五者惡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種名
業障。煩惱有二。一者數行。謂恒起煩惱。
二者猛利。謂上品煩惱。應知此中唯數行者
煩惱障。如扇搋等。煩惱數行難伏除
故説爲障。上品煩惱雖復猛利恒起
伏除。於下品中數行煩惱雖
而難伏除。由彼恒行難便故。謂從
品爲縁生中。中品爲縁復生上品。令伏除
道無便生。故煩惱中隨品上下但數行
者名煩惱障。全三惡趣人趣北洲及無想天
異熟障。此障何法。謂障聖道及障聖道
加行善根。又業障中理亦應餘決定業
謂餘一切定感惡趣卵生濕生及女人身第
八有等。然若有業由五因縁見易知。此
中偏説。謂處趣生果及補特伽羅。於諸業中
唯五無間具此五種見易知。餘業不
故此不説。餘障廢立如應當知。此三障中
煩惱與業二障皆重。以此者第二生内亦
治。毘婆沙師作是釋。由前能引
故後輕於前。此無間名爲何義。約異熟
果決定更無餘業餘生能爲間隔。故此唯目
無間隔義。或造此業補特伽羅從此命終
定墮地獄中間隔故名無間。彼有無間
無間名。與無間法合故名無間。如
合故名沙門。三障應趣中有。頌

    三洲有無間 非餘扇搋等
    少恩少羞恥 餘障通五趣
論曰。且無間業唯人三洲。非北倶盧餘趣餘
。於三洲内。唯女男及造無間業。非扇搋等
所以者何。即前所説彼無斷善不律儀。因即
是此中無逆所以。又彼父母及彼己身。如
恩少羞恥故。謂彼父母於彼少恩。爲
缺身増上縁故。又由彼少愛念故。彼於
父母慚愧心微。以現前増上慚愧可
壞故觸無間罪。由此已釋。鬼及傍生雖
母等而非無間。然大徳説。若覺分明亦成
無間。如聰慧馬。若有人害非人父母
逆罪。心境劣故。已辯業障唯人三洲。餘障應
知五趣皆有。然於人趣唯北倶盧。在天趣
唯無想處
*説一切有部倶舍論*卷第十七



阿毘達磨倶舍論卷第十八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六
前所辯三重障中。説五無間業障體
五無間業其體是何。頌曰
    此五無間中 四身一語業
    三殺一誑語 一殺生加行
論曰。五無間中四是身業。一是語業。三是殺
生。一虚誑語根本業道。一是殺生業道加行。
如來身不害故。破僧無間是虚誑語。
既是虚誑語何縁名破僧。因受果名。或能破
故。若爾僧破其體是何。能所破人誰所
。頌曰
    僧破不和合 心不相應行
    無覆無記性 所破僧所
論曰。僧破體是不和合性。無覆無記心不相
應行蘊所攝。豈成無間。如是僧破
生。故説破僧是無間果。非能破者成
僧破。但是所破僧衆所成。此能破人何所
成就。破僧異熟何處幾時。頌曰
    能破者唯成 此虚誑語罪
    無間一劫熟 隨罪増苦増
論曰。能破僧人成破僧罪。此破僧罪誑語爲
性。即僧破倶生語表無表業。此必無間大地
獄中經一中劫極重苦。餘逆不必生
無間。若作多逆罪皆於次生熟如何多逆
同感一生。隨彼罪増苦還増劇。謂由多逆
地獄中大柔軟身多猛苦具。受二三四五
倍重苦。誰於何處能破於誰。破在何時。經
幾時破。頌曰
    苾芻見淨行 破異處愚夫
    忍師道時 名破不宿
論曰。能破僧者要大苾芻。必非在家苾芻尼
。唯見行者非愛行人。住淨行人非犯戒
。以犯戒者言無威故。要異處破。非
。以諸如來不輕逼。言詞威肅對必無
能。唯破異生聖者。以諸聖者證
故。有説。得忍亦不破。爲二義説
愚夫言。要所破僧忍師異佛。忍佛説
餘聖道。應僧破在是時。此夜必和不
宿住。如是名曰破法輪僧。能障聖道輪
僧和合故。何洲人幾破法輪僧。破
磨僧何洲人幾。頌曰
    贍部洲九等 方破法輪僧
    唯破羯*磨僧 通三洲八等
論曰。唯贍部洲人。少至九。或復過此能破
法輪。非餘洲。以故。有世尊處方
異師。要八苾芻分爲二衆。以爲所破。能
破第九。故衆極少猶須九人。等言爲
此無限。唯破羯磨通在三洲。極少八人。多
亦無限。通三洲者。有聖教故。要一界中
僧分二部。別作羯*磨故須八人。過此無
遮故亦言等。於何時分破法輪。頌曰
    初後皰雙前 佛滅未結界
    於是六位 無破法輪僧
論曰。初謂世尊轉法輪未久。後謂善逝將
涅槃時。此二時中僧一味故。於正戒見皰
起時。要二皰生方可破故。未止觀第
一雙時。法爾由速還合故。佛滅後時無
眞大師爲敵對故。未結界時無一界中分
二部故。於此六位破法輪。非破法輪諸
佛皆有。必依宿業此事故。且止傍論
逆縁。頌曰
    棄壞恩徳田 轉形亦成
    母謂因彼血 誤等無或有
    打心出佛血 害後無學
論曰。何縁害母等成無間餘。由恩田
徳田故。謂害父母是棄恩田。如何有
恩。身生本故。如何棄彼。謂捨彼恩。徳田謂
餘阿羅漢等。具諸勝徳及能生故。壞徳所
故成逆罪。父母形轉殺成逆耶。逆罪亦
成。依止一故。由是義故。有問。言頗有
男離命根。非父阿羅漢而爲無間罪
不。曰有。謂母轉形。頗有女離命根
母阿羅漢而爲無間罪不。曰有。謂父轉
形。設有女人羯剌藍墮餘女收取置産門
子。殺何成害母逆。因彼血者身生本
故。諸有所作後母。能飮能養能長成
故。若於父母殺加行誤殺餘人無間
。於父母殺加行誤殺父母亦不
逆。如子執父母蚊母隱在
餘而殺。若一加行害母及餘二無表生。
表唯逆罪。以無間業勢力強故。尊者妙音説
二表。表是積集極微成故。若害阿羅漢
阿羅漢想。於彼依止定殺心。無簡別
故亦成逆罪。若有父父是阿羅漢得
逆罪。以依止一故。若爾喩説當云何通。佛
始欠持。汝已造二逆。所謂害父殺阿
羅漢。彼顯一逆由二縁。或以二門
彼罪。若於佛所惡心出血。一切皆得無間
耶。要以殺心方成逆罪。打心出血無間
則無。若殺加行時彼非阿羅漢死方得
阿羅漢果。能殺彼者有逆罪耶。無。於無學
殺加行故。若造無間加行不轉。
染及得聖果耶。頌曰
    造逆定加行 無離染得果
論曰。無間加行若必定成中間決無離染得
。餘惡業道加行中間。若聖道生業道不起。
依止與彼定相違故。於諸惡行無間業中
罪最重。於諸妙行世善業中何最大果。頌

    破僧虚誑語 於罪中最大
    感第一有思 世善中大果
論曰。雖法非法。爲僧而起虚誑語
顛倒顯示。此無間中爲最大罪。由此傷
佛法身故。障世生天解脱道故。謂僧已破
乃至未合。一切世間入聖得果離染盡漏
皆悉被遮。習定温誦思等業息。大千世界法
輪不轉。天人龍等身心擾亂故招無間一劫
異熟。由此破僧罪爲最重。餘無間罪如
次第第五三一後後漸輕。第二最輕。恩等少
故。若爾何故三罰業中。佛説意罰最大
。又説罪中邪見最大。據五無間破僧
。約三罰業意罪大。就五僻見邪見
。或依大果害多有情諸善根。如次説
重。感第一有異熟果思。於世善中最大
。感八萬大劫極靜異熟故。約異熟果
此言。據離繋果則金剛喩定相應思能
大果。諸結永斷爲此果故。爲此故説
世善言。爲唯無間罪定生地獄。諸無間同類
亦定生彼。有餘師説。非無間生。同類者何。
頌曰
    汚母無學尼 殺住定菩薩
    及有學聖者 奪僧和合縁
    破壞窣堵波 是無間同類
論曰。如是五種其次第是五無間同類
業體。謂有母阿羅漢尼極汚染謂非
梵行。或有害住定菩薩。或殺學聖者。或
僧合縁。或破窣堵波。是五逆同類。有
熟業於三時中極能爲障。言三時者。頌曰
    將忍不還 無學業
論曰。若從頂位忍時感惡趣業皆極
障。以忍超彼異熟地故。如人將
所居國一切債主皆極爲障。若有
還果時。欲界繋業皆極爲障。唯除順現
法受。若有無學果時。色無色業皆
極爲障。亦除順現。二喩如前。如上所言住
定菩薩爲何位住定名。彼復於何説
名爲定。頌曰
    從妙相業 菩薩得定名
    生善趣貴家 具男念堅
論曰。從能感妙三十二大丈夫相異熟
。菩薩方得住定名。以此時乃至
成佛常生善趣及貴家等。生善趣者。謂生
人天。趣妙可稱故名善趣。於善趣内常生
貴家。謂婆羅門或刹帝利巨富長者大婆
羅家。於貴家中根有具缺。然彼菩薩恒
勝根。恒受男身尚不女。何況有
扇搋等身。生生常能憶念宿命。所作善事常
退屈。謂於樂有情事中。衆苦逼身皆
能堪忍。雖他種種惡行違逆。而彼菩薩心無
厭倦。如世傳無價馱娑。當知此言
彼菩薩。由彼大士雖已成就一切殊勝圓滿
功徳。而由久習無縁大悲任運恒時繋
故。普於一切有情類中。以無慢心皆攝
己。或常觀己如彼僕使。故於一切難求
事中皆能堪忍。及於一切勞迫事中皆能荷
負。修妙相業其相云何。頌曰
    贍部男對佛 佛思思所成
    餘百劫方修 各百福嚴飾
論曰。菩薩要在贍部洲中方能造修引
相業。此洲覺慧最明利故。唯是男子非女等
。爾時已超女等位故。唯現對佛。縁佛起
思是思所成。非聞修類。唯餘百劫造修非
多。諸佛因中法應是。唯薄伽梵釋迦牟
尼。精進熾然能超九劫。九十一劫妙相業成。
是故如來告聚落主。我憶九十一劫以來
一家因我食少傷損。唯成
。從此自性恒憶宿生。是故但言九十一
。宿舊師説。菩薩出初無數劫來。離四過
二功徳。如前所辯。一一妙相百福莊
嚴。何等名爲一一福量。有説。唯除近佛菩
所餘一切有情所修富樂果業名一福量
有説。世界將欲成時。一切有情感大千土
業増上力爲一福量。有説。此量唯佛乃知。今
我大師昔菩薩位於三無數劫養幾佛耶。
頌曰
    於三無數劫 各供養七萬
    又如次供養 五六七千佛
論曰。初無數劫中供養七萬五千佛。次無數
劫中供養七萬六千佛。後無數劫中供養七
萬七千佛。三無數劫一一滿時。及初發心各
何佛。頌曰
    三無數劫滿 逆次逢勝觀
    然燈寶髻佛 初釋迦牟尼
論曰。言逆次者。自後向前。謂於第三無數
滿逢事佛名爲勝觀。第二劫滿所
逢事佛名曰然燈。第一劫滿所逢事佛名
寶髻。最初發心位逢釋迦牟尼。謂我世尊
昔菩薩位最初逢一佛釋迦牟尼。遂對
其前弘誓願。願我當作佛一如今世尊
彼佛亦於末劫出世。滅後正法亦住千年。故
今如來一一同彼。我釋迦菩薩於何位中
何波羅蜜多修習圓滿。頌曰
    但由悲普施 被身無忿
    讃歎底沙佛 次無上菩提
    六波羅蜜多 於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圓滿
論曰。若時菩薩普於一切能施一切乃至眼
。所行惠捨但由悲心。非自希求勝生差
。齊此布施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若時菩薩
身支。雖欲貪而心無少忿。齊
戒忍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若時菩薩勇猛
精進因行。遇見底沙如來坐寶龕中
界定威光赫奕特異於常。專誠瞻仰忘
一足。經七晝夜怠。淨心以妙伽他

    天地此界多聞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
是讃已便超九劫。齊精進波羅蜜多
修習圓滿。若時菩薩處金剛座無上
正等菩提。次無上覺前金剛喩定。齊
定慧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能到自所往圓徳
彼岸。故此六名曰波羅蜜多。契經説。有
福業事。一施類福業事。二戒類福業事。三修
類福業事。此云何立福業事名。頌曰
    施戒修三類 各隨其所應
    受福業事名 差別如業道
論曰。三類皆福。或業或事。其所應
説。謂如別十業道中有業亦道
業。此中有福亦業亦事。有福業非事。有
福事非業。有唯是福非業非事。且施類中
身語二業具福業事三種義名。彼等起思唯
福業。思倶有法唯受福名。戒類既唯身語
業性故。皆具受福業事名。修類中慈唯名
。業之事故。慈相應思以慈爲門。而造作
故。慈倶思戒唯名福業。餘倶有法唯受
。或福業名顯作福義。謂福加行事顯所依
謂施戒修是福業之事。爲彼三福加
故。有説。唯思是眞福業。福業之事謂施戒
修。以三爲門福業轉故。何法名施。施招
。頌曰
    由此捨名施 謂爲供爲
    身語及能發 此招富果
論曰。雖捨物亦得施名。而於此中捨具
施。謂由此具捨事得成故。捨所由是眞
施體。或由怖畏希求貪等捨事亦成。非
意説。簡彼故説爲供益言。謂爲他供養
饒益而有捨。此具名施。具名何謂。謂身
語業及此能發。能發謂何。謂無貪倶能起
此聚。如有頌
    若人以淨心 輟己而行
    此刹那善蘊 總立以施名
知如是施類福業事。能招當現大財富
果。言施類福者。顯施爲體義。如葉類
器草類舍等。戒修類言准此應釋。爲何所
而行施耶。頌曰
    爲自他倶 不二行
論曰。此中一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異生
類。持己所有施制多。此施名爲唯爲
他。由益故。若諸聖者已離
欲貪。施諸有情順現受。此施名曰唯爲
他。以他由此獲饒益故。非自益。超
果地故。若彼一切未欲貪及離欲貪
異生類。持己所有諸有情。此施名爲
二倶益。若彼聖者已離欲貪。奉施制多
順現受。此施名曰二。以此唯爲
敬報恩。前已總明施招大富。今次當
果別因。頌曰
    由主財田異 故施果差別
論曰。施有差別三種因。謂主財田有
故。施差別故果有差別。且由施主差別
云何。頌曰
    主異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廣愛 應時難奪果
論曰。由施主成信戒聞等差別功徳故名
主異。由主異故施成差別。由施差別
異。諸有施主具是徳。能如法行
重等四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謂若施
主行敬重施。便感常爲他所尊重。若自手
施。便能感得於廣大財愛樂受用。若應時施
時財。所時不時故。若無損
施便感資財。不他侵及火等壞。由所施
差別云何。頌曰
    財異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衆愛柔軟身 有隨時樂觸
論曰。由施財或闕或具色香味觸。如
便得或闕或具妙色等果。謂所施財色具足
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
馥遍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衆愛。如味美
妙衆所愛故。觸具足故感柔軟身及有
時生樂受。如女寶等。果有減者由因闕
故。如是亦由色香等故名財異。由
故。施體及果皆有差別。由所施田差別
云何。頌曰
    田異由趣苦 恩徳有差別
論曰。由施田趣苦恩徳各有差別故名
田異。由田異故施果有殊。由趣別者。如
世尊説。若施傍生百倍果。施犯戒人
千倍果。由苦別者。如七有依福業事中
説應客行病侍園林常食及寒風熱隨時
食等。復説。若有足淨信男子女人成
所説七種有依福業事者。所獲福徳不
量。由恩別者。如父母師及餘有恩。如
熊鹿等本生經説諸有恩類。由徳別者。如
契經言。若施持戒人億倍果等。於諸施
最勝者何。頌曰
    脱於勝菩薩 第八施最勝
論曰。薄伽梵説。若離染者於離染者
資財。於財施中此爲最勝。若諸菩薩所
惠施。是普利樂諸有情因。雖名爲脱施
於脱。而於施福亦爲最勝。除此更有八種
中。第八施福亦爲最勝。八施者何。一隨
至施。二怖畏施。三報恩施。四求報施。五習先
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爲嚴心
助心瑜伽上義而行惠施。隨
至施者。宿舊師言。隨己至方能施與。怖
畏施者。謂見此財壞相現前寧施不失。習
先施者。謂習先人父祖家法而行惠施。餘
施易了故不別釋。如契經説。施預流向
果無量。施預流果果量更増。乃至廣説頗
非聖果亦無量耶。頌曰
    父母病法師 最後生菩薩
    設非證聖者 施果亦無量
論曰。如是五種設是異生。但施亦能招無量
。住最後有最後生。法師四田中是何
田所攝。是恩田攝。所以者何。爲諸世間大
善友故。無明所盲者能施慧眼故。開示世
間安危事故。令有情生起無漏法身故。以
要説者。善説法師乃至能爲佛所作事故。
彼行施便招無量果。欲諸業輕重相
者。應知輕重略由六因。其六者何。頌曰
    後起田根本 加行思意樂
    由此下上故 業成下上品
論曰。後起者謂作已隨作。田謂於彼作
益。根本者謂根本業道。加行者謂引彼身
。思謂由彼業道究竟。意樂者謂所有意趣。
我應作如是如是。我當作如是如是
或有諸業唯由後起所攝受故得重品
定安立彼異熟果故。或有諸業由田成重。
或有田由根本力重非餘。如父母田
殺罪重非盜等業。由餘成重。例此應思。
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業最重。翻此最輕。
此中間非最輕重。如契經説。有二種業
一造作業。二増長業。何因説業名増長耶。
五種因。何等爲五。頌曰
    由審思圓滿 無惡作對治
    有伴異熟故 此業名増長
論曰。由審思故者。謂彼所作業非先全不
思。非率爾思作。由圓滿故者。謂諸有情中。
或由一惡行便墮惡趣。或乃至三。或由
業道便墮惡趣。或乃至十。此中若有
量業惡趣。未圓滿時但名造作
増長。若此已圓滿亦得増長名。由
作對治故者。謂無追悔對治業。由
故者。謂作不善業不善爲助伴。由異熟
者。謂定與異熟善翻此應知。異此諸業唯
造作。如前所明。未離欲等持己所有
施制多。此施名爲唯爲自益既無受者
如何成。頌曰
    制多捨類福 如慈等無
論曰。福有二類。一捨二受。捨類福者。謂由
善心但捨資財施福便起。受類福者。謂所
施田受用施物施福方起。於制多奉施
供具雖受類捨類福。彼既不受福由
何生。復以何因福生者要由彼受
受不生。不受於他無攝益故。此非定證
若福要由益他成。則修慈等及正見等
福。是故應養制多多福
。如慈等。謂如一修慈等定。雖
受者及攝益他。而從自心無量福。如
有徳者雖已滅過去而追伸敬養福由
生。豈不捐此施敬業。不爾發業心方
勝故。謂如有一欲怨家。彼命雖終猶懷
怨想起種種惡身語業。生多非福
心。如是大師雖已過去追伸敬養
語業。方生多福但起心。若於善田
施業種愛果。若於惡田施但應
非愛果。此不爾。所以者何。頌曰
    惡田有愛果 種果無倒故
論曰。現見田中種果無倒。從末度迦種
度迦果生。其味極美。從賃婆種賃婆果生。
其味極苦。非田力種果有倒。如是施主
惡田而益他心殖諸施種。但招愛果
非愛。然由田過殖種或生果少
或果全無。施類福業事傍論已了。今次應
戒類福業事。頌曰
    離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
    非犯戒因壞 依治滅淨等
論曰。諸不善色名爲犯戒。此中性罪立犯戒
。遮謂所遮非時食等。雖性罪而佛爲
法及有情別意遮止。受戒者犯亦名
。簡性罪故但立遮名。離性及遮倶説名
戒。此各有二。謂表無表。以身語業自性
故。已略辯戒自性差別。若具四徳清淨
。與此相違名不清淨。言四徳者。一者不
犯戒壞。犯戒謂前諸不善色。二者不
彼因壞。彼因謂貪等煩惱隨煩惱。三
者依治謂依念住等。此能對治犯戒及因
故。四者依滅。謂依涅槃向涅槃
故。等言爲復有異説。有説。戒淨由
種因。一根本淨。二眷屬淨。三非尋害。四念攝
受。五迴向寂。有餘師説。戒有四種。一怖畏
戒。謂怖不活惡名罰惡趣畏故受護尸
。二希望戒。謂貪諸有勝位多財恭敬稱譽
持淨戒。三順覺支戒。謂爲解脱及正
見等持淨戒。四清淨戒。謂無漏戒。彼能
永離業惑垢故。已辯戒類。修類當辯。頌曰
    等引善名修 極能熏心故
論曰。言等引善其體是何。謂三摩地自性倶
有。修名何義。謂熏習心定地善於心相
極能熏習令徳類。如花熏苣蕂。是
故獨名修。前辯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類
感云何。頌曰
    戒修勝如次 感生天解脱
論曰。戒感生天。修感解脱。勝言爲
言。謂施亦能感生天果勝説戒。持戒
亦能感離繋果勝説修。經説四人能生
梵福。一爲養如來䭾都窣堵波於未
曾處。二爲養四方僧伽寺施園四事
供給。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於有情普修
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頌曰
    感劫生天等 爲一梵福量
論曰。先軌範師作是説。隨福能感一劫
生天受諸快樂是一福量。由彼所感
時同梵輔天一劫壽故。以餘部有伽
他言
    有信正見人 修十勝行
    便爲梵福 感劫天樂故
毘婆沙師作是説。即於別妙相業
辯福量此即同彼。等言爲是異説
財施已説。法施云何。頌曰
    法施謂如實 無染辯經等
論曰。若能如實爲諸有情無染心
經等正解名爲法施。故有顛倒或染
汚心求利名譽恭敬辯者。是人便損自他
大福。前已別釋三福業事。今釋經中順三分
。頌曰
    順福順解脱 順決擇分三
    感愛果涅槃 聖道善如
論曰。言順福分者。謂感世間可愛果善。順
解脱分者。謂定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已。
彼有情名爲身中有涅槃法。若有
生死有過諸法無我涅槃有徳。身毛爲竪悲
泣墮涙。當知彼已殖順解脱分善。如
雨場有芽生其穴中先有種子。順決擇
分者。謂近能感聖道果善。即煖等四。後當
廣説。如世間所説書印算文數。此五自體云
何應知。頌曰
    諸如理所起 三業并能發
    如次爲書印 算文數自體
論曰。如理起者。正加行生。三業應知即身
語意。能發即是能起此三。如其所應受想
等法。此中書印以前身業及彼能發五蘊
體。次算及文以前語業及彼能發五蘊
體。後數應知。以前意業及彼能發四蘊
體。但由意思能數法故今應略辯諸法異
。頌曰
    善無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爲應習 解脱名無上
論曰。善無漏法亦名爲妙。諸染汚法亦名
有罪有覆及劣。准此妙劣餘中已成。故頌
辯。諸有爲善亦名應習。餘非應習義准
已成。何故無爲不應習。不數習令
故。又習爲果。此無果故。解脱涅槃亦名
無上。以一法能勝涅槃是善是常超
故。餘法有上義准已成
*説一切有部倶舍論*卷第十八



阿毘達磨倶舍論卷第十九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一
前言世別皆由業生。業由隨眠方得
。離隨眠業無有能。所以者何。隨眠有
幾。頌曰
    隨眠諸有本 此差別有
    謂貪瞋亦慢 無明見及疑
論曰。由此隨眠是諸有本故業離此無
有能。何故隨眠能爲有本。以諸煩惱現起
能爲種事故。一堅根本。二立相續。三
自田。四引等流。五發業有。六攝自具。七
所縁。八導識流。九越善品。十廣縛義。令
自界地故。由此隨眠能爲有本
故業因此有有能。此略應知差別有六。
謂貪瞋慢無明見疑。頌説亦言。意顯慢等亦
貪力境隨増。由貪隨増義如後辯。及
聲顯六體各不同。若諸隨眠體唯有六。何縁
經説七隨眠。頌曰
    六由貪異七 有貪上二界
    於内門轉故 爲解脱想
論曰。即前所説六隨眠中分貪爲二。故經
七。何等爲七。一欲貪隨眠。二瞋隨眠。三
有貪隨眠。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
七疑隨眠。欲貪隨眠依何義釋。爲欲貪體
即是隨眠。爲是欲貪之隨眠義。於餘六義
徴問亦爾。苦爾何失。二倶有過。若欲貪體
即是隨眠。便違契經。如契經説若有一類
多時欲貪纒心而住。設心暫爾
欲貪纒尋如實知出離方便。彼由此故
欲貪纒能正遣除并隨眠斷。若是欲貪之
隨眠義。隨眠應是心不相應。便違對法。如
本論説。欲貪隨眠三根相應。毘婆沙師作
是説。欲貪等體即是隨眠。豈不經。無
經失。并隨眠者并隨縛故。或經於得假説
隨眠。如火等中立苦等想。阿毘達磨依
説。即諸煩惱説名隨眠。由此隨眠是相
應法。何理爲證知定相應。以諸隨眠染
故。覆障心故。能違善故。謂隨眠力能染
惱心。未生善不生。已生善退失。故隨眠體
不相應。若不相應能爲此事則諸善法應
起時。以不相應恒現前故。既諸善法容
起時。故知隨眠是相應法。此皆非證。所
以者何。若許隨眠非相應者。不上三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