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雜阿毘曇心論 (No. 1552_ 法救僧伽跋摩譯 ) in Vol. 28

[First] [Prev]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法境界故
    有漏當知十 因果智有六
    解脱一道二 餘二境界九
有漏當知十者。等智行一切十法。廣境界故。
因果智有六者。苦集智知六法。謂三界相應
不相應有漏境界故。法智比智故。解脱一者。
滅智縁一法。謂無爲善數滅境界故。道二者。
道智縁二法。謂有爲無漏相應不相應學無
學境界故。餘二境界九者。盡智無生智縁九
法。除無記無爲四諦境界故。問諸使何所使。

    自地諸煩惱 定使於自地
    自種一切遍 隨使於彼種
自地諸煩惱定使於自地者。彼欲界煩惱即
使欲界法。乃至第一有亦如是。勝故對治故
下不使上。離欲身行故上不使下。自種一切
遍隨使於彼種者。自種諸法自種使所使一
切遍亦他種。五種境界故
    若定三界法 三界使所使
    二界生當知 一界亦復然
若定三界法三界使所使者。三界所攝五種
法。彼三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法隨所應
説。二界生當知者。二界所攝法。二界煩惱所
使隨其所應。謂覺觀欲。色界五種彼欲色界
一切使所使。謂意根。三界五種。彼三界一切
使所使。如是一切法隨其所應。一界亦復然
者。若定一界法彼一界使所使。謂憂根。欲界
五種。彼欲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法隨其
所應
    此經牟尼説 其性已分別
    識知及諸使 當知是三門
此佛所説修多羅。我已具分別。當以三門通。
所謂識門智門使門。如施欲界修道斷五陰
性。彼七智知。除比智滅智道智。欲界故除比
智。有漏故除滅智道智。三識識。謂眼識耳識
意識。四入攝故。欲界一切遍及修道所斷使
所使戒八智知。除他心智滅智。三識識。謂
眼識耳識意識。欲色界一切遍及修道所斷
使所使。修者不放逸性九智知。除滅智。意識
識三界一切遍及修道所斷使所使。一切修
多羅皆如是説。隨其所應。若總説義。欲知
攝者當觀界建立。欲知智門者當觀諦建立。
欲知識門者當觀入建立。欲知使門者當觀
種建立。如是説者此則易知修多羅
品竟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八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九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雜品第
    已分別諸法 一一定相續
    於上衆雜義 是今當略説
已分別諸法一一定相續者。已説諸法展轉
相續種種品類。於上衆雜義謂決定應相續説
者已説竟即此義
上衆雜義
於此品説
是今當略説
    有縁亦相應 有行及有依
    心及諸心法 是同一義説
此是諸心心法。名差別有彼縁故説有縁。於
境界轉故時依行縁事倶轉故説相應。有行
者是慧。智品已説。彼於縁作行故説有行。依
他轉故説有依
    從縁生亦因 有因亦有爲
    説處及與道 有果應當知
此是諸有爲法名差別。彼彼縁和合等生故
説從縁生。生餘法故説因。由因力故説有因。
因縁等作故説有爲。能生説故名説處。過去
未來現在道所攝故説道。彼有果故説有果
    有罪亦隱沒 穢汚下賤黒
    善有爲説習 亦復説名修
有罪亦隱沒穢汚下賤黒者。此是不善及隱沒
無記諸名差別。與罪倶故説有罪。是可惡厭
義煩惱上煩惱所覆故説隱沒。是漏所覆義
煩惱垢所汚故説穢汚。極鄙故説下賤。闇冥
故説黒。黒者有二種。穢汚黒及不可意黒。此
説穢汚黒。不説不可意黒。以不可意黒亦有
不善報黒故。善有爲説習亦復説名修者。此
是善有爲法諸名差別。彼善法所攝及愛果
故説善。増長功徳故説習及修。此説得修及
習修親近是習義種義是修
義現在名習未來名修
故説善有爲。對治修
斷修者。一切有漏法亦説修。問何等爲心不
相應行。答
    無想二正受 亦衆生種類
    句味與名身 命根與法得
無想者。彼無想衆生受生心心法滅。有説。無
想正受果。有説。名第四禪眷屬果。有説。乃
至有心是有心果。無心是無心果。問爲前心
多爲後心多。答有説。後心多前心。樂欲速
入無想。如是説者此不定。或前多或後多。若
以此威儀入無想正定。即以此威儀入無想
住。從彼起已謗涅槃乘。後報業生欲界。彼報
業盡不起餘業故。二正受者。無想正受滅盡
正受。無想正受者。遍淨愛盡上愛未盡。先作
出離想。思惟心心法滅。從欲界起非餘。此根
利故。凡夫起非聖人。無有聖人於有作出
想。方便得非離欲不退轉。問無想正受無想
何差別。答無想正受是因。無想是果。此善彼
無記。此有報彼是報。此有行彼無行。滅盡正
受者。離無所有處欲先止息想思惟心心法
滅。問此正受云何。答心心法滅相續中間心
不相應行隨流四大諸根住。是説滅盡正受。
餘如定品説。種類者。衆生身諸根支節事業
飮食相似。彼種類有六種。所謂界種類趣種
類生種類處所種類自身種類性種類。界種
類者。欲界衆生欲界衆生種類。色無色界亦
如是。趣種類者。於一趣生一趣種類。生種
類者。受一生一生種類。處所種類者。生無
擇獄無擇獄種類。乃至第一有亦如是。自身
種類者。同生一界一趣一生一生者四
生中
而有種
種自身如衆鳥。如是比。性種類者。所禀性同
是性種類。若六種類相似者。是名種類。句者。
集諸名味究竟顯義。味身者是字身味者是字
胡音中有
味聲謂是字之模
法非今形色字也
名者名諸法。以名顯義。如名男
女。命者壽。謂得陰界入不壞。問命行壽行
何差別。答有説。無差別。有説。宿業果名壽。
修果名命。問世尊何故捨第五分壽。答善究
竟佛事故。餘事聲聞究竟故。復次住四聖種
故。有及衆具盡無餘故。得者得諸法。得成就
同一義。後當廣説
    謂彼凡夫性 及諸法四相
    非色不相應 説是有爲行
凡夫性者。謂不得聖法。四相者。謂生住老無
常。行品已説。非色者。此諸法非色性。四種及
造色非分故。不相應者。無縁故。説是有爲
行者。他爲故。爲他故。問此諸行幾善幾不善
幾無記。答
    二善五種三 當知七無記
    二在於色中 一在無色地
二善者。無想正受滅盡正受。是善修性故。五
種三者。得生住老無常善中善不善中不善
無記中無記。生等與法一果故。得者非不自
分故。當知七無記者。無想種類句味名命根
凡夫性。問此諸法幾欲界繋幾色界繋幾無
色界繋。答二在於色中。謂無想天無想正受
色界繋。無想天第四禪果故。無想正受第四
禪攝故。一在無色地者。滅盡正受無色界繋。
第一有攝故
    二界説有三 餘在於三界
    有漏無漏五 餘則盡有漏
二界説有三者。句味名身在欲色界。非無色
界。語非分故。餘在於三界者。種類得命根凡
夫性諸得相在三界。普遍故。問幾有漏幾無
漏。答有漏無漏五。謂四有爲相在無漏法中
則無漏。有漏法中則有漏。與法一果故。得者
若得有爲亦如是。若得數滅或有漏或無漏。
共凡夫故。若得非數滅是有漏。無記故。即以
此義説繋不繋。餘則盡有漏者。無想天無想
正受滅盡正受衆生種類命根句味。名凡夫
性。一向有漏。有攝故。問離聖法名凡夫性。云
何捨云何斷。答
    初無漏心中 當知捨不得
    凡夫流諸界 離欲時滅盡
初無漏心中當知捨不得者。聖人初無漏心
生時捨凡夫性。初無漏心謂苦法忍相應。彼
生時捨凡夫性。若言起已捨者。彼住苦法忍
時。應非聖人。不捨凡夫故。是故説生時。是
故佛説二法生時究竟其事。内事謂苦法忍
眷屬。外事謂諸光明。凡夫流諸界者。凡夫
流諸界時。若此地命終即捨此地。若生彼地
即得彼地。不隱沒無記故。非究竟捨。不得聖
法故。離欲時滅盡者。若離此地欲若凡夫及
聖人。爾時斷此地凡夫性。不隱沒無記故。問
三無爲有何相。答
    煩惱斷離繋 是名爲數滅
    無諸障閡相 是説爲虚空
煩惱斷離繋是名爲數滅者。以智慧斷身見
等煩惱及眷屬。得於此得離繋。此諸離繋名
數滅謂藥病種
數相對也
有説。唯一滅事無自分故有衆
多得。若此得滅得證即此涅槃。是故涅槃不
共。毘婆沙説。於此繋事即此離繋事。若異
者見苦所斷結種斷。餘煩惱亦應斷。作證一
事故。若爾者後諸對治則應無用。但未究竟
故。是故事各別無自分因故説無自分。此無
自分因亦不與他苦法忍及眷屬雖無自分因
而與他自分因。彼品非分故説非品。煩惱滅
故説涅槃。無邊説故言非説。勝一切法故説
最勝。智果故説智。不動故説無生。在解脱
道邊故説邊。出一切法故説出。離無常等過
故説妙。無諸障*閡相是説爲虚空者。謂不障
*閡種種色。以有來去等故説虚空。譬喩者説
虚空非色亦非非色。言虚空者。隨順世間故
説。有説。非無虚空容有故。若無虚空者。不應
容有。容有故是故有虚空事
    依於諸縁法 有依及境界
    不具則不生 此滅非是明
一切有爲法依縁及境界力生。羸劣故。彼非
分則不生。如眼識依眼色明空及彼憶念和
合故生。一一不具則不生。餘識現在前時念
念頃餘眼滅餘眼生。衆縁不具故眼識不得
生。若眼識應依彼眼生者則不生。依等已滅
故至竟不生。以先無方便而滅故説非數滅。
如眼識一切識身亦如是。又無漏者隨信行
道進得。隨法行道非數滅。一切道亦如是。隨
其義盡當知。問若此勝進道得何故非道果
攝。答爲餘事故。斷煩惱故。勤方便不爲非數
滅故。是故非道果攝。問一切有爲法説因誰
爲誰因。答
    前因相似増 或倶依倚生
    二因及一縁 一向已生説
前因相似増者。前法爲後相似法因及増因。
非軟因。謂修法時。若住若増非減。或倶依倚
生者。謂相應因及共有因。二因及一縁一向
已生説者。謂自分因已生説。非未生。前者後
因。未生者無前後故。一切遍因亦如是。次
第縁亦已生説。因縁義行品已説。問報當言
衆生數非衆生數耶。
    報謂衆生數 有爲解脱果
    有縁説倶行 謂於他相轉
報謂衆生數者。報説衆生數。不共故。不以他
眼見。亦不成就。餘報義亦如是。衣食等衆
具當知是功用果増上果。非衆生數。以共故。
問果云何。答
    有爲解脱果 一切有爲法
    説果有因生 故及數縁滅
亦説道果。果義業品已説。問心心法云何於
縁轉。答有縁説倶行。若有縁法倶於縁中轉。
辦一事故。問於何縁轉。答謂於他相轉。心
心法縁他法非自性。何以故。無二決定不自
行故。亦不縁相應一行一縁故。亦不縁共有
同一果故。此義擇品當廣説。問心心法爲有
方處爲無方處。答
    普因無方處 生時心解脱
    煩惱在道心 乃至滅時捨
普因無方處者。心心法普因生。謂因二眼生
一識。耳鼻識亦如是。若有方處所者。應於
一眼中轉。若然者應一眼見色。不應倶見。此
義界品已説。若言二識倶生者不然。何以故。
第二次第縁非分故。一識住二眼見色者不
然。無分故。若一識住二眼中者。應有分生。
若住左眼者非右眼。方處別故。此則非説。無
色無分故。若復一識住二眼者。彼二眼間身
根中亦應生。若爾者眼識即身識。若中間不
生者。應斷作二分。非一前已説。無二識倶生
故。問何世心解脱。答生時心解脱。道生時是
煩惱滅時。是故道生時心解脱。如坻塘漏近
水先出。彼亦如是。又説。一切未來心解脱非
獨生時。但以初解脱故説生時。問道生時斷
煩惱爲不。答煩惱在道心。乃至滅時捨。道
滅時滅。煩惱事究竟故。生時是未來。云何未
來道能究竟事。是故説無*閡道滅時斷煩惱。
問有愛有幾種。答
    有愛有五種 無有唯一相
    愛事餘煩惱 滅盡是三界
有愛有五種者。有愛貪於有有五種。謂見苦
集滅道修道斷。以五行種有貪故。無有唯一
相者。無有愛謂見斷。已於自報斷生樂著。是
修道斷。何以故。見貪見道斷。此貪隨報。無常
起報者修道斷。不隱沒無記故。報無常亦如
是。與報同一果故非見道斷。貪縁修道斷。非
一切遍故。此無有愛。須陀洹斯陀含不斷
而不行。斷見所長養故。如悔疑所長養。須陀
洹斯陀含亦不行。問世尊説三界。斷界無欲
界滅界。此云何。答愛事餘煩惱滅盡是三界。
彼愛盡是無欲界。事盡是滅界。餘煩惱盡是。
斷界。取近對治故。論者如是説。世尊修多
羅説。一切行盡名斷界。無欲界滅界亦如是
問十二法欲界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
記。色界三除不善。無色界三亦如是。及學無
學。此十二法幾穢汚心中得幾善心中得幾
無記心中得。答
    若得九種法 當知穢汚心
    善心得六種 無記即無記
若得九種法當知穢汚心者。界及地來還時。
欲色界得七心上界沒還生色界時得欲
界化無記心及色界三心
及欲界善。
善根續時得退時。得三界穢汚及學心。餘不
得者。謂無色界善不隱沒無記及無學。雖無
色界善少有退得。謂退分。但此中説悉不成
就而得。此則通説。非一人一心中得九法。善
心得六種者。善心中得六心。欲界不隱沒無
記。色界善不隱沒無記。無色界善及學無學
亦通説。非一時得。無記即無記者。不隱
沒無記即得無記非餘。羸劣故。問道品十法
幾根性幾非根性。答
    道品有六法 當知是根性
    諸法若相應 是説爲他性
道品有六法當知是根性者。信等五根及喜
支。當知是根性。得根相故。餘者非根
性。間相應者爲自性爲他性。答諸法若相應
是説爲他性。諸法他性相應。非自性。無有一
性二刹那倶起故。前與後不合故。自性不自
爲故。此義行品已廣説。問於何解脱。答
    縁中得解脱 大仙之所説
    亦有斷而縛 見道及修道
縁中得解脱大仙之所説者。當知縁中得解
脱。不能於相應解脱。一刹那故。心與煩惱
倶生故。衆生於縁中愚。即彼起不愚煩惱解
脱。問斷即解脱耶。答若解脱即是斷。亦有
斷而縛。有少斷非解脱。謂苦智生。集智未生。
見苦所斷煩惱斷。見集所斷一切遍使縛。彼
縁未斷故。及修道一品斷。餘八品縛乃至八
品斷。第九品縛一使故。彼八品先斷後解脱。
第九品即斷。即解脱。餘一切亦如是。問見諦
云何得不壞淨。答
    二解於三諦 四由見正道
    而得不壞淨 修習於二世
二解於三諦四由見正道而得不壞淨者。苦
集滅無間等得法不壞淨及聖戒。道無間等
得四不壞淨。此義擇品當廣説。問何等世修。
答修習於二世。現在者習修現在前故。未來
者得修不現前故。得隨續故。過去非修。現在
因非分故。問何等法隨心倶轉。答
    一切諸心法 説與心倶轉
    亦此心諸相 餘相及所作
一切諸心法説與心倶轉者。一切心法與心
倶轉。與心同一果故。亦此心諸相者。此心
生等相亦與心倶轉。亦與心同一果故。餘相
者。此心法相亦與心倶轉。及所作者。作名無
作戒由心故。亦與心倶轉。亦與心同一果故。
問斷法云何。答
    斷法謂有漏 知者亦無垢
    滅未來説遠 餘則説於近
斷法謂有漏者。有過故。如衣有垢則浣非無
垢。彼亦如是。問知法云何。答知者亦無垢。
若有漏無漏法一切説知隨其事。何以故。除
無知故。問遠法云何。答滅未來説遠。過去未
來法説遠。遠現在識故。此説時遠。四遠義行
品已説。餘則説於近者。現在説近。與識身
倶故。無爲説近。不繋方處故。隨彼彼方得滅。
由道故。非數滅。離勤求故。世義界品已廣説。
問定法云何。答
    所謂無間業 及諸無漏道
    慧説名爲定 見處謂有漏
所謂無間業及諸無漏道慧説名爲定者。無
間業説邪定。定趣地獄故。無漏行説正定。定
趣解脱果故。餘者不定。問世尊於菩提樹下
於一切衆生建立三聚。爲建立衆生分齊耶。
爲建立法分齊耶。若衆生分齊者。云何説不
得衆生邊而衆生無邊。若法分齊者。聲聞亦
應建立。云何説如來不共耶。答有説。衆生
分齊總相非自相。謂説四生。除此更無衆生。
問若然者聲聞亦應建立。如來聲聞何差別。
答有差別。如來自力建立。聲聞從佛聞。此則
差別。又説。如來建立衆生分齊。聲聞縁覺建
立法分齊。世尊建立三聚衆生已。今猶安樂
衆生大悲故。晝夜三時以佛眼觀察衆生。問
見處云何。答見處謂有漏。一切有漏法是見
處所穢汚見倶。若法穢汚見縁使及相應使。
彼説見處。又説。縁自界見力故。有漏法得見
處名。非餘縁使。非分故。如是好者謂前説。
問若衆生成就根。彼成就幾根。答
    説有十九根 謂成就極多
    極少成就八 曉了根所説
説有十九根謂成就極多者。聖人極多成就
十九根。謂未離欲具諸根。若住見道除已知
無知根及一形。若住修道除未知無知根及
一形。凡夫不斷善根具諸根及二形。除三無
漏根。極少成就八曉了根所説者。極少成就
八根謂餘謂身根漸死
餘有少分也
身根善根斷漸命終生無
擇地獄大山所迫。唯有身根命根意根及五
受根。若生無色界凡夫。意命捨信等五根問
有幾種觸答
  増語以多名故
説増
 及有對 明無明處中
    所謂得果者 是則雙道事
増語及有對明無明處中者。増語者。若意識
相應觸。縁一切法故説増語。又縁多名故
説増語。雖第五觸亦縁多名。彼五識初得名
故無過。若五識身相應觸。依有對根故説有
對。無漏者説明。觸明相應故。穢汚者説無明。
觸無明生故。不穢汚有漏者説非明非無明。
觸倶不相應故。此五觸隨順不隨順相應依
分別故説十六種。隨順不隨順建立者。謂愛
恚相應觸相應分別故説苦樂不苦不樂觸。
依分別故説眼耳鼻舌身意觸。問得果者爲
無閡道爲解脱道。答所謂得果者是則雙道
事。雙道倶得果。無礙道及解脱道。無礙道
斷煩惱。得解脱道得解脱證。又説無礙道得
果。解脱道護彼所作事令不失故。如是説。問
世尊説厭已離欲。云何厭云何離欲。答
    若智在苦因 及忍説爲厭
    能離貪欲故 説四爲離欲
若智在苦因及忍説爲厭者。縁苦集智及忍
説厭。縁可厭事故。苦集諦惡行煩惱所依故。
説爲厭事。能離貪欲故説四爲離欲者。若忍
及智於四諦轉盡説爲離欲。壞貪欲故。雖離
一切煩惱。但貪欲是諸煩惱足。是故説離欲。
彼憎不樂背惡。此厭之差別。離欲滅解脱斷
盡。此離欲之差別。問阿羅漢住何心般涅槃。

    羅漢住報生 及與威儀心
    隨順心滅故 趣向般涅槃
阿羅漢住報生及威儀心而般涅槃。何以故。
隨順心滅故。善心堅住於心滅不隨順。無記
心羸劣。羸劣故於心滅隨順。復次少過故善
心依果報。果門過生故。無記唯有依果門無
報果門。復次背諸趣故。若向諸趣者彼必善
心勤現在前。莫令我生惡趣中。是故彼背一
切趣故住常性心。有時彼身分中善心空如斷
善根。不善心亦空如離欲界欲。復次漸離生
死故。謂於欲界離欲離不善心第一有離欲
離染汚心。無記心現在前離善心。命終心現
在前離無記心。尊者説曰。此達摩多羅以古昔
達*摩多羅爲尊者
勤相續者善心。彼命終時不隨轉也。有説。欲
令下地有不苦不樂報者。彼説欲界。乃至第
四禪報生及威儀心般涅槃。無色界唯報生
非威儀。色非分故。有欲令下地無不苦不樂
報者。彼説欲界。乃至第三禪唯住威儀心般
涅槃。餘如上説。問幾種有。答
    生有及壞有 本有亦復中
    當知二刹那 一染三有二
生有及壞有本有亦復中者。生有者謂生分。
五陰與生倶故名生有。相續心倶生義。壞有
者死邊。五陰與死倶故名死有。沒心倶起義。
本有者。除生分死分五陰。彼中間有。本業
所種久住故故名本有。中有者。死已乃至未
得餘生有。於其中間向受生有。五陰趣所不
攝。於二中間起故名中有。問此諸有幾刹那
幾久住。答當知二刹那。死有及生有。各刹那
頃。不久住故。以此義當知本有中有久住。問
幾染汚幾不染汚。答一染三有二。生有一向
染汚。以染汚心故生相續非不染汚。彼欲界
凡夫三十六使。一一使令生相續。聖人修道
斷四使。一一亦如是。色界凡夫三十一使。一
一使令生相續。聖人三使。無色界亦如是。使
令生相續非纒垢。餘有染汚不染汚。問修行
者幾時極爲業所障礙。答
    若離欲界欲 越度第一有
    及與起忍法 極爲業障礙
於此三時修行者。業極作障礙。謂聖人離欲
界欲時。彼欲界業極作障礙。義言汝若離欲。
我於何處受報。以聖人離欲界欲不受欲界
永得蘇息故。以不退果命終故。謂取
阿羅漢果時。彼受後生報。業極作障礙。義言
汝度第一有無復生處。我於何處受報。謂住
頂法起忍時。彼受惡趣報。業極作障礙。以起
忍法永離惡趣故。餘如前説。問事有幾種。答
    當知有五種 自性及與因
    繋縛若攝受 一切境界事
五種事。所謂自性事。因事。繋事。攝受事。境界
事。自性事者。若法自己性以事名説。如所説
若得事是成就彼事。因事者。如所説云何有
事法。答言有因。繋事者。如所説若此事愛結
繋。即彼事瞋恚繋耶。彼五種法以事五種法是
五行也
名説攝受事者
之受也
如所説田事家事。如
比。境界事者。如所説一切法智所知隨其
事。若法彼法縁以事名説。復有異五種事
    説陰即爲事 界入事亦然
    及與世刹那 是名五種事
若説陰即以陰爲事。非餘種。如是乃至説刹
那即以刹那爲事。非餘種。如是略説。同實異
名盡當知。問如業品説五種果云何。唯此果
復有餘耶。答有欲令更有四果
    育多婆提説 安立及方便
    亦説和合修 是名爲四果
安立果者。如水住風輪。水輪是風輪安立果。
如是一切。方便果者。謂從不淨觀方便。乃至
起盡智無生智。彼盡智無生智是不淨觀方
便果。如是一切方便此是以因求果
趣向方便也
盡當知。和
合果者。謂眼色明念和合眼識生。如是法和
合生法。此法是和合果。修果者。謂色界道欲
界化化及作欲界語。彼化及語是色界修道
果。如是一切。問神足幾種胡言栗地或言神足
或言如意足或言自
在或言富滿皆義出
耳悉不全得本
    運身及意解 意念自在通
    意念唯如來 當知二則共
三種自在。運身自在。意解自在。意念自在。運
身自在者。擧身陵虚猶若鳥飛。意解自在者。
遠作近解。屈申臂頃至色究竟。意念自在者。
如眼識至色頃隨意即至。此意念自在者唯
佛非餘。一切智所知到彼岸故。當知二則共
者。運身自在及意解自在。如來縁覺聲聞共。
是禪果故。問一切阿那含入色無色界不。一
切信解脱得見到不。一切退法者必退不。答
    入色無色界 亦復増益根
    及與賢聖退 生中間定無
聖人還受生者。如前所説。餘因縁定無還受
生者
定不至上二界亦不
増進根亦復不退
還受生者。謂欲界得果還生
欲界者。厭於處胎見有之過。不入色無色界。
以壽長故也。久修聖道故。不能増進根。如下
親友不能捨離。彼亦如是。生中間修習聖道
故不退。問何時佛出世。何時轉輪聖王出世。
何時辟支佛出世。答
    劫減佛興世 増時轉輪王
    二時辟支佛 如是應當知
劫減時佛興於世。順解脱師故。佛是解脱師。
爲捨生死出世説法。増時衆生向生死見轉
勝樂故。若爾時佛出世者則爲空出。以衆生
不能捨生死極著樂故。減時衆生背生死見。
煩惱惡行極増上故能捨生死。是故乃至百歳
衆生時佛乃出世。非減也。若減者爾時衆生
非法貪不正貪。謂樂生天悉行邪法。勤利煩
惱非善法器故。轉輪聖王多於増時出于世
間。能以十善建立衆生。是故減時不出。以彼
衆生向惡行故。是故増時易化。時淳故。初減
時轉輪聖王亦出。於世猶淳故。辟支佛二時
出世。作自事故。問得爲有得得爲無。若得
復有得者。此得復應有餘得。云何非無窮。若
無得得者。得云何成就。答
    若彼諸法生 二得共倶起
    二得倶生者 當知有得得
若諸法生。即彼法二得。倶生得及得得。彼得
力故成就法及得得。得力故成就得以得及
得得故。倶一心中展轉相得。是故非無窮。彼
色陰行陰一*得。餘陰亦如是初得能得一
及小
爲無爲一*得初得能得無
爲及小*得
欲界善戒惡戒。若過
去者三世得。若現在者現在未來得。若未來
者即未來得。欲界善及穢汚四陰。色界善五
陰及穢汚四陰。無色界善及穢汚四陰。無漏
五陰。變化心共生四陰。三世三世得隨其類
得。威儀四陰。多以世斷及刹那斷得。若彼
善修者三世得。工巧亦如是。無記色及報生
四陰。以世斷及刹那斷得。過去過去未來未
來現在現在。問苦法忍有幾得。乃至道比忍
有幾得。答
    諸得有十五 得於苦法忍
    其餘見増道 當知一一減
諸得有十五得於苦法忍者。苦法忍有十五
得。以見道十五心故。一切心彼得生一得。與
彼忍倶生。十四後生。其餘見増道當知一一
減者。見道名見増。惠増上故。餘見道漸度
一一心中得轉減。苦法智十四得一倶生十
三後生。無前生未曾得故苦法智倶生得今始起故
無前生故十四餘無前生
故漸
苦比忍十三得一倶生十二後生。苦比
智十二得一倶生十一後生。乃至道比忍一
得倶生無後生者。見道究竟故。無前生未曾
得忍故既無後起又無
前生故唯一也
問解脱得何地攝。答
    若於彼地中 斷及壞對治
    即攝解脱得 法智比智品
若於彼地中斷及壞對治即攝解脱得者。有
説。若彼地斷對治。彼解脱得。即彼地攝。由
斷對治故。如是説者。謂欲界見道修道斷解
脱得禪未來攝。初禪地未來初禪及中間攝
第二禪四地攝。即前三地及第二禪。第三禪
五地攝。即前四地及第三禪。第四禪見道修
道斷及無色見道斷六地攝。即前五地及第
四禪。空處修道斷七地攝。即前六地及空處
識處。修道斷八地攝。即前七地及識處無所
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修道斷解脱得九地
攝。未來中間根本四禪及三無色。又有説者。
若彼地攝斷對治及壞對治。此説欲色界見
道修道斷無色界見道斷解脱得六地攝。無
色界修道斷如前説。法智比智品者。又復有
説。若地法智品。欲界見道修道斷解脱得即
彼地攝。若地比智品。色無色界見道修道斷
解脱得即彼地攝。此説欲界解脱得六地攝
色無色界解脱得九地攝。問若道倶起得。彼
得是倶起道因不唯除所
因餘通問
    與道倶起得 倶起而非因
    道亦非彼因 後起或有無
與道倶起得倶起而非因者倶起道與得既非共因
又無餘因故相與無因
道倶起得彼非道因。不一果故。不一果則
無共因義。道亦非彼因者。得倶起道亦非得
因。亦不一果故。問後起得云何。答後起或有
無。前起道於後起得或有因或無因。與後相
似増道得相似増解脱得因。非軟道得軟道
解脱得因此是自然因故不爲
中上因非上下因
謂苦法忍一得倶
生。彼得非忍因。忍亦非得因。苦法智三得倶
生。二道得一解脱得。苦法智非彼諸得因。彼
諸得亦非苦法智因。彼苦法忍三得因。苦比
忍四得倶生。三道得一解脱得。苦比忍非彼
諸得因。彼諸得亦非忍因。苦法智三得因。非
苦法忍得因。以忍劣故比忍比智
及解脱得
苦比智六得
倶生。四道得二解脱得。苦比智非彼諸得因。
彼諸得亦非智因。苦比忍三得因非三得因。
謂法智品中得乃至道比忍二十二得倶生十
五道得七解脱得。道比忍非彼諸得因。彼諸
得亦非忍因。道法智三得因法智自於未來得
解脱得及比忍得
作自然因下諸
得劣故非因
非餘因。問空空何行何自性何
縁何地攝耶。答
    空行有垢住 是説爲空空
    説無學境界 在於十一地
空行生已空空後起。空行觀五盛陰空。彼空
空起於彼空思惟空。如人燒死屍時執杖轉
側然後燒杖。彼亦如是。有垢者。謂有漏義。
撃聖道故。空空*撃聖道。不以聖道*撃聖道。
以無漏厭行不縁無漏故。住者。三昧自性。空
空者。於空行空義。無學境界者。以無學爲
縁義。謂無學空行是彼縁。又説。縁空行倶生
五陰。十一地者。有漏故。普境界空。空空十
一地。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問云何無願
無願。答
    行於無常行 是無願無願
    倶在於不動 欲界餘如前
行於無常行是無願無願者。無常行相應無
願。觀五盛陰無常。於彼後起無願無願。思
惟無願無常。若苦行者則爲顛倒。聖道非苦
性故。亦非因等行與聖道相違故以無願無願與
聖道相違故不
作因
若作因等行者。應順聖道。然彼*撃聖
道。以違聖道故亦不道等行。以道等行樂道
故。倶在於不動者。謂前説空空及無願無願。
此二是不動法阿羅漢能現在前三昧。有勢
力故。離煩惱故。見到者雖利根得自在三昧。
然未離煩惱故。時解脱雖離煩惱。不得自在
三昧。鈍根故。不時解脱者得自在三昧。利根
故。離三界欲故。是故能現在前非餘。欲界
者。欲界現在前多從説力起故非餘。除欝單
曰餘三方。餘如前者。餘事如空空説
    謂無相無相 彼行於寂止
    行於無記滅 餘則如前説
謂無相無相彼行於寂止者。無相者。於數滅
觀寂止。於彼後起無相無相行。義言汝非數
滅亦寂止。問彼何縁。答行於無記滅非數滅。
是彼縁是無記。亦不起非數滅。不起如前説。
以是義故不説滅行。以有二種滅。謂非數滅
無常滅。若言滅行者。不知何等滅。亦非妙
出行。以無記非妙非出故。非三相所成故。止
餘如前説者。餘如空空説。又彼三昧。利根
者盡智生時得後方便現在前。佛不方便辟
支佛少方便聲聞或中或上。空空無願無願
法智比智苦智後現在前。無相無相法智比
智滅智後現在前。若欲界三昧禪未來所攝
聖道後起。若非想非非想地無所有處聖道
後起。餘者自地次第。問超越三昧云何正受。

    超越三摩提 上下至第三
    及不念思惟 於縁超亦然
超越三摩提上下至第三者。謂超越三昧正
受時。有漏初禪次第。有漏第二禪現在前。
如是次第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然後次第還
至初禪。於此諸地善修習已起無漏初禪。次
第乃至無所有處。又復次第還至初禪。又此
地善修習已。復起有漏初禪正受。從初禪起
超入有漏第三禪。第三禪起已入空處。空處
起已入無所有處。逆超亦如是。此地善修習
已。然後起無漏超正受。是名超越方便。然
後能有漏初禪起。次第入無漏第三禪正受。
無漏第三禪次第有漏空處。有漏空處次第
無漏無所有處。逆超亦如是。是名超越正受
成就也。相遠故不超第四正受也。三方不
時解脱能起非餘。何以故。離煩惱故。自在
三昧勢力故。如前説。及不念思惟於縁*起
亦然者。若不穢汚而斷境界者。彼因不憶念
思惟界有間名爲斷或有染心而縁斷境界故擧不
染以別之因不念思惟者率爾能縁超至三也
亦至第三。謂初禪縁欲界。次第上縁初禪二
禪而正受此中明境界超而也文言唯次第將先
後超如上三昧中故擧始以明終耳
初禪次第下縁欲界。次第上縁第二第三禪
也。初禪縁二禪。次第下縁欲界及初禪。上縁
第三第四禪如是。一切地盡當知。無色不縁
下。前已説。雖苦法智次第苦比忍生乃至縁
第一有。此不斷境界故相接不斷故
雖遠非超也
淨背捨次
第雖縁自地心起。或縁上地。但彼染汚。問佛
語當言善爲無記耶。答
    佛語善無記 如彼初心轉
    究竟亦復然 無記或清淨
佛語善無記者。若調伏處方便而説是善。如
説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永滅。如是
比。若彼不方便説是無記。如問阿難何故園
中高聲大聲。如是比。如彼初心轉究竟亦復
然。無記或清淨者。世尊以善心發語。即以善
心究竟。無記心發語。或無記心究竟。或善
心究竟。無有善心發語無記心究竟。説時轉
増不減故。問聲聞云何。答
    聲聞則不定 究竟及與轉
    説時不退減 唯是佛世尊
聲聞則不定究竟及與轉者。聲聞善心發語
或善心究竟或無記心究竟。無記心發語或
善心究竟或無記心究竟。問何故世尊善心
發語善心究竟。聲聞善心發語無記心究竟
耶。答説時不退減唯是佛世尊。唯佛世尊説
時不退。聲聞者舍利弗等説時猶退。問幾入
可燒幾入能燒。答
    諸入中有四 可燒亦能燒
    可稱亦能稱 斷能斷無
諸入中有四可燒亦能燒者。色香味觸可燒
亦能燒。不相離故。有説。此四入可燒不相離
故。更有一入能燒。謂火大得燒相故。可稱亦
能稱者。即前説四入可稱亦能稱不相離故。
有説。四入能稱一種可稱得重相故。斷能斷
無*惑者。即前説四入可斷亦能斷。此中無
*惑説。問地地界何差別。答
    地謂色形處 堅相説地界
    餘二亦二種 風即風或異
地謂色形處者。色形處是地。色入所攝眼識
識此世聞名。地界説堅相者。堅相是地界。
觸入攝身識識。此則第一義。餘二亦二
者。水及火亦二種。色形處是水。濕潤是水界。
色形處是火。煴熱是火界。餘如前説。風即
風或異者。有説。風即風種。以非世間立名故。
有説。此亦世間立名。有塵風無塵風。如是比。
問善根有幾種。答
    福分説一種 及與解脱分
    於福決定分 第四離諸漏
福分説一種者。若欲界聞思慧勝進施戒等
倶生。得轉輪王帝釋及餘欲界大力自在身
報。及色無色界勝進善根能得有果者。是名
福分。及與解脱分者。解脱分亦是欲界聞思
施戒等倶生。背諸有向解脱。殖此諸善根者。
中間雖斷善根猶名逆流。何以故。必得涅槃
故。是故如是説。寧爲調達。不爲外道欝頭藍
子。調達雖造三逆斷諸善根滅善種子入無
間地獄阿毘至阿者無毘至者擇也間也以因
無善種子故果名無種餘二義如
地獄
罪畢。於四萬歳壽人中。得辟支佛。證諸根猛
利。勝舍利弗等。欝頭藍子雖離八地生第一
有。於彼報盡命終。來生於法林中。作著翅
飛狸。殘害一切水陸衆生。死墮無間地獄。世
尊不記得解脱時種解脱種者有如是相處聽
法坐。若聞法時悲泣流涙身毛爲竪。見生死
過涅槃善利。敬信正法及説法者。於福決定
分者。觀察眞諦暖等善根。於諦決定故。於諦
滿足故。順向聖道故。名決定分。彼賢聖品已
説。第四離諸漏者。無漏善根。謂學無學彼
前已説。問云何於惡趣得非數滅。答
    當知布施等 能轉於惡趣
    必定與忍倶 施等同或異
當知布施等能轉於惡趣者。或有施不墮惡
道。或戒或聞或思或暖或頂若見生死過涅
槃善利故。背生死向涅槃而行布施。如此施
者能轉惡道。餘善根亦如是。布施能轉惡道
而非頂。若謂不爾者不能。何以故。背生死
故。或有未得決定善根而能極厭生死非得
決定善根者。復次施與惡趣煩惱業極相違
非頂。是故無過。問若諸善根不必定離惡趣
者。何者必定。答必定與忍倶。頓捨惡道必在
於忍。忍與一切惡趣煩惱業相違故。捨忍者。
惡趣煩惱業尚不起。況不捨。施等同或異者。
從施乃至頂。或時離惡趣。或不離。以非一切
施能違惡趣煩惱業故。餘善根亦如是。已説
轉惡趣因縁。謂意識不共今當説意識有六事
不與五識共
    離欲及退時 受生亦命終
    斷善及相續 當知是意識
此六事説住意識。思惟故。普縁故。世尊雖説
眼見色耳聞聲身覺觸退。彼亦牽意識現在
前故退。問住何等受命終及生。答
    謂一切衆生 悉住於捨受
    命終及受生 以不捷疾故
謂一切衆生悉住於捨受命終及受生者。一
切衆生住不苦不樂受命終及受生。問何故。
答以不捷疾故。一切分中生分死分不明了
不覺悟故。於諸受中不苦不樂受最不捷疾
不明了故。是故一切衆生住不苦不樂受命
終及受生。問若然者不苦不樂受應無無漏
聖道捷疾故。答非不苦不樂受無無漏聖道
力。能令利故。如水在辛則辛在苦則苦。甜酢
醎淡亦如是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九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十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擇品第十之一
    雖已説多法 決定衆雜義
    於彼無量處 當復擇其要
    牟尼説見道 疾故名法輪
    或説學八支 轉至於他心
牟尼説見道疾故名法輪者。滅二種癡故説
牟尼。寂滅滿足故説牟尼。説者顯示也。彼
見増故説見道。以慧増故。求爾炎故。至非品
故説道。疾者速進也。見道是捷疾道。不起定
故。一品道頓斷九品結。是法故説法。離衆生
故。捨此至彼故説輪。謂捨苦至集。乃至捨滅
至道。復次似輪故説輪。如輪下轉至上上轉
至下。如是見道輪。下忍轉至上智。復轉至
忍。復次上下義故説輪。如輪下至上上至下。
如是見道輪。縁欲界已上縁第一有。縁第一
有已下縁欲界。復次降伏諦方故説輪。如聖
王輪。或説學八支轉至於他心者。尊者瞿沙
説。學八支轉至他心名轉法輪。是故説如來
於波羅奈仙人住處轉法輪。以是義故別於
二乘聲聞辟支佛自力轉法輪。雖拘隣等自
轉法輪自修道非他。然由開悟因縁故説世
尊轉法輪。雖苦法忍起已轉。但道比智起説
名爲轉。以彼處具五因縁故。所謂捨曾道。得
未曾道。結盡得一味。頓得八智。一時修十六
行。拘隣等五人及八萬四千諸天見諦。彼先
見諦故以拘隣爲因縁。世尊及拘隣起世俗
心。地神知故。於大力尊天所聞故。踊躍歡
喜故。本常守護故。近住地神擧聲大唱。遠
住地神展轉宣告。非彼自力知見。是常勝心
非劣心境界故。如是須臾頃。虚空神天展轉
唱聲乃至梵天不至上地。以彼自地耳識非
分故。有説。以梵名名阿迦膩吒天聲。雖念念
滅而相續起故言聲至梵天。轉輪王出世以
十善業道化導衆生。以十善業道欲界受報。
是故轉輪王出世聲至他化自在天。以未離
欲故不至離欲地。梵天勸請世尊轉法輪故。
是故聲至梵天。淨居天勸發成無上道故。是
故聲至淨居天。成稱業故聲有齊限。問云何
爲梵輪。答
    佛説具足道 廣大名梵輪
    齊輻輞具足 對治非梵行
一切八聖道共依廣大故名爲梵輪。彼正語
正業正命不壞故名爲齊。齊轂也。正見正思
惟正方便依戒立故廣縁故名爲輻。正念正
定攝正見正思惟正方便輻故名爲輞。煩惱
名非梵。不愛果故。道者對治非梵煩惱是故
名梵輪。已説梵輪。賢聖八支成就本音
波婆素
如下
今當説
    謂優波婆素 受時他二説
    具足一日夜 離嚴飾威儀
優波者近。婆素者住。近盡壽三婆邏住故説
近住。三者等。婆邏者護。謂等護一切衆生。
一切經論中言律
儀者悉應言等
是故説隨一切衆生慈心住得
律儀。彼若作是念。於此受不於彼受。不得律
儀。心不淨故別受。不得律儀。律儀離増減
故。受者受取由作故。非發心而得。時者謂明
相出時受。他者從他人受。從衆生故不從非
衆生數。不言語故。非嬰孩非眠非癡非狂不
解齋法故。彼此和合故得受。若得犯戒及煩
惱起能見過者從彼受。二倶説者。授者受者
二皆説授者。先説受者隨説。若授者不説則
不成授。授不成故受亦不成。若受者不説則
不成受。無受説故。非無説而作業生。作不
生故無作亦不生。無作不生故則無餘識倶
生功徳。若二人一時説者亦不成受。無授故。
具足者。聖八支成就。如比丘不具足律儀則
非比丘。此亦如是。一日一夜者。第三分
非分故有二分*齊如前説。齋律儀得日夜分
*齊。餘律儀得盡壽分*齊。離嚴飾威儀者。
纓絡被服爲嚴飾故。著者悉應捨離住
威儀受。以莊嚴爲放逸足故。調伏住則不放
逸。放逸者不應作而作。壞威儀者不恭敬故
不得律儀。黄門時黄門無形二形不生律儀。
何以故。貪欲増故。無慚愧増故。在人趣依三
方非餘。捷疾知覺故。五種清淨因縁修多羅
品已説。問齋幾是尸羅支。幾是不放逸支。幾
是持支。答
    尸羅支有四 不放逸支一
    餘則是持支 齋支慧所説
前四是尸羅支尸羅譯言修習亦言正順
三昧亦言清涼亦言安眠
捨性罪自
性戒故。不飮酒是不放逸支。飮酒是放逸支。
令心失念故。是故離彼名不放逸支。餘則是
持支者。隨順戒故。有説。離非時食是齋。餘者
齋支。復有説。離非時食是齋亦齋支。餘者
是支。如等見是道亦道支。擇法覺是覺亦覺
支。彼亦如是。若説九支者不然。何以故。離
床大床塗身香華。共立一支。倶莊嚴處起
故。如老死立一有支。倶熟故。彼亦如是。問
離兩舌惡口綺語等是離性罪。何故不立齋
律儀耶。答難護故。常習近故。出家者尚難護。
以常行故。況復在家。如是難護者諸威儀。除
不飮酒。餘遮罪亦不立齋支。問已知惡戒熱
所燒。齋律儀栴檀塗今當説。何故無不具足
律儀優婆塞何所疑倶見其過。若有不具足
優婆塞律儀。優婆塞者。何故無不具足沙彌
律儀沙彌耶。若無者何故説一行等優婆塞。
何得所説非無義。答
    具律優婆塞 比丘律儀一
    以彼缺減義 牟尼説少分
律優婆塞比丘律儀一者。有一説具足優
婆塞律儀名優婆塞。非不具足沙彌。比丘亦
如是。如説我某甲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
欲尊歸依僧諸衆尊我是優婆塞。當證知盡
壽捨衆生受歸依心清淨。乃至第三口作得優
婆塞律儀。問此是離殺生口作。云何得餘律
儀耶。答當知除等故。應説我盡壽捨衆生等。
如戒等取除等故名戒取。彼亦如是。復次捨
衆生者。謂捨自衆生故。從今乃至捨自衆生
所受戒。終不毀犯。復次波羅提木叉律儀於
衆生處得。彼作是説。我從今日不殺衆生。亦
於彼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以護彼故不飮酒。
是故一切遮罪中。離飮酒立優婆塞律儀。以
飮酒一切放逸足故。自所受難護故。是故
離他婬。當知兩舌惡口綺語亦如是説。以彼
聖人經生猶故知而不説犯。若言無一行等
優婆塞者不然。實有一行等優婆塞建立此
云何。以彼缺減義牟尼説少分。佛以缺戒者
故説少分優婆塞。彼具戒優婆塞。若持一不
持四。是名一行。持二不持三。是名少分。餘
亦如是。謂所得戒令知故爲説非無義。問若
人九歳若十歳受優婆塞律儀。然後取妻。以
彼女人爲妻分。先於彼女人所爲得律儀不。
若得者云何不犯戒。若不得者何得非少分。
答得支非具足得。不他婬處不得離非梵行
處。謂爲妻分已不起他婬。所不應作亦如是。
優婆塞受沙彌戒。不捨優婆塞戒得沙彌戒。
以勝爲名故不名優婆塞。若彼沙彌還俗時。
説言我作優婆塞。當證知即是優婆塞。若異
者應更受優婆塞律儀。比丘亦如是。已説律
儀。律儀比類今當説
    二律儀妙行 業道初解脱
    説業及尸羅 如是七種名
波羅提木叉律儀作時。即彼刹那無作。凡有
七種名。一名律儀。二名波羅提木叉律儀。三
名妙行。四名業道。五名波羅提木叉。六名業。
七名尸羅。彼一切惡戒對治故名律儀。防護
惡戒故。入七衆具故名波羅提木叉律儀。於
一切衆生所得故。善作故名妙行。得愛果故。
思願道故名業道。思願從彼道轉故。彼最初
隨順解脱故名波羅提木叉。隨一切衆生慈
心得故。業者作。所起作故。言是思者不然。是
説波羅提木叉故。以此當知亦非後三業道。
尸羅者淳善義。不害心起故。後諸無作有五
種名。除波羅提木叉及業道。除波羅提木叉
者。非前故。除業道者。在起業思願後故。已
説律儀類名。謂身身業成就不成就今當説
    成就身非業 或説業非身
    或有身業倶 或亦不倶説
成就身非業者。謂或有凡夫人處卵胎迦羅
羅胞肉段堅厚。前身作已。捨此身未成未能
起作。無麁心現在前故。麁心現在前能起身
業。而彼細心現在前。如是内向外向内事外
事盡當知。復次彼分中極苦逼迫故不能動
轉。何能起作。若生欲界不住律儀。亦非不律
儀處身無作。若眠若狂若醉。無求無方便捨
作因縁。業品已説。或説業非身者。謂聖人生
無色界。彼成就道共身業非身。彼色非分故。
或有身業倶者。聖人處母胎迦羅羅胞肉段
堅厚。若生欲界。處律儀波羅提木叉禪無漏。
住不律儀不住律儀。亦非不律儀身有作。有
作不失。若生色界。此諸身色衆生居故。身業
者。或有説律儀。或説不律儀。或不捨作故。或
亦不倶説者。無色界凡夫非身無色故。非身
業凡夫故。口業亦如是。問世尊説四種入胎
此云何。答
    謂入不正知 及住與出胎
    乃至入正知 住出亦復然
彼少福衆生入母胎。顛倒想轉顛倒解。所謂
風飄雨雪大寒大闇。多衆擾亂聲。入華間林
中草窟華窟樹下牆間。住於母胎。亦顛倒想
及顛倒解。所見如前説。出胎亦顛倒想解。所
見如前。多福衆生見園林浴池殿堂樓閣跏
趺端坐。餘如前説。是名第一入胎。第二入胎
者。自知入胎。不顛倒想不顛倒解。而住出顛
倒。如前説。第三入胎者。自知我如是入胎如
是住胎。出則顛倒。如前説。第四入胎者。自知
我如是入胎。住時自知我如是住胎。出時自
知我如是出胎。問此諸入胎者説何等人。答
    初者不淨業 亦復不求智
    中二各成一 第四倶成就
彼初者善業不清淨亦不求智。第二者業清
淨而不求智。第三者求智業不清淨。第四者
倶成就。又説。初入胎者一切衆生。第二轉輪
王。第三辟支佛。第四如來。問須陀洹有不善
邪。若有者何故不墮惡趣。若無者應離
欲。離欲者無有是處。答
    住於初果者 一種不淨業
    而不墮惡趣 業不具足故
須陀洹雖有修道斷不淨業。無見道斷業。無
對事故。是故不墮惡趣。具不具足故。如車
二輪具能有所運。一輪壞則無所堪。彼亦如
是。鳥譬亦然。愚者墮惡趣非智者。凡夫墮惡
趣非聖人。犯戒墮惡趣非持戒。惡心墮惡趣
非善心。如修多羅品説。食擇品當説今當説
    四食在欲界 四生趣亦然
    三食上二界 摶食彼則無
四食在欲界者。欲界有四食。四生趣亦然者。
四生五趣亦有四食。地獄中鐵丸洋銅。雖復
増苦壞。飢渇故名食。及冷風觸身亦名爲食。
三食上二界摶食彼則無者。色無色界無摶
食。身輕微故。無色故。問諸趣一一趣何食
増。答
    於彼餓鬼趣 意思食爲増
    及與諸卵生 三無色亦然
於彼餓鬼趣意思食爲増者。餓鬼趣意思食
増。以彼意行多故。及與諸卵生者。彼亦意思
食増。以彼處卵生常念母故。得不爛壞。三
無色亦然者。除非想非非想。餘三無色亦意
思食増。意行多故
    胎生摶食増 謂彼人趣中
    地獄識食増 第一有亦然
胎生摶食増謂彼人趣中者。胎生者人趣中
摶食増多。以摶食持身故。地獄識食増第一
有亦然者。地獄識食増。識持名色故。非想非
非想亦識食増。以識持名故
    欲天如人趣 色界觸食増
    及與畜生趣 濕生亦復然
欲天如人趣者。欲界天摶食増。色界觸食増
者。色界天觸食増。受修禪故。及與畜生趣濕
生亦復然者。畜生趣中濕生者觸食増。持義
是食義。如榰持瓶安住不壞。如是以食持
身。身則不壞。牽有故説食。問若然者一切有
漏法是食。牽有故。答増上故説力。能牽有故
説食。有二事故名食。謂前方便牽。牽已復長
養。問何故説四是食。答此不應問一切難起。
但隨量所應故説四。彼摶食者。長養諸根四
大故説食。觸者長養心心法故説食。意思者
長養當來有故説食。識者長養名色故説食。
是故説四食。問若歸依佛法僧者梵音中三
名覆護歸依
趣向義應云歸趣佛
覆護法僧亦如
爲何所歸。三寶各二種。佛
有二種身。謂生身及法身。法亦二種。謂第一
義涅槃法及一切無我法。僧亦二種。謂第一
義僧及等僧。爲歸何等。答
    歸依彼諸佛 所得無學法
    涅槃無上法 僧學無學法
諸佛所成就無學法名爲佛。歸者歸佛所得
無學法名歸佛。不歸佛所成就無諍等諸有
漏法。自性不解脱故。以是故當知亦除生身。
若言於如來所起惡心傷足出血不得無間罪
者不然。何以故。起惡心故。謂於佛所得無學
法起惡心而傷足故得無間罪。復次壞佛所
得無學功徳所依故。所依壞故依者亦壞。如
瓶壞乳亦壞。歸依愛盡名歸法。善故常故。當
知除餘法。以餘法無善及常故。歸依僧所得
學無學法名歸僧。不歸僧所成就非學非無
學法及生身。以有漏故。亦非等僧可壞故。問
歸依以何爲自性。答有説。口業自性。言説
假合故。復有説亦身口業自性。戒自性故。
問歸依有何義。答覆護義是依義。安慰義是
依義。以是因縁故歸依。是受律儀門。修多
羅品説四不壞淨言。擇品當廣説今當説
    縁覺菩薩道 及與三眞諦
    於彼無垢信 是法不壞淨
辟支佛所得三根及眷屬。一切菩薩所修行
道及苦集滅諦。縁此諸法起無漏信。是名不
壞縁法。不壞淨壞縁後當説
    隨生清淨戒 佛僧如歸説
    此事有二種 説有四種名
隨生清淨戒者。謂無漏隨生身口業。是賢聖
所重戒。是名戒不壞淨。佛僧如歸説者。佛及
僧當知如前歸依説。彼縁佛法無漏信。是於
佛不壞淨縁。僧法無漏信。是於僧不壞淨。若
縁佛所得無漏法及菩薩所得學法。是名壞
縁法不壞淨。如是縁佛辟支佛法聲聞法乃
至一切學無學法。是亦名壞縁法不壞淨。問
不壞淨有幾事。答此事有二種。謂信及戒。信
者心淨。戒者四大淨。説有四種名者。事縁
建立故有四。以信縁別故爲三種。知淨者。若
知若得若持清淨。問何所知。答四眞諦。復有
説者名不壞淨。如首羅長者。復次勇猛故不
斷。有説者名不壞淨。如依長者此二長者皆得
初道魔不能壞
不能斷各依
己自説爲名
問云何次第。答佛知淨在前。佛是
根本。以説故。問佛何所能。答曰覺法。問誰持
法。答曰僧。問彼僧云何得一味。答曰聖戒。復
次能説者爲佛。何所説。謂法爲誰説。謂僧誰
持法。謂戒。復次良醫者佛。治病者法。看病者
僧。藥者聖戒。是名次第説。彼於苦集諦及下
根。於道諦一因縁得不壞淨。謂信也三根於苦
集盡生信
厭下根於道未
能愛樂唯信也
彼於滅諦及中上根。於道諦二
因縁得不壞淨。謂信及欲樂三根於滅悉皆愛樂
中上根於道乃能愛
樂信
修多羅品説沙門果。擇品當廣説今當

    所謂沙門果 無爲亦有爲
    有爲學果三 無學果第四
二種沙門果。有爲及無爲。有爲學果有三。有
爲無學果第四。一切無爲悉非學非無學
    八十九聖人 沙門無爲果
    亦説於有爲 一切沙門道
彼見道八忍。是沙門八智。是沙門有爲果。
八種煩惱斷。是沙門無爲果。欲界修道離欲
九無礙道。是沙門九解脱道。是沙門有爲果。
九種煩惱斷。是沙門無爲果。如是乃至非想
非非想離欲盡當知。顯現故世尊説四。以此
處五因縁具故。謂捨曾道得未曾道。結盡。得
一味解脱。頓得八智。一時修十六行。以此處
道決定及決定究竟故。若斷者所作及所作
究竟。問頗一念頃一智知一切法*邪。答無
也。何以故
    雖知一切空 而非知一切
    除其共相應 自性亦復然
若此智生知一切法空及無我。而不知自己
自性。不自顧如指端不自觸。此亦如是。又
無二決定故。無有一智二決定。自知知他亦
不知相應法共。一行一縁故。一切相應品法
同行同縁。不知共有法。一果故。同決定轉故。
此智聞慧思慧非修慧。何以故。修慧者分段
縁故。是故説欲界色界。以無色界聞思非
分故。問對治幾種。答
    所謂斷對治 壞持及遠分
    此四應當知 是名對治種
有四種對治。所謂斷對治。壞對治。持對治。遠
分對治。斷對治者。無礙道斷煩惱得故。壞對
治者。於縁中作過行故。謂無常苦空非我等。
如是比。持對治者。與煩惱斷得合。謂解脱道
及後諸餘與煩惱斷得合。遠分對治者。解脱
道爲首。苦法忍是見苦所斷煩惱。斷對治及
壞對治。於餘欲界繋法。壞對治。若欲愛盡超
昇離生苦法忍。亦是遠分對治。如是一切道
隨其義盡當知。修多羅品説修義。擇品當廣
説今當説
    初得若習行 對治及斷修
    當知此四種 是名爲修義
四種修。謂得修。行修。對治修。斷修。得修者。
謂初得未曾得有爲功徳。習修者。謂曾得善
法相續生。對治修者。謂修四種對治名爲對
治修。是有漏法敵對治道。斷修者。謂斷煩
惱故。修道是斷煩惱得義。上取能治能斷爲修今
取所治所斷爲修依下
四句可
有法得修及習修非對。治修斷修。作
四句。初句無漏有爲法。第二句不善法無記
有爲法。第三句善有漏法。第四句無爲法。有
説。六種修。前四及分別修防護修。分別修者。
如修多羅説。謂此身髮毛爪齒。如是比。防
護修者。謂根如所説善調御六根。如是廣説。
如是好者。謂四種修。如前説。此二種修。斷修
對治修所攝。已説見道修道決定相。差別義
今當説
    煩惱通三界 若見斷二種
    二斷則三種 倶見道前行
若煩惱三界繋。見道斷。謂五見及疑。此見
道前行二種五見疑定見道前斷愛慢無明與見倶滅實
雖未盡名已悉攝隨見受名名爲前行下修
道不待見道
故修道前行
或見道斷。或見道修道斷。云何見
道斷。若結非想非非想處繋。隨信行隨法行
無間忍斷。彼非想非非想處繋此以地定故
説。隨信行隨法行此以人定故説。無間忍此
以對治定故説。斷者此以所作定故説。云何
見道修道斷。謂八地。若凡夫斷修道斷。若聖
人斷見道斷。問何故凡夫斷煩惱一向修道
*邪。答凡夫不能部分捨煩惱。如是見斷如是
修斷。復次凡夫不能一種道斷九種故。若三
界五種。謂愛慢無明。此見道前行三種。或見
道斷或修道斷。或見道修道斷。若彼煩惱非
想非非想處繋。隨信行隨法行無間忍斷。是
見道斷。若九地學見迹修道斷。是修道斷。餘
八地。若凡夫斷修道斷。若聖人斷見道斷
    若欲界煩惱 五行有二種
    彼修齊限故 説修道前行
若欲界五行。彼修道前行二種。或修道斷。或
見道修道斷。若學見迹修道斷是修道斷。餘
若凡夫斷修道斷。若聖人斷見道斷。彼決定
前斷是故説前行。問前説縁此諸縁何時作
事。答
    次第縁所作 説彼法生時
    縁縁所作業 彼法滅時説
次第縁所作説彼法生時者。生時是未來。與
轉倶故。亦應説轉時彼法生時。次第縁爲作
業。與處義故名次第縁。彼法生者得處故。若
言色及一切心不相應行亦得處而生。應説
次第縁者不然。彼事行品已説。縁縁所作業
彼法滅時説者。法滅時縁縁爲作業。以法滅
時是現在能攝受境界。非未來未起故。非過
去已滅故
    三因所作業 謂彼法生時
    二因之所作 當知滅時説
三因所作業謂彼法生時者。法生時三因作
業。所謂自分因。一切遍因。報因。自分因力
故法生相似相續。是故法生時自分因作業。
一切遍因報因隨順建立生法故。彼法生時
作業。總説故説法生時三因作業。除初無漏
餘善。除報餘不隱沒無記。自分因作業染汚
者。自分因一切遍因作業。報者自分因報因
作業。二因之所作當知滅時説者。有縁法滅
時。相應因共有因作業。業同故。一果故。不
相應法共有因無縁故。増上縁者一切時不
障礙住。是故不説。不待説故。所作因亦如是。
問云何一切衆生等心起等心住等心滅爲不
*邪。所以問者。有衆生身或大或小。爲身大
則心大。身小則心小*邪。爲一切等。又衆生
進止遲速不同。爲遲行心遲。速行心速。爲悉
等*邪。復次衆生或有安靜知覺如山。或有不
住動若飛塵。爲靜者心遲動者心速。爲悉
等*邪。答
    一切衆生類 心起住滅等
    貪欲等相應 不相應亦然
一切衆生類心起住滅等者。一切衆生心等起
等住等。滅時無多少。何以故。刹那故。亦無大
小。非色故。四大差別故身有大小。身輕者
速。身重者遲。心轉多縁故則覺飄動。心止一
縁則念安靜。貪欲等相應不相應亦然者。若
心有貪無貪彼一切心倶起倶住倶滅。刹那
故。貪心不作業故現重。無貪心作業故現輕。
乃至有解脱無解脱盡當知。有貪無貪如界
品説
問已説有心分一切衆生心倶起倶住倶滅。
無心分復云何等。謂入無想滅盡正受者。此
心滅。餘衆生心起。還從定覺此心生。餘衆生
心滅。云何等。答當知此説有心者然。無心者
亦同。謂入無想滅盡正受者。彼餘衆生心起。
此初正受刹那亦起。從定覺時餘衆生心滅。
此後正受亦滅。若住定時餘衆生心亦起亦
滅。此正受亦起亦滅。復有説言。一切心起
不必同。或有心起不滅。作四句。初句從無想
滅盡正受起。第二句入正受時。第三句有心
者。第四句住正受時。此無有小大。無形故。
已説諸心起滅。廣心義今當説
    欲界中有四 色無色各三
    亦學無學心 説此次第生
欲界中有四色無色界各三亦學無學心者。
有十二心。所謂欲界繋善心不善心隱沒無
記心不隱沒無記心。色界繋善心隱沒無記
心不隱沒無記心。無色界亦如是。及學心無
學心。問十二心云何建立。答繋不繋界種建
立。繋及不繋立二心。繋者界種分別立十心。
不繋者種分別立二心。是故説十二心。説此
次第生者。此諸心一一次第生。諸心今當

    欲界善生九 亦復從八起
    二穢汚生四 亦從十心生
欲界善生九者。欲界善心次第生九心。欲界
四自地故。色界善心。謂初方便入正受時彼
隨順故。此則總説。非色界一切。有説。未來
禪攝非餘。又説。未來及初禪。又復説中間禪。
尊者瞿沙説。乃至第二禪。如超越正受從初
禪起超第二禪及眷屬第三禪現在前。此亦
如是。色界穢汚心。謂受生時此善心命終。彼
穢汚心相續生。無色界穢汚心亦如是。及學
無學心。彼亦隨順故。色無色界不隱沒無記
心。不次第現在前。心縛自地故。無色界善
亦不現在前。極相遠故。此亦從八起者。欲
界善心亦從八心次第生。欲界四自地故。色
界善及穢汚。善心如前説。穢汚者。謂初禪地
煩惱所惱。即依欲界善心防護。故從學無學
心起。欲界善心現在前。二穢汚生四者。欲
界不善心及隱沒無記心次第生自界四心。
非上地。相違故。亦從十心生者。彼欲界二種
穢汚心。從十心次第生自界四色。無色界六
謂受生時
    無記次生七 亦復從五起
    色界善十一 亦從九心生
無記次生七者。欲界不隱沒無記心次第生
七心。自界四。色界善。謂變化心次第生隱沒
無記。謂受生時。無色界亦隱沒無記心。亦復
從五起者。欲界不隱沒無記心從五心次第
生。自界四。色界善次第生。謂變化心。色界善
十一者。色界善心次第生十一心。除無色界
不隱沒無記心。亦從九心生者。色界善心從
九心次第生。除欲界二穢汚心。及無色界不
隱沒無記心
    色界穢汚六 亦從八心起
    無記次生六 從三次第
色界穢汚六者。色界隱沒無記心次第生六
心。自界三欲界三。除欲界不隱沒無記。亦
從八心起者。色界隱沒無記心從八心次第
生。除欲界二穢汚及二無漏。無記次生六者。
色界不隱沒無記心次第生六心。自界三欲
界二穢汚無色界穢汚。從三次第生者。從自
界三心次第生
    無色善生九 亦從六心起
    穢汚心生七 彼亦從七生
無色善生九者。無色界善心次第生九心。除
欲界善不隱沒無記心及色界不隱沒無記
心。亦從六心起者。無色界善心亦從六心次
第生。自界三色界善及二無漏。穢汚心生七
者。無色界隱沒無記心次第生七心。自界
三色界善心及穢汚欲界二穢汚心。彼亦從
七生者。無色界隱沒無記心亦從七心次第
生。自界三。欲色界善及不隱沒無記心
    無記心生六 亦復從三起
    學心生於五 亦從四心生
無記心生六者。無色界不隱沒無記心次第
生六心。自界三下界穢汚三。亦復從三起者。
無色界不隱沒無記心從自界三心次第生。
非餘。報數故。學心生於五者。學心次第生五
心。二無漏及三界善心。非穢汚。性相違故。
非不隱沒無記。性不捷疾故。亦從四心生者。
學心亦從四心次第生。即學心及三界善心
非無學。是因故。亦非餘。如前説
    無學心生四 亦從五心生
    已説十二心 二十應當説
無學心生四者。無學心次第生四心。即無學
心及三界善心。非學。是果故。非餘如前説。亦
從五心生者。無學心從五心次第生。二無漏
及三界善心。已説十二心二十應當説者。已
説十二心次第生。如此十二心分別爲二十。
今當説
    二善二穢汚 報生及威儀
    工巧諸禪果 欲界中八心
欲界八心。謂方便生善心及生得善不善及
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者有四種。報生威儀
工巧變化心
    除不善工巧 餘則在色界
    離禪果威儀 餘四在無色
除不善工巧餘則在色界者。色界有六心。除
不善及工巧。餘如前説。離禪果威儀餘四在
無色者。無色界有四心。除威儀及變化心。色
無色界除工巧。無事業故。除不善。離無慚無
愧故。無色界除威儀。往來非分故。除變化
心。支所攝禪非分故
    學與無學心 此則爲二十
    彼心次第生 各隨其義説
學與無學心此則爲二十者。學與無學心及
前十八。是爲二十心。繋不繋界種分別。此
差別者前總説。善及不隱沒無記今亦種分
別。彼心次第生各隨其義説者。謂此心展轉
次第生今當説
    欲方便生十 亦從八心起
    生得次生九 亦從十一生
欲方便生十者。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十心。
自界七。除變化心。以彼淨禪次第生故。色界
方便善心及學無學心。亦從八心生者。彼欲
界方便善心從八心次第生。自界二善心及
二穢汚心。色界方便善心穢汚心。及學無學
心。生得次生九者。欲界生得善心次第生九
心。自界七。除變化心色無色界穢汚心。亦
從十一生者。欲界生得善心從十一心次第
生。自界七。如前説。色界方便善心穢汚心及
學無學心
    二穢汚生七 亦從十四起
    報生威儀八 是亦從七生
二穢汚生七者。欲界不善及隱沒無記次第
生自界七心。除變化心。亦從十四起者。此
二穢汚從十四心次第生自界七。除變化心。
色界四種。除方便善心及變化心。無色界三。
除方便善心。報生威儀八者。欲界報生及威
儀次第生八心。自界六。除方便善心及變化
心色無色界穢汚心。是亦從七生者。此欲界
報生及威儀心亦從自界七心次第生。除變
化心
    工巧心生六 亦復從七起
    變化心生二 亦即從二生
工巧心生六者。欲界工巧心次第生自界六
心。除方便善心及變化心。亦復從七生者。彼
亦從自界七心次第生。除變化心。變化心生
二者。欲界變化心次第生二心。欲界變化心
及色界方便善心。亦即從二生者。亦即從此
二心次第生
    色方便十二 是亦從十起
    生得次生八 亦從五心生
色方便十二者。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十二
心。自界六欲界三。方便善心及生得善心變
化心。無色界方便善心及學無學心。是亦從
十起者。色界方便善心從十心次第生。自界
四。除威儀及報生。欲界二方便善心及變
化心。無色界三方便善心穢汚心及學無學
心。生得次第生八者。色界生得善心次第生
八心。自界五。除變化心。欲界二穢汚心無色
界穢汚心。亦從五心生者。色界生得善心從
自界五心次第生。除變化心
    色穢汚生九 亦從十一起
    威儀心生七 從五次第生
色穢汚生九者。色界穢汚心次第生九心。自
界五。除變化心。欲界四二善二穢汚心。亦從
十一起者。色界穢汚心從十一心次第生。自
界五。除變化心。欲界三。生得善威儀及報生。
無色界三。除方便善心。威儀心生七者。色界
威儀心次第生七心。自界四。除方便善心及
變化心。欲果二穢汚無色界穢汚。從五次第
生者。色界威儀心從自界五心次第生。除變
化心
    當知色報生 亦如威儀説
    謂彼諸禪果 當知如欲界
當知色報生亦如威儀説者。色界報生心次
第生七心。亦從五心生。如威儀説。謂彼諸
禪果當知如欲界者。色界變化心次第生二
心。色界方便善心及變化心。亦即從此二心
次第生
    無色初生七 是亦從六生
    生得亦生七 當知從四起
無色初生七者。無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七
心。自界四。色界方便善心及學無學心。是
亦從六生者。無色界方便善心從六心次第
生。自界三。除報生。色界方便善心及學無學
心。生得亦生七者。無色界生得善亦次第生
七心。自界四。下界三穢汚。當知從四起者。
彼從自界四心次第生
    穢汚生八心 是從十心起
    報心生於六 是亦從四生
穢汚生八心者。無色界穢汚心次第生八心。
自界四欲界二穢汚色界方便善心及穢汚
心。是從十心起者。無色界穢汚心從十心次
第生。自界四欲界三生得善威儀及報生。色
界亦如是。報心生於六者。無色界報生心次
第生六心。自界三。除方便善心下地三穢汚
心。是亦從四生者。彼報生心從自界四心次
第生
    學心次生六 從四次第起
    無學心生五 是亦從五生
學心次生六者。學心次第生六心。三界方便
善心欲界生得善欲界生得善強而
利二界弱而鈍也
及學無學心。
從四次第起者。學心從四心次第生。三界方
便善心及學心。無學心生五者。無學心次第
生五心。三界方便善心欲界生得善及無學
心。亦從五心生者。三界方便善心及學無學
心。問何故方便善心次第生。威儀工巧及報
生心。此諸心何故不次第生方便善心*邪。答
威儀工巧自樂所作故。報生心羸劣故。無所
作故。謂威儀心樂習威儀故。是故次第
起。方便善心。出心不勤方便故。方便善心次
第生。威儀心工巧心亦如是。報生心羸劣。無
所作故。本業所種故。是故入彼心者。不能出
心不勤方便故。從方便善心次第生。若言穢
汚心樂著境界及羸劣故不應從穢汚心境界
次第生方便善心者不然。何以故。境界不異
故。見過故。不羸劣故。於彼境界過惡轉。即
彼起功徳。是故彼境界不異於彼行。煩惱疲
厭故。即彼境界觀察生長夜習煩惱故。穢汚
心不羸劣。是故彼應次第生方便善心。欲界
生得善心雖捷疾而非方便。以捷疾故。從彼
色界方便善心及學無學心次第生。以非方
便故不能次第生。彼諸心色界生得善心不
捷疾。亦非方便。不捷疾故。不從學無學心及
無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非方便故。故不次
第生。彼諸心無色界亦如是。色界穢汚心次
第生。欲界生得善心以捷疾故。無色界穢汚
心不次第生。色界生得善心不捷疾故。問云
何正法。答
    經律阿毘曇 是名俗正法
    三十七覺品 是説第一義
經律阿毘曇是名俗正法者。修多羅律阿毘
曇。是言説正法。依名處起故。前已説。佛語
是語自性。語則依名轉。以他處轉故。是故名
俗數。顯第一義故名正法。以名顯義故。三十
七覺品是説第一義者。三十七覺品是第一
義正法。離名起故。有漏修慧雖離名轉。有垢
故不説第一義正法。如正法有二種。行法者
亦二種。修法及修。修法者謂誦習。修者謂修
禪。彼俗數。正法者是修。法是持義。第一義正
法是修。是故説修行法者住則正法住。修行
者滅則正法滅。世尊勸發修行者故不説分
齊如前説。金剛三昧擇品當廣説。今當説
    五十二及餘 亦復説八十
    或有説十三 是金剛三昧
有説。五十二金剛三昧。禪未來所攝。若依
禪未來苦比智得阿羅漢果。於非想非非想
處四陰無常苦空非我思惟。若集比智得者。
集諦四行一一行思惟。若滅法智。欲界繋行
滅。滅諦四行思惟。若道法智。斷欲界繋行道。
道諦四行思惟。若滅比智。或初禪地繋行滅
思惟。或乃至非想非非想繋行滅思惟。若道
比智。於彼九地比智品道四行思惟得阿羅
漢果。如是智行縁分別則五十二苦異故滅異情
隔故觀別是以
八地滅有三十二行道則類爾通異地同性情無礙故
觀通通觀九地唯有四行合前四諦十六行爲五十
禪未來。乃至第四禪亦如是。空處二十八
自地苦集八行四空滅諦十六行九
地道四行於上滅漸少故隨處滅四
處二十四。無
所有處二十。以無色無法智。法智縁欲界故
非無色。下地行滅縁。下地苦非境界故。下地
對治縁展轉因故。有説。禪未來八十金剛三
昧。是中差別者説道比智。亦一一地對治縁。
得阿羅漢果觀七地道比智地各四行有二
十八合前五十二爲八十也
如禪未
來。乃至第四禪亦如是。空處四十。識處三十
二。無所有處二十四。尊者瞿沙説。禪未來
所攝金剛三昧。十三見道四比忍相應四三
昧修道非想非非想離欲九無礙道相應九三
昧。彼一切第一有對治。金剛三昧世俗道非
境界故。乃至第四禪亦如是。空處九乃至無
所有處亦如是。此是總説。若説忍智行種縁
分別禪未來所攝。則有一千四百九十二金
剛三昧。乃至第四禪亦如是。空處四百六十
八。識處三百二十四。無所有處二百一十六。
問彼智品所説神通彼神通爲一切善爲非。

    三通則説善 餘二是無記
    當知依欲色 世尊説慧性
三通則説善者。神是智他心智宿命智。此三
通説善。何以故。愛果故。極方便所起故。調伏
他故。不信樂者令信樂故。此三通令他極調
伏故歡喜。歡喜心相應慧是善。信心相應故。
餘二是無記者。謂天眼天耳。此二神通是無
記。愛果及極方便非分故。又受色聲起。是
故無記。問何處現在前何等性。答當知依
欲色世尊説慧性。此神通欲色界現在前非
餘。依色故。彼先欲界起故。後色界能現在
前。彼非初業堪能非分故。是智慧性從分別
起故。依成依者故此釋通有眼
名由眼起故
如施設經説。爾
時色界四大造眼處周圓。天眼淨。如修多羅
品説。諸根事言擇品當廣説。今當説
    當知彼諸根 慧者善分別
    名有二十二 事則説十七
佛説諸根。名有二十二。事有十七。以男女根
及三無漏根無別事故不立事。餘根攝故。男
女根離身根更無故。是故説。云何男根。身
根少分。女根亦如是。又一識依故。若識依身
根起。即依男女根。無異相根共生。一識三無
漏根九根合成故。九根者。意根樂根喜根捨
根信等五根。此九根。道及人分別故立三根。
道分別者。見道説未知根。修道説已知根。無
學道説無知根。人分別者。隨信行隨法行説
未知根。信解脱見到身證説已知根。慧解脱
倶解脱説無知根。問等及第一義有何相。答
    若事分別時 捨名則説等
    分別無所捨 是則第一義
若事分別時捨名則説等者。若事分別時捨
名者。此則等事等事梵音云三比栗提譯言等
亦言等積聚凡會有三無者名等
第一義決定事不可得故。如瓶分別色
香味觸時捨瓶名。亦非捨色香味觸別有瓶
名。是故名等事。如是一切分別無所捨。是
則第一義者。若事分別時不捨名者。是第一
義。如五盛陰名苦諦。若分別五時亦不捨苦
名。以色是苦故。乃至識亦如是。彼色復十
一種。一一入皆苦。乃至刹那及極微分別時
亦不捨苦名。彼得相故。如是一切如雜品説。
中陰擇品當廣説。問爲定爲不定。答
    界趣地必定 中陰五無礙
    説名爲香食 求有乘意行
界趣地必定者。中陰界趣地不轉。欲界中陰
必生欲界。色界生色界。如是地獄趣生地獄。
乃至人趣生人。四天王生四天王。乃至阿迦
膩吒天亦如是。中陰五者。中陰五陰性。有
去來故。非離色有去來。是故欲色界有中陰
非無色界。色非分故。無礙者。極微故。一切
形障所不能礙。業力故住母胎。若異者不應
住胎。説名爲香食。求有乘意行者。以香爲
食故説香食。若薄福者食諸穢香。若大力者
食諸淨香。求於生有故説求有。從意生故説
乘意行。此諸衆生或業生。謂地獄如所説彼
諸衆生業所縛。或煩惱生。謂人及欲*界天。
或報生。謂飛鳥。或從意生。謂色無色界天
及劫初人。化及中陰二有中間起離趣故。是
故説中陰。問中陰幾時住。答
    七日或七七 乃至彼和合
    或裸形食香 諸根悉具足
七日者。有説。中陰七日住。身羸劣故。問若和
合者應爾。若彼父母異處者。是人命終當云
何。答當觀是衆生業轉不轉。若於母可轉於
父不可轉者。彼父則從他女人令中陰會。於
父縁可轉者亦如是。若二倶不可轉者。此人
未死而彼先和合此説常行欲者。若時節行
者。彼衆生業因縁故。令彼非時亦行。有説。
或於相似處生。謂若應生時行處者非彼時
故。則於相似常行處生。隨其類説。七七者。有
説。七七日住。乃至彼和合者。復有説。不定乃
至未和合間常住。問中陰有衣無衣。答或裸
形。色界中陰有衣。色界慚愧増故。如彼法
身不裸形。生身亦爾。欲界菩薩及白淨比丘
尼中陰有衣。餘衆生無衣。無慚愧増故。問中
陰何食。答香食。欲界中陰以香爲食。前已説。
色界離摶食。貪身極微故。唯三種食。問具
諸根不。答諸根悉具足。中陰具諸根。何以故。
中陰報淳故。又彼衆生求有故。於六入門常
求有。問形爲云何。答
    隨行量不定 或有見不見
    入則從生門 或生顛倒想
隨行者各如其趣。地獄中陰如地獄形。乃至
人天如人天形。問中陰云何行身量云何。答
行量不定。中陰行及身量不定。地獄中陰
足上頭下而行。天中陰上昇如箭射空。餘中
陰側身傍去。如畫人飛。量者。色界中陰量如
本有。欲界菩薩中陰亦如本有。三十二相莊
嚴其身。是故菩薩中陰光明徹照百億天下。
言白象身入母胎者不然。已離畜生故。菩薩
從九十一劫來常離畜生。順相書故。令菩薩
母見如是夢。欲界餘衆生中陰身量。如有知
小兒形。諸根猛利故。以顛倒想入胎。問中
陰中陰爲相見不。答或有見不見。或中陰以
中陰爲境界。不一切。有説。地獄中陰見地獄
中陰。如是一切。又説。地獄中陰見地獄中陰。
畜生見二趣。餓鬼見三趣。人見四趣。天見五
趣。生陰眼則不見。若天眼極清淨者能見。問
從何處入胎。答入則從生門。*彼從生門入。
是故雙生者後生爲長。問以何想入胎。答或
生顛倒想。非一切衆生顛倒想入母胎。除近
佛地菩薩。彼近佛地菩薩。於母母想於父父
想。餘衆生悉顛倒想入胎。若男中陰者。於母
染想於父恚想。彼作是念。若無此男者與此
女會。想見男去而與女會。見彼精時而謂己
有即生歡喜。生歡喜故陰則漸厚。陰漸厚已
依母右脇向背蹲坐。女則相違説。中陰因
縁後當説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十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十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擇品
問知法識法明法此云何。答
    知者一切法 識明亦復然
    知及意識明 彼各隨事説
彼苦智知苦。乃至道智知道。無漏智分段縁
故善等智者亦知苦。乃至虚空數非數滅。普
縁一切法故。識者亦識一切法。彼眼識識色。
乃至身識識觸。攝受自相故。意識識眼色眼
識。如是一切普縁故。明者亦明一切法隨其
事。彼苦忍苦智明苦。乃至道忍道智明道。分
段縁故。善有漏慧亦明。苦乃至虚空非數
滅。問劫云何過。答
    刀兵病饑饉 説名中劫過
    除地餘三種 説名大劫過
刀兵病饑饉説名中劫過者。三種中劫過。謂
刀兵病疫饑饉。刀兵劫者。謂乃至人壽十歳
時。貪麁惡境界。行諸邪法各住害心。手執
草木皆成刀劍。更相殺害。如是經七日。刀
兵中劫過。疾疫劫者。亦壽十歳時。多諸疾病。
無有醫師方藥瞻病。薄福徳故。遇病輒死。如
是經七月七日。疾疫中劫過。饑饉劫者。亦壽
十歳時。饑渇増上體極羸劣。普天亢旱種殖
不收數米而食。煎煮人骨以飮其汁。如是經
七年七月七日。饑饉中劫過。如是説者。若於
今世一日一夜持不殺戒。終不生彼刀兵劫
中。一呵黎勒果施僧福田。終不生彼疾疫劫
中。若以一食施僧福田。終不生彼饑饉劫中。
此閻浮提惡劫互起。餘方則少有相似。如此
間刀兵劫起。彼唯瞋恚増上。如此間疾疫劫
起。彼唯羸劣少力。如此間饑饉劫起。彼唯増
饑渇。問云何大劫過。答除地餘三種。是名
大劫過。三大種説大劫過。謂火水風非地種。
何以故。不利故。利者壞大劫。復次地種壞劫
者。壞劫應至第四禪。而未曾至第四禪。問何
故壞劫不至第四禪。答淨居天故。彼無上地
生。即彼般涅槃故。亦不下生。下地非數滅
故。若彼住經壞劫者亦不然。増上福力生彼
處故。内擾亂非分故。若彼地内有擾亂者。
則外有災患。彼初禪内有覺觀。火擾亂故外
爲火災所燒。第二禪内有喜。水擾亂故外爲
水災所漂。第三禪内有出入息。風擾亂故外
爲風災所壞。問第四禪未曾有擾亂者何得
不常。答刹那無常所壞故。如是説者。第四
禪地不定相續。隨彼天生宮殿倶起。若天命
終彼亦倶沒。問何等劫盡最初。答
    七火次第過 然後一水災
    七七火七水 復七火後風
七火次第起者。謂最初火劫起。如是説言。若
火劫將起。爾時人壽八萬歳地獄命終者不復
還生。當知劫盡。乃至地獄無有一衆生住。是
名地獄劫盡。如地獄劫盡。畜生餓鬼亦如是。
若畜生於人有用者與人倶盡。是時閻浮提
唯有一人。無有教者能入初禪。從初禪起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