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鞞婆沙論 (No. 1547_ 尸陀槃尼僧伽跋澄譯 ) in Vol. 28

[First] [Prev+100] [Prev]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根。苦根及憂根。何以故不苦不樂立一根護
根。答曰。應説若不説者。世尊有餘言。現義現
義門現義略現義度當知義。或曰。現二門二
略二度二炬二明二光現二處。如樂痛苦痛
立二根。不苦不樂亦應立二根。此有差降。謂
於彼可得起二根。如不苦不樂立一根。如是
樂痛苦痛亦應一根。有此等行。謂彼起一根。
是説現二門二略二度二炬二明二光現二
數。或曰。離相違故。樂痛苦痛相違。苦痛亦樂
痛相違。彼不苦不樂痛更無餘痛相違。是離
相違故。以故爾。或曰。轉行餘故。此樂痛異樂
根。轉行異喜根。痛苦亦異苦根。轉行異憂
根。彼不苦不樂痛一切轉行。餘以故爾。或曰。
樂痛或利或不利。或狂或不狂。或住或不住。
或定或不定。謂彼不利狂狂不住定彼立一
根。是樂根利狂不住不定彼立喜根。苦痛亦
爾。彼不苦不樂痛一切不利不狂住定。以是
故樂痛立二根。樂根及喜根。苦痛亦立二根。
苦根及憂根。不苦不樂立一根。護根。問曰。想
何以故不立根。答曰。多有法不立根中。何
以獨問想。問曰。色陰或立根或不立根。如
是行陰或立根或不立根。痛陰及識陰盡立
根。此想何以故盡不立根耶。答曰。謂無根
相。無根相故不立根。或曰。根自力轉行此
想因他力轉行。如弟子及庸作人隨彼教勅。
教取即取。教捨即捨。如是想。若痛所覺彼
想即想。若思所思彼想即想。若識所識彼想
即想。尊者婆須蜜説曰。何以故想不立根者。
増上義是根義。想非増上。問曰。如一切有
爲法各各相増。無爲法有爲法増。何以故想
非増上。答曰。謂諸法能増結彼立根。非想
能壞結。問曰。想亦能壞結。世尊所説無常
想。修習多修習。壞一切欲愛及色愛無色愛。
壞一切無明及慢。何以故説想不能壞結。尊
者曇摩多羅説曰。諸尊想者因他受想。彼從
他起。如受所依。如彼餘心數法作縁已然後
受想。是故説諸尊想者因他受想。彼從他起
如所受依。以是故想不立根。問曰。結何以故
不立根。答曰。増上義是根義。結非増上。痛於
結増上故。問曰。結増上於解脱中退沒。在生
死遠離於善。何以故説結非増上。答曰。不如
是増上。如於解脱中退沒在生死遠離於善。
此是説下賤弊惡非増上。問曰。此痛因結増
上。何以故痛立根結不立。答曰。雖痛因結起。
因結得増上。但結是下賤。如城中豪貴主立
守門人。彼守門者雖極増惡但非此増上縁。
如是増上主。如是痛雖因結起。因結得増上。
但結下賤。以是故痛立根結不立。問曰。何以
故。痛善染汚不隱沒無記一切立根。慧者謂
善彼立根。染汚不隱沒無記不立根。答曰。痛
者結所宗。是故善染汚不隱沒無記盡立根。
慧者善法所宗。謂善彼屬善法。謂染汚彼斷
善法。謂不隱沒無記不可用。以是故痛善染
汚隱沒無記盡立根。慧者謂善彼立根。染汚
不隱沒無記不立根。問曰。若妙義是根義者。
涅槃於一切法最妙。何以故不立根。答曰。
彼涅槃壞根非根。非根如車壞非車。瓶壞非
瓶。財物壞非財物。如是涅槃根壞非根。或曰。
根者墮生老無常。涅槃者不墮生老無常。或
曰。根者有因得有爲相。涅槃者無因得無爲
相。或曰。根者轉世作行受果能知縁。涅槃者
非轉世不作行不受果不知縁。或曰。根者前
後可得。涅槃者無前後。或曰。根者軟中上可
得。涅槃者離軟中上。或曰。根者墮世。涅槃者
離世。或曰。根者是陰。涅槃者離陰。或曰。根
者縛苦。涅槃者離苦。或曰。有爲法者因行故。
説妙義根義。但涅槃一切有爲法中妙廣説。
二十二根處盡
鞞婆沙論卷第四



鞞婆沙論卷第五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十八界處第十七
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
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
細滑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説曰。此界
亦是略説。亦是廣説。略説者因大經故。如
大本起大般泥洹。廣説者因入故。入者亦是
略説亦是廣説。略説者界故。廣説者陰故。陰
者亦是略説亦是廣説。略説者入故。廣説者
如所説諸有爲求。是苦因彼故。更有説者。界
者亦是略説亦是廣説。即此界故。此界中説
色心廣心數法略。入亦是略説亦是廣説。即
此入故。入中説色廣心心數法略。陰亦是略
説亦是廣説。即此陰故。陰中説心數法廣色
心略。更有説者。界者一向説廣。問曰。何以故
界一向説廣。答曰。攝一切法故。大本起大般
泥洹雖説廣。但彼非攝一切法。入中雖攝一
切法。但不説廣。陰中不攝一切法。陰者雖攝
有爲法。但不攝無爲。亦不説廣。此界一向説
廣。及攝一切法。此是佛世尊略説廣説。非爾
所廣説。如大本起大般泥洹。亦非爾所略説。
如二施法施財施。問曰。若不爾者此云何。答
曰。若法前説廣後説略。謂十八界法此攝受。
立十二入中。謂十二入法此攝受。立五陰中。
除無爲法。謂五陰法此攝受。説諸有爲求是
苦。諸有爲求者。是謂世尊一向略説。此是佛
略説廣説。世尊因此告舍利弗。舍利弗。我能
爲諸弟子法略説廣説。但知者難。因此略説
廣説故。尊者舍利弗白世尊曰。唯世尊。但當
略説及廣説法。能有知法者。因此略説廣説
故。作譬喩。如海中大龍海中長養身已。昇在
虚空雲覆虚空。放電光震大音聲。我當降雨。
彼時百穀藥木樹神恐怖作是念。海龍大身。
若雨者當有所壞。彼時此地亦不畏懼堪受
龍雨。百歳千歳我能盡受如海大龍。如是世
尊從幢英佛定光惟衞式棄隨葉拘留秦拘耶
含牟尼迦葉三耶三佛。長養法身。以大悲乘
虚空。以大慈雲覆陰世間。放智電光震大法
音。舍利弗。我能爲諸弟子法略説廣説。但知
者難。如百穀藥木樹神恐怖。如是一切聲聞
恐怖作是念。世尊能異名異句異味異法異
義。若説法者。恐不能知。如地不畏懼堪受龍
雨。如是尊者舍利弗六十劫中長養智見。堪
受世尊略説廣説。能有知法者。因此略説廣
説故。問曰。如有法如舍利弗百千那術數。非
其境界所知。何以故舍利弗堪受世尊。答曰。
堪受聲聞境界非佛境界。堪受聲聞智非佛
智。堪受聲聞行非佛行。或曰堪受依佛。尊者
舍利弗作是念。此世尊等説饒益不空説法。
一向滿具隨器説法。以是故尊者舍利弗堪
受世尊。十八界者。眼界乃至意界。問曰。名十
八界種有幾。答曰。名十八界種或十七或十
二。若取六識者失意界。如是名十八種十七。
若取意界失六識。如是名十八種十二。是名
十八界種或十七或十二。如名如種。如是名
數種數名相種相名異種異名別種別名覺種
覺盡當知。問曰。若十八界種或十七或十二。
云何名立十八界。答曰。以三事故身依縁。謂
十八界六身六依六縁。六身者六内界。眼界
耳鼻舌身意界。六依者六識界。眼識界耳鼻
舌身意識界。六縁者六外界。色界聲香味細
滑法界。是謂三事故身依縁。是立十八界。如
佛契經所説。六十二界彼盡入中。此三事故
身依縁問曰。何以故世尊説六十二界。答曰。
斷異學意故。此身見六十二見根。斷身見故。
佛契經説六十二界。如彼佛契經所説。拘翼。
此世種種界無量界。彼謂知界。於彼彼界強
力盜一向入説。此佛契經以見名説界。此盡
入十八界中。以三事故身依縁。佛所説契經
以大樹作喩説。諸比丘如大樹葉。界亦爾數。
此佛契經以見名説界。此亦盡入十八界中。
以此三事故身依縁。是謂名立十八界。此是
界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説性已當説行。何
以故説界。界有何義。答曰。性義是界義。段義
分義微義異相義不相似義斷義。種種事是
界事。舍提説曰。趣趣者是界。持長養是界。性
義是界義者。一身一意有十八性。如一山中
多有性。鐵性銅性白鑞性鉛錫性金性銀性
琉璃性水精性。如是一身一意有十八性。是
性義是界義。段義是界義者。次第布肉便數
有男有女。如竹篾次第織便數名蓋是扇。如
木片便數爲車宮舍講堂臺觀。如是次第布肉
段便數爲男女。是段義是界義。分義是界義
者。女十八分男十八分。是分義是界義。微義
是界義者。女十八微男十八微。是微義是界
義。異相義是界義者。眼相異至意相異。是
異相義是界義。不相似義是界義者。眼界不
相似至意界不相似。是不相似義是界義。斷
義是界義者。眼界斷三界。至意界斷三界。是
斷義是界義。種種事是界事者。謂眼界事非
至意界事。謂意界事非至眼界事。是種種事
是界事。舍提説曰。趣趣者是界。持長養是界。
趣趣是界者。趣諸界諸趣諸生趣輪轉生死。
持者己性。長養者他性。是謂性義是界義。段
義分義微義異相義不相似義斷義種種事是
義。舍提説曰。趣是界持長養是界。如是
共行説已。當説別行。云何眼界。答曰。謂眼見
色。已見當見今見。及此餘所有。已見者是過
去。當見者未來。今見者現在。此及餘所有者。
謂彼眼識或空或非空。更有説者。謂我眼見
色是我所有。餘一切衆生餘所有。謂我眼不
見色是我餘所有。餘一切衆生亦餘所有。更
有説者。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餘一切衆生
亦所有。謂我眼不見色是我餘所有。餘不見
色亦餘所有。問曰。如無此事。一眼二人見色。
況多。何以故説。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餘一
切衆生亦所有。答曰。頗有此以他眼見色耶。
但眼所用事因見色。彼見已便滅。謂用事已
便滅。以是故説。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餘一
切衆生亦所有。更有説者。謂我眼見色是我
所有。餘一切衆生亦非所有。亦非餘所有。謂
我眼不見色是我餘所有。餘一切衆生非所
有。亦非餘所有。此者不論。此眼云何非所有
非餘所有。問曰。若不論者此云何。答曰。如是
好。如前所説。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餘一切
衆生餘所有。謂我眼不見色是我餘所有。餘
一切衆生亦餘所有。問曰。如一眼能見色二
眼不見色。云何見非見因非見見因。答曰。因
見不見來。因不見見來。是各各相來故謂之
因。見不見持不見見持。是各各相持故謂之
因。見不見等持不見見等持。是各各等相持
故謂之因。因見不見生因不見見生。各各相
生故謂之因。見不見養不見見養。各各相養
故謂之因。見不見長不見見長。各各相長故
謂之因。或曰。謂眼見及不見。此二倶一界一
入一根一見。一界者眼界。一入者眼入。一根
者眼根。一見者眼見。如眼界耳鼻舌身界亦
爾。問曰。色界云何。答曰。謂色眼已見當見今
見。及此餘所有。已見者過去色。當見者未來
色。今見者現在色。及此餘所有者。罽賓説餘
所有。色四種。有過去色。謂眼不見已滅。有當
來色。謂眼不見當滅。有現在色。謂眼不見而
滅。復有當來色不生法是。謂罽賓説。餘所有
色四種。外者説餘所有。色五種。有過去色。謂
眼不見已滅。有當來色。謂眼不見當滅。有現
在色。謂眼不見而滅。復有當來色不生法。不
生法色者有二種。或眼識空或非空。是謂外
者餘所有色説五種。説曰。復有所有色。或一
衆生境界。或二或至百千。謂一衆生見至百
千。此云何。如説法者昇乎高座。百千衆生見
已起彼縁識。彼所有不起者餘所有。如月初
生。百千衆生見已起彼縁識。彼所有不起餘
所有。如大聚會莊嚴一女伎人。百千衆生見已
起彼縁識。彼所有不起者餘所有。説曰。復有
餘所有色。或一衆生不見。或二乃至百千。如
山根山谷山腹山内。此大地内大海内須彌山
王内。雖彼天眼境界。但不用故不見。問曰。非
佛眼境界耶。答曰。頗有佛天眼常現在前耶。
如色界。聲香味細滑界亦爾。問曰。云何眼識
界。答曰。眼縁色生眼識。問曰。如除己性餘一
切法縁生眼識。何以故説眼縁生眼識。答曰。
謂彼近與増上縁。彼眼色生眼識時。極近與
増上縁。非如已生老無常。或曰。謂彼依及縁。
依者眼。縁者色。或曰。謂彼内及外。内者眼。
外者色。或曰。謂彼根及根義。根者眼。根義者
色。是説眼縁色生眼識。問曰。如色縁生識。何
以説眼識不説色識。答曰。應説如彼外塵經
所説。色更樂縁生識。若不説者是世尊有餘
言。此現義門現義略現義度當知義。或曰。妙
説妙義故。雖色縁生識。但彼眼生識時。妙義
如伎染衣書。如所説某處作伎。非無女伎。非
無彈伎。非無歌伎。非無教伎。非無守者。但彼
伎主極妙事。是説某處作伎。如説人染衣。非
是人染衣是色染衣。但彼人於染極妙事。是
説人染衣。如説以筆書作字。非無墨非無紙
非無人方便。但彼筆於字極妙。是説筆妙。如
是雖色縁生識。但彼眼生識時妙事。是妙説
妙義故。如彼染衣書。或曰。眼及眼識一依
一意可得色不定。或曰。眼内色不定。或曰。眼
在己意意者
神也
色不定。尊者婆須蜜説曰。如色縁
生識。何以故説眼識不説色識。答曰。依眼非
色。重説曰。眼妙非色。重説曰。眼己意可得非
色。重説曰。眼近事色不定。重説曰。眼受非
色。重説曰。眼増減識亦増減非色。重説曰。眼
増上縁非色。尊者曇摩多羅説曰。若無眼者
必不生識。問曰。若無色者亦不生識。答曰。若
無一色者更有二乃至百千色。若無眼者以
那術色在前。不可依此生識。是故説數事
    依猗及妙 己意近受 増及上縁
    師想在後
眼知色者。問曰。如識知色非眼知色。何以故
説眼知色。答曰。此説應當爾。眼到眼識所教
謂之見應爾。問曰。若不爾者何意。答曰。具
故。如商人行導。彼非商人。行是足行。但彼
商人於行爲具。是説商人行*導。如是雖識
知色。但彼眼見色具。是故説眼知色。或曰。除
重説咎故。如後當説眼知色謂心意識。問曰。
心意識有何差別。一説者無有差別。心意識
一義無若干義。如此誦十種名。彼説火有十
名。火炎燃熾盡薪惡黒烟居明炎雪怨。此是
火十名彼同是一。如是誦火色者。説火色有
十名
    火赤多疫死 黄色起刀兵
    紅炎有飢饉 雜色宜五穀
    青色豐歡樂 白色國興盛
    黒色境減損 此名火十色
如是餘契經説。謂痛等痛別痛覺。是痛此雖
多名是一。痛如是餘契經説偈
    釋統勳大 千眼拘翼 日夫天王
    因提在後
此雖十名故是一。如是説心意識同一義非
若干。或曰。有差別。心者過去。意者當來。識
者現在。或曰。界施設心。入施設意。陰施設
識。或曰。性義是心義。輸門義是意義。聚義是
識義。或曰。猗性憍逸説心。性義是界義。恃財
憍逸説意。輸門義是入義。恃命憍逸説識。
陰者如怨家。或曰。思是心覺是意知是識。尊
者婆婆羅茶説曰。能思能截是心。能覺能
惻是意。能知能別是識。能思者是有漏。能
截者是無漏。能覺者是有漏。能惻者是無漏。
能知者是有漏。能別者是無漏。心意識是謂
差別。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問曰。意
界云何。答曰。謂意法已知當知今知。及此餘
所有。已知者過去。當知者未來。今知者現
在。及此餘所有者。謂意或空或不空。問曰。
云何法界。答曰。謂法意已知當知今知。已
知是過去。當知是未來。今知是現在。問曰。六
識何以不立餘所有。答曰。行故立六識。彼過
去意不作行。或曰。生故立六識。彼過去意無
生法也。以是故六識不立餘所有。問曰。法界
何以故不立餘所有。答曰。已説意當知已略
説法界。謂彼不説此中説。謂彼説有餘此説
無餘。是故法界不立餘所有。或曰。非是因法
界故立所有餘所有。若因法界故立所有餘
所有者。是一切十二入亦當立所有餘所有。
但非法界故立所有餘所有。以是故作此論。
頗色界法中或所有或餘所有耶。答曰。有十
色入。是所有餘所有。謂彼生老無常此所有。
問曰。何以故。答曰。謂彼入法界中。法界者無
餘所有。以故爾。頗無色法中所有餘所有耶。
答曰。有七意界是所有餘所有。謂彼生老無
常此所有。問曰。何以故。答曰。謂彼入法界
中。法界者無餘所有。以故爾。頗有處繋在眼。
彼處亦繋在色。亦繋在能生眼識耶。答曰。或
是處或餘處。問曰。云何是處。答曰。生欲界
見欲界色。彼欲界眼欲界色。能生欲界眼識。
生初禪中。初禪地眼見初禪地色。彼初禪地
眼初禪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此謂是處。問
曰。云何餘處。答曰。生欲界中。初禪地眼見欲
界色。彼初禪地眼欲界色。能生初禪地眼識。
復生欲界。二禪地眼見欲界色。彼二禪地眼
欲界色。能生初禪地眼識。二禪地眼見初禪
地色。彼二禪地眼初禪地色。能生初禪地眼
識。二禪地眼見二禪地色。彼二禪地眼二禪
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復生欲界。三禪地眼
見欲界色。彼三禪地眼欲界色。能生初禪地
眼識。三禪地眼見初禪地色。彼三禪地眼初
禪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三禪地眼見二禪
地色。彼三禪地眼二禪地色。能生初禪地眼
識。三禪地眼見三禪地色。彼三禪地眼三禪
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復生欲界。四禪地
眼見欲界色。彼四禪地眼欲界色。能生初禪
地眼識。四禪地眼見初禪地色。彼四禪地眼
初禪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四禪地眼見二
禪地色。彼四禪地眼二禪地色。能生初禪地
眼識。四禪地眼見三禪地色。彼四禪地眼三
禪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四禪地眼見四禪
地色。彼四禪地眼四禪地色。能生初禪地眼
識。是謂生欲界。如生欲界。生初禪二禪三禪
四禪亦爾。是謂餘處。頗有餘處繋在眼。餘處
繋在色。餘處繋在能生眼識耶。答曰。有生欲
界。二禪地眼見欲界色。彼二禪地眼欲界
色。能生初禪地眼識。復生欲界。三禪地眼見
欲界色。彼三禪地眼欲界色。能生初禪地眼
識。三禪地眼見二禪地色。彼三禪地眼二禪
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復生欲界。四禪地眼
見欲界色。彼四禪地眼欲界色。能生初禪地
眼識。四禪地眼見二禪地色。彼四禪地眼二
禪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四禪地眼見三禪
地色。彼四禪地眼三禪地色。能生初禪地眼
識。是謂生欲界。如生欲界。生初禪二禪三禪
四禪亦爾。是謂餘處繋在眼。餘處繋在色。餘
處繋在能生眼識。頗有處繋在身。彼處亦繋
在眼。亦繋在色。亦繋在能生眼識耶。答曰。或
是處或餘處。問曰。云何是處。答曰。生欲界。
欲界眼見欲界色。彼欲界身欲界眼欲界色。
能生欲界眼識。生初禪。初禪地眼見初禪地
色。彼初禪地身初禪地眼初禪地色。能生初
禪地眼識。是謂是處。問曰。餘處繋云何。答
曰。生欲界。初禪地眼見欲界色。彼欲界身初
禪地眼欲界色。能生初禪地眼識。初禪地眼
見初禪地色。彼欲界身初禪地眼初禪地色。
能生初禪地眼識。復生欲界。二禪地眼見欲
界色。彼欲界身二禪地眼欲界色。能生初禪
地眼識。二禪地眼見初禪地色。彼欲界身二
禪地眼初禪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二禪地
眼見二禪地色。彼欲界身二禪地眼二禪地
色。能生初禪地眼識。復生欲界。三禪地眼見
欲界色。彼欲界身三禪地眼欲界色。能生初
禪地眼識。三禪地眼見初禪地色。彼欲界身
三禪地眼初禪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三禪
地眼見二禪地色。彼欲界身三禪地眼三禪
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三禪地眼見三禪地
色。彼欲界身三禪地眼三禪地色。能生初禪
地眼識。復生欲界。四禪地眼見欲界色。彼欲
界身四禪地眼欲界色。能生初禪地眼識。四
禪地眼見初禪地色。彼欲界身四禪地眼初
禪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四禪地眼見二禪
地色。彼欲界身四禪地眼二禪地色。能生初
禪地眼識。四禪地眼見三禪地色。彼欲界身
四禪地眼三禪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四禪
地眼見四禪地色。彼欲界身四禪地眼四禪
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是謂生欲界。如生欲
界。生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亦爾。是謂餘處。頗
有餘處繋在身。亦餘處繋在眼。亦餘處繋在
色。亦餘處繋在能生眼識耶。答曰。有生欲界。
三禪地眼見二禪地色。彼欲界身三禪地眼
二禪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復生欲界。四禪
地眼見二禪地色。彼欲界身四禪地眼二禪
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四禪地眼見三禪地
色。彼欲界身四禪地眼三禪地色。能生初禪
地眼識。是謂生欲界。生二禪。三禪地眼見欲
界色。彼二禪地身三禪地眼欲界色。能生初
禪地眼識。復生二禪。四禪地眼見欲界色。
彼二禪地身四禪地眼欲界色。能生初禪地
眼識。四禪地眼見三禪地色。彼二禪地身四
禪地眼三禪地色。能生初禪地眼識。是謂生
二禪。如生二禪。三禪亦爾。是謂餘處。如眼界
色界眼識界説已。耳界聲界耳識界亦爾。頗
有處繋在鼻。彼處亦繋在香。彼處亦繋在能
生鼻識耶。答曰。有欲界鼻欲界香。能生欲界
鼻識。如鼻界香界鼻識界説已。舌界味界舌
識界亦爾。頗有處繋在身。彼處亦繋在細滑。
彼處亦繋在能生身識耶。答曰。或是處或餘
處。問曰。云何是處。答曰。生欲界覺欲界細
滑。彼欲界身欲界細滑。能生欲界身識。生初
禪覺初禪地細滑。彼初禪地身初禪地細滑。
能生初禪地身識。是謂是處。問曰。云何餘處。
答曰。生二禪覺二禪地細滑。彼二禪地身二
禪地細滑。能生初禪地身識。生三禪覺三禪
地細滑。彼三禪地身三禪地細滑。能生初禪
地身識。生四禪覺四禪地細滑。彼四禪地身
四禪地細滑。能生初禪地身識。謂細滑能覺
自地非覺他地。是謂餘處。頗有處繋在意彼
處亦繋在法。彼處亦繋在能生意識耶。答
曰。或是處或餘處。問曰。云何是處。答曰。生
欲界中知欲界法。彼欲界意欲界法。能生欲
界意識。如是至生有想無想地知有想無想
地法。彼有想無想地意有想無想地法。能生
有想無想地意識。此謂是處。問曰。餘處云何。
答曰。生欲界中知初禪地法。彼欲界意初禪
地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初禪次第知欲
界法。彼初禪地意欲界意識法。或初禪地或
至有想地無想地。彼生欲界中知二禪地法。
彼欲界意二禪地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
二禪次第知欲界法。彼二禪地意欲界意識
法。或二禪地或至有想無想地。彼生欲界中
知三禪地法。彼欲界意三禪地意識法。或三
界繋或不繋。三禪次第知欲界法。彼三禪地
意欲界意識法。或三禪地或至有想無想地。
彼生欲界中知四禪地法。彼欲界意四禪地
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四禪次第知欲界
法彼四禪地意欲界意識法。或四禪地或至
有想無想地。彼生欲界中知虚空地法。彼欲
界意虚空地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虚空
處次第知欲界法。彼虚空地意欲界意識法。
或虚空地或至有想無想地。彼生欲界中知
識地法。彼欲界意識地意識法。或三界繋或
不繋。識處次第知欲界法。彼識地意欲界意
識法。或識地或至有想無想地。彼生欲界中
知不用地法。彼欲界意不用地意識法。或三
界繋或不繋。不用處次第知欲界法。彼不用
地意欲界意識法。或不用地或有想無想地。
彼生欲界中知有想無想地法。彼欲界意有
想無想地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有想無
想處次第知欲界法。彼有想無想地意欲界
意識法。有想無想地。是謂生欲界中。生初禪
中知二禪地法。彼初禪地意二禪地意識法。
或三界繋或不繋。二禪次第知初禪地法。彼
二禪地意初禪地意識法。或初禪地或至有想
無想地。彼生初禪中知三禪地法。彼初禪地
意三禪地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三禪次
第知初禪地法。彼三禪地意初禪地意識法。
或初禪地或至有想無想地。彼生初禪中知
四禪地法。彼初禪地意四禪地意識法。或三
界繋或不繋。四禪次第知初禪地法彼四禪
地意初禪意識法。或初禪地或至有想無想
地。彼生初禪中知空處地識處不用處有想
無想處地法。彼初禪地意有想無想地意識
法。或三界繋或不繋。有想無想次第知初禪
地法。彼有想無想地意初禪地意識法。或初
禪地或至有想無想處地。是謂生初禪。如生
初禪。至生有想無想處亦爾。此説是生。問曰。
云何正受。答曰。欲界善心次第初禪正受。彼
欲界意初禪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初禪
次第二禪正受順。彼初禪意二禪意識法。或
三界繋或不繋。從二禪初禪正受逆。彼二禪
意初禪意識法。或初禪地或至有想無想處
地。初禪次第三禪正受順起。彼初禪意三禪
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從三禪起初禪正
受逆超。彼三禪意初禪意識法。或初禪地或
至有想無想地。二禪次第三禪正受順。彼二
禪意三禪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從三禪
起二禪正受逆。彼三禪意二禪意識法。或二
禪地或至有想無想地。二禪次第四禪正受順
超。彼二禪意四禪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
從四禪起二禪正受逆超。彼四禪意二禪意
識法。或二禪或至有想無想處。三禪次第四
禪正受順。彼三禪意四禪意識法。或三界繋
或不繋。從四禪起三禪正受逆。彼四禪意三
禪意識法。或三禪地或至有想無想地。三禪
次第虚空處正受順超。彼三禪意虚空處意識
法。或三界繋或不繋。從虚空處起三禪正受
逆超。彼虚空處意三禪意識法。或三禪地或
至有想無想地。四禪次第虚空處正受順。彼
四禪意虚空處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從
虚空處起四禪正受逆。彼虚空處意四禪意識
法。或四禪地或至有想無想地。四禪次第識
處正受順超。彼四禪意識處意識法。或三界
繋或不繋。從識處起四禪正受逆超。彼識處
意四禪意識法。或四禪地或至有想無想地。
虚空處次第識處正受順。彼虚空處意識處
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從識處起虚空處
正受逆。彼識處意虚空處意識法。或虚空處
或至有想無想處。虚空處次第不用處正受順
超。彼虚空處意不用處意識法。或三界繋或
不繋。從不用處起虚空處正受逆超。彼不用
處意虚空處意識法。或虚空處或至有想無
想地。識處次第不用處正受順彼識處意不
用處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從不用處起
識處正受逆。彼不用處意識處意識法。或識
處或至有想無想處識處次第有想無想處正
受順超彼識處意有想無想處意識法。或三
界繋或不繋。從有想無想起識處正受逆超。
彼有想無想處意識處意識法。或識處或至
有想無想
從不用處次第有想無想處正受
順。彼不用處意有想無想處意識法。或三界
繋或不繋。從有想無想處起不用處正受逆。
彼有想無想處意不用處意識法。或不用處
或有想無想處。是謂正受。問曰。餘正受云何。
答曰。此設欲界四種變化意。一者初禪果。二
者二禪果。三者三禪果。四者四禪果。初禪果
變化心次第世俗初禪現在前。彼欲界意初
禪意識法者。彼變化或六入或四。六者己心
住。四者非己心住。世俗初禪次第初禪果欲
界變化化。彼初禪地意欲界意識法者。變化
或六入或四入。問曰。應有六。何故四。答曰。
彼不化香味故。問曰。何以不化香味。答曰。莫
令成就是故不化。更有説者。彼化香味但彼
不成就。如女有女根男有男根。但彼不成就。
如是彼化香味但不成就。如是説者必化香
味。欲界二禪果變化心次第世俗二禪現在
前。彼欲界意二禪意識法者。或六入或四。世
俗二禪次第二禪果欲界變化化。彼二禪意
欲界意識法者。變化六入。欲界三禪果變化
心次第世俗三禪現在前。彼欲界意三禪意
識法者。或六入或四。世俗三禪次第三禪果
欲界變化化。彼三禪意欲界意識法者。變化
六入。欲界四禪果變化心次第世俗四禪現
在前。彼欲界意四禪意識法者。彼變化或六
或四。世俗四禪次第四禪果欲界變化化。彼
四禪意欲界意識法者。變化六入。此餘正受
也。問曰。若成就眼界彼亦成就色界耶。答曰。
如是。若成就眼界彼亦成就色界。頗成就色
界不成就眼界耶。答曰。有生欲界不得眼界。
設得便失。不得者。生盲及處母胎卵膜漸厚。
設得便失者。如眼界。若脱若腐若破若墮若
挑若陷若瞟若曀若烟若塵。如是餘患壞眼
也。問曰。若成就眼界。彼亦成就眼識界耶。答
曰。或成就眼界非眼識界。云何成就眼界非
眼識界。答曰。生二禪三禪四禪。眼識界不現
在前。是謂成就眼界非眼識界。云何成就眼
識界非眼界耶。答曰。處胎卵膜漸厚。若生欲
界不得眼根。設得便失。是謂成就眼識界非
眼界。云何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識界耶。答曰。
生欲界具諸根。亦生初禪及生二禪三禪四
禪。眼識界現在前時。是謂成就眼界亦成就
眼識界。云何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識界
耶。答曰。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眼界亦不成
就眼識界。問曰。若成就色界。彼亦成就眼識
界耶。答曰。或成就色界非成就眼識界。云何
成就色界非眼識界耶。答曰。生二禪三禪四
禪。眼識界不現在前時。是謂成就色界非眼
識界。云何成就眼識界非色界耶。答曰。此無
也。云何成就色界亦成就眼識界耶。答曰。生
欲界具諸根。亦生初禪及生二禪三禪四禪。
眼識界現在前時。是謂成就色界亦成就眼
識界。云何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耶。
答曰。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
眼識界。問曰。若不成就色界。彼亦不成就眼
界耶。答曰。如是。若不成就色界。彼亦不成就
眼界頗不成就眼界非不色界耶。答曰。有生
欲界不得眼根。設得便失。問曰。若不成就眼
界。彼亦不成就眼識界耶。答曰。或不成就眼
界非眼識界。云何不成就眼界非眼識界。答
曰。處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不得眼根。設得
便失。是謂不成就眼界非眼識界云何不成
就眼識界非不眼界。答曰。生二三四禪眼識
界不現在前。是謂不成就眼識界非不眼界。
云何不成就眼界眼識界。答曰。生無色界。是
謂不成就眼界眼識界。云何非不成就眼界
眼識界。答曰。生欲界具足眼根。生初禪亦生
二三四禪。眼識界現在前。是謂非不成就眼
界眼識界。問曰。若不成就色界彼亦不成就
眼識界耶。答曰。如是若不成就色界彼亦不
成就眼識界。頗不成就眼識界非不色界耶。
答曰。有生二禪三禪四禪。眼識界不現在前
也。問曰。若眼界成就得不成就。彼亦色界成
就得不成就耶。答曰。如是若色界成就得不
成就。彼亦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頗眼界成就
得不成就非色界耶。答曰有。生欲界得眼根
便失也。問曰。若眼界成就得不成就。彼亦識
界成就得不成就耶。答曰。或眼界成就得不
成就非眼識界。云何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非
眼識界。答曰。生欲界得眼根便失。是謂眼界
成就得不成就非眼識界。云何眼識界成就
得不成就非眼界。答曰。生二三四禪從眼識
界起。是謂眼識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界。云
何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界。答曰。欲色
界沒生無色界。是謂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
眼識界。云何非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
界。答曰。生欲界具足眼根。生初禪亦生二三
四禪。眼識界現在前。是謂非眼界成就得不
成就亦眼識界。問曰。若色界成就得不成就。
彼亦眼識界成就得不成就耶。答曰。如是若
色界成就得不成就。彼亦眼識界成就得不
成就。頗眼識界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耶。答
曰有。生二禪三禪四禪。從眼識界起也。問曰。
若不成就眼界得成就彼亦色界不成就得成
就耶。答曰。如是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彼亦
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頗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
色界耶。答曰有。生欲界不具眼根獲眼根也。
問曰。若不成就眼界得成就。彼亦眼識界不
成就得成就耶。答曰。或眼界不成就得成就
非眼識界。云何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識
界。答曰。生欲界眼根不具得眼根。是謂眼界
不成就得成眼識界。云何眼識界不成就得
成就非眼界。答曰。生二禪三禪四禪。眼識界
現在前。是謂眼識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界。
云何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答曰。無
色界沒生欲色界。是謂眼界不成就得成就
亦眼識界。云何非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
識界。答曰。生欲界眼根具足。生初禪亦生二
禪三禪四禪。眼識界現在前。是謂非眼界不
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問曰。若不成就色界
得成就。彼亦眼識界不成就得成就耶。答曰。
如是。若不成就色界得成就。彼亦眼識界不
成就得成就。頗不成就眼識界得成就非色
界耶。答曰有。生二三四禪。眼識界現在前
也。如眼界色界眼識界餘界亦爾。廣説十八
界處盡
鞞婆沙論卷第五


鞞婆沙論卷第六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十二入處第十八
十二入者。眼入色入耳入聲入鼻入香入舌
入味入身入細滑入意入法入。問曰。何以故。
彼作經者依十二入而作論。答曰。彼作經者
意欲爾。如所欲如是作經與法不相違。以是
故。依十二入而作論。或曰。彼作經者無事。問
曰。何以故。彼作經者無事。答曰。此是佛契
經。彼契經有生聞梵志。彼中食後彷徉遊行
至世尊所。到已共世尊面相慰勞已在一面
坐。一面坐已。生聞梵志白世尊曰。瞿曇。我欲
少有所問。聽我所問當爲我説。世尊告曰。梵
志。隨所欲問。梵志曰。瞿曇。一切謂一切。瞿
曇一切有幾所。云何瞿曇。一切一切有施設
而施設。世尊告曰。汝梵志。有十二入。從眼入
至法入。此梵志有爾所一切。如是如來一切
施設而施設。梵志若如是説。此非一切。如沙
門瞿曇所施設。我捨此一切。更施設餘一切
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増益生癡。何以故。
如非境界。問曰。若有作是説。爾所一切謂
十八界。爾所一切謂五陰及無爲。爾所一切
謂四聖諦及虚空非數縁盡。爾所一切謂名
及色。此亦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増益生癡。如
非境界耶。答曰。此不然。問曰。若不然者此云
何。答曰。此説除義不説除味。此説除施設義
不説除施設味。謂一切法性彼盡攝十二入
中。若有作是説。我捨十二入義更施設義者。
彼終不能施設。是故此説除義不説除味。此
説除施設義不説除施*設味。説者此十二入
妙説快説最説上説。問曰。何以故。此十二
入妙説快説最説上説。答曰。謂此入不亂説。
及攝一切法界者。雖攝一切法但是亂説。謂
一心立七心界陰。雖非亂説但彼不攝一切
法。謂攝有爲不攝無爲。此入非是亂説。及
攝一切法。或曰。謂此入中説及攝一切法界
者。雖攝一切法但是廣説。陰者不攝一切法。
亦非中説此入。是中説及攝一切法。以是故。
説者十二入妙説快説最説上説。以是故作此
論。欲觀一切法者。彼當依十二入觀。依十二
入觀已。生十二入法明。及現十二義像。如
人瑩磨十二鏡自觀其像。彼一切十二鏡中
見其像。如是欲觀一切法者。彼當依十二入
觀。依十二入觀已。生十二法明。及現十二義
像。此入一身一意可得。但有行若干差降。如
十二人一家可得。但行各各異。如是十二入
雖有一身一意可得。但有行若干差降。此是
入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説性已當説行。何
以故説入。入有何義。答曰。輸門義是入義。輸
道義藏義倉義摽義機義田義泉義流義海義
白義清義是入義。輸門義是入義者。如村城
貲輸可得令王官豐富。如是依及縁心
心數法可得。謂長養衆生。是謂輸門義是入
義。輸道義亦爾。藏義是入義者。如藏中有金
銀琉璃摩尼可得。謂益衆生。如是此依及縁
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衆生。是謂藏義是入
義。倉義是入義者。如倉中飮食具可得。謂長
養衆生。如是依及縁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
衆生。是謂倉義是入義。摽義是入義者。如此
摽下百千衆生斷其命。如是此依及縁中衆
生無常所滅。是謂摽義是入義。機義是入義
者。如因機織施經緯。如是因此依及縁心心
數法施設。是謂機義是入義。田義是入義者。
如田中生種種穀。謂長養衆生。如是此依及
縁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衆生。是謂田義是
入義。泉義是入義者。如彼契經。有天到世尊
所。以偈而問
    泉從何轉 何轉不轉 何所苦樂
    無餘滅盡
世尊以偈答曰
    眼耳及鼻 舌身并意 泉從是轉
    此轉不轉 此苦及樂 無餘滅盡
是泉義是入義。流義是入義者。如彼契經。有
天到世尊所。以偈而問
    流一切流 以何制流 説防護流
    以何塞流
世尊以偈答曰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