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毘婆沙論 (No. 1546_ 迦旃延子浮陀跋摩道泰五百羅漢釋 ) in Vol. 28

[First] [Prev+100] [Prev]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已。起如是欲愛。而現在前。令其鬚髮。即時
落地。如是等住耳識而退。若住意識。不住五
識退者。如是等諸因縁云何通。答曰。如是等
説。皆先依五識生於意識。然後乃退。尊者僧
伽婆修。作如是説。住五識身亦退。所以者何。
眼見色能生煩惱。乃至身觸觸能生煩惱。以
其對治羸劣故。眼見色便退。乃至身觸觸便
退。評曰。應作是説。住意地退。不住五識。所
以者何。意地有六事。不與五識共。一退。二離
欲。三死。四生。五斷善根。六還令相續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二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三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使犍度一行品下
退有三種。一得退。二不得退。三不現前行
退。得退者。得諸善功徳而退。不得退者。一
切衆生。若勤方便。皆應得慧眼。以貪著名
色故。不勤方便。是名不得退。如偈説
    一切天世人 皆應得慧眼
    貪著名色故 不得見眞諦
又如偈説
    愚小衆所敬 是則名失利
    亡失諸善法 是名爲頂墮
世尊爲提婆達多故。而説此偈。彼已起煖善
根不久當得頂法。於其中間。貪著利養故。於
善法退。如是名不得退。不現前行退者。已得
善法。不現前行。如佛不起佛菩提現在前。辟
支佛不起辟支佛菩提現在前。聲聞不起聲
聞菩提現在前。是名不現前行退。問曰。此三
種退。幾是佛幾是辟支佛幾是聲聞。答曰。佛
有一種退。謂不現前行退。本得善法。不現
前行故。無不得退。所以者何。於一切衆生中。
得最勝根故無得退。所以者何。非是退法故。
辟支佛有二種退。一不得退。二不現前行退。
不得退者。不得佛根故。現前行退者。本得
善法。不現前行故無得退。非是退法故。聲聞
是非時解脱者。有二種退。一不得退。二不現
前行退。不得退者。不得佛辟支佛根故。不現
前行退者。本得善法。不現前行故。無得退
者非退法故。時解脱阿羅漢。有三種退。得
退者。先得善法而退。不得退者。不得三種根。
*現前行退者。先得善法。不現前行。復有説
者。佛世尊無一種退。無得退。非是退法故。
無不得退。以住一切衆生中最勝根故。無現
前行退。所以者何。佛於無數阿僧祇劫。集諸
難行苦行。皆欲爲衆生説法故。無有少時不
爲衆生。辟支佛有一種退。先得善法。不現前
行。無得退。非退法故。無不得退。若於辟支
佛。根已定。無求佛根故。非時解脱阿羅漢。有
一種退。先得善法。不現前行。無得退。非退法
故。無不得退。若於非時解脱根已定。不求辟
支佛。佛根故。時解脱。有二種退。得退者。先
得善法而退。*現前行退者。先得善法。不現
前行。無不得退。若於時解脱根已定。則不求
上三種根故。評曰。應作是説。佛世尊有一種
退。謂*現前行退。辟支佛有二種退。謂*現前
行退。不得退。非時解脱阿羅漢亦如是。時解
脱阿羅漢。有三種退。謂得退。*現前行退。不
得退。問曰。云何知佛世尊有*現前行退。答
曰。依佛經故。如經説。佛告阿難。如來有四
種増上心。受現法樂。於此四心。展轉有退。如
諸弟子聚會爲説法時。若不動法心得解脱。
身作證。不説有退。問曰。此中爲説現前行退。
爲説得退。若説現前行退者。不動法心得解
脱。亦應有退。所以者何。不能一切時令不動
法常現在前。若説得退者。四種増上心。亦不
應退。所以者何。如來是不退法。應作此論。是
*現前行退。問曰。若然者。不動法心得解脱。
亦應有退。答曰。不動法心得解脱者。以得爲
勝。若得彼法。更無所作。増上心。以現前行爲
勝。若不現在前。便言是退。復有説者。若依未
至。是説不動法。若依根本禪。是説増上心。如
來依未來現在前多。若食時若食後。爲他説
法時。説法已。欲入定時。如來雖於禪定速疾。
於未至禪速疾。勝根本禪。猶如疾行之人。於
行法疾。然近處疾。勝於遠疾。復次自利益。是
説増上心。利益他。是説不動。如來利益他多。
自利益少。復次慈悲是説不動。喜捨是説増
上。如來多起慈悲。少起喜捨。復次大悲是
説不動。大捨是説増上心。如來多起大悲。少
起大捨。尊者瞿沙説曰。永斷一切結。是説不
動。如來一切時。彼得現在前。問曰。若佛世
尊。有*現前行退。有*現前行退。佛多。辟支佛
多。聲聞多耶。答曰。如來*現前行退多。非聲
聞辟支佛。所以者何。若如來一刹那頃*現前
行退。勝辟支佛聲聞盡其形壽退。以如來有
廣大無邊甚深明淨幽隱之法。譬如王四天
下轉輪王。若於一日。離自國土。勝於小王
盡其形壽離自國土
揵度作如是説。以何等故。阿羅漢果退。
阿那含果退。斯陀含果退。非須陀洹果耶。答
曰。即彼文説。見諦所斷法。縁無所有。云何縁
無所有。答曰。因無法起。云何因無法起。答
曰。因於我起實義中無有我。修道所斷法。縁
於有法。云何縁於有法。答曰。因於有起。云何
因於有起。答曰。因淨故。淨有少淨。如髮爪齒
脣形色淨。等觀此法。作淨想故。於不淨法退。
無有法少分。是我我所。而計於我。觀此法時。
無有於無我法退。是故不退。復次斷三界見
道所斷煩惱。名須陀洹果。無有能退須陀洹
者。復次斷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煩惱。
名須陀洹果。無有能退非想非非想處見道
所斷煩惱者。此因論生論。以何等故。無有能
退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煩惱。答曰。非想
非非想處煩惱。難斷難破難過。以難斷難破
難過故。還令相續亦難。復次以忍作對治。斷
縁無所有煩惱。名須陀洹果。無有退忍作對
治斷縁無所有煩惱者。復次以見道。能到須
陀洹果。無有能退見道者。如是因論生論。以
何等故。無有能退見道耶。答曰。見道是速疾
道。不起道。無有勢力起彼道者。復次行者入
見道名入大法河大法流中。猶不能起善不
隱沒無記心現在前。何況染汚心。譬如有人。
墮山間河峻流之中。猶不能據彼此岸。何
況能渡。彼亦如是。復次見道是三界。見道所
斷對治法。無有能退三界見道所斷煩惱者。
復次見道是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對治。
無有能退非想非非想處煩惱者。復次見道。
是忍作對治。斷縁無所有煩惱。無有能退忍
作對治斷縁無所有煩惱者。問曰。若退阿羅
漢果。住須陀洹果時。當言退斯陀含果阿那
含果不耶。答曰。當言退。譬如有人。從三重屋
上。墮至於地。當言此人墮三重屋。彼亦如是。
問曰。彼二沙門果。本不成就。何以言退。答
曰。以不成就。復不成就故。云何以不成就。復
不成就。答曰。本遠今復遠故。復次以斷爾所
結故。名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退結故。果亦
名退。復次諸煩惱。以斯陀含果阿那含果爲
對治。彼煩惱本得成就。成就煩惱故。彼對治
名退。復次以無礙解脱道。能到斯陀含果阿
那含果。於彼道退果亦名退。復次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是阿羅漢果。因阿羅漢果。若退彼
果。因亦名退。問曰。須陀洹果。亦是阿羅漢
果。因阿羅漢果。亦是彼果。何以退彼果時。不
退因耶。答曰。須陀洹果前。更無有果。若彼退
時。更無住處。若當退須陀洹果者。本是見諦。
今非見諦。本是得果。今非得果。本是決定。今
非決定。本是人。今非人。欲令無如是過
故。説須陀洹果不退
退根本沙門果不命終。果中間退命終。問曰。
何故退根本沙門果不命終。果中間退命終
耶。答曰。以易見易施設。謂此是須陀洹果。乃
至謂是阿羅漢果。果中間。不易見。不易施設。
復次行者是時於果。生大悦適。譬如農夫。於
六月中。修治田業後獲子實。積聚場上。心大
悦適。彼亦如是復次是時有三事故。一得未
曾得道。二捨曾得道。三斷煩惱。同於一味。復
次是時有五事。一得未曾得道二捨曾得道。
三斷煩惱同於一味。四頓得八智。五修十六
行。復次是時是止息處。最勝止息處。復次是
時斷結事事成。道方便方便成。果中間斷結
事未成。道方便未成。復次是時容廣修道。果
中間不容廣修道。復次行者是時善知功徳
過惡。知功徳者。是道道果。知過惡者。是生死
法。復次行者是時善取相貌。如人道中行時。
不能善取四方相貌。若坐一處。則能善取四
方相貌。彼亦如是。復次行者是時有隨從知
見者。猶如有人。於村落中間。爲人所劫。無有
隨從知見者。若在村落。爲人所劫。多有隨從
知見者。復次行者。是時先廣修方便道。立足
處牢固。須陀洹果。廣修方便道者。先爲解脱
故。修施持戒。聞慧思慧修慧。煗頂忍世第一
法。見道中十五心頃是也。斯陀含果廣修方
便道者。如上説。諸善復更有未曾有者。離欲
界欲方便道六無礙道五解脱道是也。阿那
含果廣修方便道者。如上説。諸善復更有未
曾有者。離欲愛時。方便道三無礙道二解脱
道是也。阿羅漢果。廣修方便道者。如上説。諸
善復更有未曾有者。離初禪欲時。方便道九
無礙道九解脱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説亦
如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方便道九無礙
道八解脱道是也。復次行者是時斷一切生
分。止一切生分。須陀洹除欲界七生分。色無
色界一一生處。除一生分。餘一切生分。得非
數滅。斯陀含除欲界二生分。色無色界一一
生處。除一生分。餘一切生分。得非數滅。阿
那含色無色界一一生處。除一生分。餘一切
生分。得非數滅阿羅漢一切生分。得非數滅。
復次行者是時頓證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煩惱。
須陀洹頓證三界見道所斷煩惱。斯陀含頓
證三界見道所斷煩惱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
煩惱。阿那含頓證三界見道所斷煩惱及欲
界修道所斷九種煩惱。阿羅漢頓證三界見
道修道所斷煩惱。以如是等事故。根本沙門
果。退不命終。果中間退者命終。離欲界欲。乃
至離無所有處欲。得正決定。若退者。以上地
煩惱退。問曰。何故退上地煩惱。不退下地者
耶。答曰。下地煩惱。以爲二種對治所害故。不
能更生。復次彼煩惱斷已。更有重見道法墮
上。墮上故不能更生。如人偃臥在地。大山墮
上。猶不能動。何況能起。復次彼結斷已。生於
忍智。無有退忍智者。復次彼結斷已。生法智
比智。無有畢竟退法智比智者。復次彼結斷
已。生世第一法。無有退世第一法者。復次彼
結斷已。生増上忍。無有退増上忍者。復次凡
夫人離欲界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從欲界
乃至無所有處。見道修道所斷煩惱。合集如
刈草法。作九種一時斷。後得果時。於對治退。
當言成就見道所斷結不耶。若成就者。無有
人退見道所斷結者。若不成就者。云何煩
惱同一對治斷。於彼對治退。或有成就。或不
成就。此事云何可爾
當得阿羅漢果住金剛喩定時。成就下下煩
惱。若退阿羅漢果時。還成就非想非非想處
下下煩惱。爲成就金剛喩定不。答曰。不成就。
問曰。何故當得阿羅漢果住金剛喩定時。成
就下下煩惱。若退阿羅漢果時。成就下下煩
惱。不成就金剛喩定耶。答曰。金剛喩定。多用
功多用方便。然後乃得。下下煩惱。不多用功。
不多用方便。而現在前。復次金剛喩定。勝進
時得。下下煩惱。退失時得。復次金剛喩定。與
下下煩惱。不妨成就。妨現前行。下下煩惱。與
金剛喩定。妨成就妨現前行。如金剛喩定。與
下下煩惱。不妨成就。如是住金剛喩定。成就
下下煩惱。如下下煩惱。與金剛喩定。妨成就。
亦妨現前行。如是住下下煩惱。不成就金剛
喩定。復次金剛喩定。是無礙道。無有住無礙
道退者。亦無退已住無礙道者。皆住解脱道
勝進道而退。得已還住解脱道勝進道
問曰。於何處退。答曰。界者在欲界。非色界。
非無色界。趣者在人趣非餘趣。問曰。何故六
欲天中無退耶。答曰。彼處無退具故。問曰。彼
處非不多諸退具耶。答曰。佛經中所説退具。
彼中無。然諸天得果者。多是利根。利根者不
退。問曰。若鈍根者。人中得果。後生六欲天
上。在彼退耶。答曰。不退。所以者何。人易
世。不退不轉根。不生色無色界。所以者何。
道在彼身中。舊住牢固故
問曰。何等人退。何等人不退耶。答曰。或有信
他隨他。或有自信自欲。若信他隨他。入
者退。自信欲入道者不退。復次或有廣因
力廣方便力廣不放逸力。或有不爾。若廣者
不退。不爾者退。復次或有以信入道者。或
有以慧入道者。若以信入道者退。若以
慧入道者不退。如以信以慧以奢摩他毘婆
舍那。可定可慧。修定修慧。得定得慧。得内心
定不得慧。得慧不得内心定。住堅信法。住堅
法法。鈍根利根。縁力因力。内枝力外*枝力。
内正思惟。從他聞法。當知亦如是。復次或有
不貪多者。或有不愚多者。不貪多者退。不
愚多者不退。復次或有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或有心善解脱慧不善解脱。若心善解脱慧
善解脱者不退。若心善解脱慧不善解脱者
退
問曰。退者經幾時。答曰。經少時不久。乃至不
自知退若自知退。便修勝進方便。復次彼煩
惱現在前時。心生慚愧故。速修方便。如明目
人晝於平地而便顛蹶。尋即還起。四方顧視。
無見我者不耶。如是行者煩惱起時。心生慚
愧。若佛若佛弟子。若諸善人。無見我者不耶。
復次彼煩惱現在前時。身心生熱。欲令煩惱
熱速滅故。尋修方便。猶如軟身體人小火墮
上。尋即除却。彼亦如是。復次煩惱臭穢在
身。不堪忍故。尋修方便。猶如好淨之人。有少
不淨墮於身上。尋即除却。彼亦如是。復有説
者。此事不定。或有久者。乃至令根猛利。信
解脱爲見到。然後得阿羅漢果
問曰。若退阿羅漢果已。阿羅漢所不應作者。
彼人作耶。退阿那含斯陀含果已。阿那含斯
陀含所不應作。彼人作耶。答曰不作。所以者
何。得果人所作所行。異於凡夫故
阿羅漢有六種。一退法。二憶法。三護法。四等
住。五能進。六不動。退法者退。憶法者。心生
厭憶。持刀欲自害。護法者於已解脱。心生愛
樂。善守護故。等住者。不退不進。能進者能
進至不動。不動者住本根不動。問曰。退法阿
羅漢。必退耶。憶法者。必憶法耶。護法者。必
護法耶。等住者必等住耶。能進者必能進至
不動耶。答曰。或有説者。退法必退。乃至能進
者必能進至不動。以是事故名退。乃至名能
進。若作是説。退法必退。乃至能進者。必能進
者。以有六事故。阿羅漢有六。欲界有六。色無
色界有二。謂等住不動。若作是説。退法阿羅
漢不必退乃至能進者。不必能進至不動。問
曰。若然者。何故名退。乃至名能進耶。答曰。
退阿羅漢不必退若退者。是退性。乃至能進
不必能進。若能進者。是能進性。若作是説。退
法者不必退。乃至能進者不必能進。以有六
性故。有六種阿羅漢。如是説者。欲界有六種。
色無色界亦有六
問曰。云何立六種阿羅漢耶。答曰。以根故。
問曰。根有九種。上上至下下。先説阿羅漢有
六種。云何以根故阿羅漢有九種。答曰。或有
説者。退法阿羅漢。成就二種根。下下下中。憶
法成就下上根。護法成就中下根。等住成就
中中根。能進成就中上根。不動成就上下根。
辟支佛成就上中根。佛成就上上根。彼不應
作是説。無有一人成就二種根者。利根者尚
不能。何況鈍根。評曰。應作是説。退法阿羅
漢。成就下下根。憶法下中。護法下上。等住中
下。能進中中。不動有二種。有從時解脱至不
動。有性不動。從時解脱至不動者。中上本性。
不動者上下。辟支佛上中。佛上上
退法阿羅漢作一事。唯退。憶法阿羅漢作二
事。退法憶法。護法阿羅漢作三事。退法憶法
護法。等住阿羅漢作四事。退法憶法護法等
住。能進阿羅漢作五事。退法憶法護法等住
能進。復有説。退法阿羅漢有三事。一退住學
根。二轉至勝根。三即住般涅槃。憶法阿羅漢
有四事。一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轉至
勝根。四即住般涅槃。護法阿羅漢有五事。一
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憶法。四轉
至勝根。五即住般涅槃。等住阿羅漢有六事。
一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憶法。四
退住護法。五轉至勝根。六即住般涅槃。能進
羅漢有七事。一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
三退住憶法。四退住護法。五退住等住。六轉
至不動。七即住般涅槃。問曰。憶法阿羅漢。退
住學根。爲得何等學根。爲得退法學根。爲得
憶法學根耶。答曰。得退法學根。非憶法學根。
所以者何。彼未曾得憶法學根故。若得者是
名爲進。不名爲退。世尊經説。尊者瞿醯迦。
是時解脱阿羅漢六反退。第七反還得時解
脱身作證。以刀自害而死。問曰。彼尊者瞿
醯迦。爲是退法性。爲是憶法性。若是退法性
者。何故以刀自害。若是憶法性者。何故六反
退耶。答曰。應作此論。是退法性。問曰。何故
以刀自害。答曰。厭患退故。以刀自害。若不退
以刀自害者。是憶
所可用道。斷欲界結。退彼道時。還得彼結得
不耶。答曰。還得彼結得。諸結得離欲時斷。退
時還得彼結得。所可用道。斷色無色界結。退
彼道時。還得彼結得不耶。答曰。還得彼結得。
諸結得離欲時斷退時還得彼結得。問曰。所
可用斷結道。於彼道不退。所可用退道。彼道
不能斷結。無礙道能斷結。無有退無礙道者。
住解脱道退。無有以解脱道斷結者。何故作
是説。所可用道。斷欲界結。退彼道時。還得彼
結得。廣説如上。答曰。無礙道。是解脱道因。
解脱道。是無礙道果。若於果退時。亦應言因
退。復次煩惱以無礙道對治。若成就彼煩惱
時。亦當言退彼對治道。復次以煩惱故。立斷
煩惱無礙道。若成就煩惱時。亦當言退彼無
礙道。尊者僧伽婆修説曰。住無礙道退。住解
脱道亦退。所以者何。斷五種結。須陀洹退時。
彼非是退五無礙道五解脱道耶。評曰。應作
是説。無有住無礙道退退已住無礙道者。退
解脱道。還住解脱道
九斷智。欲界繋苦集所斷結斷一斷智。色
無色界苦集所斷結斷二斷*智。欲界見滅
所斷結斷三斷*智。色無色界見滅所斷結斷
四斷*智。欲界見道所斷結斷五斷*智。色無
色界見道所斷結斷六斷*智。五下分結斷七
斷*智。色愛斷八斷*智一切結斷九斷*智。問
曰。九斷*智攝一切斷*智。一切斷*智攝九斷
*智。廣説如經本。斷者是無爲。問曰。若斷者
是無爲。不能有所縁。何故斷是智耶。答曰。
斷是智果故説智。業果説業。如説。六入是舊
業。天眼天耳是通果説通。阿羅漢是智果説
智如是智果故説斷智。問曰。若然者。修道所
斷結。以智斷故是智果。可言斷*智。見道所
斷結。以忍斷是忍果。云何言斷智耶。答曰。彼
是世俗智果故言斷智。如先以世俗道。離欲
界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八地中所斷結斷。
是世俗智果。問曰。若然者。世俗道。能有所作
處可爾。非想非非想處世俗道。不能有所作。
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結斷是忍。云何是
斷智耶。尊者僧伽婆修説曰。此是慧果説斷
智。斷有二種。一是*慧果。彼不應作是説。所
以者何。佛經説二智。一知智。二斷智。不
説斷慧。評曰。應作是説。實義智者。是金剛喩
定。斷是彼果。所以者何。得阿羅漢果時。以金
喩定。斷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結。頓證解
脱得故。復有説者。從智種中生故名斷智。如
瞿曇姓中生故名瞿曇。彼亦如是。復次彼斷
性相是斷智。彼斷雖不能有所縁。而性相是
斷智。説名斷智。如過去未來眼根。雖不能
見。而性相是眼。彼亦如是。尊者瞿沙説曰應
言正斷是最勝斷相應斷畢竟斷。尊者波奢
説曰。應言棄斷。所以者何。棄一切生死。得
此斷故。此斷亦可言斷。亦可言無欲。亦可言
滅亦可言諦。亦可言斷智。亦可言沙門果。亦
可言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苦法忍滅苦
法智生。是時彼斷名斷名無欲。名滅名諦。不
名斷智。不名沙門果。不名有餘涅槃界無餘
涅槃界。苦比忍滅苦比智生。是時彼斷。名斷。
乃至名諦。不名斷智。不名沙門果。不名有餘
涅槃無餘涅槃界。集法忍滅集法智生。是時
彼斷。名斷名無欲名滅名諦名斷智。謂欲界
見苦見集所斷結盡斷智。不名沙門果。不名
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界。集比忍滅集比智生。
是時彼斷名斷名無欲名滅名諦名斷智。謂
色無色界見苦見集所斷結盡斷智。不名沙
門果。不名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界。滅法忍滅
滅法智生。是時彼斷。名斷名無欲名滅名諦
名斷智。謂欲界見滅所斷結盡斷智。不名沙
門果。不名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界。滅比忍滅
滅比智生。是時彼斷。名斷名無欲名滅名諦
名斷智。謂色無色界見滅所斷結盡斷智。不
名沙門果。不名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界。道法
忍滅道法智生。是時彼斷。名斷名無欲名滅
名諦名斷智。謂欲界見道所斷結盡斷智。不
名沙門果。不名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界。道比
忍滅道比智生。是時彼斷。名斷名無欲名滅
名諦名斷智。謂色無色界結盡斷智。名沙
門果。謂須陀洹果。不名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界。是時三界見苦見集見滅。及欲界見道所
斷結同一味。頓證解脱得。是時彼斷。名斷名
無欲名滅名諦名斷智。名沙門果。謂須陀洹
果。不名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界。須陀洹當得
斯陀含果。斷一種結。乃至五種結。是時彼斷。
名斷名無欲名滅名諦。不名斷智不名沙門
果。不名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界。第六無礙道
滅。第六解脱道生。是時彼斷。名斷名無欲名
滅名諦。不名斷智名沙門果。謂斯陀含果。不
名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界。是時三界見道所
斷。彼斷名斷。名無欲名滅名斷智。謂先所
得斷智。名沙門果。謂斯陀含果。不名有餘涅
槃無餘涅槃界。欲界修道所斷五種結同一
味。頓證解脱得。是時彼斷名斷。名無欲名滅
名諦。不名斷智名沙門果。謂斯陀含果。不名
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界。斯陀含當得阿那含
果。斷第七第八種結時。彼斷名斷。名無欲名
滅名諦。不名斷智不名沙門果。不名有餘涅
槃無餘涅槃界。第九無礙道滅。第九解脱道
生。是時彼斷。名無欲名滅名諦名斷智。謂
五下分結盡斷智。名沙門果。謂阿那含果。不
名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界。即彼時三界見道
所斷結。及欲界修道所斷九種結同一味。頓
證解脱得。是時彼*斷名無欲。名滅名諦名斷
智。謂本得斷智五下分結盡斷智。名沙門果。
謂阿那含果。不名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界。離
初禪欲。斷一種結。乃至斷九種結。是時彼斷。
名斷名無欲名滅名諦。不名斷智。不名沙門
果。不名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界。乃至離第四
禪欲。斷一種結。乃至斷八種結。説亦如是。第
九無礙道滅。第九解脱道生。是時彼斷。名斷
名無欲名滅名諦名斷智。謂色愛斷斷智。不
名沙門果不名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界。離空
處欲。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斷八種結。是時
彼斷。名斷名無欲名滅名諦。不名斷智不名
沙門果不名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界。金剛喩
定滅。初盡智生。是時九種結斷。彼斷名斷名
無欲名滅名諦名斷智。謂一切結盡斷智。名
沙門果。謂阿羅漢果。名有餘涅槃界。不名無
餘涅槃界。即彼時三界見道所斷。八地修道
所斷。非想非非想處修道所斷。八種結同一
味。頓證解脱得。是時彼斷。名斷名無欲名滅
名諦名斷智。謂一切結盡斷智。名沙門果謂
阿羅漢果名有餘涅槃界。不名無餘涅槃界。
若阿羅漢陰界入。更不相續。入無餘涅槃
界。是時彼斷。名斷名無欲名滅名諦名斷智。
謂所得斷智。名沙門果。謂阿羅漢果。不名有
餘涅槃界。名無餘涅槃界
問曰。諸斷是無爲。何以有時名斷智。有時不
名斷智。答曰。爾時。或有四事。或有五事者。
名斷智。四事者。一害倶因。二倶繋得解脱。
三得無漏解脱得。四害非想非非想處一切
遍使。五事者。即上四事。五永斷於界。見道
中有四事。修道中有五事。苦法忍滅。苦法智
生。是時不害倶因。雖害見苦所斷不害見集
所斷。不倶繋得解脱。雖見苦所斷繋得解脱。
見集所斷不得解脱。雖得無漏解脱不害非
想非非想處一切遍使。是時唯有一事無
事。是故彼斷。名斷不名斷智。苦比忍滅。苦比
智生。是時不害倶因。雖斷見苦所斷因。不害
見集所斷因。不斷倶繋雖斷見苦所斷繋。不
斷見集所斷繋。雖得無漏解脱得。而不畢竟
害非想非非想處一切遍使。是時唯有二事。
無有三事故。彼斷不名斷智。集法忍滅。集法
智生。是時害倶因。先害見苦所斷因。今害見
集所斷因倶繋得解脱。先見苦所斷得解脱。
今見集所斷得解脱。得無漏解脱得。亦害非
想非非想處一切遍使。是時得名斷智集比
忍滅。集比智生。是時害倶因。先害見苦所
斷因。今害見集所斷因。倶繋得解脱。先見苦
所斷繋得解脱。今見集所斷繋得解脱。得無
漏解脱得。害非想非非想處一切遍使。是時
具四事故。彼斷名斷智。滅法忍滅。滅法智生。
是時害倶因。先害見苦見集所斷因。今害見
滅所斷因倶繋得解脱。先見苦見集所斷繋
得解脱。今見滅所斷繋得解脱。得無漏解脱
得。害非想非非想處一切遍使。是時具四事
故。彼斷名斷智。滅比忍滅。滅比智生。道法忍
滅。道法智生。道比忍滅。道比智生。説亦如
是。如是則説見道斷智。修道中有五事名斷
智。離欲界一種欲。乃至離八種欲。是時不害
倶因。雖斷八種因。不斷下下因。所以者何。九
種結展轉爲因故。倶繋不得解脱。雖八種繋
得解脱。一種繋不得解脱。所以者何。九種結
展轉相繋故。雖得無漏解脱得害非想非非
想處一切遍使。而不永離界。是時唯有二事
無三事。是故彼斷不名斷智。斷第九種結。是
時害倶因。先斷八種因。今斷下下因。倶繋得
解脱。先八種繋得解脱。今下下繋得解脱。得
無漏解脱得。害非想非非想處一切遍使。畢
竟離界。謂離欲界。是時有五事故。彼斷名斷
智。離初禪欲斷一種結。乃至斷八種結。廣説
如欲界斷第九種時。害倶因。先斷八種因。今
斷下下因。倶繋得解脱。先八種繋得解脱。今
下下繋得解脱。得無漏解脱得。害非想非非
想處一切遍使。而非畢竟離界。是時唯有四
事無五事。是故彼斷不名斷智。第二第三
禪。説亦如是。離第四禪欲。斷一種結。乃至斷
八種結。不害倶因。倶繋不得解脱。雖得無漏
解脱得害非想非非想處一切遍使。而不畢
竟離界。是時唯有二事無三事。是故彼斷不
名斷智。斷第九種結。時害倶因。倶繋得解
脱。得無漏解脱得。害非想非非想處一切遍
使。畢竟離界。是時有五事故。彼斷名斷智。謂
色愛盡斷智。如離初禪欲。乃至離三禪欲。離
空處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説亦如是。離非
想非非想處欲。斷一種結乃至斷八種結時。
不害倶因。倶繋不得解脱。雖得無漏解脱得
害非想非非想處一切遍使。而不畢竟離界。
是時唯有二事而無三事。是故彼斷不名斷
智。斷第九種結。是時害倶因。倶繋得解脱。得
無漏解脱得。害非想非非想處一切遍使。畢
竟離界。是時有五事故。彼斷名斷智。謂一切
結盡斷智。問曰。爲離四禪修道所斷愛名斷
智。爲唯離第四禪修道所斷愛名斷智耶。答
曰。或有説。離四禪愛名斷智。復有説離第四
禪九種愛名斷智。復有説唯離第四禪下下種
愛名斷智。評曰。應作是説。離色界一切修道
所斷愛名斷智。所以者何。若離第四禪下下
愛色界一切修道所斷愛盡。乃名斷智。問曰。
斷法是最勝法。何故二斷得通證。謂阿那含
阿羅漢果時。答曰。此二時畢竟離界亦得果。
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時。雖得果不畢竟離
界。離第四禪欲。雖畢竟離界。而非得果。得阿
那含果時。畢竟離界。謂離欲界得果。得阿
那含果。得阿羅漢果時。畢竟離界。謂離無色
界得果得阿羅漢果時。復次是時畢竟離界。
斷下分上分結。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時。不
畢竟離界。不斷下分上分結。離色愛時。雖畢
竟離界。謂離色界不畢竟斷上分結。得阿那
含果時。畢竟離界。謂離欲界。畢竟斷下分結。
得阿羅漢果時。畢竟離界。謂離無色界。畢竟
斷上分結。復次是時畢竟離界。畢竟斷不善
無記煩惱。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時。不畢竟
離界。亦不畢竟斷不善煩惱離色界時。雖畢
竟離界。不畢竟斷無記煩惱。得阿那含果時。
畢竟離界謂離欲界。畢竟斷不善煩惱。得阿
羅漢果時。畢竟離界。謂離無色界。畢竟斷無
記煩惱。如不善無記。有報無報。二果一
果。無慚無愧相應。無慚無愧不相應。當知説
亦如是
九斷智誰捨幾誰得幾。答曰。或有無捨無得
者。如凡夫人是也。問曰。此中不問凡夫
答凡夫。復有人不捨不得者。如住本性者
是也。勝進者亦是如苦法忍滅苦法智生。是
時不捨不得。苦比忍滅。苦比智生。是時亦不
捨不得。集法忍滅。集法智生。是時得一。而無
所捨。集比忍滅。集比智生。是時得一。而無所
捨。滅法忍滅。滅法智生。是時得一。而無所
捨。滅比忍滅。滅比智生。是時得一。而無所
捨。道法忍滅。道法智生。是時得一。而無所
捨。道比忍滅。道比智生。若非離欲人得一。
而無所捨。若是離欲人。捨五得一謂道比智時
所得斷智即
是五下分
結盡斷
人離欲界欲。斷一種乃至八種結。
無得捨。斷第九種結。是時捨六得一。謂五
下分結盡斷智是也。離初禪欲。斷一種乃至
九種結。無得無捨。第二第三禪亦如是。離第
四禪欲。斷一種乃至八種。無得*捨。斷第九
種。得一而無所捨。如初禪二禪三禪。空處識
處無所有處亦如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斷
一種乃至八種結。亦無得無捨。斷第九種時。
捨二得一。謂一切結盡斷智。是則説勝進時。
退時亦有捨有得。阿羅漢起無色界煩惱退
時。捨一得二。起色界煩惱退時。捨一得一。起
欲界煩惱退時。捨一得六。離色愛阿那含。起
色界煩惱退時。捨一而無所得。起欲界煩惱
退時。捨二得六。未離色愛阿那含。起欲界煩
惱退時。捨一得六。退斯陀含果時。無捨無

此九斷智。幾是禪果幾是無色定果。幾是根
本禪果。幾是禪邊果。幾是根本無色定果。幾
是無色定邊果。幾是見道果幾是修道果。幾
是忍果幾是智果。幾是法智果。幾是比智果。
幾是法智分果幾是比智分果。幾是世俗道
果幾是無漏道果。幾是禪果者。答曰。九是禪。
及眷屬果。幾是無色定果者。答曰。二是無色
定。及眷屬果。幾是根本禪果者。答曰。阿毘曇
者作如是説。五是根本禪果。尊者瞿沙作如
是説。八是根本禪果。幾是禪邊果者。答曰。九
謂未至依是也。非餘禪邊。幾是根本無色定
果者。答曰一。幾是無色定邊果者。答曰一。謂
空處邊。非餘處無色定邊。幾是見道果者。
答曰七。幾是修道果者。答曰三。幾是忍果。
應説如見道。幾是智果者。應説如修道。幾是
法智果者。答曰三。幾是比智果者。答曰二。幾
是法智分果者。答曰六。幾是比智分果者。答
曰五。幾是世俗道果者。答曰二。幾是無漏道
果者。答曰九。若離色愛。得正決定。色愛盡斷
智何時得耶。尊者僧伽婆修説曰。道比智現
在前時得。所以者何。道比智亦是向道。亦是
果道。不應作是説。住果而言是向。彼未曾起
一刹那頃向道現在前。何故説言向道耶。復
有説。若離空處欲。是時於未來世。修無漏禪。
是時得色愛盡斷智。此説亦不應爾。所以者
何。是時對治無色界禪未來修。不對治色界
禪修。復有説。當得阿羅漢果。住金剛喩定。三
界見道修道所斷結同一味。通證解脱得。是
時得色愛盡斷智。評曰。應作是説。彼從果
必起勝果道現在前。是時得色愛盡斷智。若
不從果。更起勝果道現在前者。離三禪欲人
依下地。得正決定。彼若命終。生四禪中。若無
色界。彼不應成就樂根。若然者則與十門所
説相違。如説誰成就樂根。若生遍淨。若
生遍淨上。欲令無如是過故。從果起必起勝
果道現在前。是時得色愛盡斷智
九斷智攝一切斷智。一切斷智攝九斷智耶。
答曰。一切攝九非九攝一切。九者如此中説。
一切者此九。及諸餘斷是。一切者多九者少。
一切斷智攝九斷智。餘者猶多。譬如大器覆
於小器。餘者猶多。彼亦如是。不攝何者。答
曰。見諦具足世尊弟子。未離欲者。欲界繋修
道所斷九斷智所不攝。人離欲界欲時。斷
初種結。乃至斷八種結。此斷非九斷智所
攝。已離欲愛。未離色愛。色界修道所斷結斷。
非九斷智所攝。已斷色愛。乃至第四禪。斷八
種結。彼斷非九斷智所攝。已離色愛。未離無
色愛無色界修道所斷結。非九斷智所攝。離
空處欲。乃至斷非想非非想處八種結。彼斷
非九斷智所攝。問曰。苦智已生。集智未生。三
界見苦所斷結斷。彼斷非九斷智所攝。何故
此中不説耶。答曰。應説此文應如是説。一切
攝九。非九攝一切。不攝何等。答苦智已生。
集智未生。三界見苦所斷煩惱斷。彼斷非九
斷智所攝。餘説如上。而不説者。有何意耶。
答曰。此中所説斷。是有斷智人斷。彼雖是斷。
非是有斷智人斷。問曰。雖作是説。於義不盡。
所以者何。不説凡夫人斷故。答曰。此是略説
現初入門故。而作是説
八人。向須陀洹果證人住須陀洹果人。向斯
陀含果證人住斯陀含果。向阿那含果證人
住阿那含果。向阿羅漢果證人住阿羅漢果。
問曰。人名有八實體有幾。答曰。阿毘曇者作
如是説。人名有八實體有五。向須陀洹果證
人。阿羅漢果。名有二實體有二。須陀洹果。
向斯陀含果證人。名有二實體有一。斯陀含
果。向阿那含果證人。名有二實體有一。阿那
含果。向阿羅漢果證人。名有二實體有一。
尊者瞿沙作如是説。八人名有八。實體有八。
彼作是説。須陀洹人。住須陀洹果。不勝進時。
名成就。須陀洹果人。若勝進時。名向斯陀含
果證人。捨須陀洹果。斯陀含果人住斯陀含
果。不勝進時。名成就斯陀含果人。若勝進
時。名向阿那含果證人。捨斯陀含果。阿那含
人。住阿那含果。不勝進時。名成就阿那含果
人。若勝進時。名向阿羅漢果證人。捨阿那含
果。所以者何。以根故。説人差別。是故生智論
作如是説。向斯陀含果證人。當言成就須陀
洹果不耶。答曰。不成就。乃至向阿羅漢果證
人。當言成就阿那含果不耶。答曰。不成就。評
曰八人名有八實體有五。如是説者好。如名
體名數體數。名差別體差別。名異體異。名別
體別。知名知義。當知亦如是。問曰。若八人
身有八實體有五。云何説八人差別耶。答曰
以行道故。須陀洹若於須陀洹果。不勝進
時。於須陀洹果。名得名在身。名成就名現前
行。若於須陀洹果勝進者。是時住向於須陀
洹果名得。不在身中名成就。不現前行於向。
名得名在身中。名成就。名現前行。乃至若於
阿那含果。不勝進時。於阿那含果。名得名在
身中。名成就名現前行。若於阿那含果勝進
者。是時住向於阿那含果名得。不在身中名
成就。不現前行於向。名得名在身中。名成就
名現前行。向須陀洹果證人。於此九斷智。成
就幾。不成就幾。此中以人爲章。以斷智爲門。
答曰。或不成就。或一二三四五廣説如經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三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四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使犍度人品第三
結有二種。謂見道斷種。欲修道斷種。欲界
有二種。色界有二種。無色界有二種。頗欲界
繋見道所斷修道所斷結頓得耶。乃至廣説。
章及解章義。此中應廣説優波提舍。問曰。何
故作此論。答曰。此諸煩惱。於生死中。作大
繋縛。無利嶮難。猶如怨家藏伏。欲界受大
苦惱。於色無色界。受大苦惱。於生死中。數數
迴轉。處在母胎闇冥之處。生藏熟藏之所逼
切。不知云何推求此結。如實知見而除斷之。
欲令知故。猶如怨家藏伏。不知則害。知則可
避。彼亦如是。是故應思量觀察種種善語。乃
至生生之處。而不忘失。如尊者彌多達子初
生時。而作是語。結有二種。謂見道斷種。修道
斷種。欲界有二種。色界有二。無色界有二。
問曰。何故彼生時。作如是語。答曰。彼在母
胎。爲衆苦所逼。而作是念。衆生何故數處母
胎。受如是等苦。皆以此二種結故。欲説此二
結過患故。生時便作此語。結有二種。欲界有
二。乃至廣説。問曰。何故名種。答曰。此中説
聚是種。如衆多比丘聚名比丘種。如婆羅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