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毘婆沙論 (No. 1546_ 迦旃延子浮陀跋摩道泰五百羅漢釋 ) in Vol. 28

[First] [Prev+100] [Prev]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所依身。在不生法中住。不具足者。遇縁便生。
問曰何故斷手足時不死。斷頭截腰。而便死
耶。答曰若斷手足及餘身分時。不壞害多入。
若斷頭截腰。則壞害多入。復次若斷手足時。
不壞害多入因。亦不壞縁。若斷頭截腰。則壞
害多入因。亦破其縁。令多入在不生法中住
復次以頭是諸根聚處。以腰是入出息住處。
若壞害則死。手足等身分。非諸根聚處。亦非
入出息住處。是故斷截不死。復有説者。命根
體是多法。手足中異。如是諸餘身分中亦異。
問曰若然者。斷其手足。棄在於地。何以無
命耶。答曰手足中命。雖性各異而屬於身。若
離於身更不屬身。是故不活。復次以離所依
長養縁故不活
云何受身處。答曰衆生相似法。受身處亦是
一體。是不隱沒無記。亦是報亦是依。報者説
諸趣相似。如地獄衆生展轉相似。如是餘趣
餘生當知亦展轉相似。依者説界相似。如欲
界還似欲界。色無色界説亦如是。如界相似。
如是方土族姓居家比丘婆羅門學無學。亦
應隨相説。復有説者。報者初生時所得者是
也。依者後時所得者是也。如沙門還似沙門。
婆羅門還似婆羅門。此相似法。有得有捨。捨
者或身死時捨。或餘事故捨。餘事者如得正
決定。捨凡夫相似。得聖相似。阿羅漢般涅
槃時。捨而不得。復有説言。衆生相似法有三
種。謂善不善無記。如八人相似法是善。五無
間業人相似法是不善。諸餘人相似法是無
記。問曰諸死此生彼。盡捨受身處耶。設捨受
身處。盡死此生彼耶。乃至廣作四句。死此生
彼不捨受身處者。地獄中死。還生地獄中。乃
至天中死。還生天中。是捨受身處。非死此生
彼者。謂得正決定者是也。死此生彼。亦捨受
身處者。地獄中死。生餘道中。乃至天中死。生
餘道中是也。不死此生彼。亦不捨受身處者。
除上爾所事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四
  校正後序
此卷第十七張第五行。欲令無量那由他
眷屬
皆得解脱入於涅槃
國本有能斷
貪欲修悲心者
兄弟姊妹欲令安樂非等。
凡四百五十五字。丹宋二本並無者。詳其
文勢非唯首尾不相連續。至於立文之體。
亦非此論。國本妄加耳。故今不取。但恨未
詳此文來自何經。此須待勘。因書其意以
告來賢云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五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雜揵度人品下
無有中愛。當言見道斷。當言修道斷。乃至
廣説。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世
尊經説有三種愛。一欲愛。二有愛。三無有愛。
世尊經。雖説無有中愛不説見道斷修道斷。
彼經是此論所爲根本。彼中不説。此悉説之。
以是事故而作此論
問曰。無有中愛。當言見道斷。當言修道斷。答
曰。當言修道斷。所以者何。無有是無常諸縁。
彼愛是無有中愛。問曰。此亦是見道斷。何以
但言修道斷耶。答曰。爲隨順經義故。如經中
説。猶如有一爲恐怖苦痛所逼。作如是念。使
我斷壞。乃至死。死後無病。常得安樂。彼經義
趣。説受身處無常。彼所縁愛。是修道斷。以
隨順經義故。説修道斷。復次或有説者。無有
中愛。或見道斷。或修道斷。云何見道斷。答
曰。見道所斷無有中愛。乃至廣説。此文先説。
隨順經義。今者則説眞實義。如我義無有中
愛。當言修道斷。如我義者。如我隨順佛經中
義。彼經是此論根本。以是事故。言無有中愛
修道所斷。如是汝欲令無有中愛修道所斷
耶。此是毘婆闍婆提毘婆闍婆提
秦言分別論
定育多婆提之
育多婆提
言相應論
若不定他言。説他過者。此則
非理故。言汝欲令無有中愛修道斷耶。育多
婆提答言。如是毘婆闍婆提。作如是言。若
作是説。須陀洹。能起此愛。使我斷壞乃至死。
死後無病。常得安樂耶。答曰不也。問曰。何故
須陀洹。不能起此愛耶。答曰。或有説者。須陀
洹。信法信業故。復有説者。已見諸法自體生
故。復能滿足修空解脱門故。復有説者。此愛
是斷見所増長。依斷見生。聖人已離斷見故。
復有説者。此愛從次第因生。彼次第已斷故。
尊者奢摩達説曰。見道所斷法。是其因。聖人
已斷見道所斷法故。毘婆闍婆提。作如是言。
聽我所難説。汝違言負處。汝作是言。無有中
愛。修道所斷。汝亦應説。須陀洹。能起此愛。
使我斷壞乃至死。死後無病。常得安樂。若作
是語。此事不然。不應作是説。無有中愛。修道
所斷。若説無有中愛修道所斷。此事不然。若
説此愛修道所斷。不應言須陀洹不起此愛。
若須陀洹。不起此愛。不應言此愛修道所斷。
育多婆提。作如是説。我不言諸不斷者。必起
現在前。自有不斷不起現在前。有雖斷而起
現在前。若當不斷盡起現在前者。則無解脱
出要。所以者何。凡夫人學人。未來世中不斷
者多。若當盡起現在前。則不得解脱。以未來
世無邊故。如是事者。智人所不可。育多婆提。
先説如是等法。爲説他過而欲立難。如
汝意。欲令須陀洹未盡地獄畜生餓鬼愛耶。
毘婆闍婆提答言。如是。育多婆提。復更定言。
汝意欲令須陀洹能起如此愛。使我作伊羅
跋那龍王善住龍王若閻羅王。使我於地獄
衆生中尊。毘婆闍婆提答言。不也。問曰。何故
須陀洹不起如是等愛耶。答曰。凡夫人生處。
非聖人生處。復有説者。愚者生彼中。彼是智
者故。復有説者。彼惡道已得非數滅故。若法
得非數滅。不復起現在前。復有説者。愛有二
種。一生處愛。二資生愛。須陀洹於惡道。雖不
起生處愛。而起資生愛。愛於象馬等。如帝釋
於青衣鬼所而起愛心。問曰。於地獄趣。復云
起耶。答曰。若其父母。生地獄中。從可信
人邊聞。便生愛心。育多婆提復作是言。聽我
所難説。汝違言負處。汝作是言。須陀洹未盡
地獄畜生餓鬼愛。應作是説。須陀洹能起此
愛。使我作伊羅跋那龍王。乃至廣説。若作是
説。此事不然。若不説須陀洹能起此處。亦不
應説須陀洹未盡地獄畜生餓鬼愛也。若須
陀洹未盡地獄畜生餓鬼愛。而不起現在前。
即是汝違言負處。如汝所説。須陀洹。縁惡道
愛未盡。而不起現在前。我所説無有中愛亦
如是。育多婆提。復難毘婆闍婆提言。於意云
何。爲纒所纒殺父母。此纒是修道所斷耶。毘
婆闍婆提答曰。如是。育多婆提責。毘婆闍婆
提答曰。不也。問曰。何故須陀洹。不起此纒
耶。答曰。或有説者。有増上惡心者。能起此纒
殺父母。彼須陀洹。有増上善心故。復有説
者。有増上無慚無愧者。能殺父母。須陀洹有
増上慚愧故。復有説者。彼纒邪見所長養。隨
邪見後生。須陀洹邪見已斷故。復有説者。須
陀洹已得不作戒。以是事故不起此纒。育多
婆提復責毘婆闍婆提。廣説如上。育多婆提
復更難毘婆闍婆提言。於意云何。修道所斷
法。無有中愛。此愛當言修道斷耶。毘婆闍婆
提答曰。如是。修道所斷法者。謂有漏善法。無
有者。謂斷善根。育多婆提。復責毘婆闍婆提
言。於意云何。須陀洹能起此愛。我當斷善根
耶。毘婆闍婆提答曰。不也。問曰。何故須陀洹
不起如是愛耶。答曰。聖人愛樂功徳。常欲成
就善法現在前。不欲遠離。是故不起。育多婆
提復責毘婆闍婆提。廣説如上。諸言不斷必
起現在前。應説有如上等過。外書中有三種
難。一名疑難。二名説過難。三名除壞難。佛經
中説。世尊亦以三種難難他。一名轉勝難。二
名等義難。三名違言難。轉勝難者。如長
梵志作如是言。我一切不忍。佛難言。汝於此
見亦不忍耶。等義難者。如波知離問佛。汝知
幻耶。佛答言知。波知離言。沙門瞿曇即是幻
者。佛問波知離。汝知拘荼國有惡人名薩婆
周羅多行惡法者不耶。答言我知。佛言。汝亦
是多行惡法人也。違言難者。如優波離居士。
先言身業重。後説仙人惡意。故滅迦陵伽大
城等。此中育多婆提。以等義難。毘婆闍婆提。
使墮負處。無有名何法耶。答曰。三界無常。問
曰。何以作此論。答曰。欲令毘婆闍婆提無所
言故。若不作是説。毘婆闍婆提當作是語。
汝雖以言語伏我。然無有中愛體性與法相
相應者。或見道斷。或修道斷。是故彼尊者作
如是説。無有名何法。三界無常。復有説者。先
説隨順經義趣。後説眞實義。復有説者。育多
婆提還語毘婆闍婆提。我雖以言伏汝。然無
有中愛體性與法相相應。或見道斷。或修道
斷。是故作如是説。無有名何法。三界無常。問
曰。無漏法亦有無常。此中何以不説耶。答曰。
若法是愛安足處所縁處。此中便説無漏無
常非愛安足處非愛所縁處。是故不説
何等心解脱。有欲心耶無欲心耶。乃至廣
説。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中
説。欲心得解説。恚癡心得解脱。不作是説。爲
有欲心得解脱無欲心得解脱。乃至廣説。彼
經是此論根本。今當廣解此經。復次或有説。
心性本淨。爲客煩惱所覆。如毘婆闍婆提説。
心性本淨。彼客煩惱生覆心故不淨。問曰。若
當心性本淨客煩惱覆故不淨可爾者。何不
以本性淨心令客煩惱亦淨耶。汝若不説以
心淨故令客煩惱淨者。爲有何因縁。復次爲
心先生後客煩惱生。爲倶生耶。若心先生後
客煩惱生者。則心住待客煩惱。客煩惱生。然
後覆心。若作是説。是則一心住二刹那。若當
倶者。爲以何時言心性本淨。復無未來世。以
住本性淨心。是故爲止他義。自顯己義。亦欲
説法相相應義故。而作此論
何等心解脱。有欲恚癡心解脱耶。無欲恚癡
心解脱耶。答曰。無欲恚癡心解脱。問曰。無欲
恚癡心。即是解脱。復何所解脱耶。答曰。若以
煩惱而言。則心名解脱。若以世以身而言。則
不名解脱。若諸煩惱不斷。彼心不行於世。不
於世得解脱。不行於身。不於身得解脱。若諸
煩惱斷。彼心行於世。於世得解脱。行於身。於
身得解脱。復次或有説者。欲相應心得解脱。
恚癡相應心得解脱。如毘婆闍婆提作如是
説。染汚心即是無染汚心。若煩惱未斷是染
汚。煩惱已斷是不染汚。猶如同器有垢。未去
垢時名曰有垢。已去垢故名曰無垢。彼亦如
是。彼如是説者。應當違逆呵責。所以者何。非
彼心與欲恚癡相應雜合。若欲恚癡不斷。此
心不名解脱欲恚癡。若欲恚癡斷。此心名解
脱欲恚癡。欲證此義故引佛經。世尊經説。日
月有五曀。爲五曀所覆故日月不明淨。云何
爲五。謂雲乃至廣説。雲者如夏時。少雲能遍
虚空。煙者如焚燒草木。煙遍虚空。塵者如天
不雨時。風動地塵。遍於虚空。霧者如大河邊
出霧遍於虚空。復有説者。東方國土若晝若
夜。雨後日出時。霧從地起。遍於虚空。羅睺羅
阿修羅王障者。日月是諸天前軍。天與阿修
羅。常共鬪戰。以日月威力故。諸天常勝。羅睺
羅阿修羅王。而先欲摧滅。以是一切衆生業
力故。而不能滅。以手障之。如此諸曀。與日月
相遠。而不相近。未除彼曀。日月於此諸曀而
不明淨。若除諸曀。日月於此諸曀。而得明淨。
如是彼心不與欲恚癡相應雜合。若是欲恚
癡不斷。彼心不名解脱欲恚癡。若欲恚癡斷。
彼心名解脱欲恚癡。世尊經説。比丘當知。得
第一大身者。謂羅睺羅阿修羅王是也。乃至
廣説。無有衆生能自化身端正第一如羅睺
羅阿修羅王者。此説變化非謂實身
何等心解脱。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答曰。
未來遠心生時。無學諸障。得解脱障者。非
想非非想處下下煩惱是也。若説未來。則止
過去現在。若説無學。則止學心。問曰。如學心
亦得解脱。何以但言無學耶。答曰。或有説者。
以尊勝故。若求勝法。無學法勝於學法。若求
勝人。則無學人。勝於學人。尊者瞿沙説曰。若
多勝無過。言是解脱。若得無學心。則解脱多
亦勝無過。復次若心得二種解脱者。名爲解
脱。謂自體解脱。身得解脱。以是事故而作四
句。或有心自體得解脱非身。或有身得解脱
非自體。乃至廣作四句。自體得解脱非身者。
謂學心是也。身得解脱非自體者。阿羅漢善
有漏不隱沒無記心是也。自體解脱身亦解
脱者。謂無學心是也。非自體解脱非身解脱
者。謂學有漏心一切凡夫心是也。復次無障
礙故名解脱。學人則爲邪解脱所障。無學不
爾。如是學正解脱。與邪解脱相對。無學不爾。
復次若心於一切結得解脱。名爲解脱。學心
有分解脱。有分不解脱。無學不爾。復有説者。
若心於五種煩惱事中得解脱。五種縁中得
解脱。名爲解脱。五種煩惱障礙。五種縁障礙
説亦如是。復有説者。若不爲如摩樓多愛草
所繋者是名解脱。復次若能揃有頂所依周
羅者。是名解脱。復次若斷三界諸煩惱髮。是
名解脱。復次若減少解脱能令滿足。是名解
脱。如學人乃至金剛喩定。名不滿足。得無學
心名爲滿足。復次若得猗樂。不爲煩惱所障。
是名解脱。學人雖得猗樂。爲煩惱所障。無
學人得猗樂。不爲煩惱所障。復次若廣受猗
樂名爲解脱。學人以有所作故。受猗樂不廣
若得無學心。所作已辦。則廣受猗樂。猶如國
王怨敵未盡受樂不廣。若怨敵盡者。則廣受
樂。若所作已辦。除去重擔。更無欲求亦復如
是。復次衆生常共煩惱獨語。若得遠離。牟尼
意滿足。是名解脱。復次若離染汚諸陰重擔
者。是名解脱。復次若離煩惱熱諸入。得清涼
入。是名解脱。復次若離煩惱所依諸入。得無
煩惱所依諸入。是名解脱。復次若遠離煩惱
衆生聚自立無。煩惱衆生聚中。是名解脱。復
次若得爲世作福田者。是名解脱。如偈
    欲心壞衆生 如草敗良田
    若施無欲者 必得於大果
復次若害其命。得無間罪者。是名解脱。復次
若斷諸著決煩惱堤塘。除一切障礙。斷於四
食。離四識住。破壞四魔。過九衆生居者。是名
解脱。復次若行不雜。功徳學人雜行善法
過惡善行惡行。善根不善根。互現在前。若
唯行善行等。不行不善行等者。是名解脱。問
曰。如五陰悉得解脱。何以獨説心得解脱耶。
答曰。或有説者。以心勝故。此中應説。如第一
品中答。問曰。唯有一刹那心得解脱耶。答曰
不也。若説一刹那生心。當知盡説未來一切
心。所以者何。未來無學心。得行於世故。問曰
得盡智時。未來世所有修三界善根。爲得解
脱不也。答曰得。所以者何。亦除其障故。問
曰。若退阿羅漢果。還得阿羅漢果。先所得過
去無漏道。彼爲得解脱不耶。答曰不得。以不
除障故。如無礙道滅。乃至廣説。無礙道者是
金剛喩定。問曰。何故名金剛喩耶。答曰。猶如
金剛無所不斷無所不壞。無所不穿。若鐵若
牙。若石若摩尼珠。若頗梨。若山。如是等物
無不摧破。彼定亦爾。於一切煩惱。若不摧
破。無有是處。以分別故説。若設當具縛凡夫。
能起此定。則能斷一切煩惱。何以故。是一切
煩惱對治法故。何以知耶。答曰。得阿羅漢時。
證一切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煩惱解脱得。以
是事故。知此定是一切煩惱對治法。問曰。
如金剛喩定體性。若是五陰。若是四陰。何以
但名定耶。答曰。以定勢偏多故名爲定。如
見道體是五陰。以見勢偏多故名爲見道。如
見道邊等智體性。是五陰四陰。以智勢偏多
故説名爲智。如四道。通體性。是五陰四陰。以
通勢多故説名爲通。金剛喩定體性。是五陰
四陰。以定勢多故説名爲定。問曰。若然者。則
因論生論。彼處何故定勢多耶。答曰。或有説
者。以非想非非想處難斷難破難過。須堅固
定。以安其足。發大精進。如人欲害象時。先安
其足。發其武勇。然後可害。如是非想非非想
處。難斷難破難過。當先安其足。發大精進已。
然後能斷。如象非想非非想處下下煩惱。復
有説者。非想非非想處。微細難知。難可解了。
當須大持意法。如人欲射一毛。當須大持意
法。彼亦如是。此金剛喩定。若在未至禪。則有
五十二金剛喩定。其事云何。金剛喩定。與六
智倶。謂四比智二法智。二法智者。謂滅智道
智。依未至禪。以苦比智當得阿羅漢果。彼觀
非想非非想處苦等四行。若一行現在前。當
得阿羅漢果。若以集比智。觀非想非非想處
集等四行。若一行現在前。當得阿羅漢果。若
以滅法智。觀行現在前當得阿羅漢果若以
滅法智。觀欲界諸行滅等四行。若一行現在
前。當得阿羅漢果。若以道法智。觀欲界斷諸
行道等四行。若一行現在前。當得阿羅漢果。
若以滅比智。彼或有觀初禪諸行滅等四行。
若一行現在前。當得阿羅漢果。如是乃至觀
非想非非想處諸滅亦如是。如是八四有三
十二。若以道比智。觀九地中比智分道等四
行。若一行現在前。當得阿羅漢果。滅比智三
十二。道比智四。前有十六。是名依未至禪有
五十二金剛喩定。如是依初禪禪中間第二
禪第三禪第四禪。亦有五十二金剛喩定。空
處有二十八。若依空處。以苦比智。觀非想非
非想處苦等四行。若一行現在前。當得阿羅
漢果。若以集比智説亦如上。若以滅比智。觀
空處諸行滅等四行。如前説。或觀識處。或觀
無所有處。或觀非想非非想處滅等四行。廣
説如上。若以道比智。觀九地中比智分道等
四行。廣説如上。滅比智有十六。道比智有四。
前有八。是名依空處二十八金剛喩定。識處
有二十四。無所有處有二十。如是隨所應説。
此是一家義。復有説者。未至禪中有八十。其
事云何。金剛喩定。與六智倶。如上説。若依未
至禪。以苦比智。當得阿羅漢果。觀非想非非
想處苦。如先説。若以集比智。觀非想非非想
處集。如先説。若以滅法智。觀欲界諸行滅。如
先説。以道法智。觀欲界斷諸行道。如先説。若
以滅比智。觀初禪諸行滅。如先説。或有觀乃
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亦如上説。此八四
有三十二。道比智亦有三十二。合六十四。前
有十六。是名依未至地有八十金剛喩定。如
是初禪禪中間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亦有
八十。空處有四十。若依空處。以苦比智。當得
阿羅漢果。廣説如上。以集比智説亦如上。若
以滅比智。觀空處諸行滅。乃至非想非非想
處諸行滅有十六。道比智亦有十六。前有八。
是名空處有四十金剛喩定。識處有三十二。
無所有處有二十四。應隨相廣説。評曰。應作
如是説者好。依未至禪。應有百六十四金剛
喩定。其事云何。若依未至禪。以苦比智。觀非
想非非想處苦。廣説如上。若以集比智。觀非
想非非想處集。説亦如上。若以滅法智。觀欲
界諸行滅。説亦如上。若以道法智。觀欲界斷
諸行道。説亦如上。若滅比智。觀初禪諸行滅。
或有乃至觀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如是八
四有三十二。如前説。或有觀初禪亦觀第二
禪。或觀第二禪。亦觀第三禪。或觀第三禪。亦
觀第四禪。或觀第四禪。亦觀空處。或觀空處。
亦觀識處。或觀識處。亦觀無所有處。或觀無
所有處。亦觀非想非非想處。或有觀初禪第
二禪第三禪。或有觀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或有觀第三禪第四禪空處。或有觀第四禪
空處識處。或有觀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或有
觀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或有觀初
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或有觀第二禪第
三禪第四禪空處。或有觀第三禪第四禪空
處識處。或有觀第四禪空處識處無所有處。
或有觀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或有觀初禪乃至空處。或有觀第二禪乃至
識處。或有觀第三禪乃至無所有處。或有觀
第四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或有觀初禪乃
至識處。或有觀第二禪乃至無所有處。或有
觀第三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或有觀初禪
乃至無所有處。或有觀第二禪乃至非想非
非想處。或有觀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若
以道比智。觀九地中比智分道等四行。若一
行現在前。當得阿羅漢果此有四。前苦比智
有四。集比智有四。滅法智有四。道法智有四。
滅比智有百四十四。如是依未至禪。有百六
十四金剛喩定。初禪禪中間乃至第四禪。亦
有百六十四。空處有五十二。若依空處。若以
苦比智。當得阿羅漢果。觀非想非非想處苦
等四行。廣説如上。若以集比智。觀非想非非
想處集。廣説如上。若以滅比智。或觀空處諸
行滅。乃至或觀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廣説
如上。或有觀空處識處。或有觀識處無所有
處。或有觀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或有觀
空處乃至無所有處。或有觀識處乃至非想
非非想處。或有觀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若以道比智。觀九地比智分道等四行。廣説
如上。此有四。前苦比智有四。集比智有四。滅
比智有四十。是名依空處五十二金剛喩定。
識處有三十六。若依識處。以苦比智。觀非想
非非想處苦四行。廣説如上。若以集比智。觀
非想非非想處集四行。廣説如上。若以滅比
智觀識處諸行滅。乃至或觀非想非非想處
諸行滅。廣説如上。若以滅比智。觀識處無所
有處。或觀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或有觀
識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若以道比智。觀九
地道智分道等四行。廣説如上。此有四。前苦
比智四。集比智四。滅比智二十四。如是依識
處有三十六金剛喩定。無所有處有二十四。
依無所有處。若以苦比智。觀非想非非想處
苦四行。廣説如上。若以集比智。觀非想非非
想處集四行。廣説如上。若以滅比智。觀無所
有處諸行滅。或觀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廣
説如上。或觀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諸行
滅。廣説如上。若以道比智。觀九地比智分道
等四行。廣説如上。此有四。前苦比智四。集比
智四。滅比智有十二。如是依無所有處有二
十四金剛喩定。無色界中。不應説法智。生色
界中。不應説法智。不應説生上地依下地離
欲。除非想非非想處亦不應説生上地觀下
地滅餘生色界。亦如生欲界説生無色界。如
生欲色界説。尊者瞿沙説。金剛喩定有十三。
云何十三。謂諸斷非想非非想處煩惱。無礙
道見道所攝有四。修道所攝有九
已解脱心得解脱耶。未解脱心得解脱耶。答
曰。已解脱心言得解脱。如是汝語。已解脱心
言得解脱。不應説已解脱心言得解脱。所以
者何。若以解脱不得言當解脱。若當解脱不
得言已解脱。問曰。已解脱心。何以言得解脱
耶。答曰。以是事故。先作是説。若以煩惱而
言。名已解脱。若以行世在身而言。名得解脱。
我亦説已解脱言得解脱。亦説已作事言作。
如是説者復有何過。佛亦説已解脱言得解
脱。已作事言作。欲證此義故引佛經。於汝意
云何。佛經爲是善説不耶。如説偈
    若斷欲無餘 如蓮花在水
    比丘捨此彼 如蛇脱皮去
問曰。佛説此偈。爲已捨言捨耶。未捨言捨耶。
答曰。佛説已捨言捨。此中説斷欲無餘。言已
捨捨。如此偈中。已捨言捨。已作言作。我亦
如是。已解脱言得解脱。而無有過。爲證此義
故復引佛經。如説偈
    慢盡自定意 善心一切脱
    一靖居無亂 能度死彼岸
問曰。此偈中爲説已度度未度度耶。答曰。此
中説已度度。若善心一切得解脱時。名已度
而言是度。如此經説。已度言度。已作言作。我
亦如是。已解脱言得解脱
又世尊言。習厭無欲習無欲解脱習解脱涅
槃。問曰。何以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
説習厭無欲。乃至廣説。不分別云何厭云何
無欲。乃至廣説。佛經是此論根本。彼中不説
者。今當説之。以是事故而作此論
習有二種。一者能生。二者能到。能生者。如習
厭能生無欲習無欲能生解脱。能到者。如習
解脱能到涅槃。復有説者。習有二種。一者隨
順。二者隨應。隨順者。如習厭得無欲習無欲
得解脱。隨應者。習解脱應得涅槃。問曰。若是
習性。亦是縁性耶。答曰。諸是縁性。則是習性。
問曰。頗是習性非縁性耶。答曰有。謂習解脱
得涅槃者是也此習於涅槃無四
縁義而能到涅
云何爲厭。答
曰。無學惡賤五取陰諸行。如經本廣説。問曰。
如此厭。亦是無學。亦是學。亦是非學非無
學。何以唯説無學耶。答曰。或有説者。以名義
倶勝故。若求法勝。則無學法勝。若求人勝。則
無學人勝。尊者瞿沙説曰。以多勝無過故。唯
説無學厭。不説學人凡夫人也。復有説者。世
尊説勝法根本故。無學是勝法根本故。無學
是勝法根本。非學人凡夫人也。復有説者。若
説終者。亦明其始。復有説者。若無二法相對
應。如上無學廣説。問曰。厭體性是何。答曰。
或有説者。體是慧性。問曰。若然者。厭體性是
苦忍苦智。彼説善通。此文云何通。如説。云何
習厭得離欲。答曰。與厭相應無欲恚癡善根。
問曰。若然者。慧還與慧相應耶。答曰。此文應
如是説。彼厭相應無欲善根。不應説無恚無
癡。應作是説。而不説者。當知此文是誦者長
説。復有説者。此厭是心數法與心相應。問曰。
若然者。此文善通。見揵度所説體。是苦忍
苦智。復云何通。答曰。彼中説厭。以親近苦忍
苦智故。於何處得厭。答曰。苦忍苦智邊。評
曰。不應作是説。如前説者好。厭體性是慧。云
何世俗厭。答曰。與不淨相應者是也。即是阿
那般那體。是縁苦集。煗頂忍是世第一法。
是縁苦集。見道邊等智。與悲相應。第一第二
解脱相應。與初四勝處相應。是身如病如癰
如瘡。無常苦空無我因集有縁等行。麁説則
有如是等相。若廣説者。量過四海。問曰。若厭
體是可厭耶。若體是可厭是厭耶。乃至廣作
四句。初句者無漏厭是也。第二句者除世俗
厭諸餘有漏體是也。第三句者世俗厭是也。
第四句者除無漏厭諸餘無漏體是也。問曰。
如一切法無我觀。爲是厭觀也。爲是欣踊
觀耶。答曰。此義前無我行中已説
云何習厭得離欲。答曰。與厭相應無欲。無有
欲善根。此文應如是説。不應説無恚無有恚。
問曰。無欲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無貪
云何習無欲得解脱。答曰。彼無欲相應解脱。
乃至廣説。一切諸法中。有二法體是解脱。一
者有爲。二者無爲。有爲者心數法中解脱是
也。無爲者數滅是也。此中唯説有爲解脱。
不説無爲解脱。有爲解脱有二種。一者染汚。
二者不染汚。染汚者。是邪解脱。不染汚者。是
正解脱。正解脱。復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
漏。有漏者。與不淨觀相應。慈悲喜捨相應。無
漏者。與學無學相應。學者有四向住三果。無
學者唯住一果。無學復有二種。一時心解脱。
二非時慧解脱。時心解脱者。謂五種阿羅漢
是也。非時慧解脱者。不動阿羅漢是也。此即
是斷欲心得解脱。此即是斷無明慧得解脱。
問曰。若斷欲即是慧得解脱斷無明即是
心得解脱者。攝法論所説。云何通耶。如説
云何斷欲心得解脱。答曰。無貪善根。云何斷
無明慧得解脱。答曰。無癡善根。問曰。如無
貪無癡善根。非解脱性。何故説是解脱耶。答
曰。此文應如是説。云何斷欲心得解脱。答
曰。無貪善根相應解脱是也。云何斷無明慧
得解脱。答曰。無癡善根相應解脱是也。此文
應如是説。而不説者。有何意耶。答曰。各有所
爲故。或有爲斷欲。故勤方便。或有爲斷無明。
故勤方便。或有爲斷欲勤方便者。名心解脱。
或有爲斷無明勤方便者。名慧解脱。然其解
脱。更無別體。復有説者。無貪與貪相應。無癡
與癡相對。是故以無貪無癡名説
云何習解脱得涅槃。答曰。若斷一切愛盡。乃
至廣説。問曰。如斷一身見盡。亦名涅槃。何以
言斷一切愛盡耶。答曰。或有説者。此中説滿
足涅槃。何者是耶。謂斷一切愛盡。乃至廣説。
復有説者。此中諸所説道。盡説無學身中道。
如説無學身中道。説無學身中道果亦如是。
學人所斷有餘。非是無餘。問曰。云何名涅槃
義。答曰。或有説者。諸陰林斷更不生。是涅
槃義。復有説者。滅一切煩惱義。是涅槃義。復
有説者。滅種種大故。是涅槃義。復有説者。
不織義。是涅槃義。如因經緯織杖等織&T073554;便
成。若不因經等。織&T073554;不成。如是因業煩惱經
緯故。織受生&T073554;便成。若不因業等。織受生&T073554;
不成。以是事故。不織義是涅槃義
問曰。厭無欲解脱涅槃有何差別。答曰。惡賤
是厭。不求是無欲。心無垢是解脱。捨擔是涅
槃。復有説者。惡賤煩惱是厭。斷煩惱。是無
欲。不與煩惱倶。是解脱。諸陰盡。是涅槃。如
尊者瞿沙解此經。如實知見是説見地。厭是
薄地。無欲者是無欲地。解脱者是無學地。涅
槃者是諸陰不生
世尊説三界。斷界無欲界滅界。乃至廣説。問
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説。尊
者阿難。往詣長老上座所。到已乃至廣説。
問曰。以何等故尊者阿難往詣彼所。答曰。或
有説者。彼尊者阿難。是持佛法船&MT03208;者。常
監臨四衆。數數往詣諸比丘所。慮諸比丘謬
受境界窳墮空過。以是事故往詣彼所。復有
説者。尊者阿難作是思惟。若彼長老比丘。有
得勝進功徳者。我當讃善隨喜。若不得者。我
當示其方便。爾時阿難往詣彼所。生相似
信。信有二種。有相似有不相似。相似信者。彼
若是阿練若問阿練若法。是阿毘曇人問阿
毘曇法。是持修多羅人問修多羅法。是持律
人問於律法。不相似信者。問與上相違。爾時
阿難問彼長老上座阿練若法。汝數數觀何
境界耶。彼答言。我觀舍摩他毘婆舍那。阿難
復問。若修行廣布舍摩他法。有何利耶。彼
言。若修行廣布。舍摩他法。是名修心。若
修心者。得心解脱。問曰。如阿毘曇義一心中
有定有慧。云何分別是修定方便人修慧方
便人耶。答曰。以依具故知。或有多依定具。或
有多依慧具。多依定具者。性樂獨住。常好閑
靜。樂居空舍。不喜言説。多依慧具者。常好
受持讀誦修多羅阿毘曇毘尼。亦以教人。觀
察總相別相。如是等事是名差別。復有説者。
或有繋心一縁。而不分別法相。或有不繋心
一縁。而分別法相。繋心一縁不分別法相者。
是名修定。若不繋心一縁分別法相者。是名
修慧。阿難問言。若以定方便修心者。得慧。
解脱。若以慧方便修心者得心解脱。若以定
以慧方便修心者。得何等解脱耶。答言。得界
解脱。復問。何等界解脱。答曰。三界。謂斷界
無欲界滅界。問曰。如斷是無縁法。不能有所
縁。何故説言得斷界解脱耶。答曰。此中觀涅
槃解脱。以界名説。所以者何。雖勤行精進。而
不能生觀涅槃解脱者。終不能得心解脱也。
以是事故觀涅槃解脱。説名爲界。爾時尊者
阿難從長老上座比丘所聞如是説已。便詣
迦梨勒壇上。以如是義。盡問五百比丘。諸比
丘皆以如是義答。問曰。是諸比丘云何而答。
答曰。或有説者。如今法會處先下座説。彼亦
如是。復有説者。一人答。餘者印可。尊者波奢
説曰。爾時作白羯磨行籌。受籌者名答。爾時
尊者阿難問諸比丘已往詣佛所。以如是等
義問佛。佛亦以如是義答。問曰。尊者阿難以
不可上座比丘及五百比丘所説而往問佛
耶。答曰可適。問曰。若可適者。何以復問佛耶。
答曰。欲顯善説法中同見同欲同意具足問
答故。外道法中。意欲不同。破壞法塔。善説法
中。意欲同故不壞法塔。以此法妙故。師與弟
子。始終所説。不相違背。復有説者。欲令多人
遠罪過故。其事云何。曾聞彼長老上座比丘。
經六十年。在母胎中。却後生已。身形老痩。無
有威徳。爾時多人生輕蔑心作如是言。此諸
年少氣力強盛。初夜後夜勤行精進。於勝進
法猶故難得。何況老痩身者能得此法。然此
五百比丘以飮食故。爲提婆達多所壞。後還
歸佛。是時多人生不信心。是諸比丘貪利供
養。豈當能得勝進之法。乃令多人作諸罪過。
是時阿難欲令多人去罪過故。而往問佛。彼
經雖説斷界無欲界滅界。而不廣説。此論因
彼經故。作種種雜説優波提舍。彼經是此論
所爲根本。諸彼中所不説者。今此悉説。故
作此論
云何斷界。我今當先説阿毘曇名數近對治
法。云何斷界。答曰。除愛結。諸餘結斷。是名
斷界。諸餘者。除愛結餘八結是也。云何無欲
界。答曰。愛結若斷。是近對治有欲對無欲故。
云何滅界。答曰。除九結。諸餘結法滅。是名滅
界。此中一切有漏體。説是結法。復有説者。
結結相應法。及所起處生等若斷。是名斷
界。愛結愛結相應法。及所起處生等。若得
離欲。是無欲界。若説九結。則攝一切染汚法
盡。餘唯有有漏善法及不隱沒無記。彼若滅。
是名滅界。復有説者。有法縛而不染汚。有法
亦縛亦染。有法不縛不染。縛而不染法若斷。
是名斷界。亦縛亦染法。若得離欲。是無欲界。
不縛不染者。他縛他染若滅者。是名滅界。如
縛繋義亦如是。復有説者。煩惱體若斷。是名
斷界。煩惱於縁得離。是名無欲界。諸煩惱果
更不生。是名滅界。復有説者。過去諸陰若斷
是名斷界。未來諸陰離欲。是名無欲界。現在
諸陰若滅。是名滅界。復有説者。若苦受斷。是
名斷界。若於樂受離欲。是名無欲界。不苦不
樂受若滅。是名滅界。復有説者。若苦苦斷。是
名斷界。壞苦若離欲。是名無欲界。行苦若
滅。是名滅界。尊者奢摩達説曰。捨於重擔。是
名斷界。無欲對治有欲。若離有欲。是名無欲
界。令生不相續。相續者若滅。是名滅界。復有
説者。或有言唯斷愛結。問曰。若然者。則違佛
經。佛經説。諸行若斷。是名斷界。諸行離欲。是
名無欲界諸行若滅。是名滅界。復違波伽羅
那經。如説可斷法云何。答言一切有漏法。復
説斷智法云何。答言一切有漏法。答曰。愛有
縁八結者。有還縁愛者。有縁餘法者。縁八結
愛若斷。是名斷界。縁愛結愛若斷。是名無欲
界。縁餘法愛若斷。是名滅界。復有説者。唯斷
於使縁八結使若斷。是名斷界。縁愛結使若
斷。是名無欲界。縁餘法使若斷。是名滅界。若
斷界是無欲界耶。問曰。何以復作此論。答曰。
先説阿毘曇名數義。今欲説眞實義。若不爾
者。人謂但自隨己意不順佛經。今欲隨順佛
經故作如是説。若斷界是無欲界耶。答曰如
是。乃至廣説。所言斷無欲滅。此三名雖異
義無差別
世尊説三想。乃至廣説。問曰。何以作此論。答
曰。此是佛經。佛經説三想。不廣分別。佛經是
此論所爲根本。彼中不説者。今悉説之。故作
此論
問曰。十六行外。更有聖道不耶。若有者。智揵
度識身經中。何以不説耶。若無者。此經云何
通。如説受樂受時。如實知受樂受。此是何行。
又如説我已知苦。爲是何行。不復更知。此
是何行。乃至我已修道。此是何行。不復更修。
此是何行。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
不受後有。如攝法經所説。比丘盡欲漏。是名
盡智。更不復盡。是名無生智。是何等行。有漏
無明漏説亦如是。評曰。應作是説。十六行外
更無聖道。問曰。若無者。先説善通。此經云何
通耶。受樂受時。如實知受樂受。乃至廣説。
答曰。不以知受樂受故。名如實知樂受。知此
樂受。是道如迹乘。故名如實知我已知苦者
是二行。謂無常行苦行。不復更知亦是無常
行苦行。我已斷集是集等四行。更不斷集。亦
是集等四行。我已證滅是滅等四行。更不證
滅。亦是滅等四行。我生已盡。是集等四行。
梵行已立。是道等四行。所作已辦。是滅等
四行。不受後有。是苦等二行。謂無常行苦行。
復有説者。我生已盡有五事。一者身。二者對
治。三者所作。四者果。五者人。身者。一切處
生身盡。對治者得如此對治。能盡一切生。所
作者智能所作使諸生盡。果者得智果。能盡
一切生。人者言是人。能盡一切生。如攝法經
所説。比丘盡欲漏者。是盡智。有六行。不復更
盡。是無生智。亦有六行。六行者謂無常苦二
行。及集四行。有漏無明漏。説亦如是。復有説
者。十六行外。更有聖道。問曰。若有者。智揵
度識身經中。何故不説耶。答曰。應説而不説
者。當知此説有餘。問曰。此有餘説有何義耶。
答曰。若行能得正決定。得果離欲。及盡諸漏
者。智揵度識身經則説。若諸行不能得正決
定。不得果不離欲。不盡諸漏者。然是聖所得
道。爲受現法樂故。爲遊戲故。觀本所作故。受
用無上聖法故。而起現在前。復有説者。
行現在斷煩惱時。能害煩惱。能有所作。有大
功用者則説。現在斷煩惱時。彼諸行不能害
結。不有所作。無大功用。是故不説。唯在未來
世中修。復有説者。若行在方便無礙解脱勝
進道者則説。彼説諸行不在無礙道解脱道。
或在勝進道。或在遠方便道。以是事故。智揵
度識身經不説。若作是説。十六行外有聖道
者。想是聖道。若行於斷是斷想。若行無欲是
無欲想。若行於滅是滅想。猶如一的。爲若木
若鐵衆箭所中。如是一無爲體。爲三想所行。
諸作説。是十六行外。更有聖道者。斷想非離
欲想非滅想。乃至廣説。諸作是説。十六行外
更無聖道者。彼想是縁。若縁斷是斷想。若縁
無欲是無欲想。若縁滅是滅想。此文應如是
説。若斷想是無欲想耶。答曰如是。乃至廣説」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五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六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揵度愛敬品第
云何爲愛。云何爲敬。乃至廣説。如此章及
解章義。此中應廣説優婆提舍。問曰。何故作
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中説。若比丘習
慚愧滿足。則有愛敬。雖作是説不廣分別。
云何爲愛。云何爲敬。今欲説故而作此論。復
有説者。所以作此論者。欲斷小人法現大人
法故。其事云何。答曰。小人愛則妨敬。敬則
妨愛。云何愛妨敬。猶如在家法。父母於子。則
有親愛。子於父母有愛無敬。出家法中。
上阿闍梨。於諸弟子。則有親愛。弟子於*和
上阿闍梨。有愛無敬。是名愛妨敬。云何敬妨
愛。猶如在家法中。父母於子。教訓嚴難。欲令
諸子遠惡修善。子於父母。有敬無愛。出家法
中。和尚阿闍梨。於諸弟子教訓嚴難。欲令諸
弟子遠惡修善。諸弟子於和尚阿闍梨。有敬
無愛。如是小人愛則妨敬。敬則妨愛。大人不
爾。若愛則加敬。敬則加愛。是故爲斷小人法
欲現威勢大人法故。而作此論。佛出世時一
人具此二法者多。佛不出世一人具此二法
者少。設令有者當知皆是菩薩摩訶薩
云何爲愛。答曰。若愛乃至廣説。如是等言。盡
説愛相。問曰。愛體性是何。答曰。愛有二種一
染汚。二不染汚。染汚者體是渇愛。不染汚者
體是信渇。愛有二種一是渇愛。二是愛。問
曰。若渇愛是愛耶。答曰。若渇愛則是愛。頗
有愛非渇愛耶。答曰有。不染汚愛也。信亦有
二種。一是信。二是愛。問曰。若信是愛耶。答
曰。或有信非愛。或有信是愛。信非愛者。信而
不求者是也。信是愛者。亦信亦求者是也。復
有以此義作四句者。或有信非愛。或有愛非
信。乃至廣作四句。信非愛者。信其事而不求
也。愛非信者。染汚愛是也。亦信亦愛者。愛其
事而求者也。非信非愛者。除上爾所事
云何敬。若敬善敬。乃至廣説。如是等言。盡説
敬相。問曰。此敬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慚
愧。云何愛敬。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先雖
説其體。未説此二法倶在一人身中。今欲説
故復作此論。云何愛敬。答曰。猶如有一。以愛
敬故。意常念佛。凡夫人愛敬佛者。以佛力
故。使我得離賦役驅使種種苦事。使我復得
種種資生隨意之物。聖人愛敬佛者。以佛力
故。使我斷無始已來無量諸苦。盡惡道因。住
決定法。見於眞諦正見清淨。復有説者。倶愛
敬佛。意常念之。以佛力故。使我出家得比丘
法及餘諸善安樂之利。如尊者優陀耶言。世
尊滅我無量惡法。益我無量善法。復次以佛
出世故。淨三種眼。如尊者舍利弗言。若佛不
出世。則我盲無目。過此一生。復次佛於此法
最尊勝故。復有説者。佛是法主故。復有説者。
無始已來七依之法。隱蔽不現。佛能開示故。
復有説者。佛能令無數那由他衆生入涅槃
城故。復有説者。佛世尊。獨出無明殼。轉於
法輪故。復有説者。以世尊説法故。令無量那
由他衆生。種諸善根。亦令成熟。使得解脱。以
佛説法故。使有念處正斷神足根力覺道禪
定解脱三摩提。辦如是等一切功徳。盡現世
間。以如是等事如凡夫聖人。愛敬於佛。亦
愛敬法。意常念之。所以者何。能盡我身心等
苦。亦依此法。能到涅槃。亦愛敬僧。意常念
之。所以者何。以僧力故。使我出家受具足戒。
得畜百一種物。得共和尚阿闍梨等梵行者。
依佛法。如是等人。我行道時。是我伴侶。
以於如是等處有愛有敬。故名愛敬。有人有
愛無敬。有敬無愛。乃至廣作四句。有愛無敬
者。如在家法。父母於子。和尚阿闍梨。於諸弟
子。有愛無敬。有敬無愛者。如於有徳他師長
所不相伏習者。有敬無愛。亦敬亦愛者。如在
家法。子於父母。弟子於和尚阿闍梨所。無愛
無敬者。除上爾所事。愛敬四趣中盡有。此中
所説愛敬。是佛法中所行者也。云何爲養。云
何爲敬。乃至廣説。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
爲斷小人法現大人法故。所以者何。小人養
則妨敬。敬則妨養。養妨敬者。如在家法。父母
老病。以衣服飮食隨病醫藥。以養父母。而無
有敬。出家法中。如諸弟子。威徳多聞。善解法
相。衆所知識。彼以衣服飮食隨病醫藥。以養
和尚阿闍梨。其師或時於弟子所。受經問義。
如是等養妨於敬。大人不爾。若養則加敬。若
敬則加養。佛出世時一人具此二法者多。佛
不出世一人具此二法者少。設當有者。當知
皆是菩薩摩訶薩也。菩薩若與人養。必加其
敬。若與其敬。必加其養。以是事故。欲斷小人
法現大人法。甚希有故而作此論。云何爲養。
答曰養有二種。一者財。二者法。問曰財養。體
性是何。答曰或有説者。所捨物是。復有説者。
身口業捨是。復有説者。能令諸根四大長養
者是。評曰應作是説。財養體性是五陰。問曰
爲是何趣耶。答曰除地獄趣。餘趣盡有。復有
説者。六欲天中無。所以者何。諸天若欲食時。
以空金鉢置前。隨其福力飮食自出。何須財
養。復有説者。彼飮食雖等有餘財物。可以與
他。問曰何處施誰與誰取。答曰或有説者。畜
生趣中。還施畜生。餓鬼趣中。施於二趣。人施
三趣。天施前三趣。復有説者。能施四趣。若人
以饒益他意施飮食。他人食之。四大諸根而
得長養。是名爲施亦名爲養。雖有饒益他意
施他飮食。他人食之。不長養諸根四大。是名
爲施不名爲養。若人害心。以雜毒食施他。他
人以呪術藥草力。若是有徳衆生。諸根四大。
而更増長。是名爲養不名爲施。彼施者受不
善報。問曰法養體是何耶。答曰或有説者。法
養體性是名。復有説者。是語。復有説者。若聞
法時生未曾有善巧方便。是法養體性。評曰
應作是説。取其聞法巧便相應共生法者。體
是五陰。問曰何處有法養耶。答曰五趣盡有。
何以知地獄趣中有耶。答曰曾聞彌多達子
小生地獄中謂是浴室。而便説偈
    人間空處受苦樂 非我非他之所作
    若受諸觸皆縁身 無有身者誰受苦
時諸衆生聞説此偈。縁斯福故。從是命終脱
地獄苦。云何知畜生道中亦有法養。答曰如
迦賓闍羅鳥等。身行梵行。爲他説法者是也。
餓鬼中如畢陵迦等是也。人天中者。盡可現
見。天中六欲天。及色界諸天。非無色界天。何
以知色界諸天亦有耶。答曰如手天子往詣
佛所。作如是言。如今世尊。四衆圍繞而説諸
法。聞者歡喜奉行。我還至無熱天中。諸天圍
繞而爲説法。聞者歡喜奉行。亦復如是。以是
事故。知色界天中亦有法養。若以饒益心。爲
他説法。他聞法已。生善巧便。是名爲施亦名
爲養。若以饒益心。爲他説法。他聞法已。不生
善巧方便者。是名爲施不名爲養。若以譏刺
心。爲他説法。他人聞已。以智慧心。生善巧
便。是名爲養不名爲施
云何爲敬。若敬重敬。乃至廣説。敬體性是慚。
如前説
云何敬養。問曰。何以復作此論。答曰。先已説
敬養體性。未説一人具此二事故而作此論。
云何敬養。答曰。猶如有一而敬養佛。問曰。
以何敬養佛。答曰。以財敬養佛。不能以法。
所以者何。不能生佛未曾有善巧便故。所以
者何。以阿羅呵三藐三佛陀不受用他法。法
應爾故。問曰。何故此中不説敬養法耶。答曰。
作縁義。是養義。彼法離縁故。問曰。若欲施法
當施何處。答曰。法有二種。一者名數。二者眞
實。若欲施名數法者。應施説法人。若書寫經。
若欲施眞實法者。守護此物。當如敬佛塔。云
何施僧法養。答曰。於衆僧中。作三契經偈。
作娑曷遮。説決定義。種種問答是也。云何財
養。答曰若以種種飮食。施作長齋。般遮于瑟
解經法會。供養和尚阿闍梨及餘清淨梵行
者。問曰誰施誰受。答曰佛能施一切衆生
法養財養。一切衆生。能施佛財養。不能施法
養。辟支佛能施一切衆生法養財養。除佛世
尊。一切衆生能施佛施辟支佛財養。不能施
法養。舍利弗能施一切衆生法養財養。唯除
佛辟支佛。一切衆生能施佛辟支佛舍利弗
財養。不能施法養。目揵連能施一切衆生財
養法養。唯除佛辟支佛舍利弗。一切衆生能
施佛辟支佛舍利弗目揵連財養。不能施法
養。乃至利根者。能施鈍根者財養法養。鈍
根者能施利根者財養。不能施法養。問曰。若
無有能施佛法養者。世尊何故稱可阿難所
説。讃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精進能生菩
提。亦稱讃億耳比丘善哉善哉。汝能以微
妙音聲。詠誦妙法。以阿槃提國語音聲遍
滿。其言正直易解。令多人樂聞故。此説
復云何通。如佛告阿難。我亦増益出家閑靜
善法。答曰何故稱讃阿難者。以阿難所説應
時。是以稱可。何以知之。曾聞世尊遊行人
間而患背痛。敷欝多羅僧枕僧伽梨。右脇
而臥告阿難言。汝今當爲諸比丘説法。爾
時阿難爲諸比丘解説覺意。諸長老如來。以
念覺意故而得成道。亦爲他説。乃至廣説。擇
法覺意。精進覺意。當於阿難分別覺意時。世
自憶念過去無數阿僧祇劫行諸方便。皆
是精進力。以憶念故。而起喜心。令此有患
四大速滅。無患四大速生。背痛即除。尋起加
趺而坐告阿難言。汝説精進耶。阿難言如是。
佛言善哉善哉。阿難實如汝所言。精進能生
菩提。以是事故稱可阿難。稱讃億耳比丘者。
或有説者。欲生彼比丘無畏心故。阿槃提國
和尚大迦旃延。曾遣億耳。汝往佛所請求五
願。所謂一求常澡浴。二求皮作敷具。三求毘
尼師。作第五人。得受具戒。四求著二重革
屣。五求聽畜長衣過十夜。以此五事故來詣
佛所。世尊威徳。乃至梵釋護世者。不能側近
正觀。以是事故不敢輒求。後世尊稱美乃敢
求之。是故爲令彼比丘生無畏故。而稱讃之。
復有説者。欲饒益彼比丘故而稱讃之。所以
者何。彼比丘。於阿槃提土地能作佛事。欲令
彼諸人加尊重心故而稱讃之。復有説者。以
善能誦持優陀那波羅延衆義經等。適可佛
意故而稱讃之。復有説者。以修淨業令言音
清妙故而稱讃之。所言増益出家閑靜善法
者。諸轉轉出家。得正決定。證於道果。能離愛
欲。亦盡諸漏。種佛道因及縁覺聲聞道因。生
於尊貴多財之家。眷屬成就。有大威勢。顏貌
端正。能淨天道及解脱道者。皆是我力。以我
力故。令多衆生於我法中出家。有如是等利
而起喜心故。言我今増益出家閑靜善法。復
有説者。欲離誹謗過故。讃歎阿尼盧頭等。欲
令其人威徳尊重故。讃歎目揵連等。欲顯有
大功徳故。讃歎舍利弗等。欲令生無畏故。讃
歎如億耳比丘等
云何身力。云何身力劣。乃至廣説。問曰何故
作此論。答曰如毘婆闍婆提説。身力身力劣。
不由於身。是心所爲。爲止如是説者意故。欲
明力體是觸入故。而作此論。復有説者。所以
作論者。欲止彌沙塞部意故。彼作是説。身力
體是精進。身力劣體是懈怠。爲止如是説者
意故。欲明身力身力劣體是觸入。復有説者。
所以作此論者。欲止譬喩者意故。彼作是論。
説身力身力劣無有定體。如象力勝馬馬力
勝牛。云何一體。即是身力。是身力劣。欲止如
是説者意故。欲明身力身力劣是決定法故。
若當身力非決定法。則非入所攝。非識所識。
問曰若身力是決定者。譬喩者所説云何通。
如象力勝馬馬力勝牛。答曰此因他故説
勝。如馬力於象。弱四大則多。強四大則少。牛
力於馬。弱四大則多。強四大則少。然則強力
常強。弱力常弱。以是事故。爲止他意欲顯己
義故。乃至廣説而作此論。一切有爲法。力有
強弱。所以者何。如眼明了能見。是名強力。不
如者名爲弱力。乃至身亦如是。如意善能知
法。是名強力。不如者名爲弱力。此中説身
力身力劣。而作此論
云何身力。答曰若身力身勇等。乃至廣説。如
是等名。盡顯現力相。如二力士角力。乃至
廣説。以是義故。知身力身力劣觸入所攝。所
以者何。由觸故。知是人力強是人力劣。猶如
二健夫捉一力劣者。彼當捉時。展轉相知。如
強力者捉劣力者。知其力劣。力劣捉強力者。
亦知其力強。強力劣力。倶一入所攝。謂觸入
二識所識。謂身識意識。身識識別相。意識識
別相總相。以如是義。則止説身力不定者意。
所以者何。若當身力身力劣不定者。則不應
定説一入所攝二識識也
問曰身力身力劣體性是何。答曰或有説者。
體是四大。問曰若然者。何大増故身力強。何
大増故身力劣耶。答曰或有説者。四大無増。
自有相似四大生身力則強。有相似四大生
身力則劣。復有説者。地大増故。身力則強。水
大増故身力則劣。外物亦爾。如陀婆樹佉陀
羅樹毘摩樹婆陀羅樹等。以地大偏多故則
硬。如葦柳瓠胡麻𦼮等。水大偏多故則
弱。復有説者。身力力劣。觸入所攝。體非四
大。是造色性。問曰若然者。造色性有七種。何
者増故身力強。何者増故身力劣耶。答曰重
偏多故身力強。輕偏多故身力劣。外物亦爾。
重者則強。輕者則劣。復有説者。七種造色外。
更有身力身力劣。評曰應作是説。四大身等
身力則強。四大不等身力則劣
如説菩薩有那羅延力。那羅延力齊量云何。
答曰或有説者。十凡牛力。與一村天牛力等。
十村天牛力。與一青牛力等。十青牛力。與一
凡象力等。十凡象力。與一香象力等。十香象
力。與一大力人力等。十大力人力。與一鉢建
陀力等。十鉢建陀力。與半那羅延力等。二半
那羅延力。與一那羅延力等。一那羅延力。與
菩薩一節力等。是名菩薩身力。復有説者。此
説甚少。十凡牛力。與一村天牛力等。乃至十
凡象力。與一野象力等。十野象力。與一伽尼
羅象力等。十伽尼羅象力。與一阿羅勒迦象
力等。十阿羅勒迦象力。與一雪山象力等。十
雪山象力。與一香象力等。十香象力。與一青山
象力等。十青山象力。與一黄山象力等。如是
次十倍。赤白優鉢羅拘物頭波頭摩説亦如是。
十波頭摩象力。與一大力人力等。十大力人力。
與一鉢建陀力等。十鉢建陀力。與一沙楞伽
力等。十沙楞伽力。與一婆楞伽力等。十*婆
楞伽力。與一章&T072933;勒力等。十章&T072933;勒力。與一
婆羅章&T072933;勒力等。十婆羅章&T072933;勒力。與一半
那羅延力等。二半那羅延力。與一那羅延力
等。是名那羅延力量。復有説者。此説亦少。千
伊那拔羅龍王力。與菩薩一節力等。曾聞三
十三天欲遊戲時。伊那拔羅龍王。其色純白。
如拘物頭華七枝安立。具有六牙。頭赤如因
提具波色。左右脇各二由延半。前後各一由
旬。如是遶身有七由*延。高二由旬半。此是
常身有八千眷屬。彼諸眷屬。其色赤白。如拘
物頭華七枝安立。具有六牙。頭赤如因提具
波色。三十三天欲遊戲時。伊那拔羅龍王身
上。自然有香手現。便作是念。今者諸天須我。
即自化身。有三十二頭。頭有六牙。頭赤如因
提具波色。第三十三者。是其常頭。一一牙上。
化作七池。一一池中。化作七蓮花。一一花上。
化作七臺。一一臺上。化作七絞絡帳。一一帳
中。有七天女。一一天女。有七侍者。一一侍者。有
七伎女。作是化已。往至諸天城中。所化三十
二頭。三十二輔臣。及其眷屬而乘其上。常頭
帝釋。及其眷屬。而乘其上。如是凡有一萬諸
天家族。其身輕擧。猶如旋風吹於草葉。乘空
而上。詣遊戲處。爾時諸天。都不自見有前後
者。到遊戲處。爾時諸天。各各詣遊戲園林。
歡娯快意。爾時龍王。亦自化身。作天子形。而
自娯樂。如是伊那拔羅龍王力。菩薩身者。有
十八大節。一一大節。有千伊那拔羅龍王力。
如是等名菩薩身力。復有説者此説猶少。菩
薩身力。有十八大節。前所説者。是菩薩十八
節中最下節力。第二所説。是菩薩次勝節力。
第三所説。是第三節力。如是次第。各轉倍勝。
尊者婆檀陀説曰。意力無量。當知身力亦無
量。何以知之。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在
未來世。必生現在前。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大
地震動。以是事故。知意力無量身力亦無量。
問曰若然者何以言菩薩有那羅延力耶。答曰
以那羅延力世人所尚。是以爲喩。然則意力
無量。身力亦無量。問曰以何等故。菩薩修集
如是力耶。答曰欲現一切皆勝事故。如菩薩
於諸世間。一切事勝。所謂色族財富眷屬積
集功徳及諸名聞力亦應爾。如色族等益於
世間力亦應爾。復有説者。爲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故。所以者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應住如是堅牢身故。無有是處。以分別故説。
若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須彌山頂者。
須彌山便當摧破。以力無畏甚尊重故。是以
如來初成道時。擧足欲行。安徐蹈地。地故震
動。復有説者。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
三千大千世界中閻浮提閻浮提中有金剛座
自然而出。菩薩坐上。成等正覺。如是亦爲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積集堅牢之身。復有
説者。以此力引致應化衆生故。是中應説化
力人喩諸釋子射喩般涅槃時堅石喩。曾聞世
尊般涅槃時。詣波波村。爾時五百力士。修治
道路。時有一石。長十二丈。廣六丈。諸力士等。
盡其身力。不能令動。世尊既至。問諸童子。
今何所爲。答言。修治道路。世尊復問。我今
爲汝去此石耶。答言可爾。佛告諸人。汝悉遠
去。爾時世尊。以脚拇指。擧此大石。安置右掌
中。復以手擲置虚空中。下復接之。以口吹散。
令如微塵。散復還合。與本無異。時諸力士。而
問佛言。如是之事。爲是何力。世尊答言。以足
拇指。擧著掌中。是我父母生身之力。後以手
擲置虚空中者。亦是父母生身之力。以口吹
散。令如微塵。是神足力。散復還合。如本無異
者。是解脱力。時諸力士。復更問佛。頗更有力
勝於世尊如是力不。佛答言有。謂無常力。佛
告力士。若是父母所生之力。及神足解脱力。
今日中夜。當爲無常力之所破壞。爾時力士。
聞説是事。心生厭離。佛爲説法。得見眞諦。是
故爲欲引致應化衆生故。修集此力。問曰。菩
薩何時具滿此力耶。答曰。菩薩年二十五時。
具滿此力。從是以後至年五十。其力無減。過
是已後。其力轉減。復有説者。其力無減。所以
者何。意力無減故。身力亦爾。評曰應作是説。
法身無減。生身有減。以是報故。如優陀耶言。
今見世尊。身色損減。乃至廣説。問曰。餘衆
生。有那羅延力不耶。答曰。如初所説菩薩力。
餘衆生尚無。何況餘説。然世界初成時。世界
衆生。有那羅延力者。有半那羅延力者。有鉢
建陀力者。有大力者。滿閻浮提。問曰。彼諸人
骨節相次云何。答曰。除彼四種人。其餘衆生。
骨節相遠。若人力與象馬等者。骨節相近。大
力者。骨相接。鉢建陀力者。骨節相鉤。那羅延
力者。骨節連瑣。菩薩骨節。蛟龍相結。如渇
伽角辟支佛。名曰大力。問曰。轉輪王。爲有
那羅延力無耶。答曰。轉輪王。無那羅延力。隨
輪寶徳身力及餘寶亦然。若其輪是金王四
天下。其力最勝。若其輪是銀王三天下。其力
轉減。若其輪是銅王二天下。其力復減。若其
輪是鐵王一天下。其力最劣。佛在世時。三人
有鉢建陀力。一是尊者阿難。二是睒彌釋子。
三是瞿毘迦釋女。問曰。辟支佛出世。爲如佛
獨出。爲有倶者耶。答曰。或有説者。獨出無
倶。所以者何。辟支佛根。勝舍利弗。如舍利
弗。並出於世。猶無是事。何況五百功徳者一
時倶出。問曰。若辟支佛不並出世。言有五百
功徳一時出世者爲是何人耶。答曰。此皆本
是聲聞。以縁悟菩提故。名辟支佛。若本種辟
支佛。行成辟支佛者。獨出世間。當知如佛
已説如來身力。今當説意力。如來有十力。
所謂是處非處智力。乃至漏盡智力。問曰力
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智體是智身。已説體
性今當説所以。何等是力義。答曰不爲他所
伏義是力義。不爲他所覆蓋義是力義。不斷
伏義是力義。害義決定知義能擔義最勝義
是力義。界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在色界餘
力。若是有漏是三界繋。若無漏者是不繋。
地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在根本四禪地餘
力。有漏者在十一地。無漏者在九地。依者依
欲界身。行者是處非處智力。至一切道智力。
行十六行。亦行非行。知業法集智力。行八行。
亦行非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行十二
行。亦行非行。宿命智力。生死智力。行於非
行。漏盡智力。若以境界。行於四行。若以在身。
則行十六行。亦行非行。縁境界者。是處非處
智力。縁一切法。知業法集智力。縁苦集諦。第
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縁於三諦。除滅諦。至
一切道智力。縁於四諦。宿命智力。縁於前世
欲色界五陰。生死智力。縁於色入。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縁於滅諦。若以在身。縁一切法。念
處者。知欲智力。宿命智力。是法念處。生死智
力。是身念處。漏盡智力。若以境界。是法念
處。若以在身。是四念處。餘力是四念處。智
者。是處非處智力。至一切道智力是十智。知
業法集智力是八智。除滅智道智。第三第四
第五第六智力是九智。除滅智宿命智力。如
舊阿毘曇人説。是等智尊者婆已説。是四智。
法智。比智。苦智。等智。尊者瞿沙説。是六智。
除盡智無生智滅智他心智。評曰應如前説。
一等智者。好生死智力。舊阿毘曇人説。是一
等智。尊者婆已説。是四智。法智。比智。集智。
等智。眞實義者。是一等智漏盡智力。若以境
界是六智。除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若以在
身。則有十智。所以者何。此十智於如來身中。
盡可得故。根者總而言之。則與三根相應。過
去未來現在者。是三世法。縁過去未來現在
世者。是處非處智力至一切道智力。縁於三
世。亦縁非世。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
縁於三世。宿命智力過去現在者。縁過去世
未來世。當生者縁過去世。若不生者。縁於三
世。生死智力過去者。縁過去世。現在者。縁現
在世。未來當生者。縁未來世不生者。縁於三
世。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縁非世法。若以在
身。縁於三世。亦縁非世。善不善無記者。是善
縁善。不善無記者。知禪解脱三摩提智力。縁
善無記。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縁善。若以在身
縁善不善無記。餘力縁三種。繋者。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色界繋餘力。有漏者三界繋。無漏
是不繋。縁三界繋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縁
欲色界繋。知業法集智力。縁三界繋。漏盡智
力。若以境界。縁不繋若以在身。縁三界繋及
不繋。餘力縁三界繋。縁不繋。是學無學非
學非無學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是非學非
無學。餘力若是無漏是無學。若是有漏。是非
學非無學。縁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知業法
集智力。宿命智力。生死智力。縁非學非無學。
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縁非學非無學。若以在
身。能縁三種。餘力三種盡縁。見道斷修道斷
不斷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是修道斷。餘力
若有漏。是修道斷。若無漏。是不斷。縁見道斷
修道斷不斷者。知業法集智力。宿命智力。縁
見道斷修道斷。生死智力。縁修道斷。漏盡智
力。若以境界。縁不斷。若以在身縁於三種。
餘力三種盡縁。縁名縁義者。知欲智力。生死
智力。縁義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縁義。若以在
身。則縁名義。餘力亦縁名亦縁義。縁自身他
身非身者。是處非處智力。至一切道智力。縁
自身他身。亦縁非身法。漏盡智力。若以境界。
縁於非身。若以在身。三種盡縁。餘力縁自身
他身。問曰。此諸力。爲從方便生。爲從離欲得
耶答曰。可言從方便生亦從離欲得。所以者
何。以從三阿僧祇劫積集方便生故。言從方
便生。以從離非想非非想處欲得故。言從離
欲得。問曰。何處生此力。答曰。依欲界身。生
閻浮提非餘方。依男子身非女身。問曰。知業
法集智力。生死智力。有何差別。答曰。從麁至
細是生死智力。從細至麁是知業法集智力。
如麁細現見不現見因果。當知亦如是。已説
力無畏。今當説三藐三佛陀有四無所畏。乃
至廣説。問曰。無畏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慧
身。初力是初無畏。第十力是第二無畏。第二
力是第三無畏。第七力是第四無畏。一一力
攝四無畏。一一無畏攝十力。則有四十力四
十無畏。佛略説故。我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廣
説則成就四十力四十無畏。已説體性。所以
今當説。何等是無畏義。答曰。不可動義是無
畏義。勇猛義是無畏義。不怯弱義是無畏義。
安隱義清淨義純白義是無畏義
問曰。力即是無畏。爲異無畏耶。答曰諸力即
是諸無畏。如先所説。初力即初無畏。乃至廣
説。問曰。若然者力與無畏。有何差別。答曰。
無有差別。如説無畏即力力即無畏。復有説
者。名即差別。所以者何是名爲力是名無畏。
復有説者。初立是力。已立不動是無畏。復次
有堅強是力。勇決是無畏。復次不爲他所伏
是力。不怯弱是無畏。復次智是力。辦是無
畏。復次因是力。果是無畏。復次不爲他所蓋
是力。能蓋他是無畏。復次自饒益是力。饒益
他是無畏。自利利他亦爾。復次自覺是力。爲
他説是無畏。積集是力。受用是無畏。受財義
是力。分財義是無畏。復次知醫方是力。治他
病是無畏。復次法義無礙是力。辭樂説無礙
是無畏。復次讃求法義無礙是力。讃求辭樂
説無礙是無畏。諸餘分別如力中説
如來有大悲。問曰。大悲體性是何。答曰。是
慧。復有説者是照。評曰不應作是説。如前説
者好。大悲當知即是是處非處力。地者是第
四禪地。其餘分別。應隨相説。問曰此中何以
唯説力無畏大悲。不説三念處耶。答曰是三
種於説法分中。勝三念處不爾。説力則顯
現自義。説無畏則現摧伏他義。大悲則生欲
説法心。三念處不*爾。是故不説
如來亦説成就七法。彼七法者。當知即是是
處非處力。如來若更有餘不共法者。當知盡
是是處非處力。問曰。此七爲是幾智性耶。答
曰知法知量知衆。此是一等智。知義者諸作
是説。涅槃是第一義者。是六智性。除苦集智
他心智道智。諸作是説。一切法是第一義者。
是十智性。知時知人。是九智性。除滅智。自知
是八知性。除滅智他心智。尊者婆已説曰。自
知是四智性。謂法智比智道智等智。評曰如
此諸所説。可有是理。但彼經所説七法義。是
一等智。如來有五聖智三昧。此亦是是處非
處力。五智者。法智比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六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七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雜揵度愛敬品中
云何數滅。云何非數滅。乃至廣説。問曰。何
故作此論。答曰。爲止並義者意。如譬喩者説。
三種滅無體。爲止如是説者意。欲明三種滅
各有體相故而作此論。復次所以作此論者。
毘婆闍婆提説。三種滅皆是無爲。欲止如是
説者意。説三種滅。二是無爲。一是有爲故而
作此論
云何數滅。答曰。若滅得解脱是也。彼法滅。彼
得得解脱。得解脱得。是名數滅。云何非數滅。
答曰。若滅非解脱是也。彼法若滅。彼得不得
解脱。不得解脱得。是名非數滅。云何無常滅。
答曰。諸行散滅是也。無常滅。散滅諸行。非
如散豆穀等。無常滅。令諸行於前一刹那能
有所作。於後刹那。更不能有所作。非無行
體。止其所作故。作如是説。問曰。非數滅無常
滅。有何差別。答曰。非數滅者。疾痩困厄自作
他作苦惱種種魔事。如是隨世等法。若得解
脱。是名非數滅。若説疾痩困厄自作他作苦
惱種種魔事等法。若得解脱。是名有漏諸行
得非數滅。若説隨世等法。若得解脱。是名無
漏諸行得非數滅。所以者何無漏諸行。亦在
世故。無常滅者。令諸行散滅。乃至廣説。問曰。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