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毘婆沙論 (No. 1546_ 迦旃延子浮陀跋摩道泰五百羅漢釋 ) in Vol. 28

[First] [Prev+100] [Prev]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行功報。復次生愚癡者。能令自身爲非器故。
名生愚癡。復有説者。斷佛期心故。名生愚癡
佛期心者。欲令衆生解脱諸苦。彼不能修離
苦方便。故言斷佛期心。復有説者。斷於佛法。
令不相續。若彼人身修正行。亦令他人修於
正行。如是轉轉。令多衆生修於正行。若自身
不能修於正行。亦令他人不修正行。如是轉
轉。令多衆生不修正行。如是之人。不能利益
一身何況多人。復有説者。本出家所爲。而不
能得。名生愚癡。復次於佛法中。不如義次行。
言是癡人。此中以佛語爲佛法行者。應如義
次行。然復不能行。故言癡人。復有説者。如所
應行名。如義次行。彼於佛法中。不如所應行。
名不如義次行。不隨順者。於佛法中。不如法
隨順。不次第行者。於佛法中。不作相續行。犯
衆過惡者。犯於佛法。不如法行者。不行次法。
謂聖道也。復有説者。不如義語次行者。不於
一切時能行。如婆他利比丘。於三月後。乃受
不非時食法。復有説者。不如義次行者。此答
前説。於佛法中。生於愚癡。云何生愚癡。答曰
於佛教戒。不如義次行。乃至不如法修行次
法亦如是。以何等故。佛責諸弟子。此答先所
説義。答曰諸佛世尊。常訓誨語。如今和上
阿闍梨。向諸弟子。以憐愍意。言是癡人。佛亦
如是。以憐愍饒益故。言是癡人。諸佛世尊。常
以四事教化。一以歎美。二以呵責。三以因他。
四以放捨。歎美者。如歎美億耳等。善哉善哉。
比丘能以清妙之音聲唄頌經法。呵責者。如
呵責優陀耶等。因他者。如轉法輪時。爲五比
丘説法。令八萬諸天得道。如頻婆娑羅王迎
佛。令八萬人天得道。如帝釋問佛。亦有八萬
諸天得道。放捨者。如犢子性梵志等。諸應以
呵責教化者。若不呵責。則不受化。以是故。佛
世尊。呵責弟子。如阿闍梨向近住弟子。和上
向同住弟子。以苦切語。而呵責之。而彼和上
阿闍梨。非是惡心。但以不順法故。而呵責之。
如父母見子爲非法事。欲擁護故。以苦切言。
而呵責之。而彼父母。無有惡心。若當諸子爲
非法事。而彼父母生苦惱心。欲制諸子爲非
法事。以苦切語。而呵責之。佛亦如是不以惡
心。若當應以呵責受化。而不呵責。彼人畢竟
無有調伏。是故世尊。而呵責之。復有説者。
佛大悲心。重於一切時。常作是念。以何方便。
能饒益衆生。若如來不呵責提婆達多者。諸
餘比丘。隨從者衆。復當數數觸嬈世尊。若當
向無比女。不言如是盛屎尿器。彼女欲心。
無由得息。若當不罵菴婆羅吒言是婢子者。
彼人無由能破憍慢。若不罵其師弗迦羅婆
羅者。亦無由能破憍慢。如是等爲増益功徳
故。亦呵責餘人。復次以二事故。呵責餘人。一
善根不熟者。以呵責故。令善根熟。二善根雖
熟。不作方便。以呵責故。令生方便。得於道果。
問曰以何義故言癡人耶。爲以從癡生故。言
是癡人。爲以現行癡故。言是癡人。若從癡生
者。阿羅漢亦是癡人。何以故阿羅漢身。從癡
生故。若以現行故。言癡人者。唯阿羅漢得言
不癡。所以者何。阿羅漢不現行癡故。若然者。
此經云何通。如説。癡人遠去。莫我前住。評曰
應作是論。現前行癡。名曰癡人。問曰若然者。
唯阿羅漢。是不癡人。此經云何通。乃至廣
説。答曰此經應如是説。速去比丘。莫我前
住。曾聞。佛般涅槃時。長壽諸天。嫌如是事。
天徳神力比丘。今者何以在我前立。障我
等前。使不得見世尊身。此是我等最後見世
尊身。所以者何世尊不久當般涅槃。爾時世
尊知諸天心所念。告比丘言。遠去莫我前住。
復有説者。先説應以呵責得度者。而呵責之。
若呵責阿羅漢。得勝進者。佛亦呵責言是癡
人。問曰人有愛有恚有慢有見有癡。何以言
是癡人。不言是愛等人耶。答曰。以癡遍一切
處故。若行彼地癡。即是彼地癡人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九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雜犍度智品之六
有六因乃至廣説。論曰此六因非佛經説。
四縁是佛經説。今欲以因解縁。其事云何。相
應因乃至報因是因縁。所作因者是次第縁
境界縁威勢縁。問曰因攝縁縁攝因。答曰隨
體性相攝。或有説者。應有差別。云何差別。如
相應因。乃至報因是因縁。所作因是威勢縁。
次第縁境界縁是縁非因。爲因攝縁。爲縁攝
因。縁攝因。非因攝縁。不攝何等次第縁境界
縁。復有説者。六因亦是佛經説。如増一阿含
六法中説。經久遠故。而有亡失。彼尊者迦旃
延子。以願智力。觀佛經中説六因處。於此阿
毘曇中。依六因而作論。曾聞増一阿含。從一
法増乃至百法。今唯有一法増乃至十法在
餘悉亡失。又於一法中。亡失者多。乃至十法。
亡失亦多。曾聞有大徳阿羅漢名奢那婆數。
是尊者耆婆迦和上。彼尊者般涅槃時。即
日有七萬七千本生因縁。有一萬阿毘曇論。
滅不復現。從是以後。更不復行。一論師滅。有
爾所經論。更不復行。何況若百若千諸論師
滅。復有説者。雖無有經一處全説六因。處處
經中。別説六因中一一因。問曰若然者。何經
中説相應因。答曰如説是名見道根本信名
不壞智相應。此經説相應因。何處説共生因
者。如説眼縁色生眼識。亦生共生受想等。此
經説共生因何處説相似因者。如説此人成
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此人不善法滅。善法
更生。此經説相似因。何處説遍因者。如説比
丘若有所思。有所分別。是名起使。何處説報
因者。如説修行廣布殺生。身壞命終。生地獄
中。受不善報。此經説報因。何處説所作因者。
如説以二因二縁。生於正見。乃至廣説。此經
説所作因。如是等經。皆説六因。此犍度分
別因不分別縁。見犍度。分別縁不分別因。問
曰何故彼尊者依六因作論。答曰以此六因。
斷無因惡因者意故。復有説者。彼尊者所以
依六因作論者。欲顯現四種果。如觀掌中阿
摩勒故。若説相應共生因。即顯現功用果。若
説相似因遍因即顯現依果。若説報因。即顯
現報果。若説所作因。即顯現威勢果。以是事
故。依六因作論
云何相應因。答曰受於受相應法相應因中
因。受相應法於受相應因中因。問曰何故此
法展轉爲因。答有爲法。性羸劣故。義言問受
法不用想。能所覺不受。當答言。不能如是
餘法相離。不能有所作。是故心心數法。展轉
相長養。展轉相増益。展轉相依。而能負重。如
二葦束相依而住。衆多亦然。如以一繩不能
挽大材。多繩則能。彼亦如是。問曰何故不説
心耶。答曰。或有説者。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
廣説。復有説者。應説心心數法相應因中因。
乃至廣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是有餘説。復
有説者。此文説諸因。義不盡。若盡説者。應作
是説。云何相應因心心數法相應因中因。云
何共生因一切有爲法。云何相似因過去現
在法。云何一切遍因過去現在一切遍使。及
使相應共有法。云何報因不善及善有漏法。
云何所作因一切諸法。應如是説諸因。若不
説者。當知説諸因義不盡。復有説者。已説在
先所説受相應法中。其義云何。如説受受相
應法相應因中因。乃至廣説。問曰若然者何
以不即心名説耶。答曰等義是相應義。此心
是宗主。如偈説心是第六増上王。復有説者。
以心故名相應不相應法。如説是名心相應
法。是名心不相應法。如是想思觸作觀欲解
脱念定慧慧相應法相應因中因。乃至廣説。
問曰何以但説十大地數法。不説餘數法耶。
答曰或有説者。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説。
復有説者。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是有餘
説。復有説者。諸界諸地諸心諸種中可得者
説。餘數法與上相違故不説
問曰云何是相應義。答曰等義是相應義。問
曰若等義是相應義者。此數法於心。或多或
少。於善心多。於染汚心少。於染汚多。於不隱
沒無記少。於欲界繋多。於色界繋少。於色界
繋多。於無色界繋少。於有漏多。於無漏少。如
是者云何等義是相應義。答曰以體等故。言
等義是相應義。若當一心中有二受一想。如
是不名爲等。非相應義。一心一受餘數法亦
爾。以是故等義是相應義。復有説者。等不相
離義。是相應義。復有説者。等不別異義。是相
應義。復有説者。等同受義。是相應義。如車載
時。諸分皆載。無不載者。如是心車受縁時。諸
大地。於縁等受。無不受者。復有説者。等同受
義。是相應義。非前後故。如秋時群鴿一時詣
場一時食一時起。如是心心數法。於縁一時
造。一時所作。一時滅復有説者。合義是相應
義。如水乳不相妨故共合。如是此法與彼法。
不相妨故相應。復有説者。等相愛義。是相應
義。如人更相隨順言是相愛。如是此法與彼
法。更相隨順。言是相應。尊者婆已説曰。有
四事等故。是相應義。所謂時所依行境界。
時者同一刹那。所依者同一所依。行者同於
一行。境界者同行一境界。以是事故。是相應
義。復有説者。葦束義是相應義。如葦二束多
束相依而住。如是心心數法。性羸劣故。一一
不能生。不能取縁。心與十大地合。能行世能
取果。能知境界。能有所作。復有説者。繋材義
是相應義。如一斤麻不能繋材。若多合爲索
則能繋材。如是心大地法。廣説如上。復有説
者。相牽渡河義。是相應義。相牽者展轉相牽
手。如山谷中駛河。一人則不能渡。若與多
人。更相牽手。然後能*渡。如是心與大地。廣
説如上。復有説者。同伴義是相應義。如曠野
道。多諸盜賊惡獸。一人則不能過。若集多人。
展轉相因。然後能過。如是心與大地。廣説如
上。尊者和須蜜説曰。云何是相應義。相生義
是相應義。問曰若然者眼識能生意識。彼是
相應耶。答曰所依異。若同所依。能相生者。是
相應義。復次不別異義。是相應義。問曰若然
者四大亦不別異。是相應耶。答曰四大無有
所依。若有所依。不別異者是相應義。復次有
所縁義是相應義。問曰若然者五識亦有所
縁。是相應耶。答曰所依各異。若同所依。同所
縁。是相應義。復次同一縁義。是相應義。問曰
若然者眼識意識。同於一縁是相應耶。今現
見多人倶共生心。同觀初月。是相應耶。答曰
所依各異。若同所依。同於一縁。是相應義。復
次合義是相應義。問曰若然者壽命煖氣識。
合在一處是相應耶。答曰彼二無所依。若有
所依。亦有合相是相應義。復次一時生義是
相應義。問曰若然者四大一時生是相應耶。
答曰四大無所依。若有所依。一時倶生是相
應義。復次倶生倶住倶滅。是相應義。問曰若
然者心迴轉。色心不相應行。倶生倶住倶滅。
則相應耶。答曰無有所依。若有所依。倶生倶
住倶滅。是相應義。復次同一所依。同一行。同
一所縁是相應義。問曰何以知同一所依同
一行同一所縁是相應耶。答曰復何以知同
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縁非是相應義耶。復
次同作一事義是相應義。問曰若然者忍智
同作一事是相應耶。答曰彼不同時生。若同
時生。同作一事是相應義。尊者佛陀提婆説
曰。同伴義是相應義。如識隨所縁事。爲諸數
名。離於倶生。是相應義。尊者瞿沙説曰。同一
依同一行同一縁。是相應義。所以者何有爲
法性羸劣。展轉相因力生。不見有一大地獨
行世者。是故説名相應。此相應因。於三世中。
決定能生功用果
云何共生因。乃至廣説。問曰。相應因共生
因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説者。若有相應因。
則有共生因。頗有共生因非相應因耶。答曰
有諸不相應共生因也。問曰。此事可爾所問
差別者。於一刹那中受與想有二因。所謂相
應因共生因。有何差別。答曰不相離義。是相
應因義。同一果義。是共生因義。復有説者。同
一所依。同一行。同一縁。是相應因義。同一生
一住一滅。是共生因義。復有説者。牽手*渡
河義。是相應因義。自懃力*渡義。是共生因
義。復有説者。共財義。是相應因義。能起義
是共生因義。復有説者。等義是相應因義。不
相離義。是共生因義
云何共生因。答曰心與數法。是共生因中因。
乃至廣説。先不説心。今則説之。心與數法。是
共生因中因。數法轉還與心是共生因中因。
心與心迴轉身口業。是共生因中因。身口業
者。謂禪無漏戒。問曰何以不説心迴轉身口業
與心是共生因中因。答曰應説而不説者。當
知此義是有餘説。復有説者。前後廣説。中説
則略。如所作因前後廣説中説則略。此亦復
爾。復有説者。心於身口業與因。不隨其事。
身口業於心隨其事。不與其因。如王於其眷
屬。與其飮食饒益不隨其事。眷屬於王隨其
事。不與飮食饒益。如是心身口業。乃至廣説。
復有説者。身口業從心起屬於心。從心生故。
是共生因。身口業不能起心。心不屬業。亦不
從生故。非共生因。評曰不應作是説如是説
者好。心與心迴轉身口業共生因。當知心迴
轉身口業。與心共生因中因。所以者何同一
果同一所作故。問曰若然者何以不説。答曰
上已廣説故。心不相應行共生因中因。問曰
何等是心不相應行。答曰或有説者。心自體
生。生與心共生因中因。復有説者。心與自體
生老住滅。共生因中因。生與心共生因中因。
非老住滅。所以者何増長義是因義。彼是散
壞義。復有説者。心與生等生等與心共生因
中因。復有説者。心與心數法。生等共生因中
因。心生等與心共生因中因。評曰不應作是
説。如是説者好。心與心數法。生等共生因中
因。心數法生等與心共生因中因。問曰若然
者此説云何通。如説除身見生老住滅。諸餘
苦諦。於身見非共生因。答曰應作是説。除身
見相應法生老住滅。諸餘苦諦。於身見非共
生因。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是有餘説。復次共
生四大共生因中因。諸作是説。四大勢無偏
者。地大水火風大。共生因中因。三大於地大。
共生因中因。諸作是説。四大勢有偏者。地大
於三大。共生因中因。三大於地大。共生因中
因。所以者何地大則有多體。一體與多體。是
共生因。多體於一體。是共生因。乃至風大亦
如是。評曰如是説者好。四大若有偏勢。若無
偏勢。地大於三大。三大於地大。作共生因。所
以者何地大不因地大生於造色。問曰爲生
已是因。爲未生是因。答曰生亦是因。未生亦
是因。所以者何生已未生。盡墮因義中。如波
伽羅那説。云何從因生法。一切有爲法。如彼
所説。生與未生。悉是從因生法。此亦如是。問
曰造色爲有共生因不耶。答曰有。所以者何
以一切有爲法盡有共生因故。問曰造色與
造色。有共生因不耶。答曰無。所以者何自體
不與自體作共生因。復有説者。造色與造色。
作共生因。其事云何。如眼根共生微塵展轉
共生因。評曰不應作是説。所以者何有對造
色。不得還與有對造色作共生因
一切心盡有倶共迴轉。所謂數法及生等。非
一切心盡有心迴轉。色有十事。故名迴轉。云
何爲十。一共生。二共住。三共滅。四共一果。
五共一依。六共一報。七善共善。八不善共不
善。九無記共無記。十共墮一世中。共一果者。
謂解脱果。共一依者。謂依果。共一報者。謂報
果。總而言之。有十事。如世俗斷結道迴轉有
八事。除不善無記。除世俗斷結道迴轉。諸餘
善有漏迴轉有七事。除解脱果。不善無記無
漏斷結道迴轉有七事。除報果。不善無記除
無漏斷結道迴轉。諸餘無漏迴轉有六事。除
解脱果報果。不善無記不善心迴轉有七事。
除解脱果。善無記無記心迴轉有六事。除解
脱果報果善不善。是故總而言之。有十事。心
心數法迴轉有五事。一共所依。二共所行。
三共所縁。四共果。五共報。數法迴轉於心。亦
同有五事。心與心迴轉色心不相應行有二
事。一果二報。心迴轉色心不相應行。與心迴
轉有二事。一果二報。問曰何者是迴轉體性。
答曰是四陰五陰。如色界是五陰。欲界無色
界是四陰。所以者何。欲界無色界。無心迴轉
戒。此是迴轉體性。是我是物是相是分是性。
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問曰迴轉是何義。答
曰隨順義。是迴轉義。取一果義。是迴轉義。同
作一事義。是迴轉義。如義言。如汝等所作。我
等亦作是迴轉義
問曰何故欲界戒。不與心迴轉。答曰非其
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復有
説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離欲地。此
中戒亦不與心迴轉。色界是定地修地離欲
地。彼中戒與心迴轉。復次義言。欲界戒語欲
界心。汝能爲我。若破戒。若起破戒心煩惱。作
擁護不。欲界心答言不能。戒言汝若不能。我
何爲隨順汝耶。猶如有人。怖畏怨家。語他人
言。汝能爲我作覆護不。我當隨順汝。他人答
言不能。其人語言。汝若不能者。我何爲隨順
汝耶。彼亦如是。色界心能爲破戒及起破戒
煩惱。而作擁護。是故彼戒隨順於心。問曰一
切色界善心。盡有迴轉戒色不。答曰不盡有
也。初禪中。有六善心。無迴轉戒色。三善識身
聞慧死時善心起作善心。二禪三禪四禪中。
有二善心。無迴轉戒色。聞慧死時善心無色
界無戒。問曰何故無色界無戒。答曰非其田
故。乃至廣説。戒與色倶無色界。無色故無戒。
復有説者。戒是四大造。無色界無四大故無
戒。問曰無無漏四大。亦無無漏戒耶。答曰
無漏戒。不以四大故是無漏。以心故是無漏
戒。復次戒對治破戒及起破戒煩惱。無色界
無破戒及起破戒煩惱。是故無戒。問曰何故
無色界無破戒及起破戒煩惱對治耶。答曰
破戒及起破戒煩惱。是欲界法。無色界於欲
界有四事極遠。謂所依所依者是
次第
所行。所縁。
對治極遠。問曰若然者。二禪三禪四禪。無犯
戒及起犯戒煩惱對治。彼亦無迴轉戒色耶。
答曰對治有二種。一斷對治。二過患對治。二
禪三禪四禪。雖無斷對治。有過患對治。如
世尊説。不動法心解脱。聖弟子入三昧。斷不
善法修善法。爾時彼身無不善法。以過患對
治故。作如是説。無色界。無過患對治。亦無斷
對治
有二種戒。一道倶生。二定倶生。道倶生戒。是
無漏。定倶生戒。是有漏。若是道倶生戒。非定
倶生戒。若是定倶生戒。非道倶生戒。復有説
者。道倶生戒。是無漏。定倶生戒。是有漏無
漏。是故道作初句。若有道倶生戒。彼有定倶
生戒耶。答曰彼若有道倶生戒。亦有定倶生
戒。頗有定倶生戒非道倶生戒耶。答曰有謂
有漏戒。復有説者。道倶生戒是無漏。定倶生
戒是根本禪。是故應作四句。若有道倶生戒。
彼亦有定倶生戒耶。若有定倶生戒彼亦有
道倶生戒耶。答曰或有道倶生戒非定倶生
戒。乃至廣作四句。道倶生戒非定倶生戒者。
謂未至中間禪無漏。定倶生戒非道倶生戒
者。根本禪中有漏戒。道倶生戒亦定倶生戒
者。根本禪中無漏。非道倶生戒非定倶生戒
者。未至中間禪有漏戒。一切欲界戒。若得道
倶生戒。彼亦得定倶生戒耶。若得定倶生戒。
彼亦得道倶生戒耶。應作四句。得道倶生戒
非定倶生戒者。未離欲得正決定。見道中十
五心道比智。離欲者。依未至禪。得正決定。見
道十五心聖人。離欲界欲。方便道。九無礙道。
八解脱道。未離欲信解脱人。轉根作見到方
便無礙解脱道。未離欲聖人。起無量心。起不
淨安般念處。如是等時。得道倶生戒。非定倶
生戒。得定倶生戒。非道倶生戒者。凡夫人離
欲界欲。最後解脱道。離初禪欲。即以初禪。爲
方便方便道。最後解脱道。若依二禪邊。爲方
便方便道。最後解脱道。乃至第三禪亦如
是。離第四禪欲。若以第四禪爲方便方便道。
起神通時。五無礙道。三解脱道。離欲凡夫。起
無量心。起初第二第三解脱。起勝處。起八一
切處。起不淨安般念處。依禪起達分善根。無
色界死生色界時。色界中上地死。生下地時。
如是等時。得定倶生戒。非道倶生戒。得道倶
生戒定倶生戒者。離欲人依未至禪。得正決
定。道比智依上地。得正決定。見道十五心道
比智聖人。離欲界欲。最後解脱道。離初禪欲。
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脱道。如是乃至離非
想非非想處欲。離欲信解脱人轉根。得見到
方便無盡解脱道時。解脱阿羅漢轉根。得不
動時。方便道。九無礙。九解脱道。勳禪時。三
心起神通時。五無礙道三解脱道。離欲聖人。
起無量心解脱勝處。一切處不淨安般念處。
辯無諍願智半多倶提迦。空無想無願空無
相無願滅定微細相。如是等時。得道倶生
戒。得定倶生戒。不得道倶生戒定倶生戒者。
除上爾所事。若捨道倶生戒。亦捨定倶生戒
耶。乃至應作四句。捨道倶生戒非定倶生戒
者。得須陀洹果。得斯陀含。順次得阿那含。未
離欲信解脱轉根。得見到斯陀含果。於勝進
道退。須陀洹果勝進道退。是時捨道倶生戒。
不捨定倶生戒。捨定倶生戒不捨道倶生戒
者。凡夫人離欲色界欲退時。凡夫人聖人。欲
色界命終。生無色界。色界命終。生欲界中。是
時捨定倶生戒。不捨道倶生戒。捨道倶生戒
亦捨定倶生戒者。依禪得阿那含果阿羅漢
果。離欲信解脱轉根。得見到時。解脱轉根得
不動。退阿羅漢果。阿那含勝進道退阿那含
果。是時捨道倶生戒。亦捨定倶生戒。不捨道
倶生戒不捨定倶生戒者。除上爾所事。若成
就道倶生戒。亦成就定倶生戒耶。乃至廣作
四句。成就道倶生戒非定倶生戒者。生欲界
中。未離欲聖人。是名成就道倶生戒非定倶
生戒。成就定倶生戒非道倶生戒者。生欲界
中。離欲凡夫人。亦生色界中。是名成就定倶
生戒非道倶生戒。倶成就者。生欲界中聖人。
離欲界欲。亦生色界中。是名倶成就。倶不成
就者。生欲界凡夫人。不離欲。生無色界凡夫
人。是名倶不成就。若不成就道倶生戒。亦不
成就定倶生戒耶。乃至廣説作四句。前成就
初句作第二句。第二句作第一句。第三句作
第四句。第四句作第三句
有四種戒。一逮解脱戒。二禪戒。三無漏戒。四
斷戒。逮解脱戒者欲界戒。禪戒者色界戒。無
漏戒者道倶生戒斷戒者禪戒無漏戒。其事
云何。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世俗迴轉色。是
名禪戒斷戒。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無漏迴
轉色。是名無漏戒斷戒。問曰何故離欲界欲。
九無礙道中迴轉色。名斷戒耶。答曰以離欲
界欲九無礙道中迴轉色。是犯戒及起犯戒
煩惱對治。以是事故。應作四句。若是禪戒。彼
亦是斷戒耶。若是斷戒。亦是禪戒耶。乃至廣
作四句。是禪戒非斷戒者。除離欲界欲九無
礙道中迴轉色。諸餘世俗迴轉色。是名禪戒
非斷戒。是斷戒非禪戒者。離欲界欲九無礙
道中無漏迴轉色。是名斷戒非禪戒。倶是者
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世俗迴轉色。是名倶
是。倶非者除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無漏迴
轉色。諸餘無漏道迴轉色。是名倶非。若是無
漏戒。彼亦是斷戒耶。乃至廣作四句。是無漏
戒非斷戒者。除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無漏
迴轉色。諸餘無漏迴轉色。是名無漏非斷戒
是斷戒非無漏戒者。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
世俗迴轉色。是名斷戒非無漏戒。倶是者離
欲界欲九無礙道中無漏迴轉色。是名倶是。
倶非者除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世俗迴轉
色。諸餘世俗迴轉色。是名倶非
問曰。此四種戒。若成就者。成就幾種耶。答曰。
或有但成就逮解脱戒。或有但成就禪戒。或
有但成就無漏戒。無有但説成就斷戒者。或
有成就逮解脱戒禪戒者。無有但成就逮解
脱戒無漏戒者。無有但成就逮解脱戒斷戒
者。或有但成就無漏戒禪戒者。或有但成就
禪戒斷戒者。無有但成就無漏戒斷戒者。或
有成就逮解脱戒禪戒無漏戒非成就斷戒者。
或有成就逮解脱戒禪戒斷戒非成就無漏戒
者。無有成就逮解脱戒無漏戒斷戒非禪戒
者。或有成就禪戒無漏戒斷戒非成就逮解
脱戒者。或有成就四種者。成就逮解脱戒非
餘者。生欲界中受戒。不得色界善心者也。但
成就禪戒非餘者。生欲界中不受戒。具縛凡
夫人。得色界善心。生第二第三第四禪凡夫
人也。但成無漏戒非餘者。聖人生無色界者
也。但成就逮解脱戒禪戒非餘者。生欲界中
受戒具縛凡夫人。得色界善心者也。但成就
禪戒無漏戒者。生欲界聖人不受戒。欲界修
道所斷具縛聖人。生二禪三禪四禪者也。成
就禪戒斷戒非餘者。生欲界中凡夫人。不受
戒離欲界欲。一種乃至九種凡夫人。生初禪
中者也。成就逮解脱戒禪戒無漏戒。非斷戒
者。生欲界中。受戒聖人。欲界修道所斷具縛
者也。成就逮解脱戒禪戒斷戒。非無漏戒者。
生欲界中。凡夫人受戒。離一種欲乃至九
是也。成就禪無漏斷戒。非逮解脱者。生欲界
中。不受戒聖人。離一種欲乃至九種。生初禪
中聖人者也。成就四種者。生欲界中。受戒聖
人。離一種欲乃至九種
問曰此四種戒。幾與心迴轉。幾不與心迴轉。
答曰三與心迴轉。所謂禪無漏斷戒。一不與
心迴轉。所謂逮解脱戒。問曰何故逮解脱戒。
不與心迴轉。答曰非其田乃至廣説。復次逮
解脱戒麁。心迴轉戒細。復次逮解脱戒重。心
迴轉戒輕。復次逮解脱戒從有作生。心迴轉
戒從心生。復次逮解脱戒從他生。心迴轉戒
從自生。復次逮解脱戒從衆聚和合生。心迴
轉戒不爾。復次逮解脱戒假施設受得。心迴
轉戒從法而得。復次逮解脱戒行不及心。心
迴轉戒行則及心。復次逮解脱戒爲破戒所
蔽。心迴轉戒不爲破戒所蔽。復次逮解脱戒
爲惡心劫殺意所*蔽。心迴轉戒不爲所*蔽。
復次心迴轉戒與心倶生住滅。逮解脱戒不
爾。復次心迴轉戒與心同一果一依一報。逮
解脱戒與上相違。復次法應如是。心若善心。
迴轉法亦善心。若不善無記心。迴轉法亦不
善無記。逮解脱戒是善。若與心迴轉者。
與善。心迴轉。不善無記心應斷。復次法應如
是。欲界繋心。欲界繋迴轉。色界繋心。色界繋
迴轉。無色界繋心。無色界繋迴轉。不繋心。不
繋迴轉。逮解脱戒。是欲界繋。若與欲界繋心
迴轉。色無色界繋心。及不繋心。現在前時應
斷。復次法應如是。學心學迴轉。無學心無學
迴轉。非學非無學心。非學非無學迴轉逮解
脱戒。是非學非無學。若與非學非無學心迴
轉。學無學心現在前時應斷。復次法應如是。
見道所斷心。見道所斷迴轉。修道所斷心。修
道所斷迴轉。無斷心。無斷迴轉。逮解脱戒。是
修道所斷。若與修道所斷心迴轉。見道所斷
心。無斷心。現在前時應斷。復次逮解脱戒。若
與心迴轉者。應未來世修。若未來世修。亦無
有過。應未來世成就。然無未來世成就。復次
逮解脱戒。與心迴轉者。界地還生時應得。若
從色無色界命終。生欲界中。相續心時應得。
有如是過。則無三種人差別。謂住戒住非戒。
住非戒非非戒。復次逮解脱戒。以四事故
捨。一捨戒時。二變成。二形時。三死時。四斷
善根時。若當逮解脱戒與心迴轉者。不以此
四事亦應捨。復次逮解脱戒。從受以後。一切
時生。謂眠狂迷悶等時。若逮解脱戒。與心迴
轉者。有心時則有。無心時應斷。復次逮解脱
戒。與心迴轉者。則受戒人。無有上下。然有上
下。欲令無如是等過故。逮解脱戒。不與心迴
轉。煗法迴轉戒。是破戒捨對治。頂法忍法
世第一法。見道修道中道比智迴轉戒。是時
於破戒。作二種對治。遠分對治。持對治。離欲
界欲。方便道迴轉戒。與破戒作捨對治。離欲
界欲。初無礙道迴轉戒。與破戒作遠分對治
持對治。與起破戒煩惱。作斷對治捨對治。七
無礙道迴轉戒。與破戒作遠分對治持對治。
與起破戒煩惱。作捨對治斷對治遠分對治
持對治。第九無礙道。與破戒作斷對治遠分
對治持對治。與起破戒煩惱。作斷對治捨對
治遠分對治持對治。除上所説迴轉戒。諸餘
迴轉戒。與破戒及起破戒煩惱。作遠分對治
持對治。問曰如法智迴轉戒能捨破戒及起
破戒煩惱非比智。何以言比智有迴轉戒耶。
尊者和須蜜答曰彼是因故。復次屬彼故。復
次與彼相續故。復次從彼生故。復次此已住
對治法故。所以者何。若當法智不捨破戒及
起破戒煩惱者。比智當捨。復次對治法多比
智與破戒及起破戒煩惱。雖不作捨對治斷
對治。而作遠分對治持對治。尊者佛陀提婆
説曰。若當法智有迴轉戒比智無迴轉戒者。
則雖有能對治戒。然世尊説。有能對治戒。有
不能對治戒
問曰爲欲界戒多。爲色界戒多。答曰或有説
者。欲戒多。所以者何以根本業前業後業可
得故。又以從正性罪遮罪可得故。色界雖有
根本業性業。非餘處可得。評曰應作是説。色
界戒多。但未至禪所可攝戒。與欲界戒等。
餘者則多。問曰有漏戒多。無漏戒多。答曰或
有説者。有漏戒多。有漏戒有二種。一種少入
無漏戒。少無漏戒有一種。一種少入。評曰應
作是説。無漏戒多。但苦法忍迴轉戒。則與有
漏戒等。餘則是多。問曰苦法忍迴轉戒多。盡
智無生智迴轉戒多。答曰或有説者。苦法智
迴轉戒。於苦法忍迴轉戒一倍勝。如是次第
轉倍勝。乃至盡智無生智。於施設經説善通。
所謂苦法智勝苦法忍。乃至道比智勝道比
忍。離欲界欲。方便道。一無礙一解脱則勝。如
是轉轉勝。乃至第九解脱。所以者何。如漸漸
捨破戒及破戒煩惱。彼戒亦漸漸増益。如是
次第轉轉一倍勝。乃至盡智無生智。評曰如
是説者好。如苦法忍戒。乃至盡智無生智戒。
等無有異。所以者何同從身口七善生故。問
曰若然者。施設經説云何通。答曰從因生増
益故。作如是説。如苦法智從苦法忍因生而
得増益。乃至盡智無生智亦如是。如是等戒。
盡是七善。問曰。佛戒多聲聞戒多。答曰或有
説者。聲聞戒多非佛。所以者何佛唯有一界
身戒。聲聞有二界身戒。評曰應作是説。佛戒
多。所以者何力無畏大悲三不共念處。如是
等戒。聲聞辟支佛所無
問曰生欲界中。得阿羅漢道。得幾地身迴轉
戒。答曰如西方沙門。作如是説。得二十六地
身迴轉戒。所以者何初禪地有三種。所謂梵
迦夷梵富樓大梵。如罽賓沙門説曰。得二十
五地身迴轉戒。所以者何初禪有二處所。所
謂梵迦夷梵富樓。大梵天即梵富樓攝故。猶
如村落與阿練若處。得彼地身迴轉戒。未來
世中修。不得起現在前。所以者何即彼地報
身。能起彼地身迴轉戒現在前。諸餘地身迴
轉戒。成就不起現在前。生無色界。成就不起
現在前。所以者何此戒是六地所攝。未至禪
乃至第四禪。無色界自地無戒。下地所攝。不
能起現在前。問曰諸生下地。盡能起現在前
耶。答曰不盡起也。所以者何一切功徳。不必
盡起現在前故。過惡猶不盡起現在前。何況
諸功徳。諸功徳皆從方便生。如先所説。依彼
地報身。起彼地身迴轉戒。無有一時起二地
報身現在前者。何況多也。是故得二十五地
身迴轉戒。不盡起現在前
問曰何故世尊弟子。生無色界。成就道倶生
戒。不成就定倶生戒。何以故無色界阿羅漢。
成就道倶生戒。不成就定倶生戒。答曰或有
説者。世俗戒縛是繋法。是以不成就。無漏戒
不縛。不是繋法。是以成就。復有説者。世俗戒
墮在界中。墮在地中。是故不成就。無漏戒。雖
在地中。不墮界中。是故成就
問曰諸佛世尊。有百年時身戒。乃至八萬歳
時身戒。若百年時。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爲得八萬歳時身戒不耶。若得者。云何此
身得異身中戒。若不得者。施設經説云何通。
如説。諸佛世尊。皆等應作是論得。問曰若
然者。云何此身得異身口戒。答曰若以此
身。得異身戒。復有何過。復次百年時。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於百年時身所得戒。名得
在身中成就現在前。異身中戒。名得不在身
中。名成就不現在前。八萬歳時身。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於八萬歳時身所得戒。名得
在身中成就現在前。於餘異身。名得不在身
中。名成就不現在前。復有説者。不得。問曰若
然者。施設經説云何通。如説諸佛皆等。答曰
即彼經説以三事故等。過去世積行皆等。所
得法身皆等。利世間皆等。過去世積行皆等
者。如一佛於三阿僧祇劫。行四波羅蜜。然後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皆爾。所得法
身皆等者。如一佛成就力無畏大悲三不共
念處。諸佛亦爾。利世間等者。如一佛度百千
萬那由他衆生令入涅槃。諸佛亦爾。復次根
等故言等。所以者何。皆住増上根故。戒亦等。
皆得増上戒故。地亦等。皆依第四禪。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云何相似因。乃至廣説。問曰何以作此論。答
曰爲止無過去未來法現在是無爲法。以如
此文止無過去未來者意故。復次爲止
相似法沙門意故。彼作是説。心唯與心作因。
受唯與受作因。乃至慧唯與慧作因。爲止如
是意故。作如是説。心與心數法。心數法與心。
作相似因。以如是事故。而作此論
問曰以何等故作如是説。前生善根。與後生
善根及善根相應法。作相似因。而不作是説。
過去善根。與現在善根及善根相應法。作相
似因。答曰。欲現過去。有前後義故。過去法
衆多。應有前後。若作是説。過去法與現在作
相似因者。則不明過去於過去有相似因。若
作是説。則明過去於過去有相似因。問曰以
何等故。前生善根。不説相應法。後生善根。説
相應法。答曰應作是説。前生善根。善根相應
法。與後生善根及善根相應法。自界中作相
似因中因。而不説者。當知此是有餘説。如先
所説。此文説因處不盡。復有説者。爲止説相
似法沙門意故。彼作是説。善根與善根。作相
似因。非善根相應法。善根相應法。與善根相
應法。作相似因。非善根不善無記根亦如是。
爲止如是意故。作如是説。善根與善根相應
法。善根相應法與善根。作相似因。自界中者。
欲界還與欲界。色界還與色界。無色界還與
無色界。如説自界。自地亦如是。初禪地還
與初禪地。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還與非想非
非想處。過去善根與未來現在。過去現在與
未來善根。作相似因中因。問曰何以復作此
論。答曰若別世説。於文不亂。乃至廣説。自界
無記根亦如是。前生不善根。乃至廣説。問曰
以何等故。此不善根中。不説自界耶。答曰以
不善根唯在欲界故。復有説者。應説自種。見
苦所斷種還與見苦所斷種。乃至修道所斷
種還與修道所斷種。復有説者。應作是説。説
善根已。不善無記根亦如是。問曰若然者不
善根唯在欲界。云何言自界耶。答曰以自種
故。言是自界。問曰以何等故。不作是説。前生
不善根。與後無記根。前生無記根。與後生不
善根。作相似因耶。答曰或有説者。應作是
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是有餘説。復有説者。
若作是説則明。不善根在三界中。無記根唯
在欲界。少因則有多果。多因則有少果故
問曰未來世有相似因不。若有者此中何以
不説。如説云何相似因。答曰前生善根。與後
生善根。善根相應法。自界相似因中因。如是
過去與未來現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作相似
因中因。而不説未來與未來作相似因中因。
若有者云何不二心展轉爲因。若無者此説
云何通。如説若法能與彼法作因。或時而不
與彼法作因耶。答曰不也。問曰此法與彼法。
或時作因。或時不作因。若法生者則作因。若
不生者。則不作因。何以言不也。若無者波
伽羅那説云何通。如説非心因法云何。答曰
得正決定人初無漏心是也。諸餘凡夫。必當
得正決定者。初無漏心。問曰如未得正決定
者。一切無漏心。是非心因法。何以但説初
無漏心耶。若無者。復與此經。餘所説相違。如
説苦諦。或以身見爲因。不與身見作因。乃至
廣説。身見爲因。不與身見作因者。除過去現
在見苦所斷使及使相應法苦諦。除過去現
在見集所斷一切遍使及使相應法苦諦。除
未來世身見及身見相應法。諸餘染汚苦諦
是。謂以身見爲因。不與身見作因。問曰如未
來身見不能與未來身見作因。何以故除未
來身見及身見相應法。若無者識身經説云
何通。如説過去染汚眼識諸使所使。亦是因
耶。若是因。亦使所使耶。應廣作四句。是因
不爲使所使者。諸使在彼心前。是自界一切
遍不縁。若縁已斷相應使解脱。爲使所使非
因者。諸使在心後。彼是自界一切遍縁而不
斷。亦因亦使者。諸使在彼心前。是自界一切
遍縁而不斷。相應使不解脱。非因非使者。諸
使在彼心後。是自界一切遍非縁。縁者已斷
他界一切遍使。如過去。未來現在亦・應如是。
廣作四句。問曰過去現在四句可爾。未來云
何通。若無者施設經説云何通。如説諸法以
四事故決定。一因。二果。三所依。四所縁。若無
者云何不無因而有因。無果而有果。答曰應
作是説。未來世無相似因。以無故。所以不説。
亦無二心展轉相因過。問曰若然者如所説。
若法能與彼法作因。或時不作因。乃至廣説。
此云何通。答曰或有説者。此中以二因故作
論。所謂相應因。共生因。復有説者。以四因故
作論。所謂相應因。共生因。報因。所作因。復有
説者。以五因故作論。除所作因。所以者何一
切處不遮故。應作是説。以六因故而作論。問
曰有法或與彼法作因。或時不作因。何故作
如是説。若法能與彼法作因。或時不與彼法
作因。答言不也。答曰此説最後生時。能作一
切遍相似因義。從是已後生者。無不以此法
爲因。問曰若然者此説云何通。如説若法能
與彼作次第。或時不作次第。答曰。若彼法未
生。問曰次第縁最後生時。亦能作次第縁義。
從是已後生者。無不以此爲次第縁。何以答
言未生不説最後生時耶。答曰應説而不説
者。當知此義是有餘説。復次現異説異文。若
以異文。莊嚴於義。義則易解。復次現二門義
故。現二種略義故。現二種入法性故。現二種
炬故。現二事故。現二種文影故。現倶生倶通
故。如説最後生因義。亦應説最後生縁義。如
説次第縁未生義。亦應説因未生義。説現二
門義。乃至廣説。如波伽羅那説。非心因法。乃
至廣説。云何通。答曰此説究竟非心因法。如
未得正決定者。一切無漏心未生盡。是非心
因法。若得正決定時。初無漏心。是非心因法。
諸餘無漏心。是心因法。是故彼經説。初無漏
心。是非心因法。復有説者。此中不説相似因。
此説二種凡夫。所謂能得涅槃者。不能得涅
槃者。此中説不能得涅槃者。言是非心因。何
以知有不得涅槃者。答曰如此所説。必得正
決定者。當知亦有不必得正決定者。如是則
所説善通。如此波伽羅那第二所説。除未來
身見及身見相應法。此云何通。答曰應作是
説。除未來身見相應法。諸餘染汚苦諦。如是
者此亦善通。如識身經説。復云何通。答曰如
過去作四句。現在亦應作四句。未來世應作
三句。或有是因非使所使。或是因爲使所使。
或非是因非使所使。是因非使所使者。諸使
與彼心相應已斷。是因爲使所使者。諸使與
彼心相應不斷。非是因非使所使者。如餘縁
他使所使。他界一切遍使。應作如是説。而不
説者有何意。答曰欲現未來世有前後義故。
如施設經説。一切有爲法。有四事決定。此義
云何通。答曰因者説四因。相應因共生因報
因所作因。果者。説三果。功用果報果威勢果。
所依者説六種。所謂眼識及相應法依眼。乃
至意識意識相應法依意。縁者眼識眼識相
應法縁色。乃至意識意識相應法縁法。云何
不無因而有因無果而有果者。答曰如我義。
亦無因而有因。無果而有果。言因者。以時故
説非謂無法而有。復有説者。未來世中。有相
似因
問曰若然者諸所難者。善通經文。何以不説。
答曰。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是有餘説。復
有説者。此説相似因不盡。此中唯説因。有力
能與果取果者。未來世相似因。不能與果取
果。若有者云何不二心展轉相因。答曰未來
世中。有四行相隨從。以通此事。如無常行有
四行相隨從。苦空無我。亦有四行相隨從。如
無常行。先生爲因。後生三行。不能與無常行
作因。餘三行亦如是。若作是説。依第四禪。得
阿羅漢。彼第四禪相隨從。有九地無漏未來
世修。若出彼禪欲起無漏。初禪現在前時。則
無有因。何以故。以無相隨從故。若然者過去
現在無漏道。則有作相似因者。有不能作者。
復違此經文。前生善法。與後生善法。乃至廣
説。欲令無如是等過者。未來世中。無相似因」
問曰色法爲有相似因不。答曰譬喩者作如
是説。色法無相似因。以縁力故生。其事云何。
如鑿地深百肘出泥。天雨日曝風吹。而便生
草。如此泥未曾生物。如屋上生草樹。此處亦
未曾生物。誰與彼作相似因。問曰若然者彼
文云何通。如説過去四大。與未來四大因威
勢縁。彼作是答。我無如是經。欲去如是文。故
作如先説。以是事故。不必須通。若欲必通
者。當云何通。彼威勢縁有二種。有近有遠。有
在此身。有在餘身。諸近在此身者。説名爲因。
若遠在餘身者。説名爲縁。阿毘曇人。作如是
説。色法有相似因。問曰若有者。譬喩者説云
何通。答曰以有種子在彼法中住。但未得
芽因縁故不生。若得便生。屋上生草樹
者。若鳥銜種來。若風吹來然後乃生。以是事
故。色法有相似因。復有説者。色法有相似因。
亦與相似法作因。亦與不相似法作因。與相
似法作因者。與此身相似作因。不與餘身相
似作因。與此身相似作因者。如此身歌羅羅
時。與歌羅羅。作相似因。作不相似因者。如歌
羅羅與老作因。如此身阿浮陀時。與阿浮陀
作因。乃至老時亦作因。與歌羅羅作縁。如是
此身老時。與老時作因。與餘時作縁非因。若
作如是説者。初歌羅羅則無因。最後從色則
無果。復有説者。色法有相似因。與相似法作
因。不與不相似法作因。亦與此身相似法作
因。亦與餘身相似法作因。餘身相似法。與此
身相似法作因。此身相似法亦與餘身相似法
作因。於餘時作縁非因。如是餘身老時。與此
身老時作因。此身老時。復與餘身老時作因。
於餘時作縁非因。復有能者。色法有相似因。
與相似法作因。亦與不相似法作因。與此身
作因。亦與餘身作因。如餘身歌羅羅與此身
歌羅羅作因。此身歌羅羅。乃至與老時作因。
此身歌羅羅。與餘身歌羅羅作因。乃至與餘
身老時作因。餘身阿浮陀。與此身阿浮陀作
因。乃至老時作因。此身阿浮陀。與餘身阿浮
陀作因。乃至老時作因。於歌羅羅時作縁非
因。餘身老時。與此身老時作因。此身老時。與
餘身老時作因。於餘作縁非因。評曰。應作是
説。餘身十時。與此身十時作因。此身十時。與
餘身十時作因。外法當知隨所應亦如是説」
善五陰展轉爲因。染汚亦如是。展轉爲因。不
隱沒無記五陰。或有説者。展轉爲因。復有説
者。不隱沒無記四陰。與不隱沒無記色陰爲
因。色陰不能與不隱沒無記四陰作因。何以
故。性羸劣故。復有説者。不隱沒無記色陰。與
不隱沒無記四陰作因。不隱沒無記四陰。不
與不隱沒無記色陰作因。所以者何四陰是
勝法。色陰是下法。勝法不爲下法作因。復有
説者。不隱沒無記四陰。不與色陰作因。不隱
沒無記色陰。不與四陰作因。不隱沒無記四
陰。展轉爲因。不隱沒無記四陰有三種。謂威
儀工巧報。彼三種展轉爲因不。答曰。或有説
者。展轉爲因。復有説者。報與報作因。亦與威
儀工巧作因。威儀與威儀作因。亦與工巧作
因。不與報作因。勝法不與下法作因故。工巧
與工巧作因。非報非威儀。勝法不與下法作
因故。復有説者。此三法展轉爲因。所以者何。
同在一界。同一縛故。評曰。不應作如是説。前
所説者好
染汚法有九種。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
上。上下上中上上。問曰。彼爲展轉作因不。答
曰。展轉爲因。問曰。若然者。云何有九種。答
曰。對治有九種故。此法亦有九種。其事云何。
如下下修道對治上上煩惱。乃至上上修道。
對治下下煩惱。以對治有九種故。此法亦有
九種。復有説者。以現前行有九種故。善法亦
有九種。從下下乃至上上。問曰。此法爲展轉
爲因不。答曰善法有二種。有生得善方便善。
彼生得善九種相。於展轉爲因。問曰。若然者。
云何有九種。答曰。以報有九種故。此法有九
種。如最勝善能生最勝報。乃至下下善。生下
下報。復有説者。以此法現前。行有九種故。方
便善亦有九種。下下乃至上上。問曰。此法展
轉爲因不。答曰不也。下下與下下作因。乃至
與上上作因。生得善與方便善作因。以方便
善勝故。方便善不與生得善作因。以生得善
劣故。方便善有三種。聞慧思慧修慧。問曰。此
展轉作因不。答曰不也。聞慧與聞慧作因。亦
與思慧修慧作因。思慧與思慧作因。不與修
慧作因。以不同界故。不與聞慧作因。以聞慧
下故。修慧與修慧作因。不與聞慧思慧作因。
以異界故。以下故。修慧有四種。有*煗頂忍
世第一法。*煗法與*煗法作因。乃至與世第
一法作因。頂法與頂法作因。乃至與世第一
法作因。忍法與忍法作因。亦與世第一法作

欲界變化心有四種。初禪果乃至第四禪果。
問曰。此四種心。爲展轉作因不。答曰。初禪果
爲初禪果作因。乃至第四禪果。爲第四禪果
作因。所以者何。如禪不展轉作因。彼果亦如
是。復有説者。初禪果與初禪果作因。乃至
與第四禪果作因。二禪果與二禪果作因。乃
至與第四禪果作因。三禪果與三禪果作因。
亦與第四禪果作因。第四禪果與第四禪果
作因。復有説者。盡展轉爲因。所以者何。
倶墮一界。同一縛故。評曰。如第二説者好。
問曰。如初禪地。有識身有變化心爲展轉
作因不。答曰。識身爲變化心作因。非變化
心爲識身作因。所以者何。勝法不爲下法作
因故
問曰。若相似因。能取果者。亦能與果耶。答曰。
若能與果。亦能取果。頗有能取果不能與果
耶。答曰。有阿羅漢最後陰。如此是總説。今當
分別説。善不善無記。問曰。若善相似因。能取
果者。亦能與果耶。若能與果者。復能取果耶。
乃至廣作四句。取果不與果者。斷善根時。最
後捨善根得。與果不取果者。善根得最初現
在前。取果與果者。如不斷善根餘時。不取果
不與果者。除上爾所事。若不善相似因。能取
果亦能與果耶。乃至廣作四句。能取果不能
與果者。如離欲界欲最後捨不善得。能與果
不取果者。離欲界欲。退不善得最初生。能取
果能與果者。如不離欲者餘時。不取果不與
果者。除上爾所事。若隱沒無記法相似因。能
取果亦能與果耶。能與果亦能取果耶。乃至
廣作四句。能取果不能與果者。如離非想非
非想處欲。最後捨隱沒無記得。與果不取果
者。退阿羅漢果時。隱沒無記得最初生。取
果與果者。不離非想非非想處欲餘時。不取
果不與果者。除上爾所事。若不隱沒無記相
似因。取果者亦能與果耶。答曰。若能與果。
彼亦能取果。若不取果云何與。頗有取果不
與果耶。答曰。有阿羅漢最後心。已説善不善
無記相。今當説能縁相。若善相似因。能取果。
亦能與果耶。若與果亦能取果耶。乃至廣作
四句。能取果不與果者。善心次第生不善無
記心現在前。與果不取果者。若不善心無記
心次第善心現在前。取果與果者。如善心次
第善心現在前。不取果不與果者。除上爾所
事。若不善心相似因。能取果者。亦能與果耶。
若與果者。亦能取果耶。乃至廣作四句。取果
不與果者。如不善心次第。若善心無記心現
在前。與果不取果者。如善心無記心次第不
善心現在前。取果與果者。如不善心次第不
善心現在前不取果不與果者。除上爾所事。
若隱沒無記心相似因。能取果亦能與果耶。
若能與果。亦能取果耶。乃至廣作四句。能取
果不與果者。隱沒無記心次第善不善不隱
沒無記心現在前。與果不取果者。善不善不
隱沒無記心次第隱沒無記心現在前。取果
與果者。隱沒無記心次第隱沒無記心現在
前。不取果不與果者。除上爾所事。若不隱沒
無記心相似因。能取果亦能與果耶。若能與
果亦能取果耶。乃至廣作四句。取果不與果
者。不隱沒無記心次第善不善隱沒無記心
現在前。與果不取果者。善不善隱沒無記心
次第不隱沒無記心現在前。取果與果者。不
隱沒無記心次第不隱沒無記心現在前。不取
果不與果者。除上爾所事。已説相似因有縁
相。相似因相續相。今當説。若相似因。取果亦
能與果耶。若能與果亦能取果耶。乃至廣作
四句。善心後相續生二十善心。取果不與果
者。除第二心。餘十八心。與果不取果者。初心
滅在過去。十八心若生現在前。取果與果者。
第二心是也。不取果不與果者除上爾所事。
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亦如是。頗一刹那
頃。若得相似因。亦得相似因因耶。若得相似
因因。亦得相似因耶。乃至廣作四句。得相似
因不得相似因因者。從上沙門果退。住須陀
洹果勝進道。本得須陀洹初果現在前。是時
不成就見道得。相似因因不得相似因者。如
本住須陀洹果勝進道。能與後生沙門果。作
相似因。得相似因亦得相似因因者。除須陀
洹初心。諸餘須陀洹果。曾起現在前。不得相
似因亦不得相似因因者除上爾所事。頗一
刹那頃。知相似因。不知相似因所縁耶。知相
似因所縁。不知相似因耶。乃至廣作四句。知
相似因不知相似因所縁者。見道中道法智。
縁前生苦集滅智分。知相似因所縁不知相
似因者。縁未生法智分。知相似因亦知相似
因所縁者。道法忍是也。不知相似因不知所
縁者除上爾所事
問曰。相似因有増減不。答曰。有其事云何。或
有前身煩惱作増上相似因非今身。曾聞阿
難入舍衞城乞食時。摩鄧伽女。見已隨逐而
行。所以者何。以五百世中曾爲阿難妻。今見
阿難欲覺熾盛。無心能離。如長老彌祇迦
菴羅林中坐。是時三惡覺意増上。所以者
何。曾聞此長老本昔曾於此林處作王。若本
五樂自娯樂處則欲覺増上心生厭患後至
餘處恚覺増上。所以者何。本爲王時。恒於此
處。割截人民手足頭耳故。恚覺増上心生厭
患。復至餘處害覺増上。所以者何。曾於此處。
繋縛鞭打人民。奪其財物故。害覺増上。如是
等過去身煩惱。作増上相似因非此身也。或
有欲心與恚心作増上相似因。令恚心増上。
或有恚心與欲心作相似因。令欲心増上。如
説不善。説善無記亦如是。以是事故。當知相
似因因有増減。是相似因。定在過去現在世
果是依果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