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毘婆沙論 (No. 1546_ 迦旃延子浮陀跋摩道泰五百羅漢釋 ) in Vol. 28

[First] [Prev+100] [Prev]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我住大海同一醎味。此言善通。如説諸阿修
羅軍從城而出。乃至廣説。此云何通。答曰。諸
天以龍在金山中。用爲守邏。是以見之。阿修
羅城中。有四種園觀。一名歡喜。二名喜樂。三
名大喜樂。四名愛樂。亦有質多羅波吒梨
樹。問曰。阿修羅爲天趣所攝。爲餓鬼趣攝。若
是天趣。何以無有得正決定者。若是餓鬼趣
者。何以乃與諸天交親。何以復與諸天戰鬪。
此經復云何通。如説帝釋作如是説。毘摩質
多羅王。汝本是此處天。答曰。或有説者。此是
天趣所攝。問曰。若然者。何以無有得正決定
者。答曰。爲諂曲所覆故。其事云何。答曰。彼
阿修羅作如是念。佛偏爲諸天。若佛爲説四
念處。彼作是念。爲我等説四念處。必爲諸天
説五念處。若佛爲説三十七助道法。彼作是
念。佛爲我等説三十七助道法。必爲諸天説
三十八助道法。以爲如是諂曲心所覆故。不
能得正決定。復有説者。是餓鬼趣所攝。問曰。
若然者。何以與諸天交親。答曰。諸天貪美色
故。不爲族姓。如舍芝阿修羅女。端政無雙。
是以帝釋納之爲妻。亦如頭摩緊那羅王女。
名曰摩&T072933;訶利。須陀那菩薩納之爲妻。菩薩
是天趣。緊那羅是畜生趣。如此皆爲美色。不
爲族姓。以何等故。復與諸天共戰鬪耶。答曰
亦有。不如與勝者共鬪。如奴僕亦與其主。而
共鬪諍。狗亦與人諍。彼亦如是。此經復云何
通。如説毘摩質多羅王。汝本是此處天。答曰。
毘摩質多羅王。是帝釋婦公。以尊重恭敬故。
作如是言
問曰。如拔陀那神女旃陀迦神女旃陀利迦
神女伊吒地婆神摩頭建陀神等。爲是天趣
所攝。爲餓鬼趣所攝。若是天趣所攝。何以奪
人精氣。亦斷人命。受人祠祀。若是餓鬼趣所
攝者。此經云何通。如偈説
    欝多利莫閙 畢陵伽亦然
    若我見眞諦 汝等亦當得
答曰。或有説者。是天趣所攝。問曰。若然者。
何以奪人精氣。亦斷人命。受人祠祀。答曰。彼
不奪人精氣。亦不斷人命。不受人祠祀。彼所
將眷屬。或有奪人精氣者斷人命者受人祠
祀者。復有説者。是餓鬼趣所攝。問曰。若然者
如所説偈。云何通耶。答曰。彼有信向諦心故。
實不見諦。於諦中愚。何由能見。如摩頭建陀
神所説云何通。答曰。此是自高之言。於諸趣
中愚。何能見趣差別。但自高故作如是説。如
今富者。於奴僕邊。亦自稱高。彼亦如是。是四
天王給使。自言我是天生四天王天中。諸依
地住神。彼盡餓鬼趣所攝。諸毘舍遮神。緊那
羅神。醯樓索迦神。婆樓尼神。奢羅破仇羅神。
盡畜生趣所攝。彼雖其形上立。猶有畜生相。
或有耳尖。或有著甲。諸夜叉羅刹竭吒富單
那鳩槃茶等。盡是餓鬼趣所攝。如説是地獄
分是地獄伴侶。命根等心不相應行。此説是
地獄衆生。或有説者。不應作是説言。是處所
得體性得諸入得。應言是地獄分地獄伴侶。
復有説者。應説所以者何。説處所得者諸界
得。體性得者諸陰得。諸入得者説内外入得。
問曰。若説界陰入得便足。何以復作是説生。
地獄衆生。得無記色乃至識。答曰。爲説報果
故。以報果故。五道差別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七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八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雜犍度智品之四
當言一眼見色。乃至廣説。問曰。何以作此
論。答曰。爲止併義者意故。如尊者曇摩多羅
説。眼不見色識見色爲止如是意故。言眼見
非識見。如犢子部説一眼見色。非二眼一時
見。所以者何。以相遠故。以捷疾故。人謂兩眼
一時見色。問曰若以相遠。不得一時見者。身
根亦相遠。如兩臂而能一時覺觸。生於身識。
兩眼亦應爾。是故爲止併義者意。而作此論。
復次爲斷人疑意故。而作此論。衆生兩眼相
去。或半指一指。二三四指。半尺一尺。一肘一
尋。半拘盧舍。一拘盧舍。半由旬。一由旬。二
三四由旬。乃至百由旬。如大海中有衆生身。
或百由旬。或百四十由旬。或二百一十由旬。
如色界阿迦膩吒天。身長萬六千由旬。如是
等衆生。兩眼相去甚遠。有如此事。人生疑心。
爲二識一時生兩眼中。爲一眼各有一識耶
一一識眼中生已復生一眼中。爲一識分
爲二分在兩眼中生。爲如横木通兩眼中耶。
若當二識一時生兩眼中者。云何不有二心
過。若當一眼中生已復生一眼中者。云何不
有前後刹那過。若當一識分爲二分在二眼
中者。云何一識非是分法。若依身法。是名
身識。若依眼生。是名眼識。若當如横木通兩
眼中者。云何一識。不亦是身識亦是眼識耶。
而此五識。所依各異。所行識界亦異。一識
二依。事不應爾。如是二識一時生兩眼中。一
識生一眼中已。復生一眼中。一識分爲二分。
在兩眼中。如横木通兩眼中。皆不應爾。非不
依二眼生於一識。而能分別極遠微細之色。
如此皆是甚深微妙難知之法。欲説甚深微
妙難知之法故。而作此論。問曰。云何一識依
二眼生。答曰。是識所依法故。兩眼相去雖遠
能爲一識。而作所依。倶是眼識所依法故。設
有百眼。而爲一識作依者。亦無有過。如百水
精器一面徃觀則有百面像現。彼亦如是。雖
是二依生於一識行於境界。當言一眼見色。
乃至廣説。答曰。當言兩眼見色。應説所以令
世人生信。何以故。當言兩眼見色。不當言一
眼見色。如合一眼。不生淨眼識。則不能廣見
境界。於境界不明不了不淨。若開兩眼。則生
淨眼識。則能廣見境界。於境界明了清淨。設
如合一眼不生淨眼識。不廣見境界。乃至廣
説。開兩眼亦不生淨識。不廣見境界。乃至廣
説者。不當言兩眼見色。但一眼見色。生不淨
識。不廣見境界。乃至廣説。若開兩眼。生淨眼
識能廣見境界。乃至廣説。是故當言兩眼見
色。不當言一眼見色。合者。若以手以衣以葉。
諸餘障眼具。壞者。若瞖。若赤膜。若眼雲。
若生白膜。覆者。爲烟塵垢所覆。滅者。若爛
敗。若虫噉。若墮若破。若消涸。若挑出。若自
脱。如眼色。耳聲鼻香亦如是。如所依淨識則
淨。所依不淨識則不淨。實義淨者。善識是淨。
染汚是不淨。或有眼淨識不淨。或有識淨眼
不淨。或有眼識倶淨。或有眼識倶不淨。眼淨
識不淨者。如眼無諸障*瞖生染汚識。識淨眼
不淨者。如眼有障*瞖生善識。眼識倶淨者。
如眼無障*瞖生善識。眼識倶不淨者。如眼有
障*瞖生染汚識。問曰。何故眼耳鼻。有二處
所。而舌身無兩處所耶。答曰如此諸根。以莊
嚴身。若有二舌。是鄙陋事。世所嫌笑。云何此
人而有二舌。如似毒蛇。若有二身。亦是鄙陋
爲世所笑。云何一人而有二身。如孿子併。問
曰。以何等故。但有二眼二鼻二耳。而不多耶。
答曰。如此諸根。以莊嚴身。若有多眼。廣説如
上。復有説者。若有多眼。則無所益。所以者
何。如二眼見色則淨。多亦無益。以無益故。唯
有二眼。耳鼻亦應如是説。問曰何故二眼二
鼻二耳處所。唯説一界一入一根。答曰。行
一境界一識所依。以作一事。故説一界。乃至
廣説
問曰。爲眼見色。爲識見。爲識相應慧見。爲和
合見。若眼見者。無識時亦應見。若與餘識合
時。亦應見。若識見者。識即見性。亦是識性。
若識相應慧見者。耳識相應慧亦應見應聞。
若和合見者。未甞不和合。答曰。眼見色。而必
須識。眼有二種。一報眼二長養眼。耳鼻舌身
亦如是。色入有三種。有長養報依。香味觸亦
如是。聲有二種。有長養有依。意入有三種。報
依刹那。彼苦法忍相應心名曰刹那。法入有
四種。有報依刹那物體。物體者。以有無爲法
故。問曰。頗有唯報眼。無長養眼。頗有唯長
養眼非報眼。答曰。無有。有報眼無長養眼者。
如人重人。如牆重牆。報眼長養眼亦如是。頗
唯有長養眼。無報眼耶。答曰。得天眼者是。或
時長養眼有勢力。非報眼。或時報眼有勢力。
非長養眼。或時長養眼報眼有勢力。或時長
養眼有勢力。非報眼者。如少年時眼。或時報
眼有勢力。非長養眼者。如老病時。彼長養力
少。或時長養眼報眼倶有勢力者。如中年時。
或有衆生。長養眼有勢力。非報眼。或有報眼
有勢力。非長養眼。或有長養眼報眼倶有勢
力。或有長養眼報眼倶無勢力。長養眼有勢
力非報眼者。如富貴人。本眼性劣。以種種所
須。令眼明淨。或報眼有勢力非長養眼者。如
田作人。無種種所須之具。本眼自淨。或有長
養眼報眼倶有勢力者。如富貴人。有種種所
須之具。本眼明淨。或長養眼報眼倶無勢力
者。如田作人。無種種所須之具。本眼不明淨。
問曰。爲長養眼見色多。爲報眼見色多。答曰。
長養眼見多。所以者何。天眼是長養眼故。或
時長養眼見淨好非報眼。或時報眼見淨好
非長養眼。或長養眼報眼倶見淨好。或時長
養眼報眼倶見非淨好。問曰。爲善行報眼見
淨好。爲不善行報眼見淨好。答曰。總而言之。
善行報眼見淨好。所以者何善。行報得人。如
佛辟支佛轉輪聖王。皆是人故。不善行報是
畜生。是故總而言之。善行報眼見淨好。以身
言之。或有象見勝人。如人眼。雖是善行報。而
有障*瞖。畜生眼。雖是不善行報。而無障*瞖。
問曰。眼微塵。爲次第傍布。爲前後重生。若次
第傍布。云何不散壞。若前後重生。云何前者
不障於後。答曰。或有説者。次第傍布。於黒瞳
子上。對諸境界。猶如器中盛水以糠坌上。亦
如阿閦花子次第傍生。眼微塵亦如是。問曰。
若然者。云何不散壞耶。答曰。薄膜覆故。而不
散壞。復有説者。前後重生於黒瞳子上。問曰。
若然者。前者云何不障於後。答曰。造色性不
相障礙。復有説者。明淨色不相障礙。猶如秋
時潢水明淨不障細鍼墮底猶故可見。明淨
色不相障礙。亦復如是。耳微塵住耳孔内。鼻
微塵住鼻孔内。此三根遶頭。如著花鬘。舌微
塵依舌。如半月像。其中間空猶如毛許。是身
根分。餘者悉是舌微塵身微塵。次第而立。復
有説者。眼微塵其形如銅杵頭。耳微塵在耳
孔内。其形如燈器。鼻微塵在鼻孔中。其形
如爪甲。舌微塵其形如偃月刀。身微塵其形
如大刀。男根微塵其形如指㧺。女根微塵。
其形如鼓框。以如是等因縁。是佛經説相似
喩。眼根微塵。或時是分。或時是彼分。或時
是一分。或時是彼一分。耳根鼻根舌根微塵
亦如是。身根微塵。或時是彼分。或時是一分。
或時是彼一分。無有全是分時。問曰。若無全
是分時者。如入冷池水時。如入熱&T055114;湯時。如
地獄中十三種猛焔遶身之時。此豈非是耶。
答曰。如此之時。故是彼分。所以者何。若身根
微塵。盡能生身識者則散壞。色入有二十一
種。所謂青黄赤白長短方圓適不適高下。光
影明闇。煙雲塵霧虚空色。問曰。爲縁一色能
生眼識。爲縁多色能生眼識。若縁一色能生
眼識者。此云何通。如説眼能縁五色。若縁多
色能生眼識者。云何不有二覺意。有二覺意。
則有多體。答曰。縁一種色。能生眼識。問曰。
若然者。能縁五色云何通。尊者和須蜜。答曰。
於縁捷疾故。佛説倶縁。如旋火輪。而實不匝。
以捷疾故。而似輪像。彼亦如是。尊者佛陀提
婆説曰。於色不決了故言倶縁。如觀樹林葉。
有種種諸色。彼亦如是。復有説者。如五色。能
生一色。見一色時。名見五色。復次若諸色集
聚。則見多色生一識。若諸色別異。則見一色
生一識
聲入有八種。有内大因聲。有外大因聲。内大
因聲有二種。有適意不適意。外大因聲亦如
是。有衆生數。有非衆生數。衆生數有二種。
適意不適意。非衆生數亦如是。爲縁一聲能
生耳識。爲縁多聲能生耳識。若但縁一聲能
生耳識者。如今一時能聞五樂聲。亦聞多人
誦聲。若縁多聲生耳識者。云何不有二心。乃
至廣説。答曰。應作是説。縁一聲生耳識。問
曰。若然者。不於一時聞五樂聲及多人誦聲
耶。答曰。五樂聲多人誦聲。同是一聲。能生耳
識。復有説者。若諸聲聚集。則縁多聲。能生一
識。若聲別異。則縁一聲。而生一識
香入有四種。有好有惡。好有二種。有等有増
減。惡香亦爾。問曰。爲縁一香能生鼻識。爲縁
多香能生鼻識。若縁一香生鼻識者。如今一
時能嗅百種和香。若縁多香生鼻識者。云何
不有二心。乃至廣説。答曰。應作是説。縁一香
能生鼻識。問曰。若然者。不能一時嗅百種香
耶。答曰。或有説者。百種香能生一種香。生於
鼻識。如是説者好。如多香聚集。則嗅多香。生
於一識。若香別異。則嗅一香。能生一識
味入有六種。甜酢醎辛苦澹。問曰。爲縁一
味能生舌識。爲縁多味能生舌識。若縁一味
能生舌識者。如今一時能嘗百味歡喜丸等。
若縁多味能生舌識者。云何不有二心。乃至
廣説。答曰。應作是説。縁於一味。能生舌識。
問曰。若然者。不能一時嘗百味歡喜丸耶。答
曰。或有説者。百味歡喜丸。能生一種味。生於
舌識。如是説者好。如多味聚集。則嘗多味。生
於一識。若味別異則嘗一味生於一識
觸入有十一種。四大澁滑輕重冷飢渇。問
曰。爲縁一觸能生身識。爲縁多觸能生身識。
答曰。十一種觸。能生十一種身識。復有説者。
五觸能生一身識。如四大及滑。生一身識。如
是四大。乃至及渇。生一身識。問曰。若然者。
云何不名總縁境界。答曰。同一觸入故。不名
總縁境界。評曰。不應作是説。如前説者好
問曰。爲嗅甞覺身中香味觸。不若嗅甞覺身
中香味觸者。云何檀越所施。而有果報。復云
何不於一切時嗅嘗覺耶。若嗅嘗覺外香味
觸。外香味觸。與内香味觸。無有因義。答曰。
應作是説。能縁内香味觸。問曰。若然者。云何
檀越所施。而有果報。云何不一切時嗅嘗覺
耶。答曰。外香味觸。能發内香味觸以是事故。
名之爲食。復有説者。亦嗅嘗覺觸。内入外入。
若時覺内則不知外。覺外則不知内。問曰。内
香味觸。體無増減。云何嗅嘗覺觸。答曰。彼法
雖無増減。亦爲識所縁所知
法入有七種。無作假色受想行虚空數縁滅
非數縁滅。問曰。爲縁一法生意入。爲縁多法
生意入。答曰。一法亦生。二三乃至多法亦生。
唯除自體相應共有。餘一切法。能生意識。曾
聞菩薩六識猛利。爲知幾所法名爲猛利。答
曰。菩薩宮邊。有阿泥盧頭舍。舍中次第行
列。然五百燈。菩薩爾時於自宮中。不見彼燈
及與燈焔。但見其光。知然五百燈。若一燈滅
時。菩薩作是言。彼五百燈中。一燈已滅。以
是事故。言眼識猛利。阿泥盧頭舍中。有五百
伎女。作樂歌舞。菩薩聞聲。知有五百伎女中
或琴弦絶。或時睡眠不彈琴時。菩薩亦知。是
名耳識猛利。菩薩宮中。常燒百種和香。菩薩
嗅之。便知是百種香。彼合香者。欲試菩薩。於
百種中。或増或減。若燒香時。菩薩亦知本有
百種今増爾所種減爾所種。是名鼻識猛利。
菩薩食時。常有百味歡喜丸。彼諸使人。於百
味中。或増或減。菩薩即知。以是事故。名舌識
猛利。菩薩洗浴時。侍者奉劫波育&T073554;。菩薩觸
時。即便知彼織&T073554;師身有熱病。以是事故。名
身識猛利。菩薩意根。於一切法。而無罣礙。以
是事故。名意識猛利
問曰。此六根幾到境界能知。答曰。到有二種。
一者取境界。二者於境界無間。若以取境界
言之。六根盡到。若以無間言之。則三到三不
到。三到者。謂鼻舌身根。三不到者。謂眼耳意
根。問曰。若三是不到。而能知者。何故聞近
聲。而不見近色。尊者和須蜜答曰。彼界法
自爾。復有説者。眼能取遠境界。以極近故不
見。問曰。耳亦是遠境界。何以聞近聲。答曰。
如以銅籌筋安闍那藥置黒瞳上。以近故不
見。若聲到耳根微塵上。亦復不聞。尊者佛陀
提婆説曰。眼因明故能見近。則冥奪於明。是
以不見。如是耳因空故聞聲。鼻因風故嗅香。
舌因水故知味。身因地堅故覺觸。意因所觀
故能知法
問曰。頗有一微塵作所依。一微塵爲境界。能
生識不。答曰。無也。所以者何。此五識身。依有
對縁有對。依積聚縁積聚。依和合縁和合。復
有説者。如眼識依自分縁自分彼分。耳識亦
如是。意識依自分彼分。縁自分彼分。鼻舌身
識。依自分縁自分。復有説者。眼識依自界。縁
自界他界。耳識亦如是。意識依自界他界。縁
自界他界。餘三識依自界縁自界界者
復有
説者。眼識依無記縁三種。耳識亦如是。意識
依三種縁三種。餘三識依無記縁無記。復有
説者。眼識依近縁近遠。耳識亦如是。意識
依近遠縁近遠。餘三識依近縁近。所以者何。
若三塵與三依合時。三識則生。不合時則不
生。復有説者。眼識或所依大所縁小。或所
依*小所縁*大。或所依所縁等。所依大所縁
小者。如見毛端。所依小所縁大者。如見大山。
所依所縁等者。如見蒲桃珠。耳識亦如是。
意識所依。雖無大小。而所縁有大小。餘三識。
所依所縁等。隨香與所依等。生鼻識。乃至舌
身識亦如是。或有色雖遠而是境界。或有色
雖不遠而非境界。有色亦遠亦非境界。有色
亦不遠亦非不境界。云何有色雖遠而是境
界。如四天王所居宮遠。人眼所不見。此非
不是境界。以遠故人眼不見。不遠亦非境界
者。如梵天在此。人眼不見。亦遠亦非境界者。
如梵天自住宮。亦不遠亦非不境界者。除上
爾所事。尊者和須蜜説曰。色有四事。故不見
極近極遠極細障色。迦毘羅弟子。作是説。色
有八事。故不見極遠極近。根壞意不住。微細
障爲勝所*瞖同故不見。問曰。限根爲有筋骨
皮肉不耶。答曰。無也。是淨四大。言有骨等
者。是眼根處所。筋骨皮肉是四入。謂色香味

諸過去者。盡不現耶。乃至廣説。問曰。何以作
此論。答曰。優陀耶經。是此論本縁。世尊共優
陀耶。東方遊行。爾時世尊。著一重衣。而自洗

時優陀耶。給事世尊。摩拭身體。優陀耶是菩
薩少小親友。常爲菩薩按摩調身。今見世尊。
光明照耀。勝菩薩時。生於尊敬歡喜之心。白
佛言。世尊。我今欲以龍喩之。偈讃歎世尊。世
尊告言。隨意説之。時優陀耶便説此偈
    一切結過去 於林離林來
    出欲生喜樂 猶如山頂金
一切結過去者。過去有二種。一世過去。二巧
便過去。世尊於諸結得解脱。是名結過去。於
林離林來者。林名居家。離林來者。所謂出家。
林來出家。故名於林離林來。出欲生喜樂
者。欲有二種。一煩惱欲。二境界欲。出者。出
家欲煩亂。生喜樂者。身心寂靜。是名出欲
生喜樂。猶如山頂金者。山者日出處山也。金
者日也。如日在山頂出時其光明淨。世尊於
諸煩惱使垢山頂。出時其光明淨。亦復如是。
復有説者。山者黒沙山也。金者金沙山也。若
除黒沙山。則金沙山。其光明淨。世尊亦爾。除
去一切煩惱使垢黒沙之山。則力無畏念處
大悲金沙之山。其光明淨。是故説猶如山頂
金。是名過去非不現。所以者何。如來身猶現
在故。或有不現非過去者。猶如有一。若以神
足。若以呪術。乃至廣説。若以神足者。爾時世
尊入如是三昧。於梵世中。放大光明。普令周
遍。出大音聲。令梵天王及諸梵衆。普使聞知。
而無見者。如尊者目連入如是三昧。能令提
婆達多不見其身。問曰。此神足於誰不現。答
曰。佛於一切衆生邊不現。辟支佛除佛。餘一
切衆生邊不現。舍利弗除佛辟支佛。餘一切
衆生邊不現。目犍連除佛辟支佛舍利弗。餘
一切衆生邊不現。乃至利根於鈍根邊。能令
不現。呪術者諸仙人。結如是呪。有能誦者。令
身不現。彼神足者。於呪術邊。令身不現。呪術
不能於神足邊令身不現。問曰。呪術還於呪
術。能令身不現耶。答曰。能如善呪術者。於不
善呪術邊。能令身不現。藥草者有如是藥草。
人若執之。令身不現。如毘舍遮鳩槃荼等呪
術者。能於持藥草者邊。令身不現。持藥草者。
於呪術者邊。不能令身不現。何以故。呪術力
能取藥草故。生得處者。如地獄生得處。不能
令身不現。若當能令身不現者。乃至須臾不
住地獄中受苦。復有説者。雖於地獄卒邊不
能令身不現。能於餘處令身不現。畜生餓鬼
天。亦能令身不現。問曰。如是各各能於誰令
身不現。答曰。或有説者。地獄還於地獄。令身
不現。畜生於畜生地獄。能令身不現。餓鬼能
於餓鬼畜生地獄。令身不現。天於五道。能令
身不現。評曰。應作是説。地獄能於五道。令身
不現。乃至天能於五道。令身不現。所謂障隔
也。是謂不現非過去。云何過去亦不現耶。諸
法生始生。乃至過去過去世攝。如此盡明生
法。是謂過去亦不現。云何非過去非不現。答
曰。除上爾所事。諸法第一第二第三句已稱
已説已行已立名字者。除諸餘法未稱未説
未行未作名字者。作第四句。彼已説者。是何
等耶。答曰。所謂一切過去現在世中。取如
來身及障隔不現者。其餘現在法。一切未來
世法。無爲法在在者。作第四句。是謂非過去
非不現。問曰。以何等故。此中不説結不現耶。
答曰。處處有説結是盡是滅。無有處説結不
現。如此四句。亦依世俗法。亦依佛經。亦依世
諦。亦依第一義諦
諸過去者彼盡耶。乃至廣説。過去不盡者。如
長老優陀耶所説。廣説如上。盡不過去者。如
世尊言。此比丘。盡地獄趣。乃至廣説。問
曰。地獄畜生餓鬼。即説地獄畜生餓鬼盡。何
以復言不墮惡道惡趣耶。答曰。更無未曾有
事。言不墮惡道者。即是盡地獄畜生餓鬼。但
前廣説。後是略説。文雖有異義無異也。復有
説者。前是廣説後是略説。前説是解後説不
解。復有説者。盡是地獄畜生餓鬼。如前説
不墮惡道惡趣者。是黄門般吒。無形二形。所
以者何。此亦是人中惡道惡趣故。復有説者。
盡地獄等。如前説不墮惡道惡趣者。是不斷
善根。所以者何。若斷善根。即是惡道惡趣故。
如説。身壞命終。如擲眞珠須。墮惡道中。復
有説者。盡地獄等。如前説不墮惡道惡趣者。
説十二非律儀家。所以者何。此亦是惡趣故。
復有説者。盡地獄等。如前説不墮惡道惡趣
者。説惡道惡趣因。以因説果故。如世尊言。汝
等比丘。若見有人作身口意惡業。當知是地
獄趣。復有説者。盡地獄等。如前説不墮者。説
地獄趣。所以者何。不能成就善果故。惡道
者。是餓鬼趣。所以者何。於一切時。常乏少所
須故。惡趣者。是畜生趣。所以者何。有衆生。
生彼趣中。世界成時受身。乃至世界壞時命
終。復有説者。不墮者。盡説三惡道。如畜生餓
鬼中。雖有成就善果者少。惡道者。盡説三惡
道。以人天言之。盡是惡道。惡趣者。亦盡説
三惡道。以身心生其中故。盡地獄趣。乃至廣
説。問曰。如今地獄&T055114;湯獄卒等猶在。何以言
盡。答曰。或有説者不往不生故言盡不往者
不復往彼處。不往者不復生地獄陰界入。復
有説者。彼聖人不生故言盡彼諸陰界入。住
不生法故。復有説者。得非數縁滅故言盡問
曰。彼亦盡天趣。亦盡人趣。盡天趣者。不生
無想天。盡人趣者。不生欝單越。何以但言盡
地獄等趣。答曰。以都盡故説盡。不都盡故説
不盡。過去亦盡者。諸行始生。廣説如上。亦不
過去不盡者。除上爾所事。如前廣説。已説者
一切過去現世有如來身。未來世中聖人墮
惡趣陰界入住。不生者餘未來現在法。無爲
法在在者。作第四句。此説世盡四句。今當説
結盡四句
復次今當説結。結有過去不盡。乃至廣説。結
過去不盡者。諸過去結。不斷不知不滅不吐。
不斷者不以聖道斷諸結得。不知者不證解
脱得。復有説者。不斷者是斷知。不知者是智
知。不滅者不得數縁滅。不吐者不斷諸結
得。不證無爲得。復有説者。不吐者不捨棄。彼
不斷等。復是何耶。答曰。具縛人。見道修道所
斷結是也。聖人若住苦法忍時亦爾。苦比智
生。餘有四種結。如是次第。乃至道比智生。餘
有一種見諦具足。修道所斷。隨相而説。盡不
過去者。諸結已斷已知已滅已吐。斷者以聖
道斷諸結得。已知者證解脱得。復有説者。
已斷者所謂斷知。乃至廣説。斷等復是何耶。
答曰。阿羅漢三界結使斷。乃至廣説。斷等復
是何耶。答曰。阿羅漢三界結使斷。乃至欲界
凡夫結使斷。應隨相説。過去亦盡者。諸過去
結已斷。乃至廣説。斷者以聖道斷。乃至廣説。
不過去亦不盡者。諸未來結不斷。乃至廣説。
諸過去盡滅耶。乃至廣説。作四句。過去不滅
者。如長老優陀耶言。乃至廣説。是謂過去不
滅。滅不過去者。當説小事。小舍言舍滅。乃至
廣説。此是世所傳。如東方人小舍言舍滅。乃
至小眼見色言眼滅。故作是説。頗有滅眼能
見色耶。答曰。有。如此者是也。是名滅不過
去。過去亦滅者。諸行生始生。廣説如上。不過
去亦不滅者。除上爾所事。廣説如上。已説者
是何。一切過去法。現在有佛身及小滅。餘現
在法未來世及無爲法在在者。作第四句
復次今當説結。乃至廣説。前四句明世滅。今
四句明數縁滅結。或過去不滅。乃至作四句。
廣説如上。問曰。以何等故。但説結不説結法。
答曰。或有説者。作結者意欲爾。乃至結説。
復有説者。若説結當知亦説結法。所以者何。
同一對治斷故。復有説者。若縁結法。皆爲結
故。復有説者。結一向染汚故説。結法染汚不
染汚故不説。復有説者。若與聖道相妨者説。
善有漏不隱沒無記法。不與聖道相妨。所以
者何。善有漏法。於道有出有入。於定亦有出
有入。不隱沒無記。與聖道作所依。煩惱與聖
道相妨。所以應斷。若斷煩惱。彼法亦斷。以同
對治斷故。譬如燈明。不與炷油器相妨。唯與
闇相妨。欲壞闇故。燒炷盡油熱器。如是有漏
善法。不與無漏道相妨猶如燈炷油。不隱沒
無記法。不與無漏道相妨如器。是以説結不
説結法。如王不與自國自軍相妨。與他國他
軍相妨。爲壞他軍故。亦少自損國。少自壞軍。
如有漏善法。不與無漏道相妨。猶如自軍。不
隱沒無記法。猶如自國。如是若説斷結。當知
結法亦斷。復有説者。若斷害煩惱。亦斷害生
死。以是故説結不説結法。如結結法。受受法
使使法垢垢法纒纒法亦如是
若苦生疑。乃至廣説。問曰。何故作此論。答
曰。此是佛經。如經説。有事論婆羅門。往詣
佛所。作如是問。沙門瞿曇。甚爲希有。是疑難
度。非是易度。佛語婆羅門。如是。如是甚爲希
有。是疑難度。非是易度。婆羅門於意云何。古
昔諸婆羅門。作韋陀者。造呪術者。一名阿吒
駒。二名傍摩駒。三名傍摩提婆。四名毘婆
蜜哆。五名闍婆阿尼。六名阿祈羅。七名婆
羅池殊。八名婆私吒。九名迦葉。十名毘浮。如
是等皆不斷疑心。而便命終。婆羅門以是因
縁故。當知疑心難斷難度。佛經説疑。不廣分
別。佛經是此論根本因縁。彼中未説者。今當
盡説。故作此論。若苦生疑。乃至廣説。此是甚
深微細。難可顯現。若縁此苦如是之間。多心
已過。以是事故。尊者迦旃延子。説苦法忍生。
乃至道比智生。於其中間。有六十刹那現。其
性速疾有苦邪。是一意無苦*邪。是二意彼
*邪字者。以成疑義。所以者何。若無*邪字者。
有苦是正見。無苦是邪見。如是以*邪字成。
於苦疑亦應以*邪字。乃至成於道疑。如此八
心。是最少者。若縁諦生疑。亦有多心。頗有一
意。是疑非疑。乃至廣説。問曰。何以作此論。
爲以自體。爲以境界。若以自體者。疑心相應
法。猶豫是疑。慧是非疑。若以境界者。一切凡
夫。於如來身疑。一切聖於如來身不疑。若作
是説。頗有一意。是疑非疑。何以答言無。
曰。所問者。頗有一意。是疑非疑。是疑者。一
意猶豫。亦是決定*邪。非疑者。一意決定。亦
是猶豫*邪。是故答曰無邪。是苦*邪此心是
疑是苦。此心非疑。是正見無苦邪。此心是疑
無苦此心非疑是邪見。如是有四正見。有四
邪見。有八疑。問曰。此八疑心。幾能生正決
定。幾能生邪決定。答曰。四能生正決定。四能
生邪決定。問曰。何等人疑。能生正決定。何等
人疑。能生邪決定。答曰。有人憙親近善知識。
樂聽聞法。有人不憙親近善知識。不樂聞法。
若人憙親近善知識。樂聽聞法者。如此人疑。
能生正決定。有人不憙親近善知識不樂聞
法者。如此人疑。能生邪決定。復有説者。有人
多與内道人共住。有人多與外道人共住。若
多與内道人共住者。如此人疑。能生正決定。
若多與外道人共住者。如此人疑。能生邪決
定。復有説者。有人多好習内道經。有人多好
習外書。若好習内道經者。如是人疑。能生正
決定。若好習外書者。如此人疑。能生邪決

有三種冥身。所謂於過去世疑猶豫。現在未
來亦如是。問曰。如疑性。非是無明。何以説是
冥身。答曰。與無明相似故。無有法非無明而
與無明相似如疑者。是故説疑是冥身。復有
説者。冥是無明。彼疑是其處所。是其舍宅。復
有説者。疑是住處故。所以者何。若身中有疑。
必有無明。如世人言。以親他故言。汝即是我
身。復有説者。同是一法。所以者何。倶是不決
定故。問曰。以何等故。世尊説縁世生疑是
冥身。不説縁無爲是冥身耶。答曰。或有説者。
世是麁法。現可了知。若於世脱失諸聖説是
冥身。無爲法微細。不可現得了知。是故諸聖
不説是冥身。如人晝行脱失。爲世人所呵笑。
如人夜行脱失。則不爲世所呵笑。彼亦如是。
復有説者。爲諸外道故。縁世生疑。説是冥身。
諸外道偏愚於世。我曾在過去世不。乃至廣
説。是故説疑世是冥身。復有説者。疑心多縁
世生少縁無爲生。復有説者。世乃至小兒。猶
於中愚。所謂去來今事。以如是等現事故。世
尊説疑世心是冥身。涅槃是非根法。甚深微
細覺性。乃能了知。是故疑此法者。不説冥身。
如經説。佛告比丘。以五事故令心弊惡。云何
爲五。所謂有人。於如來所。而生疑心。不解
不觀不信。是名於如來所不斷心弊惡。於法
於戒於教亦如是。佛所讃歎。智人所識。修梵
行者。常以麁言。譏刺毀訾觸惱。無恭敬心。是
名於梵行者不斷心弊惡。問曰。此心弊惡體
性是何。答曰。此心弊惡有二分。所謂疑與瞋
恚。四是疑分一是瞋恚。問曰。瞋恚是弊惡。是
事可爾。所以者何。如説云何瞋恚結。答曰。若
心生害。心生弊惡。心生瞋恚。是名瞋恚結。如
疑心性非瞋恚。何以説是弊惡。答曰。或有説
者。無有法性非瞋恚。而與瞋恚相似如疑心
者。如所説疑隱弊心。令心堅&T057344;弊惡。猶如
良田不種植時堅*&T057344;弊惡。彼亦如是。復有説
者。疑隱弊心時。尚不能生邪決定。況正決定。
如田弊惡。猶不生草。何況苗稼。復有説者。
瞋恚令自身弊惡。疑心能令自身弊惡。亦復
如是。如田弊・惡人所棄捨。所生稗&T032352;。猶不任
用。何況粳糧。如是疑結。令衆生生心弊惡。
猶不能生於邪決定。況正決定。復有説者。同
行相對故。同行者倶行愁慼。行相對者。同與
欣踊行相對。問曰。以何等故。於佛生疑。説是
弊惡。於僧非*邪。答曰。佛無過失之行。若於
佛生疑。此疑無過而起。僧少有過失之行可
見。若於僧生疑。此疑因過而起。以是事故。因
佛生疑名爲弊惡。因僧生疑不名弊惡。復有
説者。一向無過故。佛世尊乃至無有少過。若
於佛生疑。此疑無過而起。衆僧少不隨順事
可見故。若於僧生疑。因過而起。以是事故。因
佛生疑名爲弊惡。因僧生疑不名弊惡。如佛
生疑。法戒教亦如是。問曰。以何等故。於僧生
恚名爲弊惡。於佛非耶。答曰。若佛生恚。此心
偏重。以偏重故。更立重名。名爲横惡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八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九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雜犍度智品之五
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廣説。問
曰。何以故作此論。答曰。彼作經者意欲爾。乃
至廣説。復有説者。彼尊者迦旃延子。於此經
中。現種種事。善於義相。或有人疑。彼但善於
義不善於文。爲斷如是等疑。欲現於文義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