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毘婆沙論 (No. 1546_ 迦旃延子浮陀跋摩道泰五百羅漢釋 ) in Vol. 28

[First] [Prev+100] [Prev]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展轉相因。當知二心亦無次第縁。若説境界
縁。當知亦説威勢縁。所以者何。如説二心展
轉相縁。當知二心亦展轉威勢縁。是名已入
彼所説中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六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雜犍度智品之二
以何等故一人前後二心不倶生。問曰。何
以作此論。答曰。此是傍生論。所以者何。前説
二心不得展轉相因。何以故。無有一人前後
二心倶生故。雖有是説未説所以。今欲説之。
故作此論。以何等故一人前後二心不倶生
者。答無第二次第縁。此説心心數法。依次
第縁生未來世法。依現在世法和合則生。不
和合則不生現在。若與未來次第則生。不與
次第則不生。復有説者。以何等故一人前後
二心不倶生。乃至廣説。答曰。衆生法爾。一一
心次第生。不得有二。所以者何。無第二次第
縁故。復有説者。此説前如兩鞅相繋。以何等
故無第二次第縁。答曰。衆生一一心次第生。
不得有二。以何等故。衆生一一心次第生不
得有二。答曰。無第二次第縁。是名展轉更相
答義。如現在有一次第縁。未來生一心。是中
應説。如園中閉衆多羊門侠少。喩如羊
*園*侠小門中一一羊出。彼心心法生亦復
如是。現在一刹那與未來刹那開次。設現在
世有衆多刹那者。則與未來衆多刹那開次。
以無故現在一刹那與未來一刹那開次。作義
者説曰。以何等故二心不倶生。答曰。或有説
者。如命根是一刹那。依命根心亦一刹那。是
故不倶。復有説者。如身根是一刹那。依身根
心亦一刹那。是故不倶。復有説者。若二心倶
生。則心不可調伏。如今一心猶剛強難伏。何
況二心。復有説者。若二心倶生者。則一時有
煩惱出要一心煩惱一心出要。若爾者則無
解無離無乘。如是等過。復有説者。若二心倶
生何妨有三。若有三者則三界身可一時受。
若三界一時受身則破界。若界破一人亦是
欲界亦是色界無色界。若然則無解脱。乃至
廣説。若三心倶生何妨有四。若有四心則可
一時受四生身。若然者則壞四生。一身亦是
胎生亦是卵生亦是濕生亦是化生。則無解
脱。乃至廣説。復有説者。若四倶生何妨有五。
若有五者則可一時受五道身。若然者則五
道壞。若五道壞地獄身乃至即是天身。乃至
廣説。若五倶生何妨有六。若有者則可一時
縁六根義。乃至廣説。若不妨六乃至百千未
來世中一時倶生。一刹那生一刹那滅。若然
則無未來。以有未來則有現在。以有現在則
有過去。若無未來則無現在。若無現在則無
過去。若無過去則無有爲。若無有爲則無無
爲。若無有爲無爲則無一切諸法。有如是等
過。不得二心一時倶生。問曰。如衆多數法一
時生。無如上等諸過。若當二心如數法一時
生者。復有何過。答曰。如一次第縁。與未來一
心和合。以一心和合故。衆生一一心生。復有
説者。如作觀。與未來一心和合。以一心和合
故衆生一一心生。若有二心倶生。應有二受
倶生。若有二受則破衆生身法。若破衆生身
法則有二種身。若有二身則有十陰。以有如
是過故。二心不得倶生
問曰次第縁體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羅那
説。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心。諸餘過去現
在心心數法是也。復有説者。諸過去現在心
心數法。是次第縁體性。問曰。若然者阿羅漢
最後心。無次第縁義。云何名次第縁耶。答曰。
不以阿羅漢最後心過故。餘心不生。更有餘
事故。令後心不生。若當生者。能與次第縁。問
曰。次第縁者有何相耶。答曰。所言體性即是
其相。所言相者。即是體性一切諸法。不可離
體性別立其相。尊者和須蜜説曰。相避義是
次第縁。復有説者。發跡相避義是次第縁。復
有説者能生心義。是次第縁。復有説者。心相
續義是次第縁。復有説者。能取義是次第縁。
復有説者。心勢用義是次第縁。尊者佛陀提
婆説曰。次第生心相是次第縁。復有説者。未
生刹那令刹那生是次第縁。阿毘曇人説曰。
異相法令倶生是次第縁。復有説者。未生法
似自己是次第縁。已説次第縁體相。未説所
以。以何等故名次第縁。答曰。等無間義是次
第縁。問曰。若然者心與心作次第。不與數法
作次第耶。數法與數法作次第。不與心作次
第耶。答曰。如説相似法沙門所説。心與心作
次第。受與受作次第。如是説者則有過。所以
者何。貪欲心還與貪欲心作次第。瞋恚還與
瞋恚。愚癡還與愚癡。善還與善。不善還與不
善。無記還與無記。如是説者。則無解脱涅槃。
如是説者好。所謂心與心作次第。亦與數法
作次第。數與數作次第。亦與心作次第。前心
聚與後心聚作次第。問曰。若心與心作次第。
則相隨順非數法耶。若數法與數法作次第。
則相隨順非心耶。答曰。若如説相似法沙門
所説。心隨順心。數法隨順數法。評曰。不應作
是説。作如是説者好。所謂心與數法作次第。
數法與心作次第。前心聚與後心聚作次第。
等無差別。猶如豆聚。如波伽羅那所説。若法
與彼法作次第。或時不作次第耶。答曰有。若
彼法未生。問曰。此説未生爲前者耶。爲後者
耶。爲如前法未生後法不名次第。若生是次
第耶。復如後法未生。前法不名有次第。若生
是有次第耶。如世第一法苦法忍作次第。爲
如世第一法未生。苦法忍不名次第。若生是
次第耶。復如苦法忍未生。世第一法不名有
次第。若生是有次第耶。若前法未生。後法不
名次第。若生是次第者。有心時可爾。無心時
云何可爾。如入無想定滅盡定。若一七若過
一七。出定心與入定心名爲次第。彼第二刹
那心必生。所以者何。若法與彼法。能作次第
縁。果無有衆生。無有法。無有呪術。無有藥
草。無有佛。無有辟支佛。無有聲聞。能遮此法
使第二刹那心令不生者。若然者二定則無
體。若當後法未生。前法不名有次第。若生是
有次第。若然者則苦法忍未生。世第一法不
名有次第。何故説未生耶。或有説者。應作是
説。前法未生不名次第。問曰。若然者有心時
可爾。無心時云何。答曰。有心時已爾。無心時
亦可爾。其事云何。如入無想定滅盡定。彼入
定心。定初刹那亦取果亦與果。諸餘刹那。及
出定心。但名取果。彼入定心。滅在過去。定餘
刹那。及出定心。其現在者與果。彼不應作是
説。所以者何。次第縁義。無有異時取果異時
與果。即與果時取果。問曰。若與果時取果。有
心時可爾。無心時云何。答曰。如入無想定滅
盡定。彼入定心。與定初一刹那。取果與果。彼
滅在過去。定餘刹那。及出定心。若現在前。取
果與果。若作是説。則無異時取果異時與果。
問曰。若然者過去法則有所作。答曰。雖過去
有所作能取果與果。而無有果。過去世見色
乃至知法。無如是作事。與果取果。可有是事。
復有説者。後法未生前法不名次第。後法若
生則前法名次第。問曰。若然者苦法忍未生。
世第一法不名次第耶。答曰。可名次第。不名
次第縁。若苦法忍生。是名次第。亦名次第縁。
如次第次第縁。次第有次第。相續有相續。依
有依。當知亦如是
問曰。未來世中有次第縁不耶。若有者諸法
應未來世中已次第住。修正方便。則無有用。
所以者何。聖道於未來世。已有次第。時到
則生。修正方便。復何所爲。復有大過。何以故。
無有制伏貪欲生不淨觀。如是亦不能制伏
一切煩惱生對治觀。若爾則無解脱涅槃。乃
至廣説。若無者八分經云何通。如説是人十
二劫不墮惡趣。乃至二十劫。云何知三業差
別是現法報。是生法報。是後法報。何故一
切時世第一法。但生苦法忍。何以不生乃至
盡智等諸法。何故金剛喩定但生盡智不生
餘法。答曰。應作是説。未來世中無次第縁。問
曰。若無者則無前説諸過。此八分經云何通。
答曰。世尊觀過去現在以比相。亦知未來
世。其事云何。答曰。世尊觀過去世。見彼衆生
修如是業。爾所劫中不墮惡道。見此衆生修
如是業。爾所劫中當不墮惡道。見諸衆生於
過去世修如是業。於現世中受如此報。見諸
衆生於彼造業若受生報若受後報。見諸衆
生於此造業若受現報若受生報若受後報。
復有説者。衆生有相是心不相應行住衆生
身中。世尊不因禪定神通能知衆生身中有
此法者。爾所劫中不墮惡道。即見此相。知是
衆生受現法報。次受生報復受後報。評曰。不
應作是説。若作此説。明如來唯有*比相智無
了達智。應作是説。佛世尊有了達智。能知未
來。雖未來法亂無定次第。如來以明淨智。能
知未來亂法無定次第。知諸衆生造如此業。
經爾所劫不墮惡道。受於現報。次受生報。復
受後報悉實無謬。如算數法知於穀聚明了
無謬。何況如來有自然智。問曰。以何等故世
第一法次生苦法忍。不生乃至盡智等諸法。
答曰。此名數定事相不定。所以者何。苦法忍
法在於六地。未知爲是何地。苦法忍三根
相應。不知定與何根相應。行於四行。不知定
行何行。如住増上忍時。地行根定。刹那不定。
所以者何。有多刹那故不知生者。是何刹那。
次第縁亦不定。住世第一法時。有五事定地
根行次第刹那。是名數定事相不定。復有説
者。若法依前法相續生不必次第縁。猶如外
物無次第縁依於前法相續而生。如牙依前
種相續得生。乃至果依前花相續而生。内法
亦爾。不因次第縁。依於前法相續而生。苦法
忍依世第一法故相續而生。餘乃至盡智。不
依世第一法故。是以不生金剛喩定亦應如
是通。然未來世法屬於現在。若於現在和合
則生。若不和合不生。世第一法後能生修道。
無有是處。以分別故。設當世第一法與修道
和合。爾時則生。以不與和合故。是則不生。如
是苦法忍。屬世第一法故生。餘乃至盡智不
屬故不生。復有説者。未來世中。有次第縁。問
曰。若未來世有次第縁。諸法應次第住。答
曰。未來世中有次第縁義。無次第住。未來世
法應從何次第縁。生者已定。然不次第住。後
若生時。從何縁生亦定。次第住亦定。猶如衆
多比丘。亂住一處。臘數已定行列不定。後次
第住時。臘數亦定行列亦定。如是法未生時。
應屬何縁。生者已定。次第住不定。後若生時。
從縁生亦定。次第住亦定。問曰。若然者修正
方便。則無有用亦無解脱涅槃。答曰。一心次
第略説有二種心當生。所謂善與染汚。若修
正方便。善心便生染汚不生。若行邪方便。
染汚便生善心不生。如一種子後二種當生。
所謂牙與爛壞。若遇生牙因縁則便生牙。若
遇爛壞因縁則生爛壞。一心次第生二種心
亦復如是。評曰。應作是説。未來世中無次第
縁。所以者何。次第縁者是次第住法。未來世
中無次第住。次第縁者是不亂法未來法亂。
復有説者。若未來世有次第縁者。修善者常
應修善。不應作惡。若修惡時。常應作惡。不應
修善。今現見提婆達多。本欲修善而後作惡。
央掘魔羅氣嘘惡人。本欲作惡而後修善。以
如是等因縁故。知未來世無次第縁。問曰。以
何等故色法無次第縁。答曰。或有説者。若法
定有所依。定有所行。定有所縁。故有次第縁。
色法無有所依。無所行無所縁。是故無次第
縁。復有説者。若法是相應。有所依有所行。有
勢用有所縁。故有次第縁。色法不相應無依
無行。無勢用無縁。故無次第縁。復有説者。次
第縁者。是次第住法。色非次第住法。或二萬
劫或四萬劫。或六萬劫或八萬劫斷絶者。復
有説者。次第縁現在前時不亂。色法現在前
亂。如一時中起。欲色界繋色現在前。欲
界繋不繋色現在前。色界繋不繋色現在前。
是故尊者和須蜜説曰。欲界増益色未滅。色
界増益色生。尊者佛陀提婆説曰。少色無間
生多色。多色無間生少色。彼少色無間生多
色者。如空中雲少便生多。如小種子生於大
樹。如小迦羅羅後成大人。多色無間生少色
者。如燒大草𧂐後生少灰。以少色無間生多
色多色無間生少色故。無次第縁。問曰。如心
數法少無間生多多無間生少。其事云何。答
曰。如無覺無觀地次生無覺有觀。次生有覺
有觀。如此名少無間生多。如有覺有觀地生
無覺有觀。次生無覺無觀。如此名多無間生
少。答曰。不應以地定。應以數法定。若一受次
第生二受。若二受次第生一受。有如上過。以
不生故無如上過
問曰。以何等故心不相應行。無次第縁。答曰。
或有説者。若法定有所依。定有所行。定有所
縁。故有次第縁。心不相應行不爾。色法
界繋。心不相應行三界繋。餘如上色法説。問
曰。以何等故説無想定滅盡定是心次第。不
説無想天。答曰。或有説者。亦應説而不説者。
當知此是有餘之説。復有説者。若用功難得
者説。不用功不難得者不説。復有説者。若是
善者説。彼是無記故不説。問曰。以何等故無
想定滅盡定。是心次第而非次第縁耶。答曰。
或有説者。若法能生心能増益。心能取心是
次第縁。彼定生時。住心礙心使心不相續。是
以不作次第縁。復有説者。此定斷心遮心行
處。是不相應無勢用法。是以不作次第縁。問
曰。入無想定滅盡定。心出定心。是其次第。
中間有爾許多相續定。云何是次第。答曰。此
中更無餘心故。得名次第。猶如有人一在前
行一在後來。他人問言彼後來人。與誰共來。
其人答言與某甲人次後而來。彼二中間。雖
有村落樹木畜生等物。更無餘人故言次第。
如是彼二心中間。雖復曠遠更無餘心故。得
名次第
問曰。諸法是心次第亦是無間耶。答曰。或有
是心次第非心無間。有是心無間非心次第。
有是心次第亦心無間。有非心次第非心無
間。是心次第非心無間者。除定初刹那及餘
有心法。諸餘定及出定心。是謂心次第非心
無間。是心無間非心次第者。定初刹那。及餘
有心法。生住無常。是謂心無間非心次第。是
心次第亦心無間者。定初刹那。諸餘有心法。
是謂心次第亦心無間。非心次第非心無間
者。除定初刹那及餘有心法生住無常。諸餘
定刹那及出定心生住無常。是謂非心次第
非心無間。問曰。諸是心次第。亦是定無間耶。
答曰。應作四句。是心次第非定無間者。謂定
初刹那。諸餘有心時。是謂心次第非定無間。
是定無間非心次第者。除定初刹那及餘有
心法生住無常。諸餘定及出定心生住無常。
是謂定無間非心次第。是心次第亦定無間
者。除定初刹那及餘有心法。諸餘定及出定
心。是謂心次第亦定無間。非心次第非定無
間者。定初刹那生住無常。及餘有心生住無
常。是謂非心次第非定無間
觀有三種。所謂別相觀。總相觀。虚相觀。別相
觀者觀色是色相乃至觀識是識相。觀地是堅
相。乃至觀風是動相。是名別相觀。總相觀者
十六聖行觀。是名總相觀。虚相觀者不淨安
般無量除入解脱一切處。是名虚相觀。問曰。
此三種觀。何觀次第能入聖道。出聖道時何
觀最初現在前。答曰。或有説者。入聖道時三
種能入。出聖道時三種現在前復有説者。總
相觀能入聖道出聖道時三種現在前。問曰。
若虚想觀不入聖道。此經云何通。如説不淨
觀次修念覺意。答曰。此説展轉相因。如子孫
法。其事云何。答曰。先以不淨觀。善調伏心。
使心止息堪任質直柔軟。心得自在。然後總
相觀現在前能入聖道。復有説者。總相觀現
在前能入聖道。出聖道時亦總相觀而現在
前。問曰。若然者若依未至若依初禪。若依中
間。得正決定出聖道時。欲界總相觀現在前
可爾。若依二禪三禪四禪得正決定。彼無欲
界總相觀。所以者何。以大遠故。復更不得總
相觀除達分善根。所以者何。以聖道後不能
復起現在前故。出聖道時。爲起何等總相觀
現在前。答曰。於煖頂忍中間。修總相觀。所
謂諸行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出聖道時。
此觀現在前。評曰。不應作是説。如前説者好。
欲界有三種觀。所謂聞慧思慧生得慧。色界
有三種。所謂聞慧修慧生得慧。無色界有二
種。修慧生得慧。問曰。欲界有三種觀慧。何
等慧現在前能入聖道。答曰。欲界思慧觀現
在前。能入聖道。出聖道時。三種觀現在前。色
界修慧觀現在前。能入聖道。出聖道時二種。
聞修慧觀現在前。非生得慧。無色界修慧現
在前。能入聖道。出聖道時。亦修慧觀現在前。
非生得慧。問曰。以何等故。出聖道時。欲界生
得慧現在前。非色無色界。答曰。欲界生得慧
猛利。色無色界不猛利。若依未至禪。得阿羅
漢。出聖道時。還起未至地及欲界心。若依無
所有處。得阿羅漢。出聖道時。還起無所有處
及非想非非想處心。若依餘地得阿羅漢。出
聖道時即起彼地心
初禪有三種。味淨無漏。乃至無所有處亦三
種。非想非非想處二種。味淨味相應次第生。
味相應及淨不生。無漏淨有三種。無漏二種
淨及無漏不生味淨。初禪有四種。有退分住
分勝進分達分。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亦有四
種。退分次第生退分生住分。不生勝進分不
生達分。住分次第生住分生退分生勝進分。
不生達分。勝進分次第生勝進分生住分生
達分。不生退分。達分次第生達分生勝進分。
不生住分退分。復有説者。退分次第生三種。
不生達分住分勝進分。盡生四種。達分次第
生三種除退分。問曰。若坐二禪三禪四禪地。
欲入初禪。識現在前。幾種觀現在前。答曰。隨
所住地。未離欲者。三種觀現在前。所謂善染
汚不隱沒無記。出時亦三種現在前。若離欲
二種。有十二種心。欲界繋四種。善不善隱沒
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界繋三種。善隱沒無記
不隱沒無記。無色界繋亦三種。學無學心。問
曰。欲界繋善心次第生。幾心復從幾心次第
生。乃至無學心次第生。幾心復從幾心生。答
曰。欲界繋善心。次第生九心。欲界繋四。色
界繋二。善隱沒無記。無色界繋一。隱沒無記
學無學。亦從八心次第生。欲界繋四。色界二。
善隱沒無記。學無學不善心次第生。欲界四
心亦從十心次第生。欲界繋四。色界繋三。無
色界繋三。隱沒無記心亦如是。欲界繋不隱
沒無記心次第生七心。欲界四。色界二。善隱
沒無記。無色界一。隱沒無記。亦從五心次第
生。欲界四。色界一。善心。色界繋善心次第生
十一心。除無色界繋不隱沒無記心。餘次第能
生。亦從九心生。自地三。欲界二。善不隱沒無
記。無色界二。善隱沒無記。學無學心色界繋
隱沒無記心次第生六心。色界繋三。欲界三。
除不隱沒無記心。亦從八心次第生。色界三。
欲界二。善不隱沒無記。無色界三。色界繋不
隱沒無記心次第生六心。色界三。欲界二。不
善隱沒無記。無色界一。隱沒無記。亦從色界
三心次第生。無色界善心次第生九心。無色
界三。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色界繋二。善
隱沒無記。學無學心亦從六心次第生。無色
界三。色界一。善心。學無學心無色界繋隱沒
無記心次第生七心。無色界三。欲界二。不善
隱沒無記。色界二。善隱沒無記。亦從七心次
第生。無色界三。欲界二。善不隱沒無記。色界
二。善不隱沒無記。無色界繋不隱沒無記心
次第生六心。無色界三。欲界二。不善隱沒無
記。色界一。隱沒無記。亦從無色界三心次第
生。學心次第生五心。欲界善色界善無色界
善學無學心。亦從四心次第生。欲界善色界
善無色界善。學心無學心次第生四心。欲界
善色界善無色界善無學心。亦從五心生。欲
界善色界善無色界善學無學心
    九八四與十 七五當知欲
    十一九六八 六三當知色
    九六七亦七 六三知無色
    五四亦四五 當知學無學
有二十種心。欲界有八心。方便善心。生得善
心。不善心。隱沒無記心。威儀心。工巧心。報
心。通果心。色界有六心。方便善心。生得善
心。隱沒無記心。威儀心。報心。通果心。無色
界有四心。方便善心。生得善心。隱沒無記心。
報心。無漏有二心。學心無學心。問曰。欲界方
便善心次第生幾心。亦從幾心次第生。乃至
無學心次第生幾心。亦從幾心生。答曰。欲界
方便善心次第生十心。欲界七除通果心。色
界一。方便善心。學心無學心。亦從八心次第
生。欲界四。方便善生得善不善隱沒無記。色
界二。方便善隱沒無記。學無學。欲界生得善
心次第生九心。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隱沒
無記心。無色界隱沒無記心。亦從十一心次
第生。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二。方便善隱沒
無記。學無學。不善心次第生欲界七心。除通
果心。亦從十四心次第生。欲界七。除通果心。
色界四。生得善隱沒無記威儀報。無色界三。
除方便善。隱沒無記心亦如是。欲界威儀心
次第生八心。欲界六。除方便善通果心。色界
一。隱沒無記心。無色界一。隱沒無記心。亦從
七心次第生。欲界七。除通果心。報心亦如是。
工巧心次第生六心。除方便善通果心。亦從
七心次第生。欲界七。除通果心。欲界通果心
次第生二心。欲界通果。色界方便善心。亦從
二心次第生。欲界通果。色界方便善心。色界
方便善心次第生十二心。色界六。欲界三。方
便善生得善通果心。無色界一。方便善學無
學心。亦從十心次第生。色界四。除威儀心
報心。欲界二。方便善通果心。無色界二。方
便善隱沒無記。學無學心。色界生得善次第
生八心。色界五。除通果心。欲界二。不善心隱
沒無記。無色界一。隱沒無記心。亦從色界五
心次第生。除通果心。色界隱沒無記心次第
生九心。色界五。除通果心。欲界四。方便善生
得善不善隱沒無記。亦從十一心次第生。色
界五。除通果心。欲界三。生得善威儀報心。無
色界三。除方便善。色界威儀心次第生七心。
色界四。除方便善通果心。欲界二。不善隱沒
無記心。無色界一。隱沒無記心。亦從五心次
第生。色界五。除通果心。報心亦如是。色界通
果心次第生色界二。方便善通果心。亦從二
心次第生。色界方便善通果心。無色界方便
善心次第生七心。無色界四。色界一。方便善
學無學心。亦從六心次第生。無色界三。除報
心。色界一。方便善。學無學心。無色界生得善
次第生七心。無色界四。欲界二。不善隱沒無
記。色界一。隱沒無記心。亦從無色界四心次
第生。無色界隱沒無記心。次第生八心。無色
界四。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心色界二方便
善隱沒無記心。亦從十心次第生。無色界四。
欲界三。生得善威儀報心。色界三。生得善威
儀報心。無色界報心次第生六心。無色界三。
除方便善。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心。色界一。
隱沒無記心。亦從無色界四心次第生。學心
次第生六心。欲界二。生得善方便善。色界一。
方便善心。無色界一。方便善心。學無學心。亦
從四心次第生欲界一。方便善心。色界一。方
便善心。無色界一。方便善心。學心。無學心次
第生五心。欲界二。方便善心生得善心。色界
一。方便善心。無色界一。方便善心。無學心亦
從五心次第生。欲界一。方便善心。色界一。方
便善心。無色界一。方便善心。學無學心
    十八次生九 十一生於七
    十四亦生八 七六及與七
    二生二欲盡 十二十八五
    九十一七五 二二當知色
    七六七四八 十六四無色
    六四亦五五 當知學無學
以何等故。如人不可得。乃至廣説。問曰。何故
作此論。答曰。爲止他人意故。或有説者。有人
以有人故憶本所作。復有説者。物性相入。相
入論者作如是説。一切有爲法有二分。若晝
若夜。夜時晝入夜中。晝時夜入晝中。所以者
何。如夜中所作晝則憶之。以夜入晝中故。如
晝中所作夜則憶之。以晝入夜中故。是故憶
本所作。或有説者。物性變物。性變論者作如
是説。迦羅羅變作阿浮陀。乃至中年變作老
年。是故憶本所作。如婆吒樹葉青變爲黄。彼
亦如是。或有説者。物性往來。往來論者作如
是説。迦羅羅來至阿浮陀中住故。乃至廣説。
以是事故憶本所作。問曰。物性變論。往來論
有何差別。答曰。物性變論言。迦羅羅變作阿
浮陀。往來論言。迦羅羅來至阿浮陀中住。倶増
長故。或有説者。覺是一性。後所知覺。即是前
所作覺。或有説者。意界是常。以意界常故。憶
本所作。或有説者。有根本陰。有客陰。客陰所
作。根本陰能知。以是故能憶本所作。或有説
者。前心往後心。語後心我作如是事。是故憶
本所作。恒河沙數諸佛。及佛弟子。不作此論。
言有人不言物性相入。不言物性變。不言物
性往來。不言覺性是一。不言意界常。不言有根
本陰客陰。不言前心往後心。然能憶本所作。
如此事。微細甚深難知。爲顯如此微細甚深
難知法故。而作此論。問曰。以何等故。唯説如
人不可得前心不住後心。言我有所作而能
憶本所作。答曰。應如是説。以何等故。人不可
得。物性不相入。物性不變。物性不往來。覺性
不一。意界不常。陰性無根本無客陰。前心不
往後心。而能憶本所作。而不説者。欲現始終
略其中間。令經文易故。若説如人不可得則
止。有人者意前心不往後心則止。往來論者
意前心後心則止。其餘諸論者意。答曰。衆生
之法得如是相似習智。問曰。前言無人今何
以言衆生。答曰。欲令所説與法體相順故。所
以者何。若不言衆生但言法。法於義雖順於
文不便。若言衆生文義倶順。以是故説於衆
生。復有説者。前説實義今説假名衆生之法。
得如是相似習智。習智者是決定。是修習。是
自在義。本所作者。隨其本事。本事者。如其性
如其體。如其相如其物。復有説者。應言憶本
共作。云何共作。如本所見曾所更。復有説者。
應言憶本作事。云何本作事。隨本形色本所。
爲欲明憶本所作義故而作此論。喩如能書
者。乃至廣説。如能書者不至彼能書者所。問
言。汝作何字。彼亦不答。我作是字。然能書
者。得如此所習智。自所作字亦知。他所作字
亦知。乃至海外書來亦能讀知。如是前心不
往後心。然後心能憶本所作。復欲重明此義
故。更作喩。如二知他心展轉相縁。此亦不問
彼汝思何事。彼亦不答我思此事。乃至百由
旬外。二心而能相知。如是前心不至後心。後
心而能憶本所念
復次諸心心數法。於所縁定。問曰。爲於何
法定言定耶。爲於眼入定。爲於色定。爲於刹
那定。答曰。或有説者。於眼入定。不於色定
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數法甚多。云
何於眼入定。答曰。如眼識於色定。其餘諸識。
各於自境界定。若眼與青色和合。則生青識。
若與餘色和合。則生餘識。問曰。若然者便有
二心。知青色心。則異知黄色等心。復違識身
經文。如説過去眼識。爲縁過去法。縁現在法
縁未來法耶。答曰。縁過去法。不縁現在
來。復有説者。於眼入定色定。於刹那不定。所
以者何。未生心心數法甚多。云何於色定。答
曰。若縁青色。則生青識。餘則不生。縁黄等色
亦復如是。問曰。青色衆多。有青莖青枝青葉
青花青果。若縁青莖識。云何不耶。即是縁
青枝青葉青花青果識耶。評曰。應作是説。於
三法定。問曰。若然者未生心心數法則多。
答曰。未生法多復有何過。未來世竟無住處
耶。先已有住處故。問曰。若心心數法。於縁定
於所依亦定耶。答曰於所依亦定。其事云何。
如未來心心數法。於所依則遠若生現在前。
與所依則倶。若滅則遠所依。復有説者。未生
心心數法。於所依遠若現在前則倶。若滅倶
滅。問曰。若心心數法於所縁所依定者。彼於
何時。能有所縁。爲於生時。爲於滅時。若以生
時。生時是未來。云何未來能有所作。若以滅
時。滅是壞散衰退之法。云何壞散衰退之時
能有所縁評曰。應作是説。滅時能縁非是生
時。所以者何。未生法是未來。未來法不能有
所作。滅時名現在。現在法能有所作。問曰。若
然者云何以壞散衰退之法。能有所作。答曰。
一切有法皆爾。體性羸劣。屬衆因縁不得自
在。若心心數法。於依所縁和合。能有所縁未
來世依及境界散亂。如未來過去亦爾。現在
則衆縁和合。若當現在。不能縁境界者。則畢
竟無縁境界義。問曰。若心心數法。於所縁所
依定者。此中何以但説所縁。不説所依。答曰。
此中説所念事故。不説所依。若有所念。必依
所縁。不用所依。如一境界。則爲衆多心心數
法所縁。如前一心縁已後衆多心亦縁。猶如
一人而有百子。若一子念父餘子亦念。彼一
境界。爲多心所縁。亦復如是
問曰。若所更事異。所念事異。云何不提婆達
多所更。延若達多能憶。若延若達多所更。提
婆達多能憶。答曰。提婆達多身異。延若達多
身異。憶本所作者身則不異。復有説者。如提
婆達多延若達多心不得展轉爲因。憶本所
作前爲後因。復有説者。若心相續。若身相續。
能憶本所作。提婆達多。延若達多。心不相續。
身不相續。問曰。若心相續者。何以先見一牛。
後見餘牛。言是本牛。答曰。曾所更事。要當相
似爾乃識之。先所見牛。雖復曾更。而與後
牛不相似故。是以不識。若前牛與後牛相似。
爾乃可識。前所更意。必當有力。後不失念。而
能憶本所作。先生心聚。以意名説。後生心聚。
以念名説。以前意有勢力故。令後念憶本所
作。不失念者。所謂不狂心不亂。不爲苦痛所
逼是也
有二種心。一同行心。二同縁心。苦法忍苦比
忍苦比智。是名同行心。不名同縁心。集法忍。
集法智。是名同縁心不名同行心。苦法智亦
名同行心亦名同縁心。其餘心亦不同行。亦
不同縁。同行心所更事。同縁心能憶。同縁心
所更事。同行心能憶。有三種心。善不善無記。
若善心所更事。善不善無記心能憶。不善無
記心亦如是。復有四種心。善不善隱沒無記。
不隱沒無記。如善心所更事。四種心能憶。乃
至不隱沒無記心所更事。四種心能憶復有
四種心。從因縁生心。從次第縁生心。從境界
縁生心。從威勢縁生心。若一心曾所更事。四
心盡能憶。復有五種心。見苦所斷心。乃至修
道所斷心。若見苦所斷心所更事。五種心能
憶。見集所斷修道所斷亦如是。見滅所斷心
所更事。四種心能憶。除見道所斷心。道亦
如是。除見滅所斷心。復有六種心。所謂六識。
若六識所更事。意識能憶。復有十二種心。欲
界善心。不善心。隱沒無記心。不隱沒無記心。
色界三種。除不善。無色界亦如是。學心。無學
心。如十二種心。有相似十二法十二念。如欲
界善心所更法。十二念盡能憶。不善亦如是
隱沒無記心所更法。有八種念能憶。欲界四。
色界善不隱沒無記學無學。欲界不隱沒無
記亦如是。色界善心所更法。十二種念能憶。
色界隱沒無記心所更法。十種念能憶。除欲
界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界不隱沒無記
心所更法。十種念能憶。除無色界隱沒無記
不隱沒無記。無色界善心所更法。十種念能
憶。除欲界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無色界隱
沒無記心所更法。九種念能憶。欲界善不善。
色界善隱沒無記。無色界三種學無學不隱
沒無記亦如是。學心所更法。十二種念能憶。
無學心亦如是
如經説。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諸長老。若不
壞意。内入照了。外入法能生。正觀現在前。則
意識生。彼云何壞意入。答曰。壞有三種。所謂
須臾壞命終壞究竟壞。須臾壞者。若入無想
定滅盡定。是名須臾壞。命終壞者。如斷善根
壞善意。如凡夫人離欲乃至命終時壞不善
意。究竟壞者。如苦比智生苦諦所斷意究竟
壞。乃至道比智生見諦所斷意究竟壞。住不
退法。斯陀含見諦所斷意。及欲界修道所斷
六種意究竟壞。住不退法。阿那含一切見諦
所斷意。欲界修道所斷染汚意究竟壞。住不
退法。阿羅漢一切染汚意究竟壞
以何等故所念事忘而復憶。答曰。衆生之法
心相似次第生知見者。有三種相似。所謂方
便相似。境界相似。隨順相似。云何方便相似。
如人讀修多羅。而後忘失。後懃方便。還復通
利。毘尼阿毘曇懃方便亦如是。先修不淨觀。
而後忘失。後懃方便。隨其境界。還現在前。安
般觀界方便亦如是。曾聞有婆羅門子讀違
陀經。而後忘失。還欲通利。盡其方便。而
猶不能。往詣師所而問之言。本所讀經今悉
忘失。還欲通利。雖懃方便猶故不能。今當云
何。其師問言。汝本讀時云何而讀。弟子答言。
初讀經時。手則索繩口誦經文。師告之言。當
如先法還讀誦之。弟子如教後便通利。是名
相似方便。云何境界相似。如於此處見河池
山林經行住處。後至異處。若見如先事者。還
復憶念本所見事。是名境界相似。云何隨順
相似。如得隨順飮食方土住處説法同行之
人。則能憶本所作。曾聞有一比丘讀誦阿含。
而後忘失。雖懃方便。猶故不能還得通利。往
詣大徳阿難所。作如是言。本讀阿含而今忘
失。雖懃方便。猶故不能還令通利。今當云何。
阿難語言。可求多油入浴室中。以用塗身煖
水洗浴。加求隨順飮食方土住處説法同行
之人。彼如其言。具諸方便即還通利。是名隨
順相似。云何次第。彼相續不斷是名次第。復
有説者。次第者。不相續心還令相續。無能遮
止。不爲對治所壞。亦所更意力強。而不失念
者。前生心聚。以意名説。後生心聚。以念名
説。前心有力故。能令後心憶本所作不失念
者。不狂不心亂。不爲苦痛所逼。尊者和須蜜
説曰。以三事故所念事忘而復憶。一者善取
前相。二者有相似方便。三者不失念
以何等故。先所念事忘而不憶。答曰。衆生之
法心不相似次第生心知見者。有三種不相
似。所謂方便不相似。境界不相似。隨順不相
似。云何方便不相似。如人讀修多羅而後忘
失。復讀毘尼阿毘曇亦復忘失。先修不淨觀。
後復忘失。復修安般觀界方便。亦復忘失。是
名方便不相似。云何境界不相似。本曾見河
池山林經行住處如是等事。後至異處。不見
如是等事。於前所見更不復憶。是名境界不
相似。云何隨順不相似。若不得隨順飮食方
土住處同行之人。於前所作永不復憶。是名
隨順不相似。不次第者。不相續斷絶。是名不
次第。亦所更意力弱。而失所念者。彼前生心
聚。以意名説。後生心聚。以念名説。前心弱故
不能令後心憶本所作。失念者若狂心亂爲
苦所逼。尊者和須蜜説曰。以三事故。前所
念事。忘而不憶。一者不善取前相。二者無相
似方便。三者失所念
問曰。色界修慧。亦有忘而不憶耶。答曰。亦有
以身羸弱故。心亦羸弱。心羸弱故。所念事忘
而不憶。誰有此忘而不憶耶。答曰。聖人凡夫
倶有。聖人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辟支佛。亦於所念事忘而不憶。唯有如來。憶
而不忘。何以知之。如經説。佛告舍利弗。假使
諸比丘衆。於百年中。若以坐床臥床。輿我而
行。若當如來無上智辯。而有退失。無有是處。
如持四弓喩。乃至廣説。以是事故。知如來無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六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七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雜揵度智品之三
何故祭祀餓鬼則到。乃至廣説。問曰。何故
作此論答曰。欲解佛經故。如經説生聞婆羅
門。往至佛所。問佛言。沙門瞿曇。我有親里命
過。欲施其揣食。爲得食不。佛告婆羅門。此事
不定。所以者何。有五道生處。地獄乃至天道。
婆羅門若汝親里。生地獄中。即食地獄中食。
以自存活。彼云何能受汝所施揣食。生畜生
人天中。亦復如是。婆羅門言。沙門瞿曇。若我
親里。不生餓鬼中者。所施揣食。誰當受之。佛
語婆羅門。欲令餓鬼道中無汝親里者。無有
是處。彼經雖説施與餓鬼則到未説所以。今
者欲説祭祀餓鬼則到。非餘處故而作此論。
彼佛經。是此論根本因縁。諸經中未説者今
盡説之
以何等故。祭祀餓鬼則到。問曰。爲以此道高
勝故到。爲以下賤故到。若以此道是下賤者。
地獄畜生是則下賤。若以此道是高勝者。人
天則勝。答曰。應作是説。不以勝到。亦不以賤
到。云何能到。答曰。此道自爾乃至廣説。有二
事故。祭祀餓鬼則到。一者是業。二者此道自
爾。先已説之。猶鴻雁孔雀鸚鵡舍利瞿翅羅
共命等諸鳥。而能飛行乃至廣説。然神不勝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