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舍。時諸苾芻以世尊鉢及彼自鉢皆置露
處。有一獼猴下娑羅樹來趣鉢所。時苾芻
衆恐彼損鉢競驅逐之。佛言汝等不應驅
逐。彼有別意須臾當知。時彼獼猴取世尊
鉢。徐還上樹成滿流蜜。安庠而下持奉世
尊。以有蟲故世尊不受。佛起曾得有漏心
品令彼去蟲。獼猴即知退住一處。擇去蟲
已來奉世尊。未作淨故佛復不受。佛起曾
得有漏心品。令彼以水遍灑作淨。獼猴即
知退住一處。以水作淨還奉世尊。於是世
尊哀愍爲受。獼猴歡喜踊躍無量。舞&MT03447;却行
墮坑而死。乘斯福業得生人中。長大出家
勤修梵行。不久便獲阿羅漢果。世共號爲
獻蜜上座。尊者論力由彼因縁。以妙伽他
而讃佛曰
    無上天人調御士 能令惡趣亦知心
    若住甚深微妙定 乃至人天不能了
佛他心智能知三道。獨覺他心智能知二道。
聲聞他心智能知一道。問佛得縁佛他心智
不。有説不得。所以者何。無二如來倶出世
故。復有説得。此説能縁不説現起。問獨覺
得縁獨覺他心智不。答麟角喩者唯佛應
知。衆出獨覺決定得縁獨覺他心智。此説
能縁亦説現起。聲聞亦定得縁聲聞他心
智。此亦説能縁亦説現起。異生定得縁異
生他心智。如衆出獨覺及諸聲聞説。有作
是説。麟角喩獨覺亦定得縁麟角喩獨覺他
心智。亦説能縁亦説現起。餘世界中有麟
角喩獨覺出世無理遮故。唯佛無漏心心所
法。及未曾得有漏心心所法。定無他心智能
縁現起者。無色界一切心心所法。定非他心
智所縁。非其境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九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二
諸有情類。有流轉者有還滅者。流轉者謂
更受生。還滅者謂趣涅槃。若諸有情生欲色
界。及諸異生生無色界。修他心智者。於彼
心心所法。由二事故得他心智。一者能縁。
二者現起。若諸有情已般涅槃。及諸聖者生
無色界。修他心智者。於彼心心所法由一
事故得他心智。謂但能縁不能現起。問若
諸聖者生無色界。能修下地他心智不。有
説不修以彼畢竟無起義故。評曰。應作
是説。雖必不起而彼得修。生上能修下無
漏故。如法智品不違理故。異生生彼無
修此義
或有心心所法是佛他心智境非獨覺聲聞。
或有心心所法是佛獨覺他心智境非諸聲
聞。或有心心所法是佛獨覺聲聞他心智境。
如契經説。苾芻當知。大雪山中有如是處
獼猴與人倶不能行。有如是處。獼猴能行
人不能行。有如是處獼猴與人二倶能行。
此契經中大雪山者。顯所知法。如是處者。
顯在見道十五刹那。獼猴顯獨覺。人顯聲
聞。能行不能行顯諸他心智。然他心智能知
同類心心所法非不同類。謂有漏者知有
漏。無漏者知無漏。曾得者知曾得。未曾得
者知未曾得。法智品者知法智品。類智品者
知類智品。聲聞他心智於見道唯能知二
刹那心。獨覺他心智於見道唯能知三刹那
心。佛他心智於見道次第能知十五刹那
心。所以者何。佛他心智。不由加行而現在
前。獨覺他心智。由下加行而得現前。聲聞
他心智。由中加行或上加行方現前故。謂修
觀者將入見道。聲聞欲知彼見道心。先修
法智品他心智加行。彼修觀者既入見道。此
他心智加行已滿。便能知彼二刹那心。謂苦
法智忍。及苦法智倶心。彼修觀者入類智品。
聲聞復修類智品他心智加行。經十三刹那
加行方滿。乃能知彼第十六心。謂本欲知
第三心。今乃知彼第十六心。是故聲聞他心
智唯知見道初二心。若修觀者將入見道。
獨覺欲知彼見道心。先修法智品他心智加
行。彼修觀者既入見道。此他心智加行已滿。
便能知彼二刹那心。謂苦法智忍及苦法智
倶心。彼修觀者入類智品。獨覺復修類智品
他心智加行。經五刹那加行方滿。乃知彼
第八心。謂本欲知彼第三心。今乃知彼集
類智倶心。有説。知彼第十五心。經十二刹
那加行滿故。有説。獨覺能知四心。謂知初
二及第八第十四心。有餘師説。能知初二及
第十一第十二心。即滅類智忍及滅類智倶
心。佛他心智不由加行故。具知彼見道十
五刹那心
佛智於三道皆能知自相共相。獨覺智於
獨覺聲聞道。能知自相共相。於佛道能知
共相非自相。聲聞智於聲聞道能知自相
共相。於佛獨覺道能知共相非自相。問聲
聞入現觀時。於佛獨覺道能現觀不設爾
何失。若能現觀。云何聲聞他心智不能知
佛及獨覺心。若不能現觀。云何亦得縁彼
證淨。又應現觀時不遍觀道諦。答應作是
説。聲聞入現觀時。於佛獨覺道亦能現觀。
問若爾云何聲聞他心智不能知佛及獨覺
心。答入現觀時知彼共相非自相故。能現
觀他心智唯知自相故。彼他心智。不知佛
及獨覺心
問一有情相續中所有他心智。能知一切有
情隨其所應心心所法。此智於彼爲知總
物類。爲知別刹那。設爾何失。若知總物類
非別刹那者。於別刹那云何能知。若知別
刹那者。云何此智所依非多。謂我他心智
聚。有二十一法縁一有情一刹那受。如一
刹那受。一切刹那受亦爾。如受刹那無量無
邊。諸餘一切心心所法刹那亦爾。如一有情
心心所法刹那無量無邊。諸餘一切有情心
心所法刹那亦爾。如是我心心所法則爲多。
餘一切有情由智多故所依亦多。有作是
説。知總物類非別刹那。問若爾於別刹那
云何能知。答無有是處。然爲分別。假使能
知物類智盡。於餘刹那不復欲知。設復
欲知亦不能知。智若未盡欲知即知。又物
類智於諸刹那不欲別知。設欲別知亦不
能知。諸欲知者唯於物類。復有説者。知
別刹那。問若爾云何此智所依非多。答無如
是失。此彼等故。如我他心智聚二十一法。
有無量無邊刹那。於餘一切有情一切心心
所法。一一刹那別別能縁。如是諸餘一切有
情他心智聚。亦各有無量無邊刹那。於餘一
切有情一切心心所法。一一刹那別別能縁。
故智所依無偏多失。評曰。應知此中後説爲
善。心心所法所縁定故
問諸他心智。爲能通縁三世。爲但縁現在
耶。答諸他心智但縁現在。問若爾論説當云
何通。如説過去未來法九智知。除滅智。答
應作是説。過去未來法八智知。除滅智。他
心智現在法九智知。除滅智。而不作是説
者。應知有別意趣。謂彼種類九智所知。若
在過去即是過去他心智所知。亦是未來不
生法。他心智所知。若在未來唯是未來他心
智所知。若在現在即是現在他心智所知。
亦是未來不生法他心智所知。依此意説過
去未來法是九智所知。不説過去未來法是
現在他心智所知。復有欲令他心智現在
前時能知他相續三刹那心。謂現在前者。次
前滅者次後生者。論依此説亦不相違。評
曰。彼不應作是説。以他心智唯知現在他
心心所。非餘法故。問諸他心智爲縁一物。
爲縁倶生心心所聚。設爾何過。若縁一物。
契經所説當云何通。如契經説。於有貪心
如實知此是有貪心。乃至廣説。若於一時
知貪及心豈非縁聚。餘經所説復云何通。
如世尊説。我一作意遍知苾芻僧諸心之所
念。若縁聚者。云何他心智有三念住別。答
應作是説。一刹那頃他心智起但縁一物。
問若爾契經所説當云何通。如説。於有貪
心如實知此是有貪心耶。答有貪心者。謂
貪相應心。然知貪時不即知心。若知心時
不復知貪。如觀有垢衣。若觀垢時則不
觀衣。若觀衣時不復觀垢。此亦如是。故
不相違。問若爾餘經所説復云何通。如世
尊説。我一作意遍知苾芻僧諸心之所念耶。
答彼經不説他心智但説比智。謂佛先以
一他心智觀一苾芻心所念已。後以比智
總觀苾芻僧諸心之所念。知彼皆住寂靜正
行。有作是説。此非他心智。亦非比智。乃是
願智。總知苾芻諸心所念。復有説者。此非
他心智。亦非比智及願智。然世尊盡智現在
前時得。欲界如是種類未曾得無覆無記心
心所法。不入靜慮亦不起通。一作意時由
此則能遍知苾芻僧諸心之所念。有説。此
是欲界善心盡智時得。謂勝思慧。有餘師説。
諸他心智能縁倶生心心所聚。問若爾云何
他心智有三念住別。答初引發時有三念住。
後成滿時總縁倶起心心所法。作雜縁法念
住。評曰。一切他心智。一刹那頃但縁一法。
唯縁實物。唯觀自相。唯觀現在時。唯觀他
相續。唯觀心心所。不在見道。非空無相
三摩地倶。亦非盡智無生智攝。無間道中不
修不起是容豫道種類攝故
云何宿住隨念智。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
止修已得不失。能現憶知諸宿住事。種種相
状及所言説。是謂宿住隨念智。此中若智修
所成者。謂修所成慧爲自性故。是修果者。
謂是四支五支靜慮果故。依止修者。謂依數
習而成就故。已得不失者。已證得不捨故。
問何故不説未得已失。答應説而不説者。
當知此義有餘。復次若由此智説名成就
宿住通者。此中説之。未得已失。諸宿住智
無如是義。是故不説。能現憶知諸宿住事
者。謂此智能明了憶知過去生中。欲色界自
他相續等事。種種相状及所言説者。謂生本
死有名種種相状。可顯示彼相状別故。中
有名所言説。中有微細但可言説。不可示
其相状別故。有作是説。中有名種種相状。
似本有故。生本死有名所言説。可説彼爲
刹帝利等種姓別故。又本有時能起種種言
論事故。復有説者。種種相状者。略顯前生
事。及所言説者廣顯前生事。有餘師説。種
種相状者。顯過去世所詮表事。及所言説者
顯過去世能詮表事。如契經説。佛告阿難。
若有相状及有言説可施設。有色身名身。
若無相状及無言説可施設。有増語觸有
對觸不。阿難白佛。不也。世尊此中内六處
名相状。外六處名言説。有作是説。外六處
名相状。内六處名言説。所以者何。依内六
處可説六識及觸言故。謂説名眼識眼觸
乃至意識意觸。又契經説。由如是相状入
初靜慮具足住。此中相者謂加行相。状者謂
所縁状。如論所説。除前相者相謂所名。如
伽他説
    若成就八智 十六行相者
    如贍部眞金 無能説其過
此中相聲説無漏慧。應知此中諸宿住事。種
種相状及所言説。皆顯宿住隨念智境。即欲
色界過去生中。自他所更有漏五蘊
此宿住隨念智。或應説一。謂宿住隨念智通
明力。或應説二。謂曾得未曾得。或應説三。
謂下中上三品。或應説四。謂四靜慮果。或
應説六。謂曾得未曾得各有三品。或應説
八。謂四靜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或應説
九。謂下下品乃至上上品。或應説十二。謂
四靜慮果各有三品。或應説十八。謂曾得
未曾得各有九品。或應説二十四。謂四靜
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此復各有三品。或應
説三十六。謂四靜慮果各有九品。或應説
七十二。謂四靜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此復
各有九品。若以在身刹那分別應説無量
無邊。此中總説一宿住隨念智。問此宿住隨
念智以何爲自性。答以慧爲自性。是謂宿
住隨念智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宿住隨
念智。宿住隨念智是何義耶。答諸過去生有
漏五蘊名爲宿住。隨念勢力而能知彼。故
名宿住隨念智。謂此聚中雖有多法。而念
力増故説隨念。如四念住雖慧爲體。而念
力増故名念住。如持息念雖慧爲體。而念
力増名持息念。如本性念生智。雖慧爲體。
而念力増名本性念生智。加伏除色想雖
慧爲體。而想力増名伏除色想。此亦如是
雖體是慧。而念力増名宿住隨念智
此宿住隨念智。界者是色界。問何故無色界
無宿住隨念智耶。答非田器故。乃至廣説。
復次宿住隨念智依色引發。無色界無色故
無此智。地者唯在四根本靜慮。非近分無
色。彼地不能發五通故。問靜慮中間諸宿
住事。依何地智能隨念知。有作是説。初靜
慮上品隨念智能知。復有説者。第二靜慮下
品隨念智能知。評曰。應作是説。初靜慮三
品隨念智皆能知。所以者何。一地攝故。所依
者唯依欲色界身起。行相者作不明了行
相。非十六行相攝故。所縁者初靜慮宿住隨
念智。縁欲界初靜慮前際有漏五蘊。乃至第
四靜慮宿住隨念智。縁欲界四靜慮前際有
漏五蘊。此智不能縁無色界諸宿住事。彼
地勝故。如初靜慮宿住隨念智。不知第二
靜慮以上諸宿住事。乃至第三靜慮宿住隨
念智。不知第四靜慮以上諸宿住事。是故第
四靜慮宿住隨念智。不知無色界諸宿住事。
問曾生欲色界所起無色界諸宿住事。是此
智所縁不。答非此智所縁。如不知果。因
亦爾故。問若宿住隨念智。不能知無色界
宿住事者。契經所説當云何通。如契經説。
世尊於過去諸宿住事。若有色若無色。若有
想若無想。種種相状及所言説皆能憶知。
有作是説。若有色者。謂欲色界生本死有色
相麁故。若無色者。謂中有位色微細故。評曰。
彼不應作是説。所以者何。若作是説。聲聞
亦知與佛何異。而舍利子以此讃佛無上
徳耶。應作是説。若有色者。謂欲色界。若無
色者。謂無色界。然佛不以宿住隨念智憶
知無色界諸宿住事。但以比智知無色界諸
宿住事。問若爾外道及諸聲聞亦有比智與
佛何異。而舍利子以此讃佛無上徳耶。答
應知比智略有三種。一外道。二聲聞。三佛。
外道欲觀諸宿住事。若觀欲色界或二萬
劫不見。或四萬劫不見。或六萬劫不見。或
八萬劫不見。便謂斷滅。聲聞欲觀諸宿住
事。若觀欲色界二萬劫不見。便謂彼生空
無邊處。而彼或生上地壽量不盡而死。若
觀欲色界四萬劫不見。便謂彼生識無邊
處。而彼或再生空無邊處。或生上地壽量
不盡而死。若觀欲色界六萬劫不見。便謂
彼生無所有處。而彼或三生空無邊處。或一
生半生識無邊處。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量
不盡而死。若觀欲色界八萬劫不見。便謂
彼生非想非非想處。而彼或四生空無邊處。
或再生識無邊處。或一生一分生無所有處。
世尊欲觀諸宿住事。若觀欲色界命終時
心。或結生時心。即如實知。如是有情當生
空無邊處。或從彼歿。如是有情當生識無
邊處。或從彼歿。如是有情當生無所有處。
或從彼歿。如是有情當生非想非非想處。
或從彼歿。於此四處或壽量盡而死。或壽
量不盡而死。皆如實知。是故外道比智謂彼
斷滅。聲聞比智或如其事或不如其事。佛
比智明淨勝妙皆如實知。内法異生及諸獨
覺。比智無色諸宿住事。如諸聲聞應知其
相。問第四靜慮所起宿住隨念智。爲一刹那
總縁五地諸宿住事。爲地地別縁。設爾何
失。若總縁五地。云何麁細一時能知。若地地
別縁。何故説此能縁五地。答應作是説。地
地別縁。問若爾何故説此能縁五地。答但説
此智能縁五地。不説一時斯有何失。下三
靜慮准此應知。有作是説。若初引起地地
別縁。若至成滿時能總縁五地。念住者唯
是雜縁法念住。尊者妙音作如是説。通四
念住。如契經説。我念過去受樂受苦。既念
知樂苦即是受念處。評曰。應作是説。念過
去世諸樂苦具名受樂苦。非但縁受故彼
非證。然宿住隨念智。總觀前生分位差別。
唯是雜縁法念住攝。智者唯是世俗智。尊者
妙音作如是説。此通六智。謂八智中除他
心智及滅智。除他心智者。彼縁現在。此縁
過去故。除滅智者彼縁無爲。此縁有爲
故。評曰。應作是説。此唯世俗智縁前際事
故。三摩地倶者。非三摩地倶。唯有漏故。根相
應者。三根相應。謂樂喜捨。三世者是三世。
縁三世者。過去現在者縁過去。未來者縁
三種。善不善無記者。唯是善。縁善不善無記
者。縁三種。繋不繋者。唯色界繋。縁繋不繋
者。唯縁欲色界繋。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唯
非學非無學。縁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唯
縁非學非無學。見修所斷不斷者。唯修所斷。
縁見修所斷不斷者。縁見修所斷。縁名縁
義者。通縁名義。縁自他相續非相續者。縁
自他相續。加行離染得者。通加行離染得。離
染得者。謂初靜慮者。離欲界染時得。乃至
第四靜慮者。離第三靜慮染時得。或離自
地上地染時亦容修得。加行得者。謂修勝進
加行時得。及起加行令現在前。謂諸聲聞
以中上品加行。獨覺唯以下品加行。佛不
以加行能現在前。此所得者。唯修所成。在
定有故。曾得本曾得者。一切聖者及内法異
生。皆通曾得未曾得。外法異生唯是曾得。有
作是説。住最後有異生及諸聖者。通曾得
未曾得。諸餘異生唯是曾得
問修宿住隨念智加行云何。答施設論説。初
修業者。於世俗定已得自在。數起現前令
轉明利。先審憶念次前滅心隨念知已。次審
憶念久已滅心隨念知已。展轉乃至加行成
滿。此中有説。漸審憶念至入母胎。前一刹
那心名加行成滿。若作是説非善成滿。所
以者何。入母胎前一刹那心是中有位。中有
即是此生所攝。以衆同分無差別故。猶憶
此生豈善成滿。應作是説。漸審憶念至此
中有。前一刹那心名加行成滿。彼是前生命
終心故。能隨念知名善成滿。問修此加行
漸憶念時。爲以刹那。爲以分位。答此以
分位。不以刹那。若以刹那漸次憶念半生
未盡即便命終。豈能修至加行成滿。謂先
憶念此生老位。次復憶念此生中年位。次復
憶念此生少年位。次復憶念此生童子位。次
復憶念此生嬰孩位。次復憶念此生鉢羅
奢佉位。次復憶念此生鍵南位。次復憶念此
生閉尸位。次復憶念此生頞部曇位。次復憶
念此生羯刺藍位。次復憶念入母胎位。次
復憶念住中有位。次復憶念初受中有位。最
後憶念前生命終位。爾時此智加行成滿。問
修此加行時爲依自相續。爲依他相續
耶。有作是説。依自相續。若爾自前生欲色
界者可爾。若前生無色界者云何可爾。復
有説者。依他相續。若爾他前生欲色界者可
爾。若前生無色界者云何可爾。評曰。應作
是説。修此加行時。亦依自相續。亦依他相
續。依自相續修加行者。若自前生欲色界
者。即依自相續加行成滿。若自前生無色界
者。轉依他相續加行成滿。依他相續修加
行者。若他前生欲色界者。即依他相續加
行成滿。若他前生無色界者。轉依自相續加
行成滿。問修此加行時。爲依欲界。爲依
色界耶。答此有四種。或有依欲界初修加
行。後依色界加行成滿。謂與暴惡難共住
者。同住一處作是思惟。此必前生從欲界
死。漸審憶念此乃前生從色界死。或有依
色界初修加行。後依欲界加行成滿。謂與
調善易共住者。同住一處作是思惟。此必
前生從色界死。漸審憶念此乃前生從欲
界死。或有依欲界初修加行。還依欲界
加行成滿。謂與暴惡難共住者。同住一處
作是思惟。此必前生從欲界死。漸審憶念
此果前生從欲界死。或有依色界初修加
行。還依色界加行成滿。謂與調善易共住
者。同住一處作是思惟。此必前生從色界
死。漸審憶念此果前生從色界死。如依界
修加行差別。依趣等亦爾
問此宿住隨念智爲但憶知曾所更事。爲亦
憶知未曾更事。答此但憶知曾所更事。問若
爾此智應不憶知五淨居事。無始時來未
生彼故。答曾所更事略有二種。一者曾見。
二者曾聞。雖未曾見五淨居事。而曾聞故
亦能憶知。餘欲色界極遠極勝。諸難知事准
此應知
問此宿住隨念智。爲一入定唯知一生。爲
一入定知多生耶。答初引發時若一入定唯
知一生。後成熟時若一入定知百千生。世尊
一入定若初若後皆能知百千生。問此宿住
隨念智。爲能捨近百千生事。而知遠百千
生事耶。答初引發時不能。後成熟時則能。
世尊若初若後倶能
問此宿住隨念智。漸次憶知前際無量宿住
事已。欲退出時爲依前入漸次退出。爲
頓出耶。有作是説。必依前入漸次退出。評
曰。應作是説。隨所意樂。若漸若頓皆能退
出。問以宿住智憶知前際宿住事已。無間
即能起死生智。觀察後際死生事耶。答佛能
非餘。諸佛功徳不作加行能現前故。獨覺
聲聞諸外道等。要作加行方能起故
問此宿住隨念智。一刹那頃能知幾生。答能
知一生。云何知然。有聖教故。如毘奈耶説。
尊者淨妙告諸苾芻言。我一起心憶知過
去五百生事。時諸苾芻皆共訶擯言。汝自
稱得過人法不應共住。必無但起一刹那
心知多生故。爾時佛告諸苾芻言。汝等不
應訶擯淨妙。隨實想説不犯重故。謂此
淨妙曾生無想有情天中。五百劫壽今憶彼
事。謂五百生隨實想説故不犯重。由此證
知一刹那頃但知一生。問此宿住隨念智。一
刹那頃能知幾趣耶。有作是説。此智一刹
那頃但知一趣。謂或知地獄趣。乃至或知
天趣。復有説者。此智一刹那頃能知二趣。
謂或知地獄傍生趣。或知鬼界傍生趣。或
知人傍生趣。或知天傍生趣。評曰。應作是
説。此智一刹那頃。隨其所應能知多趣。謂
若憶念轉輪王事。一刹那頃即知人鬼傍生
三趣。若知輪王諸臣眷屬。名知人趣。若知
能轉輪及受祀鬼等。名知鬼趣。若知象馬
等。名知傍生趣。若能憶念曼馱多王。與天
帝釋共集會事。能知四趣。唯除地獄知餘
三趣。廣説如前。知天趣者。謂知帝釋及彼
眷屬。假使五趣一處集會一刹那頃皆能憶
知。是故此智一刹那頃。隨其所應能知多

如契經説。常見論者憶知宿住事。有三種
差別。一有常見論者能憶知二萬劫事。二
有常見論者能憶知四萬劫事。三有常見
論者能憶知八萬劫事。復有別誦。第三憶
知六萬劫事。問何等常見論者能憶知二萬
劫事。乃至何等常見論者能憶知八萬劫事
耶。答常見論者根有三品。若下根者能憶知
二萬劫。若中根者能憶知四萬劫。若上根者
能憶知八萬劫。復次常見論者能憶知三劫
壞事。若能憶知火劫壞事者。彼能憶知二
萬劫。若能憶知水劫壞事者。彼能憶知四
萬劫。若能憶知風劫壞事者。彼能憶知八
萬劫。復次常見論者。能憶知三根壞事。若能
憶知喜根壞事者。彼能憶知二萬劫。若能
憶知樂根壞事者。彼能憶知四萬劫。若能
憶知捨根壞事者。彼能憶知八萬劫。復次
常見論者有三乘種性差別。若有聲聞種
性者。彼能憶知二萬劫。若有獨覺種性者。
彼能憶知四萬劫。若有佛種性者。彼能憶
知八萬劫。是謂三種別憶知縁。問已説二智
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説。諸他心智皆現知他
心心所法耶。答應作四句。此中他心智通
三世。現知他心心所法者唯現在。然通他
心智。及非他心智。故有四句。有他心智非
現知他心心所法。謂過去未來他心智。此
有他心智相。而無現知他心等用。謂過去者
作用已滅故。未來者未有作用故。有現知
他心心所法。非他心智。謂如有一或覩相。
或聞語或得如是生處得智。能現知他心
心所法。覩相現知他心心所法者。人趣中
有如鄔波難陀釋子。至一近事家。見其門
邊有一駮犢。便告近事。若得臥具如汝門
邊駮犢皮者豈不美哉。時彼近事作是念
言。今此釋子定應欲得我駮犢皮持作臥
具。便害駮犢以皮施與釋子。受之還本所
止。犢母悲喚尋後而行。故知人中有覩相
智。聞語現知他心心所法者。人趣中有如
鄔波難陀釋子。見一居士著新好衣入誓
多林。便告彼曰。若得三衣敷具似汝所著
衣者豈不美哉。時彼居士作是念言。今此
釋子定應欲得我所著衣作衣臥具。便脱
施與。故知人中有聞語智。有作是説。所引
二種皆聞語攝或倶覩相。此本論文。應作是
説。或覩相或占卜。能現知他心心所法。或覩
相者。如前所説。及餘見聞身語業相知他
心者。或占卜者。如諸外道種種占卜知他
心者。生處得智現知他心心所法者。謂地
獄等。有其事云何。且地獄中亦有生處得
智能知他心等。然無別現事可説。問彼於
何時知他心等。答初生地獄未受苦時。若
受苦已尚不能知自心所念。況能知他心
心所法。問彼住何心知他心等。善耶。染汚
耶。無覆無記耶。答三種皆能知。問爲住意
識。爲住五識知他心等。答唯住意識。問爲
住威儀路心。爲住工巧處心。爲住異熟生
心知他心等。答唯住威儀路心。所以者何。
彼無現起工巧處心故。彼異熟生心唯五識
有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