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次下鼻處次下舌處次下身多在下。意無
故最後説。依六内處前後次第説。六外
處應知亦爾。復次依諸有情展轉相遇禮儀
次第故作是説。謂相遇時。先互相見。次與
言論。次奉香花。次設飮食。次授細妙臥具
等事此最後互相得意故十二處次第如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四
問云何建立内處外處。爲於法
。設爾何失。二倶有過。所以者何。若依
法無作用。於無作用一切法中。云何建
立内處外處。若依於我我實性無。如何依
我立内外處。答唯依法立然非一切。謂六
識身是染淨法所依止處。若與六識
者名爲内處。作所縁者名爲外處。故依
法立内外處名。復次若法是根立爲内處
若法是根義立爲外處。復次若法是有境立
内處。若法是境立爲外處。有説。依我立
内外處。我即是心。我執依故。於此心上
立我名。如契經説
    由善調伏我 智者得生天
    應善調伏心 心調能引
既善調心即善調我。故知心上假立我名
此我所依立爲内處。我所縁者立爲外處。然
内外名非圓成實。謂於我是内者於他名
外。於我是外者於他名内故。而且依一立
内外名非不決定
契經説。汝等苾芻。於内六處如實知
問於外六處亦應如實知。何故世尊唯勸
知内處。答世尊欲諸弟子輩多於内門
靜慮故。如契經説。汝等苾芻。應
外。復次世尊欲諸弟子輩内
靜慮増益。如契經説。汝等苾芻。
内修定勿妄増益常樂我淨。汝等苾芻
内修定如實觀察。諸行無常・苦・空・非我・
因集生縁。由此八種聖慧行相。於一切時
諸有。復次世尊欲諸弟子輩於
習不共靜慮。如世尊説。汝等苾芻。應
定不習諸共靜慮。謂麁苦障靜妙
離觀。汝等苾芻應内修定。謂應習不共
靜慮察諸有。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
有苦是空非我。由此八種勝尋思杖。能遍摧
伏一切有生。復次此契經中。唯察内
六處者。以内是外所依止故亦勸彼。所
以者何。以有我故便有我所。有我見故有
我所見。有五我見故有十五我所見。有
故有我所執。有我癡故有我所癡。有
故有我所愛。爲内我外資具。復次
世尊欲諸弟子等先於内法念住故。
謂修行者先縁内法習念住。既成滿已方
於外。由是等種種因縁。是故世尊唯

契經説六内處。契經復説六觸處
問此二六處有何差別。或有説者。此二無
別。所以者何。六内處即六觸處。六觸處即六
内處。聲雖異而義無別。復有説者。亦有
差別。謂名即差別名内六處六觸處故。
復次諸同分者名六觸處。彼同分者名六内
。復次諸可生法名六觸處。不可生法名
内處。復次有業用者名六觸處。無業用
六内處。若作是説。諸現在者名六觸處
過去未來者名六内處。復次諸已生者名
觸處。未已生者名六内處。若作是説。過去
現在名六觸處。未來名六内處。復次心心所
法正依住者名六觸處。心心所法不正依住
唯空轉者名六内處。復次眼等六處作觸所
依義六觸處。作餘心心所法所依義
六内處。脇尊者言。眼等六處自性名内六處
若有所作六觸處。如苾芻。若説
但名爲鉢。苾芻用時名苾芻鉢。尊者望
滿作是言。眼等六處自體名内六處。若與
觸作所依六觸處。如酥鉢。若説
但名鐵鉢。若盛*酥時名鐵*酥鉢。問眼
等六處亦爲受等之所依止。何故但名觸處
受等處耶。答亦應受等處而不
是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契經擧勝兼
劣者。謂於一切心心所中。觸最爲勝。若
觸處知兼顯受等處。復次心心所
法以觸爲命。觸所住持觸所引發。由
故能現在前。故名觸處。謂心心所於
流散。由觸攝持和合。又若無觸諸心
心所應死屍對自所縁境。皆由
觸力觸境用。如命根身能覺觸。是故
眼等但名觸處。如契經説。六内處名此岸
六外處名彼岸。問六内外處與此彼岸。有
何相似而作是説。答與心心所所依縁
近有遠似此彼岸故作是説。如河兩
。近者名此遠者名彼。如是六處與心心
。作所依者近故如此岸。作所縁者遠故
彼岸。復次是心心所初入已渡如此彼
故作是説。如諸有情。初入河處名爲
。已*渡河處名爲彼岸。如是與心心所法
所依者。如初入故名此岸。作所縁
已度故名彼岸。故内外處名此彼岸。復
次契經中説寂滅涅槃名爲彼岸。涅槃唯是
外處所攝既名彼岸。故内六處得此岸名
契經説。薩迦是此岸。薩迦耶滅是彼
岸。薩迦耶者即是生死。於生死中六内處
勝故。六内處得此岸名。既六内處名爲
故。六外處得彼岸名。問此中何法如河。
而説六内外處此彼岸耶。答心心所法
河故。内外處如此彼岸。如瀑河漂
彼岸。情非情物同趣大海。心心所法亦復如
是。漂内外處所攝有情。同趣生老病死大
。問於此河中誰爲船栰。答八支聖道如
船栰。百千衆生之所依止。從河此岸
至彼岸意遊適。如是無量無邊有情
止聖道生死此岸涅槃彼岸自在
遊賞故。八聖道猶如船栰
契經説。有八勝處十遍處。問彼八與
十既亦名處。何故但有十二處耶。答彼八
十皆攝在此十二處中。謂彼自性倶有相
應即此意處法處攝故
契經説。有四無色處。謂空無邊處・識無
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問何故世尊
四無色處聲説。答爲外道解脱執
故。謂諸外道執四無色四涅槃。一執
無邊處無身涅槃。二執識無邊處
邊意涅槃。三執無所有處淨聚涅槃。四
非想非非想處世間窣堵波涅槃。爲
是外道涅槃執故。説四無色名爲
眞解脱。眞解脱者乃名涅槃
契經説。復有二處。一無想有情處。二非
想非非想處。問何故世尊説此二處。答爲
外道解脱想故。謂諸外道於此二處
解脱想。爲彼想佛説此二名爲生處
眞解脱。復次爲外道不還想故。謂諸
外道於此二處不還想。爲彼想佛説
此二退還處。謂彼處沒退還諸界諸趣諸
。流轉生死息期故。復次爲外道不
散想故。謂諸外道執此二處是眞解脱不
散壞。爲彼執佛説此二是散壞處。謂從
彼歿散向諸界諸趣諸生。流轉生死
故。若從無想有情天歿決定散墮欲界
受生。若從非想非非想歿。非聖散墮下地
受生。復次觀此二處壽量長遠。諸外道等執
解脱。唯諸異生所受生處壽量長遠。無
於無想天。謂彼壽量五百大劫。一
切有情所受生處。壽量長遠無非想非非
想處。謂彼壽量八萬大劫。爲外道此解脱
佛説此二名爲生處非眞解脱。復次佛
餘處二名説。一名有情居。二名爲
。於此二處亦二名説。一名有情居。二名
處。故於此二處聲説。謂受生處。復次
佛説諸識住定是有情居。有有情居而非
識住。謂此二處顯此故説處名。即是
有情所居處義
契經説。尊者舍利子往詣佛所
。大徳世尊。施設諸處無有上。謂十二
處。攝一切法。此是世尊無餘智見此更
所知見法。若有沙門婆羅門等。覺所知
世尊者無餘是處。問尊者舍利子如
何能知此十二處一切法。而讃佛言
設諸處無有上。答由教故知。謂舍利子
四證淨佛所説決定信受。曾聞世尊
十二處一切法。由此故知。問尊者舍
利子於十二處唯有教智證智耶。答亦
證智。謂舍利子於十二處亦能一一無倒
證知。問佛舍利子於十二處。倶能一一無倒
證知。佛舍利子有何差別。答佛能於此十二
處法。一一證知自相共相。尊者舍利子於
十二處法。唯能一一證知共相。於彼自相
一一如實證知。謂有無量諸處差別
皆攝入此十二處中。而舍利子須他顯示
能知故。復次尊者舍利子於十二處一一
證知由他教引。佛十二處一一證知皆
能自覺不他教
復次佛於十二處。具一切智一切種智。尊者
舍利子於十二處唯有一切智。無一切種
。復次佛於十二處六識而能證
唯有爾所。尊者舍利子於十二處。要依
識方能證知唯有爾所。謂舍利子作是念
。一切識身唯有六種識身定有所依所
。此所依縁定有十二。故十二處不増不

復次尊者舍利子雖十二處一一證知。而
要先思惟佛所説法。謂佛先説十二處名
後隨此名一一分別。世尊分別十一處已。
時舍利子作是念言。前十一處所攝法必
在最後法處。故作是説大徳世尊。施
設諸處無有上。謂十二處攝一切法。世
尊證知十二處相。不惟他所説教故。
舍利子雖能證知十二處相。而與佛智
差別。是故號佛爲無上尊
五蘊者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問何
故作此論。答爲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
中説。有五蘊色乃至識。雖是説而不
。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説者今欲
之故作斯論
問色蘊云何。答如契經説。諸所有色皆是四
大種及四大種所造。餘經復説。云何色蘊。諸
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内若外若
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爲
一聚説名色蘊。乃至識蘊廣説亦爾。阿毘達
磨作是説言。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
攝色是名色蘊。問此三處説義有何異。答各
止他宗所説。問如契經説。諸所有色。
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爲止何宗
所説。答此爲止覺天等説。謂佛觀察未
來世中。有覺天等是説。四大種外無
別所造。爲彼意故作是説。諸所有色皆
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顯大種
造色。問餘經復説。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
若現在。乃至廣説。此爲止何宗所説。答
此爲止外道所説。謂佛在世有出家外
名爲杖髻。撥無過去未來。爲遮彼意
世尊説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乃
至廣説。顯過去未來色等。問阿毘達磨
是言。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
色。此爲止何宗所説。答此爲止譬喩
者説。謂譬喩者撥無法處所攝諸色故。此尊
者法救亦言。諸所有色皆五識身所依所縁。
如何是色非五識身所依所縁。爲彼意
故作是説。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
色。問若法處所攝諸色是實有者。尊者法救
所説當云何通。答不必須通非三藏故。若
必須通當正彼説。諸所有色皆五識所依。及
六識所縁法處所攝色。雖五識所依所縁
而是意識所縁色攝。復次法處所攝色依
大種而得生。故從所依説在身識所縁中
故彼尊者説亦無
問受蘊云何。答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乃至
意觸所生受。契經及阿毘達磨皆作是説
問想蘊云何。答六想身謂眼觸所生想。乃至
意觸所生想。契經及阿毘達磨皆作是説
問行蘊云何。答契經説此是六思身。謂眼觸
所生思。乃至意觸所生思。阿毘達磨説此行
。略有二種。謂相應行不相應行。乃至廣
説。問世尊何故於相應不相應行蘊中。偏説
思爲行蘊餘行耶。答思於設行蘊
法中最爲上首。思能導引攝養諸行故佛
偏説。如愛施設集諦法中最爲上首。愛能
導引攝養諸集故佛偏説。復次造作有爲
故名爲行。思是造性餘法不爾。故佛偏説
思爲行蘊
問識蘊云何。答六識身。謂眼識乃至意識。契
經及阿毘達磨皆作是説。如是名爲諸蘊自
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蘊蘊是
何義。答聚義是蘊義。合義是蘊義。積義是蘊
義。略義是蘊義。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若多増
語即蘊増語。聚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
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説乃至若遠若近。如
是一切總爲一聚立爲色蘊。乃至識蘊聚
義亦爾。合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
若未來若現在。廣説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
切總爲一合立爲色蘊。乃至識蘊合義亦爾。
積義是蘊義者。如種種物總爲一積
物蘊。如是諸色總爲一積立爲色蘊。乃至
識蘊積義亦爾。略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説乃至若遠若近。
是一切總略一處立爲色蘊。乃至識蘊
略義亦爾。問過去未來現在諸色可略聚耶。
答雖聚其體。而可聚其名。乃
至識蘊應知亦爾。問若爾無爲亦應蘊。
諸無爲名可略聚故。答諸有爲法有作用
故有略聚義。雖體有時不略聚。而
聚其名色等蘊。諸無爲法無作用
略聚義。雖聚其名。而不立爲
蘊。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者。謂色蘊可
三世。乃至識蘊亦可設有三世故。若
多増語即蘊増語者。如多財名財蘊。多穀
穀蘊。多軍名軍蘊。雖多人衆不相疊肩
而同一事故名爲軍。如是倶胝那庾多等諸
極微色。雖相去遠相同故合立色蘊。乃
至識蘊無量刹那雖相去遠。而相同故合立
識蘊。問若多増語是蘊増語者。爲一極微
色蘊不。有作是説。非一極微可色蘊
若立色蘊多極微。復有説者。一一極微
蘊相故。亦可各別立爲色蘊。若一極微
色蘊相。衆多聚集亦應蘊阿毘達磨諸
論師言。若觀假蘊是説。一極微是一
界一處一蘊少分。若不假蘊是説
一極微是一界一處一蘊。如人於穀聚上
一粒穀。他人問言汝何所取。彼人若觀
穀聚是答。我於穀聚一粒穀。若不
穀聚是答。我今穀。乃至識蘊
一一刹那問答亦爾
是已釋諸蘊總名。今應別諸蘊次第
問何故世尊先説色蘊。乃至最後説識蘊
耶。答隨順文辭詮表相
復次隨順説者・受者・持者次第法故。復次
順麁細次第法故。謂五蘊内色蘊最麁故
佛先説。於四蘊内受蘊最麁故。次色説。問
受等四蘊無方處形質故。如何可
細耶。答雖方處亦無形質。而
行相麁細名。如世有言。我手足痛。我
頭腹痛。我支節痛。痛即是受。以受如色可
施設故。於無色蘊受最麁。於三蘊内
最爲麁。女男等想易了知故次受後説。於
二蘊内行蘊相麁。貪瞋癡等相易了故次
想後説。識蘊最細總取境相難了知故最
後説
復次從無始來男女於色更相愛樂故先説
色。更相愛色貪受味故次説受。此貪受
味由顛倒想故次説想。此顛倒想由煩惱
故次説行。一切煩惱依識而生染汚諸
故後説識。復次二種色觀於入佛法
甘露門。謂不淨觀及持息念。故先説色。既觀
色已能見受過故次説受見受過已想不
顛倒故次説想。想無倒已煩惱不生故次
行。無煩惱故識便清淨故後説識。復次
色蘊如器。爲無色蘊所依所縁。是故先説。
受如飮食是正所貪故次説受。想如助味
顛倒想著諸受故次説想。行如厨人
諸煩惱業能有造作故次説行。識如食者
能了別境故後説識。復次依界地故説
先後。謂欲界中有諸妙欲色相顯了故先説
色。諸靜慮中有喜樂等受相顯了故次説
受。前三無色取空等相想顯了故次説想。
有頂地中思最爲勝行相顯了故次説行。色
等四種即四識住。識是能依故最後説
問五蘊有爲皆應行。何縁於一獨立
。答如十八界雖皆是法。而但於一立
界名。廣説乃至三寶三歸雖皆是法而但
一法寶法歸。如是五蘊雖皆是行。而但
一立行蘊名亦無過。復次行蘊有
一名。餘蘊有二名。一名者。謂共名。謂五種
蘊皆是行故。二名者謂共不共名。共名如
前。不共名者。謂餘四蘊欲易了
共名。行蘊更無不共名故。但顯共名
行蘊。復次生一切行生相唯在此蘊
故獨名行蘊。復次四有爲相是一切行印封
幖幟。簡別有爲異無爲故。彼相唯在
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名句文身詮表顯
示諸行性相作用差別令解了。彼三唯
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覺一切行皆
空非我空解脱門。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問能
諸行我我所。薩迦耶見亦此蘊攝。如
何此蘊不我蘊。答薩迦耶見是虚妄執。不
諸行實相而解。是故此蘊不我名。空
解脱門覺行實相。是故此蘊依彼名行。復
次分別諸行自相共相。安立諸行自相共相
自性愚及所縁愚。於一切行増不減。
如實解慧唯此蘊攝故名行蘊。餘蘊不爾故
別立名。復次此攝多行故名行蘊攝。多行者
謂此蘊中有相應不相應行。有所依無所依。
有所縁無所縁行。有行相無行相行。有警覺
無警覺行。餘蘊不爾故立別名。復次行謂造
作。有爲法中能造作者思最爲勝。思但攝
此行蘊中。故此行蘊獨名爲
問大地法等諸心所中。何故別立受想
蘊。餘心所法不別立耶。脇尊者言。唯佛通
達諸法性相作用差別。若法堪任獨立蘊者
便獨立蘊。若不任獨立蘊者便共立
故不
復次世尊欲異相異文嚴於義故作
是説。謂佛若以異相異文嚴於義則受
化者欣樂受持不厭倦。復次世尊欲
二門二略二階二隥二炬二明二光二影
是説。謂如受想各別立蘊。餘心所法亦
別立。如餘心所合立行蘊受想亦應
立爲蘊。如是則應蘊有無量。或但有三以
二門乃至二影故蘊有五不減不増。復
次世尊欲二門法要。是故別立受想
蘊。謂諸心所有是根性非根性。若説
別立蘊當知已説是根心所。若説想別立
蘊當知已説非根心所。如根性非根性。明
性非明性。現見性非現見性。喜觀性非喜觀
性。妙性非妙性。勝性非勝性。有勢力性無勢
力性。増上性非増上性應知亦爾。復次受想
二法二界所顯故別立蘊。謂受蘊色界所顯。
喜樂等受色界増故。想蘊無色界所顯空識
等想無色界増故。復次由二法故。諸瑜伽
師於二界勞倦故別立蘊。謂受力故諸瑜伽
師於色界勞倦。想力故諸瑜伽師於無色
勞倦。復次諸有情類。耽著樂受執顛倒
。生死輪迴受諸劇苦。欲知此二過
故別立蘊。復次受想二法爲因發起二
諍根本。勝餘法故別立爲蘊。謂受能發
愛諍根本。想能發起見諍根本。如能發
二諍根本。如是能發起二雜染二邊二箭二
戲論二我所知亦爾。復次受想二法別立
識住故獨立蘊。餘心所法總立識住故共
蘊。復次諸瑜伽師厭惡受想。入滅盡定
故別立蘊如施設論説。云何加行得滅盡
。以何方便滅盡定。謂初修業者。於
切行功用。亦不思惟但作是念。誰未
生故受想得生。誰已生故受想便滅。作
已能如實知。滅定未生故受想得生。若滅
定生受想便滅。知已厭離受想二法。乃至不
生得滅盡定。由是等種種因縁。別立
各爲一蘊
問無爲何故不蘊耶。答無蘊相故不
蘊。謂蘊是聚積相。無爲無此相故不
蘊。復次無爲是蘊究竟滅處故不蘊。
瓶衣等究竟滅處非瓶衣等。復次諸有爲
法生滅相應。有因有縁得有爲相立爲
蘊。諸無爲法生滅不相應。無因無縁不
有爲相故不蘊。復次諸有爲法屬因屬
縁因縁和合可立爲蘊。諸無爲法與此相
違故不蘊。復次諸有爲法爲生所起。爲
老所衰。爲無常所滅。可立爲蘊。諸無爲法
此相違故不蘊。復次諸有爲法流
於世。取果與果有諸作用。能了所縁
蘊。諸無爲法與此相違故不蘊。復次
諸有爲法墮在三世。與苦相應有前後際
下中上立爲蘊。諸無爲法與此相違
故不蘊。復次諸無爲法無五蘊相。不
立在此五蘊中。亦不立爲第六蘊。無
積等諸蘊相故。復次蘊是作相。諸無爲法無
作相故不蘊。復次蘊從他生。諸無爲
法不他生故不蘊。由是等種種因
無爲非
契經説。有五種功徳蘊。謂戒蘊定蘊慧蘊
解脱蘊解脱知見蘊。問蘊應十。如何説
五答彼戒等蘊皆攝在此色等五中故蘊唯
五。如契經説。尊者阿難告諸苾芻
。我親從佛邊八萬法蘊。從諸苾芻
傳受二千。問世尊既説衆多法蘊。如何
但説有色等五。答彼多法蘊皆攝在此色等
五中故蘊唯五。問彼諸法蘊是何蘊攝。有作
是説。一切法蘊語爲自性。彼説攝在此色蘊
。有餘師説。一切法蘊名爲自性。彼説攝
在此行蘊中。是故世尊唯説五蘊
問一一法蘊其量云何。有作是説法蘊論
六千頌成。一一法蘊各如彼量。復有説者
世尊説。蘊處界食縁起諦寶。念住正斷。
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如是等類一一法門
各一法蘊。不定説爾所頌。尊者妙音
是説。一一法蘊有五十萬五千五百五
十頌文。有餘師説。一一法蘊有十五萬五千
五百五十頌文。有餘復言。一一法蘊唯有
萬五千五百五十頌文。評曰彼皆不
是説。應是説。受化有情有八萬行。爲
治彼八萬行故。世尊爲八萬法蘊。彼
諸有情依佛所説八萬法蘊佛法中。作
所應作各得究竟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五
五取蘊者。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
識取蘊。問何故作此論。答爲別契經
義故。謂契經説。有五取蘊。謂色取蘊乃
至識取蘊。契經雖是説而不廣辯
。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説者今應
故作斯論。問色取蘊云何。答若色有漏
有取。彼色在過去未來現在。或起欲或起
貪或起瞋或起癡或起怖。或復隨起一心
所隨煩惱是名色取蘊。此中起欲起貪者
謂起愛結。起瞋者謂起恚結。起癡者謂起
無明結。起怖者有作是説。此中不
怖。所以者何。怖即煩惱。若説煩惱即已
怖。問若爾此怖以何煩惱自性。有作
是説。以有身見自性。所以者何。執有我
者多怖畏故。若説有身見即已説怖。有餘
師説。以愛爲自性。所以者何。若有愛者多
怖畏故。復有説者。以無智自性。所以者
何。諸無智者多怖畏故。若説無明即已説
怖。評曰應是説。此所起中應別説怖所
以者何。有別心所心相應是怖自性此即
攝在。復有所餘如是類法心相應心所
法内非諸煩惱。問此怖自性於何處有。答
欲界有上二界。問若怖自性色界中
無。云何釋通契經所説。如契經説。苾芻當
知。有極光淨先生。諸天見後生者劫火
心生恐怖。而慰喩言。大仙勿怖大仙勿
怖。我數曾見此劫火焔。燒空梵宮即於
滅。伽他所説。復云何通。如
    聞説長壽天 有妙色名譽
    深心懷厭怖 如鹿對師子
答經頌於厭以怖聲説。問若爾厭怖有
差別。答名即差別。謂彼名厭此名爲怖。尊
者世友作是説。怖唯欲界厭通三界。復
是説。怖在煩惱品厭在善根品。復作
。怖通染汚無覆無記厭唯是善。大徳説
曰。於衰損事深心疑慮欲遠離説名爲
怖。已得遠離深心憎惡説名爲厭。如是名
厭怖差別。問異生聖者誰有怖耶。有作
是説。異生有怖聖者無怖。所以者何。聖者
已離五怖畏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
名畏。三怯衆畏。四命終畏。五惡趣畏。評曰
是説。異生聖者二皆有怖。問聖者已
五種怖畏如何有怖。答聖者雖五種
大怖而有所餘暫時小怖。問何等聖者有
小怖。爲有學位無學位耶。有作是説。唯有
學位有餘小怖。以怖唯是煩惱品故。評曰
是説。學無學位皆容怖。學謂預流
一來不還者。無學謂阿羅漢獨覺除佛世尊
佛無恐怖毛竪等事。於一切法如實通達
無畏故。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者。謂
色生諸餘遍行及修所斷餘煩惱等
問受取蘊云何。答若受有漏有取。彼受在
去未來現在。或起欲或起貪或起瞋或起
癡或起怖。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是名
受取蘊。此中廣釋如前應知有差別者。謂
隨起一隨煩惱中。縁此受諸餘遍行及
見所斷餘非遍行
受取蘊是想行及識取蘊廣説。應
是名取蘊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取蘊。取
蘊是何義。答此從取生復能生取故名
。復次此從取轉復能轉取故名取蘊。復
次此由取引復能引取故名取蘊。復次此
取長養復能長養取故名取蘊。復次此
取増廣復能増廣取故名取蘊。復次此
取流派復能流派取故名取蘊。復次此
蘊屬取故名取蘊。如臣屬王故名王臣。諸
有漏行都無我。設有問言。汝屬於誰。應
正答言。我屬於取。復次諸取於此應生時
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故名取蘊。復次諸
取於此増長廣大故名取蘊。復次諸取於
長養攝受故名取蘊。復次諸取於此染著難
捨。猶如塵垢染著衣服故名取蘊。復次諸
取於此深生樂著。如魚鼈等樂著河池
取蘊。復次此是諸取巣穴舍宅故名取蘊
謂依此故貪瞋癡慢見疑纒垢皆得生長
知此中依同分取取蘊名。謂依欲界
欲界取蘊。依色界取色界取蘊。依
無色界取無色界取蘊。如三界同分
取蘊名。依九地取知亦爾。此於
雜亂故。若於相續雜亂。謂依
自取他蘊取蘊亦依他取自蘊名取蘊
若於相續無雜亂者。一切外物應取蘊
外物中無諸取故。然諸外物依有情取
取蘊名互生長故
問蘊與取蘊何差別。答名即差別彼名爲
蘊此名取蘊。復次蘊通有漏無漏。取蘊唯
有漏。復次蘊攝三諦取蘊攝二諦。復次蘊
十七界一界少分。取蘊攝十五界三界少
。復次蘊攝十一處一處少分。取蘊攝十處
二處少分。復次蘊攝五蘊取蘊攝五蘊
少分。復次於蘊中流轉者受訶責。有
滅者受讃歎。於取蘊中流轉者受訶責
還滅者受讃歎。蘊與取蘊是謂差別
六界者。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問
何故作此論。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謂本論
師隨自意欲而作此論法相故不
責。復次不問此本論師。所以者何。世
尊施設十八界已。復於此中略出少分
設六界。故此六界十八界中攝五界全四界
少分。五界全者。謂前五識界。四界少分者。謂
色觸意及意識界。此中空界攝色界少分。地
水火風界攝觸界少分。識界攝意界意識界
少分。以此二界通有漏無漏。識界唯攝
漏分故。由此六界十八界中攝五界全四
界少分。問置本論師。世尊何故十八界中略
少分設六界。答觀受化者所宜差別
謂有所化所知境但愚少分。或有所化
所知境於一切。愚少分者爲説六界
一切者爲説十八界。復次世尊所化有
利根者。有鈍根者。爲利根者六界。爲
根者十八界。復次世尊所化有開智者
説智者。爲開智者六界。爲説智者
十八界。復次世尊所化有略者
廣者。爲略者六界。爲廣者
八界。復次於十八界略現門故説六界
謂十八界中有是色非色。若説前五界
知已説諸是色界。若説識界。當知已説
諸非色界。復次十八界中有有見無見
若説空界。當知已説諸有見者若説餘五
。當知已説諸無見者。復次十八界中有
有對無對。若説前五界。當知已説諸有
對者。若説識界。當知已説諸無對者。復次
十八界中有相應不相應。若説識界。當
知已説諸相應者。若説餘五界。當知已説
不相應者。如相應不相應。如是有所依無所
依。有所縁無所縁。有行相無行相。有警覺無
警覺。應知亦爾。復次由此六界生能
長有情色無色身故復施設。能生者。謂識
界。能養者謂地水火風界。能長者謂空界。復
次由此六界引能持能増有情色無色
故復施設。能引者謂識界。能持者謂地水
火風界。能増者謂空界。復次由此六界是根
本有情事。是遍行有情事。是無始有情事。是
無分別有分別有情事故復施設。根本有情
事者。謂欲色界受生有情。從結生心乃至死
有。無此六界無勢用。遍行有情事者。謂
欲色界一切有情從結生心乃至死有。無
六界不増上時。無始有情事者。謂不
本際已來諸有情類。從結生心乃至死有。無
此六界不作用時無分別有分別有情事者。
謂有有情別是男是女。如
藍頞部曇閉尸揵南位。如是六界亦有勢用
或有有情已可別是男是女鉢羅奢佉等
。如是六界亦有勢用。尊者妙音作
。由此六界入母胎勢用増上故復施
設。由是等種種因縁故。佛世尊於十八
略出少分。施設如是六界差別
問地界云何。答堅性。雖此地界總是堅性。而
此堅性差別無邊。謂内外分堅性各異。内分
中堅性者。謂髮毛爪齒塵垢皮肉。筋骨脈心
脾腎肝肺胃肚腸糞。生藏熟藏手足支節。如
是等中所有堅性。此諸堅性有勝有劣。謂
足堅性勝手堅性。若諸有情少時手行手
皮血肉即便壞盡。若以足行衆同分
皮血肉都無損壞。由此故知内分堅性有
勝有劣。外分中堅性者。謂地山礫石塼瓦草
木。螺蜯&T045527;蛤銅鐵金銀白鑞鉛錫末尼眞珠
珊瑚琥珀珂貝璧玉。帝青大青末羅羯多。杵
藏石藏颯頗胝迦。及紅頗黎吠琉璃等所有
堅性。此内外分種種堅性。以相同故略爲
一聚總名地界
問水界云何。答濕性。雖此水界總是濕性。而
此濕性差別無邊。謂内外分濕性各異。内分
中濕性者。謂涙汚涕唾肪膏髓惱涎膽痰
膿血尿等所有濕性。外分中濕性者。謂江河
池沼泉井溝渠四大海等所有濕性。此内外
分種種濕性。以相同故略爲一聚總名

問火界云何。答煖性。雖此火界總是煖性。而
此煖性差別無邊。謂内外分煖性各異。内分
中煖性者。謂身中熱等熱遍熱。由此所飮所
食所噉。皆易消熱身安隱。此若増時便
熱病。外分中煖性者。謂炬燈燭陶竈
等火聚炎焔。燒諸城。村山林曠野。及諸藥
日輪未尼天龍宮殿所出火焔。并地獄等
諸火煖性。應是説。内火煖性熱於外火
所以者何。若以飮食&T055114;。下然熾火
一日夜。猶不形色變易。如
須臾頃。此内外分種種煖性以相同
故。略爲一聚總名火界
問風界云何。答輕等動性。雖此風界總是動
。而此動性差別無邊。謂内外分動性各異。
内分中動性者。謂有上行風下行風。有
住脇風住腹風。有住背風如鍼風。有
如刀風。有茇羅風婆呾瑟恥羅風。有
婆呾寠拉摩風。有入息風出息風。有
身分*支節行風所有動性。外分中動性者。
謂有四方風。或有塵風。或無塵風。或毘濕縛
風。或吠嵐婆風。或小風。或大風。或風輪風等
所有動性。此内外分種種動性以相同故。略
一聚總名風界
問空界云何。答如契經説。有眼穴空。有
穴空。有鼻穴空。有面門空。有咽喉空。有
中空心邊空。有通飮食處空。有貯飮食
處空。有棄飮食處空。有諸*支節毛孔等空
是名空界。阿毘達磨作是説。云何空界。
謂隣礙色。礙謂積聚即牆壁等有色。近此名
隣礙色。如牆壁間空。叢林間空。樹葉間空。窓
牖間空。往來處空。指間等空。是名空界。有
是説此文應言云何空界。謂隣難除色。
然色有二種。一者易除謂有情數。二者難除
謂無情數。此空界色多近非情牆壁樹等。而
施設故名隣難除色。舊對法者及此國師。倶
空界處處皆有。謂骨肉筋脈皮血身分。晝
夜明闇形顯等處皆有此色。問縁空界色
眼識生不。有説縁此眼識不生。謂空界色
眼識境而此眼識畢竟不生。復有説者。
空界色眼識亦生。問若爾何故見不
。答此空界色晝爲明所覆。夜爲闇所覆。
故眼雖見而不明了
問虚空空界有何差別。答虚空非色空界是
色。虚空無見空界有見。虚空無對空界有對。
虚空無漏空界有漏。虚空無爲空界有爲。問
若此虚空是無爲者。契經所説當云何通。如
契經説。世尊以手摩捫虚空苾芻衆。豈
佛以手摩捫無爲而告弟子。答彼於空界
虚空聲。非虚空手可摩捫。餘經亦説。
佛告苾芻。若有畫師或彼弟子持諸彩色
來作是言。我能彩畫虚空。作種種文像
是事不。苾芻佛無是事。彼亦於
虚空聲又伽他説
    獸歸林藪 鳥歸虚空 聖歸涅槃
    法歸分別
彼亦於空界。説虚空聲。復有頌言
    虚空無鳥跡 外道無沙門
    愚夫樂戲論 如來則無
彼亦於空界虚空聲。有餘經説。鳥歩
跡難現亦不尋。彼亦於空界
虚空聲。有處問虚空而答以空界。如品類
是言。云何虚空謂有虚空無障無
礙色於中行周遍増長。問何故問虚空而答
空界。答虚空微細難顯説。空界相麁
開示。以麁顯細故作是説
問以何縁故知虚空。尊者世友作
。以佛説故知虚空。謂契經中。佛處處
虚空虚空故知實有。問爲但信教知
虚空。爲此虚空亦現量得。答亦現量得。若
虚空一切有物應容處。既有受諸
有物虚空。復作是説。以往來
聚集處故知虚空。若無彼因彼亦不有。
彼因者即是虚空。虚空是彼容受因故。復
是説。容有礙物虚空。若無虚空
彼無容處。復作是説若無虚空一切
處皆有障礙。既現見有無障礙處故。知虚
空決定實有。無障礙相是虚空故。大徳説曰。
虚空不知非所知事故。所知事者色非
色性虚空與彼倶不相應。所知事者謂此彼
性虚空與彼倶不相應。此虚空名。但是世間
分別假立。評曰應是説。實有虚空。非
不知即謂非有前教理實有虚空
問若爾虚空有何作用。答虚空無爲無
。然此能與種種空界近増上縁。彼種
種空界能與種種大種近増上縁。彼種種
大種能與有對造色等近増上縁。彼有對
造色能與心心所法近増上縁。若無
。如是展轉因果次第皆不成立。勿
。是故虚空體相實有不撥無
問識界云何。答五識身及有漏意識。問何故
無漏識不識界耶。答與識界相相應
故。若法能長養諸有。攝益諸有。任持諸有
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能損減諸有。散
諸有。破滅諸有。是故不立在六界中。復次
若法能令諸有相續生老病死流轉不絶者
六界中。無漏意識與此相違。是故不
六界中。復次若法是趣苦集行亦是趣有
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
此相違。是故不在六界中。復次若法
是有身見事。顛倒事愛事。隨眠事與貪瞋癡
安足處。有垢有毒有穢有刺。有過有濁
在諸有苦集諦攝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
此相違。是故不在六界中。尊者世友
是問言。此六界中何故不無漏意識
即自答言。如是六界從諸漏生。無漏意識
漏生。復作是説。如是六界能生諸漏
無漏意識不諸漏。復作是説。如是六界
是我執縁。無漏意識非我執縁。復作是説
是六界是有情依。無漏意識非有情依。復
是説。如是六界是異熟依。無漏意識非
異熟依。復作是説是六界是入胎縁。無
漏意識非入胎縁。復作是説。如是六界無
始來有。無漏意識非無始有。大徳説曰。如
是六界是自體分。無漏意識非自體分。脇尊
者言。如是六界是生死依。無漏意識非生死
。由是等種種因縁無漏意識不

問蘊取蘊界有何差別。答名即差別謂名爲
蘊名爲取蘊名爲界故。復次於有爲法
設蘊。於有漏法設取蘊。於有情數法
設界。復次蘊有流轉還滅作用。取蘊唯有
轉作用。界有結生入胎作用是名爲
取蘊界三種差別
二法。謂有色無色法。問何故作此論。答
遣補特伽羅。及爲示智殊勝故。
遣補特伽羅者。謂顯唯有有色無
色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故。及爲示智
殊勝者。謂有聰慧殊勝智者。由此二法
達一切。此二遍攝一切法故。由此二縁
斯論。問有色法云何。答謂十處一處少分。
十處者。謂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處。一處
少分者。謂法處少分。問無色法云何。答謂一
處一處少分。一處者謂意處。一處少分者。謂
法處少分。問此中何等名有色法無色法耶。
答若法有色名體是色者名有色法。若法
非色名體非色者名無色法。或有法雖
色名而體非色。如契經説寂靜解脱超
有色法。至無色法。應知此中有色法者即
有色定。又契經説。身證色定具足而住。又如
有言。我今正受是色受。又如佛説。我以
是色經典句屬汝等正受持。如
是等處雖色名而體非色。若有色名
是色者名有色法。或色體有色用。或色用
色體。或體與相互相有故立有色名。復
次若法體是四大種。或是四大種所造者名
有色法。若法體非四大種。或非四大種所造
無色法。復次若法大種爲因及體
所造色者名有色法。若法非大種爲因及
體非所造色者名無色法。復次若法可
増長者名有色法。若法不種植
増長者名無色法。尊者世友作
。有色相者名有色法。何等名有色相。謂
漸次積集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漸次散壞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形質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方所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大小所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障礙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怨害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損害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益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次若有三種
色相可得名有色相。謂或有色有見有對。或
復有色無見有對。或復有色無見無對。復作
是説。若有牽來引去相者名有色相。復作
是説。有變礙相有色相。問若有變礙相
有色相者。過去未來極微無表既無
色相。若無色相體應非色。答彼亦
是色得色相故。謂過去色雖今無變礙
曾有變礙。未來色雖今無變礙而當
極微一一雖變礙而多積集即有
。無表自體雖變礙而彼所依有變礙
故亦名變礙。所依者何。謂四大種。所依有
變礙故無表亦可變礙。如樹動時影
亦隨動。復作是説。若有受障礙相
有色相。復作是説。若有大種爲因相者名
有色相。復作是説。無一切色同一色相。所
以者何。眼處色相異乃至法處所攝色相異。
大徳説曰。若有能壞有對色相是有色相。
前所説色相相違名無色相。若法有
無色相。者名無色法
問墮法處色。何不在十色處中。答若色
刹那極微而分析者立十色處。墮
色雖刹那可分析義。而無極微可分
析義故不在十色處中。復次若色可
五識所依及所縁者立十色處。墮法處
五識所依縁故不在十色處中
復次若色有障礙十色處。墮法處
既無障礙故不在十色處中
問爲欲界色多色界色多耶。答若依處説欲
界色多色界色少。所以者何。以欲界色攝
處全九處少分。色界色唯攝九處少分。若依
體説色界色多欲界色少。所以者何。以色界
身處倶廣大故。謂色界身形量廣大過於欲
。色界處所亦復如是。施設論説。如
梵衆天。從梵衆天梵輔天。其量亦
爾。廣説乃至。如此處善見天。從善見
。至色究竟其量亦爾。故色界色多於欲

復有二法。謂有見無見法。問何故作此論
答爲遣補特伽羅。及爲示智殊勝
故。爲遣補特伽羅者。謂顯有見
無見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故。及爲
智殊勝者。謂有聰慧殊勝智者。由此二法
達一切。此二遍攝一切法故。復次爲
他宗正理故。謂或有執一切法皆是有
見。如尊者妙音彼作是説。一切法皆是有
見慧眼境故。爲彼意一切法。或是有
見或是無見。由此三縁故作斯論。問有見
法云何。答一處謂色處。問無見法云何。答十
一處。謂餘十一處。問有見無見是何義耶。尊
者世友作是説。能現所現及可現在
此在彼是有見義。與此相違是無見義。大
徳説曰。是眼所照。是眼所行。是眼境界是有
見義。與此相違是無見義。脇尊者言。若有
影像明了可見是有見義。與此相違是無見
義。問何故有色十一處中唯一色處説名
。答唯一色處麁顯易了。廣説如前。十一
色内唯一色處立色處名。此有見法有二十
。謂長短方圓正不正高下。青黄赤白影光
明暗雲烟塵霧。復有。此有二十一。謂
前二十種加空一顯色。問此二十色内。幾有
顯無形幾有顯有形。答二十色内八有顯無
形。謂青黄赤白影光明暗。餘十二色有顯有
形。有説此中應四句。或有色有顯無形。
謂青黄赤白影光明暗。此八種色有顯可
無形可知故。或有色有形無顯。謂身表色此
有形可知無顯可知故。或有色有顯有形。
謂長短方圓正不正高下雲烟塵霧。此十二種
有顯有形而可知故。或有色無顯無形。謂除
前相。即空界色。問水鏡等中所有影像爲
實有實有耶。譬喩者説此非實有。所以
者何。面不鏡鏡不面。如何鏡上有
像生。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此是實有是眼所
見眼識所縁色處攝故。問面不鏡鏡不
面。云何實有。答生色因縁有多種理
種理故彼非難。如月光月愛珠器。得
水生實有。彼所生水有水用故。如
日光及日愛珠牛糞末等。而有火生
實有。彼所生火有火用故。如鑚燧及
人功力。而有火生實有。彼所生火有
火用故。如是縁水鏡等及人面等影像
實有。所生影像能爲所縁覺念
故。問世間所聞諸谷響等。爲是實有
耶。譬喩者説。此非實有。所以者何。一切
音聲刹那性故。於此處生即此處滅。刹那頃
生自然即滅。如何能至谷等響。阿毘達
磨諸論師言。此是實有。是耳所聞耳識所縁
聲處攝故。問聲刹那生即此處滅。如何能至
谷等響。答生聲因縁非一種理多種
故彼非難。如脣齒舌齶喉等相撃出
聲。彼所出聲非實有。生耳識故。如
聲及縁谷等而有響生實有。能
所縁覺念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