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觀一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
頃。彼結盡非果攝。若無色界見集所斷結盡。
無有異生非果攝義。義如前説。次第者集
現觀一心頃。滅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彼結盡非果攝。若無色界見滅所斷結盡無
有異生非果攝義。義如前説。次第者滅現
觀一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若
無色界見道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
謂彼結盡證預流果時即預流果攝。乃至證
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無有異生非
果攝義。義如前説。亦無次第者非果攝義。
所以者何。道類智忍滅時方斷彼盡。道類智
生時隨其所應證前三果。彼結盡即前三果
攝故。無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
果。謂彼結盡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無有異生非果攝義。義如前説。亦無次第
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金剛喩定現在前時
斷盡。初盡智生時證阿羅漢果彼結盡
即阿羅漢果攝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三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一一盡何果攝。問何
故作此論。答先雖説十五部結盡諸果所
攝。而未説十六章煩惱盡諸果所攝。今欲
説之故作斯論。答三結中有身見盡四沙門
果攝。或無處。四沙門果攝者。謂彼盡證預流
果時即預流果攝。乃至證阿羅漢果時即阿
羅漢果攝。或無處者謂無異生非果攝義。
所以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
有身見故。次第者苦現觀一心頃。集滅現觀
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有身見盡非果攝。
如三結中有身見盡。應知五順下分結中有
身見。五見中有身見・邊執見盡亦爾。自性等
故同對治故。戒禁取・疑盡四沙門果攝。四果
攝義如前應知。此無異生非果攝義。所以
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戒禁取
疑故。亦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
道類智忍滅時方斷彼盡。道類智生時隨其
所應證前三果。戒禁取・疑盡即前三果攝
故。如三結中戒禁取疑盡。應知四瀑流・軛
中見瀑流軛。四取中見取戒禁取。四身繋中
戒禁取此實執身繋。五順下分結中戒禁取
疑。五見中邪見・見取・戒禁取。七隨眠中見・
疑隨眠。九結中見取疑結盡亦爾。自性等故。
同對治故。三不善根盡不還阿羅漢果攝。或
無處。不還果攝者。謂彼盡證不還果時即不
還果攝。阿羅漢果攝者。謂彼盡證阿羅漢果
時即阿羅漢果攝。或無處者。謂諸異生已離
欲染彼盡非果攝。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
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盡非果攝。無次第者
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離欲染第九無間道
滅時方斷彼盡。第九解脱道生時證不還果
即不還果攝故。如三不善根盡。應知三漏中
欲漏。四瀑流軛中欲瀑流軛。四取中欲取。四
身繋中貪欲瞋恚。五蓋中前四蓋。五結中瞋
嫉慳結。五順下分結中貪欲瞋恚。六愛身中
鼻舌觸所生愛身。七隨眠中貪欲瞋恚。九結
中恚嫉慳結盡亦爾。自性等故。同對治故。有
漏無明漏盡阿羅漢果攝。謂彼盡證阿羅漢
果時即阿羅漢果攝。無有異生非果攝義。
所以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有
漏無明漏故。亦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
者何。金剛喩定現在前時方斷彼盡。初盡智
生時證阿羅漢果彼盡即阿羅漢果攝故。如
有漏無明漏盡。應知四瀑流軛中有無明瀑
流軛。四取中我語取。五結中貪慢結。五順上
分結中除色貪餘四。六愛身中意觸所生愛
身。七隨眠中有貪無明慢。九結中愛慢無明
結盡亦爾。自性等故。同對治故。疑蓋盡四沙
門果攝。或無處。四沙門果攝者如前説。或無
處者。謂諸異生已離欲染疑蓋盡非果攝。
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
疑蓋盡非果攝。次第者道現觀二心頃。疑蓋
盡非果攝。色貪順上分結盡阿羅漢果攝。或
無處。阿羅漢果攝者。謂彼盡證阿羅漢果時
即阿羅漢果攝。或無處者。謂諸異生已離色
染彼盡非果攝。已離色染入正性離生者。
見道十五心頃及道類智等諸有學位彼盡
非果攝。次第者從離第四靜慮染第九解
脱道。乃至金剛喩定現在前時彼盡非果攝。
如色貪順上分結盡。應知眼耳身觸所生愛
身盡亦爾。自性等故。同對治故。然有差別。
此中應言或無處者。謂諸異生已離梵世染
彼盡非果攝。已離梵世染入正性離生者。
見道十五心頃及道類智等諸有學位彼盡非
果攝。次第者從離初靜慮染第九解脱道。
乃至金剛喩定現在前時彼盡非果攝。九十
八隨眠中欲界見苦集滅道所斷隨眠盡四沙
門果攝或無處。此如十五部結中欲界前四
部盡説。欲界修所斷隨眠盡不還阿羅漢果
攝或無處。此如十五部結中。欲界第五部盡
説。色界見苦集滅道所斷隨眠盡四沙門果
攝或無處。此如十五部結中色界前四部盡
説。色界修所斷隨眠盡阿羅漢果攝或無處。
此如十五部結中色界第五部盡説。無色界
見苦集滅所斷隨眠盡四沙門果攝或無處。
此如十五部結中無色界前三部盡説。無色
界見道所斷隨眠盡四沙門果攝。此如十五
部結中無色界第四部盡説。無色界修所斷
隨眠盡阿羅漢果攝。此如十五部結中無色
界第五部盡説。預流向中諸結盡何果攝。答
無處。所以者何。預流果前無沙門果攝彼
盡故。預流果中諸結盡何果攝。答預流果。謂
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一來向中
諸結盡何果攝。答預流果或無處。預流果攝
者。謂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或無
處者。謂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
心頃諸結盡非果攝。次第者欲界前五品修
所斷諸結盡非果攝。所以者何。是勝果道所
證得故。如勝果道非果所攝。所得結盡理亦
應爾。一來果中諸結盡何果攝。答一來果。謂
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及攝欲界
修所斷前六品諸結盡。不還向中諸結盡何果
攝。答一來果或無處。一來果攝者。謂此果中。總
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及攝欲界修所斷前
六品諸結盡。或無處者。謂已離欲乃至無所
有處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諸結
盡非果攝。次第者。欲界修所斷第七第八品
諸結盡非果攝。不還果中諸結盡何果攝。答
不還果。謂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
及攝欲界修所斷諸結盡。阿羅漢向中諸結
盡何果攝答不還果或無處。不還果攝者。謂
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及攝欲界
修所斷諸結盡。或無處者。謂離初靜慮一品。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八品染諸結盡非果攝。
所以者何。是勝果道所證得故。如勝果道
非果所攝。所得結盡理亦應爾。阿羅漢果中
諸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謂此果中總攝
三界見修所斷諸結盡。問此中爲説諸向果
中所成就諸結盡。爲説諸向果中新所證
得諸結盡。設爾何失。二倶有過。所以者何。
若説諸向果中所成就諸結盡者。前三果中
諸結盡不應唯説自果攝。如已離欲前五
品染入正性離生者。至道類智時證預流
果。彼欲界修所斷五品結盡。非此果攝。何
故不説或無處耶。又已離欲前八品染入
正性離生者。至道類智時證一來果。彼欲
界修所斷第七八品結盡非此果攝何故不
説或無處耶。又已離欲乃至無所有處染
入正性離生者。至道類智時證不還果。彼
上二界七地修所斷結盡非此果攝何故不
説或無處耶。若説諸向果中新所證得諸
結盡者。後三向中諸結盡不應亦説前果
攝。向中新所證結盡定非前果所攝故。答此
中總説諸向果中所成就諸結盡。問若爾善
通後三向難。前三果難當云何通。答此説
具縛入見道者故前三果所成就結盡*唯
説自果攝。有作是説。此中果位説新所證
所求滿故。向位未滿所求事故總説成就
故。向果位二説善通
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欲界修所斷諸結
盡何果攝。答一來果或無處。一來果攝者。謂
欲界修所斷前六品諸結盡。或無處者。謂
欲界修所斷第七第八品諸結盡。已離欲染
未離色染。色界修所斷諸結盡何果攝答無
處。謂離初靜慮一品乃至第四靜慮八品染。
彼修所斷諸結盡非果攝。已離色染未離
無色染。無色修所斷諸結盡何果攝。答無處。
謂離空無邊處一品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八
品染。彼修所斷諸結盡非果攝
此中説有四沙門果。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
果阿羅漢果。問何故説此四沙門果。答爲止
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説。四沙門果*唯是
無爲如分別論者。問彼何故作是説。答依
契經故。如契經説。佛告苾芻。吾當爲汝
説沙門性及沙門沙門果。云何沙門性。謂八
支聖道。云何沙門謂成就此法者。云何沙門
果。謂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云何預流果謂
永斷三結。云何一來果謂永斷三結薄貪
瞋癡。云何不還果謂永斷五順下分結。云何
阿羅漢果。謂永斷貪瞋癡及一切煩惱。依此
經故説沙門果*唯是無爲。爲遮彼意顯沙
門果亦有爲亦無爲。若沙門果*唯無爲者便
違契經。如契經説。有行四向有住四果。此
中住者住有爲果非無爲果。以無爲果不
可住故。彼作是説。無爲果中亦可説住故。
施設論作如是説。彼住於斷不求勝進。爲
得未得。爲獲未獲。爲觸未觸。爲證未證。
彼論非證。所以者何。彼論意説。住於道故。
謂住斷者非如乘象馬住象馬上。但於證
斷道不進不退説名爲住。有餘契經*唯説
有爲是沙門果。如説五根増上猛利迅速圓
滿。名倶解脱阿羅漢果。次減劣者名慧解脱
阿羅漢果。次減劣者名不還果。次減劣者名
一來果。最減劣者名預流果。此中*唯説信
等五根勝劣差別名沙門果故。知沙門果
非但是無爲。問若沙門果亦是有爲。云何通
彼所引契經。答四沙門果實通有爲無爲。而
彼契經且説是無爲者。所以者何。*唯説果
故。若法是沙門果非沙門性者彼經説之道。
是沙門果亦是沙門性故彼不説。復次若法
是婆羅門果非婆羅門性者彼經説之道。是
婆羅門果亦是婆羅門性故彼不説。復次若
法是梵行果非梵行性者彼經説之道。是梵
行果亦是梵行性故彼不説。復次若法是果
非有果者彼經説之道。是果亦是有果故彼
不説。復次若法是離非有離者彼經説之
道。是離亦是有離故彼不説。復次若法是所
求非所厭者彼經説之道。是所求亦是所厭
故彼不説。爲止如是他宗所説欲顯
宗故説四果。復次勿爲止他顯示己義。但
爲開發法相正理令他了知故説四果。問
四沙門果自性是何。答品類足論作如是説。
預流果有二種。謂有爲及無爲。云何有爲預
流果。謂證預流果者於諸學法已正當得。
已得者謂過去。正得者謂現在。當得者謂未
來。云何無爲預流果。謂證預流果者。於諸
結斷已正當得。已得者謂過去。正得者謂現
在。當得者謂未來。問道是有爲墮在三世可
説於彼已正當得。斷是無爲不墮三世云
何説於彼已正當得耶。答品類足論應作
是説。於諸結斷得獲觸證不應説言已正
當得。作是説者有別意趣。欲顯彼斷得及
相續得者。謂彼斷得在過去名已得。在現
在名正得。在未來名當得。相續者謂證斷
相續。在過去名已得。在現在名正得。在
未來名當得。又彼論説一來果有二種。謂
有爲及無爲。云何有爲一來果。謂證一來果
者。於諸學法已正當得。餘如前説。云何無
爲一來果。謂證一來果者。於諸結斷已正
當得餘如前説。不還果有二種。謂有爲及無
爲。云何有爲不還果。謂證不還果者。於諸
學法已正當得餘如前説。云何無爲不還果。
謂證不還果者。於諸結斷已正當得。餘如
前説。阿羅漢果有二種。謂有爲及無爲。云何
有爲阿羅漢果。謂證阿羅漢果者。於諸無
學法已正當得。餘如前説。云何無爲阿羅漢
果。謂證阿羅漢果者。於諸結斷已正當得。
餘如前説。施設論中亦作是説。預流果有
二種。謂有爲及無爲。云何有爲預流果。謂此
果得及此得得。此果得者。謂有爲無爲預流
果得。此得得者。謂此果得之得由此果得故
成就預流果。由此得得故成就此果得。若
諸學根學力學戒學善根八學法。及此種類
諸學法。是名有爲預流果。云何無爲預流果。
謂三結永斷。及此種類諸結法永斷。八十八
隨眠永斷。及此種類隨眠法永斷。是名無爲
預流果。一來果有二種。謂有爲及無爲。云何
有爲一來果。謂此果得及此得得。餘如前説。
若諸學根學力學戒學善根八學法。及此種
類諸學法。是名有爲一來果。云何無爲一來
果。謂三結永斷。及此種類諸結法永斷。八十
八隨眠永斷。及此種類隨眠法永斷貪瞋癡
倍斷。及此種類煩惱法倍斷。是名無爲一來
果。不還果有二種。謂有爲及無爲。云何有爲
不還果。謂此果得及此得得。餘如前説。若諸
學根學力學戒學善根八學法。及此種類諸學
法。是名有爲不還果。云何無爲不還果。謂五
順下分結永斷。及此種類諸結法永斷。九十
二隨眠永斷。及此種類隨眠法永斷。是名無
爲不還果。阿羅漢果有二種。謂有爲及無爲。
云何有爲阿羅漢果。謂此果得及此得得。餘
如前説。若諸無學根無學力無學戒無學善
根十無學法。及此種類諸無學法。是名有爲
阿羅漢果。云何無爲阿羅漢果。謂貪瞋癡永
斷。及一切煩惱永斷。越一切趣斷一切路。
滅三種火渡四瀑流。摧諸傲慢離諸渇愛。
破阿頼耶。無上究竟無上寂靜無上安樂。及
諸愛盡離滅涅槃。是名無爲阿羅漢果。是謂
四沙門果自性我物相分本性。已説自性。所
以今當説。問何故名沙門果。沙門果是何
義。答所有聖道是沙門性。有爲無爲及諸
擇滅。是此果故名沙門果。問若爾。此果不
應*唯四。謂見道中八忍品是沙門性。八智
品是有爲沙門果。八部法斷是無爲沙門果。
離欲界染時九無間道是沙門性。九解脱道
是有爲沙門果。九品法斷是無爲沙門果。如
是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應知亦爾。
如是便有八十九有爲沙門果。八十九無爲
沙門果。若依此説。此沙門果有二百六十
七。謂八十九在過去。八十九在現在。八十
九在未來。品類足論作如是説。云何果法。
謂一切有爲法及擇滅。隨諸聖道爾所刹那。
即有爾所有爲沙門果。隨有漏法有爾所
量。擇滅無爲亦有爾所。隨有爾所擇滅無
爲。即有爾所無爲沙門果。若以刹那在身
分別便有無量沙門果體。何故*唯説四沙
門果。有作是説。此是世尊爲受化者所宜
聞故有餘略説。脇尊者曰。*唯佛世尊能具
智諸法性相勢用分齊。餘不能知。若此
堪立沙門果者即便立之。若不堪者便不
建立。故不應難。尊者世友作如是説。此是
世尊爲開智者簡要而説。故不應難復次
此四果位易見易施設。謂此是預流果乃至
此是阿羅漢果。所餘諸位難見難施設。故佛
但説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諸瑜伽師於
果發起増上慶悦。餘位不爾。如務農者於
六月中修治稼穡。後收子實積置場中生
大慶悦。此亦如是。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
次此四果位具三因縁。一捨曾得道。二得
未曾得道。三證結斷一味得。餘位不爾。故
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具五因
縁。一捨曾得道。二得未曾得道。三證結斷
一味得。四頓得八智。五一時修十六行相。餘
位不爾。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
位。是瑜伽師最勝安隱穌息之處。餘位不爾。
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所有聖
道是功用。是功用究竟所有結斷是所作。是
所作究竟。餘位聖道是功用非功用究竟。餘
位結斷是所作非所作究竟。故佛唯説四沙
門果。復次此四果位容修行者廣修聖道。
餘位不爾。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此四
果位。諸瑜伽師能善了知功徳過失。功徳者
謂道及道果。過失者謂生死因果。餘位不爾。
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諸瑜
伽師方能善取四聖諦相。餘位不爾。如人
道。行於四方相未能善取。若坐一處方能
善取。此亦如是。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
此四果位。若退失時有證知者。餘位不爾。
如村邑中若被劫奪有證知者非兩中間。
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諸瑜
伽師先廣加行安足堅固。餘位不爾。預流果
先廣加行者。謂彼先求解脱果故。精勤修
習惠施淨戒。不淨觀持息念念住聞思修慧。
及煖頂忍世第一法。并見道中十五心頃。即
此總名安足堅固。有説。從初乃至世第一法
名廣加行。見道十五心名安足堅固。一來果
先廣加行者。謂即前説及離欲染諸加行道。
六無間道五解脱道。即此名爲安足堅固。有
説。預流果名安足堅固。不還果先廣加行者。
謂即前説及離欲染諸加行道。三無間道
二解脱道。即此名爲安足堅固。有説。一來
果名安足堅固。阿羅漢果先廣加行者。謂即
前説及離初靜慮一品染諸加行道。乃至金
剛喩定。即此總名安足堅固。有説。不還果
名安足堅固。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此
四果位。諸瑜伽師斷絶止息一切生分。餘位
不爾。謂預流果除欲界七生及色無色界一
一處一生。餘一切生得非擇滅。一來果除欲
界二生及色無色界一一處一生。餘一切生
得非擇滅。不還果除色無色界一一處一生。
餘一切生得非擇滅。阿羅漢果於一切生
得非擇滅。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
位。諸瑜伽師總集三界見修所斷煩惱斷得。
餘位不爾。謂預流果位總集三界見所斷煩
惱斷得。一來果位總集三界見所斷。及欲界
修所斷前六品煩惱斷得。不還果位總集三
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九品煩惱斷得。阿
羅漢果位總集三界見修所斷一切煩惱斷
得。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是瑜
伽師本所求處。餘位不爾故佛唯説四沙門
果。復次此四果位。諸瑜伽師説有退者若
未還得必不命終。餘位不爾。故佛唯説四
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對治五趣得非擇
滅。餘位不爾。謂預流果對治地獄傍生鬼趣
得非擇滅。一來果對治人趣一分得非擇
滅。不還果對治人趣全分得非擇滅。阿羅
漢果對治天趣得非擇滅。故佛唯説四沙
門果。復次此四果位對治四生得非擇滅。餘
位不爾。謂預流果對治卵生濕生得非擇
滅。一來果對治胎生一分得非擇滅。不還
果對治胎生全分得非擇滅。阿羅漢果對
治化生得非擇滅。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
次此四果位對治二邊。餘位不爾。言二邊
者。謂欲界及有頂。對治欲界邊故得一來
不還果。對治有頂邊故得預流阿羅漢果。
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對治二
有根本。餘位不爾二有根本者。謂欲界及有
頂。對治欲界有根本故得一來不還果。對
治有頂有根本故得預流阿羅漢果。故佛唯
説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能永對治二種
惡思。及彼異熟所依諸蘊。餘位不爾。二種惡
思者。謂斷善根思及起無間業思。預流果
能永對治斷善根思。一來果能永對治起
無間業思。不還果能永對治彼異熟果。阿羅
漢果能永對治彼所依諸蘊。故佛唯説四沙
門果。復次此四果位對治三法。餘位不爾。
謂預流果對治三結。一來果對治三不善根
及欲漏一分。不還果對治三不善根及欲漏
全分。阿羅漢果對治有漏無明漏。故佛唯説
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對治四法。餘位不
爾。謂預流果對治見瀑流軛見取戒禁取及
後二身繋。一來果對治欲瀑流軛取及初二身
繋一分。不還對治欲瀑流軛取及前二身繋
全分。阿羅漢果對治有無明瀑流軛及我語
取。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對治
五法。餘位不爾。謂預流果對治疑蓋後三順
下分結及五見。一來果對治前四蓋瞋嫉慳
結。及前二順下分結一分。不還果對治前四
蓋瞋嫉慳結。及前二順下分結全分。阿羅漢
果對治貪慢結。及五順上分結。故佛唯説四
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對治六愛身。餘位不
爾。謂預流果對治見所斷意觸所生愛身。一
來果對治鼻舌觸所生愛身一分。不還果對
治鼻舌觸所生愛身全分。阿羅漢果對治眼
耳身觸所生愛身。及修所斷意觸所生愛身。
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對治
七隨眠。餘位不爾。謂預流果對治見疑隨
眠。一來果對治欲貪瞋恚隨眠一分。不還果
對治欲貪瞋恚隨眠全分。阿羅漢果對治有
貪慢無明隨眠。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此
四果位對治九結。餘位不爾。謂預流果對
治見取疑結。一來果對治恚嫉慳結一分。不
還果對治恚嫉慳結全分。阿羅漢果對治愛
慢無明結。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
位對治九十八隨眠。餘位不爾。謂預流果
對治三界見所斷隨眠。一來果對治欲界修
所斷隨眠一分。不還果對治欲界修所斷隨
眠全分。阿羅漢果對治色無色界修所斷隨
眠。故佛唯説四沙門果。復次此四果位各出
一種重煩惱際。餘位不爾。謂預流果出見所
斷重煩惱際。一來果出能等起五無間業重
煩惱際。謂欲界前六品煩惱能等起五無間
業。後三品不爾。勢力劣故。不還果出諸不
善重煩惱際。阿羅漢果出諸無記重煩惱際。
故佛唯説四沙門果
問何故離欲界染立二沙門果。謂一來不還
果。離色無色界染立一沙門果。謂阿羅漢果
耶。脇尊者曰。唯佛世尊能具正知諸法性相
勢用分齊餘不能知。若離此染堪立二
果便即立二。若離此染堪立一果便即立
一。故不應難。復次四沙門果無不皆因離
三界染而得建立。謂離三界見所斷染立
預流果。若離三界見所斷染。及離欲界修所
斷前六品染立一來果。若離三界見所斷染。
及離欲界修所斷染立不還果。若離三界見
修所斷染立阿羅漢果。復次以欲界是不定
界非修地非離染地。故離彼染立二沙門
果。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故離
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復次以欲界難斷難破
難可越度。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色無色
界易斷易破易可越度。故離彼染唯立一
沙門果。復次以欲界過患増盛過患堅固過
患衆多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色無色界
與此相違。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復次
以欲界煩惱猶如瀑流難可越度。故離彼
染立二沙門果。如人渡河其水深廣濤波
漂急數數止息乃能渡之。如契經説。邑主
當知。言瀑流者喩五妙欲。色無色界與此
相違。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復次以欲
界是嶮難界。煩惱増重作業増重。猶如重擔
難可越度。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色無色
界非嶮難界。煩惱作業設有増重而易越
度。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如人擔重登
嶮難山數數止息乃能越度。若至平地雖復
擔重而易遠渉。此亦如是。復次以欲界是
雜穢界。猶如淤泥雜諸糞穢難可出離。故
離彼染立二沙門果。色無色界與此相違。
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如糞聚上造立
宮室。雖復妙好人不樂住。色無色界亦復
如是。爲居欲界雜穢法上。雖復妙好賢聖
不樂。是故尊者僧伽筏蘇作如是説。此欲
界中多諸過失。謂喪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
屬亡失財位。或被割截耳鼻手足及諸身
分。或復遭於四百四病。由如是等種種因
縁受諸劇苦。如是欲界多諸過失。若離彼
染總立一切四沙門果猶少況二。復次以
欲界有男身女身難可越度。故離彼染立
二沙門果。色無色界唯有男身易可越度。
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復次以欲界有
男根女根難可越度。故離彼染立二沙門
果。色無色界無男女根易可越度。故離彼
染唯立一沙門果。復次以欲界有不善無
記二種煩惱難可越度。故離彼染立二沙
門果。色無色界唯有一種無記煩惱易可
越度。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如不善無
記二種煩惱。如是有異熟無異熟生二果生
一果。無慚無愧相應不相應煩惱應知亦爾。
復次以欲界有苦根・憂根・無慚・無愧・嫉慳・
段食。及婬欲愛五蓋・五欲諸惡趣等種種過
患難可出離。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色無
色界與此相違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
復次欲界具有十八界十二處等多有漏法
難可出離。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色無色
界有漏法少。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問
何故離見所斷染立初一沙門果。離修所
斷染立後三沙門果耶。答見所斷染易可
遠離。故離彼時立初一沙門果。修所斷染難
可遠離。故離彼時立後三沙門果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五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四
問前説聖道是沙門性有爲無漏。及諸擇滅
是此果故名沙門果。無漏道力所證得者可
立此名。世俗道力所證得者如一來不還
果。云何名沙門果。答如無漏道離欲界染
若倍若全立果分齊。如是聖者以世俗道
離欲界染。若倍若全亦立一來及不還果。故
二亦得沙門果名。尊者僧伽筏蘇説曰。以世
俗道離欲染時亦修未來。諸無漏道所得
二果是彼果故。亦得建立沙門果名。彼不
應作是説。所以者何。未來聖道未有作用。
如何於彼此得果名。有餘師説。以世俗道
離欲染時無漏道得恒相續轉。所得二果是
彼果故。亦得建立沙門果名。彼不應作是
説。所以者何。得無斷結證斷作用。如何
於彼此得果名。復有説者。以世俗道得二
果者。金剛喩定現在前時。總證三界見修所
斷一味斷得。前所得斷是此果故名沙門果。
此定是眞沙門性故。彼亦不應作如是説。
所以者何。得二果時未得此定。若得此定
失彼果名。如何彼二名沙門果。應作是説。
從多立名多是聖道所得果故。謂世俗道得
二果時。三界一切見所斷斷。皆是聖道力所
得故名沙門果。雖有欲界六品九品修所斷
斷非聖道得。然從多分亦得建立沙門果
名。一無漏得總所得故
問如是所説四沙門果幾是假名。幾是實義。
答二是假名。謂一來不還果。二是實義。謂預
流阿羅漢果。問何故一來不還果名假名果。
預流阿羅漢果名實義果耶。答諸世俗道是
假名道。中間二果少彼所得。以多從少名
假名果。諸無漏道是實義道。初後二果全彼
所得。故初後果名實義果。復次中間二果有
漏無漏二道共得名假名果。假名即是共所
得義。如共有者名假名物。初後二果唯是無
漏道力所得名實義果。實義即是獨所得義。
如獨有者名實義物。復次中間二果世俗聖
道假設名言而證得故。名假名果。謂彼二道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