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六
問何故名善不善無記。答若法巧便所持。能
愛果。性安隱故名善。巧便所持者顯
。能招愛果者。顯苦集諦少分即有漏善
性安隱者顯滅諦。若法非巧便所持。能招
不愛果。性不安隱故名不善。此總顯苦集
諦少分即諸惡法。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
無記。復次若法能招可愛果樂受果。故名
善。若法能招不愛果苦受果。故名不善。若
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能
可愛有芽及解脱*芽故名善。若法能
非愛有*芽故名不善。若法與彼二種
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能令善趣故名
善。若法能令惡趣故名不善。若法與
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墮還滅品
性輕昇故名善。若法墮流轉品。性沈重故
不善。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霧
尊者言。由四事故名善。一自性故。二相應
故。三等起故。四勝義故。自性故者。謂自性
善。有説。是慚愧。有説。是三善根。相應故者。
謂相應善即彼相應心心所法。等起故者。謂
等起善即彼所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勝義
故者。謂勝義善即是涅槃安隱故名善。分別
論者亦作是説。自性善謂智。相應善謂識等
起善謂身語業。勝義善謂涅槃。由四事
不善。一自性故。二相應故。三等起故。四
勝義故。自性故者。謂自性不善。有説。是無慚
無愧。有説。是三不善根。相應故者。謂相應不
善即彼相應心心所法。等起故者。謂等起不
善即彼所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勝義故者。
謂勝義不善即是生死不安隱故名不善。分
別論者亦作是説。自性不善謂癡。相應不善
謂識。等起不善謂身語業。勝義不善謂生死。
脇尊者言。若法是如理作意。自性與如理作
相應。從如理作意等起。是如理作意等流
離繋果故名善。若法是非理作意。自性與
理作意相應。從非理作意等起。是非理作
意等流果故名不善。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
無記。復次若法是慚愧。自性與慚愧相應。
慚愧等起。是慚愧等流離繋果故名善。
若法是無慚無愧。自性與無慚無愧相應。從
無慚無愧等起。是無慚無愧等流果故名
。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
法是三善根。自性與三善根相應。從三善根
等起。是三善根等流離繋果故名善。若法是
三不善根。自性與三不善根相應。從三不善
等起。是三不善根等流果故名不善。若法
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是信等
五根。自性與信等五根相應。從信等五根
等起。是信等五根等流離繋果故名善。若法
是五蓋。自性與五蓋相應。從五蓋等起。是
五蓋等流果故名不善。若法與彼二種相違
故名無記。集異門説。何故名善。答由此能
可愛可憙可樂悦意如意果。故名善。此顯
等流果。復次由此能招可愛可喜可樂悦意
如意異熟故名善。此顯異熟果。何故名
。答由此能引不可愛不可憙不可樂不悦
意不如意果。故名不善。此顯等流果。復次
此能招不可愛不可憙不可樂不悦意不
如意異熟。故名不善。此顯異熟果。若法與
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問世尊定記苦眞是
苦・集眞是集・滅眞是滅・道眞是道。一切法者
謂十二處。如是諸法。世尊顯説施設開示。如
何可立爲無記耶。答非不説故名
。然諸善法佛記爲善。諸不善法記爲不善
若法不善不善。説爲無記。復次佛記
善法有可愛果。記不善法有非愛果。若法
彼二果可記。説爲無記。復次由二事
善法可記。一由自性。二由異熟。不善亦爾。
無記雖自性可記。而無異熟故名無記
或有不説故名無記。如諸經中應捨置記
四種記論雜蘊已説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有異熟。幾無異熟。
問何故作此論。答爲他宗己義故。謂
或有執。離思無異熟因。離受無異熟果。如
譬喩者彼意。顯異熟因及異熟果倶
五蘊。或復有執。諸異熟因果。若熟已
體便無。如飮光部。彼作是説。諸異熟因果
熟位其體猶有。果若熟已其體便無。如
種子。芽未生位其體猶有。牙若生已其體
便無。爲彼意異熟因果已熟位其體猶
。或復有執。善不善業無異熟果。如諸外
。爲彼義善惡業有異熟果。爲
此等種種異執己所宗故作斯論。復次
他顯示己義。但爲發諸法實性
正解故作斯論。答諸不善有異熟。諸
無記無異熟。此廣分別應前門。問有
者義何謂耶。爲自異熟法倶名有異
。爲他異熟法倶名有異熟。設爾何失。
若與自異熟法。倶名有異熟則因果應並。
他所説復云何通。如
    作惡不即受 非乳成
    猶灰覆火上 愚蹈久方燒
薩闍草。磨置乳中即便成酪。業果不爾。
灰覆火。愚夫輕蹈。初雖覺後便被燒。
作惡亦爾。因時雖樂至果熟時惡趣苦
若與他異熟法倶名有異熟。則應聖道亦
有異熟。與他異熟倶時起故。答自異熟倶
有異熟。問若爾。因果應並。伽*他所説復
云何通。答倶有二種。一者有倶。二者並倶。
有倶者。如有因有果有所縁有異熟。有因有
果者。如因謝已百倶胝劫果乃現前。相去雖
遠。而後名有因前名有果。有所縁者。如
此觀日月輪生眼識。此彼相去雖
十千踰繕那量。而此眼識名有所縁。有異熟
者。如業已百倶胝劫異熟方起。相去雖
遠。而前業因名有異熟。並倶者。如有尋有
伺有喜有警覺。有尋者謂尋相應法。有伺者
謂伺相應法。有喜者謂喜根相應法。有警覺
者謂作意相應法。應知此中有異熟者。依
説。不依並倶。復次倶有二種。一者有倶。
二者合倶。有倶者。如有因有果有所縁有異
。合倶者。如有尋有伺有喜有警覺。應
此中有異熟者。依有倶説不合倶。復次
倶有三種。一者近倶。二者遠倶。三者近遠倶。
近倶者。如有尋有伺有喜有警覺。遠倶者。
有因有果有所縁有異熟。近遠倶者。如
漏有隨眠有縁有事。有漏者謂漏相應法。及
漏所縁法。有隨眠亦爾。有縁者謂與彼縁
遠諸法。有事亦爾。事謂因事或所繋事。應
此中有異熟者。依遠倶説不餘二。問何
故名異熟。答異類而熟故名異熟。熟有
。一同類。二異類。同類熟者謂等流果。即善
善。不善生不善。無記生無記。異類熟者
謂異熟果。即善不善法招無記果。餘問答義
雜蘊説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所斷幾修所斷。
問何故作此論。答爲他宗己義故。謂
譬喩者作是説。異生不諸煩惱。大
徳説曰。異生無斷隨眠義。但能伏纒。若
是説理無損。問彼何故作此執。答依
契經故。謂契經説。若以聖慧見法斷者。是
眞斷諸異生。已有聖慧故未斷。
問若爾。經説復云何通。如説。苾芻彼猛憙
子。已斷欲染。已斷色染。已斷空無邊處・識
無邊處・無所有處染。生非想非非想處。又
外仙已離欲染。彼作是答。所引契經不
斷説斷不離説離如餘契經不斷説斷不
離説離。何等契經不斷説斷。如
    愚執我我所 死時皆永斷
    智者既知此 不我我所
何等契經不離説離。如説。有村邑中童男
童女。戲弄灰土以造舍宅。於此舍宅
染時修營擁衞。若時離染毀壞捨去。如
二經不斷説斷不離説離。所引契經義亦應
爾。然諸異生於諸煩惱。實未永斷但能暫
伏。謂離染時以世俗道初靜慮欲界
。漸次乃至攀非想非非想處。離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無上可攀故不離。猶
蚇蠖縁草木。時攀上捨下。若至極處
無上可攀即便退下。如人上樹應知亦然。
野干等踐暴麻蘆。但損苗莖
。異生離染應知亦然。唯能暫伏不
。爲彼意諸異生以世俗道亦能斷
結。或復有執。必無聖者以世俗道煩惱
。彼作是説。聖者何縁捨無漏道而用
。爲彼意聖者以世俗道
。或復有執。一切煩惱皆悉頓斷。無
斷義。彼作是説。金剛喩定現在前時煩惱頓
斷。即由彼定斷一切惑。是故説名金剛喩
。猶如金剛能破鐵石牙骨貝玉末尼等
故。彼雖四沙門果。然斷煩惱要金剛
定。問前之三果未斷惑。何用立爲。彼作
是答。前之三果伏諸煩惱。引金剛定
在前方能永斷故非無用。譬如農夫左手握
草右執利鎌一時刈斷。爲彼意諸煩
惱有二對治。謂見及修二道差別。一一現前
皆能永斷或復有執。於四聖諦現觀時。
頓而非漸。爲彼執四諦現觀
時漸而非頓。見所斷惑如修所斷。不
時斷一切故。若於四諦現觀時頓非
者。便違聖教。如契經説。給孤獨長者來
佛所佛言。世尊。於四聖諦現觀時。
頓爲漸。世尊告曰。如四桄梯漸登非頓。
或復有執。一切煩惱無見修所斷差別。爲
遮彼意諸煩惱定有見修所斷差別。爲
此等種種異執己所宗故作斯論。復
次勿他顯示己義。倶爲發諸法實
正解故作斯論。答三結中有身見
結見爲前行有二句。或見所斷。或見修所
斷。問前行是何義。答先立義先答義是前行
義。先立義是前行義者。先立見所斷句。後
不定句。先答義是前行義者。先以見所斷
答。後以不定句答。云何見所斷。若有身
見非想非非想處繋。隨信隨法行現觀邊苦
忍斷。是見所斷。謂有身見從欲界乃至非想
非非想處可得。世俗道起能斷欲界乃至無
所有處有身見。於非想非非想處有身見。此
世俗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若見道現在
前時方能斷彼。此中有身見者。定彼自性
非想非非想處繋者。定彼地。隨信隨法行者。
彼能斷補特伽羅。現觀邊苦忍者。定彼對
治道。斷者。定彼道所作。若有身見有不雜
對治・決定對治・不共對治。聖者斷非異生
聖道斷非世俗。見道斷非修道。忍斷非
者是此所説。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子
斷見所斷。何者是餘。謂從欲界乃至無所有
處有身見。彼若異生斷以修道斷。聖者斷
見道斷。異生斷以世俗道斷。聖者斷以
無漏道斷。異生斷以智斷。聖者斷以忍斷。
異生斷以九品九品。聖者斷以一品
九品。異生斷數起斷。聖者斷不起斷。異生斷
不觀諦斷。聖者斷觀諦斷。如有身見結。五順
下分結中有身見結。五見中有身見邊執見
亦爾。自性同故倶通九地唯一部故。戒禁取
疑結見爲前行二句。或見所斷或見修所
斷。前行義如上説。云何見所斷。若戒禁取疑
非想非非想處繋。隨信隨法行現觀邊諸忍
斷。是見所斷。謂戒禁取疑從欲界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可得。世俗道起能斷欲界乃至
無所有處戒禁取疑。於非想非非想處戒禁
取疑。此世俗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若
見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此中戒禁取疑者。
彼自性。非想非非想處繋者。定彼地。隨
信隨法行者。定彼能斷補特伽羅。現觀邊諸
忍者。定彼對治道。斷者定彼道所作。若戒
禁取疑有不雜對治・決定對治・不共對治。聖
者斷非異生。聖道斷非世俗。見道斷非
。忍斷非智者是此所説。餘若異生斷修所
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何者是餘。謂從
乃至無所有處戒禁取疑。彼若異生斷以
修道斷。聖者斷以見道斷。異生斷以世俗
斷。聖者斷以無漏道斷。異生斷以智斷。
聖者斷以忍斷。異生斷以九品九品。聖
者斷以一品九品。異生斷數起斷。聖者
斷不起斷。異生斷不觀諦斷。聖者斷觀諦斷。
戒禁取疑結。四暴流軛中見暴流軛四取
中見取戒禁取。四身繋中戒禁取此實執取
身繋。五順下分結中戒禁取疑結。五見中邪
見見取戒禁取。七隨眠中見疑隨眠。九結中
見取疑結亦爾。自性同故倶通九地唯四
部故。貪不善根修爲前行二句。或修所
斷或見修所斷。問前行是何義。答先立義先
答義是前行義。先立義是前行義者。先立
所斷句。後立不定句。先答義是前行義者。先
修所斷句答。後以不定句答。云何修所
斷。若貪不善根學見迹諸智斷。是修所斷。謂
貪不善根五部可得。即見苦乃至修所斷。見
道起能斷見苦乃至見道所斷貪不善根。於
修所斷貪不善根。此見道無能斷力。便住不
進。後勝修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此中貪不
善根者定彼自性。學見迹者定彼能斷補特
伽羅。諸智者定彼對治道。斷者定彼道所
。若貪不善根有不雜對治・決定對治・不共
對治。聖者斷非異生。修道斷非見道。智斷
忍者是此所説。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
弟子斷見所斷。何者是餘。謂前四部貪不善
根即見苦乃至見道所斷。彼若異生斷以
斷。聖者斷以見道斷。異生斷以世俗道
斷。聖者斷以無漏道斷。異生斷以智斷。聖
者斷以忍斷。異生斷以九品九品。聖者
斷以一品九品。異生斷數起斷。聖者斷不
起斷。異生斷不觀諦斷。聖者斷觀諦斷。問此
中所説若貪不善根學見迹諸智斷是修所斷
者。顯聖者身中修所斷貪不善根。餘若異生
斷修所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者。顯異生聖
者身中見所斷貪不善根。餘有異生身中修
所斷貪不善根。此中何故不説。答應説而
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彼已説在
所説中。所以者何。以部差別立煩惱。不
在身諸煩惱。部有五無六。聖者見道現
在前時斷見所斷。後若修道現在前時斷
所斷。異生修道現在前時總斷五部。以諸異
生不別五部差別*唯能總斷。説異生
修所斷。即已説彼故不別説。復次説
學見迹諸智斷言。即已顯彼故不別説。異生
身中修所斷者。即學見迹智所斷故。如貪不
善根。瞋癡不善根。三漏中欲漏。四暴流軛
中欲暴流軛。四取中欲取。四身繋中貪欲瞋
恚身繋。五蓋中除惡作疑餘蓋五結中瞋結。
五順下分結中貪欲瞋恚結。七隨眠中欲貪
瞋恚隨眠。九結中恚結亦爾。自性同故倶唯
欲界通五部故。有漏無明漏見爲前行
三句。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見修所斷問前
行是何義。答先立義先答義是前行義。先立
義是前行義者。先立見所斷句。次立修所斷
。後立不定句。先答義是前行義者。先以
見所斷句答。次以修所斷句答。後以不定
答。云何見所斷。若有漏無明漏非想非非
想處繋隨信隨法行現觀邊諸忍斷。是見所
斷。謂有漏從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
得。無明漏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
得。世俗道起能斷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有
漏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無明漏。於非想非非
想處有漏無明漏。此世俗道無能斷力。便住
進。後若見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見所斷
。此中有漏無明漏者定彼自性。非想非非
想處繋者。定彼地。隨信隨法行者定彼能斷
補特伽羅。現觀邊諸忍者定彼對治道。斷者
彼道所作。若有漏無明漏有不雜對治・決
定對治・不共對治。聖者斷非異生。聖道斷
世俗。見道斷非修道。忍斷非智者是此
所説。云何修所斷。若有漏無明漏學見迹諸
智斷。是修所斷。謂彼有漏無明漏有五部。見
道現在前時斷前四部。於修所斷有漏無明
。此見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勝修道
現在前時方能斷彼。此中有漏無明漏者定
彼自性。學見迹者定彼能斷補特伽羅。諸智
者定彼能斷對治道。斷者定彼道所作。若
有漏無明漏有不雜對治・決定對治・不共對
。聖者斷非異生。修道斷非見道。智斷非
忍者是此所説。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
子斷見所斷。何者是餘謂從初靜慮乃至無
所有處有漏。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無明漏。
異生身中五部。聖者身中四部。彼若異生斷
修道斷。聖者斷以見道斷。異生斷以
俗道斷。聖者斷以無漏道斷。異生斷以
斷。聖者斷以忍斷。異生斷以九品九品
聖者斷以一品九品。異生斷數起斷。聖
者斷不起斷。異生斷不觀諦斷。聖者斷觀諦
斷。如有漏無明漏。四暴流軛中有無明暴流
軛。四取中我語取。五結中貪慢結。六愛身中
意觸所生愛身。七隨眠中有貪慢無明隨眠。
九結中。愛慢無明結亦爾。自性同故倶通
九地。及通五部故。前行有三種。一不共前
行。二畢竟前行。三最初前行。不共前行者如
三結等。畢竟前行者如三不善根等。最初前
行者如有漏無明漏等。若諸煩惱通三界繋
唯見所斷。彼見爲前行二句。如三結等
若諸煩惱唯欲界繋通於五部。彼修爲前行
二句。如三不善根等。若諸煩惱通三界
亦通五部。彼見爲前行三句。如有漏
無明漏等。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惡作蓋修所斷。異生聖者倶以九品智
故。如惡作蓋五結中嫉慳結。五順上分結。
六愛身中前五愛身。九結中嫉慳結亦爾。同
是九品智所斷故。疑蓋若異生斷修所斷。世
尊弟子斷見所斷。此唯欲界前四部故。九十
八隨眠中二十八見所斷。謂有頂前四部。十
修所斷。謂三界修所斷部。餘若異生斷修所
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謂下八地前四部。問
若二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餘不定者。品類
足論何故説九十八隨眠中八十八見所斷
十修所斷耶。答此文是了義。彼文是不了義。
此文無別意趣。彼文有別意趣。此文無
因縁。彼文有別因縁此文依勝義諦説。彼
文依世俗諦説。復次彼論依漸次者・具縛
者・非超越者説。此論依非漸次者・不具縛
者・超越者説。復次彼論唯依聖者離染非
異生聖道作用非世俗説。此論通依聖者
異生離染聖道世俗道作用説。復次此論是
決定説。彼論依異門説。謂先離欲乃至無
所有處染正性離生者。彼見道中亦證
下八地見所斷法無漏離繋得。故作是説。八
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尊者妙音亦作是説
此論所説依決定理。品類足論説八十八見
所斷者。依無漏解脱得説。或依漸次得
果者
問何故名見所斷。何故名修所斷耶。見不
修修不見。如何建立二所斷名。答雖
見道中亦有如實修可得。修道中亦有如實
見可得。而見者是慧修者是不放逸。如實者
是増廣義。或猛利義。見道中慧多不放逸少。
修道中不放逸多慧少。故彼所斷名有
。復次如實者是平等義。或相似義。雖見道
中有爾所慧。亦有爾所不放逸。修道中有
爾所不放逸。亦有爾所慧。而見道中慧用増
勝。不放逸用劣弱。修道中不放逸用増勝。慧
用劣弱。故彼所斷名有差別。尊者世友作
是説。雖四諦斷諸煩惱。不分別此
見所斷此修所斷。而由見力斷棄吐者。名
見所斷。如已得道。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分齊
品類漸令微薄乃至究竟。皆斷盡者名修所
。有作是説。見所斷者亦名修所斷。見道
中亦有如實修故。修所斷者亦名見所斷
修道中亦有如實見故。於此義中若由
斷棄吐者。名見所斷。如已得道。若習若
修若多所作。分齊品類漸令微薄乃至究竟。
皆斷盡者名修所斷。問此説何義。答此説
見道是猛利道。暫現在前一時能斷九品煩
。修道是不猛利道。數數修習久時方斷
品煩惱。如利鈍二刀同截一物。利者頓斷鈍
者漸斷。暫見斷者名見所斷。數修斷者名
所斷。復次若以見増上道斷者名見所斷
若以修増上道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
見慧二相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見智慧三
相道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眼明覺慧四
相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眼明覺智慧五相
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諸忍斷者名
見所斷。若以諸智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
九品以一品斷者名見所斷。若九品以
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未知當知根
斷者名見所斷。若以已知根斷者名修所
。復次若如石而斷者名見所斷若如
藕絲而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違勇決
者名見所斷。若違加行者名修所斷。復次
未見諦而觀諦斷者名見所斷。若已見諦重
觀諦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一因道而斷
者名見所斷。若以二因道而斷者名修所
。復次如大力士擐甲冑而斷者名見所
。如尫疾人御驢車而斷者名修所斷。復
次若斷彼時唯修自所觀諦諸行相者名
所斷。若斷彼時亦修他所觀諦諸行相者名
修所斷。復次若以向道未成就果而斷者名
見所斷。若以向道已成就果而斷者名修所
。復次若以無分齊品類道斷者名見所
。若以有分齊品類道斷者名修所斷。復
次若以隨信隨法行道斷者名見所斷。若
信勝解見至身證道斷者名修所斷。復次
若以初頓起道而斷者名見所斷。若以
數起道而斷名修所斷。復次若彼離繋四沙
門果攝者名見所斷。若彼離繋或三或二或
一沙門果攝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所斷法縁
無事者名見所斷。若所斷法縁有事者名
修所斷。復次若彼斷已永不退者名見所斷
若彼斷已或退或不退者名修所斷。復次若
解脱已不復縛者名見所斷。若解脱已或復
縛或不復縛者名修所斷。復次若離繋已
復繋者名見所斷。若離繋已或復繋或
復繋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斷彼時忍爲
無間道智爲解脱道者名見所斷。若斷
時智爲無間道智爲解脱道者名修所斷
復次若斷彼時智爲加行道忍爲無間道
智爲解脱道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智爲
加行・無間・解脱道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法
先得非擇滅後得擇滅者名見所斷。若法
或先得非擇滅後得擇滅。或先得擇滅
非擇滅。或一時得二滅者名修所斷。復
次若斷彼時修縁一諦道者名見所斷。若
彼時修縁四諦道者名修所斷。復次若
彼時修四行相道者名見所斷。若斷
時修十六行相道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斷
彼時唯修相似道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
相似不相似道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斷
彼時修二或一三摩地者名見所斷。若斷
彼時修三三摩地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斷
彼時不起斷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或起斷
或不起斷者名修所斷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七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苦所斷乃至幾
修所斷。問何故作此論。答前門雖已止
斷沙門意。而未頓現觀者意。亦未
現觀義。今欲顯頓漸現觀。有作是説。前
門雖已遮頓現觀者意。亦已顯漸現觀義
而不麁顯明了現見。今令麁顯明了現見。或
説者。今欲示五部煩惱及五對治。五
部煩惱者。謂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五部對
治者。謂苦忍苦智是見苦所斷對治。乃至道
忍道智是見道所斷對治。苦集滅道及世俗
智是修所斷對治。由此因縁故作斯論。答
三結中有身見・結見苦所斷。問何故有身見
唯見苦所斷。答此見唯於苦處轉故。觀
時此見便斷。復次此見唯於果處轉故。
察果時此見便斷。復次有身見結是倒自
性。一切顛倒皆見苦斷。顛倒斷時此見亦斷。
同對治故。復次此煩惱麁初無間道苦法類
忍現在前時即便永斷。若煩惱細後無間道金
剛喩定現在前時方能斷盡。如衣有垢不
。纔洗便淨。若堅著者以淳灰等。用
之然後得淨。亦如瓦器膩不深入。水
便淨。膩深入者或以湯煮。或以火燒然後得
淨。尊者妙音亦作是説。此見麁故初無間道
現在前時即便永斷。衣器二喩亦如前説。復
次非此見根深入境地。不深入故其性羸
劣。初無間道苦法類忍現在前時即便永斷。
若煩惱根深入境地。後無間道金剛喩定現
在前時方能斷盡。譬如樹根不深入地。小
風吹之即便摧倒。根深入者大風吹之乃可
摧倒。尊者世友作是説。此有身見縁
起。如實觀見五取蘊時此見便斷。復次
此有身見從常樂淨我想而生。四想斷時
此見便斷。大徳説曰。此有身見縁有身
有身見。若觀有身無我我所此見便斷。
故有身見結唯見苦所斷。如有身見結。五
順下分結中有身見結・五見中有身見・邊執
見亦爾。自性同故。倶迷苦故。戒禁取結有
二種。或見苦所斷。或見道所斷。問何故戒禁
取非見集滅所斷耶。答外道唯於苦道
此戒禁取故。謂諸外道亦能謂集如垢穢處
亦能謂滅如洗浴處。彼謂集是垢穢處故不
悕求。彼謂滅是洗浴處故妄生悕求。妄
悕求故發起種種無利苦行。如如發起無利
苦行。如是如是煩惱垢増染汚身心去
遠。如人爲身體垢故穢水澡浴。如如
澡浴如是如是更増垢穢。故戒禁取*唯通
二部。復次此戒禁取*唯於苦道二處轉故。
苦處轉者見苦所斷。道處轉者見道所斷。復
次此戒禁取*唯於穢淨二處轉故。穢處轉者
見苦所斷。淨處轉者見道所斷。復次此戒禁
取唯有二種。謂内外道所起差別。内道起者
見苦所斷。外道起者見道所斷。復次此戒禁
取*唯有二種。謂非因計因及非道計道。非
因計因者見苦所斷。非道計道者見道所斷。
戒禁取結。四取中戒禁取。四身繋中戒
禁取身繋。五順下分結中戒禁取結。五見中
戒禁取亦爾。自性同故。疑結有四種。或見苦
所斷乃至或見道所斷。問何故無修所斷
。答未事時心有猶豫。見彼事已猶豫
即除故無疑是修所斷。如疑結瀑流
軛中見瀑流軛。四取中見取。四身繋中此實
執身繋。五蓋中疑蓋。五順下分結中疑結。五
見中邪見・見取。七隨眠中見疑隨眠。九結中
見取疑結亦爾。體類同故。三不善根有五種
或見苦所斷。乃至或修所斷。五部皆有貪瞋
故。如三不善根。三漏四瀑流軛中除
餘瀑流軛。四取中欲取我語取。四身繋中貪
欲瞋恚身繋。五蓋中除惡作疑餘蓋。五結中
貪瞋慢結。五順下分結中貪欲瞋恚結。六愛
身中意觸所生愛身。七隨眠中除見疑餘隨
眠。九結中愛恚慢無明結亦爾。體類同故。雖
總説此皆通五部。而別分別有一有二有
四有五。欲漏等中有身見・邊執見・惡作・嫉・
慳・忿・覆唯一部。戒禁取*唯二部。邪見・見取・
疑*唯四部。貪・瞋・慢等通五部故。惡作蓋修
所斷智所斷故。如惡作蓋五結中嫉慳結。五
順上分結。六愛身中前五愛身。九結中嫉慳
結亦爾。同依事轉品類等故。九十八隨眠中。
二十八見苦所斷。苦處轉故。十九見集所斷。
集處轉故。十九見滅所斷。滅處轉故。二十二
見道所斷。道處轉故。十修所斷。依事轉故。問
此中何者名見苦所斷。乃至何者名修所斷
耶。答若對治決定對治所縁決定者。名見苦
乃至見道所斷。若對治不決定對治所縁不
決定者。名修所斷。復次若處所決定對治所
縁決定者。名見苦乃至見道所斷。若處所不
決定對治所縁不決定者。名修所斷。復次若
苦忍苦智爲對治者。名見苦所斷。乃至若
道忍道智爲對治者。名見道所斷。若苦集
滅道及世俗智爲對治者。名修所斷。復次
若苦法類忍斷者。名見苦所斷。乃至若道法
類忍斷者。名見道所斷。若四法類智及世俗
智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觀苦諦斷者。名
見苦所斷。乃至若觀道諦斷者名見道所斷
若或觀苦諦。乃至或觀道諦或觀餘事斷者。
修所斷。復次若違苦諦觀者。名見苦所
。乃至若違道諦觀者名見道所斷。若違
四諦觀。及違餘事觀者。名修所斷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幾非見。問何故
此論。答爲他宗正義故。謂或有
執。一切煩惱皆是見性。所以者何。行相猛利
説名爲見。一切煩惱各於自業行相猛利。
有身見執我我所行相猛利。邊執見執
斷執常行相猛利。邪見執無行相猛利。見
取執最勝行相猛利。戒禁取執能淨行相
猛利。疑猶豫行相猛利。貪染著行相猛利。瞋
憎惡行相猛利。慢高擧行相猛利。無明不了
行相猛利。故諸煩惱皆是見性。或復有執。一
切煩惱皆非見性。所以者何。了達諸法
名爲見。一切煩惱於自所縁皆不了達
見性。爲彼意諸煩惱有是見性
非見性故作斯論。答三結中二見一非
見。二見者謂有身見・戒禁取。一非見者謂疑。
餘廣説如本論。廣釋見義前已説。謂五
見處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有尋有伺。幾無尋
*唯伺。幾無尋無伺。問何故作此論。答爲
他宗正理故。謂或有執。從欲界乃至有
頂皆有尋伺。如譬喩者。彼何故作此執。依
契經故。謂契經説。心麁性名尋。心細性名
伺。然麁細性從欲界乃至有頂皆可得。故
知三界皆有尋伺。大徳説曰。對法諸師所説
理。所以者何。心麁細性三界皆有。契經
此即是尋伺。而言尋伺*唯二地有。謂欲
界及梵世。故對法者所説非理。亦名惡説惡
受持者。不善説善受持者。阿毘達磨諸論
師言。我等所説及所受持是善非惡。所以者
何。施設麁細多種故。謂有處説。纒是麁
隨眠是細。此中尋伺非麁非細。此二非
隨眠故。或有處説。色蘊是麁四蘊是細。
此中尋伺是細非麁。行蘊攝故。或有處説。欲
界是麁初靜慮是細。此中尋伺倶通麁細。二
地皆有尋及伺故。或有處説。初靜慮是麁第
二靜慮是細。此中尋伺是麁非細。初靜慮上
尋伺故。如是等處施設麁細多品類
定執。麁性名尋細性名伺。亦不
尋伺二種三界皆有。然契經説。尋伺是心
麁細性者。依下二地能擾動心麁細性説。
第二靜慮乃至有頂心離擾動故無尋伺。又
彼既説二定以上有尋有伺。云何建立有尋
伺等三地有異。彼作是説。欲界初靜慮一切
善染無覆無記及靜慮中間。乃至有頂染汚
心等名有尋有伺地。靜慮中間善及無覆無
記心等名無尋*唯伺地。第二靜慮乃至有頂
善及無覆無記心等名無尋無伺地。若爾經
説當云何通。如契經説。尋伺寂靜無尋無伺
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彼作是説
此經依善無覆無記。不染説尋伺寂靜
彼説非理。所以者何。有何因縁第二定
*唯善無記尋伺寂靜非染汚耶。寧説染汚
尋伺寂靜非善無記。所以者何。諸染汚法離
染時捨。善無記法越界地時方捨盡故。然譬
喩者是無知果黒闇果不勤加行果。故説尋
伺三界皆有。而尋與伺。下二地有上七地無。
是爲正説。爲是他宗所説示正
故作斯論。答三結三種。謂或有尋有伺。
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云何有尋有伺。
謂在欲界及初靜慮。云何無尋*唯伺。謂在
靜慮中間。云何無尋無伺。謂在上三靜慮及
四無色。餘廣説如本論。問此中何者名有尋
有伺。何者名無尋*唯伺。何者名無尋無伺
耶。答若與尋伺倶尋伺相應。是尋伺等起
尋伺所轉者名有尋有伺。若不尋倶*唯
伺倶。不尋相應唯與伺相應。非尋等
*唯伺等起。尋已寂靜*唯伺所轉者名
尋*唯伺。若非尋伺倶。非尋伺相應。非
伺等起。非尋伺所者。名無尋無伺。復次
若有種種尋求種種伺察者名有尋有伺
種種尋求種種伺察者名無尋*唯伺
若無種種尋求。亦無種種伺察者名無尋
無伺。復次若有數數尋求數數伺察者名
尋有伺。若無數數尋求數數伺察者名
無尋*唯伺。若無數數尋求亦無數數伺察
者名無尋無伺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樂根相應。幾苦喜
憂捨根相應。問何故作此論。答爲他宗
正理故。謂或有執。諸法生時漸次非頓。
譬喩者。大徳説曰。諸法生時次第而生無
並起義。如狹路多商侶一一而過。尚
二人一時過義。況得多。諸有爲法亦
復如是。一一從自生相而生。別和合生理
倶起。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有因縁故説
有爲法別和合生。一一從自生相生故。有
因縁故説有爲法一和合生。不相離者一
時生故。謂依生相有爲法別和合生。若
刹那有爲法一和合生。不相離者必
倶起故。或復有執。力無力義。是名相應不相
應義。謂若此法由彼力生。即説此法與
相應。若法不彼力者。雖倶時起
相應義。如彼心力此心生故。得此心
彼心相應。又由心力心所生故。得
所與心相應。又由心所力心所生故。得
心所與心所相應。不心所力心得生故。
心與心所相應。爲彼意
心與心所相應。心所亦與心所相應。心所。
又得心相應。*唯心與心無相應義。一身
二心不倶起故。或復有執。諸法各與自性
相應。不他性。彼作是説。相愛重義是相
應義。無法與法極相愛重。如自性。是故
*唯與自性相應。爲彼意示*唯與
相應。相應名義異體相望而建立故。如
心所展轉相望。同一所依一所縁等互不
相應故。或復有執。諸法與自性
應義亦非不相應。無相應義者諸法不
自性而生故。非不相應者極相愛重是相應
義故。爲彼意示諸法不相應故作
斯論。問何故但問受相應。答是作論者
意欲爾故。謂作論者隨欲造論不法相
故不責。復次以受與受行相各別不
成就而違現行是故偏問。不成就者。一
身容就五受根故。違現行者。必無二受
倶時現行故。復次以受隨根轉變而起。於
一受體立五根餘法不爾故偏問受。復
次受居十二縁起輪中。猶如車轂是故偏
問。復次以一切法皆歸趣受是故偏問。復
次除受更問何根相應。若問命等八根相
便爲非理相應故。若問信等五三無
漏相應。亦爲非理*唯是善故。若問餘染及
想思等心所相應。亦爲非理。無根相故。或
即是煩惱性故。若問念定及慧相應。亦
非理。煩惱相應無根相故。或有即是煩
惱性故。若問意根亦不理依心建立相
應法故。又心相應無差別故。受有根相
煩惱體能生煩惱故問相應。答三結中有身
見戒禁取結三根相應。除苦憂根。問此何故
苦根。答苦根在五識。此二結在意地
相應。問此何故除憂根。答憂慼行相轉。
此二結歡行相轉故不相應。總説此二三根
相應。別分別者若在欲界初二靜慮喜捨相
應。若在第三靜慮樂捨相應。若在第四靜
慮及無色界*唯捨相應。是故總説三根相
。疑結四根相應除苦根。問此何故除
。答苦根在五識疑在意地故不相應。總
疑結四根相應。別分別者若在欲界憂捨
相應。若在初二靜慮喜捨相應。若在第三
靜慮樂捨相應。若在第四靜慮及無色界
*唯捨相應。是故總説四根相應。問何故疑
結若在欲界喜根相應。若在初二靜
則與喜根相應耶。答歡慼行相不相應
故。謂欲界疑慼行相轉。喜根歡行相轉。行相
既別無相應義。初二靜慮疑與喜根倶歡行
相轉故得相應。以等義是相應義故。復次
欲界喜麁疑細故不相應。問何故欲界喜麁。
答欲界有情不起而起故。於欲界事
起而起故。云何欲界有情不起而
起謂欲界有情本性是苦復加餘苦
而更踴躍豈不是麁。云何於欲界事
起而起。謂若見他顛蹶迷謬慈愍
而更歡笑豈不是麁欲界疑結沈思故細。麁
細既別無相應義。初二靜慮疑喜倶細故得
相應。復次欲界疑結敦重喜根輕躁故不
。初靜慮二倶敦重故得相應。復次欲界疑
結於内門轉。欲界喜根於外門轉故不
應。初二靜慮倶内門轉故得相應。復次欲界
疑結如主喜根如客故不相應。初二靜慮二
皆如主故得相應。復次欲界疑結雖
喜受相應而與憂受相應。初二靜慮疑結
若不喜受。相應便爲無受。喜是彼地自
性受故。若疑心聚全無受者便違相依及相
應法斯過。是故疑結初二靜慮喜根相
應。三不善根中貪不善根三根相應除苦憂
。以苦憂根慼行相轉。貪不善根歡行相轉
故不相應。瞋不善根三根相應除樂喜根
樂喜根歡行相轉瞋不善根慼行相轉
相應。癡不善根及欲漏無明漏五根相應。
彼皆通六識身歡慼行相轉故。有漏三
根相應除苦憂根。以色無色界無憂苦根
故。彼無憂苦因根蘊廣説。除邪見餘廣
説如本論。邪見四根相應除苦根。以苦根
五識邪見在意地故不相應。總説邪見
四根相應別分別者若在欲界三根相應除
樂苦根。若在二靜慮喜捨根相應。若在
第三靜慮樂捨根相應。若在第四靜慮及無
色界*唯捨根相應。問欲界邪見何者喜根相
應何者憂根相應耶。答或有本來不施與
愛樂祠祀。彼後若遇邪見外道
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
無妙惡行業果異熟。聞已歡喜作是念言。我
本來不施與乃至祠祀甚爲好事。以
彼無果無異熟故。如是邪見喜根相應。或
本來好施與愛樂祠祀
彼後若遇邪見外道。聞無施與無愛樂
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
聞已憂慼作是念言。我從本來好施與
乃至祠祀極爲唐捐。以彼無果無異熟故。
是邪見憂根相應廣釋相應義。六因中已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欲界繋・幾色界繋・
幾無色界繋。問何故作此論。答爲他宗
正理故。謂或有執。欲界所有煩惱及隨煩
惱名數色無色界亦有。爲彼意示欲
界是不定地多諸煩惱及隨煩惱。色無色界
是定地故少諸煩惱及隨煩惱。如瞋隨眠及
惡作等。彼界無故。或復有執。有漏瀑流軛我
語取欲界亦有内而生諸煩惱等
故爲彼意有漏等不欲界上二
惑定所攝藏多縁内起得彼名故。或
復有執。嫉慳二纒梵世亦有。如分別論者。問
彼何故作此執。答依契經故。謂契經説。大
梵天王告諸梵衆。我等不詣沙門喬
答摩所禮敬聽法。即住此處汝等度
生老死永寂滅。彼説梵王爲嫉慳結
繞心故作是語。爲彼意嫉慳結
*唯欲界有。或復有執。梵世有覆纒。問彼何
故作此執。答依契經故。謂契經説。大梵天
王不尊者馬勝所問梵衆知。方便引
出軟言愧謝。彼説梵王由覆纒故引出衆
方申了。爲彼意示覆纒*唯欲
界有。然大梵王爲慢諂誑覆心故便作
是語。由此因縁故作斯論
答三結三種或欲界繋。或色界繋或無色界
繋。餘廣説如本論。問何故名欲界繋色界繋
無色界繋耶。答繋在欲故名欲界繋。繋在
色故名色界繋。繋在無色故名無色界繋
牛馬等繋在於柱或在柱等繋
復次爲欲界足所繋縛故名欲界繋。爲
界足所繋縛故名色界繋。爲無色界足所
繋縛故名無色界繋。足謂煩惱如伽他言」
佛所行無邊無足。誰將去
人有足則得自在遊渉八方足不爾。
是有情有煩惱足則能遊渉諸界趣生
煩惱足則不是。諸佛永斷煩惱足故。
界趣生復流轉。然由定慧所行無邊
復次欲界窟宅所攝藏故。欲界我執所
故名欲界繋。色界窟宅所攝藏故。色界
我執所執著故名色界繋。無色界窟宅所
攝藏故。無色界我執所執著故名無色界
。窟宅謂愛・我執謂見。復次爲欲界愛
滋潤。我我所見所執著故名欲界繋。爲
界愛滋潤。我我所見所執著故名色界
。爲無色界愛滋潤。我我所見所執著
故名無色界繋。復次欲界樂欲所堅著
欲界繋。色界樂欲所堅著故名色界繋
無色界樂欲所堅著故名無色界繋。樂者
謂愛欲者謂見。復次爲欲界生死所繋縛
欲界繋。爲色界生死所繋縛故名色界
。爲無色界生死所繋縛故名無色界繋
復次爲欲界垢汚故・毒所害故・穢所
故名欲界繋。爲色界垢汚故・毒所害故・
穢所染故名色界繋。爲無色界垢所汚故・
毒所害故・穢所染故名無色界繋。一切煩
惱皆名爲穢非唯是瞋故通三界。復次爲
欲界煩惱所繋縛故名欲界繋。爲色界煩
惱所繋縛故名色界繋。爲無色界煩惱所
繋縛故名無色界繋
諸結墮欲界彼結在欲界耶。乃至廣説。此
中墮者墮有六種。一界墮。二趣墮三補特伽
羅墮。四處墮。五有漏墮。六自體墮。界墮者。
此中説諸結墮欲界彼結在欲界。此
中意説。若是此界法即名此界。若欲界法
欲界。若色界法名色界。若無色界
法名無色界。趣墮者。如説法者行法施
時發是願。以此法施諸趣有情
速出生老病死。補特伽羅墮者。如毘奈耶
。有三補特伽羅僧數中僧和合
處墮者。如品類足説。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
法處色。有漏墮者。如品類足説。云何
墮法謂有漏法。自體墮者。如大種蘊説。有
執受是何義。答此増語所顯墮自體法。於
六墮中此中唯依界墮論。此中在者在
四種。一自體在。二器在。三現行在四處
在。自體在者。謂一切法各住自體自我自物
自相自分自本性中。器在者。如棗等在
天授等在舍中。現行在者。若法於此現
行可得。處在者。若法於此處得。此中總
四在論。或具不具如應當知。諸結
欲界彼結在欲界耶。答應四句
結墮欲界彼結非欲界。謂纒所纒色界
沒起欲界中有。色界沒生欲界者*唯是異
生。彼欲界中有在色界起法應是。死有
滅處中有現前。如種滅處萌芽現前。彼從
中有時。欲界三十六隨眠隨一現前令
相續。及惡魔住梵世纒所纒故訶拒如
。纒所纒者。有説忿纒。彼忿纒心訶拒佛
故。有説覆纒。彼覆纒心訶拒佛故。有説嫉
纒。彼嫉纒心訶拒佛故。有説慳纒。彼慳纒
心訶拒佛故。評曰。應是説。於九纒中
隨一現前而訶拒佛。除眠不語業
故。問何故名魔。答斷慧命故。或常放逸而
自害故。問何故名惡。答懷惡意樂就惡
法及惡慧故。尊者妙音作是説。勃惡者
死生彼處故説名爲惡。問魔住梵世何所
爲耶。答訶拒佛故。問彼有何力能住
。答梵所引故如契經説。一時薄伽梵在
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梵天
在梵世。起惡見趣。此處是常恒不變易純
永出離。更無常恒不變易。純永出離過
此處。爾時世尊知彼心已。譬如壯士屈
伸臂。從此處沒至梵世出去彼梵天
遠而住。時彼梵天遙見佛已即命佛曰。善
來大仙。此處是常恒不變易。純永出離。更無
常恒不變易。純永出離過此處。仁能
捨災患欲界。而來至此甚爲善哉。宜
此間安樂常住。世尊告曰。此處非常恒不變
易。純永出離。而汝謂常恒不變易。純永出
。由重無明蔽汝心故。汝應察過去諸
梵墮欲界者如花果落。云何妄計此爲
。如是梵天再三自讃。佛亦再三訶彼所
。爾時彼梵覩佛威光難抗敵。又住
靜離欲地中。不言論便作是念。誰能與
佛爲敵論耶。念已便憶。魔與如來恒爲
必能抗敵。即以神力置梵世化作
而安處之。爾時彼梵復白佛言。此處是
常乃至廣説世尊告曰。此處非常廣説如上。
魔便白佛大仙。應梵天所説復違拒
行之。若違拒者譬如人吉祥天神
來過其舍。以杖等驅逐令出。亦如
人從高轉墮放捨手足便墜深坑。又如
人從樹端落放捨手足墮必至地故。應
順梵天所説。復白佛言。仁豈不見我等
梵衆圍繞梵天。敬順其言敢違逆。佛時
告曰。汝非梵王亦非梵衆。乃是惡魔。無
恥愧。横來相擾。爾時惡魔知佛覺已。心懷
愧惱自退。梵以神力彼還宮。因
彼契經而作此論。是謂有結墮欲界彼結
欲界。墮欲界者。是界墮非餘墮。非
欲界者色界可得故。此有三在自體
自界現在前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