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故彼受七有。復次彼於七有七覺支
圓滿故。*唯受七有。復次彼於七有
七依定七種聖道圓滿故*唯受七有。復
次彼於七有七隨眠能對治道
滿故。*唯受七有増不
七生天上七生人中者。此依圓滿預流
説故。人天有等受七生。然有預流人天生
。謂或天七人六。或人七天六。或天六人五。
或人六天五。或天五人四。或人五天四。或天
四人三。或人四天三。或天三人二。或人三天
二。或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此中且説極多
生者故説預流人天各七。問圓滿預流何處
滿七。爲天上人中第七有
涅槃耶。此中有説。若依此生預流果
此生入七有數。彼作是説。若人中得
則天上滿七而般涅槃。若天上得果則人中
滿七而般涅槃。有作是説。若依此生
流果此生入七有數。彼作是説。若人
中得果還人中滿七而般涅槃。若天上得
還天上滿七而般涅槃。應知此中初説非理
得果生中有全是異生攝故。是則預流
*唯應説受二十七有。而施設論説。預流者
二十八有流轉往來作苦邊際故。不
初得果生入七有數。問受七有者前六生中
聖道不。有説不起。若當起者應般涅
。有説亦起。業力持故不般涅槃。問若滿
七有佛出世彼在家得阿羅漢耶。有
得。彼要出家受餘法服阿羅漢。有
彼在家得阿羅漢已。後必出家受餘法服
是説者。彼法爾成佛弟子相乃得極果
五百仙人在伊師迦山中修道。本是聲聞
無佛世。獼猴爲現佛弟子相。彼皆學
獨覺果無學不外道相
流轉往來者天上壽盡來生人中。人中壽盡
生天上。如富貴者林苑遊觀。流謂中有轉
謂本有。作苦邊際者是證苦邊際義。問此
苦邊際爲苦中苦外。若在苦中
邊際。若在苦外世間現喩當云何通
世金籌初中後際無是金。苦之邊際
亦應是苦。有作是説。苦邊際者謂在苦中
即阿羅漢最後諸蘊體。雖是苦後苦因
後苦後苦不續名苦邊際。有餘師説。
苦邊際者謂在苦外即是涅槃。永出苦故
苦邊際。世間現喩不必須通非三藏攝
釋故。世法聖法理各別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六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二
三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
根。問此三不善根以何爲自性。答以十五
自性。謂貪瞋不善根各欲界五部爲
。癡不善根欲界四部及見苦所斷一分爲
五事。謂欲界繋見集滅道修所斷癡全是不
善立不善根。見苦所斷癡有十種。即五見疑
貪瞋慢倶不共無明以爲第十。於中八種是
不善故立不善根。身邊二見相應無明是無
記故非不善根。問根是因義身邊二見相應
無明既是一切不善法因。何故不不善根
耶。答若法體是不善能爲一切不善法因
不善根。身邊二見相應無明雖是一切不
善法因。而體是無記故非不善根。由此三不
善根以十五事自性。已説自性所以今
説。問何故名不善根。不善根是何義。答
諸不善法。能生能養能増能益能攝能持
能滋長義。是不善根義。尊者世友作
。於諸不善法。爲因爲種子轉爲
等起攝益義是不善根義。大徳説
曰。於諸不善法。爲本爲能植轉爲隨轉
能攝益義是不善根義。問若不善因義是不善
根義。前生不善五蘊與後生未生不善五蘊
因。前生十不善業道與後生未生十不
善業道因。前生不善三十四隨眠與後生
未生不善三十四隨眠因。如是等不善法
皆應不善根。何故但説三不善根。尊者
世友作是説。此是世尊觀所化者
法故有餘略説。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
勢用餘不知。若法應不善根者則便
之故不責。尊者妙音作是説。大師
此貪瞋癡三於諸不善因勢用偏重偏
故立爲根。復次不善法中。此三最勝名義
勝故偏立爲根。復次不善法中。此三難斷難
破難越故偏立根。復次不善法中。此三過重
過多過盛故偏立根。復次此三近障三種善
是三善根増上怨敵。是故偏立爲不善根
復次離欲染時此三極作留難障礙
獄卒。是故偏立爲不善根。復次諸不善法此
上首。猶如猛將在軍前此勢力
餘不善皆得生長故偏立根。復次諸不善法。
此三爲因爲根爲導爲集爲縁爲等起
能作主爲本故立爲根。因者如種故根
者堅牢故導者能引故集者能生故縁者能助
故等起者能發生故能作者能長養故主者能
攝受故本者能爲依故。復次以此三法
五義故立不善根餘法不爾。謂此三法通
五部六識。是隨眠性能發麁惡身語業
斷善根時爲強加行。通五部者。謂通見苦
乃至修所斷。此簡五見及疑。遍六識者謂眼
識乃至意識相應。此簡慢。是隨眠性者。謂貪
不善根是欲貪隨眠性。瞋不善根是瞋恚隨
眠性癡不善根是無明隨眠性。此簡諸纒煩
惱垢等。能發麁惡身語業者。如契經説。貪
瞋癡生一切麁惡身語意業。斷善根時爲
加行者。如施設論説。諸斷善根云何而斷。
何行相斷。謂如一是極猛利貪瞋癡
類乃至廣説。此二倶釋不善根義。問増上邪
見能斷善根。何故不不善根耶。答斷善
加行及正斷時此三皆勝故立爲根。邪見
斷善時勝非加行位故不根。謂諸内
外染淨事業。加行時難。究竟時易。如諸菩薩
老病死逼惱世間。爲救濟故初發無上
正等覺心。由此心故三無數劫。修習百千
難行苦行留礙常不退轉。初菩提心
甚爲得。非後盡智無生智時。所修未來三
界善法。是故邪見非不善根。復次斷善根時
此三爲轉亦爲隨轉故立爲根。邪見非
亦非隨轉故不根。有作是説。斷善根時
貪瞋但爲轉。癡亦爲隨轉故立爲根。邪見
但爲隨轉轉。究竟時易故不根。復次
邪見所以能斷善根。應知皆由貪瞋癡力
是故但立貪等根。謂不善根摧伏善法
勢力羸劣衰損。然後邪見能斷善根
復次先説具五義者立不善根。邪見不爾。謂
*唯四部意識相應雖是隨眠性。而不能發
麁惡身語業見所斷心於身語業。非近因等
起刹那等起故。非斷善時爲強加行。是故
邪見非不善根。由前五義總簡諸餘不善
五蘊。謂不善色蘊五義皆無。不善受想識蘊。
及非隨眠纒垢相應行蘊雖五部
能發麁惡身語業。而闕餘二義。不善不
相應行蘊雖五部而闕後四義。諸隨眠
中五見及疑。雖是隨眠性而闕餘四義。慢
五部是隨眠性能發麁惡身語業。而
餘二義。十纒中惛沈掉擧無慚無愧。雖
五部六識能發麁惡身語業。而闕餘二
。睡眠雖五部而闕餘四義。忿覆惡作
嫉慳。雖亦能發麁惡身語業。而闕餘四義
諂誑憍害恨惱。是煩惱等流故名煩惱垢
亦能發麁惡身語業。而闕餘四義。故皆
立爲不善根。復次貪瞋癡三。是業増上根
本集故立不善根。如契經説。迦邏摩。當
貪瞋癡三是業根本集。應知此經依増上説
餘非増上故不根。復次貪瞋癡三盡故
業盡故立爲根。如契經説。貪瞋癡盡故諸業
亦隨盡。此經亦依増上義説。復次貪瞋癡三
展轉相引展轉相助故立爲根。如契經説
貪能起瞋瞋能起貪無明助二。應知亦從
貪瞋而起。復次此於三受多隨増故立
善根。餘法不爾。如説於樂受貪隨増。於
受瞋隨増。於不苦不樂受癡隨増。問於
一受一切隨増。何故此中作是説。答從
多分故作是説。謂於樂受貪多隨増。於
苦受瞋多隨増。於不苦不樂受癡多隨増。
復次貪依樂受而起。以樂受爲根本。造
惡行多苦果。瞋依苦受而起。以苦受
根本。造多惡行*引多苦果。癡依不苦
不樂受而起。以不苦不樂根本。造多惡
*引多苦果。故作是説。復次此三佛説是
違順故立不善根。餘法不爾。謂契經説。諸
有情類由違順力多興鬪諍。如諸天衆與
阿素洛由違順力數起鬪諍。亦如邏摩邏
伐拏等爲私多等起諸鬪諍。因斯殺害無
量有情。當知皆是由違順力。違者謂瞋貪
名爲順。問此中何故不癡耶。答癡即在
此二分中攝。已説違順則已説癡。若諸有
情不愚癡者。爲天妙境尚不惡。況爲
間及惡趣境。而興鬪諍造諸惡業。因斯流
轉受苦無窮。復次略現煩惱梯隥門故。説
不善根*唯有三種。謂諸煩惱三品所攝貪品
瞋品癡品爲三。如契經説。佛告梵志。若諸
有情爲二十一煩惱染心。雖自執眞實
淨法得畢竟淨。而墮惡趣下賤身。大徳
法救於彼經中。攝諸煩惱皆入三品。謂貪
瞋癡三品差別説一則説彼品一切。如
品瞋品癡品。如是親品怨品中品。有恩品有
怨品無二品。適意品不適意品非二品應
亦爾。復次由三不善根十惡業道
惡處是故偏説。云何三不善根起十惡業道
契經説。殺生有三種。謂貪瞋癡生乃至邪
見應知亦爾。施設論亦説三不善根是十惡
業道生長因本。云何由彼墮十惡處。如
經説。殺生業道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衆
生當地獄傍生鬼界。廣説乃至邪見亦爾。
施設論亦説殺生業道。若習若修若多所作。
最上品者墮無間地獄。次微劣者墮大炎熱
地獄。次微劣者墮炎熱地獄。次微劣者墮
號叫地獄。次微劣者墮號叫地獄。次微劣者
衆合地獄。次微劣者墮黒繩地獄。次微劣
者墮等活地獄。次微劣者墮傍生趣。最微劣
者墮餓鬼界。廣説乃至邪見亦爾。復次若世
尊説爲内垢者不善根。餘法不爾。如
經説。内垢有三。謂貪瞋癡。如説内垢内怨
内嫌内賊亦爾。復次若世尊説有増減者立
不善根。餘法不爾。如契經説。云何貪増瞋増
癡増。云何貪減瞋減癡減。於餘煩惱
増減。是故不立爲不善根。復次若説増上
退因縁者立不善根。餘法不爾。如苾芻
苾芻尼等。若自觀見貪瞋癡増。應自了
退諸善法。復次若佛説爲煩惱障者立
善根。餘法不爾。如説云何名煩惱障。謂有
一類貪瞋癡三。數數現行増上猛利。復次若
世尊説彼爲塵者立不善根。餘法不爾。如
契經説。塵有三種謂貪瞋癡。如説爲塵根
栽垢穢熱惱毒箭火刺刀毒癰病亦爾。是故
三不善根
問三不善根云何現起。答若心起貪瞋則不
起。若心起瞋貪則不起此二心起決定有
癡。所以者何。貪瞋行相更互相違癡不
故。貪行相歡。瞋行相慼。無明行相倶不
。復次貪現起時令身増益攝持身故。瞋
現起時令身損減毀壞身故。癡於此二
相違。復次貪起令身柔軟調適。欣樂所
縁。若愛前境晝夜觀之無厭足故。瞋起令
身麁澁剛強。憎背所縁。若憎前境乃至不
眼看故。癡於二事倶不相違
三不善根皆通五部亦遍六識。所以者何
若不善根*唯見所斷。則修所斷不善應無根
而生。若不善根*唯修所斷則見所斷不善
無根而生。故不善根定通五部。若不善根
*唯在意地。則五識中不善應無根而生。若
不善根*唯在五識。則意地不善應無根而
。故不善根定遍六識。若貪倶起諸不善心
二根故説名有根。謂貪及彼相應無明。
若瞋倶起諸不善心由二根故説名有根。謂
瞋及彼相應無明。餘惑倶起諸不善心由
故説名有根。謂唯無明
問多處説根。謂有處説有身見根。或有
處説世尊根。或有處説欲爲根。或有處
不放逸爲根。或有處説自性根。此諸
根名義何差別。答説有身見根者依
見趣。謂執我我所故六十二見趣生長。説
世尊根者依所説法。謂*唯佛能説雜染
清淨繋縛解脱流轉還滅等諸妙法門。説
根者依集善法。謂要有欲能集諸善。説
不放逸爲根者依守善法。謂不放逸故能
護諸善。諸放逸者雖善法而復退壞。
自性根者依自體。謂一切法
自性根不自體。問若爾無爲法亦
有根。答若依此義諸無爲法説名
有根亦無過。有説。有處説自性根者
同類因。謂同類因與後生未生自性類法
同類因故。問苦法智忍及倶起法應
無根。答此雖同類因而爲他同類因。諸
無爲法則不是。有作是説。苦法智忍及
倶起法雖同類因。而有相應倶有因。故
無根法。評曰應是説。此中自體説
自性。無因爲自性
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問此三漏以
自性。答以百八事爲自性。謂欲漏以
界四十一事自性。則貪五瞋五慢五見十二
疑四纒十。有漏以色無色界五十二事
。即貪十慢十見二十四疑八。無明漏以
界十五事自性。即欲色無色界各五部無
明由此三漏以百八事自性。品類足説。
云何欲漏謂欲界除無明諸餘結縛隨眠隨
煩惱纒是名欲漏。云何有漏謂色無色界除
無明諸餘結縛隨眠隨煩惱纒是名有漏。云
何無明漏謂三界無知是名無明漏。彼言應
理若作是説三界無知是名無明漏。則
無漏縁無明。問身語惡行爲是隨
煩惱。非隨煩惱耶。設爾何失。若是隨煩惱
此中何故不説。若非隨煩惱。識身足論當
云何通。如彼説身語惡行是不善非結非
縛非隨眠是隨煩惱非纒應棄應捨應
遍知能生後苦異熟。有作是説。身語惡
行是隨煩惱。問若爾此中何故不説。答應
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若法是隨煩
惱亦是纒者此中説之。身語惡行雖是隨煩
而非纒故此中不説。復有説者。身語惡
行非隨煩惱。問識身足論當云何通。答識身
足論應是説。身語惡行是不善非結非
隨眠隨煩惱非纒。乃至廣説。而彼論
説是隨眠煩惱者以身語惡行隨煩惱
擾惱故亦名隨煩惱。問若爾彼亦爲
所繋乃至爲纒所纒亦應結乃至名纒。
答理亦應然而不説者應知彼是有餘之
説。復次彼論爲異聞異説。由異説故義
則易解。復次彼論爲二門二略二階二隥
二炬二明二文二影。由斯門等二義倶通。
彼自性非結等故名非結等。亦非隨煩
惱自性故應非隨煩惱。如彼爲隨煩惱
擾惱故名隨煩惱。亦爲結所繋乃至纒
纒故應名爲結乃至名纒。彼但爲現二
門等故。各彰一説二義倶通。是故三漏以
百八事其自性。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
問何故名漏。漏是何義。答留住義淹貯義
派義禁持義魅惑義醉亂義是漏義。留
住義是漏義者。誰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無
色界。所謂諸漏。淹貯義是漏義者。如濕器中
貯種子便能生芽。如是有情煩惱器中
貯業種能生後有。流*派義是漏義者。如
泉出水乳房出乳。如是有情從六處門
漏流*派。禁持義是漏義者。如人爲他所
故不隨意遊適四方。如是有情爲
煩惱。所禁持故循環諸界諸趣諸生。不
自在趣涅槃界&T061579;惑義是漏義者。如人爲
鬼之所&T061579;。不説而説不作而作不
思而思。如是有情爲諸煩惱所&T061579;
身語意三種惡行。醉亂義是漏義者。如
多飮根莖枝葉花果等酒即便醉亂。不
作不應作事無慚無愧顛倒放逸。如是有情
煩惱酒應作不應作事無慚無愧
顛倒放逸。聲論者説。阿薩臘縛者。薩臘縛是
流義。阿是分齊義。如天雨阿波吒梨。或
施財食阿旃荼羅阿言顯此乃至彼義。如
煩惱流轉有情乃至有頂故名爲
問若留住義是漏義者。諸業亦有留住功
。如契經説。二因二縁留諸有情久住
。謂煩惱業。由煩惱業種子故生死難
斷難破難滅。有人八歳或十歳時斷煩惱
盡得阿羅漢。但由業力仍住生死。或九十
歳有百年。何故*唯説煩惱漏不
業耶。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
次業不定故。謂或有業留諸有情久住生死
或復有業令諸有情對治生死煩惱。不
故獨名漏。復次業以煩惱根本故。謂定
煩惱而捨諸業。是故*唯説
漏。復次業由煩惱勢力*引故但説
惱是漏業。有煩惱盡而壽住者亦由
惱餘勢力故。如泥團壁雖乾而不
者。應知此是濕時餘力。復次煩惱盡故而般
涅槃非業盡故業非漏。諸阿羅漢業積
山後蘊不續般涅槃故。問何故欲界諸煩
惱等除無明欲漏。色無色界諸煩惱除
無明有漏。三界無明立無明漏耶。答先
是説留住義是漏義。欲界有情所以住
欲界者由彼期心於欲。憙樂於欲羨於
望於欲求於欲訪於欲耽湎於
。是故欲界煩惱等除無明欲漏。色無
色界有情所以住色無色界者。由彼期
於有。憙樂於有羨於有望於有
於有訪於有湎於有。是故色無色界
煩惱除無明有漏。三界有情所以期
欲有。乃至耽欲有而住三界者皆由
知之力。是故三界無明立無明漏。復次欲界
有情雖亦求有而多求欲。是故欲界煩惱等
無明欲漏。色無色界有情全不
但求於有。有作是説。雖亦求欲而多求
有。是故色無色界煩惱除無明有漏。三
界有情所以多求欲及有者由無知力。是
故三界無明立無明漏。復次若界有成有
是界所生煩惱等除無明欲漏。若界有
成無壞是界所生煩惱除無明有漏。三
靜慮地雖亦有成有壞而第四靜慮及無色
界有成無壞故從多説。若界有成有壞及
界有成無壞。有情住者由無知力。是故三
界無明立無明漏。有餘但釋立有漏因。謂
於此彼有。若住於彼此有
故彼煩惱除無明有漏。譬喩論師但立
二漏。謂無明漏。及有愛漏。二際縁起之根本
故。謂無明是前際縁起根本。有愛是後際縁
起根本。問彼云何釋經三漏耶。答彼説
二種。謂有不善無記。有有異熟
無異熟。有二果一果。有無慚
無愧相應。有無慚無愧不相應。諸不善有異
熟感二果。無慚無愧相應者立欲漏。由
故欲界餘煩惱等除無明亦名欲漏。諸
無記無異熟感一果。無慚無愧不相應者立
有漏。由此愛故色無色界餘煩惱除無明
亦名有漏。問何故由愛餘煩惱等無明
欲漏及有漏耶。答以愛難斷難破難越過
重過多過盛。能令界別地別部別。由愛勢
諸煩惱。乃至廣説愛之過患。是故由
愛餘煩惱等二漏名。問何故三界無明別
立無明漏耶。脇尊者曰。佛知諸法性相勢用
錯謬。若法堪任獨立漏者便獨立漏
若不任獨立漏者便共立漏故不責。
復次前已説漏是留住義。無餘煩惱留諸有
久住生死無明。故獨立漏。尊者妙
音作是説。佛知無明留諸有情久住
生死勢力速疾尤重親近過餘煩惱。故獨
。復次因無明故於所知境愛恚癡故
立漏。復次由無明故令諸有情不
後際前後際。不内不
外不内外。不業不果不業果
善行惡行。不因不從因
生法。不佛法僧寶。不苦集滅道。不
善不善法。不有罪無罪。不應修不應
。不勝劣黒白。於總別縁起縁生
諸法及六觸處。無實智見黒闇癡。是故
立無明漏。復次無明難離有大過患
故獨立漏。貪雖離而無大過患。瞋雖
大過患而非離。慢等倶無故共立漏。復
次經説無明爲諸惡首故獨立漏。如
上首前相故。生無量種惡不善法
復於其中無慚無愧。復次無明自體尤重作
業尤重故獨立漏。自體尤重者。謂與一切煩
相應亦有不共。作業尤重者。謂共一切煩
惱作業亦獨作業。餘煩惱等則不是。復次
經説。無明爲惡趣本故獨立漏。如
    諸此世他世 顛墜惡趣
    皆無明爲本 亦貪欲爲
復次經説。無明名爲浪耆故獨立漏。如
經説。苾芻當知眞實浪耆即無明是。謂有
名爲浪耆自身既盲生子亦盲。彼若螫
亦令他盲。無明亦爾。自既盲暗令相應法
亦成盲暗。若在有情相續中起亦令盲暗
復次無明在三界一界愚。謂無色界
四蘊在九地一地愚。謂非想非非想
處四蘊有九品一品愚。謂非想非非
想處下下品四蘊故獨立漏。問餘他界地遍
行隨眠應無明各獨立漏。答無明偏多
故獨立漏。謂有九種他界地縁遍行無明。即
邪見等七種相應及二不共。邪見見取疑但
二。戒取*唯一故不難。復次無明是諸
煩惱上首周普遍行故獨立漏。上首者。謂無
明覆故於四聖諦樂不忍昏迷不了。如
飢餓人先遇麁食飽餐噉已。於後雖
種餚饌而不甘樂。如是有情無明麁食久
心中。後時雖四諦美食而不甘樂。由
不樂故便生猶豫。謂此是苦爲非苦耶。乃
至是道爲非道耶。如是無明引生猶豫
切猶豫能引決定。若遇正説正決定。便
有苦乃至有道。若遇邪説邪決定便
無苦乃至無道。如是猶豫引生邪見。彼
是念。若無四諦決定有我及有我所。如
是邪見引生身見。復作是念。此我我所爲
斷爲常。若見所執相似相續便謂爲常即
是常見。若見所執變壞不續便謂爲斷即是
斷見。如是身見引生邊見。彼於三見隨計
一種能得清淨解脱出離即是戒取。如
邊見引生戒取。復作是念。如是三見既得
清淨解脱出離便爲最勝即是見取。如
戒取引生見取。彼愛自見憎恚他見。於自他
見稱量起慢。如是無明於引隨眠最爲
。由隨眠故引起十纒。謂忿嫉纒是瞋等
流。覆纒有説是貪等流。有餘師説。是癡等流。
是説。是二等流。或貪名利藏自罪
或由無知覆藏罪故。惛沈睡眠及無愧纒
是癡等流。掉擧與慳及無慚纒是貪等流。惡
作纒是疑等流隨眠亦引六煩惱垢。謂害恨
垢是瞋等流。惱垢是見取等流。誑憍垢是貪
等流。諂垢是五見等流。如是無明復爲
生纒垢。周普者從無間獄乃至有頂
皆可得故。又異生位見位修位皆成就故。
又於諸法自相共相皆迷起故。遍行者非
無明一刹那起。能縁五部五部因五部
隨増説名遍行。但由無明遍一切處同類
故説名遍行謂與遍行隨眠倶起即名
遍行。與不遍行隨眠倶起名不遍行。自界
他界自地他地有漏無漏縁有爲無爲縁亦如
是説。與諸煩惱倶起和合。如團中膩
中油故名遍行。由此無明具上三義故獨
漏。如契經説。彼由非理作意起故。欲漏
有漏無明漏。未生者便生已生者倍復増廣。
問有爾所煩惱生。還爾所煩惱滅。一刹那後
必不住故。云何而説三漏生已倍増廣耶。
答依下中上漸増説故。謂下品生已爲中品
。中品生已爲上品縁。故作是説。復次依
等無間縁倍復増廣。謂下品煩惱生已。
中品等無間縁。中品煩惱生已。與
等無間縁。故作是説。復次依同類遍
行因倍復増廣。謂下品煩惱生已與中品
二因。中品煩惱生已與上品二因。故
是説。復次依取果與果倍復増廣。謂
下品煩惱生已能取能與中品果。中品煩惱
生已能取能與上品果。故作是説。尊者世友
是説。非煩惱多説倍増廣。依彼生已
復還墮未生位中。故作是説。復次依
生已不復還墮未來世中。故作是説。復次
數數生故作是説。謂一煩惱生已復起
理作意。不對治便生第二。復生第三
至百千故作是説。復次依漸猛利故作
。謂下煩惱生已復起非理作意。不
便生中品復生上品展轉増盛。故作
。復次依境轉故作是説。謂隨一色
等境界煩惱生已。由彼復起非理作意。不
對治更縁聲等諸煩惱。故作是説
大徳説曰。依一有中纒多行故説倍増廣。謂
具縛者從無間獄乃至有頂煩惱皆等自地
煩惱無増減故。然有現行不現行者。若起
非理作意對治便數現行。若起如理
作意對治者便不現行。故作是説
契經説。漏有七種害熱惱。謂或有
是見所斷乃至廣説。問勝義漏有三種。謂欲
漏有漏無明漏。何故於此説七漏耶。答此
中漏具亦説漏聲。如諸經中於彼彼具
彼彼前廣説。脇尊者曰。佛説法已有
異所化來至會中。如來憐愍以別文句
七漏彼得解。復次佛説三漏利根已
解。爲鈍根者復説七漏。如利鈍根因力縁
力内力外力内思惟力外聞法力。開智説
知亦爾。尊者望滿作是説。佛此中説
二勝義漏。謂見所斷及修所斷。見所斷漏以
自名説。修所斷漏依對治説。彼對治有
。謂伏對治及斷對治。於中前五依伏對
。最後一種依斷對治。故説七漏
契經説。正知見彼得阿羅漢果時從
有無明漏心得解脱。問離欲界染時從
心得解脱。離有頂染時從有漏無明漏
心得解脱。佛何故説正知見彼得阿羅漢
時從欲等三漏心得解脱。答此中於
解脱亦説今解脱聲。此即於近以遠聲説。
説今者從何所來。又如餘處已斷説斷。
已入説入。已受説受。此亦如是。復次依
有漏雙究竟滅故作是説。復次依三漏
一味斷得故作是説。復次依集漏斷故作
是説。復次依滅作證故作是説。如説得
羅漢果時九十八隨眠滅作證。復次依
無學治彼法故作是説。復次依無學
彼繋故作是説。復次依相續斷故作
是説。謂無始來數斷欲漏二漏續起。今斷
復相續。復次依彼縁故作是説。謂
無始來二漏與彼作三種縁。今斷二漏
永斷。復次依厭對治故作是説。謂彼證
得第四果時總厭三漏。我無始來爲彼誑惑
心不解脱。今得解脱深生厭離。問爾時五
蘊皆得解脱。何故但説心解脱耶。答心於
五蘊最勝故説。謂若説勝亦已説餘如
脱眷屬亦爾。復次以心爲首總説五蘊
皆得解脱。復次以依心故名心所法。以
故名大地法故但説心。復次修他心智
無間道時但縁心故作是説。心諸勝事
餘廣説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