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説言。根律儀以一切善法及順善無覆無記
法爲自性。根不律儀以一切染汚法及順染
無覆無記法爲自性。昔此迦濕彌羅國中有
毘訶羅名吉祥胤。二阿羅漢曾住其中。倶
證三明。具八解脱。得無礙解。是説法師是
親兄弟。父名難提婆羅門種。倶作是説。根
律儀根不律儀。皆以無覆無記不相應行蘊
中律儀不律儀爲自性。問若此倶是無覆無
記心不相應行蘊攝者。此二自性有何差別。
答隨順染汚者名不律儀。隨順清淨者名律
儀。是謂差別。評曰此諸説中初説爲善。經
説念慧能護根故
復次即此念慧有位亦得斷律儀名。隨位
差別建立多種。且説有漏斷律儀者。謂
欲界見修所斷法。以未至地能離欲界有
漏。九無間道中念慧二法爲斷律儀。若初
靜慮見修所斷法。以第二靜慮近分地能
離初靜慮。九無間道中念慧二法爲斷律儀。
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法。以非想非非想
處近分地能離無所有處。九無間道中念
慧二法爲斷律儀。若説無漏斷律儀者。謂
欲界見修所斷法。以未至地能離欲界。無
漏諸無間道中念慧二法爲斷律儀。若初靜
慮見修所斷法。以依未至靜慮中間及初靜
慮能離初靜慮三地。無漏諸無間道中
念慧二法爲斷律儀。第二靜慮見修所斷法。
以前三地及第二靜慮能離第二靜慮。四
地無漏諸無間道中念慧二法爲斷律儀。
第三靜慮見修所斷法以前四地及第三靜
慮能離第三靜慮五地。無漏諸無間道中念
慧二法爲斷律儀。第四靜慮見修所斷法。及
無色界見所斷法。以前五地及第四靜慮能
離第四靜慮等。六地無漏諸無間道中念慧
二法爲斷律儀。空無邊處修所斷法。以前六
地及空無邊處能離空無邊處。七地無漏九
無間道中念慧二法爲斷律儀。識無邊處修
所斷法。以前七地及識無邊處能離識無邊
處八地無漏九無間道中念慧二法爲斷律
儀。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修所斷法。以
前八地及無所有處能離二地九地。無漏九
無間道中念慧二法爲斷律儀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思納息第八之四
云何異生性。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爲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欲界見苦
所斷十隨眠是異生性。如犢子部。彼説異生
性是欲界繋。是染汚性是見所斷。是相應行
蘊攝。爲遮彼執顯異生性是三界繋。是修
所斷。是不染汚。是不相應行蘊所攝。或復有
執。異生性無實體。如譬喩者爲遮彼執
顯異生性自體實有。爲遮此等諸部異執。
顯示正理故作斯論。此本論中説異生性。
品類足論説異生法。如説。云何異生法。謂
地獄傍生鬼界比倶盧洲無想天。彼業彼生
是謂異生法。問何故此本論中。説異生性非
異生法。品類足論。説異生法非異生性耶。
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復次此彼皆是有餘
説故。復次此彼二論各説一種互相顯故。
復次異生性勝。非異生法。此本論中且就勝
説。此論已説異生性。故品類足論不重説
之。此論未説異生法故。品類足論説異生
法。此顯彼論在此後造。有作是説。彼論已
説異生法故此不重説。彼論未説異生性。
故此論説之。此顯彼論在此先造。問何故
名異生性。尊者世友作如是説。能令有情
起異類見異類煩惱造異類業。受異類果
異類生故。名異生性。復次能令有情墮異
界故。往異趣故。受異生故。名異生性。復
次能令有情信異師故。作異相故。受異
法故。行異行故。求異果故。名異生性。大
徳説曰。能令有情依止異類界趣生有。發
起種種顛倒煩惱。造作増長感後有業。輪
轉生死無分限故。名異生性。阿毘達磨諸
論師言。異生分故異生體故名異生性。尊者
妙音作如是説。異生類故名異生性。脇尊
者言。異生依故障聖性故。名異生性。問何
故名異生法。答諸異生者有此法故。名異
生法。譬如世間王法臣法。問諸異生法。聖者
亦有。何故但立異生法名。答諸異生法聖者
多無。設有少者不名聖法。以聖者於彼得
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前故。唯異生於彼得
而亦在身成就亦現前故名異生法。復次異
生成就彼法。能令彼法取果與果故。名異
生法。聖者雖成就彼法。而不爾故不名聖
法。復次異生成就彼法。能令彼法往異趣
異界異處異生受異果故。名異生法。聖者
雖成就彼法。而不爾故不名聖法。復次異
生性是有漏。彼法亦有漏故名異生法。聖性
是無漏彼法非無漏故不名聖法。復次異
生爲彼所覆蔽故。所纒縛故。所誑惑故。
名異生法。聖不爾故不名聖法。復次諸異
生類隨順彼法生長彼法故。名異生法。聖
不爾故不名聖法。問異生性異生法。何差
別。答異生性*唯非色。異生法通色非色。異
生性*唯無見。異生法通有見無見。異生性
*唯無對。異生法通有對無對。異生性*唯不
相應。異生法通相應不相應。異生性*唯無
所依無所縁無行相。異生法皆通二種。異生
性*唯不染汚。無罪無異熟。異生法皆通二
種。復次異生性*唯無記。異生法通善不善
無記。異生性通三界繋。異生法*唯欲色界
繋。異生性*唯修所斷。異生法通見修所斷。
復次異生性是因。異生法是果。如因果能作
所作亦爾。復次異生性法界法處行蘊所攝。
異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復次異生
性苦法智忍時捨。異生法餘時捨。如是等門
是謂差別。如世尊説。隨信隨法行超異生
地。未得預流果定不命終。問何故名異生
地。答一切聖者皆名同生。此異於彼故名
異生。容受異生名異生地。問若爾。聖者異
異生故應名異生。答一切聖者同會眞理。
同見同欲故名同生。異生不爾。可厭賤故
立異生名。不應爲難。尊者世友作如是
説。容起異見異類煩惱。容造異業。容墮
異界。往異趣等。而受生故。名異生地。復次
容信異師。廣説乃至求異果故。名異生地。
大徳説曰。異於正法及毘奈耶。而受生故。名
爲異生。是諸異生生長依處名異生地
云何異生性。答若於聖法聖暖聖見聖忍聖
欲聖慧。諸非得已非得當非得。是謂異生性。
問爲不得苦法智忍是異生性。爲不得一
切聖法是異生性耶。設爾何失。若不得苦
法智忍是異生性者。道類智已生捨苦法智
忍。爾時苦法智忍非得。應是異生性。是則住
修道無學道者。亦應名異生。若不得一切
聖法是異生性者。則應一切有情皆名異生。
無聖者成就一切聖法故。謂乃至佛亦不
成就二乘聖法。及自乘學法。亦應名異生。
有作是説。不得苦法智忍是異生性。問若
爾。道類智已生捨苦法智忍。爾時苦法智忍
非得。應是異生性。是則住修道無學道者
亦應名異生。答苦法智忍生時。害彼非得。
令於自相續永不復生故。住修道無學道
者。於苦法智忍雖不成就。而不名不得。
亦不名得。如眼根生時害彼非得。令於
自相續永不復生。眼根滅已雖不成就。而
不名不得。亦不名得此亦如是。故無前
過。復次道類智已生。苦法智忍雖不成就。
而成就彼等流果故。不名異生。復有説者。
不得一切聖法是異生性。問若爾。則應一
切有情皆名異生。無聖者成就一切聖法
故。答雖無聖者具足成就一切聖法。而非
異生。以彼非得雜聖得故。謂若身中聖法
非得不*雜得者。是異生性。聖者身中聖法非
得*雜聖得故非異生性。彼得非得恒倶生
故。復次彼非得有二種。一共。二不共。不共
者是異生性。共者非異生性。聖者身中聖法
非得。一向是共故無前失。復次彼非得有二
種。一未被害。二已被害。未被害者是異生性。
已被害者非異生性。聖者身中聖法非得。皆
已被害故無前失。復次一切聖法非得有二。
一依異生相續現起。二依聖者相續現起。前
是異生性。後非異生性。故無聖者名異生
失。問聖法聖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有何差
別。有作是説。此中六句皆共顯示苦法智
忍。初一是總。後五是別。初一是略。後五是
廣。初一是不分別。後五是分別。謂苦法智忍
令蘊種子皆悉萎悴故名聖暖。推求諦理
故名聖見。忍可諦理故名聖忍。愛樂諦理
故名聖欲。決擇諦理故名聖慧。復次苦法
智忍令有種子皆悉萎悴故名聖暖。推求
行轉故名聖見。忍可行轉故名聖忍。愛樂
解脱故名聖欲。覺了諦理故名聖慧。有
説。六地苦法智忍。即是此中六句所顯。有
説。六姓苦法智忍。即是此中六句所顯。復
有説者。此中六句皆共顯示一切聖法。謂諸
聖法義有總別。初一是總後五是別。五中二
釋如前應知。有説。六*姓一切聖法。即是此
中六句所顯。有説。三乘學無學法。即是此中
六句所顯。有餘師説。此中顯示眞實相似二
種聖法。相似聖法。即暖等四順決擇分。聖法
者。謂眞實聖法即無漏道。聖暖者謂暖法。聖
見者謂頂法。聖忍者謂下中忍法。聖欲者謂
増上忍法聖慧者謂世第一法。若未修得暖
法等四。當知彼是全分異生。若得暖等亦
名聖者。如世尊説。若有成就暖等善根。我
説彼名相似聖者。然異生性*唯是眞實聖
法非得非不得。餘故彼不應言暖等。謂暖
等此異生性當言善耶不善耶無記耶答應
言無記。謂無覆無記非得性故。一切非得皆
是無覆無記性攝。問異熟生等四無記中此
何所攝。答非四所攝。但是等流無覆無記。問
此何故非有覆無記。答非離染時捨此性
故。何故異生性非善耶。答善法或由加行
故得。或由餘縁故得。無設加行求作異
生。又斷善時善法皆捨。得諸善法不成就性。
若異生性是善性者。斷善根者。應非異生。
非直語言其義便立。故復問答顯非善等。此
中有説。善法或由加行故得者。顯由加行
所起諸善。或由餘縁故得者。顯彼所修未
來諸善。復次善法或由加行故得者。顯加
行得善。或由餘縁故得者。顯離染得善。復
次善法或由加行故得者。顯加行得善中
順勝進分順決擇分。或由餘縁故得者。顯
加行得善中順退分順住分。問若爾。此中何
故不説生得善耶。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
此義有餘。復次此中但説難得勝善。諸生得
善易得下劣故不説之。復次諸異生性皆
是生得。若此中説生得善者。便不異彼。
故不説之。復有説者。善法或由加行。故得
者。顯加行得善。或由餘縁故得者。顯生得
善。復次善法或由加行故得者。顯勝進時
所得諸善。或由餘縁故得者。顯退等時所
得諸善。此中應作四句分別。或有善法由
加行故得非由餘縁。如暖頂忍世第一法。
見道現觀邊世俗智。道類智不動心解脱。無
諍願智邊際定等。或有善法由餘縁故得
非由加行。如生得善。或有善法由加行故
得亦由餘縁。如四沙門果。靜慮無色無量解
脱勝處遍處等。或有善法非由加行故得。
亦非由餘縁者無也。無設加行求作異
生者。顯異生性非加行得善。謂必無有先
非異生。後求證得彼下賤故。無始時來是
異生故。又斷善時善法皆捨等者。顯異生性
非生得善。謂斷善時正斷生得非加行故。
若斷善根非異生者。甚違正理。彼極惡故。
勿有如斯所説過失。故異生性決定非善。
何故異生性非不善耶。答離欲染時不善皆
捨。得不善法不成就性。若異生性是不善者。
諸異生離欲染應非異生。若非異生彼後
不應還生欲界。聖離欲染必不更受欲界
生故。又若爾者。色無色界應無異生。便有
大失。故異生性定非不善。故彼*唯是無覆
無記。此異生性當言欲界繋耶。色界繋耶。
無色界繋耶。答應言或欲界繋。或色界繋。或
無色界繋。非直語言其義便立。故應問答重
顯斯義。何故異生性非*唯欲界繋耶。答欲
界沒生無色界時欲界法皆捨。得欲界法不
成就性。若異生性*唯欲界繋者。諸異生欲
界沒生無色界。應非異生。若非異生。則應
生彼無退墮者。聖者生上必無退受下地
生故。雖欲界沒生色界者。亦捨欲界法。而
非全捨。彼猶成欲界變化心等故。由此但
説生無色界。何故異生性非*唯色界繋耶。
答色界沒生無色界時色界法皆捨。得色界
法不成就性。若異生性*唯色界繋者。諸異生
色界沒生無色界應非異生。若非異生猛
憙子等不應生下。聖不爾故」雖色界沒生
欲界者。亦捨色界法。而非全捨。彼猶成色
界煩惱等法故。由此但説生無色界。何故。
異生性非*唯無色界繋耶。答入正性離生。
先現觀欲界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聖道
起。先辦欲界事。後合辦色無色界事。是故
異生性非*唯無色界繋。法應如是。若成就
此地異生性。必先現觀此地苦諦。又聖道起
先爲對治異生性故作如是説。問若爾。異
生性應*唯欲界繋。答*唯欲界繋有前過失。
故此應言通三界繋」此異生性當言見所
斷耶。修所斷耶。答應言修所斷。非直語言
其義便立。故應問答重顯斯義。何故異生性
非見所斷耶。答見所斷法皆染汚。異生性不
染汚故。諸染汚法隨部隨品漸漸斷之得不
成就。諸異生性苦法智忍一時頓捨。隨地第
九無間道力一時頓斷故非染汚。又世第一
法正滅。苦法智忍正生。爾時捨三界異生性。
得彼不成就性。非於爾時見所斷法而有捨
故。若異生性是見所斷。應此位中未捨彼
性。則具縛者住苦法智忍時。應成就異生
性。見所斷法具成就故。住此位者應名爲
聖亦名異生。便成雜亂。故異生性非見所
斷。問爾時*唯應捨欲界異生性。上二界異
生性先不成就故。如何乃説捨三界耶。答
應説爾時捨三界中隨一異生性。得彼不
成就性。而言捨三界異生性者。爲滿三數
故作是説。謂上二界異生性先不成就。今復
捨欲界異生性。三數便滿故作是説。有説。
上二界異生性雖先不成就。今復不成就。
故亦説捨。云何先不成就。今復不成就耶。
謂轉遠故。有説。欲界異生性能資能引上
二界異生性與彼爲門爲加行故。若捨欲
界異生性時亦説捨彼。有説。成就欲界異
生性時。色無色界諸異生性。容當現起與
彼爲依安足處故。若捨欲界異生性時。斷
彼生路故亦説捨。有説。爾時三界諸異生性
得非擇滅故作是説。爾時頓得三界九地
諸異生性非擇滅故。以是義故有問言。頗
有法一時捨九時斷耶。答有。謂異生性一時
捨者。謂苦法智忍生時。九時斷者。謂離欲界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各於第九無間道時。
頗有於異生性已得擇滅未得非擇滅
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於異生性。已得擇
滅未得非擇滅。謂諸異生已離欲界乃至
無所有處染。或有於異生性已得非擇滅
未得擇滅。謂諸聖者未離欲界染。或有於
異生性已得擇滅及非擇滅。謂諸聖者已離
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或有於異生性
未得擇滅及非擇滅。謂諸異生未離欲界
染。頗有異生性未斷而不成就耶答應作
四句。或有異生性未斷而不成就。謂諸異
生生欲界未離初靜慮染。彼上八地異生
性未斷而不成就。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
二靜慮染。彼上七地異生性未斷而不成就。
乃至已離無所有處染。彼上一地異生性未
斷而不成就。若生初靜慮。未離第二靜慮
染。彼上七地異生性未斷而不成就。已離
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彼上六地異
生性未斷而不成就。乃至已離無所有處
染。彼上一地異生性未斷而不成就。乃至若
生無所有處。彼上一地異生性未斷而不成
就。若諸聖者未離欲界染。彼九地異生性
未斷而不成就。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
染。彼上八地異生性未斷而不成就。乃至已
離無所有處染。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
上一地異生性未斷而不成就。或有異生性
成就而非未斷。謂諸異生生欲界已離欲
界染。彼欲界異生性成就而非未斷。乃至生
無所有處已離無所有處染。彼無所有處異
生性成就而非未斷。或有異生性未斷亦成
就。謂諸異生未離欲界染。彼欲界異生性未
斷亦成就。乃至生無所有處未離無所有
處染。彼無所有處異生性未斷亦成就。若生
非想非非想處。彼非想非非想處異生性未
斷亦成就。或有異生性非未斷亦非成就。
謂諸異生生欲界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
二靜慮染。彼初靜慮異生性非未斷亦非成
就。乃至已離無所有處染。彼初靜慮乃至無
所有處異生性非未斷亦非成就。若生初
靜慮。未離第二靜慮染。彼欲界異生性非
未斷亦非成就。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
三靜慮染。彼欲界第二靜慮異生性非未斷
亦非成就。乃至已離無所有處染。彼欲界第
二靜慮乃至無所有處異生性非未斷亦非
成就。乃至若生非想非非想處。彼欲界乃至
無所有處異生性非未斷亦非成就。若諸聖
者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彼欲界異
生性非未斷亦非成就。已離初靜慮染。未
離第二靜慮染。彼欲界初靜慮異生性非未
斷亦非成就。乃至已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彼三界九地異生性非未斷亦非成就。頗
有異生性已斷而成就耶。答應作四句。謂
前第二句作此初句。前初句作此第二句。前
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
准前所説應知其相」異生性名何法。答三
界不染汚心不相應行。問何故復作此論。答
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前説不得聖法
名異生性。或有生疑不得聖法非實有
體。如未得財。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異
生性是實有法行蘊所攝。故作斯論。有作
是説。前雖已顯異生性相而未辨體。今
欲説之故作斯論。有餘師説。前雖已顯異
生性體。未*辨其相。今欲説之故作斯論。
或有説者。前顯異生性對治。今欲説異生
性體故作斯論。言三界者遮異生性*唯欲
界繋。不染汚者。遮異生性是染汚法及見所
斷。心不相應者。遮異生性是心所法。行者
遮異生性非實有法。假法理非行蘊攝故。
此即遮異執顯異生性體。尊者妙音説。異
生性即衆同分。如牛羊等諸衆同分。即説名
爲牛羊等性。如是異生衆同分體名異生
性。有餘師言。別有一法是不染汚。心不相
應行蘊所攝。如命根等名異生性。爲遮彼
執前説異生性名不得聖法。不得即是不成
就性。問何縁不許即異生衆同分。及有別
法名異生性。而許聖法不成就性名異生
性耶。答異生衆同分。非親違聖法故。別有
一法不可知故。非如聖法不成就性。親違
聖法。有相可知名異生性。理善成立
諸法邪見相應。彼法邪思惟相應耶。乃至廣
説。問何故異生性後説邪支耶。答此二展轉
相扶持故。謂異生性扶持邪支。此邪支復能
扶持異生性。復次行者厭異生性及八邪支。
而修聖道故。異生性後復分別邪支。諸法邪
見相應。彼法邪思惟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此中邪見一切地有。非一切染汚心。有身見
等聚中無故。邪思惟一切染汚心有。非一切
地。靜慮中間以上無故。由此相望作大四句。
有法邪見相應非邪思惟。謂邪見相應邪思
惟。及餘邪思惟不相應邪見相應法。此中邪
見相應邪思惟者。謂欲界未至定初靜慮邪見
倶尋。彼*唯與邪見相應非邪思惟。自性與
自性由三因縁不相應故。一無二思惟倶
時起故。二前後思惟不和合故。三諸法自
性不自觀故。謂待他生不待自性。及餘邪
思惟不相應邪見相應法者。謂靜慮中間乃
至有頂邪見相應法。即九大地法。九大煩惱
地法。惛沈伺心。有法邪思惟相應非邪見。
謂邪思惟相應邪見。及餘邪見不相應邪思
惟相應法。此中邪思惟相應邪見者。謂欲界
未至定初靜慮邪見。彼*唯與邪思惟相應
非邪見。自性與自性由前所説三種因縁
不相應故。及餘邪見不相應邪思惟相應法
者。謂欲界未至定初靜慮除邪見聚。取
染汚聚中邪思惟相應法。即有身見邊執見
戒禁取見取疑貪瞋慢不共無明。相應聚中
邪思惟相應法。謂十大地法等如理應知。有
法邪見相應亦邪思惟。謂除邪見相應邪思
惟。及除邪思惟相應邪見。諸餘邪見邪思惟
相應法。謂欲界未至定初靜慮邪見聚中邪
見邪思惟相應法。即九大地法。九大煩惱地
法。無慚無愧惛沈睡眠伺心。有法非邪見相
應亦非邪思惟。謂邪見不相應邪思惟。邪思
惟不相應邪見。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爲心不
相應行。此中邪見不相應邪思惟者。謂欲界
未至定初靜慮除邪見聚。取餘染汚聚中邪
思惟。彼倶不相應彼聚無邪見故。自性與
自性不相應故。邪思惟不相應邪見者。謂
靜慮中間乃至有頂邪見。彼倶不相應。自性
與自性不相應故。彼地無思惟故。及諸餘
心心所法者。謂靜慮中間乃至有頂。除邪見
聚。取餘染汚心心所法并一切善無覆無記。
色無爲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爲心不
相應行。如是諸法倶不相應。彼聚無邪見
故彼地無思惟故。不染汚故。非相應法故」
諸法邪見相應。彼法邪精進相應耶。答應作
四句。此中邪見一切地有。非一切染汚心。邪
精進一切地及一切染汚心倶有。由此相望
作中四句。有法邪見相應非邪精進。謂邪
見相應邪精進。此中邪見相應邪精進者。謂
邪見聚中懈怠但與邪見相應非邪精進。
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邪精進相應
非邪見。謂邪見及餘邪見不相應。邪精進相
應法。此中邪見者。謂諸邪見皆與邪精進相
應非邪見。彼聚定有邪精進故。自性與自
性不相應故。及餘邪見不相應邪精進相
應法者謂一切地。除邪見聚。取餘染汚聚
中邪精進相應法。有法邪見相應亦邪精進。
謂除邪見相應邪精進。諸餘邪見相應法。此
中除邪見相應邪精進者。以邪精進體數極
多。此中但除與邪見相應者。餘無濫故非
此所除。諸餘邪見相應法者。謂邪見聚中除
邪精進及邪見體。取餘心心所法彼倶相應。
即九大地法。八大煩惱地法。無慚無愧惛沈
睡眠尋伺及心。有法非邪見相應亦非邪
精進。謂邪見不相應邪精進及諸餘心心所
法。色無爲心不相應行。此中邪見不相應邪
精進者。謂有身見等相應邪精進。彼倶不相
應。以彼聚中無邪見故。自性與自性不相
應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一切善無覆無
記心心所法非有染汚。色無爲心不相應行
者。謂一切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如是諸法倶
不相應不染汚故。非相應法故。如以邪見
對邪精進。以邪見對邪念邪定亦爾。此中
應作二中四句。邪念邪定如邪精進。遍一
切地一切染汚心皆得有故。如以邪見對
邪精進邪念邪定。以邪思惟對邪精進邪念
邪定亦爾。此中應作三中四句。以邪思惟
不遍一切地。如邪見不遍一切染汚心故。
諸法邪精進相應。彼法邪念相應耶。答應作
四句。此中二法倶遍一切地。一切染汚心有。
由此相望作小四句。有法邪精進相應非
邪念。謂邪念。此中邪念必與邪精進相應
非邪念恒倶有故。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有法邪念相應非邪精進。謂邪精進。此中邪
精進必與邪念相應。非邪精進恒倶有故。
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邪精進相應
亦邪念。謂邪精進邪念相應法。此中除邪精
進及邪念體。取餘染汚心心所法。即九大地
法。八大煩惱地法。十小煩惱地法。無慚無愧。
貪瞋慢疑惛沈睡眠惡作怖尋伺及心。如是
諸法是染汚者。二倶相應恒倶有故。有法非
邪精進相應亦非邪念。謂諸餘心心所法色
無爲心不相應行。此中諸餘心心所法者。謂
一切善無覆無記心心所法。非有染汚。餘如
前説。如以邪精進對邪念。以邪精進對
邪定亦爾。如以邪精進對邪念邪定。以
邪念對邪定亦爾。此中應作二小四句。皆
遍一切地。一切染汚心有故。此中不説
邪語等三。非相應法故
問此八邪支。幾欲界繋。幾色界繋。幾無色
界繋耶。答邪見邪精進邪念邪定通三界繋。
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唯欲色界繋。色界中
*唯初靜慮。上地無故。有説。色界亦無邪
命。彼不爲活命起身語業故。評曰。此中前
説爲善。彼貪所起身語二業名邪命故。問
此八邪支。幾見所斷。幾修所斷耶。答一見
所斷。謂邪見。三修所斷。謂邪語邪業邪命。
餘四通見修所斷。問此雜蘊中何故先説
清淨法。後説雜染法耶。答爲欲顯示世第
一法士用果故。謂世第一法能引見道。永
斷邪見。是彼士用果。清淨即是世第一法等。
雜染即是邪見等八支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五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一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如是章及解章義既
領會已。次應廣釋此三結等。皆是契經所
説。唯除五結及九十八隨眠。此中應除如
是二論。所以者何。一切阿毘達磨皆爲解釋
契經。此二論既非契經所説。是故應除。由
此尊者妙音作如是説。一切阿毘達磨皆爲
釋經。因如是如是經。作如是如是論。非
經説者皆應除之。有説。不應除此二論。
所以者何。彼二亦是契經説故。謂於増一阿
笈摩。五法中説五結。九十八法中説九十八
隨眠。時經久遠而倶亡失。此本論師以願
智力憶念觀察。於此重叙而解釋之。有説。
此二雖非經説而不應除。問五結既非契
經所説。何故不除。答諸論皆隨作者意樂。
不違法相。欲造便造。謂於此中説遍行結
非遍行結遍行非遍行結。説遍行結者如三
結。説非遍行結者如五結。説遍行非遍行
結者如九結。由此五結雖非經説而不應
除。問九十八隨眠既非經説何故不除。答
阿毘達磨皆爲釋經七種隨眠。是經所説。
今作論者廣以行相界部差別而分別之。
是故此論亦不應除」問何故於此先立章
耶。答爲欲顯示諸門義故。若不立章門。
義無由得顯。如彩畫者不能彩畫虚空。復
次欲令此論久住世故。謂此論中雖善立
蘊納息章門。而百千衆中乃有一人能具誦
持況不善立。誰當有能誦持如是雜亂文
句無誦持者便速隱沒。復次若不立章則
空無所問。必有所依而發問故。問何故論
者依經立章。答諸所造論皆爲釋經。故諸
經中所有種種不相似義。今此解釋立爲雜
蘊。乃至見義立爲見蘊。然一一蘊具一切
義。復次爲顯契經義無量故。非如外典文
多義少或全無義。如邏摩衍拏書有一萬二
千頌。*唯明二事。一明邏伐拏劫私多去。
二明邏摩將私多邏。佛經不爾。若文若義
無量無邊。無量者義難測故。無邊者文難知
故。譬如大海無量無邊。無量者深。無邊者
廣。復次欲顯契經堪問難故。非如外典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