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962 96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縁而轉。有説。此中説如實知有漏無漏心
心所法。然有漏心心所法無始數知。又麁近
易了起世俗智則能了知不待起無漏智。
是故無有捨世俗智而以苦集智知者。無
漏心心所法昔來未知。又微細難了起無漏
智乃能知之。是故此中如實知有漏心心所
法。唯世俗智如實知無漏心心所法。謂餘三
智由此不説有苦集智。有説。此中説如實
知有漏無漏心心所法事差別相。彼有漏者。
起世俗智*則知更不起苦集智以難起故。
及起時但知總相故。彼無漏者起世俗智
不能知故便起道智。然道智生雖不如前
唯差別知。然以總相知差別事故有道智
無苦集智。有説。此中説。如實知有漏無漏
心心所法行相差別。然有漏心心所法多非
縁諦行相。設所有者亦未善成就故。但以
世俗智作非諦行相。如實知其行相差別。
無漏心心所法皆是縁諦行相極善成就故。
還以道智作諦行相如實知其行相差別。
是故此中無苦集智不説盡無生智者。此
是見蘊但説諸見性智。彼非見性智是故不
説。此中法智者。謂知法智品樂受。類智者。
謂知類智品樂受。世俗智者。謂知有漏樂
受。道智者。謂知無漏樂受。雖無一樂受四
智所知。謂有漏者一智知。無漏者三智知。然
以總説故言四智如實知樂受。有説。無漏
樂受四智所知。受苦受時如實知受苦受
此一智謂世俗。以苦受唯有漏故世俗智知。
受不苦不樂受時如實知受不苦不樂受。
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如知樂受説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十九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九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之四
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及苦心受
時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
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則如實知受樂心受
不苦不樂心受時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此
二心受通有漏無漏故。以四智知廣釋如
上。問此中何者名身受何者名心受耶。答
若受在五識身名身受。在意地名心受。復
次若受無分別名身受。有分別名心受。復次
若受取自相境名身受。取自共相境名心
受復次若受取現在境名身受。取三世及非
世境名心受。復次若受取事別境名身受。
取事別及和合境名心受。復次若受一墮境
者名身受。數數墮境者名心受。復次若受於
境率爾轉者名身受。思度轉者名心受。復
次若受以色爲所依色爲所縁者名身受。
以非色爲所依色非色爲所縁者名心受。
如色非色。如是有對無對積聚非積聚和合
不和合廣説亦爾。尊者世友説曰。如佛所説。
彼於爾時受於二受。謂身受心受。云何身
受。云何心受。答無有受是身受一切受皆
是心受。所以者何。心相應故。然諸受若依五
根轉此受名身受。恒以身爲増上故。若依
意根轉此受名心受。恒以心爲増上故。復
作是説。無有受是身受。一切受皆是心受
心相應故。然諸受依取至境三根轉此受
名身受恒作想故。依取不至境三根轉此
受名心受不恒作想故。大徳説曰。若是身
受彼亦心受耶。答若是身受彼亦心受。有是
心受而非身受。謂若計度外事於内取相
及於事取補特伽羅并法處所攝色。心不相
應行無爲相。如此類受皆名心受。以於非
實有境分別轉故。是謂身受心受差別
受樂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樂有味受。及
苦無味受時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以一
切有味受及苦無味受皆有漏故。起世俗智
*則如實知。受樂無味受不苦不樂無味受
時如實知。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此二無味
受通有漏無漏故以四智知。廣釋如上。此
中味者是愛味著性故。若受與彼爲安足處
名有味受。有説。味名一切煩惱取著性故。
若受與彼爲安足處名有味受。若受不
與愛或一切煩惱爲安足處名無味受。問
若爾者則一切苦受皆名有味。皆能與愛或
一切煩惱爲安足處故。又如品類足説。云
何有味法。謂有漏法。云何無味法謂無漏
法。何故此中説有苦無味受耶。答苦受
雖有漏而有少無味依性依彼故説苦無
味依受。謂彼有與煩惱相違及與煩惱不
相雜性。有餘師説。苦受雖皆是有漏而有
能引發隨順勝義無味無漏受者。依彼故
説苦無味受。以能暫時伏諸味故
受樂耽嗜依。受苦耽嗜依。受不苦不樂耽嗜
依。受及苦出離依。受時如實知。此一智謂世
俗。以一切耽嗜依。受及苦出離依受皆有漏
故。起世俗智*則如實知受樂出離依。受不
苦不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此四智。謂法類
世俗道如前釋。此中耽嗜謂愛耽著性故。若
受與彼爲安足處名耽嗜依受。有説。耽嗜
名一切煩惱執著性故。若受與彼爲安足
處名耽嗜依受。苦受不與愛或一切煩
惱爲安足處名出離依受。問若爾一切苦
受皆應名耽嗜依。皆能與愛或一切煩惱
爲安足處故。又如品類足説。云何耽嗜依
法謂有漏法。云何出離依法謂無漏法。何故
此中説有苦出離依受耶。答苦受雖有漏
而有少出離依性。依彼故説苦出離依受。
謂彼有與煩惱相違及與煩惱不相雜性。
有餘師説。苦受雖皆是有漏而有能引發
隨順勝義出離依無漏受者。依彼故説苦出
離依受以能暫時伏諸耽嗜故
如説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乃至廣説。有
二義故。心名有貪一貪相雜故。二貪所繋
故。有説。此中依相雜有貪而作論。有説。
此中依二種有貪而作論。所以者何。若唯
依相雜有貪而作論者則有漏善。及無覆無
記心等應亦名離貪心。然彼亦是有貪心
貪所繋故。如有貪心應知有瞋心等亦爾。
此中貪所繋故名有貪心。貪對治故名離貪
心。如是説者好。謂貪所繋故名有貪心。貪
對治故名離貪心。若説貪相應故名有貪
心。貪不相應故名離貪心者則貪不相應餘
煩惱相應心等應名離貪心。然彼亦是有貪
心貪所繋故。若説貪相應故名有貪心。貪對
治故名離貪心者。則貪不相應染汚心及無
覆無記一分善心。應非有貪心亦非離貪
心。然彼亦是有貪心貪所繋故。有貪心如實
知有貪心。此一智謂世俗智。離貪心如實知
離貪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皆如前釋。瞋
所繋故名有瞋心。瞋對治故名離瞋心廣説
如貪。有瞋心如實知有瞋心。此一智謂世
俗如前釋。離瞋心如實知離瞋心。此三智
謂法世俗道。此中依近對治説故不説類
智。以類智品道非欲界近對治故餘如前
釋。癡所繋故名有癡心。癡對治故名離癡
心。如是説者好。謂癡所繋故名有癡心。癡
對治故名離癡心。若説癡相應故名有癡
心。癡不相應故名離癡心者。則無覆無記一
分善心。亦應名離癡心。然彼亦名有癡心
癡所繋故。若説癡相應故名有癡心。癡對治
故名離癡心者。則無覆無記一分善心應非
有癡心。亦非離癡心。然彼亦是有癡心癡所
繋故。有癡心如實知有癡心。此一智謂世俗。
離癡心如實知離癡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
道如前釋。染心者謂染汚心煩惱相應故。不
染心者謂善心煩惱相違故。有説。善心無覆
無記心皆名不染心煩惱不相應故。染心如
實知染心此一智謂世俗。不染心如實知不
染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如前有癡離癡
心釋。略心者。謂善心於所縁略攝故。散心
者謂染汚心於所縁馳散故。略心如實知略
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散心如實知散心
此一智謂世俗。此隨所應如前釋。迦濕彌
羅外諸師言。略心者謂眠相應心以説心略
名眠故。如説眠云何。謂眠者所有眠夢不
能持身心略爲性。問若爾者。此中所説云
何通。如説略心如實知略心此四智。乃至
廣説。答此文應作是説。略心散心下心如實
知略心散心下心此一智謂世俗。擧心如實
知擧心此四智如前説。評曰。彼不應作是
説。若作是説則染汚眠相應心應亦名略
心眠相應故。亦名散心以染汚故。由此應
知前説者好。下心者謂染汚心懈怠相應故。
擧心者謂善心精進相應故。下心如實知下
心此一智謂世俗。擧心如實知擧心此四智
謂法類世俗道如前釋。小心者謂染汚心小
生所習故。大心者謂善心大生所習故。問今
現見無量有情作惡。少有情習善。云何染心
小生所習耶。答此中不以類少名小。但以
淨法少故名小。謂若淨法少生之所習者名
小心。淨法多生之所習者名大心。是故遍生
死海中唯佛多修善法而名爲大。非一切
有情。有説。染汚心小價得故名小。善心大
價得故名大。以染汚心因少所爲便起無
量非理作意。令煩惱惡行起如河流善心不
爾。雖捨百千珍寶或有能起或有不能
起者。有説。染汚心少根故名小。善心多根
故名大。謂染汚心或唯一根或復至二善
心。一切皆具三根。有説。染汚心少隨轉故
名小。善心多隨轉故名大。謂染汚心*唯三
蘊隨轉。善心或三蘊或四蘊隨轉。有説。染汚
心少眷屬故名小。善心多眷屬故名大。謂染
汚心無未來修故。善心有未來修故。有説。
染汚心少對治故名小。善心多對治故名大。
如一刹那苦法智忍生。能頓永斷欲界見苦
所斷十隨眠等。此一力勝非彼一切如一力
士能伏千人。而無一刹那染汚心生有此勢
力。復次染汚心中所有上首闕於眼足。彼上
首者*則是無明。如説無明爲上首爲前因
故生無量種惡不善法。及彼種類無慚無愧。
善心中所有上首具有眼足彼上首*則是
明。如説明爲上首爲。前因故。生無量種善
法及彼種類慚愧。復次無始時來所習不善
法。暫時習善則令永斷。猶如室中多時積
闇。燈明暫照則便除遣。如於多時習無鹽
想暫甞鹽時彼想便捨。此亦如是。不善斷
善無如是事。復次善於不善能畢竟伏。或
畢竟斷。不善於善則不如是。由此等縁染
汚心名小善心名大。小心如實知小心此
一智謂世俗。大心如實知大心此四智謂法
類世俗道皆如前釋。掉心者謂染汚心掉擧
相應故。不掉心者謂善心奢摩他相應故。掉
心如實知掉心。此一智謂世俗。不掉心如實
知不掉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皆如前釋。
不寂靜心者。謂染汚心恒喧動故。寂靜心者
謂善心背喧動故。不寂靜心如實知不寂靜
心此一智謂世俗。寂靜心如實知寂靜心。此
四智謂法類世俗道皆如前釋。不定心者。謂
染汚心散亂相應故。定心者謂善心背散亂
故。不定心如實知不定心此一智謂世俗。定
心如實知定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皆如
前釋。不修心者謂於得修習修倶不修心。
修心者謂於得修習修或倶或隨一修心。不
修心如實知不修心此一智謂世俗。修心如
實知修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皆如前釋。
不解脱心者。謂於自性解脱相續解脱倶不
解脱心。解脱心者謂於自性解脱相續解脱
或倶或隨一解脱心。不解脱心如實知不解
脱心此一智謂世俗。解脱心如實知解脱心
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皆如前釋
如説有内貪欲蓋。乃至廣説。此聖教中内
有二種。一内處攝故名内。如説此六内處。
乃至廣説。二自相續攝故名内。如説於内
身循身觀。乃至廣説。此中依相續内而作
論不依處内。所以者何。若依處内而作論
者。則不應言有内貪欲蓋等。以貪欲蓋等
皆是外法處攝故。然彼雖是外處而以自
相續攝故説名爲内。如説有内貪欲蓋。如
實知有内貪欲蓋。此一智謂世俗。此中有者
謂自相續中貪欲蓋現行可得。或未離彼得
獲成就。或彼對治道未生。此一智者以有漏
故起世俗智。*則如實知無内貪欲蓋。如實
知無内貪欲蓋。此三智謂法世俗道。此中無
者謂自相續中貪欲蓋非現行可得。或已離
彼得獲成就。或彼對治道已生。此三智者謂
貪欲蓋。*唯欲界故。彼近對治非類智品。如
未生内貪欲蓋而生。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
此中未生而生者。謂由彼彼因彼彼縁内貪
欲蓋生。此一智者如前釋。生已便斷斷已後
不復生。如實知此三智謂法世俗道。此中
生已便斷者。謂彼對治道已生貪欲蓋斷。斷
已後不復生者。謂或畢竟不生。或乃至未
退彼對治道。此三智者如前釋。如貪欲蓋
應知瞋恚惛沈睡眠掉擧惡作疑蓋亦爾。以
彼皆是欲界繋故
如説有内眼結。如實知有内眼結此一智
謂世俗。此中亦依相續内而作論。不依處
内。廣説如前所説有者亦謂自相續中眼結
現行可得。或未離彼得獲成就。或彼對治
道未生。此一智者如前釋。無内眼結如實
知無内眼結。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此中無
者亦謂自相續中眼結非現行可得。或已離
彼得獲成就。或彼對治道已生。此四智者謂
内眼結欲色界繋故。彼近對治通法類智品。
如未生内眼結而生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
此中未生而生者。謂由彼彼因彼彼縁内眼
結生。此一智者如前釋。生已便斷斷已後不
復生。如實知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此中生
已便斷者。謂彼對治道已生内眼結斷。斷已
後不復生者。謂或畢竟不生。或乃至未退
彼對治道。此四智者如前釋。如眼結應知
耳身意結亦爾。彼近對治倶通法類智品故。
鼻舌結如蓋説。皆*唯欲界繋故。如説有内
念等覺支。如實知有内念等覺支。此四智謂
法類世俗道。此中有者謂自相續中念等覺
支現行可得。或已有彼得獲成就。或彼所對
治障已斷。此四智者。有説。此中眞實念等覺
支三智知謂法類道智。相似念等覺支一智知
謂世俗智。有説。此中*唯説眞實念等覺支
*則此爲四智知。謂世俗智不明了知。法類
道智明了知。無内念等覺支如實知無内
念等覺支。此一智謂世俗。此中無者謂自相
續中念等覺支非現行可得。或未有彼得獲
成就。或彼所對治障未斷。一智者如前説。
如未生念等覺支而生。生已住不忘令圓滿
倍増廣智作證。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此中
未生而生者謂由彼彼因彼彼縁内念等覺
支生。生已住不忘等者。問如爾所生*則爾
所滅。刹那後必不住如何可説生已住不忘
等耶。答此中説二種善根。謂順住分及順勝
進分。生已住不忘者説順住分善根。生已令
圓滿倍増廣者説順勝進分善根。四智者如
前釋。如念等覺支應知擇法精進喜安定捨
等覺支亦爾。以種類同故。問喜等覺支*則
是受。前受念住中已觀。今何故重觀察耶。答
前以受念住門觀察。今以法念住門觀察。
復次前獨觀察。今與餘覺支觀察。復次前
觀察彼自相。今觀察彼共相。復次前觀察有
漏無漏。今觀察無漏。有説。此中亦觀察有
漏無漏。以通觀察眞實及相似覺支故
如説等隨觀自貪瞋癡増。乃至廣説。問何故
作此論。答爲欲分別佛經義故。如契經
説。諸苾芻苾芻尼等隨觀自貪増時。彼應
知退諸善法佛説名退瞋癡亦爾。契經雖
作是説而不廣分別。云何貪増乃至癡増。
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應
分別故作斯論。云何貪瞋癡増。答有下貪
瞋癡纒故中。有中。故上是謂増。此中有
説。依世所現見貪瞋癡増而作論。貪増
者如諸男子於童子位起下貪纒。於少年
位起中貪纒。於盛年位起上貪纒。於彼
妻亦爾。瞋増者如諸男子展轉鬪諍。未發
麁語起下瞋纒。發麁語時起中瞋纒。結憾
謀害起上瞋纒。癡増者如有男子生外道
家。未學彼書論起下癡纒。學而未達其
義起中癡纒。若究竟通達起上癡纒。有説。
此中依觀待道理而作論。謂觀下品貪纒
故施設中。觀中故施設上。瞋癡亦爾。有説。
此中依退作論。謂從下品貪纒退故中。從
中退故上。瞋癡亦爾
如説等隨觀自貪瞋癡減。乃至廣説。問何故
復作此論。答欲分別即前經中餘所説義
故。如彼説。諸苾芻苾芻尼等隨觀自貪減時。
彼應知不退善法。佛説名不退瞋癡亦爾。
彼經雖作是説而不廣分別。云何貪減乃
至癡減。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説者
今悉應説故作斯論。云何貪瞋癡減。答無
上貪瞋癡纒故中。無中故下是謂減。有説。
此中依世所現見貪瞋癡減而作論。貪減
者如諸男子。於盛年位起上貪纒。於中年
位起中貪纒。於老年位起下貪纒。於彼妻
亦爾。瞋減者如諸男子展轉結憾相謀害
時起上瞋纒。爲興鬪諍遣使往返起中
瞋纒。正鬪諍時起下瞋纒。癡減者如諸男
子。生外道家學彼書論。已通達時起上癡
纒。若聞佛語心中住時起中癡纒。若於佛
語少生信時起下癡纒。有説。此中依觀待
道理而作論。謂觀上品貪纒故施設中。觀
中故施設下。瞋癡亦爾。有説。此中依離染
作論謂上品貪纒減故中。中減故下
云何死邊際受。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爲欲解釋契經義故。如契經説。阿難陀當
知昔有轉輪王名曰善見。有如是類死邊
際受。猶如壯士多食美食須臾迷悶。又契
經説。我今已生猛利損害死邊際受。契經雖
作是説而不分別。云何死邊際受。齊何當
言死邊際受。乃至廣説。故作斯論。有説。所
以作論者爲止世間於非死邊際受。起死
邊際受想故。如世間説。我已受死邊際受。
今受當受彼於非死邊際受起死邊際受想。
所以者何。若受此受不久便命終者乃名
死邊際受故。云何死邊際受。答由此末摩斷
命根滅。問此受何故名死邊際耶。答由此引
至死邊際位故名死邊際受。問若爾應説
最後受名死邊際受。不應説由此末摩斷。
所以者何。末摩斷已或經晝夜方命終故。答
*則斷末摩受亦名最後受。以斷末摩後不
久必命終故。有説。一衆同分中有二種受。
一身受。二心受。斷末摩受是身受。最後命根
滅受是心受。最後
齊何當言死邊際受。答齊此末摩斷命根
滅。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説死邊際受自
性。而未顯位今欲顯之故作斯論。死邊際
受何處攝。答法處。幾識相應。答身識意識。謂
初末摩斷受身識相應。最後受意識相應。問
幾大種能斷末摩。答三謂水火風。問何故地
大種不能斷末摩。答非田非器。乃至廣説。
有説。猛利大種能斷末摩地大種不猛利。有
説。若諸大種能壞。外分能爲外災彼亦能
壞内分能斷末摩地大種不能壞外分不
能爲外災故。亦不能壞内分不能斷末
摩。此中水大種斷末摩者。謂將死時於内身
中。水界増盛。由此浸漬令一切筋爛。諸筋
爛故支節解。支節解故不久命終。火大種斷
末摩者。謂將死時於内身中火界増盛。由
此燒逼令一切筋燋。諸筋燋故支節解。支節
解故不久命終。風大種斷末摩者。謂將命
終時於内身中風界増盛。由此鼓撃令一
切筋碎。諸筋碎故支節解。支節解故不久命
終。亦有欲令地大種能斷末摩。彼作是説。
將命終時。身中地界増盛能令一切竅穴閉
塞。諸穴塞故支節解。支節解故不久命終
問何處有斷末摩。答在欲界非色無色界。
於欲界中地獄無斷末摩以恒斷故。傍生
餓鬼有斷末摩。人中三洲非北拘盧洲。欲界
諸天亦無斷末摩。彼非惱亂業果故
問何等補特伽羅有斷末摩。答異生聖者皆
有。於聖者中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皆
有。*唯除世尊無惱亂業故。諸佛世尊無
斷末摩。聲音不壞無漸命終。以佛世尊諸根
頓滅故。或阿羅漢有斷末摩。非屠羊人等。
以斷末摩是惱亂業果故。若有惱亂業者
雖阿羅漢而斷末摩。若無惱亂業雖屠羊
人等亦無斷末摩事。
問末摩中間云何安布。答象馬牛等諸大力
獸末摩中間骨節相拄而復堅固。大諾健那
骨節相接。猶如接版鉢羅塞建提骨節相鉤。
如鐵鉤相鉤。那羅延身骨節連鎖猶如鐵鎖。
佛身骨節展轉盤結猶如盤龍。諸餘有情骨
節相離而不堅固。是故彼類其力最劣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九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之五
阿羅漢般涅槃心當言善耶無記耶。答當
言無記。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
定故。謂阿羅漢已斷不善法成就善法。或
有便疑。若爾阿羅漢應住善心而般涅槃。
欲令此疑得決定故。明阿羅漢雖斷不善
法成就善法。然住無記心而般涅槃非善。
若先不作此論者則乃至于今若作是問。
阿羅漢般涅槃心當言善耶無記耶。彼不解
故。或作是答。是善非無記。以阿羅漢已斷
一切不善法成就善法故。由先作此論故。
乃至于今皆得正解。由是因縁故造斯論。
問何故阿羅漢唯住無記心而般涅槃。答
唯無記心順心斷故。謂善心強盛堅住難壞
能令餘心長時續起。於心斷不順。無記心
羸劣如朽敗種不堅住易壞。不能令餘
心長時續起故。於心斷最爲隨順。有説。以
無記心起過患少故。謂善不善心由二門
於生死中起多過患。一由異熟果門。二由
等流果門。無記心但由等流果門起過患
非異熟果。有説。以阿羅漢背一切生故。謂
餘有情將命終時爲當生故極作意力。令
善心起。勿我當墮諸非愛趣。阿羅漢背一
切生故不復作意。但住無記心而般涅槃。
有説。以阿羅漢不求趣異熟器故。謂餘
有情求*趣當來異熟器故將命終時以極
加行令善心起。阿羅漢不求*趣如是異
熟器故但住無記心而般涅槃。有説。阿羅
漢住自性心入於涅槃。自性心者則無記
心。以生生中未嘗無故。或有一衆同分中
無善心起。謂已斷善根未相續者。或有一
衆同分中無不善心起。謂已離欲界染者。
無有一衆同分中不起無記心者。是以説
無記心名自性心。唯住此心入於涅槃。有
説。阿羅漢要住如上親友心而涅槃故。如
人欲適他土親友追送其下親友至門而
返。中至村界上至國境。如是阿羅漢趣涅
槃時不善染汚心如下親友。於離欲界及
非想非非想處染時即便捨離。善心如中親
友。於起無記心時而便捨離。無記心如上
親友。於般涅槃時乃便捨離。有説。此是阿
羅漢漸捨生死法故。謂離欲界染時捨一
切不善心。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捨一切染
汚心。起無記心時捨一切善心。入無餘依
涅槃時捨一切無記心。尊者妙音説曰。一切
善心皆是作功用起將命終時不能復作
功用。是故唯住無記心而般涅槃
問阿羅漢最後心爲何所縁耶。有説。縁自
身中諸根大種。有説。縁内六處。有説。縁外
六處。有説。縁十二處。尊者説曰。阿羅漢最
後心爲何所縁。答縁自身彼於自身作無
命離命者想。空解脱門現在前而般涅槃。有
説。彼心縁一切行以於諸行深見過失。
無願解脱門現在前而般涅槃。有説。彼心縁
涅槃以於涅槃觀寂靜功徳。無相解脱門
現在前而般涅槃。應知此中依阿羅漢相續
命終心説。非刹那最後心以彼心唯無記
故。大徳説曰。阿羅漢最後心縁所見聞覺知
境。以彼心是異熟生自體所攝。由先業行
盡故自然斷滅。如陶家輪勢極則止
何故雙賢弟子先般涅槃然後佛耶。答彼二
尊者先長夜中造作増長感無斷業勿空無
果異熟故。由二因縁彼二尊者求如是處
發起此業。一以見爲先故。二以聞爲先故。
見爲先者彼二尊者過去曾見先三藐三佛
陀雙賢弟子先般涅槃然後彼佛。聞爲先者
彼二尊者過去曾聞先三藐三佛陀雙賢弟
子先般涅槃然後彼佛。既見聞已而便引起
隨順彼因。諸我所行若戒若禁苦行梵行一
切迴向。願我未來得作如斯善士行類。恒
與大師現受法樂而無間斷。若佛先般涅
槃然後雙賢弟子者。則彼所造作増長感無
斷業應空無果異熟。問一切造作増長感無
斷業無如佛者。若雙賢弟子先般涅槃則佛
感無斷業便空無果異熟。豈雙賢弟子感
無斷業於佛爲勝耶。答弟子於師有二種
受用勝。一財受用。二法受用。師於弟子有
一種受用勝。謂財非法。然造作増長感無斷
業但爲法故非爲財故是以無前過失。問
雙賢弟子中般若勝者復先涅槃非神通勝
者。神通勝者於彼既失法受用義。云何非
感無斷業空無果異熟耶。答般若勝者無
如世尊。彼雖涅槃以世尊在故於法受
用非空無果。復次由法爾故雙賢弟子先
佛般涅槃。何謂法爾。謂法應如是不可改
易不可徴詰是法爾義。此顯一切諸佛雙
賢弟子法應先佛而般涅槃此理無異。有
説。與轉輪王相似法故。如轉輪王欲往
彼彼未至方域必令前軍勇將先導而往。如
是十力法轉輪王欲往未至無餘依涅槃界。
亦令如前軍勇將雙賢弟子先導而往。有
説。欲令所化有情入佛法故。謂有所化有
情雖近佛而住盡衆同分。不欲來詣佛
所受行佛法。若見雙賢弟子般涅槃時便
於生死厭怖。來詣佛所受行佛法。有説。爲
解所化有情愁憂心故。謂若佛先般涅槃則
無有能解所化有情愁憂心者。若雙賢弟
子先般涅槃則有如來能於雨四月中。依
彼及自説無常教解彼愁憂令修勝行。有
説。欲令所化有情於佛當般涅槃預繋念
住。故謂由雙賢弟子先般涅槃。所化有情便
作是念。佛亦不久當般涅槃。以雙賢弟子
已涅槃故。如天欲雷必先掣電。若不以電
爲先而震雷者則令怯弱。有情聞之驚慴
或復致死。是故天欲雷時愍有情故先流
電耀。彼既知已虚心待之。雖聞吒雷則無
驚駭。如是若佛先般涅槃者則令一類於佛
慕戀渇仰有情驚怛悶絶。若雙賢弟子先涅
槃者。則令彼類預起如來般涅槃想。至佛
涅槃則無悶絶故。有頌言
    恒作無常想 變壞則無憂
    如覩電爲先 聞雷不驚怖
有説。爲息謗故。謂有外道恒謗佛言。沙
門喬答摩攝受鄔波底沙及倶履多故。夜從
諮受晝爲他説。若彼二人般涅槃已世尊説
法不異先時則諸外道誹謗皆息。有説。爲
顯世尊不久住世必當般涅槃故。如世界
將欲壞時。蘇迷盧山數爲難陀鄔波難陀二
大龍王纒遶捨去。諸天見已即知世界不久
當壞。如是尊者舍利子大目揵連先般涅槃。
世便知佛不久滅度由如是等種種因縁
故。雙賢弟子先般涅槃然後佛滅
問何故具壽蘇跋陀羅先般涅槃然後佛耶。
答亦由法爾故。謂諸佛法爾最後弟子先般
涅槃然後佛。問何謂法爾。答法應如是不
可改易故名法爾。此顯一切諸佛法應後
最後弟子而般涅槃此理無異。有説。與轉
輪王相似法故。如轉輪王欲入園苑勝地
遊戲。必以諸莊嚴具嚴飾最小王子令其
先入然後自往。如是十力無上法王。將欲
入如園苑勝地無餘依涅槃界。亦先以菩
提分法莊嚴最後弟子令先涅槃。然後自
往。有説。尊者蘇跋陀羅作是念。一切同梵
行者皆在我前入有餘依涅槃界。我當復
在一切同梵行者前入無餘依涅槃界。由
其志願故彼先佛而般涅槃。有説。彼尊者
作是念。如受爾所聖教功徳。還受爾所生
死過患。我既不能領受聖教衆多功徳。何
須久住領受生死衆多過患。故彼先佛而般
涅槃。有説。彼尊者怖畏多受利養恭敬故。
謂拘尸城諸力士等先於彼尊者起大師想。
復知彼得阿羅漢果。彼尊者作是念。若佛
般涅槃後彼必於我大設供養。幸因佛未涅
槃諸力士等供養世尊。未暇相及我當先
佛而般涅槃。有説。彼欲斷絶諍根本故。謂
彼尊者作如是念。若我後佛般涅槃者。外
道謂我是彼同類。諸苾芻復言是我同類。因
此便興種種鬪諍。彼觀未來有如是事是
故先佛而般涅槃。有説。欲顯世尊於最後
位教化功徳亦無減故。謂或有作是念。世
尊功徳退減而般涅槃故。彼尊者欲顯世尊
於最後位亦能教化有情令功徳圓滿。謂
令入無餘依涅槃界。由如是等種種因縁
故彼先佛而般涅槃。如説世尊依不動寂靜
定而般涅槃世間眼滅。此爲在定爲出定
耶。答出定。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
決定故。謂契經説世尊依不動寂靜定而般
涅槃世間眼滅。或有疑佛在定而般涅槃。欲
令此疑得決定故明佛出定而般涅槃故
作斯論。此中不動寂靜定者。謂有欲界無覆
無記心相應定。似第四靜慮故名不動寂
靜。佛依此而般涅槃。西方健馱羅國諸師作
如是説。如説世尊入第四靜慮而般涅槃
世間眼滅。此爲在定爲出定耶。答出定。問
佛具入四靜慮而般涅槃何故但言入第四
靜慮耶。答雖亦入前三靜慮而非堅著。若
入第四靜慮即便堅著故偏説之。有説。爲
入第四靜慮故入前三靜慮是故偏説第
四。有説。前三靜慮猶如在路第四靜慮是
正所往是以偏説。有説。佛將般涅槃時從
第四靜慮起入第三靜慮近分。從第三靜慮
近分起入第二靜慮近分。從第二靜慮近
分起入初靜慮近分。從初靜慮近分起欲界
善心現在前。欲界善心無間欲界無覆無記
心現在前。即住此心而般涅槃。以前三靜
慮但入出近分非根本。第四靜慮入出根
本是故偏説。尊者妙音説曰。佛將入涅槃
時。第四靜慮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欲界善
心無間欲界無覆無記心現在前。*則住此
心而般涅槃。問豈有能從第四靜慮無間
*則起欲界善心耶。答有。謂佛非餘。問何故
佛般涅槃時最後入第四靜慮耶。答過殑伽
沙數。如來應正等覺法皆如是。次第入定而
般涅槃。謂一切佛般涅槃時最後法爾入第
四靜慮。從彼起已而般涅槃。有説。欲顯佛
於彼定極自在故雖將涅槃而猶現入。若
不爾者應不能現前。有説。佛欲悲愍後
世生故。謂佛滅後有諸衆生當作是念。世
尊具一切智臨涅槃時尚入第四靜慮。況
我等不於諸等至中勤作加行耶。由此勤
修一切等至。有説。與轉輪王相似法故。如
轉輪王若先於此地灌頂而受王位。後即
於此地而命終。如是十力無上法王先依
第四靜慮受法王位。後還依此地而般涅
槃。有説。與大富商主相似法故。如富商主
最後轉易大價珍寶而無戀著。如是世尊
最後棄捨殊勝第四靜慮而無戀著。世尊
臨般涅槃時先起欲界善心。從此無間入
初靜慮。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如是次第
乃至從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從非想
非非想處無間入滅受想定。從滅受想定
無間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入非想非
非想處。從非想非非想處入識無邊處。從
識無邊處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入空
無邊處。從空無邊處入識無邊處從識無
邊處入第四靜慮。從第四靜慮入空無邊
處。從空無邊處入第三靜慮。從第三靜慮
入第四靜慮。從第四靜慮入第二靜慮。從
第二靜慮入第三靜慮。從第三靜慮入初
靜慮。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從第二靜慮
入第三靜慮。從第三靜慮入第四靜慮。從
第四靜慮起便般涅槃。如是世尊臨涅槃時
四度入第四靜慮。前三入時未名不動寂靜
定。第四入時乃名不動寂靜定。所以者何。前
三入時不縁涅槃。第四入時乃縁涅槃故。
問何故世尊臨涅槃時不順超入諸定而
但逆超入耶。答過殑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
法皆如是超入諸定。有説。欲顯世尊於諸
定得自在故。所以者何。若有於定得自在
者。乃能不因順超入而便逆超入。若於諸
定不自在者尚不能順超。況能逆超而入
諸定。有説。欲顯世尊能作難作事故。謂不
順超而能逆超入諸定者此事爲難。非如
順超入已方逆超者。有説。欲顯世尊威力大
故。世尊威力乃能不順超而逆超。聲聞獨覺
若不順超則不能逆超而入諸定。有説。
爲欲兼入滅盡定故。謂佛爾時若順超入
諸定者則無容入滅盡定。所以者何。以滅
盡定要從漸次非想非非想處心無間現在
前故。如是佛般涅槃時則不應現入一切
靜慮解脱等持等至。然佛般涅槃時決定現
入一切靜慮解脱等持等至。是故不順超入
諸定而逆超入諸定。問世尊何故臨般涅
槃現入一切靜慮解脱等持等至耶。答過殑
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法皆爾故。謂一切佛臨
般涅槃法皆現入一切靜慮等持等至。有
説。欲顯世尊於諸定得自在故。謂若於
諸定得自在者臨般涅槃時猶能現入。若
於諸定不得自在餘時尚不能現入況
臨般涅槃。有説。佛爲悲愍後時諸有情故。
謂佛般涅槃後有諸有情當作是念。世尊具
一切智臨般涅槃尚現入一切靜慮解脱等
持等至。況我等於彼不勤作加行耶。由此
勤修靜慮解脱等持等至。有説。爲欲重修
所留設利羅故。又爲資養羸痩身故。又爲
准陀工巧之子福田増廣故。又爲止息因碎
身所生身中諸苦受故。有説。與大富商主
相似法故。如巨富商主臨命終時開諸庫
藏觀閲財寶付囑子孫然後捨命。如是世
尊爲無上正法商主。臨涅槃時開功徳庫
藏。觀閲一切靜慮解脱等持等至諸法財寶。
付囑弟子然後涅槃。尊者妙音説曰。世尊自
顯不退法故。謂佛成就一切功徳於一切
境智得自在臨般涅槃。猶能現起一切靜
慮解脱等持等至。如契經説。世尊在拘尸城
力士生處雙娑羅林間而般涅槃。問世尊何
故在拘尸城般涅槃耶。答爲欲化度拘尸
城中諸力士故。又爲攝化外道蘇跋陀羅
故又爲令大力士補羯娑。種獨覺菩提種子
故。又令彼妻種無上正等菩提種子故。有
説。爲止拘尸城中諸力士等被輕蔑事故。
謂佛若於餘大城中般涅槃者。此小城中諸
力士等便被輕蔑。不得如來遺身一分故佛
於此而般涅槃。有説。爲廣流布佛身界故。
若佛於餘大城般涅槃者彼諸人衆難可摧
伏。於佛身界或生保悋則不可分布。若
拘尸城般涅槃者。諸力士等身心勇健心勇
健故樂爲分布。身勇健故不爲他伏樂分
布故。令佛身界廣得流布。有説。欲顯佛
雖臨般涅槃而於世間猶受増上富貴果
故。謂佛若於諸餘大城般涅槃者。則所受供
養雖過輪王多百千倍未爲奇特。若雖
於此極小邊城入於涅槃。而所受供養猶
過輪王多百千倍乃爲奇特。有説。佛曾於
數數捨身命故。如彼經説。佛告阿難
乃至拘尸城有金河雙娑羅林。諸力士
増制多界分周匝正等十二踰繕那地。如來
於此六返捨轉輪王身命。今第七返捨如來
應正等覺身命。阿難。當知我不見於此地
處。或東或南或西或北如來更捨第八身命。
所以者何。如來諸有道斷生死永盡無後有

如説佛告阿難。汝應往雙娑羅林間爲佛
敷設北首臥床。如來於今日中夜當於無
依涅槃界而般涅槃乃至廣説。問世尊何故
令敷設北首臥床而臥耶。答欲顯彼國論
師法應爾故。謂彼國論師皆敷設北首床而
臥。世尊亦爾。以佛能伏諸論師故即是無
上第一。論師故令隨彼敷設而臥。有説。欲
顯遠離世所妄執吉祥事故。謂彼國死者
乃令床上北首而臥。佛爲破彼妄吉祥執
是故未般涅槃*則令敷設北首床而臥。有
説。欲止拘尸城中諸力士等不淨心故。謂
彼國俗皆於北方建立天祠。若佛北足而臥
者。即諸力士生不淨心。云何欺蔑我等所
事北足而臥。有説。爲欲顯佛恭敬正法
故。謂佛預知般涅槃後無上法炬北方熾然
久久不滅故於床上北首而臥。有説。佛欲
顯己於一切時所作漸勝故。謂佛三無數
劫來所起善根。漸漸増勝無有萎歇故。令
首趣勝方而臥。以北方是勝方故。有説。佛
欲顯北方人衆漸増廣故。謂佛預知般涅
槃後北方人衆漸漸増廣故令敷設北首床
而臥。如説爾時世尊趣所敷床右脇在下
累足西面北首而臥。住光明想具念正知
乃至廣説。問世尊何故右脇而臥。答欲顯佛
如師子王而臥故。如契經説。臥有四種謂
師子王臥天臥鬼臥耽欲者臥。師子王右脇
而臥。天*即仰面。鬼則伏面。耽欲者臥左脇
著地。佛是無上人中師子故右脇而臥。有説。
欲顯世尊如説而作故。謂契經説。佛告阿
難。汝等應學師子王臥。佛是如説而作者既
勸人右脇而臥故自亦爲之。問世尊何故臥
般涅槃而不坐耶。答欲令大衆於佛一切
身分易了知故。有説。若佛臥涅槃者*即身
度量現可了知不待分別。有説。欲顯如
來離矯誑故。若佛坐涅槃者即不信者當
作是言。此是矯誑何有死人而能端坐。有
説。爲止當來於諸聖者生誹謗故。若坐
般涅槃者*即於今時諸阿羅漢身力羸劣臥
入涅槃。世便謗言非阿羅漢若是者何不
同佛坐涅槃耶。有説。爲斷恃力者憍慢心
故。謂彼見佛臥般涅槃咸作是念。世尊一
一身分皆具耶羅延力尚爲無常所逼不
能正坐。況我等輩凡下微弱而恃少力生
憍慢耶
問世尊何故於中夜分而般涅槃。答以此時
最寂靜故。謂彼土暑熱晝時不堪作務。多
於初夜後夜分中作諸事業。唯中夜分一切
寂然。如來恒時愛樂寂靜讃美寂靜故於
中夜而般涅槃。有説。欲顯佛於増減事善
節量中不須臾捨離故。謂佛留初夜分命
捨後夜分壽。復於中夜分中留前捨後於
其中分而般涅槃。有説。佛欲令大衆於生
死黒闇起大厭怖故。謂佛於迦栗底迦月
白半八日中夜而般涅槃。爾時月輪沒於山
頂。如是佛正遍知月亦隱靜慮大涅槃山
*則時二種黒闇倶起。謂色性闇及無明闇。時
諸大衆覩斯事已。便於生死起大厭怖。故
於中夜而般涅槃。有説。佛一切時樂處中
行故。謂佛昔爲菩薩時於最後天生中生
處中覩史多天處。於最後人生中生中印度
劫比羅筏窣堵城。於中夜分踰城出家習
處中行。證無上覺爲益有情。説離有無
處中妙法。於夜中分而般涅槃
如説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拘尸城中
有如是如是力士。并男女大小僮僕作使親
友眷屬一切。歸依世尊及法并苾芻僧。受諸
學處乃至廣説。問別解脱律儀由自表得。
云何彼力士等所受戒由他表得耶。答佛神
力故謂戒皆由自表而得。然佛臨涅槃時
以佛威力令力士等戒亦由他表而得。有
説。尊者阿難先曾入拘尸城已授諸力士
等三歸學處。今但白佛令知欲顯諸力士
等是佛眞實弟子。及顯如來於最後位猶能
攝受諸新學輩。是故世尊弟子具足非如外
道至臨終時弟子離散。有説。別解脱律儀
亦更有餘從他表得。如半迦尸女等雖自
表不大明了而由他表力故亦得別解脱
律儀
如説佛告苾芻。從今以往及我滅度後不
應輒度外道出家與受具戒。唯除釋種及
事火多髮外道。若有釋種作外道服來求
出家。汝等即應度令出家與受具戒。所以
者何。我之眷屬應開許故。乃至廣説。問世
尊成就遍行大悲何故唯令開許自眷屬
耶。答有諸釋種先歸依外道未歸依佛。今
方便攝受故發此言。謂因惡王毘盧釋迦。
誅戮劫比羅筏窣堵城諸釋種故。有餘釋
種以怖畏故依外道出家偸存身命佛爲
彼故義言汝等以怖畏故。依外道出家受
彼法服。今無怖長必應還來歸依佛法。故
我勅諸弟子持令度彼因此無量釋種外
道來歸佛法。有説。爲欲誘引未入佛法
増上慢釋種令入佛法故。謂有釋種増上
慢纒心故盡衆同分不來見佛。如來説此
語已便般涅槃。彼後聞之當作是念。佛豈
不以我爲眷屬故臨般涅槃猶垂哀愍。由
此無不發淳淨心來歸佛法出家受戒。
尊者世友説曰。如來爲令釋種眷屬積集増
廣殊勝善根故臨涅槃以爲付囑。如契經
説。爾時世尊袒上身分告苾芻衆曰。汝應
觀我汝應察我。所以者何。如來應正等覺。
難可出現。難可得見。過漚曇跋羅華。問
世尊何故袒上身分告苾芻衆汝應觀我
乃至廣説。答假如有人習奢摩他滿十二
歳所生善品不如於須臾頃觀察佛相好
之身所獲功徳。此中佛語義言我三無數劫
所集福聚乃至未作灰聚以來。汝等宜應
諦仰觀察求堅固法。問汝應觀我汝應察
我有何差別。答汝應觀我者謂以眼識。汝
應察我者謂以意識。復次應觀我者謂以
無分別心。應察我者。謂以有分別心。復次
應觀我者。謂於現在。應察我者。謂於未
來。復次應觀我者。謂於生身。應察我者。
謂於法身復次觀我者。謂觀所集。察我者。
謂察所證。復次觀我者。謂觀所厭。察我者。
謂察所欣。復次觀我者。謂觀相好。察我者。
謂察功徳。是謂觀察差別
如契經説。汝等苾芻且可裁默應觀諸行
是盡滅法。此是世尊最後教誨。問世尊何故
説此語耶。答諸苾芻等以佛將涅槃故極
懷愁惱展轉悲號。佛欲止其悲哀令生觀
行故説是語。此中汝等苾芻且可裁默者
令住正念應觀諸行是盡滅法者令起正
知。復次可裁默者。令修奢摩他觀諸行
者令修毘鉢舍那。復次可裁默者。令止憂
悲觀諸行者令起觀行。尊者妙音説曰。汝
等苾芻且可裁默者。欲止他悲哀應觀諸
行是盡滅法者顯自成就無忘失法。此中佛
語義言我成佛未久已作是説
    諸行無常 有生滅法
    以起盡故 彼寂爲樂
今復依彼説言諸行是盡滅法。豈非我成就
無忘失法耶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
十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九十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之六
爾時世尊説此語已便入初靜慮。次第乃至
入滅盡定。時尊者阿難則問尊者阿泥律
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
入滅盡定耳。復問云何知耶。答言我親從
佛聞。世尊入第四靜慮依不動寂靜定而
般涅槃世間眼滅。問尊者阿難爲知故問爲
不知耶。若知者何故復問。若不知者云何
名知佛心耶。有説。彼尊者知之問
若爾者何故復問。答亦有知而故問爲發
起言論故。如説世尊知而故問。復次尊者阿
難欲顯尊者阿泥律陀有勝徳故雖知而
問。謂彼尊者雖有勝徳而衆不知。欲令其
知是以故問。有説。彼尊者不知問。若爾者
云何名知佛心耶。答佛出定已阿難知其
前心而彼時不知者以佛猶在定故。復次
彼尊者若住常性心時能知佛心。爾時彼心
由二憂惱所覆沒故不知佛心。一者失眷
屬憂惱。二者失大師憂惱。問尊者阿泥律
陀云何知耶。有説。世尊臨涅槃時入共聲
聞等至故彼得知。評曰。不應作是説。以
佛爾時現入不共一切聲聞獨覺靜慮解脱
等持等至故。問若然者彼云何知。答世尊爾
時起共聲聞獨覺入出定心。彼由此知是彼
境故。猶如象王渡深河時。若正在河中則
人無知者。但觀入出水跡則知象王所入
出處。如是世尊若住甚深等至河時。一切
聲聞獨覺不能現見。但觀如入出水跡入
出定心便知。入如是定從如是定出
如説爾時尊者大迦葉波作是念。我當以
何滅焚如來身火。尋作是念。我今應以
香乳滅之。*則起心時便有四道香乳從空
而下由此令焚如來身火一時而滅。問何
故必以香乳滅焚如來身火耶。答欲顯
與諸仙人相似法故。謂彼國俗若仙人命終
*則以乳滅焚身之火。若受欲者命終*則以
酒滅焚身之火。佛於諸仙中勝*則是第一
仙人。故今亦以香乳滅火。復次欲令佛設
利羅極清淨故以乳灌之。復次佛生身是乳
所長養故。今設利羅亦以乳浴之。復次乳
性肥而能滅火。或有物雖性肥而不能滅
火。乃令其熾如酥油等。有物雖能滅火而
性不肥如水酒等。唯乳性肥又能滅火故
唯以乳。由此義故尊者大迦葉波。現四道
香乳用滅如來焚身之火
如説爾時尊者阿難佛涅槃已經七晝夜右
遶焚如來火聚。説伽他言
    千衣纒佛葬 唯二衣不燒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962 96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