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縁第四靜慮
空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縁初乃至第四靜慮
諸行滅。有縁第二靜慮乃至空無邊處諸行
滅。有縁第三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諸行滅。有
縁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諸行滅。五六七
八地合縁如前説。道類智滅道法智亦如前
説。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空無邊處染時。
苦集類智*唯縁空無邊處苦集。滅類智有
唯縁初靜慮諸行滅。乃至有唯縁空無邊處
諸行滅。有縁初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縁第
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三第四靜慮諸
行滅。有縁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
縁空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縁初第二第三
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諸
行滅。有縁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
滅。有縁第四靜慮空識無邊處諸行滅。有
縁空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諸行滅。四五六七
八地合縁如前説。道類智滅道法智亦如前
説。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識無邊處染時。
苦集類智唯縁識無邊處苦集。滅類智有唯
縁初靜慮諸行滅。乃至有唯縁識無邊處諸
行滅。有縁初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二
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三第四靜慮諸行
滅。有縁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縁
空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縁識無邊處無所有
處諸行滅。有縁初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
縁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三
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縁第四靜慮
空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縁空識無邊處無所
有處諸行滅。有縁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
非非想處諸行滅。四五六七八地合縁如前
説。道類智滅道法智亦如前説。依初靜慮
起無間道離無所有處染時。苦集類智
縁無所有處苦集。滅類智有唯縁初靜慮
諸行滅。乃至有唯縁無所有處諸行滅。有
縁初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二第三靜
慮諸行滅。有縁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
縁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縁空識
無邊處諸行滅。有縁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諸
行滅。有縁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三四五六七八地合縁如前説。道類智滅道
法智亦如前説。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非
想非非想處染時。苦集類智唯縁非想非非
想處苦集。滅類智有唯縁初靜慮諸行滅。乃
至有唯縁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二三四五
六七八地合縁如前説。道類智滅道法智亦
如前説。如是依第二靜慮起無間道離第
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乃至依無所
有處起無間道。離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
處染。如其所應皆當廣説。有差別者。三無
色地。除二法智。及不能縁下地滅。如是
即説生欲界者。若生色無色界一切法智皆
不現起。生彼上地不縁下滅。如無間道。
解脱道亦爾。*唯除離非想非非想處下下
品染解脱道。*唯容得有苦集類智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十六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十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之一
有四念住。謂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
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問何故作此
論。答爲欲解釋契經義故。如契經説。有
四念住。謂身念住。乃至法念住。雖作是説
而不分別。若修身念住彼受耶。乃至廣説。
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
盡應説故作斯論。然佛説有三種念住。一
自性念住。二相雜念住。三所縁念住。於何
處説自性念住耶。答如契經説。有一趣道
能令有情清淨超滅憂苦。謂四念住。何等爲
四。謂於身循身觀念住。乃至於法循法觀
念住。復何處説相雜念住耶。答如契經説。
若有説。善法聚者即四念住。是爲正説。所
以者何。淳具圓滿善法聚者唯四念住。何等
爲四。謂於身循身觀。乃至廣説。復何處説
所縁念住耶。答如契經説。若有説。一切法
即四念住。是爲正説。所以者何。具足攝受一
切法者唯四念住。何等爲四。謂於身循身
觀念住。乃至廣説。此中三經標句如其次第。
別説自性相雜所縁念住。釋句皆説自性念
住。以循觀言倶目慧故。問何故世尊於標
句中。或説自性念住。或説相雜念住。或説
所縁念住。於釋句中唯説自性念住耶。答
欲令勝義念住無失壞故。念住有二種。一
勝義。二世俗。自性念住是勝義。餘是世俗。勝
義念住於一切時不可失壞。故佛於釋句
中皆説自性。有説。由自性念住力故相雜
所縁説名念住。有説。欲顯三種念住倶以
慧爲自性故。謂一慧性由倶有法相雜助
伴。能有所作即名相雜念住。由所縁力能
遍隨觀即名所縁念住。由佛於契經中説
此三種念住故。阿毘達磨者亦於處處依
三種念住而作論。云何知然。如説。云何身
念住。謂縁身慧。乃至云何法念住。謂縁法慧。
是謂説自性念住處。此即契經所説。有一
趣道乃至廣説。如説。云何身念住。謂身増
上道所生有漏無漏善。乃至云何法念住。謂
法増上道所生有漏無漏善是。謂説相雜念
住處。此即契經所説。善法聚者。即四念住。乃
至廣説。如説。云何身念住。謂十色處及法處
所攝色。云何受念住。謂六受身。云何心念住。
謂六識身。云何法念住。謂受蘊所不攝非色
法處是。謂説所縁念住處。此即契經所説。
一切法者。即四念住。如是阿毘達磨所説與
契經相應。是故此中亦依三種念住而作

問世尊爲何等有情説自性念住。乃至爲
何等有情説所縁念住耶。答爲即愚彼三
種有情説三念住。謂愚自性念住者爲説
自性念住。乃至愚所縁念住者爲説所縁念
住。復次有情行有差別。謂初業等。爲初
業者説所縁念住。爲已習行説相雜念住。
爲已超作意説自性念住。復次有情樂欲
有差別。謂廣略中樂略者爲説自性念住。
樂中者爲説相雜念住。樂廣者爲説所縁
念住。復次有情根有差別。謂利中鈍爲利
根説自性念住。爲中根説相雜念住。爲鈍
根説所縁念住。復次有情智有差別。謂開
發生智分別生智引導生智。開發生智爲説
自性念住。分別生智爲説相雜念住。引導生
智。爲説所縁念住。爲如是等所化有情故。
佛説此三種念住
問此三念住誰斷煩惱。答唯相雜念住能斷
煩惱非餘。問何故自性念住不能斷煩惱
耶。答若離助伴唯慧不能斷煩惱故。問何
故所縁念住不能斷煩惱耶。答彼作意普
散故。唯總略所縁作意能斷煩惱。問何故相
雜念住能斷煩惱耶。答具二縁故。謂攝受
助伴故。及總略所縁作意故。問若爾。修餘念
住應成無用。答彼能引發相雜念住非爲
無用。有説。斷有二種。一暫時斷。二究竟斷。
修餘念住能暫時斷故非無用。相雜念住復
有三種。謂聞思修所成差別。問此三何者能
斷煩惱。答修所成能斷煩惱非餘。問何故
聞所成不能斷煩惱耶。答此必依名乃於
義轉。唯不待名於義轉道能斷煩惱。問何
故思所成不能斷煩惱耶。答由此作意是
不定地所攝故。唯定地所攝道能斷煩惱。問
何故修所成能斷煩惱耶。答具二縁故。謂
不待名於義轉故。及定地所攝故。問若爾。
修餘二種應成無用。答彼能引發修所成
故。謂聞所成能引發思所成。思所成能
發修所成。修所成能斷煩惱。故非無用。有
説。斷有二種。如前廣説。修所成念住復有
四種。謂身受心法。問此四何者能斷煩惱。答
法念住能斷煩惱非餘。問何故前三念住不
能斷煩惱耶。答彼是自相作意所攝故。唯
共相作意所攝道能斷煩惱。有説。彼一一蘊
各別縁故。要總縁四蘊五蘊或離蘊道能
斷煩惱。問若爾。修前三種應成無用。答能
引發法念住故。謂身念住能引受念住。受念
住能引心念住。心念住能引法念住。法念
住能斷煩惱。故非無用。有説。要先分別諸
蘊。後方能總縁而斷煩惱。故非無用。有説。
斷有二種。如前廣説。法念住復有二種。一
雜縁。二不雜縁。若縁想行蘊及無爲名不
雜縁。若於五蘊或二二縁或三三縁或四四
縁或五總縁及無爲名爲雜縁。問此中何等
法念住。能斷煩惱。答二倶能斷。謂若縁苦
集道諦斷煩惱道。是雜縁法念住。若縁滅諦
斷煩惱道。是不雜縁法念住
此中或總説一念住。謂大地法慧根慧力正
見擇法覺支。或説二。謂有漏無漏縛解繋不
繋。或説三。謂軟中上品。或聞思修所成。或
説四。謂身受心法。或説五。謂三界繋學無
學。或説六。謂有漏無漏各有軟中上品。或
説八。謂身受心法各有有漏無漏。或説九。
謂軟軟乃至上上。或説十二。謂身受心法各
有軟中上品。復有別説十二。如契經説。於
内身住循身觀。於外身住循身觀。於内外
身住循身觀。如身三種。乃至法亦爾。或説
十八。謂有漏無漏各有軟軟乃至上上品。或
説二十四。謂身受心法軟中上品各有有漏
無漏。或説三十六。謂身受心法各有軟軟乃
至上上品。復有別説三十六。如契經説。於
内身住厭逆想。於内身住不厭逆想。於内
身住倶離捨正念正知。如於内身。於外身
内外身亦爾。如於身有九。乃至於法亦爾。
或説七十二。謂身念住有漏無漏各有軟軟
乃至上上品。如身念住有十八。乃至法念住
亦爾。若約相續刹那分別則有無量念住。
問若爾者。世尊何故於一等廣説四念住。
於無量略説四念住耶。答爲對治四顛倒
故。謂對治於不淨淨想顛倒故説身念住。
對治於苦樂想顛倒故説受念住。對治於
無常常想顛倒故説心念住。對治於無我
我想顛倒故説法念住。有説。爲對治四食
故。謂對治段食故説身念住。對治觸食故
説受念住。對治識食故説心念住。對治意
思食故説法念住。有説。爲對治四識住故。
謂對治色近行識住故説身念住。對治受
近行識住故説受念住。對治住彼識故説
心念住。對治想近行行近行識住故説法
念住。有説。爲對治五蘊故。謂對治色蘊
故説身念住。對治受蘊故説受念住。對
治識蘊故説心念住。對治想蘊行蘊故説
法念住。有説。爲對治四種不修故。謂
對治不修身故説身念住。對治不修戒故
説受念住。對治不修心故説心念住。對治
不修慧故説法念住。有説。與四修同法故。
説四念住。謂與修身同法故説身念住。與
修戒同法故説受念住。與修心同法故説
心念住。與修慧同法故説法念住。問念住
以何爲自性。爲以念爲以慧耶。若以念
者。此説云何通。如説於身循身觀。乃至廣
説。若以慧者。何故名念住。又契經説當云
何通。如説於何處應觀念根。謂於四念
住。答應説慧爲自性。問若爾。何故名念住
耶。答念於此住等住。各住故名念住。如象
馬等所住處名象馬等住。此亦如是。有説。
此由念力能於所縁起差別廣博作用。而
不失壞故名念住。有説。由念力故此瑜伽
師審記所縁。於所縁境忘已還憶。故名念
住。有説。此修行者於所縁中先以念安住
然後觀察。復於所縁先通達已後以念安
住爲守護故。如守門者故名念住。有説。
此修行者於所縁境。先以念攝持。後以慧觀
察。而斷煩惱。譬如田夫先以左手攬取草
等。後以右手執鎌刈之。此亦如是。故名
念住。有説。此瑜伽師被念鎧甲。於心相續
上。執慧刀杖在生死陣中。不爲煩惱怨
所降伏。而能降伏於彼故名念住。有説。爲
遮取自性過故説名念住。若名慧住者便
有取自性過失。有説。爲顯非唯自性能
有所作故名念住。由是等縁。但名念住不
名慧住。問契經所説復云何通。如説於何
處應觀念根謂於四念住。答以念根於
念住位作用増上故作是説。如信根於四
證淨位作用増上故。佛復説。於何處應觀
信根謂於四證淨。如是精進根於四正斷。
定根於四靜慮。慧根於四諦亦爾。故世
尊乃至復説。於何處應觀慧根於四諦。
此亦如是。是謂念住自性
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念住。念住
是何義。答念於此住等住各住。廣説如前。
已總説念住所以。一一所以今當説。問何故
名身念住。答此念住縁身故名身念住。問
餘念住亦縁身。謂受念住縁六受身。心念住
縁六識身。法念住縁六想身六思身等。何故
不皆名身念住耶。答此中所説縁身者。謂
縁色身。餘念住縁非色身故不名身念住。
有説。若縁麁顯易見。現見身者名身念住。
餘念住縁微隱難見難覺。不現見身故不
名身念住。有説。若所縁身是極微聚所成
者彼名身念住。餘所縁身非極微聚所成
故。彼不名身念住。有説。若縁於身而能知
所知倶時生者名身念住。餘雖縁身而能知
所知不倶生故不名身念住。雖法念住中
有倶生者以少故不説。如縁身故名身念
住。如是縁受故名受念住。縁心故名心念
住。縁法故名法念住。問一切皆是法一切皆
唯有法故。何故唯一名法念住非餘耶。答
雖一切皆是法。而但立一爲法念住。如十
八界皆是法。而但立一爲法界。十二處皆是
法。而但立一爲法處如法界法處如是法
智擇法覺支。法隨念法證淨法無礙解法寶
法歸亦爾。有説。法念住有一名。餘念住有
二名。有説。法念住有共名。餘念住有共不
共名。有説。一切有爲法由生所起。生是彼所
縁故名法念住。有説。一切法由名所顯。名
是彼所縁故名法念住。有説。諸有爲相是一
切有爲法之幖幟。印此諸相墮在彼所縁
中故名法念住。有説。空解脱門覺諸法法
性。此空攝在彼所縁中。故名法念住。問若
爾者。薩迦耶見亦覺諸法補特伽羅性。何故
不依彼立名耶。答彼非眞實覺。此是眞實
覺。故無有過。有説。慧能分別諸法自相共
相。安立諸法自相共相。損害事愚及所縁愚。
於諸法中不増減轉。此慧墮在彼所縁中。故
名法念住。有説。滅諦涅槃是勝義法常住不
變。此法攝在彼所縁中。故名法念住。有説。
此念住能縁多法。謂色非色相應不相應。有
所依無所依。有行相無行相。有所縁無所縁。
有警覺無警覺。是故名法念住。有説。身念住
縁身不縁縁身慧。受念住縁受不縁縁受
慧。心念住縁心不縁縁心慧。法念住縁身
亦縁縁身慧。縁受心法亦縁縁受心法慧。是
故唯此名法念住。有説。身念住縁身不縁
身生老無常。受念住縁受不縁受生老無常。
心念住縁心不縁心生老無常。法念住縁
身亦縁身生老無常。縁受心法亦縁受心法
生老無常。是故唯此名法念住。有説。齊此
諸瑜伽師我想一合想皆得止息。法想差別
想修習圓滿。故名法念住。謂瑜伽師分析
身已便計受爲我分析受已。便計心爲我
分析心已。便計法爲我分析法已。便知
一切非我有情唯空行聚。是故齊此法想圓
滿名法念住。已説念住一一所以。彼次第今
當説。何故世尊先説身念住。乃至後説法
念住耶。答顯示隨順故。謂若如是次第顯
示則於文字言説隨順。有説。説受隨順故。
謂若作如是次第。則於師説及弟子受皆
得隨順。有説。此依生起次第故。次第有三
種。一生起次第。二顯示次第。三現觀次第。生
起次第者。如此念住。及靜慮無量無色解脱
勝處遍處等。顯示次第者。謂正斷神足根力
覺支道支等。現觀次第者。謂四諦。以瑜伽
師先起身念住故佛前説。乃至後起法念
住故佛後説。問因論生論。何故諸瑜伽師先
起身念住。乃至後起法念住耶。答依麁細
次第故。謂五蘊中色蘊最麁。故先觀察起身
念住。四無色蘊中受蘊最麁。故次觀察起受
念住。問受等無方所。如何可施設麁細耶。
答雖無方所麁細而有行相麁細。亦可施
設。此中受行相麁如説我手足等痛。又説
我受如是如是苦故。受等蘊雖非色而如
色施設麁細。四無色蘊中識蘊最細。而先想
行蘊觀察起心念住者。以想行蘊與涅槃
最微細法合施設故。彼最後觀察起法念
住。有説。從不可知本際以來男爲女色女
爲男色。是生染處。故先觀色起身念住。染
著此色由貪樂受。故次觀受。起受念住。貪
樂由於心不調伏。故次觀心起心念住。心
不調伏由煩惱未斷。故最後觀法起法念
住。有説。以色可施設有増減。有取捨相似
相續故先觀色起身念住。於觀色時起身
輕安及心輕安。由此爲先引起樂受。故次
觀受起受念住。於觀受時。引起勝義境界
了別。故次觀識起心念住。彼作是念。若處
起心亦起心所。故最後觀法起法念住。有
説。身愚能持受愚乃至心愚能持法愚。非
身愚不轉能轉受愚。乃至非心愚不轉能
轉法愚故。四念住如是次第起。有説。身不
愚能引受不愚。乃至心不愚能引法不愚。
非身不愚不起能起受不愚。乃至非心不
愚不起能起法不愚。故四念住如是次第
起。有説。身觀能引受觀。乃至心觀能引法
觀。非身觀不起能起受觀。廣説如上。有
説。身觀與受觀爲因爲根爲眼爲道爲
漸爲能作爲縁生爲起集爲等起。受觀
與心觀。心觀與法觀亦爾。餘如前説。有
説。身觀與受觀。爲加行爲門爲依。乃至
心觀與法觀亦爾。餘如前説。有説。身觀與
受觀。爲依止爲迹處。乃至心觀與法觀亦
爾。餘如前説。問若爾。身觀復以誰爲依止
迹處耶。答以先所得奢摩他相。爲依止爲
迹處。如説。彼先得不動奢摩他故。身輕
相從足至頂周遍積聚。由此能起身念住乃
至法念住。有説。彼於相續中分別諸處起
四念住。謂瑜伽師先欲知諸色處故。先分
別十色處及念處所攝色。是故先起身念住。
次即於法處分別諸受故。次起受念住。次
即於法處。分別想行蘊及三無爲故。次起
法念住。彼復作是念。除此有何。即如實知
餘有意處。由此即分別意處。故最後起心
念住。諸瑜伽師若依自相觀則先起法念
住。後起心念住。若依共相觀則先起心念
住。後起法念住。故四念住如是次第起
問爲先起縁内念住。爲先起縁外念住耶。
若爾有何過。若先起縁内念住者。經説云
何通。如説新學苾芻具淨尸羅意樂圓滿。
欲疾除斷欲貪瞋者。應往澹泊路詣死屍
所善取其相。或青淤或膿爛。乃至廣説。若
先起縁外念住者。餘經説復云何通。如説先
於内身住循身觀。次於外身。乃至廣説。答
應作是説。先起縁内念住。所以者何。以有
我故有我所。有我執故有我所執。有我
見故有我所見。有五我見故有十五我所
見。有我愚故有我所愚。有我愛故有衆具
愛。爲長養内我求外資具故。問若爾。前所
引經云何通。答彼是念住加行非根本念住。
云何知然。即彼經説善取相已速還本處。
憶念先所取相。若能者善。若不能者復往屍
所。更善取相馳還本處。洗足入房敷座而
坐。以勝解作意令所取相明了現前。是名
念住加行。若時以外所取相置於内身。而
觀察者乃名入根本念住。有説。彼契經説。
果勝作意非念住位。云何知然。即彼經説。
彼新學苾芻得學意已。若欲往澹泊路者
隨欲而往。此中新學苾芻即預流者。及一來
者。故知彼契經説果勝作意非念住位
如契經説。於内身住循身觀。於外身住
循身觀。於内外身住循身觀。乃至廣説。
問此中何者名内身等。何者名外身等答自
相續所攝色名内身。他相續所攝色。及非
有情數色名外身。内法外法説亦爾。自相續
所攝受名内受。他相續所攝受名外受。内心
外心説亦爾。有餘師説。有情數色名内身。
非有情數色名外身。内法外法説亦爾。受心
如前説。脅尊者言。現在名内。過去未來及
無爲名外。問何故現在名内。過去未來及無
爲名外耶。答以現在法多令有情攝受貪
著。非過去未來及無爲故。此中於内身住
循身觀者。住内身自相觀。於外身住循身
觀者。住外身自相觀。於内外身住循身觀
者。住内外身共相觀。乃至法亦爾。有説。於
内身住循身觀者。住内身廣觀。於外身
住循身觀者。住外身廣觀。於内外身住循
身觀者。住内外身略觀。乃至法亦爾。有説。
於内身住循身觀者。對治我執。於外身
住循身觀者。對治我所執。於内外身住循
身觀者。對治我我所執。乃至法亦爾。如我
執我所執。我見我所見説亦如是。有説。於
内身住循身觀者。對治五我見。於外身
住循身觀者。對治十五我所見。於内外身
住循身觀者。對治二十種薩迦耶見。乃至法
亦爾。如我見我所見。如是我愚我所愚説亦
爾。有説。於内身住循身觀者。對治我愛。
於外身住循身觀者。對治衆具愛。於内外
身住循身觀者。對治倶愛。乃至法亦爾。問
齊何當言身念住。乃至法念住圓滿耶。答
由二縁故當知圓滿。一分別所縁。二善根
増。分別所縁者。謂若時能以刹那極微分
析所縁。或唯以刹那分析所縁。善根増者。
謂依下生中依中生上。齊此應知念住圓
滿。有説。由轉加行應知圓滿。謂瑜伽師先
分別身。分別身已轉身覺慧次分別受。
分別受已轉受覺慧次分別心。分別心已
轉心覺慧分別於法。譬如農夫引水漑田。
初畦滿已引漑第二。第二滿已引漑第三。第
三滿已引漑第四。此亦如是。有説。齊怨害
相成應知圓滿。怨害相有二種。一令不憙
樂。二令生瞋恚。此中但説令不憙樂名怨
害相。謂瑜伽師分別身已便於身不生憙
樂。而憙樂受等。分別受已復於受不生憙
樂。而憙樂心等。分別心已復於心不生憙
樂。而憙樂於法。分別法已。便於一切境界
不生憙樂應知。爾時念住圓滿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十七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十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之二
復次有三種念住。謂聞思修所成差別。此中
有説。於佛所説十二分教。受持讀誦思量分
別。名聞所成念住。依聞起思。依思起修。
依修能斷煩惱。如依金鑛出金。依金
出金剛。依金剛能壞石等堅物。脅尊者言。
於佛所説十二分教。受持讀誦思量分別。是
生得慧。依生得慧起聞所成念住。依聞起
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斷煩惱。如依種子
生芽。依芽生莖。依莖生枝葉。依枝葉生
花菓。問此三念住何差別。有説。名則差別。
謂此名聞所成念住。乃至此名修所成念
住。有説。聞所成念住一切時依名於義轉。
謂素怛纜説有何義。毘柰耶説有何義。阿毘
達磨説有何義。鄔波拕耶説有何義。阿遮利
耶説有何義。餘書論説有何義。思所成念住
或依名。或不依名於義而轉。修所成念住
一切時離名於義轉。譬如三人倶在池浴。
初人未學浮。第二半學。第三善學。未學浮
者一切時依岸浴。半學浮者或依岸或離岸
而浴。善學浮者恒時離岸在中而浴。如第
一人聞所成亦爾。如第二人。思所成亦爾。
如第三人修所成亦爾。是謂此三念住差

問此聞思修所成念住。何界有幾種。答欲界
有二。謂聞思所成非修。所以者何。欲界是
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作意修時便墮
思中故。色界有二。謂聞修所成非思。所以
者何。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作意思
時便墮修中故。無色界有一。謂修所成。然
修所成亦不墮界。有餘師説。欲界具有三
種。餘如前説。有説。欲色界各具三種。餘如
前説。有説。三界皆具三種。唯修所成亦不
墮界。評曰。初説者好。問此諸念住誰爲誰
因。答聞爲三種因。思唯思因非聞因。以彼
劣故非修因。以界別故。修唯修因非聞因。
以彼劣故非思因。以彼劣及界別故。誰爲
誰果。答聞唯聞果思聞思果非修。修聞修果
非思
問此三念住誰現前修幾。答聞所成現前時
唯修聞非思修。思所成現前時唯修思非聞
修。此中聞思刹那現前時以習修故名修。
非修未來以勢劣故。則以此故唯修自不
修他。修所成現前時能修三種。聞思自力
雖不能修未來。而由他力有未來修義」
問聞思修所成念住。佛獨覺聲聞各有幾種。
答佛具三種而修所成爲勝。以自然覺及
具力無畏等功徳故。獨覺亦具有三而思所
成爲勝。以自思惟覺而無力無畏等功徳
故。聲聞亦具三種而聞所成爲勝。以從聞
他音入道故。如説
弟子聞杖具足斷不善法修習善法。
復有三種念住。謂言説究竟念住。思惟究竟
念住。出離究竟念住。應知此三則聞思修所
成念住。如其次第。然聞等三種念住一切皆
可名聞所成。如説
    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離罪
    多聞捨無義 多聞得涅槃
一切皆可名思所成。如説。思者是業。慮者
是慧。彼所説慮*則思所成。一切皆可名。修
所成如説。云何應修法。謂一切善有爲法」
問何謂念住加行。云何自相種性雜縁。及
聞思修所成念住生起次第。答不淨觀持息
念界作意。是謂念住加行。*則此爲先入自
相種性身念住。*則身念住爲先入自相種
性受念住。*則受念住爲先入自相種性心
念住。*則心念住爲先入自相種性法念住。
從自相種性法念住起雜縁法念住。從雜
縁法念住起三義觀。從三義觀有聞所成
身念住。先作無常乃至無我行相縁苦諦
起次作因。乃至縁行相縁集諦起。次作道
乃至出行相縁道諦起。從此無間有聞所
成受念住心念住。各作十二行相縁三諦
起亦爾。從此無間有聞所成法念住。先作
無常乃至無我行相縁苦諦起次作因。乃至
縁行相縁集諦起次作滅。乃至離行相
縁滅諦起次作道。乃至出行相縁道諦起。
從聞所成法念住無間。有思所成身念住
作十二行相縁三諦起。從此無間有受
念住作十二行相縁三諦起。從此無間有
心念住作十二行相縁三諦起從此無間
有法念住作十六行相縁四諦起。從思所
成法念住有修所成法念住先作無常。乃
至無我行相縁苦諦起次作因。乃至縁行
相縁集諦起次作滅。乃至離行相縁滅
諦起次作道。乃至出行相縁道諦起。如是
縁四諦作十六行相法念住名爲初煗。是
謂念住加行所引自相種性雜縁。及聞思修
所成念住生起次第。問何故聞思所成念住
皆初起身念住縁三諦作十二行相。後乃
起餘念住。而修所成念住初*則起法念住
縁四諦作十六行相耶。答未曾得種性故。
漸次得行相故。先觀麁蘊後觀細蘊。於五
蘊中色蘊最麁。先觀彼故初起身念住。然
身受心皆三諦攝故。身念住縁三諦作十二
行相。如是聞所成身念住。引起聞所成受念
住。聞所成受念住引起聞所成心念住。聞所
成心念住引起聞所成法念住。此聞所成法
念住縁四諦作十六行相。聞所成四念住
漸圓滿已。便能引起思所成四念住。思所
成四念住漸圓滿已。復能引起修所成法念
住。此曾得種性故於一切蘊行相堅住。故
初*則起法念住。先縁苦諦作四行相。乃至
後縁道諦作四行相。如契經説。如是修
直正願念住能破無明發起於明。此中説。
何名修*直正願念住耶。有作是説。此中説
苦法智忍以此能破無明。*則欲界見苦所
斷十隨眠發起於明則苦法智。有説。此中
説道類智忍以此能破無明。*則色無色界
見道所斷十四隨眠發起於明*則道類智。有
説。此中説金剛喩定以此能破無明。*則非
想非非想處軟軟品煩惱發起於明則盡智。
有説。此中説一切無間道以此能破無明。
*則彼所斷煩惱品發起於明*則彼品解脱
道脇尊者言。此中説方便善巧所攝受善慧
名修*直正願念住。以此能破無明。*則三
不善根發起於明*則三善根
如薄伽梵説伽他言
    若叢網便著 無愛誰能將
    佛所行無邊 無迹何迹引
此中佛所行者。謂四念住。問佛爲得念住邊
際而般涅槃。爲不得邊際而便般涅槃耶。
設爾有何過。若言得者。何故説佛所行無
邊。若不得者。何故説佛得盡智時事善究
竟。答有因縁故可言得邊際。有因縁故可
言不得邊際。謂依牽引故可言得邊際。
依受用故可言不得邊際。復次依獲得故
可言得邊際。依在身故可言不得邊際。復
次依成就故可言得邊際。依現前故可
言不得邊際
如契經説。何謂非苾芻所行處。應言五妙
欲。是何謂是苾芻所行處。應言四念住是。
問五妙欲亦隨入念住中。何故説非所行處
耶。答依能觀者故作是説。謂若不如理觀
名非所行處。若如理觀名所行處
如契經説。有三念住者應習。若有
善習此時乃應御衆。云何爲三。謂如來爲
弟子説法時起深憐愍義利悲心告言。此
爲利益此爲安樂此爲利益安樂。若弟子
衆恭敬屬耳住奉教心。行法隨法不越
教受學學處。如來於彼亦不喜慶心不踊
悦。唯住正捨正念正知。是名第一念住。若
者善習此時乃應御衆。復次如來爲
弟子説法時起深憐愍。乃至義利悲心告
言。此爲利益此爲安樂此爲利益安樂。若
弟子衆不恭敬不屬耳不住奉教心。不
行法隨法。違越教不受學學處。如來於
彼亦不恚恨心無憂慼。唯住*正捨正念正
知。是名第二念住。若有者善習此時乃
應御衆。復次如來爲弟子説法時起深憐
愍。乃至此爲利益安樂。若一分弟子衆恭敬
屬耳乃至受學學處。一分弟子衆不恭敬
不屬耳乃至亦不受學學處。如來爾時於
敬受者亦不歡喜心不踊悦。於不敬受者
亦不恚恨心無憂慼。唯住*正捨正念正知。
是名第三念住。若有者善習此時乃應
御衆。問若爾者。但應有二念住。謂於敬
受及於不敬受。云何説三種耶。答隨衆會
有三故説三種。謂有衆會一切敬受。有衆
會一切不敬受。有衆會一分敬受。一分不
敬受。是故隨彼説三念住。問若爾。便應説
七念住。謂前四及此三種。答此中三種*則
入前四。以倶是前雜縁外法念住所攝故。
問佛説法時若皆敬受便應無三念住。若
有不敬受者。將無世尊於非田非器雨正
法雨。如是佛説法則爲唐捐。答世尊爲人
説法欲令人解。若當人不解者亦有天能
解之。如是念住有三。亦非佛唐捐説法。所
以者何。以人不解故念住有三。天能解故
不於非田非器而雨法雨。有説。佛説法時
欲令彼彼有情得阿羅漢果。彼不得阿羅
漢果而得不還果。故念住有三。亦非佛唐
捐説法。所以者何。以不得阿羅漢果故。念
住有三。以得不還果故。不唐捐説法。復次
佛説法時欲令彼彼有情得不還果。彼不
得不還果而得一來果。廣説如前。如是欲
令得一來果。預流果。順決擇分善根。順解
脱分善根順福分善根。展轉次第廣説亦爾。
復次佛説法時欲令彼彼有情得現法果。
彼不得現法果而能種當來善根故。念住
有三亦非佛唐捐説法。廣説如前。問何故
弟子敬受教時。佛不生喜。不敬受時佛不
生憂耶。答佛知有情有如是種性差別。
惡意樂者行惡。善意樂者行善。若當惡意
樂者行善可於彼生喜。善意樂者行惡可
於彼生憂。但不如是。種性別故。如知外物
種性差別。鐵鑛出鐵金*鑛出金是故於銷
錬時。從鐵*鑛得鐵心不生憂。從金*鑛
得金心不生喜。若當與此相違得者可生
憂喜。然無是事種性異故世尊亦爾。知諸
有情種。性差別不生憂喜。有作是説。佛已
善斷愛恚法故。謂喜似愛憂似恚。佛於愛
恚皆已善斷。故無憂喜。復有説者。佛已善
修空爲根本而作是念。誰爲恭敬者。誰爲
不恭敬者。唯空行聚故於衆會不生憂喜」
如契經説。有一趣道能令有情清淨。謂四
念住。乃至廣説。問云何名一趣道。爲以能
超越一界故名一趣道。爲以能超越一趣
故。爲以能超越一生故爲以能通達一
諦故。爲以能趣一究竟故。名一趣道。爲
以但有一道故名一趣道耶。設爾何過。若
以能超越一界故名一趣道者。則非一趣
道界有三故。若以能超越一趣故名一趣
道者。亦非一趣道趣有五故。若以能超越
一生故名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生有四
故。若以能通達一諦故名一趣道者。亦非
一趣道諦有四故。若以能趣一究竟故名
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以究竟有二種。
一事究竟。二功用究竟故。若以但有一道
故名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以道有多種。
謂隨信行道隨法行道信勝解道見至道時解
脱道不時解脱道故。云何言有一趣道耶。
答*則由前所説縁及餘縁故名一趣道。由
前所説縁者。謂以能超越一界故名一趣
道。*則無色界。以超此界者。更不生三
界故。亦以能超越一趣故名一趣道。*則
天趣。以超此趣者更不往五趣故。亦以
能超越一生故名一趣道。*則化生。以超
此生者更不受四生故。亦以能通達一諦
故名一趣道。*則道諦。以此諦從無始時來
未曾得故。及未曾通達故。亦以趣一究竟
故名一趣道。*則事究竟。以修功用究竟皆
爲得事究竟故。亦以但有一道故名一趣
道。*則道。問豈不有隨信行道乃至不時
解脱道如是便有多道耶。答一切皆是趣
苦滅行故説名一道。如趣苦滅行。如是趣
有滅。世間滅。生死滅。流轉滅。生老病死滅行
説亦爾。是名由前所説縁故。名一趣道。及
餘縁故者。謂無異趣故不退還故。至不退
解脱故。至背五趣之一趣故。如説涅槃是
阿羅漢趣。由如是義名一趣道。復有説者。
能對治異道故名一趣道。謂諸外道或執
不食爲道。或執隨日轉爲道。或執臥灰飮
風服水茹菜噉菓裸形麁衣臥不平等各以
爲道。佛爲對治彼異道故説一趣道。此意
義言。彼種種道皆非眞道但是惡邪忘道是
不善士所習近道。非諸善士所習近道。所以
者何。眞道唯一。謂四念住。或有説者。能趣
一解脱宮門故名一趣道。此中應引嗢底
迦經所説喩。如彼説。佛告嗢底迦。如國邊
城。其牆堅厚却敵樓櫓埤堄寮窓並皆嚴備。
唯有一門委一人捉。其人聰慧多聞善習應
入者聽不應者止。彼毎巡城察之乃至不
見獸往來處。況餘門耶。嗢底迦當知。彼守
門者。雖不知日日有爾所有情入城出
城。然其定知諸有入出皆由此門不從餘
門。如是如來雖不作意知爾所有情已般
涅槃。爾所有情當般涅槃。然其定知諸有情
類已般涅槃未般涅槃。皆由此道不依餘
道。是故以能趣一解脱宮門故名一趣道」
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爲是一趣道不。
若是者。何故彼經唯説念住名一趣道。不
説餘耶。若非者何故唯念住是一趣道非
餘耶。答應説彼亦是一趣道。問若爾者何
故彼經而不説耶。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
此義有餘。有説。若説念住當知亦已説正
斷等。有説。念住是一趣亦是道。正斷等是一
趣而非道。以非一切皆是慧故。有説。念住
從初業地乃至盡無生智作用恒勝。正斷
等不爾。有説。念住能分別諸法自相共相
能建立諸法自相共相。能害事愚及所縁愚。
於諸法中不増減轉。正斷等不爾。有説。念
住如有目者能將導所餘如盲。菩提分法
趣涅槃宮而無異趣。如明眼者引諸盲人
令隨正路不行非道。念住亦爾。是故。彼經
唯説念住名一趣道而不説餘
如契經説。有一趣道能令有情清淨超滅
憂苦。乃至能證隨正理法。謂正三摩地及
彼因縁彼衆具。問何故世尊或説般若爲一
趣道。或説等持爲一趣道耶。答隨所化有
情所未具者而説故。謂所化有情或有闕
奢摩他。或有闕毘鉢舍那。若闕奢摩他者
爲説等持爲一趣道。若闕毘鉢舍那者。爲
説般若爲一趣道。般若者*則前所説念住。
以念住慧爲性故
如契經説。若有能辦四念住則能*辦正
如理。若能*辦正如理則能。*辦道。若能
*辦道則能*辦甘露。若能*辦甘露*則
能解脱生老病死愁歎憂苦諸熱惱法。問念
住正如理道。甘露何差別。答名*則差別謂
名念住乃至名甘露。有説。念住*則顯念
住。正如理顯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顯道
支甘露顯彼果。有説。念住顯所縁念住。正
如理顯相雜念住。道顯自性念住。甘露
顯彼果。有説。念住顯聞所成念住。正如理
顯思所成念住。道顯修所成念住。甘露
顯彼果。有説。念住顯言説究竟念住。正如
理顯思惟究竟念住。道顯出離究竟念住。
甘露顯彼果。有説。念住顯見道。正如理顯
修道。道顯無學道。見地修地無學地説亦
爾。甘露顯彼果。有説。念住顯未知當知根
正如理顯已知根。道顯具知根。甘露顯
彼果。是謂念住正如理道甘露差別
若修身念住彼受耶。乃至廣説。修有四種。
謂得修習修對治修除遣修。得修習修謂一
切善有爲法。對治修除遣修謂一切有漏法。
西方師言。修有六種。謂前四及防護修分別
修。防護修者。謂修根如説。如是六根善調
善護善守善防能感當來樂受異熟。分別修
者。謂修身如説此身髮毛爪齒。乃至廣説。
迦濕彌羅國諸師言。此後二修*則前對治除
遣修攝四修義如智蘊等處廣説。此中依
二修作論。謂得修習修。依此二修於諸位
中修念住有差別。謂初煗位中縁三諦法。
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在修。未來
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縁滅諦法念住現
在修*則此未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
四。亦同分修非不同分。非初蘊滅觀。能修
縁蘊道。故増長煗縁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
修。未來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
未來修十六。縁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
四。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問何故初煗
唯同分修非不同分。増長煗同分不同分修
耶。答初煗是未曾得種性。初縁諦起行相勢
力劣故唯同分修非不同分。増長煗是曾得
種性。已縁諦起行相勢力強勝故能同分不同
分修。初頂位中縁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
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
十六。増長頂位縁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
未來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
來修十六。縁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
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初忍及増長位
倶縁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不
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問何故
初忍及増長位皆唯法念住現在修耶。答以
忍近見道故與見道相似。如見道中唯法
念住現在修忍亦爾。尊者妙音説曰順決擇
分善根二在欲界。謂煗頂。二在色界謂忍世
第一法。若依彼説初忍縁三諦法念住現
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同
分修非不同分。縁滅諦法念住現在修*則
此未來修非初蘊滅觀能修縁蘊道。故一行
相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増長
忍縁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同
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縁
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在
修。未來修十六。問何故初忍唯同分修。増長
忍亦不同分修耶。答如前廣説。評曰。前説者
好然順決擇分善根順見道故。初起位中現
在皆唯修法念住。於増長住有四念住隨
一現前。從初忍位近見道故於一切時現
在唯修法念住。世第一法位亦唯法念住現
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同
分修非不同分。問世第一法亦是曾得種性
已縁諦起行相。何故唯同分。修非不同分
耶。答世第一法是極隣近見道善根最與見
道相似。如見道中唯同分修非不同分。世
第一法亦爾。有説。世第一法是見道前行修
治道者故。如見道唯同分修。有説。世第一
法唯有爾所行相可修。如裸形者無衣可
奪。應知増上忍亦爾。餘忍位中隨減所縁
則不修彼念住行相。如應當知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十八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十九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之三
若入正性離生苦集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
三心頃。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
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滅現觀四
心頃。法念住現在修即此未來修。非初無漏
蘊滅觀即能修縁蘊道故一行相現在修未
來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以初得無漏種性
力未廣故。道類智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
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已
得無漏種性勢増廣故。從此以上一切
起未曾得善根現在前時。未來皆修四念住
十六行相。唯除聞思所成慧。及入滅定微
微心時。餘一切異生又無行相。是故從此
以後但説修念住多少不説行相
若諸異生離欲界染加行道時。四念住隨一
現在修未來修四。九無間道九解脱道時法
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如離欲界染乃至
離第三靜慮染亦爾。離第四靜慮染若
以第四靜慮爲加行。彼加行道時四念住隨
一現在修未來修四。若以空無邊處近分爲
加行諸有欲令彼近分地有別縁者彼加
行道時。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九無
間道八解脱道時。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
第九解脱道時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三除
身念住。諸有欲令彼近分地唯總縁者。彼
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脱道時。法念住現在修
*則此未來修。第九解脱道時法念住現在修
未來修三除身念住。如離第四靜慮染乃
至離無所有染亦爾。差別者除身念住。*則
諸異生起不淨觀持息念。身念住初三解脱
八勝處前八遍處。及引發神境天眼天耳通
時。身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起後三念住隨
一現在修未來修四。起四無量引發宿住隨
念通。時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引發他心
通時心念住或受心法念住隨一現在修未
來修四。若起無色解脱及後三念住時。後三
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三除身念住。若起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遍處時。法念住現在修
未來修三除身念住。是謂異生位所修差別。
若諸者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一
切加行道時。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
一切無間解脱道時。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
四。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脱練根作不
動。一切加行道時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
修四。一切無間道解脱道時法念住現在修
未來修四。若諸者起不淨觀持息念身念
住初三解脱八勝處前八遍處。及引發神境
天眼天耳通。及起詞無礙解時身念住現在
修未來修四。若雜修靜慮及諸有欲令一切
法皆是勝義者。起義無礙解辯無礙解願智
邊際定無色解脱。入滅定想微細心時。四念
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若起四無量宿住
隨念通。及諸有欲令唯涅槃是勝義者。起
義無礙解法無礙解無諍後二遍處空空無願
無願無相無相時。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
若引發他心通時。心念住或受心法念住及
起後三念住時。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是
謂此處略毘婆沙
若修身念住彼受耶。設修受念住彼身耶。
答應作四句。有修身念住非受。謂已得
身念住現在前。以曾得法現在前時。無力
能及未來故不修受念住。然現前是習修
故説修身念住。問亦有未得身念住現在
前不修受。如未曾得聞思所成身念住現
在前時。此中何故不説。答應説而不説者
當知此義有餘。有説。此中依修所成念住
而作論。無有未得修所成身念住現在前
時不修受念住者是故不説。有修受念
住非身。謂已得受念住現在前。若未得受
念住現在前不修身。若未得心法念住現
在前修受非身。已得受念住現在前者如
前釋。未得受念住現在前不修身者。謂諸
異生離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染。若以受
念住爲加行。彼加行道時若諸異生起受念
住無色解脱時。於如是時未得受念住現
在前修受非身。未得心念住現在前修受
非身者。謂諸異生離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
處染。若以心念住爲加行。彼加行道時若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