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過去空無願對無相有七。以此中具有七
句故。有説。此中不應言有七。所以者何。
此但是大七種性故。應作是説。如以過去
空無願對過去無相。次對未來。次對現在。
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
未來。後對過去未來現在
無相有七以此中有一七句問。一七句答
故。有説。此中所説顯於初句即有七句。所
以者何。此中有七七句問七七句答。故如
以過去空無願對過去無相作初句。次對
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
現在。次對過去未來。後對過去未來現在。
無相爲第七句。復以過去空無願對未來
無相作初句。次對現在乃至後對過去無
相爲第七句。復以過去空無願對現在無
相作初句。次對過去乃至後對未來無相
爲第七句。復以過去空無願對過去現在無
相作初句。次對未來現在。乃至後對現在
無相爲第七句。復以過去空無願對未來
現在無相作初句。次對過去未來。乃至後
對過去現在無相爲第七句。復以過去空
無願對過去未來無相作初句。次對過去
未來現在。乃至後對未來現在無相爲第
七句。復以過去空無願。對過去未來現在
無相作初句。次對過去乃至後對過去未
來無相爲第七七句。若作是説則唐捐其
功於文無益於義無益。亦不成七七句。
若欲於文有益於義有益亦成七七句者。
應作是説。如以過去空無願對過去無相
作初句。次對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
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後對過
去未來現在無相爲第七句。復以未來空無
願對未來無相作初句。次對現在乃至後
對過去無相爲第七句。復以現在空無願
對現在無相作初句。次對過去現在乃至
後對未來無相爲第七句。復以過去現在
空無願對過去現在無相作初句。次對未
來現在乃至後對現在無相爲第七句。復
以未來現在空無願對未來現在無相作
初句。次對過去未來乃至後對過去現在無
相爲第七句。復以過去未來空無願對過
去未來無相作初句。次對過去未來現在
乃至後對未來現在無相爲第七句。復以
過去未來現在空無願。對過去未來現在無
相作初句。次對過去乃至後對過去未來
無相爲第七七句。若作是説則於文有益
於義有益成七七句。應知諸七義則如是。
問此中一行歴六小七大七何差別。答名即
差別。此名一行乃至此名大七。復次以一
行道理爲問名一行。以六句爲問名歴
六。以七句爲問以一問一名小七。以七
句爲問以二問一名大七。復次問不相似
法不以世定名一行。問相似法以世定名
歴六。問不相似法以世定。以一問一名小
七。問不相似法以世定以二問一名大七。
一行歴六小七大七是謂差別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十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一行納息第五之三
若修空彼無願耶。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
論。答爲止撥無去來二世。及説無未來修
者意。欲顯有去來世亦有未來修故作斯
論。修有四種。一得修。二習修。三對治修。四
除遣修。此中依二修作論。謂得修習修
若修空彼無願耶。設修無願彼空耶。答應
作四句。有修空非無願。謂已得空現在
前。此是佛或獨覺聲聞爲現法樂住等故。
起已得空三摩地現在前。爾時彼勢力尚不
及自類無間刹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徳。然
現前位即是修習。有修無願非空。謂已得
無願現在前。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空。
已得無願現在前者。如前釋。未得無願現
在前不修空者。謂見道中集現觀四心頃。
道現觀三心頃。以見道中對治決定及是不
共對治故。不異諦修有倶修。謂未得空現
在前。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若未得無
相及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無願未得
空現在前者。謂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
苦現觀四心頃。若依空三摩地離欲界乃至
無所有處染。或以空爲加行彼一切加行無
間解脱道。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除最後解
脱道。若依空三摩地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或以空爲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脱道。及時解
脱練根作不動。除最後解脱道。若依空三
摩地雜修靜慮初後心頃。若依空三摩地
起念住無色解脱義辯二無礙解。有説。
義無礙解於如是時未得空現在前。亦修
無願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者謂依無願
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道類智
時。若依無願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染。或無願爲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脱道。
若依無願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脱練根
作不動。或無願爲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
脱道。若依無願雜修靜慮初後心頃。若起
無漏他心智通。若依無願起念住無色解脱
義辯二無礙解。於如是時未得無願現在
前亦修空未得無相現在前。修空無願者
見道中無於修道無學道中。若依無相離
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或無相爲加行彼一
切加行無間解脱道。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除最後解脱道。若依無相信勝解練根作
見至。或無相爲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脱
道及時解脱練根作不動。除最後解脱道。
若依無相雜修靜慮初後心頃。若依無相
起念住無色解脱義無礙解。於如是時未
得無相現在前。修空無願。未得世俗智現
在前修空無願者。謂聖者以世俗道離欲
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或世俗道爲加行彼一
切加行無間解脱道。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及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脱練根作不動。
以世俗爲加行彼加行道雜修靜慮中間心
頃。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脱道。
及有漏他心智通解脱道。起無量世俗解脱
勝處遍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七處善
三義觀世俗無礙解無諍願智邊際智。空空
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入滅定想微細心。於如
是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及無願有
倶不修。謂已得無相現在前。若未得無相
現在前不修空無願。若已得世俗智現在
前。若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空無願。一
切異生染汚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
無想天已得無相現在前者如前釋。未得
無相現在前不修空無願者。謂見道中滅
現觀四心頃。不修空無願如前釋。已得世
俗智現在前者如前釋。未得世俗智現在
前不修空無願者。謂聖者聞思所成慧入
滅定微微心。一切異生者謂此中所説三三
摩地唯無漏故。異生皆無故無修義。染汚心
者謂染汚心是順退分性。沈重懈怠相應。要
順勝進性輕擧精進相應心方能修故。無記
心者謂無記心不堅不住不實羸劣如朽敗
種。要堅住實強盛心。方能修故。在無想定滅
盡定者。謂彼無心。要有心位方能修故。生
無想天者。有説。生彼於一切時不起善
心。有説。生彼雖起善心而非修所依。雖
前已遮一切異生。而復遮無想定。無想天者
以彼是世俗所尚。或疑有修故於如是時
不修空及無願
若修空彼無相耶。設修無相彼空耶。答應
作四句。有修空非無相。謂已得空現在
前。若未得空現在前不修無相。若未得
無願現在前修空非無相。已得空現在前
者如前釋。未得空現在前不修無相者。
謂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
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非無相者。謂依無
願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有修無相
非空。謂已得無相現在前。若未得無相現
在前不修空。已得無相現在前者如前釋。
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空者。謂見道中滅
現觀四心頃。有倶修謂未得空現在前修
無相。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修空。若未得無
願及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無相。未得
空現在前修無相者。謂依空三摩地離欲
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廣如前兼修無願説。未
得無相現在前修空者。謂依無相三摩地
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或無相爲加行彼
一切加行無間解脱道。及離非想非非想處
染。除最後解脱道。若依無相練根作見至。
以無相爲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脱道。及時
解脱練根作不動。除最後解脱道。若依無
相雜修靜慮初後心頃。若依無相起念住
無色解脱義無礙解。於如是時未得無相
現在前亦修空。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無
相者。謂道類智時。若依無願三摩地離欲
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廣如前兼修空説。
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無相者。謂聖者
以世俗道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廣如
前兼修空無願説。有倶不修。謂已得無願現
在前。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空無相。若
已得世俗智現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現在前
不修空無相。一切異生染汚心無記心在無
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已得無願現在前
者如前釋。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空無相
者。謂見道中集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已得世俗智現在前者如前釋。未得世俗
智現在前不修空無相者。謂聖者聞思所
成慧入滅定微微心。一切異生乃至生無
想天者如前釋
若修無願彼無相耶。設修無相彼無願耶。
答應作四句。有修無願非無相。謂已得
無願現在前。若未得無願及未得空現在
前不修無相。已得無願現在前者如前釋。
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無相者。謂依無
願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集現觀四心
頃。道現觀三心頃。未得空現在前不修無
相者。謂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
四心頃。有修無相非無願。謂已得無相現
在前。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無願。已得
無相現在前者如前釋。未得無相現在前
不修無願者。謂見道中滅現觀四心頃。有
倶修謂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無相。若未得
無相現在前修無願。若未得空及未得世
俗智現在前修無願無相。此隨所應如前
廣釋。有倶不修。謂已得空及已得世俗智
現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無願
無相。一切異生染汚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
盡定生無想天。此亦隨應如前廣釋
頗有結空所斷非無願無相耶。乃至廣説。
有二種決定。一對治決定。二作用決定。此中
依對治決定而作論非作用決定。所以者
何。無有道理二三摩地倶時作用。何況有
三。頗有結空所斷非無願無相耶。答無。以
無如是類結唯是空所對治故。頗有結無
願所斷非空無相耶。答有。謂見集見道所斷
結無願斷。以彼唯是無願所對治故。頗有
結無相所斷非空無願耶。答有。謂見滅所斷
結無相斷。以彼唯是無相所對治故。頗有
結空無願所斷非無相耶。答有。謂見苦所斷
結空無願斷。以彼唯是空無願所對治故。頗
有結空無相所斷非無願耶。答無。以無如
是類結唯是空無相所對治非無願故。頗有
結無願無相所斷非空耶。答無。以*無如是
類結唯是無願無相所對治非空故。頗有結
空無願無相所斷耶。答有。謂學見迹修所斷
結。空無願無相斷即是聖者三界修所斷
結。以彼是三三摩地所對治故。頗有結非
空無願無相所斷。而是所斷耶。答有。謂異生
所斷結。即諸異生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
斷結。是世俗道所對治故。問彼結豈非空無
願無相所對治耶。答是所對治。然在聖者
非異生。彼在異生故説非空等斷。有説。前
依對治決定而作論。今依作用決定作論。
異生相續中三三摩地定無作用故。説彼結
非空等斷。問若爾者。聖相續中欲界乃至無
所有處。修所斷結亦世俗道斷。何故但説空
等斷耶。答前文應説彼結亦是世俗道斷。
而不説者有何意耶。應知聖者無漏道所
顯故不説世俗道。異生無無漏道故依世
俗道説。是以前説無過
云何作意入正性離生。乃至廣説。問何故
作此論。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
説。三三摩地隨一皆能入正性離生。今遮彼
意顯二三摩地隨一能入。而非無相
故作斯論。或復有説。唯無相三摩地能入
正性離生。如達摩毱多部説。彼説以無相三
摩地於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爲
遮彼執顯唯無相三摩地不能入正性離
生故作斯論。云何作意入正性離生。答或
無常或苦或空或無我。由此則止三三摩地
及唯無相。能入正性離生者意。此中無常苦
作意與無願三摩地相應。空無我作意與空
三摩地相應。問何故唯此行相入正性離生
非餘耶。答入正性離生者有二種。一愛行。
二見行。愛行者依無願入見行者依空入。
菩薩雖是愛行而能依空入正性離生。愛
行者復有二種。謂我慢増。懈怠増。我慢増者
以無常行相入。懈怠増者以苦行相入。見
行者亦有二種。謂我見増。我所見増。我見増
者以無我行相入。我所見増者以空行相
入。是故唯作此四行相。問此四行相與何位
法相應。有説。與世第一法相應。以説入
正性離生故。有説。與苦法智忍相應問若
爾。何故言入。答此説已入名入。於近説遠
聲。如言大王從何處來。彼於已來名來。
此亦如是。問爾時亦有餘心所法。何故但
説作意耶。答以唯作意能引發心心所故。
有説。作意於入正性離生最隨順故
思惟何繋行入正性離生。乃至廣説。問何
故作此論。答欲止尊者達磨怛邏多説頓
思惟三界行入正性離生。又爲止説思惟
涅槃入正性離生者意故作斯論。問思惟
何繋行入正性離生。答欲界繋。由此則止
如前二執。問何故但思惟欲界繋行入正性
離生耶。答欲界苦麁顯現見易觀察故。有
説。欲界苦是彼相續現成就故。有説。欲界
繋行具三苦故。是以阿毘達磨者。説觀三
苦諸行入正性離生。非如譬喩者唯説觀
行苦諸行入正性離生。此中不可意諸行
名苦苦。可意諸行名壞苦。順捨諸行名行
苦。有説。欲界苦於修行者現爲逼惱極所
厭背故。先觀彼入正性離生。問涅槃亦是
極所欣樂。何不觀彼入正性離生耶。答諸
有情類厭苦心勝非欣涅槃。所以者何。現逼
惱故。不現見故。如諸有情無不畏苦有
不貪樂。問縁何諦忍後能入正性離生。有
説。縁道諦。如是説者。縁苦諦。廣説如雜
蘊初納息
盡智當言於身循身觀念住耶。乃至當言於
法循法觀念住耶。答盡智應言或於身循身
觀念住。或於受或於心或於法循法觀念
住。如盡智無生智亦爾。問何故作此論。答
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有生如是疑。盡
無生智非見性故。亦應非念住性。今欲決
定明此二智。雖非見性。而是念住故作斯
論。復次見蘊中分別見自性念住。今定蘊中
分別非見自性念住。故作斯論。復次加行地
中説修念住有因此故。謂無學地無有念
住。今欲明無學地中有念住故而作此論。
復次經説盡無生智。縁生及後有爲境。有
因此故。謂彼但縁生及後有。今欲顯彼縁
一切法。唯除虚空及非擇滅。故作斯論。復
次有執。盡無生智唯總縁五蘊。今遮彼意
顯盡無生智。或總縁五蘊或復別縁。故爲
此論。盡智應言或於身循身觀念住者謂縁
色蘊。或於受循受觀念住者謂縁受蘊。或於
心循心觀念住者謂縁識蘊。或於法循法觀
念住者謂縁想蘊行蘊及擇滅。此説不雜縁
法念住。若雜縁法念住則於五蘊。或二二縁。
或三三縁。或四四縁。或五總縁。二二縁者謂
色受縁。色想縁色行縁。色識縁。受想縁受行
縁。受識縁。想行縁。想識縁。行識縁。三三縁
者。謂色受想縁。色受行縁。色受識縁。色想識
縁。色行識縁。受想行縁。受想識縁。受行識
縁。想行識縁。四四縁者。謂色受想行縁。色
受想識縁。色受行識縁。色想行識縁。受想
行識縁。或五總縁者。謂色受想行識一切總
縁。其擇滅無爲若有漏法念住。亦與色等
餘法合縁。此中所説是無漏故唯不雜縁。
諸無漏初靜慮樂諸輕安等覺支樂。此何差
別。答無差別。諸無漏第二靜慮樂。諸輕安
等覺支樂。此何差別答無差別。問何故作此
論。答爲止説初二靜慮有無漏樂根者意。
顯彼二地無無漏樂根故作斯論。若有者
不應答言此無差別。所以者何。輕安等覺
支樂。大善地法中輕安爲自性。無漏樂根大
地法中受爲自性故。又輕安等覺支樂行蘊
攝。無漏樂根受蘊攝。如是二樂便有差別。
而説無差別。故知彼二地無漏樂者即輕安
樂。是故無漏樂根非彼地所有。若從等持
出彼所縁耶。乃至廣説出有五種。一地二行
相三所縁四異類心五刹那。此中但依二出
作論。謂地所縁。若從等持出彼所縁耶。設
從所縁出彼等持耶。答應作四句。有從等
持出非所縁。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
慮。彼復思惟此相入第二靜慮。此中所縁
以相聲説。如縁色蘊初靜慮等無間縁色
蘊。第二靜慮現在前。縁餘蘊亦爾。是名從
等持出非所縁。問第二靜慮亦是等持。何故
言出。答以地別故。是故前説依二出作
論。謂地所縁。有從所縁出非等持。謂如
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不出初靜
慮。復思惟餘相如縁色蘊。初靜慮等無間
縁受蘊初靜慮現在前。縁餘蘊亦爾。是名
從所縁出非等持。有從等持出亦所縁。謂
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思惟餘相
入第二靜慮。如縁色蘊。初靜慮等無間縁
受蘊。第二靜慮現在前。縁餘蘊亦爾。是名
從等持出亦所縁。有非從等持出亦非
所縁。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住經
多時如縁色蘊。初靜慮流注相續多時現
前。縁餘蘊亦爾。如蘊非蘊亦爾。如初靜慮
乃至無所有處亦爾。復有別義。若從等持
出彼行相耶。答應作四句。有從等持出非
行相。謂如有一以此行相入初靜慮。彼復
以此行相入第二靜慮。如無常行相初靜
慮等無間無常行相第二靜慮現在前。餘行
相亦爾。有從行相出非等持。謂如有一
以此行相入初靜慮。彼不出初靜慮復作
餘行相。如無常行相初靜慮等無間苦行相
初靜慮現在前。餘行相亦爾。有從等持出
亦行相。謂如有一以此行相入初靜慮。以
餘行相入第二靜慮。如無常行相初靜慮
等無間苦行相第二靜慮現在前餘行相亦
爾。有非從等持出亦非行相。謂如有一
以此行相入初靜慮住經多時。如無常行
相初靜慮流注相續多時現前。餘行相亦爾。
如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亦爾。復有別義。
若從行相出彼所縁耶。答應作四句。有從
行相出非所縁。謂如有一以此行相思惟
此相。彼不捨此相復作餘行相。如縁色
蘊無常行相等無間縁色蘊苦行相現在前。
縁餘蘊餘行相亦爾。有從所縁出非行相。
謂如有一以此行相思惟此相。即以此行
相復思惟餘相。如縁色蘊無常行相等無
間縁受蘊無常行相。現在前。縁餘蘊餘行
相亦爾。有從行相出亦所縁。謂如有一
以此行相思惟此相。復以餘行相思惟餘
相。如縁色蘊無常行相等無間縁受蘊苦
行相現在前。縁餘蘊餘行相亦爾。有非從
行相出亦非所縁。謂如有一以此行相
思惟此相住經多時。如縁色蘊無常行相
流注相續多時現前。縁餘蘊餘行相亦爾。如
蘊非蘊亦爾
如説苾芻乃至想定能達聖旨。世尊弟子生
非想非非想處。彼依何定得阿羅漢果。答
無所有處。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
決定故。如契經説。有七依定。我説依彼能
盡諸漏。謂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又契經説。
苾芻乃至想定能達聖旨。想定者。謂四靜慮
三無色。能達聖旨者。謂能起智斷煩惱修
道盡漏。或有生如是疑。非想非非想處既
無聖道。若世尊弟子生彼處者。依何能盡
諸漏。將無彼類不由聖道得阿羅漢耶。
爲令此疑得決定故。説彼依無所有處
得阿羅漢果。復次爲止分別論者説齊有
頂阿羅漢故。彼説世尊弟子生非想非非想
處。於命終時煩惱業命三事倶盡。不由聖
道得阿羅漢果。爲止彼意顯盡非倶必
由聖道。故作斯論。問何故但説依無所有
處。非餘地耶。答此於有頂最隣近故。問生
下諸地亦有隣近。下地無漏何故不説依
之盡漏。而但説生有頂者耶。答下諸地中
有自地惑上地聖道易可現前非於下
地。所以者何。下地繋善皆已捨故聖道難起。
由此無有起現前者。生有頂不爾。自地
無聖道。又無上地可依不可不由聖道
而能盡漏。是故下地雖難而起然彼聖道由
因力強非加行力。暫起現前斷餘煩惱。得
阿羅漢果已。設更住壽經八萬劫。終不重
起以無用故。如説尊者大目揵連言。具壽
我自憶住無所有處定。聞曼陀抧尼池邊
有衆多龍象哮吼等聲。彼尊者爲在定聞。
爲起定耶。答起定聞。非在定。問何故作此
論。答爲令疑者得決定故。如毘柰耶説。尊
者大目揵連告諸苾芻言。具壽我自憶在鷲
峯山住無所有處定。聞曼陀*抧尼池邊有
衆多龍象哮吼等聲。時諸苾芻共相謂言。今
此大目揵連自稱得過人法必無是事。應
共壞之。所以者何住初靜慮。者尚不聞聲。
何況住無所有處定。便以此事白佛。佛時
告曰。汝等不應壞大目揵連。所以者何。大
目揵連如想而説。故毘柰耶雖作是説而
不分別。由此或有疑。彼尊者在定聞聲。欲
令此疑得決定故。顯彼尊者起定聞聲。故
作斯論。問諸餘聲聞亦知在定不聞聲故
尚無此説。況大目揵連是最勝聲聞。何故乃
於苾芻衆中説不應説。有説。此不必須通。
所以者何。此是僞毘柰耶故。謂佛滅後有於
素怛纜中置僞素怛纜。毘柰耶中置*僞毘
柰耶。阿毘達磨中置*僞阿毘達磨。諸*僞文
句不應通釋。有説。定海甚深。聲聞如兎不
得其底。唯佛能盡故。彼尊者雖作是説亦
無有過。問彼尊者豈不知在定不聞聲
耶。何故作如是説。答彼尊者於定自在入
出迅疾。雖起定聞作住定想。謂彼先從欲
界善心入初靜慮。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
如是乃至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還
入識處。如是乃至入初靜慮。從此欲界善
心現前。聞龍象等聲不起分別。復還從欲
界善心入初靜慮。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
如是乃至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還
入識處。如是乃至入初靜慮。從此欲界善
心現前。不審分別便作是語。我自憶在無
所有處定聞曼陀*抧尼池。邊龍象等聲。彼
但於二心起分別知。謂初入定心及後出
定心。於其中間諸心相續。不審分別故作
是説。亦無有過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十五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十六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一行納息第五之四
諸不定彼一切非聰慧無明趣耶乃至廣説。
問何故作此論。答爲欲分別契經義故。如
契經説。諸有情類有定有不定。有聰慧明
趣。有非聰慧無明趣。雖作是説而不分別
相攝差別。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説
者今盡應説。故作斯論。問諸不定彼一切非
聰慧無明趣耶。答諸不定彼一切非聰慧無
明趣。有非聰慧無明趣而非不定。謂邪定。問
諸定彼一切聰慧明趣耶。答諸聰慧明趣彼
一切定。有定彼非聰慧明趣。謂邪定。此中非
聰慧者謂愚夫異生無聖慧故。聰慧者謂諸
聖者有聖慧故。云何知然。契經説故。如契
經説。佛告苾芻。於汝意云何。諸有於苦聖
諦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趣苦滅行
聖諦如實知。或有於此不如實知。此中説
何是聰慧者。苾芻白佛。如我解佛所説義
者。諸有於苦聖諦。乃至於趣苦滅行聖諦
如實知名聰慧者。非不如實知。由此故知
聖是聰慧異生非聰慧聰慧者是明趣明所
依故。非聰慧者是無明趣無明所依故。諸不
定彼一切非聰慧。無明趣者謂諸不定必是
異生。一切異生皆非聰慧。無明趣攝。有非
聰慧無明趣而非不定。謂邪定者謂諸邪定
亦必異生。彼於邪性定故不名不定。諸聰
慧明趣彼一切定者。謂諸聖者於正性定故
説名爲定
諸不定彼一切不成就等覺支耶。答諸不定
彼一切不成就等覺支。有不成就等覺支
而非不定。謂邪定是異生故邪性定故。諸定
彼一切成就等覺支耶。答諸成就等覺
彼一切定。有定而不成就等覺支。謂邪定
如前釋。有三聚。一邪性定聚。二正性定
聚。三不定聚邪性定聚。謂成就五無間業。正
性定聚謂成就學無學法。不定聚謂唯成就
餘有漏法及無爲。是名三聚自性。界者邪性
定聚一界少分。謂欲界。正性定聚三界少分。
不定聚亦爾。趣者邪性定聚一趣少分。謂人。
正性定聚二趣少分。謂人天。不定聚三趣全。
謂地獄傍生餓鬼。二趣少分。謂人天。生者邪
性定聚一生少分。謂胎生。正性定聚二生少
分。謂胎生化生。不定聚二生全。謂卵生濕生。
二生少分。謂餘二生。有説。邪性定聚三生少
分。除化生。正性定聚四生少分不定聚亦爾。
處者有説。邪性定聚三處少分。正性定聚五
處全。二十四處少分。不定聚五處全。二十四
處少分。如是説者。諸行有四十處。不定聚
十一處全。二十四處少分。譬喩者説從無間
地獄乃至有頂皆有三聚。彼説般涅槃法
名正性定聚。不般涅槃法名邪性定聚。不決
定者名不定聚。評曰。如前説者好。此依集
異門説。若依施設論説。邪性定聚謂五無間
業。若彼因彼果彼等流彼異熟及成就彼法
補特伽羅。正性定聚謂學無學法。若彼因彼
果彼等流。及成就彼法補特伽羅。不定聚謂
諸餘法。若彼因彼果。彼等流彼異熟。及成就
彼法補特伽羅。是名三聚自性。界者如前
説。趣者邪性定聚二趣少分。謂地獄及人。正
性定聚亦二趣少分。謂人天。不定聚二趣全。
謂傍生餓鬼。三趣少分。謂地獄人天。生者邪
性定聚二生少分。謂胎生化生。正性定聚四
生少分。不定聚亦爾。處所分別如應當知」
毘奈耶説。世尊於菩提樹下建立一切有
情爲三聚。謂齊爾許名邪定聚。齊爾許
名正定聚。齊爾許名不定聚。問爲依有情
分齊建立。爲依法分齊耶。若依有情者。
云何非是得有情海邊際耶。若依法者。聲
聞亦能如是建立。佛與聲聞有何不共。有
説。依有情建立。問若爾。云何非是得有情
海邊際耶。答佛得有情海邊際亦無有過。
然總相得非別相。謂一切有情不出四生
如是而得。有説。依法建立。問若爾。聲聞亦
能如是建立。佛與聲聞有何不共。答聲聞
因從佛聞。佛無師自能建立。是爲不共。有
説。若三千世界及千歳以來依有情建立。
若餘世界及餘時依法建立。問若佛於菩提
樹下已建立有情爲三聚者。何故復言晝
夜六時以佛眼觀世間耶。答先雖建立三
聚。而未觀分位差別。誰於何時從邪定聚
入不定聚。誰於何時從不定聚入邪定聚
或正定聚。欲知此故復以佛眼晝夜觀察。
有説。欲顯佛於一切時分恒樂思惟利他
事故。有説。欲顯世尊大悲熏心無懈倦
故。尊者世友説曰。有諸有情數數從餘世
界來生此土。由先未建立故。今以佛眼觀
之重爲建立。尊者覺天説曰。佛以法爲師。
欲恭敬承事法故。晝夜六時以佛眼觀察
世間。尊者妙音説曰。佛欲顯己所作審諦
故。雖建立而復觀察
諸成就等覺支。彼成就無漏法耶。答諸成
就等覺支彼成就無漏法。以等覺支是無
漏故。有成就無漏法非等覺支。謂諸異生。
以諸異生皆成就非擇滅。隨離何品染亦
成就擇滅故。諸不成就等覺支。彼不成就
無漏法耶。答無不成就無漏法。以必成就
非擇滅故。有不成就等覺支。謂諸異生。以
諸異生必不成就有爲無漏法故
諸得等覺支彼得無漏法耶。答諸得等覺
支彼得無漏法。有得無漏法非等覺支。謂
諸異生。問等覺支言得。是事可爾。入正性
離生時未曾得而得故。無漏法云何言得。
無有本來不成就非擇滅故。有説。此文但
應言得等覺支。不應言得無漏法。有説。
此中無漏法有二品。一覺支二擇滅。入正性
離生時得覺支。隨離何品染時得擇滅。異
生於八地見修所斷隨離何品皆得擇滅。
故作是説。有説。此中無漏法有三品。一覺
支二擇滅三非擇滅。入正性離生時得覺
支。隨離何品染時得擇滅。隨於何時得非
擇滅。問豈不異生本皆成就非擇滅耶。何
故言得。答雖本成就而依勝進位中亦可
言得。如或以施。或以戒。或以聞。或以思。
或以不淨觀持息念念住。或以煗頂忍世第
一法等故。令惡趣等法得非擇滅。復次若
以種類言之不應言得。若以事差別言
之亦可言得。刹那刹那隨彼彼事各別得
故。諸捨等覺支彼捨無漏法耶。答無全捨
等覺支。亦無全捨無漏法。必無聖者還爲
異生故。亦無有情不成就非擇滅故。然非
不有隨分捨義故言無全捨。諸退等覺支
彼退無漏法耶。答無全退等覺支。亦無全
退無漏法。義如前釋。復次爲止摩訶僧祇
部説預流果有退。及止譬喩者不許有非
擇滅法。故作是説。無全捨全退等覺支及無
漏法。諸未斷彼未遍知耶。乃至廣説。此中
依二種遍知作論。一智遍知。二斷遍知。於
智遍知中。有説。唯無漏智。有説。通有漏無
漏智。諸説唯無漏智者。彼説苦現觀時於
五所斷法由智遍知故名遍知。於見苦所
斷法由斷遍知故名斷。集現觀時亦爾。差
別者説自諦。滅現觀時於滅諦由智遍知
故名遍知。於見滅所斷法由斷遍知故名
斷。道現觀時亦爾。差別者説自諦。修道中
隨起何智於隨何所縁法。由智遍知故名
遍知。於隨何所斷法。由斷遍知故名斷。是
謂此處略毘婆沙。諸未斷彼未遍知耶。答諸
未遍知彼未斷。要由智知乃能斷故。有未
斷非未遍知。謂苦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
遍知故已斷此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
四所斷法由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
故已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三所斷法
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二所斷法道智已
生未離修所斷染。於一所斷法由智遍知
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即彼已離欲
界染未離上染。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已
離色染未離上染。於無色界修所斷法由
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諸已
斷彼已遍知耶。答諸已斷彼已遍知。謂苦智
已生集智未生。於一所斷法由智遍知故
已遍知。斷遍知故已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
於二所斷法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三所
斷法道智已生未離修所斷染。於四所斷
法由智遍知故已遍知。斷遍知故已斷。即
彼已離欲界染未離上染。於三界見所斷。
及欲界修所斷法。已離色界染未離上染。
於三界見所斷。及欲色界修所斷法盡智已
生。於三界見修所斷法由智遍知故已遍
知。斷遍知故已斷。有已遍知非已斷。謂若
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此。謂
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四所斷法等廣説如
上。諸説智遍知通有漏無漏智者。彼説順
決擇分善根位。於五所斷法由智遍知故
名遍知。非斷遍知故名斷。見道修道位如
前説
問豈不念住位中於一切法已名遍知耶。
答雖亦名遍知而非勝進。此中説勝進者。
若行相與聖道同者名勝進。有説。若聞所
成思所成修所成慧。若煗頂忍世第一法。於
有漏事遍知自相共相故皆名智遍知。是
謂此處略毘婆沙。諸未斷彼未遍知耶。答諸
未遍知彼未斷。以先於彼得智遍知後方
於彼斷遍知故。有未斷非未遍知。謂若智遍
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此謂順決
擇分善根已生見道未生。於五所斷法由智
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餘廣説
如上。諸已斷彼已遍知耶。答諸已斷彼已
遍知。此如前釋。有已遍知非已斷。謂若智
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此謂順
決擇分善根已生等。廣説如上。異生雖有
斷而非斷遍知。是故不説。以非智遍知所
證故。智遍知者唯聖行相故
諸有此生眼不見色。彼依何法引發天眼
耶。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
得決定故。如施設論説。死生智證通云何
加行。云何引發死生智證通。謂初修業者於
世俗三摩地。已善修習善得自在令起現前。
爲欲引發天眼通故。先取淨鏡面相。或日
月輪星宮藥草燈燭末尼諸光明相。或大火
聚燒諸城邑多踰繕那焔洞然相。取是相已
由假想作意力。於不見位能起光明。勝解
相續引發天眼。有時即於常眼處所有色界
大種所造。淨天眼起能見衆色若好若惡。乃
至廣説。或有生如是疑。諸有此生眼不見
色。彼便不能引天眼耶。爲令此疑得決
定故。顯雖此生眼不見色而彼亦能引發
天眼。故作斯論。又施設論説。天耳智證通
云何加行。云何引發天耳智證通。謂初修業
者於世俗三摩地。已善修習善得自在令起
現前。爲欲引發天耳通故先取象馬車聲。
鍾鼓&T044712;簫笛歌詠讃誦等聲。或四大
聚互相扣撃所發音聲。善取如是諸聲相
已。由假想作意力於離聞時能起諸聲。勝
解相續引發天耳。有時即於常耳處。所有色
界大種所造淨天耳起。能聞衆聲或人非人。
乃至廣説。由此復有生如是疑。諸有此生
耳不聞聲。彼應不能引發天耳。欲令此
疑得決定故。顯雖此生耳不聞聲。而彼亦
能引發天耳。故作斯論。諸有此生眼不見
色。彼依何法引發天眼耶。答如有一得
自性生念。先餘生中眼曾見色。彼依此故
引發天眼。諸有此生耳不聞聲。彼依何法
引發天耳耶。答如有一得自性生念。先餘
生中耳曾聞聲。彼依此故引發天耳。問諸
有獲得宿住隨念智者。亦能引發天眼天耳
此中何故不説。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
義有餘。有説。若於生盲者天眼生聾者天
耳倶能引發者此中説之。宿住隨念智。唯能
引發彼類天眼非天耳。所以者何。諸生聾
者無宿住隨念智故。要由他教此智生故。
是以不説
問何故天眼唯在四根本靜慮非近分地
耶。答非其田非其器。乃至廣説。復次若地
有通所依三摩地則有天眼。近分地無通
所依三摩地故無天眼。復次若地有支所攝
三摩地則有天眼。近分地不爾。有説。若地
有樂通行道則有天眼。近分地不爾。如是
天眼或説唯一。謂天眼。或説二。謂曾得未
曾得。或説三。謂軟中上。或説四。謂四靜慮
果。或説六。謂軟中上各有曾得未曾得。或
八。謂四靜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或説
九。謂軟軟乃至上上。或説十二。謂四靜慮
果各有軟中上。或説十*八。謂軟軟乃至上
上各有曾得未曾得。或説二十四。謂四靜慮
各有前六。或説三十二。謂十六生得。及十
六修得。有説。四靜慮果各有軟中上爲十
二。復各有五品雜修靜慮果爲二十。是謂
三十二。或説三十六。謂四靜慮果各有軟軟
乃至上上。或説七十二。謂四靜慮各有前十
八。若以相續及刹那則有無量。今但總説
一天眼。如天眼天耳亦爾。問何故有不同
分天眼耳現在前。而無不同分天鼻舌身現
在前耶。答眼耳二根取不至境。欲遠見遠
聞故起不同分天眼耳現前。鼻舌身根唯取
至境。於不同分無別用故不起現前。有
説。若起不同分鼻舌二根現在前者。則世
所嗤誚。云何此人重鼻兩舌。若有不同分身
根現在前者。世亦嗤誚。云何此人如雙生者
有兩身耶。是故鼻等無不同分。又天眼左
右勝劣品類必同。謂非左劣右勝等。又現前
時必皆具足。無瞎無闕亦無眩亂及彼同
分。餘如根蘊觸納息中廣説
問何故異生退時見修所斷。結増益。世尊弟
子退時唯修所斷結増益耶。答異生用此道
斷見所斷結。即用此道斷修所斷結故。彼
退時二結倶増益。世尊弟子用此道斷見所
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用餘道斷修所斷
結。彼於餘道有退有不退。世尊弟子設用
此道斷見所斷結。即用此道斷修所斷結
者彼亦無退。何故作此論。答爲止撥無退
性者意。顯實有退故作斯論。此中諸得以
増益名説積集生。故有處説得。名爲近生
近彼法生故。如施設論説。異生欲貪隨眠
起時有五法起。一者欲貪隨眠。二者欲貪隨
眠近生。三者無明隨眠。四者無明隨眠近生。
五者掉擧。此中異生用此道斷見所斷結。
即用此道斷修所斷結者。謂用九品道倶
時斷見修所斷結故。彼退時二結得倶起。
世尊弟子用此道斷見所斷結者。謂用一
品道斷見所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用餘
道斷修所斷結者。謂用九品道斷修所斷
結。彼於餘道有退有不退。世尊弟子設用
此道斷見所斷結。即用此道斷修所斷結
者彼亦無退者。謂設用一品道倶時斷見修
所斷結者彼亦無退。以世尊。弟子見所斷結
必不退故。不可倶斷而別退故。又佛弟子
先異生時用九品道倶斷見修所斷結。今亦
不退二道所鎭故。復次異生用修道倶時斷
見修所斷結故。彼退時二結得倶起。世尊弟
子用見道斷見所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
用修道斷修所斷結。彼於此道有退有不
退。餘准前説。復次異生用智倶時斷見修
所斷結故。彼退時二結得倶起。世尊弟子用
忍斷見所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用智
斷修所斷結。彼於此道有退有不退。餘准
前説。復次異生不觀諦倶時斷見修所斷
結故。彼退時二結得倶起。世尊弟子觀諦斷
見所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或觀諦或不
觀諦斷修所斷結。彼於此道有退有不退。
餘准前説。復次異生用起不起道倶時斷
見修所斷結。故彼退時二結得倶起。世尊弟
子用不起道斷見所斷結。彼於此道定不
退。用起不起道斷修所斷結。彼於此道有
退有不退。餘准前説。復次異生用不猛利
道倶時斷見修所斷結。故彼退時二結得倶
起。世尊弟子用猛利道斷見所斷結。彼於
此道定不退。用不猛利道斷修所斷結。彼
於此道有退有不退。餘准前説。有説。異
生用有漏道倶時斷見修所斷結。故彼退時
二結得倶起。世尊弟子用無漏道斷見所
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用有漏無漏道
斷修所斷結。彼於此道有退有不退。然
彼説用無漏道斷者決定不退。問若爾。應
無退阿羅漢果者。以有頂結唯無漏道斷
故。答若阿羅漢先以有漏道斷下八地修所
斷結者。彼容有退。以根本不堅牢故。若先
以無漏道斷下八。地修所斷結者。彼必不
退。以根本堅牢故。問何故無有退見道
者耶。答以根本堅牢故。云何根本。謂求解
脱者所有若施若戒若修若營佛法僧事。若
給侍老病若讀誦聖言。爲他演説如理作
意。若修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七處善
煗頂忍世第一法。如是皆名見道根本。有
説。見道猛利捷疾能以一品道斷九品結。
是故不退。有説。見道唯一刹那忍智現前。
是故不退。有説。若見道有退即所修梵行
不可保信。以退見道爲異生故。問所説聖
者用餘道斷修所斷結。彼於餘道有退有
不退者。誰退誰不退耶。答時解脱退。不動法
不退。復次鈍根者退。利根者不退。復次内因
力斷者不退。外縁力斷者退。有説。不淨觀
爲加行斷者退。持息念爲加行斷者不退。
有説。若以世俗道斷下八地修所斷結者
有退。若以出世道斷者不退。譬如臺觀基
危可傾。牢則不爾
問何故上三果有退非預流果耶。答修所斷
結依有事起。謂有淨相有不淨相。彼由非
理作意觀淨相時。便於不淨想退。見所斷
結。依無事起。無有一法是我我所。可令彼
觀於無我見退。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摩
訶僧祇部説預流果有退。顯預流果決定無
退故作斯論。修所斷結依有事起者。謂所
執取髮毛爪等非無世間少分淨相。若非理
作意思惟此時便於所修不淨想退。起先所
斷修所斷結。見所斷結依無事起者。謂所執
取我我所相畢竟無有。故契經説。法無作
用亦無有情命者養者。補特伽羅作者受
者。唯集諸行中無有我。如以空拳誑諸
童稚。智者了達如見舒指。是故見無我已
必無有退。故無退失預流果者
退上三果時。諸所得無漏根力覺支道支。乃
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止尊者設摩
達多説退阿羅漢果時。唯得未來先所捨
學法不得過去。所以者何。以彼畢竟不現
前故。今欲顯退阿羅漢果時。得過去未來
先所捨學法。過去雖不可現前而可成就。
由此因縁故作斯論。退上三果時諸所得
無漏根力覺支道支。當言曾得得未曾得得
耶。答當言曾得得。謂先得果時捨。今退時
還得故。諸未曾得聖道唯勝進時得故
無色界歿生欲界時諸所得蘊界處。乃至
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亦爲遮止設摩達
多説無色界歿生欲界時。唯得先所捨未
來法不得過去。所以者何。以彼畢竟不現
前故。今欲顯無色界歿生欲界時。得過去
未來先所捨法故作斯論。若不爾者從無
色界歿生欲界初結生時。但應成就二世
生死。然無有情但成就二世生死者。決定
成就三世有漏法故。無色界歿生欲界時。
諸所得蘊界處善不善無記根。結縛隨眠隨煩
惱纒。當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答應言善
染汚法曾得得。異熟法未曾得得。善染汚法
曾得得者。善謂生得善四蘊。有説。亦得
習聞思所成四蘊。此諸善法先由越界地故
捨。今界地來還故得染汚。謂不善有覆無記
四蘊此染汚法。先由離染故捨。今界地來還
故得。問威儀路工巧處四蘊*串習者亦應得。
何故不説。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
餘。有説。無覆無記法中多分不得。謂異熟
生通果全及餘少分。故雖少得而亦不説。
有餘師説。串習者亦不得。以羸劣故。異熟
法未曾得得者。謂無始來未曾得唯現在成
就故。問長養諸蘊亦未曾得得何故不説
耶。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
若説異熟應知亦已説長養。以長養防護
異熟。如人重人。如牆重牆。必相隨故。爾時
亦有等流法未曾得得。如異生性等以少
故不説。無色界歿生色界時諸所得蘊界
處。善無記。根結縛隨眠隨煩惱纒。當言曾
得得未曾得得耶。答應言善染汚法曾得
得。異熟法未曾得得。善染汚法曾得得者。善
謂生得善四蘊。加行善五蘊。此諸善法先由
越界地故捨。今界地來還故得。染汚謂有覆
無記四蘊。此染汚法先由離染故捨。今界地
來還故得。無覆無記法中通果四蘊亦曾得
得。以少故不説。長養及等流如前釋。色界
歿生欲界時諸所得蘊界處等。如無色界歿
生欲界説。此中解釋亦如前應知
依初靜慮引發神境通道時。彼極遠至何
處耶。答乃至梵世。依初靜慮引發天耳通
道時。彼極遠聞何繋聲耶。答乃至梵世。依
初靜慮引發他心通道時。彼極遠知何繋
心心所法耶。答乃至梵世。依初靜慮引
發宿住隨念通道時。彼極遠憶何繋宿住事
耶。答乃至梵世。依初靜慮引發天眼通道
時。彼極遠見何繋色耶。答乃至梵世。如依
初靜慮乃至依第四靜慮。各隨自處廣説
亦爾。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
故。如素怛纜毘奈耶説。具神通者乃至梵
身自在轉。或有生如是疑。神通自在但
至梵世非至上地。欲令此疑得決定故。
説乃至依第四靜慮所起神通。乃至廣果或
色究竟身自在轉故作斯論。問若爾。素但纜
毘奈耶説當云何通。答若處有自地身表
者。世尊説之。第二靜慮以上無自地身表。
是以不説。有説。彼中佛説最初所得上地
非初所得。有説。梵世言攝四靜慮以皆有
支所攝受清淨三摩地故。問乃至初靜慮
有語表故。依初靜慮發天耳聞彼聲上
地既無語表。依第二靜慮等引發天耳聞
何等聲耶。答如生初靜慮者依初靜慮語
表業等起心發語。如是生上三靜慮者亦
依初靜慮語表業等起心發語。即是彼地天
耳所聞。有説。上地雖無語表聲。而有餘聲
是彼所聞。故無有失。問若生欲界依初靜
慮發天耳通。能聞上三靜慮諸天語表聲
不。有説不聞。以處遠故。或微細故。有説。
若極作意者亦能聞。以是同地法故。問隨
依何靜慮發神境通能至何處。答依初靜
慮發者能至梵世。乃至依第四靜慮發者
能至廣果或色究竟聲聞不作意傍極小千
世界。作意極中千世界。獨覺不作意極中千
世界。作意極大千世界佛不作意極大千世
界。作意能極無邊世界。如神境通四通亦
爾。廣釋六通如大種蘊
若於苦思惟苦得阿羅漢果。彼思惟何繋
苦。答無色界繋苦。此隨界總説。若隨地者
應言非想非非想處繋苦即苦類智。若於集
思惟集得阿羅漢果彼思惟何繋集。答無
色界繋集。此亦隨界總説。若隨地者應言
非想非非想處繋集即集類智。若於滅思惟
滅得阿羅漢果。彼思惟何繋諸行滅。答或
欲界繋。或色無色界繋。諸行滅即滅法智滅
類智。若於道思惟道得阿羅漢果。彼思惟
何繋諸行能斷道。答或欲界或色無色界繋。
諸行能斷道即道法智道類智。如是六智各
四行相作無間道。斷非想非非想處下下品
煩惱與金剛喩三摩地倶。此能證得阿羅
漢果金剛喩三摩地。廣説如雜蘊第三納息。
雜色無色修所斷染皆用六智爲無間道。
謂四類智滅道法智此説無漏道。若有漏道
唯世俗智。彼不遍故非此所説。依初靜慮
起苦類智無間道時。有*唯縁自地苦。有
唯縁第二靜慮苦乃至有唯縁非想非非
想處苦無合縁二。乃至縁八。麁細異故地別
斷故。如苦類智集類智亦爾。起滅類智無間
道時。有唯縁自地諸行滅。有唯縁第二靜
慮諸行滅。乃至有唯縁非想非非想處諸行
滅有合縁二。乃至縁八。等微妙故。皆違染
故。起道類智無間道時。皆縁九地類智品
道互相因故。種類等故。起滅法智無間道
時。唯縁欲界諸行滅。起道法智無間道時。
皆縁六地法智品道。如依初靜慮。乃至依
無所有處亦爾。差別者依三無色無二法
智不縁下滅。此中一切地不縁下苦集。已
離下染起無用故
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初靜慮染時。苦集
類智唯縁初靜慮苦集。滅類智有唯縁初靜
慮諸行滅。有縁初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縁
初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縁初第二第三
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縁初靜慮乃至空無邊
處諸行滅。有縁初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諸行
滅。有縁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諸行滅。有
縁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道類
智總縁九地類智品道。滅法智唯縁欲界諸
行滅。道法智總縁六地法智品道。依初靜
慮起無間道。離第二靜慮染時。苦集類智
唯縁第二靜慮苦集滅類智。有唯縁初靜慮
諸行滅。有唯縁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縁初
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二第三靜慮諸行
滅。有縁初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縁第
二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縁初第二第三
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二靜慮乃至空無
邊處諸行滅。有縁初靜慮乃至空無邊處諸
行滅。有縁第二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諸行滅。
有縁初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縁第
二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諸行滅。有縁初靜慮
乃至無所有處諸行滅。有縁第二靜慮乃至
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有縁初靜慮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諸行滅。道類智滅道法智如前
説。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第二靜慮染
時。苦集類智*唯縁第三靜慮苦集滅類智。
有唯縁初靜慮諸行滅。有*唯縁第二靜慮
諸行滅。有唯縁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縁初
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二第三靜慮諸行
滅。有縁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縁初第
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二第三第四靜
慮諸行滅。有縁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
行滅。有縁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
縁第二靜慮乃至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縁第
三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縁初靜慮
乃至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縁第二靜慮乃至
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縁第三靜慮乃至無所
有處諸行滅。有縁初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諸
行滅。有縁第二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諸行滅。
有縁第三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有縁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諸行滅。有縁
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有縁
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道類智
滅道法智如前説。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
第四靜慮染時。苦集類智唯縁第四靜慮苦
集。滅類智有唯縁初靜慮諸行滅。乃至有
唯縁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縁初第二靜慮諸
行滅。有縁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縁第
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縁第四靜慮空無邊
處諸行滅。有縁初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
縁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三
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縁第四靜慮
空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縁初乃至第四靜慮
諸行滅。有縁第二靜慮乃至空無邊處諸行
滅。有縁第三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諸行滅。有
縁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諸行滅。五六七
八地合縁如前説。道類智滅道法智亦如前
説。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空無邊處染時。
苦集類智*唯縁空無邊處苦集。滅類智有
唯縁初靜慮諸行滅。乃至有唯縁空無邊處
諸行滅。有縁初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縁第
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三第四靜慮諸
行滅。有縁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
縁空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縁初第二第三
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諸
行滅。有縁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
滅。有縁第四靜慮空識無邊處諸行滅。有
縁空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諸行滅。四五六七
八地合縁如前説。道類智滅道法智亦如前
説。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識無邊處染時。
苦集類智唯縁識無邊處苦集。滅類智有唯
縁初靜慮諸行滅。乃至有唯縁識無邊處諸
行滅。有縁初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二
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三第四靜慮諸行
滅。有縁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縁
空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縁識無邊處無所有
處諸行滅。有縁初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
縁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三
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縁第四靜慮
空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縁空識無邊處無所
有處諸行滅。有縁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
非非想處諸行滅。四五六七八地合縁如前
説。道類智滅道法智亦如前説。依初靜慮
起無間道離無所有處染時。苦集類智
縁無所有處苦集。滅類智有唯縁初靜慮
諸行滅。乃至有唯縁無所有處諸行滅。有
縁初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縁第二第三靜
慮諸行滅。有縁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
縁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縁空識
無邊處諸行滅。有縁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諸
行滅。有縁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三四五六七八地合縁如前説。道類智滅道
法智亦如前説。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非
想非非想處染時。苦集類智唯縁非想非非
想處苦集。滅類智有唯縁初靜慮諸行滅。乃
至有唯縁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二三四五
六七八地合縁如前説。道類智滅道法智亦
如前説。如是依第二靜慮起無間道離第
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乃至依無所
有處起無間道。離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
處染。如其所應皆當廣説。有差別者。三無
色地。除二法智。及不能縁下地滅。如是
即説生欲界者。若生色無色界一切法智皆
不現起。生彼上地不縁下滅。如無間道。
解脱道亦爾。*唯除離非想非非想處下下
品染解脱道。*唯容得有苦集類智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十六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十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之一
有四念住。謂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
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問何故作此
論。答爲欲解釋契經義故。如契經説。有
四念住。謂身念住。乃至法念住。雖作是説
而不分別。若修身念住彼受耶。乃至廣説。
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
盡應説故作斯論。然佛説有三種念住。一
自性念住。二相雜念住。三所縁念住。於何
處説自性念住耶。答如契經説。有一趣道
能令有情清淨超滅憂苦。謂四念住。何等爲
四。謂於身循身觀念住。乃至於法循法觀
念住。復何處説相雜念住耶。答如契經説。
若有説。善法聚者即四念住。是爲正説。所
以者何。淳具圓滿善法聚者唯四念住。何等
爲四。謂於身循身觀。乃至廣説。復何處説
所縁念住耶。答如契經説。若有説。一切法
即四念住。是爲正説。所以者何。具足攝受一
切法者唯四念住。何等爲四。謂於身循身
觀念住。乃至廣説。此中三經標句如其次第。
別説自性相雜所縁念住。釋句皆説自性念
住。以循觀言倶目慧故。問何故世尊於標
句中。或説自性念住。或説相雜念住。或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