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者必二處眼倶起。等劣等中等上。一切天眼
無瞎無闕。亦無眩亂及彼同分。問若生欲界
化作色究竟萬六千踰繕那身。天眼現前觀
彼色時。人身長三肘半。或四肘尚不遍彼
足指。爲住何處觀彼色耶。爲上爲下。有
説。以神境通住上而見。如營舍人處上觀
下。如是居上觀下衆色。有説。住下而見
如行像者處下觀上。如是居下觀上衆色。
有説。彼時以神境智證通。延廣此身令遍
所化萬六千踰繕那身量而觀衆色。有説。
欲界亦有萬六千踰繕那身。應與所化色究
竟身倶生。若時化作色究竟身。爾時欲界三
肘半或四肘身便滅。彼萬六千踰繕那身續
起。即依常眼處所而觀衆色。如是説者。如
彼生處異熟身量化身亦爾。如從色界來
欲界時。化作化身還如欲界異熟身量。此
作彼身當知亦爾。隨彼所住觀見衆色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
十九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根蘊第六中觸納息第三之二
問若天眼現在前時。生得眼爲斷不。若斷者
云何不異熟生色斷已復續。以阿毘達磨者。
不欲令異熟生色斷已續故。若不斷者天
眼生得眼二倶見色。云何不錯亂耶。答應
言不斷以異熟色斷已不續故。是故尊者妙
音作如是問。天眼現在前時生得眼當言
斷耶。不斷耶。答當言不斷。即於是處有
色界大種與所造天眼倶現在前。問若爾者
天眼生得眼二倶見色云何不錯亂耶。答天
眼起時生得眼住彼同分故無有過。譬如
餘識現在前時。雖不見色而眼不斷此亦
如是。問何故不倶見耶。答以一身中無二
識倶起。爾時識依天眼不依生得眼故。有
説。有色非是生得眼境。爲見彼故起天眼
現前故。於爾時生得眼雖不斷而無用是
故不倶見。有説。天眼起時生得眼斷。問若
爾云何不異熟生色斷已可續耶。如是則
違阿毘達磨者説。答斷有二種。一暫斷。二究
竟斷。暫斷者可續非究竟斷。是故無過。有
説。爾時生得眼滅天眼生。天眼滅生得眼生。
彼身中眼根未甞空故不可謂斷。有説。彼
時生得眼斷亦無有過。亦有異熟生色斷已
續故。云何知然。如契經説。一切施王即時
擧手自挑兩目施婆羅門。由勝思願令眼
平復。又如經説。惡行爾時以朅地羅鉤挑
善行眼。亦由菩薩勝思願故還得眼根。施
設論説。地獄有山壓迮有情令身碎壞。於
後未久諸根復生。諸地獄中此類非一。故知
異熟生色斷已可續。如是説者。起天眼時
生得眼不滅。異熟色斷亦無續義。問前所引
事當云何通。答彼不相違有別義故。即如
所説一切施王。爾時但由施心成滿。故作
是説實未挑眼。其事云何。謂佛昔日爲菩
薩時。曾作國王名一切施。能滿一切來求
者意。天上人中此名流布。時天帝釋知已念
言。彼王如斯惠施無倦。爲求無上正等菩
提。爲希世間名譽天位。若希天位或爲我
怨。當往驗之知其施意。便自化作婆羅門
身。戴帽垂鬢金韜絡體。手策金杖來詣
王前。呪願王言願常尊勝。王言梵志來何所
求。答言我來正須王眼。王以四寶爲眼施
之彼不受言。我今須眼何用此爲。王聞是
已便擧兩手欲自挑目。帝釋知王施心決
定便止王言。欲何所求能施難施。爲求
釋梵魔王位耶。爲希世間名譽歸敬。王言
此等皆非所求。唯有離於生老病死應正
等覺是我所願。天帝聞已便復本形讃嘆
王言。眞是菩薩不久定得無上菩提。作是
言已忽然不現。故彼爾時實未挑眼。又彼
所引善惡行經。善行眼根有餘種子。由勝思
願圓滿勝前。諸地獄中亦同此釋。若無餘
種則不可生。故異熟色斷無續理。由此天
眼現在前時生得眼不斷
問如生欲界所起天眼。生色界亦起不。有
説。不起。以色界中隨生得眼所見多少。修
得眼亦爾無別作用是故不起。如是説者。
亦起現前。問與生得眼同起復何用。答欲
遊戲通慧故起現前。又中有身非生得眼
境故。起天眼觀中有差別。問爲生欲界所
起天眼勝。爲生色界所起勝耶。答欲界所起
猛利故勝。謂佛獨覺到究竟聲聞所起天眼
作用猛利。非生色界所能現前。色界所起所
依故勝。謂彼依身廣大勝妙。所起天眼多極
微成。非欲界中此眼得起。故二界起各有
勝劣
問修得天眼與生得眼有何差別。答名即差
別。謂名天眼名生得眼。有説。體亦有異。
謂生得眼有同分彼同分。修得天眼唯是同
分。又生得眼通所長養及異熟生。修得天眼
唯所長養。有説。因亦有異。謂生得眼是業
果。修得天眼是修果。問豈不生得眼亦是修
果耶。答彼少分是修果。少分是生得智異熟
果。天眼唯修果。有説。天眼由加行作意力
方得現前。生得眼不爾。有説。果亦有異。謂
生得眼與善染無記識爲所依。修得天眼唯
與無記識爲所依。有説。境亦有異。謂生得
眼不見中有。修得天眼能見中有。有説。用
亦有異。謂修得天眼於生得眼。作用熾盛微
妙殊勝。清淨明白捷利遠細故有差別
問一念得起幾通果耶。答諸有欲令無
留化事。天眼天耳無彼同分者。彼説一
念唯起一通果。謂五通隨一。諸有欲令有
留化事天眼天耳。無彼同分者。彼説一念
得起二通果。謂神境通果及餘四隨一。諸有
欲令有留化事。天眼天耳有彼同分。彼説
一念得起四通果。謂神境通果天眼天耳及
餘二隨一。謂他心通宿住。隨念通。境界各別
不倶起故。如是説者。應知第二所説爲善。
以化事可留。天眼天耳必無彼同分。要於
用時乃現前故
問欲界所化色有四種。謂初靜慮果。乃至第
四靜慮果。依初靜慮所得天眼。爲能具見
四種色耶。有説。具見皆是欲界色處攝故。
有説。唯見初靜慮果非餘。以因勝故如
因非境果亦應爾。依第二靜慮所得天眼。
能見初二靜慮果色非餘。依第三靜慮所
得天眼。能見前三靜慮果色非餘。依第四
靜慮所得天眼。具能見四靜慮果色。如是
説者。謂初説依初靜慮所得天眼。能見欲
界初靜慮色。乃至依第四靜慮所得天眼。能
見欲界四靜慮色。問依第四靜慮所得天
眼。能見欲界四靜慮色者。爲見欲界色眼
即見餘地色爲更起餘眼見餘地色耶。若
見欲界色眼。即見餘地色者。如何一眼能見
麁細二境。若更起餘眼見餘地色者。即第
四靜慮天眼應有五類。各唯見一地色。即
不應言此地天眼五地爲境。有作是説。
即見欲界色眼。能見餘地諸色。問如何一眼
能見麁細二境。答此亦無過。如看大山即
麁細色倶時能見。見麁色者如見千枝大
樹。見細色者如見中間細草。如是第四靜
慮一眼能見五地諸色何過。有餘師言。見
欲界色眼異。乃至見第四靜慮色眼異。問若
爾第四靜慮天眼應有五類。各唯見一地色
即不應言此地天眼五地爲境。答一地天
眼有五類別亦無有過。約地種類。總説一
眼見五地境。非不於中所見各異。如定蘊
説。依初靜慮所引天眼。極能見何繋色。答
乃至梵世繋。依第二靜慮所引天眼。極能見
何繋色。答乃至極光淨繋。依第三靜慮所引
天眼。極能見何繋色。答乃至遍淨繋。依第
四靜慮所引天眼。極能見何繋色。答乃至廣
果繋。問傍極見幾何。有説。如見上。有説。
傍見則寛。如是説者。彼文且説見上分齊
不説傍境。然隨根勢力傍見不定。有遠有
近如餘處説
施設論説。如四大王衆天以智以見領解
於人。人於四大王衆天不能如是。除有
修有神通或他威力。乃至他化自在天對人
亦爾。謂四大王衆天等亦是人眼境。界同一
繋故。然以極遠不能見之。若得神通自能
往見。或他力引至彼能觀。問若彼天來此能
見不。答見。若爾彼中何故不説。答境界少故
不説。復次此即攝在他力引中故不別説。
又彼論説。如梵衆天以智以見領解於人。
人於梵衆天不能如是除有修有神通或
他威力。乃至色究竟天對人亦爾。問彼論所
説除有修言是事可爾。云何得説除有神
通或他威力。所以者何。雖有神通或他力引
得至彼天。若無天眼不能見故。若有天
眼雖不至彼亦能見故。答彼但應説除有
修言。而復有餘言者。有別意趣。謂依他方
梵天等説。他方梵天等色亦是此方依初靜
慮等所引天眼境界。然以極遠雖得彼眼
不能見之。若自有神通或他力所引至彼
乃能以天眼見。除有修言顯得天眼。説
後二句顯至彼因。故彼所説有別意趣
彼施設論復作是説。初靜慮中有三天處。謂
梵衆梵輔及大梵天。問如是三天互相見不。
答彼互相見。問契經所説當云何通。如説梵
王有得自體如童子像。非梵衆天眼之境
界。答是彼眼境而大梵王通力所遮令彼不
見。第二靜慮有三天處。謂少光無量光極光
淨。問如是三天互相見不。答彼互相見。第三
靜慮有三天處。謂少淨無量淨遍淨。問如是
三天互相見不。答彼互相見。第四靜慮有八
天處。謂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現善見
色究竟。問如是八天互相見不。答彼互相見
皆以同一繋故
法蘊論説。於眼周圍有時有分。色界大種
所造天眼。清淨現前由此天眼能見前後左
下上諸色差別。見前後左右諸色者。非
石壁等所障故。見下諸色者非地水等所
障故。見上諸色者。非雲霧等所障故。問如
是天眼能於一時頓見十方諸色境不。有
説。能見以天眼根光明清徹自然遍照。如
末尼寶遍發光明。有説。不能一時頓見。問
法蘊所説當云何通。答彼説天眼諸方無障。
非謂彼能一時頓見。謂人等眼但能覩見面
所向色。欲見餘方要須迴轉俯仰方見。天
眼不爾面向一方隨欲能見不須迴轉。故
説能見上下諸方。非謂十方一時而見
有作是説。意淨故見。問意淨是信即心所法
與心相應此非見體云何能見。答彼依意
根無有擾濁密意而説。謂若意根不餘馳
散離諸擾濁。能令眼根見色分明故作是
説。有作是説。勝解故見。問所説勝解是心所
法與心相應。此非見體。云何能見。答依瑜
伽師意樂安立故作是説。謂瑜伽師起此意
樂。令我一念見十方色。然能見色非即勝
解。又施設論作如是説。諸有現入青遍處
定。從彼定起所見皆青。又由多時住青林
中。後出餘處所見皆青。依此故言勝解故
見。有作是説。即人眼根轉爲天眼能無障
見。此是數論外道所立。彼作是説。所起天眼
即是人眼。數習轉變明淨勝前立以天稱。
如中印度青林中行。或經旬乃至數習所
變擧目皆青。修天眼時亦復如是。若爾盲
者應不能修此天眼通。便與聖教及現見
事皆悉相違。又法無常云何轉變。一切天眼
皆名無對。石壁等物不能礙故。問一切天
眼於所見色爲有礙不。若有礙者何故説
無對。若無礙者如何住彼色。答於所見色
應説有礙。問若爾何故名無對耶。答對有
二種。一境界有對。二障礙有對。若依境界有
對。天眼名有對。於自境界不能越故。若
依障礙有對。天眼名無對。石壁等障不能
礙故。此約於境作用而説。若約自體亦是
障礙有對所攝極微性故。又諸天眼於境界
中。諸瑜伽師隨欲自在。於所欲見則有對
礙。所不欲見則無對礙
一切天眼光明増上光明所引。問天眼欲見
闇中色時云何能見。有作是説。此由神通
引起光明能見彼色。此不應理不得神
通。便應不能修起天眼。如是説者。初引通
時若離光明不能見色。若通成滿設離光
明亦能見色。問神通天眼倶有光明有何
差別。答神通光明或自性有或變化有。天眼
光明唯自性有。有作是説。天眼光明或自性
有或變化有。神通光明唯變化有
諸素怛纜毘奈耶中。皆説菩薩成就異熟生
天眼。晝夜能見面各踰繕那。問菩薩所成異
熟生眼實非天眼。何故立此名。答菩薩眼
根體用殊勝。如世勝事假立天名。問諸餘
有情亦能遠見山日月等。菩薩但見面各踰
繕那云何名勝。答如彼所見菩薩亦能面各
踰繕那約無障説。謂無障處諸餘有情雖能
遠見。若有障處自掌中物亦不能見菩薩不
爾面各踰繕那障無障處悉能徹視。又餘有
情雖能遠見唯麁非細。菩薩不爾。面各踰
繕那乃至毛端亦能見故。又餘有情雖能遠
見唯晝非夜。菩薩不爾面各踰繕那晝夜倶
見。有説。於餘有情所見遠近。菩薩過彼一
踰繕那故作是説。問菩薩成就如是淨眼
應見女身不淨充滿。何縁故有染習事耶。
脇尊者言。菩薩煩惱未斷未遍知。是故猶爲
無明所迷不應責問。如不應責無明者愚
盲者墮坑。有説。菩薩染習彼時不觀不
淨。觀不淨時不染習彼。有説。菩薩先世曾
種勝受用業。於所受用不見不淨。所不
受用便見不淨。如是説者。菩薩成就猛利
智慧。善觀功徳過失差別。諸女人身亦容
具有功徳過失。菩薩觀察彼功徳時勝於
一切耽著欲者。若當觀察彼過失時勝於
一切不淨觀者。觀彼功徳故有染習
問轉輪王眼齊何能見。答王四洲者面各能
見四倶盧舍。乃至王一洲者面各能見一
倶盧舍。問主藏臣眼齊何能見。答四洲王臣
見三倶盧舍。乃至一洲王臣見半倶盧舍。
如契經説。輪王有時欲試藏臣威力所及。
乘船遊戲殑伽河中。勅藏臣言吾今須寶
藏。臣敬諾請還辦之。王不悦曰正爾須辦。
藏臣惶恐即以兩手㧌攪水中。應時捧出
種種珍寶持以獻王。復白王言須者可取。
其不須者還棄水中。問輪王眼根勝主藏
者何不自取令臣取耶。答諸尊勝人法應
如是。如餘尊者雖有自知飮食衣服
具所在。而不自取此亦如是。有餘師説。諸
轉輪王餘生積集感侍臣業彼業今熟。諸
有所須皆有侍臣令其供辦。若王自取業即
唐捐。問因論生論。何等名爲諸轉輪王感侍
臣業。答父母師長如法教誨敬順無違是爲
此業。若先曾習如是業者。感多侍人所
欲皆辦。問曾聞殑伽河水有處深一踰繕那。
如何藏臣手及其底取諸珍寶。答以輪王
業増上力故令寶上昇。有説。藥叉健達縛
等持來授與。有説。恒有十千天神隨主藏
臣。而爲給使彼持授與。問藏臣何故啓白
王言。餘所不須當還棄水。答顯王業果不
思議故。諸有所須隨處可得。不同餘類恐
身命縁。當有闕乏長時積聚
問聲聞獨覺及佛天眼能見幾世界色。答聲
聞天眼不作加行見小千界。若作加行見
中千界。獨覺天眼不作加行見中千界。若
作加行見大千界。世尊天眼不作加行見
大千界。若作加行能見無量無邊世界。如
天眼通。天耳通等亦爾
地獄成就幾根。乃至廣説。問何故此中但説
成就極多少位非餘位耶。答彼作論者意
欲爾故。乃至廣説。有説。欲除文雜亂過。謂
若具説一切位者。便於文雜亂難可受持
故。依多少邊際而説。地獄成就幾根。傍生
乃至諸無色隨信行乃至倶解脱成就幾根。
答地獄極多十九極少八。十九者。謂除三無
漏根。即是具七色根不斷善者。八者謂身命
意及五受根。即失六色根已斷善者。傍生極
多十九極少十三。十九者。謂除三無漏根。即
具七色根者。十三者。謂身命意五受信。等
五根。即漸命終先捨六色根者。如説傍生。
鬼界亦爾。斷善根者極多十三極少八。十三
者。謂除一形及信等五三無漏根。八者。謂身
命意及五受根。即漸命終及在地獄已失六
色根者。邪定聚極多十九極少八。十九者。如
地獄極多説。八者如斷善極少説。除在地獄
失六色根正定聚極多十九極少十一。十九
者。謂除一形及二無漏根。即未離欲染不缺
根聖者。十一者。謂命意三受信等五一無漏
根。即生無色界聖者。不定聚極多十九極少
八。十九者。如邪定極多説。八者如斷善極
少説。及生無色界異生成就命意捨信等五
根。贍部洲極多十九極少八。十九者。謂二形
者除三無漏根。及未離欲聖者除一形二無
漏根。八者。謂身命意五受根。即斷善者漸命
終位如贍部洲。毘提訶洲瞿陀尼洲亦爾。倶
盧洲極多十八極少十三。十八者。謂除一形
三無漏根。十三者。謂身命意五受信等五根。
即漸命終位。彼洲無有扇&T015383;半擇迦無形二
形。斷善根邪定正定及離染者。四大王衆天
極多十九極少十七。十九者。謂除一形二無
漏根。即未離欲染聖者。十七者。謂除一形憂
根三無漏根。即已離欲染異生。如四大王衆
天。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爾。梵衆天
極多十六極少十五。十六者。除二形二受二
無漏根。即彼聖者。十五者。除二形二受三無
漏根。即彼異生。如梵衆天。極光淨天亦爾。
遍淨天極多十六極少十四。十六者如前説。
十四者。除二形三受三無漏根。即彼異生。廣
果天極多十六極少十三。十六者如前説。十
三者。除二形四受三無漏根。即彼異生中有
極多十九極少十三。十九者。謂二形者。除三
無漏根。及未離欲染聖者。除一形二無漏
根。十三者。謂斷善者。除一形信等五三無漏
根。及廣果異生。除二形四受三無漏根。諸無
色極多十一極少八。十一者。命意三受信等
五一無漏根。即彼聖者。八者命意捨信等五
根。即彼異生。隨信行極多十九極少十三十
九者。除一形二無漏根。即未離欲染住見道
者。十三者。身命意四受信等五一無漏根。即
已離欲染漸命終位入見道者。問何故此位
能入見道。答是愛行者。一期生中恒厭生
死。臨命終時苦受所觸。厭心轉増能入見
道。如隨信行隨法行亦爾信勝解極多十九
極少十一。十九者。除一形二無漏根。即未離
欲染信勝解。十一者。命意三受信等五一無
漏根。即無色界信勝解。如信勝解見至亦爾。
身證極多十八極少十一。十八者。除一形憂
根二無漏根。即欲界身證。十一者如信解勝
極少説。如身證。慧解脱倶解脱亦爾。然身證
成就已知根。二解脱成就具知根
眼根乃至慧根。得遍知時幾根得遍知耶。
答眼根得遍知時。至離色染五根得遍知。
此中遍知是彼愛斷遍知果故。得遍知名五
根者。眼耳鼻舌身離色染時彼永斷故。雖
於此位斷十三根。唯此五根得究竟斷。如
眼根。耳鼻舌身根亦爾。女根得遍知時。至
離欲染四根得遍知。謂男女憂苦。雖於此
位斷十九根。唯此四根得究竟斷。如女根。
男根苦根憂根亦爾。命根得遍知時。至離
無色染八根得遍知。謂命意捨信等五根。
如命根。意捨信等五根亦爾。樂根得遍知
時。至離遍淨染即樂根得遍知。喜根得遍
知時。至離極光淨染即喜根得遍知
眼根乃至慧根滅作證時。幾根滅作證耶。答
眼根滅作證時。至離色染五根滅作證。至
阿羅漢十九根滅作證。五根者。眼耳鼻舌身。
十九者。除三無漏根。如眼。耳鼻舌身根亦
爾。女根滅作證時。至離欲染四根滅作證。
至阿羅漢十九根滅作證。四者。男女憂苦。
十九者。如前説。如女根。男苦憂根亦爾。命
根滅作證時。至阿羅漢。十九根滅作證如前
説。如命根。意捨信等五根亦爾。樂根滅作證
時。至離遍淨染即樂根滅作證。至阿羅漢
十九根滅作證。如前説。喜根滅作證時。至
離極光淨染即喜根滅作證。至阿羅漢十九
根滅作證。如前説。問此二門何差別。答諸有
欲令無間道斷繋得。解脱道證離繋得者。
彼説如無間道作用。遍知門亦爾如解脱道
作用。作證門亦爾。諸有欲令無間道斷繋
得。亦證離繋得者。彼説如斷繋得。遍知門
亦爾。如證離繋得。作證門亦爾。如斷繋得
證離繋得除過失修功徳。棄下劣證美
妙。捨無義得有義。盡愛膏油受無熱樂。
應知亦爾。有説。如斷未斷初門亦爾。如證
未證後門亦爾。有説。如初作證初門亦爾。
如重作證後門亦爾。有説。如斷時作證初
門亦爾。如斷已作證後門亦爾。是謂遍知
作證差別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根蘊第六中等心納息第四之一
一切有情心。當言等起。等住。等滅耶。如
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當廣分別。問
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諸
有情或有身形廣大。或有身形狹小。身形廣
大者。如大海中有諸有情所得自體其量廣
大。或百踰繕那。或二三四五六七百。或乃至
二十一百踰繕那。如曷邏呼阿素洛帝形量
廣大。長十六千踰繕那。如色究竟天身量。身
形狹小者如蚊蟻&T045616;蠓水醋細蟲。諸明眼人
雖極作意亦不能見。勿有生疑。身廣大
者心亦廣大。身狹小者心亦狹小。欲令此疑
得決定故。顯有情類大種所造色。雖有多
少而心皆等故作斯論。又諸有情或有行
動捷速。或有行動遲緩。行動捷速者。如馬
鹿猫狸等。行動遲緩者。如蠐螬蚯蚓等。勿
有生疑。行動速者心生滅速。行動遲者心
生滅遲。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諸有情雖
大種所造色動有遲速。而心生滅無不皆
等。又諸有情或有威儀輕躁。猶若風颷覺
慧漂轉如波上日。或有威儀敦重猶如山
嶽。覺慧沈靜如密室燈。勿有生疑。威儀輕
躁覺慧漂轉者心生滅速。威儀敦重覺慧沈
靜者心生滅遲。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諸
有情雖威儀有輕重覺慧有浮沈。而心無
不等生等滅。問若諸有情心等生滅。何故威
儀有輕重覺慧有浮沈耶。答有諸有情於
多境界有多心起。有諸有情於一境界有
多心起。若諸有情於多境界起多心者。則
威儀輕躁覺慧漂轉。若諸有情於一境界起
多心者。則威儀敦重覺慧沈靜。由此等縁
故作斯論。一切有情心當言等起等住等
滅耶。答如是。問爲一切有情心等生等滅。
彼一切一刹那生一刹那滅耶。爲非一切有
情心等生等滅。亦非一切一刹那生一刹那
滅耶。設爾何過。若一切有情心等生等滅。彼
一切一刹那生一刹那滅者。有心位可爾。無
心位云何。謂入無想滅盡定時。餘有情心亦
生亦滅。彼心滅而不生。出無想滅盡定時。
餘有情心亦滅亦生。彼心生而不滅。住無想
滅盡定時。餘有情心亦生亦滅。彼心不生不
滅。云何可説心生滅等同一刹那。若非一
切有情心等生等滅。亦非一刹那生一刹那
滅者。此中所説當云何通。謂一切有情心等
起住滅。答應作是説。一切有情心等生等
滅。彼一切一刹那生一刹那滅。問有心位可
爾。無心位云何。答有心位可爾。無心位亦
可爾。謂入無想滅盡定時。如餘有情心生。
彼最初刹那定亦生。如餘有情心滅。彼入定
心亦滅。出無想滅盡定時。如餘有情心生。
彼出定心亦生。如餘有情心滅。彼最後刹那
定亦滅。住無想滅盡定時。如餘有情心刹
那刹那亦生亦滅。彼中間定刹那刹那亦生
亦滅。是故有心無心位倶可爾。有餘師説。
非一切有情心等生等滅。亦非一切一刹那
生一刹那滅。謂有有情心滅不生。如入無
想滅盡定者。或有有情心生不滅。如出無
想滅盡定者。或有有情心不生不滅。如住
無想滅盡定者。或有有情心亦生亦滅。如
住有心位者。問此中所説當云何通。答此
依量等而説。勿有謂心或大或小故説一
切有情心等。如是説者。一切有情心等起等
滅。彼一切一刹那生一刹那滅。以有爲法從
縁生已皆則滅故。有貪心離貪心當言等
起等住等滅耶。答如是。有瞋離瞋有癡離
癡。略散下擧。小大掉不掉。不靜靜。不定定。
不修修不解脱解脱心。當言等起等住等滅
耶。答如是。問何故作此論。答諸染汚心其
性沈重。諸善心其性輕擧。勿有生疑。染心
生滅遲緩。善心生滅迅速。爲令此疑得決
定故。顯二種心生滅時等故作斯論。由二
義故心名有貪。一與貪相應。二爲貪所繋。
唯貪相應故名有貪心。則瞋等相應品。
及有漏善無覆無記應名離貪心。然彼亦名
有貪心。貪所繋故。雖由二義心名有貪。此
中但依相應義説無雜亂故。亦由二義心
名離貪。一貪不相應。二是貪對治。若唯貪不
相應名離貪心者。則瞋等相應品亦應名
離貪心。然彼不應名離貪心有染汚故。
雖由二義心名離貪。此中但依貪對治説
無雜亂故。有瞋離瞋等皆准此知。是故此中
應作是説。有貪心者。謂貪相應。離貪心者。
謂貪對治。有瞋心者謂瞋相應。離瞋心者謂
瞋對治。有癡心者謂癡相應。離癡心者謂癡
對治。略心者謂善心於境攝録故。散心者謂
染心於境縱逸故。健馱羅國諸論師言。眠相
應心説名爲略。以世尊説眠名心略故。
如契經説。云何眠夢。謂眠夢位略聚散心。問
云何釋通見蘊所説。彼説四智如實知略心。
謂法智類智道智世俗智一智如實知散心。
謂世俗智。答彼説不應通以違他説而作
論故。若欲通者當改彼文。略心散心下心
等一智如實知。謂世俗智擧心等四智如實
知如前説。彼説非理。若如是説*則染汚眠
心。應亦略亦散。眠相應故是染汚故。欲令
無如是過。是故如前所説爲善。下心者謂
染汚心懈怠相應故。擧心者謂善心精進相
應故。小心者謂染汚心。小生所習故。大心者
謂善心大生所習故。問無量有情習諸惡行
非諸妙行。染心現前非諸善心。云何名染
心小生所習。善心大生所習耶。答不以衆
故立大小名。此中若能修行白法説名爲
大。餘名爲小故。三界中唯有一佛而名爲
大具白法。故餘類雖多而名爲小。以諸白
法不具足故。有説。染心名小。小價得故。謂
染汚心不由加行不須財寶。但起少許非
理作意。便相續轉如大河流。善心名大大價
得故。謂諸善心要由加行。及多加行。雖捨
百千珍寶。有能現前。或不現前。有説。染
心名小。少根相應故。謂諸染心或但一根。或
二相應無具三者。善心名大。多根相應故。
謂諸善心皆與三根相應無有闕者。有説。
染心名小。少隨轉故。謂諸染心唯三蘊隨轉。
善心名大。多隨轉故。謂諸善心或三蘊或四
蘊隨轉。有説。染心名小。少眷屬故。謂諸染
心無未來修。善心名大。多眷屬故。謂諸善
心有未來修。有説。染心名小。少對治故。謂
多煩惱相續現前。斷少善根後還相續。善
心名大。多對治故。如起一念苦法智忍。頓
斷欲界見苦所斷十種隨眠令永不起。有
説。染心名小。導首劣故。何等名爲染心導
首。謂諸無明。如説無明。爲導首故。便起無
量惡不善法。及能引生無慚無愧。猶如商
主無眼無足。令諸商人所求不遂。善心名
大。導首勝故。何等名爲善心導首。謂諸慧
明。如説慧明爲導首故。便起無量諸妙善
法。復能引生殊勝慚愧。猶如商主有眼有
足。令諸商人所求果遂。有説。染心名小。威
力小故。善心名大。威力大故。謂無始來所
習惡法。善法纔起悉令遠離。如經多時習
無醎想纔食鹽時彼想皆捨。又如室中多
時積闇燈明纔至彼闇便除。又善法斷惡永
令不生。惡法斷善後必相續。由此等縁染
心名小善心名大。掉心者。謂染汚心掉擧相
應故。不掉心者。謂善心行捨相應故。不靜心
者。謂染汚心不寂靜相應故。一切煩惱皆不
寂靜性。靜心者。謂善心寂靜相應故。一切善
法皆寂靜性。不定心者。謂染汚心散亂相應
故。定心者。謂善心等持相應故。不修心者。謂
於得修習修倶不修心。修心者。謂於得修
習修隨一或倶修心。不解脱心者。謂於自性
解脱相續解脱不解脱心。解脱心者。謂於自
性解脱。相續解脱。隨一或倶解脱心。壽當
言隨心轉不隨心轉耶。答不隨心轉。問何
故作此論。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分別
論者説壽隨心轉。問彼何故作是説。依契
經故如契經説。壽煖識三和合非不和合。
如是三法不可施設離別殊異。由此證知
壽隨心轉。爲止彼説顯壽不隨心轉故作
斯論。問何故壽不隨心轉。答隨心轉法決定
與心一起一住一滅。壽非與心決定一起一
住一滅故。有説。隨心轉法決定與心一果
一等流一異熟。壽非與心決定一果一等流
一異熟故。有説。隨心轉法決定與心倶生。
壽非決定與心倶生故。有説。隨心轉法法
爾心若善彼亦善。不善無記亦爾。壽唯無記。
若隨心轉者則無記心現在前時壽可轉。善
不善心現在前時壽應斷故。有説。隨心轉
法。法爾心若欲界繋彼亦欲界繋。色無色界
繋不繋亦爾。壽唯三界繋而隨生。此界有此
界壽非餘。若隨心轉者則生欲界欲界心
現在前時壽可轉。色界等心現在前時壽應
斷。乃至生無色界説亦如是。有説。隨心轉
法法爾心若學彼亦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亦
爾。壽唯非學非無學。若隨心轉者非學非無
學心現在前時壽可轉。學心無學心現在前
時壽應斷。有説。隨心轉法法爾心若見所
斷。彼亦見所斷。修所斷不斷亦爾。壽唯修所
斷。若隨心轉者則修所斷心現在前時壽可
轉。見斷等心現在前時壽應斷。有説。隨心
轉法。法爾心有彼有。心無彼無。若壽隨心轉
者。有心時壽可轉。無心時壽應斷。*則住無
想滅盡等至。及生無想心不行時。應名爲
死無命根故。欲令無如是過。是故壽不
隨心轉。問分別論者所引經云何通。如説壽
煖識三和合非不和合。乃至廣説。尊者世友
説曰。此約一所依一相續説。謂此三法於
一所依一相續中皆具可得。不説三法必
互隨轉。若如所説作決定者。應不施設
蘊界處異。以彼經言如是三法不可施設
離別殊異故。然壽是行蘊法界法處攝。煖是
色蘊觸界觸處攝。識是識蘊七心界意處攝。
由此不應如文而取。又此三法若定和合。
無色界應有煖。非情中應有壽識。無想定
等應有識現行。若許便違聖教正理。是故
不可隨文定取。應知此文依容有義説和
合等
壽當言隨相續轉爲一起便住耶。答若欲
界有情不住無想滅盡等至。當言隨相續
轉。若住無想滅盡等至。及色無色界有情。
當言一起便住。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他
宗顯己義故。謂譬喩者不許有非時命終。
所以者何。如契經説。壽終不可救。由此故
知無非時死。爲止彼意顯有非時命終故
作斯論。問云何名爲隨相續轉。有説。災横
名爲相續。謂生欲界不住無想滅盡等至。
壽隨災横相續而轉。所以者何。若有於壽
非恒作。非恒轉。非受作。非受轉。非時行。
非處行。不修梵行食非宜食非量。生者不
熟熟者持之。於宜匪宜。不能觀察。不服
醫藥。不用醫言。不避災危。作諸凶戲。由
此等故壽便中夭。若有於壽恒作恒轉受作
受轉。時行處行修梵行。食所宜食應量。生
者令熟熟者棄之。於宜匪宜能審觀察服
醫藥用醫言。避災危遠凶戲。由此等故
壽不中夭。有説。色身名爲相續。謂生欲界
不住無想滅盡等至。壽隨色身相續而轉。
所以者何。若身平和壽則無夭。若身損壞壽
則中夭。有説。他身名爲相續。謂生欲界不
住無想滅盡等至。壽隨他身相續而轉。所
以者何。若有他身於己壽命不爲損害壽
便無夭。若爲損害壽便中夭。問云何名爲
一起便住。答隨因起已便相續住不隨災
横。自身他身違害而轉。謂生欲界現住無
想滅盡等至。及生上界壽皆不隨外縁而
轉。問欲界不入二無心定。亦有壽量不隨
縁轉。何故不説。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
義有餘。有説。此中説決定者。謂若住二無
心定壽行決定不隨縁轉。餘或隨縁是故
不説。有説。欲界雖復更有不隨縁轉。然爲
顯示二定威力故偏説之
如經説有情所得自體有四種。一有所得
自體。可爲自害不爲他害。二有所得自
體。可爲他害不爲自害。三有所得自體。
可爲自害亦爲他害。四有所得自體。不
爲自害亦不他害。云何有情所得自體。可
爲自害不爲他害。謂有欲界戲忘諸天。時
好嚴身耽著嬉戲過時疲極失念而死。復有
欲界意憤諸天。有時忿恚角眼相視。久憤不
勝從彼殞歿。復有一類或龍妙翅。或鬼及
人或復所餘。可爲自害非他害者。云何有
情所得自體。可爲他害不爲自害。謂處卵
殼或胎藏中。諸根未滿諸根未熟。復有一
類或龍妙翅。或鬼及人或復所餘。可爲他
害非自害者。云何有情所得自體可爲自
害亦爲他害。謂諸禽獸或龍妙翅。或鬼及人
或復所餘。可爲自害亦他害者。云何所得
自體不爲自害亦不他害。謂生色無色界
一切中有。一切地獄。住無想定滅盡定慈定。
隨信行隨法行。最後有菩薩。菩薩母菩薩處
胎時。轉輪王輪王母輪王處胎時。王仙佛使
佛所記者。如殑耆羅殊底穡迦長者子。嗢怛
羅長者子。達弭羅長者子。治奢勝織師子。時
縛迦鳩摩羅等。佛所記者。住最後有補特
伽羅所作未辦。北倶盧洲劫初時人。哀羅伐
拏龍王。善住龍王。琰摩王等。及餘一類倶不
害者。是名四種所得自體。世尊説有所得自
體。不爲自害亦不他害。時尊者舍利子。從
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
白佛言。何等有情所得自體。不爲自害亦
不他害耶。佛告舍利子。非想非非想處有
情。不爲自害亦不他害。問因論生論。尊者
舍利子於此所問爲了知不。若了知者何
故復問。若不了知云何得名到究竟聲聞。
云何世尊不於非田非器而雨法雨。令所
説法空無果耶。有説。尊者了知問。若爾何
故復問。答亦有知而故問。如毘柰耶説。爾
時世尊知而故問爲令所説得明了故。又
彼尊者雖自了知。爲饒益他是以故問。謂
於衆會有未了知。無無畏故不能問佛。
尊者舍利子成就無畏。爲益彼故雖知而
問。有説。尊者亦不了知問。若爾云何得名
到究竟聲聞答不説不知説已則知斯有何
過。問云何不於非田非器而雨法雨。令所
説法空無果耶。答尊者舍利子雖不了知。
而於衆中有餘能知。如慈氏菩薩等故。非
無果若無漏慧。雖爾時舍利子勝。若此俗
慧則慈氏菩薩勝。故佛一時與慈氏菩薩論
世俗諦。舍利子等諸大聲聞莫能解了。問下
地自體亦有倶非自他所害。何故但説非想
非非想處耶。答擧後顯初故作是説。世尊
有處擧後顯初。如此文等有處擧初顯後。
如説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
靜慮具足住。如是等。如擧後顯初擧終顯
始。擧出顯入擧究竟顯加行。應知亦爾。
有説。下地不定是以不説。謂下地有情所得
自體。或無災横如住無想定等。或有災横
如戲忘諸天等。非想非非想處定無災横是
故偏説。有説。四靜慮三無色中。亦有如欲
界戲忘死等事。非想非非想處都無此事是
故偏説。有説。下地有情皆有煩惱勢力増
上。彼若現前*則便夭歿。非想非非想處無
此煩惱。是故世尊但説彼地。尊者法救作是
釋言。此中爲自所害者。謂爲自地對治道
所害。爲他所害者。謂爲上地邊對治道所
害。初靜慮自體爲自所害。謂自地聖道爲他
所害。謂第二靜慮邊世俗道。乃至無所有自
體爲自所害。謂自地聖道爲他所害。謂非想
非非想處邊世俗道。非想非非想處自體非
自所害。自地無聖道故。亦非他害。無上地
邊世俗道故。由此但説非想非非想處。所
得自體非倶所害
住無想滅盡等至。壽當言轉爲住耶。答當
言轉。問何故作此論。答爲令疑者得決
定故。謂住無想滅盡等至。諸心心所一切不
行。爾時心心所法不起不滅。勿謂此位所
有壽行。如心心所亦不起滅但凝然住。爲
除此疑顯此位壽念念起滅故作斯論。問
云何名轉。答刹那刹那起滅相續故名爲轉。
*則是遷流非凝住義。如世尊説人壽漸盡
如小河水。若諸有情壽起便住。云何知彼壽
漸盡耶。答由世盡劫盡故。問何故作此論。
答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前文説若住無
想滅盡等至。及色無色界有情壽。當言一起
便住。或謂彼壽一起不滅。爲除此疑顯彼
壽行。離災横故説一起便住。而實刹那刹
那有生有滅。令壽漸盡故作斯論。問五蘊
皆漸盡。何獨説壽耶。答世尊此中擧壽漸
盡顯五皆有漸盡之義。有説。壽勝佛於此
中。擧勝顯劣故但説壽盡。有説。壽能
持五蘊。若説壽盡當知已説五蘊盡義。有
説。壽斷衆同分亦斷。衆同分斷五蘊亦斷。佛
隨根本。而説故説壽盡。有説。壽量有増有
減有盛有衰故佛偏説。問諸趣皆有壽漸盡
義。何故但説人壽漸盡。答佛於爾時爲人
説故。有説。佛意以人爲首。顯諸趣中壽皆
漸盡。有説。佛是人之同類故。所説法多隨
順於人。有説。人壽有極増減盛衰義故。謂
劫初時人壽無量。其後漸減至八萬歳。後更
轉減乃至十歳。如是人壽漸盡義明了可知。
餘趣不爾故佛偏説。問諸大河水亦有漸
盡義。何故但説如小河耶。答大河常流不
可知其漸盡。不如諸小河水。有時盈溢
如夏雨時。有時乾枯如至寒際。諸有情類
壽河亦然。有時盈溢如結生位。有時都盡
如捨命時。是故世尊以小河喩。若諸有情
壽起便住者。謂住二無心定。及上界有情。世
盡劫盡者。有説。細無常名世盡。麁無常名
劫盡。有説。刹那無常名世盡。一期無常名
劫盡。有説。有情數物無常名世盡。非有情
數物無常名劫盡。有説。内法無常名世盡。
外法無常名劫盡
入無想定幾根滅耶。乃至廣説。問何故作
此論。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譬喩者分
別論師執。無想定細心不滅。彼作是説。若
無想定都無有心。命根便斷應名爲死。不
在定。爲止彼意顯無想定都無有心。
有執。此定雖無有心但離欲染。*則能現
起。以界同故。爲遮彼意顯無想定離遍
淨染方能現前。要以第四靜慮爲等無間
縁故。由此尊者世友作如是言。云何無想
定。謂已離遍淨染未離上染。出離想作意
爲先。心心所法滅是名無想定。由此因縁
故作斯論。入無想定幾根滅答七。謂意捨
信等五根。何繋心心所滅。答色界繋。此依界
類總相而説。然唯第四靜慮地繋。出無想
定幾根現前。答七。如前説。何繋心心所現
前。答色界繋。此亦依界類總相而説。然唯
第四靜慮地繋。由此所説證無想定決定無
心。以入定時但説諸根心心所法滅。而不
説起。於出定時但説諸根心心所法起。而
不説滅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
十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十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根蘊第六中等心納息第四之二
問無想定自性云何。答不相應行蘊爲性。是
彼攝故。界者在色界。地者在根本第四靜慮
地。問何故下地無此定耶。答非田非器乃至
廣説。又無想定滅心心所故。得下地不順
心心所滅。問何故第四靜慮順心心所滅。
非下地耶。答諸欲入彼定者先起欲界
善心。次入初靜慮。次入第二靜慮。次入第
三靜慮。後入第四靜慮。於第四靜慮上中下
心。從上入中。從中入下。下品心斷入無想
定。譬如女人續毛爲縷。除去麁者緝績
細者。乃至將盡以手絶之。入無想定當知
亦爾。從麁入細乃至都滅故。此唯在第四
靜慮。又下諸地有歡慼受行相麁動難可
除滅。第四靜慮唯有處中受行相微細易
可斷滅。故下地中無無想定。問何故無色
界無彼定耶。答唯有異生計習此定以爲
能證無想涅槃。無色界中無有無想異熟
可計故。無想定於彼亦無。又諸異生怖畏斷
滅。彼界無色若更滅心便爲斷滅。是彼所怖
故彼界中無無想定。問此無想定何處能起。
有作是説。唯欲界起欲界心猛。有説。力故。
有餘師説。通欲界三靜慮起由念曾修加
行勢力亦能起故。復有説者。第四靜慮亦能
現起除無想天勿果與因極相逼故。彼歿
定當生欲界故。問此無想定誰所起耶。答
唯異生起由作出離想故。聖於有法無出
離想。問起此定。後有能入見道不。有説。
不能由此定是異生定故。若起此定後能
入見道。便有聖者成就此定。不應名異
生定。有説。起此定後亦能入見道。問若爾
云何名異生定。答聖雖成就而不現行。彼
依現行名異生定。是故尊者妙音説曰。得
此定補特伽羅有能入正性離生者。應言
退失此定。於彼極厭不現行故。命終生於
第四靜慮。於彼處所有容受故。評曰。應知
前所説好。問此無想定爲加行得。爲離染
得。答是加行得非離染得。離第三靜慮染
時不得故。若離染得者聖離第三靜慮染時
亦應得。然則不應名異生定。問此無想定
亦得過去修未來耶。有説。不然。唯有心定
可有是事。非於無心有得修義。若作是
説。定初刹那唯成就現在。定餘刹那成就過
去現在。出此定已但成就過去。有説。此定
有未來修。以加行得法有未來修故。此定
必由極作意力加行而得。云何無未來修
耶。若作是説。定初刹那成就未來現在。定
餘刹那成就三世。出此定已成就過去未
來。問若如有心有得修者。聖離第三靜慮
染第九無間道時。如得第四靜慮并眷屬
亦應得此定。是則不應名異生定。答前説
此定唯加行得。是故異生聖者離第三靜慮
染時皆悉不得。唯諸異生離彼染已。以
加行力方乃得之。是故無過。如是説者。
應如初説。以有心定可未來修。此定無心
無未來修義。由此過去亦無得理。如別解
脱律儀。此亦如是。問此無想定有退轉不。
答此無退轉。云何知然。曾聞有苾芻得無
想定。出此定已諸根寂然。進止威儀語言衣
著。受諸飮食皆悉詳審。有阿羅漢先得願
智。見已念言此善男子。必獲勝法我當觀
其所證邊際。念已入定以願智力見彼苾
芻得無想定。便從定起而語之言。汝之所
證極爲非善。如何遇佛功徳寶藏。捨而謬
取外道所學糞壞定耶。汝今宜應疾疾棄
捨。苾芻聞已作意捨之。此定隨逐不能捨
離。乃至休道還家亦不能捨。後命終已生
無想天。故知此定不可退轉。譬喩者説。此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