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唯縁他相續。餘四通縁自他相續及非相續。
加行離染得者。問此五通爲加行得。爲離染
得。若加行得者。智蘊所説云何通。如説若成
就現在他心智。亦成就過去未來耶。答如
是。若離染得者。此蘊前説云何通。如説以
無間道證神境智通時。念住現在修一。未
來修四等。非起先得有未來修。有説。唯加
行得。問智蘊所説云何通。答彼文應作是
説。若成就現在他心智。未來定成就過去。
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或已滅而失
則不成就。而不説者言。勢所引總略答故。
有説。唯離染得。問此前所説云何通。答説
重調練菩提分法非初得修。爾時但令先
所得者轉明勝故。如是説者。皆通加行及
離染得。此蘊但説加行得者。智蘊唯説離
染得者。如是便爲二説善通。有説。於彼離
染得中。有已曾習。有未曾習。智蘊説已曾
習。此蘊説未曾習。如是亦爲二説善通。離
染得者。謂初靜慮所引發者。離欲界染時
得。乃至第四靜慮所引發者。離第三靜慮
染時得。若諸聖者。及後有異生通得曾習未
曾習。餘唯得曾習。離染得已加行現前。佛不
加行。獨覺下加行。聲聞或中或上。又隨離染
解脱道時。所修得者皆離染得。若於餘時而
修得者皆加行得。何處起者。欲色界皆得起。
欲界中唯人天。人中唯三洲。通男女身。異生
聖者學與無學皆得現起
問諸通爲無間道攝。爲解脱道攝。若無間道
攝者。經所説云何通。如説分一爲多合多
爲一。乃至廣説。非無間道一刹那中有如
是事。若解脱道攝者。品類足説當云何通。如
説通云何。謂善慧天眼耳通解脱道。是無記
慧云何名通。答諸通是解脱道攝。如沙門果
解脱道攝非無間道。此亦如是。問品類足説
當云何通。答彼所説通與此説異。彼説善
慧皆名爲通。以説一切法皆是所通達故。
此中所説勝慧名通。此通或善或是無記。通
與善慧得作四句。有通非善慧。謂天眼耳
通。有善慧非通。謂除通餘善慧。有倶是。
謂餘四通。有倶非。謂除前相
問此五通爲如説而生爲不爾。有作是説。
如説而生。謂先起神境智通故佛前説。乃至
後起宿住智通故佛後説。謂彼聞色界天
而不能往故。先起神境通往。而不能見
其色故。次起天眼通見而不能聞其語
故。次起天耳通聞而不能知其心故。次
起他心通知彼心已未知宿世曾相遇不
故。後起宿住通。世尊依此次第而説。如是
説者。次第無定。謂或先起神境通。乃至或先
起宿住通。或有唯得神境通。如天授等。或
有唯得天眼通。如善星等。是故諸通無順
入逆入。亦無超越次第。如諸等至。或如無
量解脱勝處遍處
問修起神境天眼通時。倶有光明此有何
異。答若修神境所引光明。或化所爲。或自性
有。若修天眼所引光明。非化所爲唯自性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
十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四十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根蘊第六中根納息第一之一
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
根命根意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精
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
根。此二十二根。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
學。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
別。問何故尊者以二十二根而作論。答是
彼尊者所樂欲故。隨彼所欲不違法相而
作斯論。不應責其所以。有説。不應問。彼
尊者以契經説二十二根。彼根契經是此論
根本。依彼經造論不可責其因縁。以彼
尊者於佛所説二十二根不能少減説二
十一。不能少増説二十三。以佛所説無増
減故不可増減。如不可増減。不可多少。
不可損益。無量無邊應知亦爾。以佛所説
無量無邊。不可於中作量邊故。無量者義
難測故。無邊者文難知故。譬如大海無量
無邊。無量者深。無邊者廣。世尊所説應知亦
然。雖百千倶胝那庾多數。如舍利子等諸大
論師。於佛所説二句文義。造百千論分別
解釋。盡其覺性不得邊際。是故不應責
彼尊者。問置彼尊者。世尊何故説此契經。
答觀所化者應聞此法得饒益故。復次此
經有別縁起。謂有梵志名曰生聞。來詣佛
所歡喜。問訊。在一面坐而白佛言。施設幾
根攝諸根盡。佛言。我説二十二根攝諸
根盡若有遮此更説餘根。當知彼説有言
無義。若還問彼反生愚惑。所以者何。非其
境故由梵志問。説此契經。是故不應徴佛
説意。問置佛説意。梵志何故但問諸根。不
問蘊界處等。答隨彼所疑而問。不應爲
責。或彼梵志性善尋思。隨有所聞憙便歴
問。爲知根義周遍遊歴九十六道問諸根
量。如離繋者施設一根所謂命根遍内外
物。故彼立制不飮冷水。不斷生草以有
命故。問諸外道於外物中。執有何根名有
根法。答有於外物執有意根。有於外物執
有命根。有於外物執有二根。由意根故
名有根法。由命根故名有命法。有於外物
執有二根。謂業與意隨應當説。又如外道
波羅設利。作如是説。眼不見色。耳不聞
聲。名聖修根。問何故彼名波羅設利。答是
所立名不應問立名所以。名隨假立不必
皆有實義故。有説。此是彼姓。謂婆羅門有姓
憍蹉。有姓筏蹉。有姓扇祑略。有姓憍陣那。
有姓婆羅墮闍。有姓波羅設利。有説。此是
雜種。謂從刹帝利婆羅門生。名波羅設利。
如從驢馬所生名騾。如是説者。此是彼
姓。彼有弟子名嗢怛羅。曾於一時來詣佛
所。歡喜問訊在一面坐。佛時告曰。汝師波
羅設利。爲汝等説修根法耶。嗢怛羅言。我
師曾説。佛問云何。彼云。我師作如是説。眼
不見色。耳不聞聲。名聖修根無所取故。
佛即難曰。若爾盲者應名聖修根不見色
故。時阿難陀佛邊侍立。爲佛搖扇。尋亦
難言。聾者亦應名聖修根不聞聲故。問
設有外道。百千倶胝那庾多數。智慧辯才
如舍利子。佛皆能伏。何故世尊作初難已。
尊者慶喜作第二難。世尊何故而不遮止。答
佛觀慶喜咽喉有相。知欲設難故便自止。
以佛昔在三無數劫。精懃修習菩薩行時。
尚不斷他所有才辯。乃至弟子亦不遮遏。
況今成佛斷他辯才。又佛了知若自所説。若
慶喜説平等無異。無有増減故不遮止。又
顯師與弟子倶能摧伏他故。若師弟子倶
能伏者。乃名善伏故不遮制。又欲令彼無
餘言故。謂若世尊作第一難。慶喜不作第
二難者。則彼外道還自衆中。以餘慢心作
如是言。雖爲彼師所伏而非弟子。彼雖能
伏我等而非我師。若佛世尊作第一難。慶
喜復作第二難者。則彼永捨憍慢之心。弟
子尚能摧伏我等何況彼師。設我師來亦不
能對何況我等。又欲滿彼梵志意故彼作
是念。喬答摩尊諸力士中。爲無有上能伏
能破一切論者而無屈撓。諸論師中最爲
尊勝。往昔所有諸大論師。尚無能對何況我
等。若彼弟子與我談論。我當酬對豈不宜
哉。佛一切時滿所化意。如其所念而汲引
之。故不遮止慶喜所難。復次佛以慶喜爲
證義人。故彼外道衆信重慶喜。以彼尊者形
貌端嚴。善知因陀羅聲明論故。佛意令彼
問所信人。自驗師宗應正理不。慶喜時説
故佛不止。復次欲顯世尊無勝己慮故。謂
諸外道慮弟子中有勝己故。遮其言辯佛
無是事。設有弟子百千倶胝那庾多數。辯才
智慧如舍利子。亦無問難與佛等者況能勝
佛。復次欲顯己斷法慳垢故。謂諸外道不
許弟子與他論難。勿彼由斯多獲名譽恭
敬利養。佛則不爾。假使世間。一切皆得無
邊名利。佛無一毫終無嫉妬。是故不止慶
喜所説。復次欲顯弟子亦勝他故。謂諸外
道恐己門徒與他論難墮負受辱。世尊弟子
無不勝他。若論難時益更光揚如來正法
故不遮制。復次爲欲顯示善説法中文義
滿足無異見故。謂諸外道惡説法中。文義乖
違師徒見異。隨有所立所説所解。師與弟
子各各相違。佛正法中無此過失。隨有所
立所説所解。弟子與師皆同一味。由此等縁
對彼外道。佛與慶喜各設一難。問外道若
許盲聾之人。是聖修根云何成難。答是爲
大難亦是總説外道過失無能對者謂汝若
許盲聾之人。亦得名爲聖修根者。汝等何
故棄捨居家。晝夜精勤修諸梵行。但應毀
壞眼耳二根。自可名爲聖修根者。故前所説
是爲大難。亦是總訶一切外道。又勝論者説
有五根。鼻舌眼身耳根爲五。又數論者説
十一根。謂五覺根五業根意根。五覺根者。所
謂眼耳鼻舌身根。五業根者。謂語手足大小
便根。意者意根爲第十一。或復有説。百二十
根。謂眼耳鼻各二爲六。舌身意命及五受根。
信等五根總爲二十六。趣各二十爲百二十。
彼説阿素洛爲第六趣。有説。根是主義。彼
外道説有百二十主。如天主龍主阿素洛主
及人主等。要受如是百二十處。勝妙之身方
得解脱。生聞梵志聞如是等。説根不同轉
生疑惑。不知何者是其實説。聞釋氏宮生
大子。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身
眞金色圓光一尋。見者歡喜覩無厭足。捨輪
王位踰城出家。精勤修習難行苦行。證得
無上正等菩提。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斷一切
疑網施一切決定。能盡一切問難源底。聞
已即時來詣佛所。在一面坐而白佛言。説
根者多沙門説幾根攝諸根盡。問何故梵
志不以所聞説根差別。請問於佛而直作
此問耶。答彼有惡慧恐佛於他所説根中。
擇善而説故作總問。佛依彼問答言。我説
二十二根攝諸根盡。若有遮此更説餘根。
廣説乃至。非其境故。問世尊何故復作是
語。若有遮此更説餘根。當知彼説有言無
義。若還問彼反生迷惑。所以者何。非其境
故。答欲令彼知先所聞一根。乃至百二十
根皆非實故義言。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
尚不能於二十二根中。減一根説二十一。
増一根説二十三。況諸外道僻見無知。於
諸根中有能増減。説一乃至百二十耶。由
此因縁彼來詣佛。但問根義非蘊界等」
問此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實體有幾。答對
法者言。名二十二。實體十七。於中男女三無
漏根無別體故。問何故男女根無別體耶。
答此二即是身根攝故。如説女根云何。謂身
根少分。男根云何。謂身根少分。問何故三無
漏根亦無別體。答此三即是九根攝故。九謂
意根。樂喜捨根。信等五根。此九根有位名未
知當知根。有位名已知根。有位名具知根。
即見道位。修道位。無學道位。如次應知。又
在隨信隨法行相續中。名未知當知根。在
信解見至身證相續中。名已知根。在慧解脱
倶解脱相續中。名具知根。九根聚集隨位説
三故無別體。由此故説二十二根名二十
二實體十七。尊者法救作如是説。名二十二。
實體十四。謂即前五及命捨定無別實體故。
彼説問何故命根無實體。答命根是不相應
行蘊所攝。彼説不相應行蘊無實體故。問
何故復説捨根無別體。答彼説離苦樂受
無別不苦不樂受。所以者何。諸所有受。或樂
或苦若非苦樂。云何名受。問若爾經説三受
當云何通。答彼作是説。樂受苦受有上。有
下有利有鈍。有躁有靜。諸上利躁者名樂
受苦受。諸下鈍靜者名不苦不樂受。此體不
定如疑而轉。問何故彼説定根亦無別體。
答彼説離心無定體故。如説定云何謂心
一境性。由此諸根名二十二。實體十四。尊者
覺天作如是説。名二十二。實體唯一。所謂
意根。彼作是説。諸有爲法有二自性。一大
種。二心。離大種無所造色。離心無心所。諸
色皆是大種差別。無色皆是心之差別。由此
義故實根唯一。如實義者。應如初説名二
十二。實體十七如名體。如是。名施設體施
設。名異相體異相。名異性體異性。名別性體
別性。名分別體分別。名覺悟體覺悟。應知
亦爾。是名諸根自性。我物性相自體
已説自性當説所以。問何故名根。根是何
義。答増上義是根義。明義是根義。現義是根
義。憙觀義是根義。端嚴義是根義。最義是根
義。勝義是根義。主義是根義。問若増上義是
根義者。諸有爲法展轉増上。諸無爲法於有
爲増上。則一切法皆應立根。何故世尊立
二十二。脇尊者言。佛於諸法了達究竟。善
知諸法體相勢用餘不能知。若法有根相
者立根。無者不立不應責問。有説。増上縁
有下有上有劣有勝。上勝立根。下劣不
立。有説。雖一切法皆有増上縁義。而非皆
有増上明現。乃至主義。如二十二根者。如
一切有情雖皆互有増上縁義。而有勝者。
如鬼界中琰摩王勝。傍生趣中師子王勝。村
中主勝。國中王勝。四大洲中轉輪王勝。於欲
界中自在天勝。千世界中梵王爲勝。於三
界中佛爲最勝。佛於一切有情類中。獨稱
法王無倫匹故。如是諸法雖皆是増上縁。
而非一切皆有増上。乃至主義。如二十二
根者。故佛唯説此二十二根
問若増上義是根義者。誰於何増上。答眼根
於四處増上。一莊嚴自身。二導養自身。三
爲識等依。四作不共事。莊嚴自身者。雖有
妙身支分具足。眼根若缺人不喜觀。故於嚴
身此爲増上。導養自身者。由眼根故見
好惡色。捨危就安令身久住。爲識等依者。
眼識及相應法依此而生。作不共事者。唯
眼根見色非餘根。耳根於四處増上。一莊
嚴自身。二導養自身。三爲識等依。四作不
共事。莊嚴自身者。雖有妙身支分具足。耳
根若缺人不憙觀。故於嚴身此爲増上。導
養自身者。由耳根故聞好惡聲。捨危就安
令身久住。爲識等依者。耳識及相應法依
此而生。作不共事者。唯耳根聞聲非餘根。
有餘師説。眼根導養生身爲勝。耳根導養
法身爲勝。如説
    譬如明眼人 能避現嶮難
    世有聰明者 能離當苦惡
    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離罪
    多聞捨無義 多聞得涅槃
復有説者。眼根耳根倶能導養生身法身。
導養生身如前説。導養法身者。由眼根
故親近善士。由耳根故聽聞正法。由此能
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乃至展轉證得涅槃。
是故經説。梵壽梵志勿壞二根。謂眼與耳。
問何故於諸根聚中。但説勿壞二根耶。答
由眼耳根佛出世時。爲路爲門趣入佛法。
又由眼耳遇佛便能比知是佛。如説苾芻。
汝若不能知佛心者應二處求。一所聞。二
所見。由此偏説勿壞二根。鼻舌身根皆於
四處増上。一莊嚴自身。二導養自身。三爲
識等依。四作不共事。莊嚴自身者。雖有妙
身支分具足。三根隨缺人不憙觀。導養自
身者。由此三根受用段食令身久住。以
段食是香味觸故。爲識等依者。鼻識及相
應法依鼻根生。舌識及相應法依舌根生。
身識及相應法依身根生。作不共事者。唯
鼻能嗅。唯舌能嘗。唯身覺觸。各非餘根。意
根於二處増上。一能續後有。二自在隨轉。
能續後有者。如説識若不託母胎名色得
成羯邏藍不。不也世尊。自在隨轉者。如説
    世間心所引 亦爲心所勞
    心若於彼生 皆自在隨轉
有説。意根於染淨品増上。如説心雜染故
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男女二根於
二處増上。一有情異。二分別異。有情異者。
由此二根令諸有情男女類別分別異者。
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乳房等別。謂劫初時無
女男差別。後於是處少造色生。便有男女
體類状貌。顯形言音衣著飮食受用差別。有
説。此二於染淨品増上。於染勝者。非於婬
欲此無疑故。但由此二若壞若闕。於不律
儀。五無間業。不能受作。亦復不能斷諸善
根。於淨勝者。此男女根若壞若闕。便不能
起一切律儀。亦復不能離三界染。不能
種植三乘種子。命根於二處増上。一令説
有根。二令根不斷。命根若在可説有根。及
令諸根相續住故。有説。命根於四處勝。一
續衆同分。二持衆同分。三護養衆同分。四令
衆同分不斷。五受根於雜染品増上。以諸
有情由受勢力。四方追求遊於鐵鎖。鉤索
嶮路登山越谷。匍匐偃倒或入大海遇諸
畏難。謂波浪洄澓室獸摩羅。黒風旋風伏山
灘磧墮惡龍宮。邏刹娑洲金毘羅難盜賊難
等。如是種種皆因諸受。問無漏受云何於
雜染品増上耶。答初起加行及趣入時。亦
於雜染品増上。謂觀行者求彼受時。亦須
追求衣食等物。由此勢力亦生染故。有説
受於染淨倶勝樂受。於染勝者。如説於樂
受貪隨増。於淨勝者。如説樂故心定。若受
於染勝者。如説於苦受瞋隨増。於淨勝者。
如説苦爲信依。不苦不樂受於染勝者。如
説於不苦不樂受無明隨増。於淨勝者。如
説六出離依捨信等五根。於清淨品増上。
如説
    信生能歸趣 越放逸流海
    精進能除苦 慧能得清淨
又説我聖弟子具信。伊師迦能捨不善修習
善法。又佛告慶喜。精進能得菩提。又説我
聖弟子具精進力。捨不善法修習善法。又
説念能遍行防護一切。我聖弟子具念防護。
捨不善法修習善法。又説定是正道不定是
邪道。定心得解脱非不定心。定心能知諸
蘊生滅。又説。我聖弟子具三定鬘。能離不
善修於善法。又説
    慧爲世間上 能順趣決擇
    能正知諸法 能盡老死苦
又説。一切法中慧爲最上。又説。姊妹。我聖
弟子能以慧刀。斷諸結縛隨眠纒垢。又説。
我聖弟子具慧垣牆。能障惡法増長善法。
未知當知根。於未見諦而見諦増上。已知
根。於已見諦除煩惱過。増上。具知根。於已
除煩惱過。得現法樂住増上。由此各各於
彼彼處有増上義。故説爲根
尊者寠沙筏摩作如是説。唯意一種是勝義
根。是内是遍有所縁故。是内者。内處攝故。是
遍者。從無間獄至有頂故。有所縁者。縁一
切法故。餘眼等根不具斯義。是故不立爲
勝義根。謂眼等五雖内處攝。而非是遍非
有所縁。命根雖遍而非内處亦非有縁。苦
樂憂喜。雖有所縁非遍非内。捨信等五雖
遍有縁而非内處。三無漏根如九根説。問
若唯意是勝義根者。餘二十一何故名根。答
彼與意根作所依。作依。作雜染。作清淨。
作清淨位。故亦名根。誰作所依。謂眼謂五
根。誰作依。謂命根。誰作雜染。謂五受根。誰
作清淨。謂信等五根。誰作清淨位等三無漏。
根。即見位修位無學位。問何故男女復得名
根。答生有情故。生欲樂故。制煩惱故。爲
染依故。生有情者。謂生胎生卵生有情。
生欲樂者。謂於是處初生欲樂後乃遍身。
如依眉間初生聖樂後乃遍身。於亦如是
制煩惱者。謂此志性能於暫時伏諸煩惱。
爲染依者。謂染汚識及相應法此爲所依。
餘處身根發三種識。此唯發染汚識非餘。
發此識時唯作習近意故心與貪倶。尊者
僧伽筏蘇作如是説。唯命等六是勝義根。所
謂眼耳鼻舌身命有情本故。問若命等六是
勝義根者。餘十六種何故名根。答與命等
六。作種子。作雜染。作清淨。作清淨位。故
亦名根。誰作種子。謂意根。誰作雜染。謂五
受根。誰作清淨。謂信等五根。誰作清淨位。
謂三無漏根即見位修位無學位。問何故男
女亦得名根。答欲界有情欲爲種子。欲爲
苗稼。此依何有。謂男女根。是故此二亦得
名根
尊者妙音作如是説。命等八種是勝義根。謂
眼耳鼻舌身男女命有情本故。問若命等八
是勝義根者。餘十四種何故名根。答與命等
八作種子。作雜染。作清淨。作清淨位。故
亦名根。廣如前説
問身根極微遍身等有。何故此獨名女男
根。復説爲顯。尊者世友作如是説。此處能
顯是男女故。名男女根復説爲顯。問有二
形者亦能顯耶。答此不能顯不決定故。由
此故説非女非男。有説。此處生流轉者還
滅者故。外道六師補刺拏等名流轉者。聲聞
獨覺。及與如來名還滅者。尊者説曰。此處能
生諸仙牟尼。諸聰慧者。善調伏者。易共住
者。故名男女根。亦説名顯
已説諸根聰相所以。今當顯示一一別相。
問眼根云何。答若已見色。今見色。當見色。
及此所餘是名眼根。已見色者説過去眼。
今見色者説現在眼。當見色者説未來眼。
此説同分。及此所餘者説彼同分。眼如界
中廣説。乃至意根説亦如是。問女根云何。答
身根少分。男根云何。答身根少分。命根云何。
答三界壽。樂根云何。答依順樂觸所生身心
樂。平等受受所攝。是謂樂根。苦根云何。答
依順苦觸所生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謂
苦根。喜根云何。答依順樂觸所生心悦。平等
受受所攝。是謂喜根。憂根云何。答依順苦
觸所生心慼。不平等受受所攝。是謂憂根。捨
根云何。答依順不苦不樂觸所生身心捨。非
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謂捨根。信根云
何。答於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信順印可忍
受欲樂心清淨性。是謂信根。精進念定慧根
如文廣説。問未知當知根云何。答未見諦者。
未現觀者。諸學慧慧根。及所有根。隨信隨法
行。於四聖諦未現觀能現觀。是謂未知當
知根。此中於四聖諦未已見故。名未見
諦者。未已現觀故名未現觀者。諸學慧慧根
者。此説慧根及所有根。隨信隨法行於
四聖諦未現觀能現觀者。説餘八根。總此九
根名未知當知根。問此九根中何故慧根再
説。別説餘根但作一總説耶。答慧名義勝
故。謂根聚中慧爲最勝。如國中王勝。村中
主勝。餘根不爾。有説。慧爲導首故。如説。
苾芻。諸善法生。明爲導首。明爲前因。由此
引生所有慚愧。有説。慧具三現觀故。謂慧
具三現觀。一見現觀。二縁現觀。三事現觀。
慧相應法有二現觀。謂除見非慧性故。慧
具有法有一現觀。謂事非餘。非慧性故。無
所縁故。有説。慧見煩惱令不久住。如穴居
衆生。人若見時便還入穴。有説。慧照相續
則煩惱不侵。如室有燈賊不能盜。有説。
慧能照一切法。外日月等唯照一界一處一
蘊一世少分。慧能普照十八界。十二處。五
蘊。三世。及無爲法。有説。無慧者縛。有慧者
解。有説。慧入佛法甚歡娯故。謂佛法中以
解爲勝。是故諸有慧者見妙法寶。於中歡
娯如明眼人入於寶渚。若無智慧雖入佛
法無所見故常懷憂慼。如生盲人至採寶
所更増愁毒。有説。慧根如將。如導。如目。
如首。是覺覺支。是道道支。有説。慧能導引
餘菩提分令不異趣。如明眼者導衆盲人
令行正路。此亦如是。有説。慧斷纒縛猶
如利刀。如説。姊妹。我聖弟子。能以慧刀斷
結縛隨眠纒垢。有説。慧如臺殿。如尊者
阿埿律陀言。我依戒住戒。得昇無上智慧
臺殿。有説。慧能安立諸法自相共相。能分
別諸法自相共相。破自體愚及所縁愚。於諸
法中不増減轉。有説。慧是諸佛所愛敬故。
佛不愛敬有情色力族姓財富自在。但愛敬
慧。以慧能證諸功徳故。有説。慧能顯佛
無與等故。謂諸色力族姓財富榮貴自在。不
能顯佛是最尊勝。唯慧能顯。以一切智唯
佛有故。餘根不爾。以如是等無量因縁。慧
根餘根作差別説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
十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四十三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根蘊第六中根納息第一之二
問已知根云何。答已見諦者已現觀者。諸學
慧慧根。及所有根。信解見至身證。於四聖
諦已現觀重現觀。是謂已知根。此中於四
聖諦已見故。名已見諦者。已現觀故名已
現觀者。諸學慧慧根者。此説慧根及所有根。
信解見至身證。於四聖諦已現觀。重現觀
者。説餘八根。總此九根名已知根。問諸無
學者於四聖諦亦重現觀。如從退法轉至
思法。乃至從堪達法轉至不動。何故但説
學重現觀非無學耶。答亦應説無學。而不
説者。當知有餘。有説。此中擧初顯後。若
説學重現觀。當知已説無學亦重現觀。如
擧初顯後。擧始入顯已度。擧加行顯究
竟。當知亦爾。有説。若斷未曾斷煩惱。得未
曾得沙門果者。説重現觀。無學爾時非斷
未曾斷煩惱。亦非得未曾得沙門果。是故不
説。有説。若斷未曾斷繋得。得未曾得離繋
得者。説重現觀。無學爾時雖得未曾得離
繋得而不斷未曾斷繋得。是故不説。如斷
繋得。得離繋得。除過患修功徳。捨下劣
證上妙。去無義取有義。盡渇愛苦受無
熱樂。應知亦爾。有説。捨未曾捨無智。得未
曾得智者。説重現觀。無學爾時雖得未曾
得智。而非捨未曾捨無智。是故不説。應知
此依染無智説。由如是等種種因縁。學説
重現觀非無學
問具知根云何。答漏盡阿羅漢。諸無學慧慧
根。及所有根。慧解脱倶解脱能得現法樂住。
此中漏盡阿羅漢諸無學慧慧根者。此説慧
根及所有根。慧解脱倶解脱能得現法樂住
者。説餘八根。總此九根名具知根。問學者
亦有現法樂住。何故但説無學耶。答亦應
説學。而不説者。當知有餘。有説。此中擧
終顯始。若説無學得現法樂住。當知已説
學亦得現法樂住。如擧終顯始。擧已度
顯初入。擧究竟顯加行。當知亦爾。復次此
説名義勝者。以法言之。則無學法勝。以補
特伽羅言之。則無學補特伽羅勝。有説。此
中説得輕安樂非煩惱熱所損者。學雖得
輕安樂。而猶爲煩惱熱所損。是故不説。復
次此中説受輕安樂自在廣大者。學於所
作有所作故。雖受輕安樂。而不自在。亦
不廣大。如王未除一切怨敵。雖受王樂而
不自在。亦不廣大。彼亦如是。是故不説。有
説。此中説已息煩惱意言已滿牟尼相者。
學則不然。是故不説。有説。此中説有現法
樂住。無後世樂住者。學於二世皆有樂住。
是故不説。由如是等諸因縁故。無學説樂
住非學
問爲有三明阿羅漢不。若有者。此中何故
不説。若無者。恣擧經云何通。如説。尊者舍
利子恭敬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百苾芻。幾
是三明。幾是倶解脱。幾是慧解脱。此中因論
生論。尊者舍利子知是事不。若知者何故問。
若不知者。云何得名波羅蜜多聲聞。應作
是説。彼尊者知。若爾何故問。亦有知而問
者。如毘柰耶説。爾時世尊知而故問。由此
不應以知故遮其問。有説。尊者欲饒益
他故。謂舍利子雖自了知。而知衆中有不
知者。無無畏故不能問佛。舍利子無是
過故。爲饒益他所以發問。有説。尊者欲
於總中顯差別故。謂佛爲五百苾芻如應
説法。彼聞皆得阿羅漢果。永斷後有稱可
佛心。一切有情眞實稱可佛心者。謂得阿
羅漢果永斷後有。尊者舍利子作是念彼
諸苾芻。雖皆得阿羅漢果永斷後有。而未
知彼誰先來勤修加行誰不爾。欲於總中
顯有差別。故發斯問。有説。世尊先爲五百
苾芻説法令等住果。尊者舍利子欲顯彼
道有差別故。是以發問。有説。世尊先爲五
百苾芻説法。令住平等無爲解脱。尊者舍利
子。欲顯彼有爲解脱非無異故。而發斯問。
有説。尊者欲顯發功徳伏藏令世共知故。
如世伏藏土所覆故世人不見。若因開發
乃得見之生希有想。如是功徳寶藏以少
欲土覆世無知者。由舍利子所顯發故。世
人共知生希有想。有説。尊者欲發施主増
上思故。有諸施主雨四月中。以衣服等供
給僧衆。彼或生念。我所施田爲良美不。爲
欲令彼生決定知我等已於良田植福
快哉所作功不唐捐。是故尊者發如是問。
有説。尊者欲顯師徒儀式法應爾故。謂弟
子法應問師。師法應教弟子。有説。尊者
顯己求法無厭離諸懈慢。令他亦然。是以
故問。有説。尊者欲斷世人少有所知。便生
傲足不問他故。彼尊者念言世人智慧。於
我所有十六分中不能及一。我猶問他。何
況汝等少知少見而不問耶。有説。尊者欲
顯離法慳垢故。謂法慳者見他問時尚不
生喜。何況自問。有説。尊者欲止外道誹
謗故。謂諸外道恒謗佛言。沙門喬答摩攝
受鄔波底沙倶履多故。夜從受法晝爲他説。
若舍利子於大衆前。合掌恭敬而請問者。此
謗便止。有説。尊者欲顯世尊弟子所有善
説皆須佛印印之。故發斯問。如王所司所
有符疏。若無王印人不承受。往關津等悉
爲障礙。若有王印人皆信用所往無礙。如
是佛弟子所有善説。若無佛印他不信受。
如來滅後所有四衆亦不敬受。若爲佛印所
印可者。聞則奉行。遺法四衆亦生敬重。由
此等縁彼舍利子而作斯問。若無三明阿羅
漢者。彼經所説云何通耶。答應説有三明
阿羅漢。問若爾。彼經善通。此中何故不説。
答此中應作是説。及所有根慧解脱倶解脱
三明。能得現法樂住。而不説者。當知有餘。
復次已説在先所説中。謂三明阿羅漢。或是
慧解脱。或是倶解脱。若説慧解脱。當知已
説慧解脱三明。若説倶解脱。當知已説倶
解脱三明。故不別説。昔於此義有二論師。
一名時毘羅。二名寠沙伐摩。尊者時毘羅偏
稱讃慧。尊者寠沙伐摩偏稱讃滅定。時毘羅
作如是説。慧勝非滅定。慧有所縁。滅定無
所縁故。寠沙伐摩作如是説。滅定勝非慧
滅定唯聖者有。慧通異生有故。稱讃慧者
作如是言。若具三明非八解脱者。是名
三明。若具三明亦八解脱者。亦名三明。若
具八解脱非三明者。是名倶解脱。若有一
明二明。是名慧解脱。所以者何。以慧勝滅
定故。稱讃滅定者作如是言。若倶八解
脱非三明者。是名倶解脱。若具八解脱亦
三明者。亦名倶解脱。若具三明非八解脱
者。是名三明。若有一明二明。名慧解脱。所
以者何。以滅定勝慧故。此二所説倶唐捐
其功。於文無益於義無益。然具三明者
有得滅定。有不得滅定。若得者名倶解脱
三明。若不得者名慧解脱三明
今當重説三無漏根一一立名差別所以。問
何故名未知當知根。答未已知而知。未已現
觀而現觀。斷無智故名未知當知根。問若
如是者。苦法智忍生。於欲界五蘊苦得現
觀。苦法智生於彼復得現觀。則是現觀已復
現觀。何故猶名未知當知根。不名已知根
耶。答苦法智忍於欲界五蘊苦名現觀。非
已現觀。苦法智生乃名已現觀。然非已現
觀而現觀故。不名已知根。有説。苦法智忍
於欲界五蘊苦。雖名現觀而不名知。非
智性故。苦法智生乃得名知。爾時雖名已
現觀。而現觀而非已知而知。故不名已知
根。又此中依智現觀而作論。非忍故。亦不
名已現觀而現觀。如何名已知根。有説。苦
法智後復有未已現觀道生。此智爲未已現
觀。覺所倰所覆以下著上。彼増上力故此
不自在。由此苦法智不名已知根。餘忍智
亦爾
問何故名已知根。答已知而知。已現觀而現
觀。斷無智故名已知根。問若如是者。道類
智忍生。除其自性相應倶有法。於餘一切類
智品道皆得現觀。此後道類智生。於道類
智忍自性相應倶有法。乃得現觀。爾時於彼
忍自性等未已現觀而現觀。何故名已知
根不名未知當知根。答外國師説十六心
刹那皆是見道。問今不問彼。但問十五心
刹那爲見道者。何故爾耶。尊者僧伽筏蘇説
曰。道類智忍現在前時。能修未來無量刹那
道類智忍。彼所修者於現在忍等已得現
觀。故無有過。此不應理。未來道無作用
故。應作是答。從多分説名已現觀。謂已現
觀者無量無邊。未已現觀者但有少許。已現
觀而現觀者。猶如大地。未已現觀而現觀者。
但如一塊。妙高一塵大海一渧。虚空蚊處
喩亦如是。故從多分名已知根。問第十六
心頃應如七智。何故獨説爲已知根。非已
知而知故。答此亦從多分説。謂初刹那雖
與七智相似。後諸刹那皆與彼異。從多分
説悉名已知根。一類性故。有説。此後更無
未已知。道所*倰所覆不以下著上。令不
得自在。必當爾故。於知言已知。如去時
名已去。彼亦如是
問何故名具知根。答已知而知。已現觀而現
觀。不斷無智先已斷故。名具知根。問若如是
者。三乘無學皆是具知。何故世尊獨名爲佛。
答能初覺故。能遍覺故。能別覺故。説名爲佛
聲聞獨覺不能初覺。不能遍覺。不能別
覺。故不名佛。有説。若於爾焔自覺遍覺。
無錯謬覺。説名爲佛。獨覺雖能自覺。無餘
二種。聲聞倶無。故不名佛。有説。若於諸縁
能自然覺。一切種覺説名爲佛。獨覺雖有
自然覺。而無一切種覺。聲聞倶無。故不名
佛。有説。若智於能覺所覺。行相所縁。根根
義。有境境。爾焔中。能遍明覺説名爲佛。二
乘不爾。有説。若有聞而不捨。説名爲佛。
二乘不爾。有説。若相續中。永伏一切非理
習氣。説名爲佛。二乘不爾。有説。若有於甚
深縁起河能盡源底。説名爲佛。二乘不爾。
故經喩以三獸渡河。謂兎馬象。兎於水上
但浮而渡馬或履地或浮而渡。香象恒時蹈
底而渡。聲聞獨覺及與如來。渡縁起河如
次亦爾。有説。若斷二種無知。謂染不染。
説名爲佛。聲聞獨覺唯能斷染。不斷不染。
故不名佛。有説。若斷二種疑惑。謂事隨眠。
説名爲佛。聲聞獨覺雖斷隨眠而不斷事。
故不名佛。有説。若盡智時二障倶斷心得
解脱謂煩惱障及解脱障。説名爲佛。聲聞
獨覺或先脱煩惱障。後解脱障。或先斷解
脱障。後煩惱障。無倶脱者。故不名佛。有説。
若具二圓滿者。説名爲佛。謂所依能依諸
餘有情。或所依圓滿非能依。如轉輪王。或
能依圓滿非所依。謂聲聞獨覺。唯佛具二故
得佛名。如所依能依器器中處處中明與行。
應知亦爾。有説。若三事圓滿説名爲佛。謂
色族辯。二乘不爾。有説。若三事圓滿説名
爲佛。謂立誓果成恣問。二乘不爾。有説。若
具三不護三不共念住説名爲佛。二乘不
爾。有説。若所言無二。辯才無竭。所記無謬。
説名爲佛。二乘不爾。有説。若具四智説名
爲佛。謂因智時智相智説智。二乘不爾。有
説。若具四智説名爲佛。謂無著智。無礙智。
無謬智。不退智。二乘不爾。有説。若具種種
因覺。種種果覺。種種相續覺。種種對治覺。説
名爲佛。二乘不爾。有説。若世八法所不能
染。功徳彼岸無能逮者。一切危厄堪能拔
濟。説名爲佛。二乘不爾。有説。若具十八不
共佛法。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不共念住。
説名爲佛。二乘不爾。有説。若有深遠微細
遍行。平等大悲心者。説名爲佛。深遠者。三
無數劫所積集故。微細者。覺三苦故。遍行
者。縁三界故。平等者。於怨親中無異轉
故。由如是等種種因縁。於三具知唯一名

問世尊何故於色蘊中。唯立眼處等爲根。
非色處等耶。答由色處等無根相故。有説。
内處攝者立根。外處攝者不立。有説。若亦
作所依者立根。唯作所縁者不立。有境
境説亦爾。有説。若唯有情數攝者立根。若
不定者不立。有説。若唯是有執受者立根。
若非及不定者不立。有説。若唯相續攝者立
根。不定者不立。有説。若唯自相續受用者
立根。不定者不立。有説。不共者立根。共
者不立
問世尊何故於受蘊中。苦受樂受各立二根。
不苦不樂受唯立一耶。答不苦不樂受亦應
立二。而不立者。當知是有餘説。復次欲
以種種文種種説莊嚴於義令易解故。復
次欲現二門二略。乃至廣説。復次苦樂二受
有明利。有不明利。有輕躁。有不輕躁。有
安住。有不安住。諸明利輕躁不安住者。立
憂喜受。諸不明利不輕躁安住者。立苦樂受。
不苦不樂受。唯不明利不輕躁安住。故合立
一。復次苦受樂受轉有異故。各分爲二。謂
樂根轉異喜根轉異。苦根轉異。憂根轉異。不
苦不樂受無異轉。故合立爲一。復次苦受樂
受互相違故。各分爲二。謂苦樂相違。憂喜相
違。不苦不樂受無此相違。故但説一
問何故想蘊不立爲根。答非根法多。何獨
問想。問如色蘊行蘊少分立根。受蘊識蘊
皆立爲根。唯想不立。所以故問。答以想無
根相故。復次根者自力轉。想由他轉。如傭
作人他教即作。不教不作。想於境轉。亦復
如是。謂受思識領納造作了別境已。想方取
相。復次根者自在不爲他覆。想爲慧覆。故
不説根。謂善想爲善慧所覆。如於善事善
取相者。世間説此名總慧人。無記想爲無
記慧所覆。如於世務善取相者。世便
此名巧慧人。染汚想爲顛倒慧所覆。如説
於無常起常想顛倒。乃至於非我起我想
顛倒。尊者世友説曰。想何故不立根。答増
上義是根義。想増上少故不立根。問想亦
有増上。如説一切有爲法展轉増上。諸無爲
法於有爲増上。答我説少不説無也。又
説根者能害煩惱。想不能害煩惱。問想
亦能害煩惱。如説苾芻於無常想。若習
若修若多修習。能除一切欲貪色無色貪。
答此於慧説想名也。大徳説曰。根是主義
不隨於他。想則隨他。餘心心所分別境
已方能取相。故不立根。尊者衆世説曰。根
者沈實。想用浮虚。故勝解觀名爲假想。世
亦於彼不實解中言是汝想。尊者覺天説曰。
根者決定難可搖動。想用隨縁轉易不定。
如影像陽焔。故不立根。問何故煩惱不立
爲根。答彼無根相。是以不立。有餘師説。増
上是根。煩惱下劣。問煩惱能令諸有相續。壞
諸善品令沒生死。令遠涅槃難可調伏。
云何下劣。答以諸煩惱鄙賤可訶。智者棄
之故名下劣。非無勢用名爲下劣。如旃
荼羅補羯娑等。雖有勢用亦名下劣。以諸
勝人所輕賤故。問若爾。染汚受應不立根。
答受於染品勢用増上故立爲根。煩惱不
爾。以依諸受生煩惱故。問若爾。想應立
根。亦能生煩惱故。答想雖能生煩惱。而不
及受勝。由此義故亦不説在縁起支中。
有説。受雖隨順染品。而亦與善法交通。煩
惱唯於染品隨順。而不順善。故不立根。猶
如獄正所居雖下而與貴勝交往。非如守
門獄卒。雖有威猛苦切於人。而極鄙惡可
厭賤故。貴勝離之。尊者僧伽伐蘇説曰。
若法有染無染。身中可得者立根。煩惱唯
於有染身中可得。故不立根。若爾憂根及
具知根皆不應立。憂根但於有染身中可
得。具知根但於無染身中可得故。有説。根
是主義。煩惱非主。是心所法故。若爾受等亦
應不立由此因縁前説爲善
問何故受善染無記皆立爲根。慧念定唯善
立根。非染無記。答受於順雜染品勢用増
上。善染無記受皆有勢力。順雜染品故並立
根。慧念定三順清淨品勢用増上。唯善慧
念定順清淨品故立爲根染慧念定乃相資
助斷清淨品。無記慧等亦於淨品不順。是
故皆不立根。有餘師説。受於三品皆有勢
用。故並立根。慧念定三唯於淨品有勢用
故。唯善立根。所以者何。諸受力故令有情
類於諸善染無記事轉。由受於淨品勝故。
説在覺支靜慮支中。於染品勝故。説在十
二縁起支中。於非二品勝者。謂由受故造
作種種無記事業。慧等不爾。由此應知意
根亦於三品勝故。善染無記皆立爲根。於
三勝者。以三品法皆依心故。問何故作意
勝解觸欲不立爲根。答無根相故。謂作意
雖能發動於意趣所縁境。非一切時恒有
勝用。故不立根。問此於淨品豈無勝用。諸
修定者初修定時。無不皆由作意力故。答
初修定時令心趣境雖暫有力。心住境已
便無勝用。故不立根。勝解雖能令心於境
印可決定。而於生長無別勝用。故不立根。
問豈不勝解於善法中亦有勝用。於戒等
五蘊。十無學支中。皆建立故。答於離染位
離染相顯。立解脱蘊正解脱支。除此更無
生長勝用。以無根相不立爲根。觸雖令心
觸對於境順生諸受。然於染淨無別勝用。
故不立根。問豈不生受即是勝用。答受於
染淨有勝功能可立爲根。觸唯生受於染
淨品無親勝用。又觸唯能隨順染品。非順
淨品。故不立根。多順淨品立諸根故。即
由此故欲不立根。亦於淨品無勝用故。
契經説諸法欲爲根本。諸染淨品皆從
欲生。如何於淨無有勝用。答雖染淨品
無欲不生。契經説爲諸法根本。然既生已
便無勝用。又多順愛故不立根。順下賤法
非増上故。問思能令心造作善惡。立爲意
業。能發身語。能感生死。有増上用。勝於餘
法。何不立根。答唯順雜染。非清淨品。故
不立根。有説。諸業從煩惱生。煩惱鄙賤
非増上故。不立爲根。業亦應爾。如鄙賤
人所生男女。人皆厭棄不與交婚。諸業亦然。
故無根義
問何故善心所法中。唯二立根餘皆不立。答
餘並無根相故。謂信能爲諸善根本。無有
善品離信而成。精進普能策發衆善。無有
善品離精進成。故此二法増上義勝。可立
爲根。餘則不爾。問慚愧二種自性善攝。説
爲白法。何不立根。答此能對治遍不善心。
一向黒品自性不善。故説名白及自性善。然
於生長諸善法中。無別勝能。故無根義。問
無貪無恚名爲善根。此中何故不立爲根。
答彼建立根。與此義異。謂彼所治與六識
倶。通五所斷。是隨眠性。能發麁重身語惡
業。與斷善根作勝加行。具斯五義立不善
根。無貪等三能對治彼。及起諸散善業故
名善根。此中信等立根。通望生長一切善
法。多依隨順出世善品。故無貪等於此非
根。問輕安。不害。不放逸捨。何不立根。答無
根相故。謂彼所治四隨煩惱。三唯遍染心。一
爲惡尋伴。惱亂菩薩障取菩提。故善法中
立彼能治。然於生長清淨品法。無勝所作。
故不立根。問諸善皆依不放逸起。云何説
所作非勝耶。答此但能。除諸放逸法故。令
諸善品依信等生。非彼親能有生長用。問
欣厭何故不立根耶。答於散位中此用雖
勝。於定善位用不分明。根用必於兩位中
勝。而於定位明了増強。故彼二法無有根
義。問若爾。何故立信爲根。答澄淨用通一
切位故。非唯散位。是故立根。問惡作睡眠。
及與尋伺。何故非根。答無根相故。謂前二種
唯在散心。後二不通一切界地。又皆無有
生善勝能。故皆不説有其根義。問若爾。苦
等四受應不立根。答總而言之。受遍諸位。
依彼種類皆説爲根。又受皆有生長増上。
彼四不爾。問道支中立尋靜慮。支中立尋
伺。豈非生長有増勝耶。答此於定慧有策
持力故立爲支。非於生長有増上用。是故
非根
問何故於諸不相應行唯命立根。答唯命根
有根義故。謂彼唯是有情數攝。唯是異熟。
能遍任持故立爲根。餘皆不爾。所以者何。
四有爲相三義皆無。無想異熟無遍持義。
其衆同分非唯異熟。由彼亦通等流性故。
二無心定。名句文身。得非得等。無後二義。
故彼一切皆不立根
問若最勝義是根義者。涅槃於一切法中最
勝。何不立根。答彼是諸根盡滅處故。根盡滅
處不名爲根。如&T036275;等壞處不名&T036275;等。有説。
若法行世取果與果。有諸作用了知所縁。
可立爲根。涅槃不爾。有説。若法生滅有因
有果有有爲相。可立爲根。涅槃不爾。有
説。根者屬因屬縁和合而生。涅槃不爾。
有説。若法爲生所生。爲老所老。爲滅所滅。
可立爲根。涅槃不爾。有説。根者墮蘊墮
世。衆苦所隨。涅槃不爾。有説。根者有前
後相上中下相。涅槃不爾。有説。最勝是根
義者。謂於有爲中勝而有作用。涅槃乃
一切法中最勝。而無作用。故不立根。虚空
非擇滅不立根義。准此應知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
十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