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四靜慮六。空無邊處五。有説二。上三無色
各一。下地如前説。若得識無邊處善心。未
離空無邊處染。彼成就識無邊處二。上二
無色各一。下地如前説。若已離空無邊處
染。未得無所有處善心。彼成就空無邊處
四。有説一。識無邊處二。上二無色各一。下
地如前説。若得無所有處善心。未離識無
邊處染。彼成就無所有處二。有頂一。下地
如前説。若已離識無邊處染。未得有頂善
心。彼成就識無邊處一。無所有處二。有頂
一。下地如前説。若得有頂善心。未離無所
有處染。彼成就有頂二。下地如前説。若已
離無所有處染。未離有頂染。彼成就無所
有處一。有頂二。下地如前説。若已離有頂
染。彼成就有頂一。下地如前説。生初靜慮。
若未得第二靜慮善心。彼成就初靜慮二
十。第二靜慮八。後二靜慮各四。四無色各一。
成就欲界一。謂法出離依捨。有説成就三。
謂色聲法出離依捨。有説成就六。謂六出離
依捨。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離初靜慮染。
彼成就第二靜慮十四。餘如前説。若已離
初靜慮染。未得第三靜慮善心。彼成就初靜
慮十二。第二靜慮二十。餘如前説。如是乃
至離有頂染。廣説如前。如生初靜慮如是
生第二靜慮等准前廣説。如理應知。得捨
斷三亦准前説。如契經説。以六出離依
喜。爲仗爲依爲建立故。於六耽嗜依喜。能
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以六出離依
憂。爲仗爲依爲建立故於六耽嗜依憂。能
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以六出離依
捨。爲仗爲依爲建立故。於六耽嗜依捨。能
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説暫
名斷。復言以六出離依喜。爲仗爲依
爲建立故。於六出離憂。能棄能捨及能變
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説離欲界染。復言以
六出離依捨。爲仗爲依爲建立故。於六出
離依喜。能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
知此説離第二靜慮染。復言以一種性所依
捨。爲仗爲依爲建立故。於種種性所依捨。
能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説
離第四靜慮染。復言以非彼性類。爲仗
爲依爲建立故。於一種性所依捨。能棄能
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説離非想
非非想處染。非彼性類者。謂無漏道要由
此道。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
十九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四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執受納息第四之四
以無間道證預流果。修彼道時四念住。幾
現在修。幾未來修。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
論。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説。無
未來修。勿有未作而已得故。爲遮彼執顯
有未來修。彼雖未起已起彼類故。或復有
説二心倶行。以見聞等倶時有故。爲遮
彼執顯無二心倶行。刹那迅轉非倶似倶
故。或復有説。四正斷等非一時有用因異
故。爲遮彼執顯此同時得有四種體無
別故。或復有説。信等唯無漏。經説異生無
信等根故。爲遮彼執明信等通有漏。契經
但説無漏根故。或復有説。根力體異。由彼
勝劣位差別故。爲遮彼執顯位雖殊而根
力用一體有故。或復有説。覺支通有漏。説
淨倶修念覺支故。爲遮彼執顯覺支
唯無漏。經説有倶非同時倶故。或復有説。
近分地有喜。經説依喜斷出離憂故。爲遮
彼執明近分無喜。經説已斷當斷名斷故。
或復有説。正語業命不倶時有。一刹那中
無二身語故。爲遮彼執。顯三戒倶三根
所起。一時可得故。或復有説。預流一來亦
得靜慮。爲遮彼執顯倶不得未離欲故。或
復有説。忍即是智。爲遮彼執顯忍非智。
以於諦境未審決故。或復有説。異生不斷
惑未見諦故。爲遮彼執明異生亦斷惑見
麁等故。或復有説。聖者不以世俗道斷惑。
爲遮彼執顯聖自在隨用何道故。或復有
説。上地亦有正思惟支。爲遮彼執顯上
地無彼支以無尋故。或復有執。無色亦有
無漏戒支。爲遮彼執。顯彼無戒以無色故。
或復有説。三三摩地義別體同。爲遮彼執
明體亦異行相別故爲止此等種種異宗
顯正所明。故作斯論
以無間道證預流果。修彼道時四念住幾
現在修。幾未來修。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
力。七覺支。八道支。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
八解脱。八勝處。十遍處。八智三等持。幾現在
修。幾未來修。答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
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
未來六。道支現在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
無無色。無解脱。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
持。現在未來一。念住現在一。未來四者。此則
二心倶行。及無未來修執。若有二心倶
時行者。則應現在修四念住。然四念住必
不倶行。一心相應無四慧故。不可此四一
體建立行相所縁倶有異故。非一相續多心
並起。勿由彼成多有情故。若未來世無修
義者。則所修善無増廣義。起多加行則爲
唐捐。設功用多所獲少故。又初成佛時應未
具足一切功徳。勿有此等過失故。有未來
修。未來世寛故具修四。現修勢用能引當來
種類法。得令現前故。現在一者。謂雜縁法
念住。見道諦故。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者。此
則遮説正斷神足非倶時有一。正勤體有
四。所作如燈。一時有四作用。一三摩地由
四因生故。從所因立四名稱。未來修者。亦
體一義分故。現在未來各言修四根力。現在
未來五者。此則遮根力體異。及説五種次第
生執。雖根力位異而自體無別。即一信等
有生破二用立根力名互不相違。相資倶
起故。此五種非次第生。覺支現在未來六者。
此則遮説近分有喜。此處未得上根本地。
未離下怖。不生喜故。經説依喜斷出離
憂者。依加行道説。非無間道故不相違。
此依未至無喜故六。道支現在未來八者此
則止正語業命不倶者意。無貪瞋癡所發無
表。各有七種倶時起故。無靜慮者。此則
止預流一來亦得靜慮者意。此未離欲入
見道故。已離欲者非二向故。無無量者。此
遮無量亦通無漏。及見道中修無量執。此
縁有情故。非無漏見道迅速。又初得故不
能兼修。又復未得根本地故。不修無量。
無無色者。此遮無色有見道執。無色中無
遍縁智故必無見道。又此未得無色定故。
無解脱無勝處無遍處者。此遮前三解
脱等。亦通無漏者執。十六行相所不攝故
不名無漏。又爾時未得根本地故。彼皆
不修無智者。此則遮説忍即是智。忍於諦
境未如實審決故不名智。又於此位自分
修故。不修未來諸智。是故言無等持。現在
未來一者。此則遮説三三摩地義別體同。
以三等持行相異故。體亦有別。一者。謂無
願等持道類忍時。唯修此故。雖八忍皆無間
道。依證果位説道類忍非餘
以無間道證一來果。修彼道時四念住。乃
至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答若倍離欲
染。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
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
來五。覺支現在未來六。道支現在未來八。無
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脱。無勝處。無
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若倍離欲染
入正性離生者。此則遮説異生不斷惑。然
異生類能以麁等六種行相。離欲界染乃至
無所有處染。若先已離六品欲染。名倍離
欲。倍後三故。所餘文句皆如前釋
若從預流果以世俗道證一來果。修彼道
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
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六道
支現在無。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
無解脱。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一。未來七。
等持現在無。未來三。以世俗道證一來果
者。此則遮説聖者不以世俗道斷惑。聖於
二道倶成就故。隨欲現前。即以彼斷。念住
現在。一者。謂雜縁法念住。有漏離染無間
道。必總縁故。根力現在未來五者。此則遮
説信等唯無漏。説觀信等爲集等故。佛觀
三根方説法故。有漏亦有根力用故。覺支
現在無者。此則遮説覺支通有漏有漏不
能如實覺故。説不淨觀倶修念覺支者。依
展轉因有倶而説。未來六者。聖者起有漏
道時。亦兼修無漏故。道支現在無者。雖道
支通有漏。然覺支後説故亦唯無漏。阿毘達
磨有如此相。無無量等者。未至定中無彼
根本地諸善法故。智現在一者。謂世俗智未
來七者。除他心智。以無間道相違故。又未
得故。此中但依八智作論。除盡無生。以位
局故。等持現在無者。三等持雖通有漏。然
此中説無漏者。以無漏是解脱門故。此文
説第六無間道。以彼能證一來果故。餘如
前説。若從預流果以無漏道證一來果修
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
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六。
道支現在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
無解脱。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七。
等持現在一。未來三。念住現在一者。謂法念
住。或雜不雜以四法智隨起一故。智現在
二者。謂苦智法智二。或乃至道智法智二。等
持現在一者。謂三中隨一。餘如前説
以無間道證不還果修彼道時。四念住乃
至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答若已離欲
染。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
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
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六。道支現在未
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脱。無
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無靜
慮者。見道依下不修上故。餘如前説
若依初靜慮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
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
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七。道支現在未
來八。靜慮現在未來一。無無量。無無色。無
解脱。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
一。釋此文句准前應知
若依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
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
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
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無。未來一。無無量。
無無色。無解脱。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
持。現在未來一。覺支現在六者。靜慮中間無
喜根故。依上修下故。未來七。道支現在七
者。此遮上地有尋者執此上心細故無有
尋。餘如前説。若依第二靜慮。入正性離生
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
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
來七。道支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
二。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脱。無勝處。無遍
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釋此文句准前
應知
若依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
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
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
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三。無無量。
無無色。無解脱。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
持。現在未來一。釋此如前
若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
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
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
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四。無無量。
無無色。無解脱。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
持。現在未來一。此隨所應如前釋
若從一來果以世俗道證不還果。修彼道
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
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六。道
支現在無。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
無解脱。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一。未來七。
等持現在無。未來三。釋此文句如前應知。
若從一來果以無漏道證不還果修彼道
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
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六。道支
現在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
脱。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七。等持
現在一。未來三。皆如前釋。以無間道證神
境智通。修彼道時。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幾
現在修。幾未來修。答若諸異生。依初靜慮
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
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無覺支。無
道支。靜慮。現在未來一。無量現在無。未來四。
無無色。解脱。現在無。未來二。勝處現在無。
未來四。無遍處智。現在未來一。無等持。此中
念住現在一者。謂身念住。神境智通。但縁色
故。彼無間道亦但縁色。問如金剛喩定縁
有頂四蘊。或三界滅道漏盡通。縁有頂四蘊。
如是則所縁。或異。此中何故神境智通與無
間道。必同縁色。答金剛喩定與最初盡無生
智。倶是觀諦斷煩惱道。但求離染非於所
縁。有所轉作故。所縁或異。神境通等皆是
隨事作意。倶欲於境變現了知故。所縁必
同。無量現在無。未來四者。根本地中有漏功
徳由同地故。隨應皆修解脱。現在無。未來
二者。謂初二解脱彼在初二靜慮繋故。勝處
現在無。未來四者。謂初四勝處。亦彼繋故。智
現在未來一。謂世俗智。問何故無他心智。答
無間道中不修彼故。是容睱道之所修故。
餘隨所應如前説
若諸聖者依初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
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
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七。道支現在無。未
來八。靜慮現在未來一。無量現在無。未來四。
無無色解脱。現在無。未來二。勝處現在無。未
來四。無遍處智。現在一。未來七。等持現在無。
未來三。靜慮現在未來一者。問聖者已離第
三靜慮染得第四靜慮。依初靜慮修神境
通。無間道中應言靜慮未來修四。無漏
依上下修故何故但説未來一耶。答有説。
應言未來修四而不説者當知有餘。有説。
此中依漸次者説。謂從具縛入正性離生。
乃至得不還果已。依初靜慮修神境通無
間道中。未來修一。不修上者以未得故。有
説。假使離第三靜慮染。依初靜慮修神境
通。亦但修一不修上地故。問豈不依初靜
慮。斷上地染。及無學者。修練根時亦修上
地所有功徳耶。寧説依下不能修上。答
斷上地惑能修上者。以彼地道所治同故。
法斷彼惑能治必修。無學練根如得彼果。
是故此皆依下修上。諸通不爾故不修上。
如見道中唯修自下。此例非理。見道是初
得種性未自在故。唯自分修。修道是已得種
性。於彼自在寧不兼修。然五通是勝功徳。
修加行時必極作意。若諸靜慮已得自在
何理爲障而不兼修。由此應知前説者好。
無無色等准此應知。餘如前説
若諸異生依第二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
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
在未來五。無覺支。無道支。靜慮。現在。未來
一無量。現在無。未來四。無無色。解脱。現在
無。未來二。勝處現在無。未來四。無遍處智。
現在未來一。無等持。靜慮。現在未來一者。彼
已得下地。而不修者。有漏功徳唯自地修
墮界地故。餘如前説
若諸聖者。依第二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
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
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七。道支現在無。
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二。無量現在無。未
來四。無無色。解脱。現在無。未來二。勝處現
在無。未來四。無遍處智。現在一。未來七。等
持現在無。未來三。靜慮未來二者。謂初二靜
慮初唯無漏。餘如前説
若諸異生依第三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
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
在未來五。無覺支。無道支。靜慮。現在未來
一。無量現在無。未來三。無無色。無解脱。無
勝處。無遍處智。現在未來一。無等持。無量。
未來三者。除喜無量。無解脱等者。第三靜慮
樂所迷故。無解脱等。厭行功徳淨解脱等。雖
作欣行相。由地有災横故。亦不得。有餘
如前説
若諸聖者。依第三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
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
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七。道支現在無。
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三。無量現在無。未
來三。無無色。無解脱。無勝處。無遍處智。
現在一。未來七。等持現在無。未來三。廣釋如
前。若諸異生。依第四靜慮修彼道時。念住
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
現在未來五。無覺支。無道支。靜慮。現在未來
一。無量現在無。未來三。無無色解脱。現在
無。未來一。勝處現在無。未來四。遍處現在無。
未來八。智現在未來一。無等持。解脱。未來
一者。謂淨解脱身作證具足住。勝處未來四
者。謂後四勝處。遍處。未來八者。謂前八遍
處。由此地中離八災横故。有此等清淨功
徳。餘如前説。若諸聖者。依第四靜慮修彼
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
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七。
道支現在無。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四。無
量現在無。未來三。無無色。解脱。現在無。未
來一。勝處現在無。未來四。遍處現在無。未來
八。智現在一。未來七。等持現在無。未來三。
廣釋如前
以無間道。證天耳智通。他心智通。宿住隨
念智通。死生智通。修彼道時。四念住乃至
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答如神境智
通。應隨相説。由此五種皆依四靜慮。異生
聖者倶能起故。然修天耳死生智通。無間道
時。現在念住如神境智通説。以倶縁色作
身念住故。修他心智通。無間道時。現在唯
起心念住。修宿住隨念智通無間道時。現
在唯起法念住。餘隨所應皆如前説
以無間道。證漏盡智通修彼道時。四念住。
乃至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答若依未
至定。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
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
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未來八。
靜慮現在無。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在無。未
來三。解脱現在無。未來三。無勝處。無遍處智。
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三。念住現
在一者。謂法念住。或雜不雜。四類智。二法智。
隨一現前故。靜慮未來四者。斷有頂惑。通
修上下能治道故。無無量等者。爾時不修
有漏法故。有漏不能治有頂故。無色。解
脱。未來三者。謂前三無色。及即彼三解脱通
無漏故。智現在二者。謂滅智法智二。或道智
法智二。或苦智類智二。乃至或道智類智二。
未來六者。除世俗智。及他心智。彼有漏故。
與無間道相違故。等持現在一者。謂空無相
無願隨一現前。金剛喩定與六智相應故。此
中但説斷有頂惑第九無間道。彼能證得漏
盡智通故。餘如前説
若依初靜慮。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
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
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七。道支現在未
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
在無。未來三。解脱現在無。未來三。無勝處。
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
三。若依靜慮中間。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
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
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
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無。未來四。無無
量。無色。現在無。未來三。解脱現在無。未來
三。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
現在一。未來三。若依第二靜慮。證阿羅漢
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
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
未來七。道支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一。
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在無。未來三。解脱
現在無。未來三。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
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三。若依第三第四
靜慮。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
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
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七。未
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
在無。未來三。解脱現在無。未來三。無勝處。
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
三。此隨所應如前釋
若依無色定。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
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
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
四。未來八靜慮現在無。未來四。無無量。無色。
現在一。未來三。解脱現在一。未來三。無勝處。
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
三。依無色定者。謂依空無邊處。或依識無
邊處。或依無所有處。由此三地皆有無漏
道。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故。非想非非想
處。定力昧劣非無漏道所依止故。此中不
説道支。現在四者。此則遮説無色界有無
漏戒。及説上地有正思惟者意。以無所依
四大種故。及上地心漸微細故。問如無無漏
大種。而有無漏戒。如是雖無彼地大種。而
有彼地戒。斯有何失。答無漏戒不墮界地。
隨所依身大種所造。由此雖無無漏大種。
而有所造無漏戒。有漏戒必墮界地。唯爲
自地大種所造。彼無大種故戒亦無。問若無
漏戒隨所依身大種所造者生欲色界入
無漏無色定時應起彼定倶無漏戒有所
依身大種故。答雖無漏戒隨所依身大種所
造。然隨何地要有大種造。有漏戒方隨彼
類起。無漏戒無色中無有大種造。有漏戒
故無漏戒於彼亦無。依彼所有發無漏故。
問何故戒體唯色。答遮惡色起故。又是身語
業性故。身語二業色爲體故。問何故意業非
戒。答不能親遮惡戒故。問何故惡戒非意
業。答未離欲者。皆成就不善意業。彼豈悉
名犯戒或不律儀耶。是故惡戒非意業。又
善意業若是善戒。則應一切不斷善者悉名
住律儀。彼皆成就善意業故。若許爾者。便
一有情名住律儀。亦名住不律儀者。則應
無有三種差別。如是則與聖教相違故。善
惡戒倶非意業。又世共許防禁身語説名戒
故。意業非戒。應知意業是發戒因。不可戒
因即名爲戒。勿令因果有雜亂失。是故無
色道支唯四。未來通修下地無漏故。具有
八無色解脱。現在一者。謂前所依三地隨一。
餘如前釋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四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執受納息第四之五
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
法念住。然此念住總説唯一。謂心所中一慧
自性。根中慧根。力中慧力。覺支中擇法覺支。
道支中正見。或分爲二。謂有漏無漏。或分爲
三。謂下中上。或分爲四。謂三界繋及不繋。
或分爲五。謂三界繋及學無學。乃至若以相
續刹那差別分別則有無量。問世尊何故於
此義中。開少合多唯説四種。答佛依正慧
行相所縁。麁細不同建立四種。問若爾何故
契經中説觀内外倶十二種別。答不過四故
但説四種。如七葉樹七生預流。彼亦如是。
問此體是慧何故世尊説爲念住。答慧由念
力得住所縁故名念住。或此慧力令念住
境故名念住。此二於境展轉相資勝於餘
法故説念住。廣辯念住如餘處説
四正斷者。一於已生惡不善法爲令斷故。
生欲發懃攝心持心。二於未生惡不善法爲
不生故。餘説如前。三於未生善法爲令
生故。餘説如前。四於已生善法爲令安住
不忘倍修増廣故。餘説如前。然此正斷或總
爲一。謂心所中一精進體。根中精進根。力中
精進力。覺支中精進覺支。道支中正精進。或
分爲二。謂有漏無漏。或分爲三。謂下中上。
或分爲四。謂三界繋及不繋。或分爲五。謂
三界繋及學無學。乃至若以相續刹那差別
分別則有無量。問世尊何故於此義中開
少合多唯説四種。答一精進體於刹那中。
作用不同建立四種。謂於已生未生惡法斷
及不生故。復於未生已生善法生及増廣故。
如燈一念四用差別。謂燒炷盡油熱器破闇
彼亦如是。問法蘊等論説。斷已生惡不善
法。即具四種。謂於已生惡不善法爲令斷
故。生欲發懃攝持心者。彼斷已生惡不善位。
亦能令彼惡不善法未生不生。復令善法未
生得生已生住等。乃至説修已生善法令安
住等亦具有四。謂於已生善法爲令安住
不忘倍修増廣故。生欲發懃攝持心者。彼修
已生諸善法位。亦能令彼惡不善法已生者
斷。未生不生復令善法未生者生。如是便
成十六正斷。何故於此但説四耶。答依修
行者差別意樂。至加行位故作是説。謂彼
先時起一意樂。至加行位便具四種。如是
依彼四種意樂。至加行位故作是説。然加
行時皆唯有四。不過四故但説四種。如由
意樂加行故説。如是由趣入加行故説。由
依處加行故説。由勝解加行故説應知亦
爾。已説自性當説所以。問此四何縁説爲
正斷。答由此四種能正斷故。問前二可爾。
後二云何。答以初爲名故無有失。或此四
種皆有斷義。謂前二斷煩惱障。後二斷所
知障。修善法時斷法知故。暫斷永斷倶名
斷故。有處説此名爲正勝。無倒策發成勝
事故
問惡與不善何差別。答惡謂有覆無記。不善
謂諸不善。有作是説。惡謂色無色界。及欲
界少分染法。不善謂欲界多分染法。有説。惡
謂欲界身邊二見品。不善謂欲界諸餘煩惱
等。問何故惡不善法已生者説令斷。未生者
説令不生。答已生者於自相續。已有作用
故説令斷。未生者於自相續。未有作用故
説令不生。有説。已生者於自相續。已障聖
道故説令斷。未生者於自相續。未障聖道
故説令不生。有説。已生者於自相續。已取
果與果故説令斷。未生者於自相續。未取
果與果故説令不生。有説。已生者於自相
續。已取等流果異熟果故説令斷。未生者
於自相續。未取等流果異熟果故説令不
生。有説。已生者於自相續。已酬同類遍行
因故説令斷。未生者於自相續。未酬同類
遍行因故説令不生。有説。已生者於自相
續。已燒已惱故説令斷。未生者於自相續
未燒未惱故説令不生。有説。已生者於自
相續。已作譏呵。已作垢染。已作膠濘。已墮
惡意故説令斷。未生者於自相續。未作譏
呵。未作垢染。未作膠濘。未墮惡意故説
令不生。問所修諸善隨爾所生即爾所滅。
無有生已過一刹那有停住義。如何乃言
於已生善法爲令安住不忘倍修増廣耶。
答應知此中説二分善法。謂順住分。順勝進
分。令安住不忘者説順住分。令倍修増廣
者説順勝進分。倶依相續展轉勝進。説安
住等。故無有失。有説。此中説三品善法。謂
下中上令安住不忘者。説依下品善根轉
至中品。令倍修増廣者。説依中品善根轉
至上品。雖一刹那生已即滅。而依相續故
作是説
此正斷欲界有四。色無色界亦爾。問欲界有
惡不善法可説有四。云何上界亦説四耶。
答彼雖過患不具。而具有彼功徳。有説。彼
雖無所治而有能治。問未至地可爾上地
云何。答有多種對治。謂捨對治。斷對治。持
對治。遠分對治。厭壞對治。上地雖無捨及
斷對治。而有餘對治。問靜慮可爾無色云
何。答無色雖無壞對治。而有持及遠分對

此正斷學無學位各具四種。問學位可爾有
惡不善法故。無學云何。答彼雖無過患而
有功徳。有説。彼雖無所治而有能治。謂多
種對治如前説。彼雖無捨及斷而有所餘」
問縁涅槃精進何正斷攝。有説。初正斷攝以
斷即涅槃故。有説。第二正斷攝以涅槃是不
生故。有説。第三正斷攝。縁涅槃時善法生
故。有説。第四正斷攝。縁涅槃時善法増故。
如是説者。四正斷攝。縁涅槃時作四事故。
謂縁諸法擇滅性時。即令一切惡不善法已
生者斷。未生不生及令一切世出世善。未生
者生已生増廣
四神足者。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二勤
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斷行成
就神足。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問云何
名神云何名足。有作是説。三摩地名神。欲
等四名足。由四法所攝受令三摩地轉故。
問等持倶有相應法多。何故此四獨名神足。
答此於等持隨順勝故。謂於倶有相應法
中。資益等持此四爲勝。復有説者。三摩地
是神亦足。欲等四唯足非神。如擇法是覺亦
支。餘六唯支非覺。正見是道亦支。餘七唯支
非道。離非時食是齋亦支。餘七唯支非齋。
彼亦如是。問若三摩地是神亦足或應立一。
或應立五。何故説四耶。答唯三摩地立爲
神足。從四因生故説爲四。謂加行位。或由
欲力引發等持令其現起。廣説乃至或由
觀力引令現起。由加行位四法隨増。令等
持起故得定位。於一等持建立四種。已説
自性當説所以。問此四何縁説爲神足。答
者所思求諸所欲願。一切如意故名爲神。
引發於神故名神足。然此神用略有二種。
一世俗所欣。二聖者所樂。若分一爲多。合
多成一。此等名爲世俗所欣。若於世間諸
可意事不住順想。於諸世間不可意事不
住違想。於諸可意不可意事。安住於捨正
念正知。此等名爲賢聖所樂。復有三種神用。
一運身二勝解三意勢。運身神用者。謂擧身
凌虚猶若飛鳥。亦如壁上所畫飛仙。勝解
神用者。謂於遠作近解由此力故。或住此
洲手捫日月。或屈伸臂頃至色究竟天。意
勢神用者。謂眼識至色頂。或上至色究竟天。
或傍越無邊世界。問此三神用誰成就幾。有
説。聲聞成一。謂運身。獨覺成二除意勢。唯
佛世尊具成三種。有説。異生成一。謂運身。
二乘成二除意勢。然聲聞運身所顯。獨覺意
解所顯。佛具成三意勢所顯。或復五種神用。
一業。一異熟。三變現。四具徳。五發心。業神
用者。謂中有等。異熟神用者。謂飛禽等。變現
神用者。謂依靜慮。分一爲多。合多爲一等。
具徳神用者。謂四神足。發心神用者。謂天龍
等。此中天者謂欲界天。於所説五神用中。此
中説具徳神用。如契經説苾芻當知。欲三
摩地斷行成就修於神足。依止離依止無
染依止滅。迴向於捨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觀三摩地説亦如是。此中説何名爲離等。
有作是説。是三摩地彼説。若縁三摩地爲
境修於神足。由二縁故名依離等。謂意樂
故及所縁故。若縁餘法爲境修於神足。但
由一縁名依離等。謂意樂故非所縁故。有
餘師説。是寂滅涅槃。彼説若縁寂滅涅槃
爲境修於神足。由二縁故名爲離等。謂意
樂故及所縁故。若縁餘法爲境修於神足。
但由一縁名依離等。謂意樂故非所縁故。
復有説者。是三摩地及寂滅涅槃。彼説若縁
此二爲境修於神足。由二縁故名爲離等。
謂意樂故及所縁故。若縁餘法爲境修於
神足。但由一縁名爲離等。謂意樂故非所
縁故。應知此中依止離者。謂初靜慮。依止
無染者。謂第二靜慮。依止滅者。謂第三靜
慮。迴向於捨者。謂第四靜慮
如契經説苾芻當知。何等名壽。謂四神足。
問何故神足説名爲壽。答由此爲依壽不
斷故。謂在定位壽必無斷。有説。依此離壽
災故。謂在定位遠離壽災。有説。依此壽自
在故。如契經説。若有苾芻苾芻尼等。於四
神足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彼若希求住壽一
劫或一劫餘。隨意自在。由此故説神足爲

如契經説。有一梵志。來詣具壽阿難陀所。
種種愛語歡喜問訊。已退坐一面。問阿難
曰。何故於沙門喬答摩所勤修梵行。問何
故梵志作是問耶。答彼是阿難昔時朋友。委
知尊者是愛行人。於五欲中先恒耽著故。來
試驗爲求愛斷而修梵行。爲求勝欲修
梵行耶故作斯問。阿難答言。我爲愛斷故
在佛所勤修梵行。問勤修梵行斷七隨眠。
何故但言我爲愛斷。答尊者慶喜。亦知梵志
是愛行人耽著諸欲。爲汲引故。意云若汝
爲愛所纒欲求離者。宜捨家法來世尊
所。隨我勤修清淨梵行。故方便答我爲愛
斷。婆羅門曰。沙門喬答摩實有道迹能斷
愛不。阿難陀曰。實有勿疑。汝若來修定能
斷愛。梵志請曰。願爲説之令我心開必當
依命。尊者告曰。惟我世尊。如實知見説四
神足。依之修習速離愛纒。問若有能於四
念住等。三十七種菩提分法。隨一修習皆能
斷愛。何故但言修四神足。答此是愛結近對
治故。謂有愛者馳散諸縁。等持能爲彼近對
治。梵志復曰。如仁所言神足無邊修何能
盡。問梵志何故作是語耶。答梵志意言。此
四神足其體遍在學無學位。彼即無邊修何
能盡修。若不盡何能斷愛。阿難告曰。此非
無邊。梵志復言。請爲解説。阿難告言。吾今
問汝可隨意答。於意云何。汝曾生欲入園
遊不。梵志曰然。復問入園既遊觀已生欲還
不。梵志曰然。復問二時所生樂欲豈不有異。
梵志曰然。尊者告言。如汝生欲二時有異。
一欲入園。二欲還出。如是神足學無學位
亦各不同。學位所修爲欲斷愛。無學所修
爲現法樂。隨所修異非謂無邊。梵志如何
謂修不盡。彼聞歡喜發淳淨心。歸佛出家
修於梵行
五根者。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
亦爾。此五隨名即心所中各一爲性。已説
自性當説所以。問何縁此五名根。名力。答
能生善法故名根。能破惡法故名力。有
説。不可傾動名根。能摧伏他名力。有説。勢
用増上義是根。不可屈伏義是力。若以位別
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實義一一位中
皆具二種。此二廣辯如餘處説
七覺支者。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三精進覺
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捨覺
支。擇法即慧。喜即喜根。捨謂行捨。餘四如
名即心所中各一爲性。已説自性當説所
以。問何故此七名覺支耶。答覺謂究竟覺。
盡無生智。或如實覺即無漏慧。七爲彼
分故名爲支。擇法亦覺亦支。餘六是支非
覺。此七廣辯如餘處説
八道支者。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
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即慧。正思惟即尋。
正語業命。即隨心轉三根所發身語無表。餘
三如名即心所性。已説自性當説所以。問
何故此八名爲道支。答所履通達故名爲道。
八是彼分故説名支。正見亦道亦支。餘七是
支非道。此亦如餘處廣説
四靜慮者。謂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有説。尋
喜樂捨相應靜慮如次爲四。此有二種。一
修得。二生得。修得者。即彼地攝心一境性。若
并助伴即五蘊性。生得者。隨地所繋餘五蘊
爲性。已説自性當説所以。問此四何縁説
爲靜慮。答靜謂寂靜。慮謂籌慮。此四地中定
慧平等故稱靜慮。餘隨有闕不得此名。此
四廣如餘處分別
四無量者。謂慈悲喜捨。慈謂與樂作意相應。
無瞋善根爲性。悲謂除苦作意相應。無瞋善
根爲性。有説。不害爲性。喜謂慶慰作意相
應喜根爲性。有説。以善心所中欣爲自性。
捨謂平等作意相應。無貪善根爲性。已説自
性當説所以。問何故名無量。答由此四種
縁無量有情故。生無量善法故。招無量勝
果故。廣説此四亦如餘處。四無色者。謂空
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此亦二種。一修
得。二生得。修得者。即彼地攝心一境性。若并
助伴即四蘊性。生得者。即彼地繋餘四蘊爲
性。已説自性當説所以。問何故此四説名
無色。答此四地中超過一切有色法故。違
害一切有色法故。色法於此無容生故説
名無色。此四亦如餘處廣説
八解脱者。一内有色觀諸色解脱。二内無色
想觀外色解脱。三淨解脱身作證具足住。四
空無邊處解脱。乃至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脱。
八滅受想解脱身作證具足住。此中前三無
貪善根爲性。若并助伴即五蘊性。次四即以
彼根本地加行善四蘊爲性。有説。亦以彼
近分地。前八解脱道爲性。最後解脱以滅
盡等至爲性。已説自性當説所以。問何故
名解脱。答解脱所有彼能障故。餘義如餘
處廣説
八勝處者。一内有色想觀外色少。乃至廣
説。二内有色想觀外色多。乃至廣説。三内無
色想觀外色少。乃至廣説。四内無色想觀外
色多。乃至廣説。觀青黄赤白復爲四種。此
八皆以無貪善根爲性。至并助伴即五蘊
性。已説自性當説所以。問何故名勝處。答
降伏所縁摧滅貪愛故名勝處。廣分別義
如餘處説
十遍處者。謂各別觀青黄赤白。地水火風即
爲前八。九空無邊處。十識無邊處。此中前八
無貪善根爲性。若并助伴即五蘊性。後二遍
處即以彼地有漏加行善。彼勝解倶品四蘊
爲性。已説自性當説所以。問何故名遍
處。答所縁廣普。勝解無邊故名遍處。餘義
如餘處説
八智者。謂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
智。滅智道智非盡無生以位局故。此八皆
以心所法中慧爲自性。已説自性當説所
以。問何故名智。答於所縁法審觀決定。故
名爲智。餘義如餘處廣説
三等持者。一空二無願三無相。此三皆以心
所法中三摩地爲性。通有漏無漏。此中唯
説無漏解脱門故。若空無我二行相倶。無漏
等持名空三摩地。若無常苦因集生縁。道如
行出十行相倶。無漏等持名無願三摩地。若
滅靜妙離四行相倶。無漏等持名無相三摩
地。已説自性當説所以。問何故名等持。答
平等持心令專一境。有所成辦故名等
持廣説此三如餘處辯。四沙門果者。一預流
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此四各
以二法爲性。一無爲二有爲。無爲果者。謂
預流果以三界見所斷。斷擇滅爲性。一來
果以三界見所斷*斷及欲界修所斷前六品
*斷擇滅爲性。不還果以三界見所斷。及欲
界修所斷*斷擇滅爲性。阿羅漢果以三界
見修所斷*斷擇滅爲性。有爲果者。隨其所
應皆以無漏五蘊爲性。已説自性當説
所以。問何故名沙門果。答無倒勇勵息除染
法名曰沙門。是諸沙門所引所證名沙門
果。此亦如餘處廣説
五通者。一神境智通。二天眼智通。三天耳
智通。四他心智通。五宿住隨念智通。此五皆
以慧爲自性。已説自性當説所以。問何故
名通。答於自所縁無倒了達。妙用無礙故
名爲通。界者四唯色界繋。他心智通色界繋
及不繋。地者。在四靜慮根本地。非近分非
無色。所以者何。若地有五通所依殊勝三摩
地。彼地有五通。近分無色無五通所依殊勝
三摩地。是故於彼無此諸通。有説。若地奢
摩他毘鉢舍那。平等攝受彼地有五通。近分
無色隨一闕故無有五通。所依者。皆依欲
色界。行相者。四種唯不明了行相。他心智通。
若有漏亦不明了行相。若無漏作道四行相。
所縁者。神境智通縁欲色界。或四處或二處。
天眼智通縁欲色界色處。天耳智通縁欲色
界聲處。他心智通。縁欲色界及不繋心心所。
宿住智通縁欲色界五蘊。念住者。前三唯身
念住。他心智通是三念住除身。宿住智通唯
法念住。智者四種唯世俗智。他心智通。若有
漏是世俗智。他心智。若無漏是法智類智道
智。他心智三摩地倶者。四種非三摩地倶。他
心智通若有漏。亦非三摩地倶。若無漏與道
無願三摩地倶。根相應者。依種類説三根
相應。謂樂根喜根捨根。世者五種皆墮三世。
前四過去縁過去。現在縁現在。未來若生縁
未來。不生縁三世。宿住智通。過去現在縁
過去。未來縁三世。善等者。天眼天耳通。是
無記縁三種。神境智通。是善縁無記。餘是善
縁三種。欲界繋等者。四是色界繋。縁欲色
界繋。他心智通是色界繋及不繋。縁欲色界
繋及不繋。學等者。四是非學非無學。縁非學
非無學。他心智通。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縁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所斷等者。三是修所
斷。縁修所斷。他心智通是修所斷及不斷。
縁見修所斷及不斷。宿住智通。是修所斷。縁
見修所斷。縁名縁義者。宿住智通。通縁名
義。餘四唯縁義。縁自相續等者。他心智通。
唯縁他相續。餘四通縁自他相續及非相續。
加行離染得者。問此五通爲加行得。爲離染
得。若加行得者。智蘊所説云何通。如説若成
就現在他心智。亦成就過去未來耶。答如
是。若離染得者。此蘊前説云何通。如説以
無間道證神境智通時。念住現在修一。未
來修四等。非起先得有未來修。有説。唯加
行得。問智蘊所説云何通。答彼文應作是
説。若成就現在他心智。未來定成就過去。
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或已滅而失
則不成就。而不説者言。勢所引總略答故。
有説。唯離染得。問此前所説云何通。答説
重調練菩提分法非初得修。爾時但令先
所得者轉明勝故。如是説者。皆通加行及
離染得。此蘊但説加行得者。智蘊唯説離
染得者。如是便爲二説善通。有説。於彼離
染得中。有已曾習。有未曾習。智蘊説已曾
習。此蘊説未曾習。如是亦爲二説善通。離
染得者。謂初靜慮所引發者。離欲界染時
得。乃至第四靜慮所引發者。離第三靜慮
染時得。若諸聖者。及後有異生通得曾習未
曾習。餘唯得曾習。離染得已加行現前。佛不
加行。獨覺下加行。聲聞或中或上。又隨離染
解脱道時。所修得者皆離染得。若於餘時而
修得者皆加行得。何處起者。欲色界皆得起。
欲界中唯人天。人中唯三洲。通男女身。異生
聖者學與無學皆得現起
問諸通爲無間道攝。爲解脱道攝。若無間道
攝者。經所説云何通。如説分一爲多合多
爲一。乃至廣説。非無間道一刹那中有如
是事。若解脱道攝者。品類足説當云何通。如
説通云何。謂善慧天眼耳通解脱道。是無記
慧云何名通。答諸通是解脱道攝。如沙門果
解脱道攝非無間道。此亦如是。問品類足説
當云何通。答彼所説通與此説異。彼説善
慧皆名爲通。以説一切法皆是所通達故。
此中所説勝慧名通。此通或善或是無記。通
與善慧得作四句。有通非善慧。謂天眼耳
通。有善慧非通。謂除通餘善慧。有倶是。
謂餘四通。有倶非。謂除前相
問此五通爲如説而生爲不爾。有作是説。
如説而生。謂先起神境智通故佛前説。乃至
後起宿住智通故佛後説。謂彼聞色界天
而不能往故。先起神境通往。而不能見
其色故。次起天眼通見而不能聞其語
故。次起天耳通聞而不能知其心故。次
起他心通知彼心已未知宿世曾相遇不
故。後起宿住通。世尊依此次第而説。如是
説者。次第無定。謂或先起神境通。乃至或先
起宿住通。或有唯得神境通。如天授等。或
有唯得天眼通。如善星等。是故諸通無順
入逆入。亦無超越次第。如諸等至。或如無
量解脱勝處遍處
問修起神境天眼通時。倶有光明此有何
異。答若修神境所引光明。或化所爲。或自性
有。若修天眼所引光明。非化所爲唯自性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
十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四十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根蘊第六中根納息第一之一
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
根命根意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精
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
根。此二十二根。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
學。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
別。問何故尊者以二十二根而作論。答是
彼尊者所樂欲故。隨彼所欲不違法相而
作斯論。不應責其所以。有説。不應問。彼
尊者以契經説二十二根。彼根契經是此論
根本。依彼經造論不可責其因縁。以彼
尊者於佛所説二十二根不能少減説二
十一。不能少増説二十三。以佛所説無増
減故不可増減。如不可増減。不可多少。
不可損益。無量無邊應知亦爾。以佛所説
無量無邊。不可於中作量邊故。無量者義
難測故。無邊者文難知故。譬如大海無量
無邊。無量者深。無邊者廣。世尊所説應知亦
然。雖百千倶胝那庾多數。如舍利子等諸大
論師。於佛所説二句文義。造百千論分別
解釋。盡其覺性不得邊際。是故不應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