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二十六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蘊第四中自業納息第五之三
云何苾芻留多壽行。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
論。答爲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説。時薄
伽梵留多命行。捨多壽行。又欲分別毘奈
耶義故。如毘奈耶説。大生主爲首。五百苾
芻尼留多命行捨多壽行。經毘奈耶雖有
是説。而未分別留捨因縁。彼經及毘奈耶是
此論根本。彼未説者今應説之。故作斯論。
又諸造論皆爲分別諸所有法自相共相。今
此亦然。不應爲問
云何苾芻留多壽行。答謂阿羅漢成就神通
得心自在。若於僧衆若別人所。以衣以鉢。
或以隨一沙門命縁衆具布施施已發願即
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
能感富異熟業。願此轉招壽異熟果。時彼能
招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問彼有
何縁留多壽行。答留多壽行。略有二縁。謂
爲饒益他及住持佛法。爲饒益他者。謂
教弟子修諸觀行。彼審觀察齊我壽住。此
諸門人逮勝法不。設我壽盡爲更有餘。能
善開示道非道不若見無能便留壽行。爲
住持佛法者。謂營佛像僧房等事。彼審觀
察齊我壽住。此所營事得成辦不。設我壽
盡爲更有餘善巧方便能成辦不。若見無
能便留壽行。又彼觀見當有國王大臣長者
等欲毀滅佛法。便審觀察齊我壽住當有
方便令不毀滅不。設我壽盡爲更有餘善
巧方便能住持不。若見無能便留壽行
爲留壽行。以衣鉢等施僧別人。依契經説。
謂世尊説。若有施主能施他物名施五事。
由此還當得五事果。一壽二色三力四樂五
辯。彼審觀察爲施僧衆。當獲大果爲施別
人。若見施僧當獲大果便施與僧。若施別
人當獲大果便施別人。是故於僧或別人
所以衣以鉢。或以隨一沙門命縁衆具布
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
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富異熟業。願此轉招壽
異熟果。時彼能招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
熟果
問理無富異熟果可成壽異熟果。何故乃説
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答無轉果
體。有轉業力。謂由布施邊際定力。轉富
異熟業招壽異熟果。雖倶可轉而彼今時
不顧富果。祈壽果故。有餘師説。有業先
感壽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布施邊際定
力。彼災障滅壽異熟起。雖倶可轉而彼今時
不顧富果。祈壽果故。有作是説。有業先
招壽異熟果。然不決定由今布施邊際定
力。令招壽業決定與果。復有欲令由施定
故引取宿世殘壽異熟。謂阿羅漢有餘生中
殘壽異熟。由今布施邊際定力引令現前
定力不思議令久斷還續
問所留壽行正由誰引。爲由施力爲定力
耶。若由施力不應入定。若由定力不應
行施。有説由施。有説由定。如是説者。倶
由二種。雖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終不能引
壽果故。雖數入定若不行施彼終不能引
壽果故。然施力能引定力令決定。由此故
言倶由二種。云何苾芻捨多壽行。答謂阿
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如前布施。施已
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
言。諸我能感壽異熟業。願此轉招富異熟
果。時彼能招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
果。問彼有何縁捨多壽行。答自利利他倶
究竟故。已得盡智故名自利究竟。於利他
事。若有堪能此事成已便歸圓寂。若無堪
能亦名究竟。有作是説。彼厭自身猶如
毒器。故願棄捨。如有頌言
    梵行妙成立 聖道已善修
    壽盡時歡喜 猶如捨毒器
爲捨壽行以衣鉢等施僧別人。依契經
説。謂世尊説諸福業事略有三種。一施性
福業事。二戒性福業事。三修性福業事。於施
性事。若習若修。若多所作。感大富果。乃至
廣説。彼審觀察爲施僧衆當獲大果爲施
別人。若見施僧當獲大果便施與僧。若施
別人當獲大果便施別人。故於僧衆或別
人所。以衣以鉢。或以隨一沙門命縁衆具
布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
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壽異熟業。願此轉招
富異熟果。時彼能招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
異熟果。問理無壽異熟果可成富異熟果。
何故乃説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果。答
無轉果體。有轉業力。謂由布施邊際定力。
轉壽異熟業招富異熟果。雖倶可轉而彼
今時不顧壽果。祈富果故。有餘師説。有
業先感富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布施邊
際定力彼災障滅富異熟起。雖倶可轉而彼
今時不顧壽果。祈富果故。有作是説。有
業先招富異熟果。然不決定。由今布施邊
際定力。令招富業決定與果。復有説者。有
業先招富異熟果麁而非妙。由今布施邊
際定力。令感麁業轉招妙果。謂彼先引長
時麁果。今由施定祈願力故。令彼轉招今
時妙果。復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殘
富異熟。謂阿羅漢有餘生中殘富異熟。由今
布施邊際定力引令現前。定力不思議令久
斷還續
問此富異熟正由誰引。爲由施力爲定力
耶。若由施力不應入定。若由定力不應
行施。有説由施。有説由定。如是説者倶
由二種。雖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終不能
引富果故。雖數入定若不行施。彼終不
能引富果故。然施力能引定力令決定。
由此故言倶由二種。問若諸有情壽果富果
不決定者可有留捨。若倶決定如何留捨。
答但作分限無留捨事。譬如良醫所記分
限無能過者。此亦應然。尊者妙音作如是
説。彼阿羅漢由起邊際。第四定力。引色界
大種令身中現前。而彼大種有順壽行有
違壽行。由此因縁或留或捨。有作是説。彼
阿羅漢由此自在三摩地力。轉去曾有宿業
所生諸根大種住時勢分。引取未曾定力所
起諸根大種住時勢分。彼説不然。命根別有
非根大種爲自性故
經説世尊留多命行。捨多壽行其義云何。
有作是説。諸佛世尊捨第三分壽。有作是
説。諸佛世尊捨第五分壽。若説諸佛捨第
三分壽者。彼説世尊釋迦牟尼壽量應住百
二十歳。捨後四十但受八十。問佛出世時
此洲人壽不過百歳。何故世尊釋迦牟尼壽
百二十。答如佛色力種姓富貴徒衆智見勝
餘有情。壽量亦應過衆人故。若説諸佛捨
第五分壽者。彼説世尊釋迦牟尼所感壽量
應住百歳。捨後二十但受八十。問諸佛色
力種姓富貴徒衆智見勝餘有情。何故壽量
與衆人等。答生在爾所壽量時故。由此經
言捨壽行者。謂捨四十或二十歳留命行
者。謂留三月。問何故世尊留捨爾所命行
壽行不増減耶。答諸佛事業善究竟故。齊
爾所時諸佛事業得善究竟故不増減。有
説。法爾諸佛世尊唯捨唯留爾所壽命。有
説。欲顯諸佛世尊不貪壽命能早棄捨。諸
餘有情貪壽命故不能棄捨。勤求圓寂勿
有生疑。佛亦如是。故捨壽行。顯異有情
化事未終復留三月。有説。欲顯諸佛世尊
善住聖種故捨壽行。謂如世尊於有
具深生喜足於壽亦然。有説。世尊避衰老
位故捨壽行。所化有情事未究竟復留三
月。如鄔陀夷一時爲佛按摩支體見異常
相。而白佛言。今者世尊。支體舒緩諸根變
異。容貌改常。今位尚然。況過八十。故避衰
老捨多壽行。有説。欲顯得定自在故。佛
世尊留捨壽命。如世尊説。我善修行四神
足故欲住一劫或一劫餘。如意能住。有説。
欲顯諸佛世尊能伏衆魔。留捨壽命。謂證
無上妙菩提時已伏二魔。謂天煩惱。今將證
入涅槃界時又伏二魔。謂蘊及死。伏蘊魔
故捨多壽行。伏死魔故留多命行。問命行
壽行有何差別。有説無別。如品類足説。云
何命根。謂三界壽。有説。此二亦有差別。謂名
即差別。名爲命行名壽行故。有説。由此故
活名命行。由此故死名壽行有説。所留名
命行。所捨名壽行。有説。可生法名命行。不
可生法名壽行。有説。暫時住名命行。一期
住名壽行。有説。同分名命行。彼同分名壽
行。有説。修果名命行。業果名壽行。有説。
無漏業果名命行。有漏業果名壽行。有説。
明果名命行。無明果名壽行。有説。新業果
名命行。故業果名壽行。有説。與果業果名
命行。不與果業果名壽行。有説。近業果名
命行。遠業果名壽行。尊者妙音作如是説。
順現受業果名命行。順次生受。順後次受。順
不定受業果名壽行。命行壽行是謂差別
問多行言有何義。答多言顯示所留所捨非
一刹那。行言顯示所留所捨是無常法。問何
處留捨命行壽行。答在欲界非餘界。在人
趣非餘趣。在三洲非北洲。問誰能留捨命
行壽行。答是聖者非異生。是無學非有學。
是不時解脱非時解脱。亦男亦女
云何心狂亂。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
釋契經毘奈耶故。如契經説。婆私瑟搋婆
羅門女喪六子故。心發狂亂露形馳走。見
世尊已還得本心。毘奈耶説。室利筏蹉心狂
亂故。行無量種非沙門法不順法行。毘奈
耶中又作是説。苦受所逼若心狂亂。及初業
位皆無有犯。契經毘奈耶雖作是説。而不
廣辯。今爲廣辯故作斯論
云何心狂亂。答謂由四縁勢力所逼令心狂
亂。一由非人現惡色像。遇已驚恐令心狂
亂。謂有非人變作象馬駝牛羊等可畏色相。
來現其前心便狂亂。問彼曾不見象馬等
耶。何故今時見便驚恐。答彼雖曾見而今非
時非處非道忽然見故。言非時者。謂於夜
分見象馬等便作是念。何故今時有象馬
等來至我所。定是非人來相逼害。由此驚恐
心便狂亂。言非處者。謂於堂閣房閣等處
見象馬等便作是念。何縁此處有象馬等。
定是非人來相逼害。由此驚恐心便狂亂。言
非道者。謂於塚間非象馬等甞所行路。見
象馬等便作是念。何縁於此有象馬等。定
是非人來相逼害。由此驚恐心便狂亂二由
非人忿打支節。苦受所逼令心狂亂。謂於
大衆遊止處所。以輕慢心棄諸便穢。或於
諸佛獨覺聲聞精舍等中。行不淨行善神忿
恚打觸支節。人有支節如芥子許。若打觸
時心便狂亂。三由大種乖違令心狂亂。謂
有多食胡桃麻子藤等時。發熱風等
大種乖反心便狂亂。四由先業異熟令心
狂亂。謂有先時歡喜踊躍。傳驚怖事令他
憂惱。或作坑穽陷墜衆生。或縱猛火焚燒
山澤。或以強力逼他飮酒。或以倒想解釋
契經。如是等業令心狂亂。然此狂亂非異
熟果。但從惡業異熟所生。以惡業不招意
地異熟故。有説。狂亂由五種縁。前四如前。
愁憂第五。謂因喪失所愛子等。愁毒纒心
遂發狂亂
問此心狂亂於何處有。答於欲界有。非色
無色界。然地獄無。心常亂故。心狂亂者。謂時
非恒鬼及傍生有心狂亂。人天亦有。除北
倶盧。彼無罪業増上果故。問此心狂亂誰有
誰無。答聖者異生倶容得有。聖通衆聖唯
除諸佛。佛無心亂無壞音聲。無斷末磨。
無漸捨命。異生心亂具由五縁。聖者但由
大種乖適。聖無驚恐。超五畏故。無非人
打。無穢事故。亦無先世惡業異熟。以決定
業必先受已方入聖故。不決定業。由聖道
力已轉滅故。亦無愁憂。證法性故。有説。
聖者亂由二縁。謂大種乖違。及非人所打。
問聖者已得不作律儀。定無穢事非人何
忿。答信佛法者敬重衆聖終不惱觸。有不
信者憎嫉衆聖。伺便惱觸。故聖亦爲非人
所打
問住何等心得有狂亂。答住有漏非無
漏。住意識非五識。問若爾。何縁見二月等。
答此等皆是意識分別非五識中有斯亂解。
問爲未狂心説有狂亂。爲已狂心説有狂
亂。答非未狂心説有狂亂。亦非已狂心説
有狂亂。然有狂亂心。無狂亂心。住未來世。
若遇狂亂縁則無狂心滅。有狂心起。若遇
不狂亂縁。則有狂心滅。無狂心起
問若心狂亂亦散亂耶。答應作四句。有心
狂亂非散亂。謂狂者無染心。有心散亂非
狂亂。謂不狂者有染心。有心狂亂亦散亂。
謂狂者有染心。有心非狂亂亦非散亂。謂
不狂者無染心現前
何纒相應法皆是不善耶。答謂無慚無愧。問
纒有十種。何故唯説無慚無愧。答是作論者
意欲爾故。乃至廣説。有説。此二唯是不善。
亦與一切不善心倶。忿覆慳嫉雖但不善
而非一切不善心倶。惛沈掉擧雖與一切不
善心倶。非唯不善。以通不善無記性故。睡
眠惡作非唯不善。亦非一切不善心倶。睡眠
通三性。惡作通二性故。覺無悔惡心。此二
不行故。諸不善心中皆有無慚無愧。諸無慚
無愧皆不善心倶互不相離。是故偏説。此中
亦應問何善相應法皆是善耶。答謂慚愧。以
慚愧與善心更互相隨不相離故。而不説
者。非獨此二唯善性攝。遍善心故
佛教云何。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
止於非佛教起佛教想故。如今有言。我説
佛教。我聞佛教。彼於非佛教中起佛教想。
爲欲遮止如是想故。及爲顯示佛所説者
是眞佛教。餘所説者非眞佛教。故作斯論。
問今時何故有作是言。我説佛教。我聞佛
教。答彼依根本故作是説。謂今所説染淨
縛解生死涅槃因果等法。根本皆是佛所説
故。有説。彼依相似而説。謂佛先依如是次
第名句文身爲他演説。今亦復依如是次
第名句文身而宣説故有説。彼依隨順而
説。謂佛先依如是隨順名句文身爲他演
説。今亦復依如是隨順名句文身而宣説
故。有説。彼依辦事處同故作是説。謂如佛
邊親聞法要。入聖得果離染盡漏。聞今所
説亦辦斯事
佛教云何。答謂佛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
語業語表。是謂佛教。問何故佛教唯是語。表
非無表耶。答生他正解故名佛教。他正解
生但由表業非無表故。有説。佛教耳識所
取非無表業。可耳識取故非佛教。有説。佛
教二識所取諸無表業唯一識取。故非佛教。
有説。世尊三無數劫精勤苦行求佛語表。今
得成滿。非無表故。謂佛世尊昔於無量正
等覺所精勤苦行求無上智。爲他説法。依
蘊界處求蘊界處。展轉相續今得成佛。爲
諸有情演説法要。令捨生死得般涅槃。此
事皆由佛語表業。是故佛教唯佛語表
問如是佛教以何爲體。爲是語業。爲是名
等。若是語業。次後所説當云何通。如説佛
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
第安布。次第連合。伽他所説復云何通。如説
欲爲頌因文即是字。頌依名轉。造者爲依。
若是名等此文所説當云何通。如説佛教云
何。謂佛語言乃至語表。是謂佛教。答應作
是説。語業爲體。問若爾。次後所説當云何
通。如説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乃至
廣説。答後文爲顯佛教作用。不欲開示佛
教自體。謂次第行列安布連合。名句文身
是佛教用問伽他所説復云何通。答有於名
轉。有於義轉。此中且説於名轉者。有説。
佛教名等爲體。問若爾。此文所説當云何
通。如説佛教云何。謂佛語言。乃至廣説。答
依展轉因故作是説。如世子孫展轉生法。
謂語起名。名能顯義。如是説者語業爲體。
佛意所説他所聞故
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乃至廣説。問何故
復作此論。答前雖顯示佛教自體。而未顯
示佛教等起。今欲顯示故作斯論。佛教當
言善耶。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云何善。謂
佛善心所教語言乃至語表。云何無記。謂佛
無記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問於佛教中何
者善。何者無記。答阿毘達磨。素怛纜藏。多分
是善。毘奈耶藏多分無記。如世尊説。門應
關閉。衣鉢應置竹架龍牙。如是等言皆無
記故。有説。佛教若爲所化説應知是善。若
爲餘事説是則無記。如世尊告阿難陀言。
汝往觀天爲雨不雨。園中何故高聲大聲。
如是等言皆無記故。有説。佛教若用功説應
知是善。若任運説是則無記。有説。佛教力
無畏等所攝受者應知是善。力無畏等不攝
受者是則無記
聲聞獨覺善心發語。善無記心倶得究竟。無
記心發語無記善心倶得究竟。佛善心發語
善心究竟。無記心發語無記善心倶得究竟。
定無善心發語無記心究竟。諸佛説法有増
無減故。佛所作業定無萎退故
佛教名何法。乃至廣説。問何故復作此論。
答前雖顯示佛教自體。而未顯示佛教作
用。今爲顯示故作斯論
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
次第安布。次第連合。此則總顯佛教作用。契
經。應頌。記説。伽他。自説。因縁。譬喩。本事。本
生。方廣。希法。論議。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
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是名
佛教作用差別。契經云何。謂諸經中散説文
句。如説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
問契經有何義。答此略説有二義。一結集
義。二刊定義。結集義者。謂佛語言能攝持義。
如花鬘縷。如結鬘者以縷結花冠衆生首
久無遺散。如是佛教結集義門。冠有情心
久無忘失。刊定義者。謂佛語言能裁斷義。
如匠繩墨。如工巧者繩墨衆材。易了正邪
去曲留直。如是佛教刊定義門。易了是非
去惡留善。應頌云何。謂諸經中依前散説
契經文句後結爲頌。而諷誦之。即結集文
結集品等。如世尊告苾芻衆言。我説知見
能盡諸漏。若無知見能盡漏者。無有是
處。世尊散説。此文句已復結爲頌。而諷誦言
    有知見盡漏 無知見不然
    達蘊生滅時 心解脱煩惱
記説云何。謂諸經中諸弟子問如來記説。或
如來問弟子記説。或弟子問弟子記説。化諸
天等問記亦然。若諸經中四種問記。若記所
證所生處等。伽他云何。謂諸經中結句諷頌
彼彼所説即驎頌等如伽*他言
    習近親愛與怨憎 便生貪欲及瞋恚
    故諸智者倶遠避 獨處經行如*驎角
自説云何。謂諸經中因憂喜事世尊自説。
因喜事者。如佛一時見野象王。便自頌曰
    象王居曠野 放暢心無憂
    智士處閑林 逍遙志恬寂
因憂事者。如佛一時見老夫妻。便自頌曰
    少不修梵行 喪失聖財寶
    今如二老鶴 共守一枯池
因縁云何。謂諸經中遇諸因縁而有所説。
如義品等種種因縁。如毘奈耶作如是説。
由善財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芻僧
制立學處
譬喩云何。謂諸經中所説種種衆多譬喩。如
長譬喩大譬喩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説
本事云何。謂諸經中宣説前際所見聞事。如
説過去有大王都。名有香茅。王名善見。過
去有佛。名毘鉢尸。爲諸弟子説如是法。
過去有佛。名爲式企毘濕縛浮羯洛迦孫馱
羯諾迦牟尼迦葉波。爲諸弟子説如是法。
如是等。本生云何。謂諸經中宣説過去所經
生事。如熊鹿等諸本生經。如佛因提婆達
多説五百本生事等
方廣云何。謂諸經中廣説種種甚深法義。如
五三經梵網幻網五蘊六處大因縁等。脇尊
者言。此中般若説名方廣。事用大故
希法云何。謂諸經中説三寶等甚希有事。有
餘師説。諸弟子等讃歎世尊希有功徳。如舍
利子讃歎世尊無上功徳。尊者慶喜讃歎世
尊甚希有法。論議云何。謂諸經中決判默説
大説等教。又如佛一時略説經已。便入靜
室宴默多時。諸大聲聞共集一處。各以種
種異文句義。解釋佛
書名何法。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欲
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此論中廣辯勝義自
性差別勿有生疑。作此論者唯善勝義不
閑世俗。爲顯論者勝義世俗倶善了達故
作斯論
書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身業及此所依諸
巧便智。此中書者非所造字。但是所有能造
字法。此能成字故説爲書。如理轉變身業者。
顯所起果即是色蘊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
因即是四蘊。如是五蘊爲書自性
數名何法。答如理轉變意業。及此所依諸巧
便智。此中數者。非謂所數稻麻等物百千等
數。但是所有能數之法。此能數法故説爲數。
佛弟子中尊者慶喜善解數法餘所不過。
曾於一時爲乞食故。執持衣鉢趣廣嚴
城。時城門前有一外道。遙見慶喜竊作念
言。承此沙門解數第一。吾今當試爲實爾
耶。時城門邊有一大樹。枝葉繁茂名諾瞿陀。
外道趨前指樹而問。汝今知此葉數幾何。
尊者仰顧尋答之曰。今此樹葉若干百千。言
已入城。於後外道作是思惟。何理驗知彼
言虚實。便取少葉而藏匿之。慶喜出城外
道重問。仁向所數爲定幾何。慶喜報言。吾
前已説。外道復曰。請重陳之。尊者看樹尋復
答曰。先有爾所今少若干。外道欣然謝而
歎曰。知數第一信唯其人。又如波羅衍拏。纔
見佛頷便言此決定有妙齒四十。如斯解
數其類寔多。如理轉變意業者。顯所起果。所
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如是四蘊爲數自

算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語業。及此所依
諸巧便智。此中算者。非謂所算一十百千萬
億等法。但是所有能算之法。此能算法故説
爲算。如理轉變語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
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如是五
蘊爲算自性
印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身業。及此所依
諸巧便智。此中印者非所造印。但是所有
能造印法。此能成印故説爲印如理轉變身
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所依巧便智者。
顯能起因即是四蘊。如是五蘊爲印自性
詩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語業。及此所依諸
巧便智。此中詩者非所述詠。但是所有能成
詠法。此能成詠故説爲詩。如理轉變語業
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所依巧便智者。顯
能起因即是四蘊。如是五蘊爲詩自性。問
於諸文頌何者是詩。何者非詩。有作是説。
佛語非詩。餘語是詩。有餘師説。内教非詩。
外教是詩。如是説者。文義相稱能引義利
不名爲詩。詩謂翻此世間文頌
世間種種工巧業處名何法。乃至廣説。問何
故作此論。答欲以略文攝多義故。謂若
隨諸工巧業處而廣説者生多言論。欲以
略言類攝彼故而作斯論。世間種種工巧業
處名何法。答謂慧爲先造作彼彼工巧業
處。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中不辯所造作
事。但爲顯示能造作法。造作彼彼工巧業
處者。顯所起果身語意業隨其所應。所依
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如是或以五蘊。或以
四蘊爲其自性
處處説威儀路。及起威儀路。威儀路者。謂色
香味觸四處爲體。起威儀路者。謂能起彼
意法二處爲體。眼鼻舌身四識是威儀路加
行。非起威儀路。意識是威儀加行。亦是起威
儀路。又眼等四識能縁威儀路。不能縁起
威儀路。意識能縁威儀路。亦能縁起威儀路。
有餘由此所引意識。具能縁十二處。處處
説工巧處。及起工巧處。工巧處者。謂色聲香
味觸五處爲體。起工巧處者。謂能起彼意法
二處爲體。眼等五識是工巧處加行。非起
工巧處。意識是工巧處加行。亦起工巧處。又
眼等五識能縁工巧處。不能縁起工巧處
意識能縁工巧處。亦能縁起工巧處。有餘
由此所引意識。具能縁十二處
若成就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答
應作四句。有成就學戒非非學非無學戒。
謂學者生無色界。彼世俗戒越界地捨故。有
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學戒。謂阿羅漢及諸
異生。生欲色界。諸阿羅漢在欲色界。定成
就非學非無學戒。定不成就學戒。已捨故。
若諸異生在欲色界。或成就非學非無學戒。
一切異生定不成就學戒。未得故。有成就
學戒亦非學非無學戒。謂學者生欲色界。一
切學者在欲色界。定成就非學非無學戒及
學戒。未捨故。有非成就學戒亦非非學非
無學戒。謂阿羅漢及諸異生。生無色界。生
彼阿羅漢定不成就學戒。已捨故。生彼異
生定不成就學戒。未得故。彼二世俗戒倶
不成就。越界地捨故
若成就無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
答應作四句。有成就無學戒非非學非無
學戒。謂阿羅漢生無色界。彼世俗戒越界地
捨故。有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無學戒。謂
諸學者。及諸異生生欲色界。學者在欲色
界。定成就世俗戒。異生在欲色界。或成
世俗戒。彼倶不成就無學戒。倶未得故。有
成就無學戒亦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生
欲色界。有非成就無學戒亦非非學非無
學戒。謂諸學者及諸異生。生無色界。彼無
學戒。倶未得故。彼世俗戒倶已捨故
問諸是戒彼業耶。答諸是戒彼即業。有是業
非戒。謂意業等。問若處有戒。彼有業耶。答
若處有戒彼有業。或處有業無戒。謂無色
界等。問若成就戒。彼成就業耶。答若成就
戒。彼成就業。有成就業非戒。謂異生生
無色界等。問若有戒。彼有業耶。答若有戒
彼有業。或有業無戒。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
十六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二十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大造納息第一之一
大種所造處。幾有見。幾無見。如是等章及解
意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問何故作此論。
答爲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説。諸所有
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雖作是説
而未廣辯。大種所造處。幾有見。幾無見。乃
至廣説。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説者今應
説之。故作斯論。有説。爲止餘師所説。謂
此部内有二論師。一者覺天。二者法救。覺天
所説色唯大種。心所即心。彼作是説。造色
即是大種差別。心所即是心之差別。彼何故
作是説。依契經故。如契經説。眼肉團中。若
内各別堅性堅類。近有執受名内地界。乃至
各別動性動類。近有執受名内風界。彼依此
經故説造色即是大種。又契經説云何等持。
謂善心一境性。由此故説心所即心問彼復
云何立界處蘊耶。答彼作是説諸四大種。
有是能見。有是所見乃至有是能觸。有是
所觸。諸能見者立爲眼界。諸所見者立爲色
界。乃至諸能觸者立爲身界。諸所觸者立爲
觸界。心中有依眼根。乃至有依意根。依眼
根者立眼識界。乃至依意根者立意識界
即六識身無間已滅立爲意界。即心差別有
名爲受。有名爲想。有名爲思。并三無爲立
爲法界。如界處亦爾。蘊者。諸四大種立爲
色蘊。諸心差別有名爲受。有名爲想。有名
爲思有名爲識。立爲四蘊。問彼云何通契
經所説。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
造。答彼作是説。非所造聲離四大種別有
所因即於大種立所造聲。云何知然。如契
經説。苾芻當知。觸由二縁。所謂眼色乃至
意法。有六觸處是先所爲是先所造。我説即
是故業。應知無聞異生由此所觸受樂受
苦。由此所造或此隨一。非離前六觸處別
有第七觸處而可於中立所造聲。即於前
六説爲所造。前經亦然。非離大種別有所
造。即於大種立所造聲。於我非難阿毘達
磨諸論師言。彼所引經別有密意。不可引
證前所引經。彼經前説六觸處者。謂密意説
未明了位。後言由此所造或此隨一者。謂密
意説已明了位。如未明了位已明了位。如是
無分別位有分別位。未可顯位已可顯位。未
可説位已可説位。應知亦爾。又六觸處者説
中有位。由此所造等者説本有位。尊者妙
音説曰。彼經前説六觸處者。謂密意説根無
缺位。後説由此所造等者謂密意説根有缺
位。脇尊者言。有六觸處者。密意説欲界。由
此所造者。密意説色界。或此隨一者。密意
説無色界。經義如是。云何可證前經所説
所造色言。又所造言若無異者。餘經所説。復
云何通如契經説。尊者圓滿告尊者慶喜言
具壽當知。所有我執誰之所造。是色所造。是
受想行識所造我執即是薩迦耶見。若所造
言無別義者。豈可身見即是色等。然離色
等別有我執。故知經説所造色者非即大
種。問若離大種別有造色。如何會釋彼所
引經。於眼肉團中有地界等。答彼經説眼
根所依大種不説眼體。又彼經説世所共
知肉團名眼。非説眼根。世於肉團眼想轉
故。尊者妙音亦作是説。世於大種立眼根
名。以是眼根所依止故。有餘師説。彼所引
經於義無妨。彼經但説眼肉團中有地等
界。不言地等即是眼根。於義何妨。尊者法
救説。離大種別有造色。説心所法非即是
心。然説色中二非實有。謂所造觸及法處
色。立蘊處界如對法宗。彼亦不然。諸所造
觸如餘造色應別有故。若無法處所攝色
者無表戒等不應有故。欲止如是二師所
説故作斯論。有説。爲止外道所説。謂外道
説大種有五。即前四及虚空。今但説四明
虚空非大種。問何故虚空不立大種。尊者
世友作是釋言。以虚空無大種相故。謂有
増有減是大種相。無増無減是虚空相。有
損有益。是大種相。無損無益是虚空相有
興有衰是大種相。無興無衰是虚空相。是
故虚空不立大種。尊者妙音作如是釋。虚
空大種其相各異。謂有情身中所有大種。多
是先業異熟所生。虚空體無異熟生義。
此虚空不立大種。大徳説曰。虚空雖大而
體非種。不能生故。餘有爲法雖能爲種而
體非大。相不遍故。由此虚空不立大種爲
止如是外道所執及顯自宗故作斯論。有
餘師説。非但爲止他執顯自宗故而作此
論。但於法相相應義中應顯所明故作斯
論。問何故此中先辨大造。答彼作論者意
欲爾故。謂本論師隨自意欲不違法相先
*辨大造。有説。有情觀此二種爲入佛法
眞甘露門。一不淨觀。二持息念。不淨觀觀造
色。持息念觀大種。有説。若觀大種造色漸
次能證佛獨覺聲聞三種菩提。謂若以上智
觀察彼者。起上品身念住。從此次起上品
受念住。次心。次法。次起雜縁。次煖頂忍世
第一法。次起見道。乃至起無學道。皆以上
品。爾時名爲上品善士。證得無上正等菩
提。若以中智觀察彼者。起中品身念住。廣
説乃至起無學道皆以中品。爾時名爲中
品善士。證得中品獨覺菩提。若以下智觀
察彼者。起下品身念住。廣説乃至起無學
道。皆以下品。爾時名爲下品善士。證得下
品聲聞菩提。有説。若觀大種造色。便能降
伏一切憍逸。謂諸有情以色族姓財寶自在
眷屬等故生諸憍逸。若未觀察大種等時。
隨一現前勢力強盛。若觀察已便能降伏。所
以者何如輪王身所有大造。狗等所有大造
亦然。由觀此故便捨憍逸。以如是等所
説因縁。故此蘊中先*辨大造
契經中説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
所造。諸所有言。總有二種。一有餘義。二無
餘義有餘義者。如世間説諸所有食我盡
欲噉。此但欲噉隨得少分。無餘義者。如世
間説諸所有法我盡欲知。此總欲知一切
法相。此中所説諸所有言。總顯一切色法皆
盡。謂所有色。總有二種。一四大種。二所造
色。除此更無第三色體。問何故大種唯四。
脇尊者曰。此不應責。所以者何。若増若減
倶亦生疑。不以疑故便違法相。但隨聖教
唯説四種。有餘師言。若減四者功用便闕。
若過四者則亦無用。如方床座唯有四足。
問何故名大種。答大而是種。故名大種。如
言大地。如言大王。義別體同。應持業釋。
問云何大義。云何種義。答能減能増能損能
益體有起盡。是爲種義體相形量遍諸方
域成大事業。是爲大義。問此四云何成大
事業。答與大積聚造色爲依。令壞令成是
大事業。由此唯四不減不増。謂減不能成
大事業増於事業復爲無用。問餘法何縁
不名大種。答餘無如是大種相故。謂無爲
法大而非種。其餘有爲種而非大故。唯此四
得名大種
問造是何義。爲是因義是縁義耶。設爾何失。
倶見其過。若是因義。此四大種於所造色
五因皆無。如何可言能造諸色。若是縁義
諸所造色各除自體。餘一切法無不皆是此
増上縁。如何但言大種所造。答應作是説
造是因義。問此於造色五因皆無。如何因義。
答雖同類等五因皆無。而別有餘五種因義。
謂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由此能造。有餘
師言。造是縁義。問諸所造色各除自體餘法
皆是此増上縁。如何但言大種所造。答増上
縁義。有親有疎。有近有遠。有合不合。有
在此生。有在餘生。諸親近合在此生者説
名爲因。疎遠不合在餘生者説名爲縁。由
此義故説諸大種與所造色爲因増上。亦
不違理
問地水火風何相何業。答堅是地相。持是地
業。濕是水相。攝是水業。煖是火相。熟是火業。
動是風相。長是風業。問地是堅相亦是色相。
廣説乃至。風是動相亦是色相。如何一法有
二相耶。答有亦無失。由此理趣於一法中。
可得施設有多相故。如一有漏法。即有
如病如癰等。廣説乃至。百四十句諸過患相
而無有失。此亦如是。有餘師言。相有二
種。一自相。二共相。堅濕煖動相是自相。色相
是共相。如是二相互不相違。於一法立亦
無有過
問此四大種於一切時不相離耶。答如是。
云何知然。如入胎經説。佛告慶喜。初羯邏
藍。若有地界無水界者。便應乾散。今不
散者水所攝故。若有水界無地界者。便應
治。今不流者地所持故。若有地水無
火界者。便應臭爛。*今不爛者火所熟故若
有三界。無風界者應不増長。今増長者
風所動故。問餘經所説當云何通。地界擾
亂。或令至死或令有情受次死苦。乃至風
界亦復如是。答此説大種隨一増時能爲擾
亂。非謂四種有時相離
問此四大種品類有幾。答品類有四。謂異熟
生長養。等流。變化。有餘師説。品類有三謂
異熟生。長養。等流。其變化者長養所攝。復有
説者。品類有二。謂異熟生。及長養。變化大
種入長養中。等流攝入異熟長養。評曰。於
前三説中説爲善。有四大種非二攝故」
問一四大種爲但造一造色極微。爲能造
多。若但造一。如何不成因四果一。因多果
少理不應然。若能造多。則一四大種所造
色有多極微。云何展轉非倶有因。對法者
説。有對造色展轉相望無倶有因。許則便違
對法宗義。答應作是説。一四大種但能造
造色極微。問如何不成因四果一。因多
果少理不應然。答果少因多理亦無失。世
現見有如是類故。因四果一於理無違。有
説造多。問若爾者一四大種所造色有多
極微。云何展轉非倶有因。答非一果故非
倶有因。以倶有因法必同一果故。此不成
因同猶豫故。評曰如前説者好
問大種造色云何而住。爲大種在下造色在
上。爲大種在上造色在下。爲大種造色相
雜而住。大種在外造色處中耶設爾何失。一
切有過。若大種在下造色在上。則諸造色
近大種者。可以大種爲能造因。所造色中
有隔遠者。如何可以大種爲因。若大種在
上造色在下。則應造色爲大種因。不應大
種爲造色因。若大種造色相雜而住。大種在
外造色處中者。應斷截時見諸孔隙猶如
斷藕。有説在下爲因所依法應爾故。問若
爾於逼近色可説能造。於隔遠者云何造
耶。答不説一樹所有大種。都在其下造諸
造色。但説一樹分分皆有大種在下造色在
上。有作是説相雜而住。大種在外造色處
中。問若爾應斷截時見諸孔隙猶如斷藕。
答雖有孔隙而不可見。以諸大種非有
見故。所見孔隙是造色故。問諸内外事其相
各別。内事別者。謂諸衆生若百若千集會一
處威儀形相各各不同。外事別者。謂果石等。
或青或黄或赤或白。香味等相各各不同。如
是相別。爲由業異。爲由大種異。爲由造
色異。答倶由三種。依異熟因故説由業異。
依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故説由大種
異。依同類因故。説由造色異。問外事差別
由何業異。答若諸有情行諸妙行。感得外
事形相平直。色香味觸皆悉美妙。若諸有情
行諸惡行。感得外事形相險曲。色香味觸皆
悉麁弊。問諸果石等其相各別。青黄赤白形
貌等異。或有相似由何威力。答由三威力
然大種強。謂諸大種不平等者。便有種種顯
形等異。若平等者則便相似
問諸有情類口所發聲。當言何處大種所造。
有説。喉邊大種所造。有説。心邊大種所造。有
説。臍邊大種所造。評曰。總説此聲一切身支
大種所造。若別説者。輕小語聲應言喉邊大
種所造。叱吒哮吼號叫等聲。應言遍身大種
所造。現見此等擧身掉動故
問頗有色非四大種。亦非四大種所造耶。
答有。謂一二三大種。此雖是色而非四大種。
唯一二三故。亦非四大種所造以諸大種非
所造故。問何故大種非所造耶。答能造所
造性各別故。因果異故。能成所成性各別故。
如能成所成。如是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能
作所作。能和合所和合。能轉所轉。能相所相。
當知亦爾。有説。大種若是所造。爲三造一。
爲四造一。若三造一。體用闕少云何能造。
若四造一。應地界等造地界等。則有自性
觀自性過。然一切法他性爲縁。能有所作
不顧自體。由此大種不名所造
諸四大種有十一種。謂眼處所依。乃至身處
所依。色處所依乃至法處所依。諸所造色亦
有十一種。謂眼處乃至身處。色處乃至法處。
問眼處所依大種。能造幾所造色。乃至法處
所依大種。能造幾所造色。答應作是説。眼
處所依大種唯造眼處。乃至法處所依大種
唯造法處。有作是説。眼處所依大種能造
三種。謂眼處身處觸處。耳鼻舌處所依大種
亦爾。身處所依大種能造二種。謂身處觸處。
色聲香味法處。所依大種亦爾。觸處所依大
種唯造觸處。復有欲令一切大種皆能造
色聲觸。欲界大種皆造香味。彼説眼處所依
大種能造七種。謂眼處。身處。色聲香味觸
處。耳鼻舌處所依大種亦爾。身處所依大種
能造六種。謂身處色聲香味觸處法處所依
大種亦爾。色處所依大種能造五種。謂色處
聲香味觸處。聲香味觸處所依大種亦爾。有
餘師説。眼處所依大種能造十一種。乃至法
處所依大種亦爾。評曰。此諸説中初説爲善。
謂眼處所依大種唯造眼處。乃至法處所依
大種唯造法處
問云何異相大種能造同相造色。答觀別義
故説亦無失。謂觀別義故。説異相大種造
同相造色。觀別義故。説同相大種造異相
造色。觀別義故。説異相大種造異相造色。
觀別義故。説同相大種造同相造色。觀別
義故。説異相大種造同相造色者。謂堅濕
煖動相大種。造觸相造色。有説。此造見相
造色等。觀別義故説同相大種造異相造
色者。謂觸相大種。造十一種造色。觀別義
故。説異相大種造異相造色者。謂堅濕煖
動相大種。造十一種造色。觀別義故。説同
相大種造同相造色者。謂觸相大種造觸相
造色。有説。此造見相造色等
問大種造色相別云何。尊者世友作如是説。
因是大種果是造色。能生是大種。所生是造
色。所依是大種。能依是造色。能相是大種。所
相是造色。和合是大種。和合所生是造色。能
建立是大種。所建立是造色。大徳説曰。堅濕
煖動相是大種。若色大種爲因。而無大種相
是造色。有餘師説。大種如天帝。造色如天
衆。大種如自在。造色如眷屬。大種如王。造
色如臣。大種如日月輪。造色如日光月明。
大種如樹身。造色如枝等。大種如牆。造色
如影。大種如燈焔。造色如燈明。大種如藕。
造色如花。大種如鏡。造色如像。是故尊者
時毘羅言
    根生從大種 如燈焔生明
    如藕生蓮花 如鏡生衆像
阿毘達磨諸論師言。大種無見。造色有見無
見。大種有對。造色有對無對。大種有漏。造色
有漏無漏。大種無記。造色善不善無記。大種
欲色界繋。造色欲色界繋及不繋。大種非學
非無學。造色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大種修斷。
造色修斷不斷。大種苦集諦攝造色苦集道
諦攝。大種無異熟。造色有異熟無異熟。大種
不染造色染不染大種非業。造色業非業。諸
如是等大種造色。二相差別有無量門
觸處實事有十一種。謂四大種。及七種造觸
七種造。觸者。謂滑澁輕重冷飢渇。滑謂細軟。
澁謂麁強。輕謂不可稱。重謂可稱。冷謂此所
逼便起暖求。飢謂此所逼便起食欲。渇謂
此所逼便起飮欲。問何大種増故滑。乃至渇
耶。有作是説。不由大種偏増故滑。乃至
渇。但由大種性類差別。有生滑果。乃至有
生渇果。有餘師言。水火増故滑。地風増故
澁。火風増故輕。地水増故。重故施設論作是
問言。何縁活時身輕調順。死便身重不調
順耶。答言活時火風未滅故身輕調順。死後
身中火風已滅故。重不調順。水風増故冷。風
増故飢。謂風増故撃動食消引飢觸生便發
食欲。火増故渇。謂火増故煎迫飮消。引渇觸
生便發飮欲
問十一觸中極多縁。幾發生身識。有作是
説。一一別縁發生身識。以十一種相用増
故。有餘師言。極多縁五發生身識。謂四大
種滑等隨一。復有説者。總縁十一亦生身
識。問豈不五識唯取自相境耶。答自相有
二種。一事自相。二處自相。依事自相説縁
十一種觸生於身識。依處自相説五識身
取自相境。是故無過。如是説者。縁十一事
亦生身識。如縁色處二十種事。亦生眼識
此亦應爾。故五識身通縁總別。而無五識
取共相過。多事自相一識能縁。然不明了」
問縁五色根所依大種發身識不。有説。不
發。如五色根不可觸故不發身識。所依大
種理亦應然。問若爾何故説爲身識所識。答
依法性説身識所識。未來世中身識境故。
然無現在發身識義。有説。除身根所依大
種皆能發身識。以身根所依極隣近故不
能發身識。然他身識所縁境故。亦得名爲
身識所識。問十一種觸幾在欲界。幾在色
界。答二唯在欲界。謂飢與渇。九通欲色界。
問若色界中有重觸者。以何義故。施設論
説。北倶盧洲衣重一兩。四大王衆天衣重半
兩。三十三天衣重一銖。夜摩天中衣重半
銖。覩史多天衣重一銖中四分之一。樂變化
天衣重一銖中八分之一。他化自在天衣重
一銖中十六分之一。此上天衣皆不可稱耶。
有説。色界衣雖不可稱而餘物可稱。有説。
彼界一衣雖不可稱多衣積集即可稱。如
細縷輕毛積集便重。問若色界中有冷觸者。
彼施設論何故復説。如人欲天所有冷暖。可
了知者上界倶無耶。答冷有二種。一能爲
益。二能爲損彼無能損。有能爲益。又即彼
説所有冷暖上界倶無。豈以此言即説彼
界亦無暖觸。若爾則彼大種應唯有三非
*闕功用。而能造色故。色界中冷暖倶有。
問飢渇二觸爲是長養。爲是等流。爲是異
熟。健陀羅國西方師言。通長養等流。非異
熟生。以飮食能斷故。阿毘達磨者不許異
熟色斷已復續。有説。飢渇亦通異熟生。性
以飮食暫斷非永斷故。斷有二種。謂永斷
暫時斷。永斷不可續非暫時斷。如地獄中
暫截身分。異熟生色斷已續生。迦濕彌羅
國諸論師言。飽時彼亦不斷飮食障故不
可覺知。飮食消已還可覺知。問若是異熟
者。爲善業果。惡業果耶。答是二種果。是故
富者飢渇是善業果。貧者飢渇是惡業果
問飢渇何處大種所造。有説。腹邊大種所造。
入胎經説。在母腹中。有時臍邊彼有情類。
有業異熟微風初起。即彼處大種能造飢
渇。有餘師説。遍身分中大種能造於飢渇。
時遍身擾惱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
十七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二十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大造納息第一之二
大種所造處。幾有見。幾無見。問何故不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