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以第四靜慮天眼觀之。皆不能見。便從定
起而白佛言。我之天眼觀不能見。佛告舍
利子。此人命終生某世界。彼處既遠非諸聲
聞獨覺境界故汝不知。問三乘漏盡既無差
別。何故漏盡智二乘非力耶。答佛漏盡智勝
妙猛利。非諸聲聞獨覺所及。雖倶盡漏而
有遲速。如有二人各伐一樹。一人勇健加
用利斧。一人力劣又用鈍斧。雖倶伐樹而
有遲速。故佛漏盡智立力非二乘。又二乘
智雖能盡漏。有餘習故不名爲力。又漏盡
智立爲力者。不依能盡自身漏故。但依能
令他身漏盡。謂佛善達如是有情。應依苦
遲通行當得漏盡。乃至如是有情。應依樂
速通行當得漏盡。由此方便爲説正法。皆
令漏盡故立力名。二乘不爾故不名力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五
問六通中。幾是明非示導。幾是示導非明。
幾是明亦是示導。幾非明亦非示導耶。答
二通是明非示導。謂宿住隨念智證通。及死
生智證通。二通是示導非明。謂神境智證通。
及他心智證通。一通是明亦是示導。謂漏盡
智證通。一通非明亦非示導。謂天耳智證
通。問何故六通三是示導三非示導耶。答
現希有事令他信伏。引入正法故名示導。
三有此義餘三不然。謂若自説我能遠聞。
我能遠見。我能遠憶諸宿住事。他皆生疑爲
虚爲實。不即信伏。故非示導。曾聞有一居
士信外道法。屈請離繋親子及彼徒衆。來
赴其家供以飮食。離繋親子適入其家即
便微笑。居士怪問。師離掉擧何爲笑耶。彼
遂答言。吾有妙徳汝在家者豈盡知耶。於
是居士慇懃問之。彼便告曰㮏末陀河側
有二獼猴。共鬪不已倶墮彼河爲水漂溺。
吾爲是事愍而笑之。居士讃言。甚爲希有。
大師天眼清淨乃爾。食時既至居士念言。我
當因食驗彼虚實。便以飯覆臛先授與師。
以臛沃飯與彼弟子。時彼弟子受已即食師
獨不食。居士問言。大師何縁而獨不食。彼
言無臛如何食之。居士調言。奇哉天眼。乃能
遠見不能近觀。外道師徒時深愧恥。故天眼
等三非示導。自説遠聞及能遠憶。亦不令
他即信伏故。既不信伏如何可引令入正
法。是故此三皆非示導。若爲示現神境智
通。變一爲多變多爲一。乃至梵世神力自
在。令多有情深心信伏引入正法故名示
導。若爲示現他心智通。記説彼心思念差別
如所記説。皆實非虚令多有情。深心信伏
引入正法故名示導。若爲示現漏盡智通。
隨其所宜教誡教授。速令見諦遠塵離垢。
於諸法中生淨法眼。展轉乃至諸漏永盡。
令多有情深心信伏。引入正法故名示導」
問應爲何等補特伽羅現神變事。答若於
佛法決定信者。及不信者不應爲現。若不
定者應爲現之引入正法。除此更無餘方
便故。云何知然。如契經説。一時佛在那
茶建他城側。周匝菴羅林中。有居士子名
雞筏多。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却住一面而
白佛言。今此城中安隱豐樂。多諸人衆深心
信敬佛法僧寶。唯願世尊留一弟子恒
在此處。對諸沙門婆羅門等。時現神變示
過人法。令此城中信佛法者倍増堅信。令
暫往來諸不信者信受佛法。時佛告彼居士
子言。我曾不令諸弟子衆。對諸沙門婆羅
門等。現諸神變示過人法。然我常令諸弟
子衆。覆藏自善發露己惡。時居士子復白
佛言。若佛弟子對諸沙門婆羅門等。現神
變事示過人法。有何過患而佛不許。若佛
弟子覆藏自善發露己惡。有何功徳而佛
許之。爾時世尊告居士子。我今問汝隨汝
意答。若我弟子對諸沙門婆羅門等。現神
變事變一爲多變多爲一。乃至梵世神力
自在。信佛法者見此事已。向不信者説
如是言。奇哉世尊諸聖弟子。能現如是甚
希有事。時不信者語信者言。此何希有。世
有明呪名健馱梨。善受持者亦能示現如
是幻惑。誰有智者現斯鄙事。佛告居士子。
於汝意云何。有不信者作如是言譏信
者不。居士子曰。實有斯事。世尊復告居士
子言。若我弟子記説他心思念差別。如所
記説皆實非虚。信佛法者知此事已。向
不信者説如是言。奇哉世尊諸聖弟子。乃
有如是甚希有事。時不信者語信者言此
何希有。世有明呪名刹尼迦。善受持者亦
能造作如是幻惑。誰有智者作斯鄙事
佛告居士子。於汝意云何。有不信者作如
是言譏信者不。居士子曰。實有斯事。爾時
世尊告居士子。若我弟子對諸沙門婆羅門
等。現神變事示過人法。有是過患故我不
許。若我弟子覆藏自善發露己惡。順賢聖
法世所稱譽。有斯功徳故我許之。由此故
知決定信者及不信者。不應爲現諸神變
事。若不定者應爲現之。方便引令入佛正

此契經中佛爲居士子説三種示導。一神變
示導。二記心示導。三教誡示導。問何故名示
導。答示謂示現。導謂導引。現希有事引入
正法故名示導。如守門者立示導名。謂守
門者示現内事導引外人。示現外事導引
内人。示現内事導引外人者。謂彼侯王若
不澡浴寢食觀寶即便引現。示現外事導
引内人者。謂彼伺外貢獻珍奇殊方信物
引内人受。如是示現佛正法中微妙功徳。
方便導引所化有情。令其趣入故名示導」
此契經中復説。菩薩初中後夜各起通明。起
通明已明星出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問何
縁菩薩初中後夜各起通明。答過殑伽沙後
身菩薩。將證大覺法應爾故。復次初中後
夜各起通明。欲令自身成法器故。復次欲
現神變了達事故。通能現神變。明能了
達事。故起通明。復次欲現安足遠作事故。
通現安足。明遠作事。故起通明。復次如無
間道解脱道故。通如無間道。明如解脱道。
故起通明。復次如見道修道故。通如見道。
明如修道。故起通明。復次欲顯善有漏無
覆無記。有漏無漏及無漏法現前有用。故起
通明。善有漏法者。謂神境智證通。及宿住隨
念智證通明。無覆無記法者。謂天眼智證及
天耳智證二通。有漏無漏法者。謂他心智證
通。無漏法者。謂漏盡智證通明。復次爲欲
次第降伏魔怨。初中後夜各起通明。曾聞菩
薩知修苦行非眞道已。遂受難陀難陀跋羅
姊妹所奉具十六徳香蜜乳糜。食已身心安
隱有力。從吉祥人邊受吉祥草。詣菩提樹
下手自敷設。如婆蘇吉龍王盤身結加趺
坐。坐已便發堅固誓言。我若於此不盡諸
漏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誓當不起。爾時大
地大海諸山六種震動。如海輕船逐浪高
下。乃至他化自在天宮皆悉震動。猶如猛風
吹芭蕉葉。魔王驚懾觀動所因。遂見菩薩
坐菩提樹。端身不動誓取菩提。速出自宮
往菩薩所。謂菩薩曰。刹帝利子可起此座。
今濁惡時衆生剛強。定不能證無上菩提。
且應現受轉輪王位。我以七寶當相奉獻。
菩薩告曰。汝今所言如誘童子。日月辰星
可令墜落。山林大地可昇虚空。欲令我今
不取大覺起此座者定無是處。爾時魔王
告菩薩曰。汝若不用我軟美語。須臾令汝
見大怖事。作是語已雨花還宮遍告六天
汝等速辦弓弩刀劍鬪輪羂索矛矟戟等諸
鬪戰具。我有大怨在菩提樹。當與汝等速
往伐之。菩薩爾時作如是念。與凡夫闘尚
不可輕。況他化天大自在主。念已速修離
欲染道。離欲界染起初靜慮神境智通。化
作種種對敵勝具。魔軍若作鳥形來者。我
應化作猫狸形敵。魔軍若作猫狸形者。我
應化作狗狼形敵。魔軍若作狗狼形者。我
應化作豺豹形敵。魔軍若作豺豹形者。我
應化作虎形敵之。魔軍若作虎形來者。我
應化作師子敵之。魔軍若作師子形者。我
應化作龍麟敵之。魔軍若作龍麟來者。我
應化作猛火敵之。魔軍若作猛火來者。我
應化作暴雨敵之。魔軍若作暴雨來者。我
應化作大蓋敵之。如是敵類有無量種。復
化堅固吠琉璃臺。身雖處中而能遠見座前
地下。化作能發雷吼大種。作是化已復
自念言。勿我前生障他修善。遂起宿住隨
念智明。自見前生曾不障礙諸修善者。乃
以種種諸修善具而資助之。又自思惟。勿
我善業劣彼魔善。思已便見魔王前生。唯曾
設一無遮施會。於彼會中有一獨覺。由斯
善業今得生天。自見前生設無遮會。百千
萬億其數難知。於諸會中佛獨覺等百千萬
億數亦難知。復自思惟。我布施福尚不與
彼而共格量。況戒定等無量善業彼皆絶分。
作是念已。端身正意儼然而坐。於後魔王
將三十六倶胝魔軍。各現種種可畏形相。執
持戰具色類無邊。遍三十六踰繕那量。倶時
奔趣菩提樹下。爾時菩薩告魔王言。汝昔
但設一大施會神用尚然。我於往昔設無
遮會。百千萬億其數難知。況餘功徳汝皆絶
分。何縁來此欲相惱耶。時惡魔王謂菩薩
曰。我之功徳以汝爲證。汝之功徳誰復證
耶。菩薩遂伸相好嚴手撃座前地。時彼地
下雷吼六種震大音聲。魔軍既聞驚駭退
散。知己非敵各自還宮。菩薩所成業生眼
耳但極聞見一踰繕那魔軍既遠。欲聞其聲
有何評論。遂起天耳既聞聲已。欲觀彼
色爲何所作。復起天眼既見色已。欲知
其心當何思念。起他心通知帝釋天衆心
生慶喜。魔王眷屬心生嫉惱。菩薩於是復
審思惟。魔黨何縁起斯惡事。知起惡事皆
縁五欲。躭著五欲皆由煩惱。既厭煩惱遂
盡諸漏。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故欲次第降
伏魔怨。初中後夜各起通明
諦現觀時於何最初而得證淨。佛耶法耶僧
耶。問何故作此論。答爲止他宗顯正理
故。謂或有説。於四聖諦一時現觀如分別
論者。問彼何故作是説。答彼依契經。如世
尊説。若於苦諦無有疑惑。於集滅道諦亦
無有疑惑。既於四諦頓無疑惑。故知現觀
定頓非漸。爲遮彼意顯現觀時。於四聖
諦定漸非頓。若不爾者便違契經。如契經
説。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頂禮佛足白佛
言。世尊。諸瑜伽師。於四聖諦爲頓現觀爲
漸現觀。佛告居士。諸瑜伽師。於四聖諦定
漸現觀。如漸登上四桄梯法。問若於四諦
漸現觀者。云何釋通分別論者所引契經。答
彼所引經應作是説。若於道諦無有疑惑。
於苦集滅諦亦無有疑惑。而不作是説者
應知有別意趣。謂彼經説已得果者。若於
苦諦無有疑惑。於餘三諦亦無疑惑。迷
四諦疑皆已斷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説。彼
經意説。疑不現行。謂瑜伽師。若於苦諦已
入現觀無有疑惑。於餘三諦所有疑惑得
雖未斷而永不行。於彼已得非擇滅故。大
徳説曰。若初得入正性離生。於諸諦寶皆
名現信。問彼大徳亦説於四聖諦得現觀
時漸而非頓。今何故作是説。答彼説若住
苦法忍時。若於四諦不皆得信必無住義。
如持泥器至重閣上投之於地。未至地
頃器雖未破必當破故亦得破名。此亦如
是。是故爲止他宗所説及顯正理故作斯

此中佛者。謂佛身中諸無學法。縁彼無漏信
名佛證淨。此中法者。謂獨覺身中三無漏根
等學無學法。菩薩身中二無漏根等諸學法。
及苦集滅三諦縁彼無漏信名法證淨。此中
僧者。謂聲聞身中學無學法。縁彼無漏信
名僧證淨。諸無漏戒名戒證淨。自性淨故依
證起故亦名證淨
若苦集滅現觀時於法最初得證淨。道現觀
時於佛法僧最初得證淨。此中苦現觀時於
法最初得證淨者。謂即於苦法得無漏信。
脇尊者言。爾時於苦信有過患。亦於苦滅
信有勝利。謂此苦滅極爲淨妙。如是下賤
鄙穢苦滅甚爲快哉。集現觀時於法最初得
證淨者。謂即於集法得無漏信。脇尊者言。
爾時於集信有過患亦於集滅信有勝
利。謂此集滅極爲淨妙。如是下賤鄙穢集滅
甚爲快哉。滅現觀時於法最初得證淨者。
謂即於滅法得無漏信。信滅勝利極爲淨
妙。謂有漏法畢竟寂滅甚爲快哉。問於三聖
諦得現觀時。一一皆得二種證淨。謂信與
戒何故此中唯説得信。答應説得二而不
説者。應知此中是有餘説。復次此中非但
問誰得幾證淨。而問誰得幾縁何寶證淨。
戒無所縁雖得不説。有作是説。於法最
初得證淨者。不説唯得縁法證淨。但説
於法而得證淨。信戒倶因法寶得故。皆得
名法證淨。道現觀時於佛法僧最初得證
淨者。外國諸師作如是説。道現觀時。三刹
那頃即現在信及隨轉戒。應知具有四證淨
義。謂即此信縁佛身中無學法故名佛證
淨此信復縁獨覺身中學無學法。菩薩身中
諸學法故名法證淨。此信復縁聲聞身中無
漏法故名僧證淨。此隨轉戒名戒證淨。評
曰彼不應作是説。時現在信總縁三乘無
漏法故。唯是雜縁法證淨攝。然即此信現在
前時。亦修未來多刹那信。於此無量刹那信
中。若有唯縁佛無學法名佛證淨。若有唯
縁獨覺菩薩無漏法者。是不雜縁法證淨攝。
若有唯縁聲聞身中學無學法名僧證淨。
若有雜縁佛及獨覺菩薩身中無漏法者。若
有雜縁佛及聲聞無漏法者。若有雜縁獨覺
菩薩聲聞身中無漏法者。若有雜縁佛及獨
覺菩薩聲聞無漏法者。皆是雜縁法證淨攝。
現在未來信隨轉戒是戒證淨。如見道位道
現觀時三刹那頃。道類智時應知亦爾。有差
別者。三刹那時。唯修縁道諸信及戒。道類
智時修縁四諦諸信及戒
問滅道二諦是清淨事是可信處。現觀此時
可得證淨。苦集二諦是雜染事非可信處。
是諸煩惱顛倒惡行所依止故。現觀彼時如
何亦得證淨。答由二縁故而得證淨。一由
可信。二由可求。於滅道諦具由二縁而得
證淨。於苦集諦但由一縁而得證淨。謂是
可信而非可求。如人掘鑿有寶等處。彼於
是處有信有求。若人掘鑿無寶等處。彼於
是處有信無求。是處雖無寶水等物。然有
所爲而掘鑿之。此亦如是故無有失。尊者
妙音作如是説。諸瑜伽師。先見苦集有過
患故。後於滅道見有勝利。謂此滅道極爲
淨妙。永息能除如是穢惡苦集諦故。由此
行者於苦集諦雖無所求亦得證淨。脇尊
者曰。諸瑜伽師。爲苦集諦之所逼惱。故於
滅道見有勝利。譬如有人風雨所逼。便
見室蓋是可歸依。故於苦集雖無所求
亦得證淨
諸瑜伽師。皆於滅諦由二縁故而得證淨。
一由可信。二由可求。非於道諦皆由二縁
而得證淨。謂隨信行者於隨信行。隨法行道
倶由二縁而得證淨。隨法行者於隨法行
道。具由二縁而得證淨。於隨信行道但由
一縁而得證淨。謂是可信非所求故。信勝
解者。於信勝解及見至道。倶由二縁而得
證淨。若見至者。於見至道具由二縁而得
證淨。於信勝解道但由一縁而得證淨。謂
是可信非所求故。時解脱者。於時解脱及
不時解脱道。倶由二縁而得證淨。不時解
脱者。於不時解脱道。具由二縁而得證淨。
於時解脱道。但由一縁而得證淨。謂是可
信非所求故。聲聞乘者。於三乘道皆由二
縁而得證淨。獨覺乘者。於自上乘道倶由
二縁而得證淨於聲聞乘道。但由一縁而
得證淨。謂是可信非所求故。諸佛乘者。於
佛乘道具由二縁而得證淨。於二乘道但
由一縁而得證淨。謂是可信非所求故
問若縁舍利子身中無學法起無漏信。爲
是法證淨。爲是僧證淨耶。設爾何失。若是
法證淨者。彼縁聲聞無學法起如何名法證
淨。若是僧證淨者。云何獨一補特伽羅而得
名衆。答應作是説。是僧證淨。問彼既獨一
如何名僧。答彼舍利子聲聞乘中最尊勝故。
雖是獨一補特伽羅而僧證淨。依法建立非
數取趣。縁聲聞乘無學法起無漏信故。非
無漏信縁假有情
若依未至定未曾得佛證淨現在前時。現在
修二證淨。未來修四證淨。曾得佛證淨現在
前時。現在修二證淨。未來無乃至依第四靜
慮應知亦爾。若依無色定未曾得佛證淨現
在前時。現在修一證淨。未來修四證淨。曾
得佛證淨現在前時。現在修一證淨。未來無。
如佛證淨應知餘三證淨亦爾。有差別者。
無色定中無戒證淨
問云何建立四證淨耶。爲以自體。爲以所
縁。若以自體唯應有二。謂信及戒。若以所
縁唯應有三。謂佛法僧證淨。戒無所縁故。
答應作是説。亦以自體。亦以所縁。而建立
四證淨。謂以自體建立戒證淨。戒無所縁
故以所縁建立餘三證淨。信縁三寶故如
以自體以所縁建立。以自體以三寶以
自體以隨念建立應知亦爾。是名證淨自
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已説自性所以今當
説。問何故名證淨。證淨是何義。答淨謂信
戒離垢穢故。於四聖諦別別觀察。別別籌
量。別別覺證。而得此淨故名證淨。脇尊者
曰。此應名不壞。淨言不壞者。不爲不信
及諸惡戒所破壞故。淨謂清淨信是心之清
淨相故。戒是大種清淨相故。尊者世友作如
是説。此應名不斷淨。謂得此已無有沙門
婆羅門等力能引奪令斷壞故。如契經説。
是名見爲根信證智相應。世間沙門婆羅門
等不能引奪令其斷壞。大徳説曰。若於佛
法不能觀察籌量覺證。所得信戒易可動
轉如水上船。若於佛法能審觀察籌量覺
證所得信戒不可動轉猶如帝幢故。此正
應名不動淨。尊者妙音作如是説。如是四
種應名見淨見四聖諦。得此淨故或應名
慧淨聖慧倶轉故
問何故世尊先説佛證淨。乃至後説戒證
淨耶。答若作是説。隨順文詞次第法故。復
次隨順説者受者持者次第法故。復次佛是能
説故應先。信法是所説故應次。信僧是所爲
故應次。信戒是僧所住故最後説。復次佛如
良醫故應先。信法如無病故應次。信僧如
看病者故應次。信戒如妙藥故最後説。復
次佛如商主能示道路故應先。信法如寶
渚是正所趣故應次。信僧如商侶能爲助
伴故應次。信戒如資糧能正任持故最後
説。復次佛如船師故應先。信法如彼岸故
應次。信僧如同載故應次。信戒如船筏故
最後説。由此等縁此四證淨如是次第。如
契經説。聖所愛戒不破不穿不雜不穢。聖
所受用非凡所取。智者所讃能善究竟能善
引發。問何故名爲聖所愛戒。答是諸功徳所
依處故。謂諸聖者愛樂功徳故愛此戒。如人
愛寶亦愛寶器。如是聖者愛樂清淨菩提
分法功徳寶故。亦愛如是所依戒器復次
聖者憎惡諸破戒惡戒。能對治破戒惡故聖
者愛之。復次聖者憎惡諸嶮惡趣戒。能超
越嶮惡趣故聖者愛之。復次聖者憎惡生死
流轉戒能超越生死流轉故聖者愛之。復
次聖者愛涅槃。戒能趣涅槃故聖者愛之。
如契經説。戒能展轉趣向涅槃。聖者愛樂。
問不破不穿不雜不穢。如是四句有何差別。
有説無別。如是四種。聲雖有異義無別
故。如集異門論説。於此諸戒恒作恒轉。勸
作勸轉。亦名不破。亦名不穿。亦名不雜。亦
名不穢。故知此四聲異義同。有説此四亦
有差別。謂名即差別。此名不破此名不穿
此名不雜此名不穢。復次於初犯聚不違
越故名不破。於第二犯聚不違越故名不
穿。於第三第四犯聚不違越故名不雜。於
第五犯聚不違越故名不穢。復次不違越
故名不破。不依貪故名不穿。不依瞋故
名不雜。不依癡故名不穢。復次不違越故
名不破。依無貪故名不穿。依無瞋故名
不雜。依無癡故名不穢。復次不違越故名
不破。依奢摩他故名不穿。依毘鉢舍那故
名不雜。能斷煩惱故名不穢。復次不違越
故名不破。不爲惡尋所損壞故名不穿。自
體堅住故名不雜。極清淨故名不穢。復次自
性堅強故名不破。遠離非所行故名不穿。
非犯戒惡所間雜故名不雜。不捨善意樂
故名不穢。此中復説。聖所受用者。是諸功
徳所依止故。非凡所取者。非諸異生執此
淨戒爲眞道故。智者所讃者。佛及弟子所
稱譽故。能善究竟者。倶時圓滿故。能善引發
者。能招愛果故
如契經説。有大龍象以信爲手。以捨爲
牙。以慧爲頭。以念爲頸。於其兩肩擔集
善法。問何故世尊説信爲手。答取善法故。
如象有手能取有情無情數物。如是聖者
有信手故。能取種種微妙善法。是故世尊
説信爲手
如契經説。苾芻當知。天中時時有四聲起。
云何爲四。謂若此間有聖弟子成就多住
佛證淨者。爾時成就佛證淨。天歡喜踊躍高
聲唱言。我先成就佛證淨故而來生此。今
聖弟子成就多住佛證淨故。亦當生我衆
同分中。與我爲伴甚爲快哉。成就多住餘
三證淨廣説亦爾。問此聖弟子及彼諸天。皆
具成就四種證淨。何故説有成就多住身證
淨者。乃至説有成就多住戒證淨者。答依
修加行入法時説。謂或有行者求佛證淨。
勤修加行而入聖道。乃至或有行者。求戒
證淨勤修加行。而入聖道故作是説。復次
依多愛樂作意而説。謂或有行者多分愛
樂縁佛作意。乃至或有行者多分愛樂。縁
戒作意故作是説
如契經説。佛告苾芻。若有信樂汝所説者。
汝當哀愍方便爲説四種證淨。勸令安住
以自調伏。所以者何。諸四大種可令變異。
成就如是四證淨者終無變異。問世尊何
故説此契經。答示説法師説法儀故。謂有
説者。不知受者是器非器。輕爾爲説令彼
受者。或生輕慢或生怯怖空無所得。故世
尊説。若有信樂汝所説者。汝當哀愍方便
爲説。勿得輕爾。復次示報恩者眞報恩故。
如餘經説。苾芻當知。若有孝子一肩擔父。
一肩擔母。經於百年處處遊歴。猶非眞實
報父母恩。若有孝子能勸父母。於佛法僧
因果等法。未信者信信者増長。無淨戒者勸
受持戒。有慳貪者勸行惠施。無勝慧者
勸修勝慧。令善安住以自調伏。乃名眞實
報父母恩。故此經中教爲説法。問諸佛法中
有無量種功徳法寶。皆應爲他方便宣説。
何故於此獨令爲説四證淨耶。答應知此
中證淨爲首。總令爲説諸功徳寶。脇尊者
曰。此中世尊。以證淨聲説諸聖道。謂諸聖
道或是相應。或是倶有。若説信應知總説
相應聖道。若説戒應知總説倶有聖道。復
次此中略顯初入法門。謂佛法中諸功徳寶。
或是色法或非色法。若説戒應知總説是色
法寶。若説信應知總説非色法寶。如色非
色如是相應不相應有所依無所依。有所
縁無所縁。有行相無行相。有警覺無警
覺。是根非根等應知亦爾。復次此四證淨有
不壞相及清淨相故偏説之。復次依四證淨
所引等流。設施殊勝四沙門果故偏説之。
復次此四證淨能止惡趣及貧窮怖故偏説
之。以戒能止惡趣怖。信能止貧窮怖故。雖
無漏信戒不招異熟果。而無漏信戒必與有
漏信戒互相引發故。能遮止二種怖畏。復次
爲欲方便導引可化外道有情入佛法故。
謂諸苾芻或有親屬。先爲外道以親愛故
來相慰問。時諸苾芻不護彼意。讃歎佛法
訾外道。令彼瞋恨轉遠佛法。故世尊説
汝等苾芻。無力無畏大悲等徳。不知有情根
欲性行。不應輕爾爲他説法。若有信樂汝
所説者。汝當哀愍方便爲説四種證淨。勸
令安住以自調伏。所以者何。諸四大種可
令變異。成就如是四證淨者終無變異。問
一切法性皆無變異。何故唯説四大種耶。
答欲以四法顯四法故。復次諸瑜伽師。先
觀大種無變異相。後觀諸法性不變異。心便
歡悦故偏説之。復次以四大種能持一切
情非情法故偏説之。復次以四大種能持
一切生死流轉故偏説之。復次以四大種
能持五蘊令不斷絶故偏説之。復次諸外
道説大種有五其性常住。爲對彼故佛説
唯四而是無常。假使大種汝執爲常可令變
異。得證淨者終無變異
如契經説。未生怨王能成就無根信。問諸有
爲法。無不有根。何故説彼信無根耶。答此
信無有見道根故。如契經説。是名見爲根
信證智相應。謂未生怨所成就信不依見
道故名無根。然彼信心堅固難壞。如依見
道。復次未生怨王所成就信不可改易。如
無漏信而無有根。諸無漏信依無漏根。以
無漏智無漏善根爲根本故。復次此信無
有同類因故説名無根。謂無始來未得如
是堅強信故。譬如有樹依他莖生自既無
根名無根樹。復次未生怨王所成就信。自
性堅固不由親近佛及弟子。乃能發生故
名無根。由此信力若乘象馬若在高樓。遙
見世尊即便投下頂禮雙足。由堅信力或
佛威神無所傷損。復次未生怨王所成就。
信未免惡趣故名無根。彼後命終暫墮地
獄受少苦已方生天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六
諸預流者。於四顛倒幾已斷。幾未斷耶。答
一切已斷。問何故作此論。答爲止他宗顯
正理故。謂或説有十二顛倒。八唯見所斷。
四通修所斷。如分別論者。問彼依何量作
如是説。答依契經故。謂契經説。於無常
起常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於苦起樂。於
無我起我。於不淨起淨想顛倒心顛倒見
顛倒。由此故知一切顛倒有十二種。於中
八種唯見所斷。謂常我中各取三種樂。淨中
各唯取見顛倒。四種通修所斷。謂樂淨中各
取想心二顛倒。此中見所斷者。苦類智忍現
在前時方畢竟斷。修所斷者。金剛喩定現在
前時方畢竟斷。爲止彼意顯諸顛倒唯有
四種唯見所斷故作斯論。謂此問言諸預流
者於四顛倒幾已斷幾未斷。即止顛倒有十
二種。此復答言一切已斷即止顛倒通修所
斷無修所斷法預流已斷故。又若顛倒有
十二種通修所斷便違契經。如契經説。佛
告苾芻。若四顛倒所顛倒者。當知彼是愚夫
異生。此經既説有四顛倒。應知顛倒非十
二種。既説顛倒所顛倒者。當知彼是愚夫
異生。應知顛倒非修所斷。問若諸顛倒唯
有四種。分別論者所引契經當云何通。答想
心二種實非顛倒。親近顛倒故。顛倒相應
故。亦名顛倒。問若爾受等諸心所法亦應
名顛倒。彼與心想義相似故。答世間但於
心想二種説顛倒名。非受思等是故但説
心想顛倒。佛隨世俗而説法故
問此四顛倒自性是何。答見爲自性。問若爾
五見中幾見爲自性。答此以見苦所斷二見
半爲自性。謂有身見見取全。及邊執見中常
見。二見半非顛倒自性。謂邪見戒禁取全。及
邊執見中斷見。有作是説。此四顛倒於五
見中三見各一分以爲自性。謂有身見中我
見是我顛倒自性非我所見。邊執見中常見
是常顛倒自性非斷見。見取中見苦所斷執
樂淨見是樂淨顛倒自性非餘見取。問何故
唯此是顛倒耶。答以三事故建立顛倒一
推度性故。二妄増益故。三一向倒故。邪見斷
見雖是推度性及一向倒。而非妄増益壞事
轉故。戒禁取雖是推度性及妄増益。而非一
向倒。亦於少分實處轉故。謂有色界道能
淨欲界有。無色界道能淨色界有。上地道能
淨下地。與無漏道斷染證滅義相似故。如
是名爲顛倒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顛倒。顛
倒是何義。答於麁諦理顛倒而轉故名顛
倒。由此四顛倒唯見苦所斷。問何故四顛倒
唯見苦所斷。答由此唯於苦處轉故。見苦
諦時此便永斷。復次由此唯於果處轉故。
若見果時此便永斷。復次此四顛倒有是有
身見。有依有身見有身見斷時。餘亦隨斷
對治同故。由此四顛倒唯見苦所斷。復次苦
諦麁顯於中迷謬過失極重。賢聖所訶故立
顛倒。三諦微隱於中迷謬過非極重。不甚
被訶不立顛倒。如人晝日平地顛蹶。世共
訶笑非夜嶮處。復次諸瑜伽師現觀苦已心
無顛倒。故見苦時顛倒皆斷。設見苦已未
見餘三。便出觀者若有問言。此五取蘊爲
常無常。彼便定答皆是無常。一刹那後必不
住故。復若問言此五取蘊爲樂爲苦。彼便定
答一切是苦如熱鐵丸。復若問言此五取蘊
爲淨不淨。彼便定答皆是不淨如糞穢聚。復
若問言此五取蘊有我無我。彼便定答皆無
有我。定無作者。無遣作者。亦無受者。無
遣受者。唯空行聚。故四顛倒唯見苦所斷。苦
類智時一切已斷故
問若爾亦有隨信隨法行者。已斷此四顛倒。
此中何故不説。而但説言諸預流者一切已
斷耶。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
次隨信隨法行者有差別相有已斷盡。謂苦
類智已生。有未斷盡。謂苦類智未生。是故
不説。諸預流者無差別相。皆已斷故此中説
之。復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偏説預流。謂
預流者。猶畜妻子處妙臥具。摩執女人著
妙衣服。塗飾香花驅役僮僕。捶打縛録諸有
情類。同諸異生有見生疑未斷顛倒。是故
説彼已斷顛倒。一來准此故不別説。諸隨
信行隨法行者。有漏善心尚不現起。況起染
汚無覆無記。於彼無疑是故不説
問預流一來。於五欲境起染愛時。爲起樂
淨想。爲起苦不淨想耶。設爾何失。若起樂
淨想者如何非顛倒。若起苦不淨想者。如
何於境起染愛耶。答應作是説。起樂淨想。
問若爾何故非顛倒耶。答先作是説。由三
事故建立顛倒。預流一來於境所起樂及
淨想。雖是妄増益。而非推度性。非見性故。
亦非一向顛倒有少實事故。復次於諦理
所起樂淨想者是顛倒攝預流一來皆已斷
盡。於境事所起樂淨想者非顛倒攝。預流
一來猶未斷盡容有現前。有作是説。預流
一來於五欲境起染愛時。於彼唯起苦不
淨想。問若爾何故起染愛耶。答彼雖於境
知苦不淨。而無始來串習煩惱。燒然身心
熱痛所逼。不覺於境而起染愛。如有樂
淨婆羅門子。其指有時遇觸不淨。詣鍛師
所求火淨之。鍛師語言。幸有灰等洗以清
水足可使淨。何能忍苦求火鍛之。婆羅
門言。灰水等洗不能令淨。要當爲我以火
淨之。於是鍛師以熱鐵鉗而鉗其指。時婆
羅門熱苦所逼。不覺振手内指口中。彼雖
審知指爲不淨。苦逼不覺内置口中。預流
一來染愛亦爾。復次彼雖於境知苦不淨。
而無始來串習煩惱。燒然身心熱痛所逼。
爲止息故於境染愛。如軟弱者身患癰瘡
苦痛難忍。醫語之言。汝可當以濕狗糞塗
苦痛可息。其人聞已速取塗之。彼雖審知
狗糞不淨。爲止苦故而取塗之。預流一來
染愛亦爾。故彼雖起苦不淨想。而於五欲
起染愛事。諸預流者。於空無願無相三三摩
地。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問何故作此
論。答爲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説。過
去未來無實自性。或復有説。無實成就不
成就性。爲遮彼意欲顯實有過去未來成
就性等故作斯論。答未來一切。過去若已滅
不失。現在若現在前。此中未來一切者具成
就三。過去若已滅不失者。隨一二三已滅
非練根故。失則成就過去爾所。現在若現
在前者。若隨一現在前則成就現在一。且道
類智初刹那時不成就過去。無一刹那已生
滅故。已生滅者得果捨故。成就未來三具得
修故。成就現在一。謂道無願此滅已不失。
若空現在前彼成就過去一。謂無願。未來三
現在一。謂空此滅已不失。若無相現在前彼
成就過去二。謂空無願未來三現在一。謂無
相。此滅已不失。若三三摩地隨一現在前。彼
成就過去未來三現在一。謂現在前者
有三三摩地。謂空無願無相。然三摩地。或
應説一。謂心所中大地法内名三摩地。
又五根中名定根。五力中名定力。七覺支
中名定覺支。八道支中名正定。或應説
二。謂有漏無漏三摩地。或繋縛解脱。或
繋不繋三摩地。或應説三謂此所説。或
應説四謂三界繋及不繋。或應説五謂三
界繋及學無學。廣説乃至。若以相續刹那
分別。則有無量三摩地。問若爾世尊何故増
一減無量等。建立三種三摩地耶。答由三
縁故唯建立三。一對治故。二期心故。三所
縁故。對治故者。謂空三摩地是有身見近對
治故。問空三摩地有空非我二行相。有身見
有我我所二行相。此中以何等行相。對治
何等行相耶。答以非我行相對治我行相。
以空行相對治我所行相。復次以非我行相
對治五我見行相。以空行相對治十五我所
見行相。如對治我見我所見行相。如是對
治己見己所見行相。是我屬我行相。是己屬
己行相。應知亦爾。復次以非我行相對治我
愛。以空行相對治我所愛。如對治我愛我
所愛。如是對治己愛己所愛。我癡我所癡己
癡己所癡等應知亦爾。復次以非我行相
對治執蘊是我行相。以空行相對治執蘊
中有我行相。如對治執蘊是我執蘊中有
我行相。如是對治執處是我。執處中有我執
界。是我執界中有我。若總若別行相應知亦
爾。期心故者。謂無願三摩地諸修行者期心。
不願三有法故。問彼於聖道亦不願耶。答
雖於聖道非全不願。而彼期心不願三有
聖道。依有故亦不願。又彼期心不願五蘊
聖道。是蘊故亦不願。又彼期心不願三世
聖道。墮世故亦不願。又彼期心不願衆苦
聖道。與苦展轉相續故亦不願。問若爾何故
修聖道耶。答爲趣涅槃故修聖道。謂修行
者作是思惟。究竟涅槃由何趣證思已定知
必由聖道。故雖不願而要修之。如越
流要憑船筏。所縁故者。謂無相三摩地此定
所縁離十相故。謂離色聲香味觸及女男三
有爲相。復次蘊名爲相。此定所縁離諸蘊相
故名無相。復次世名爲相。前後名相上中
下等名相。此定所縁離世等相故名無相。
有作是説。三三摩地皆由對治差別建立。
謂空三摩地近對治有身見。無願三摩地。近
對治戒禁取。無相三摩地。近對治疑。由此
爲先對治一切。復有説者。三三摩地皆依
行相差別建立。謂空三摩地。有空非我二
行相。無願三摩地。有苦非常。及集道各四行
相。無相三摩地。有滅四行相。故三摩地唯建
立三。施設論中初作是説。空三摩地是空。非
無願無相。無願三摩地是無願非空無相。無
相三摩地是無相非空無願。所以者何。由此
三種行相別故。即彼論中次作是説。空三摩
地是空亦無願非無相。無願三摩地是無願
亦空非無相。無相三摩地唯是無相非空無
願。問何故空無願展轉相。亦而無相獨立耶。
答依初得時有同異故。謂若依空三摩地
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亦修無願。若
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
亦修空故。空無願展轉相亦初得無相修自
非餘。復次依初對治有同異故。謂空無願
初對治時。倶能對治見苦所斷煩惱等故。無
相初對治時。獨能對治見滅所斷煩惱等故。
即彼論中復作是説。空三摩地是空亦無
願無相。無願三摩地是無願亦空無相。無相
三摩地是無相亦空無願。問此三何故一一
具三。答一一自體有三義故。謂此一一非
常非恒非不變易。非我我所故皆名空。
不願生長貪瞋癡等及後有故皆名無願。
離色聲香味觸女男七種相故皆名無相
是名三三摩地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已
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三摩地。三
摩地是何義耶。答由三縁故名三摩地。一
平等故。二攝持故。三相似相續故。平等故者。
謂無始來煩惱惡行邪見顛倒。令心心所偏
曲而轉。由此定力令心心所於境正直平
等而轉。故名三摩地。攝持故者。謂無始來
心心所法於境馳散。由此定力方便攝持令
住一境。故名三摩地。相似相續故者。謂無
始來心心所法善染無記異類相續。由此定
力前後一類唯善相續。故名三摩地。復次
由三縁故名三摩地。謂住一境故。相續
住故。正審慮故。復次由三縁故名三摩地。
謂能持身令平等故。攝諸善法。令不散
故。能令善心平等轉故。復次由三縁故名
三摩地。謂於所縁恒不捨故。任持種種勝
善法故。令奢摩他毘鉢舍那住一所縁平等
轉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説。何故名三摩地。
攝持多種善心心所。令於一境平等相續
故名等持。復作是説。能持平等故名等持。
如能持嬰兒故名持。嬰兒者能持水故名
持水者。能持枰故名持枰者。此亦如是。
能持種種勝平等法故名等持。大徳説曰。即
此等持亦名等至。此復多種。謂善法等至。不
善法等至。無記法等至。九次第等至。兩兩交
會亦名等至。於此義中。唯説能持善心心
所。令其相續平等而轉故名等持。不善無
記等非此所説
三三摩地界者。若有漏是三界。若無漏是不
繋地者。若有漏在十一地。若無漏在九地。
所依者依三界相續。行相者空三摩地有二
行相。無願三摩地有十行相。無相三摩地有
四行相。問諸空三摩地皆作空行相轉耶。答
應作四句。有空三摩地非作空行相轉。謂
空三摩地作非我行相轉。有作空行相轉
非空三摩地。謂空行相轉空三摩地相應諸
法。有空三摩地亦作空行相轉。謂空行相轉
空三摩地。有非空三摩地亦非作空行相
轉。謂若唯説此種類者。即非我行相轉空
三摩地相應諸法。若不唯説此種類者即
除前相。如轉作四句。已轉當轉應知亦爾。
如空行相作三四句。非我行相應知亦爾。如
是空三摩地有六四句。無願三摩地有三十
四句。無相三摩地有十二四句。如是三三摩
地合有四十八四句。所縁者。空三摩地若有
漏縁一切法。若無漏唯縁苦諦。無願三摩地
三諦除滅諦。無相三摩地唯縁滅諦。念
住者。空無願三摩地各四念住倶。無相三摩
地唯法念住倶。智者空三摩地四智倶。謂法
類苦世俗智。無願三摩地七智倶。除滅智。無
相三摩地四智倶。謂法類滅世俗智。三摩地
者即三摩地。根相應者。三根相應。謂樂喜捨。
三世者。是三世。縁三世者。空三摩地若有
漏縁三世及離世。若無漏及無願三摩地縁
三世。無相三摩地縁離世。善不善無記者。皆
是善。縁善不善無記者。空無願三摩地縁
三種。無相三摩地唯縁善。三界繋不繋者。若
有漏是三界繋。若無漏是不繋。縁三界繋不
繋者。空三摩地若有漏縁三界繋及不繋。若
無漏唯縁三界繋。無願三摩地縁三界繋及
不繋。無相三摩地唯縁不繋。學無學非學非
無學者。皆通三種。縁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者。空三摩地若有漏縁三種。若無漏唯縁非
學非無學。無願三摩地縁三種。無相三摩地
唯縁非學非無學。見修所斷不斷者。若有漏
皆修所斷。若無漏皆不斷。縁見修所斷不斷
者。空三摩地若有漏縁三種。若無漏唯縁見
修所斷。無願三摩地縁三種無相三摩地唯
縁不斷。縁名縁義者。空無願三摩地通縁名
義。無相三摩地唯縁義。縁自相續他相續非
相續者。空三摩地若有漏縁三種。若無漏及
無願三摩地唯縁自他相續。無相三摩地唯
縁非相續。加行得離染得者。皆通二種。曾
得未曾得者。皆通二種
此三三摩地亦名三解脱門。問三摩地與解
脱門有何差別。答三摩地通有漏無漏。解
脱門唯無漏。問何故解脱門唯無漏耶。答有
漏有縛爲解脱門不應理故。問依何義立
解脱門耶。爲依入正性離生。爲依盡漏。
設爾何失。若依入正性離生立解脱門者。
則應唯苦法智忍相應定名解脱門。若依盡
漏立解脱門者。則應唯金剛喩定名解脱
門。答應作是説。倶依二義立解脱門。然解
脱門總攝一切無漏定。謂一切聖道皆名正
性離生。得一切聖道時皆名爲入。斷諸漏
時皆名盡漏。四道倶定皆有盡義。如世第
一法無間。苦法智忍現在前時。得空三摩地
名入正性離生。苦現觀無間。集現觀現在前
時。得無願三摩地。亦名入正性離生。集現
觀無間。滅現觀現在前時。得無相三摩地。亦
名入正性離生。餘位無間起無漏定時應
知亦爾。見道位中別起無漏三三摩地別
盡諸漏。修道位中總起無漏三三摩地總
盡諸漏。無學位中總起無漏三三摩地。總
遮諸漏。亦名盡漏。是故三解脱門總攝諸無
漏定。問何故名解脱門。答涅槃名解脱。依
此三三摩地。能趣證解脱故名解脱門。復
次如排楯故名解脱門。如鬪戰時先以排
楯防捍怨敵。後以利劍斷怨家頭。令墮
戰場隨意所趣。如是行者。與煩惱怨敵。共
鬪戰時。先以三解脱門排楯。防捍煩惱怨
敵。後以無漏慧劍斷煩惱成就性頭。令墮
不成就性地。如本所願趣向涅槃。如契經
説。定是正道。不定是邪道。定心得解脱非
不定心。是故無漏三三摩地是解脱門非有
漏定。施設論説空有多種。謂内空。外空。内
外空。有爲空。無爲空。無邊際空。本性空。無
所行空。勝義空。空空。如是十種空如餘處
分別。問何縁諸處多分別空。答以空行相是
二十種薩迦耶見近對治故。彼二十種薩迦
耶見能爲一切煩惱根本。流注生死不趣
涅槃過患増上故。多説彼近對治法
如契經説。若聖弟子。三等持鬘具足成就。能
斷一切惡不善法。修習善法速得圓滿。問
何故等持説名爲鬘。答性端嚴故。可愛樂
故。如少壯者首冠花鬘形貌端嚴衆所愛樂。
如是聖者冠等持鬘。功徳端嚴天人敬愛。又
如人首若冠花鬘。不爲猛風飄亂其髮。如
是聖者冠等持鬘。諸勝功徳掉不能亂。又
如人首冠以花鬘。隨所經行多獲勝利。如
是聖者冠等持鬘。於諸位中多獲功徳。諸
位謂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永盡諸漏。又
如以縷結花作鬘。能令衆花久不散壞。如
是勝定持諸功徳。雖經久時而不失壞。是
故説此名等持鬘。又如以縷貫結衆花。世
間於中共生鬘想。如是聖者以三等持攝
諸功徳。諸天人衆於此共生等持鬘想。又
如以縷貫結衆花繋在一處。世間於中起
繋鬘想。如是以定攝諸善心繋在一境。諸
天人衆咸謂聖者繋等持鬘。是故等持以鬘
爲喩。如契經説。空三摩地是上座住處。問
何故佛説空三摩地是上座住處耶。答上座
多住此空定故。謂三界中佛是第一功徳上
座多住空定。獨覺是第二功徳上座亦多住
空定。尊者舍利子是第三功徳上座亦多住
空定。目乾連等諸大聲聞亦名上座。彼亦多
住空三摩地故。説此空定是上座住處。復次
空三摩地是諸内道不共住處。一切内道皆
是上座。一切外道皆是嬰兒。謂内道法中年
八歳者亦名上座。成就功徳上座法故。外
道法中年八十者亦名嬰兒。成就過失嬰兒
法故。問外道豈有無願無相。而但説空是
不共法。答外道法中雖無眞實無願無相。而
有相似。謂麁行相等相似無願。靜行相等相
似無相。九十六種外道法中。尚無相似空定
況有眞實。故唯説空定是内道不共法。復次
空三摩地能引上座功徳法故名上座住處。
上座功徳法者。謂道及道果。空三摩地能引
彼力殊勝非餘。是有身見近對治故。復次空
三摩地能令身心安住不動。故名上座住處。
謂諸有情乃至未得空三摩地。身心輕躁猶
如風塵。若得此定身心不動安靜如山。是
故尊者妙音説曰。若知諸法是空非我身。及
覺慧皆不動搖。身心安靜故名上座。故説
空是上座住處。復次諸瑜伽師。若住空定其
心安住。不爲世間適意不適意。可愛非可
愛。饒益非饒益。樂具苦具之所傾動。是故説
爲上座住處。夫上座者心安住故。云何知
然。如契經説。尊者舍利子。生母命終同住
弟子還俗。有苞齒苾芻。常於尊者心有怨
恨聞此事已。速告尊者舍利子言。汝母命
過弟子還俗汝意云何。舍利子言。我母命過
生死法爾。弟子還俗凡愚何怪。苞齒苾芻竊
作是念言。雖自慰心必燋惶時。舍利子多住
空故。雖聞是事而心不動。於日初分著
衣持鉢。入室羅筏城次第乞食。飯食既訖
誓多林收衣鉢洗足已。以尼師
置左肩上。出所住處往詣闇林。坐一樹下
入於天住作是思惟。世間頗有可愛妙色
變壞之時。令我憂悲生苦惱不。自審觀察
都無是事。於日後分還*誓多林。爾時阿難
見舍利子便問尊者從何所來。舍利子言
從闇林來。阿難復問尊者住彼入何等定。
答言我入有尋伺定。復問住彼何所尋思。
時舍利子具以上答。阿難遂問舍利子言。
尊者常説若佛世尊不出世者。我等便爲無
目而死。佛是世間可愛妙色若當變壞。尊者
豈能不生憂悲苦惱事不。舍利子言若有
是事亦何憂惱。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
哉。世間眼滅誰能將導。阿難歎曰。善哉善哉。
尊者。善修空三摩地。我我所執及我慢等已
斷遍知。如斷草根多羅樹頂。令彼於後永
不復生。世尊妙色雖當變壞有爲法然何
所憂惱。由此故知住空定者其心安住。不
爲世間違順傾動。是故説爲上座住處。無
願無相勢力不然。故不説爲上座住處
如契經説尊者舍利子於憍薩羅國住一
林中時有活命出家外道。亦住彼林隣近
尊者去林不遠。諸村邑中有時廣説四月
節會。時彼外道巡諸村邑。飽食猪肉恣情
飮酒。竊持殘者還至林中。見舍利子坐一
樹下。酒所昏故起輕蔑心。我今與彼雖倶
出家。我獨富樂而彼貧苦。尋趣尊者作是
頌言
    我已飽酒肉 復竊持餘來
    地上草木山 皆視如金聚
時舍利子聞已念言。此死外道都無慚愧。乃
能無頼説此伽他。我今亦應對彼説頌。作
是念已即説頌言
    我常飽無相 恒住空定門
    地上草木山 皆視如唾聚
今此頌中尊者舍利子作師子吼。説三解脱
門。謂於初句説無相解脱門。於第二句説
空解脱門。於後二句説無願解脱門。問時
彼外道身命尚存。何縁輕言此死外道。答應
知死言目鄙惡事。復次彼無慧命故説爲

此中無相三摩地者。謂無相聲説多種義。或
於空三摩地説無相聲。如是或於見道。或
於不動心解脱。或於非想非非想處。或即
於無相三摩地説無相聲。於空三摩地説
無相聲者。如契經説。有一苾芻得無相心
定。然根鈍故不知此定有何果報有何勝
利。彼作是念。尊者阿難佛及弟子。常所稱
歎我應往問。復作是念。尊者阿難善知聲
相。若得我問必還問我。汝已得此所問定
耶。若答言得。便爲自顯所得勝法違少欲
行。若言不得。是虚誑語。若作餘言。便是惱
亂上座苾芻違越軌範。復作是念。我應隨
逐尊者阿難。若爲他説此定事者我亦得
聞。遂逐六年竟不聞説。彼懷疑久俛仰問
言。若有獲得無相心定不沈不擧。攝持諸
行如水堤塘。解脱故住住故解脱。佛説此
定有何果報。有何勝利。阿難聞已便反問
言。汝得此定耶。彼作是念。我昔所慮今果
得之。便默然而住。阿難告言。佛説此定得
解果報得解勝利。解謂智生修道盡漏。汝亦
不久當得此事。此中不沈者已斷我見故。
不擧者已斷我所見故。又不沈者已斷五我
見故。不擧者已斷十五我所見故。如我我
所見己己所見我我所愛己己所。愛我我所
癡己己所癡應知亦爾。又不沈者。得涅槃
故。不擧者。捨生死故。攝持諸行者。多起
加行多用功力。極善作意得此定故。如水
堤塘者。如水從泉出流漫池中。堤塘堰之
不令流散。如是此定隨一境轉。遍滿此境
便住不散。解脱故住者。是自性解脱住故。
解脱者。是相續解脱此定觀無我我所相
故名無相而實是空。以彼苾芻專修此定。
能初證入正性離生。於最後時盡諸漏故。
法印經説若觀色聲香味觸相。而捨諸相
名無相定。彼觀境界相而捨有情相。謂
以空定觀色等法。捨有情想。於中都無女
男等故。由此尊者妙音説曰。諸有情想依
境界相故。觀境相捨有情想女男相無名
無相定。而實是空三摩地攝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七
於見道説無相聲者。如説。目連不説第
六無相住者。云何第六無相住者。謂隨信行
隨法行者不可施設。在此在彼不可施設。
在苦法智忍乃至在道類智忍故。問何故
見道説名無相。答見道速疾不越期心。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