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煩惱故。離染言通攝一切有爲善法。今隨
強故但説無貪無等貪等。云何依離染解
。答若離染相應心。已勝解今勝解當
。是謂依離染解脱。此中解脱。是大地
所有心所法中勝解爲自性。然一切法中有
二解脱。一者無爲。謂擇滅。二者有爲。謂
勝解。此復二種。一者染汚。謂邪勝解。二者不
染汚。謂正勝解。此復二種。一者有漏。謂不淨
觀持息念等相應。二者無漏。謂苦法智忍等
相應。此復二種。一者有學。謂四向三果七補
特伽羅相續中起。二者無學謂阿羅漢果相
續中起。此復二種。一者時心解脱。謂前五種
性相續中起。二者不時心解脱。謂不動種性
相續中起。無學解脱復有二種。一者心解脱。
謂離貪故。二者慧解脱。謂離無明故。問若
此解脱勝解爲體。施設論説當云何通。如
説。云何離貪故心解脱。謂無貪善根對治貪
。云何離無明故慧解脱。謂無癡善根對
治愚癡。勝解非三善根所攝。云何可説心慧
解脱是二善根。答彼文應説云何離貪故心
解脱。謂無貪善根相應解脱。云何離無明故
慧解脱。謂無癡善根相應解脱。而不説者。
知彼文是有餘説。復次心慧解脱實非
。而善根相應故以善根名説。復次此中
示解脱依處。謂心解脱依無貪善根
生長。以無貪善根治貪欲心解脱故
慧解脱依無癡善根而得生長。以無癡善
治愚癡慧解脱故。此於所依能依
故不相違。云何依解脱涅槃。答若貪永
斷瞋永斷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謂依解
脱涅槃。問有身見等隨一法斷皆是涅槃。此
中何故説貪永斷乃至一切煩惱永斷。答雖
一一法斷皆是涅槃。而此中但説圓滿涅槃
故不責。復次涅槃之名。唯在無學。學位
滿。不涅槃。故作是説。問以何義故。
名曰涅槃。答煩惱滅故名爲涅槃。復次三火
息故名爲涅槃。復次三相寂故名爲涅槃。復
次離臭穢故名爲涅槃。復次離諸趣故名
涅槃。復次槃名稠林。涅名爲出。出蘊稠
故名涅槃。復次槃名爲織涅名爲不。以
不織故名爲涅槃。如縷者便有織。
無則不然。如是若有業煩惱者便織生死
無學無業煩惱故不生死。故名涅槃
復次槃名後有。涅名爲無。無後有故名爲
涅槃。復次槃名繋縛。涅名爲離離繋縛
名爲涅槃。復次槃名一切生死苦難。涅名
超度。超度一切生死苦難故名涅槃。問厭
離染解脱涅槃何差別。答厭惡違逆
厭。無希求離染。心無垢穢
。永捨重擔涅槃。復次毀呰煩惱
厭。毀呰惡行離染。於縁離繋名解脱。諸
蘊永寂名涅槃。復次訶毀欲界厭。離
離染。脱無色界解脱。證永寂靜
涅槃。復次厭見所斷厭。離修所斷
離染。至無學果解脱。證永寂滅
涅槃。尊者妙音作是説。厭謂薄地離染謂
離欲地。解脱謂無學地。涅槃謂諸地果。尊者
迦多衍尼子隨順經義是言。根律儀戒律
儀無悔歡喜安樂等持是修行地。如實智見
是見地。厭是薄地離染是離欲地。解脱是無
學地。涅槃是諸地果。是厭離染解脱涅槃四
種差別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八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補特伽羅納息第三之七
世尊説。有三界。謂斷界離界。滅界乃至
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廣分別契經義
故。謂契經説。具壽阿難往詣尊者上座
。問何故阿難往詣彼所。答尊者阿難。是樂
法者。是正法將攝受聖教。御聖教船。恒巡
四衆。教授教誡。數數觀察諸苾芻等。勿
懈怠耽著戲論。或於境界顛倒思惟。令
一生空過顛墜。故往彼所。復次阿難作
是念。彼名上座恒樂寂靜阿練若。勇猛
精勤證何妙徳。我應往問。若能爲我説
證徳。我當合掌隨喜讃歎。若不爾者。方便
慇懃示其加行。令速證得。勿彼多時居
練若空無所獲。故往彼所。如彼經説。具壽
阿難到已施設同分言論。非不同分。問何等
名爲同分言論答若居阿練若者。問以
練若法。若持毘奈耶者。問毘奈耶。若誦
怛纜者。問素怛纜。若學阿毘達磨者。問
毘達磨。是名同分言論。與此相違名不同
分言論。謂居阿練若者。問以三藏。持毘奈
者。問阿練若及餘二藏。誦素怛纜者。
阿練若及餘二藏。學阿毘達磨者。問
練若及餘二藏。或更問餘事。皆名不同分言
。尊者阿難所唯作同分言論。若作
同分言論者。彼不解故。便不答。既不
答。心便羞恥。以羞恥故鬪諍違拒。不
彼起是過。是故唯作同分言論。謂但
彼阿練若法。如彼經説。爾時阿難問
上座。若有苾芻。居阿練若。或居樹下。或居
靜室。或在塚間。應數思惟何等行法。時名
上座白阿難言。若有苾芻。居阿練若。或居
樹下。或居靜室。或在塚間。應數思惟二種
行法。謂奢摩他毘鉢舍那所以者何。若奢摩
他熏修心者。依毘鉢舍那而得解脱。若毘
鉢舍那熏修心者。依奢摩他而得解脱。若
奢摩他毘鉢舍那熏修心者依三種界
解脱。云何三界。所謂斷界離界滅界。問
對法義一心中奢摩他毘鉢舍那
云何建立如是二種行者差別。答由加行
故二種差別。謂加行時或多修習奢摩他資
。或多修習毘鉢舍那資糧。多修習奢摩他
資糧者。謂加行時恒樂獨處閑居寂靜
畏憒鬧見誼雜過恒居靜室聖道時。名
奢摩他行者。多修習毘鉢舍那資糧者。謂加
行時恒樂讀誦思惟三藏。於一切法自相共
數數觀察入聖道時。名毘鉢舍那行者
復次或有心一縁別法相。或有
別法相心一縁。若繋心一縁
法相者入聖道時。名奢摩他行者。若分
法相心一縁者入聖道時。名毘鉢舍
那行者。復次若利根者。名毘鉢舍那行者。若
鈍根者。名奢摩他行者。如利根鈍根是。
因力縁力。内分力外分力。内正思惟力外聞
他音力。應知亦爾。問斷離滅界體是無爲無
因無果。云何乃説若奢摩他毘鉢舍那熏
者依三種界而得解脱。答彼契經於
涅槃勝解界聲説。謂修行者雖加行時
精進勇猛修習止觀二種資糧。若於涅槃
勝解決定趣證。畢竟不諸煩惱
心得解脱。故縁涅槃勝解名界。依此界
心得解脱。如彼經説。爾時阿難問名上座
何等斷故名爲斷界。何等離故名爲離界。何
等滅故名爲滅界。名上座言。一切行斷故名
斷界。一切行離故名離界。一切行滅故名
。尊者阿難聞已合掌隨喜讃歎辭退。復詣
竹林道場此事五百苾芻。彼復皆如
名上座答。問彼諸苾芻云何而答。有
。從少至老次第而答。如法集時少者先
問。有餘師説。從老至少次第而答。如行施
物自老至少。復有説者。一苾芻答餘皆隨
喜。脇尊者言。先作白已後次行籌。受籌名
答。如彼經説。爾時阿難聞已合掌隨喜讃歎。
辭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却住一面
此句義佛世尊。佛還如彼上座等答
問尊者阿難忍可上座五百苾芻所説義不。
設爾何失。若忍可者。何故復以問佛世尊。若
忍可何故合掌隨喜讃歎。答阿難忍可彼
所説義。問何故復以問佛世尊。答如佛世
知而故問。尊者阿難亦復如是。所以者
何。阿難欲善説法中同見同欲文義決定。
大師説。徒衆亦然。如親教説。弟子亦然。
軌範説。受學亦然。如是文義微妙決定。
之修學乃至能證阿羅漢果。非外道
所説文義師徒衆等展轉相違。依之修學空
所證。復次阿難欲佛妙言印所説
。故重問佛。若不佛妙言之。則所説
義猶可傾動。當來四衆不敬信故。如世文
。若無王印。則所行處人不敬受。此亦如
是。故重問佛。如彼經説。佛問阿難。汝知
座五百苾芻何功徳。阿難白佛。彼名上
座五百苾芻皆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捨重擔
諸有結。逮得己利善辦聖旨心善解脱。
佛告阿難。如汝所説。問何故世尊問彼功
。答爲發少欲喜足所覆眞實功徳寶
。令諸世間知已敬養得勝果故。如世伏
多珍寶沙土覆之不顯現。若有
無量人採取受用得世富樂。此亦如
是。故佛問之。復次開覺施主勝思願故。謂
施主。恒以衣服等四種供具。施彼上座
及五百苾芻。而不彼有勝功徳。欲
已歡喜踊躍起勝思願。我等得是福
已種善種。定於來世大快樂。是故世
尊問彼功徳。復次爲世間誹謗事故。謂
彼上座在母胎中經六十年。既出胎已形容
衰老無威徳。故初生已立上座名。後雖
出家而被嗤笑。少年強盛晝夜精勤尚難
果況此衰老氣力羸劣能得果耶。又彼上
座所度五百新學苾芻先隨天授。衆人毀曰。
是老叟貪著名利五百人。爲自身
驅役供侍。不教誡邪法。五百苾芻
先受邪化。後雖正得無學果。而有謗言
此愚人輩先貪利養佛從邪。雖後還來
而無所得。爲是諸誹謗故問彼功徳
世共知誹謗罪勤修敬養。於當來世
生天解脱。彼經雖斷等三界。而不廣辯
三界差別。彼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説者今
之。故作斯論
云何斷界。答除愛結餘結斷名斷界。云何
離界答愛結斷名離界。云何滅界。答諸餘
順結法斷名滅界。此中先約阿毘達磨。依
世俗理三界別。近對治道有差別故。餘
結斷者。餘八結斷。順結法者。謂除九結
餘有漏法。是名一種三界差別。復有説者。若
八結及此相應并生等斷名斷界。若愛結及
此相應并生等斷名離界。若諸餘順結法及
此相應并生等斷名滅界。即有漏善及諸有
爲無覆無記名順結法。復有説者。若無
明結斷名斷界。若愛結斷名離界。若諸餘
結斷名滅界。復有説者。或有諸法能縛
能染。彼斷名斷界。或有諸法能縛亦
能染。彼斷名離界。或有諸法能縛
能染。而是所縛是所染。彼斷名滅界。復有説
者。或有諸法是能繋非能染。彼斷名斷界
或有諸法是能繋是能染。彼斷名離界。或
諸法能繋能染。而是所繋所染。彼
斷名滅界。有餘師説。唯諸隨眠有自性斷
問契經所説當云何通。如説。一切行斷故
斷界。一切行離故名離界。一切行滅故
滅界。品類足説復云何通。如説。云何所
斷法。答一切有漏法。云何遍知法。答一切有
漏法。彼作是答。若諸隨眠縁八結起。彼斷
斷界。若諸隨眠縁愛結起。彼斷名離界
若諸隨眠縁餘法起。彼斷名滅界。評曰。彼
是説。諸有漏法先被繋縛。離繋縛
時皆得斷故。有作是説。唯愛隨眠有自性
。問若爾。前説契經及論當云何通。彼作
。若愛隨眠縁八結起。彼斷名斷界。若愛
隨眠縁愛結起。彼斷名離界。若愛隨眠縁
餘法起。彼斷名滅界。評曰。彼不
。諸有漏法先被繋縛。離繋縛時皆得
故。尊者妙音作是説。煩惱體斷名斷界
境離繋名離界。棄諸重擔滅界。脇尊
者言。無繋縛繋縛息名斷界。無染汚染汚
息名離界。無彼果彼果息名滅界。尊者設
摩達多説曰。諸煩惱斷名斷界。無貪治
離界。果相續滅名滅界。尊者左取作
言。相續斷故名斷界。於縁離繋名離界
執受故名滅界。復有説者。過去煩惱斷
故名斷界。現在煩惱斷故名離界。未來煩惱
斷故名滅界。如煩惱斷蘊斷亦爾。復有
。苦受斷故名斷界。樂受斷故名離界。不
苦不樂受斷故名滅界。如三受斷順三受法
斷亦爾。復有説者。若苦苦斷名斷界。若壞
苦斷名離界。若行苦斷名滅界。復有説者
若欲界斷名斷界。若色界斷名離界。若無色
界斷名滅界。如是等説皆依世俗隨就
三界別皆非勝義。諸斷界是離界耶。
答如是。設離界是斷界耶答如是。諸斷界
是滅界耶。答如是。設滅界是斷界耶。答如
是。諸離界是滅界耶。答如是。設滅界是離
界耶。答如是。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約
毘達磨依世俗理。就近對治三界別。今
契經此三界體無差別。謂有漏法一一
斷時。皆得一斷。此一一斷約差別義説爲
三界。故此三界義雖別而體無
世尊説。有三想。謂斷想離想滅想。乃至廣
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廣分別契經義故。
謂契經説有三種想。謂斷離滅。契經雖
是説。而不廣分別。彼是此論根本。彼所
説者今欲之。故作此論。云何斷想。答除
愛結餘結斷諸想解名斷想。云何離想。答愛
結斷諸想解名離想。云何滅想。答諸餘順結
法斷諸想解名滅想。此中廣釋如界應知。問
何故此中不三想如前三界展轉相即。答
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此中
顯異相異文故作是説。若作異相異文
者易受持故。復次此中欲二門二略
二階二蹬二光二炬二明二照二文相影。如
界相即。想亦應然。如想不相即界亦應然。
而爲相影故作是説。問十六行相外有
漏慧不。設爾何失。若有者。識身論及智蘊中
何故不説。若無者。此文所説當云何通。如
説。云何斷想。答除愛結餘結斷。諸想解名
斷想。乃至廣説。此斷等想與何行相聖慧
相應。品類足論復云何通。如説。云何盡
智。謂如實知我已知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
道。云何無生智。謂如實知我已知苦不
知。乃至我已修道不修。如是二智何行
相攝。集異門論復云何通。如説。如實了知我
已盡欲漏有漏無明漏是盡智。不復當盡
是無生智。如是二智何行相攝。此論見蘊復
云何通。如説。受樂受時如實知受樂受。是
何行相。契經所説復云何通。如説。如實了知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後有。是
何行相。有是説。十六行相外無別無漏
。故識身論此論智蘊倶不説有。問此中所
説當云何通。如説。云何斷想。廣説乃至此斷
等想與何行相聖慧相應。答此約所縁
立三想行相。由此三想皆作縁滅
四行相故。謂縁斷故名爲斷想。不此斷
斷行相。餘二亦爾。若作是説。則此三想
前三界展轉相即。問品類足論復云何通。
説。云何盡智。廣説乃至如是二智何行相
攝。答如實知我已知苦不復知者。縁苦二
行相攝。謂苦非常。我已斷集不復斷者。縁
集四行相攝。我已證滅不復證者。縁滅四
行相攝。我已修道不復修者。縁道四行相
攝。問集異門論復云何通。如説。如實了知我
已盡欲漏。廣説乃至如是二智何行相攝。答
六行相攝。謂苦非常及縁集四。問見蘊所説
復云何通。如説。受樂受時如實知受樂受
是何行相。答彼於聖道樂受聲即是縁
道四行相攝。問契經所説復云何通。如説。如
實了知我生已盡。廣説乃至是何行相。答如
實了知我生已盡者。是縁集四行相。梵行已
立者。是縁道四行相。所作已辦者。是縁滅四
行相。不後有者。是縁苦二行相。謂苦非
常。復次由五縁故經作是説行相。云
何爲五。一由意樂故。謂加行時起此意樂
云何當我生永盡。廣説乃至不後有
二由對治故。謂修是殊勝對治生永
。廣説乃至不後有。三由所作故。謂由
是殊勝所作生永盡。廣説乃至不
後有。四相續故。謂得是殊勝相續令
永盡。廣説乃至不後有。五由補特伽羅
故。謂此補特伽羅易設一切生盡。
廣説乃至不受後有。由此五縁故作是説
別有是行相。有餘師説。十六行相
外有別無漏慧。問若爾。後説諸文善通。識身
智蘊何故不説。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
義有餘。復次若有行相現在和合能辦
作用者。識身見蘊明了説之。彼未來
修畢竟不起。是故不説。復次若有行相
見道得果離染盡諸漏者。識身見蘊明
了顯示。彼無此用是故不説。謂彼行相無
學果後方起現前。受現法樂戲神通。觀
本所作受用聖財。復次若有行相加行無間
解脱勝進四道可得。識身見蘊明了顯示。彼
諸行相唯遠加行遠勝進道乃得現起。是故
説。若作是説。十六行相外有無漏慧者。
彼説此中依行相別建立三想。謂斷行相相
應想名斷想。離行相相應想名離想。滅行相
相應想名滅想。如是三想。依行相別建
三種。不所縁。謂於一一擇滅無爲
三想。如於一的三箭所中其相各異。依此所
斷等三想互不。應是説。諸斷想
是離想耶。答不爾。廣説乃至設滅想是離想
耶。答不爾。評曰。應是説。十六行相外無
別無漏慧。於理爲善。然此中説斷等三想
若無漏者。展轉相即。若是有漏。容斷等
三種行相互不相即。是故此中不決定説
  大毘婆沙論雜蘊第一中愛敬納息第四
之一
云何愛。云何敬。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
已。次應廣釋。問何故作此論。答爲廣分
契經義故。謂契經説。若有修習慚愧圓滿。應
知愛敬亦得圓滿。契經雖是説。而不
云何愛云何敬。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
分別者今應盡分別之。復次爲
毀非善士法棄捨故。爲歎諸善士
修習故。爲示五濁増時廣大有
情甚難得故。此中非善士法者。謂有一類。愛
則妨敬。敬則妨愛。愛妨敬者。如父母於
子寵極。子於父母愛無敬。師於弟子
知亦然。此等名爲愛則妨敬敬妨愛者。如
父母於子嚴酷。子於父母敬無愛。師
弟子知亦然。此等名爲敬則妨愛。如
是倶名非善士法。善士法者。謂有一類
則加敬敬則加愛。愛敬倶行名善士法。若
此法増上圓滿。應知即是廣大有情。如
是有情甚爲得。世若無佛。此類難遇。設
令有者是大菩薩。諸大菩薩愛敬必倶。爲
此事及前所説三種因縁故作斯論
云何愛。答諸愛等愛憙等憙樂等樂是謂愛。
此本論師於異文義善巧故。以種種文
示此愛。而體無別。問愛以何爲自性。答
愛有二種。一染汚謂貪。二不染汚謂信。問諸
貪皆愛耶。答應順前句。謂貪皆愛。有愛非
貪此即是信。問諸信皆愛耶。有作是説諸信
皆愛。有愛非信謂染汚愛。應是説。信有
二種。一者於境唯信不求。二者於境亦信亦
求。是故此中應四句。有是信愛。謂信
求有是愛信。謂染汚愛。有亦信亦愛
謂信亦求。有非信非愛。謂除前相。云何敬。
謂有敬有敬性。有自在自在性。於
自在者畏怖轉是謂敬。此本論師於
文義善巧故。以種種文示此敬。而體
別。問敬以何爲自性。答敬以慚爲自性
云何愛敬。乃至廣説。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
別説愛敬自性。而未總説一境。今
示愛敬二種於一境故作斯論。云
何愛敬。答如一類佛法僧親教軌範。
及餘隨一有智尊重同梵行者。愛樂心悦恭
敬而住。若於是處愛及敬。是謂愛敬。此
中一類者。謂異生或聖者。異生於佛愛樂心
悦恭敬住者。彼作是念。佛威力故我等解
災横王役種種苦事。及得世間諸資生具。聖
者於佛愛樂心悦恭敬住者。彼作是念。佛威
力故我等永捨諸惡趣因。斷二十種薩迦耶
。得正決定四聖諦。於無邊際生死輪
迴諸苦事中。已作分限。復次彼二於佛愛樂
心悦恭敬住者。倶作是念。佛威力故我等出
家受具足戒苾芻性。及餘利益安樂資
。是故尊者鄔陀夷言。世尊於我有大恩
。謂拔我無量苦。與我無量樂。滅我無量
。生我無量善。復次彼二於佛倶作是念
世尊開發我等慧眼故應愛敬。是故尊者舍
利子言。若佛世尊不于世。我等一切盲生
盲死。復次彼二於佛倶作是念。佛爲法王
最初開示無上正法。令諸有情無倒了達。雜
染清淨繋縛解脱。流轉還滅生死涅槃。餘無
此能。故應愛敬。復次彼二於佛倶作是念
世尊最初出無明&T021400;説正法。亦令無量
無邊有情出無明&T021400;。餘無此能。故應愛敬
復次彼二於佛倶作是念。無始時來七依勝
定隱蔽不現。佛出世間無倒開示令無量
衆依之趣入大涅槃宮。餘無此能。故應
。復次彼二於佛倶作是念。佛威力故能
無量無邊有情修諸善法。謂從不淨觀
乃至無生智。餘無此力。故應愛敬。復次彼
二於佛倶作是念。佛威力故令諸有情種
善根成熟解脱。餘無此力。故應愛敬。復次
彼二於佛倶作是念。佛威力故念住正斷神
足根力覺支道支三十七種菩提分等功徳寶
藏出現世間。利益安樂無邊有情故應
。彼二於法愛樂心悦恭敬住者倶作是念
我依此法脱一切身心苦惱究竟安樂。
彼二於僧愛樂心悦恭敬住者倶作是念。僧
威力故我於正法毘奈耶中淨信出家。受
足戒苾芻性。能正受持百一羯磨。無
毀犯安樂而住。由此速證究竟涅槃。彼二
倶於親教軌範及餘隨一有事尊重同梵行
者。愛樂心悦恭敬住者。謂作是念。此諸師友
我伴侶。令我於法勤修正行速得成辦
前所説三寶師友殊勝境中。具起愛敬。餘
則不定。應四句。謂或有境起愛非敬。
父母於子師於弟子。或復有境起
愛。如有徳已師長。或復有境起
及敬。如一類子於父母弟子於師等。或
復有境不愛敬。謂除前相。問如是愛敬
何處有。答三界五趣雖皆容有。而此中
殊勝愛敬唯在欲界人趣餘。唯佛法
中有此愛敬
云何供養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
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説
    若於佛法僧 及所受學處
    能供養恭敬 乃名爲智者
    若於不放逸 及勝三摩地
    能供養恭敬 不退近涅槃
契經雖是説。而不廣分別。云何供養。云
何恭敬。彼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説者今應
之。復次爲毀非善士法棄捨
故。爲歎諸善士法修習故。爲
示五濁増時廣大有情甚難得故。此中非
善士法者。謂有一類若供養則妨恭敬。若
恭敬則妨供養。云何供養則妨恭敬。如
家者。或有男女勢力能以種種資生
珍饌養父母。而恃此力心生輕慢。如
家者。或有弟子福徳多聞。雖其師能設
種種財法供養。而恃此事遂於師所
恭敬。此等供養則妨恭敬。云何恭敬則妨
。如一類他威力敬之而不
供養。如是倶名非善士法。善士法者。謂有
若供養彼則加恭敬。若恭敬彼則加
。二事倶行。名善士法。若有此法増上圓
滿。應知即是廣大有情。如是有情甚爲
得。世若無佛。此類難遇。設令有者是大菩
薩諸大菩薩此二必倶。爲此事及前所説
三種因縁故作斯論
云何供養。答此有二種。一財供養。二法供
養。財供養者。問財供養以何爲自性。有
是説。爲饒益故捨諸財物。即所捨財
是此自性。有餘師説。能供養者。身語二業
是此自性。或有説者。即能發彼心心所法
是此自性。復有説者。受者受已諸根大種
及餘造色皆得増長是此自性。評曰。應
是説。若所捨財。若能捨者身語二業。若能
彼心心所法。若受者受已諸根大種造色
増長皆此自性。如是財供養。總用五蘊
自性。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
財供養。財供養是何義。答能爲縁義。是
供養義。此以財爲初故名財供養。若爲
故捨諸財物。受者受已身心増益如
施亦名供養。若爲饒益故捨諸財物。受
者受已身心損減。如是名施不供養。若
損害故捨匪宜物。受者受已或由神通
或由呪藥或由福力。身心増盛。此雖
而名供養。若爲損害故捨匪宜物。受者受
已身心損減。此不施亦非供養。問此財
供養在何處有。答唯在欲界。非色無色。唯
四趣。非捺落迦。問此財供養誰設誰受。
是説。傍生趣設。唯傍生趣受。乃至天
趣設。唯天趣受。有餘師説。傍生趣設唯傍生
受。鬼趣設二趣受。人趣設三趣受。天趣設四
趣受。下不上上及下故。評曰。應是説
四趣皆能展轉供養。問施設論説。天欲食時
空寶器。以衣覆上而置座前。經須臾頃
其福力。麁妙飮食自然盈滿。既爾如何受
他供養。答雖他飮食供養。而有
香花資具。法供養。問法供養以何爲
。有是説。以説法者語爲自性。有餘師
説。以語所起名爲自性。或有説者。以
發語心心所法其自性。復有説者。受者
聞已生未曾有善巧覺慧以爲自性。評曰。
是説。若説法者語。若能發語心心所
法。若受者聞已生未曾有善巧覺慧皆此自
性。如是法供養。總用五蘊以爲自性。已説
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法供養。法供
養是何義。答能爲縁義是供養義。此以
初故名法供養。若爲饒益故爲他説法。
他聞法已生未曾有善巧覺慧。如是名
亦名供養。若爲饒益故爲他説法。他聞
已不未曾有善巧覺慧。如是名施不
供養。若爲損害故説譏刺他法。他聞是已
正憶念歡喜忍受不其過。生未曾有
善巧覺慧。此雖施而名供養。若爲損害
故説譏刺他法。他聞是已發恚恨心。不
未曾有善巧覺慧。此不施亦非供養。問
此法供養在何處有。答此法供養在欲色界
無色界。五趣皆有。地獄有者如慈授子
地獄中。謂是浴室見諸苦具。便説頌言
    甞聞世間受苦樂 非我非他之所作
    受諸苦樂皆縁身 身若滅無誰復受
時彼地獄無量衆生聞此頌已脱地獄苦
彼命終生天受樂。傍生有者。如迦賓折
羅鳥自修梵行他説法。鬼趣有者。如
愛鬼母諸鬼子是頌
    默然汝上勝 默然汝井宿
    我得見諦時 亦當汝見
人趣有者。如今現見。天趣有者。欲界天中如
補處慈尊諸天説法。色界天中如手天子
來白佛言。如此世尊四衆圍遶爲説正法
聞已奉行。我聞法已還無熱天。爲彼諸天
説法亦爾。問此法供養誰設誰受。有作
。地獄趣設唯地獄趣受。乃至唯天趣設唯
天趣受。有餘師説。地獄趣設唯地獄趣受
傍生趣設二趣受。鬼趣設三趣受。人趣設
四趣受。天趣設五趣受。評曰。應是説五
趣皆能展轉供養。云何恭敬答諸有恭敬有
恭敬性。有自在自在性。於自在者
畏轉。是謂恭敬。此本論師於異文義
故。以種種文示恭敬。而體無別恭
亦以慚爲自性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九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