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從四心無間生。謂無色界四心。無色界有覆
無記心無間生八心。謂無色界四。欲界二。不
善有覆無記。色界二。加行善有覆無記心。此
心復從十心無間生。謂無色界四。欲色界各
三。生得善威儀路異熟生心。無色界異熟生
心無間生六心。謂無色界三。除加行善心。
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色界一。有覆無記
心。此心復從四心無間生。謂無色界四心。
學心無間生六心。謂欲界二。加行善生得善。
色無色界各一。加行善及學無學心。此心復
從四心無間生。謂三界各一。加行善及學
心。無學心無間生五心。謂欲界二。加行善生
得善。色無色界各一。加行善及無學心。此心
復從五心無間生。謂三界各一。加行善及學
無學心
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又無前心往後心。理
何縁能憶本所作事。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
論。答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執補特
伽羅。自體實有。如犢子部。彼作是説。我
許有我。可能憶念本所作事。先自領納
今自憶故。若無我者。何縁能憶本所作事。
或復有執。物性相隱。如説。諸法相隱。外道
彼作是説。諸有爲法。有晝夜分。互相藏隱
夜時晝入。夜中晝性。雖在而不顯現。晝時
夜入。晝中夜性。雖在而不顯現。如是可能
憶本所作。晝夜分中。有夜晝故。夜晝時所
作。晝夜時能憶。若不爾者。何縁能憶本所
作事。或復有執物性相變。如説。諸法相變。
外道彼作是説。即羯刺藍位變作。頞部曇位。
乃至即堅固位變作。衰老位。如即青葉變
作黄葉。如是可能憶本所作。以前後位體
無異故。前位所作後位能憶。若不爾者。何
縁能憶本所作事。或復有執。物性相往。如
説。諸法相往。外道彼作是説。羯刺藍往。入
頞部曇位中。乃至堅固往。入衰老位中。如
是可能憶本所作。以後位中有前法故。前
位所作後位能憶。若不爾者。何縁能憶本所
作事。問物性相變相往。外道二執何別。答相
變外道執。即前位變作後位。後位中無前
位。相往外道執。前位往後位既至後位其
相不壞。即與後位倶時増長。有作是説相
變外道執。後與前不一不異。相往外道執。後
與前亦一亦異。或復有執。覺性是一。如説
前後。一覺論者。彼作是説。前作事覺。後憶
念覺。相用雖異其性是一。如是可能憶
本所作。以前後位覺體一故。前位所作後
位能憶。若不爾者。何縁能憶本所作事。或
復有執。意界是常。如執意界是常論者。
彼作是説。六識雖生滅而意界是常。如是
可能憶本所作。六識所作事。意界能憶故。
若不爾者。何縁能憶本所作事。或復有執。
蘊有二種。一根本蘊。二作用蘊。前蘊是
常。後蘊非常。彼作是説。根本作用二蘊雖
別。而共和合成一有情。如是可能憶本
所作。以作用蘊所作事。根本蘊能憶故。若
不爾者。何縁能憶本所作事。或復有執。
前心往告後心。我作是事汝可憶持。彼作
是説。心細冥通。前有所作必告後知。如是
可能憶本所作。若不爾者。何縁能憶本所
作事。然過殑伽沙數諸佛及佛弟子雖不説
有補特伽羅。亦不説有物性相隱相變相
往。一覺性意界常。根本蘊異作用蘊異。前心
往告後心。而説有能憶本所作。此義決定。
微細甚深難可覺了。爲欲顯示如是決
定。微細甚深。難可覺了。諸法性相。及止他
宗不如理説。故作斯論。問此中應具説補
特伽羅既不可得。亦無物性相隱相變相往。
一覺性意界常。根本蘊異作用蘊異。前心往
告後心理。何縁能憶本所作事。何故但説
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又無前心往後心理。
答此中説補特伽羅不可得者。別遮初一
補特伽羅論。又無前心往後心理者。總遮
後七論。有説。此中説補特伽羅既不可得
者。遮第一補特伽羅論。又無前心往後心
理者。遮第八前心往告後心論。既遮初後。
應知。已遮中間六論。謂本論師略擧初後。
令諸弟子易受持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四
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又無前心往後心理。
何縁能憶本所作事。答有情於法由串習
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問
前説無有補特伽羅。今何復言有情於法。
答前依聖想名示現。今依世想名示現。前
依聖言説示現。今依世言説示現。前依
勝義。今依世俗。有説。爲順文故。若説法
於法於義雖順。於文不順。若説有情。於
法文義倶順。依世俗理有有情故。有説
爲生解故。若説法於法弟子不了。誰能
憶誰若説有情於法。弟子便了有情憶法。
有情於法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者。謂
有情智於所知法。決定串習。隨欲自在前
後相似。故名同分。隨所更事能如是知者。
謂隨本所見。隨本所受能如是憶。有説。此
文應作是説。隨所有事能如是知。謂隨
本所有體。所有相。所有我。所有物。所有性。
所有分。能如是憶。有説。此文應作是説。隨
所住事能如是知。謂隨本所住顯色。隨本
所住形色等。能如是憶。爲令此義得分明
故。引世現喩。謂如有二造印者。能了自他
所造印字。雖彼二人不往相問。汝云何造
此字。亦不相答我如是造此字。而彼二人
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能了自他所造
印字。有情亦爾。由*串習力。乃至廣説。此中
能書者皆名造印者。如彼二人雖不相問
亦不相答。而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
能了自他所造印字。乃至海外書來亦能讀
知。有情亦爾。雖無眞實補特伽羅。亦無前
心往後心理。而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
隨所更事能如是知。復令此義重分明故。
引第二喩。又如有二知他心者互相知
心。雖彼二人不往相問。汝云何知我心。亦
不相答。我如是知汝心。而彼二人由串習
力。得如是同分智。互相知心。有情亦爾。由
*串習力。乃至廣説。此中知他心者。謂得他
心通者。如彼二人雖不相問亦不相答。而
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互相知心。乃至
百踰繕那外亦相知心。有情亦爾。雖無眞
實補特伽羅。乃至廣説。問若異心所更異心
能憶者。云何不天授所更祠授能憶。祠授
所更天授能憶耶。答彼相續異故。前心後
心相續無異。不應爲難。有説。彼心相望無
因義故。前心能與後心爲因。不應爲難。
有説。彼二身心不相屬故。前後身心既相繼
屬。故先所更後能記憶。問若心相屬即能憶
者。何不見異牛而憶是前牛。答若於曾
受。今見相似則能記憶。若雖曾受。今見不
相似便不能憶。日初分所更日後分能憶。
日後分所更日初分能憶。前後所見身相似

復次一切心心所法。於所縁定安住所縁。
此於所問是勝義根本。答所以者何。如見
蘊説。若法與彼法作所縁。或時不與彼法
作耶。答無時非所縁。以心心所於所縁定。
安住所縁不可移轉。是故能憶本所作事。
謂於一所縁有無量心心所聚。轉此一所
縁。如以此理趣以此性類以此法式。與一
心心所聚作所縁事。與餘無量心心所聚作
所縁事。亦爾。如一心心所聚。以此理趣以
此性類以此法式。領受此所縁。餘無量心
心所聚。領受此所縁亦爾。譬如一人而有
百子。此一人如於一子作父事。於餘子亦
爾。如一子於父作子事。餘子於父亦爾。此
中眼識及相應法於色所縁定。乃至意識及
相應法。於一切法所縁定。此色與眼識及
相應法。爲所縁者。無時非所縁。乃至此法
與意識及相應法。爲所縁者。無時非所縁。
以一切心心所法。各能領受自所縁故。由
此無有餘心聚所更。餘心聚能憶。問云何
心心所法。於所縁定爲於處定。爲於青等
定。爲於刹那定耶。此中有説。唯於處定。
所以者何。勿有無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
中故。問云何於處定。答眼識及相應法於
色處定。乃至身識及相應法於觸處定。意識
及相應法於法處等定。如一眼識。若遇青
色和合現前則縁青起。若遇黄等和合現前
則縁黄等起。如是餘識於自所縁亦唯處
定。彼不應作是説。所以者何。若爾者。應
一覺有多了性。一法多體不應道理。識身
論説復云何通。如説。過去眼識唯縁過去
色。非未來現在。有餘欲避知是過失。説
心心所法於所縁處定。亦於青等定非於
刹那定。所以者何。勿有無量心心所法。住
不生法中故。問云何亦於青等定耶。答縁
青等心心所其體各異。若遇青色和合現前
則生。縁青心心所法。若遇黄等和合現前
則生。縁黄等心心所法彼亦不應作如是
説。所以者何青有多種。謂青根青莖青枝青
葉青花青菓。黄等亦爾。應縁根等覺即是
縁莖等覺。若爾一覺有多了性。一法多體不
應道理。亦與識身論所説相違如前説。如
是説者心心所法於三事定。問若爾則應無
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答斯有何過。未
來世寛無容處耶。然彼本來已有住處。故
不應難。問心心所法。如於所縁定。於所
依亦定不。設爾何失。若於所依亦定者。何
故此中但説於所縁定。不説於所依定耶。
品類足説復云何通。如説。云何有倶有法。
答一切有漏法。及有漏法倶生無漏法。若於
所依不定者。何故於所縁定。於所依不定
耶。答於所依亦定。然心心所法。在未來世
與所依遠。現在則倶。過去復遠。有説。在未
來世與所依遠。現在過去與所依倶。有
説。三世皆與所依倶。問若爾。何故此中不
説。答此中但欲説憶本所作。所憶者。是所
縁非所依故。問品類足説復云何通。答彼
文應作是説。云何有倶有法。答一切有爲
法。而不作是説者。彼文顯示有用聖道。不
説無用故不相違。有説彼文顯示聖道。
依他力得依他力起。故但説與有漏法倶
生者。問若心心所法。於所縁定於所依亦
定者。彼於何位取所縁耶。爲於生時爲
於滅時。設爾何失。若生時者生時在未來。云
何未來法能有所作。若滅時者。滅時諸法
衰退散壞。云何此位能取所縁。答應言滅
時。問云何衰退散壞之法能取所縁。答諸有
爲法性羸劣故。不自依故。依他轉故。無
作用故。不自在故。隨於何位。若遇所依。
所縁和合即於彼位。能取所縁。唯於滅時
有此和合。有説生時是未來世。未來諸法
無作用故。不能取所縁滅時是現在世。現
在諸法有作用故能取所縁。若滅時不取
所縁者。則心心所法畢竟不能取於所縁。
勿有斯過。故於滅時能取所縁
又以受意爲因力強。念便不忘。應知此中
前生心聚以意聲説。後生心聚以念聲説。
然受意有二種。一受行相意。二受所縁意。
且如於増上忍有二心。受彼行相不受
彼所縁。謂苦類智忍苦類智相應有二心。
受彼所縁不受彼行相。謂集法智忍集法
智相應有三心。受彼行相亦受彼所縁。謂
世第一法苦法智忍苦法智相應。餘心不受
彼行相。亦不受彼所縁謂餘忍智相應。如
於増上忍於餘心。隨應廣説亦爾。受行相
所更受所縁能憶。受所縁所更受行相能憶。
復有二種意。一染汚。二不染汚。一一所更二
種。能憶復有三種意。謂善不善無記。一一所
更三種能憶。復有四種意。謂善不善有覆
無記無覆無記。一一所更四種能憶。復有
四種意。謂彼因彼等無間彼所縁彼増上。一
一所更四種能憶。復有五種意。謂見苦所斷
乃至修所斷。此中見苦所斷所更五種能憶。
見集修所斷所更亦爾。見滅所斷所更四種
能憶。除見道所斷。見道所斷所更四種能憶。
除見滅所斷。復有五種意。謂善不善有覆
無記。如理所引無覆無記。不如理所引無覆
無記。此中有説。善所更二種能憶。謂善如理
所引無覆無記。如理所引無覆無記所更亦
爾。不善所更三種能憶。謂不善有覆無記。
不如理所引無覆無記有覆無記。不如理所
引無覆無記所更亦爾。如是説者。一一所
更五種能憶。復有六種意。謂眼識乃至意
識五識所更意識能憶。意識所更六識能憶。
復有十二種意。欲界有四。謂善不善有覆
無記無覆無記。色界有三。謂前四除不善。
無色界亦爾。無漏有二。謂學無學。欲界善
所更十二種能憶。不善色界善所更亦爾。欲
界有覆無記所更八種能憶。謂除色界有覆
無記無色界三。欲界無覆無記所更亦爾。
色界有覆無記所更十種能憶。除欲界二無
記。無色界善所更亦爾。色界無覆無記所更
十種能憶。除無色界二無記。無色界有覆無
記所更九種能憶。除欲界二無記及色界無
覆無記。無色界無覆無記所更亦爾。學所
更十一種能憶。除欲界有覆無記。無學所更
若退法者如學説。若不退法者七種能憶。
除學及四染汚。由前受意爲因力強。於彼
所縁引生後念。不忘者。謂心不狂亂非
苦所逼。尊者世友説曰。由三因縁憶本所
作。一善取前相故。二同分相續現行故。
三不失念故。由此雖無補特伽羅。亦無前
心往後心理。而能憶念本所作事
何縁有情忘而復憶。答有情同分相續轉時。
於法能起相屬智見。此中忘者是失念義。
非不念義。所以者何。無有少法名不念故。
同分有三種。謂加行同分。所縁同分。隨順同
分。加行同分者。如有先誦素怛纜藏。中間
忘失。後因如前所作加行還得記憶。先誦
毘奈耶阿毘達磨藏亦爾。如是先起不淨
觀。中間忘失。後因如前所作加行還得記
憶。先起持息念界方便亦爾。曾聞有婆羅
門子。先誦得四吠陀書。中間忘失。復溫誦
之盡其方便不能通利。便往師所具述
因縁。師即問言。汝先誦時以何加行。答言。本
時手繩口誦。師言。汝當如本加行。彼隨師
教一切皆憶所縁同分者。如有先見如是
園林泉池山谷經行處等。中間忘失。後見相
似園林等時一切皆憶。隨順同分者。如得
隨順飮食衣服臥具房舍説法人等。則能憶
念先所更事。曾聞有一苾芻。先誦得四阿笈
摩。中間忘失。復溫誦之盡其方便不能通
利。便往尊者阿難陀所。問其因縁。尊者答
言。汝今可往以油塗身溫室洗浴。求諸隨
順衣服飮食臥具房舍説法人等。苾芻依教
悉還通利。如是同分相續轉時。於法能起
相屬智見。問起誰相屬。答三種同分有異。
誦言於法能起連續智見。即是起長時流注
相續智見義。復有誦云。於法能起次第智
見。即是起彼彼周遍行列智見義。復有誦
言。於法能起無礙智見。即是起無滯無著
無斷智見義。復有誦言。於法能起無障智
見。即是起離障伏所治勝怨敵智見義。又
以受意爲因力強念便不忘。應知此中前
生心聚以意聲説。後生心聚以念聲説。受
意言如前釋。由前受意爲因力強。於彼所
縁。引生後念。中間雖忘而後復憶。不忘言
如前釋
何縁有情憶而復忘。答有情異分相續轉時。
於法不起相屬智見。此中忘者。是失念義。
廣説如前。異分有三種。謂加行異分。所縁
異分。隨順異分。加行異分者。如有先誦素
怛纜藏。中間忘失。捨之復誦毘奈耶。或
阿毘達磨藏。後皆不憶。先誦毘奈耶阿毘達
磨藏亦爾。如是先起不淨觀。中間忘失。捨
之復起持息念。或界方便後皆不憶。先起
持息念界方便亦爾。所縁異分者。如有先
見如是園林泉池山谷經行處等。中間忘失。
後更不見彼相似相。於前所更不復能憶。
隨順異分者。如有不得隨順飮食衣服等事。
於前所更不能復憶。如是異分相續轉時。
於法不起相屬智見。問不起誰相屬。答三
種同分此中亦有四種異誦。與前相違應廣
説。又以受意爲因力劣念便忘失。應知此
中前生心聚以意聲説。後生心聚以念聲
説。受意言如前釋。由前受意爲因力劣。於
彼所縁不生後念。中間雖憶而後復忘。忘
者謂心狂亂苦受所逼。尊者世友説曰。由
三因縁念便忘失。一不善取前相故。二異
分相續現行故。三失念故。復作是説。由
八因縁念便忘失。一者生時生苦所逼故念
便忘失。二者死時死苦所逼故。三者餘語多
現行故。四者根鈍依餘智故。五者生非愛
趣苦受所逼故。六者五根於境馳散不息
多放逸故。七者重煩惱障數現行故。八者不
數修定心散亂故。念便忘失
問何等智所更念有忘失。聞所成耶。思所成
耶。修所成耶。生得等耶。有説。聞思所成及
生得等所更念有忘失。非修所成。定力所
持無忘失故。有説。修所成所更亦有忘
失。身羸弱故。謂有得定身羸弱者。心亦羸弱
故。彼所更亦有忘失。問何處有忘念耶。
答在欲界。非色無色界。於五趣中皆有忘
念。有説地獄無有忘念。以恒忘故問何等
補特伽羅有忘念耶。答異生聖者皆有忘
念。聖者中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皆有
忘念。唯除世尊。以佛成就無忘失法故。
云何知然。答經爲量故。如説。舍利子假使
諸苾芻衆。以床座舁我行經百年。欲令
如來無上慧辯。有少退失無有是處。故知
佛具無忘失法
如象跡喩。契經中説。舍利子言。若内意處不
壞外法處。現前及能生作意正起爾時意識
生。問意云何壞。答有三種壞。一暫時壞。
二盡衆同分壞。三究竟壞。暫時壞者。謂善心
無間。不善無記心現前爾時名爲善心暫壞。
乃至無記心無間。善不善心現前。爾時名爲
無記心暫壞。如是欲界心無間。色界不繋
心現前爾時名爲欲界心暫壞。乃至不繋
心無間三界心現前。爾時名爲不繋心暫壞。
若入無想滅盡等至。爾時名爲一切心暫
壞。盡衆同分壞者。謂斷善根者。善心有
盡衆同分壞。離欲染異生不善心。有盡衆同
分壞如是等。究竟壞者。謂苦智已生集智未
生。三界見苦所斷心究竟壞。乃至滅智已生
道智未生。三界見苦集滅所斷心究竟壞。預
流者三界見所斷心究竟壞。不退法一來者。
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六品心究竟壞。
不退法不還者。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
染汚心究竟壞。不退法阿羅漢。三界見修
所斷染汚心究竟壞。不退法異生離欲染者。
欲界染汚心究竟壞。乃至離無所有處染者。
八地染汚心究竟壞。尊者世友説曰。意若
遇和合縁不名爲壞。若不遇和合縁則名
爲壞。復作是説。意若不爲相違因所障不
名爲壞。若爲相違因所障則名爲壞
何縁祭祀餓鬼則到非餘趣耶。乃至廣説。問
何故作此論。答爲釋經故。如契經説。生
聞婆羅門來詣佛所。白佛言喬答摩。我有
親里命過欲施其食。彼爲得我食不。世尊
告言。此事不定。所以者何。諸有情類有五趣
別。若汝親里生地獄中。食地獄食。以自存
活。彼不能受汝食。生傍生趣天趣人趣。
亦復如是。若汝親里生鬼趣中。則能受汝
所施飮食。婆羅門言。若我親里不生鬼趣。
所施飮食誰當受之。佛語彼言。餓鬼趣中。
無汝親里無有是處。乃至廣説。彼經雖作
是説。而不説何縁祭祀餓鬼則到非餘。彼
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説者。今應説
之。故作斯論。問彼婆羅門。何故不問佛何
縁祭祀餓鬼則到非餘。答有二縁故。謂彼
或是利根或是鈍根。若是利根自能解了不
須問佛。若是鈍根不能生疑故不問佛。
問何故世尊。不爲彼説唯施餓鬼則到因
縁。答亦二縁故。謂彼或是利根或是鈍根。若
是利根自能解了不須佛説。若是鈍根非
法器故。佛不爲説
何縁祭祀餓鬼則到非餘趣耶。答彼趣法爾
得如是處。事生我分。是故祭祀則到非
餘。此中問意此趣爲以下賤故到。爲以
高貴故到。設爾何失。若以下賤故到者。則
祭祀地獄傍生彼亦應到。若以高貴故到
者。則祭祀人天彼亦應到。此中答意不以
下賤故到。亦不以高貴故到。然由二縁。一
由彼趣法爾故。二由業異熟故。於中先顯
示彼趣法爾。謂彼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
生我分。是故祭祀則到非餘。欲令此義得
分明故。引世現喩。如鵝雁孔雀鸚鵡舍利
命命鳥等。雖如意自在飛翔虚空。而神力威
徳不大於人。然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
我分能飛翔虚空。鬼趣亦爾。由法爾力祭
祀則到。餘趣不爾。謂如傍生趣中鵝雁孔雀
等。由趣法爾力能飛翔虚空久住。遊戲人
離神足呪術藥草。欲住虚空去地四指。經
須臾頃猶無能者。然彼神力威徳不勝於
人。餓鬼亦爾。由趣法爾力。祭祀則到非餘。
欲令前義重分明故。引第二喩。又如一類
那落迦。能憶宿住亦知他心。一類傍生。一
類餓鬼。能憶宿住亦知他心。及起烟焔。興
雲致雨作寒熱等。雖能作是事。而神力威
徳不大於人。然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
我分能作是事。鬼趣亦爾。由法爾力祭祀
則到。餘趣不爾。此中一類那落迦。能憶宿
住者。如契經説。地獄衆生作如是念。大徳
沙門婆羅門等。觀欲將來能作過患。是大怖
畏。恒爲我等説斷欲法。我等雖聞而不能
斷。今因欲故受大苦惱。又作是念。我等昔
於淨行沙門婆羅門等作邪惡行。由彼爲
因今受此苦。問彼於何時能作是念。答於
初生時非中後時。所以者何。彼初生時未
受苦痛。能作是念。若受苦痛。今生所受尚
不能憶。況先所受。問彼住何心能作是
念善耶。染汚耶。無覆無記耶。答三種皆能。
問何無覆無記。答威儀路非工巧處。彼無工
巧事故。非異熟生。彼異熟心是五識故。問
彼如是念。爲在意地爲五識身。答在意
地非五識身。五識中無此分別故。問彼如
是念爲憶幾生。答彼唯憶一生。謂所從沒
來生此者。有説。能憶多生乃至五百。亦知
他心者。謂地獄中有生處得知。能知他心。
然無事可顯問彼於何時能知他心。答唯
初生時。所以者何。若受苦痛心便悶亂故。
問彼住何心知他心耶。答住三性心皆能
知。問何無覆無記。答威儀路非工巧處。異熟
生如前説。問爲在意地爲五識身。答在意
地非五識身。以五識身縁色法故。一類傍
生能憶宿住者。如契經説
婆羅門告餉佉狗言。若是我父刀提耶者。
可昇此座。彼便昇之。復語之言。若是我
父刀提耶者可食此飯。彼便食之。又復告
言。若是我父刀提耶者。汝命終時所藏財寶。
今可示我。彼便示之。問何時能憶宿住事
耶。答初中後時並皆能憶。問住何心憶。答
住三性心。問何無覆無記。答威儀路。工巧
處。異熟生。皆能憶。問此在何識。答在意地
非五識身問能憶幾生。有説。唯能憶一生。
謂所從沒來生此者。有説。能憶多生乃至
五百。云何知然。傳説。有一女人置兒一處。
有縁他行。須臾有狼負其兒去。衆人捕逐
而語之言。汝今何縁負他兒去。狼言。此女
五百生來常殺我子。我亦於其五百生中常
殺其子。若彼能捨舊怨嫌心。我亦捨之。女
言。已捨。狼觀此女口雖言捨而心不捨。即
便斷其子命而去。亦知他心者。謂傍生趣
亦知他心。即如彼狼知女心事。問何時能
知。答三時皆知。問住何心知。答住三性心。
問何無覆無記。答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皆
能知。問此在何識。答在意地非五識。一類
餓鬼能憶宿住者。如伽他説
    我昔集資財 以法或非法
    他今受富樂 我獨受貧苦
問何時能憶。答三時皆能。問住何心憶。答
住三性心。問何無覆無記。答三種如前説。問
此在何識。答在意地非五識身。問能憶幾
生。答乃至五百。云何知然。傳聞。有一女人
爲鬼所執。羸困欲死。呪師語言。汝今何故
惱他女人。鬼言。此女五百生來常害我命。我
亦於其五百生中常害彼命。彼若能捨舊怨
嫌心。我亦捨之。女言。已捨。鬼觀此女口雖
言捨而心不捨。便害而去。亦知他心者。即
如彼鬼知女心事。問何時能知。答三時皆
能。問住何心知。答住三性心。問何無覆無
記。答三種如前説。問此在何識。答在意地。
非五識。及起烟焔興雲致雨。作寒熱等
者。此唯傍生趣能非餘趣。傍生趣中唯龍能。
非餘類。問若爾。經説當云何通。如説。有天
能興雲。有天能降雨。有天作寒熱。有天
起風雷。答應知彼經説龍爲天。如餘經

佛告阿難。汝看天雨爲不雨耶。彼亦於龍
以天聲説。問起烟焔等。爲多龍作。爲一
龍耶。答一龍亦能。問若爾何故經作是説。
有天能興雲有天能致雨。乃至廣説。答隨
別所樂故作是説。謂或有龍。唯樂興雲。或
復有龍。唯樂致雨。餘亦如是。此中烟焔雲
雨等事。是龍加行所引發故。唯是彼龍近士
用果。若從龍宮所流出水。非彼加行所
引發故。是一切有情共増上果。如地獄等
由趣法爾力。雖有如上所説事。而神力威
徳不大於人。鬼趣亦爾。由趣法爾力。祭祀
則到非餘。復有説者。五趣皆有法爾勝事。
謂地獄趣異熟色等斷已還續。餘趣不爾。傍
生趣中有能飛空興雲雨等。餓鬼趣中祭祀
則到。人趣能受善戒惡戒。修勝品善。勇猛
強記智力深遠。天趣中欲天。隨其所須應
念則至。色無色天有勝生勝定。復有説者。
諸方亦有法爾勝事謂支那國雖奴僕等
衣繒絹。餘方貴勝所不能得。印度等國
乃至貧賤皆衣&T073554;衣。餘方貴人亦不能得。
迦濕彌羅國中秋時牛頸繋欝金花鬘。餘方
勝人所不能得。北方貧人飮葡萄酒餘方
富者亦不能得。如諸方有法爾勝事。餓鬼
亦爾祭祀則到。有説。諸趣法爾有異。謂四
趣中一一皆有生處得智。唯人趣無三惡趣
有。如前廣説。天趣有能憶宿住者。如伽
*他説
    我施誓多林 蒙大法王住
    賢聖僧受用 故我心歡喜
彼亦知他心。而無現事可説何時憶知等。
如傍生鬼隨應廣説。問此生處得智爲憶
知幾趣。有説各唯自憶知。有説地獄唯憶
知地獄。傍生憶知二趣。餓鬼憶知三趣。
天憶知五趣。問若傍生不知天者。施設論
説當云何通。如説。善住龍王等知帝釋心
念。乃至廣説。答此是比知非現知故無相
違過。如是説者此事不定。如狼及鬼憶知
人故。問何故人趣無此智耶。答非田非器。
乃至廣説。復次人趣有瞻相智。覩言相智。
本性念生智。妙願智等。覆蔽彼故。如生處
得智。餘趣皆有唯人趣無。如是祭祀唯鬼趣
到。餘趣不爾。如是已顯示由趣法爾力。
祭祀餓鬼則到非餘。今當顯示由業異熟。
復次有人長夜起如是欲。如是愛樂我當
娶婦。爲兒娶婦。爲孫娶婦。令生子孫
紹繼不絶。我命終已若生鬼趣。彼念我故
當祭祀我。由彼長夜有此欲樂。是故祭
祀則到非餘。謂彼由起如是欲樂。引發諸
業生鬼趣中。是故祭祀則到非餘。如諸聚
落城邑中人。或爲子孫不斷絶故。或爲財
産轉増盛故。或爲富名久流傳故。以法非
法集諸財寶牛羊等物。於己親屬尚不欲
與。況施他人。彼由慳貪纒縛心故。捨人同
分生鬼趣中。於自舍宅水竇厠溷不淨處
住。彼有親屬追戀生苦。作是念言。彼集
財産自不受用。亦不施人。今生何所。遂
集親里。請諸沙門婆羅門等。設大施會。
願此資彼捨苦受樂。爾時餓鬼於自住處。
見如是事。於自親里生眷屬想。於其財
物生己有想。即時歡喜。於福田所。生信敬
心。於其所作起隨喜心。便離重苦。由此因
縁祭祀則到。問若爾何故。不名他作業他
受果耶。答不爾。彼於爾時。由生敬信隨喜
心故。見施功徳慳貪過失。由此増長捨相
應思。成順現受業得現法果故。尊者世友
説曰。今所受果是先業所引。先業有障以
今業除之故。無他作業他受果失。謂彼餓鬼
先世已造感飮食業。但由慳貪障蔽心故。
於所飮食起倒想見不得受用。然彼餓鬼
有二種。一樂淨。二樂不淨。彼樂淨者。以
慳貪故河見非河。水見爲血。所有飮食
見爲不淨。樂不淨者。河見乾枯。水見無水。
滿飮食器悉見爲空。若彼親里爲設施會。
彼便信敬起隨喜心。見施功徳。慳貪過失捨
相應思。得増長故除想見倒。彼樂淨者。
見河是河。見水澄清。於諸飮食皆見淨妙。
樂不淨者。見河盈溢見水是水。見飮食器
悉皆盈滿。故彼親里祭祀則到。有作是説。
彼先世亦有感飮食業。但由慳貪所覆蔽
故。今時感得怯劣身心。諸飮食處必有大力
鬼神守護。彼怯劣故不能得往。設復得往
亦不敢食。若彼親里爲設施會。廣説乃至
捨相應思。得増長故。令彼身心轉得強勝。
由此能至有飮食處。食其飮食。由此因縁
祭祀則到。是故無有他作業他受果失。大
徳説曰。彼先雖造感飮食業。以微劣。故未
能與果。若彼親里爲設施會。廣説乃至捨
相應思得増長故。先所作業便能與果。故
彼親里祭祀則到。由此無有他作業他受果
失。問捨相應思得増長已。爲但感資具爲
亦感得勝身心耶。答二種倶得。勝身心者。
捨劣色香味觸。得勝色香味觸。捨無威徳
得有威徳。感資具者。謂得飮食衣服園林
宅舍等事。問若生餘趣親里爲其修福業
者。彼亦得不。答若彼亦能生於信。敬隨喜之
心。令捨倶思得増長者。亦得其福。問若
爾。此中何故不説。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
此義有餘。有説。此中從多分説。謂餓鬼中。
多有是事。餘趣不爾故。有説。鬼趣多有如
是業故。謂造此業者。多生鬼趣故。有説
鬼趣於人常希求故。有説。鬼趣飢渇所逼。
於一切處常有希望。是故偏説。此中應
辨五趣義。如定蘊當廣分別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三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五
當言一眼見色。二眼見色耶。乃至廣説。問
何故作此論。答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
有執眼識見色。如尊者法救。或復有執眼
識相應慧見色。如尊者妙音。或復有執和
合見色。如譬喩者。或復有執一眼見色。如
犢子部。爲止如是他宗異執。顯示己宗二
眼見色。故作斯論。所以者何。若眼識見色
者。識應有見相。然識無見相故不應理。
若眼識相應慧見色者。耳識相應慧亦應聞
聲。然慧無聞相故不應理。若和合見色
者。應一切時見色。以無時不和合故亦
不應理。若一眼見色非二眼者。身諸分亦
應不倶時。覺觸如身根兩臂相去雖遠。而
得倶時覺觸生一身識。兩眼亦爾。相去雖
遠。何妨倶時見色生一眼識。問若眼見色
者。餘識倶時何故不見。又無識時亦應見
色。答眼有二種。一者識合。二者識空。識合
者能見識空者不能見。故無有失。復次所
以作此論者。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諸有
情兩眼相去。或半麻一麻半。麥一麥半。指一
指半。搩手一搩手半。弓一弓半。倶盧舍一
倶盧舍半。踰繕那一踰繕那。或復乃至百
踰繕那。如大海中有大身衆生。或長百踰
繕那。乃至或長二千一百踰繕那。如曷邏
呼。阿素洛王身量極大。又如天趣色究竟
身。一萬六千踰繕那量。此等二眼相去甚遠。
或有生疑。云何眼識依之而轉。爲二眼識。
倶時各依一眼生耶。爲一眼識。依一眼生
已。復依第二眼轉耶。爲一眼識分爲二分。
於二眼處各半生耶。爲一眼識。如横一物
通二眼耶。若二眼識倶時各依一眼生者。
應一有情二心倶轉此不應理。若一眼識
依一眼生已。復依第二眼轉者。則應一法
二刹那住然無是事。若一眼識分爲二分。
於二眼處各半生者。則應一法體有二分。
然一切法體無細分。若一眼識如横一物
通二眼者。則應一識亦是眼識亦是身識。
二眼中間依身根故。然五識身所依各異所
縁各異。不應一識二依二縁。欲令此疑
得決定故。顯雖無有二眼識倶。乃至無
一識横通二眼。然其非不依於二眼一眼
識生。二眼雖隔百踰繕那亦無有過。如是
理趣微細甚深難可覺了。今欲顯斯甚深
理趣故作斯論
當言一眼見色二眼見色耶。答應言二眼
見色。問云何二眼相去甚遠。一識依之令
倶見色。答倶是眼識所依根故。設有百眼一
一相去百踰繕那。亦可依之生於一識。令
倶時見。如迦遮器有百小輪。一面對之百
面像現如是一識依多眼生。令倶時見其
義亦爾。應知此中眼見色者。遮法救等三
種異執。二眼見者。遮犢子部。一眼見色。所
以者何。若合一眼起不淨識。開二眼時起
淨識故。設合一眼起如是識。開二眼時
亦起此識。則不應言二眼見色。然合一
眼起不淨識。開二眼時便起淨識。是故應
言二眼見色。非但立宗義即成立。故復問
答。顯示此因起淨識者。謂於多境明白顯
了。與此相違名不淨識。如合覆損破壞亦
爾。覆謂以手以衣以葉以餘物覆。損謂垢
烟塵等所損。破謂諸膜諸瞖所破。壞謂枯
爛挑出自脱虫食等壞。覆等如合起不淨
識。與此相違便起淨識。此隨所依説淨不
淨依世俗理。若依勝義善識名淨染名不
淨。由此對眼應作四句。有眼淨識不淨。謂
依具眼起染眼識。有識淨眼不淨。謂依不
具眼起善眼識。有眼識倶淨。謂依具眼起
善眼識。有眼識倶不淨。謂依不具眼。起染
眼識。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亦爾。倶有
二處與眼同故。問何故眼耳鼻各有二處。
而舌身唯有一耶。答諸色根處爲莊嚴身。
若有二舌是鄙陋事。世便嗤笑。云何此人。
而有二舌如似毒蛇。若有二身亦是鄙陋。
世所嗤笑。云何一人。而有二身如兩指並。
問眼耳鼻處何故唯二不増不減。脇尊者言。
一切生疑故不應責。謂若増減亦復生疑。
云何此三各唯爾所。然各二處不違法性。
有説。根處爲莊嚴身。若減若増身便醜陋。
有説。色根爲生淨識。若當三識依二處生
則明不亂。増便識亂減則不明。有説。色根
爲取自境各唯有二。取境事足減則不明
増便無用。問何故二眼二耳二鼻。合立一
界一處一根。答作用一故。謂雖有二處
而共發一識共取一境。如身衆分處所雖
多作用同故。但立一界一處一根此亦如

眼有二種謂長養異熟生。無別等流不可
得故。問頗唯有長養眼無異熟生。或唯有
異熟生眼無長養耶。答無異熟生眼離長
養眼。如人重人如牆重牆長養。防護異熟
亦爾。然有長養眼離異熟生眼如從無眼
得天眼者。問爲長養眼見色多爲異熟生
耶。答長養眼見色多非異熟生。以天眼根
是長養故。然約時分二眼勝劣應作四句。
有長養眼勝非異熟生。如幼年時爾時異
熟相續小故。有異熟生眼勝非長養眼。如
老病時爾時長養相續小故。有二眼倶勝
如盛年時。有二眼倶不勝謂除前位。約有
情相續二眼勝劣亦應作四句。有長養眼
勝非異熟生。如有富貴者。異熟生眼劣
資縁多故長養眼勝。有異熟生眼勝非長養
眼。如有貧賤者。異熟生眼勝乏資縁故
長養眼劣。有二眼倶勝。如有富貴者異熟
生眼勝。資縁多故長養亦勝。有二眼倶不
勝。如有貧賤者。異熟生眼劣。乏資縁故長
養亦劣。又長養眼有二種。謂善法所長養。
不善法所長養。問爲善法所長養眼見色勝。
爲不善法所長養眼勝耶。答善法所長養眼
見色勝。如修得天眼是善法所長養故。
異熟生眼亦有二種。謂善業異熟不善業異
熟。問爲善業異熟眼見色勝。爲不善業異熟
眼見色勝耶。答善業異熟眼見色勝。如菩薩
轉輪王等眼。是善業異熟故。若約相續。或
有不善業異熟眼見色勝。非善業異熟眼。
如龍王等眼見色勝人。如眼耳鼻舌身亦
爾。意有三種謂異熟生等流刹那。刹那者謂
苦法智忍相應。色有三種。謂異熟生長養
等流。如色香味觸亦爾。聲有二種。謂長
養等流。無異熟生有間斷故。法有四種。
謂異熟生等流刹那及實事。實事者謂諸無

問眼根極微云何而住。爲傍布住爲前後
住耶。設爾何失。若傍布住者云何風吹不
散。若前後住者云何前不障後耶。有作是
説。黒瞳子上傍布而住。對外色境如胡
花。或如滿器水上散麨。問若爾。何縁風吹不
散。答淨色覆持故吹不散。有餘師説。黒瞳
子中前後而住。問若爾。何故前不障後。答
體清淨故不相障礙。謂如是類所造淨色。
雖多積集而不相障。如秋池水以澄淨
故。細針墮中而亦可見。耳根極微住耳孔
中。鼻根極微住鼻孔中。如是三根遶頭而
住如冠花鬘。舌根極微住在舌上猶如半
月。然於其中如毛端量無有舌根。身根極
微隨身内外次第而住。復有餘師。以喩顯
示諸根極微次第住相。眼根極微黒瞳子上
如藥杵頭。耳根極微住耳孔中猶如燈器。
鼻根極微住鼻孔中猶如人爪。舌根極微
住在舌上猶如剃刀。身根極微隨身而住。
猶如戟矟。女根極微住女形中猶如鼓&T020317;
男根極微住男形上猶如指環。佛於經中。
亦以此喩説諸根相。眼根極微。有時一切
是同分。有時一切是彼同分。有時一分是同
分一分是彼同分。如眼根極微。耳鼻舌根極
微亦爾。身根極微。有時一切是彼同分。有時
一分是同分一分是彼同分。必無一切是同
分時。問若擧身入冷水池中。或&T055114;湯中。若
在地獄山所磑磨身如爛葉。或十三種猛
焔纒身。爾時豈非一切同分。答爾時亦有
彼同分者。假使一切身根極微。皆生身識
身便散壞。以五識身皆依積聚。縁積聚故。
問眼等六根幾能取至境。幾能取不至境
耶。答至有二種。一爲境至。二無間至。若依
爲境至説。則六根皆取至境。若依無間至
説。則三取至境。謂鼻舌身。三取不至境。謂
眼耳意。問若爾。何故耳聞近聲如耳門邊
聲。而眼不見近色如藥杵頭色耶。尊者世
友説曰。雖倶取不至境。而根法爾有能取
近境。有不能取近境。故不應難。有説。若
聲逼近耳根。如藥杵頭近眼根者亦不能
聞。耳門邊聲去耳尚遠故得聞之。以耳根
極微在耳孔中故。大徳説曰。眼因明故能
見色。色若逼近則礙於明故不能見。耳因
空故能聞聲。聲雖逼近而不礙空故能聞
之。由此而説眼因明増故見色。耳因空増
故聞聲。鼻因風増故嗅香。舌因水増故甞
味。身因地増故覺觸。意因作意増故能了
法。問何故三根能取至境。三根不能取至
境耶。答以眼識依自界。縁自界他界耳識
亦爾。意識依自界他界。縁自界他界。餘三
識依自界縁自界故。復次眼識依同分縁
同分彼同分。耳識亦爾。餘四識依同分縁
同分。此依現在識説。復次眼識依自地他
地縁自地他地。耳身意識亦爾。餘二識依
自地縁自地。復次眼識依無記縁三種。耳
識亦爾。意識依三種縁三種。餘三識依無
記。縁無記。復次眼識依近縁近遠。耳識亦
爾。意識依近遠縁近遠。餘三識依近縁近。
所以者何。乃至三根未與境無間而住。三識
必不得生故。復次眼識或依小而縁大如
見大山。或依大而縁小如見毛端。或依
縁等如見葡萄菓。耳識亦爾。意識所依雖
不可施設大小而所縁。或小或大。餘三識
所依縁等隨依爾所鼻舌身極微。即縁爾所
香味觸極微故。復次眼耳意三識。依非業
縁業非業。餘三識依非業縁非業。復次眼
耳意三識。依非妙行惡行。縁妙行惡行及倶
非。餘三識。依非妙行惡行縁非妙行惡行。
如妙行惡行。善戒惡戒律儀不律儀表非表
亦爾。問頗有一極微爲所依。一極微爲所
縁。生眼等五識不。答無。所以者何。眼等五
識依積聚縁積聚。依有對縁有對。依和
合縁和合故。問若爾所法倶生。即爾所法
倶滅刹那後必不住。如何可言鼻嗅香舌
甞味身覺觸耶。答若縁彼法鼻舌身識生
即説彼法是鼻舌身識所了別。即説名爲鼻
舌身根所嗅甞覺故無有失。問眼等。五
根處有筋骨血肉耶。答無。以諸色根是清
淨大種所造故。而經説色根處有筋骨血肉
者。是根中間色香味觸近根處故。説名爲有。
而實根處無筋骨等
色處有二十種。謂青黄赤白長短方圓高下
正不正。雲烟塵霧影光明闇。有説色處有
二十一。謂前二十及空一顯色。如是諸色
或有顯故可知非形故。謂青黄赤白影光
明闇及空一顯色。或有形故可知非顯故。
謂身表業。或有顯形故可知。謂餘十二種
色。若非顯形故可知者無也。問爲縁一色
生於眼識。爲縁多色生眼識耶。若縁一
色生眼識者。此云何通。如説。眼識縁五色
縷。若縁多色生眼識者。則一眼識有多了
性。了性多故應有多體。一法多體與理相
違。有説。但縁一色生於眼識。問此云何通。
如説。眼識縁五色縷。答多色和合共生一
色。見一色時言見多色。尊者世友説曰。非
一眼識頓取多色生。速疾故非倶謂倶。是
増上慢。如旋火輪非輪謂輪。是増上慢。
有説。亦縁多色生一眼識。問應一眼識。
有多了性。乃至廣説。答若別分別則縁一
色生一眼識。若不別分別則縁多色生一
眼識。大徳説曰。若不明了取色差別。則縁
多色亦生一識。如觀樹林總取葉等。問爲
有一青極微不。答有。但非眼識所取。若一
極微非青者。衆微聚集亦應非青。黄等亦
爾。問爲有長等形極微不。答有但非眼識
所取。若一極微非長等形者。衆微聚集亦應
非長等形。復次有色極細故。不見非非境
故。如減七微色處有色非境故。不見非極
細故。如除色處餘積集色有色極細故。不
見亦非境故。如除色處餘極微色。有色非
極細故。不見亦非非境故。如藥杵頭逼眼
瞳子。復次有色極遠故。不見非非境故。如
大王衆天等。住自宮時。彼雖是人眼境
而遠故。不見有色非境故。不見非極遠
故。如梵衆天等來至人間雖近不見有色
極遠故。不見亦非境故。如梵衆天等住自
宮時。人眼不見有色非極遠故。不見亦
非非境故。如藥杵頭逼眼瞳子。尊者世友
説曰。由四縁故。雖有色而不見一極近故。
如逼瞳子藥杵頭色二極遠故。如住此間
波吒梨色三極細故。如減七微色四有障
故。如壁外等色數論者説由八縁故。雖有
色而不見。謂極遠故。極近故。根壞故。意亂
故。極細故。有障故。被勝映奪故。相似所亂

聲處有八種。謂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
因聲。此各有二。謂有情名聲。非有情名聲。
此復各有可意不可意別故成八種。有作
是説。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各有
可意不可意別。有情數大種因聲。非有情數
大種因聲。亦各有可意不可意別故成八
種。問爲縁一聲生於耳識。爲縁多聲生
耳識耶。若縁一聲生耳識者。云何一時聞
五樂聲。及一時聞多人誦聲。若聞多聲生
耳識者。則一耳識有多了性。乃至廣説。有
説。但縁一聲生於耳識。問云何一時聞於
五樂及多人誦聲。答多聲和合共生一聲。聞
一聲時言聞多聲。尊者世友説曰。非一耳
識頓取多聲生。速疾故非倶謂倶。乃至廣
説。有説。亦縁多聲生一耳識。問應一耳
識有多了性。乃至廣説。答若別分別則縁一
聲生一耳識。若不別分別則縁多聲生一
耳識。大徳説曰。若不明了取聲差別。則縁
多聲亦生一識。如聞軍衆喧雜之聲。香處
有四種。謂好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問爲
縁一香生於鼻識。爲縁多香生鼻識耶。
若縁一香生鼻識者。云何一時嗅百和香。
若縁多香生鼻識者。則一鼻識有多了性。
乃至廣説。有説。但縁一香生於鼻識。問云
何一時嗅百和香。答多香和合共生一香。
嗅一香時言嗅多香。尊者世友所説如前。
有説亦縁多香生一鼻識。問應一鼻識有
多了性。乃至廣説。答若別分別則縁一香生
一鼻識。若不別分別則縁多香生一鼻識。
大徳所説如前應知
味處有六種。謂甘酢醎辛苦淡。問爲縁一
味生於舌識。爲縁多味生舌識耶。若縁
一味生舌識者。云何一時甞百味丸。若縁
多味生舌識者。則一舌識有多了性。乃至
廣説。有説。但縁一味生於舌識。問云何一
時甞百味丸。答多味和合共生一味。甞一
味時言甞多味。尊者世友所説如前。有説。
亦縁多味生一舌識。問應一舌識有多
了性。乃至廣説。答若別分別則縁一味生
一舌識。若不別分別則縁多味生一舌識。
大徳所説如前。應知。問若甞味時爲舌識
先起。爲身識耶。答隨彼境増彼識先起。若
二境等舌識先生。以諸有情貪味増故
觸處有十一種。謂四大種滑性澁性輕性重
性冷性飢性渇性。問爲縁一觸生於身識。
爲縁多觸生身識耶。有説。但縁一觸生
於身識。謂或縁堅性。乃至或縁渇性。有説。
乃至有縁五觸生一身識。謂滑性及四大
種。乃至渇性及四大種。有説。乃至有縁十
一種觸生一身識。如乃至有縁二十種色
生一眼識。問云何身識縁共相境。以五識
身縁自相故。答自相有二種。一事自相。二
處自相。若依事自相説者。五識身亦縁共
相。若依處自相説。則五識唯縁自相故
不相違。問於嗅甞覺香味觸時。爲嗅甞
覺執受香等。爲嗅甞覺非執受香等耶。若
嗅甞覺執受香等者。云何名受用施主所施。
又應一切時有嗅甞覺。若嗅甞覺非執受香
等者。外香味觸於内香味觸。都無有因。
云何受用。有説。嗅甞覺執受香味觸。問云何
名受用施主所施。又應一切時有嗅甞覺。
答外香味觸於内香味觸。是覺發因故無有
失。有説。嗅甞覺非執受香味觸。問外香味
觸於内香味觸。都無有因。云何受用。答如
聲故無失。有説。於執受非執受。香味觸倶
嗅甞覺然不一時。問内香味觸既無増減。云
何嗅甞覺耶。答由外縁故亦有増減
法處有七種。謂前四蘊及三無爲。於色蘊
中取無表色。三無爲者。謂虚空。擇滅。非擇
滅。問爲縁一法生意識。爲縁多法生意
識耶。答縁一縁多倶生意識。又所縁法非
唯七種。即前七種。及諸餘法皆能頓縁。唯除
自性相應倶有。問曾聞菩薩六根猛利。云何
於境知猛利耶。答菩薩宮邊有無滅舍。彼
於舍内然五百燈。菩薩爾時住自宮内。不
見燈焔但見其光。即知彼燈數有五百。於
中若有一燈涅槃即記之言一燈已滅。是
名菩薩眼根猛利。無滅舍中有五百妓一時
奏樂。菩薩爾時不見彼妓但聞樂聲。即知
其中作五百樂。若一絃斷或一睡眠。即記之
言今減爾所。是名菩薩耳根猛利。菩薩宮
内燒百和香。菩薩嗅之知有百種。彼合香
者欲試菩薩。於百種中或増或減。菩薩嗅
已即記之言。此於先香増減爾所。是名菩
薩鼻根猛利。菩薩食時侍者常以百味丸進。
菩薩甞之即知其中百味具足。時造食者欲
試菩薩。於百味中或増或減。菩薩甞已即
知其中増減爾所。是名菩薩舌根猛利菩
薩浴時侍者即以洗浴衣進。菩薩觸之即
知織者。或進衣者有如是病。是名菩薩身
根猛利。菩薩善知諸法自相及與共相。而無
罣礙是名菩薩意根猛利
諸過去彼一切不現耶。乃至廣説。問何故作
此論。答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説過
去未來無實體性。現在雖有而是無爲。欲
止彼意顯去來有現是有爲。故作斯論。諸
過去彼一切不現耶。答應作四句。過去有
二種。一世過去。二瑜伽過去。不現亦有二
種。一世不現。二覆障不現。此中倶依二種
作論。過去不現互有廣狹。故作四句。有過
去非不現。謂如具壽鄔陀夷言
    一切結過去 從林離林來
    樂出離諸欲 如金出山頂
鄔陀夷經是此根本。如説。世尊住室羅筏鹿
母堂中。於日後分從靜定出將鄔陀夷往
東池所。著襯身衣入池洗浴。時彼尊者爲
佛揩身。然鄔陀夷於佛昔日爲菩薩時。常
隨供侍。今見佛身光明赫弈。勝菩薩時歡
喜敬愛。合掌白佛。我今欲以龍喩之頌讃
歎世尊。唯願聽許。佛言。欲説隨意説之。時
鄔陀夷便説此頌。一切結過去者。謂佛解脱
一切煩惱。從林離林來者。林謂居家世尊從
家。捨於家法趣非家來。樂出離諸欲者。
欲有二種。一煩惱欲。二衆具欲。佛於此二
身心不染故名出離樂。謂於中愛樂而住。
如金出山頂者。曰名爲金山頂即是日所
出處。如日初出山頂之時光明遍照。佛從
煩惱隨煩惱出亦復如是。有説。山頂者是
山頂雲。如日從雲出時光明遍照。佛亦如
是。有説。山頂者是山頂黒砂。金謂金砂。猶
如金砂從黒砂出。光明照耀。佛亦如是。從
煩惱出力無畏等。光明照耀。是謂過去。非
不現過去者。是第二過去。非不現者。非二
種不現。佛身現在而顯現故。有不現非過
去。謂如有一。或以神通。或以呪術。或以
藥物。或以如是生處得智。有所隱沒令
不顯現。或以神通者。謂神通力令不顯
現。如契經説。梵王白佛。我欲隱身。佛言。
可爾時彼大梵隱入地中。佛便指之彼豈非
汝。梵王念言。此由近故。即渡大海入妙高
山腹中而住。世尊復指汝住此耶。梵又念
言此由麁故。即便化作極微細身。入佛白
毫宛轉中住。佛既知已舒毫現之。時大梵
王極懷愧恥。佛便告曰。吾當隱身。盡汝所
能試知吾不。梵王敬諾。時佛即入如是等
持。放大光明遍梵宮處。亦令梵世聞大音
聲。諸梵梵王莫知佛處。問佛住何處令彼
不知。有説。梵王髻中而住。有説。化作極微
妙身。有説。化身令不顯現。有説。化作障色
障之有説。靜慮靜慮境界。佛佛境界皆不
思議。故不可知佛身所在。又如尊者大目
乾連。入如是等持即於坐所而自隱蔽。
令提婆達多對目不見如是等類。或以呪
術者。謂呪術力令不顯現。如諸仙人所結
呪術。有受持者。隨所隱沒能令不現。或
以藥物者。謂藥物力令不顯現。如有藥
物具大神用。若有執持隨所隱沒亦令不
現。如畢舍遮宮畔荼等。或以如是生處得
智者。謂彼智力令所隱沒不復顯現。此中
有説。地獄雖有生處得智。而不能令身
不顯現。彼若能者終不須臾住彼受苦。有
作是説。彼雖不能於獄卒邊令身不現。
而能於餘令身不現。傍生餓鬼天亦有此
生處得智。令身不現。唯人趣無。問此神通
等四種力中。誰能於誰令不顯現。答神通
能於一切不現以最勝故。問誰神通於誰
能令不現。答佛於一切能令不現。獨覺除
佛於餘一切能令不現舍利子除佛獨覺
於餘不現。目*乾連除佛獨覺及舍利子。於
餘不現乃至鈍根者除利根者。於餘不現。
呪術除神通。於餘能不現問何呪術於何
能令不現。答有圓滿呪術有不圓滿呪術。
有殊勝呪術有不殊勝呪術。圓滿殊勝者。
於一切皆能不現。不圓滿不殊勝者。除
圓滿殊勝於餘不現。藥物除神通呪術於
餘能不現。所以者何。由呪術力。能致藥物
非藥物力能致呪術故。問何藥於何能令
不現。答勝藥於劣能令不現。生處得智。
除前三種於餘不現以最劣故。問此誰於
誰能令不現。有説。地獄唯於地獄能令
不現。乃至天唯於天能令不現。有説。地
獄唯於地獄能令不現。傍生於二餓鬼
於三天。於五趣能令不現。如是説者地獄
能於五趣不現。乃至天亦能於五趣不現。
是謂不現非過去。不現者是第二不現。非
過去者非二種過去。以所隱沒住現在故。
有過去亦不現。謂所有行已起等起。已生等
生已轉現轉。已集已現已過去。已盡滅已離
變。是過去過去分過去世攝。如是諸句皆
共顯示過去諸行。過去者是世過去。不現
者是世不現。有非過去亦非不現。謂除前
相。此中相聲於所名轉。謂若法是前三句。
名所顯者皆悉除之。餘未顯者作第四句。
此復云何。謂除一切過去世法現在佛身及
所隱沒。取餘現在一切未來及無爲法。問如
後盡滅亦約結斷而作四句。何故此中不
約結斷。作四句耶。答有處説結斷。名盡
名滅。無處説結斷名不現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四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六
諸過去彼一切盡耶。答應作四句。過去有
二種。如前説。盡亦有二種。如過去説。此
中倶依二種作論。過去與盡互有廣狹。故
作四句。有過去非盡。謂如具壽鄔陀夷
言。一切結過去。乃至廣説。過去者是第二
過去。非盡者非初盡。佛身現在已斷盡故。
有盡非過去。謂如佛言。此聖弟子已盡地
獄。已盡傍生。已盡餓鬼。已盡所有險惡趣
坑。問此中已盡地獄者。顯聖弟子已盡地
獄。已盡傍生者。顯此已盡傍生。已盡餓鬼
者。顯此已盡餓鬼。已盡所有險惡趣坑者。
顯此更何所盡耶。答即顯上三然前廣後
略。前別後總前漸後頓。前分別後不分別。
有説。已盡地獄傍生餓鬼者。顯此已盡三
惡趣自性。已盡所有險惡趣坑者。顯此已
盡彼中有。有説。已盡地獄等者。顯已盡
地獄等。已盡所有險惡趣坑者。顯已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