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惡引起聖道故。猶如農夫爲求子實。修
治田地除去穢草此亦如是。善根者。謂聖
道涅槃。是眞實善。此四與彼爲初基本。爲
安足處故名爲根。問此四善根。爲有幾品。
答總有三品。謂下中上。煖是下品。頂是中
品。忍及世第一法是上品。有説煖有二品。
謂下下下中。頂有三品。謂下上中下中中。忍
有三品。謂中上上下上中。世第一法*唯一
品謂上上。若以三品攝之。煖*唯下品。頂下
中品。忍中上品。世第一法。*唯是上品。尊者
妙音説曰。煖有三品。頂有六品。忍有八品。
世第一法*唯上上品。若以三品攝之。煖
*唯下品。頂下中品。忍通三品。世第一法*唯
是上品。尊者覺天説曰。煖有三品。謂下下下
中下上。頂有三品。謂中下中中中上。忍有
二品。謂上下上中。世第一法。*唯一品謂上
上。若以三品攝之如初説。尊者世友説曰。
煖有三品。謂下下下中下上。頂有二品。謂
中下中中。忍有三品。謂中上上下上中。世
第一法*唯一品謂上上。若以三品攝之。煖
*唯下品。頂*唯中品。忍中上品。世第一法*唯
是上品。問此四善根有何差別。答所説品異。
即是差別。復次名亦差別。謂此名煖。乃至
此名世第一法。復次念住。爲等無間名煖。
煖爲等無間名頂。頂爲等無間。名忍。忍
爲等無間。名世第一法。如等無間無間趣
入。加行亦爾。復次樂別觀蘊名煖。樂別觀
寶名頂。樂別觀諦名忍。由此發生世第
一法。復次煖止縁諦下愚。頂止縁諦中愚。忍
止縁諦上愚。由此發生世第一法。復次煖
止縁諦麁愚。頂止縁諦中愚。忍止縁諦細
愚。由此發生世第一法。復次煖生縁諦下
明。頂生縁諦中明。忍生縁諦上明。由此發
生世第一法。復次煖生縁諦麁明。頂生縁諦
中明。忍生縁諦細明。由此發生世第一法。
如生明生信亦爾。是謂差別
順決擇分善根中。煖亦得亦捨。得者由加行
故。捨者或由退故。或由越界地故。或由
捨衆同分故。捨此煖已。亦作無間業。亦
斷善根。亦墮惡趣。有何勝利。能與涅槃
作決定因。謂得煖者。如呑鉤魚。已得決定
涅槃法故。頂亦得亦捨。得者由加行故。捨
者或由退故。或由越界地故。或由捨衆同
分故。捨此頂已。亦作無間業。亦墮惡趣。
復有何勝利。謂能畢竟不斷善根。問若爾
天授應未得頂。彼起邪見斷善根故。
他所説。當云何通。如説
    愚夫衆所識 是名爲失利
    白法皆滅壞 應知從頂墮
此頌世尊。爲天授説。是則天授。從頂退已。
而斷善根。云何乃言。捨此頂已。必不斷善。
答依未得退説頂墮言。提婆達多。已修得
煖。不久得頂。著名利故還退失煖。復斷
善根於頂應得而不得故。説名頂墮非已
得退。有作是説。世尊如頂於佛作惡。而
墮惡趣。故名頂墮。有餘師説。佛法如頂。
彼壞佛法便自退落。故名頂墮。忍亦得亦
捨。得者由加行故。捨者或由越界地故。或
由捨衆同分故。不由退故。復有何勝利。
謂畢竟不退。不作無間業。不墮惡趣。世第
一法。亦得亦捨。得者由加行故。捨者由越
界地故。不由退故。亦不由捨衆同分故。
復有何勝利。能爲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有
餘師説。煖亦得亦捨如前説。捨此煖已。亦
作無間業。亦墮惡趣。有何勝利。能與涅槃
作決定因。及能畢竟不斷善根。若爾天授
應未得煖。彼起邪見斷善根故。頂亦得
亦捨如前説。捨此頂已亦墮惡趣。復有
何勝利。不作無間業。忍亦得亦捨如前説。
復有何勝利。畢竟不退。不墮惡趣。不執
著我。問若爾鄔波離室利毱多。指鬘諦語等。
應未得忍。彼執有我。抗拒佛故。答彼
欲論議。假立有我。實不執著。世第一法。得
捨等事。皆如前説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六
西方尊者以十七門分別此四如彼頌言
    意趣依因所縁果 等流異熟及勝利
    行相二縁慧界定 尋等根心退爲後
問煖有何意趣。答先所修集。一切善根。謂
從布施。乃至七處善。皆以迴向解脱。是其意
趣。問煖依何而起。答依自地定。問煖以何
爲因。答前生自地同類善根。問煖誰爲所
縁。答四聖諦。問煖以何爲果。答以頂爲近
士用果。問煖誰爲等流。答後生自地同類善
根。問煖誰爲異熟。答色界五蘊。問順決擇分。
亦能牽引衆同分不。有説不能。所以者何。
厭背有故。謂此善根。厭背諸有於衆同分。
但能圓滿不能牽引。有説亦能。謂此善根。
雖厭背有。而能牽引。隨順聖道。衆同分果。
謂此所招衆同分果。増上熾盛。微妙殊勝。無
有災横。順勝善品。問煖有何勝利。答能與
涅槃作決定因。有説得煖定不斷善。問煖
有幾行相。答十六行相。問煖爲縁名爲縁
義。答名義倶縁。問煖爲聞所成。爲思所成。
爲修所成。答唯修所成。問煖爲欲界繋。
爲色界繋。爲無色界繋。答*唯色界繋。問煖
爲在定。爲不在定。答*唯在定。問煖爲有
尋有伺。爲無尋*唯伺。爲無尋無伺。答具三
種。問煖爲樂根相應。爲喜根相應。爲捨根
相應。答三根相應。問煖爲一心。爲多心。答
多心。問煖爲可退。爲不可退。答可退。頂意
趣者。謂從布施。乃至煖果者。以忍爲近士
用果。勝利者。不斷善根。有説亦不作無間
業。餘如煖説。忍意趣者。謂從布施。乃至頂
果者。以世第一法。爲近士用果。勝利者不
退。不作無間業。不墮惡趣。有説亦不執
我。餘如頂説。世第一法意趣者。謂從布施。
乃至忍所縁者。*唯苦諦果者。以苦法智忍。
爲近士用果。勝利者。爲等無間入正性離
生。行相者。苦諦四行相。一心多心者。當言
一心。餘如忍説。初煖縁三諦。法念住現在
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
四行相倶同類修。非不同類縁滅諦。法念
住現在修未來。亦*唯修法念住。一行相現
在修未來。修四行相亦同類修。非不同類。
所以者何。非初觀蘊滅能修縁蘊道。故増
長煖。縁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
四念住此同類修。亦不同類。一行相現在修
未來。修十六行相。縁滅諦。法念住現在修
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
六行相。問何故初煖。*唯同類修非不同類。
増長煖能修同類不同類耶。答初煖未曾得
種性。初學觀諦故。*唯修同類。増長煖已
曾得種性。串習觀諦。故同類修亦不同類。初
頂縁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
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増長頂。
縁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念
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縁滅
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
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初及増長忍縁
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
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問何故忍初及増
長皆*唯法念住現在修。煖頂不爾。答忍近
見道。與見道相似。如見道中。*唯起法念
住。忍亦如是。尊者妙音作如是説。初忍及
増長忍。如初煖及増長煖説。於色界善根。
未曾得種性。及已曾得種性故。彼不應作
是説。此四善根。皆是色界修所成故。忍近
見道。如見道起法念住故。問増長忍一切
時。修十六行相耶。答不爾或時十六。或時
十二。或時八或時四。所以者何。如如漸次略
所縁諦。如是如是略修行相。由此漸能近
於見道。如見道故。世第一法。法念住現在
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
修四行相。*唯同類修。非不同類。問世第
一法。已曾得種性。串習觀諦。何故但修同
類。非異類耶。答世第一法。*唯有爾所行相
可修。無餘行相。如人*唯有一衣。奪已更
無可奪。此亦如是故不應問。復次世第一
法。隣逼見道。似見道故。復次世第一法。
開見道門。導生見道。如見道故。問初煖頂
忍於四聖諦。爲相續觀。爲不相續。有説相
續。如見道中十五心頃。於四聖諦相續現
觀。此亦如是。有説不相續。謂觀欲界苦聖
諦已。即便止住。次起加行。觀色無色界
苦聖諦已。復便止住。餘諦亦爾如是説者。
此不決定。或相續觀或不相續。隨彼加行。
勢力轉故。問何等作意無間。引起煖耶。答
色界定。修所成行相攝。有厭離有渇仰。
有惡賤有思慕。作意無間引起煖。煖無間
引起頂。頂無間引起忍。忍無間引起世第
一法。問已離欲染者可爾。未離欲染者
云何。答欲界亦有似彼作意。思所成行相
攝。有厭離有渇仰。有惡賤有思慕。未離
欲染者。此作意無間引起煖。餘如前説。
問修煖滿已將欲起頂。遂便命終。彼餘生
中。爲即起頂。爲從本起。答若遇明師。隨
彼應起。分齊説者。即能起頂。若不爾者還
從本起。然能速起。非如初修。問若餘生中
即起頂者。從何作意無間起耶。答如起煖
時所有作意。如説從煖起。頂從頂起忍亦
爾。問若爾何故。説煖無間起頂。頂無間起
忍耶。答依一身中相續起者作如是説。然
非一切。問若退煖已還生煖時。爲得先時
曾得煖不。答應言不得隨爾所度。退已還
生。即爾所度。新新而得。所以者何。極難得
故。未曾習故。用功成故。如別解脱戒隨爾
所度。捨已復受。即爾所度。新新而得。此亦如
是。如説煖頂亦爾。依根本靜慮所起煖頂。
亦必不退。以所依定自在堅牢故。依未至
定靜慮中間所起煖頂則不決定。以可退
故。問煖頂忍位。依下生中。依中生上。中上
品後。起下中不。答決定不起。所以者何。居
勝進位於先所得不欣尚故。問起煖以後
爲離染不。有作是説。不樂離染。所以者
何。彼寧起頂。不樂發起第一有思。況下地
定。如是説者。此則不定。若彼行者。自知有
力能生頂者。即便起頂。若知無力能生頂
者。則求離染所以者何。若得離染。當生勝
處。離下界故
煖頂忍等。種類差別。有七十三。其事云何。
謂於欲界染具離。有十具縛。爲一離一品
染乃至離九。并前爲十。於初靜慮染離一
乃至離九爲九。無別具縛。即是欲界第十
攝故。後位亦爾。如是乃至。於無所有處染。
離一乃至離九爲九。於此諸位所起煖等。
有七十三種類差別。問隨一所起。與餘所
起。爲一爲異。有説是一。問若爾何故。説七
十三種類差別。答體雖是一而位有異。依
位差別。故説爾所。有説各異。謂具縛者。所
起異離一品者所起異。廣説乃至。離無所
有處。第九染者所起異。然具縛者。於具縛
者。所起煖等。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
前。於離縛者。所起煖等。不得不在身。不
成就不現在前。離欲界一品染者。於離欲
界一品染者。所起煖等。亦得亦在身。亦成
就亦現在前。於具縛者。所起煖等。得而不
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於餘所起。不得
不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廣説乃至。離
無所有處第九品染者。於自所起煖等亦
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於餘所起煖
等。得而不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
依根本靜慮。起煖等者。現身必入正性離
生。所以者何。彼由聖道。引煖等故。依未至
定靜慮中間。起煖等者。此則不定。所以者
何。彼由煖等。引聖道故。問若依此地。起順
決擇分。即依此地。入正性離生耶。有作是
説。若依此地。起順決擇分。即依此地。入正
性離生。如是説者。此則不定。或即依此地。
或復依餘地。或即依此地者。謂聲聞種性。
若依未至定起煖。即依此地起頂忍世第
一法。入正性離生。乃至若依第四靜慮起
煖。即依此地起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
生。或復依餘地者。謂聲聞種性。若依未至
定起煖。彼依初靜慮。起煖頂忍世第一法。
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若依未至
定起煖頂。彼依初靜慮。起頂忍世第一法。
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若依未至
定。起煖頂忍。彼依初靜慮。起忍世第一法。
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有説若依
未至定起煖。彼依初靜慮。起頂忍世第一
法。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若依未
至定起煖頂。彼依初靜慮。起忍世第一法。
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若依未至
定。起煖頂忍彼依初靜慮。起忍世第一法。
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有説若依
未至定起煖。彼依初靜慮。起煖頂忍世第
一法。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若依
未至定起煖頂。彼依初靜慮。起煖頂忍世
第一法。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若
依未至定起煖頂忍。彼依初靜慮。起煖頂
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
爾。問順決擇分。中上品後。不起下中。云何
今時作如是説。答同地不起。異地得起。
如是等説聲聞種性。問菩薩云何。有作是
説菩薩若依未至定起煖。依初靜慮乃至
第三靜慮。起煖頂忍。依第四靜慮。起煖頂
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若依未至定起
煖頂。依初靜慮乃至第三靜慮。起煖頂忍。依
第四靜慮。起煖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
生。若依未至定。起煖頂忍。依初靜慮乃至
第三靜慮。亦起煖頂忍。依第四靜慮。起煖
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問順決擇分。中
上品後。不起下中。云何*今時。作如是説。
答同地不起。異地得起。有説聲聞不起。菩
薩能起。有餘爲離如是過失。作如是言。
菩薩若依未至定起煖。乃至第四靜慮亦
爾。若依未至定起頂。乃至第四靜慮亦爾。
若依未至定起忍。乃至第四靜慮亦爾。即
依第四靜慮。起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
如是説者。菩薩*唯依第四靜慮。起煖頂忍
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所以者何。菩薩一切
殊勝功徳。*唯依第四靜慮引起。謂從不淨
觀。乃至無生智。問獨覺云何。答麟角喩獨覺。
如菩薩説。部行獨覺不定。如聲聞説。問菩
薩昔餘生中。曾起順決擇分善根不。設爾何
失。若曾起者何故説言。菩薩所有殊勝善根。
謂從不淨觀。乃至無生智。皆一坐得。若不
起者。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趣。是誰威力
耶。有作是説。菩薩昔餘生中。曾起順決擇
分。由忍力故。九十一劫。不墮惡趣。問若爾
何故説言。菩薩善根皆一坐得。答昔所起
者。是他種性。非自種性。一坐得者。説自種
性。故不相違。有説不起。所以者何。菩薩善
根。不經歴世。菩提樹下。一坐得故。問若爾
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趣。是誰力耶。答能
障惡趣。不必要由順決擇分。所以者何。或
施或戒或聞或思。或煖或頂。能障惡趣。
若鈍根者。得忍方能。然諸菩薩行一施時。
亦攝戒慧。行一戒時。亦攝施慧。行一慧
時。亦攝施戒。由此能障那庾多惡趣。況三
惡趣而不能障耶。如是説者。菩薩所有殊
勝善根。謂從不淨觀。乃至無生智。皆此生中
依第四靜慮一坐引起。尚非此生餘位何
況前生。麟角喩獨覺亦爾。部行獨覺善根不
定。如聲聞説
煖頂忍世第一法。各有六種種性差別。謂退
法種性思法護法。住法堪達不動法種性。此
中轉退法種性煖。起思法種性煖。乃至轉
堪達種性煖。起不動法種性煖。轉聲聞種
性煖。起獨覺或佛種性煖轉獨覺種性煖。
起佛或聲聞種性煖。佛種性煖定不可轉。
如説煖説頂亦爾。轉聲聞種性忍。起獨
覺種性忍。非轉聲聞獨覺種性忍。能起佛
種性忍。所以者何。忍違惡趣。菩薩發願生
惡趣故。亦非轉獨覺種性忍。能起聲聞種
性忍。所以者何。忍不退故。有説轉聲聞種性
煖頂忍。能起獨覺種性煖頂忍。若起獨覺種
性煖頂。亦不能起餘乘煖頂。所以者何。獨
覺善根。始從不淨觀。乃至無生智。一坐得
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説。所以者何。麟角喩
獨覺種性。善根雖一坐得。部行獨覺種性
不定如聲聞説。故世第一法。六種種性。及三
乘種性。皆不可轉。一刹那故
問順決擇分。何處起耶。答欲界能起。非色無
色界。於欲界中人天能起。非三惡趣。勝善
根故。人中三洲能起非北倶盧。天中雖能起。
而後起非初。謂先人中起已。後退生欲天
中。由先習力續復能起。問何故天中不能
初起。答彼處無勝厭離等作意故。問惡趣
中有勝厭離等作意。何故不起此善根耶。
答惡趣中無勝依身故。若有勝厭離等作
意。亦有勝依身者。則能初起此類善根。欲
天中雖有勝依身。而無勝厭離等作意。惡
趣中雖有勝厭離等作意。而無勝依身。人
中具二。故能初起。問色無色界。何故不起
此善根耶。答若處能入正性離生彼處能
起。色無色界既不能入正性離生。故不能
起。問因論生論。何故色無色界。不能入
正性離生耶。答非田非器。乃至廣説。復次
若處能起忍智彼處能入正性離生。色無色
界雖能起智。而不起忍故不能入正性
離生。復次若處能起法智類智。彼處能入
正性離生。色無色界雖起類智。而不起
法智故不能入正性離生。復次若處有勝
依身及有苦受。彼處能入正性離生。色無
色界雖有勝依身。而無苦受故。不能入
正性離生
問此煖頂忍世第一法。依何身起。答依男
女身。問依女身得女身所起煖爲。亦得男
身所起煖耶。答得。如得煖。得頂忍亦爾。
問依男身得男身所起煖爲。亦得女身所
起煖耶。答得如得煖。得頂忍亦爾。女身
於女身所起煖。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
前。於男身所起煖得。而不在身成就。不
現在前。如説煖説頂忍亦爾。男身於男身
所起煖。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
於女身所起煖。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
在前。如説煖説頂忍亦爾。女身所起煖。
與女身所起煖爲因。與男身所起煖亦爲
因。如説煖説頂忍亦爾。男身所起煖。
與男身所起煖爲因。不與女身所起煖爲
因所以者何。勝非劣因彼是劣故。如説煖
説頂忍亦爾。問依男身。起順決擇分善
根已。更可受女身不。答更可受。*唯前三
非世第一法。所以者何。一刹那故。問起順
決擇分善根已。更可受扇搋半擇迦。無形
二形身不。答更可受。*唯煖頂非餘。所以者
何。若得忍已。便違惡趣。彼扇搋等身形鄙
陋。是人中惡趣。若得忍等殊勝善根。必更不
受彼類身故。問得忍異生。於命終位。既
捨衆同分亦捨忍不。設爾何失。若捨者應
墮惡趣。何故乃言若得忍者不墮惡趣。又
若捨者。何故異生命終時捨。聖者不然。若
不捨者。何故業蘊。及大種蘊。倶不説耶。如
説異生住胎藏等。但成就身。不成就身
業。答此應言捨。有説不捨。有説不定。或
捨不捨。此中一一。廣釋所以。如後業蘊害
生納息中説。如是説者。異生命終定捨於
忍。善根劣故。異生依此地。起此類善根。若
有命終還生此地。捨同分故。尚決定捨況
此善根。是色界法。經欲界生。而當不捨。問
修煖加行其相云何。答以要言之。三慧爲
相。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問云
何修習聞所成慧。答修觀行者。或遇明師。
爲其略説諸法要者。*唯有十八界。十二處
五蘊。或自讀誦素怛纜藏・毘奈耶藏・阿毘
達磨藏。令善熟已作如是念。三藏文義甚
爲廣博。若恒憶持令心厭倦。三藏所説要
者。*唯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作是念已。
先觀察十八界。彼觀察時立爲三分。謂名故
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謂此名眼界乃至此名
意識界。自相者。謂此是眼界自相。乃至此是
意識界自相。共相者。謂十六行相。所觀十八
界。十六種共相。彼縁此界修智修止。於十
八界修智止已。復生厭倦作如是念。此
十八界即十二處。故應略之入十二處。謂
十色界。即十色處。七心界即意處。法界即
法處。彼觀察此十二處時。立爲三分。謂
名故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謂此名眼處。乃
至此名法處。自相者。謂此是眼處自相。乃至
此是法處自相。共相者。謂十六行相。所觀
十二處。十六種共相。彼縁此處修智修止。
於十二處修智止已。復生厭倦作如是
念。此十二處。除無爲即五蘊故。應略之入
於五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即色蘊。意
處即識蘊。法處中受即受蘊。想即想蘊。餘心
所法不相應行即行蘊。彼觀察此五蘊時。
立爲三分。謂名故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謂此
名色蘊乃至此名識蘊。自相者。謂此是色
蘊自相。乃至此是識蘊自相。共相者。謂十
二行相。所觀五蘊。十二種共相。彼縁此蘊
修智修止。於五蘊修智止已。復生厭倦
作如是念。此五蘊并無爲。即四念住故。應
略之入四念住。謂色蘊即身念住。受蘊即受
念住。識蘊即心念住。想行蘊并無爲。即法念
住彼觀察此四念住時。立爲三分。謂名故
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謂此名身念住。乃至此
名法念住。自相者。謂此是身念住自相。
乃至此是法念住自相。共相者。謂十六行相。
所觀四念住。十六種共相。彼縁此念住。修
智修止。於四念住修智止已。復生厭倦
作如是念。此四念住。除虚空非擇滅。即四
聖諦故。應略之入四聖諦。謂有漏法果分
即苦諦因分即集諦。擇滅即滅諦。對治即道
諦。彼觀察此四聖諦時。立爲三分。謂名故
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謂此名苦諦乃至此名
道諦自相者。謂此是苦諦自相。乃至此是道
諦自相。共相者。謂四行相。所觀苦諦四種
共相。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四行相所觀
集諦。四種共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縁。四行相
所觀滅諦。四種共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四
行相所觀道諦。四種共相。一道二如三行四
出。彼縁此諦修智修止。於四聖諦修智
止時。如見道中漸次觀諦。謂先別觀欲界
苦後合觀色無色界苦。先別觀欲界集後
合觀色無色界集先別觀欲界滅。後合觀
色無色界滅。先別觀欲界道。後合觀色無色
界道。如是觀察四聖諦時。猶如隔絹觀諸
色像。齊此修習聞所成慧。方得圓滿依此
發生思所成慧修圓滿已。次復發生修所
成慧即名爲煖。煖次生頂。頂次生忍。忍次
生於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次生見道。見道次
生修道。修道次生無學道。如是次第善根
滿足
善根有三種。一順福分。二順解脱分。三順決
擇分。順福分善根者。謂種生人生天種子。
生人種子者。謂此種子。能生人中高族大
貴。多饒財寶眷屬圓滿。顏貌端嚴身體細
渜。乃至或作轉輪聖王。生天種子者。謂此
種子。能生欲色無色天中。受勝妙果。或作
帝釋魔王梵王。有大威勢多所統領。順解
脱分善根者。謂種決定解脱種子。因此決定
得般涅槃。順決擇分善根者。謂煖頂忍世第
一法。此中應廣分別順解脱分善根。問此善
根以何爲自性。答以身語意業爲自性。然
意業増上。問此善根爲在意地。爲五識身。
答在意地。非五識身。問此善根爲加行得
爲離染得。爲生得耶。答*唯加行得。有説。
亦是生得。評曰。前説者好。加行起故。問此善
根爲聞所成。爲思所成。爲修所成耶。答聞
思所成非修所成。有説亦是修所成。評曰。
前説者好。*唯欲界繋故。問此善根於何處
起。答於欲界起非色無色界欲界中人趣
起非餘趣。人趣中三洲起非北倶盧。問此善
根於何時種。答佛出世時。要有佛法方能
種故。有餘師説。雖無佛法。若遇獨覺。
亦能種此善根。問此善根依何身起。答亦
依男身亦依女身。問爲因何事種此善
根。答或因施。或因戒或因聞。而不決定。
所以者何。意樂異故。謂或有人因施一摶
食。或乃至一淨齒木。即能種殖解脱種子。
如戰達羅等。彼隨所施皆作是言。願我因
斯定得解脱。或有雖設無遮大會而不
能種解脱種子。如無暴惡等。彼隨所施皆
求世間富貴名稱。不求解脱。或有受持一
晝一夜八分齋戒。即能*種殖解脱種子。或
有受持盡衆同分別解脱戒。而不能種解
脱種子。或有讀誦四句伽他。即能*種殖
解脱種子。或有善通三藏文義。而不能種
解脱種子。問誰決定能種此順解脱分善根。
答若有増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
隨起少分施戒聞善。即能決定種此善根。若
無増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雖
起多分施戒聞善。而亦不能種此善根。問
若有*種殖此善根已。爲經久如能得解
脱。答若極速者。要經三生。謂初生中種此
種子。第二生中令其成熟。第三生中即能解
脱。餘則不定。謂或有人種順解脱分善根
已。或經一劫。或經百劫。或經千劫流轉生
死。而不能起順決擇分。或復有人。起順決
擇分善根已。或經一生。或經百生。或經千
生流轉生死。而不能入正性離生。順解脱
分。亦有六種。謂退法種性。乃至不動
法種性。轉退法種性順解脱分。起思法種性
順解脱分。乃至轉堪達種性順解脱分。起不
動法種性順解脱分。轉聲聞種性順解脱分。
起獨覺及佛種性順解脱分。轉獨覺種性順
解脱分。起聲聞及佛種性順解脱分。若起佛
種性順解脱分已。則不可轉極猛利故。問
煖加行中有生滅觀。此生滅觀加行云何。答
諸瑜伽師。將觀生滅。先取内外興衰相已。
還所住處。調適身心。觀一期身前生後滅。
次觀分位。次年次時次月。次半月次一晝夜。
次牟呼栗多。次臘縛。次怛刹那。次復漸減。乃
至於一切有爲法。觀二刹那生二刹那滅。齊
此名爲加行成滿。次復於有爲法觀一刹
那生一刹那滅。此則名爲生滅觀成。問此生
滅觀。觀生滅時。爲一心觀。爲二心觀。若
一心觀者。爲作一解。爲作二解。若作一
解者。如觀生爲生。亦應觀滅爲生。觀生
爲生可名正觀。觀滅爲生應是邪觀。如
觀滅爲滅亦應觀生爲滅。觀滅爲滅可
名正觀觀生爲滅應是邪觀。如何一解。亦
正亦邪。若作二解者。應有二體。一心二體。
無有是處。若二心觀者。一心觀生。一心觀
滅。應無生滅觀。云何名爲生滅觀耶。答二
刹那頃。一心觀生。一心觀滅。依相續説名
生滅觀。不依刹那。故無有失。有説。一心
雙觀生滅。而無如前所説過失。以見生時
比知有滅。以有生法必有滅故。若見滅
時比知有生。以有滅法必有生故。評曰。
彼説非理。云何一心可有二解。現比二量
體不同故。前説爲善。問此生滅觀。爲勝
解作意。爲眞實作意。有説。眞實作意。問
若爾諸行實無來去。見有來去云何眞實。
答此觀未成見有來去。成時但見生滅。
不見有去來相。如舞獨樂。緩見來去急
則不見。旋火輪喩。陶家輪喩。應知亦爾。
有説。勝解作意。問若爾伽他所説。當云何
通。如説
    若有知見能盡漏 若無知見云何盡
    若能觀蘊生滅者 是則解脱煩惱意
非勝解作意能斷煩惱。答依傳因説。如子
孫法。謂勝解作意引生眞實作意。由眞實
作意。斷諸煩惱。故不相違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七
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乃至
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欲分別契經義
故。謂諸經中。佛説有二十句薩迦耶見。尊
者舍利子。於池喩經中。雖略分別此二十
句薩迦耶見。而皆未説幾是我見幾我所見。
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未説者。今欲
説之故作斯論。復次爲止他宗顯正義
故。謂譬喩者。作如是説。薩迦耶見無實所
縁。彼作是言。薩迦耶見計我我所。於勝義
中無我我所。如人見繩謂是蛇。見杌謂
是人等。此亦如是故無所縁。爲止彼執。顯
示此見實有所縁。故作斯論。問於勝義中
無我我所。云何此見實有所縁。答薩迦耶
見。縁五取蘊計我我所。如縁繩杌謂是
蛇人。行相顛倒非無所縁。以五取蘊是實
有故。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
耶。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
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
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
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問如我見行相。縁
五取蘊。有五我所見行相。縁五取蘊亦
應有五。何故乃説有十五耶。答我見行相。
縁五取蘊無差別故。但有五種。我所見行
相。縁五取蘊有差別故。有十五種。謂我衆
具於一一蘊。皆有三種差別相故。然此薩
迦耶見。或應説一。謂五見中薩迦耶見。或
應説二。謂我我所行相差別。説爲我見及
我所見。或應説三。謂欲色無色三界別故。
或應説五。謂縁五蘊有差別故。或應説
六。謂於三界各有我見我所見故。或應
説九。謂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九地
別故。或應説十。謂縁五蘊各有我見我所
見故。或應説十二。謂縁十二處有差別故。
或應説十八。謂於九地各有我見我所見
故。又縁十八界有差別故。或應説二十。謂
分別縁蘊。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如
等隨觀。色是我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
中。受想行識亦爾。五蘊各四故有二十。或
應説二十四。謂縁十二處。各有我見我
所見故。或應説三十六。謂縁十八界。各有
我見我所見故。或應説四十八。謂分別縁
處。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如等隨
觀。眼處是我我有眼處。眼處是我所。我在
眼處中。餘十一處亦爾。十二處各四故有四
十八。或應説六十五。謂分別縁蘊。我具行
相差別。亦分別所起處。如等隨觀。色是我
受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器。如受有三。
想行識亦爾。四三十二并觀色是我。總有十
三。如觀色是我有十三。受想行識亦爾。五
種十三。爲六十五。或應説七十二。謂分別
縁界。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如等隨
觀。眼界是我我有眼界。眼界是我所。我在
眼界中。餘十七界亦爾。十八界各四故有七
十二。或應説四百八。謂分別縁處。我具行
相差別。亦分別所起處。如等隨觀。眼處是
我。色處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器。如色
處有三。餘十處亦爾。十一種三。有三十三。
并觀眼處是我。總有三十四。如觀眼處是
我有三十四。餘十一處亦爾。十二種三十
四。爲四百八。或應説九百三十六。謂分別
縁界。我具行相差別。亦分別所起處。如等隨
觀。眼界是我。色界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
器。如色界有三。餘十六界亦爾。十七種三。
有五十一。并觀眼界是我。總有五十二。十
八種五十二。爲九百三十六。如是縁蘊行
相。界地分別。縁處行相。界地分別。縁界行
相。界地分別。若以相續。若以世若以刹那。
分別則有無量薩迦耶見。此中且説分別縁
蘊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故。但有
二十句薩迦耶見。問何故此中但依縁蘊。
説二十句薩迦耶見。非界處耶。答彼作論
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説。復次亦應依界處
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蘊在初
故且依蘊説。界處不爾。復次此中。不應問
作論者。以作論者依經造論。佛於經中但
依蘊説薩迦耶見有二十句。故作論者依
之造論問若爾置作論者。應問。何故世
尊。但依蘊説薩迦耶見有二十句。非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