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No. 1536_ 舍利子玄奘譯 ) in Vol. 26

[First] [Prev]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慧解脱。三無爲解脱。由此五想有爲解脱。未
生令生。生已増長堅固廣大。由斯速證無爲
解脱。由此因縁名成熟解脱想
五解脱處者云何爲五。具壽當知若諸苾
芻苾芻尼等。或有大師爲説法要。或有隨一
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爲説法要如如大師。或
有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爲説法要。如是
如是於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
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
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
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
解脱。是名第一解脱處。是諸苾芻苾芻尼等。
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
住正定。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隱
涅槃者。疾能證得。復次具壽若諸苾芻苾芻
尼等。雖無大師或餘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
者。爲説法要而能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
究竟法要。如如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
竟法要。如是如是於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
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生
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
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
能離。離故得解脱。是名第二解脱處。是諸苾
芻苾芻尼等。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
得無上安隱涅槃者疾能證得。復次具壽若
諸苾芻苾芻尼等。雖無大師。或餘隨一尊重
有智同梵行者。爲説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
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爲他廣説開示。
隨曾所聞究竟法要。如如爲他廣説開示。隨
曾所聞究竟法要。如是如是於彼法要能正
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
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
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
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脱。是名第三解脱
處。是諸苾芻苾芻尼等。安住此處念未住者
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者能
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疾能證得。復
次具壽若諸苾芻苾芻尼等。雖無大師。或餘
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爲説法要亦不以
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亦不爲他
廣説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獨處寂
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
義趣如如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
聞究竟法要。所有處趣如是如是。於彼法要
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
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
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
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脱。是名第四
解脱處。是諸苾芻苾芻尼等。安住此處念未
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
者能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疾能證

説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三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四
  尊者舍利子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五法品第六之四
復次具壽若諸苾芻苾芻尼等。雖無大師。
或餘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爲説法要亦
不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亦
不爲他廣説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亦
不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
法要。所有義趣而能善取隨一定相。於彼
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復善通達。如如
善取隨一定相。於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
了知復善通達。如是如是於彼法要能正了
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
欣。欣故心喜。生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
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
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脱。是名第
五解脱處。是諸苾芻苾芻尼等。安住此處念
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
盡者能盡諸漏。未得最上安隱涅槃者疾能
證得。此中大師或有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
者。爲説法要者。問大師云何。答即諸如來應
正等覺説名大師。問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云
何。答解憍陳那馬勝賢勝霧氣大名那舍圓
滿無垢妙臂牛主舍利子大採菽氏大迦葉波
大劫庀那大營搆氏大迦多衍那大執藏大善
見大路隨順無滅欲樂金毘羅等。皆名尊重
有智同梵行者。問法云何。答名身句身文身
是名爲法。即前大師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以
諸名身句身文身。爲彼宣説施設建立。開顯
分別明了開示。由此故言爲説法要。如如大
師或有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爲説法要
如是如是。彼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者
問能正了知。若法云何。答名身句身文身是
名爲法。彼於此法等了近了明了。通達品類
差別。獲得無二無退轉智故。名能正了知若
法。問能正了知若義云何。答名身句身文身。
所顯所了所説所遍説。所示所等示。所開名
義彼於此義。等了近了明了通達品類差別。
獲得無二無退轉智。是名能正了知。若義
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者。最初所發
喜名爲欣。彼於此欣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
聚集出現。由斯故説便發起欣。欣故生喜者。
謂上品欣轉名爲喜。彼於此喜。起等起。生等
生。轉現轉。聚集出現。由斯故説欣故生喜。心
喜故身輕安者。謂彼從欣生心喜故。於現法
中身重性斷。心重性斷。身有堪能。心有堪能
身細滑。心細滑。身輕軟心輕。軟身離蓋。心離
蓋。身無懶惰心無懶惰。身無疲倦心無疲
倦。由斯故説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
者。謂由身有堪能心有堪能。廣説乃至身無
疲倦心無疲惓故。身便有樂心受妙喜。由斯
故説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者。謂受樂
故遠離勞倦。無勞倦法平等行故。心住等住
近住一趣得三摩地。由斯故説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者。謂彼若時心住等住無
二無轉。爾時於苦如實知見苦。於集滅道如
實知見集滅道。由斯故説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者。謂彼*若時於苦如實知
見苦。於集滅道如實知見集滅道。爾時於五
取蘊便生厭毀違逆而住。由斯故説如實知見
故生厭。厭故能離者。謂彼*若時於五取蘊能
生厭毀違逆而住。爾時便於貪嗔癡三不善
根。能損能薄令漸缺減。如人以水浸漬黄衣
置日光中染色速脱。如是*若時於五取蘊。能
生厭毀違逆而住。爾時便於三不善根能損
能薄令漸缺減。由斯故説厭故能離。離故得
解脱者。謂彼*若時能損能薄能漸缺減三不
善根。爾時便於貪嗔癡等心得解脱。由斯故
説離故得解脱。是名第一者。漸次順次相續
次第數爲第一。解脱處者。此中何謂解脱處
耶。答此中七法名解脱處。一者正了知法。二
者正了知義。三者欣。四者喜。五者輕安。六者
樂。七者定。是諸苾芻苾芻尼等者。謂若能引
學無間道。於此義中説爲苾芻苾芻尼等。安
住此處者。謂住此處等住近住。是故説爲安
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者。謂能住四念
住。心未定者能住正定者。謂能住四靜慮。漏
未盡者能盡諸漏者。問諸漏云何。答有三漏。
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彼於此三漏能盡等盡
遍盡現盡當盡速盡。由斯故説漏未盡者能
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能疾證得者。
謂諸愛盡離滅涅槃。説爲無上安隱涅槃。彼
速於此能得隨得能觸能證。由斯故説未得
無上安隱涅槃者。能疾證得而能以大音聲
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者。謂以廣大音聲
讀誦。如先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爲他廣説開
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者。謂彼而能爲他宣
説施設建立。開顯分別明了顯示。如先所聞
究竟法要而能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
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者。謂能獨處寂
靜。尋思遍尋思。簡擇遍簡擇觀察遍觀察。如
先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而能善取隨一
定相。於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復善通
達者。謂能善取定及定相。於彼定相能善思
惟。又善了知復善通達入住出相。餘如前説。
五根者
云何爲五。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
五慧根。此五根相。如前廣説。五力者。云何爲
五。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
力。問信力云何。答於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
安住。不爲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
如法引奪。是名信力。問精進力云何。答於己
生不善法爲永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説四
種正斷是名精進力。問念力云何。答於内身
住循身觀。乃至廣説四種念住是名念力。問
定力云何。答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廣説四種
靜慮是名定力。問慧力云何。答如實了知。此
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
是趣苦滅行聖諦。是名慧力。問何故名力。答
因如是力。依如是力。住如是力。一切結縛隨
眠隨煩惱纒。皆可斷截摧伏破壞故名爲力」
五不還者云何爲五。一者中般涅槃補特伽
羅。二者生般涅槃補特伽羅。三者有行般涅
槃補特伽羅。四者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五
者上流補特伽羅。云何中般涅槃補特伽羅。
答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已斷五順下分
結。未斷五順上分結。造作増長。起異熟業。
非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
便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是
名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問何故名中般涅槃
補特伽羅。答由此補特伽羅。根極猛利結極
微薄。已超欲界未至色界。於其中間便得如
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中般
涅槃補特伽羅。云何生般涅槃補特伽羅。答
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五順下分結。已斷
已遍知。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増長
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生色界
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生已不久。便得如是
無漏道力。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是名生般涅
槃補特伽羅。問何故名生般涅槃補特伽羅。
答由此補特伽羅。纔生未久便得如是無漏
道力。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生般涅槃補
特伽羅。復次有説如是補特伽羅。纔生未久
便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此後乃至盡壽
而住。方入無餘般涅槃界故。名生般涅槃補
特伽羅。云何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答諸有
補特伽羅。即於現法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
知。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増長起異
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
起已。往生色界生已後時。依有行道以有勤
行有勤作意。修不息加行道。進斷餘結而般
涅槃。是名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問何故名
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答由此補特伽羅。依
有行道以有勤行有勤作意。修不息加行道。
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有行般涅槃補特
伽羅。復次有説。由此補特伽羅。依有爲縁定。
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有行般涅槃補特
伽羅。云何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答諸有補
特伽羅。即於現法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
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増長起異熟
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
已。往生色界生已後時依無行道。以無勤行
無勤作意。修止息加行道進斷餘結。入無餘
依般涅槃界。是名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問
何故名無行涅槃補特伽羅。答由此補特伽
羅。依無行道以無勤行無勤作意。修止息加
行道。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無行般涅槃
補特伽羅。復次有説。由此補特伽羅。依無爲
縁定。進斷餘結入無餘依般涅槃界故。名無
行般涅槃補特伽羅。云何上流補特伽羅。答
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五順下分結已斷
已遍知。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乃至現入
雜修世俗第四靜慮。將命終時退三靜慮。住
初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増長。起異熟業及生
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
色界梵衆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世俗第二靜
慮。臨命終時造作増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
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
光音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世俗第三靜慮。臨
命終時造作増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
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遍淨
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世俗第四靜慮。臨命終
時造作増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
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廣果天中。
生已後時現入下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
命終時造作増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
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無煩
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中品雜修世俗第四靜
慮。臨命終時造作増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
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
無熱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上品雜修世俗第
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増長。起異熟業及生
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
色界善現天中。生已後時入上勝品雜修世
俗第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増長。起異熟業
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
往生色界善見天中。生已後時入上上品最
極圓滿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
増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
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色究竟天。生已後
時方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入無餘依
般涅槃界。是名上流補特伽羅。問何故名上
流補特伽羅。答有二種流。謂生死業及彼煩
惱。彼於此二倶未斷未遍知。彼由此因及此
縁故。上行隨行上流隨流故。名上流補特伽
羅。復次有作是言。説由此不還補特伽羅。
漸次勝進於後後定。能領隨領能受隨受。永
無退轉故名上流。復次上流略有二種。何謂
爲二。一者行色界。二者行無色界。行色界者。
以色究竟天爲最極處。行無色界者。以非想
非非想處天。爲最極處
五淨居天者。云何爲五。答一無煩天。二無熱
天。三善現天。四善見天。五色究竟天。云何無
煩天。答謂此與彼諸無煩天。是一類爲伴侶
共衆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若生在無
煩天中。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
無煩天。復次以無煩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
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無煩天。復次以無
煩天。身無煩擾心無煩擾。由彼身心無煩擾
故。領受寂靜遍淨無漏微妙諸受故。名無煩
天。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増語諸想等想。施設
言説謂無煩天故。名無煩天。云何無熱天。答
謂此與彼諸無熱天。同一類爲伴侶共衆同
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若生在無熱天中。
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無熱天。
復次以無熱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於滅見
滅於道見道故。名無熱天。復次以無熱天。身
無熱惱心無熱惱。由彼身心無熱惱故。領受
寂靜遍淨無漏微妙諸受故。名無熱天。復次
此是彼名異語増語諸想等想。施設言説謂
無熱天故。名無熱天。云何善現天。答謂此與
彼諸善現天同一類。爲伴侶共衆同分依得
事得處得皆同。又彼生在善現天中。所有無
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善現天。復次以
善現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於滅見滅於道
見道故。名善現天。復次以善現天形色微妙。
衆所樂觀清淨端嚴。超過無煩無熱天衆故。
名善現天。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増語諸想等
想。施設言説謂善現天故。名善現天。云何善
見天。答謂此與彼諸善見天同一類。爲伴侶
共衆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彼生在善
見天中。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
善見天。復次以善見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
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善見天。復次以善
見天形色轉微妙。衆所轉樂觀轉清淨端嚴。
超過無煩無熱善現天衆故。名善見天。復次
此是彼名異語増語諸想等想。施設言説謂
善見天故。名善見天。云何色界究竟天。答
謂此與彼諸色究竟天同一類。爲伴侶共衆
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復生在色究竟
天中。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色
究竟天。復次以色究竟天。於苦見苦於集見
集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色究竟天。復次
以色究竟天所得自體。於生色趣最勝第一
故。名色究竟天。復次此天亦名礙究竟天。礙
謂礙身。此是礙身最究竟處故。名礙究竟天。
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増語諸想等想。施設言
説謂色究竟天。或謂礙究竟天故。名色究竟
天。或名礙究竟天
五出離界者。云何爲五。具壽當知。諸有多聞
聖弟子衆具猛利見。若念諸欲便於諸欲心
不趣入不信樂。不安住無勝解。卷縮不伸棄
捨而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如燒筋羽卷縮
不伸。如是多聞聖弟子衆具猛利見。若念諸
欲便於諸欲心不趣入乃至廣説。若念出離。
便於出離深心趣入信樂安住。有勝解不卷
縮恒舒泰。心不厭毀任運現行。其心安樂易
善修習。於諸欲縁所起諸漏。損害熱惱皆得
解脱。從彼起已離繋解脱。不受彼因彼縁諸
受。如是名爲於欲出離。於恚無恚於害無害
於色無色。應知亦爾。具壽當知諸有多聞聖
弟子衆具猛利見若念有身。便於有身心不趣
入不信樂。不安住無勝解。卷縮不伸棄捨而
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如燒筋羽卷縮不伸。
如是多聞聖弟子衆具猛利見。若念有身。便
於有身心不趣入乃至廣説。若念有身滅涅
槃。便於有身滅涅槃。深心趣入信樂安住。有
勝解不卷縮恒舒泰。心不厭毀任運現行。其
心安樂易善修習。於有身縁所起諸漏。損害
熱惱皆得解脱。從彼起已離繋解脱。不受彼
因彼縁諸受。如是名爲有身出離。此中諸有
者。謂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類如是食。如是受
苦樂如是長壽。如是壽邊際故名諸有。多聞
者。謂聞多正法。多正法者謂契經。應誦。記
別。諷頌。自説。因縁。譬喩。本事。本生。方廣。希
法。論議。聞此諸法故名多聞。聖弟子者聖
謂諸佛。佛之弟子名聖弟子。諸能歸依佛法
僧者。一切皆得聖弟子名故。名聖弟子具猛
利見者。云何猛利。答上品圓滿故名猛利。云
何爲見。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於法簡
擇極簡擇。廣説乃至毘鉢舍那故名爲見。若
念諸欲者。云何名諸欲。答欲亦名諸欲。欲界
亦名諸欲。五妙欲境亦名諸欲。今此義中意
説五妙欲境名諸欲。由此故名若念諸欲。便
於諸欲心不趣入不信樂不安住無勝解者。
謂聖弟子於妙欲境。以稱讃倶行作意審思
惟時。不起隨順心隨順信隨順欲隨順心。勝
解已勝解當勝解。由此故名便於諸欲心不
趣入不信樂不安住無勝解卷縮不伸者。謂
聖弟子於諸妙欲。以稱讃倶行作意審思惟
時。心不樂住不隨順。不趣向不臨入故名卷
縮。不伸棄捨而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者。謂
聖弟子於諸妙欲。以稱讃倶行作意審思惟
時。於諸妙欲棄捨而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
故。名棄捨而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若念出
離者。云何出離。答出離亦名出離。出離界亦
名出離。色界善根亦名出離。初靜慮亦名出
離。今此義中意説初靜慮名出離。由此故名
若念出離。便於出離深心趣入。信樂安住有
勝解者。謂聖弟子於此出離。以勝解倶行作
意審思惟時。便生隨順心隨順信隨順欲隨
順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由此故名便於出
離深心趣入信樂安住。有勝解不卷縮恒舒
泰者。謂聖弟子於此出離。以稱讃倶行作意
審思惟時。心樂安住順趣臨入故名不卷縮
恒舒泰。心不厭毀任運現行者。謂聖弟子於
此出離。以稱讃倶行作意審思惟時。非如於
欲心不樂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由此故言
心不厭毀任運現行。其心安樂者。謂聖弟子
當於爾時。其心安樂無勞無損成無倦法。由
此故言其心安樂。易修習者。謂聖弟子當
於爾時。數數修習數數作意。相應修習故名
易修習。善修習者。謂聖弟子當於爾時。因故
門故理故行故。殷重修習。堅住修習。恭敬修
習。作意修習故。名善修習。於諸欲縁所起諸
漏。損害熱惱皆得解脱。從彼起已離繋解脱
者。謂聖弟子由此因縁。於諸欲中心得解脱。
從彼起已離繋解脱。由斯故説於諸欲縁所
起諸漏。損害熱惱皆得解脱。從彼起已離繋
解脱。不受彼因彼縁諸受者。謂於諸欲若未
斷未遍知便受苦受。若已斷已遍知不受苦
受。由斯故説不受彼因彼縁諸受。如是名爲
於欲出離者。問今於此中何謂出離。答永斷
諸欲亦名出離。超過諸欲亦名出離。捨離塵
俗亦名出離。色界善根亦名出離。初靜慮亦
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説初靜慮名出離。於恚
無恚者。問恚云何。答恚亦名恚。恚界亦名恚。
今此義中意説恚界名恚。問無恚云何。答無
恚亦名無恚。無恚界亦名無恚。慈心定亦名
無恚。今此義意説慈心定名無恚。於害無害
者。問害云何。答害亦名害。害界亦名害。今此
義中意説害界名害。問無害云何。答無害亦
名無害。無害界亦名無害。悲心定亦名無害。
今此義中意説悲心定名無害。於色無色者。
問色云何。答色亦名色。色界亦名色。四靜慮
亦名色。今此義中意説四靜慮名色。問無色
云何。答無色亦名無色。無色界亦名無色。四
無色亦名無色。今此義中意説四無色名無
色。諸有多聞聖弟子衆具猛利見者如前説。
若念有身者。有身亦名有身。五取蘊亦名有
身。今此義中意説五取蘊名有身。便於有身
心不趣入等如前欲説。若念有身滅者。有身
滅亦名滅。擇滅亦名滅。今此義中意説擇滅
名滅非餘
*説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四
  此卷宋本第八幅第八九行云彼色界天中
有起之下
便云
壞命終彼色界天
第九幅原五
行補特伽羅復之下
便云
已往生色界
第十一
幅第七行生異熟業身之下
便云
次有作是言
如是三節文斷義絶不相連續今撿二本則
宋本錯將生異熟業身
壞命終彼色界天

補特伽羅復凡三十四行之文進而寫
之于彼色界天中有起
却將中有起
往生色界生異熟業身三十四行之文
退而寫之于補特伽羅復
致令如是今依
二本進退而正之
第十二幅原六行善現天中所有無
國本
宋本並脱覆無記
便於諸欲心凡三十
五行之文今依丹本足之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五
  尊者舍利子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六法品第七之一
時舍利子復告衆言。具壽當知。佛於六法自
善通達現等覺已。爲諸弟子宣説開示。我等
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
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
諸天人衆。令獲殊勝義利安樂。六法云何。此
中有二嗢柁南頌。初嗢柁南曰
    初六法十種 謂内外識觸
    及受想思愛 退不退各六
有六内處。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
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六順退法。六順不退
法。六内處者云何爲六。答一眼内處。二耳内
處。三鼻内處。四舌内處。五身内處。六意内
處。云何眼内處。答若眼於色。或已見或今見
或當見。或彼同分是名眼内處。耳鼻舌身意
内處。隨所應當廣説
六外處者云何爲六。答一色外處。二聲外處。
三香外處。四味外處。五觸外處。六法外處。云
何色外處。答若色爲眼。或已見或今見或當
見。或彼同分。是名色外處。聲香味觸法外處。
隨所應當廣説
六識身者云何爲六。答一眼識身。二耳識身。
三鼻識身。四舌識身。五身識身。六意識身。云
何眼識身。答眼及諸色爲縁生眼識。此中眼
爲増上色爲所縁。於眼所識色。諸了別性。極
了別性。了別色性。是名眼識身。耳鼻舌身意
識身。隨所應當廣説
六觸身者云何爲六。答一眼觸身。二耳觸身。
三鼻觸身。四舌觸身。五身觸身。六意觸身。云
何眼觸身。答眼及諸色爲縁生眼識。三和合
故觸。此中眼爲増上色爲所縁。於眼所識色。
諸觸等觸等觸性。已觸當觸。是名眼觸身。耳
鼻舌身意觸身。隨所應當廣説
六受身者云何爲六。答一眼觸所生受身。二
耳觸所生受身。三者鼻觸所生受身。四舌觸
所生受身。五身觸所生受身。六意觸所生受
身。云何眼觸所生受身。答眼及諸色爲縁生
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爲縁故受。此中眼爲増
上色爲所縁。眼觸爲因眼觸等起。眼觸種類
眼觸所生。眼觸所起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
諸受等受。別受已受當受。是名眼觸所生受
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身。隨所應當廣説。
六想身者云何爲六。答一眼觸所生想身。二
耳觸所生想身。三鼻觸所生想身。四舌觸所
生想身。五身觸所生想身。六意觸所生想身。
云何眼觸所生想身。答眼及諸色爲縁生眼
識。三和合故觸。觸爲縁故想。此中眼爲増上
色爲所縁。眼觸爲因眼觸等起。眼觸種類眼
觸所生。眼觸所起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
想等想。現前等想已想當想。是名眼觸所生
想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身。隨所應當廣

六思身者云何爲六。答一眼觸所生思身。二
耳觸所生思身。三鼻觸所生思身。四舌觸所
生思身。五身觸所生思身。六意觸所生思身。
云何眼觸所生思身。答眼及諸色爲縁生眼
識。三和合故觸。觸爲縁故思。此中眼爲増上
色爲所縁。眼觸爲因眼觸等起。眼觸種類眼
觸所生眼觸所起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
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作心意業。是名
眼觸所生思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身。隨
所應當廣説
六愛身者云何爲六。答一眼觸所生愛身。二
耳觸所生愛身。三鼻觸所生愛身。四舌觸所
生愛身。五身觸所生愛身。六意觸所生愛身。
云何眼觸所生愛身。答眼及諸色爲縁生眼
識。三和合故觸。觸爲縁故受。受爲縁故愛。此
中眼爲増上色爲所縁。於眼所識色諸貪等
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是名眼觸所生愛身。
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愛身。隨所應當廣説
六順退法者云何爲六。答一於佛不恭敬住。
二於法不恭敬住。三於僧不恭敬住。四於學
不恭敬住。五具惡言。六遇惡友。於佛不恭敬
住者。云何於佛不恭敬性。答於佛世尊諸不
恭敬性。不等恭敬性。不與自在性。不等與自
在性。是名於佛不恭敬性。於法於僧於學亦
爾。具惡言者。云何惡言性。答如前惡語説。遇
惡友者云何惡友性。答如前惡友説
六順不退法者云何爲六。答一於佛有恭敬
住。二於法有恭敬住。三於僧有恭敬住。四於
學有恭敬住。五具善言。六遇善友。於佛有恭
敬住者。云何於佛有恭敬性。答於佛世尊諸
恭敬性。有恭敬性。有與自在性。有怖隨自在
轉性。是名於佛有恭敬性。於法於僧於學亦
爾。具善言者云何善言性。答如前善語説。遇
善友者云何善友性。答善友謂佛及佛弟子。
廣説乃至行遠離癡調伏癡行。是名善友性。
若於如是善友。諸習近等習近。親近等親近。
恭敬承事。是名遇善友。後嗢柁南曰
    後六有十四 謂喜憂捨恒
    界出根喜通 明念上觀類
有六喜近行。六憂近行。六捨近行。六恒住。
六界。六出離界。六諍根法。六可喜法。六通。
六順明分想。六隨念。六無上法。六觀待。六生

六喜近行者。云何爲六。答一眼見色已順喜
處色近行。二耳聞聲已順喜處聲近行。三鼻
嗅香已順喜處香近行。四舌嘗味已順喜處
味近行。五身覺觸已順喜處觸近行。六意了
法已順喜處法近行。眼見色已順喜處色近
行者。謂眼見色已。於一向可愛一向可樂一
向可欣一向可意色。以順喜處作意思惟。若
於此色由順喜處作意思惟。所生喜受。是名
眼見色已順喜處色近行。耳鼻舌身意喜近
行亦爾
六憂近行者。云何爲六。答一眼見色已順憂
處色近行。二耳聞聲已順憂處聲近行。三鼻
嗅香已順憂處香近行。四舌嘗味已順憂處
味近行。五身覺觸已順憂處觸近行。六意了
法已順憂處法近行。眼見色已順憂處色近
行者。謂眼見色已。於一向不可愛一向不可
樂一向不可欣一向不可意色。以順憂處作
意思惟。若於此色由順憂處作意思惟。所生
憂受。是名眼見色已順憂處色近行。耳鼻舌
身意憂近行亦爾
六捨近行者。云何爲六。答一眼見色已順捨
處色近行。二耳聞聲已順捨處聲近行。三鼻
嗅香已順捨處香近行。四舌嘗味已順捨處
味近行。五身覺觸已順捨處觸近行。六意了
法已順捨處法近行。眼見色已順捨處色近
行者。謂眼見色已。於非可愛非不可愛。非可
樂非不可樂。非可欣非不可欣。非可意非不
可意色。以順捨處作意思惟。若於此色由順
捨處。作意思惟所生捨受。是名眼見色已順
捨處色近行。耳鼻舌身意捨近行亦爾
六恒住者。云何爲六。答一眼見色已不喜不
憂。具念正知恒安住捨。二耳聞聲已不喜不
憂。具念正知恒安住捨。三鼻嗅香已不喜不
憂。具念正知恒安住捨。四舌嘗味已不喜不
憂。具念正知恒安住捨。五身覺觸已不喜不
憂。具念正知恒安住捨。六意了法已不喜不
憂。具念正知恒安住捨。眼見色已不喜不憂。
具念正知恒安住捨者。謂眼見色於可愛不
可愛。可樂不可樂。可欣不可欣。可意不可意。
或所依止。或等無間。或所縁。或處所。或増上
色。以順捨處作意思惟。若於此色由順捨處
作意思惟。所生妙捨。是名眼見色已不喜不
憂具念正知恒安住捨。耳鼻舌身意恒住亦
爾。問此中捨者何所謂耶。答心平等性。心正
直性。心無驚覺任運住性。應知此中説名爲
捨。復次有説。六識相應縁色聲香味觸法境。
捨受名捨。今此義中應知意説。心平等性。心
正直性。心無*驚覺任運住性。行捨名捨。六
界者云何爲六。答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
風界。五空界。六識界。分別此六如法蘊論。六
出離界者。云何爲六。答一有具壽作如是言。
我於慈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
猶爲嗔所纒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
何。若有具壽。於慈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
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爲嗔所纒縛。若心猶爲
嗔所纒縛。無有是處。謂慈心定必能出離一
切嗔縛。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嗔縛永斷
亦名出離。超越嗔縛亦名出離。諸慈心定亦
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説慈心定名出離。二有
具壽作如是言。我於悲心定。雖已習已修已
多所作。而我心猶爲害所纒縛。應告彼曰勿
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於悲心定。已習
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爲害所纒
縛。若心猶爲害所纒縛。無有是處。謂悲心定
必能出離一切害縛。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
答害縛永斷亦名出離。超越害縛亦名出離。
諸悲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説悲心定名
出離。三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喜心定。雖已
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爲不樂纒縛。應
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於喜
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
爲不樂纒縛。若心猶爲不樂纒縛。無有是處。
謂喜心定必能出離一切不樂。問此中出離
何所謂耶。答不樂永斷亦名出離。超越不樂
亦名出離。諸喜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
説喜心定名出離。四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
捨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爲
欲貪嗔纒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
若有具壽。於捨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
處無容。其心猶爲欲貪嗔纒縛。若心猶爲欲
貪嗔纒縛。無有是處。謂捨心定必能出離一
切欲貪嗔。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欲貪嗔
永斷亦名出離。超越欲貪嗔亦名出離。諸捨
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説捨心定名出
離。五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無相心定。雖已
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爲隨相識纒縛。
應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於
無相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
心猶爲隨相識纒縛。若心猶爲隨相識纒縛。
無有是處。謂無相心定必能出離一切隨相
識。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隨相識永斷亦
名出離。超越隨相識亦名出離。無相心定亦
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説無相心定名出離。六
有具壽作如是言。我雖遠離我慢不觀見我
我所。而我心猶爲疑猶豫箭纒縛損害。應
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遠離
我慢不觀見我我所。無處無容。其心猶爲疑
猶豫箭纒縛損害。若心猶爲疑猶豫箭纒縛
損害。無有是處。謂遠離我慢不觀見我我所
者。必能出離一切疑猶豫箭。問此中出離何
所謂耶。答我慢永斷亦名出離。超越我慢亦
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説。超越諸慢名出離
六諍根法者。云何爲六。答謂有一類有忿有
恨。若有忿恨。便於大師。不能恭敬供養尊重
讃歎。若於大師不能恭敬供養尊重讃歎。即
不見法。若不見法即不顧沙門。若不顧沙門
便起染著。輕弄鬪諍由起染著。輕弄鬪諍爲
所依止。令多衆生無義無利受諸苦惱。由此
能引無量天人。無義無利諸苦惱事。如是諍
根汝等若見。或内或外有所未斷。即應聚集
和合精勤。方便求斷無得放逸。汝等應使如
是諍根無餘斷滅。如先未起如是諍根。汝等
若見或内或外皆悉已斷。即應發起正念正
知。猛利之心精勤防護。令當來世永不復起。
是爲正斷。善斷諍根如有忿恨。若有覆惱若
有嫉慳。若有誑諂若有邪見倒見廣説亦爾。
復有一類取著自見。起堅固執難教棄捨。若
取著自見起堅固執難教棄捨。便於大師不
能恭敬供養尊重讃歎。若於大師不能恭敬
供養尊重讃歎。即不見法。若不見法即不顧
沙門。若不顧沙門便起染著輕弄鬪諍。由起
染著輕弄鬪諍爲所依止。令多衆生無義無利
受諸苦惱由此能引無量天人無義無利諸苦
惱事。如是諍根汝等若見或内或外。有所未
斷。即應聚集和合精勤。方便求斷無得放逸。
汝等應使如是諍根無餘斷滅。如先未起如是
諍根。汝等若見或内或外皆悉已斷。即應發
起正念正知猛利之心。精勤防護令當來世永
不復起。是爲正斷善斷諍根。有忿有恨若有
覆惱。若有嫉慳若有誑諂。如是一切皆如前
説。有邪見倒見者。云何邪見。答諸所有見。無
施與無祠祀。無愛樂。廣説乃至無自覺知我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
邪見。言倒見者。謂即邪見所見顛倒。取著自
見起堅固執難教棄捨者。云何取著自見。答
執我及世間常。唯此諦實餘皆愚妄。廣説乃
至執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唯此諦實餘皆
愚妄。是名取著自見。云何起堅固執。答即由
取著自見。是故起堅執。云何難教棄捨。答由
於自見起愛樂等愛樂現前愛樂。是故難教
厭離解脱
六可喜法者。云何爲六。答若有苾芻。於大師
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身業。是名第一
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發
可意。能引可愛尊重可意悦意。攝受歡喜無
違無諍一趣。復有苾芻。於大師所。及諸有智
同梵行者。起慈語業。是名第二可喜法。由此
法故能發可愛。廣説乃至無諍一趣。復有苾
芻。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意業。
是名第三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廣説
乃至無諍一趣。復有苾芻。以法獲得如法利
養。下至鉢中所受飮食。於此利養與諸有智
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別藏隱。是名第四可
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廣説乃至無諍
一趣。復有苾芻。諸所有戒。無缺無隙無雜無
穢。應供無執善究竟善。受取諸有智者稱讃
無毀。於如是戒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
持無所藏隱。是名第五可喜法。由此法故能
發可愛。廣説乃至無諍一趣。復有苾芻。諸所
有見。是聖出離能善通達。若起作彼能正盡
苦。於如是見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修學
無所藏隱。是名第六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
可愛。能發尊重能發可意。能引可愛尊重可
意悦意。攝受歡喜無違無諍一趣。於大師所
者。云何大師。答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説名大
師。及諸有智同梵行者。云何有智同梵行者。
答解憍陣那乃至廣説。是名有智同梵行者。
起慈身業者。云何慈身業。答興起倶行哀愍
倶行所有身業。此中意説名慈身業。於大師
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此慈身業和合現前。
由斯故説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
身業是名第一可喜法者。謂如是法是能隨
順甚可愛樂。長養端嚴應供常委支具資糧。
是故名可喜法。能發可愛者。謂由此法。能發
可愛。能發尊重者。謂由此法能發尊重。能發
可意者。謂由此法能發可意。能引可愛尊重
可意悦意攝受歡喜無違無諍一趣者。謂由
此法能引可愛尊重可意悦意攝受歡喜無違
無諍一趣此中攝受。謂令和合。言一趣者。謂
趣一境一味現前。如慈身業。慈語意業應知
亦爾。以法獲得如法利養者。云何以法獲得
如法利養。答若諸利養不由矯妄而得。不由
詭詐而得。不由現相而得。不由激發而得。不
由以利求利而得。然受用時無罪生長。故名
以法獲得如法利養。下至鉢中所受飮食者。
謂下至墮鉢中飮食。尚共受用。況餘財物。於
此利養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別
藏隱者。謂以法獲得如法利養。是名於此利
養。若苾芻苾芻尼。正學勤策勤策女。近事近
事女。是名有智同梵行者。以法所得如法利
養。應與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應各別
藏隱受用。是名第四可喜法等。如前廣説。諸
所有戒者。云何名爲諸所有戒。答無漏身業
語業。及命清淨。一切皆名諸所有戒。無缺無
隙無雜無穢者。謂於此戒恒隨作恒隨轉。平
等共作平等共轉。故名無缺無隙。無雜無穢。
言應供者。謂諸有情有貪嗔癡名爲給使。
若諸有情離貪嗔癡名爲應供。應受給使以
衣服飮食臥具醫藥等常供養故。言無執者。
謂聖弟子於戒不起若取若執。善究竟者。謂
於此戒善守善護至極究竟。善受取者。謂於
此戒殷重恭敬。具足攝受諸有智者。稱讃無
毀者。謂諸佛及弟子名有智者。此諸智者皆
共稱讃。無訶毀者。由斯故説諸有智者稱讃
無毀。於如是戒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
持無所藏隱者。云何名爲於如是戒。答謂平
等戒。平等戒者。謂八聖道支中正語正業正
命名平等戒。與諸有智同梵行者。謂解憍
那等。皆名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持無所藏
隱者。謂於此戒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共一義
利共一所趣。彼此相似。是名第五可喜法
等。如前廣説。諸所有見者。云何名爲諸所有
見。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於諸法相諸
簡擇極簡擇。乃至廣説。如是名爲諸所有見。
是聖出離等。如前廣説。於如是見與諸有智
同梵行者。等共修學無所藏隱者。云何名爲
於如是見。答謂平等見。平等見者。謂八聖道
支中正見名平等見。餘如前説。如是亦名六
和敬法
六通者。云何爲六。一神境智證通。二天耳智
證通。三他心智證通。四宿住智證通。五死生
智證通。六漏盡智證通。云何神境智證通。答
領受示現種種神境。乃至廣説。是名神境智
證通。問此中通者何所謂耶。答於諸神境所
有妙智。云何天耳智證通。答以天耳聞種種
音聲。謂人聲非人聲遠聲近聲等。是名天耳
智證通。問此中通者何所謂耶。答於天耳境
所有妙智。云何他心智證通。答於他有情補
特伽羅尋伺心等。皆如實知。謂有貪心如實
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如是。有嗔
心離嗔心。有癡心離癡心。略心散心。下心擧
心。掉心不掉心。寂靜心不寂靜心。不定心定
心。不修心修心。不解脱心解脱心。皆如實知。
是名他心智證通。問此中通者何所謂耶。答
於他心等所有妙智。云何宿住智證通。答能
隨憶念過去無量諸宿住事。謂或一生。乃至
廣説。是名宿住智證通。問此中通者何所謂
耶。答於諸宿住所有妙智。云何死生智證通。
答如明廣説。云何漏盡智證通。答亦如明廣

*説一切有部集異門論*第十五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六
  尊者舍利子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六法品第七之二
六順明分想者。云何爲六。答一無常想。二無
常苦想。三苦無我想。四厭食想。五一切世間
不可樂想。六死想。此中五想如成熟解脱想
説。云何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答世間謂五取
蘊。即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有諸苾芻於五取
蘊。以有思慮倶行作意審諦思惟。以有恐懼
倶行作意審諦思惟。以不可樂倶行作意。審
諦思惟。以不可喜倶行作意審諦思惟。彼於
五取蘊如是思惟時。諸想等想。現前等想。
已想當想。是名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問何故
名爲順明分想。答明有三種。一無學宿住智
證明。二無學死生智證明。三無學漏盡智證
明。由前六想。令此三明未生者生已生者増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